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有没有id锁认识虚空这个id的

南怀瑾老师开示:如何认识“虚空”
“虚空性故”。虚空是个形容词,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
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圆觉经略说》
------------------------------
【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略有二种。】
一切佛经都讲是虚空啊,比如我们大家念《金刚经》,就是讲个空啊,证得了道同虚空一样,所以得了道就同虚空一样。我们现在先要认识虚空这个名称,虚空不是我们科学上物理世界的那个太空,太空同我们头上、眼睛前面的虚空,那是有东西,这里有空气,也有灰尘等很多东西。这是讲物理世界的虚空,佛法讲的虚空不是我们这个虚空,也不是站在山顶上抬头看无边无际非常辽阔或者在太空舱里看外太空,也不是那个虚空。太空舱里所看的外太空还是物理世界的虚空,并不是佛法所讲的虚空。
佛法所讲的虚空我们要如何证到,他现在提出来了,契经说,每个经典上提到,“有虚空等诸无为法”,得了道,证得了无为,一念不生处,万缘放下,空了的时候证得无为道,经典上是那么讲,那么讲什么理由呢?略有二种,两种理由。这里我们大家同学们特别注意,讲究修持,如何证得空?
【一依识变假施设有。】
【谓曾闻说虚空等名。随分别有虚空等相。数习力故心等生时。似虚空等无为相现。】
这个注意了,诸位很多都在学打坐,不管你修净土、禅宗、密宗还是修止观,大家马上随时会碰上。他这种所谓虚空的境界哪里来?谓即讲,“曾闻说虚空等名”,因为自己研究佛学,曾经听说过佛法最后证到空,证到同虚空一样,这个观念意识,下意识就吸收了,吸收了之后,把这个观念下意识地自然就存在心里头了,虚空等名,有这种名相的观念。因此,我们现在叫下意识,即第六意识的背面,还不是第八阿赖耶识。
严格地讲,我们听过一个名称,第八阿赖耶识里就有,有这个名称,跟着引发了第六意识思想的分别,所以分别有,跟着第六意识分别心的观念觉得有一个虚空的境界,所以“随分别有虚空等相”。因为平常已经听进来了,要证得空,证得什么空啊?是虚空。比如我们晓得,修道,中国道家的道,修道家的人很明显地,切实地讲了几步功夫:炼精化气是第一步;真做到了修到这一步,下面是炼气化神,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炼神还虚,到了虚空境界了,这个肉体化了,身心两方面。道家还没有完,最后要粉碎虚空,虚空都要打破,你说已经到虚空了,虚空还要打破。这是中国传统道家正统的修持,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你还不能说它不对,应该讲是满对的。也等于唯识佛所说的虚空还不能存在,意识中间有虚空的境界还不行,所以要粉碎虚空。粉碎虚空的情况、境界他也说了,那么下面是补充注解: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到了这个境界才说是修道证得空相。比如我们念《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必须要到达“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才是证得诸法空相。虽然如此,纵然有“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他说一般人所证得的“诸法空相”还是由于下意识这个观念,引发了第六意识思想分别等等产生虚空相,这个相字是讲有一个虚空的境界。
那么因为我们学佛修道,首先进入我们的观念里头就晓得最后要证到空。尽管你没有求空,这个空的境界已经深深牢牢地在你的阿赖耶识里头了。所以“数习力故”,数就是平常、常常、随时给这个观念加上,次数很多。习即串习,串习力故,就是习气,一串一串连到的。我们觉得没有去想它,可是下意识念佛珠一样一串串地串在那,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接着的,这个观念始终没有断。所以数习的力故,心理的作用、力量,“心等生时”,因此引发了我们自己的本心碰到某一种情况:“哎呦,我空了!”这个心的观念一来,“似虚空等无为相现”。注意这个似,好像感觉起来相似于虚空,觉得我已经空了,“这下我得到空了”!或者自己心理意识境界里有一点清净,觉得这下我好清净啊!都是假影。就是《楞严经》所谓的“法尘分别影事”,法尘是第六意识上面的阴影,是分别心,心理意识的另外一种投影而已。并没有真清净,并没有证虚空。总而言之,这个肉体的骨架子身心在这里没有化,你所有的空都是法尘。以《楞严经》的观念,不讲唯识都是“法尘分别影事”,投影。等于我们看电影、看电视,看到银幕上一个蓝天的虚空,一看“哦,好伟大,好美!”实际上电视机只有那么大,这个虚空是个影像,是个投影,不是真的虚空。但是虽然只是一个影子,有时候我们还是着迷,也被这个影子欺骗住。我们修道、证空也是这样,“似虚空等无为相现”。
【此所现相。前后相似。无有变易。假说为常。】
等到意识境界现出了虚空,这个境界以后,“此所现相”,相即这个境界。这种境界在我们的意识境界的心理状态一呈现之后,“前后相似”,这四个字可以说有两方面是意思:一种就是说,我们开始学佛的时候听到过虚空这个名字,也听到过最后必须要证到虚空,前面是听到的,现在自己修持证到这个境界相似,一看:哎,差不多,我已经证到空了。前后相似,这是一个意义;前后相似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你修道、修持到这里,刚刚在意识境界呈现了虚空的状态,连续的都在这个空的境界,前面后面。所谓前面后面、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之间前后念都在这个空的境界里头,“无有变易”,在这个时候,自己的观念上觉得:我已经修证到,证果了,证到空的境界的果位了。这个里头空再也不会动,所谓不动,没有变易,“假说为常”。
因此这个见地最后错误的观念认为,无为虚空就是增上道体,所以就认为自己已经证得了真常唯心,觉得我已经明心见性了,得到了空,不动的境界。再不受轮回,不受生死,认为道是常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在佛学的理论上,真常唯心论是一种外道的见解。那么也等于小乘的极果,证到罗汉的境界,在空的境界里认为自己是究竟,实际上一点都不究竟。罗汉境界所证到的空是有余依涅槃,并非无余依涅槃。
现在这一段我们必须要注意,尤其诸位讲究修持的同学们,必须牢牢记到,搞清楚,认清楚这个观念。让我们自己再倒转来,增加自己的注意。
“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假设我们现在把这本经典照现在的书本来排列,排列到这里就是一行,下面打一个大问号做标记,“然契经说有虚空等诸无为法。”他说你讲不对,佛经上是那么讲的,现在答案:这个虚空“略有二种,一依识变假施设有。”都是你意识状态观念所形成的,是假设的认为有一个空的境界。刚才我们所讲的说明就是说这个,两者里的第一种虚空。第二种呢?
【二依法性假施设有。】
【谓空无我所显真如。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
这个时候证得了真如,什么是真如--得道的境界?“有无俱非”,你说“我得了一个道,有一个境界”--错了,不是道。你拿什么成道啊?对不对?拿逻辑两面给你一辩论,你就站不住了。所以真得道的境界,你说它是空,不对,说它是有,也不对,“有无俱非”,两面都不是。“心言路绝”,一切心空掉了,心所跟能,能起、能动念、能动心,乃至生理的身心都没有了。所以古人如禅宗的一位大居士也是祖师辈的说:“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就是这个道理。“有无俱非,心言路绝”,这八个字就是禅宗所标榜的证道的境界。这八个字非常重要,是真如境界。
“有无俱非,心言路绝”。那么,禅宗的祖师们同样的句子,不同的用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时候无话可讲。所以佛也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意。“言语道断”,用不着空自然就空了。“心行处灭”,一切的心,一切心理作用,乃至一切身心方面本能活动的行阴,在五阴里的色、受、想、行阴都停掉了。比如我们打坐在这里,心里尽管不思想,身上的血液还在流行,毛细孔的呼吸还在呼吸,这个道理都是行阴所管的。虽然你空掉了思想的想阴啊,行阴空不掉,所以行阴是本能的活动。比如这个太阳,它由东边到西边一路地转下去,行阴就是运转、运动,这个宇宙物理的法则,自然的运动,不是你想它停就能停的,停不了的。所以属于心不相应行法里的。可是真证道的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行阴也停止了,“心行处灭”,这就叫悟道。
所以大家现在研究禅宗,光是知道“梅花开了”,“流水过去”,这就是禅?那是夏天的“蝉”,知了叫的蝉。再不然是上馆子的“馋”,素馆子的菜香,荤馆子的菜有味道,那个口馋。真正的禅你讲死了都没有用,说得天花乱坠都不是禅。必须要修持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等于说是《成唯识论》所讲的“有无俱非,心言路绝”。
那么禅宗祖师还有一个说法,这个样子是做什么呢?“无事的凡夫”,一个人做凡夫,做普通人,做到心中无事,这太难了。虽然在世间法里头,已经出世了,不管有家无家已经出家了。所以如古人的诗所说:“无家便是出家身”,这个身体没有家的观念了,无家即是出家的和尚,就到这个境界,所谓无事凡夫了。禅宗讲“无家便是出家身”,你们年轻还没有结婚的都可以拿这句话刻个图章做招牌了,“无家便是出家身”,结婚那一天把图章交回给我,给你保管起来。所以说得了道“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
那么什么是“与一切法非一异等”呢?我们看到一般人,不管在家出家,研究唯识的拼命骂其他的宗派,尤其是骂喜欢《楞严经》的“那都是唯心假的,只有唯识是真的”,骂来骂去非常笑话的。其实呢,如果拿《成唯识论》所讲佛法的这个道理,“与一切法非一异等”,平等,一样。用文学境界最好的解释,经典上有,《楞严经》上就有。《楞严经》上怎么说这个道理呢?“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么文学的境界变成唯识论。悟了道的人万缘放下,一切不相干。但是你说跳出红尘,跳到那里去?跳到青尘里去还是白尘里去?红尘就是出世,没有世间出世间的差别,也非非空非有的差别,所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同《成唯识论》所讲的“与一切法非一异等”,文字、句子用得不同,所讲的道理都很彻底,是一样的。所以你真通了以后,一切佛经都可以融汇贯通了。
好了,现在首先提出来,我们不要忘了在讲什么,虚空,所谓无为之道有两种分析:一种是意识境界,不是真实的;一种是所谓真正真如之道,得到空的境界那种情况,这是真如之法。我们讲真如法,另外大家研究佛学的同学要知道,你们大家因为学净土,净土的三经一论,有些人把它加一加变成五经一论,加上《心经》,《楞严经》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加上,变成五经了。一论,净土宗一部重要的论就是马鸣菩萨做的《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不像《成唯识论》把心分成八个体系来讲、“八识”,《大乘起信论》是分两路来说明这个心的体、道的体:所谓妄想与真如,即真如门与妄想门。所以证得真如就是道体,妄想灭了,真如就得道了,就那么简单,可是《大乘起信论》并不简单,学一切大乘佛法也要非摸透不可。现在我们正讲到真如。
【是法真理故名法性。】
证到真正的无为就是得道,证到真正的理。那么为什么这个真理观念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讲的一个名词叫真理呢?证到真如的,用中国文字来解释也解释不了。勉强解释,若用古文的笔法来写:“证到真如得实际理地”,应该这样写吧。这个“得”可以换成白话文的“之”,“证到真如之实际理地”。那么用古文写,这个“到”字就不要了:“证真如之实际理地”。
那么这个所谓讲理地,这个理啊不是逻辑理论的理,也不是我们普通观念的所谓理性、理念这些名称的境界。所以我们读书,看这本经到这里,“是法真理”,不要随便看过去,这个真如的实际理地故名法性。证到了这个境界,什么境界呢?“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就叫做法性,证入佛法的所谓明心见性,法性之流。
所以证了道,怎么叫悟道了呢?空了,【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这个时候证得真如之道,我以前讲过,比如我们大家学佛,早晚常常都念260字的《心经》,加上题目有260多个字,“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我们念《心经》“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怎么能离一切障碍?
比如大家在此打坐,你这个静坐在这里有没有障碍?经常出汗,汗就是个障碍,两腿发麻--障碍,腰酸背痛--障碍,思想不断--障碍,冷气吹来--障碍,电风不够--障碍,到处都是障碍。人生感情的障碍,儿女的障碍,父母的障碍,社会、国家、天下大事处处障碍。人要做到无障碍故,那怎么做到?那就成佛了,解脱。所以障就是把你挡着看不见,碍就是妨碍,过不去,就是碍,这叫障碍。现在的人喜欢到国外,到美国去吹禅学。吹可以啊,天下文章一大吹,你吹得来,反正气出去,饭进来,有饭吃。所以道啊不谈,真正的道不是吹的,你有没有做到脱离障碍?
“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身心障碍都没有。所以一念不生,万缘放下,这是形容词啊,还有障碍,你此身坐在这里,还是知道坐这里,所以要空空不掉。常常年轻人说:“我现在满空的。对面那个山里头,那个阿里山的中心有些什么?我就想钻进去看看,我就是把阿里山空不掉。”这就是障碍,不算数。什么叫离诸障碍?离开一切无障碍,真正证到虚空。我们现在要记到,讲无为法证道的时候,有两种,再啰嗦一遍,希望诸位记住:第一种是意识所变的虚空,假象;第二种入法性之流,真实证道,那么这个里头又分析证道,“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唯识与中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vip.sina.com·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renren-inc.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苹果手机有没有i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