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是老喷大战水螃蟹乌龟大战精彩还是猴子大战

  最会战斗的民族与最会奋斗的两个民族,在大清国土上强强对决。走向宪政的明治维新的影子存在于战争的每一个角落,一批为战争疯狂的军人,同时而是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用生命追赶使命的人,看看日本人当年的奋斗!从陆战到海战,深入全景日俄战争,史上第1部,相关细节首次披露。  大清国土上的日俄战争  东乡平八郎一战总结明治精神!  第1章:日俄争霸满洲,睦仁打响“抗俄援清”  西伯利亚大铁路引爆日俄矛盾  1900年7月,在八国联军攻向京津之际,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不失时机地趁火打劫,他任命自己为总司令,派出17万多大军,一举攻占了山海关以外的全部土地,这块土地是朝廷的“龙兴之地”,也就是老祖宗兴起的地方,包括奉天(或称盛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当时的人们也把这一块地区统称为满洲。  满洲被俄军霸占后,朝廷为收回祖宗之地付出了不懈努力,当然,主要是外交谈判,而尼古拉二世一直也一直想办法让俄军赖在满洲不走,他在等待着一天——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  在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它西起莫斯科,东至海参崴,把俄国的中心地带欧洲部分与远离中心的海参崴相连,铁路全长将近1万公里,几乎穿过了整个世界,是全世界最长的铁路(迄今为止仍然是),在接近海参崴时,铁路并没有沿着清俄两国版图的“鸡头”形边界绕半圈到达海参崴,而是穿过了黑龙江和吉林境内直达海参崴(强迫朝廷同意的),并且还从哈尔滨向南分出了一条到大连湾、旅顺的支线,干线加支线,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不仅穿过了大清境内,还实际上覆盖了整个满洲地区,当时朝廷还是争取到了把穿过大清国土的这些铁路线称为“大清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到旅大的支线就称为东清铁路南下支线。  对于尼古拉二世来说,西伯利亚大铁路并不只是连接远东(欧洲人把离他们近的东方称之为近东,然后依次为中东、远东)、方便出行这么简单,而是作为实现他一个梦想的工具,尼古拉二世的这个梦想比较特别,那就是他认为他的头上不能只有俄国沙皇这个头衔,还应该再兼上“大清大皇帝”和“日本天皇”,所谓三皇归一,俄国一统世界,尼古哥一统世界。  尼古拉二世拥有这个梦想并非心血来潮,当时的俄国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在欧洲,如波兰、芬兰等国都属于俄国的“属地”,尼古拉二世的头上兼了很多欧洲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头衔,在他们看来,亚洲也应该一样。  当然,大清的国土面积也很大,不可能一口吞掉,只能一步步来,尼古拉二世制定的第一步计划就是“黄俄罗斯”,简单地说,在尼古拉二世看来,大清和俄国之间有一条天然的国界线——长城。从大清最西部开始,沿着长城,长城以西以北的新疆、蒙古、满洲以及继续向东延伸的朝鲜半岛、太平洋中的日本列岛,通通都要纳入俄罗斯帝国的版图!  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啊,不过,在尼古拉二世和俄国人看来,这事情是很正常,俄罗斯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已经拥有了白俄罗斯、小俄罗斯(即乌克兰)、新俄罗斯(克里米亚半岛及黑海北岸部分地区),再在亚洲拥有一个“黄俄罗斯”,这事情很奇怪吗?  为了尽快将清俄两国国界线推到长城,尽快实现“黄俄罗斯”计划,俄国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从欧洲中心区起始的快速运兵通道,这就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只是一条干线,除了已经建成的到旅大的“南下支线”外,规划中还有许许多多支线,其中一条是从干线直抵兰州,总之,这些支线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长城脚下,方便将来一旦能把清俄两国国界推到长城时,以这些铁路线来掌控长城以外的地区。
楼主发言:279次 发图: | 更多
  1903年7月,除了周围全是沼泽和湿地的贝加尔湖那一段,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海参崴的干线以及到达旅大的支线都已经通车了(火车在贝加尔湖地段需要转运),而在1900年,趁着八国联军之乱,俄国已经全部占领了满洲,然后他们在军队的保护下成立各种公司,鸭绿江伐木公司是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里砍树的,矿业公司是在地下挖矿的,这些公司的获利都直接属于尼古拉二世,连他的老妈(皇太后)也在公司中占有股份,铁路都已经通车了,仅仅一个满洲自然是无法满足所有的发财欲望的,接下来的目标自然是朝鲜,在朝鲜国内积极扶持亲俄派政府的同时,俄国将重兵屯结于鸭绿江沿线,更有小股的俄军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北部的龙岩浦建立军事基地,将战火烧到了朝鲜境内,史称“龙岩浦事件”。  无论是大清还是朝鲜,都无法阻止尼古拉二世“黄俄罗斯”的野心以及发财的欲望了,但有一个人已经在背后紧紧盯了他十几年了,这就是来自日本的明治天皇睦仁。  十几年前,在得知俄国即将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之后,日本立即公布了将捍卫“利益线”的言论,在日本看来,南面的台湾岛和北面的朝鲜半岛都是日本必保的“利益之所在”,特别是朝鲜,不仅是日本重要的屏障,更是通往大清满洲和整个亚洲大陆的跳板,所以日本也曾规划先全部占领朝鲜,再修一条纵贯朝鲜、过鸭绿江直达旅大的铁路,从此以这条铁路为日本的快速运兵通道,一步步吞并满洲、整个大清乃至整个亚洲和世界,变为他们的“大陆”。  所以,朝鲜是日本无论如何都要确保的,没想到这位尼古哥要先动了手啊。  自从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开工建设之后,睦仁就一直关心着这条铁路的进展,时不时向日军参谋本部打听一下情况,1893年,老军头山县有朋向代表参谋本部睦仁提交了一个秘密报告:《军备意见书》,预计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在十年后(即1903年)可以通车(预计相当准确),这就是至多十年以后,日本必对俄必有一战!俄国过于强大,如果等这条铁路完全通车,日本将丧失全部的胜算,所以,为了确保将来日军取得胜利,必须先得到朝鲜,至少先保证朝鲜不先落入俄手,如果还能在满洲先占领一块地盘作为根据地那是最好的了(“不出十年,我国与俄国关系必将破裂,在此之前我国必须确保朝鲜。”)  而此时的朝鲜是大清的藩属国,为确保日本先取得朝鲜,就必须先同朝鲜的宗主国大清作战!  对于睦仁来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明治维新之前,日本一直是“以中华为师”的,千百年来,日本人从小学习汉字、书法、诗词格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有两个日本人发生了争执,一方只要说一句:“我们的老师中国人也是这么说的!”,刚才还争得不可开交的另一方立刻会大惊失色,红着脸为他的无知道歉,就连日本天皇也处处都留有“中华”印记,“天皇”的名号最初取自中华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在日本的皇室传统中,天皇和皇室成员是有名无姓的,因为他们是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万姓”,并不需要一个特别的姓氏来区分,而历代天皇名字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来自中华帝国的“仁”,从睦仁的太爷爷兼仁同志、爷爷惠仁同志、老爹统仁同志以再到他自己,祖孙几代都相当传统。  睦仁批准了《军备意见书》,第二年,公元1894年,清日甲午战争爆发,正是因为要和学习了上千年的老师作战,所以睦仁舍命一搏,他亲自任命自己为大元帅,从东京的皇宫迁居到了设在广岛的作战最高指挥部(日本称战时大本营),大本营之所以设在广岛,因为这里更靠近大清,便于接收来自前方的战报,在广岛的八个月里,除了直接指挥之外,睦仁可谓吃没吃好,睡没睡好,还要自己洗澡。  为了显示与前线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大本营里没有给他专门设卧室,他就一直睡在大本营的办公室里,这里没有一个侍女,就连他自己的老婆(皇宫)想过来探望一下都被拒绝了,一切都由侍从武官负责,睦仁要亲自吃饭,亲自洗澡,亲自上厕所(他是皇上),而他一有空就去医院看望转运回国内的伤兵,忙到半夜回来还要挤出出点时间来搞文学创作,写汉诗或者和歌(相对于汉诗的日本诗,更方便于吟唱),当日本陆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胜利时,他写下和歌《成欢驿》,当日本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取得胜利时,他写下和歌《黄海海战》,前线的日军就更拼命了,不拼命不行啊,后方还有一个人唱卡拉OK。
  这一切换来了日军的胜利,《马关条约》签订了,朝鲜从大清藩属国地位中“独立”出来,也就是从此不再认大清为宗主国,中华帝国与相邻国家延续几千年的封贡体系被彻底终结,按照日本史书的说法,就是“促进朝鲜近代化”,朝鲜无“主”了,自然要改头换面,焕然一新,1897年,朝鲜国王也学着其他国家称帝起来,改国号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当然,由于统治的地方还是整个朝鲜半岛,我们继续叫“朝鲜”也是没有错的,朝鲜还是那个朝鲜,还是那么地穷,还是那么地乱,还是那么地任由各国争相控制,周围皆为虎狼之国,称帝不是只是在口头上说说就可以了啊兄弟。   一眨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通车,正在对表面“独立”的朝鲜积极扩张势力,在睦仁和日本看来,俄国霸占满洲不走还可以“忍一忍”,但如果连朝鲜也沦入到俄国手里,不但日本向亚洲大陆进军的宏图将化为泡影,甚至日本本土都会有危险,对于当年睡办公室“打下来”的朝鲜,对于日本“利益线”关键之所在,睦仁自然是一刻都不能放松的,已经到了危急时刻,该出手了。  战斗力对比:日军处于巨大劣势  1903年6月,在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前一个月,睦仁在皇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在大清朝廷已经无力阻截俄国的情况下,由日本就满洲与朝鲜问题直接与俄国交涉,日方谈判的底线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满韩交换”。  所谓满韩交换,就是日本以有条件同意俄国占据满洲的方式,来换取俄国无条件同意朝鲜属于日本,对于日本来说,这已经确保了朝鲜,而在俄国占据满洲问题上的“有条件”,日本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俄军虽然可以占据满洲,但必须承认满洲是大清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确保大清对于满洲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日方是“有条件”而俄方是“无条件”的,所以,日本不同俄国谈朝鲜问题,只谈满洲的这个问题。  对于睦仁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极为高明的考虑。  在俄军已经占据满洲并且他们又很强大的情况,只有先承认这个既定事实,但必须要求俄国承认满洲的“主权”是属于大清的,唯有如此,才不能堵死将来日本以及英美等其他强国在满洲捞取利益的通路,主权是大清的,将来日本或英美等国要在满洲取得某块“租界”或者要求开商埠,或者想把铁路从朝鲜修到满洲,才可以撇开俄国与拥有“主权”的大清朝廷单独谈判(这个很容易办到),所以这既符合日本未来的利益,也符合英美等其他强国的利益,让大伙儿都有捞取利益的机会,从而孤立俄国。  尼古拉二世的想法很简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黄俄罗斯计划”和他自己继续发财。他指示俄方谈判人员:满洲问题不是俄国和日本的问题,而是俄国和大清的之间的问题,日本不得干涉大清的内政(也比较无耻),所以,俄国只和日本谈朝鲜问题,不谈满洲问题,俄国是无法“无条件”同意朝鲜属于日本的,只能同意以北纬39°在朝鲜划一条线,这条线以南的朝鲜土地包括首都汉城在内,才归你们日本所有。  看来不仅分歧很大,连价值观的差别都很大,从1903年6月至1904年2月,日俄两国你来我往谈了八个月,换了无数个地方,拍烂了无数张桌子,谈判毫无结果,尼古哥铁了心要当世界老大,朝着“黄俄罗斯”的梦想前进。  谈不成,那就只有打了,历来都是如此,不过俄国并不等于甲午战争时期的大清,要是能打的话,早就打了,还费那劲谈判干嘛。
  俄国是一个令人恐惧的庞大帝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好几倍,人口比日本多出近一亿(1.4亿:0.44亿),政府的年收入是日本的七倍(日本约为2.5亿日元),如果按照战时编制,俄罗斯的陆军兵力为207万人,另外还有300万预备役,陆军总兵力超过500万,而日军战时编制的兵力为37.5万人,加上预备役满打满算接近60万——相当于俄陆军的十分之一。海军方面,俄国海军舰队的军舰总排水量为80多万吨,日本为26万吨,有三分之一了啊。  当然,简单的兵力对比是不能完全代表两国的军事实力的,更需要看战斗力,而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尼古拉二世会很吃惊地问:“这也要比吗兄弟?”  在俄国的历史上,除了当年的铁木真蒙古骑兵,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在陆上彻底击败过他们,包括当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1812年,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亲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一路英勇地杀入莫斯科,最后只剩下2万人互相搀扶着回来了,此后,在白种人的世界里,俄军享有两个光荣的称号:欧洲压路机和欧洲宪兵。前者说的是他们的战斗力,后者说的是他们的地位,就像当今的美国。当然,这些都是光荣的历史,当俄军也实在不是靠老本说话,他们是靠调查了解说话。  1903年5月,在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前两个月,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谢·库罗帕特金借着视察铁路之际,顺道对日军进行了“友好访问”,在观摩了日军训练后,他回到俄国提交了报告:“我认为一个俄国士兵完全对付得了三个日本兵,如果日俄之间发生战争,对于俄国来说,不过就是我们出去散散步。”  库罗帕特金的话实在是有些欺负人,不过即使是睦仁和所有的日军将领听见也没什么脾气,事实就是事实,军队的战斗力是由每一个士兵组成的,而俄国士兵在欧洲也享有一个光荣的外号——“灰色牲口”。这既是挖苦他们,其实也是赞扬他们,俄国士兵牛高马大,勇猛斗狠,走到哪里都出现一个毛茸茸的凶影,几乎就是大力士的代名词,让人联想到“牲口”也比较正常,而他们还具有吃苦耐劳,忍耐力超强,狂暴易怒,极富攻击性等特性,俄军兵营中最常见的一幕是一群喝得醉醺醺的士兵可能在头天晚上还在为一块牛肉互相大打出手,第二天早晨一吹哨立即能排成整齐队形凶狠地扑向敌阵,而日军士兵的体格却是很不幸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非常之短小精悍,人家说一个兵能够对付你三个,不服你上啊。  事实上不仅是俄国人傲慢,就连整个白种人世界都没有多少人看得上日本人,由于体格的原因加上在明治维新中努力“脱亚入欧”,日本人在白种人的世界享有“黄猴子”的外号,在有着种族优越论的白种人看来,日本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过是如“猴子效仿人”, 后来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战胜了大清,大清从此认为日本是强国,有了恐日症,不过在白种人的世界里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那不是因为日本太强大,而是因为大清太腐败落后,惊人的腐败导致了惊人的惨败,日本成功“脱亚”(告别了“以中华为师”的时代),但并不等于他们就可以“入欧”,白种人的世界仍然把日本排斥之外,他们仍然叫着日本人“黄猴子”, 只不过相比大清那群“冥顽不化的黄猴子”,日本人好歹是“开始学习人的黄猴子”,这些来自亚洲“黄猴子”离白种人的“文明世界”还很遥远,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就在甲午战争后送给尼古拉二世一张“黄祸图”,声称:所有的黄种人都是祸害,欧洲人必须团结起来,保护自己的信仰和家园!  自从铁木真的蒙古骑兵以来,6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黄种人确实还从未在国家战中打败过白种人,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打败荷兰人,康熙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均是小规模的局部之战,日本有勇气挑战整个俄国吗?  种种历史因素、现实对比都不利于日本开战,然而所有这些都不是让睦仁最恐惧的地方,睦仁感到最恐惧的正是沙皇俄国本身,这是一个与甲午战争的对手大清完全不同的国家,大清奉行的是“怀柔天下”,它是比较客气的,即使日本冒犯它并且万一被打败,大清也不会真正拿日本怎么样的,顶多是要求你认个错道个歉,臣服在它的脚下接受册封,而俄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土地有着出奇的占有欲望,不是要求你认错,而是占有,几百年来,世界各国的疆域随着战争和统治力度不断变化的,一会儿扩大,一会儿缩小,只有俄国例外,它的疆域从来只有扩大,而没有过缩小,无论俄军把疆域拓展到哪里,历代沙皇都能在辽阔无比的土地上维护了自己的统治,所谓“绝不能在俄罗斯国旗升起的地方,再降下这面旗帜”,历代沙皇做到了,因为他们一直都奉行的一项针对新得到土地的政策,一项极其残暴的政策:清人占地。  沙皇只要土地,而不要这块土地上的非俄国人,每当俄军冲在最前面把当地的居民全部杀光和赶跑之时,跟在他们后面的国有农奴、流放罪犯就立即开始移民,若干年以后,这些土地就会真正变为俄国的领土,永远打上俄国的标记,以后别人想要也要不回去了,波兰的一句名言总结得很精辟:“如果德国入侵波兰,波兰丧失的是领土;如果俄国入侵波兰,那么波兰将会丧失灵魂!”  这就是说,一旦日本与俄国开战,最大的可能就是战败,一旦战败,俄国必定入侵日本本土,一旦本土被入侵,接下来的结果就只有那一个——亡国灭种。灭掉日本这样的小国家,对于俄国来说既有这个兴趣更有这个能力,这就是睦仁需要面对最残酷的现实。  然而,睦仁和日本早已经做出他们的选择——战。就在几个月前决定谈判的那个御前会议上,睦仁决定:谈判的同时必须做好谈判破裂的准备,万一将来谈判破裂,日本将不惜以战争来解决,所有陆海两军以及相关部门必须在谈判期间同时做好对俄开战的绝密准备。  所有的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国力对比、战斗力对比都已经比完了,睦仁和日本手里还有什么牌能冒着亡国的风险与俄国一战呢,是的,经过几十年以来领导这个国家,睦仁相信他手里还有最后一张牌,一张看上去不是牌的牌:明治精神。
  睦仁开战的底气:明治精神  1892年,就在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后的第二年,一个日本人从波兰向着俄国方向徒步出发了,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趁着铁路修好之前,先为日本收集好来自第一手的资料和情报,为了打消俄国人的怀疑,他就从波兰开始步行,一路打着“探险”的旗号进入俄国,然后从莫斯科出发,沿着规划中的铁路线,徒步走到海参崴,这个人就是当时日本驻德国使馆武官福岛安正。  在零下五十度的严冬,福岛安正徒步穿越了西伯利亚茫茫无人区,连续几个月见不到一个人,四周被大雪覆盖,周边的一切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日复一日的单调,福岛安正战胜了这种能把人折磨疯的孤独寂寞,也战胜了严寒,然后是战胜原始森林的西伯利亚熊、西伯利亚虎;战胜受伤和疾病,独自穿过山川、河流和树林,陪伴他的只有一个用生命保护的记录本,上面以几百米为间隔,密密麻麻地记着周围的地形地貌、道路分布等情报。  差不多在一年半以后,福岛安正终于走到了海参崴,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单人单骑几乎横穿欧亚两个大陆的人,当然,这并不是福岛安正的目的,他将比俄国人的勘察记录还要详尽的资料和情报交到了参谋本部,1893年,山县有朋代表参谋本部向睦仁提交了《军备意见书》,其中判断“西伯利亚大铁路预计十年后通车,日俄必有一战”,其依据正是福岛安正从现场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和情报。   到了1902年1月,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在即,为了应对将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日军需要事先模拟在满洲或者俄国本土的极寒天气条件下作战,第八师团(弘前师团)的一支连队在最寒冷的冬日,强行登上了大雪覆盖的八甲田山,经过两日强行军,最后造成近两百人被雪埋和活活冻死,在八甲田山上,一具具冻僵的“路桩”遍布,他们并不是事先不知道危险,只是不惜献出生命来换取雪地作战的经验和资料。  这就是睦仁的底气,无论是福岛安正还是八甲田山将卒还是更多的普通日本人,他们中都开始有一种新的国民精神——一生悬命。男人的一生只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可以了,为了做好这件事情,他自然会忍受很多,也会付出很多,也许就是这一生漫长的时间和精力,而只要你真正想做好这件事情,你不会抱怨它是多么平凡,不会厌恶它是多么乏味,不会改变最初的梦想和志向,把一生的性命都悬在这份平凡而伟大的职事之上,默默地咬咬牙去做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用生命去追赶自己的使命,这就是“一生悬命”,所有有着一生悬命精神的人,他们都不会把自己当成精英,而是当成一台机器中一颗必不可少的小小螺丝钉,就做好这颗螺丝钉。  这一切都是走向宪政的明治维新带来的,维新之前,日本整个国家似乎都在醉生梦死,日本人所能认识到的世界也就是脚下所在的藩,你是长州藩的,你是萨摩藩的,后来,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决心改变这个国家,维新到来了,这几乎承载着所有日本人的期望,大家都在期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会让日本人们从心里去爱它,日本果然焕然一新,开始散发出生气,然而也难免有经济腾飞下的全民浮躁,大家就共同来清虚火降浮躁,1899年(明治二十二年),日本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日本虽然还是一个“天皇领导一切”的国家,但和大清以及俄国还是有了很大区别,日本毕竟已经迈出了走向宪政的重大一步,成为亚洲第一个走向宪政的国家,通过立宪法、组内阁、开议会,宪政和民权逐步得到保障,维新的精神得到沉淀,更重要的是,“国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每一个日本人都感受到他是国家的一分子,有条件安心于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岗位,一生悬命于自己的岗位,无论在何种岗位,他们都将与国家休戚与共,冷暖相连,他们都会是真正的爱国者。  不畏强难,去奋斗吧,上下同欲者胜,日本会赢在所有的日本人都知道,他们必须赢得这场战争,这并不只是为了保卫日本,更为了日本真正的崛起,所处的这个时代确实是一个奉行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时代,确实是一个强权即真理的时代,所有的强国都在铁血崛起,一国之崛起往往伴随战争的胜利,大胜大崛起,小胜小崛起,惨败从此衰落,并无其他可能,日本没有退路,因而有争取最后胜利之坚强决心,日本将一战打出明治精神!这就是我敢于立足于战的秘密。
  日凌晨,天还未亮,彻夜未眠的睦仁命令侍从立即召枢密院议长(天皇的最高顾问)、甲午战争决策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火速进宫,睡眼蓬松的伊藤博文被领进宫了,他被径直带到了睦仁的寝宫,睦仁就穿着睡衣接见了伊藤博文,这是很不寻常的,按照规定,大臣禁止进入天皇寝宫,即使是如伊藤博文这样的重臣也不行,一定会有重大的事情发生。  伊藤博文的预料没有错,这个事情就是睦仁认为:在谈判没有希望达到日本的底线之后,对俄开战不能再拖了,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接近全线通车,俄军运兵能力只会越来越强,战争每拖一天,甚至是一个小时对日本都不利,日本必须斩除万念,立即开始战争,而开战的借口就是把世界舆论的焦点转移到“日本要求俄国维护大清对满洲的主权”这一点之上,也就是“抗俄援清”!  在这个极其私密的寝宫里,睦仁和伊藤博文密谈几小时,直至天已大亮,太阳出来,睦仁还交给伊藤博文几项需要在开战后立即去办的神秘而艰巨的任务,正是这些任务,将在一年半以后日俄战争最关键的时刻,日本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刻,来拯救日本。  午后,按照预定计划,睦仁召开由元老(元老是天皇的顾问,无论是否在政府中任职,都可以列席御前会议)、内阁大臣、军界首脑参加的御前会议,陆海两军首脑同时报告:所有开战的绝密准备都已经完成,军队随时可以开战。  “确实有把握取胜吗?” 伊藤博文问。  无人回答。  “战费有没有问题?”  所有人仍然沉默不语。不是大家不爱说话,而是在现实面前,谁也无法去说谎,伊藤博文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压在所有人胸口的巨石,但所有人都明白,即使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日本也必须开战,大家都在等着睦仁宣布那个最后的裁决。  睦仁沉默良久,宣布:“中止日俄交涉,帝国采取独自行动。”  独自行动就是战争了,从这一刻起,日本将正式与俄国为敌了,正如在甲午战争时期不再称呼“大清帝国”,而将蔑视性的“支那”正式搬上书面文件一样,日本将俄罗斯的英文“russia”正式翻译成“露”,俄国变成了他们口中的“露国”,这场战争是“日露战争”,民间甚至已经出现了“露助”(日本人对俄罗斯人的蔑称),肠胃药改成了“征露丸”,这是诅咒俄国像“露水”一样,见到“日”就消失,不战则已,战则决绝,打不赢你,将来骂也要骂死你。  战时大本营也正式开始运作,跟甲午战争时把大本营设在广岛不同,这次的大本营就设在东京的皇宫里,这是由于通讯技术已经大大发展,坐镇东京也能迅速得到前线的消息,而多年来的精神压力以及时不时为节省出战费饿饿肚子也严重损坏了睦仁的身体,此时的他已经身患糖尿病、胃病等多种疾病,再也经不起舟车劳顿远离皇宫了,就坐镇皇宫指挥,跟当年广岛大本营一样,这里禁止任何侍女服侍,一切都由侍从武官负责。  御前会议之后,睦仁又恢复到了彻夜无眠的状态,吃饭饭无味,睡觉觉不香,在皇宫里不停来回走动,喃喃自语。  “如果这场战争失败,我也不知道向皇祖皇宗的御灵如何道歉才是!”  “再则,在三千万国人前面,朕将以何种面目相对啊!”(明治六年即1873年日本人口普查约为3300万,此时1904年约为4400万)  他在自己的寝宫里彻夜无眠,留下了汉诗一首:  前途将如何,思之心欲碎;  旭日已临窗,犹自不成寐!  最后,睦仁竟然又想起可以由他自己亲自给尼古拉二世写一封信,如果最后派出特使向尼古拉二世转交他的亲笔信,以天皇名义主动寻求两国和解,说不定尼古拉二世会看在他的面子上考虑同意日本的底线,寝宫里的侍从武官终于看不下去了,他知道再这样下去,睦仁说不定会崩溃,搞不好由一生悬命改为马上悬梁,所以侍从武官提醒了一句话,把睦仁迅速拉回到现实:  陛下,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第2章:日军第一战:单战阵亡人数超过甲午战争总和!   惨烈攻下金州,攻向世界最强要塞旅顺  2月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接到了绝密命令:设法全歼俄国驻泊在旅顺军港的太平洋舰队,控制朝鲜和黄海海域,保障日本近海以及日军海上运输线之安全!在接下来两个月的时间里,东乡平八郎尽管没有全歼太平洋舰队,但也迫使太平洋舰队龟缩在旅顺港口内再也不敢轻易出来,联合舰队的军舰就一直在旅顺港口外堵着它们,目标基本实现了,接下来就是日本陆军向在满洲的俄国陆军大规模作战!  4月中旬,日本陆军第一军4万多兵力在黑木为桢的率领下,全部在朝鲜登陆并,准备渡过鸭绿江开向满洲境内,这个人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甲午战争时期第六师团师团长(日军称“师”为师团),当年在《马关条约》中朝廷已经同意将旅顺、大连湾割让给日本,后来日本迫于俄国的压力又“还”给了朝廷,最后包括旅大在内的满洲被俄国全部占领,睦仁曾经说:“不用急于夺取(辽东)半岛,在这次战争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该了解的地理和人情,锻炼了将领,用不了很久,或者从朝鲜,或者从其他什么地方再度进行战争的机会还是会光临的,到那时再夺取它。”黑木为桢从师团长升任军司令长官,看来正是印证了睦仁的那番话,而他只是被“锻炼”出来的将领之一。  鸭绿江的对岸是1.9万名俄军,根据俄军可以以一敌三的战斗力对比,有这么多俄军也足够顶住日军了,而战斗的结果却是第一军基本没有遇到太顽强的抵抗,俄军溃退的速度甚至比的清军还要快,黑木为桢的第一军顺利渡过鸭绿江,迅速占领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这简直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首战出奇地顺利!  与此同时,第二军开始从金州湾一带(今金州桃园村小河口以及猴儿石村)顺利登陆,3.6万多人,加上粮草辎重,登陆的时间总共花了十几天,而在这过程中竟然又没有遭到俄军什么抵抗,一切又恍惚回到了甲午战争时期。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俄军不想玩了,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  不可思议,简直太不可思议,担任第二军司令长官的是在甲午战争时曾任第五师团师团长的奥保巩,直觉告诉他,俄军绝不会像表现出来的这么不堪一击,也绝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俄军不断溃退的背后,一定有想象不到的阴谋!  奥保巩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他只能硬着头皮命令大家往前冲,按照计划,第二军将先占领金州古城,然后开向俄军在满洲的军事重镇——旅顺,与渡过鸭绿江后处于旅顺后路的第一军合围旅顺。  当奥保巩的队伍开到金州古城之外的南山时,奥保巩突然大叫了一声:不好!
  俄军并不需要在开阔的鸭绿江边和金州湾海边去阻截日军登陆,他们只需要躲在这里,躲在已经挖好的世界最强工事里,将送上门来的日军全歼于此地。  多年以来,俄军的战斗力之所以强悍,除了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最善于利用天气、地形等自然条件,当年从莫斯科狼狈逃回来的拿破仑一定很同意这一点,对于俄国人来说,天气是要靠碰的,地形却是可以加以改造的,每到一个地方,俄军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先把周围挖个稀烂,修建起强大的工事,依靠工事来消灭敌人,这哪里是一支一般的军队,简直是一支“土木工程师”队伍,战时打仗,和平时期搞搞地产开发,现在出现在奥保巩以及日军第二军面前的,正是他们的杰作。  金州城之外的南山是一座海拔高度不到120米的小山,现在已经不叫一座山了,而是一座巨大的整体性的防御工事,由远及近,首先是一大片开阔平坦的地带,上面还有新挖动的痕迹,很显然,这是俄军临时平整出来的,为的让日军发起突击时只能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往前冲。  平坦开阔地带之后是一排用削尖的木桩连结起来的带刺铁丝网,环绕着南山山脚,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只环绕了一层,而是有好几层,看来要攻过去,首先得一层层地破除它们。  过了铁丝网之后,又是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称为护垒壕,也称反步兵壕,大概是三四米深,七八米宽,其实有必要怀疑俄军挖这么大的一条沟并不只是考虑了作战问题,很可能还考虑了打扫战场的问题,歼灭了日军,也是要负责埋的嘛。  护垒壕的后面,才是工事的核心——炮台以及堡垒。这些炮台堡垒里面架设的全部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炮、速射炮和马克沁重机枪。无论是基座还是胸墙都是按照能抵抗敌军常规炮弹的强度设计的,用一米多厚的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分为明堡、暗堡、多面堡以及眼镜堡等等,从山脚起,每隔一段距离就分布一座,一直蜿蜒至山顶,俄军就躲在水泥墙后开枪开炮,各炮台堡垒之间有地面下的交通壕相连,俄军就躲在里面实施机动。  完美,十分完美,冬暖夏凉,能采光能通风,有复式有跃层,杀人效果一定良好。  驻扎在金州地区的是俄军第四师,总兵力约1.8万人,但直接上了金州城和南山前线的只有一个团约3800人,其余大部队都留在了后方,看来俄军在眼里,拥有一套如此完美的综合性歼敌系统,这些守军足够了。   在参谋会议之后,奥保巩决定:以第二军3.6万人全部发起总攻,这是十倍于俄军兵力,奥保巩要求务必以多打少,气势上压倒俄军,一战而胜!而战术就是:包抄。  包抄是日军指挥官从小在教科书学到的战术,只要他们一上战场,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包抄,方法是先以少部分兵力从正面实施最坚决的攻击吸引住敌军主力,好让自己主力从侧面或者后路攻击,而奥保巩的包抄还是很符合战地实际情况的,既然南山是金州城前最难攻打的阵地,所以先不主攻这里,以一路日军包围和拖住南山工事里的俄军,另一路主力绕过南山,攻打背后的金州城,在拿下金州城之后,就在城墙上架设大炮轰击南山阵地的后路,从正背两面包抄南山!  奥保巩的这一招非常之毒辣。  5月25日午夜,进攻开始,日军第四师团(大阪师团)绕过了南山工事,首先向金州城的南门承恩门发起了进攻,在炮兵的掩护之下,步兵向城墙下挺进,而他们的最前面是工兵敢死队,决心趁着夜色冒死冲到金州城墙底下,在墙角先挖个坑,然后在坑里埋下巨型炸药包,一举炸开城墙,这也是日军攻城时惯用的招数。  见到日军竟然挖他们的墙角,城墙上的俄军简直狂怒不已,他们打开了强光探照灯,这不仅是为了给俄军照明,更为了迷盲远处的日军炮兵,强光射过去,日军炮兵就睁不开眼,炮弹就打不到城墙上,十分管用,“来吧,黄猴子们!”城墙上的俄军嚎叫着,用大炮和远处的日军炮兵对轰,而机枪手用马克轻重机枪朝城墙下的日军工兵和步兵扫射,机枪的子弹在城墙下形成了令人恐怖的弹雨!日军一排一排地倒下,虽然前赴后继,但只是增加倒在地上的人数,看来挖墙角的活实在是不好干啊。  而南山工事里的俄军也已经发现日军主攻的原来是金州城,有强大的工事,南山里的俄军自然不需要从工事里跑出来袭击日军后路,但是人不跑出来,炮弹却是可以跑出来的,他们调转部分小口径炮,在南山上朝正在攻城日军发炮,如此一来,攻城的第四师团不得不享受前后两个方向的炮火,原本是想包抄俄军的,没想到却先被俄军包抄了,真是不太走运啊。
  马克  
  占领金州城的日军来不及喘口气,就将金州城墙上的炮口调转,对准南山阵地猛轰,终于和从正面进攻南山的另一路日军完成了包抄战术!一时间,总共几百门大炮对准南山阵地狂轰滥炸,在整整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之后,整个南山已经被炸成了一片焦土,步兵突击正式开始!  此时第二军已经全军对付南山,整整3万多人,打头阵的仍然是由工兵组成的敢死队,而这次不需要他们挖墙脚了,只需要他们拆掉前面的几层铁丝网,为紧随其后的步兵大规模突击打开通路,总是为人开路,工兵的命真是苦啊。  蜿蜒曲折的铁丝网静静地立在工事之前,它们之前是一段被俄军平整出来的平坦开阔地带,很显然,这是俄军为了清除铁丝网之前的掩体,当日军工兵冲过去时,铁丝网后面堡垒里的机关枪和速射炮就会猛烈开火,所以,要想清除铁丝网,必须要跑得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铁丝网之前,然后拔掉固定铁丝网的木桩或者用大铁剪铰断铁丝网都行,先破除一层,然后再破除下一层,总之,要跑得快,好在那块平坦开阔地带可以当做一条“跑道”,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吧!  第一批工兵敢死队即将开跑,他们猫着腰,红着双眼,死死地盯着百米开外的铁丝网,两侧的步兵以强火力朝俄军阵地里射击,为工兵敢死队掩护,“突击!”指挥官命令下达,工兵敢死队同时拼命往前冲,这个时候应该是堡垒里的俄军猛烈开火的时候,然而,铁丝网之后的俄军却并没有怎么开火,他们似乎懒得还击,而这批工兵敢死队却没有一个人到达铁丝网之前,也没有一个回到阵地,他们被全灭。  他们不是掉进了那条“跑道”下布满尖桩陷进里,就是踩中密密麻麻分布在“跑道”上的地雷被炸得四处飞散。  原来俄军的整套工事系统并不是从从肉眼所见的铁丝网开始的,而恰恰就是从铁丝网之前那片看上去像“跑道”的地带开始的,当日军工兵敢死队的吸引力被层层铁丝网吸引,破除铁丝网心切时,没想到正中俄军之计,以肉体为代价“人工清除”了俄军埋下的陷阱和地雷阵,清除了南山工事真正的第一道障碍。  露军,你们实在是狡猾狡猾地啊!  在后方的第二军司令部里,接到战报的奥保巩沉默了,眼前的俄军确实是最可怕的敌人,人们常常会用一种动物来形容俄军——北极熊。其实熊除了凶猛贪婪,还有灵活多变,他们不仅牛高马大,还心细如发,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有利地形,还成功地估计了战场形势,甚至完全了摸清了日军的进攻流程,他们确实称得上是土木工程师,但他们的工事并不是只是站在己方防御的角度来考虑的,更是步步精确算计了日军进攻的意图,从而以工事进行反制,这和那些只把工事看成是自己安全屏障的清军将领有本质的区别。  奥保巩不能再在后方等战报了,他大叫一声,冲出门去跨上马就跑,其他高级军官都跟在他身后亲临前线指挥,战局不利,背水一战,然而,奥保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首先对于铁丝网就无可奈何,自从1874年左右美国农场主为了防备野兽入侵发明了铁丝网以来,这件很不像武器的武器很快被运用到战场,一直风光无限,真正能够对付铁丝网的有效武器要等到一战前夕爆破筒的出现,所以,当前面的工兵敢死队用肉体清除了陷阱和地雷阵之后该怎么办呢?老办法,步兵继续突击掩护,工兵继续冲,继续以人工的方法破拆铁丝网。  在奥保巩的亲自指挥下,日军全线出击,而此时,俄军铁丝网之后的速射炮、机关枪就不再客气了,它们对着前进日军猛烈扫射,来多少就扫掉多少,日军三个师对一个团,十倍于敌的兵力反复突击了将近十个小时,一直从上午8时冲到17时,全军伤亡重大,精疲力尽,仍然没有什么成果,只能被俄军当成人肉靶子,有人建议先撤退,研究好对策之后再进攻,奥保巩坚决反对,严令各师团:“排除万难,坚持进攻,直至打完最后一颗子弹!”  激烈的战斗中,奥保巩终于领悟到了一个可以让日军占领南山的秘密,这个秘密说起来很不光彩,联系到开战以来俄军一贯的表现,他们似乎一直在尽量避免和日军近距离肉搏战,一旦某处被打开一个缺口,他们就会主动撤退,虽然奥保巩还不太清楚俄军为什么会有这个奇怪的举动,但俄军的这个特点是可以利用的,只要调整战术,将大部分炮火集中轰炸俄军防御较弱的一侧,然后再以绝大部分兵力专攻此处,不计后果,不怕伤亡,先打开一处缺口,只要打开了缺口,寄希望于南山俄军会像金州城里的那些俄军一样,主动撤退!  说起来,这确实不太光彩。  要完成这个任务,仅仅依靠陆地上的火力是不行的,还需要得到海上火力的支援,在战前,奥保巩已经请求正在旅顺港口外的联合舰队长官东乡平八郎派军舰支援,这些军舰已经驶进金州湾,从海上向南山发炮,陆海两地的炮火都集中在俄军防御相对较弱的左翼阵地,奥保巩的猜测并没有错,在一部分日军艰难地在俄军左翼打开一个缺口后,俄军并没有节节抵抗,他们留在后路的主力部队更没有前来支援,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心疼这些令日军叹为观止的强大工事,又一次主动撤离!  5月26日晚,日军就这样占领了金州,并趁势向大连湾边的青泥洼追击俄军,而俄军并没有在这里停留,继续撤向旅顺,5月30日,日军第二军进驻青泥洼,获得了一个极佳的后勤中转基地。
  早在1900年俄军全面占领满洲之前,1898年,俄国从朝廷强行“租借”下旅顺和大连湾,尼古拉二世其实也没有全部独占满洲,对于大连湾,他的态度是:商业开发。要把大连湾的打造成一个免税的“国际自由商港”,允许各国政府和民间人士自由前来发财,多少平息其他强国对于俄国吞下满洲的“众怒”,出于这个想法,俄过并没有在大连湾修建多少军事设施,而是从事了一项很有前途的行业——房地产开发。他们先是占领大连湾边的黄金海岸青泥洼一带,一幢幢海景别墅拔地而起,卖给可以“自由前来发财”的各国有钱人,吸引他们前来度假,新兴的房地产业和旅游业推动了大连湾边的城镇建设,以青泥洼为中心,开始逐渐形成一个中小规模的集市,俄国人根据汉语“大连湾”的发音,称之为“达里尼特别市”。  从青泥洼再往南,就是著名的旅顺港,这里也就是东清铁路南下支线的终点,甲午战争之前,它是北洋舰队重要的基地,为李鸿章同志所特别重视,聘请德国工程师前后花费15年时间建造,用于陆防和海防的炮台林立,为了长期占领满洲,驻扎军队,俄军没有把军事设施修在大连湾,就把所有的军事设施都修建在了这里,利用天然的地形条件,这里已经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的要塞——旅顺要塞。  当年的李鸿章为北洋舰队寻访基地的时候,在漫长的海岸线中一眼就相中旅顺实在是有原因的,作为举世稀有的天然形胜之地,旅顺的南面是茫茫大海,而西、北、东三面环山,虽然这些山头都并不高大,大部分海拔高度都不超过200米,属于辽东半岛上的丘陵,但问题是三面都是山,几乎山山相连,要想进入旅顺,就必须先翻过这些山,或者通过某些山与山之间形成的谷地(基本上比较少),难道俄军不会在山坡和山头上修建炮台堡垒的?不好意思,正是如此。  正是从1898年强行“租借”下旅大开始,俄军用了6年时间,每年动用约6万大清苦力修建旅顺要塞,土木工程师一直到日军都已经快打进来了,还在修,并且接下来还会边打边修,用于防备陆军的工事不是像南山那样只有一处,而是从陆地最西边的临海处,通过北边又修了最东边的临海处,形成了一条约20公里的弧形防线,一座座山头上的炮台堡垒依次衔接,密不透风,插翅难飞,如果日军想从某条山谷里的羊肠小道溜过去,就会被周围山头上的交叉火力打成碎末,所以日军攻下旅顺的选择只有一种——首先攻下这些由炮台堡垒把守的山头。  从山头排列的来说,防线的西线相对比较松散,而东线和北线是山山相连,形成了一个整块的区域,山的排列影响了炮台堡垒的分布,西线的炮台堡垒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与东北线相比,是一个群组,这里也是整个防线中相对较弱的一段,看来不是俄军防御的重心,而东北线却是大型堡垒的密集之地,最显眼的是东北三堡:东鸡冠山北堡垒、二龙山堡垒、松树山堡垒。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旅顺要塞堡垒分布图)。  
  建在东鸡冠山北坡半山坡上的东鸡冠山北堡垒,是一座巨大的呈五角形堡垒,周长接近500米(超过一般的足球场),全部用水泥浇筑而成,堡垒之前就是我们熟悉的护垒壕和铁丝网(温馨提示:铁丝网前还有陷阱和地雷阵),堡垒内部除了战斗区以外,还有生活区,包括宿舍、厨房、战地医院、粮食仓库等等,完全可以在这里守上几个月。
  二龙山堡垒是整个陆路防线中规模最大的堡垒,而且它的内部还耸立着一个其他堡垒没有的装甲瞭望塔,塔身用钢板制成(炮弹击不破),站在里面的俄军可以清楚地瞭望到防线前面的情况并为俄军大炮校正弹着点。
  松树山堡垒的特殊性它是东北线和西线的接合部,位置十分重要。从相对位置来看,东北三堡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相互配合,而在松树山堡垒和东鸡冠山北堡垒之间,还有一个在工事规模并不大的地方,这里在北洋舰队时代曾经叫做点将台,它的山顶是东北线的最高点,军事标高181米,它受到东北三堡全部保护,而俄军也在这里修建了炮台,称之为大鹰巢炮台,后来日军根据它作为东北线制高点可以瞭望的功能,称为望台炮台。
  现在我们知道了,互相呼应的东北三堡完全封锁了陆路防线的东北线,要想突破东北线,就必须突破这三大堡垒,同时也必须突破望台炮台,甚至只要突破东北三堡的火力先拿下望台炮台,就可以从制高点反过来攻击东北三堡,总之一句话,突破东北线,必取东北三堡,取东北三堡,也必同时取望台炮台!
  陆路防线的工事基本介绍完了,现在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旅顺的战备、兵力和指挥情况,在日军占据金州和青泥洼之后,旅顺与满洲其他地方的陆路联系也就被切断了,而港口外边就是特意封堵在那里的日军联合舰队,旅顺从此四面被围,成为了一座孤城,不过,俄军并不在乎,旅顺城中储备了足够维持一年的粮食、煤炭、毛皮等,城里还修建了自来水站、发电站等等,生活特别便利。在兵力方面,加上从金州撤向旅顺的那一万多人,旅顺的陆军总兵力约为4.4万人,而俄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也驻泊在旅顺港,水兵在关键时刻也是可以当做陆军使的,反正就是躲在水泥墙后开枪开炮嘛,加上这批水兵,旅顺陆军总兵力实际上超过5万。
  在指挥方面,旅顺除了是军事基地外,还是俄国在远东的中心城市,俄国远东总督——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夫亲王就在旅顺城中,所以他相当于是负总责的,协助他的是俄军关东军(山海关以东)司令阿纳托利·斯特塞尔,这两个人又需要分别介绍一下。
  阿列克谢耶夫亲王是尼古拉二世的皇叔,实际上是替尼古哥维护远东统治和从事发财事业的,
  此人既不会骑马,也指挥不了军舰(晕船),唯一热衷就是喝喝伏特加,看看歌舞剧,身材肥大,脂肪很多,又是皇族,所以在俄军中私下里享有“280磅圣肉”的美誉(250斤),而斯特塞尔是军队司令,按理说是应该去管管具体事务了,不过这个人年老昏聩,懦弱无能,只对如何使自己的领导阿列克谢耶夫亲王满意比较感兴趣,日军进攻旅顺的外围阵地金州时,阿列克谢耶夫只关心青泥洼所有的伏特加运到了旅顺没有,而斯特塞尔一直呆在他在旅顺的家中,从未上前线,只是发了一封电报,“建议”前线将领使用一种炮来打击日军,不过后来发现,这种炮在金州的俄军中还没有。
  看来如果俄军的指挥官只有这两个人,那么对于日军绝对是幸运,因为他们的能力和态度与如此强大的工事防线并不匹配,然而,上天并没有怜惜日本人,在旅顺城中,还有一个真正十分厉害的人,他就是同时兼任俄军第七师师长的旅顺陆防司令罗曼·康得拉钦科。
  事实上在尼古拉二世的领导下,俄军的将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宫廷派”,他们出身于皇族或者贵族,生下来就是要为皇权专制制度占据军方高级职位的,他们对战争没有兴趣,只关心“即使要打仗,生活品质也不能降”,阿列克谢耶夫亲王自然就属于此派,斯特塞尔虽然不是出身皇族和贵族,但成功地成为皇族的附庸,也属于此派;而另一类则是“军功派”,他们大多出身于军人世家,在实战中一步步积累军功升职,作战和指挥能力极强,在俄军士兵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是士兵的精神领袖,康得拉钦科正是如此,他的出现,将给日军带来巨大的麻烦!
  好吧,随着旅顺要塞情况浮出水面,我们的谜底也揭开了,原来俄军尽量避免和日军近距离肉搏,不断撤退,并不是他们害怕,而是他们不需要,他们也不需要“珍惜”南山这样完美无缺的工事,花了6年时间打造的旅顺就有几十座“南山”,漫山遍野都是“南山”,日军进攻旅顺时,连他们最常用的包抄战术都无法实施(正面全是山,侧翼和背面都是海),只能从正面强攻,攻打旅顺的难度,将十倍于、百倍于攻打南山!难怪当时世界公认的军事观点认为:即使是欧洲最强陆军,以绝对优势的三倍之兵,也无法在两三年内攻下旅顺,除非俄军内部发生混乱。
  而日军万万没有想到,在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内,与俄军近距离肉搏,竟然是他们的一种奢望。
  睦仁及时调整战略,乃木希典出征  皇宫大本营里,睦仁的脸色比较凝重,眉头很久没有展开,金州之战后,奥保巩及时向大本营发来了战报,包括他已经攻下了金州,然而睦仁并没有兴奋,他的第一反应是命令侍从武官再给奥保巩发电,询问一下:战报上的阵亡的人数是不是多写了一个零?  奥保巩的战报上写着:此战伤亡共计4200余人,英勇战死者3000人。  在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中,日军的总阵亡人数为1132人(日军统计资料,不包括与台湾原住民战斗中所谓“病故”的人数),也就是说,奥保巩在一天之内就损失掉了当年甲午战争9个月的总损失近3倍的兵力,而这仅仅是攻占一座山头,更何况根据战报显示,第二军并没有完整地攻下南山,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是俄军无心恋战,主动撤退!  睦仁并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对比甲午战争,他认为阵亡人数应该是300,奥保巩多写了一个零,然而,数字是准确无误的,睦仁只是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  战斗比想象中的艰难很多倍,必须对原有的战术和兵力重新进行部署——不是微调,而是彻底调整,睦仁开始行动了。  在战前,大本营制定了战略,这个战略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速。在联合舰队保障了日本近海和通往满洲的海上运兵线的安全后,以陆军三个军的总兵力分别登陆满洲,包围并合力攻下旅顺,然后向奉天分头北上,这里集结的是俄军在满洲战场的陆军主力约7万多人,并且在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从俄国国内日夜运兵,只有迅速击溃和歼灭这部分的俄军主力后,才能攻陷奉天、哈尔滨,直至攻入俄国本土,迫使俄国求和,日本国小兵少,财力薄弱,拖是拖不起的,只能采取这样长驱直入的速战战略。  现在看来,即使把日本所有的兵力都用于进攻旅顺,旅顺也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攻下来,因为俄军已经退无可退,必定会坚守,这就会陷入对日本最不利的持久战的泥潭,从而破坏速战战略,而仅仅按原计划投入三个军的兵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另外再增加一个军,以这个军的兵力围住旅顺,其他三个军作为主力北上奉天与俄军主力决战(与俄军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兵抢时间),此时,旅顺已经处于日军主力的后方,为了保障主力后路安全,围困旅顺的这个军必须首先保证一直使旅顺成为孤城,切断旅顺俄军的去路,不放一个俄军走出旅顺,然后寻找战机迅速攻下旅顺,加入奉天一带的主力战场。  这个战略实际上比原来的战略更加冒险,也更加艰难,日军不得已而分兵,这是没有办法的,俄军越强,就反过来促使日军在战术上必须越机动,越快,截断俄军通过铁路增兵的时间,而对于睦仁来说,只调整战术和兵力是远远不够,还必须改变一个能与它们匹配的方面——指挥。  开战以来,日军一直是以大本营在后方遥控的方式指挥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军司令长官,这也是甲午战争时期的做法,现在,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将开赴满洲的四个军编为一个集团,设置总司令和总参谋长,以便就在战地对四个军统一指挥!  于是,日军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方面军——满洲军成立了,它所辖四个军,原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儿玉源太郎被任命为满洲军总参谋长,甲午战争时期第二军司令长官大山岩被任命为满洲军总司令,对于这个最重要的指挥首脑,是睦仁亲自选定的,而睦仁选用大山岩的秘密,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而接下来,甚至比决定满洲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人选更重要的,就是决定由哪一个军去围攻旅顺,由谁去指挥,围攻旅顺已经成为了满洲战场关键中的关键,而且极为艰难,这个军和这个人都至关重要,军必须是铁军,人更必须是铁人。  睦仁和大本营决定,奥保巩的第二军不再继续攻打旅顺,这不是信不过奥保巩,而是实在是需要一位比奥保巩还要硬朗的硬汉,需要一位意志力最为坚强的将领,而大家心目中都有一个人,他就是乃木希典。  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有两位中层将领全程参加了从朝鲜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再到台湾的战斗,一个是海军中的东乡平八郎,另外一个,就是陆军中的乃木希典。
  1849年(日本幕府时期嘉永二年),乃木希典出生于长州藩的一个下级武士之家,武士的儿子自然从小也被当作武士来严格培养,除了学习汉字和汉诗外,乃木希典的父亲处处以成年武士的标准来要求他,甚至严到了苛刻的程度,有年冬天,幼小的乃木希典在父亲面前不经意地说了声:“好冷!”  “你过来,我给你暖和暖和。”他的父亲说。  乃木希典走过去了,后来发生的那一幕永远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他的父亲让他走过去是扒光他的衣服,在他身上接连淋了好几桶冰水,然后盯着乃木希典问道:还冷吗?  原来乃木希典的父亲并不是要耍他,只是要告诉他,武士的意志力和忍耐力都是最强的,要强到能够排除周围的客观条件,比如冷的时候不能喊冷,热的时候不能喊热,疼的时候不觉疼,只能默默忍受。  大概受到他父亲这种野蛮教育的影响,长大后的乃木希典不仅意志力和忍耐力超强,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比较严谨,严谨到一旦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也就是爱认死理,一根筋,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大部分日本人共同的特征,乃木希典不过是他们当中比较突出的代表,这是能够从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的。  后来,乃木希典参军了明治政府军,并参与平叛西乡隆盛的叛乱,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没有保护好作为天皇象征的军旗,乃木希典认为自己需要切腹向天皇睦仁谢罪,他当时的战友正是儿玉源太郎,儿玉源太郎劝他,丢掉了天皇的旗帜,对于我们武士来说确实是应该切腹殉道的,但说到底我们也应该为天皇去殉道啊。儿玉源太郎知道乃木希典言出必行,好歹先把这个人救下来,他的意思,即使你要切腹,也要等到哪一天天皇驾崩了再去切腹吧,现在为了一面旗在这里切腹这算什么事儿啊。   乃木希典估计是经过他认真思考后认同了儿玉源太郎的意见,他终于没有没有再去切腹,儿玉源太郎等人也长出了一口气,而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对于一个很严谨的人来说,他认定的事情,即使过去了很多年,他也会把它实现。  后来,乃木希典曾经去德国学习德军的操练和指挥,1894年甲午战争中,乃木希典成为第二军的旅团长,当时的旅顺也是炮台堡垒林立,号称“铁打的旅顺”,而担任主攻的乃木希典仅仅以阵亡40人的代价在一天之内攻下旅顺,此人作汉诗一首:  肥马大刀尚未酬,  皇恩空浴几春秋;  斗瓢倾尽醉余梦,  踏破支那四百州!  睦仁就是在甲午战后特别注意到乃木希典的,看来这个人不仅忠诚勇敢,善于指挥,还会写写诗,很有培养前途,现在,睦仁把乃木希典推出来,任命他为准备围攻旅顺的第三军司令长官,而预定编入第三军的第九师团和第十一师团都是没有打过甲午战争的(日军参加过甲午战争的只有近卫师团和第一至第六师团,这是日军当时的全部兵力),也不可能把一支完全是新兵的队伍交到乃木希典的手中,根据日军“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扩编原则,打过金州之战的第一师团编入第三军,有了这个老牌师团的加入,能够带动其他新师团迅速融入高强度的作战。  当奥保巩听说第二军终于不用继续攻打旅顺时,他长出一口气,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他其实还没有从一天之内看几千具尸体的恐怖景象中回过味来,总算不用去旅顺,第二军和第一军以及第四军将开赴奉天一带的主力战场,在大山岩和儿玉源太郎的直接指挥下作战,围攻旅顺的任务就交给乃木希典了,其实当奥保巩听到对乃木希典的任命时,他也不得不服:乃木希典也正是他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他知道乃木希典是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甚至对于乃木希典来说,他也很清楚自己被选中的原因,“我之所以被选为第三军司令长官,是因为陆军中再没有比我更坚毅的人了!”在出发之前,乃木希典说。  日,乃木希典率领第三军司令部抵达青泥洼,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乃木希典要等着各师团实际入列,所谓实际入列,这是如果这个师团本身是满编的,那么就等着它们把人员和武器辎重从日本海运到青泥洼上岸,如果连这个师团本身都还没有满编,还需要在国内招招新兵再补充进来,那么再想速战也没有办法,乃木希典就只好等着,而在兵力全部集结之前,乃木希典还必须首先保障实现不让一个俄军走出旅顺的目标,同时巩固青泥洼作为满洲军的后勤中转基地,防备俄军反扑重新占领青泥洼,所以他只能以手中的现有兵力与俄军对峙,实施围而不打的战术。  6月下旬,乃木希典以手中的兵力成功地清除了俄军在青泥洼周边的据点,并顶住了俄军的猛烈反扑,保障了运输船在青泥洼上岸的安全,到了7月下旬,最后一个师团第九师团全部入列,第三军总兵力增加到5万多人,正好与旅顺俄军总兵力对等,乃木希典终于可以实施总攻旅顺前准备工作的第二步了:突破青泥洼与旅顺防线之间的俄军所有前哨阵地,将合围圈紧紧压缩到防线之前,经过20天的战斗和步步逼近,8月中旬,第三军终于抵达强大的防线之前,总攻旅顺的战斗即将打响,对于睦仁来说,他的选将并没有错,乃木希典最终是会攻下旅顺的,而日军也将付出有史以来最沉重的代价,出现最惨痛、最疯狂的一幕,就连见惯了大世面的俄军最后也受不了,俄军士兵中出现了因精神崩溃而自杀的现象,旅顺将变成真正的人间地狱。
  第3章:乃木希典第一战:攻防强强对决!  日军遭俄军集体残杀  8月19日凌晨,总攻旅顺发起!乃木希典下令:除留下一个旅团作为预备队之外,第三军全军出动,向防线的西线和东北线全线出击,由第九师团和第十一师团全力攻击东北线,正面突向东北三堡以及望台炮台,这也是大军的主攻方向,第一师团在西线担任佯攻,以已经占据的俄军前哨阵地高崎山(军事标高164米,又称164高地)为对西线的指挥观察点,在攻占大顶子山(俄军称夹山)之后不要在西线纠缠,迅速斜插至东北线的松树山堡垒方向,从后路“包抄”东北三堡及望台炮台,全军合力突破东北线,很显然,第一师团所在的西线表面上是次战场,但对整个战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军的南山之战是日军第一次见识到俄军堡垒的威力,所以在大军出动之前,乃木希典做了充分的准备,各师团都学习了攻打南山的详细战报,逐条吸取经验教训,大家的士气也很高,觉得在南山之战的基础上,攻打旅顺防线就不会再有那么艰难。  冒着黎明前的黑夜,第一师团出发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正是一个在南山见过的场景,带刺铁丝网,护垒壕,堡垒,铁丝网之前还有一条“跑道”,地面十分平坦,空无一物,在夜色中显得出奇地安静和诡异,不过现在大家知道了,那不是真正的跑道,而是俄军布下的陷阱和地雷阵,吸取了南山之战的经验教训,还想让我们上当,没那么容易!  第一师团很快布置好炮兵阵地,对着铁丝网后俄军堡垒猛烈轰炸,在炮火的掩护下和硝烟弥漫中,工兵队冒险出动,逐步清除陷阱和地雷阵,此时机械探雷器还没有被发明,对付地雷的方式其实有两种:使用简单排雷工具或者绕着走。绕着走是不可能的,工兵队又是不少人直接被炸飞,直接栽进陷阱的尖桩上,以身体为代价为步兵摸索出一条前进通道。  现在,挡在步兵面前的第一道障碍物就是铁丝网了,不过这还需要工兵队上,很显然只有先破除了铁丝网,步兵才好大规模发起快速突击,直攻俄军的堡垒,不过这也难不倒工兵,吸取了第二军的经验教训,乃木希典在战前特意对工兵队进行了破拆铁丝网的训练,方法是每个人手里拿上一把特制的巨剪或者绳索冲锋,冲到铁丝网前面后,用巨剪剪开铁丝网,或者用绳子把固定铁丝网的木桩拔出来,如此一来,铁丝网必定会被清除,好主意!  在炮火的远远掩护之下,工兵队又冲向了铁丝网,此时堡垒内的俄军早已经发现了工兵队,不过他们没有立即开火,也没有打开探照灯,而是沉默地望着冲过来的日军,一切又显得十分地诡异,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总是要出点意外情况的时候,不过工兵队来不及多想,他们冲到铁丝网之前,张开铁剪对准铁丝网:我剪!  几乎与此同时,铁丝网前响起了打靶似的断断续续枪声,伴随着的是工兵在夜空中凄厉的惨叫,几分钟后,铁丝网前又恢复了宁静和黑暗,死一般地宁静和黑暗。
  露珠这个版本还第一次看到  
  @壹涩郎
20:14:35  露珠这个版本还第一次看到  -----------------------------  绝对新鲜出炉,还是热的
  必须马克!期待更新!技术性其实还可以再强点。  
  @虎头城
21:18:36  必须马克!期待更新!技术性其实还可以再强点。  -----------------------------  嗯,会注意
  倭人深井冰,看看这个  
  只讨论日俄战争
  东三省:日俄战争的老照片  
  非常好的照片,多谢楼上分享
  @黄家理炮
20:43:34.0  绝对新鲜出炉,还是热的   —————————————  编剧?  
  楼主写的真好,非常有画面感,请继续!
  跟随在后面的日军步兵不清楚前面发生了什么状况,阵地上一片漆黑,他们在黑暗中逐渐向铁丝网摸去,黑暗中,他们突然发现前方铁丝网了挂满了东西,远远望过去像一根根的木棒,竖条条、黑乎乎,密密麻麻地悬挂在铁丝网之上,仔细一看,有的似乎还在随风轻轻摆动,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有种莫名的阴森恐怖之感。
  这又是什么?猫着腰前进的步兵大惑不解,难道俄军在马尾弹之后又搬来了什么新式武器?露军,狡猾啊。
  大家都带着疑惑不解的心情摸近了,而这次,他们终于看清楚了:原来那些“黑棒”是一具具挂在铁丝网的尸体,已经被烧焦的尸体,很显然,他们都是刚才去剪铁丝网的工兵队员,很奇怪的是他们为什么会挂在铁丝网上?
  当步兵下意识地伸手去拉时,他们终于明白了答案。
  因为所有用手去拉的人,他自己也被挂上去了,在凄厉的惨叫声中瞬间被烧成黑炭!
  在南山之战后,根据战场情况,康得拉钦科认为必须对旅顺防线加以改造和加固,他亲自布置了这一工作,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为了防备日军夜袭,将铁丝网通上强电流,反正旅顺有军用电站,电费是不要钱的。于是乎,当日军工兵冲到铁丝网之前剪开铁丝网时,没有任何绝缘保护的他们就活活被电死,变成“黑棒”,即使没有立即电死,也像是挂在铁丝网上的小鸟,被堡垒里的俄军从容打靶,而日军步兵刚才所见的“随风摆动”的那一幕,不过是还有最后一口气的人在不停地痉挛和抽搐。
  原来,铁丝网不仅可以带刺,还可以带电,铁丝网不仅是铁丝网,还可以变成电网,还可以变成高压电网,这就是冲在前面的工兵队整体消失的原因,他们已经在这些电网上,全灭。
  明白了工兵队的遭遇,第一师团师团长流泪了,旅团长流泪了,第一师团全军大哭!他们发起了不要命的强行突击!轮番突击,毫无休整,如发疯了一般,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激战,他们终于攻上了大顶子山,所有的幸存者都已经是蓬头垢面,双眼通红,占领西线上这个不太重要的外围堡垒已经是他们战斗力的极限,无法再向东北线前进一步,斜插前进与其他两个师团合攻东北三堡的任务,失败。
  在东北线的主战场上,从8月19日凌晨4时半起,乃木希典动用300多门大炮实施连续60多分钟的炮火准备,这次之所以用分钟计算,是因为乃木希典把所有口径的大炮,包括小口径的速射炮,都推到阵地前,就这60多分钟的狂轰滥炸里,发射的各种口径炮弹超过了整整十万发!在日军密集的炮火面前,俄军还击的炮火完全被压制,东北三堡的地表工事几乎全部被摧毁,连炮台上的大炮都被炸坏了,一时不能再开火,突击前的炮火准备已经基本实现了摧毁俄军重火力的目的,步兵的目标首先是东北三堡的核心阵地——东鸡冠山北堡垒。
  堡垒之前,又是熟悉的一幕:陷阱以及地雷阵、铁丝网(温馨提示:有电)、护垒壕,而工兵又要重复进行清除陷阱和地雷阵、铁丝网的工作,根据第一师团的通报,工兵找到了可以破除电网的方法,那就是用专门制作的挂钩搭在电网上,将电流引入地下,安全之后再破拆,反正你们的电费不要钱啊。
  在工兵好不容易开辟出通道之后,“突击!”指挥官手势下达,所有的步兵就像同时开启了身上的某个开关,端着枪,猫着腰,潮水般向着前方冲去,然而,堡垒里的俄军依然很镇定,他们甚至还在一边喝着伏特加,他们很快会让日军知道:什么叫,没有电,也能让你们全灭。
  等步兵进入机关枪的最佳射程之后,堡垒里的马克沁重机枪猛烈开火了,没有任何掩体的日军又一个个惨叫地倒下,俄军的重机枪是居高临下地扫射,并不需要瞄准,反正前面就是人,闭着眼睛左右来回扫射就可以,一扫前面就能倒下一大片,而日军既无处躲藏,也无法还击,他们的步枪子弹只能打在一米多厚的水泥墙壁上,完全不影响俄军的心情。
  突击队毫不退缩,他们冒着弹雨,不间断地往前冲,一批人倒下,另一批人不间断往前补充,前赴后继,不知疲倦,不论伤亡,黑压压地压向东鸡冠山北堡垒!
  在不计后果的强突之下,日军的阵线终于缓慢地向前推进,他们总算是首次越过了铁丝网,前面就是俄军的护垒壕了,此时,一群抬着长长竹梯的突击队出现了,这也是从第二军那里获得的经验教训,俄军在堡垒前挖了又宽又深的壕沟,而突击队要通过这些壕沟到达后面的堡垒面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这些梯子搭个桥了,乃木希典令工兵在战前亲自测量了去南山阵地护垒壕的宽度,然后制造了这批竹梯子,看来作战准备不可谓不精心,现在这些梯子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然而,正当突击队准备搭桥的时候,一个意外情况又出现了(为什么总是“又”),突击队大喊:梯子太短!梯子太短!
  所有的梯子都搭不成桥,放出去的那一头纷纷栽进了壕沟里。
  相信此时堡垒里的俄军正在一边喝着伏特加,一边在得意地狞笑,原来早在战前,康得拉钦科似乎早就预见了乃木希典会使用梯子通过壕沟这一幕,于是他命令俄军连夜将护垒壕再加深加宽,对于干这样的活,土木工程师们是完全内行的,这一加宽,就宽出去好几米,有近十米宽,四米多深,乃木希典精心准备的竹梯子搭不成桥也就不奇怪了,相信从此乃木希典最痛恨一句话:吸取经验教训。妈的,想当年老子吸取经验教训,到头来剪个铁丝网铁丝网带电,搭个竹梯子竹梯子还不够长啊……
  而堡垒里的俄军还没有来得及收起脸上幸灾乐祸的表情,他们突然看到了令他们十分惊讶的一幕。
  在壕沟前,沮丧的日军突击队并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不约而同地扔掉梯子,抱着步枪,朝着四米多深的壕沟,跳下!
  只许前进,不能后退。
  无论前面是地雷陷阱,还是万丈深渊,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哪怕是前进半步,哪怕是接近堡垒一米,都是胜利!
  壕沟有四米多深,这就是说,只要跳下来,爬是很难再爬出去的,堡垒里的俄军茫然地望着这一群日军,他们不明白日军为什么要自寻死路,也不明白日军为什么要在明知突击无望时还白白牺牲,迟疑片刻之后,堡垒里的重机枪开火了,随着一阵阵猛烈地射击,日军惨叫着倒在沟底,跳入壕沟的突击队,全灭。
  此时的乃木希典以将司令部移到距离战场只有两三公里远的地方,并且亲自立于高地上指挥,这个地方已经进入了俄军大炮的射程了,如果俄军眼尖的话,打一发炮弹过来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而乃木希典就是要以这种“身先士卒”的举动来为士兵们加油鼓劲,接到突击无望的战报后,他下令:全军不与东北三堡过多纠缠,在牵制其部分火力之后,以快速突击直取望台炮台!  望台炮台虽然是制高点,但它是受东北三堡交叉火力保护的,在东北三堡没有被夺取的情况下,强行夺取制高点,这显然是最后一搏,背水一战,类似于古代战场中的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风险极大,但也收成极大。  乃木希典强令各师团:务必排除万难,轮番突击,达成最后目标!  有了新的目标,日军又重新打起精神强行突击,望台炮台最外围的屏障盘龙山东、西堡垒先后被攻占,已经对望台炮台形成钳形攻势,中路的一队日军快速推进,以迅雷之势躲过东北三堡的火力封锁,一路狂突到了望台炮台山顶,然而,还没等他们喘口气,不利的情况又要出现了,因为有一个人已经赶来亲自指挥反击,他就是康得拉钦科。  在日军的攻击突然发生改变之后,康得拉钦科很快识破乃木希典的意图,在到达望台炮台附近的指挥使后,康得拉钦科极为从容,他首先命令东北三堡将全部火力用于封锁日军突向望台炮台的通道,使剩余梯队里的日军主力寸步难行,无法再突向望台炮台,然后,康得拉钦科命令俄军预备队迅速增援望台炮台,包围刚刚抵达这里的日军快攻部队,这部分日军的后路已经完全被断,寡不敌众,全灭。  8月24日,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已经完全受阻的情况下,对旅顺的总攻不得不结束,战斗6昼夜,第三军伤亡15860人,其中当场阵亡5037人,另有大量重伤员,总共参战5万兵力,每3人中就有一人伤亡,而成绩仅仅是在西线和东北线拿下了3座不太重要的最外围堡垒,  奥保巩终于可以心安了,有一个人的伤亡终于超过了他。  大本营的睦仁接到了战报,他悲难自抑,写下汉诗一首:  时已不待人,  国力行将衰;  牺牲如此重,  深知父母哀!  乃木希典明白了,无论牺牲有多么重,旅顺之战始终事关整个战局,也事关日本的生死存亡,时已不待人,必须再寻找新的办法,再一次发起对旅顺的总攻!
  @gsm-27 09:20:32  楼主写的真好,非常有画面感,请继续!  -----------------------------  欢迎
  确实不错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意难忘掌心沙01
14:14:16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  克里米亚是几个欧洲国家内部,八国联军那是一边倒
  @意难忘掌心沙01
14:14:16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  @黄家理炮
14:43:39  克里米亚是几个欧洲国家内部,八国联军那是一边倒  -----------------------------  一战开始的时候不是几个欧洲国家么  克里米亚只不过没有扩大罢了
  @意难忘掌心沙01
14:14:16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  @黄家理炮
14:43:39  克里米亚是几个欧洲国家内部,八国联军那是一边倒  -----------------------------  @意难忘掌心沙01
16:20:35  一战开始的时候不是几个欧洲国家么  克里米亚只不过没有扩大罢了  -----------------------------  嗯,一战又称欧战。克里米亚战争主要是英俄争夺黑海霸权,还是局部战争,八国联军也是局部战争。
  好帖,顶楼主  
  完了?
  会有更新
  等更新  
  养肥了再看
  俄军的伤亡情况没有写。
  @好好找桌子
00:24:41  俄军的伤亡情况没有写。  -----------------------------  俄军伤亡不到日军的一半,600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是受伤
  第二次总攻遭遇最强康得拉钦科
  在第一次总攻中,乃木希典其实已经尝试了两个战法:强攻法和快袭法,它们都失败了。这让乃木希典明白了一件事情:虽然各个方面都在盼望着他早日攻占旅顺,他自己也很心急,但现在看来,堡垒太加固,火力太猛,俄军又十分灵活,依靠强攻快袭法短时间内攻下防线是绝无可能的,明白这个现实令乃木希典极为痛苦,但又不得不面对,他只能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为了减少伤亡,又能攻下防线,乃木希典想出了一个新的办法:挖坑。
  所谓挖坑,就是既然你能挖工事那么我也能挖,日军挖一条坑道到俄军堡垒之前,尽量接近堡垒,突击的步兵就先在这里条坑道里移动,以坑道作为前进基地,减少在地面上的伤亡,一举解决步兵突击时没有任何掩体,完全暴露在俄军火力之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再挖一条地道直通堡垒之下,埋上炸药,将堡垒直接炸毁,当然,由于这条坑道首先就是起防御作用的,它不能从日军的阵地直线对着俄军阵地挖过去,否则就没有什么隐蔽性和遮挡性可言了,容易被俄军炮轰,而应该从很远的地方,先沿着与俄军战壕近似平行的方向秘密开挖,然后再蜿蜒前进,就像一个“Z”字,由于这是从正面以坑道对坑道,以工事对工事,乃木希典把它称为——正攻法。
  不得不说,第一次总攻刚刚结束,乃木希典就和他的参谋们就商议出这个针对性极强的战法,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乃木希典并不知道,由于这种战法在对付敌军强火力阵地方面的简单、实用和有效,在一战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正式命名为“坑道战”或者“平行围困”的战法就是陆军最经典的战法,一支军队开到某个战场,首先不是让士兵们去冲锋,而是拿出锄头铁锹拼命挖“Z”字坑道,双方都以这种坑道为前进基地,都伏在坑里对射和对轰,有的军队甚至连军营都搬到了坑里,士兵们都在坑里面住上半年,出来以后灰头土脸的谁也不认识谁了,可以这种战法受到各国推崇的程度,从战史上说,乃木希典并不是世界上第一个挖这种坑道、发明这种战法的人,在中华帝国古代的攻城战场上应该早就被使用,甚至在天平天国时期曾国荃围困南京时应该就采用过这种战法,但当热兵器突飞猛进地发展出大炮和机关枪之后,乃木希典应该是把这种古老战法又翻出来的第一人,由于他的采用,才使这个战法为各国推崇,从事实上说,这种坑道命名为“乃木Z”也并不为过,乃木希典或许就是从“你能挖我也挖”中得到的灵感,更应该有对第一次总攻经验教训的总结——自己亲历的经验教训,还是要及时总结的啊。
  在作战会议上,乃木希典公布了正攻法,许多军官却纷纷表示难以理解和接受,除了在技术上难以接受,认为这对速战很不利,情感上更难接受,日军是一支极其崇尚进攻的部队,在大家看来,日军的天性就是积极勇敢地进攻,死命往前冲完成包抄,这才是最可贵和最应该坚持的战法,从小军校的教科书是这么说的,权威的德军师傅那里也是这么教的,第一次总攻虽然死伤那么多人,但大家并不觉得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和异常,这也是战场的正常现象,接下来最需要的不是改变战法,而是先休息休息,找个日子大家挽起袖子,再去强攻(景仰一下),更有军官激动地表示,司令长官大人的正攻法名义上还是进攻,但却有贪生怕死之嫌,是第三军很不光彩的记录,而且这种战法看上去又老又土,即使要改变战法,也应该想想其他更好更有“新意”的办法,否则,未来回到日本国内和别人说说我们就是在战场上挖坑去了,而不是端着枪英勇地去进攻,第三军将士的颜面何存?
  从会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军官都对正攻法难以接受,然而正当大家热烈地发表着反对意见之时,他们突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司令长官乃木希典一直端坐在那里,一直听着大家讲话,一直没有对大家的意见有所表示,儒将的特色就是态度比较和气,一般不会拍桌子说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而等大家表达了反对意见之后再来一句好吧,那就去执行吧之类的话,乃木希典也不例外,在大家都说完了之后,他站起来说了一句话作为总结:诸位,正攻法的完成务求完美细致!
  然后呢?没有然后了,然后乃木希典宣布会议到此结束。
  有了乃木希典的命令,第三军几万人纷纷放下枪开始挖坑了,乃木希典对正攻法极为重视,他亲自督察工程的进展,而军官们虽然在会议上表示强烈反对,但一旦明白这已经形成了命令,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克服一切困难,坚决执行到底。挖坑工作是从西线和东北线同时进行的,看哪里好挖就加紧挖,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不太好挖的问题。  俄军的防线花了6年时间还没有最后完成,还在一边作战一边完善,现在日军要临时动手,谈何容易,旅顺属于海边丘陵地带,土层下面大多是坚硬的岩石,特别是东北三堡这一带岩石层更是无比坚厚,士兵们日夜不停往前挖,所有人挖得满手是血,指甲脱落,坑道才一米一米地往前推进。  除此之外,正攻法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做好隐蔽,但这又是在俄军的眼皮子底下挖坑,要解决这个难题真是极为棘手。不过这难不倒日军,不过这难不倒日军,出于十分严谨和细致的工作作风,日军是精通隐蔽之术的专家,别说还能在底下活动,就是在人群中他们也能比别人注意到更多细节,在日军的打造下,挖出的这些坑道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从坑道的起点开始,每向前挖一部分,都要盖上厚厚的木板,木板上盖着泥土、秸秆,或者用装满沙土的麻袋伪装成的小山包,就连麻袋的颜色也是跟四周地面的颜色是一样的,进入坑道的人一律只能穿土黄色军服,为了解决反光的问题,所有的金属物品如眼镜、手表、钢笔等等一律禁止带入坑道,连士兵的刺刀都要用黄布包起来,晚上挖坑时更是实施严格的灯火管制,挖累了点个烟头是被严格禁止的,虽然只是为作战挖条临时用的坑,但坑道里就像军营一样保持着干净整洁,井然有序,通信兵还在坑道里全程铺有电话线,直通乃木希典的司令部。  就这样,地底下的日军白天挖,晚上挖,远处堡垒的俄军总觉得眼前的景象似乎有哪里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朝土层上用机枪扫射,打打炮,求个心理安慰,却万万没有想到日军正在地底下朝他们一步步接近!  在乃木希典挖坑的同时,皇宫大本营里的睦仁也行动了,乃木希典第一次总攻的惨痛伤亡极大地震撼了睦仁,化作了一首诗,但作为一个统帅,如果只是写写诗而已,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日本在国内加紧了征兵工作,军部在前方打仗,政府就在后方征兵,甚至一度修改了征兵法案,日本人服役年龄从32岁延长到37岁,反正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都在服兵役,不管你原本是农夫、商人、学生、流浪汉,还是罪犯,只要符合基本条件,通通都被拉走了,先在本土进行一下强化训练,然后立即开赴满洲战场,而睦仁和大本营分配给乃木希典的新兵人数很搞笑,它正是乃木希典第一次总攻伤亡的人数,只是凑了个整:16000人。  卿,你就放手进攻吧,我要让你知道,你损失多少兵力,我就给你补充多少兵力!
  9月中旬,在挖了半个月之后,乃木希典接到报告:西线进展顺利。已经推进到了距离主要阵地200-50米之间,这已经是接近俄军阵地的极限,既然挖坑比较理想,乃木希典决定在西线发起一次中小规模的攻击,既把握住西线挖坑作业带来的战机,也检阅一下正攻法到底可不可行,这虽然是乃木希典坚持的战法,但没有通过实战检验,估计乃木希典心里也没有底啊。
  而对于乃木希典来说,此时进攻西线还有看上去几个特别有利的因素,首先,西线是整条防线中比较薄弱的地段,不仅工事的规模和完善程度远远无法和东北线相比,武器装备也远远弱于东北线,特别是这里没什么马克沁重机枪,当时的机枪还比较稀缺,康得拉钦科首先必须配备在东北三堡,另外,与东北线相比,俄军驻守在这里的兵力也相对较少,乃木希典只要全力进攻西线,在个别阵地上,兵力甚至能够十几倍于守军!
  和攻击东北线一样,进攻西线自然必先取制高点,西线的制高点其实也是整个防线的制高点,由于这座山头最高,所以俄军干脆就叫它“高山”,军事标高为206米,这应该是乃木希典第一次特别注意到这里,而在几个月后,第三军测得的高度将变成203米——也就是说,当第三军在几个月后最终攻下它时,它的山头将被整整削去一截,成为全日本瞩目、名扬世界的“203高地”,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提前采用这一个称呼。
  9月19日,第二次总攻发起!乃木希典并没有全力攻击西线,只是把第一次主攻的主次战场互换:东北线变成了次战场,由第十一师团担任佯攻,西线由第一师团和第九师团主攻,又是一次全线出击!
  主攻制高点203高地的是第一师团(怎么又是他们),正攻法果然发挥出了它的威力,203高地之前的坑道已经挖到距离俄军阵地仅仅50多米,所以当日军从坑道里跃起突击时,俄军的大炮已经很难射击到这样近的目标,而这里又缺少机关枪等强火力,紧急时分,面对如潮水般涌上来的日军,俄军只好站在山顶扔巨石滚木,就不信砸不死你们!
  对于日军来说,不用挨炮火和挡机枪子弹,巨石滚木这简直是贵宾级待遇,第一师团的士兵从没有享受过当贵宾,大家不禁都喜出望外,拼命往前冲,士气很高,又占据绝对优势兵力,不出意外的话,203高地将很可能被拿下,而对于日军来说,如果不出意外,那就简直就是太意外了。
  因为康得拉钦科又亲自到达了战场。
  开战以来,作为陆防司令,康得拉钦科总是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前线,哪里情况紧急,他必然出现在哪里,接到西线告急的报告,康得拉钦科开始快判断乃木希典这次主攻的方向是西线,他一面调集预备队增援西线,一面亲自到达203高地督战,严令俄军必须死守,依靠步枪、巨石滚木、“水雷车炸弹”(一会儿再介绍)等各种武器,俄军终于击退了第一师团前面几次大规模的突击,也为接下来的死守赢得了时间。
  事实证明,这些的喘息之机实在是太重要了,正当第一师团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突击,准备一举夺下203高地之时,正在前进以及正准备前进的日军头上,又都突然纷纷落下了炮弹,大家又被得炸得四处横飞,贵宾级待遇结束,突击也不得不停止。
  在日军第一次突击之时,203高地上的大炮一直没怎么发射,对于大炮来说,它有两个难题,一是太远的距离轰不到,而另一个就是由于涉及发射的角度和推力,太近的距离同样也是轰不到的,不能指哪打哪,所以,面对已经在距离上极为接近的日军,炮台里原有的大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那么,俄军又是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又能炸日军了呢?
  答案是:创造发明,紧急的创造发明。
  了解日俄战争这段历史,推荐大家去看日剧《坂上之云》,强烈推荐,估计很多人多看过了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意难忘掌心沙01
14:14:16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  八国联军散步一样的打仗,那种强度能跟日俄战争比??傻粪真是可笑,哈哈
  @意难忘掌心沙01
14:14:16  克里米亚或者八国联军才是第0次世界大战吧  -----------------------------  @黄家理炮
14:43:39  克里米亚是几个欧洲国家内部,八国联军那是一边倒  -----------------------------  @意难忘掌心沙01
16:20:35  一战开始的时候不是几个欧洲国家么  克里米亚只不过没有扩大罢了  -----------------------------  @黄家理炮
16:43:11  嗯,一战又称欧战。克里米亚战争主要是英俄争夺黑海霸权,还是局部战争,八国联军也是局部战争。  -----------------------------  八国联军那也能叫打仗????就算日清战争都跟儿戏一样,日本才伤亡1000多人,真是笑死人了
  若是睦仁乃木看到现在的日本宅男,不知做何感想!  
  快更新
  没了?楼主更啊
  其实我想说:如果日俄战争日本败了,中俄边界就是长城。朝鲜半岛再无朝鲜人。  
  @t1982yan
15:51:13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  边写边贴
  @别雨的风花雪月
17:03:27  若是睦仁乃木看到现在的日本宅男,不知做何感想!  -----------------------------  日俄战争时期是日本奋斗的顶峰,那个时期确实明亮,到了顶点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即便如此,底子和基本面还在
  @回眸一笑百妹殇
19:03:03  其实我想说:如果日俄战争日本败了,中俄边界就是长城。朝鲜半岛再无朝鲜人。  -----------------------------  至少东北还在不在中国手里就很难说了
  @t1982yan
15:51:13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  @黄家理炮
20:32:32  边写边贴  -----------------------------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厉害啊
  @账号被保护掉了
22:15:23  中国人落入日本人手里绝对好过落入俄国人手里 如果俄国占有了东北,按照俄寇在海参崴等地采取的范例 (屠杀驱赶中国人 留一部分少民
和朝鲜人 这部分人在苏联时期又被迁入中亚。)那里的中国人定是一部分男人被屠杀 女人被奸淫 大部分受恐吓或强逼开始逃难 锦州山海关一线饿殍遍野,死难无数 留下为数以为数不多的满洲人以显示满洲归并俄国 与中国人(汉人)无关  -----------------------------  俄国的政策“清人留地”,说都太到位了!
  @t1982yan
15:51:13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  @黄家理炮
20:32:32  边写边贴  -----------------------------  @內閣首輔嚴嵩
22:06:17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厉害啊  -----------------------------  @黄家理炮
22:31:01  绝对
,当年教科书关于这场战争就学到一段话,我就想不可能那么简单,从晚清开始,收集了几年史料,准备了几年,写了几年,希望大家稀饭  -----------------------------  我也很喜欢这场战争,感觉日本表现得特别爷们。
  @t1982yan
15:51:13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  @黄家理炮
20:32:32  边写边贴  -----------------------------  @內閣首輔嚴嵩
22:06:17  这些是你自己写的?厉害啊  -----------------------------  @黄家理炮
22:31:01  绝对
,当年教科书关于这场战争就学到一段话,我就想不可能那么简单,从晚清开始,收集了几年史料,准备了几年,写了几年,希望大家稀饭  -----------------------------  @內閣首輔嚴嵩
22:49:18  我也很喜欢这场战争,感觉日本表现得特别爷们。  -----------------------------  爷们!很到位!战事越来越精彩
  @t1982yan
15:51:13  马  楼主能否多帖点,每次都只能看一点点。  -----------------------------  @黄家理炮
20:32:3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蝎子大战乌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