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操这些事迹都记在在哪些书里,我刚看完三国志武帝纪都没有看到~

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曹操看过史记吗司马迁是西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代我清楚啊!我就是想知道有没有曹操看史记的史书记载?三国志,三国演义都没有这样的记载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当然了,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不对的,要自己去看下书,都有记载的,你问得很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 姓名:何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贾三强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 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 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马是.。指导教师签名:二必7年占月,,日。7年么月/a日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爻矽。7年占月11日 摘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具有双重文化意义的人物形象――曹操。“双重文化意义”乃是指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兼具历史和文学两种属性。作者将曹操即视作这样一个典型的 文化符号,研究他从历史进入文学并最终定型的传播过程,展现他在各个朝代各种文学 形式中不同的人物风貌。 文章从历史入手,以‘三国志》作为研究历史人物形象曹操的起点,最后则以毛评 本‘三国演义》(即今天的通行本‘三国演义》)作为研究文学人物形象曹操的终点。在 这个过程中,以朝代为顺序,又分别详细考察了裴松之注中的曹操形象,魏晋南北朝小 说野史中的曹操形象,宋元诗文中的曹操形象,宋元话本、宋金院本和元杂剧中的曹操 形象,以及明代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在考察曹操人物形象 传播流变过程的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对影响人物形象呈现的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因素 进行了简要地分析。本文的写作旨在完整地展现文化形象曹操从古到今的传播演变过 程,以及他在各个时代链条上形象的变化和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然由于才疏学浅,难 免有力不从心之处,因此仅仅完成了对整个流变过程的粗略勾勒工作,恳请前辈学者给 我指点与帮助,以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课题。关键词:曹操、《三国志》、形象、流变、‘三国演义》 AbstractThis thesis aimsa土聆∞删IlgOnthedleolo百calllistory of the character of Cao Caoalong the alteration of dynasties in thechina№ory.Cao Cao has two cultural勰pects;tllo∞aa聘11istofie aspect and literary asplecL Cao Cao istypieal cultural eharact苴.This lllesisshows the thoroug}lly procedure of也e character chang锚from llistoIy to litemetttre;it aIsoshows t11e different character images of Cao Cao vari铭in diff盯ent literary styl髓.dymsti嚣andin differentAt thebeginningof this tllesis,I u∞(San Guo Zhi}to study Cao Cao舾恤e historicchacratcT,and at the end ofthis t11esis.I懈e也e popdar edition of(San Guo Yah Yi》to study Cao Cao嬲the library charaet既.During the阳searck I studied thc order by dynasty change:Cao Cao inannotatesfollowing(type)materialsmade by Pci SongZhi.Cao Cao in fictions andunoffieial llistory ofWeiJm dynasty,Cao Cao ill poems and fiefiom ofTang dynasty,Cao Caoin poems and articles of SongYuan dynasty,Cao Cao iIl plays of Song,Jill,Yuan dyaasty andCao Cao in long pieceoffiction(San GuocourseZlli ToIlg SU YahYi》ofMing dynasty.On theonal∞雌areh the histofie and literary化a黜ofcausing Cao Cao t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 imag豁in di珏渤lbasis of I它seareh the of spread and changes,in my the辩s,Idymsti髓.The purpo∞that 1 writc this thesis is to show how tbe cba丘lctef of Cao Cao spread andelanng嚣from anfiqm母tin today.Itry to describe thethomu出dy procAxhlre,andexplain也enotreasons.However,Ijustthe abili够to doahavealitcle knowledge and expetie,nce.so I shollld say I dohaveperfeet煅areh paper.And I justdireetiomandpl髓sl聪if Icaingethelpfrom麟peri删∞holarsfinished the Iougla work.So,it’s my and teachers.I hopeI咖impure the resear℃h oftllis mpie in the血ture.Key words:Cao Clio,(San Guo Yi》Zlai},Rheolo百cal History,Image,{San GuoYah2 刖写曹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形象,也是一个文学人物形象。他源于历史,同时也源于妇孺皆知的文学巨著――‘三国演义》。大部分读者与曹操的相识,都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我也不例外。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希望刘备能 够一统三分,取得最终的胜利。看到刘备“白帝城托孤”、“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病 死五丈原”之类的情节还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而对曹操,则少有喜爱之情。当时一 直不明就里,后来才逐渐明白也许是自己追随了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 间里,我都一直以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历史中人物的样子,直到开始读‘三国 志》。‘三国志》中的曹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领袖式人物,他精通兵法,机智勇敢,又 有很深的文学素养。这样的历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确有一些不符之处,也会 使人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于是渐渐对曹操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也产生了很多的想法: 《三国志》中的曹操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史书应 当是很接近历史真实的著作,那么几百年以后的演义本作者为什么要那样重新塑造曹操 这个人物形象呢?他所使用的不见于‘三国志》中的材料是完全虚构的,还是另有流传 渠道昵?由此笔者产生了去探讨曹操人物形象发展问题的想法。 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和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曹操是如何 从史书‘三国志》最后进入‘三国演义》的?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文学样式中,他是 否又具有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相同或不同的面貌呢?我想,如果能够在对起点 站的历史人物与终点站的小说文学人物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大体研究出这一人物成长的 过程,从而使其拥有一个连续的过去,变得更加完整。对于曹操这个人物来说,应该并 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因此,笔者选择这样一个论题进行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期望 在解决自己的上述疑惑之外,也能够对曹操人物形象的研究起到一点小小的补充作用。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问题;关于曹操历史真实与文学典型两种形象的对 比问题,前辈学者写过很多精彩的著作与论文。这些问题也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所竭 力探讨的问题。然而,历史与文学毕竟有很大的不同,欲完成由历史到文学的跨越,必 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作为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需要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人 物进行再加工才能使人物进入文学艺术领域,这个加工定型的工作既不可能完全照搬历 史,也不可能仅凭着个人虚构一蹴而就,它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创作过程。因此,如果只 站在两极观察人物,也许会显得不够全面,也许很难了解历史人物文学化的定型过程。 而据笔者所知,关于曹操形象完整的成长过程的研究,目前学界尚未足够深入,还有很 大的工作空间。然曹操又的确是一个变化很多,矛盾很多的人物,是很值得进行这种整 体性形象发展研究的人物对象。因此,笔者以浅薄的学力和认识完成了这篇论文,恳请 老师及前辈学者批评指正。4 第一章《三国志》及裴注中的曹操形象。在中国小说史中,《三国志演义》作为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显著的个性即体现 在其与史传的文化渊源关系上。论及史传与历史小说的渊源关系,可从两个角度着眼: 首先,史传毕竟归于历史一派,它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史家必须要秉笔直书,而绝 不能妄加虚构。而历史小说虽被冠以。历史”之名,但其内核仍为“小说”,因此毕竟 归于文学一派。既是文学,则当然允许为文学服务的想象与虚构,这当是史传与历史小 说最主要的相异之处。第二个方面,若从二者联系的角度着眼,则可看刘敬圻教授在《困 惑的明清小说》中一段切中肯綮的论述:“历史小说自然是‘小说’而不是历史,它鼓 励艺术想象和虚构,这是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所共有的属性。但历史小说又毕竟与历史 有不解之缘,它有必要接受最基本的事实的规范与制约,这一点,则是历史小说不同于 一般小说的独特个性了。”… 这一“独特个性”正是历史小说与史传之间存在的特殊渊源关系:史传为历史小说 提供了基本的历史事实框架以及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生轨迹及主要的思想性格特征,甚 至连史家“寓褒贬、别善恶”的主观思想倾向也会影响后世历史小说的作者。因此, 我们可以说,历史小说脱胎于史传,它的发展变化、它的艺术加工、它的想象虚构都跳 不出史传所提供的历史框架。正因为这样,若想探讨历史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演变轨迹, 必须以史传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发轫点。高儒在《百川书志》中所提到的罗贯中“据正史” 的创作手法9,也恰道出了‘三国志演义》与其正史系统的渊源关系。而陈寿的‘三国 志》与裴注则是罗贯中《三国志演义》所‘据’的主要正史。所以,这里我们想探索曹操形象的源流演变之关系,也必须从三国史的元典――‘三国志》入手。第一节《三国志》中的曹操其人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指的是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二 零~二八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这是继春秋列国、楚汉之争后的又一个分裂 乱世,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就是在这一群雄蜂起的乱世之中,涌现出的最引 人注目的英雄之一。晋代著名的史家陈寿在继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后,创 作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三部纪传体史书:‘三国志》,详细记载了三国鼎立时期六十多年的①转引自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P6(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i年版) ②高儒在‘百川书志'中用十二字概括罗贯中的创作手法为:“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见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志三.野史'rs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5 历史。因此,‘三国志》乃是‘三国志演义》的肇始奠基之作,也是‘三国志演义》中 人物形象的渊源所在。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曾高度赞扬过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 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陈寿著‘三国志》,继承了司 马迁求真实录的精神,写出了三国时期的一部可信之史。与同时期的其他史书相比,陈 寿不仅大胆地给其著作冠以‘三国’之名,且谨慎地芟削了很多不实记载,充分体现了 其求实的创作品格。朱彝尊在《曝书亭集?陈寿论》中有言:。于时作史者,王沈则有 《魏书》,鱼豢则有《魏略》,孙衍则有《魏尚书》,孙盛则有《魏春秋》,郭颂则有《魏 晋世语》,之数予者,第知有魏而己。寿独齐魏于吴、蜀,正其名日‘三国’……其识 迥拔乎流俗之表。”…陈寿虽身为晋臣,却不惧时讳,高扬其实录精神,如实地将魏、蜀、 吴三国并列展现,并写出了其兴亡过程。 陈寿在著史的过程中,面对着纷繁复杂的史料、传闻,依然能够客观地叙写历史, 坚持自己的实录方向。试举一例证明之: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中记载 审配之死为:“配兄子荣守东门,夜开门内太祖兵,与配战城中,生禽配。斡配声气壮 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遂斩之。”关于这一历史细节,魏晋时的其它史书中有 与陈寿相异的记载,例如袁唪《献帝春秋》云:“太祖兵入城,审配战于门中,既败, 逃于井中,于井获之。”9裴松之对于他注引《三国志》所使用的这一段材料,是持怀疑 态度的,他有评论道:“臣松之以为配一代烈士,袁氏之死臣,岂当数穷之日,方逃身 于并,此之难信,诚为易了。不知资、唪之徒竟为何人,未能识别然否,而轻弄翰墨, 妄生异端,以行其书。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矣。实史籍之罪人,达学 之所不取者也。”。裴松之的评论固然有强烈的道德倾向,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足见陈 寿对待材料的态度是十分审慎的。 正是以这种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陈寿对三国历史人物的描绘与评价亦真正做到了 刘知几所云:“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因此,<三国志》中的曹操在陈寿的笔下, 当是较为客观、真实的历史人物再现。‘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曹操,是一个时代成就的 政治家,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军事奇才,也是一个成功的封建统治者。 一、杰出的时代政治家 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政治纲常混乱不堪。延熹九年和熹平五年两次“党 锢之祸”,使士大夫人人白危。在这样一个宦官盗权、贵戚专政的黑暗社会中,初现政①见朱彝尊‘曝书亭集.陈寿论》P够2(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②见(--国志卷六?董二袁刘传'中裴松之注袁唪‘献帝春秋》P155(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见‘三国志卷六?董二袁刘传,中裴松之注PISJ(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④见刘知几‘史通通释卷十四?惑经第四’P4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6 治舞台的曹操已经表现出他的政治才能,例如:《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他在济南 相任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 然。”然而,其时“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称疾归乡。可见,在那样一个分崩离析的乱世,“济国安民”只能是一个奢侈的社会理想。在乱世中施展政治抱负,表现政治才能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在斗争中变革,继而寻 求统一。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生涯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开始的。 中平六年十二月,曹操始起兵讨伐董卓;初平元年正月,曹操与以袁绍为盟主的各 支军事力量一起兴兵讨卓;初平三年,曹操打败了黑山义军十余万众;初平三年冬,曹 操又战黄巾军,受降黄巾三十余万。随后,曹操参与到了军阀大战的激流之中,他破袁 术、征陶谦、战吕布,又抢占先机迎帝都许。之后,他加快了统一的脚步:南征张绣、 东讨袁术、长驱胜吕布、官渡胜袁绍、北征乌桓后,曹操终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 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为了统一中国,他很快迈开了南向用兵的脚步。 虽然赤壁兵败,虽然曹操最终没能统一中国,但是,他平复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在获得平复的环境中缓解了生的痛苦,看到了生的希望。即便是曹 操历来备受非议的军事立场“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同样是有利于维护统一和稳定的。 当时的汉献帝早已失去了天子的威仪,尊严扫地地辗转于董卓、李催、郭汜以及韩暹、 杨奉等人之手,处境可谓狼狈至极。曹操‘迎帝都许’的作用,绝不仅仅在于他有了‘礼 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合理地位。更为现实而重要的是:落魄的帝王重新坐回了‘汉家天 子’的‘宝座’,汉室才不至于在战火硝烟中灰飞烟灭,而流离于战火中的黎民也才有 了企盼和平统一的希望。恰如‘三国志》中所言:“自天子西迁,朝廷日乱,至是宗庙 社稷制度始立。”曹操终其一生,南征北战,为天下统一的理想奋斗不息,翦伯赞先生 客观准确地概括了曹操一生所取得的政治军事成绩:“他一贯地把统一中国当作自己的 政治使命,虽然他没有完成统一的任务,但他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豪族混战局面, 并且从中国的西北边疆排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保卫了黄河平原的城市和农村,恢复了 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替后来的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9 二、文韬武略的军事奇才 曹操中平六年起兵于陈留时,仅有兵士五千余人,正是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 才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之中逐步发展壮大,建立了伟大的事业。战争是军事才能最直接 地体现,《三国志》中记载了很多曹操奇谋制胜的漂亮战争。试举二例言之:初平三年 春,曹操屯军顿丘,黑山军于毒等攻东武阳,曹操。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①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裴松之注‘魏书》P3(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②转引自管志宇‘论曹操的兵儒合一’(见i i-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7 之,弃武阳还。”…据《魏书》载,当于毒攻东武阳时,诸将皆以为应还兵自救,曹操却 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弁欲走西安攻临蕾。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 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9果然,孙膑“围魏救赵”一计,解除了东武阳的危 机。由此可见,曹操不仅善于用兵,而且精通古代兵法,并能将兵法运用于军事实践之 中。再看‘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建安三年,曹操南征张绣,在用兵不利的情况下, 只好主动撤军。张绣来追,曹操亲自断后御敌。在如此严峻的战争较量中,曹操胸有成 竹地给苟或书说:“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事实果如曹操所 言。之后,苟或问曹操:“前以策贼必破,何也?”操说:“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 吾是以知胜矣。”孙子有言:“归师勿遏”,“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置之 死地而后生,是历代兵家常用之制胜法宝,士兵在没有退路的死地才会拼命战斗直至夺 取胜利。曹操能够在危难的情况下,对形势作出从容而正确地把握和预见,充分体现出 他善于用兵之才智。曹操曾说:“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 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曹操正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奇才,他戎马一生, 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超入的军事智慧和沉着冷静的头脑,才能一次 又一次的战胜强敌,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三、卓越的政治风云领袖 ‘三国志》中所记载的曹操,是一个为了统一天下征战一生的时代政治家;是一个 深谙用兵之道的军事奇才。然而,使人感受最鲜明而强烈的是:他是一个站在三国政治 风口浪尖上的成功的政治领袖。他高瞻远瞩的政治战略眼光、贤济天下的用人思想及以 民为本的为政韬略都是成就他为一个卓越政治领袖不可或缺的条件。 首先,曹操总是能够在纷乱的局势面前,以敏锐的政治家的眼光正确地洞察和预见 情势并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三国志》载,约中平五年,王芬等人谋划起兵废灵帝。 胸扩天下大势的曹操早已洞察了王芬等人不了解国之大事的盲目行动,必会导致失败, 因此断然拒绝参加这次行动。<魏书》记载了曹操拒王芬之辞:“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 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 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 必克,不亦危乎!”…由此可见,曹操对当时的倩势不仅了解得非常透彻,而且对于“废 立”乃至整个社会的时局都有自己成熟的看法。之后,何进召董卓进京“尽诛宦官”,①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h(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②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魏书'P7(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见(--ra,志卷九?夏侯渊传’P2¨(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宇版) ④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魏书'(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葳)3 曹操又一次先见了此举必败。进而至董卓乱政,欲拉拢曹操,曹操又一次清醒地分析天 下大势:董卓为人残暴不仁,天下已然大乱,董卓必败。而天下大乱之时,正乃成就霸 业之机,于是作出了“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于陈留起义兵的明智抉择。 曹操不仅能够清醒地洞察时局,在面对战争的时候,他亦能够根据天下大势提出正 确的军事思想,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三国志》载,曹操与袁绍等各路军队合力讨卓 时,面对袁绍等人“莫敢先进”的消极战略态度,曹操数次与其分析天下大势与战略局 面,以期抓住最佳的战争时机。曹操说:“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 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 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篇说辞中,他析过去、看现在,对比分析,有理有据,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 脑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曹操的政治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对时局的把握与判断,同样体现在对人的判断与分析 上。<三国志》载,建安四年,当许下诸将闻袁绍将攻许时,皆以为不可敌,曹操说:“吾 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9作为一个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在敌我力量相 差悬殊的情况下,作出这样一番深刻又一针见血地分析,对鼓舞士气、稳定军心起到了 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其次,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领袖,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是他拥有一 支庞大且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他善于发现人才,也懂得如何笼络人才,任用人才。对于 渴望机会施展抱负的“千里马”来说,曹操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伯乐”。曹操将人才视 为其事业的核心支柱,他深知欲完成统一大业,必须依靠具备各种各样才能的文臣武将 的鼎力相助。<三国志》载,建安十二年,曹操有令日:“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 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 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 受封,乃复死事之孤,轻重各有差。”9正因为意识到了人才对于统一大业的无比重要性, 所以笼络和招揽人才始终是曹操的主要政治策略。曹操笼络人才的手段也是非常高明 的,除了上文所引政令中所述“定功行封”的物质诱惑之外,曹操本身所具有的政治领 袖魅力也使得一大批贤士大夫甘心效力于其麾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曹操不计私怨,能够从大局着眼,惜才为重,体恤军士,这使其不仅很成功①见‘三国恚卷一?武帝纪)P5(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舨)②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P12(中华书局20G6年简体字版)@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P20(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9 地凝聚了军心,还从敌方的阵营中获取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 毕谌事:“张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日:‘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 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日:‘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 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再看曹操是如何对待背叛他的魏种的,《三国志卷 一?武帝纪》载;“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日:‘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 公怒日:‘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日:‘唯其才也!’ 释其缚而用之。”一个令曹操憎恨到曾扬言决不会放过的叛臣,却因惜才,释而用之, 这种不计前嫌的政治家的胸襟,为曹操赢得了张辽、徐晃等一大批敌军阵营的优秀将领, 他们也都成为曹操的军事中坚力量。 第二,曹操不仅能以博大的胸襟广揽人才,而且非常重视人才,能够听取这些贤士 大夫的建议和劝谏。由于固执己见而导致错误的行事之后,还会主动向他们承认自己的 失误。‘三国志卷十?苟或传》载:“或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日:‘吾之子房也。”又 苟或荐郭嘉于曹操,操见嘉后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当曹操见许褚,则 日:“此吾樊哙也。”9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曹操的惜才、重才、爱才之心,自然得到 了贤士大夫的共鸣与回报。郭嘉在初会曹操后,亦喜日:“真吾主也。”自此以后,全力 辅佐,死而后已。而许褚则跟随曹操征战,以一夫当关之勇,立下许多汗马功劳。‘三 国志卷十八?许褚传》载:马超率步骑万余人追赶曹操,“矢下如雨”,许褚扶操上船渡 逃。然而“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 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正是许褚的拼力保护才使得曹操全身而退,真不愧为 “操之樊哙”!曹操不仅爱惜重视人才,而且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其给与充分的信 任。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时公兵不满万,伤 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 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檐,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苟或书,议欲还许。或以为:‘绍悉众聚官渡, 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 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曹操听 取了苟或的意见,并最终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程昱是曹操另一个重要的谋士,由于 性情刚戾,与人多迕。人有告昱谋反,曹操却赐待益厚。由此可见曹操的明略与对其谋 臣的信任。更为难得的是,曹操不仅能够信任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能在其谋 臣面前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建安三年,曹操不听苟攸之言而征张绣,刘表前来 营救张绣,使曹操处于不利的局面之中,曹操于是谓攸日:“不用君言至是。”而面对张①见‘三国志卷十四?郭嘉传'P325(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舨) @见‘三国志卷十八?许楮传’P405(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绣的降而复叛,曹操又在诸将面前剖析自己的教训说:“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 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千里马之所以能为伯乐驱驰万 里而不辞,是因为得到了伯乐的重用与信任,同样的道理,曹操对人才的赏识、关爱、 尊重与信任使他们的价值得以充分地体现与发挥。贤士大夫所最看重的就是能为明主重 用而不致埋没才华。曹操为他们提供了最佳的展耀光芒的平台,因而得以汇集天下各方 的有识之才,为其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三、曹操所制定的独特的、现实的用人政策也是其麾下人才济济的一个重要原因。 欲入曹操帐下,门槛并不高。你不需要出身名门,也不需要大仁大义,乃当世之名士, 甚至即使你的德行不够完美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能将所怀之才充分饯挥出来以济乱世,曹操都会为你大开方便之门。正所谓“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人之德才各有短长,又岂可求全责备呢?只要你有所长,就可得 而用之。这才是针对“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所应采取的正确策略。曹操 对此有着非常鲜明的“唯才是举”的思想。他说:“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 霸世!”9他又引古人之事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迸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 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 乎……”。9在某种程度上说,曹操就是一个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政治家,因此他具有务实 开明的用人态度,这使得他成功地汇集了天下各方面的有识之士,协助他成就霸业。 最后,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还体现在他的为政韬略能够以民为本。关于这一 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曹操对百姓生存问题的关注。曹操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社会状况有着“念之断人肠”的痛切心情;在看见“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 行,不见所识”的情况时,也会“凄怆伤怀”。但曹操对民生的关注并没有只停留在作 诗和颁布政令上,他深知在“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战乱年代,“定国之术在于强兵 足食”,对百姓的关怀最切实效的做法就是让饱受战乱之苦的黎民能够填饱肚子。于是, 在枣祗等的辅助努力下,曹操推出了他的屯田政略,有效地解决了粮食供给问题,使民 生状况得到了缓解。《魏书》载,曹操始兴屯田当年,便“得谷百万斛”;”《三国志》 亦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除了屯田政略外,对于战乱尤重地区的百姓,曹操还会格外体恤。例如结束与袁绍 之战后,曹操下令日:。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甚至对战死沙场的将士,①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②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P23(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见(---国志卷一?武帝纪)n1(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④见(--i3.志卷一?武帝纪'PIo裴松之注《魏书'(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曹操都会给予人道的关怀,做妥善的安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载曹操令日:“将士 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 先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生计问题之后,曹操还会进一步关注百姓精神道 德层面的问题。他曾下令整齐社会风俗,重树仁义礼让之风,并令“郡国各修文学,选 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以期“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总之,曹操在其统辖地 区所采取的一系列治理策略充分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这一核心策略思想地采用收 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黄河以北成为当时各地民生状况最好的地区,充分显示了曹操 的卓越政绩。 当然,<三国志》也记载了曹操征战中的残戮以及对一些不合于己的人才的杀害。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无需刻意粉饰。曹操是封建地主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且身处军事斗 争的风口浪尖,其一切行为必然受到政治利益的驱动,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情 境,身为政治领袖的曹操必然要做出符合其政治利益的选择。然而,我们亦无需求全责 备。因为,在历史长河中观照人物的时候,这绝不是曹操身上的主流与重点表现,他毫 无疑问地是一个肩负中国统一大业并完成了中国北方统一的历史英雄,恰如陈寿把握曹 操一生对其做出的总结性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 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 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 之人,超世之杰矣。9第二节裴注中曹操形象的多元化发展陈寿的‘三国志》,本着著史的叙事原则,力求做到“文约而事丰”。因此,我们可 以在《三国志》中清晰地看到曹操作为~位政治领袖其一生所历的主要政治事迹,在这 些事迹中展现地是一个戎马一生的军事家、政治家的形象。但是,由于陈寿的叙述过于 简洁,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政治事迹背后的历史细节,也就无法进一步看到寓于这些生动 情节之中的多元的人物形象。于是,在陈寿死后约一百三十余年,裴松之受宋文帝之诏 为‘三国志》作注。他采用“绩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的方法,。引录了各 种各样的宏富的书籍、材料,展现了很多具体的历史情形。裴松之所引的各种资料,有 豹源于正史,有的源于野史;有的出于官方之手,有的出于民间逸士之手。因此,裴注 中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人物形象,而曹操的 形象亦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材料大厦中得到了多元化地呈现,并且在互相矛盾互相补①见(--国志卷一?武帝纪》b9(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②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叙述其作注的方法是:“绩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见(--Iil志}Pi∞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充的过程中融合成为一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裴注中,曹操不再仅仅是一个“运筹演谋、鞭挞字内”的政治领袖,而是许子将口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这是综览裴注方方面面的材料,所得出的对于曹操其人最准确的概括。 首先,裴注中通过对一系列具体事例详尽地描述,继续深入展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 治家雄才伟略的一面。曹操具有非常杰出的政治才干,正所谓“治世之能臣”是也。《曹 瞒传》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 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师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奠敢 犯者。”《魏书》亦载,曹操任拜议郎时,曾。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 人壅塞,其言甚切。”而曹操任济南相时,则取得了“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的政绩。 同时,裴注也进一步展现了曹操超凡的军事才能。孙盛《异同杂语》载:“曹操才 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日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 皆传于世。”裴注不仅表现出曹操的熟知兵法,善于用兵,而且通过一些材料的补充从 多个侧面展现出了其杰出的军事谋略。‘魏书》载,曹操与黄巾战时,黄巾军“兵皆精 悍”;而曹操。旧兵少,新兵不习练”,因此“举军皆惧”。在这种军心涣散的紧要关头, 曹操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于是“被甲婴,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在这一举动的 促进下,“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又‘魏书》载,曹操攻袁谭时,“旦及日 中不决;公乃自执桴鼓,士卒咸奋,应时破陷。”这些材料不仅写出了曹操“自执桴鼓” 的英勇,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其擅于统帅三军,凝聚军心的军事谋略。然而,身先士卒的 鼓舞将士只是曹操军事手段中的一部分,时有爱下之情的真情流露也使得其麾下将士甘 愿为其赴死。例如《魏书》载:曹操“临清水,祠亡将士,欺欷流涕,众皆感恸。”凡此种 种,都表现出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所具有的杰出才干和谋略。而在<三国志》 中展现出来的政治领袖的胸襟及高瞻远瞩的眼光在裴注中也同样有所表现。《三国志》 载,曹操战胜袁绍后,在“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裴注在此事后补 充了《魏氏春秋》的材料,《魏氏春秋》载曹操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 人乎!”这句话不仅注释出了曹操“焚书”的内心想法,也更鲜明地表现出他作为一位 政治军事领袖所具有的胸襟气度。 ‘三国志》对曹操拒王芬等谋废灵帝之事;曹操不与董卓计事,逃归乡里之事;曹操与袁绍所产生的战略分歧等事仅作了简要的记录,裴注所补充的一系列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这些事件的具体背景以及曹操的具体态度,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 到曹操对天下大事的透彻把握及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试举一例言之:《三国志》载袁 绍欲谋立刘虞为帝事,对于曹操的态度,仅有。太祖拒之”四个字。裴注中补充了《魏 书》所记载的曹操拒绝袁绍的一段话:“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 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 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其时曹操的军事势力虽远远落后于袁绍,但其敏锐 的政治眼光,对天下情势成熟的看法却绝非袁绍之辈所能企及。这亦是曹操最终能够战 胜袁绍、平定北方,成就大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政治家素质。对于曹操身上所体现的 雄才伟略、王者之风,裴松之在补充客观材料的同时,也作出了主观性的肯定评价。例 如,在<关羽传》中,裴氏评论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 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综而观之,我们得出,裴注中的确 有不少材料为展示曹操其“雄”服务。 然而,上文提到过,裴注对曹操形象最重要地拓展体现在除了展现其“雄”之外, 还展现出了其“奸”的一面。“奸”正是我们在裴注中所挖掘到的一个新元素。“奸”在 <古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邪恶;诈伪”.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并不能准确地注 解裴注曹操形象中的所谓“奸”。裴注所体现出的曹操的“奸”,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指其善弄权术,善用心机的一面。关于曹操的这一性格特点,‘三国志》在人物 刚出场时就作出了精简地概括:“太祖少机警,有权数。”…之后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 中的事例是人物性格非常典型生动的注脚。《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 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啁口:叔父怪而问其故, 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Eh‘叔父 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日:‘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 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面对叔父在父亲面前告状的情况, 曹操没有在父亲面前辩解,也没有与叔父正面冲突,而是略施小计,这一计不仅摧垮了 叔父在父亲面前的信誉,使叔父过去所告之状都不攻自破了,同时更为自己今后肆意的 行为扫除了障碍。少年曹操便有如此之深的心机,“诡谲”从此也就成为了曹操一生性 格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了。 诡谲的曹操不仅骗过了他的叔父和父亲,也常常运用权诈之术骗过对手和敌人,以 助己一臂之力。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记载了这样一则事例: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 时,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日:‘曹操何在?’太祖日:‘乘黄马走者是也。’ 布骑乃释太祖丽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此处曹操若无多为人所诟病的 心机与诡诈,又岂能全身而退?①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P2(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14 有时候,曹操的权谋会体现在政治策略上,这些权谋的运用都是以政治、军事利益 为目的的。例如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中所载的“割发代首”的事例:“常出军,行 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於是太祖马腾入麦中, 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於尊。太祖日;‘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 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而另外一些情况,曹操权谋的 运用会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以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例如裴氏引‘曹瞒传》中所载: “常讨贼,廪谷不足,私谓主者El:‘如何?’主者日:‘可以小斛以足之。’太祖曰:‘善。’ 后军中言太祖欺众,太祖谓主者El: ‘特当借君死以厌众,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日:‘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曹操此计,既平息了风波,稳定了军心, 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法纪严明。曹操的确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粮官之死实乃无辜, 他无疑充当了政治利益下的牺牲品。而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曹操,可以说他所做的每一 件事都是以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的。他可以为了鼓舞士气而“自执桴鼓”,也可以为了稳 定军心而斩杀粮官。为了达到不同的政治目的,他可以爱下有情,亦可残酷无情。对政 治家曹操而言,统一天下才是他的使命和理想,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要扫除一 切障碍。因此,在他成就霸业的背后,流淌着很多无辜人的鲜血,这亦是裴注为我们展 现曹操之“奸”的第二层涵义:“残酷”。.‘三国志》对曹操的残酷少有正面渲染的笔墨,裴松之所注引的材料对此作了很有 利的补充。有的材料甚至与陈寿所载有所出入,从而在表现人物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先以曹操讨陶谦为例:裴氏引《曹瞒传》载:曹操“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 又“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而对于这 一残酷的行径,陈寿在‘三国志》中只以一句“所过多所残戮”带过。再以苟残之死为 例,陈寿在‘三国志》中交代了曹操因苟或反对其“进爵国公,九锡备物”而“心不能 平”的背景,但载苟或之死为“或疾留寿春,以忧薨”。而此下裴氏注引<魏氏春秋》 则日:“太祖馈或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由裴注观之,苟咳乃是曹操为达到 个人目的所用权谋之下的又一个牺牲品。裴氏所注引的一些材料的确表现出了曹操性格 中权诈甚至残酷的一面,这是在‘三国志》中少有正面渲染的一个部分。但是,这里必 须强调的是,曹操残酷的一面绝不能等同于无道的暴君形象,他的政治谋略、军事才干、 王者之风已如前文所述。而他的杀与罚,亦如前文所述,是他在特定的政治利益驱动下 所采取的非常手段,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治家建立霸业所无可避免的部分。当然,笔者 在这里绝非要替曹操粉饰,只是认为囿于阶级的局限性,囿于历史政治情势的局限性, 对于曹操身上的“残酷”,求全责备亦不是较好的认识方法。15 陈寿以史家之笔法粗线条地为曹操作了一个写生素描,裴松之则在他所堆砌的材料 大厦中为曹操画了一张色彩分明的脸谱。他的脸谱在不同的描述者笔下呈现出不同的色 彩。例如在《魏书》中,曹操是“谲敌制胜,每战必克”的军事奇才,也是“知人善察, 文武并施”的政治领袖;而在《曹瞒传》中,曹操则是一个诡谲多诈,善用权谋,“持 法峻刻”的封建统治者。不同的著述者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上,为曹操涂抹上了不同的 政治色彩,使裴注中的曹操成为一个多元化、开放式的人物形象,也奠定了其奸且雄的 基本色调。而这一基本色调也成为罗贯中塑造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其影响深 远,可见一斑。16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小说野史中的曹操形象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动乱、衰微的时代。儒家思想的衰退、玄学 的兴起和个人意识的觉醒是魏晋意识形态领域最主要的特点。人们不再去推崇至高无上 的儒学权威,而将目光的焦点转向了人物的个性世界。智慧、勇敢和情趣是魏晋时人最 为关注的人物品格。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战场上斗智斗勇的人物故事, 迎合了这样的社会思想背景,从而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丰富多彩地呈现于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野史传说中。个中人物在辗转相传、加工改造的过程中,已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历 史的真实,但却打上了魏晋时期特有的社会文化印记,折射出了魏晋士人特有的文化心 态。而曹操这一三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亦呈现出了与史著中不同的风貌。魏 晋野史小说的著述者,很少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历史人物,他们关注的是历史人物的才智、风度与品性,对于具体的人物形象――曹操,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对曹操机智多识的肯定 曹操过人的才智是魏晋南北朝小说沿袭史著继续给予肯定的人物特质。但与史著不 同的是,在“才智”这个宽泛的概念中,史著中着力表现的是曹操运筹帷幄的军事奇谋 和唯才是举的知人善用,这些才智成就了曹操的丰功伟绩,并使其成为了一个卓越的政 治领袖。而魏晋野史小说中所重点表现的曹操之“才智”是源于个人性格中的一种智慧, 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例如<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所载:“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日:‘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在无水解渴的困难时刻,曹操利用生物学的知 识,获得了“望梅止渴”的效果,从而振奋了士气,稳定了军心。此事虽小,却足见其 机智与广识。‘世说新语?捷悟第十一》中还载有四则小故事,写的都是曹操与杨修机 辨的交锋,从中亦可窥见曹操的智慧。试举二例言之:其一云:“杨德祖为魏武主薄。 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 日:‘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曹操非常聪明地为考察杨修设计了这个智力 “陷阱”,这既是上级给下级的任务暗示,也是两个智者智慧火花的碰撞。又一例云:“魏 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17 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樟檐,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 同,众优其辩悟。”曹操对于竹片的用处,已然成竹在胸,却故意使人询问杨修。这又 是一次智慧的挑战,而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杨修所言,“与帝心同”,二人之机敏 确高于众将士之上。曹操这种机智敏捷的性格是魏晋南北朝野史小说中为我们所展现的 曹操形象的一个侧面,也是著述者给于肯定态度的一面。 二、对曹操王者风度的赞美 魏晋时期对传统儒学权威的质疑激起了人们对自我的反省,人们在个性观念解放的 基础上开始发现自我的存在。在这样的时代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魏晋时期特 有的品评人物的标准,即对人物神采风度的关注。所谓“风度”,指的是个人发于内而 形于外的表现,是个人内在的性情、禀赋与外在的容貌、行止有机融合所产生的一种精 神状态。通俗地说,就是“气质”。魏晋时人所赞美的气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非凡出 奇的风度。曹操就具有这种英雄式的“风度”。裴启<语林》中有一则非常典型的记载: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琏代当坐,帝自捉刀立床头。坐既毕, 令人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驰遣杀此使。”曹操虽改头换面,却难掩由内而外的英雄之气,崔琰虽亦有“雅 望”的风度,毕竟与曹操的英雄气概不同。可见曹操的英雄形象是不与常人同的.而魏 晋著述者对曹操这种大将之风采是赞扬和欣赏的。 三、对曹操狡诈残忍性情的否定 在<三国志》中,陈寿以史家的眼光,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大力张扬的是曹操“运 筹演谋、鞭挞宇内”的文治武功和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而在魏晋南北朝的野史小说中, 著述者所关注的是人物自身的个性与性情,他们从道德的角度出发,毫不讳言曹操性格 中的缺点,将曹操刻画成了一个狡诈、残忍的反面人物形象。 “狡诈”是魏晋野史小说中曹操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 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 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此处的曹操诡计多端,使诈 劫走新娘的行为实属无赖下流之举.在裴松之所引用的魏晋小说杂传中,表现曹操狡诈 个性的材料非常丰富。例如.《曹瞒传》…中所载曹操“阳败面唱口”骗其叔父的故事, 又如《曹瞒传》9中载曹操与袁绍相持作战,在无粮可支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许攸前来①②材料均来源于(--国志)中裴松之注‘曹瞒传>(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18 相助,当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余粮时,曹操先说可支一年,在许攸的质疑下又改口说可 支半年,最后才在许攸质问为何所言不实的情况下被迫改口说可支一个月而已。从一年 减到半年再减到一个月,曹操始终不肯承认粮草已尽的事实。在前来帮助自己的人面前, 曹操都不能坦诚相待,这固然有他的顾虑和想法,但亦足见其性格中的狡猾诈伪。 曹操不但狡诈,还非常残酷。在魏晋南北朝的野史小说中,“酷虐变诈”常常同时 体现在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身上。例如《世说新语?忿狷第三十一》载:“魏武有一妓, 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 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从这则故事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曹操的狡猾阴险,欲杀歌 伎,却不忍其才,因此要设计利用其才华,要等她培养出另一个优秀的歌伎后,再毫不 留情地杀掉她。而歌伎本无罪,只因为不见爱于曹操,便要在彻底失去利用价值后惨遭 杀害。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曹操狡诈背后的残忍。还有著名的曹操“梦中杀人”的事例, 也是他狡诈残忍性格的最好说明。《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载;“魏武常云:‘我眠 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也。’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 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奠敢近者。”曹操为了防止在睡觉时遭人暗算,就谎称自己 睡觉时不可有人靠近,一旦有人靠近,他就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杀人,由此现其性格之 一:狡诈;而为了证明自己所言不虚,曹操假装睡着,杀了靠近他想给他盖被子的亲信, 此处曹操滥杀之人不仅无辜,且还是关心他生活起居的亲信,由此现其性格二:残忍。 曹操与袁绍劫人新妇的故事与曹操梦中杀人的故事同时见于梁殷芸的《小说》中,可见 这些故事的流传之广泛,亦可推知曹操狡诈残忍的反面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必已深入 人心。 魏晋时人对曹操奸诈残酷的形象是否定、批判甚至嘲弄的。记载、品评魏晋人物的典范之作――<世说新语》将有关曹操品性的记载大部分放在了。假谲”、“忿狷”、“惑溺”等下层门类中,足见著述者对曹操人品的否定与轻视。而在《世说新语?识鉴》中 所记载的桥玄对曹操的评价也从孙盛‘异同杂语》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变 成了“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若云孙盛所载已有对曹操之“奸”的否定性评价倾 向,那《世说新语》中的“奸贼”则是公开的批判了。而在《搜神记》中记载的曹操欲 杀左慈而不能,反复被左慈戏弄的故事,就是对曹操无情的嘲弄。在这里曹操由一个号 令生杀的政治风云领袖变成了尊严扫地、遭人戏弄的对象。魏晋时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 由此可见一斑。 在史书《三国志》中,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英雄形象,而在魏晋南北 朝的野史小说中,曹操则主要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野史小说所记载之事大都源于百姓 的街谈巷议,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憎及审美趣味对故事进行加工, 至故事最后定型被收入野史小说中时,已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与史实未必完全相符 了。但这种根植于民间的传说故事却能体现出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及人民大众的文 化心态。因此,曹操奸诈、酷虐的反面形象在魏晋野史小说中的发展与定型有着与时代 相关的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在个人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身处民间的士人,百 姓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所看重的是品性和道德,而不是社会功利价值和历史地位。这使得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及其“克成洪业”的雄才伟略被缩小甚至忽视,而 其多侧面性格中的诡谲、严酷则因为加入了人民大众的是非标准和情感好恶而被放大、 发展直至定型为一个以奸诈、残酷为特质的人物形象。第二,三国时期频仍的战乱,使 人民饱受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曹操在他南征北战的军事生涯中,有征战,有杀戮,必然 给百姓带来灾难。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辩亡论》中对这一点作出了明确的评价:“曹氏 虽功济诸夏,虐亦深矣,其人怨。”然而三分归晋后短暂的统一,并没有给人民大众带 来些许的安宁,反而带来西晋灭亡后一个更加动乱,更加苦难深重的时代。人们对两晋 政权及生存现状的失望,对仁君贤相及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使他们在对三国政权及人 物进行评价时,爱之情与曹魏渐行渐远,怨恨之情却越来越深,由此形成了尊刘贬曹的 文化心态。西晋的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对刘备与曹操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公开宣称 玄德胜于曹操。由此可知,从道德角度对曹操的贬抑己成为魏晋时代主要的思想倾向。 最后,东晋习凿齿所标举的“帝蜀寇魏论”,迎合了民众在道德层面上褒刘贬曹的感情 倾向,对于民众文化心态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出了。蜀 汉为正统,魏为篡逆”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使曹操从一个政治军事领袖变成了乱臣 贼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小说野史多有对曹操缺点、“恶迹”的记述,而这一时期的文 士与民众亦多有对曹操恶劣品质的否定与批判。综而言之,魏晋南北朝野史小说中的曹 操形象基本上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人们从道德角度否定他的奸诈、虚伪、残酷,但同 时也肯定了曹操机智的性格、英雄的风度。在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中,曹操被拉下了封建 阶级领袖的神坛,成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曹操也因此从一个历史人物向文学形象迈进 了关键的一步。 第三章唐代诗歌与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时间的车轮行驶到了唐代,与此前的乱世不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安定、 繁荣的朝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代的士人与民众也有了与前朝不同的文化心态。 曹操的形象孕育在唐代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呈现在唐人的口同与笔端,具有了不同于 前朝的,符合唐人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的风貌。第一节唐代诗歌中的曹操形象诗歌是唐代最繁盛,成果最丰硕,也是影响最大的文学样式。唐诗最能反映出唐代士人的文化心态,从现存的130余童尹有关三国内容的唐诗来看,曹操的形象在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两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对曹操英雄功业的赞颂 如第二章所述,魏晋南北朝时的士人与民众对曹操关注更多的是其性格侧面中的狡 诈与残酷,从而忽略了其英雄的历史功绩,以至将其定位为一个“酷虐变诈”的反面形 象。丽在唐代士人的诗歌中,曹操的英雄功业重新得到了肯定与赞颂。这一变化的产生 蕴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本身“任人为贤”的用 意在当时已被异化,而实质上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的工具。因而“上品无寒门,下品 无势族”的社会局面使出身低微的士人根本无力进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时至唐代,情况则大为不同了。在统一稳定的唐朝社会,为选拔官吏而设的科举 制度已运转成熟,出身寒门的士人可以通过严格的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而在繁荣安定的太平盛世中,士人们也渴望为治世贡献力量,渴望凭借自己的才干成就 一番英雄事业。唐代的士人既看到了建功立业的阶梯与希望,也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 业的愿望。因此,他们羡慕英雄,也歌颂英雄。曹操倥偬一生,平定北方的英雄功业很 好地迎合了唐代士人的英雄情结,自然受到了充分地肯定与褒扬。对曹操丰功伟业的这 种欣赏之情充分体现在唐代诗人笔下,试举二例言之: 张说在《邺都引》中写道:“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D从‘三唇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申统计得出‘2l 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张鼎在《邺城引》中也说:。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 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9这两首诗都是把曹操作为一位功业 卓著的英雄来正面歌颂的。而在张说的诗中,曹操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政治领袖。事实 上,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登高必赋,横槊赋诗” 的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就称颂曹操说:“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不 释卷。”9曹植也在《武帝诔》中追忆曹操道:“既总庶政,兼览儒林,躬著雅颂,被之琴瑟。” …曹操的英雄气度和文人气质在唐代士人笔下重新得到了表现,张说的《邺都引》己为一例。杜甫在其诗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同样也肯定了曹操的英雄地位和文采风流。其诗文如下:“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 犹尚存。一@ 在唐诗中还有这样一些作品,诗人通过对邺城的今昔对比,来侧面展现曹操当年所 成就的霸业,对英雄的欣赏之情也由字里行间流露。例如孟云卿在《邺城怀古》中写道: “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刘沧在他的《邺都怀古》中 也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其诗云:。昔日霸业何萧索,古木唯多鸟雀声。芳草自生宫殿外, 牧童谁识帝王城?。…总而言之,无论是正面赞颂还是侧面对照,在唐代诗人特有的渴 望建功立业的时代情结作用下,曹操在唐诗中展现出了其英雄形象的一面,而他所建立 的足以彪炳史册的功业,也得到了诗人的肯定与赞誉。 二、对曹操腐朽生活的嘲讽 在肯定曹操英雄功绩的另一面,唐诗中还有不少作品表现出了对曹操否定甚至嘲讽 的情绪。这些情绪主要源于曹操在铜雀台的腐朽生活,而这些情绪的形成亦有其特定的 文化背景。由于魏晋时人对历史人物的个人品性给与了高度的关注,所以,曹操性格中 的奸诈与残酷的一面是他们贬抑的主要对象。而唐代大一统的昌盛局面激发了唐代士人 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他们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的个性世界,而是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他们渴盼有励精图治的君主能赏识他们,重用他们,让他 们实现自己兴邦定国的理想。而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曹操晚年酒色笙歌的铜雀台生活 是唐代诗人所深深憎恶的。因此,唐诗中有很多咏铜雀台的诗揭露了曹操在铜雀台荒淫 的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曹操这种行为的贬斥,寄托出深刻的讽喻主题。其中最具代表①见‘全唐诗'卷八十六Psr39(中华书局,1960年舨) ②见‘全唐诗'卷二百二P2109(中华书局,1960年版)@④均转BI于‘曹操传'PⅫ(张作耀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见‘全唐诗》卷二百二十P2|22(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⑥见‘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七P160*(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⑦见‘全唐诗'卷五百八十六Pw%(中华书局,1960年版)22 性的就是李邕的《铜雀妓》:“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丈夫 有馀志,儿女焉足私。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直节岂敢激,荒淫乃凄其。颍水有许由, 西山有伯夷。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此诗讥讽曹操腐朽 的生活将永远被后代人嗤之以鼻,讽刺不可谓不辛辣。还有一些诗歌直接描写了铜雀台 荒淫的生活,从侧面嘲讽曹操这种为后人所诟病的行为。例如刘商在《铜雀妓》中说: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9还有杜牧《赤壁》中的千古名 旬:“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9实亦讽刺曹操好色荒淫之旬。 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就暗讽过曹操晚年“系情累于外物,留曲 念于闺房”的腐朽心态。唐代诗人承袭了陆机的贬曹思想。通过这些咏铜雀台的诗,刻 画出了一个纵情于声色的曹操形象,并对这一形象给与了抨击和嘲讽。 综而观之,唐代诗歌中的曹操形象是具有两面性的。唐代士人既从歌颂英雄的角度 赞誉曹操建树的历史功绩,又从明君政治的角度抨击曹操晚年腐乱的铜雀台生活。这其 中蕴含着唐代士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渴望遇合于明主的精神世界,折射出唐代士人特有的 文化心态。第二节唐代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本文在第二章中介绍过魏晋南北朝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性格奸诈、残忍,是一个道 德角度的反面形象。这一特征在唐代的小说中继续得到反映,甚至有所深化。李冗的《独 异志》记载了很多关于曹操残忍、狡诈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的原型在魏晋南北朝的野 史小说中已经出现过,又照样流传到了唐代。例如《独异志》载:“魏太祖军中粮乏,令 主仓吏用小斗。后军众有言,太祖归罪主吏,谓日:‘借汝死,令压众。’谤词遂息焉。”这则故事见于裴注《曹瞒传》中,李冗用简言记之,寥寥几语表现出了曹操的主要性格――。诈”;又有一例载:“魏武残人性命,重伎艺。有一歌儿性甚慧,而声响入云。操爱其声, 未忍杀,乃于群妾中求得二入,声如歌者,密令教授,数月乃成。听之,立杀其前者。”这则 故事充分表现出了曹操的自私和残忍,见于前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 从以上二例我们可以看到,有关曹操反面性格的故事,从前朝依原貌流传到了唐代。 可见这些故事在民问流传之广泛,而且曹操这一反面性格特征也越来越趋于定型化了。①见‘全唐诗》卷一百十五Pll秘(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②见‘全唐诗'卷三百三P3347(中华书局,1960年版) @见‘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P59so(中华书局,1960年舨) 而在流传与定型的过程中,曹操的形象离史实越来越远,但贬曹倾向却愈加明显。例如 《独异志》中载:“曹操无道,置发丘中郎、谋金校尉数十员。天下人冢墓,无问新旧,发掘 时,骸骨横暴于野,人皆悲伤。”据史书‘三国志》载,董卓“徙天子都长安”时,“焚烧 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裴注所引《英雄记》亦载,董卓“发何苗棺,出其 尸,枝解节弃于道边。”可见,在历史上真正掘墓盗棺做出这种令人发指行为的人是董 卓,而非曹操。历史上的董卓是一个暴虐的军阀,而曹操却是一位统一北方的政治英雄, 二者本不应相提并论。但在《独异志》所载的这则故事中,却将董卓的暴行移植到了曹 操头上,可见为了突显其性格中残暴的一面,曹操的形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越来越背离 其真实面貌,“尊刘贬曹”也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心理倾向。 另外,与上述曹操的故事相反,唐代民间盛传着很多褒扬刘氏集团的故事,这也从 一个反面的角度说明唐代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贬曹倾向。例如同是《独异志》中所载有关 蜀方领导人刘备的一则故事:“刘备尝乘爱马好的卢,居樊城,刘表欲因会杀之。备走 陷檀溪,乃语的卢日:‘今日之意,得不努力乎?’马一跃三丈,遂脱难。”这则故事所 表现出来的刘备勇敢、临危不乱的品格与曹操的反面品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可窥 见民间爱刘憎曹的思想倾向。 综观呈现于唐代诗歌及小说中的曹操形象,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两条线索:首先,由 于唐代诗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英雄主义情结,他们在诗歌中既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位建立卓 著功业的英雄来加以赞颂:同时又对曹操在铜雀台腐败奢靡的生活进行了揭露与讽刺。 于是,曹操的人物形象在唐诗中就以这样的面貌出现了:他把握历史机遇、驰骋沙场半 生,平定了辽阔的中国北方,他的历史功绩将为后人艳羡和赞誉;但是,他却并非唐人 心目中理想的贤明统治者,他沉溺于铜雀台的腐朽生活,“君王欢爱尽”之后,亦难免 。尘谤于后王”的命运。其次,在唐代的民间小说、故事中,曹操继续以奸诈残忍的反 面形象出现,而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也在民众中沿袭并更加深化。总之,唐代的曹操形 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为后世曹操文学典型形象的出现提供了进一步的基础。①见1--=1雪志卷六?董二袁刘传'P133(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 第四章宋代诗文中的曹操形象第一节北宋诗文中的曹操形象由唐入宋,江山易主,中国的社会时代氛围又一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宋代的诗 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在宋代士人笔下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元素,从而形成了与前朝不同 的人物形象特质。与唐代相比,宋代是一个思想控制较为严密且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功能 的朝代。宋代在儒学复兴的基础上所构筑的理学大厦又一次将宋代文士的目光集中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上,并将重视伦理道德的思想倾向进一步发展深化。又因为宋 代所采用的“崇文抑武”的基本治国方针使宋代的文人士大夫有了更多的机会干预国家 政治,因此宋代的士人在写诗作文时表现出了比唐代士人更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伦理道 德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士人采用了与唐代士人不同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的标准――道德。而在宋代士人的道德评价体系中,曹操是一个有饽于伦理道德的奸贼形象。宋人不再像唐人那样欣赏曹操建功立业的王者之风,而是从道德评判的角度对他进行否 定、贬斥,表现出了普遍的厌曹情绪。 以靖康之难为界限,本文将宋代的诗文也依历史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进行讨 论。在北宋诗歌中,曹操奸诈的形象已经定型,完全成为一个对立于蜀汉一方的反面人 物形象。如果说在前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曹操之“奸”,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故事, 那么在北宋诗歌中,诗人则直接用辛辣的字眼来反映曹操的奸诈形象。例如,程俱在《北 固怀古》诗中写到:“阿瞒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棰。”…这里用了极富贬斥意味的称呼一“阿瞒”。“阿瞒”这一称谓源于‘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注引《曹瞒传》:“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曹瞒传》乃出于吴人之手,对曹操有明显的贬损倾向。在北 宋诗歌中,诗人大量采用了类似这样的称谓,表现出了对曹操的轻视之情。例如孔平伸 的《于将军》诗也中有:“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9如果说“阿瞒”、“曹 瞒”一类的称谓表现出的仅仅是对曹操的不恭之意,那么有些诗人所用的“老贼”这样 的称呼则具有更加强烈地斥责甚至痛恨的色彩。。贼”在《古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 “盗窃者或为害人民的人。”以“老贼”来称呼曹操,可见曹操不仅“酷虐变诈”,积怨 于百姓,且盗取汉室江山,厌恶之情溢于字表。试举一例:孔平仲《紫髯将军》诗日:①②所引均见‘三国演义瓷料汇编'PIl3(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杜2003年版) “青盖入洛虽可惜,犹胜俯首臣老贼。”… 在北宋的文章中,同样可以印证上述观点,但曹操在文章中的奸贼形象更加深入, 作者的言辞也更加犀利。例如郑咸在《元祜重修庙记》中为了抬高关羽,贬低曹操,将 曹操礼待关羽又义释关羽归去的历史演说为:“孔融、杨彪,皆巨德元老,一日少忤曹公, 乃戮而囚之。侯为曹公所得,不敢加无礼焉;比其去也,熟视而不敢追。然则侯之所以胜曹 公者多矣。”9在这里,曹操首先是一个凭一己之欲滥杀有德之人的残暴军阀,其次他还 欺软怕硬。孔融、杨彪若有“一日少忤”,便“戮而囚之”,但面对关羽之勇,却“不敢 无礼”,甚至眼睁睁看着关羽离去也“不敢追”。这样的叙述中加入了太多作者的爱憎之 情,与史实相去甚远。而文章中更借关羽之口对曹操进行评价:“侯以为曹公名为汉臣, 实汉仇也。”作者在这里将曹操完全定义为汉家之贼,厌恶之情已达到极致。苏轼也写 过不少关于三国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苏轼也站在道德评判的角度,对曹操进行了激 烈地批判。例如,在<孔北海赞并序》中,苏轼说:“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 耳。”9又说曹操“平生奸伪”,只是因为“世以成败论人物”,才“得在英雄之列”。由 此可知,在苏轼的心中,有两条品评历史人物的标准:历史评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 将这两条标准作用于一个人物身上,有时会得到相互矛盾的评判结果。而对于苏轼来说, 对于宋代士人来说,他们看重的当然是道德评价而非历史评价,因此,在文章的结尾, 苏轼作出了“视操如鬼”的评判。这当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曹操进行地严厉的否定, 贬曹思想可见一斑。而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苏轼又将曹操与刘各并举,在对比之 中突显曹操的奸诈。例如:文中孙权对曹操的评判是:“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 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叹足下蹈覆车也。”而文中对刘备的看法则是:。刘备之兵虽少, 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将曹操比若 王莽,而将刘备看作刘邦,两相比照之下,“尊刘贬曹”的旗帜已非常鲜明。还有苏轼 的‘诸葛亮论》,在此文中苏轼又将曹操对比于诸葛亮,说诸葛亮“言兵不若曹操之多, 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9由此可见,宋代 士人所鄙视的正是曹操缺乏忠信的为人,而曹操在宋代士人的诗文中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奸诈无信之人,而被视为“鬼蜮之雄”,其因诡谲奸诈而被贬抑的程度已大大超越了前代。①②所引见‘三国演义资料汇编》P112,Ploo(朱一玄刘毓忱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见‘苏轼文集'二十一卷P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④见‘苏轼文集》六十四卷P1976(中华书局,1986年版) @见‘苏轼文集'三卷PIl2(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二节南宋诗文中的曹操形象南宋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操形象较北宋又进一步恶化,视曹操为贼,已经成为士 人们的普遍共识。如果说曹操在唐人心中还有英雄的影子,那么时至南宋,曹操已完全 蜕变为一个“君子所不道”的汉室。鬼蜮”。这种“汉贼”形象的确立亦包蕴着特定的 历史文化内涵。赵宋南渡之后,北方被金人占领,其形势类同于三国时曹操雄踞北方, 而刘氏偏居一隅。因此,南宋士人的贬曹除了鄙视其人品道德之外,又注入了民族矛盾 的情绪。他们将曹操视为入侵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将刘备当成了汉室的象征。因此 渴望恢复中原,爱国忠君的南宋士人对曹操表现出了极大的仇视。例如陆游有《得建业 停郑觉民书》诗云;“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洪迈在《容斋随笔》中也说:。曹操 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而在《容斋五笔》中,洪迈更进一步揭露曹操之所以杀害杨 修的小人之心:“自古奸雄得志,包藏祸心,窥伺神器,其势必嫉士大夫之胜己者,故常持‘宁 我负人,无人负我’之说。”此处曹操全然一个嫉贤害能的奸佞小人,作者对曹操人品的 贬斥、鄙视之情也溢于字里行间。 而将贬曹思想推向极致,甚至视曹操如寇仇的人物则是南宋的朱熹。朱熹继承习凿 齿的观点,欲恢复蜀汉的正统地位,而认为曹操为篡逆之贼。他甚至颠覆《资治通鉴》 的纪年方式,在其所著《资治通鉴纲目》中采用刘各章武承汉建安纪年,使其“帝蜀寇 魏”论的观点实质化、鲜明化。这样的作法固然有违于历史,是不够科学的。然而,即 使是以著史之功而名垂史册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也对曹操多有诟病。站在史家的角 度,司马光对曹操历史功绩和政治军事才能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身处宋代政治 文化背景下的司马光,亦难免贬曹的思想倾向。例如他评论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 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 犹畏名义而自抑也。”9这里司马光深刻地揭示出曹操的不轨心理,也表现出著者对曹操 的定位,仍然是汉之奸臣。 在宋代的诗文中,我们看到的曹操形象不仅仅具有诡诈的性格,而且被扣上了。汉 家之贼”、。汉室之仇”的政治帽子。宋代的士人贬斥他的奸险,更痛恨他的“篡盗”, 他们将曹操视为传统道德的对立面,站在卫道的角度将贬曹的倾向发扬到了极致,曹操 的奸贼形象由此定型,且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脑海之中。①原题为‘得建业悴郑觉民书言虏乱自淮以北民苦徼调旨望王师之至》(见‘剑南诗稿校洼>P2623卷四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②见‘资治通鉴'卷六十八P2174(中华书局,1956年版)27 第五章《三国志平话》中的曹操形象“说话”是繁盛于宋代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随着北宋国家的统一,社会经 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北宋的城市商业经济非常繁荣,在当时的大城市之中,商铺、 邸店、酒楼、旅馆随处可见;商人、小贩、各种手工业者往来络绎不绝。更为重要的是, 北宋的各大都市都突破了坊与市、昼与夜的界限。这一改变不仅促进了商业交易活动的 进行,也使北宋出现了热闹非常的夜间集市。我们从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便 可具体领略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观:“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 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 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这样热闹繁华的 宋代城市中,居住着身份各异,阶层各异的宋代百姓,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他们的文 化娱乐需求逐渐提高。为了满足市民日益扩大的娱乐消费需求,同时也在唐代说话、变 文的影响下,“说话”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便在宋代的城市之中迅速兴盛起来。 讲说三国故事是“说话”家数中讲史一家里非常重要的一支,在当时民众中非常流 行。三国故事在宋代兴盛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便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所解释的:“说‘三国志》者,在宋己甚盛,盖当时多英雄,武勇智术,瑰伟动人, 而事状无楚汉之简,又无春秋列国之繁,故尤宜于讲说。”其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有 着非常成熟的群众基础。从三国题材出现在中国文学文化大舞台上的时候开始,它就不 仅仅是上层文士品赏的对象,而是各朝各代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也经历了不同 时代百姓依其不同的审美文化心理所进行的改造。流传至宋代,它依然是瓦舍勾栏中老 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说话内容。 鲁迅先生说:“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 是为‘话本’”。…我们虽然无法在今天亲耳听到宋代讲说三国故事的内容,但是,我 们可以根据诉诸于文字的话本透析一二.宋代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三国志平话》源自元至治年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全 相三国志平话》。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正确地指出了这部平话著作与说话的 关系:“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 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元代平话本承宋代平话而来,更有前辈学者认为①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Pgo(齐鲁书社,1997年版)28 这部元代所刊‘三国志平话》当有一种宋代平话旧本作为蓝本。…因此,透过这部‘三 国志平话》我们无疑可以领略到宋元时期民间通俗文学创作领域的曹操人物形象及其所 反映出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 ‘三国志平话》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它的重要意义体 现在其对三国故事及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创作上。在《三国志平话》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已经超越了历史人物的特质而进入了艺术化形象的领域。有时甚至跳脱出了历史的原则 而被纯粹地艺术化塑造。读<三国志平话》,我们会深刻地感觉到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越 来越远离《三国志》中的历史风云人物,同时越来越靠近‘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典型人 物。这也足以证明, ‘三国志平话》是成就《三国志演义》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三国志平话》以“三国志”加“平话”命名,有以历史事实加艺术创造之意。实际 上,‘三国志平话》所依据的往往是一些非常宏观而且简单的历史情况,在此基础上所 设置的情节和安排的细节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虚构的。例如“赵云救太子”之事, ‘三国志》所载之历史为:“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 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9至‘三国志平话》中,为了突显刘备的 大义,赵云的勇猛及刘、赵的君臣相知之情,分别设置了三个典型化的情节:首先,平 话中的刘备非“弃妻子南走”,而是与妻子无奈离散于乱军之中;其次,平话写当刘备 得知妻小不知所踪后的反应是:“玄德不语。”由此可知,刘备并没有让赵云去为他营 救妻小,也不知道赵云营救之事。赵云深谙刘备不语之心,于是不顾生命危险前往营救。 不知情者却以为赵云叛逃,以告知刘备,刘备为止众语,。一剑断其马鬃日: ‘只此马鬃为例!’”最后,平话叙写赵云单马入曹军救阿斗之勇猛,恰如平话中赵云所言:“我 于百万军中与主公救阿斗”,其后更复诗赞日:“奇哉赵子龙、凛凛一心忠。先主败 荆州、家族又不从。一生不顾死、再入虎狼丛。忠孝保弱子、敢当百万雄。春秋有 伍相、汉世有子龙。到今千载后、谁不仰高风?”这三段情节的渲染充分表现出赵云之忠勇,刘备之仁义以及君臣之间的信任与深厚感情。蜀汉集团中的主要人物――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即是‘三国志平话》中所塑造的中心英雄人物形象,而曹操在‘三 国志平话》中则是作为蜀汉英雄的对立面出现的,创作者同样虚构了很多典型化的情节①关四平先生认为‘三国志平话》“虽刊于元至治年问,但并不就证明该书写成于此时。’(见‘三国演义源流研究'P14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郑振铎在(<---国志演义>的演化》认为:。三国故事的流传既是有了那么 悠久的历史,‘三国志的话本’又颇有很早产生的可能;且我们既有了末人传下的‘五代史平话),难保同时不有一种宋本的‘三国志平话',所以虞氏所刊的‘三国志平话'很有以一种旧作为蓝本的可能。’(转引自关四平(---国演义源流研究'P143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见‘三国志卷三十六?关张马黄赵传)PTa4(中华书局2005年简体字版)29 来突显曹操的主要人物特质――奸伪、残酷和篡逆。从道德的角度贬斥曹操的奸诈在流传于民间的三国故事传说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 命题。在宋代的平话中,“尊刘贬曹”就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思想倾向上升为接受者的审 美感情。苏轼在《怀古?涂巷d,JD听说三国话》中写道:。王彭尝云; ‘涂巷中,I,JD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Ⅷ‘三国志平话》中从始 到终都贯穿着这种尊刘贬曹的审美感情。平话仍旧以道德作为出发点来否定抨击曹操性 格中的奸伪与残酷。较前代有所不同的是,平话将人物性格至于其所设置的情节环境中, 细节为塑造人物服务,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成熟,更加鲜明。例如《三国志平话》写曹 操斩杨修的前因后果为:“一日,曹操夜静私行,见军打揲行李。操问,乃兵部侍郎杨 修令众官使军打揲行李。于是曹操质问杨修: ‘扇摇军心,尔乃何意?’杨修言: ‘昨日早饭罢,见丞相叹鸡肋,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此乃丞相班军。’”曹操听言,怒 不可遏,以三年前“曹娥碑”之事高骂杨修道;‘:尔料诸葛不敢正视,料吾有似草芥, 尔有篡位之心l”遂令人斩杀杨修。在这个由两个小故事连缀而成的具体情节中,我们 可以看到,曹操对杨修三年之前因为“曹娥碑”一事已经心生怨恨,三年之后的“鸡肋” 事件不但使曹操更加怨恨杨修,而且成为杀害杨修的借口。反观曹操的怨恨,无非是因 为嫉才而来。由于个人心中的嫌怨就滥杀无辜,不但不能使有才之人见容于己反而加以 迫害,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发指。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性格不但虚伪、残忍而且自私、. 记仇。而杨修则着实无辜、可怜。在这样的情境中对照之下,曹操就更令人厌恶,杨修 也就更值得同情了。《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曹操与杨修解曹娥碑之题事,但依《世说 新语》所记,曹操非常叹服杨修之才华,并感慨说:“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而 在平话中,曹操却成了因妒才而心挟私怨的残忍小人,其形象之日下,可见一斑了。 再看曹操杀马腾事, ‘三国志平话》极尽笔墨去铺垫背景,刻画细节,使曹操专横残忍的面目鲜活生动,读后令人切齿。首先,平话叙写了马腾入长安的原因――“斩斫 不由献帝、存亡皆在曹公。”又写了马腾此去报了赴死的决心――言二子:“书来唤你、当休入长安。倘若吾死、当杀曹操与我报仇”.接着写马腾面圣时慷慨陈述曹操之罪: “曹操,你非忠臣!今闻褒贬宣参,封赠助赏,皆由于汝,使帝受倒悬之急,垒卵之危!” 然后又用细节描写展现这一席豪言所带来的效果:“唬得文武失色,献帝笑日:‘马腾, 你休胡奏,曹操忠臣也。’”事件的的结果无疑是谏臣被戮。即使马腾的直谏根本无法①见苏轼‘东坡志韩'卷一P7(中华书局,1981年版) 打击曹操的势力,曹操还是“当夜使三干军、数员将,没一个时辰,把马腾皆斩了。” 曹操杀马腾这件历史实有之事在平话中被如此添枝加叶之后,显得首尾勾连、环环相扣,非常生动。不同人物的形象也跃然于纸上――曹操的一手遮天,残忍毒辣;马腾的正直悲壮;群臣的敢怒不敢言以及献帝可悲的傀儡地位都清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了。还有一 例,马滕死后,马超为报父仇与曹操交战。‘三国志平话》写马超捉住曹军问:“曹贼 生得如何?”其军怕死,言:“曹公生得美貌髯长。”曹操听得后便“刀断其髯,换农”, 方得逃脱。在这则小故事中,虽只寥寥数语,曹操的狡猾、诡诈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极力表现曹操的篡逆是‘三国志平话》不同于前代三国题材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前 文已述,由于南宋以后由河的分裂,民族矛盾的急遽尖锐以及朱熹。帝蜀寇魏”论的影 响,曹操乃汉室之贼的形象越来越深入民间。平话为了表现曹操的篡盗之心,同样艺术 性地创造了很多故事情节,甚至不惜颠覆历史。例如,《三国志平话》中所写的衣带诏 一事将曹操篡逆之心昭示于天下,最能表现曹操胁迫天予,篡盗汉室江山的乱臣形象。 献帝私下赐国舅董成一条玉带,而曹操己然知晓此事,可见曹操在宫中耳目之多,权势 之大。董成回家后,发现带内藏有密诏一封,董夫人于是后怕日:“倘若内门前曹操搜 出,一门家小都休。”曹操之残暴不仁,于此可知。汉献帝在诏书中更直言:“今有奸 雄曹操,挟寡人行势,当识也。”进一步说明曹操的确是汉室之贼,而绝非汉室之臣。 曹操无论如何大逆不道,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历代民间故事传说中,他都在表面上 以入臣自居。而在《三国志平话》中,创作者却公然推翻了历史,让曹操这一历史人物 完全跳脱出史实原则的限制,将曹操的忤逆形象描写到了极致。平话中写曹操因忌恨太 子,便设计以篡位之罪欲加于太子,更令一心腹严刑逼供,“鞭挞太子”,“太子乃帝 予龙孙,不能忍受”,无奈之下“虚招其罪”。曹操竟然。秉公执法”,将太子斩首于 市曹,还冠冕堂皇地说;“自古以来,弑君杀父,岂有赦也l”最后,曹操还逼献帝禅 位给儿子曹丕,让曹丕登上了天子宝座。这一段故事,完全有悖于历史,是创作者为了 塑造人物形象进行的想象和虚构,这一情节的艺术性创造成功地塑造了曹操篡盗的反面 典型形象,也将民间贬曹、恨曹的情感宣泄到了顶点。 <三国志平话》除了在故事情节中表现曹操的反面性格之外,还运用对比的手法, 将曹操至于刘备的对立面,尊刘与贬曹同时进行,从而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飞的事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