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馆传奇读后感(2)主要内容

1.林海音父亲有哪些遗嘱?林海音完成了吗? 2.在《惠安馆传奇》中宋妈是什么样的人?举例说明。_百度知道
1.林海音父亲有哪些遗嘱?林海音完成了吗? 2.在《惠安馆传奇》中宋妈是什么样的人?举例说明。
!!!快!!!!!!!!!!!!!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让她学习吧,他最后成了学生代表,完成了宋妈处处不让她跟疯子玩,就是保护好英子
例子能否再详细?
还有一点粗心比如说总能让林海音抓住机会去找疯子
采纳率:58%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林海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惠安馆传奇 二_【城南旧事】_ 皮皮少儿阅读频道
惠安馆传奇 二
吓了我一跳!正是疯子。咬着下嘴唇,笑着看我。她的眼睛里透亮,一笑眼底下――就像宋妈说的,怎么也有两个泪坑儿呀!我想看清楚她,我是多么久以前就想看清楚她的。我不由得对着她的眼神走上了台阶。太阳照在她的脸上,常常是苍白的颜色,今天透着亮光了。揣在短棉袄里的手伸出来拉住我的手,那么暖,那么软。我这时看看胡同里,没有一个人走过。真奇怪,我现在怕的不是疯子,倒是怕人家看见我跟疯子拉手了。
“几岁了?”她问我。
“嗯――六岁。”
“六岁!”她很惊奇地叫了一声,低下头来,忽然撩起我的辫子看我的脖子,在找什么。“不是。”她喃喃地自己说话,接着又问我:
“看见我们小桂子没有?”
“小桂子?”我不懂她在说什么。
这时大门里疯子的妈妈出来了,皱着眉头怪着急地说:
“秀贞,可别把人家小姑娘吓着呀!”又转过脸来对我说:
“别听她的,胡说呢!回去吧!等回头你妈不放心。嗯――听见没有?”她说着,用手扬了扬,叫我回去。
我抬头看着疯子,知道她的名字叫秀贞了。她拉着我的手,轻摇着,并不放开我。她的笑,增加了我的勇气,我对老的说:
“小南蛮子儿!”秀贞的妈妈也笑了,轻轻地指点着我的脑门儿,这准是一句骂我的话,就像爸爸常用看不起的口气对妈说“他们这些北仔鬼”是一样的吧!
“在这儿玩不要紧,你家来了人找,可别赖是我们姑娘招的你。”
“我不说的啦!”何必这么嘱咐我?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都知道。妈妈打了一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
“来!”秀贞拉着我往里走,我以为要到里面那一层一层很深的院子里去找上大学的叔叔们玩呢,原来她把我带进了他们住的门房。
屋里可不像我家里那么亮,玻璃窗小得很,临窗一个大炕,中间摆了一张矮炕桌,上面堆着活计和针线盒子。秀贞从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
“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画儿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
秀贞转到我的面前来,看我仰着头,她也随着我的眼光看那张画,满是那么回事地说:
“要看炕上看去,看我们小桂子多胖,那阵儿才八个月,骑着大金鱼,满屋里转,玩得饭都不吃,就这么淘……”
“行啦行啦!不――害――臊!”秀贞正说得高兴,我也听得糊里糊涂,长班老王进来了,不耐烦地瞪了秀贞一眼说她。秀贞不理会她爸爸,推着我脱鞋上炕,凑近在画下面,还是只管说:
“饭不吃,衣服也不穿,就往外跑,老是急着找她爹去,我说了多少回都不听,我说等我给多做几件衣服穿上再去呀!今年的衬褂倒是先做好了,背心就差缝钮子了。这件棉袄开了领子马上就好。可急的是什么呀!真叫人纳闷儿,到底是怎么档子事儿……”她说着说着不说了,低着头在想那纳闷儿的事,一直发愣。我想,她是在和我玩“过家家儿”吧?她妈不是说她胡说吗?要是过家家儿,我倒是有一套玩意儿,小手表、小算盘、小铃铛,都可以拿来一起玩。所以我就说:
“没关系,我把手表送给小桂子,她有了表就有一定时候回家了。”可是,――这时我倒想起妈会派宋妈来找我,就又说“我也要回家了。”
秀贞听我说要走,她也不发愣了,一面随着我下了炕,一面说:“那敢情好,先谢谢你啦!看见小桂子叫她回来,外头冷,就说我不骂她,不用怕。”
我点了点头,答应她,真像有那么一个小桂子,我认识的。
我一边走着一边想,跟秀贞这样玩儿,真有意思;假装有一个小桂子,还给小桂子做衣服。为什么人家都不许他们的小孩子跟秀贞玩儿呢?还管她叫疯子?我想着就回头去看,原来秀贞还倚着墙看我呢!我一高兴就连跑带跳地回家来。
宋妈正在跟一个老婆子换洋火,房檐底下堆着字纸篓、旧皮鞋、空瓶子。
我进了屋子就到小床前的柜里找出手表来。小小圆圆的金表,镶着几粒亮亮的钻石,上面的针已经不能走动了,妈妈说要修理,可一直放着,我很喜欢这手表,常拿来戴在手上玩,就归了我了。我正站在三屉桌前玩弄着,忽然听见窗外宋妈正和老婆子在说什么,我仔细听,宋妈说:
“后来呢?”
“后来呀,”换洋火的老婆子说,“那学生一去到如今晚儿就没回来!临走的时候许下的,回到他老家卖田卖地,过一个月就回来明媒正娶她。好嘛!这一等就是六年啦!多傻的姑娘,我眼瞧着她疯的。……”
“说是怎么着?还生了个孩子?”
“是呀!那学生走的时候,姑娘她妈还不知道姑娘有了,等到现形了,这才赶着送回海甸义地去生的。”
“义地?”
“就是他们惠安义地,惠安人在北京死了就埋在他们惠安义地里。原来王家是给义地看坟的,打姑娘的爷爷就看起,后来才又让姑娘她爹来这儿当长班,谁知道出了这么档子事儿。”
“他们这家子倒是跟惠难有缘,惠难离咱们这儿多远哪?怎么就一去不回头了呢?”
“可远喽!”
“那么生下来的孩子呢?”
“孩子呀,一落地就裹包裹包,趁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啦!反正不是让野狗吃了,就是让人捡去了!”
“姑娘打这儿就疯啦?”
“可不,打这儿就疯了!可怜她爹妈,这辈子就生下这么个姑娘,唉!”
两个人说到这儿都不言语了,我这时已经站到屋门口倾听。宋妈正数着几包丹凤牌的红头洋火,老婆子把破烂纸往她的大筐里塞呀塞呀!鼻子里吸溜着清鼻涕。宋妈又说:
“下回给带点刨花来。那――你跟疯子她们是一地儿的人呀?”
“老亲喽!我大妈娘家二舅屋里的三姐算是疯子她二妈,现在还在看坟,他们说的还有错儿吗?”
宋妈一眼看见了我,说:
“又听事儿,你。”
“我知道你们说谁。”我说。
“说谁?”
“小桂子她妈。”
“小桂子她妈?”宋妈哈哈大笑,“你也疯啦?哪儿来的小桂子她妈呀?”
我也哈哈笑了,我知道谁是小桂子她妈呀!
天气暖和多了,棉袄早就脱下来,夹袄外面早晚凉就罩上一件薄薄的棉背心,又轻又软。我穿的新布鞋,前头打了一块黑皮子头,老王妈――秀贞她妈,看见我的新鞋说:我要读完3本书的读后感2篇_百度知道
我要读完3本书的读后感2篇
我要随便3本书读完后的读后感2篇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的插闩,尤其是中国女性的悲剧。在林海音的笔下,社会的蜕变,时代的变迁,都是透过女人悲戚.凯勒——人类永远的骄傲。在她的生活和生活乐趣中凯勒小姐给我们这些没有那么多困难需要克服的人们上了永远不能遗忘的一课。她自成一派,那样得纯净淡泊,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这篇后传写得非常详细,让读者深受感触。我读了这篇后传不由想到马可.吐温曾经说过的话、优美的语言;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美好心灵,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缓缓的骆驼队,像牡丹一样鲜艳。 一滴清水、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带有浓郁自传色彩和乡土风情的《城南旧事》都堪称经典之作,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在那个充满黑暗、暴力和丑恶的年代,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一部《城南旧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真,世态炎凉。而这幅那个年代的北京风俗画,又以清新,她的思想像金子一样闪光。而世俗上的快乐。在我内心的深处:“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童年便在时光的步影中消失了,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让我来介绍介绍这本书的内容吧,开创了小说艺术的独特风格。林海音的小说。成人世界的痛苦与挣扎于是就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了生命的本来模样。疯子也好,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草垛子,让人更深切的感受到“旧”这个字的深刻含义:古城的残片,大柯的几根垂落枝条,瓦隆中存留的枯叶,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那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呢、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这么一个世界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创建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胡同的井、闹市僻巷、真实的生命,取而代之的是有血有肉的.凯勒虽然是一个聋哑盲人,为读者展开无穷广阔的生活画面。
林海音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乎同时来到这世间!”读《城南旧事》有感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也为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一次次离别之际,给过我无限感动。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不知道有一位名叫林海音的女作家深怀着新旧时代交杂的那份感伤,以童年的记忆写下了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南的人情风物。长篇小说《城南旧事》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蓝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像水晶一样透明,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但是他们都是在岁月的步影中消失了。童年美梦,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但她的心永远是自由的。她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悲惨许多,她遇到过我们任何一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困难,但她都努力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她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奇人。我们都应该向海伦,褪去世俗的眼光和偏见,拥有一颗正义和纯净的心,是何等的超凡脱俗,还有屋顶上的花盆以及巴在皇城墙上的冬雪…… 也许,童年,顿然破碎。可以说,童年时的每秒每刻都是一个人的重要的段落。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秀贞的亲人):“海伦,不折不扣的快乐。这本书的作者叫做海伦
凯勒。这本书其实就是在写她自己,也是富有的,使得我们不能像英子一样拥有快乐,英子成就了林海音。《城南旧事》中,林海音化身为英子成就了自己半个世纪的怀乡梦。她以一个孩子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的眼眸,给这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梦幻般的明朗。此时此刻,我想说一句话,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酸楚的命运来寻觅表现的。”海伦。此刻,我不竟为英子感到骄傲,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找到了属于灵魂的一片净土,是何等的幸事,文化低的工人。
林海音就是英子,英子就是林海音;林海音创造了英子,是台湾女性文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在20世纪的台湾文学史上,写成了这本书。”海伦.凯勒一生一共写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处女作,贼也罢,常以细腻的笔法,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读着《城南旧事》,无忧无虑的。而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们,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子也越来越复杂了,网络侵蚀了我们大脑的灵魂。贫穷也好,富庶也罢,作者以真实,因此她可以看到那个新旧转型时代的一幕幕悲剧。此时也褪去了世俗的烙印、惠安馆,写她一生经历过的事、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冬阳下的骆驼队、井边的小伙伴妞儿:书中配有照片,图文并茂。也许,童年是贫穷的,再现了自己生命之初21年的生活,这样认为的人可以是贫穷的公爵,无知的智者,也可以是最富有的穷人、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但是英子的童年却过得十分精彩。她的童年是戏剧化的,但是却是很真实、纯朴。我曾在后传上面看过这样一段话:“说了20世纪,一个独特的上面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字黑暗里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因此,无论从这个角度还是艺术的成熟上来分析.凯勒。”罗斯福夫人也曾经说过:“人类精神的美一旦被认识,像玛瑙一样纯洁,却熬过了88年无光、自然的笔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淡雅、童稚的笔触,勾画出了普通百姓的命运遭际。
林海音,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的人物”。她不仅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而且还将自己所以经历的痛苦和幸福记录下来,不过是金钱和名誉。 相比之下,虽然我的童年过得无忧无虑,一个是海伦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我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弥旧温馨。 可以说、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清新的文字.凯勒学习。学习她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还要读后感呢,四篇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二百字读后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二百字读后感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城南旧事》点评本
博主按:这个寒假,做了一件计划之外的事。华文天下图书公司要出版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点评本,约我做点评专家。《城南旧事》五篇作品,加上序与后记,共七篇,每篇均有导读、旁批点评、鉴赏。文字不多,但要细读作品,并不轻松。但细读作品是一个文学评论写作者应有的基本功,这篇作品我曾在多年前细读过,今天再读,仍然很有兴味。还有,这是一套名为“中学生读名著”的丛书,能为中学生们做点事,也是高兴的。想想今天的中学生们读到的是这样一些好作品,比我们那时的教材真是天壤之别了。
我把第一部分和《惠安馆传奇》点评部分发表于后,第一部分基本是我的《〈城南旧事〉新释》,其它部分发不发出来再说吧。&
&&&&&&&&&&&&&&&&&&&&&&&
作家简介及《城南旧事》分析
林海音(),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此时台湾正沦陷于日本人之手,其父又率全家北上,林海音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与青年时期。曾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和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做过编辑、图书管理员。做记者、编辑等职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幼年丧父的伤痛,使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1948年8月林海音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后又主编《联合报》副刊,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城南旧事》小说集出版于1960年7月,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平市民风俗民情的写真,它是林海音最成功的艺术精品,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佳作。这部小说由五个系列短篇组成,它的艺术魅力不是来自人物性格,人物只是一些淡笔勾勒的人物,并非丰满鲜明的典型形象;也不是来自波澜起伏变化多端的情节,故事也是淡淡的,它的魅力来自全篇的艺术氛围。小说完全采用朴素的写实手法,却具有强烈的诗化倾向,简洁优美的文笔流淌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创造了一个含蓄深沉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这一艺术氛围笼罩着整部作品,反复琢磨,深入品味,它由三层意蕴构成:乡思、别恨、宿命。
“乡思”是作品比较表层的意蕴。北平是林海音的第二故乡,她的散文《苦恋北平》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忘怀的北平!”她“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与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在《城南旧事》的出版后记中,她又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呵!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因此,林海音用梦一般诗一般的深情笔调,抒写了二十年代北平的风土人情,小说散发着京味十足的乡土气息。齐化门的城墙根,小胡同井窝子,骆驼、毛驴,夹竹桃、石榴,春天的风沙,夏天的骤雨,城南游艺园的大戏,鼓书,虎坊桥洋货店门口装了大喇叭的话匣子……;还有浑厚纯朴的宋妈,痴情绵绵的贞,四处躲藏的偷儿,出逃的兰姨娘等等。这一切二十年代北平风情画人物画,在作者谈雅细腻的笔触下,无不栩栩如生,寄托着作者故国家国的乡思之情。乡情,是人类的基本感情之一,我国文学史上怀乡思亲之作层出不穷,经久不衰。只有远离故土才会产生乡思之情,人们对故土家园始终怀有永久的亲和力,因而乡思之作具有天然的感情色彩。台湾与大陆数十年来一海相隔,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及,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思乡之作,《城南旧事》是其中的佼佼者。《城南旧事》中乡思之情在台湾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更易拨动游子的心弦,在大陆则引起人们盼望游子归来的强烈情感,尽管海峡两岸接受心理不同,但却激起了情感的共鸣,这是不言而喻的。其含蓄深沉感伤哀婉的情调显得更加浓郁。
如果你对这部作品的分析不愿停留在“生活事象的描写”这一层面,而进入作品的艺术构思层面;如果你更注意作家创作的主观意图,你就会进入《城南旧事》的第二层意蕴:别恨。
《城南旧事》的构思可用四个字来概括:“离我而去”。集子中的五个系列短篇,都采用“别恨”的情节,秀贞、妞儿、偷儿、兰姨娘、宋妈等一个个人物和“我”相遇相识,而后又一个个的“离我而去”。最后,连爸爸也离我而去。“别恨”的情节配以反复出现的“骊歌”:“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把感伤哀婉的离情别恨渲染得淋漓尽致。秀贞和妞儿惨死于火车轮下,为她们悲惨的短暂人生划了句号,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这个世界上只有“我知道她们的秘密”,而这一切连同“秘密”也永远成为过去,搬了家,一切都离我而去了。孩子们喜欢的宋妈走了,曾与我推心置腹的偷儿也被抓走了,再也没有了那草丛里的好朋友,最亲近的爸爸也消逝了……。在这应该充满了欢乐的金色童年里,留下的却只有别离。“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而没有了影子了”。作家用淡雅的笔墨将这一个个的别离故事娓娓道来,表面上看似不见情感的波翻浪涌,实则更显哀婉含蓄,更具深沉的感伤。
这种感伤之情还不仅仅在于英子和周围人的相识而后别离,不仅仅在于周围人的离我而去,它还在于:童年离我而去!“我”不仅告别了秀贞、妞儿、宋妈、爸爸、兰姨娘等人,“我”还告别了“我”——童年的我。这五个系列短篇是以英子的年龄增长为总的发展线索的。首篇《惠安馆传奇》英子六岁,末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十二岁,从英子入学前到小学毕业,也就是从一个人蒙昧初开,进入童年,到告别童年这一宝贵时光。
英子这一人物,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的需要才出现的,且不说这一人物有极鲜明的个性,整部小说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子“童年离我而去”造成的。她喜欢长大成人,又多么害怕多么不愿意告别童年,然而她终于告别了童年,过早地担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拿到小学毕业证书,爸爸去世了,“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对那“愚呆而神圣”的童年的回忆,品尝那一份告别童年的感伤,是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我”的童年永远离“我”而去了,童年的亲友也永远离“我”而去了,可那一份感伤之情却永驻心底,梦索魂牵,这才拿起笔来写小说。对此,作者有过明确的说明,她说:“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我何不写些故事,以我的童年为背景呢!于是这几年来,我陆续地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城南旧事》是一部毫无虚构完全纪实的作品,作者说她写的是以“童年为背景的故事”,免不了虚构;即使纯属纪实,也是一个四十开外的中年人回头审视三十多年前的那一段生活,必然地注入了作者对那一段生活的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呢?这样我们就进入了《城南旧事》的第三层意蕴:宿命。
《城南旧事》叙述的是小英子所看到的成年人的悲剧故事,这些悲剧具有“古典悲剧”的特色: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显然,作者无意从社会角度去思考和解释这些悲剧的原因,作者的构思不在于写“社会”,社会作为作品的背景是淡淡的。这与作者的其它小说很不相同。应该说,末篇写爸爸早逝,英子告别童年,是最具有“社会性”的:爸爸因为“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但全篇仅此一句,无心的读者甚至不会注意到它。这么重要的内容,可以表现爱国主义、民族矛盾、正义感等等,却被轻轻带过了,它只是极淡的一点背景。推到作品中心位置的是父女的亲情,告别爸爸,告别童年,苍凉而忧伤。朝夕相处的爸爸,转眼间不见了,六年前答应出席毕业典礼的诺言已不能实现,命运的不可违!评论者不该把作家偶尔提到的只言片语、局部形象、个别细节提出来大加阐释,强调间接反映的内容,使之符合既定的观念、先验的结论,而对作家在作品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内容采取谈化虚化的研究方法,更不能把我们的结论强加于作者。《城南旧事》强调不可违抗的命运,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作品的。《驴打滚》中的宋妈,也是一个难逃厄运的形象。她因为进城、帮佣,儿子不明不白死了,女儿被丈夫悄悄卖了。作家显然是把这一悲剧归于宋妈的命运:“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牙,这蠢驴!”作家没有也不可能从社会、阶级压迫等角度去思考宋妈的悲剧。作品中表达了对宋妈丈夫极度的厌恶,纯朴的宋妈因为嫁给了这样一个赌徒丈夫才落得如此结果,这是命运的不公。五个短篇中,最具悲剧特色的是《惠安馆传奇》秀贞与思康的婚姻悲剧也是一个“命运悲剧”。把它看成是由封建道德、封建制度造成的悲剧比较勉强,封建伦理道德、封建制度是这一悲剧的远因,处于背景的地位,处于中心位置的还是“命运”。他们俩一个是北平人,一个是惠安人,各有老母,一个是孝子,一个是孝女。思康虽然是北大学生,但极贫苦,住会馆还住的是“跨院堆煤的屋”,长班都常常忘了送水,两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交往中产生的。小说一再借秀贞之口说出思康的深情、纯朴。思康被母亲扣下不准北上,不是因为封建等级、伦理观念,成年的儿子侍奉贫苦中的老母无法谴责。那里极穷,尽吃白薯,“能叫外头去的人吃出眼泪来。所以,他就舍不得让我这个北边人去吃那个苦头儿。”秀贞也没有把怀孕的事告诉思康,“千山万水,去一趟也不容易,我要是告诉他我有了,不也让他惦记着!你不知道他那情意有多深!”两个相怜相爱的有情人,彼此为对方着想,阴错阳差,使他们终未能结合,进而一步步衍化为毁灭性的悲剧,美好的性格反而成为悲剧的动因,只能归为“命运”!如果他们中有一个是自私的薄情的,也许结局又另当别论。小说将这一悲剧原因指向命运,内在逻辑是非常清楚而严密的。
叙事主人公无意识地参与了悲剧情节的进程,促成悲剧高潮的到来,因而具有深沉的忏海意识,这是《城南旧事》悲剧故事的一个特色。上文已经说到,叙事主人公小英子不仅仅是一个穿线人物,不仅仅是结构上的需要才出现的。小英子是一个聪慧过人的小精灵,她拥有自己的秘密,又能窥视大人们的秘密,大人们却不知道她已窥视了秘密。八岁的年纪她已懂得了爸爸和兰姨娘的调情是对妈妈的伤害,不能明说,反受妈妈的斥责,委屈得伤心大哭,谁也不理解她哭的真正原因。为了拯救妈妈,她竟然促成了德先叔叔与兰姨娘的“好事”。虽然这一“好事”也许仅仅对英子妈妈是好事,他们也离“我”而去了,谁又能预料他们的命运呢?集子中有三个故事的发展是由英子推进,英子参与了故事的进程。她在似懂非懂的年龄,纯洁真诚的童稚行为却造成了别人的悲剧,伤害甚至毁灭了她所喜爱的人,也伤害了自己童年的心。英子善良地为疯女秀贞寻来了她的小桂子——妞儿,资助她们,让她们一起去寻找亲人,而这一对苦命人却因此惨死于火车轮下;英子真诚地喜爱草丛中善良纯朴的偷儿,真诚地说出小铜佛的来历,却为便衣逮捕偷儿指点了路。真诚和善良促成了悲剧高潮的到来,这就是
“命运”!想摆脱厄运,反而掉进陷讲,纯真善良的品行,反而推进了悲剧的进程,正是在这一点上《城南旧事》和古典命运悲剧相通。
五个短篇中,叙事主人公参与了故事进程的三篇都写得浓墨重彩。尤其是《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这两篇,叙事主人公英子参与了悲剧进程的故事篇幅最长,感伤意味最浓。为什么?作家写这些故事时,真实与虚构已融为一体,作家和“英子”已合二而一。这样,故事中的英子受伤害的童年经验已融化作家的经验,英子的忏梅已注入作家的心底。成年的林海音已完全沉溺于小英子的情感。秀贞、妞儿惨死,英子大病一场;小偷被抓走,英子“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内疚、忏悔和委屈在童年英子的心底上烙下了伤痕。小说虽然是童年英子的视点,毕竟又是成年对童年的回忆,那种“是我促成了悲剧发生”的忏悔之情不可避免,因而伤感之情尤为浓烈。读这部小说时,你已经很难以区分“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作家在小说“序言”中也希望“读者们别问我哪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所缅怀的有那金色的纯真童年,也有愚呆的忏悔。
小说《城南旧事》的乡思、别恨、宿命三层意蕴共同构成了深沉含蓄、感伤哀婉的艺术氛围,产生了引人人胜的艺术魅力。乡思,摇荡着海外游子的心,也震撼了大陆同胞的骨肉之情;别恨,引发着人们普遍的离愁别恨、亲情、友情,以及对每一个人不可再现的金色、愚呆、神圣的童年的回味;宿命,则启示你对人的生存的思考,虽然你未必赞同“不可抗拒的宿命”,你也许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你对种种偶然性造成的命运不也会感到深深的心灵颤动吗?小说在三个层面上都倾泻着如诉如泣的感伤之情,而这人生的三个生存内容,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之情。
作如此观,也许我们更能接近小说《城南旧事》的奥秘。当然,《城南旧事》的艺术价值绝不仅仅如此,它还能读出别的意蕴。&
[阅读指导]
序,就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字,通常是该书的导读和说明,如创作意图,创作原则,创作动因和过程等等。可自序,也可他序。在中国文学遗产中,不少名篇佳作产生于序跋体中,古代的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现代的如鲁迅的《〈二月〉小引》。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序》,是一篇别致的序言。它以两篇旧文为主体,一篇写的是在北平的童年往事,一篇写的是对父亲的回忆。两篇都是散文,散文以真实性为本质特征,小说却免不了虚构。把两篇写实的散文作为《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序言的主体,实在是别出心裁。
它首先告诉你,这篇小说在虚实之间,是一部以自叙传为基础的小说。“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缅怀童年的心情。”另外,它点明了这篇小说写作的动因。那些真实的童年往事多么生动有趣,让作家永难忘怀,“为了回忆童年,使之永恒”,写下了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一个个地“离我而去”,形成了小说的结构,最后亲爱的爸爸也离我而去了,“父亲的死,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段落”,父亲死了,童年结束了,小说也结束了。
序言,是开启这部小说艺术之迷的一把钥匙。
(P2,2行起)写卖出价晚香玉的、换电灯泡的,都只是铺垫,为唱话匣子的出场渲染气氛。
(P2,14行起)“飞跑”一词,使其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P2,24行起)天真、幼稚,又得意洋洋的神态。
(P3,3行起)回忆,是需要细节描写的,有了细节才能生动有趣。
(P3,18行起)童年的乐趣常常在于对长辈的不从,自己去寻来。
(P4,12行起)有些民俗中的所谓“迷信”,是用恐吓的手段达到科学的目的。
(P4,20行起)这是本篇“序”的核心,点明了《城南旧事》的写作动因,及小说的第一层意蕴:乡思。
(P5,2行起)“离我而去”,是五个故事的构思,也是整篇小说的意蕴:别恨。
(P5,19行起)写出了一个立体、多侧面的父亲形象。
(P5,5行起)不为尊者讳,不避父辈的弱点,写出了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
(P5,14行起)详写父亲的爱花来证明上文说到的父亲是一个“对生活有浓厚兴趣的人”,使抽象的叙述变为具体的描写。
(P6,1行起)在一篇短文中,要有详有略,这里对父亲的叙述就是略写。
(P6,20行起)城南有说不尽的回忆,它们结晶为诗意的故事。是小说就免不了虚构,而情感是真实的,这是佳作的根本。
[美文解读]
序言,提供了导入这五篇小说艺术之宫的路径。它说明了小说写作的动因以及基本的构思,还描绘了故事发生背景中的民俗风情。如果仔细品读,你还会发现,小说写她父亲的态度,正是小说的基本写作态度,即对主要人物不作黑白分明的价值判断,不为尊者讳,也不刻意美化,保持人物立体的真实性。因此,这部小说在平静而朴素的叙述中,读来让人感到亲切。人物是朴素而亲切的,像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人物;故事也并非起伏跌宕,自然而然的发展中,透露出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人间温情的赞美。小说感伤的诗意也已经弥漫在这篇序言所引入的散文中。
惠安馆传奇
[阅读指导]
本篇以叙事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为写了两个苦命人的悲剧,一个是疯女秀贞,一个孤女妞儿。
叙事主人公“我”,也就是英子,蒙昧初开,又聪明伶俐,她目睹了这一对苦命人的悲剧。她拥有大人们不懂得的秘密,她以自己善良的愿望,想帮助这一对苦命人,却反而推动了悲剧的进程。
秀贞因情而疯,因爱而疯。她痴情地等待恋人的归来,痴情地寻找自己的女儿,她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与恋人思康都是深情、纯朴之人,两个相爱的人都为对方着想,却使有情人未成眷属。他们之间若有一个是薄情之人,命运当另是一番结局。秀贞在悲壮地反抗着命运,却难逃厄运。
妞儿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小小年纪就在被打骂之中成为养父挣钱的工具。与英子在一起是她苦难童年唯一的欢乐,寻找到亲生父母是她埋在心中的梦想。秀贞与妞儿,这一对“母女”,似真似幻,她们却悲惨地丧生于火车轮下,结束了苦难的人生。
《惠安馆传奇》是《城南旧事》五个故事中悲剧意味最为浓厚的一篇。
(P9,2行起)描写得多么细致!早晨斜射的阳光中飞舞的尘埃。
(P10,9行起)很自然地交待了这是冬天。
(P10,16行起)方言与京腔差异中的趣味。
(P10,22行起)引出故事中的主人公。
(P11,4行起)父女对话中自然地交待出故事的背景。
(P11,13行起)孩子与大人眼中不同的主人公。
(P11,23行起)第一次正面描写故事的主人公秀贞。
(P12,5行起)纯真的孩子与被认为疯子的秀贞目光相遇了。
(P12,11行起)天真与恐惧相伴,多么准确的心理描写!
(P12,21行起)大人以为她被吓着了,而她心里却是在惦念秀贞。
(P13,8行起)又一次写到惠安馆,却不展开和深入。
(P13,18行起)转而写井窝子,引入另一个小主人公妞儿。使上文的惠安馆更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P14,2行起)英子的仗义,保护弱小的妞儿。
(P14,7行起)妞儿也是贫家女。
(P14,21行起)孩子与大人的评价眼光总是不一样。
(P14,24行起)用“我”来与妞儿作性格的比较。英子胆大,妞儿温和。
(P15,10行起)不经意地突然出现的疯子。出奇不意,才能引人入胜。
(P15,14行起)“两个泪坑儿”的描写,为后来的悲剧埋一个伏笔。
(P15,22行起)引出悲剧故事的一个原因。
(P16,6行起)秀贞妈妈的内心多么希望自己的女儿不被别人害怕而被别人喜欢。
(P16,16行起)大人总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孩子心里藏着许多秘密。
(P17,1行起)秀贞陶醉在对她的孩子小桂子的爱之中。
(P17,10行起)作家只白描了几个人的语言、细节,却活画出了各自的心理。
(P17,19行起)秀贞沉醉在自己的“胡说”中,英子却不知胡说中的悲剧。
(P18,6行起)聪明的英子也还不能明白悲剧的真相,可是她已经越来越接近它了。
(P18,15行起)孩子们总是在自己的娱乐中听到大人们的事。
(P18,22行起)从二人的对话中复原了秀贞的悲剧,叙事的视角是英子的。
(P19,11行起)这里又埋了一个伏笔。没明确交待小桂子的结局,也无法交待。
(P19,22行起)这样说明秀贞悲剧故事的真实性,而非传言。
(P20,4行起)都哈哈笑了,笑的都是对方不明真相,而接近真相的是女孩英子。
(P20,11行起)由一双新鞋,到“门槛踢烂了”,写出英子成了惠安馆的常客,成了疯子秀贞的好朋友。
(P21,2行起)童趣。
(P21,9行起)冬天过去了,春天快来了,秀贞一年四季都在她的梦里。
(P21,22行起)只有天真的英子对疯子秀贞寄予深切的同情,她因爱而疯,她的爱也是天真、纯洁的。
(P22,5行起)这个细节写活了作为疯子的秀贞行为的有违常理。
(P22,11行起)实写秀贞的瘦,隐含的是英子的同情。
(P22,17行起)生动的比喻,门响的刺耳,反衬出这里的寂静,死气沉沉。
(P23,2行起)秀贞年年月月在寂静中、在幻梦里等着她的恋人归来。
(P23,16行起)所谓疯子就是只会按自己的逻辑去想问题,在自己的逻辑中,并不疯。作家这一段文字把一个疯子的内心逻辑表现得很准确。
(P24,3行起)回到现实,她的逻辑又乱了,内心却是思康未走远,就要回来了。
(P25,16行起)爸爸表面很凶,内心却很慈善。
(P26,12行起)快乐而朦昧未开的童年。
(P26,18行起)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家庭。
(P27,13行起)童年的快乐是简单的,也是单纯的。
(P27,17行起)妞儿的童年,快乐也不彻底,这里交待出她内心的压力。
(P28,10行起)妞儿已经失去了单纯的童年快乐。
(P28,15行起)妞儿怕她的爸爸,是真怕。
(P29,3行起)两个女孩无声的交流,妞儿无声地流泪。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P29,17行起)妞儿的爸爸是真打,与上文写我的爸爸表面的凶狠形成对比,为后面交待妞儿的身世埋下伏笔。
(P30,8行起)妞儿的童年,是孤独的童年,也是苦难的童年。
(P30,17行起)这段文字非常准确地写出了英子对齐化门的内心印象,模糊而又清晰,似真似梦。
与上文写小桂子相呼应。
(P31,1行起)亲密的接触组合进深刻的疼痛。
(P31,17行起)小小的年龄已经懂得隐藏自己身世的伤痛。
(P31,22行起)闪电、雷声的比喻准确地传达出英子内心的震动。
(P32,2行起)由妞儿的不幸转入对自身的恐惧,准确地刻画了一个小女孩天真与脆弱的心理。
(P32,11行起)多少孩子问过这样的问题!
(P33,1行起)文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细节与感觉。
(P33,7行起)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找到亲爹亲妈是妞儿的梦想与生活的希望。
(P33,18行起)她在梦中已无数次梦见过亲爹亲娘。
(P34,4行起)英子在为妞儿的身世伤心,可是大人怎能懂得孩子心里的疼。
(P34,22行起)由写妞儿转入写秀贞,逐渐把俩人的命运悲剧融合到一起。
(P35,2行起)完全符合一个疯子的言行,她有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世界。
(P35,21行起)在她的幻觉中,在她的世界里,她的恋人仍在病中安睡。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个可怕的疯子,而她的内心充满了母性的柔情。
(P36,4行起)自古相传的风习与民俗,充满了趣味性。
(P36,22行起)埋下一个伏笔,为秀贞带妞儿出走。
(P37,6行起)这个比喻突出了秀贞的瘦,传达出对这个可怜女人的同情。
(P37,12行起)青草黄,绿叶掉,桂花香,把秋天具象化了。
(P38,1行起)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又自然而然地交待了小桂子的去向。也非常符合已经疯了的秀贞的思维特征。
(P38,16行起)由表引出他的穷,为悲剧作铺垫。
(P38,21行起)秀贞不忍心让思康惦记。
(P39,10行起)思康不忍秀贞去吃苦。
(P39,12行起)两个情深意浓,相怜相爱的人,彼此为对方着想,最终未能结合,一步步走向毁灭性的悲剧。只能归为“命运”。
(P40,3行起)生产的疼痛与桂花的香气,是秀贞永恒的记忆。
(P40,20行起)又埋下一个伏笔。
(P41,4行起)秀贞只在她的情感深处被认为是疯子,在生活中她何其爱美!
(P41,20行起)她穿行在幻想与现实之中。
(P42,1行起)从幻想中回到现实,最深刻的疼。
(P42,16行起)思康的穷,住会馆里还住的是堆煤的小屋。
(P43,3行起)一个是长班的女儿,一个是穷学生,这是他们一见钟情的基础。
(P43,19行起)住的是跨院,长班送水都会被遗忘。思康要水也只能轻轻地叫一声。
(P44,2行起)再次刻画思康这个穷学生内心的自卑。
(P44,18行起)俩人的感情正是在贫苦的生活交往中加深的。
(P45,5行起)深情的故事让英子也产生了幻觉。若只写秀贞沉于幻觉,是当局者迷,写英子也产生了幻觉,更加映衬出秀贞与思康的深情动人。
(P45,19行起)英子无意之中提到妞儿,在她的深层意识中已经把小桂子与妞儿合二为一。多么高明的伏笔!
(P46,8行起)贫病中的相濡与沫。
(P46,20行起)幻觉与现实的交错,时间的混乱,这是对精神病患者的准确描绘。
(P47,2行起)托英子找小桂子。从秀贞的角度埋一伏笔。
(P47,10行起)又一次把妞儿与小桂子合二为一。
(P47,12行起)思康是孝子,孝顺的儿子侍奉老母,无可非议,阴差阳错,成为悲剧。他们都不是薄情的人。
(P48,9行起)英子是一精灵,极聪慧。
(P48,14行起)刻画英子的心不在焉。
(P49,10行起)英子沉迷在只有她一个人知道的秘密中。
(P49,17行起)似睡非睡,现实与梦境的交汇,作家写得很生动、准确,凉飕飕的感觉在梦中成为“一盆凉水从脖子上灌下来”。
(P50,8行起)从妞儿的角度,写英子被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所折磨。
(P50,20行起)不写天上的雨有多大,却写地下的雨水越来越多,侧面的描写让读者更有想象的空间。
(P51,21行起)英子已经把妞儿和小桂子融为一体。从最初的无意识流露,到这里越来越清晰。而妞儿哪里会想到她的命运会与一个叫小桂子的孩子扯到一起!
(P52,10行起)一个女孩独自拥有这样的秘密,是过于沉重了!
(P52,18行起)妞儿的养父是个落魄的八旗子弟,前清遗少。
(P53,2行起)养女只是他挣钱的工具,妞儿的童年没有爱。
(P53,11行起)她幻想着亲爹亲妈的爱。
(P53,22行起)借妞儿养父母之口,交待妞儿的身世。
(P54,12行起)一个人的秘密让英子分不清现实与梦境。
(P54,20行起)以具象的秋天,把妞儿与小桂子融合到一起。
(P55,8行起)这一块青记,是实证的细节。如何描写它,体现了作家的功力。
(P55,14行起)似真似幻,若有若无!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家既不能肯定妞儿就是小桂子,也不能否定。这样的描写又符合此情此景中英儿的心理状态。
(P56,1行起)叙事的情节发展到高潮,往往有个高潮点。英子决定“我带你找你亲妈去”,就是这部小说悲剧故事的高潮。
(P56,15行起)英子进一步强化着妞儿与小桂子的同一性。
(P57,11行起)英子做出了决定,心里开始轻松了,她要去完成一件大事。
(P58,8行起)英子身体的激烈反应,更源于心里拥有的秘密在激动着她,她所作出的决定在激动着她,而她只能独自承担这一切。
(P58,21行起)大人们都不理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P59,15行起)天真的英子不懂得金镯子的贵重吗?不,为了实现一个善良的愿望,英子什么都顾不得了。
(P60,1行起)这段话为妞儿的到来设置了合理的逻辑。
(P60,13行起)英子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出于善良的愿望却把妞儿一步步引入了黑洞洞的悲剧里。
(P61,4行起)迷茫、惊喜、委屈、不知所措,……妞儿心理的复杂难以言表,简单的一个“嗯”代表了全部。
(P61,18行起)重复的副词,强调了她们步履的轻,一声响则反衬了其静。
(P62,5行起)灯光的微弱,是此时此景的必需。
(P62,13行起)生动地刻画出旧时代娇羞女孩的模样。
(P62,20行起)又是两个重复的程度副词,刻画了秀贞的疑惑与惊喜过程。
(P62,24行起)这一声喊,惊心动魄!
(P63,13行起)准确地刻画出此时此景妞儿的心理。
(P63,18行起)秀贞若此时说声谢,她就是个正常人了!
(P63,22行起)读者此时更能体会出作家写灯光不亮的重要性。
(P64,3行起)轻轻而难为情地叫妈,非常准确地写出了妞儿的心理:渴望而又不无疑惑。
(P64,13行起)秀贞的妈妈以为响声仅是英子一个人的。
(P65,1行起)这里描写的画面感极强,像电影镜头一样。
(P65,9行起)病中的英子完成了她善良愿望,是福?是祸?
(P65,13行起)昏睡中慢慢醒过来的感觉。
(P66,5行起)通过对话,侧面描写,交待了两个苦命人的悲惨结局。秀贞死了,还被人误解。
(P66,20行起)简洁地交待搬家。
(P67,6行起)形象地写出从病中醒过来的瞬间感觉。
(P67,22行起)英子的记忆还在十多天前,这记忆将要伴随她的一生。
(P68,16行起)镯子回来了,两个苦命的人永远回不来了。
(P69,6行起)表也回来了,人呢?
(P69,13行起)相识与相知的记忆,点点滴滴,永存于童年的心上。
(P69,24行起)大人对孩子的理解,总是错位的。
(P70,4行起)还是一个人的秘密,大人们永远不知道英子做了什么。
(P70,22行起)搬了家,也永远不会忘记那童年伤痛的记忆。
(P71,7行起)电影镜头一样的画面感。
(P71,12行起)即使仅是天上的云,也会让英子想起那苦命的人。
(P71,20行起)街边的花香、鞭痕,多少事物都会引起英子的联想。
(P72,6行起)内心的伤痛,使人成长、成熟。
(P72,18行起)英子可以告别从前生活的环境,却不可能告别自己伤痛的记忆。
(P73,1行起)英子因这一事件,朦昧初开了。成长与成熟,总要伴随着伤痛的记忆吗?
小说是以英子的自叙为叙事角度的,《惠安馆传奇》中的英子只有6岁,是一个蒙昧初开,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岁月。她眼中的秀贞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疯子,和她一样年纪的妞儿却有着她不能理解的苦难。这两个苦命人各自在自己的生命线上苦苦挣扎,英子所见所闻是零星的,一个个片段把她们的身世描绘出来了。英子在小说中不仅是一个发现者,不仅有所见所闻,还是一个参与者,她有自己的所思所为。通过她的参与,把这两条线索上的苦命人的命运一点点拉近、交汇,小说情节的发展就是两条线索交汇的过程,秀贞和妞儿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就到了高潮。结局却是英子想不到的悲剧,二人的命运完全走到了英子所想象的反面。这对英子来说是极为沉重的打击,蒙昧初开的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大病了一场。这是她人生教育的第一课,命运是这样的残酷!
这对于小英子来说,未免知道得太早。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它给予的是抗争的力量。无论是秀贞还是妞儿,她们都不甘心屈服于命运对自己的摆弄,她们都怀着自己的梦想,在反抗着命运。秀贞的性格里充满了悲壮的色彩,她不顾世俗的压力,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宽厚仁爱,爱她的恋人,爱她的孩子。她一直被世俗的人们拒绝,包括她自己的父亲,连死了都还被误解。只有英子,因天真未失而能懂得她,而英子的所思所为却反而推进了她悲剧的进程,使她走进了黑暗的生命深渊。命运不可抗拒,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与西方古典悲剧理论相契合。
中国的叙事文学,述说社会悲剧的作品很多,而抒写命运悲剧的作品很少,在悲剧故事里具有悲壮的英雄色彩的性格更少,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底2万里主要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