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肇庆砚洲岛有什么玩砚呀?摸着挺光滑的玩砚的大神请看。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砚,这是什么字?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中文名:砚
拼音:yàn
注音:ㄧㄢˋ
五笔86&98:DMQN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为您推荐:
汉字。。。
左右结构的字
是文房四宝中的一个
文房四宝分别是:笔墨纸砚
求楼主采纳
yan,四声,笔墨纸砚
扫描下载二维码砚知识大全
我的图书馆
砚知识大全
笔、墨、纸、砚,古称“文房四宝”,其中以砚最经久耐用,故推为“文房四宝”之首。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北宋唐庚的《古砚铭序》更从寿天,德性的角度对砚作了深情礼赞:“砚与笔墨出处相近,独寿天不相近也。笔之寿以日计,墨之寿以月记,砚之寿以世计。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者寿而锐者天乎?其为用也,笔最动,墨次之,砚静者也。岂非静者寿而动者天乎?吾于是得养生焉。”古代文人终身与砚相伴,视砚为知己,留下了许多爱砚、赏砚,藏砚的佳话。同时历代文人墨客咏砚、赞砚、铭砚的大量诗文,也是砚文化的宝贵遗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石部》:“砚,石滑也。”清人段玉裁注:“砚,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墨者曰砚,其引申之义也。”砚的本义是指光滑的石头。汉代以前研墨的砚,都称“研”,是从原始社会一种研磨器演变而成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和姜寨遗址,都发现过石制的研磨器。庙底沟出上的为三角形石研盘,面上留有红色颜料痕迹,并附红色颜料块。姜寨出土的研磨器,面有凹坑,有差,并附石研杵和颜料块。这是原始先民们为绘制彩陶而用来研磨颜料的工具,也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占砚形制。这种自然形态的石砚和研杵到战国和西汉早期仍然在使用。这一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 西汉后期,出现了琢制较为规整的带纹饰的砚,东汉时期则制作更趋精美,如盖上浮雕盘龙的石砚,通体鎏金、镶嵌彩石的铜盒石砚,都是汉砚中的精品。但是汉代最常见的石砚还是一种长方形的平板砚。这种平板砚大小不一,有的装在砚盒内,出土时木质的砚盒大多巳朽坏。汉代还未出现块状成型的墨,使用墨丸,因而仍须借助研石在砚上研磨。这种研石大多琢制成方形或圆形,考究的在背部还有雕饰。砚盒中大多设有放置研石的固定位置。汉代的甲板砚,除研墨外,也研朱砂或黛青,朱砂用以点书,黛青则用以画眉。砚面平滑无比,研石的底面也非常平滑,使研磨时滑利不涩。《说文解字》说:“砚,石滑也。”石滑,是为了利于研磨。倘若摩挲过出土的汉代砚板,对这一点会有深切的感受。
&&&& 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的平板砚虽然所用石料不一,但已发现使用歙石。这也可能是出于偶然,从砚史的角度看,这是最早的歙砚,其历史比端砚要悠久得多。
&&&& 汉代除石砚外,还有陶砚,漆砚和铜砚等。形制除长方形的平板砚外,还有正方形、圆形和人物、动物之类的象形砚,其中圆形砚多带三足。
&&&&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生产蓬勃发展,瓷砚亦作为新品种而兴起。瓷砚始见于三国,其形制与东汉圆形三足石砚一脉相承,多作圆盘形,下附三足,三足一般作兽蹄形。砚面无釉,以利研墨。晋代的瓷砚亦多为圆形三足砚,有的带砚盖。西晋的瓷砚装饰精美,砚盖上常饰有圆珠网格纹,盖钮还塑成青蛙或水鸟等动物造型。东晋的瓷砚比较朴素,少见纹饰。南北朝时的圆形瓷砚,砚面渐渐凸起,四周下陷,渐成隋唐“辟雍砚”的雏形。砚足也逐渐增多,一般为五足,也有六足、七足,以砚呈长条形,青石制。砚面留有墨迹。附方形研石一枚。同时出土还有毛笔木牍等。砚盒木胎,内外髹漆彩绘,盖面与盒底,均以红、黄、灰,黑四色绘出虎、熊、鹿、羊等兽,并间与云坟,砚盒内有放置研石的方孔。
&&&& 这时的瓷砚多为早期越窑产品,以青瓷砚最常见,也有德清窑生产的黑瓷砚。这类瓷砚流行于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石砚仍在生产,典型的作品如北魏司马金龙墓山土的方形四足砚,砚周浮雕人物,鸟兽等纹样,繁密精美,令人叹绝。
&&&& 隋唐五代时陶瓷砚继续生产,形制由南朝的圆形多足砚演变为“辟雍砚”。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四周围以水池,形状如壁。辟雍之辟,即通“壁”。辟雍砚圆形,砚面凸起,四周下凹为水池,形如辟雍,故名。隋唐时辟雍砚的附足增多,通常为十多只以至二十多只,有的在附足之下再垫以圈足,使附足成为一种装饰。这类辟雍砚、越窑、洪州窑、邛窑等均有烧造。
&&&& 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全面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的巨大成就,促进了文具的同步发展,在制砚方面也开创了一个新时期。就砚的材质来说,除陶瓷外,还发现和采用了一些专用砚材,如端石、歙石,红丝石、洮河石、澄泥等。尤其是端石和歙石这两种优质砚材的发现和使用,揭开了中国砚史上“双峰并峙”的奇观序幕,奠定了端、歙、砚在砚史上的主角地位,其影响一直及于今天。
&&&& 唐砚的形制也较前代多样化,常见的除辟雍砚外,还有箕形砚、凤字砚、龟形砚等。晚唐五代还出现了由箕形砚向抄手砚过渡的长方形双足砚。
&&&& 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和审美要求也提高了。北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书写之余,鉴赏和收藏名砚,成为文人的一大乐事,苏轼、米芾,黄庭坚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米芾更是一位“砚痴”。同时咏砚、赞砚,铭砚的诗文层出不穷,还出现了《砚史》《砚谱》《砚笺》等研究论著。
&&&& 宋砚的材质十分丰富,诸如石料,陶瓷,澄泥、金属、水晶、漆,玉等应有尽有。仅就石料来说,据宋人砚谱所载,就有端石、歙石、红丝石、蕴玉石、紫金石、素石、黄石、青石、白石、褐石、金雀石,延平石、洮河石、唐石、宿石、绛石、驼基石,泸川石,淮石、万州石、归石、成石、吉石、嘉石、沅石、潭石等数十种之多,而其主流则为端石和歙石砚。
宋砚的形制也多种多样,据宋高似孙《砚笺》所载,其形制“近雅者”即有:风池砚、玉堂砚、五台砚、蓬莱砚,辟雍砚、院样砚、房相样砚、郎官样砚、天砚、风字砚、人面砚,圭砚、壁砚、斧砚,鼎砚、笏砚、瓢砚,曲水砚、八棱砚,四直砚、莲叶砚、蟾砚、马蹄砚等二十余种。宋唐积《歙州砚谱》所载宋代歙砚“样制古雅者”四十种,除与《砚笺》所载相同者外,还有端样、舍人样、都官样,月样、新月样、方月样、龙眼样、方龙眼样、瓜样、方葫芦样,方辟雍样、八角辟雍样、石心样、眉心样、天池样、科斗样、银铤样、宝瓶样、古钱样、外方里圆样、简砚样、尹氏样、犀牛样、鹦鹉样、龟样、琴样等。笔者近年所见出土宋砚,其形制式样亦不下数十种,有不少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还有为文献所阙载者。
&&&& 宋砚的式样虽多,但其最基本而常见者为抄手砚。抄手砚是从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共典型式样为: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头部落地,四侧内敛,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共他许多式样虽面貌各异却多少带有抄手砚的特点。其形制无论方圆,大多四周内敛,形成上大下小的特点,只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其雕刻手法洗炼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纹饰多施于砚面,除少数浮雕外,多数用阴线刻画,线条细韧而有张力。
&&&& 元代崇尚武功,文治无甚作为。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被列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仅居于乞丐之上,故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又长期停止科举制度,读书人进身无阶,后期虽恢复科举,但由此进身的,还不到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五。这种情况与宋代根本无法相比,作为读书人“终身与俱”的砚台,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也都远不如宋代。
&&&& 元代以石砚居多,但优质的端砚和歙砚很少,这大概与两地砚坑停采有关。&& —般多为较粗砺的杂石砚,琢制亦显得粗朴,砚底常见条条琢痕。形制基本沿袭宋代,但显得厚重,风格粗犷,不事精雕细刻。有的元代石砚,重达六十余斤,为前代所罕见。
&&&& 明清时期制砚业进入空前发展的繁荣期,各种材质,各种形制的砚,应有尽有,异彩纷呈。由于端溪石坑的多次开采,以及废坍已久的歙石坑的重新开采,优质石品迭出于世,琢砚工艺也因材见巧,精益求精。北京、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制砚工艺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徽派、浙派、苏派、粤派等地域性的砚艺流派,并出现了一大批制砚的名工巧匠。有的还世代相传,成为制砚世家,如明末清初苏州顾氏一门四代皆为制砚名工(顾道人,顾圣之,顾启明、顾公望),其中顾启明之妻邹氏,人称顾二娘,琢砚古雅而兼华美。尤享有盛誉。清代扬州卢映之、卢慎之、卢葵生祖孙三代,则为制作漆砂砚的高手。一些文人和金石家也参与砚的制作,留下了不少佳品。
&&&& 明清时期,由于景德镇瓷业的高度发展,瓷砚的制作也焕发出新的光彩、青花、五彩,单色釉等,品种繁多,形制不一。有的还与笔杆、笔盒、笔筒、笔架、水盂、镇坻、墨床、糊斗等配制成套。宜兴的紫砂陶砚和其他文房用具,也别具雅韵,受人欢迎。
&&&& 一般说,宋元以前的砚,着重于适用,装饰工艺并不特别讲究,可谓“直胜于文”。明清时期的砚,则不但求其适用,而且讲究装饰之美,实用与审美两端,逐渐向审美一端倾斜。特别是清砚,纹饰丰富多样,雕刻精细工巧,砚匣的制作也十分考究。并流行在砚和砚匣上作铭题诗,记事述怀,祝祷吉祥等,集文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髹漆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砚台已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极富审美意味的工艺品了。至乾隆时砚饰愈趋繁缛,雕镂日见纤巧,为宫廷制作的砚称为“宫作”,更是富贵华美,不同一般。为了满足多方玩赏的需要,在常见的石质、陶瓷、澄泥等砚材外,还用水晶、翡翠、象牙、玻璃、金属、漆砂、竹木、纸张等研磨效果不佳或不能研磨的材料制砚,其玩赏性已压倒实用性。如果说,明砚与清初的砚古意尚存,装饰仍较适度,可谓“质文并重”的话,那么乾隆以后则是玩赏重于适用,“文重于质”了。随着砚的文具功能逐渐淡化,砚的本质特征也日渐趋弱,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乾隆一朝是中国砚史盛极而衰的转折期。
&&&& 当然,事情也不能一慨而论。清代的民间用砚,仍注重实用而多质朴之作;一些文人用砚,也能脱弃繁缛华美的时风,以清雅简约自尚,颇多金石书卷气。这也反映了砚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另一个侧面。
今天,古砚作为收藏和鉴赏的对象,已很少有人拿它来研磨濡笔了,其实用功能已被“搁置”,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却受到格外垂青而突现出来。但是砚之为砚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消失,古今的间隔和视角的变化,也不可能泯灭砚与非砚的界限。一方古砚虽然不再拿来磨墨实用,人们却仍然视之为砚。因为它曾经作为文具而使用过,它的实用性已沉淀为历史性的存在,并转化为今天人们观照、鉴赏的对象了。这正如一柄寒光闪烁的古剑,今天虽然不再用作兵器,但它那削铁如泥的无比锋利,仍然使人惊叹,从而产生一种深沉的历史向往和审美愉悦。古砚与实用性相关的许多特点,如细腻润泽、呵气成滴、易于发墨、不涩不滑等,作为一种内在的质性,仍然是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至于端、歙等名砚天然具有的种种美丽石品,更非人工巧饰所能比拟,因而它所引起的审度感受也具有一种纯真和永恒的特点。
 用于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态为较平整的河光石,故《说文》将砚解释为“石滑也”;又由于早期的墨为颗粒状或薄片状,未能作成墨锭,不便握持,故秦、汉古砚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压住墨粒研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砚,呈不规则的圆形,所附石研子相当大,几占砚面面积的 1/4。汉代石砚的造型趋于规整,主要有圆形和长方形两种,研子的体积较前缩小。圆砚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盖,盖底当中留出凹窝,以备盖砚时容纳研子。精致的圆砚在盖面上常镂出旋绕的蟠螭纹,如河北望都所药村、河南南乐宋耿洛等地的汉墓所出者。另外,湖北当阳刘冢子汉墓中还出过一件此式陶砚。长方形砚原来只是一块石板,如洛阳烧沟 632号汉墓所出者。这种砚或被称为黛砚,但在居延金关,此式砚与屯戍遗物同出,根据该地点的军事性质,可知长方形砚并非均供画眉之用。山东临沂金雀山11号汉墓所出长方形石砚,附漆砚盒,盖、底均绘有云气禽兽纹。汉代还有一种附铜砚盒的石砚,铜砚盒常作兽形,安徽肥东与江苏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兽形铜砚盒通体鎏金,满布鎏银的云气纹,杂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绚烂,是珍贵的古文物。&  晋代流行瓷砚,起初为圆形三足,形制大体沿袭汉代的圆砚。南北朝时的瓷圆砚下装一圈柱足,又被称作辟雍砚。这时也出现了箕形的风字砚,现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于西安郭家滩,有东魏武定七年 (549)铭文。
  唐代开始讲究制砚之石材。这时由于制墨技术的进步,墨锭作得很坚致,从而要求砚石具有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砚,如表面粗糙则易伤笔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于发墨,故砚石须兼备坚硬、细腻易发墨等特点。根据这些标准,唐代选择了广东肇庆所产端溪石制砚。端砚石质优美,磨墨无声,贮水不耗,腻而不滑,发墨不损毫,所以在唐代广泛流行。《唐国史补》称: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出土一方唐代风字形端砚。现藏广州市博物馆,是唐代端砚的实物例证,此砚朴素无文,不事雕琢,应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后期,砚形的制作日趋精美。皮日休咏端砚诗句称:“样如金蹙小能轻,徽润将融紫石英。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可见这时端砚上已雕刻出各种图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于开元年间开始开采。此外,唐代还制成了澄泥砚,以山西绛州的产品最著名,澄泥砚常制成风字形,也有制成龟形的,砚盖呈龟背甲状,别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鲁、洮等石材所制之砚已为书家普遍采用。形式除长方形的抄手砚外,还有各种象形砚以及特制的兰亭砚、石渠砚、杂形砚等。此时已注重石材的纹理美,端砚则贵其石眼,如鸲鹆眼、鹦哥眼、凤眼等。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北宋百一砚,有 101颗圆形石眼,为砚中瑰宝。宋砚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献资料也有宋米芾撰写的中国最早的一部《砚史》。
  明、清石砚除以石质取胜外,还特别注重雕刻造型,式样繁多,蔚为大观。这时的砚式如鼎形、琴形、竹节、花樽、马蹄、新月、莲叶、古钱、灵芝、蟾蜍等,逞奇斗胜,各臻其妙。还有保存天然石质朴美不假釜凿的“天然砚”。文人学士也常在砚上题刻铭文,甚至镌刻肖像,使之不仅成为文房用器,也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中国古砚的体系划分
一、《砚史》体例和方法与当前古砚研究之现状
中国古砚,自秦汉称“研”始,迄今已两千多年,而研究工作则相对晚了约近千年。
古人近千年的研究,一直遵循《砚史》的体例和方法。这种体例,对于砚,首先按其砚材产地命名砚,然后论及其坑、其质、其色泽、其石品,四大名砚排放在最前面重要位置,其后则依次论及各类不同材质的非石砚,如陶瓷澄泥、金属玉石、竹木骨角等等各类砚。并对每种砚均详细评价其发墨之优劣以及是否费笔等,不厌其详。
由于《砚史》体例和方法的局限性,决定了古人的研究,只能就材论材。这种局限性,也造成了古人研究的专一,所以就砚材及个砚的研究而言,古人几乎达到了穷尽的地步。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近千年研究的改进,使古砚由简单的研磨石片,演化成材质众多形制各异的庞大家族并集雕塑、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大量丰富的砚著,为我们今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砚史》体例和方法所决定的局限,表现在对于包括四大名砚在内的各类砚,不可能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时至今日,我们凭高远眺,既看清了古砚的源头,也看清了它发展变化的脉络,更看清了它盛极而衰的过程。
中国古砚,材质众多。据统计,不同材质达三十多种,而单以石砚来说,全国曾以其为材制砚的多达二百余种,这还不算坑口、色泽、石品的种种差别。如果把不同产地、不同材质、不同坑口、不同色泽一并计算的话,其种类达500多种。如此众多的材质,如按《砚史》之体例,一类一类慢慢研究也完全可以,但是长此下去,古砚的理论系统是无论如何也建立不起来的。二、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
笔者所言中国古砚体系的划分,就是提纲挈领的方法。就中国古砚的体系来说,就是抓住其最主要的部分,支起中国古砚的大框架。
(一)为什么要进行体系划分
我们所沿用米芾《砚史》所采用的体例,是以不同产地的优质砚材为纲,以砚为细目。中国历史上制砚之材,如把不同产地,不同质地的砚材加在一起达数百种之多。按《砚史》体例的做法,则这数百种砚材全是纲,也正是纲太多了,也就变成了无纲,所以今人所写的诸多砚史,均没有主线,让人读来感到细碎而层次不分明,抓不住要领,更做不到一目了然。可以说都是无纲之砚史。
(二)如何认识古砚体系
如何认识中国古砚的体系,这个问题看起来较为复杂,实际上也很简单。砚属文房四宝之首,是书写工具。可以认为:自从砚一出现就和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有人夸张地说,没有砚,就没有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砚不但书写着文化,而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文化是贯穿整个砚史的主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使用群体,在砚中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我们通过古砚中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内容,来确认其主要使用群体,来认识中国古砚的体系。
(三)如何划分古砚体系
既然是以砚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取向和内容来划分体系,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三、中国古砚历史断代与体系划分的说明
笔者初步之构想,自认为尚有新意,但未必尽合情理,为了便于勾通,特作如下文字说明。
( 一)隶匠砚
隶匠,奴隶社会的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匠人。之所以定名为隶匠砚:
1、所说隶匠砚,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碾压工具。一块规则或不太规则的长方厚石板,再加一个石碾棍,把所需的颜色矿物颗粒放置碾盘之上,双手持碾棍反复碾压,使其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把颗粒碾压成细粉。直到书写绘画时,将墨粉或颜料置于石制或铜铁所制容器之中,加水搅拌而成。
把矿物颗粒碾压成粉,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庄园主、贵族,绝不会亲力而为。这些贵族,即便从事书写绘画,也都是直接使用调配好的墨汁类。因此类原始砚使用的主体是隶匠,故定名为隶匠砚。
2、文化表现:
这类砚十分原始,且多数不甚规整,没有文字符号和纹饰遗痕,没有任何文化表现,与贵族所用的青铜器、玉陶器和后期精美的调色器来比较,有天地之别。从这方面也反证了此类工具还没有纳入贵族的视野。
以上是定名隶匠砚的两点理由。
关于隶匠砚中称“碾压器”,而不称之为研磨器的说明:
(1)此类形制的原始砚,就其形制与组合来看,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且也只有通过碾压,才能把颗粒较大的矿物颗粒变成粉状。它的功用就是产生出墨粉,和秦汉之“研”直接碾压研墨而产出墨汁的功用截然不同。
(2)称之为研磨器,实际上是和秦汉时期的“研”有点混为一谈了。秦汉之“研”的研石,是碾压与研磨并用的产物,它是在加水的状态下,直接产生墨汁,而不是墨粉。碾压器也不具有研磨功能,有如我们日常用的案板和擀面杖一样,它只能起到碾压作用,而无法具有研磨功能。
3、文化表现:
文人砚充分表现了文人的文化取向,首先在形制上力求其雅,这是文人意识在形制上的表现。在文化内容上,溶书法、绘画、雕刻、篆刻为一体,精美之至。
4、为什么把宫廷砚列为文人砚组成部分
名人砚,即大文人砚,属文人砚范畴无可争议,宫廷砚确定为文人砚的组成部分,有如下理由:
(1)虽说古砚谱记载,后唐已有砚务官,已有贡砚。但历经宋元明清,除清代外,有明确记载或流传有序的宫廷砚,屈指可数,连同清代宫廷所制之砚在内,同众多的遗存古砚相比,数量甚微,且不成体系。
(2)如果确定宫廷砚为单一体系,同古画一样,应该有对应的民间砚。就其数量来说与众多的民间砚根本无法匹配,无法对应。中国古书画有宫廷与民间相对应的体系,据统计,仅清代宫廷画就达三万余幅,还不算唐、宋、元、明历朝遗存宫廷画,其数量之大是宫廷砚远远不能比的。而民俗砚的存世量,绝不亚于民间画,故宫廷砚难以单成体系。
(3)宫廷砚在材质的选择和形制上,同文人砚最接近或如出一辙。就已知的宫廷砚来说,除少数表现帝王思想外,如玉兔朝元、太平有象等,更多的文化表现,并未超出文人砚的范畴。而且清宫的藏砚也是以文人砚为主,宫廷砚和文人砚在性质和文化取向上并没有质的差别。如乾隆御铭砚,如果去掉御铭,同文人砚是难以区别的。并且它也不像宫廷服饰与宫廷建筑,与民用物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别。
基于以上原因,宫廷砚归属于文人砚范畴。
四 民俗砚
定名为民俗砚,就是因为其具有典型的民俗特征。
民俗砚的产生:
在四大名砚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民俗砚也在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端歙、红丝石、洮河石等优质砚材,被达官贵人,尤其是文人的追捧,加之开采量小,运输不便,令其身价暴涨,价格之昂贵,绝非下层官吏、平民、商户所敢问津。但是这一阶层,对于砚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供研墨书写,他们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情趣愿望也要在砚中表现出来,也在寻找一种符合自己身份所需要的砚。于是产生了民俗砚。这是民俗砚产生的背景,其特征如下:
一 使用的群体:
民俗砚使用的群体,为寒门士子、城乡平民、商家店铺、寺院僧侣。
(二)民俗砚的材质:
民俗砚所用石材以杂石为主,就地取材,价格低廉,包括其他材质如铜、铁、锡、澄泥、陶瓷等。极少用端歙、洮河、红丝石、松花石等优良砚材,而玉翠、水晶、玛瑙等贵重材料更是绝少使用。
(三)形制、工艺:以雕塑为主,器形均较硕大,突出了观赏性、陈设性和装饰性,它不是文人的文房之物。它的硕大和青石色彩,与高大的寺庙、祠堂、民居之厅堂相适应。
(四)文化表现:祈福避邪。
(五)与文人砚除形制有差别,所表现的文化不同外,就是这类民俗砚。除向寺庙捐赠有姓名者外,极少有诗词、文章,纪年姓名等款识题刻。
基于以上原因,定名为民俗砚。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砚的体系划分和历史断代的构想,是笔者的一点肤浅认识。我认为,不管划分得是否合理,但毕竟是对古砚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一个思路。至于对否,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认定并予以关注,最后确定一个多数人认可得体系划分。
古砚收藏全指导名砚的鉴赏八条标准
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归纳起来有八条标准,即“纹斑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佳秀;滑不拒墨,磨墨无声;瓜肤彀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笔者认为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它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雕琢。
&&& 一、古砚的种类
&&& 现在它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别,下面控制砚原料不同分成大类,各大类下再按产地分成小类:
&&& 1.瓦头砚 :又名秦砖汉瓦砚,这是用秦砖汉瓦制成的砚台。
&&& 2.澄泥砚 :宋代以后为四大名砚之一,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除掉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再制坯燃烧制成。其质地坚硬耐磨,呵气即湿,容易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有人工砚与天然砚之别。虢州澄泥砚,唐人推为第一。宋代有相州、泽州澄泥砚,明代颇负盛名的是绛县澄泥砚。
&&& 3.漆砚 :在现形外表,裹上麻布及丝织品,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 4.石砚 :用石制作的砚,是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砚台,历代名品叠出,按产地可将其分为:
&&& 端砚:出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石,始制于唐朝,历朝均作为贡砚、赐砚。石质细润,花纹独特,呵气即可研墨,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加上精美的雕刻,奇特的造型。使得古端砚多成为稀世奇珍。为四大名砚之首。
&&& 歙砚:产于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所以又称龙尾砚。始制于唐朝,南唐在那里设砚务官,督促开采砚石,歙石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为四大名砚之青州砚:产于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老崖固,多为红丝石,所以又称红丝石砚。始制于唐朝,石声清悦,石色美丽,石中多纹彩,有云纹、水纹、木质纹等特点,红丝石砚质嫩理润,贮水不耗,易于发墨,不损笔毫。端歙没有兴起之前,为名砚之首,属四大名砚之一。至宋时因为石源枯竭而衰落。
&&& 洮石砚:产于甘肃省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又称洮砚。洮石有绿挑和红挑两种,绿洮色泽青蓝,肌理细润,纹似卷云,宛苦水波,风格独特。红挑石质纯净甘润,极为罕见。洮砚石质坚润,色彩绿蓝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流传至今的已很罕见,为四大名砚之一。
&&& 青州紫金石砚:石色纯紫,色润细腻,发墨如端歙,有人将其列为宋代名砚之首。
&&& 青州金星石砚:产于临沂,又称羲之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质地滴水不涸,叩之有声,涩不留笔,是制砚上品。
&&& 博山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石砚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墨,被视为上品,素有“损石”美称。
&&& 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砚石出自古泅水中,因为受到千万年来的水击浪冲,形成了自然的峰峦纹理,透空玲珑,形状各异。石质硬度大,石理缜密,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齐名,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
&&& 另外,还有菊花石砚、易州石砚、角石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黎溪石砚、沉州石砚等。
&&& 古代的砚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瓷砚、金属砚、玉砚等。
&&& 二、古砚的构造
&&& 砚的整体俗称砚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部分:
&&& 砚堂:又叫砚心、墨堂、墨道。指砚的中心研墨处,即砚的核心部位。石质好坏,使用价值高低都由它决定。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等,在设计和刻制时都保留在这一部位。
&&& 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渐渐低下去,使研墨时所得墨汁随时可向四周低洼处流下而贮存起来。
&&& 砚池:也叫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指砚的贮存已经研出的墨汁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前端或周围。
&&& 砚唇:也叫砚缘,指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形成砚的轮廓,好象砚堂的堤坝。
&&& 砚额:也叫砚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一般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都在这一部位。另外,端砚的石砚、雕琢设计也力求安排在这一部位,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 砚面:指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 砚背:又叫砚底、砚下、砚阴、砚后,指砚的背面,即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面,经常在上面镌刻铭记诗词。
&&& 砚侧:又称砚旁,指砚的周围侧面,也常在上面镌刻铭记。 四、名砚介绍
&&& 三、名砚介绍
&&& 1.《兰亭砚》宋代端砚名品,外形象一块砖头,但砚尾和砚底掏空,以减轻砚的重量。砚池上部雕刻一老者伏案书写,旁边有书童服侍,还刻有亭台、游鹅。砚的四侧刻成读书图、下棋图、弹琴图、观画图,画面古雅清逸,砚底雕刻了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砚也因此得名。本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因而历代都有仿制。
&&& 2.明《海天旭日砚》 本品直径长31.8厘米,石质坚细,润泽发墨,并有云霞水浪纹,制作朴素实用。&
古砚收藏指南
一、古砚的种类
现在它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别,下面控制砚原料不同分成大类,各大类下再按产地分成小类:
1.瓦头砚 又名秦砖汉瓦砚,这是用秦砖汉瓦制成的砚台。
2.澄泥砚宋代以后为四大名砚之一,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除掉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再制坯燃烧制成。其质地坚硬耐磨,呵气即湿,容易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有人工砚与天然砚之别。虢州澄泥砚,唐人推为第一。宋代有相州、泽州澄泥砚,明代颇负盛名的是绛县澄泥砚。
3.漆砚在现形外表,裹上麻布及丝织品,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4.石砚 用石制作的砚,是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砚台,历代名品叠出,按产地可将其分为:
端砚:出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石,始制于唐朝,历朝均作为贡砚、赐砚。石质细润,花纹独特,呵气即可研墨,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加上精美的雕刻,奇特的造型。使得古端砚多成为稀世奇珍。为四大名砚之首。
歙砚:产于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所以又称龙尾砚。始制于唐朝,南唐在那里设砚务官,督促开采砚石,歙石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为四大名砚之青州砚:产于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老崖固,多为红丝石,所以又称红丝石砚。始制于唐朝,石声清悦,石色美丽,石中多纹彩,有云纹、水纹、木质纹等特点,红丝石砚质嫩理润,贮水不耗,易于发墨,不损笔毫。端歙没有兴起之前,为名砚之首,属四大名砚之一。至宋时因为石源枯竭而衰落。
洮石砚:产于甘肃省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又称洮砚。洮石有绿挑和红挑两种,绿洮色泽青蓝,肌理细润,纹似卷云,宛苦水波,风格独特。红挑石质纯净甘润,极为罕见。洮砚石质坚润,色彩绿蓝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流传至今的已很罕见,为四大名砚之一。
&&&&青州紫金石砚:石色纯紫,色润细腻,发墨如端歙,有人将其列为宋代名砚之首。青州金星石砚:产于临沂,又称羲之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质地滴水不涸,叩之有声,涩不留笔,是制砚上品。
&&&&博山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石砚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墨,被视为上品,素有“损石”美称。
&&&&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砚石出自古泅水中,因为受到千万年来的水击浪冲,形成了自然的峰峦纹理,透空玲珑,形状各异。石质硬度大,石理缜密,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齐名,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另外,还有菊花石砚、易州石砚、角石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黎溪石砚、沉州石砚等。古代的砚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瓷砚、金属砚、玉砚等。
&&&&二、古砚的构造
砚的整体俗称砚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部分:
砚堂:又叫砚心、墨堂、墨道。指砚的中心研墨处,即砚的核心部位。石质好坏,使用价值高低都由它决定。有些名贵石品,如端砚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等,在设计和刻制时都保留在这一部位。
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渐渐低下去,使研墨时所得墨汁随时可向四周低洼处流下而贮存起来。
砚池:也叫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指砚的贮存已经研出的墨汁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前端或周围。
砚唇:也叫砚缘,指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形成砚的轮廓,好象砚堂的堤坝。
砚额:也叫砚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一般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都在这一部位。另外,端砚的石砚、雕琢设计也力求安排在这一部位,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砚面:指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砚背:又叫砚底、砚下、砚阴、砚后,指砚的背面,即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面,经常在上面镌刻铭记诗词。
砚侧:又称砚旁,指砚的周围侧面,也常在上面镌刻铭记。
&&&&三、名砚介绍
1.《兰亭砚》宋代端砚名品,外形象一块砖头,但砚尾和砚底掏空,以减轻砚的重量。砚池上部雕刻一老者伏案书写,旁边有书童服侍,还刻有亭台、游鹅。砚的四侧刻成读书图、下棋图、弹琴图、观画图,画面古雅清逸,砚底雕刻了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砚也因此得名。本品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因而历代都有仿制。
2.明《海天旭日砚》 本品直径长31.8厘米,石质坚细,润泽发墨,并有云霞水浪纹,制作朴素实用。
&&&&四、古砚的伪制与鉴别
砚石以端石、歙石为最佳。伪制古砚,无非是用他处出产的砚石来仿制端砚、歙砚,有的如不细心,最能以假乱真,这就需要认真加以鉴别。鉴定砚的优劣,有不同的标准。喜好爱恶不同,标准也随之而异。但从一种客观的角度来说,鉴定古砚的优劣离不开外观形状(即石品)、雕刻艺术水平和收藏的文物价值三种。佳砚应该发墨宜笔,这就要求石品是上等。所谓石品,是指石质是否莹润细密,是否有美纹象征。
端砚的花色斑纹有:青花、鸲鹆眼、胭脂火捺、玫瑰紫、梅花点、鱼脑冻、蕉叶白、冰纹、马尾纹、金银线等。
青花是指自然生长在砚石中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用水弄湿才能显露出来。上等青花应该是细致而不粗糙,温润而不干枯,欲隐欲现而不全部暴露出来,成有层次的团状而不是死板一块,浑然一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可分为:①微尘青花:花点细如尘土,必须用水弄湿砚石才能看出来,是青花中的佳品,常常是浓淡、疏密相间,聚集在砚石的某一部分上面,也有疏落散布在其他上面的,最珍贵的是出现在鱼脑冻和蕉叶白中,而在冻内和白内的青花更是稀世之珍。②鹅毛青花:这种青花极细而且短小,呈条纹状,从上下垂,好象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它只能在阳光下,弄湿砚石后才能看出来,在水中,花点象一丛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⑧蚁脚青花:指象蚂蚁脚一样细小的青花,一般分布得稀稀落落,呈青黑色,也有作白色的,在砚石中一般横向。④萍藻青花:这种青花看上去好象萍藻在水面上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色青蓝而带淡紫,色泽仿佛重叠似的。⑥鱼仔队青花:看上去象一群鱼仔结队游玩。⑧子母青花:象母子相随的大小青黑斑点相伴在一起,也称蝇青花。⑦玫瑰紫青花:它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点,不象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形体较大些(一般绿豆般大小或更小些)的圆点青花,大小疏落分散,往往和其他青花混在一起,最佳的是圆形,内侧好象玫瑰,外侧有胭脂晕火捺围住。
&&&&鸲鹆眼:有眼是端砚鲜明的特征,有眼砚石也最为珍贵。眼以鸲鹆眼为最佳。色翠绿,石眼中夹杂有黄、碧、绿各色,晕作八九层,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鹆鸟的眼睛,所以得名。其中以青翠绿色,线条清楚,轮廓明显,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大于一厘米为上品。
胭脂晕火捺:火捺是指砚石中有一种石色好象火烙或灼伤的肌肉色泽,其周围往往形成晕,由深至浅向四周扩散,中间处紫中带墨,外层紫中略微带红。胭脂晕是火捺中的上品。色泽浅紫略带红,中心颜色较深,从中心向外则逐渐淡化,犹如涂脂,浓淡相间,因而得名。在鱼脑冻、蕉叶白四周常有这种胭脂火捺。
鱼脑冻:指端砚中一种白色象凝结了的鱼脑似的石品,是砚品中的佼佼者。颜色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或是白中微带灰黄色的,呈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最佳的鱼脑冻应是象晴空飘浮的薄薄的洁白的云,白中带淡青色或白中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
蕉叶白:简称蕉白,它的形状象蕉叶初展一片娇嫩,含露欲滴,浑成一片,常常白中略带青黄,常同火捺、青花混杂在一起。冰纹是水岩特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好象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千尺。它白中有晕,向西边融化开去,似线非线,似水非水,是端砚中的珍品。
歙砚中的花色斑纹有罗纹、眉子、金星。罗纹指歙石的纹理作层次状排列。层次极薄的,在砚石断面,显示细罗纹;层次整齐,比例规则,纹如毛刷擦过,这是刷丝罗纹;层次作不规则的曲折的,是水浪纹;纹丝直而细密的是犀角浪纹。这些都是歙砚中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
眉子是罗纹的变异表现。它可分为:大眉子,一抹白云,形如新月;对眉子,形体较小,多数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眉子砚是歙砚中的珍品。
金星指分散分布在砚面上的亮点,大如豆,小如黍,可分为两点金星、金钱金星、鱼子金星等几类;金星融聚在一起成片云状、流云状,这就是金晕。就鉴赏来说,以金星满面为贵,每一块佳砚,都是一件艺术珍品。首先它应该是因材施艺,造型高雅别致,布局得体,刀法熟练细腻,变有瑕疵为无暇疵,突出特点,能利用星眼,巧作安排,线条流畅,柔和可爱,所刻花草人物,都能栩栩如生。一般来说,歙砚以浮雕线刻为主,不作立体的镂空雕,所刻人物楼堂,手法较细腻,多能层次分明;而端砚一般崇尚深刀雕刻,常作镂空雕。
自唐以后历史上的各朝文人墨客、官僚富商都喜好藏砚,对自己使用过的古砚,往往都留下铭文题识。这自然给人假制古砚以可乘之机,这就需要广闻博见,积累丰富文史知识和考古知识,从款式、样式等诸方面,仔细揣摩,考证其时代风格,剔除伪品。另外,古砚的砚池常常有斑斑墨迹,无论放在水里浸泡多长时间,也没有墨浮出来,这是墨锈,它也是判定是否是古墨的方法之一。
&&&&五、古砚的使用与收藏
古砚的使用和收藏都是很有讲究的,否则一方古砚毁于己手,那时后悔不已也无济于事。
砚的使用:①磨墨要用清水,切忌用污水。②墨一定要用佳墨,胶质重的墨容易伤砚。⑧研墨应该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墨锭,墨锭垂直于墨堂,运用腕力缓缓旋磨。重磨容易伤砚。④砚堂中常沾满墨迹,或者留着用剩的宿墨,都会使砚的石质受到影响,因而砚使用之后应立即洗涤,洗时要轻,宜用柔质物品洗搓。&&
砚的收藏:①砚放在窗前案头,应注意回避阳光,否则砚匣日晒过久,匣盖容易干裂。②砚不宜于放在干燥的地方,免得砚失去滋润,研磨出来的墨汁也会失去原有的优点。②赏玩古砚的时候,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体接触玻璃、金属器物,也不要两砚重叠。④木质砚匣,盖内应涂漆数层,防止墨汁蒸发,久而久之使砚匣胀开。砚匣应该定期涂蜡,保持光泽,防止湿气侵入。⑤古砚不宜多用,用后立即洗净,洗古砚应注意不要损伤砚的四侧以及砚背的包浆(古物经过长久摩挲抚玩,产生的一种光泽),以免古砚失去古雅的特征,平时可涂点桃油,效果很好。&&砚的鉴赏与收藏
&识别古砚六法
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修补过,与砚的原色总会有些差别。
  二、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有粗糙的感觉,则石质较差。
  三、敲。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为下品。
  四、洗。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是否有修补过的痕迹。
  五、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砚石重的较结实,颗粒细、轻的说明较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六、刻。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辨别出砚石石质的优与劣。&
怎样判定砚石的优劣
看砚的质地和新旧。质地如能看出坑口、石品最好。新旧是看是否经过修补。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凡是修补过的,品质和价值上就要打折扣了。
拿到一方砚,必须要用手摸一摸。如果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再是手感冰凉的,则石佳;暖的则次。用手指或掌按住砚石,有汗印者佳,无者差。
五指分开,将砚托起,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弹,或用其他物品轻轻击打,听其发出的声音如何。若为端砚老坑,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而敲击歙砚,则以发出清脆铿锵的金属声为好。
绝大部分的砚,如果声音沉闷,不清越,往往是石质不好,或内有有暗伤裂痕。
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后再细看更好,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垢集,看不清晰,只有将砚台洗过,方得看个清楚。
用手掂砚的份量,同样大小的砚,重者为上。因为重者说明矿石结构紧,颗粒细。此法对歙砚尤为适用。
用金属利物刻划砚石的非关键部位,看其硬度和石品。此法一是要有实践经验,二是如果砚不是自己的,则必须经过砚台主人的许可。
怎样判定成砚的优劣
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谈到,上好的砚台要“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 。这是古人为鉴定砚台归纳的几条基本标准。从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即砚材的质地和天然纹理。砚材的质地,不管是何种材料的砚材,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下墨快,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即可认为是优质砚料,反之,属劣质砚料。
即砚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雕工佳则价值更高。二者缺一,终成遗憾。现在有不少好材质的砚石,遇庸工雕制,价值损去大半。“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意,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指砚的品相外形。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等规则型(几何型)的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的随型砚(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外,还应看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倒不如没有更好。
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一般很难谈得上有很高的档次。
砚台的收藏与鉴赏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赏石、玩石、藏石。砚石就是一种收藏的宝石。这宝石就是石质精卓,耐人寻味,并经济价值较高。因既是宝物,经济价值又高,世上就会有人为了作伪而骗人上当。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砚材产在什么地方?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而再看石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款方式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
&&& 要收藏货真价实的珍品,需掌握辩伪常识,这应先从砚的价值入手。砚的价值起决定因素,除了精美的砚匣,主要有三:
&&& 一为砚材,即天地赋予的自然品相。上好的砚石是决定自身价值的根本。
&&& 二为雕工,历代雕砚高手,精致的工艺倍增神韵。而且巧用石疵可以达到"化腐朽为神 奇"的效果,价值自然昂贵。
&&& 三是刻铭,随着文人砚的出现,一方砚上诗、书、画、印一应俱全,这些刻铭即反映砚的历史年代,又寄托着主人的情趣。砚的价值与其年代是成正比的。而仿制赝品者正是根据人们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进行仿伪的。
&&& 好的砚台有三个条件:
&&& 第一是质嫩细腻。用手摸砚面的感觉,就像摸婴儿的脸蛋娇嫩、光滑、细洁、舒服。
&&& 第二是呵气而润。在砚面上呵口气即湿润,似可磨墨。
&&& 第三是扣之木声。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冷冷然。
投资选购砚台时可以从六个要点出发,优:材质要优良,端石、歙石、洮河石制成的砚台,均有收藏价值;古:年代要久远;精:雕刻要深湛,明清时的雕刻工艺最好;名:有名人题款的砚台价值更高;特:有**特征的砚台最好;美:造型要美观,砚体要完整。
张先珲认为,为了能够使砚台收藏更加专业,收藏者有必要了解一些养护和收藏要诀。
首先要避光:砚如果放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玩赏砚台时桌上最好铺上毛毡,砚不要接触金属和玻璃等器物,更不可以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在对砚台涂蜡时,有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以为可以养砚,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当。蜡可以涂于砚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最忌将蜡涂在砚堂磨墨的部分;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散发出一种怪味或产生霉变。在砚匣保养时,应经常打蜡以保持砚匣光泽,防止潮气侵入。如果遇到砚匣收缩,砚身放不下的情况,可用砂纸打磨砚匣的内侧,让它增宽易放。古砚匣如有破烂和损坏,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对古砚匣进行收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艺术品市场日趋成熟,收藏组织和队伍风起云涌。继收藏古玩、字画外,又开始了高仿艺术品、新工艺品、现代名人佳作以及杂项的收藏等。
在新艺术品的收藏中,石砚的收藏是其中一类,难能可贵。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贵新&& 在石砚史上,“四大”名砚产地自清中期往后直到改革开放前的百余年中,其名其艺以及生产与销售都显得萧条、苍白,甚至停止生产制作。近30多年来,无论从资源、开发、制砚队伍建设以及艺术水准上看,都呈现出了空前的“盛世”。其艺术水平与历史相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收藏这些品种的石砚不要厌新。另外,全国各地还涌现出数十种石质各异的新砚种,这些新砚种为开山之品,不可低估其日后价值。因此,收藏新砚亦很可贵。
贵艺&& 众所周知,历史上石砚是以实用为主的文房用具。其工艺不能说尽善尽美、无与伦比,应该说石砚由实用转为把玩、观赏的历史不算久远。因此,现时的制砚师也就十分重视和讲究石砚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所以,无论从选料、造型、雕刻工艺以及人文精神和信息来看,都有新的突破。这种艺术上的突破是难能可贵的,也是老砚所不可及的。
贵易&& 所谓贵易,是指收藏者容易得到,如同当今在世的艺术家们的作品一样,既容易得到,又有收藏价值。新砚也不例外,既然易得,那么对于收藏者来说无疑是天赐良缘,机不可失。
贵精&&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约有百余种石砚的生产和销售,仅山东一个省就有近40个品种。在诸多产地、诸多生产厂家、诸多砚种一起涌现的今天,收藏者一定要深入“虎穴”,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耐心细致挑选名人佳作,挑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挑选具有“百里挑一”特点的作品和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作品。总而言之,一定要收藏精品。
以上我所论新砚有“四贵”没有更多的理论依据,仅凭个人对目前收藏石砚的现状谈一点看法,与藏友聊聊天。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今天的新,是未来的老;今天是未来的历史。”此话真也。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著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盛行龟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砚。名砚石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砚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研美的纹理,如端砚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珍爱端石。当时石砚的只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渐为石砚所取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到明清**,我国的制砚工艺更趋精湛,名砚佳品不断涌现。明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因材制砚,形式多样,有莲叶、人面、新月、古钱、瓢、钱等等,造型、雕饰古朴典雅。清砚讲究精雕细刻,出现了许多石砚之作。当时,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珍藏了。
砚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的,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曾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近年考古发现砚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推至5500年前黄帝时。根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为“砚”。
(一)秦汉时期的砚
砚是文字产生之后,随着文字交流的频繁和书写中其他工具(如墨、毛笔)的出现而形成的。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墨,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书写砚和人造墨。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一点纹饰雕刻,旁边附有杵棒。质地比较粗糙的墨锭为圆柱形,要用杵棒助研。
砚的显著发展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砚大多为配置有精致木盒或彩绘漆盒的长方形石砚。从此,砚逐步从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中脱胎,步入了工艺品的殿堂,玉砚、漆砚、陶砚应运而生,成为汉代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标志。但这时的铜砚并非是铜质砚,而是在精美的铜砚盒中嵌砚石。
东汉时期,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转折点。在造型上大多为圆形、三足、有盖,有的还附有磨石,其工艺水平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在装饰上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和边沿及盖还常常刻有动物图案的纹样,如云龙、鸠鸟等。但从实用的角度看,秦汉时期的砚从质到形都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仍处于初创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砚
魏晋南北朝到隋统一的三百余年中,瓷器大量出现,替代了昂贵的铜、漆器。圆形三足的青瓷砚,成为魏晋南北朝砚的主要品种。
瓷砚在三国开始流行,其形状一般是圆盘形,下附三足,足一般呈兽蹄形。三国以后,青瓷的生产增加了堆塑捏塑等新的工艺,特别流行以动物的形象为瓷器的造型。
这一时期,除青瓷砚外,陶砚继续存在。同时,带有突出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北方雕刻方形石砚开始出现。其中,尤以北魏石雕刻最精美。
三)隋唐时期的砚
隋唐时期,瓷砚更加盛行,除了圆形三足砚外,出现了多足砚。
唐代除瓷砚外,出现了端石、歙石等著名专用砚材,红丝石和澄泥也相继成为制砚的材料。此时,制砚工艺迅速发展,诞生了我国的四大名砚。
唐代砚较典型的是箕形有足砚,一端呈圆(或方)而窄,一端平而阔,开若簸箕。砚底一端用足支撑,有单足、双足、梯足;又因其像“凤”字而称为凤字开砚。
红丝石在唐代曾经名重下,产地在山东青州,其色彩艳丽,品种多样。这时,人们开始对优良的石材有研究。唐代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中认为:“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绛州位于山西省新绛县,是“澄泥砚”的产地)。
从收藏角度看,铜雀台、未央宫瓦砚也不失为古砚中有收藏价值的品类。
唐砚还有从隋代继承下来的圆形多足的辟雍砚,其砚下部多圆足相连,足部明显突出,一般有纹饰。
中唐以后砚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从质地上看,有石砚、陶砚、瓷砚、铜砚、铁砚、漆砚、玉砚等,不仅品种多,式样繁,而且制作、样式也比秦汉六朝的精致。
四)宋元时期的砚
唐向宋的过渡**—五代虽然时间不长,但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开石和歙砚的制作,向王府提供精品,大大提高了砚本身的地位。加之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于是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足的平台砚代之而起,砚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代石砚日益普及。这时砚石的开采除了青州红丝石、紫金石、端州石、歙州石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淄州金雀石、唐州紫石、宿州乐石、登州石、戎石、泸州石、蔡州白石、东州褐色石、太湖石、淮山石、明州石、滩哥石、成州栗亭石、石钟山石、潭石、夔石、永嘉观音石、浮盖山仙石、归州绿石、高丽石、柳石等等。宋代人对石砚的色彩、纹理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追求。据史料记载,名贵石砚本身固有的色彩使人们越来越珍视,越来越觉得神秘。宋代石砚的造型趋于多样化,其式样一扫汉唐砚圆形三足和箕形的单一风格。自此石砚一统天下,造型呈现多样化。宋唐积《歙州砚谱》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莲叶样、古钱样、外方里圆、蟾蜍样、琴样、辟雍样、凤字样等40种之多。端砚的式样也有太史砚、兰亭砚、凤子砚、石渠砚、长方砚、杂形砚等。宋砚轮廓外形朴素大方,实用雅观,其主要样式是抄手砚。所谓抄手,是可用手抄砚底攫取,体积较小而得名。
从宋代开始,“四大名砚”相继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宋苏易简《砚谱》指出:有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后因红丝石脉断而开尽,被澄泥砚所代替,于是自明代起,“四大名砚”成了“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
宋代砚有十分突出的文人气息。始于秦汉的砚铭,内容多记载纪年、物主姓名身份、石砚的名称等等。而唐宋带的砚铭有了文采,有些还有思想性。如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在他的一方端砚背面刻有铭文:“润比德式以方绕,玉池注天潢永年,宝之斯为良。”宋代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收藏了多方石砚,方方都有溢美词于其上,如“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又如:“以此进道常若客,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不仅有对砚的评价和珍爱,而且还有自勉、自策或自嘲的含义。此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石砚都要镌文于其上,成为鉴别宋砚的重要依据。五)明清时期的砚
明砚的制作和工艺装饰指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功能由实用为主转变为以艺术为主,成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明代制砚,依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此时,由于端石的开采一直未停止过,而歙石的开采规模很小,洮河石因水深难取,所以端石的声誉日隆,名气越来越大,被推为诸砚之冠。明代成化年间,由于端石水坑的开掘,发现了许多更美的砚石,如青花、火捺、焦叶白、冰纹、鱼脑等等。明人雕砚风格端庄厚重,纹饰简洁,优雅精致。随形砚(异形砚)生动活泼,开创了追求风韵的文人砚雕的先河。
清代是砚石制作的辉煌时期,所用的砚材除延续前代著名砚材外,还出现了水晶、漆砂、翡翠、象牙、玻璃(旧称“料器”)等质料,其中一些是不能够研磨的。清代砚注重灵巧,又大又厚者非常少见。
清代砚雕吸收了石雕、牙雕、木雕和漆雕的长处,图案多种多样,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名家书法、印章铭刻等等;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多种雕工手法交错运用。
清代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砚材,如康熙时期的松花江石青绿秀嫩,为宫廷宠物;江南卢葵生的漆沙砚,体积轻盈。
由于雕砚技艺的日新月异,明清对砚石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对砚石的评判越来越考究,砚已从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收藏对象,整理砚史,研究砚石和砚雕艺术的许多著述先后问世,仅流传至今的就不下三十五种,如:明曹昭《古砚论》、张应文《论砚》、清黄钦阿《端溪砚史汇参》、吴兰修《端溪砚史》、朱彝尊《说砚》、曹溶《砚录》、余怀《砚林》、朱楝《砚小史》、计楠《墨余赘稿》、《端溪砚坑考》、金农《冬心斋砚铭》、高兆《端溪砚石考》、于敏中《西清砚谱》等。
歙砚收藏质量的优劣鉴别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1.质即砚材的质量。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2.工即砚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3.品指砚的品相外形。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4.铭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5.饰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
怎样保养砚台
第一,砚台里最好不倒墨汁,而使用墨块研墨。
第二,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感觉遗留的墨比较厚的时候就需要清洗了。
第三,清洗的时候一定要用柔软的材料或用手,硬质材料虽然容易清洗,但是会使砚台表面变得粗糙不平,对砚台本身和墨块都不好。
第四,松烟墨和油烟墨性质不同,最好分开使用两块砚台,不宜混合使用。
第五,砚台可以定期放在水中养一养,但是如果长时间不用的话,应该用报纸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制造砚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刚做好的砚台是放在玻璃钢罩子里防潮的。)
第六,好的砚台要配优质的墨块,劣质墨块可能会划伤砚台。
第七,研墨的时候要画大圆,而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砚台的保养和使用知识
砚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实惠的使用价值。有不少石质优美,雕琢精细的歙砚,被收藏家视为珍宝,但是有的人却不了解歙砚石的性能,缺乏对砚台的保养和使用知识,因此往往影响砚台的寿命和书写效果。
关于养砚知识,古人谈得很多。如&&纸墨笔砚笺·砚笺&&中就有记载:“凡砚池水不可干,每日宜清水养石润之,磨墨处不可贮水,用过则干之,久浸不发墨”。为什么久浸不发墨,古人没有说出它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歙砚石内含有粉砂。是否发墨主要看粉砂含量多少,分布是否均匀。粉砂成份多为石英、长石、云母、电气石等。这些矿物长期浸在水中易风化,变成泥质,影响发墨。所以墨堂中要注意清洁不能经常浸啧。砚池中要养水,这样保持砚墨滋润。
研墨也有很多学问。研墨时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轻转,先慢后快,不可急性。研快了墨汁粗,而且浓淡不匀。如果研墨时,听到沙沙响声,说明墨的质量不好,其中含有杂质或砂子。应及时剔除,否则损墨伤砚。因此,好砚要用好墨来磨。研磨要清水,切忌用开水或茶水。开水使石质受热鼓胀,容易损坏砚台,而影响发墨。用茶水会使墨汁变色,影响书画效果。
涤砚知识,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指出:“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水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渠蒸湿,使墨积久则泛胶滞笔,又能损砚精彩。”这说明砚台要保持清洁,经常注意洗涤,不能暴晒,不要火烤,阴干后,用砚盖盖好,以免灰尘落入。古人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已说明了洗涤的方法:“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硬纸揩抹,恐毡毛纸屑的混墨色”。“皂角清水洗涤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去积滞墨,或用丝瓜瓤洗涤或莲房壳洗涤,去垢起滞不伤砚”。总之要用柔软的东西擦洗砚。
如果遇到砚的本质粗,又有吸水现象,可涂少许蜂蜡,然后擦干净。使用时,用生姜擦也可。启用新砚时,如果不发墨,可用杉木烧成的木炭粉磨砚堂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这叫“发砚”。砚上涂胡桃油可使砚台滋润,而且起到保护作用。艺术价值高、纹饰妍丽的砚台,要小心轻放,注意保存,防止碰撞。不用时擦上胡桃油,用柔软的纸包好收藏。
一)砚的使用
即使是纯粹的收藏,也必须掌握砚的使用方法,因为砚的鉴赏不能与使用截然分开。
砚的使用是指在砚上施水磨墨。对古砚或品位高的砚,磨砚时要注意对砚面、砚堂的有效保护。此种保护主要是选择墨和磨墨的方法。
一方上等砚台决不能用劣质墨去磨。一般的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细润,使用时容易划伤砚面。如果用油烟磨研磨完毕,应将墨锭放置墨床之上,或者是放到其他地方,不能放在砚面,.否则墨干结于砚面,拔墨会使砚面损伤。尤其是使用胶重的新墨,更应注意。
二)砚的养护
砚的养护首先是洗砚。一方砚是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精巧传统手工艺品,如果砚堂中经常沾满墨迹,甚至残留宿墨、墨垢,久而久之砚的石质会受到影响,所以要随时保持砚台的洁净。古人十分讲究对观台的洗涤,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的说法。
洗砚以皂角清水涤之最妙,也可用半夏擦去砚面滞墨,或者用丝瓜瓤、莲房壳慢慢洗涤。洗砚要小心谨慎,最好在木制盆中进行,塑料盆也将就可用,如果在水泥盆或瓷盆中洗,容易伤砚。洗砚用水要干净,不含酸碱性物质,水温要低。
其次是养砚。养砚的目的是保持砚石的石质、石性不变和能持久发墨。一般的砚石都与水关系密切,如端石中的水岩终年积水,使石质更纯洁、更滋润。所以,古人很早就提出“以水养砚”的主张,即将清水注于墨池(墨堂不要注水)。砚切忌经常置于日光照射的地方,也不能暴露在于燥的地方。否则,久而久之砚石会因失去滋润而失去原有的优点。总之砚池应每日换清水,不可令干,磨墨的砚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发墨。
其三是关于砚用久则不发墨的问题,此种现象称之为“失锋”。造成失锋的原因一是由于砚面被久用磨去了锋芒,锋钝迟而不发墨;二是使用含胶质过多的劣质量,加之又不经常洗濯,砚面形成胶结而失锋。遇到失锋的砚台,应重新发砚锋。发砚锋的方法有多种,可用杉炭磨一遍,或用磨光之瓦片轻擦之;也可用姜汁浸之;还可用莲房擦之;亦可用零号砂纸、细软砂石在清水中对砚堂进行擦拭(用零号砂纸或精细瓦片和水打磨时,注意只能磨洗砚堂,而决不能磨其它地方,‘以免损伤砚的皮壳包浆)。三)砚的收藏
1.砚的放置空间
砚的收藏一种是将砚置于室内,一种是将砚置于收藏柜或收藏箱中。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以免砚质干燥,砚盒干裂。置于收藏架上时,要经常拂去尘埃,要防止砚质变化,定期洗涤。总的说来,砚的放置以避免阳光,通风湿润为好。
2.砚的玩赏
玩赏砚时,应轻拿轻放。不能让砚同金属、瓷器或玻璃器物接触;更不能将数方砚重叠放置,以防划伤或碰伤。
3.取砚和放砚
由于稍有品位的砚都有砚盒,因此,要注意取砚和放砚的方法。
如果砚与砚盒配合太紧,不易取出,可用双手把砚匣倒置于有毡子的桌面上,轻轻敲拍砚盒,使砚身脱出。一定不能用金属物撬弄,最好竹木棍都不用,以免伤砚。
放砚到盒内也要仔细,要循着砚与盒的位置自然放人。如果是随形砚,位置很容易确定;如果是长方形砚,上下边大多不是等长,一般是底边略宽于上边,因此放砚要视其宽窄进行。要防止将砚倒置,使砚紧塞砚盒,发生砚盒崩裂现象。
历代文人对名砚的鉴赏归纳起来有八条标准,即“纹斑绮丽,玉德金声,坚劲发墨,下墨如风;经久不乏,停墨浮艳;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护毫佳秀;滑不拒墨,磨墨无声;瓜肤彀理,涤之即净;池润容墨,文作天工”。
笔者认为砚的鉴赏标准,一是它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二是它的艺术价值,主要在于雕琢。 实 用 鉴 赏原石鉴别:砚的实用价值首先取决于石质。砚石不论是“板岩”还是“灰岩”类,都是隐晶质的岩石,内眼鉴别只能凭经验观察石质是否细腻,纹理妍丽如何,但矿物成份和粒度,以及结构构造等,必须在显微镜下鉴别。优质的石材,滴上一滴水,如果不吸水,说明石质均细致密。硬度是鉴别砚石的主要依据之一。
将砚用五指托空,用小笔杆或手指弹砚,听其声,如金属者为佳砚,说明石质结构致密。闷声首差,多为泥质或有暗节理和裂隙。用萤石在砚的背面砚边轻轻一划,有白色条,易刻动,说明硬度适中,在4度左右。将砚放在手中掂掂分量,重者好,轻者差。比如歙砚中的眉纹砚,它的重量就比其它砚重而且比其它砚细构细密。手指触面,有汗印者佳,说明吸水性差。无汗印者差,说明易吸水。冰凉者佳,暖者差。用手摸砚面润滑,说明砚佳。古人称:“孩儿面,美人肤”。
砚的材质有本身优劣及替代问题。优劣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材质细润如肤,石品丰富为优,粗糙为劣;泥质要坚润耐磨,疏松渗水者不可取。目前出产砚石的地方很多,但为打开销路,常见冒充名砚材之名,紫色石材均称之为端石,绿色石材均称之为绿端、洮河石、松花石,疏松的**石称为澄泥。其实,只要砚材好,何必以它石之名掩己之优?就以本来产地命名有何不可?久而久之,使用者定会认可,必定名显于世。解决的办法只有以原产地的石材作为观摩的标本,并阅读有关资料,熟悉各种主要石材的特征,掌握分辨石材种类的技能。当然,目前出现的新石材,认识它,掌握它,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一种石材,古代与现代亦有所不同。古代砚由于经历久远,受自然或人为的温度、湿度及其他因素的浸渍,会形成一层保护层,一般古物均有这种情况,习惯称之为“包浆”,而现代石材仿造古物,就不易仿制出它历经沧桑的面目。“包浆”也有仿制的,但均浮在表面,像涂了层颜色。
  纹 饰
砚上的纹饰雕刻,从古代到近代,总的趋势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纹饰越来越繁缛,雕刻越来越细腻,晚期则又显示出地区特点。纹饰上的最大问题是后刻纹饰。原装原刻,是在制砚时与砚形制作及花纹装饰一次完成,这种砚经过若干年后,它的纹饰不会与砚格格不入,不会给人以砚是砚、花纹是花纹的两种感觉。如果砚的制作与纹饰非一次性雕刻,则属于后作纹饰。古砚在流传过程中,有的人为了增强艺术效果,提高砚的身价,将砚加以美化,反而画蛇添足,不但增加不了砚的价值,还会降低砚的价值。鉴别者除了要看刻花刀口是否生涩,包浆是否渗入,还要看所刻花纹是否与砚形**相符,更是借鉴同期其他艺术的风格特征,如石刻、玉雕等等。例如汉代龙形盖钮三足石砚,其雕刻是汉代石刻简约、概括、质朴的风格,如果刻上清代龙纹及纹饰,则不伦不类,一看便知是后作纹饰。铭 文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砚铭包括器物的雅名、收藏款识、记事、诗词等。除了砚堂用于磨墨,水池蓄水不能铭刻,其他部位均可作铭文。有关铭文方面的知识,诸方家有许多论述,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谈一下鉴别方法。凡经名人收藏、署款,均可提高砚的身价,而且铭文的书体及内容还是划定年代的依据,故而某些人为了抬高其身价,常以伪造名人款识,欺世盗名,给后来鉴别者增添许多麻烦。对待铭文要注意以下事项:
从砚的优劣看铭文的真伪。名人砚、名收藏家藏砚、御砚,质优铭精。铭文大多可以确认。反之,粗俗不堪的砚刻上顾二娘款、或某大名头,则多数为伪铭。
审视砚的制作年代与署款者所处**的关系。署款者所处的**可以比砚台制作年代晚,而绝不能比砚台制作年代早。例如唐砚上有清代、甚至现代人铭均可,说明它的流传经历。
注意同姓名署款者的选择。遇到需要查阅工具书的同姓名者要结合砚形进行选择。在查阅字号索引之类的工具书时,有时会发现同姓名、同斋堂、同别号者甚多。如《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别号惺斋者有宋代、清代、近代4人。这就要结合砚形看4人中哪一个更为贴切。如果砚形是清代,就要在这4人中清代人中寻找;如果这4人都是清代,那还要看铭文的内容与铭者生卒、籍贯、经历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寻找接近者,不能像买萝卜白菜一样,拣大个挑。
注意铭文的书体。一些篆刻家作砚铭时,大多自行操刀。而大部分收藏者是请匠人镌刻,藏者是督刻。尽管如此,字迹亦不能离谱太远,或拙劣不堪。铭者的字迹如果能用它的其他作品对照,最好借助参照,除个别情况外(如代笔),不能与铭者笔迹离谱太远。没有参照物,还要看字的**风格。
如果有纪年,最好查一查铭者的生卒年月,出生年龄比纪年晚的不太可能铭砚,当然尚未出生或已去世就更不能铭砚。曾见一有乾隆某年某人铭砚,经查此人生卒,砚上的年份是铭者死后多年,显为伪铭。
众多名家在一方砚上作铭,则要注意它们的排列,字迹是否雷同,刀法是否接近等。
铭文的笔迹亦有包浆,不能生涩、露白渣,作的包浆与陈年的包浆大相径庭。
上述诸项,只是一些常遇见的问题,实际中还会有许多问题出现,要再三斟酌,达到合情合理,不能一见铭款就认为是真。装 潢
砚台的外包装亦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砚盒不仅有着保护砚台的功能。也往往带有**感和收藏特征,亦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清代尤重装潢盒的美化,甚至喧宾夺主,砚盒有时就是一件工艺品。有的大收藏家作的砚盒有一定格式特色,遇见同样的多了就可以认识它。有的收藏者不忍心在砚上刻铭题跋,于是施于囊匣之上,这种囊匣就有很重要的资料价值,是鉴定砚台的辅助依据,即便有损,也不能抛弃,要保存。关于砚盒大约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原配盒,砚与盒同时制作;早年收藏者作盒;旧砚作新盒,把新盒做旧,冒充原装;旧盒作新砚冒充旧砚。前两种情况可无须用力,而后两种情况则需注意。现在作盒子冒充原装或旧盒子装新砚无非是想抬高砚的经济价值,故而要仔细观察砚台放在盒子里是否合适,是否紧的拿不出来或砚在盒子里乱动,盒底有无与砚长期接触的印痕,有无墨锈,盒子有无包浆等等。
总之,上述各项均要合情合理,统一和谐,才能作出比较确切的结论。
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的,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差别。
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说明其石质较差。
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或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为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石质的嫩与老。而歙石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声音为“噗、噗”,就说明该歙石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尤其是古砚因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说砚石物胶结紧,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考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于砚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几道,马上就会感觉出砚石的优与劣。
一方古代名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国际古玩市场上,一方古代名砚的成交价高达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真可谓“价胜金玉”。因此砚的养护显得十分重要,怎样养护呢?根据砚的特点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使用。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使用新墨时,应在砚堂施水,轻轻的施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加力磨墨。
养护。首先是洗砚,砚使用后,应及时洗涤,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用砚磨墨后必须用清水洗去砚上的积墨,将砚置于木盆内(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涤,以免碰伤砚),用丝瓜瓤或莲房壳慢慢洗涤,洗去墨垢,又不伤砚,以皂角清水洗砚最佳。最后将洗涤干净的砚取出风干,放于砚匣内。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换,以滋养砚石,保持砚之莹润,砚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发墨。
收藏。将砚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日晒也易使砚匣干裂。在玩赏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配匣。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其意是说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放于文房书斋,久远流传,砚匣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匣与砚的造型和谐统一,砚匣的材质以紫檀、红木、花梨、鸡翅木、金丝楠木为上,依砚的外形相应制成砚匣,砚匣的雕刻不可繁杂,杂则喧宾夺主,砚匣的子口要吻合严密,启盖灵活,使用方便。
砚台的使用
平时储水:砚也需要滋润,平时需要每日换清水贮之,砚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养研」。
使用须换清水:可别偷懒直接以养砚研水磨墨,也别以为用茶、糖水磨出来的墨会「别有特色」,这些东西和墨相混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伤润损墨,切记避免。  
用后刷洗: 砚石使用之后,必须将余墨涤去,不可使之凝于砚上。不然残墨乾则结成渣块,第一妨碍研磨,第二伤笔亳,且会损害砚面。若与新墨相混,则无下墨或发墨之利。洗的时侯可以用丝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光滑美丽可爱大方的砚面哦。如果须要带出场的话,最好阴乾,不要用纸类擦拭,以免残屑留存,与墨相混。  
新墨轻磨:新墨棱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损伤砚面,使用时轻轻磨就可以了。
将墨取出:研墨之后,即须将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则墨与砚胶黏难脱,易损砚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别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润之,将墨在原处旋转,待其松脱后再取出。
砚台的使用和保养
1、好的砚台一定要配匣。古人说“砚无床,不称王”。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匣要与砚的型体和谐统一,要用与砚相称的木料,做工要好,这样才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砚匣的材质以紫檀、红木、花梨、鸡丝、金丝楠木为上。砚匣要依砚的外形制作。匣的子口要吻合严密,启盖灵活,便于使用。匣的雕刻不可繁杂,杂则喧宾夺主。
2、用砚。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使用新墨时,因有胶性和棱角,故不可重磨,以防伤砚面。另外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地加力磨墨。研墨的时候要划大圆,要慢慢划,且不要总集中在一个区域。
佳砚不可用劣质墨,应用质地优良的油烟墨,以免损伤砚面。也有的人说松烟墨和油烟墨性质不同,最好分用两块砚台。
使用墨汁者最好用碗、盘或其他器皿,不要用砚台作盛墨的工具。
3、洗砚。古人说“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用过的砚台应该及时清洗。不一定每次都清洗,但最多两三次就应该清洗一下,或者感觉遗留的墨比较厚的时候就得清洗,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
洗砚时须用清水,将砚置于木盆内(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涤,以免碰伤砚),用丝瓜瓤或莲房壳慢慢洗涤,涤去墨垢,又不伤砚。以皂角清水洗砚最佳。硬质材料虽然清洗起来快捷简单,但是会伤害砚台表面,使其变得粗糙不平,这对砚台本身和墨块都不好。最后将洗涤干净的砚取出风干,放于砚匣内。常用的砚,可以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换,以滋养砚石,保持砚之莹润。砚堂不能有水,以防浸久发墨不好。
4、藏砚。砚如果长时间不用,最好用布、报纸或砚盒包好装好,置于干燥的地方。(制造砚台有一步是泡水,但刚做好的砚台是放在玻璃钢罩子里防潮的),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砚匣易干裂。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有些配有木盒的砚台因盒子收缩,取砚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敲打砚台本身,可以在砚下垫好棉被一类的东西,用一只手抓住砚台,另一只手用锤子轻轻敲打木盒,使盒子与砚脱离。如盒子确实不合适,就要挖凿盒边或是另做盒子。
5、在赏玩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特别贵重的砚台,朋友间赏玩时,主客都要倍加小心,以免造成损伤使大家都很扫兴。
砚台的维护
&一方名砚,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在国际古玩市场上,一方古代名砚的成交价高达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真可谓“价胜金玉”。因此,砚的养护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砚的特点应从四个方面进行。
  一、使用。砚的使用,主要是磨墨。明代杨升庸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重磨,恐伤砚面。”使用新墨时,应在砚堂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加力磨墨。
  二、养护。首先是洗砚,砚使用后,应及时洗涤,不能留存蓄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古人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用砚磨墨后必须用清水洗去砚上的积墨,将砚置于木盆内(不能用水泥盆、瓷盆洗涤,以免碰伤砚),用丝瓜瓤或莲房壳慢慢洗涤,洗去墨垢,又不伤砚,以皂角清水洗砚最佳。最后将洗涤干净的砚取出风干,放于砚匣内。在砚池中注入清水,每日一换,以滋养砚石,保持砚之莹润,砚堂不能有水,以防久漫不发墨。
  三、收藏。将砚置于窗前、案头,应避免阳光直射,否则砚质易干燥,日晒也易使砚匣干裂。在玩赏时,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或玻璃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四、配匣。古人云:“砚无床,不称王”,其意是说一方佳砚必须配制好匣,砚放于文房书斋,流传久远,砚匣具有美的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对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厌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砚台的保养及使用知识
&&& 砚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实惠的使用价值。有不少石质优美,雕琢精细的歙砚,被收藏家视为珍宝,但是有的人却不了解歙砚石的性能,缺乏对砚台的保养和使用知识,因此往往影响砚台的寿命和书写效果
&&& 关于养砚知识,古人谈得很多。如&&纸墨笔砚笺·砚笺&&中就有记载:“凡砚池水不可干,每日宜清水养石润之,磨墨处不可贮水,用过则干之,久浸不发墨”。为什么久浸不发墨,古人没有说出它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歙砚石内含有粉砂。是否发墨主要看粉砂含量多少,分布是否均匀。粉砂成份多为石英、长石、云母、电气石等。这些矿物长期浸在水中易风化,变成泥质,影响发墨。所以墨堂中要注意清洁不能经常浸啧。砚池中要养水,这样保持砚墨滋润。
&&& 研墨也有很多学问。研墨时墨身要垂直,要重按轻转,先慢后快,不可急性。研快了墨汁粗,而且浓淡不匀。如果研墨时,听到沙沙响声,说明墨的质量不好,其中含有杂质或砂子。应及时剔除,否则损墨伤砚。因此,好砚要用好墨来磨。研磨要清水,切忌用开水或茶水。开水使石质受热鼓胀,容易损坏砚台,而影响发墨。用茶水会使墨汁变色,影响书画效果。
&&& 涤砚知识,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指出:“日用砚须涤去其墨败水,则墨水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春夏二时霉渠蒸湿,使墨积久则泛胶滞笔,又能损砚精彩。”这说明砚台要保持清洁,经常注意洗涤,不能暴晒,不要火烤,阴干后,用砚盖盖好,以免灰尘落入。古人在&&纸墨笔砚笺·砚笺&&中已说明了洗涤的方法:“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硬纸揩抹,恐毡毛纸屑的混墨色”。“皂角清水洗涤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砚去积滞墨,或用丝瓜瓤洗涤或莲房壳洗涤,去垢起滞不伤砚”。总之要用柔软的东西擦洗砚。
&&& 如果遇到砚的本质粗,又有吸水现象,可涂少许蜂蜡,然后擦干净。使用时,用生姜擦也可。启用新砚时,如果不发墨,可用杉木烧成的木炭粉磨砚堂一遍,然后洗涤干净,即可发墨,这叫“发砚”。砚上涂胡桃油可使砚台滋润,而且起到保护作用。艺术价值高、纹饰妍丽的砚台,要小心轻放,注意保存,防止碰撞。不用时擦上胡桃油,用柔软的纸包好收藏。
石砚是中国砚台中最大的一类。
1.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的砚称为端砚。端石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间 (公元618—626年),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上等的端溪砚石石质细腻、幼嫩,有发墨不损笔毫和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2.歙砚歙砚又名龙尾砚或龙尾石砚。因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一带而得名。歙砚的出现比端砚晚,始出于唐代开元年问。歙石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苏轼称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毂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朴而重。”歙石也有多种花纹,如眉子、罗纹、金星、鱼子、金晕、刷丝、锦蹙等。歙砚以纹理装饰见长,清新、秀逸。
3.洮河石砚洮河石产自甘肃省临潭县黄河支流洮河河床,开采始于宋代。人们常常将洮河绿石砚与端溪绿石砚相混淆。洮河石石质腻润,色泽细丽,发墨快,贮墨时间长。洮河石分为绿洮和红洮两种。绿洮石有“鸭头绿”、…‘鹦哥绿”等名石,石纹如丝,清丽诱人。红洮石呈土红色,色纯而细润,颇罕见。洮河石砚传世很少。洮河石砚流传至今的宋代作品较少,元、明、清洮河石几乎绝迹。
4.红丝石砚红丝石砚产于山东益都县一带,唐代属于青州(今山东潍坊市、淄博市及青州市一带),所以红丝石砚又称之为“青州红丝砚”。红丝石的得名是因其石多呈红丝纹、紫地黄丝纹等。红丝石石质致密,手拭如膏,质润腻细,贮水不耗,发墨如油。红丝石最早开采约在唐中和年间,至明清时几近湮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宝贵的地方资源重新恢复挖掘。红丝石以鲜艳多彩、变幻莫测的天然刷丝著称,丝纹缠绕曲折,奇幻的纹理构成特有的风采。
5.松花石砚松花石砚是清代开创的石砚新品种,是清代早期至中期的御用砚石。松花石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在清代被视为国宝,色彩有紫红、紫绿相兼、深绿、浅绿四种,间有**和刷丝纹。其中以深绿色刷丝为上品。松花石石质坚实发墨,硬度比端石、歙石都高,研磨以后,用水冲洗不留痕迹。
6.淄石砚淄石砚又名金星砚,产于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博山一带,已有千年的历史。淄石颜色有绿、黄、紫等几十个品类。绿色的有荷叶绿、竹竿绿、莴苣绿和沉绿;紫色的有夹山红、紫云、绀红等;**的有绀黄、柑黄、束瓤黄等。此外还有赭色、多彩、绀青等品种。淄石砚的珍珠斑、翡翠斑、冰冻纹、金银星、色晕之类常现于砚面,为鉴赏家称道。
7.紫金石砚紫金石产于山东省临朐,是传统名砚——鲁砚的一种,始出于唐代。紫金石砚色润泽,发墨性能好,有如端砚歙砚。
属于鲁砚体系的传统名砚还有:鼍矶石砚,始出于宋代,产自山东蓬莱以北的鼍矶岛。其石质中含有微量铜粒,闪耀发光,即所谓的金星。燕子石砚,又称多福砚,开采制作始于明代。石中的“蝠”是三叶虫的化石,形成于五亿年前泰山附近的浅海中。由于化石的形状似蝙蝠,所以又称为蝙蝠石。燕子石砚造型古朴大方,妙趣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龙砚游玩文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