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招募八旗重步兵,可为什么还有步兵啊,不是说全是骑兵吗

明末最强骑兵既不是关宁铁骑也不是满洲八旗,而是他们
我的图书馆
明末最强骑兵既不是关宁铁骑也不是满洲八旗,而是他们
了解明末动乱的朋友应该对于当时的局势有所了解。明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以关外女真、关内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最为强大,另外,明政府尚有数十万精锐,也勉强可以支撑。在当时的战场上,骑兵已经成为野战最强有力的武器,拥有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就拥有了逐鹿中原的底气。在当时各派势力中,骑兵部队都不弱,大家熟知的,尤其以明朝的边防军关宁铁骑和满洲的八旗精兵最为著名。不过,我们翻阅史籍会发现,真正强大和精锐的骑兵部队并不局限于明政府和满清政府,李自成起义军中,同样有数量可观且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他们在与关宁铁骑和满洲八旗的正面作战中,并不落与下风,甚至有过之。
一般认为李自成部队是一群流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这种看法是有失偏颇的。诚然,李自成农民军中绝大多数确实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但是,与历史上所有农民起义军一样,李自成军中有一批悍勇的核心武装,而他们就是李自成的骑兵部队!根据《明史*左良玉传》记载:贼介马驰,一日夜数百里;我步兵多,骑少,行数十里辄疲乏,以故多畏贼。”洪承畴也将剿匪”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到起义军的骑兵上,他称:先时贼避兵逃窜,今则迎兵对敌,左右埋伏,更番迭承,则剿杀之难也。贼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李自成很重视对于部队骑兵的组建和训练,他们平时注重对于战马的缴获和交易,获得的战马分配给优秀的兵将骑乘。平时行军都骑骡子和驴,只有战斗时才骑战马,而且每个骑兵均有两匹以上的战马轮番冲锋。所谓:骑兵决战,一兵必二三马更番驰骤而不疲毙。”
另外,李自成部队的骑兵不仅质量优秀,而且数量惊人,竟然达到数万精锐骑兵!即便是明政府也仅仅是维持这个级别的骑兵武装!《明史@李自成传》记载:精兵一人,主刍、掌械、执爨者十人。......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诸营较所获,马骡者上赏,弓夭铅铳者次之,币帛又次之,珠玉为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李自成部队一名骑兵拥有两三匹战马,平时剖开人腹当作马槽喂养战马,因此,这些战马看到人就呲着牙想要啃食,如同虎豹。打仗的时候,往往列三队战马,名为三堵墙”,前面的人若敢后退,后面的则会把前面的杀掉。缴获的物资,以战马骡子最为珍贵,其次才是武器、钱财。可见,李自成部队的骑兵数量起码在三万以上,按照每人两匹马则起码有六七万的战马。李自成西安出兵时自称: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这里面固然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是,从这个比例来看,步兵四骑兵六,起码说明李自成明白骑兵的威力,必然极其重视骑兵的建设。
一片石之战,是检验李自成骑兵、关宁铁骑和满洲八旗骑兵战斗力的最后舞台。从战役结果看,李自成是败了。但是,论单位骑兵战斗力,李自成部队一点不逊于满洲骑兵,远超关宁铁骑。当时李自成用于一片石作战的部队号称二十万”,实际只有六七万人,这里面绝大多数是他的核心精锐骑兵。(所以一片石败后,李自成土崩瓦解,盖因核心武力被歼灭,农民起义军失去的主心骨,剩下的百万流民不战自溃。)而吴三桂连关宁军带地方武装共有约五万人,背靠天险山海关,属于主场作战。吴三桂和李自成兵力相差不大,又是以逸待劳,如果关宁军真的战斗力强悍,必不会输给李自成(即便李自成有士气优势)。但实际情况是,一战下来,关宁军崩溃,一部投降,吴三桂突围向多尔衮求救,表示:满洲就算不救山海关,他也不再回关内了。满洲人用于一片石之战的是全部十二万八旗精兵(到达前线的约在八万上下)。当李自成与吴三桂两败俱伤时,多尔衮一声令下,满洲精骑将起义军拦腰截断,恰逢狂风大作,满洲人顺风猛攻,起义军逆风作战,死伤数万,最终战败。
我们看,李自成面对的是吴三桂加满洲八旗全部精华,又遇到见鬼的大风,这才战败,倘若与关宁军一对一,关宁军不是对手,若与满洲人一对一,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可惜的是,李自成选择了最高难度:一对二!客观的说,李自成的这批骑兵还是很猛的,足以匹敌满洲八旗,完爆关宁军。(所谓的关宁铁骑”被神化了,其实关宁军在与满洲八旗的野战中很少占到便宜。)一片石战后,精锐骑兵所剩无几,大顺军的脊梁骨被抽调,在关宁军和满洲八旗的追杀下,李自成最终败亡。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所谓的“满洲八旗”根本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
导读:林丹大汗以沙尔巴呼图克图为国师,改奉红教后,极大地影响了他从前的形象和声誉。信奉黄教的漠北喀尔喀和右翼三万户的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与林丹汗逐渐有所疏远。影响较大的迈达里诺门汗,也与林丹汗发生了分歧,久居漠北喀尔喀,已不再同情和支持林丹汗。尽管林丹汗改奉红教后,其统治地位大受影响,但蒙古各部基本上仍听从于他的统一号令。 而正当此时,女真人已从东北地区崛起。其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国号曰“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早已引起蒙古和明朝的注意。
林丹大汗以沙尔巴呼图克图为国师,改奉红教后,极大地影响了他从前的形象和声誉。信奉黄教的漠北喀尔喀和右翼三万户的各部汗、济农、诺延、台吉,与林丹汗逐渐有所疏远。影响较大的迈达里诺门汗,也与林丹汗发生了分歧,久居漠北喀尔喀,已不再同情和支持林丹汗。尽管林丹汗改奉红教后,其统治地位大受影响,但各部基本上仍听从于他的统一号令。 而正当此时,女真人已从东北地区崛起。其建州部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国号曰“金”,史称“后金”。各部的战争,早已引起和明朝的注意。更何况,后金势力和影响已波及到蒙古边缘各部。沁、内喀尔喀五部及喀喇沁等,不断遣人至察汉浩特,希望林丹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遏制后金势力。1608年,的长子褚英率领5000人进犯乌拉部。乌拉部为女真人的一支,与沁相邻。乌拉部派人向沁部求援。经林丹汗同意,科尔沁部翁阿岱巴图尔诺延及其子奥巴率领科尔沁部大军到达乌拉境,与乌拉部联军共同打退了褚英的军队。不久,叶赫部(在昌图和开原之间所居)首领锦太什受到的威胁,又向林丹汗告急求援。林丹汗遂命翁阿岱巴图尔及其子奥巴领科尔沁部兵,往援叶赫部,杀死了努尔哈赤的部将布扬古(《皇清开国方略》卷12)。后金天命年间,科尔沁部的台吉们奉林丹汗的命令,曾几次同后金交战,保卫了自己的边疆。显示了自己的势力,科尔沁部的明安诺延的3个儿子还曾率领部众深入后金境内,大掠其牲畜。 但是,后金国主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的地位尚未巩固,他不敢与蒙古和明朝同时对立。因此,对蒙古人的挑战,尽量采取忍让迁就的态度,甚至以通婚(努尔哈赤娶科尔沁明安台吉女为妃)为手段,争取与科尔沁、内喀尔喀诸台吉保持和睦友好关系。-----摘自百度百科“林丹汗”努尔哈赤后来便通过广泛的联姻,换取科尔沁等部落的支持,通俗的说就是出卖女人,然后给自己改造血统,公平的说,他还是不如王朝。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古代最牛“兵器”,不见血,杀伤范围太大!拥有60个可颠覆一王朝古代最牛“兵器”,不见血,杀伤范围太大!拥有60个可颠覆一王朝王杨凤羽百家号努尔哈赤统一了女金,建立了八旗部队,作为统一天下的资本。努尔哈赤手下还有四大贝勒,作战很猛,皇太极更是有勇有谋,让人抵挡不住。清朝的霸气部队,自关外而来,战斗力很猛,在明末后期把明军打的打败。可是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后金刚开始是被明朝摁着打的,虽然崇祯的指挥有所失误,疑心太重。清朝八旗部队,能成功入住中原,主要是获得了一样“兵器”,它就是红衣大炮。红衣大炮这个名称,来的非常曲折,刚开始这种火炮是欧洲人的发明,明朝后期来到了 中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优点,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 由于夷字犯上满洲人的忌讳,红夷大炮便更名为“红衣大炮”。刚开始后金是没有红衣大炮的,明朝的综合国力强盛,就打造了几十门大炮,后金部队攻城,是以骑兵为主,以步兵为辅助。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0里,让人惊讶,所以后金部队攻城的时候,损伤很大,红衣大炮成了明军手里的王牌武器,效果很明显,清军在松山之战的时候,调运了上万颗炮弹,炸药万斤,狠狠地打击了后金部队。皇太极和多尔衮也不傻傻子,宁远和锦州组成的防线很厉害,宁远又是坚固的城墙,久攻不下,八旗部队在楼下就是炮弹的活靶子,上网太大,家底下扛不住。后来后金攻破了沈阳,俘虏过来的工匠刘汉,刘汉仿制的西洋大炮,由于材料的改进,大炮性能甚至超过了明军的大炮,从此明朝的厄运来了。虽然后金以骑兵为主,但是他们对火炮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攻坚战里面,更加的喜欢用。崇祯十二年,清军拥有六十门自制的红衣大炮,松锦大战,用大炮把塔山和杏山轰的很厉害,后来的攻坚战中,红衣大炮效果很大。李自成的部队也深受其害,屡次被打伞,红衣大炮是那个时代的重武器,杀伤范围太大,拉开距离冲锋,对步兵的损耗过多。后来南下灭南明,打张献忠,这些红衣大炮也出力不少。如果不是这几十门的红衣大炮出现,后金和明朝的部队,谁输谁赢真的不好说。虽然八旗部队勇猛,但是红衣大炮的出现,允许了后金和明朝进行旗鼓相当的炮战。松锦大战后,明朝的大炮丢失很多,财政不足,没有新的大炮的定制,后期明军的火炮是处于不利地位的,明朝的覆灭和红衣大炮关系很大,毕竟决定性的战役,它都出现过。康熙在平定三番以后,就把红衣大炮,收集起来,没有进行更新换代,这就导致了刚开始和英国人打,输的比较厉害,这是比较悲哀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王杨凤羽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坚定不移的努力,奋斗到巅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八旗子弟是哪八旗,骁勇善战的骑兵为什么沦落到只会提笼遛鸟?
我的图书馆
八旗子弟是哪八旗,骁勇善战的骑兵为什么沦落到只会提笼遛鸟?
清代八旗包括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统称为“八旗子弟”。乾隆朝以后,汉军八旗允许出旗为民,此后八旗子弟主要就是满族旗人。1583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在1601年建立了四旗,以黄、白、红、蓝四色区别。女真人(满洲)认为靠天靠地,有水有日,就能发迹。所以就用黄、红、蓝、白四旗分别代表天、地、日、水。八旗随着其势力的扩大,于 1615年增加为八旗,在原来的四旗上镶边,即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旗,前者称四正,后者称四镶,合称“八旗”。至此,满洲八旗遂成定制,形成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最开始"正"与"镶"与旗的地位并无直接关系,只是指为了加以区别。但是后来满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以黄色作为皇帝独有之颜色。因此正黄、镶黄两旗就成了有皇帝亲领的旗,顺治以后正白旗也开始有皇帝统辖,此三旗合称"上三旗",地位高于诸王贝勒统领的"下五旗"。骑射八旗制度贯穿整个清代,所有的满族人都被编入八旗, “旗人”每年国家要给“钱粮” ,战时要为国家效力。皇太极继位后,改后金为大清,在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至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颜色与满洲八旗相同。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提笼遛鸟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在京师与全国各地驻防,八旗的三分之二驻扎北京,称作禁旅八旗。禁旅八旗内设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亲兵营、骁骑营、神机营、健锐营等。京师八旗驻地剩余三分之一分驻在江宁(南京)、西安、太原、杭州、广州、荆州、成都、开封、青州、乌鲁木齐等九十多个城市,称为"驻防八旗",因此在各地也形成了“满城”,即八旗军队及其亲眷的驻防区及居住地区,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稳固下来,被称之为为“满城”。入关以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变化以及八旗的种种特权,并且规定八旗子弟不许从事其他行业和居住地的限制,这助长了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八旗子弟尚武精神迅速消逝,好逸恶劳,甚至"生计"堪忧,整个八旗社会风气随之腐化。
馆藏&20745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达信八旗兵指标说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