渣心求问,pvp面对对面出了七日之都虚空残渣舰队,应该怎么打

我的图书馆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
  法老的转世之梦
  时间就这样开始
  两河流域的兴衰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
  波斯大流士改革
  古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
  伟大的阿育王
  菩提树下的顿悟
  米诺斯之谜
  “希腊的学校”
  尚武轻文的城邦
  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
  哭泣的雅典
  亚历山大
  圣火点燃
  荷马和《荷马史诗》
  照亮世界的思想
  “母狼与婴儿”的传说
  影响世界的法律
  罗马与迦太基的争霸战
  为平民献身
  马略军事改革和苏拉的独裁统治
  斯巴达克起义
  从“前三头同盟”到恺撒独裁
  “后三头同盟”和奥古斯都屋大维
  基督教的源起
  庞贝古城的黄昏
  西罗马帝国的覆亡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欧洲
  日耳曼人大迁徙
  查理曼帝国的形成与分裂
  英国诺曼王朝的建立
  英国议会制度的形成
  王位争夺引发的大战
  红白玫瑰战争
  十字军东征
  中世纪的庄园与骑士
  路德的宗教改革
  “日内瓦教皇”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发端于宫廷政变的改革
  达迦马绕航非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麦哲伦全球航行
  无敌舰队的覆灭
  荷兰的崛起与衰落
  圈地运动下的英国农村
  世界近代历史的第一页
  克伦威尔的统治
  “进口”国王的复辟
  法国资本主义革命
  热月政变与雅各宾派倒台
  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遭遇滑铁卢
  巴黎公社的五月流血周
  自由的摇篮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
  来自法国的自由女神像
  马背上的英雄
  内战烽烟
  林肯之死
第三章 日本和俄国
  彼得大帝与俄罗斯帝国的建立
  敲响农奴制的丧钟
  来自德意志的俄罗斯女皇
  从羊到狼的转变
  铁血宰相俾斯麦
  红衫军远征与意大利的统一
  “缅因号”事件
  维也纳体系的构建
  狗咬狗的日俄战争
  伟大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的同壕战友
  震惊世界的赤色宣言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的形成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日德兰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巴黎和会
第四章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土耳其之父
  圣雄甘地
  朝鲜三一运动
  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意大利的尴尬遭遇
  通往慕尼黑之路
  “远交近攻”的脆弱协定
  闪电战吞噬波兰
  敦克尔刻大撤退
  巴巴罗萨计划
  不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大联盟成立
  中途岛海战
  莱特湾大海战
  诺曼底登陆
  德黑兰会议
  雅尔塔会晤
  波茨坦会议
  “沙漠之鼠”对阵“沙漠之狐”
  奥斯威辛集中营
  刺杀希特勒
  墨索里尼悬尸街头
  希特勒畏罪自杀
  蘑菇云下的阴影
  恶魔时代的结束
  战犯罪行清理
  为世界秩序而奋斗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1)
作者 : 梁功平
  埃及地处非洲北部,东有红海,北临地中海,东北一隅与西亚陆路相通,恰好处于亚、非、欧三大洲的联络处。从地形上看,埃及是个狭长地带,北部自开罗至地中海岸的三角洲地区称为下埃及,南部自苏丹边界至开罗的狭长谷地称为上埃及。
  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源头,它发源于非洲中部,长约6500公里,每年七月到十月定期泛滥,给埃及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也带来了生命和繁荣。大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最初,他们过着原始生活,用粗陋的工具,清除了两岸的荆棘和草莽,开渠筑坝,在河水灌溉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终于使这个气候干燥的地区,变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
  古埃及文明是人类早期先进文明的代表。尼罗河谷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石刀、石簇、石斧、石镰等等。到公元前4000年,埃及进入金石并用期,出现了铜器。通过考察这个时期坟墓中发现的刀、钻、斧、锄等工具,可以发现冶炼技术已相当发达。
  古埃及农业的发展要求有水利灌溉设施与其相配套,于是“州”作为具有独立灌溉系统的单位出现了,每个州有自已的图腾和州神。随着社会分化,各州出现了军队和代表州的旗帜。全埃及约有40个这样的州,州长职位世袭,拥有祭祀、军事、司法诸权,实际是一个小国君。祭司、军官和在州长指挥下的其他上层人物构成州的统治阶级。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北部三角洲地区各州以布陀州为中心,形成下埃及王国。国王戴红冠,以蛇神为保护神,以蜜蜂为国徽。下埃及王国出现后,上埃及以尼赫布特为中心,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国王戴白冠,以神鹰为保护神,以白色百合花为国徽。
  下埃及的文化发展较快,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它不如上埃及强大。三角洲地区有难以通行的沼泽,各州有很大的独立性,国王对它们不易控制。上埃及的国王对各州的控制力较强,国势也较盛,成为古埃及居民最集中的地区。
  公元前3200年,上埃及国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实现了埃及的统一,开创了埃及的第一王朝。埃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建立王朝的地区之一。从美尼斯的统一到被希腊征服为止,古埃及史可分为早期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埃及等几个时期。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2)
作者 : 梁功平
  第三至第六王朝是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时期,到第七和第八王朝(约公元前22世纪)时,埃及陷于分裂,再也没有统一的政权。古王国全盛时期,国王———法老的专制政权比早期王朝时大为巩固。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700—前2650年)迁都孟斐斯,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早期王朝屡次爆发的下埃及反抗上埃及的战争,到这时已经平息。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650—前2500年)、第五王朝(约公元前2500—前2350年)的法老开始称为太阳神之子。太阳神被奉为全国的最高神。法老对臣属的权威是无上的,大臣在朝见时必须匍匐在御座前面,以胸贴地,吻法老脚前的尘土。
  法老是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之下为宰相,全国司法、行政以及经济等重要政务都由宰相总揽。按照古代埃及的制度,一切土地都必须在宰相衙门登记,由法老赐予的土地执照必须由宰相衙门颁发,关于土地的诉讼也必须由宰相衙门审理。第四王朝开始以太子为宰相。太子辅弼法老,能借此获得统治的经验,巩固王权。各州的州长都由法老直接任命调遣。州长掌管全州的赋税、水利和司法是法老在各地方的代理者,必须贯彻法老的政令;遇有战争,则须从地方征发军队应役。但是从过去遗留下来的上下埃及的划分,在古王国时期还没有完全消除。第五王朝设南部总督,统辖上埃及各州的军务和政务;下埃及各州则由法老和宰相直接管辖。军队是法老专制王权的重要支柱。军队和军事机构的头目都由王族成员担任。步兵是唯一兵种,以弓箭为武装。东北边境西奈半岛和南方边境努比亚都驻兵设防;国内各地也遍设堡垒,以加强控制。
  古埃及经过几度繁荣昌盛,逐渐衰落,随着波斯帝国的强大,它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古埃及给人类留下的文化遗产却是不可磨灭的。
  下埃及最先出现了文字。如画成三条波形的横纹,表示水流动的样子,就逐渐演变为“水”字。有些图形文字逐渐演变成音节符号和指意符号,其后又有一音一符的字母,共24个。各种符号组成词组,共有600多个。书写用的是纸草,其茎干剖为长条,彼此排齐连结成片,然后压平晒干成纸。这种纸草后来成为古代地中海区域一种通用的纸。古代埃及人的笔用芦管制成,墨汁用菜汁加烟渣调和而成。
  古埃及的建筑艺术也十分兴盛。古代埃及统治者兴建宏伟的建筑,目的是为了体现法老神权的无上威力。第四王朝的大金字塔在19世纪巴黎铁塔建成以前是世界最高的建筑,被誉为古代世界的奇观。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时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总面积5000平方米,有134根圆柱,中间最高的12根圆柱高达21米,每个柱顶上可以容纳100人。其他如路克索尔神庙、吐坦哈蒙墓、拉美西斯二世墓、埃尔—阿玛尔纳的宫殿,也都庄严宏大。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法老的转世之梦(1)
作者 : 梁功平
  法老的转世之梦———金字塔
  在尼罗河下游开罗附近的基泽和萨卡拉等地,保存着大大小小的金字塔79座,他们和尼罗河风光交相辉映,古往今来,引来了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小山似的金字塔究竟造于何时?在生产技术能力落后的上古时期又是如何建造成的呢?
  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但是在古埃及早期,金字塔并不是法老们的灵魂安息之所。在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法老的权力还不十分强大,因此修建的坟墓和贵族一样,都是“马斯塔巴”(阿拉伯语,意即“凳子”,呈长方形,用泥砖建成)。第三王朝的第二个法老乔塞尔在位时,国力强盛,他认为马斯塔巴不能体现法老的尊贵地位,于是让杰出的建筑师伊姆荷太普修筑一个高大而不朽的王陵。伊姆荷太普用山上采下的方形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高达61米,外面包裹着精致的白色石灰岩,周围则建起了高大的祭祀殿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金字塔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呈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在中文中称之为“金字塔”。
  古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50年—公元前2500年),随着建筑技术的日益精湛,出现了三座规模最大的金字塔,它们坐落于开罗附近的基泽,是由三代胡夫、哈夫拉、孟考拉祖孙三代法老建造的。
  胡夫金字塔是所有现存的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原高146.59米,虽然经过岁月的风霜雨雪,它的顶端已经被剥蚀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比7个国际标准足球场还大一些。塔身大约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石重2.5吨,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684.8吨。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用任何粘着物,完全靠石块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塔身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至今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正是这样的设计,使金字塔能历经千年而不倒。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法老的转世之梦(2)
作者 : 梁功平
  另外,在胡夫金字塔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均匀地分散开了压力。
  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塔的附近建有“上庙”和“下庙”两座神殿,还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的“狮身人面像”,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2米,长57米,面宽5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古埃及人认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
  孟考拉金字塔比前两座小得多,塔高仅66米,但也相当于二十几层的高楼。
  金字塔的建造现已无任何记录留存,唯一的记载,就是希腊的史学家希罗多德在金字塔建成后两千年所写的《历史》一书,他认为金字塔是由十万名劳力花二十年才完成的。但是一般学者均认为不足为信。根据考古学家及科学家们研究推测,建造金字塔这样浩大的工程,至少须花费30年及许多工人的劳力才得以完成。通常一次都是由10万名工人一同工作,每三个月轮替一次,交换着做这极为辛苦又危险的劳役。建金字塔所用的石块,有的就地取材,有的采自尼罗河西岸或亚斯文,然后再利用尼罗河用小船运至工地。由河岸到工地,劳工们需以劳力再加上铺在地面的树干,慢慢地拖至工地。建筑金字塔必须一层一层往上垒,所以工人们还得花10年搭建运建材的斜坡,然后再用20年的光阴将金字塔完成。
  金字塔除了是坟墓之外,还代表了什么意义?这一直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学者由古时候流传下的文献中发现,金字塔在古埃及人的心中,并不只是坟墓那么简单,它象征了太阳的光线,同时也是帮助法老到达天堂的阶梯。古埃及人深信法老是人间的神,他引导战争胜利,主持正义而且也控制国库,当然,他也代表了上下埃及的统一。这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意味着他可以利用埃及的所有资源来建造他的金字塔,所有出色的雕刻家、泥瓦匠、工程师以及数不尽的工人之所以花费许多年来建筑法老王的坟墓,是因为他们相信若能为法老王建一道通往天堂的阶梯,那么在来世,法老也会保护他们。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时间就这样开始(1)
作者 : 梁功平
  时间就这样开始———公历的由来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不可分,耕作、播种、收获只有在一年中适当的时候进行才能保证丰收,所以确定天文历法年非常重要。人们通常把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称为公历,而古代埃及的太阳历则是公历的鼻祖。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礼物”。古埃及的大部分国土都是沙漠,气候炎热,雨水稀少,然而这一切都不妨碍埃及成为农业发达的地区,因为有尼罗河由南到北贯穿埃及全境。在阿斯旺大坝(1970年启用)建成调节尼罗河水流之前,埃及全仰仗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得以继续生存。每年6月尼罗河开始涨水,7月到10月则是泛滥期,这时洪水夹带着大量腐殖质,灌溉两岸龟裂的农田。直到11月大水才消退,留下一层沃土。尼罗河每年的涨水基本是定时定量,从没有洪水滔天淹没一切的大灾。这就为古埃及人最早创建大规模的水利灌溉系统和制定历法提供了方便。
  历法的主要内容是确定年、月、日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日”和“月”比较容易确定,因为其周期现象有着非常显著的起止标志,而年的长度却不太容易确定。因此各种历法的基础就是确定一年由哪一天开始。在古王国时代(约公元前3100—前2200年),埃及人观察到当尼罗河开始泛滥时,在清晨便可看到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埃及的地平线上(天文学上称为偕日升),于是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天狼星偕日升的周期并不是完全相同,埃及人经过推算证明,天狼星偕日升那天在120年之后,与120年前偕日升那一天正好相差一个月,而到了第1461年,偕日升那天又成了一年的开始。埃及人把这个1460年的周期叫做天狗周,因为他们是用神话中的天狗来称呼天狼星的。古埃及人的计算结果和今天的天文学计算相差无几,以365天为一年,比实际一回归年(365.25天)少了0.25天,120年过去则少了30天,1460年之后就会少365天,正好接近于一年。这样,一年的天数就确定下来了。然后,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终再加上五天宗教节日,还把一年分为3季,即“泛滥季”、“长出五谷季”、“收割季”,每季4个月,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太阳历。古埃及人制定出了这样精确的历法,与他们长期细致的天文观测密切相关。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时间就这样开始(2)
作者 : 梁功平
  太阳历传入欧洲后,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恺撒以太阳历为基础编制了儒略历。针对埃及太阳历中每年约四分之一天的误差,儒略历作了这样的调整:设平年和闰年,平年365天,每四年设一闰年,闰年366天,一年12月,单月31天,双月中的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其它双月每月30天。恺撒死后,继承人奥古斯都因为自己生在8月,便从2月中抽出一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变成大月,即31天,同时相应把9、11月定为小月,10、12两个月定为大月。经过这样的改动,各月的天数与今天使用的公历基本相同了。
  公元325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一次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的历法,但没有规定哪一年是它的起点。公元六世纪时,基督教徒把500多年前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天,说成是公元元年。“公元”拉丁文的意思就是‘主的生年’,用英文A.D表示。在这一年以前称为‘公元前’,意思是‘基督以前’,用英文B.C表示。
  儒略历虽然比古埃及的太阳历有所进步,但是和太阳运动———周期回归年相比,还是有11分14秒的误差,积128年又要相差一天。儒略历在欧洲通行了1600多年,至16世纪下半叶,历法上的日期比回归年迟了10天。比如,1583年的春分应在3月21日,历法上却是3月11日。此外,教会规定耶稣复活节,应在过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由于春分已相差10天之多,耶稣究竟在哪一天“复活”的,也成了问题。因此,对儒略历作进一步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到了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时,又组织了一批天文学家对儒略历修改,宣布将1582年10月5日到14日之间的10天撤销,继10月4日之后为10月15日,所以1533年的春分又复归于3月21日;过去将4年置1个闰年,400年共计100个闰年,现在改为400年中有97个闰年,以弥补11分14秒的误差。置闰的方法是:把设置闰年的方法改为以公元纪年为标准:凡是逢百年那一年可以用400除尽的就是闰年,除不尽的就不是,如1600是闰年,1700就不是闰年。这样就大体上弥补了每年11分14秒的误差,要3000多年才会比太阳历的时间多一天,这就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历法,人们称之为公历或格列历。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1)
作者 : 梁功平
  两河流域的奉献
  两河流域的兴衰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被称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平原,这里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文明的先驱是苏美尔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可能是来自伊朗高原上的苏美尔人就已经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规模较大的村镇和城市,有了先进的灌溉农业,有了神庙。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苏美尔人已经以神庙为中心建立了一些城邦国家。
  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为了表示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最早的苏美尔文字刻在石头上,约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采用泥版刻字,即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粘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阳光烤干。苏美尔人留在泥板上的文字,由于笔画像楔子,所以称为“楔形文字”,又叫“钉头字”或“箭头字”。
  公元前3000前后,苏美尔经济繁荣的同时,城邦也战事不断。最后,公元前2371年,来自北方的阿卡德人统一了苏美尔城邦。阿卡德人建立的王朝只存在了一百多年也灭亡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帝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两河流域的兴衰(2)
作者 : 梁功平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公元前1792—1750),巴比伦已从微不足道的村落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大城。汉谟拉比登上王位后,即着手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汉谟拉比不仅是个征服者,也是一个有才干的管理者和立法者。汉谟拉比在统一巴比伦的过程中,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主专政的国家机器。他总揽全国的立法、司法、行政、军事和宗教大权,并把自己加以神化,自称为伟大的天神的后裔。他任命中央各部大臣,委派地方各级官吏。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一系列法庭,不服从法庭判决的人可直接向王上诉;向各阶级征税,包括僧侣在内;征兵令严格执行,违者处死;奖励农商,兴建神庙,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显示了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汉谟拉比根据国内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在各邦原有奴隶制法典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的氏族部落习惯法,制定了一部新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僧侣、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私有财产,调整自由民内部的关系,并加强对广大奴隶及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和统治。
  汉谟拉比以后,巴比伦王国渐趋衰落,先后受到赫梯人、喀西特人的入侵。到公元前729年,古巴比伦王国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人推翻了亚述帝国。迦勒底人建立的的帝国也是以巴比伦城为首都,历史上称为“新巴比伦王国”。这个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尼布甲尼撒曾两次攻陷耶路撒冷,毁灭犹太王国,把大批犹太人当奴隶押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还下令重建巴比伦城,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重建后的巴比伦城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1)
作者 : 梁功平
  1902年冬季,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探险队在波斯湾北部的苏萨,挖掘出三块大黑石头,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大石柱,有2.25米高,石柱的上部是65厘米高的浮雕,底部圆周将近2米。在石碑上半段那幅精致的浮雕中,古巴比伦人崇拜的太阳神沙马什,端坐在宝座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恭谨地站在他的面前,沙马什正在将一把象征帝王权力标志的权标,授予汉谟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着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其中有少数文字已被磨光。这就是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公元前1792—公元前1750年)日渐强盛。汉谟拉比曾经公布历法,指示发展畜牧业,下令清理河道,恢复航运。他还关心税收,处理各种案件。因为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申诉案件太多,无法应付。所以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了法典。
  这部法典一共有282条,刻在圆柱上共52栏4000行,约8000字。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完整。上面的字迹优美,是一种只有王室才使用的楔形字体。
  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整部法典反映了对贵族私有财产的保护精神。这里的私有财产包括奴隶。法典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比如,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断了骨头,对方就要同样被打断骨头作为赔偿;被人弄瞎眼睛,也要把对方的眼睛弄瞎;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房屋倒塌,压死了房主的儿子。那么,建造这所房屋的人得拿自己的儿子抵命。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2)
作者 : 梁功平
   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银子1“迈拉”(重量单位)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则一点也不用赔偿。法典对奴隶的管制十分严厉,奴隶如果不承认他的主人,而主人又能证明他是自己的奴隶,这个奴隶就要被割去双耳。法典甚至规定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处割耳之刑。属于自由民的医生给奴隶主治病,也是胆战心惊的。因为,如果奴隶主在开刀的时候死了,医生就要被剁掉双手。
  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法典对商人给予保护和优待,特别是对贩运货物到外地去的小商贩更是这样。它规定,商贩到各地去做买卖的时候,如果遇到强盗,货物和金钱被抢,只要在神的面前发誓没有谎报,他的损失就可以从国王那里得到偿还。如果有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则处以死刑。
  此外还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作出赔偿。
  较之苏美尔法律,增加了反对国家的罪名。对诸如“游手好闲”和通奸行为,以及窝藏逃亡奴隶,皆可判处死刑。
  法典里还有一些保护妇女儿童的条款。比如,男人如果用手任意指一个妇女,就被认为是对妇女的侮辱。如果无法证明被指的妇女有不名誉的行为,这个男人就要在法官面前挨鞭子,还要把他的头发和胡须剃去一半。要是妇女认为丈夫对她不好或者妨碍了她的自由,可以要求离婚。离婚以后,男方负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当然,这里说的被保护的妇女和儿童,都是奴隶主和自由民中的人,奴隶是不在内的。
  《汉谟拉比法典》起初刻在石板上,汉谟拉比晚年命人将其刻在石柱上立于巴比伦城,以使后人永远遵循。后来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把石柱作为战利品运往埃兰首都苏萨,时光流逝,使其长埋地下。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波斯大流士改革(1)
作者 : 梁功平
  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伊朗高原西起扎格罗斯山,东抵印度河流域,北至里海,南濒波斯湾,境内山多草盛,没有大河,适于放牧,不宜农耕。历史上波斯人曾处于米底人的统治下,公元前550年,波斯王朝取代了米底人的统治。
  波斯王居鲁士在位期间南征北战,先征服了腓尼基、巴勒斯坦,后又进行了伊朗高原的统一战争,并灭亡了新巴比伦,建立了庞大的波斯帝国。其子冈比西斯继承乃父的事业,征服了埃及全境,使波斯成为横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然而冈比西斯并不满足,又发兵南犯努比亚,并向西扩张,但均遭败绩。长期的军事行动,使民众不堪重负,国内一些贵族借机发动政变,冈比西斯在回国平变途中暴卒。公元前522年,阿黑门尼德家族的大流士联合一部分波斯权贵,杀死政变领袖高马达,并利用智谋登基为王,史称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刚上台时,政权并不稳固,大流士前后进行了了18次战役,才平定了各地叛乱。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在从巴比伦到哈马丹的途中,在克尔曼沙以东32公里的贝希斯顿村旁的悬崖峭壁上刻石记功,留下了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文字刻于距地面105米高处的悬崖上。
  平定内乱之后,大流士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前515—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帝国版图如此辽阔,因而民族成份极其复杂,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波斯的统治阶级又十分年轻,国家机器和军事组织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巩固波斯帝国,大流士参照西亚等地奴隶制专制的经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史称大流士改革。
  为了强化王权,进一步削弱氏族贵族和部落制度的影响,大流士厉行中央集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他独揽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并建立起王室经济。国王之下设有办公厅,内有通晓帝国内各种语言的人,专门提供参谋。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波斯大流士改革(2)
作者 : 梁功平
  在地方制度上,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23个行省(称萨特拉庇亚,波斯不在其内,各时期行省数量略有变化),每省设总督(称萨特拉庇)一人治理。总督初时不管军事,只管地方行政、司法、征税。大流士常常巡视各地,或派人到各地去了解情况,以加强控制。他还建立特务组织,刺探各地总督和高级军官的动向。
  在财政方面,大流士的措施主要是改革税制、固定税额和统一币值。被征服的地区以前税收既无定制,也无定额,大流士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行省的贡赋制度,并推行实行包税制,将各省的赋税交于富商或高利贷集团承包,由他们负责各项税金上缴宫廷。为了适应商业发展需要,大流士统一了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造铜币。金币称为大流克,每枚重8.4克,可以在全国通用。
  军队是波斯帝国专制统治的最重要支柱。因此,大流士自任军队最高统帅,并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战车兵、象兵、海军、工兵等组成。战时还可从各省和各部落征集到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军队的指挥官多为波斯人(战时从各省和各部落征召的军队则由各省和各部落的人指挥)。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由1万名波斯人组成的所谓“不死队”。国王每年要对军队进行检查,边远地区则由国王派人检查。
  大流士还大力改善交通状况,他在全国建立驿道,并开挖了运河。传说大流士特别喜欢吃爱琴海产的鲜鱼,为了及时把鲜鱼送到宫中,他下令修了一条全长两千多公里长的驿道,称为“皇道”。这条驿道全线设有100多个驿站,沿路驿站的信差,就用接力的方法,快马加鞭地把鲜鱼送到宫中。从爱琴海到大流士的宫中,如果步行需要几十天的路程,但由于有了这条驿道,信使3天就可以到达。在驿道沿途设有驿站,配备有人员、马匹、粮草。最长的一条驿道起自小亚西海岸的以弗所,西至伊朗高原的苏撒,全长2400公里,称为“御道”。另一条著名驿道是从巴比伦经伊朗高原至印度河。这种驿道可能是在原有的道路和亚述帝国时期的一些驿道的基础上修建的。
   此外,大流士还下令挖了一条由尼罗河到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现代苏伊士运河的前身。由于波斯的交通发达,沿途又有士兵保护商旅行人免遭抢劫,波斯和印度以及地中海各国的贸易很快便发展起来。据说,水稻和孔雀就是在那个时候从印度传入波斯的。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古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1)
作者 : 梁功平
  印度河文明
  古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
  印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1500年,印度次大陆的平静被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打破了。他们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征服了整个北印度。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方式,开始过起农业定居生活。与此同时,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
  “种姓”即等级,梵语作“瓦尔那”(即“肤色”)。由于雅利安人是白种人,达罗毗荼人则皮肤黝黑,因此种姓制度实际上起源于入侵者把自己与被征服的当地居民在种族上隔离开来的企图。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逐渐分化,各种社会地位被世世代代地固定下来,种姓制度就超出了种族压迫的范畴,演变为一种社会分层制度。
  根据种姓制度的规定,人被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第一种姓,由雅利安人中的祭司阶层组成,他们世代执掌祈祷和祭祀,有时也参与政权,是古代印度的精神统治者;刹帝利作为军事贵族,是第二种姓,他们是古代印度的世俗统治者,国王大多出于这个阶层;其余雅利安自由民称为吠舍,是第三种姓,从事农、商、手工业;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第四种姓,称首陀罗,其中一些人是奴隶,职责是为上等种姓服务。很明显,第一、二种姓是统治阶级,第三、四种姓是被统治阶级,前两者虽然根本利益一致,但内部经常发生争权夺利的斗争。婆罗门自称拥有无上的权威,是人间之神和国土卫士,刹帝利则称祭司不过是国王的侍从而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位列第一种姓的婆罗门的总体权势从未超越过世俗国王。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古印度森严的种姓制度(2)
作者 : 梁功平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权,奴隶主贵族竭力给种姓制度披上神秘的宗教面纱。印度教古文献《吠陀》中说,四个种姓都是由梵天(原始巨人)产生,但因为出生的位置不同,故而地位迥异。婆罗门出生于口中,刹帝利出生于手臂,吠舍从髋部出生,手工业者首陀罗从脚下生出。为着力说明各个种姓的不平等地位,古印度的宗教法《摩奴法典》强调说,因为婆罗门出生于高贵的身体部位,所以“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人”。
  种姓制度形成之初,只强调社会分工,在具体问题上尚无严格限制。公元前4世纪以后,种姓制度走向成熟。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相互之间界限严明,不能通婚、共食、交往,礼仪上也有严格规定。种姓间地位差距进一步扩大,低贱种姓的人若诋毁了高贵种姓的人,便会惨遭从口中灌铁水和沸油或活活处死的酷刑等各种惩罚。一个陌生人不幸被一棵倒下的树干压在下面,村民们因不知其种姓,宁可眼睁睁围观,让其活活痛死,也不敢动手救人;在城郊见到身患重病气息奄奄的人,只因不知其种姓,不敢救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在吠舍和首陀罗种姓中出现了许多职业团体,并演化成独立集团,史称“迦提”。迦提的形成标志着种姓制度的复杂化。迦提的地位有高低之别,但大多属于被压迫阶层,其中的首陀罗被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或叫贱民。他们被认为出生自地下,因此是不洁的,是有罪之人,他们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入庙,不能在大路上行走。他们只能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只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寺院和水井。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种姓中的成员,也就是说,不可与后者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可进入后者的视线。他们注定只可从事那些被认为是不洁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或是玷污了某些仪式,或是获取人或动物的生命。这些职业包括猎人、捕鱼人、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制革工人、皮革工人和清道夫。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伟大的阿育王(1)
作者 : 梁功平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大帝率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侵入西印度,他试图征服恒河平原,取道坦叉始罗和拉瓦尔品第,向南部和东部推进,遭到当地力量的抵抗。当时恒河平原最强大的势力是摩揭陀国,处在难陀王的统治之下。大约在公元前317年,该国一名出身刹帝利贵族、名叫旃陀罗笈多的青年,率军击败了西北印度的马其顿人的部队,并宣布了印度的自由。之后他进抵摩揭陀国的首都华氏城,推翻了难陀王的统治,掌握了政权,建立了孔雀王朝。之后他又吞并周边若干邻国,实力日渐强大。
  旃陀罗笈多在位时,孔雀王朝有3万骑兵、60万步兵、9000头战象,军事力量已经十分强大。公元前298年,旃陀罗笈多逝世,传位其子频头沙罗,频头沙罗在位期间,大肆对外扩张,传说他曾消灭了16个大城君主,扩大了帝国的版图。然而这时孔雀王朝的统治并不巩固,各地叛乱频仍,这给了雄才大略的阿育王以用武之地。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旃陀罗笈多之孙。18岁时,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频头沙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沿着祖父的脚步前进,企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这时的他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更是表现了他的极度残暴。
  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海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亲率大军大举进犯羯陵伽。羯陵伽虽然实力比较雄厚,但面对兵力物力数倍于己的孔雀王朝,终于败下阵来。有15 万羯陵伽人被俘,不计其数的人被杀,血流成河。羯陵伽被征服后,由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整个南亚次大陆,除了南端以外,尽为其所有,变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庞大帝国。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伟大的阿育王(2)
作者 : 梁功平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羯陵伽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并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文化。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曾经发布过一个敕令,在敕令中他说:他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的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从此以后,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队,而是派去宣扬佛法的高僧,其本人的形象也变成了慈悲为怀的仁爱之君。
  阿育王不久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印度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锡兰,这棵菩提树在锡兰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据佛教文献记载,在阿育王即位的第17年,在华氏城举行第3次佛教徒大结集。以后他向国内的边陲和周邻诸国派出许多传教使团,以广布佛教。经阿育王的宣扬和传播,佛教不仅在国内大张,而且广为传播于国外,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据传说,阿育王在位期间,曾建造8.4万座佛塔。他的谕令刻写在摩崖和石柱上,分布全国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采用了各种人道的统治方法,他建立医院和政治保护区,修订粗暴的法律。在主干道的交叉点附近,设立国家粮仓和仓库,供紧急时候使用。在各条道路两旁植树,隔约三里挖一口井,设立行人休息的处所。此外,为了提高农业产量,还在各地修建了运河和蓄水池,建立了较完善的灌溉体系。为了向民众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所统治范围内各地树起许多石柱,刻上诏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获得人民的支持。这些诏文是用多种文字写成的,被称为“阿育王诏敕”。在西北印度、阿富汗以及东南海岸各地都有发现。有的诏文是刻在磨平的崖岩上的。他还任命特别的政府官员———达摩官吏来教导人们要虔诚,要相互促进友好关系。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菩提树下的顿悟
作者 : 梁功平
  乔达摩·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5年),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
  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是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释迦部落的王子,原名悉达多。悉达多十六岁时和同龄的表妹结婚,家庭很幸福,在王宫里过着豪华的生活。然而悉达多却总是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世代都是婆罗门,首陀罗世代都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悉达多看到大多数人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即使有钱的人家也常常遭受挫折和不幸,每个人最后都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因此悉达多想到生活中必然还有比转瞬即逝的快乐更为重要的东西。
  悉达多29岁时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然而悉达多却决定放弃优越的生活,一心一意地去寻求真谛。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抛弃万贯家产,离开宫殿,成为一个苦行者。
   悉达多的父亲无可奈何,只好派人跟随他。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是达到真知的途径,因此悉达多和侍者们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参访了许多宗教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然而他终于认识到,这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折磨自己的肉体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恢复了正常饮食,抛弃了禁欲主义。
  悉达多独自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附近一棵菩提树下,努力探索人生问题。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战胜了种种烦恼魔障,终于在黎明豁然开朗,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轮回的方法。从此,人们都叫他佛陀———觉者。
   这时的佛陀已经35岁了。在余生的45年中,他游遍整个印度北方,向所有愿意听讲的人宣讲他的新人生观。公元前483年他死去时,已赢得了数以千计的皈依者。
  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忆,一开始是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在经藏中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于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一些戒律条文。
  后来,直到悉达多死后几百年才用文字记录下来。他的宗教思想已分裂成许多不同的教派是可想而知的。佛教的主要两派是小乘派和大乘派。小乘派在南亚居主要地位,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它与释迦牟尼创造的教说比较接近;大乘派在中国和北亚一带居统治地位。
  原始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是“四谛”。“谛”,有“实在”或“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意为“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又分为两部分,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或者说,前者侧重于解释世间,后者侧重于创造世间。
  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可言,并以此认为是真理的教义。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
  集谛是说明诸苦和人生原因的,它是早期佛教的理论基础。集谛宣称一切苦皆由“欲爱”而生,有“欲爱”就会付诸行动,其后果必然是“造业”,由此难逃轮回之苦。
  灭谛宣扬只有消灭一切欲爱,才能根绝苦因,摆脱苦果,从而达到佛教的理想的最高境界———涅槃,也就是不生不灭、圆满寂静、永远摆脱因果轮回的神秘境界。
  道谛指出要达到涅槃就要修炼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此外,佛教不分种族和阶级(与印度教不同),人人都可以修行。
  在乔达摩死后的一个时期里,佛教传播缓慢。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改信佛教,他的支持使佛教的影响和说教迅速传播开来,并传到了相邻国家。南到锡兰,东至缅甸,从那儿又传遍整个东南亚,直到马来西亚和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佛教还向北传播,直接进入西藏,又向西北传播,进入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它传入中国后,赢得了一大批信徒,又从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米诺斯之谜(1)
作者 : 梁功平
  古希腊
  米诺斯之谜———克里特文明
  在地中海的中部有一个小岛,名叫克里特。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候,克里特岛有位国王叫米诺斯。他建造了一座有着无数宫殿的迷宫,里面通道纵横,进去了就别想再走出来。迷宫的深处养着一只人身牛头的恶兽———米诺牛。为了供奉它,米诺斯对希腊的雅典规定了一项骇人听闻的贡赋:每9年要送7对青年男女来,让凶恶的米诺牛在迷宫里把他们吃掉。
  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日子了,人们在一片哭泣声中,送别这7对不幸的青年男女,并在运送他们的船上挂起了黑帆。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为了使同胞不再遭受杀戮的命运,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并发誓要杀死米诺牛。忒修斯还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只要船上的黑帆变成白的,爱琴国王就知道儿子是活着回来了。
  忒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他的英俊潇洒引起了米诺斯国王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的爱慕。当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便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诺牛的伤害。
  聪明勇敢的忒修斯一进入迷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最后,终于找到了怪物米诺牛。他抓住米诺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剑,奋力杀死了米诺牛。然后,他带着童男童女,顺着线路走出了迷宫。为了预防米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启航回国。经过几天的航行,终于又看到祖国了。忒修斯和他的伙伴兴奋异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翘首等待儿子归来的爱琴国王在海边等待着儿子的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时,以为儿子已被米诺牛吃了,因而悲痛欲绝,跳海自杀了。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传说归传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并不相信克里特文明的存在。直到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率领的考古队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了克里特文明的中心。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米诺斯之谜(2)
作者 : 梁功平
  考古队发掘出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王宫依山而建,占地约二公顷,大多是三层建筑,宫内有浴室、仓库和庭园等等。王宫内仓库和手工业作坊占了一大半,人们发现了许多青铜、金银和宝石制成的工艺品,以金项链、手镯等最为精致,彩色陶瓶更是薄如蛋壳。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周围海面风平浪静,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以见到陆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克里特岛繁荣的商业贸易,并使之成为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中心,这样王宫里多仓库和手工业作坊也就不足为奇了。王宫内还设有供水和排水设备。排水系统安置得非常巧妙,天一下雨,雨水便冲洗下水道,使下水道保持干净;下水道的入口很大,工匠可以在里面进行修理。
  王宫千门百户,阶梯走廊曲折相通,一旦进入就难觅出口,称之为“迷宫”毫不夸张。王后的居室内排列着下细上粗的圆柱,地面铺有平整石板,四壁绘有海涛飞鱼、森林彩禽、摇曳着舞姿的少女和国王贵族行乐图。壁画虽历经3000余年,刚出土时却仍十分鲜艳。
  在迷宫中,人们还发现了2000多块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发现了一样的文字,后人学者称它为线形文字A,至今未能破译出来。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微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也许有密切联系。
  考古队还环绕迷宫进行了发掘。迷宫四周是一些贵族的府第。有的府第还有特别的通道与迷宫相连。考古队在迷宫南面发掘出一所豪华住宅,里面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在另一所二层楼房地下室里,发现有用青铜门闩拴着地窖和仓库。
  克里特岛主要由村庄组成,宗教礼拜是村社生活的中心,地点在室外。岛上的居民通常住在用木头和灰泥造的单独的房子里。各城市都不设城防,这表明克里特岛人认为自己的海上力量足以保护本岛的安全,而且还表明克里特的各个村社和平相处,因此古代作家把克里特岛称作“伟大、富有、衣食充足”的有福人之岛。
  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仅进行农业生产,也进行海上活动。岛上山区森林遍布,提供了建造远航海船的木材。他们驾着单桅海船,满载着埃及的粮食、象牙和玻璃,叙利亚的马和木材,爱琴群岛的银、陶器和大理石,塞浦路斯的铜,自己岛上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只要有机会,克里特岛人还大肆进行海盗活动。这两种职业在当时都被看作是极受人尊敬的职业,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是海员获取自己所需物品时可选择的两种方法而已。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希腊的学校”(1)
作者 : 梁功平
  “希腊的学校”———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8—6世纪,希腊本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始形成了奴隶制城邦。所谓城邦,就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部分农村地区建立起来的国家组织。城邦大多数坐落在地势较高之处,既可设立神庙以备供奉之用,又可在遭受外敌入侵之时用做防卫、避难之所。当时共有200多个这样的城邦,最著名者,莫过于雅典和斯巴达。
  雅典位于希腊的中部,海岸线曲折漫长,并拥有全地中海最繁荣的港口———拜里厄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雅典的货物,如葡萄酒和橄榄油畅销地中海各地。雅典一般公民的生活,较其他城邦富裕,因而热衷从事文化、政治活动。公民崇尚自由,讲究人格平等,勇于进取,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的。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岛上有4个部落,每个部落有3个胞族,每个胞族有30个氏族。各部落彼此独立,后来由于阶级分化和外来移民,一些贫困的氏族成员被排斥在氏族之外,居民杂居,经常干戈相向。
  相传在公元前9世纪后期提修斯联合各部,对氏族部落组织进行了一番改革,史称“提修斯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第一,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废除了先前各城镇和各部落的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第二,把阿提卡的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官职。雅典城邦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然而提修斯改革也造成了贵族专权,一年一任的9名执政官全由贵族担任,贵族垄断了宗教、军事、行政、司法等一切大权。贵族还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平民,通过发放以人身为抵押的高利贷,使许多雅典平民沦为债务奴隶,导致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公元前6世纪初,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独掌政治权力的现状,要求推翻贵族统治,实行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改革。同时,下层平民不堪压迫,已经在酝酿暴动。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梭伦改革”。
  梭伦出身于没落贵族,青年时代经营工商业,曾周游地中海周边各地,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又曾荣立战功,声誉颇高,是著名的希腊“七贤”之一。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握有全权的执政官,从此开始了希腊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民主改革。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希腊的学校”(2)
作者 : 梁功平
  梭化改革的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两个方面。经济上主要包括:
  1、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取消,因负债沦为奴隶者重获自由,并永久废除了债务奴隶制。2、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并且要求世代传艺。3、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
  政治上包括:1、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4等。按年收入的谷物、油、酒总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4级。第一、二级可任高级官职,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级则不能担任官职。2、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四百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对司法有监督和表决权,相当于雅典的最高法院。
  梭伦改革使富人政治代替了贵族专权,而且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
  然而梭伦改革毕竟明显地倾向于新兴工商阶层,下层平民的最根本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因而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梭伦的执政官任期届满之后,便出国远游。当时雅典的3大派别对梭伦的立法持不同态度:代表贵族的平原派反对,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支持,代表农民的山地派不满足。公元前560年,一个极富政治野心的贵族———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
  当上了雅典的僭主,也就是以暴力的手段取得统治权的统治者。庇西特拉图统治的30多年中,继承了梭伦的改革措施,只是执政官和各种会议多由僭主操纵。他和邻邦保持友好关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他没收因反对他而逃亡出境的贵族的土地,分配给无地的平民,还给他们发放贷款,以避免高利盘剥,他还设置巡回法庭,就地判案,给平民诉讼带来了便利。在庇西特拉图统治时期,雅典的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城市人口显著增加。庇西特拉图还以自己的财产建设、装饰雅典城。庇西特拉图的僭主统治进一步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城邦的繁荣。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希腊的学校”(3)
作者 : 梁功平
  庇西特拉图死后,其子继为僭主,骄奢日甚,导致贵族联合斯巴达人,在公元前510年推翻了僭主统治。然而平民又起来反对贵族,赶走了斯巴达人。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公元前506年贵族克利斯提尼的改革。
  内容包括:1、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这一举措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2、建立了五百人议事会,使雅典所有的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每年从10个部落(也就是10个选举区)内三十岁以上的公民中,抽选出五百人来参加五百人议事会。一个人一生顶多只能参加两次,因此,几乎每个合乎条件的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参加五百人议事会。五百人议事会又分成十个委员会,各统治雅典十分之一年。每个委员会有五十个成员,每天由一个成员轮值做主席(相当于国家元首)。3、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个部落各选1名,1年1任,委员会中以首席将军权力最大。十将军委员会后来逐渐演变为雅典的高级权力机构。4、制定陶片放逐法,每年公民大会举行一次投票选举,把危害雅典的人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得票多者被流放海外,10年后才能回国恢复公民权利。流放无须罪名,惟凭民意,不过公民大会的出席者必须达到6000人,投票才有效。
  到了伯里克里斯时期,雅典富强繁荣,文化发达,历史学家称它为“伯里克里斯时代”,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代。
  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前429年),是希腊著名的民主派政治家,出身贵族,公元前444年以后历任首席将军,成为雅典的实际统治者。他执政期间主张扩大雅典海上势力和平民的权利;大兴土木,修建了雅典卫城和比雷埃夫斯港;加强海军,扩建三层桨座舰达400艘;奖励学术,提倡文艺,一时雅典人才辈出,文化昌盛。同时,他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规定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用抽签法产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构,十天召开一次会议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能参加;陪审法庭由每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
是最高的司法机关,十将军由公民大会举手选出,是最高的政府官员,统率军队,掌握实权。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尚武轻文的城邦(1)
作者 : 梁功平
  尚武轻文的城邦———斯巴达
  说过了雅典,我们再来看看和它齐名的斯巴达。斯巴达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面积达8500平方公里,其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三面环山,中间有一块肥沃平原,欧洛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适于农业耕作。约公元前9世纪左右,多利亚人建立了斯巴达城,包括四个村庄,不过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居住于此的多利亚人,被称为斯巴达人。
  斯巴达国家形成于对外征服的过程中。据说,斯巴达在攻陷了拉哥尼亚南部的希洛城后,把全体居民变为奴隶,这种奴隶由此叫作希洛人。在征服了拉哥尼亚以后,斯巴达人又向西侵入美塞尼亚。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64年,断断续续共进行了3次美塞尼亚战争。斯巴达几经周折才将其完全征服。所有美塞尼亚国土都被斯巴达人占有,所有美塞尼亚人也被称为希洛人,沦为奴隶。斯巴达人对希洛人的统治是极为残酷的。他们迫使希洛人穿着标志卑贱的衣服,不许希洛人有任何独立人格的表现。不论有无过错,希洛人每年都要按时挨打,以明白自己的奴隶身份。希洛人中壮实勇敢的青年人,经常在夜晚遭到突然杀害。每年新当选的监察官上任,首先要举行向希洛人“宣战”的仪式,因为宣战之后,希洛人就成为敌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屠杀。
  残酷的压迫激起了希洛人的顽强的反抗,为了维持对希洛人的压迫与剥削,斯巴达人需要一只强壮的军队。斯巴达人不重视文化发展,也不事生产。除了参与公民大会和相关政治活动外,斯巴达人的生活基本上被军事训练和对外战争所占据,整个国家如同一个大兵营。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尚武轻文的城邦(2)
作者 : 梁功平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一出生就要过两道生死关:首先,母亲用烈酒给婴儿洗澡,如果他抽风或失去知觉,就证明他体质不坚强,任他死去。第二,抱到长老那里接受检查,如果长老认为他不健康,那么就弃之荒谷。幼儿阶段,母亲训练孩子不怕黑暗、不怕孤独、不计较食物、不啼哭喧闹。男孩7岁开始过集体生活,12 岁起不许穿内衣,1年之内只能穿1件外衣,无论冬夏只能赤手光足。晚上要睡在自己编制的草垫上。斯巴达少年,从小就要锻炼忍受肉体痛苦、饥饿、寒冷、黑暗和孤独的能力。他们无需学习过多的字,只要会记名姓、传军令即可。青年男子到20岁时,便正式成为军人。每个男性公民从20至60岁,都必须住在军中,每日参加军事训练,并且不得在家中住宿和用餐。斯巴达军队约40人成一小队,约500人成一中队,组成密集的步兵方阵。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使用武器和操练步兵方阵。
  斯巴达的少女虽然住在家中但也不娇生惯养。为了使身体结实,必须竞走、格斗、掷铁饼、投标枪,使得未来的孩子在母亲的孕育中就有结实的身体,以保证婴儿的正常发育,做母亲的也因为身体健康而易于分娩。
  斯巴达人的婚姻也很特别,20岁订婚,30岁结婚。婚姻的目的是生育健康的后代,培养出强健的战士和能生育这种战士的健壮的母亲。斯巴达男人在结婚之后,只能在黑夜偷偷地溜出军营,跑回家中同妻子幽会,天不亮就得返回,直到有了孩子,丈夫才能在白天仔细看清妻子的容貌。如果丈夫的身体不很健壮,容貌也不英俊,妻子有权和她钟情的、更优秀的男子生育后代,而丈夫则把孩子视为己出,没有丝毫的嫉妒之情。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出征前,斯巴达战士的母亲或妻子在送别自己的儿子或丈夫时,往往指着盾牌作出这样的临别嘱托:不是携它凯旋,就让它抬着你的尸体而归。
  斯巴达人在征服别人的过程中,把被征服者变成奴隶,但也给自己套上了唯恐希洛人起义的枷锁。正是这种恐惧心理,使他们顽固不化地反对改革。甚至由于担心其他城邦危险思想的影响,因而断绝与外部接触和往来,使斯巴达文化表现出极端的落后性。
  由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社会生活,斯巴达人在文化方面的贡献甚小。在美塞尼亚战争结束之前,斯巴达还产生过一两位诗人,也有其自制的陶器和工艺品,可是以后再也没有产生过1位诗人或艺术家。这个希腊最大城邦的都城斯巴达,就像1个大村庄。斯巴达人并不热心于城市的建设,他们坚信勇敢是最好的城墙。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1)
作者 : 梁功平
  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希波战争
  从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起,在亚洲西部伊朗高原崛起的波斯开始大举对外扩张,很快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前522—前486年),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前513年,国王大流士一世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与利益。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了小亚细亚西部沿岸希腊人建立的各城邦,它们需向波斯当局纳税服役,饱受压榨。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爆发反波斯起义,希腊本土的雅典等城邦出手相助。波斯帝国派重兵于公元前494年镇压起义了。波斯帝国早有西侵野心,于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于公元前492年夏,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
  波斯军队的初次进攻遭到了挫败,陆军在色雷斯遭遇军民抵抗,半途而退。海军则遭飓风摧毁覆没。次年,大流士一世幻想不战而降服希腊,于是派使者到希腊各城邦索要“水和土”,作为归顺波斯的象征。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坚决拒绝了大流士一世的要求,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处境险恶的雅典,一面紧急动员,加强戒备;一面派当时的长跑能手斐里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这位长跑健将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便到达斯巴达。但斯巴达人却以祖宗规定,月不圆不能出兵为由拒绝出兵。斐里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斐里庇第斯无奈,只好赶回马拉松复命。
  斯巴达人不出兵的消息并没有使雅典人丧失斗志。雅典统帅米太亚得在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后,决定用精锐重装步兵去袭击波斯的步兵和弓箭手,波斯人未能即时投入主力骑兵,结果不敌雅典军来自两翼的猛击而全线大溃。米太亚得以11000兵力打败了10万优势敌军。长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奉命奔回雅典报捷。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一口气跑了42公里的路程,到达雅典时只喊出一声:“我们胜利了!”便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为了纪念他,后人举行了马拉松长跑比赛。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2)
作者 : 梁功平
  马拉松战役后,波斯人仍不甘心失败。大流士一世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薛西斯登上王位。薛西斯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发誓要踏平雅典,征服希腊。为此,他精心准备了4年,动员了整个波斯帝国的军力。参加远征的士兵来自臣服波斯的46个国家,100多个民族。希腊方面也加强了各城邦间的团结,积极整军备战。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全军分海、陆两路,向希腊进发,七八月间来到了德摩比勒隘口。该隘口是中希腊的“门户”,依山傍海,关前有两个硫磺温泉,所以又叫“温泉关”。关口极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战车,是从希腊北部南下的唯一通道。斯巴达王列奥尼达率300名士兵迎战。因有通敌者引路,致使关隘失守,300名战士慷慨捐躯。
  攻占温泉关以后,波斯军长驱直入,进占雅典城。然而雅典城早已空空如也,原来雅典杰出的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把所有的妇女儿童转移到了亚哥斯的特洛辛和本国的萨拉米斯岛上去躲避,所有的男人则乘着战船,集中到萨拉米斯海湾。公元前480年9月,双方在萨拉米斯海面展开决战。波斯战舰虽多,但船体笨重,港窄、水浅的萨拉米海湾限制了它们的战斗力;而希腊人则发挥了战船体积小,机动灵活的优点,一举获胜,扭转了战局,薛西斯匆匆收兵返回亚洲。
  第二年,希腊联军在普拉提亚再次以寡敌众,消灭了薛西斯留在希腊的陆军,迅速收复了希腊本土的大部分失地。波斯远征希腊失败,加之帝国内部矛盾重重,被迫退居守势。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则逐渐转入进攻,并乘机扩张海上势力,建立雅典在爱琴海域的霸权。公元前478年,雅典舰队占领赫勒斯滂海峡北岸的重镇塞斯托斯,从而控制了通向黑海的要道。同年(一说前477年),雅典联合爱琴海诸岛及小亚细亚一批希腊城邦结成“海上同盟”,因其金库曾设于提洛岛,所以又称“提洛同盟”。加入的城邦约有200个,其中以雅典为最强。同盟各邦提供资金、船只,组建共同舰队,雅典则实际控制了同盟的金库管理权和舰队指挥权。
  公元前449年,希腊海军在塞浦路斯岛东岸的萨拉米斯城附近重创波斯军,至此双方同意媾和。雅典派全权代表卡里阿斯赴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出口)的控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塞浦路斯归波斯辖治。希波战争至此结束。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哭泣的雅典(1)
作者 : 梁功平
  哭泣的雅典———伯罗奔尼撒战争
  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04年前,古希腊两个城邦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为争夺希腊霸权而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导致战后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危机,整个希腊开始由盛转衰。
  在近半个世纪的希波战争中,雅典联合大量希腊城邦国家组织了提洛联盟,并成为这个同盟的实际首领。战后,希腊人非但没有把这个同盟解散,而且进一步利用它来扩张自己的海上霸权。它将同盟金库的资金攫为己有,还把其他同盟国当作被征服国,勒索贡赋,派遣军队和监察官,实行军事殖民。雅典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提洛联盟内部许多城邦的不满。与此同时,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业已形成。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寡头政治水火不容。双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扩大到其他希腊城邦,相互敌对、各不相让。经济上双方为争夺奴隶、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不断发生争端。雅典的扩张政策严重威胁到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海上利益。
  公元前435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与科西拉发生争端,科西拉向雅典求援。公元前433年,雅典在希伯达海战中出兵援助科西拉,逼科林斯退兵。接着,提洛同盟成员波提狄亚在科林斯唆使下宣布退盟,雅典怨恨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插手,派兵围攻波提狄亚。与此同时,雅典由于不满麦加拉时而依附提洛同盟,时而投靠伯罗奔尼撒同盟的行为,借口收容逃奴而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公元前432年秋,伯罗奔尼撒同盟集会,在科林斯代表鼓动下,要求雅典放弃对提洛同盟的领导权,遭到拒绝。公元前431年3月,伯罗奔尼撒盟邦底比斯袭击雅典盟邦普拉蒂亚,伯罗奔尼撒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之初,斯巴达军队多次侵入阿提卡半岛,对雅典乡村恣意蹂躏,企图迫使雅典人与自己进行陆上决战,并极力煽动雅典盟邦叛离雅典。雅典执政者伯里克利则采取了坚壁清野政策,一方面把农村人口撤入雅典城和雅典城通往海港的防御墙内;一方面在陆上取守势,海上则取攻势,派舰船侵袭伯罗奔尼撒半岛沿海地区,鼓动希洛人暴动,逼敌方求和。双方在战争中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内人口密集,发生严重瘟疫,死者甚众,伯里克利也于次年病死。战争的破坏和苦难,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公元前427年前后,发生了米蒂利尼等盟邦的反雅典起义。城邦内部也发生了党争,雅典以克里昂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尼西亚斯为首的主和派发生了激烈争斗。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哭泣的雅典(2)
作者 : 梁功平
  公元前425年,雅典海军占领了美塞尼亚西岸的皮洛斯及其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小岛。公元前422年,双方在安菲波利斯激战,双方主将克里昂与伯拉西达均战死,最后以雅典战败告终。公元前421年,雅典主和派首领尼西阿斯与斯巴达缔结《尼西阿斯和约》。条约规定:交战双方从各自占领地撤兵,交换战俘,保持50年和平。
  然而,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由阿尔基比阿德斯与尼西阿斯等率领战舰130多艘,轻装步兵1300人,重装步兵5100人,出征科林斯殖民地西西里。阿尔基比阿德斯到达西西里后,国内政敌以渎神罪的罪名将他召回雅典受审。阿尔基比阿德斯于回国途中叛逃斯巴达,并向对方献策挫败雅典。斯巴达采用了他的计策,于公元前414年出兵西西里。由于尼西阿斯优柔寡断、指挥不力等原因,最后于公元前413年9月全军覆没,尼西阿斯被杀。斯巴达又加强陆上进攻。公元前413年,斯巴达军大举入侵阿提卡,并长期占领德凯利亚(雅典城北部),破坏和消耗雅典力量。这时雅典的农业生产完全瘫痪,还发生了2万名奴隶逃亡的事件。
  西西里之战后,雅典渐失海上优势,其盟邦相继叛离。国内还发生了推翻民主政体的政变,建立起了贵族寡头统治。不过很快雅典就恢复了民主政体,力量有所回升。公元前411年———公元前412年,雅典海军接连在阿拜多斯和基齐库斯打败斯巴达海军,并在公元前408年收复了拜占庭,重开黑海航道。斯巴达则得到波斯援助,增建舰队。公元前405年,斯巴达海军在赫勒斯滂海峡终于全歼所率雅典海军,斯巴达大将来山德挥兵从海陆两面包围雅典城。在饥饿和绝望中的雅典,被迫于次年宣告投降,被迫接受屈辱的和约:解散提洛同盟,参加伯罗奔尼撒同盟,拆毁长墙工事,只保留12艘警戒船。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了,斯巴达取得了希腊霸权。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亚历山大(1)
作者 : 梁功平
  亚历山大———“四海一家”的君主
  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希腊诸城邦大伤了元气,与此同时希腊北部一个贫瘠落后、默默无闻的城邦———马其顿却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队大败希腊联军于喀罗尼亚城下,确立了在全希腊的霸主地位。马其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东方的波斯及其他文明世界。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登上王位,时年20岁。他决心继承父业,实现其称霸世界的宏愿。
  亚历山大(前355—前323年)才智卓绝,勇武过人,13岁时就师从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接受系统的希腊文化教育。他醉心研究兵法,16岁起随父出征。在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中,18岁的亚历山大任副统帅,指挥左翼主力取得辉煌战果。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之后,即着手仿效希腊人的制度,实行政治、军事改革,削弱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君主的权力;改革货币,奖励发展工商业;最重要的是军事改革,他创立了包括步兵、骑兵和海军在内的马其顿常备军,将步兵组成密集、纵深的作战队形,号称马其顿方阵,中间是重装步兵,两侧为轻装步兵,每个方阵还配有由贵族子弟组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方阵的前锋和护翼。亚历山大通过这些改革,使马其顿的军事实力更加强大。亚历山大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首先出兵,扑灭了马其顿和希腊各地的反叛硝烟,巩固了专制王权,然后便着手实施其父的远征波斯计划,以攫取东方的财富。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包括步兵3万人、骑兵5000人和160艘战舰,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向波斯进军。虽然亚历山大所率领的军队规模对于统治西亚和埃及的庞大波斯帝国而言不算庞大,但是当时的波斯帝国已经衰弱,大流士三世昏庸无能,政治腐败,内部矛盾重重。亚历山大以快速的攻势轻易地征服了小亚细亚半岛。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在伊苏斯大败波斯军队,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落荒而逃,王室眷属被俘,损失步兵、骑兵约10万人,辎重全部丢失。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又挥师南下,沿地中海东岸前进,攻占叙利亚,未经一战进入埃及,被埃及祭司宣布为“阿蒙神(埃及太阳神)之子”,他自封为法老。联军在尼罗河口兴建亚历山大城,该城由亚历山大亲自勘查设计,作为继续东征的后方基地。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亚历山大(2)
作者 : 梁功平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回师西亚,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10月初,在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以西与波斯军主力对阵。亚历山大以不足5万骑兵,将号称百万、且配备战车战象的波斯大军彻底击溃,大流士三世狼狈逃窜,后被其部将谋杀,古波斯帝国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此灭亡。随后,马其顿军队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领土,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建立起来。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率军由里海以南地区继续东进,进军中亚,经安息(帕提亚)、阿里亚、德兰古亚那,北上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巴克特里亚(大夏)和粟特。大军遇到了当地居民的激烈反抗,亚历山大在作战中也数度负伤。为了加强对广大征服地区居民的统治,亚历山大在多处兴建城垣要塞,这些要塞也以亚历山大的名字命名,并留驻守军。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两座亚历山大城,迅速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他还想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脏地带,向恒河流域进发。但是由于印度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之疟疾的传染,毒蛇的伤害,而且经过多年远途苦战,兵士疲惫不堪。兵士拒绝继续前进,要求回家。亚历山大不得不放弃东进计划,于公元前325年7月将大部队撤出印度。分两路西返,一路在海军将领涅阿霍斯的率领下取海道由伊朗海湾入波斯湾;一路由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从陆路经卡曼尼亚沙漠而归。公元前324年初,两路大军会师在巴比伦境内的奥皮斯城。由于长途跋涉,亚历山大的部队损伤极大,将近1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终于结束了。
  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埃及,北及伊朗高原至中亚,首都设在巴比伦。为了笼络人心,亚历山大推行了带有东方特色的统治政策,不仅保留一部分波斯帝国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而且还吸收了许多亚洲人加入马其顿军队。为了谋求与东方民族的和解,亚历山大还推行所谓的“欧亚联姻”政策,他亲自带头同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斯塔提拉结了婚,许多马其顿的将领也都娶了波斯显贵的女儿,同日参加婚礼的多达1万对。
  亚历山大的征服野心并没有因为帝国大业的成就而有所减退,他计划侵入阿拉伯与波斯帝国北面的土地,还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罗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区。但是公元前323年6月,亚历山大死于恶性疟疾,由于死亡的突然降临,亚历山大未明确他的接班人,导致争夺王权的激烈斗争。将领们纷纷自立为王,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分裂为若干个希腊化的国家。亚历山大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圣火点燃(1)
作者 : 梁功平
  圣火点燃———奥运寻根
  对现代人而言,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竞技体育的一大盛会。回顾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
  据古代希腊神话传说,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主宰着天地万物。希腊人为了表达对宙斯的崇敬祈求,在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举行盛大的祭祀,同时还要进行短跑竞赛活动。到公元前776年时,希腊规定每隔4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一次竞技大会,也就是运动会。这就是最初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实际上,奥运会的起源除了祭祀神灵外,和古希腊的社会情况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公元前9—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200多个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体育作为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就得到了长足发展。后来,斯巴达王和伊利斯王签订了“神圣休战月”条约。条约规定,奥林匹亚是神圣的无战争区,任何人不得将战火引入奥林匹亚;奥运会举行期间,所有作战方必须实行休战,违背此原则,就是对神的背叛,各城邦均有权对背叛者进行制裁。于是,为准备兵源的军事训练和体育竞技,逐渐变为和平与友谊的运动会。
  古奥运会先后设立了24个比赛项目。除了那些犯叛国罪和对神不敬的人,每个有气力、身体灵活的希腊公民都可以参加比赛。前13届仅有一项200码(约180米)短跑,赛期也只有一天。第14届至公元前704年的第17届,逐渐增加了中跑和长跑。第18届起有了摔跤和五项全能比赛。当时的竞技规则与现在不同,十分有趣。比如跳远时,运动员要双手各持一只石制或金属的哑铃。古希腊人认为手持哑铃有利于双臂摆动,可增加腿部蹬地力量。比赛时还有音乐伴奏,一名长笛演奏者身穿长衫,站在跳远沙坑旁的高台上,伴随运动员的跑跳节奏,吹奏相应的乐曲。计算成绩非常简单,不需专门工具,由裁判用自己的脚掌度量。最受观众欢迎的则是驾着马车赛跑的项目。比赛时,众马奔腾,车轮滚滚,尘雾飞扬;观众的欢呼声伴着隆隆的车声、骏马的嘶鸣,方圆数十里都能感受到那热烈的气氛。因为这种比赛,需要自己有马,又要接受专门训练,所以参加的往往是贵族的代表。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圣火点燃(2)
作者 : 梁功平
  古奥运会对优胜者的奖励在比赛结束后进行,仪式相当隆重。前六届奖给冠军的是一头羊。第七届起增加了庄严的授冠仪式,由主办者将奥运会花冠戴在优胜选手头上。花冠用橄榄枝条编制。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赐给人间的至宝,象征着吉祥与幸福。编制花冠要求非常严格。必须由父母健在的童男,用纯金刀从宙斯庙旁的橄榄林中割下枝条,插上棕榈叶,粘上彩色毛织品,精心编制。此外,获一次冠军者,可在运动场墙壁上镌刻自己的名字;三次夺冠,雕塑家就会找上门来,为你塑像,使其立于宙斯庙之侧。优胜者还能获得物质、金钱等奖励。
  夺冠更是城邦及家庭的极大荣耀。第77届古奥运会得胜者埃克萨涅特回到家乡时,300名青年骑着雪白的高头大马出城相迎。有位老者,因他有两个儿子同时胜利归来,竟极度兴奋地死在儿子怀中。    
  古老的运动会还树立起了一种优良的运动作风,优胜者得到最高的荣誉,受到普遍的尊敬;而那些在运动会上使用不正当手段进行作弊的人,则要被立即赶出竞技场,遭受大家的耻笑。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古代希腊生活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件,即使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也是如此。竞赛期间是希腊全国性的节日,每个希腊人都把能看到奥运会当作一生中幸福的大事。
  希腊的各个城邦,因为这一全国性的运动会,加强了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此外,运动会还促进了希腊文化艺术,特别是雕刻艺术的发展。希腊著名雕刻家迈伦塑的掷铁饼者,肌肉健壮,线条流畅,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青年运动员在掷出铁饼前一刹那间的紧张状态,被誉为不朽的艺术珍品。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荷马和《荷马史诗》(1)
作者 : 梁功平
  传说在古代希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背着七弦竖琴飘游四方,把自己的诗吟唱给大家听,以此来换取食宿。他的诗讲述了许多希腊光辉灿烂的历史事迹、神话和传说。老人是个瞎子,所以没有用笔写下那些锦绣珠玑般的诗句。然而他死后,伟大的诗篇却流传了下来,并诉诸文字。诗篇以老人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荷马史诗》。生前的老人穷困潦倒,而他死后,却有九座城市争着做他的诞生地。正如诗中说的:“九城争夺盲荷马,生前乞讨长飘零。”
  荷马史诗的历史背景是公元前21世纪末一场历时十年的战争。战争在古希腊各城邦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之间进行,关于战争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在斯巴达国王墨涅拉斯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特洛伊王子帕里斯爱上了主人的妻子———美丽的海伦。海伦随帕里斯私奔,还卷走了许多财宝。这激起了希腊人的愤怒,他们推举墨涅拉斯的哥哥阿伽门农为首领,组成希腊军,远征特洛伊城,以惩罚海伦的不忠,帕里斯的不义。尽管希腊人在数量上大大多于特洛伊人,但特洛依城被围困十年才被攻破。史诗不仅描写了古希腊社会中的种种人物,而且还有无数天上、地下和海里的神仙鬼怪,真是无奇不有。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荷马和《荷马史诗》(2)
作者 : 梁功平
  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讲述了战争最后一年里的51天里的故事。希腊人里有一个最勇猛的英雄阿喀琉斯,他是一位希腊国王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小时候,他被母亲抓住脚后跟放到冥河里浸洗,全身除了没沾河水的脚后跟外,刀枪不入。战争中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恃势当众辱骂主将阿喀琉斯,并夺走了他的女俘。阿喀琉斯辱愤交加,退出了战斗。特洛伊人就在这时候直冲希腊人的军营。正在危急的时刻,阿喀琉斯的战友帕特洛克罗斯穿戴了阿喀琉斯的甲胄挥军前进。特洛伊人一见阿喀琉斯的甲胄,以为他本人来了,立刻向后溃退。但是,当帕特洛克罗斯逼近特洛伊城门时,出色的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冲杀出来,杀死帕特洛克罗斯,夺去了阿喀琉斯的甲胄。阿喀琉斯非常后悔,愤而出战,为亡友复仇。火神兼铁匠赫斐斯特为他铸造了一副举世无双的甲胄,阿喀琉斯披挂上阵,在战斗中所向披靡,杀死了许多特洛伊勇士,连战神阿瑞斯也没被他放在眼里,终于杀死了赫克托,并把他的尸体拖在马后奔驰。赫克托年迈的父亲,依利昂的老王前来赎回儿子的尸体,为赫克托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最后由于太阳神阿波罗从中作梗,敌人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一代英雄就这样死去了。
  《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伊大卡国王和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有一次,大风暴把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卷到独眼巨人的岛上。巨人吃掉奥德修斯同伴中的两个,把剩下的人关在洞窟里,洞口堵上一块大石头。奥德修斯用酒灌醉了巨人,又趁巨人醉卧的时候烧瞎了他的独眼。巨人受了伤,怒不可遏,赌咒不放一个人走出洞窟。但是早晨他必须放他的羊群出去。奥德修斯把每三只羊系成一排,底下缚上一个同伴;他自己抱住一只羊,让茸茸的羊毛遮着他的双手。瞎了眼睛的巨人站在洞口依次检查,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却平安地离开了魔窟。他们还曾从一个小岛经过,岛上住着一种人身鸟足的女妖,这些女妖歌声美妙动听,路过的航海者常常被她们的歌声迷惑而触礁身亡。奥德赛为了不受女妖的诱惑,下令船上除他以外的所有人都用蜡把耳朵堵上,再把他自己牢牢绑住,这样他们才顺利地过了小岛。
  奥德修斯运用智慧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这时伊大卡国内许多年轻的贵族正在千方百计欺骗奥德修斯的忠实的妻子,但王后忠贞不渝。奥德修斯改扮成乞丐回来,在贵族们的比箭中,战胜了他们并将他们杀死。奥德修斯和久别重逢的妻子相拥而泣,并在伊大卡人民的拥戴下重新做了国王。
世界历史知道点
第一章 尼罗河的恩赐
照亮世界的思想(1)
作者 : 梁功平
  照亮世界的思想———希腊哲学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哲学的本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早产生的哲学流派,是公元前7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在小亚细亚出现的米利都学派,其代表是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和阿纳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6年)。他们根据对自然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物质(水或空气),而不是神的创造。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包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们力求从自然本身去解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虚空精灵pv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