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力为什么选择m4a3e8谢尔曼曼坦克系列而不用霞飞

坦克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日清晨,30只钢铁巨兽在法国的原野上咆哮,无情地向德国的阵线碾轧过去。一位空中观察员写道:“巨大的车辆一路摧枯拉朽,它们的身后是欢呼雀跃的英国军队。身披坚硬的装甲,依靠履带前进,车上配备有喷火的枪口,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行进中的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能穿越火海,为步兵打开通道,同时保证车内士兵的安全。现代坦克战的设计者海因茨·古德里安认为:是坦克为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事实也许未必尽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战神已经换上了一个新的面具,这个面具就是坦克。
古德里安总结了坦克能够控制战场的三大因素:火力、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能。正是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极具震慑性的战争机器,使其唯我独尊,纵横战场,傲视敌人。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走出来的坦克,以其进攻、机动和防护集于一身的卓越性能和攻守兼备、行动神速的非凡特征,而成为一战后至今乃至未来战场上叱咤风云、声名显赫的陆战之王。
从1939年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采用的闪击战,人们可以窥见坦克从以保护步兵为目的的移动堡垒到自成体系、功效卓著的战争武器的全过程。战争的取胜之道,在于坦克的使用之道,纳粹德国将坦克集中起来,形成快速移动的装甲先锋,穿过对方的防御阵地,然后直插法军后方,于是便战果辉煌。
从库尔斯克硝烟到阿拉曼战役对决,从柏林巷战中坦克的尴尬,到中东战争中美制与苏制坦克的大比拼,都显示着坦克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在坦克漫长的发展史中,始终都伴随着硝烟与智慧、血腥与思考,以及一切关于死亡的惊悚记忆。
强大的陆战之王坦克是怎样从一位普通战地记者的灵感中产生的?坦克是如何确立自己陆战之王的地位的?
在激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有关坦克的著名战役、战例有哪些?
坦克在巷战中面临了什么样的尴尬?
我国的坦克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未来的坦克是什么样子?
这些军事爱好者关心的问题,在本书中将会用精彩的描写和翔实的介绍来给出答案。
  1.古代的战车
先从古代的战车说起。所谓战车,就是指用于作战的车辆,适于在平原上冲击追逐,行军时可运载粮饷和军需物品,扎营时可用于防卫,是古代一种重要的军事用具。
在古代战争中,战车被应用于冲破敌人的防御阵形,由于本身有防御的能力,因而在战场上也被应用为“移动的堡垒”。这与现代战争中坦克的作战应用十分相似,可以说古代的战车是现代坦克的最初的设计雏形。但是它本身造价高昂,机动性差,对地形的要求高(基本只适于在开阔的平原作战,无法通过堑壕),这些缺点使它最终为更灵活的步骑兵所取代,最终成为一种辅助型防御武器。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在寻找一种方法,创造出战场上真正攻守兼备、可以跨越各种堑壕地形的“移动的堡垒”。
2.履带的发明
1770年,英国人埃奇沃思发明了一种“可让任何马车行驶并跟马车一起移动的铁道或人工道路”,而且在英国获得了专利。他的办法是把若干木制板条连接成一根环状的链,按一定的方式连续地移动,使一块板条或几块板条始终跟地面接触,他的目的是要把马车重量在使用狭窄的车轮时能分散到更宽的地面上,使马车能在崎岖的或松软的地面上行驶。然而埃奇沃思的设计只停留在了图纸上。美国发明家巴特尔于1888年获得一项履带的专利。1904年,霍尔特也获得一项非常实用的履带发明专利,并于1906年投入批量生产,用履带替换了原来的蒸汽拖拉机的后轮,于是出现了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这就是最早改制成坦克的那种拖拉机。
履带的发明,终于使大型的战车在松软和坑洼不平的地形中移动和作战成为了可能,解决了坦克诞生所需要的重要条件,为人们心中的陆战“移动的堡垒”的诞生在技术上铺平了道路。
3.来自战地的灵感
1914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英国远征军在法国战场上向德国军队发动进攻。战场上堑壕纵横,碉堡林立,使得阵地防御战术日臻完善。德国军队凭借堑壕、铁丝网,用机枪向英国士兵狂扫,英军和法军士兵成排成排地倒在血泊之中。
英国随军记者贝斯特·斯文顿目睹这一惨景,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位战地记者,他要求自己实事求是地报道自己看到的一切,可是连他自己都不敢多看他自己拍下的血腥与残酷的战场真实场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现代战争的理念还没有成熟,步兵在数量上的优势至关重要的观念深入人心,各国都大规模地开始征兵,普遍的兵役制和改进了的铁路网,使大部分交战国能迅速动员职业军队身后的后备军。但是由于机枪和大炮的使用,使得步兵的伤亡极其巨大,而且士兵的训练很不科学,对战场的认识不足。士兵大部分是由社会底层劳动者构成的,“大都是文盲的部队,虽由勇敢的士兵组成,但他们由贵族和有钱人组成的军官团所受到的训练很差,那些人的战争知识,还局限于使用军刀和剑。”一位军事家曾感慨说。
在1915年英国历史学家伯纳德·佩尔斯访问前线时,一位士兵忧愁地说:“先生,你知道,我们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武器。”对此,另一个士兵补充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法国的一位军官曾在回忆录中描写法军冲锋时的情景,他写道:“每当法国步兵前进,整个战线就立即完全被弹片所覆盖,倒霉的士兵像野兔般地被打翻。他们都很勇敢,不断冒着可怕的炮火冲锋前进,但毫无用处。没有一人能在向他们集中射击的炮火中活下来。军官们都是杰出的。他们走在部队前面大约18米,就像阅兵行进那样安详,但是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见一个人能前进46米以上而不被打倒的。”
斯文顿目睹英军士兵的巨大伤亡,心中非常痛苦,他曾经写信给一位朋友抒发这样的感情,从朋友的回信中,他偶然看到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灵感,这位朋友在信中把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美国的“霍尔特”农用拖拉机描述为“能够像魔鬼一样爬行的美国机器”。这时,斯文顿突然想起科幻小说中关于“陆地战舰”的描写,于是萌发奇想,能不能把牵引火炮的拖拉机改装成不怕枪弹、能够越野的“陆地战舰”,来对付德国人的堑壕、铁丝网和机枪呢?他决心把科幻小说中的假想变为现实。
于是,斯文顿火速赶回英国,向大英帝国防务委员会郑重提出造“陆地战舰”的建议。
4.陆地战舰
但是,斯文顿的“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的建议一开始却遭到冷遇。当时英国陆军大臣齐吉纳认为斯文顿的建议是不可取的“戏言”,即使按照这个建议把“陆地战舰”造出来,也是“敌人炮兵绝好的靶子”。并且说它是“一个美妙的机械化玩具,但价值非常有限”。
斯文顿的建议正面临着被扼杀在襁褓之中的危险,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却慧眼识珠。当时,英国海军航空队中活跃着一支装甲车部队。丘吉尔非常清楚装甲车在陆地作战中的作用。适逢当时英国海军正在独立研制装甲车。丘吉尔看到斯文顿的建议,如获至宝,随即向英国首相阿斯齐兹建议,为了打破战场上的胶着状态,必须研制一种周身包裹铠甲、不怕敌弹攻击、能驰骋于荒野地带的新武器。
阿斯齐兹首相迅速批准了这一报告,开始责成陆军实施研制,而陆军研制却以失败告终。就在陆军试验失败的两天之后,海军就开始了“陆地战舰计划”,成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斯文顿也参加了“陆地战舰”的秘密研制工作。
5.设计蓝图
究竟把这个“陆地战舰”制造成什么样子?斯文顿和同事们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们当时认为,这种新的陆地武器,也应该像海上巡洋舰那样具有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防护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委员们竟然依照海上巡洋舰的模样,设计出一种新式武器的蓝图。它长30米,宽24米,有四层楼那么高,装着三个直径达12米的大轮子,连同携带的武器弹药,预计全重超过1200吨。如此笨重的庞然大物,实在难以建造。后来,英国人根据澳大利亚的一种试验模型车,经过重新研究设计,终于在英国海军部里,秘密制造出一种新式武器。但是,它的样子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十分难看,也十分笨拙。身躯像一个斜方形铁盒,长8.1米,宽4.2米,高3.2米,全重28吨。铁盒的装甲厚度为5~10毫米,可以起一般的防护作用。在车体两侧装有两门57毫米口径的海军火炮,还有四挺轻机枪,作为进攻的武器。铁盒后方拖着两个导向轮,沿着车体绕着两条金属履带,使其能自由运行,车身上还有一台77千瓦的汽油发动机。这种新式武器走起来在现在看来也是慢极了,一般每小时仅能走1~3千米,最快也只有6千米。在车体里,乘员竟有8人之多,其中半数是从事驾驶的。
斯文顿和同事们进行着大胆而艰苦的研制工作,世界上第一辆坦克问世了。由于这辆战车的样子非常可笑,像是战舰上的水柜,为了保密,他们给它起名叫tank,意思是一个“大水柜”。想不到,从此坦克的名字就这样叫了起来。
当然,刚出世的“婴儿”是极不完善的,越野行驶能力和越壕能力极差。“陆地战舰委员会”又组织了第二辆坦克的设计工作。日,该型号坦克正式对外作展示性试验。陆军大臣、海军将领们亲眼看到该型号坦克以最高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爬沟过坎,碾轧铁丝网,翻越堑壕,高兴地说:“用这家伙,我们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了。”
随后,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当初生产的坦克,根据作战需要,有的装了机枪,有的装了火炮。英国人把装有火炮的叫“雄”坦克,把装有机枪的叫“雌”坦克。这就是坦克的“亚当”和“夏娃”。
为了使用第一批生产的“雄”、“雌”各半的150辆坦克,英军于1916年5月,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坦克部队,斯文顿成为刚诞生的这支部队的长官。
6.两线鏖战
1916年的欧洲,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所组成的同盟国与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家组成的协约国在古老而美丽的欧洲大陆上进行着空前惨烈和血腥的战争。
日清晨,天气奇寒。7时15分,沿着前线,隐蔽的德国炮群以每小时十万发的速度,把炮弹射进堡垒。有两百多万发炮弹密密麻麻地落在以凡尔登、布拉邦特和奥尔内的村庄为界的22.4公里左右的三角形区域内,把法军的前沿堑壕都炸光了,到处散落着法军士兵遗体的残肢。德军很快攻破了法国的主要防线,俘获了13000名俘虏,缴获了65门大炮和大量机枪。与此同时,大量的德国火炮一起发威,在他们的步兵部队之前,连续不断地射出炮弹,夷平了堑壕,炸毁了碉堡,并把森林炸成碎片。35000名士兵阵亡,而且几乎在没有来得及还击的情况下就失去了生命。
当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希望的时候,法国上下有很多人开始主张放弃凡尔登,法国参谋总长诺埃尔·德卡斯特尔诺对这种越来越深的危机感到吃惊,以任命亨利·贝当将军指挥凡尔登保卫战来力挽狂澜。除凡尔登到西南约56公里的巴勒杜克城的次要公路外,德国大炮把所有的路都切断了。沿这条公路有一条单向窄轨铁路,为和平时期的守军运输补给,但现在是远远不够了。公路旁开辟了采石场,几千名法军士兵和成群平民一起工作,用铁镐和铁锹拓宽和铺砌路面。贝当把前线分成若干防区,以补给炮弹、枪弹和其他物资。每24小时有6000辆卡车可以通过这条公路——平均每14秒钟有一辆卡车经过,因此这条路有“圣路”之称。有50多万人的部队和17万头供拖曳之用的牲畜沿着圣路进入前线,这应该归功于贝当在后勤工作上的革新。虽然在多年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法国后,老态龙钟的亨利·贝当元帅回国,组成傀儡政府,也就是维希政权,声称与德国合作是保护法国人民的唯一方法,被当成是可耻的卖国者,但是在1916年的法国,亨利·贝当的确是全法兰西的英雄。
在凡尔登激战正酣的时候,为了迫使德国从俄国战线撤出部队,给德军以致命打击,并减轻对凡尔登的压力,英军发动了索姆河之战。
这次战役的设计者,是法国集团军作战部指挥官约瑟夫·霞飞。尽管战争爆发两年来的堑壕战已经表明,这是极其愚蠢的计划,但他坚信只要在索姆河西岸的战斗中有一次重大的突破,整个战争就会取得胜利。
从6月24日开始,英法联军的大炮,对德军防线进行了连续7天的“弹幕”射击,发射炮弹达162万发,场景非常壮观惊人。这种射击是由整排的大炮,同时、同距离射击,飞出的炮弹在前方好像造成一张弹幕。弹幕逐渐推进,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幸存。协约国方面的士兵纷纷爬出堑壕,观看一排排炮弹在德军阵地上爆炸开花。
与此同时,包括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在内的德国士兵,正躲在12米深的钢筋混凝土工事下,焦急地等待着英法联军的进攻。一些德国士兵在工事上竖起几块小牌子,上面写着:“来吧,英国猪崽们,德军早就等着你们了!”
说到这里插入一点希特勒发迹前的故事,希特勒在这次战斗中也负了伤,有人说是脚部中弹,也有人说是因为逃跑而不慎扭伤了脚,不过前一种说法更可靠一些,因为希特勒因为这次受伤而被授予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两年后他又因为负伤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这两枚勋章也成为了他自诩为“英雄”的资本。这位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刚刚从维也纳回到德国,他在那个艺术之都度过了悲惨、贫穷而又堕落的5年,他在《我的奋斗》中称这5年生活为“一生最悲哀的时期”,他写道:“对我来说,这个逍遥自在的城市的名字所代表的就是5年艰苦贫困的生活。在这5年中我被迫求职糊口,开始当小工,后来卖画,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饱我每日辘辘的饥肠。”不过从这次战斗开始,希特勒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机,一战开始时他参了军,并且在这片战场上开始了他罪恶野心的第一步。在《我的奋斗》里,希特勒毫不掩饰地说:“我衷心感谢上天赐给我这个能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幸福机会……对我来说,对所有德国人来说都是一样,现在我的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时期开始了。”
7月1日清晨,阳光灿烂,战场上先是死一般寂静,忽然,英法军中哨声四起,士兵们随即跳出堑壕向德军阵地猛冲,士兵中包括了后来的英国最伟大的军事帅才蒙哥马利,当时他只是一位士兵。但是,他们前进的速度太慢了。
英军的缓慢推进,使德国人从容地从掩体中爬出来,架起了机枪。在德军猛烈的火力下,呈密集队形冲锋的英军士兵一批批地倒下。到傍晚时分,德军防线前横七竖八地躺满了近6万名死伤的英国士兵。而英军当天只前进了100米。一个白天死伤这么多士兵,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法军的情况虽然好一点,但损失也十分惨重。
此后的两个多月中,德军拼命地加强防守,而英法联军仍继续进行着毫无成效的进攻,每天都要伤亡一万人左右。到9月15日,无计可施的英军司令黑格将军,决定使用英军的秘密武器——坦克。
7.装甲怪物出场
那时只制造出来49辆坦克,而且仍处于试验阶段,坦克的驾驶人员也大都未经训练,但是黑格不顾参加设计和制造的斯文顿和其他人的意见,命令把这些坦克投入战斗。即使是首相阿斯奎斯和陆军大臣劳合·乔治,也劝阻不了他。49辆坦克中,有一半左右尚处于试验阶段,只运到前线22辆坦克,并且在出战之前有4辆坦克因发动机出现故障而无法启动,最终只有18辆到达战场。
9月15日凌晨,英军的18辆坦克在大雾的掩护下,轰轰隆隆地驶向德军阵地。德军士兵被这庞然大物惊呆了。只见它刀枪不入,把以往不可逾越的堑壕、铁丝网辗在履带之下。德军士兵惊慌逃命,有的则被轧成肉饼,有的被怪物射出的枪弹、炮弹击毙。德军尸横遍野,战线迅速崩溃。一辆坦克的驾驶人员攻占了一个村庄。另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和俘获了300多名俘虏。这样的胜利真是让人难以想象,黑格将军惊呆了,他的确希望坦克可以产生效果,但是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一辆装甲怪物就占领了1000名士兵都无法攻占的村庄。黑格将军盛赞坦克为“可能结束战争的最好礼物”。
  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给驻法英军总指挥官黑格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主张将坦克继续留在战场上,并且认为坦克因其在前线的出色表现而彻底改变了战争。坦克的出现确实使陆战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现在的问题已经不在于是否要使用坦克,而是如何能更好地使用坦克了。然而,英国陆军大多数军官却认为,坦克只是为了西线战场的特殊条件而创造出来的新鲜事物,一旦恢复到正常的作战样式,这种怪物就会被淘汰。甚至连斯文顿这位敏而好学的坦克发明者也认为坦克所能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但一些人却始终坚信坦克应该作为一种装甲骑兵来使用,坦克可以越过壕沟,在墨守成规的战场上迫切需要进行机动作战。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种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利用坦克创造出辉煌战绩,才使得那些死板的保守分子开始重视坦克。
1916年10月,尽管斯文顿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休·埃雷斯上校还是取代了斯文顿成为英国坦克的指挥官。其手下作为旅参谋长的约翰·福乐少校是一位天才,他着手编写了坦克战术手册。福乐相信坦克会使战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认为只有拥有大量的坦克才能够赢得战争。他主张应该在一个攻击点上集中大量坦克进行集团进攻,如果像以前那样使用坦克,战争的结果将不会尽如人意。这一战术观念无比先进,远远超越了那个年代。
1916年11月,福乐与其他一些持相同观点的军官共同要求高层指挥机构及英国政府同意使坦克的数量增加到千余量,以便组建坦克旅、师、军,甚至军群。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当月所生产的坦克数量仅仅够组建一个装甲旅。
1917年4月,英国在法国阿拉斯地区部署了26辆坦克,给德国的战线造成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英国又向巴勒斯坦运去了8辆坦克,在那里,它们参加了加沙地带的第一次战役,并且使那些穿着“无领短袖病号服的土耳其人”像德国步兵一样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然而坦克的反对者们原先对坦克在作战实用性方面的担心却在随后的帕斯尚尔战役中得到了印证,在这次战役中由于同时投入了近200辆坦克而造成了拥堵,最终导致了战役失败。评论家们很快就陷入了沉默,帕斯尚尔战役失败的原因最终被归咎于战场上的自然环境。福乐很清楚,坦克还不是很成熟,虽然它威力巨大,足以控制陆地战场,但是,它还需要完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坦克参加的下一场战役是在干燥的相对平坦的开阔地域进行的,在那里没有阻碍进攻的自然障碍。此外福乐还在坦克上准备了树枝与长的木棍,在坦克遇到壕沟时将其扔入壕沟以便于坦克通过。一旦通过壕沟,坦克将沿着壕沟前进,从壕沟的后面射击,从而逐个铲除敌人的机枪点,其他坦克则随后跟上支援并掩护进攻的步兵。
现在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了,在实践中检验坦克在集中使用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英国人选择的地点是坎布雷。11月20日,在5个步兵师的支援下,埃雷斯率领378辆坦克作为进攻的先锋,以密集队形对绵延9.6公里坚固的兴登堡防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坦克很快连续突破了四道壕沟障碍,推进纵深达6.5公里。英军在推进过程中缴获了100门火炮并俘虏了4000名敌军。更令人激动的是,取得如此的战果仅仅损失了1500人,按传统的作战方法,达到同样的推进速度将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并会付出将近40万士兵生命的惨重代价。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英国缺乏后备部队,无法继续扩大战果。11月30日,战役再度陷入僵局。尽管如此,由于坦克发挥了其全部的潜能,从而确立了其在战场中的地位,避免了重蹈覆辙的命运,福乐与其坦克拥护者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法国装甲部队坎布雷战役激活了法国已经衰落的发展装甲部队的努力,1915年12月,受到灵感启发的少校埃斯帝恩,敦促法国陆军的高层指挥机构生产一种主要装备机枪或火炮的机动攻击车辆。他这一灵感也是从英国利用“霍尔特”拖拉机牵引重型火炮中得来的。1916年初,新组建的法国军需部采纳了埃斯帝恩的建议,向法国施耐德军火公司订购了400辆攻击战车,同年埃斯帝恩被提升为将军并担任火炮攻击战车部队的指挥官。然而,法国却依然忽视了英国所取得的成就,直到在战场上英国部队充分展示了其进攻能力时才有所改观。埃斯帝恩前往英国参观时,英国在坦克方面的成果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建议生产较轻型的坦克,无论是施耐德型坦克还是稍后出现的圣·茶蒙德型坦克,都显得太过笨拙。在当时的实战条件下对它们进行的测试中,其表现非常令人失望,于是法国政府又向雷诺汽车公司购买了较轻型的坦克。
日,法国派遣了8个配有施耐德坦克的坦克连,为第五军在戴姆河畔的进攻行动提供支援。虽然敌军火炮与机枪给法军造成了严重伤亡,但是法国两个坦克连还是突破了德国的三条防线,10月23日在马尔麦松支援第六军进攻的施耐德型坦克表现得也相当出色,但是这种坦克因其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在随后的一年中被逐步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轻型更具有机动性的雷诺FT-17型坦克。在1918年德国的夏季攻势中,100多辆雷诺FT-17型坦克都被用来阻止德军进攻巴黎,这一切都证明了此种坦克的价值。
坎布雷战役不仅唤醒了英国的盟国,同时也向德国敲响了警钟,德国处于两难的境地,将会如何面对这一新式武器?
8.历史之疑
对坦克的发明还有另一种说法:一名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的拖拉机制造商,在斯文顿之前就已提出了制造类似坦克装置的设想,据说是他向英国人提供了详细的构想甚至蓝图,英国人是在其构想的基础上制造出了第一辆坦克。这位美国制造商就是埃德温·惠洛克。当时他是明尼苏达州威诺纳城先锋拖拉机公司的总经理,他声称自己一直在致力于这种装甲车的发明研究,并早在斯文顿提议的两个月前就已将构想形成了文字。他还声称,因为希望向英国人出售这种装甲车,所以他向英国人提供了他的计划,但却被英国人偷偷地利用了。
惠洛克曾派自己的销售员洛威拿着设计图纸去了英国,在洛威去英国之前,英国人一直在努力,试图使斯文顿的建议变成现实。但是他们一直未能解决装甲战车越野和翻越壕沟的问题。而在洛威英国之行以后,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英国战车的设计工作还在“登陆舰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着,而没过多久,就听说从美国搞到了试验用的履带式装甲车。同时,关于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他们与福斯特有限公司(该公司制造了英国首批坦克)的威廉·特里顿先生进行了研究,而当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威尔逊少校也作为特邀顾问参与了这项工作。设计最终完成,第一批坦克就这样面世了。后来惠洛克曾向英国政府询问,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惠洛克也参与了美国坦克的设计,并且曾经为美国设计出了美国自己的坦克——“骨骼坦克”。可惜因为战争的结束,这种坦克没有正式上战场就被停止研发了。“骨骼坦克”于1918年被运到美国马里兰州西北部的阿伯丁试验场,1919年进行了试验,但从未投入战场。1945年,这辆坦克被移交给了武器博物馆,作为博物馆最古老和最独特的收藏品展出了数十年。最近,武器博物馆已经决定将拨款修复坦克,以此希望美国人永远记住“骨骼坦克”和它的发明者埃德温·惠洛克。
事实到底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没关系,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千年以来人类创造一种真正攻守兼备的,可以跨越各种险恶地形的“移动的堡垒”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坦克作为强大的作战武器出现在了战场上。
9.“A7V”计划
在战场上从来都是以叫嚣姿态出现的德国人,面对索姆河上的庞然大物不免心绪难平,以战争为极大乐趣的日耳曼人开始嫉妒了。
1916年11月,德军总参谋部提出了研发德国坦克的要求,委托第七交通处制订坦克的设计方案,这就是“A7V”计划的雏形。1916年12月,总参谋部终于与霍尔特拖拉机公司达成协议,由该公司尽快设计、试制一种可供战场使用的作战坦克(由于当时还没有一个研制坦克这种新式武器的兵工厂,只好号召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参加研究和生产)。这时还没有一个工厂能制造出坦克的所有重要零部件,只得先制造出坦克的底盘,同时寻找合适的发动机、履带等部件。第二年夏季刚制造出几辆构造简单的样车,总参谋部便迫不及待地订购了100辆,准备投入明年的春季攻势使用。当时还没有对这种坦克进行命名,就借用坦克设计委员会的缩写“A7V”作为坦克的名称。1917年10月正式生产出第一辆A7V坦克,然而到1918年9月,德国仅生产了约20辆,并用于实战。其余的一部分,制成了A7V-R战场输送车。
A7V战斗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种坦克而载入德国战车发展史史册,也可称为德国坦克之开山祖师,以下为其性能等方面的介绍,请读者们欣赏一下古怪家族一员A7V的风采。
10.古怪战车
来自国内的资料显示,A7V坦克的乘员人数为十八人,是坦克出现之后乘员人数最多的一种坦克类型。看看这里的人员安排:车长一名、驾驶员一名、装填手一名、机枪手十二名、机械师三名。十八名成员来自不同的部队,车长必须为军士或者军官,驾驶员和机械师来自工程兵部队,炮手和装填手来自炮兵部队,机枪手来自步兵部队。从A7V坦克的人员配备上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人员的良苦用心。可是看起来人员安排上如此缜密,却忽略了整车的指挥能力和协同能力,不免有点顾此失彼。
A7V坦克的全重为30吨,车长7350毫米,车宽3060毫米,车高3350毫米,履带宽度为2115毫米,高200毫米。A7V坦克为典型的箱式结构的坦克,拿现代的观点看,它更像一辆装甲输送车或者是当时的火车。方方正正的铁皮壳四周伸出密密麻麻的枪口炮眼,壳体顶部安装了瞭望塔,与火车唯一的不同在于,它不需要铁轨来运行,活像一个“活动堡垒”。
自主研发的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和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Ⅰ型和Ⅳ型坦克有相当大的不同。它没有严格的战斗室,车体前部有火炮和两挺机枪,无疑火力是强大的。发动机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和驾驶员席布置在发动机的上方,有固定的指挥塔,这使A7V的整车高度一高再高。A7V坦克只用一名驾驶员开车,而英国的Ⅰ型坦克上由四名乘员来开车,在这一点上,A7V比Ⅰ型坦克要先进。由于A7V上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乘坐舒适性上也比Ⅰ型坦克要强。在坦克的通信性能上,A7V也是走在了前头。
初上战场的A7V周身弊病也暴露无遗,形体高大笨重,机动、灵活性差;履带长度和履带中心距离比值大,转向困难;底盘较低,容易“拖地”。不过德国人能在坦克诞生的“第一时间”内,独立造出这种水平的坦克,也非等闲之辈。
  A7V坦克以两台戴姆勒直列四缸(德国有性能优越的发动机,现为奔驰提供发动机)、水冷汽油机为动力装置,发动机排量为17升,每台的最大功率为73549.9瓦,两台为瓦。原来准备采用一台瓦的汽油机,但由于时间紧迫和技术不成熟,只好选用现成的两台民用汽油机仓促上阵。这两台发动机通过两根传动轴将动力分别传递到车体后部的传动装置。变速箱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有三个前进挡和三个倒挡。一挡的最大速度为3千米/时,二挡为6千米/时,三挡为10千米/时。
A7V的行动装置很有特色,它采用平衡式螺旋弹簧悬挂装置,每侧有十五个小直径负重轮,每五个为一组,分三组,通过平衡轮轴架,再通过八个螺旋弹簧与车体相连。由于有了螺旋弹簧,有一定的减震性,这就比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要强得多。A7V坦克的最大速度为8~10千米/时,最大行程为60~70千米,越野最大行程为30~35千米,最大爬坡度为25度,越壕最宽2米,最大涉水深0.8米,过垂直墙高0.4米。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A7V的性能在当时看来可以算得上是坦克家族的“金刚”。
A7V坦克的武器系统,可用一炮六枪来概括,坦克上的主要武器是一门57毫米低速火炮,管长为1504毫米;火炮全重为193千克。炮弹的弹药基数为180发(后增加到300发),堪称是又一项“世界之最”。火炮的高低射界为±20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40度。发射简装药弹时的初速为395米/秒,射程为4000米;发射全装药弹时的初速为487米/秒,最大射程为6400米。
辅助武器为六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车体两侧各两挺,车体后部两挺,弹药基数为18000发,由十二名乘员来操纵这六挺机枪。这些机枪,在当时看来是干掉敌人步兵的绝佳利器。由于有“一炮六枪”,其综合火力性能要优于英国的Ⅰ型和Ⅳ型坦克。
A7V坦克的整个车体为铆接结构,但是,它只采用普通钢板,不是装甲钢板,其抗弹性差强人意。前装甲板的厚度为30毫米,侧装甲板的厚度为15毫米,底装甲为6毫米。作为对比,英国的巡洋坦克MKⅠ型的装甲厚度只有6~12毫米,也是普通钢板。看来A7V的防护性能要优于巡洋坦克MKⅠ型。A7V坦克的火力较强,防护性能也不错。在战斗中,发生过英国的巡洋坦克MKⅣ型以三发炮弹命中一辆A7V坦克的事件,但那辆A7V坦克仍能继续战斗。A7V坦克的最大缺点是高大、笨重,车底距地高只有200毫米,陷车事故时有发生,车辆的可靠性也差些。再加上它的生产数量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尽管如此,A7V坦克作为德国的第一辆坦克,它的历史地位不容抹杀。
11.牛刀小试
日,“忌妒的成果”终于首次亮相。4月24日,在圣康坦战斗中,德军的A7V坦克和英军的Ⅳ型坦克首次交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坦克战。是日,德军的几辆A7V坦克向英军阵地开过来……“注意!有德国坦克!”英军步兵惊慌地大叫,飞似的跳到堑壕里。英军坦克排长布劳恩上尉立即跳出坦克,向其他两辆英军坦克里的坦克兵传送敌情(那时的坦克里没有电台)。他的部下立即打开舱门观察(那时的坦克观察条件极差),发现前方300米处有“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开过来,至少有三辆,后面还跟着步兵。“准备射击!”布劳恩上尉下达了命令。一辆“雄性”Ⅳ型坦克的右侧炮手通过狭窄的瞄准孔瞄准,发射了第一发试射弹,炮弹在第一辆A7V坦克的稍后方爆炸。德军的A7V坦克没有还击,继续前进。第二发炮弹打在A7V坦克的右侧,德军的坦克还是没有还击……突然,一辆英军坦克中弹了,坦克内部充满无数闪光点和破片,驾驶员中弹倒下,坦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向前开去……其余的英军坦克一起向德军坦克开炮,一发炮弹命中A7V坦克的指挥塔,A7V坦克上冒出了一缕白烟。紧接着,又有两发炮弹命中A7V坦克。这辆A7V坦克被打得歪向一边不动了。德军的坦克兵打开舱门落荒而逃……这是英国人写的《坦克战》一书中的描写。而德国人则称,“A7V坦克在击毁一辆‘雄性’Ⅳ型坦克之后,被另一辆‘雄性’Ⅳ型坦克击伤,但仍能开回去……”
不管怎么说,这次交战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坦克战,却得到了公认。通过这次交战可以看出,A7V坦克在火力上并不比“雄性”Ⅳ型坦克差,其装甲厚度还优于英军坦克。但是,这个高大的德国怪物笨重、机动性差,过堑壕的能力不足,容易陷车,这些都是它的主要缺陷。
12.“混血儿”战车
A7V坦克并非单一作战坦克,根据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它出现了自己的变种车型,一种是A7V-U坦克,一种是A7V-R战场输送车。
A7V-U坦克,可以看成是A7V坦克和英国Ⅳ型坦克的“混血儿”。原来,当德军缴获了英军的Ⅳ型坦克后,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A7V坦克的跨越堑壕的能力远不如Ⅳ型坦克,于是,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制成了A7V-U坦克,U代表“过顶履带式”。A7V-U坦克的特点是,车体两侧的炮位较大,位置也靠后;除过顶履带外,悬挂装置保持了A7V螺旋弹簧悬挂的优点;外观上既像Ⅳ型坦克,也像A7V坦克。其战斗全重达40吨,乘员16人,主要武器是炮座上安装的两门57毫米火炮,另有四挺“马克沁”7.92毫米重机枪。其越壕宽达到3~4米,比A7V的两米要宽得多。原计划到1919年2月要制成60辆A7V-U坦克,但实际上只制成几辆样车,未能参加实战。
A7V-R战场输送车的全称为A7V-Raupenlastwagen,意思是A7V型战场输送车。它是利用A7V的底盘,上部加简单的桁架结构和车篷制成。自重约16吨,载重量为9吨,全重为26吨。它的造价为16万马克,而A7V-U坦克的造价为25万马克。尽管A7V-U有一定的越野机动能力,但造价较高,限制了它的应用。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德国被迫将所有A7V坦克交给协约国,德国连一辆A7V坦克也未能保存下来。被盟军缴获的几辆多数被销毁,只有澳大利亚人独具慧眼,保存了一辆名为“靡非斯特”(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恶魔名)的A7V坦克,成为奇货可居的历史文物。
由于A7V坦克的特殊历史意义,1983年,德国人曾与澳大利亚人交涉,希望A7V能“返回故里”,结果无功而返。不得已,德国军方于1987年4月决定重新复制A7V坦克。为此,专门成立了“A7V坦克重建委员会”,由R.罗廷贝格准将任委员长。从搜集资料、调研、重画图纸到制造、装配,前后用了三年时间。克劳斯—玛菲公司等20多家大牌公司鼎力参与研制,终于“克隆”成功。德国军方这样不惜血本,可见A7V坦克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一代坦克。日,举行了隆重的A7V坦克(复制品)移交仪式。德国蒙斯塔战车博物馆接收了这件不平凡的礼物,也可称得上是镇馆之宝了。
13.战争中的“黑日”
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一场具有转折性意义的战役来临,那就是亚眠战役。同时亚眠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参战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1918年7月下旬,协约国军队计划在亚眠(亚眠是法国北部城市,位于索姆河畔)以东地区发动进攻,以消除德军春季攻势所形成的亚眠突出部,解除德军对亚眠及亚眠至巴黎铁路的威胁,为总攻创造条件。一场战争中新武器的应用往往是可以扭转战局的。英法联军发动大规模的坦克突击,令德军始料未及。这次战役协约国共投入670辆坦克,为造成战役的突然性,坦克和步兵利用黑夜的掩护潜入阵地,悄然无声,并采取了严密的伪装措施。大多数坦克以营为单位配属步兵作战,并以部分坦克配属骑兵编成梯队。
日,联军发起进攻,他们的坦克攻势凌厉,所向披靡,突破德军纵深11千米,歼敌2.7万人。8月9日以后,联军坦克数量由于损坏严重而剧减。至8月11日,只有60辆坦克参加战斗。英法虽然在战役中损失坦克480辆,但实现了战役企图,在战场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德国自此开始在军事上全面崩溃,直至11月11日被迫投降。战役中强大的坦克突击,在德军中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德国总参谋长鲁登道夫非常沮丧地说:“8月8日是德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黑日’,是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联军向绍恩和鲁瓦方向进攻,目的是收复亚眠和巴黎一线的铁路,击退在索姆河一带的德军。英军第4集团军中有三个坦克旅、580辆坦克配合步兵战斗。法军第1集团军中有90辆坦克参战。坦克突击发挥出巨大的效能,显示出一种无法抵抗的威力。
亚眠战役中参战的主力坦克是英国的V型坦克,共有九个V型坦克营投入战斗。V型坦克的外形与Ⅳ型坦克相似,也分为“雌性”和“雄性”两种,主要改进之处是只需一名驾驶员,其发动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为坦克设计的坦克发动机。
亚眠战役中使用了两个“赛犬”A式中型坦克营,协同骑兵担任扩大战果的任务。“赛犬”A式中型坦克的设计第一次摆脱了履带围着车体转动的布置,它比Ⅴ型坦克的时速快,机动性也较好,但仍不及骑兵的速度,结果“赛犬”只好单打独斗,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法军在亚眠战役中使用90辆“雷诺”FT-17轻型坦克支援3个步兵师战斗。
8月8日凌晨,地面浓雾弥漫,极大地影响了部队的前进速度,坦克和步兵只好分成若干纵队,在雾色中以100米/3分钟的速度前进。
在通过堑壕的手段上,亚眠战役比坎布雷战役有了改进,坦克上载有制式填壕器材。
由于雾和烟幕弹的大幅弥漫,完全遮住了距德军步兵阵地10~15米以内的一切。当坦克冲入阵地时,德军指挥官来不及弄清情况,堑壕中一片混乱,坦克在行进中用机枪扫射德军步兵,迅速占领了德军的几个司令部阵地。
一辆绰号叫“音乐箱”的“赛犬”坦克,8日上午穿过步兵第2师的战斗队形后,与骑兵失去联系,它迂回至华尔夫西地区,从德军炮兵的背后发起毁灭性攻击,随后沿铁路东进,协助两个骑兵队歼灭德军步兵60多人,然后再攻击德军一支运输队,获得显著战果。该坦克最后被德军击中烧毁。亚眠战役中,英军第17装甲车营还配合骑兵战斗,深入普鲁埃尔等地域,奇袭了德军的一个司令部,但由于步兵未能跟上,胜利只是昙花一现。
1918年在英法坦克部队中已形成了后勤、技术保障和工程保障体系。部队编制中有了各种装甲保障车辆,坦克旅内设有修理工厂,有的坦克营内编有修理排,实施战地修理,成为坦克维修保障的组成部分。
亚眠战役结束不久,英军装备了Ⅴ型坦克,该坦克在保留Ⅳ型坦克战斗性能的基础上,将车体加长到9.88米,增加了可载步兵20余人的舱室。1918年9月的实战证明,由于乘车步兵处于高温的车体内,有时还要佩戴防毒面具,致使体力迅速下降,下车时又极易遭敌火力杀伤,所以未能获得步坦协同作战的预期效果。
亚眠战役之所以获胜,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突破地段(与正面其他地段相比,该地段德军防御纵深最小,工事较差),联军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突击出乎德军意料之外以及大量集中使用坦克。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坦克的性能和机动性也不好,反而造成了拥堵。由于防御纵深狭小,德军的大量坦克被自己部队的其他坦克挤在后面,作战效能无法发挥,最后导致失败。因此鲁登道夫把8月8日称为“德军最不幸的日子”。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在当时坦克效能不高的条件下,对运用这种新的武器的作战理念的不成熟。但是,在不远的未来,德国人改进了坦克战的作战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坦克的威力发挥到了极致。英法军队在亚眠战役中的胜利使协约国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它标志着德国军事失败的开始。德国终于在日被迫投降。
  1.战争要来
1918年爆发的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国的君主制,资产阶级利用社会民主党篡夺了政权。日,国民会议在小城魏玛召开,讨论制定宪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国即魏玛共和国。8月,魏玛宪法生效。宪法规定了国家为议会制共和国政体和德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以及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在镇压了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和平定了极右反动势力的暴动后,共和国暂时得到巩固。魏玛共和国大力扶植垄断资本,借助外国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使工业生产迅速达到并超过战前水平,1929年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当时的德国被禁止拥有坦克,然而德国国防军却暗地里同苏联合作,着手研制自己的坦克。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专家到苏联喀山的试验基地秘密测试了英国劳埃德4型坦克,并购买两辆回国,这就是后来德国Pz1型坦克的原型,其军事野心也可窥一斑而见全身。
1925年,军国主义分子、前帝国元帅兴登堡当选为总统。外交上通过合法途径,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加入国际联盟并任常任理事国,重新取得在欧洲大国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魏玛政府反危机措施不力,便极力嫁祸经济危机于老百姓身上,这更激起民众强烈的不满。加上对1923年超速通货膨胀的记忆和凡尔赛条约严酷的条款引发的民族主义反对声音,从内外两方面断送了魏玛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乘虚而入,利用这一现实和不断增长的失业率不断强调民族和种族的问题,并承诺让失业的人重新获得工作。他们把德国的许多问题都归罪于所谓的犹太人的阴谋,甚至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是由于内部的通敌造成的。
1934年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如愿以偿地独揽大权,自称“元首”并兼任总理。德国的军事“春天”来临了。
2.古德里安其人
1931年,古德里安出任国防军摩托运输部队总监,开始大力发展坦克。提到这一时期的德国坦克就不能不提及古德里安,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德里安其人。古德里安(1888年—1954年)德国坦克兵的创建者,陆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库尔姆城。1908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骑兵部队中任职,战后服役于国防军。20世纪3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坦克作战理论,认为坦克是在战略上具有决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战的思想。他奠定了德国坦克以及坦克兵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
古德里安的另一成就是闪击战术思想的确立和运用。1939年9月德军进攻波兰时,以他所指挥的坦克部队为主力的德军,采用猛打猛冲的闪击战术,只用了十几天时间,就击败了波兰。他因此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闪击英雄”,获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级铁十字勋章。1940年5月,德军开始闪击西欧,他又指挥所属坦克部队以破竹之势向前突进,使德军在不到两个月内就征服了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再次显示了坦克闪击战术的威力。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古德里安的坦克闪击战术在战争初期尽管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很快遇到了克星,并迅速走向没落。当年12月,他作为德军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在参加莫斯科会战时,遇到苏军最沉重的打击,被迫下令撤退,他因此被希特勒解职。1943年2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失败后,他又被召回,担任坦克兵总监。他组织研制出了德国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在后文有更详细的描述),并大量增加了部队的装备,但是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德军又以惨败告终。他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国坦克闪击战术,终于彻底破产。
古德里安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后,一度代理陆军总参谋长,但到1945年3月,又因战场失利而再次被解除职务,从此转入预备役。纳粹德国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俘虏,不久即获释。1954年病死。著有回忆录《坦克指挥官》和《注意,坦克!》等。
按照他的设想,德军装甲部队将拥有两种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实现突破,一种是装备大口径压制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这其实就是后来的Pz3型和Pz4型坦克。但是当时的德国军火工业没有设计制造先进坦克的经验,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还不能指望外援,只能白手起家。德军急切需要坦克训练装备部队,因此只好因陋就简、降格以求了。1932年,德军军械署提出一种轻型坦克的设计要求,最后奔驰的车体和克虏伯的底盘分别中标,组合起来就成了“装甲战车1型”坦克,简称Pz1型坦克。
Pz1型坦克重5.5吨,乘员两人,装甲厚度6~13毫米,这个厚度勉强可以抵挡轻武器射击。武器是两挺MG13机关枪。引擎是克虏伯公司(是现在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的前身)的MG305汽油发动机,功率44129.94瓦。Pz1型坦克高仅1.72米,还不及一人高。跟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国家的现役坦克相比,这款坦克更像是个玩具,但德国国防军却毫不嫌弃,大量订购。而最初的德军装甲部队就是在这些微型坦克里磨炼技术,为二战时期德国的坦克工业技术打下基础的。Pz1型坦克从1934年开始批量生产,到1939年停产,一共生产了1500辆。
面对Pz1型坦克的诸多缺点,德国人更热衷于它在性能上从“玩具”向坦克的转变。1934年德国军方提出了新的Pz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并举行投标,Kruppe公司当仁不让、力拔头筹,次年开始批量生产。Pz2型坦克的乘员增加到三人,重量增加到9吨,正面装甲厚度15毫米(后来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和一挺机枪。20毫米机关炮射速每分钟280发,使用穿甲弹时,在500米的距离上能够击穿10毫米的装甲,勉强具备了攻击轻型坦克的能力。德军统帅部下令大批生产,到1942年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辆Pz2型坦克。
如果说Pz1、2型坦克完全出自德国人自己的手笔,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能对德国坦克将来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德国人开始取长补短。
3.“剑与盾战术”
1937年,西班牙内战爆发,以佛朗哥为代表的叛乱派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支持,德国派遣陆军、空军辅助佛朗哥,空军便是著名的“秃鹰军团”,而陆军包括“第88坦克营”,总共有200辆Pz1型和Pz2型坦克,指挥官是冯·托马少校,此人后来成为隆美尔手下的一员悍将。88坦克营的任务主要是训练佛朗哥军队,并没有参战的任务,但不甘寂寞的冯·托马还是争取到不少实战机会。德国坦克部队在西班牙收获颇丰,发展出反坦克炮和坦克协同歼敌的“剑与盾战术”,并首次使用88毫米高射炮攻击坦克,效果极其理想。
对德国坦克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西班牙内战为苏联和德国坦克同场竞技提供了一个舞台,德国人受益匪浅。在西班牙内战中,苏联提供给共和军数百辆坦克,而当时苏联T-26坦克让德国人大吃一惊。T-26是和德国Pz2型同一级别的轻型坦克,重9吨,正面装甲也是15毫米,但装备一门45毫米L/46(指炮管长度是口径的46倍)加农炮,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8毫米装甲,这样猛烈的火力德国坦克直到1940年以后才得以赶超。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末期,苏军已经装备了比T-26更先进的BT系列快速坦克和T-28中型坦克,著名的T-34和KV坦克原型正在测试,可以说苏联坦克的研发已经远远领先于德国。可惜的是西班牙共和军并不懂得怎样有效使用坦克,因此大批T-26坦克被佛朗哥的北非部队缴获,成了战利品,而这些坦克则成了德国人无声的老师,冯·托马最后用苏联坦克组建了四个连。1939年,冯·托马回国述职,在报告中称Pz1、2型坦克为“沙丁鱼罐头”,认为它们根本不适合现代的坦克战。然而德军军械署却置若罔闻,依然大量生产装备这两款轻型坦克。
***z系列恩仇录
通过Pz1、2型坦克的基础经验和苏联坦克的启示,接下来出场的Pz3、Pz4型坦克则是很有实战意义的坦克。
  1937年,古德里安心目中的主战坦克终于定型生产,这就是Pz3型坦克。它将充当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箭头,因此必须具备较好的防护、反坦克火力和优异的机动性。德军军械署的性能要求是重量不超过24吨,最高时速达到35公里,结果奔驰的设计中标。Pz3型坦克高2.5米,重量22吨,正面装甲先是15毫米,很快改为30毫米,西线战役爆发前再加厚到50毫米。Pz3型使用扭杆悬挂系统,梅巴赫12缸汽油发动机,功率瓦,公路时速最高可达40公里。Pz3型坦克直到苏德战争初期都是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1943年停产时共有6100辆出厂。
古德里安要求Pz3型坦克装备50毫米反坦克炮,但军械署则认为KwK36型37毫米L/45加农炮是德军制式反坦克炮,数量充裕,补给方便,应该采用。最后的折中方案是先采用37毫米炮,但将炮塔设计得宽敞一些,为将来换装50毫米炮留有余地。1940年西线战役以后,希特勒下令给Pz3型坦克换装50毫米长身管火炮,军械署再次自作主张,没有按要求装60倍身管炮,而是装了一门43倍身管炮。次年在希特勒生日庆典上,他检阅坦克部队时发现Pz3型坦克炮管不够长,当场大发脾气,结果军械署急忙给所有的 Pz3型坦克紧急换装L/60加农炮。
古德里安的装甲战构想中,Pz3型坦克将作为攻击箭头,一马当先地击溃敌方的装甲部队,而它们身后的Pz4型坦克则提供炮火支援,摧毁敌方的步兵工事,因此Pz4型装备一门75毫米L/24低初速火炮,主要以高爆、破片弹攻击软目标。Pz4型坦克几乎就是Pz3型坦克放大一个尺寸,但炮塔设计硕大无比,这个特点使其日后能够不断提升火力。Pz4型坦克重25吨,高2.7米,正面装甲到1940年已经加厚到50毫米,使用和Pz3型坦克一样的悬挂系统和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可达37公里。Pz4型坦克是二战德国产量最高的坦克,总共有9000余辆出厂。
5.雪中送炭
虽然德国人马不停蹄,然而到战争爆发前夕,德军坦克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装甲集群战术的要求,这个尴尬而窘迫的现状使德军到处搜罗能用的坦克填充部队。1938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军工企业闻名欧洲,设计生产轻型坦克是美名在外,其中就包括CKD38t型。38t型坦克全重10吨,高2.3米,装甲厚度25毫米,后来增加到50毫米,装备一门37毫米L/48加农炮,两挺机枪,六缸汽油发动机功率80624.85瓦,公路最高时速42公里。38t坦克是轻型坦克,战斗效能近似Pz3型,但只有一半重,因此机动性很好。不过38t的装甲是铆钉接合的,而不是焊接而成。中弹时铆钉会被震落,在坦克内部横飞,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但不管怎样,这款坦克对德军来说无疑还是雪中送炭的,波兰战役前有四个装甲师全部装备CKD38t。
6.闪电般的进攻
闪击战的理论是在苏联图哈切斯基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但是德国进一步完善了闪击战理论并使其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实践。波兰成为了希特勒的第一个牺牲品。虽然波兰拥有优秀的军队,但是却完全没有作好迎接这种新型机动作战形式的准备,波兰的陆军总数达到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但是却只有一个轻型坦克旅。为了抵抗德军的进攻,波兰紧急动员了七个军用来防卫其卫星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与德国之间的漫长边界,但是德国较之波兰在战略上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地形。德国优势不只如此,德国军队不仅在数量上远远优于波兰军队,而且在武器技术上也远远优于波兰军队,德军士兵的战斗素养也优于波兰士兵。不仅如此,从整体看来德国的部队达到了40个步兵师、4个摩托化师、4个轻型师,最重要的是德国为了入侵配备了7个装甲师,南部集团军麾下有第7、第10、第14军,还配备了大部分的装甲部队;北部集团军麾下有东普鲁士的第3军以及第4军。
日,德国的侵略行动正式开始。德国的空军对波兰的机场狂轰滥炸,使得波兰军队损失惨重,空军几乎丧失殆尽,这一行动也使波兰地面部队完全失去了空中掩护。德国军队的第19装甲军指挥官古德里安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率领他的部队穿越了被认为无路可行、密不透风的图霍拉森林,在9月5日把波兰一分为二。德国第10军正在努力向华沙挺进,在9月5日,他们只剩下了一半路程就可以到达波兰的首都华沙,一路上他们所遇到的阻挡只有难行的沼泽和森林地带,德国军队用事实证明,用少量坦克沿着一条人们所想不到的路线前进并且发起进攻,比利用大量的坦克在显而易见的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效果要好得多。
虽然德军拥有巨大优势,但是,他们的进攻也并非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在波兰北部,第三军的进攻受到重挫,直到他们等到了古德里安的援军支援后才得以继续推进,波兰军队的抵抗相当顽强,他们用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知识,用他们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进行抵抗,最大限度地利用手中的资源,保卫自己的祖国。波兰军队很快从一开始的惊慌失措和恐惧中清醒过来,部署在波兰东部边境的部队迅速集结开赴前线,向德国的第八军侧翼发起反攻。德国的步兵部队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得四散奔逃,波兰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通过此次胜利扭转败局。在华沙,第10军已经开始了进攻,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坦克无法用于征服并且占领城市!在一天之内,顽强的波兰抵抗者在三小时的巷战中利用反坦克炮以及著名的“汽油鸡尾酒”摧毁了德军的57辆坦克,在攻取波兰的战斗中,德国军队遭受了不小的伤亡,第一装甲师和第四装甲师撤离了陷入巷战的华沙前线,开赴布楚拉前线,在这里德国装甲部队击溃了波兰装甲部队,赢得了胜利并且重新找回了自信心。
有人曾说波兰曾经在这次战斗中用骑兵部队以密集的队形向德军坦克部队发起进攻,这种传闻并不是事实真相。事实是,尽管波兰军队缺少坦克,他们还是努力奋战牵制住了德国军队的装甲部队的进攻。在边境的战斗中,波兰的摩托化步兵旅完全阻止了德国轻型师的前进,这样的结果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大吃一惊,并且最终下定决心,解散了目前这种混合编组、结构不佳的部队,取而代之以完整的、训练有素的装甲步兵师。9月1日~9月3日,波兰的沃恩斯塔骑兵旅对德军第一装甲师和第四装甲师的进攻也让德国军队蒙受了损失,这更促使德国最高统帅部下定了决心。波兰人在努力地坚持,但是他们越来越不占优势,他们将胜利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两件事情上:其中一个是波兰人在波兰东部与东南部组织起来的以河流为基础的纵深防线,他们希望这条防线可以阻止德国的野心;另一个是希望法国能够在德国西面发起进攻(当时的法国在德国边境部署了九个步兵师和超过2500辆装甲车)。
法国那边的希望很快成为了泡影,因为法国无意干涉这场战争,波兰的纵深防线也遭到古德里安所率领的部队从河流的东面以及北面的进攻。9月14日,波兰战略重镇布列斯特的军民早上醒来,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开到了城市的街道上!古德里安所率领的部队在两个星期之内向前推进了182公里,并且消灭了波兰陆军中一支正在准备登上火车开赴前线的坦克部队,可见其推进速度之快让人目瞪口呆。
波兰人最后的抵抗意志为一个消息所摧毁——苏联军队从东面侵入波兰境内。在克里姆林宫,本来想等待德国和波兰精疲力竭后坐收渔利的斯大林坐不住了。德国军队的快速推进使得斯大林意识到自己现在不行动,就将眼睁睁地看见德国窃取波兰这块蛋糕的最大部分。9月10日在基辅和白俄罗斯的军队被调动起来,这支总兵力达到75万人、拥有7个野战军和12个坦克旅的庞大部队入侵了波兰。波兰很快投降,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了这个国家。苏军总参谋部更为关注的是德国坦克部队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这与苏联部队的表现形成巨大反差。
但是,斯大林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更关注下一个目标——芬兰,苏联军队很快对芬兰发动了进攻,但是远不如德国人做得好,苏联人依靠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武器装备技术上的绝对优势艰难地打败了芬兰,最终迫使芬兰割让土地。然而,对苏联的仇恨却在芬兰人心中燃烧,他们希望在未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中全力支持德国为自己复仇!
希特勒对此也很敏感,他认为苏联红军十分腐败,并且由一群笨蛋在领导,在心中涌起了并吞苏联的野心。其实苏联也从这场战争中得出了许多经验教训,并开始将坦克生产转向了更重而速度较慢的型号,这种坦克能够突破坚固的防线,并且不会受到冬季战争中特殊环境的影响。后来,随着法国的失败,苏联又审时度势地生产出了很多更具机动性的坦克。
  1.纳粹德国坦克的奇迹
1940年5月,英、法、荷、比军队在西线一共集结了136个师、250万军队,数量上和德军相当。拥有4000辆坦克,其中包括一批相当先进的中型坦克。法军号称欧洲最强的陆军,到开战前有现役坦克3500辆,其中1500辆部署在德法边境。法国的三千多辆坦克里面,轻型坦克有两千多辆,主要型号是雷诺R-35和哈奇开斯H-35/39;中型坦克萨摩亚S-35有243辆,重型坦克夏尔B1有313辆。
德军在西线总共投入2439辆坦克,其中包括Pz1型坦克523辆,Pz2型坦克955辆,Pz3型坦克349辆,Pz4型坦克278辆,CKD38t坦克334辆。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德军坦克是过时的微型和轻型坦克,即使是Pz3型和Pz4型主战坦克,在战斗效能上也跟英法装备的主战坦克差距明显。
无论在坦克的数量还是质量上,德国坦克和英法等国家都无法相提并论,然而德国人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
下面就来对比一下对峙阵营之间的坦克性能吧!
1934年,法军组建第一个轻型机械化师时,要求用一种新的轻型坦克取代当时部队大量使用的雷诺FT-17坦克。同年,雷诺公司设计的雷诺ZM(R35)坦克被选中,并很快投产。1936年首批R-35轻型坦克交付部队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它是法军装备数量最多的坦克。该坦克的一种改进型是AMX-40(R40)。1940年5月,945辆雷诺R-35/R-40坦克部署在南线,其中810辆属于集团军建制,另外135辆编在第4后备装甲师内,其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但由于公路行驶速度低,缺乏实施远距离机动的能力。从1936年法国军队开始装备R-35坦克,一直服役到1940年法国投降,该坦克一共生产了1900辆。法国沦陷以后,德军广泛利用缴获的雷诺R-35坦克,把它们改装成各种专用车辆。大多数改装成自行火炮,还有些被改装成弹药输送车、牵引车等。
优雅绅士——萨摩亚S-35
萨摩亚S-35坦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装备法军骑兵部队,这是当时设计最先进的坦克,炮塔和车体是钢铁铸造而成,具有优美的弧度,无线电对讲机是标准设备,这些独特设计影响了后来的美国谢尔曼和苏联T-34坦克。S-35坦克战斗全重将近20吨,乘员三人,炮塔正面装甲厚度55毫米,车身装甲厚度40毫米,最薄弱的后部也有20毫米,防护效果相当不错。S-35装备一门47毫米L/40加农炮,这是西线战场威力最大的坦克炮。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瓦,公路最高时速40公里。法军一共有超过400辆S-35坦克,但只有243辆装备部队,其余的都停在仓库里面。S-35坦克跟德军的Pz3型相比,火力和防护都胜过一筹,只有动力稍逊。
重拳出击——夏尔B1坦克
夏尔B1坦克是二战初期罕见的重型坦克,这个级别的坦克在德军中根本没有对手。B1重型坦克是一战后法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1931年开始装备法军。B1体现了当时法国对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和防护要求。
B1坦克在生产35辆后,决定增大其装甲厚度和增大发动机功率,改进为B1-bis型坦克。至法国投降前,B1-bis型坦克共生产了365辆,其中66辆装备给第1、2、3、4装甲师。夏尔B1坦克战斗全重32吨,乘员四人,装甲最厚达65毫米,武器装备是一门4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炮塔上。另外还有一门75毫米短身管压制火炮,装在车身前方右侧。动力系统是一台八缸汽油发动机,功率瓦,公路最高时速28公里。法军一共装备了313辆这种坦克。德军初次遇到夏尔B1坦克,只能用“震撼”一词来形容士兵的感受,因为德军制式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这种坦克的装甲,唯一的机会是瞄准侧面的一个小通风罩,难度可想而知。不过夏尔B1坦克的机械性能不太稳定,经常抛锚,而且需要四名乘员高度协作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法军当时非常缺乏这样训练有素的坦克手,使得这个当时的巨无霸的作用大打折扣。
看完法军坦克,我们将视角转向西线英国远征军,当时西线英国远征军装备有450辆坦克,比较突出的型号是A13巡弋坦克和A12“玛蒂尔德”步兵坦克。
A13巡弋坦克是一种轻型坦克,拥有十分突出的机动性能,战斗全重14吨,正面装甲厚14毫米,装备一门40毫米加农炮和一挺机枪,发动机功率瓦,公路最高时速达50公里。A13巡弋坦克的战斗效能与德国Pz3型坦克相当,防护能力稍逊。英国远征军共装备了250辆A13巡弋坦克。
A12“玛蒂尔德”步兵坦克是德军士兵的又一个噩梦。所谓步兵坦克,其实是为步兵进攻提供移动火力支援的坦克,特点是装甲极厚,行动缓慢。玛蒂尔德坦克战斗全重27吨,正面装甲厚达78毫米,装备一门40毫米加农炮和一挺机枪,动力系统是两台六缸汽油发动机,总功率瓦,公路最高时速24公里,英国远征军总共装备了75辆。玛蒂尔德坦克的机械性能要优于法国的夏尔B1,因此在后来的北非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1940年的西线战场上,以及1942年的北非战场上,德军面对玛蒂尔德坦克的攻击,只能调来88毫米高炮来对付。
然而苏联红军的坦克指挥人员对“玛蒂尔德”则是另一种态度,下面是迪米特里弗德洛维奇(近卫军上校、苏联英雄)对“玛蒂尔德”的评价:“经常会有问题的。一般来说,玛蒂尔德是一种不可信赖的废物坦克!我将要告诉你一个玛蒂尔德的缺点,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麻烦。总参谋部的一些傻瓜计划了一次行动,把我军调动到那种林木丛生的沼泽地区。玛蒂尔德坦克侧面有裙板。这种坦克基本上是为在沙漠地区行动而研制的。这些裙板在沙漠里工作得很好——沙子可以通过它们内部的长方形缝隙。但是在俄罗斯林木丛生的沼泽地中,泥塞在裙板和履带之间的地方。为了换挡,玛蒂尔德传动装置有伺服机构,在德军的环境中这些部分很脆弱,经常过热,然后就报废了。对英国人来说它们是好坦克。看来不同地区的战场对坦克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坦克应该具有适应各种战场条件的素质。”
M4型“谢尔曼”坦克
以空中打击著称的美国,在二战中的坦克种类并不多,很值得一提的是M4型“谢尔曼”坦克。
日,美国开始研制工作。根据M3型坦克“格兰特”的不足,进行改进,改进后的M4型坦克的火力虽然不足,但它坚固,可靠性和耐久性享誉军界。在整个大战期间,M4型坦克成为美军坦克力量的骨干。由于美军不像德军和苏军那样装备了重型坦克,M4型坦克有时也得权充重型坦克使用,尽管它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个角色。
从1942年开始,M4型坦克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尽快替换身有残疾的M3型坦克。它第一个大显威风的地方是北非战场。当英军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无可退的境地时,大约400辆谢尔曼被火速补充至英军第8军。在“十字军”和“瓦伦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经过五小时的炮火准备,谢尔曼率先向油料、备件严重不足,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军发动冲击。经过十二天激战,英军大败德军非洲军团。曾在沙漠中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德军pzkwiii、ⅳ型坦克被击毁二百余辆。沙漠之狐隆美尔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不论在欧洲战场还是在太平洋战场,随处可见谢尔曼的身影。最先登陆诺曼底的坦克就是数百辆谢尔曼坦克,成为盟军迈向胜利的先锋。
谢尔曼M4型坦克并不是二战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装备数量加上蒙哥马利、巴顿等名将精明的运用,使它在盟军的武器装备序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巴顿将军指挥下的美军装甲师主要装备的就是M4型坦克,它们在诺曼底登陆以后的历次战斗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945年春,美军有16个装备有M4中型坦克的装甲师参加了对柏林的总攻。美国的M4型中型坦克是二战中后期的著名坦克,也是二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总生产量达到了49234辆,在二战后期的坦克战中,M4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平心而论,谢尔曼M4坦克设计并不拙劣,具备许多优点和当时最先进的技术。首先,谢尔曼M4型坦克是二战中性能最可靠的坦克,其动力系统的坚固耐用连苏联坦克都逊色几分,德国坦克更是望尘莫及。德国虎、豹坦克每隔1000公里就需要大修一次,坦克必须运回工厂大修。谢尔曼坦克只需要最基本的野战维护就足够了。性能可靠,故障极少,使美军坦克的出勤率大大高过德军坦克。
谢尔曼坦克的生产设计大概也是二战中最优秀的。美国研制生产坦克的厂家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厂,采用的是亨利·福特倡导的生产线原理,因此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大幅度降低成本。最有趣的是,谢尔曼坦克的尺寸是参照美国“自由轮”的船舱设计的,非常便于远洋运输。看来美军对后勤的重要性理解得非常透彻。
谢尔曼坦克还拥有几项世界领先技术。首先炮塔转动装置是二战最快的,转动一周只需要不足10秒钟。其次谢尔曼坦克还是二战唯一装备了火炮垂直稳定仪的坦克,能够在行进当中瞄准目标开炮。谢尔曼的瓦汽油发动机也是二战最优秀的坦克引擎之一,使谢尔曼坦克具有47公里的最高公路时速。这些优点都很有助于机动作战。
1942年春天,谢尔曼坦克首次出现在北非战场。当时隆美尔非洲兵团装备的坦克依然是过时的3型、4型和38t型,谢尔曼坦克拥有毋庸置疑的战场统治权,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大量使用谢尔曼坦克。战役结束以后,隆美尔写道:“敌方的新式谢尔曼坦克比德军所有的型号都要先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M4型坦克的对手不再是昔日的“三式”、“四式”坦克,“虎”、“豹”式坦克的出现让M4显得不堪一击。
谢尔曼坦克装备一门M3型75毫米L/40加农炮,这门炮使用的高爆弹相当出色,但穿甲弹就非常平庸了。谢尔曼主炮的穿甲能力比苏联T-34早期型号的76毫米L/42主炮还要逊色一些,跟德军现役的75毫米48倍和70倍身管火炮相比就差距悬殊了。大量的证据表明,谢尔曼坦克在数百米到数十米不等的距离向德军坦克开火,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发射的炮弹在德国坦克装甲上反弹,飞到几百米的空中。防护能力方面,谢尔曼坦克的正面和侧面装甲厚50毫米,德军4G型坦克在1000米以外,虎、豹坦克在2000米以外,就能击穿谢尔曼的正面装甲。雪上加霜的是,谢尔曼坦克外形线条瘦高,行进在战场上如同招摇过市,是德军坦克的最佳目标。另外和德国人的坦克一样,谢尔曼坦克也装备了汽油发动机,而且也非常容易起火爆炸,这个弊病使谢尔曼坦克获得了“朗森打火机”的绰号。机动性方面,谢尔曼坦克还是相当不错的,从大量的德军“虎”、“豹”式坦克被从侧翼击毁可以看出,除数量巨大外,谢尔曼坦克的机动能力是相当不错的。
谢尔曼坦克的弱点不但给美军装甲部队造成巨大的伤亡和痛苦,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线战事的延长!用一句美军坦克兵的话作为结尾:“如果我们有‘虎’、‘豹’坦克,我们早就在家喝咖啡了。”
2.步兵的奴仆
外强中干的英法军队,虽然拥有强大的装甲力量,但失败的战局仍不可逆转,无力回天。产生这一结果,也就只能从装甲部队的组织和战术上找原因了。法军有7个装甲师,总共装备1300辆坦克,另外还有25个独立坦克营,分散配给各个步兵部队。法军坦克是步兵的奴仆,是步兵战术的组成部分。坦克部队除了提供一线火力支援,基本上没有单独的机动战术训练。法军坦克虽然数量众多,但是分散部署在漫长的法德和法比边境,因此在德军装甲部队的突击点上通常只有几十辆隶属于不同作战单位的坦克进行微弱抵抗。战役期间绝大部分的法军坦克部队未发一炮就成了俘虏。英军坦克部队的表现稍微好一些,但数量有限,根本支撑不住千疮百孔的防线。
3.希特勒的想法
虽然希特勒认为苏联十分脆弱,但他的目标并不是苏联,而是法国,他要一雪一战中的耻辱。1939年10月,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着手制订入侵法国计划,最让德国人头痛的事是法国人引以为豪的坚固的马其诺防线,要突破这条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马其诺防线的北部是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装甲车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突击部队进攻比利时和荷兰,占领这两个国家。以这两个国家为基地,德国军队用马拉着的重炮就可以从容地进入法国,并且一步一步地、有基础地占领法国的土地。希特勒并不欣赏这一计划,他担心一旦这样实施,德国又会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样,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的、僵持不下的境地。他认为,大规模的坦克进攻与空中力量的结合能够击败法国!冯·曼施泰因将军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极力主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举入侵法国,将装甲部队集中在一点上使用,给法国军队以致命打击!他既不惧怕法国陆军,也不认为阿登山区不适合坦克作战。相反,他认为当坦克通过阿登山区森林的时候,森林的树木可以为坦克部队提供极佳的天然掩护。他还提出,法军在该地区的防备战斗力低下,守卫这一地区的法国部队主要是心怀不满且士气低落的后备役军人,在该地区发动攻击不仅可以很快击溃敌军,而且可以在战略全局方面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希特勒和古德里安都非常欣赏曼施泰因将军的计划。德军的计划很快形成,由德国军队的大部分所组成的集团军群从西线入侵比利时与荷兰,这一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其实只是牵制,是一个烟幕弹,其目的是让英国和法国错误地认为德国人的主攻方向是比利时以及荷兰。事实上,德国人的主攻方向是更南部的地区,这一计划被称为黄色计划。南部德军共拥有七个装甲师、34个步兵师,坦克部队共分成四个装甲军,分别是第14军、第15军、第41军,以及第19军。吸取了在波兰战争中的经验和教训,每一个装甲军至少配备了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在华沙发生的事情已经让德国人明白,装甲部队无法控制被占领的地方。
4.力量的对比
英国、法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很强大,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他们的坦克质量和数量都远远领先于德国,德国坦克生产开始得比较晚,坦克重量较轻、装甲较薄而且火力也比较差。不幸的是,英国和法国并不具备与他们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强大相匹配的在战术理念方面的领先。事实证明,德国人的坦克战术理念完全超越了英法两国,而这种战术理念的领先完全可以弥补技术方面的落后,而为他们带来最终的胜利。法国的坦克被平均分配给他们的步兵师,用以配合步兵作战,他们众多的坦克部队被化整为零,而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战斗武器来使用,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坦克部队作为陆战部队最精锐的部队,能够占据战场上的绝对优势。而在另一边,技术上处于劣势的德国人却在坦克部队的编制、坦克间的通信,以及坦克与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的轰炸机中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上,都达到熟练得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人在每台坦克上都安装了无线发报机,使得坦克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英国人和法国人则嘲笑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这种大幅度增强坦克之间以及坦克与空军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的做法是“对有限的资源的奢侈的和无用的浪费”。不仅如此,同盟国部队与德国部队之间的差距也体现在装甲部队指挥官方面。坦克与俯冲式轰炸机相结合是德国快速获得胜利的最大秘诀,在波兰的经验使德国的战术指挥官明白了如何使用这一秘诀,德国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在作战前都仔细学习和借鉴了古德里安指挥波兰战役的经验。而同盟国方面,没有经历过新型战争考验的军官们,在和平时期的温床中,形成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和热情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同盟国方面并不缺乏优秀的指挥官,他们所欠缺的只是经验。在当时,只有一个人对坦克的使用提出异议,希望将坦克集结作战,以发挥坦克的最高效能,他就是著名的戴高乐将军,只可惜,他的建议未被重视。
5.纳粹德国的紧张
对于纳粹德国来说,他们并不敢肯定自己是否能够在与法国陆军的对抗中赢得最后的胜利,当时的法国陆军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在得知德国占领波兰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对媒体记者说:“在波兰发生的一切告诉我们,战争正在临近,不过感谢上帝,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还有法国陆军。”如果把法国陆军比喻成为一位身披盔甲、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骑士,那么德国的陆军可以被比喻成为一位手拿长矛、初出茅庐、轻装上阵的毛头小伙子,这个小伙子能够打败强大的骑士吗?对于德国来讲,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会导致最终的惨败,一切都要依靠这20万装甲军团和3000名空军了,这些充满狂热与献身精神的年轻人能否为他们的国案赢得一场快速的、彻底的胜利呢?
在纳粹德国的最高统帅部,包括希特勒和龙德施泰特在内的所有德国高级统帅,都在战前感到了一丝不安与胆怯。如果德国的装甲部队在进入法国以后,法国坦克和步兵部队在德国的装甲部队的侧翼发起反击,那又该如何呢?纳粹德国的高级统帅明白,这是考验他们年轻的作战指挥官的时候了。后来事实证明,德国军队的前线指挥官——机智勇敢的古德里安将军顶住了压力,在法军部队集结前快速向前推进,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在那个时候,一切都是未知数,只有用战争的事实来回答。
6.黄色方案
日21时,接到命令的德军各部队随即以排山倒海之势,由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家涌入,在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协同下向法国发动了“黄色方案”。其中装甲兵所向披靡,一直进入到掩护着比利时詹布罗缺口的贺勒蒙-羽依一带,战场范围北起大奥贺河,中央有一个名叫汉努特的小村,而一条小河横贯小村。地形大致平坦,虽然有些起伏,但比较适合装甲部队前进。前来增援的法国骑兵军,于11日中午进抵贺勒蒙-羽依一线布防:第2轻机械化师位于汉努特-羽依一线,第3轻机械化师则位于贺勒蒙到汉努特一线。而德国装甲部队向两师防线的中央攻击前进,一场恶战随即展开!
12日上午8时,纳粹德国空军第8航空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群向法军阵地展开猛烈轰炸,第4装甲师35团随即向前推进,搜寻出法军防线的薄弱之处。一名法军军官形容道:“……一个整师的坦克在三公里以外集结……这个庞大的坦克集团真是一幅叫人难忘的景象,尤其是透过望远镜看过去更是格外可怕!”(西方战役时期的德国装甲师拥有270~340辆坦克)在这天,德军先于汉努特西南的格贺恩村进行突破,但遭到法军坦克的猛烈抵抗后急速后退。傍晚,35团恢复对汉努特西面的第斯内村的攻击。这里有法军两个骑兵中队和炮兵的密集炮火的反击,德军无功而返。进入黑夜后,两军战斗呈胶着状态。
这天的战斗中,坦克35团第5连队共击毁法军八辆哈奇斯坦克,大多数是连长奥勒少尉利用3号车的3.7cm炮创下的战果。当时,奥勒少尉的3号车从开阔地域接近隐蔽在树林内的三辆法军坦克,直至双方距离接近80~100米时,法军坦克居然毫无动静,于是奥勒少尉首先开火,将其击毁。相对于视界相当不好的法军坦克,德军坦克乘员却能够经常保持顶盖打开,而获得良好的视界,得以确认目标,抢先开火。其次是法国坦克笨重的特性令其转向装置过慢的炮塔无法跟上快速运动的德军Ⅱ号坦克,从而丧失攻击的机会。但德国人发现,法国坦克的装甲是如此厚且坚固,甚至连Ⅲ号坦克的3.7cm炮在100米距离射击时,只要以稍偏离90度夹角击中法军坦克,炮弹就会被弹开!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日傍晚,35团团长艾贝尔巴哈上校遭遇三辆法军坦克,法军当即在近距离内击毁了他的坦克,副团长及另外一辆2号坦克的2cm炮立即加入反击行列,但法军坦克虽然被击中数发炮弹,仍然可以从容逃逸。
12日,战况以法军成功阻止德军的进攻而告终,同时第4装甲师坦克36团及装甲3师到达战场,准备与第4装甲师一起于第二天发动决定性攻势。5月13日上午11点30分,德国斯图卡轰炸机群突然出现在法军阵地的上空,以雷霆之势,对法军阵地进行精确的反复轰炸;同时地面炮兵部队也同时发起大规模的炮击,时间持续了整整一小时!12时45分,纳粹德国装甲部队以已经集结好的攻击阵形排山倒海地向法军阵地压去,紧随其后的是摩托化步兵。当坦克行进到汉努特村后方中线上的梅贺德罗普村时,立刻遭到法军坦克的强烈抵抗。德3号、4号坦克边打边进,在双方交战600米的距离上猛烈交火。虽然若干7.5cm炮的炮弹直接命中法军坦克正面装甲,但立刻像网球般弹开。同时法军坦克攻击德军随后跟进的步兵部队,使得双方坦克在更近距离内交战。被击中的坦克起火燃烧,人员及车辆残骸遍地。法军坦克随时以小群小群的战斗组出现在德军坦克的后方,迫使德军不得不随时转移注意力应付。
大量的弹药消耗及坦克乘员的疲惫不堪,使德军已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入夜之后,弹药补给已经运到,于是德军重新发动新一轮的攻势。此时,第4装甲师已经进抵汉努特村以西16公里的哈米里耶村,宣告法军贺勒蒙-羽依防线被突破。从北部进攻的装甲3师也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到达目的地。法国骑兵虽英勇作战,仍然未能扭转大势。在两天的战斗中,德军第14军的第3装甲师、第4装甲师坦克的突破点均指向法军骑兵军防线左翼的第3轻机械化师,而位于右翼的第2轻机械化师师长守着“连续战线”的规则,没有去支援第3轻机械化师的战斗,仅仅坚守着自己的防线,这样一来,第3轻机械化师的防线顶不住第14军的猛烈攻击而宣告瓦解。当晚,法军第2、第3轻机械化师连夜转移到戴尔河主阵地以东8公里的地域,利用比利时军队设置的坦克障碍物,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其间法军第1军团6个步兵师进入阵地并进行备战。
5月14日清晨5时,第14军开始攻击这条最后的防线。经过4小时的工兵除障作业后,坦克群从由工兵清理出的缺口中一举切入,向法军后方挺进。法军当即投入一切兵力、坦克、火炮以阻挡德军坦克的突破,才将德军的攻势遏止住。经过3日惨烈的战斗,法国骑兵军蒙受了惨重的损失:第2、第3轻机械化师的160辆索米亚坦克一共损毁30辆,而160辆哈奇斯坦克则损失了70辆,可谓元气大伤。在德军对法军进行追击的途中,遭遇到法军最精锐的摩托化步兵第12师和第1摩洛哥师以及多达12个连的炮兵的顽强抵抗,在当天下午16时,德军装甲部队突破的企图终告失败,第14军停止了进攻并等待步兵35师以及摩托化步兵第20师的到来。20时45分,突然传来第3装甲师步兵第3团已突破法军战线的消息,但随即遭到法军独立重坦克第35营在强大炮兵火力的支援下进行的包围和反击,该团的兵力于是被完全歼灭,联军的戴尔河阵地于是得以保全。至此,西方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正式宣告结束。
汉努特坦克会战的真正意义并不单纯在坦克对战的方面,从这次会战里,体现了德国、法国对坦克使用的不同方式和坦克的结构、战术和日后交战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4a3e8谢尔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