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风魂无极剑二)——Lot灵能激发技能原来是这样的还有多少登陆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
我的图书馆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作者:王宇  前言前言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正是如此,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倒不如教会他赚钱的生意经,这才是馈赠给孩子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受到高等教育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竞争自然愈加激烈。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呢?很显然,背景和关系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娇好的容貌也始终上不得台面,归根到底还是要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人综合价值高低的表现,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能力作为发展的资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为了让父母们掌握一手培养孩子能力的好方法,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我们特意编写了这本书——《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  在南北相对的两座大山上,各有一个禅院。  他们相互之间的见解、主张不完全相同,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每天早上,两个寺院分别派一个学僧到山下去挑水,两个学僧都血气方刚、年轻气盛、互不服气,在山脚相遇,经常或明或暗地较劲,互试技巧。  一天,南寺院的学僧问:“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学僧答道:“脚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南寺院的学僧听后,无语言对,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挑了水,回到寺院向师父讨教,师父说:“下次你碰见他的时候,就用同样的话问他,如果他还是那样回答,你就说:‘你没有脚,你到哪里去?’这样你就能击败他了。”  学僧听完,很高兴。  第二天早上,南北寺院的学僧又在山脚相遇。  南寺院的学僧又问道:“你到哪里去?”  北寺院的学僧答道:“风到哪里我便去哪里。”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南寺院的学僧完全没有招架之力,又站在那里,一时语塞。回到寺院,师父见学僧满脸晦气,便问道:“难道我教给你的方法不灵吗?”  学僧便将早上的事如实讲了出来,师父听了哭笑不得,对学僧说:“那你可以反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  学僧眼睛一亮,心想:“明天一定能取胜!”  第三天早上,南寺院的学僧又碰见了北寺院的学僧了,于是问道:“你到哪里去?”  “我去挑水去。”  南寺院的学僧又没有话了,因为他不可能说:“如果没有水井,你到哪里去?”  师父知道了他们的对话之后,语重心长地叹道:“观晚霞悟其无常,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其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学贵用心悟,非悟无以入妙。别人的东西永远是别人的,只有悟出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力是任谁也抢不走的,一旦把能力变为己有,就如同加上了无形的力量。对于小孩子来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不断拥有的过程。  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事情,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锻炼他能力的最佳时机。倘若父母能够抓住时机及时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和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生,无论何时都能够发挥重大的作用,实可谓一笔无形的财富。  前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群七八岁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场,玩的十分开心。到了中午吃饭时,老师忽然发现一个小女孩呆呆地望着一个煮鸡蛋,表情很为难,老师连忙走过去问道:“你是不是不爱吃鸡蛋?”小女孩说:“爱吃。”  “那你为什么不吃呢?”  “因为这个鸡蛋看起来怪怪的,和我们家的不一样。”  “那你们家的鸡蛋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十分好奇地问。  “我们家的鸡蛋是软的,这个鸡蛋太硬了,咬不动。”  老师听了哭笑不得,在她的盘问下才得知,原来这个小女孩从来没有见到生鸡蛋煮熟的时候以及剥鸡蛋的过程,都是妈妈弄好了让她吃,难怪她不会剥皮。接下来,老师又问另外几个孩子:“你们谁知道,鸡蛋是怎么来的?”谁知孩子们竟然异口同声地回答:“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这样的回答让老师诧异了,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现代社会里,大多数孩子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很多家长都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却不知爱孩子的做法最终是毁了孩子的前程。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甚至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有不利的影响。  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能力,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世界上著名的幼儿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长为栋梁之材,就看家长会不会培养。”但很多家长都只是把眼光紧紧地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孩子能力培养。但事实上,孩子的能力远远比他们的成绩更加重要,能力才是他们以后的人生赖以生存的基础。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一书从各个方面,为家长们介绍了该如何开发与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家长从此高枕无忧!  一项重要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全世界却排名倒数第五,这样的差距不得不令人深思。可以说,中国学生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付出的不仅仅是大量的时间,还是用金钱难以计算的创造力。因此,一些教育专家疾呼:中国需要的不是计算器,而是创新人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家长却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一书怀着一颗“可怜天下父母”之良苦用心,将中西方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地告诉家长们,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n个能力》包括许多内容,如独立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上的能力,理财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等,对于家长来说,就像是一把钥匙,为开启孩子的心门做足了准备。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一、一切都需要自理  基本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生活和自己周围环境的能力。  自从1979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就多了起来。事实证明,这些从小集万般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小王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往往都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如果连家里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话,还何谈在社会上生存呢?  生活中,许多家长都非常注重孩子的智力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中国,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孩子还小,生活自理能力偏差,应对孩子多加关爱及照顾,于是什么家务也不让孩子做,就连收拾房间、整理书包,甚至是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也都是父母全权包办。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对父母、家庭、环境的过度依赖,有些小学生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一旦离开了父母,他们就无法独立生活,显而易见,这对孩子健康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过分宠爱是自理的大敌  过分宠爱是自理的大敌。由于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道德上讲,长辈对晚辈的溺爱是符合人之常情的。但是从教育方面来讲,又是极不正确的做法。孩子的一生其实就像一张白纸,而这张白纸上究竟会绘出什么样的图案,父母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的,甚至可以说是父母帮着他们一点一滴地写上去的。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将这第一任老师当好却并不容易,大多数家长并不是一位合格的老师。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动都变成了父母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动。  第一,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如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直线上升,过着古时“皇帝”的生活,衣食住行全部都不用『操』心,而父母对此也乐不思蜀。在他们眼里,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提高,那么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当然,对孩子的学习抱以期望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重视了学习而忽视了自理,真的就有些得不偿失了。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学校里表现良好,能力似乎并不很差,但一回到家里,所有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这些和父母的溺爱不无关系。  第二,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虽然年龄还小,但只要父母能够告诉他们正确的做事方法和程序,他们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年龄小,怕他们做不好事情,因此一遇到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这也是导致很多孩子不懂得自理的重要原因。  第三,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  众所周知,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是很短暂的,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培养他们多次练习的习惯。如孩子在最初学会洗衣时,会高兴地活蹦『乱』跳,如果父母此时没有及时让他们留住对洗衣服的兴趣,以后他们可能还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因此,父母此时最好给孩子一定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认为自己做成了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得到了激励以后,他们的劲头会更加强烈。  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与其父母什么都帮着孩子做,不如放手让他们自己做,从而锻炼孩子从小的自理能力。让孩子学会一个人在家时,也能过得很好。  怎样使孩子学会自理  孩子的自理能力应从小培养,怎样使孩子学会自理,这一切还需要父母的督促与指导,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第一,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认识。  大部分孩子缺乏自理能力,都是因为父母对子女过于娇惯造成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父母首先做的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认识。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子女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事情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见,正是因为你们的过分干涉,才抑制了他们活动的内驱力,削弱了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动『性』。因此,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加出『色』,更加优秀,那么就不妨大胆地放开手,有时候没有你们孩子也许可以走的更好。  第二,要善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父母应教育孩子自主、自学、独立地调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什么事都要父母在旁边“指点『迷』津”。应当让孩子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孩子学会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因此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还不够,父母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生动、事实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第三,多让孩子参加户外或服务『性』劳动。  户外活动是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因为户外活动,不仅是一个动脑的过程,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手的过程,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自己料理生活琐事,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勤劳、自检的优良品德。此外,家务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其从小就自己动手来满足一些个人需要,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还有助于使其养成尊敬父母的良好习惯,对培养他们的集体感、责任心也大有帮助。另外,父母应当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和一些公益『性』劳动。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从小事做起,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般来说,孩子总是对一些新鲜事情好奇,对帮助父母做事更是自告奋勇,此时,父母应多加引导,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  第四,父母要做好表率。  由于孩子的自我判断力有限,因此总是很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喜欢模仿和自己朝夕相处的父母,而且不会考虑某种行为是否正确、适当。因此,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把家中收拾地整洁有条理,办事情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第五,采取信赖态度,多鼓励少批评。  当孩子在做事时,父母都要采取信赖的态度,只要方向是正确的,就尽量不去干涉或者禁止。要放手让孩子自由行动,使其充分运用其智力能力,获得成功或者失败的感受。然后再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做这类事情时怎样才能达到成功的目标。自理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起来的。  当然,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要妄想“一口就能吃个胖子”,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让他们渐渐来适应。  父母不要总是在担心孩子,总有一天他们是要自己来面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父母不可能永远都挡在他们的面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题后感悟: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二、动手能力,可以强化行动力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研究后,提出了“手脑并用”的理论,该理论首次提倡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口、眼、手,在亲自感知、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了手指的运动有利于幼儿智力及行动力的发展这一观点。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洛克曾说过:“人的智慧是从人的行为开始的,在动作之中延伸的。”但在如今的社会上,很多家长却把教育看作是单一化的智力开发,在早期启发教育上违背儿童的心理特点,这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求见求全、盲目定向的行为,这种过分的爱与全部包揽,只请求对其进行知识灌输,只看孩子的分数而不看孩子自理能力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无半点好处的。家长朋友们知道吗?如果不让孩子亲自动手去尝试,等于是阻断了孩子探索的途径及兴趣,久之孩子就会失去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甚至连正常的思维也会逐渐变得迟钝,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孩子手部发育的特点  毋庸置疑,孩子动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手——眼——脑”三大部分之间的协调过程,想要促进孩子行动力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要发展他的手指『操』作能力——动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先来看一看孩子手部的发育特点吧:  第一,幼儿手肌肉特点。  1.孩子的肌肉嫩,收缩力差,易疲劳。  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嫩而柔软,收缩力差,容易疲劳。不过由于孩子的身体新陈代谢旺盛,因此虽易疲劳但恢复也很快,但注意供养一定要充足。  2.神经系统的技能调节不强。  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所以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也不够强。  3.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孩子上下肢活动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而小肌肉群发育较晚,3~4岁的幼儿在用手指活动的细小动作方面如握笔、拿筷子、系鞋带等方面掌握不自如。  第二,肌肉卫生。  1.应让孩子保持正确姿势。  家长在教孩子动手做一切活动时,应尽量让他们保持正确姿势,但要注意避免肌肉过分紧张,导致幼儿肌肉疲劳。  2.补充足够的营养。  因为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最为关键的时期,所以家长应科学地合理地搭配好食物,做到膳食均衡。同时,还应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不偏食、多吃青菜水果,少吃腌食甜食,不吃刺激『性』食物。  3.加强锻炼,促进肌肉群的发展。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这样可以促进大肌肉群的发展,在泥工、手工、日常生活中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孩子稍大些时,父母可以适当地制造一些障碍,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拿到想要的东西,以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慢慢地,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但组织安排的活动要合理,避免疲劳,预防肌肉损伤。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们带着家里的菜刀来到课堂——“今天我们技能课学习自己动手切黄瓜。”有一位学生这样告诉家长。只见每个学生的面前都横着小案板,上面搁着几根绿油油的黄瓜,30个学生几乎人手一把明晃晃的菜刀跃跃欲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举着笨重的菜刀,眼睛紧盯着黄瓜,一刀一刀小心地切着。他们对老师的教导记得很清楚“左手空握拳按住菜,右手用刀,使刀锋向外,这样就不会切着手。”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切完了,毕竟是第一次动手,黄瓜的形状可谓是千奇百怪。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心情,他将自己的黄瓜放入碗里,撒上盐、酱油、醋和味精等调味料,“味道不错!”孩子吃着自己的战利品,不禁发出这样的感言。  教育学家们一致表示,让孩子自带刀上课的确有些危险,但也确实有锻炼孩子的动力能力与行动力的作用,只要做好保障,这种教育方式还是值得提倡的。  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曾说:“要教养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也曾提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机会动手。”孩子所处的时期是身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多加锻炼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对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会打下牢固的基石。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  第一,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  在孩子的视野中,大自然就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父母当然也要将这些天然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春天可以到野外放风筝,踏青;夏天可以到水池中游泳、捉鱼;秋天可以到野外拾落叶,做树叶标本;冬天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大自然中蕴藏无限内涵,吸引着孩子去探索,如果父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在植树时,尽量让孩子动手翻土、种植、浇水、施肥。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让孩子体验活动的乐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多举办一些比如叠被子、系鞋带、编花篮、扣扣子等活动,从而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  3.在自由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游戏器材,来激发孩子的动手意识,促进动手能力的发展。  第三,运用家庭式教育,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知道应该注重孩子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多为让孩子参加这个训练班、那个兴趣组,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一些良好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的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孩提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广大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全方位、高素质的人才而奋斗。  题后感悟:  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看到这些,不知家长们作何感想呢?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三、独处能力,看清“虚假的自我”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总是把与人交往、待客能力看作是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在某种情况下,独处能力甚至比其他能力更加重要。因此有人这样说,不善于与人交往、待客等交际能力固然是一种遗憾,但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能力,是让一个人具备应对孤独和寂寞的策略。也就是说,具备了独处能力就不会再害怕寂寞,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不会寂寞,而是要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有关专家认为,人在寂寞时分别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惴惴不安、做事无头绪、一心想逃出寂寞;其次是逐渐习惯寂寞,可用一些其他的事务来驱除寂寞,生活也逐渐恢复正常;最后是把寂寞当作一片诗情画意的肥沃土壤,一种创新的契机,一种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很显然,最佳的状态应该属于第三种。  因此,独处能力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但是人们要清楚,独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应从小就培养及训练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成长的过程看清“虚假的自我”。  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  5岁的明珠现在上幼儿园中班,从外观上来看,她有一副饱满的额头,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给人十分机灵的感觉,也很讨人喜欢。可最近不知怎么了,原来十分活泼的明珠喜欢上了“独处”,她经常会一个人陷入若有所思的状态中,很多次,妈妈看到她独自坐在地上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手里也不停在摆弄着玩具,这些异常的状态令父母十分担心。有时候,妈妈也会关切地问女儿在做什么,可是明珠却并不配合,每次她都心不在焉地说道:“没有干什么啊?”明珠到底是怎么了?小小的年纪难道就有心事了吗?  其实像明珠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因此父母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因为“独处”并不是大人们的专利,小孩子也同样需要享受“一个人”的空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内心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虽然脑子中的相法不如大人那样复杂缠绵,但毕竟还是有属于自己的认识。因此,他们也会静静地在一旁“思索”一下。事实证明,不管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有多深,他们还是仍然会为自己保留一块“独处地”,只供自己享受。而这种状况多发生在五、六岁左右的孩子身上。  专家还指出,“独处”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大人一刻都不能离开他,一离开就不做功课,逃出去玩。”有些父母还说:“这孩子实在太缺少‘独处’了,而且从小就难得孤独。”其实,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造成这一切后果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打从孩子一生下来,他便成为全家人的“焦点”,一颦一笑牵动着全家的心,一哭一闹都不会逃出大人们的视野。因此,造成了他们根本就没有“独处”的机会,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大人的陪伴。也许在小时候,这样的依赖并不能显现出它的弊端『性』,可是长大后又该怎么办呢?这些,不知家长们有没有想过?  可以看出,孩子如果不会独处,就很可能缺乏独立自主『性』,不仅是生活上的独立,更缺少思维上的独立『性』、创造『性』。试想,没有“独立”的锻炼,又怎么可能体验“独立”的快乐?“独处”是孩子可以独立的时空条件,在独处中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体验环境、解释问题,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玩耍、解决困难,更能保证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  因此,专家建议已为人父为人母的朋友们,给孩子们独处的时间吧,孩子也需要“一个人”的空间,请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势在必行  张女士一直都特别喜欢小孩子,有一年暑假,她带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去公园玩,大的今年7岁,刚上一年级,小的今年刚满4岁。在玩的过程中,小丽发现两个孩子非常不一样:7岁的孩子做起事来就有板有眼的,皮球就是拍的,跳绳就是跳的;而那个4岁的孩子呢?他就像是一个小猴子,一会儿将跳绳绑在双杠腿上当“摇篮”,一会儿拿起皮球当“保龄”,一会儿又将球网当成“铁丝网”,学着解放军叔叔匍匐前进,看他那开心的样子,玩得是不亦乐乎!后来居然连年长他3岁的邻居哥哥也来模仿他玩耍的姿势……  张女士对于这两个孩子的家庭是再熟悉不过了,7岁孩子的父母非常的“用心”,对孩子照料地是无微不至,有求必应,还给孩子安排了诸多的额外发展及学习内容。从孩子4岁起就开始让他学钢琴、学书法,难得有“独处”的时间;而相反那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比较“粗心”,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父母的粗心也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都让孩子一个人玩,顶多在必要的时候帮上一把,在外人看来这孩子总是“孤独”的。但就是由于家长的“粗心”,才造就了这个4岁的“小鬼”充满独立而富有的创造『性』!  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独处”的能力呢?这里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当你一个人独处时,是感觉特别无聊、难以忍受呢?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十分享受呢?如果是前者,则就表明独处的能力还不够强,若是后者则说明可以很好地将寂寞运用起来,独处能力很好。如果你想试一试孩子是否有独处能力,不妨用这个方法来试试“小精灵”?  西方的一些专家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的内容是孩子的哭闹行为,结果发现,哭了之后立即收到反应的婴儿,1岁后还会哭闹的比率比较低。该研究的负责人表示,母亲对婴儿的需求愈是敏感,婴儿就愈有安全感,除了能与父母建立起浓厚的亲情外,还敢于外出探索新鲜事物,逃脱家人的依赖感。  在现如今的社会,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你没有独当一面的勇气与魄力,那么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所淘汰。家长必须明白,放任孩子独处,并不是冷落他或是不关心他,而是让他真正去体验并学习生活的实质。在独处的时间里,父母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他时候很难发现的能力。只要他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最好不要去打扰他,如果在他玩的过程中,遇上了一点小挫折,家长尽量不要去帮助他,让他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若他开始吵闹时,不妨试着先和他先说会儿话,用声音来安慰他,等到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之后再去抱抱他。如此一来,他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那么的不被重视,同时也让他知道父母也有事情做,他必须要学会等待等。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父母不要以为让他们独处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不是的,凡事过犹不及,过长地放任孩子独处,很可能让他们产生“没人愿意理我”的感觉。  也许很多家长都以为,喜欢独处的人往往『性』格都比较内向,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不利。事实上并非如此,有独处爱好的人与其『性』格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爱好独处的人并不是木讷、反应迟钝的人,在和他人接触时,他们也会表现地十分活泼开朗。只是不管他怎么与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更多的则是一种更为富有的知识与理『性』思维。  题后感悟:  独处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极佳机会。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四、待客能力,文明礼貌尽现其中  中国乃礼仪之邦,礼貌待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圣人孔子曾说:“齐之以德,道之以礼”、“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礼貌也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因此,从小教育孩子懂礼节、礼貌待客尤为重要。同时,待客能力也是孩子学会处事明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家里来了长辈或是同龄人,家长不妨让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呼客人,不但可以锻炼他们做事的态度,还可以锻炼他们与人友好相处、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中国,很多传统的父母都十分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家里来了客人时,小孩子最好回避一下,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大没小的。听起来,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很多人小时候就是这样度过的,家长们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只会消磨孩子们的待客能力。等到他们长大后,当他们面对客人不知所措、语无伦次、脸红心跳时,父母就会品尝到自己当年种下的那颗“苦果”了。  不以“失礼”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礼”  一天,小琳的妈妈在家里办了一个朋友聚会。“小琳穿得好漂亮呀,谁给你买的呀?”其中一位女客人热情地蹲下来与孩子打招呼,只见小琳怔怔地看着女客人,一言不发,不说也不笑。突然,她伸出小手,一把抓住女客人的头发,“哎哟……”一声惨叫,女客人痛得大叫了出来。看到女儿做出如此“失礼”的事情,妈妈一气之下“啪”地一下打在小琳的屁股上,之后小琳大哭不已。聚会还没有开始,局面就尴尬不堪:一个失态大叫,一个恼羞成怒,一个哇哇大哭。  小琳的妈妈用“失礼”的方式来教训孩子的“失礼”,其结果不但没有让孩子明白到底该怎么做,还当场把矛盾激化了。父母应该明白,“失礼”是教不出“有礼”孩子的,如果孩子真的当众做出了什么令人难堪事情,千万不要再将难堪扩大化,要知道这样不仅令孩子更加伤心,自己也很有可能下不来台。因此,父母要注意维护孩子的“面子”,不要当着众人的面直接怒斥或打骂孩子,也许家长会问:到底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拉到一旁,以悄悄话的形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当然,还有一些情况需要注意。那就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无礼”表现常常掉以轻心,总是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嘛!”还有的出于“护短”:“这孩子天生这种『性』格,管也没有用,只要不给大人惹出是非就行了。”殊不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古今中外的实践都证明,一个从小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若对幼小时期的“小恶”听之任之,日后很可能酿成大祸。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礼仪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待客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要热情待客。家里来了客人时,父母要告诉孩子主动起身迎接客人进门,不要等到客人问起孩子时才从后面跑来。然后,再热情大方地向客人问好:“您好”或“叔叔好”、“阿姨好”……这些都是恰如其分的称呼。父母应教导孩子:凡是来家里的人都是客,都要热情接待,不要“冷客”,更不要“逐客”——包括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也同样应当以礼相待。  2.客人进屋后要给客人让座,邀请客人喝茶、吃水果。同时父母还要教育孩子,不要抢在客人面前去吃食物,要先让客人。  3.和客人说话时应当大大方方的,不要小气扭捏。当客人问自己问题时,应大方回答客人;在家人与客人谈话时,孩子最好不要去打扰;在客人面前不要跟父母发脾气、争吵、磨着客人答应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  4.学会和同龄人玩耍。如果客人带来的有小朋友,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接待小客人,教育孩子与小客人友爱相处,并拿出自己的玩具、图书、零食等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即使是客人有不合自己心意的表现时,也要宽容大度,不要斤斤计较。  5.若客人送给孩子礼物,父母要告诉孩子,一定要向客人表示感谢。哪怕这件礼物并不十分符合自己的心意,也不要表现出不高兴的表情。  6.当客人离开时,要让孩子和大人一起跟客人道“再见”,然后送客到门外,应目送客人走出视线以外再回屋关门。  给孩子携带的“教养名片”  李佳应邀来张伟家做客,他轻轻地叩开张伟家的门,开门的是朋友家9岁的独生女小丽,小丽将李佳迎进客厅,天真地说:“爸爸妈妈出去买菜了,一会儿就回来,叔叔你先坐。”李佳应声坐在沙发上。落座后,小丽问:“叔叔,你是喝冷饮还是喝热茶?”李佳委婉地拒绝了,说等她爸爸妈妈回来再说。小丽却说:“不要坐在这儿干等吗?我父母见了,一定会批评我的。”李佳盛情难却,就要了一杯饮料。不到半分钟,一杯柠檬水就放在李佳的面前。之后,小丽坐在他旁边和他聊天,俨然一个“成熟”的小主人。那颗可爱的童心,那份火一般的热情,那份恰到好处的待客风采,深深地打动了李佳,这个孩子的待客能力可与成年人相媲美,而孩子的文明礼貌表现也尽在其中。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家长们明白:教孩子学会待客之道,文明礼貌是孩子做人的“身份证”,是孩子随身携带的“教养名片”。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小丽的待客之道的确是非常令人非常赞叹的,这当然与父母平时的教育是离不开关系的,她不可能天生就具备这种能力。其实在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就应该像小丽的父母一样,不要总是怕孩子是否会给自己丢脸。试想,不经历跌倒,又怎么能更加坚忍不拔呢?家长为孩子铺设的金钱路、鲜花路,绝不是成才之路,而待客能力却是十分值得提倡的。  当然,父母的榜样力量也是具有无穷力量的。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果孩子比较懂得待客之道,那么其父母必定也有高超的待客能力。因此,父母一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榜样力量,让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  大部分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除了和才学、机遇有关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彬彬有礼的风度。而这风度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其实并不难,因为这风度就体现在待客时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待客能力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日后有一番作为,就不要忘了对他们进行待客能力的训练。  孩子在健康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当然其中有很多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待客能力,礼貌待人”,既没有难以理解的深刻道理,也没有『操』作复杂的技术要领,都是一些平常琐事,只要用心就可以学的很好。遗憾的是,这些小细节往往被父母列为“不拘小节”之列。  题后感悟:  “教孩子学会待客,讲文明礼貌”,这不是什么教育的大课题,但它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五、“口齿伶俐”,必须强化语言表达能力  “口齿伶俐”是形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能将自己的想法说的既清楚又明快。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你才能将心中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思维。不然,即使你是才思泉涌,也不能让别人十分清楚地了解。因此,语言表达要从小培养。  语言是人体思维的载体,通过一个人的语言就能判断出他的思维能力到底是怎样的,而人体的思维能力又是智力的主导与核心。因此,孩子“口齿伶俐”早期的语言训练对其智力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口齿伶俐”应从小培训  镜头一:4岁半的婷婷说起家里成员时说:“家里有一个我,弟弟一个,爸爸一个,爸爸上班,我妈妈一个,妈妈在家做饭,『奶』『奶』特别喜欢我。”  镜头二:莉莉今年7岁,有一位阿姨问她:“上课能跟上吗?”她说:“穿运动鞋能跟上,穿小皮鞋就跟不上了。”  在第一个例子中,婷婷的说法虽然也能够让别人明白,她家里一共有5位成员。可是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婷婷的话,那一定是“语无伦次”。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很显然,莉莉并没有明白阿姨所问的话,因此“答非所问”。如果纯粹从说笑的角度来看,童言是非常有意思的,似乎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给大家带来了不少的笑料。可是如果从能力上来讲,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这些结果大多都是父母平时不重视培养孩子语言思维能力所导致的。  众所周知,孩子说话一般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像人们常说的即兴表演一样,他们的说话也是现场的即兴表演。这场即兴表演是否精彩,是否能够赢得人们的喝彩,语言的表达能力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如果一个人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好,逻辑『性』很强,势必会赢得人们的好感。  可能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的年龄还太小,语言组织能力不好也是可以理解的,没有必要为此特别教育。便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正在处于学习和模仿的阶段,此时父母如果能够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此时没有重视这一方面,那么就会错过最佳时期了。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孩子正确地发音、说单词、讲简短语句  正确地发音是孩子学习说话的基础。当孩子还处在咿咿呀呀学语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与他对话,让他听到语言所发出的声音,看清楚家长讲话时的面容、表情和姿势以及说话时所对照的实物等。当孩子试着学习发音、说话时,家长要给予鼓励与赞美。若孩子发音不准,家长要想方法给予引导,如模仿口型、模仿动物叫等,这些方法可以使孩子调整错误的发音。有些孩子的先天发音器官有缺陷,因此对于语言的学习可能不够敏捷,此时父母不要『操』之过急,应该教育孩子持之以恒坚持训练,而且还要对他们表示出自己的信任,不断地给他们信心等。  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应该先学习单词,再教孩子说简短的语句。比如当孩子张开双臂想要妈妈抱时,这时母亲最好不要立即去满足他的要求——抱他,应教导他喊“妈妈”、“抱抱”的单词或“妈妈抱抱”的短语,如果孩子做到了,再去满足他的要求。这样对孩子学习评议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很大的强化作用,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及锻炼机会。  二、锻炼孩子“口齿伶俐”的连贯说  在教孩子学习说话时,要注意使孩子学会连贯地、“口齿伶俐”地说话。当然,这并不是说简单地增加一些词语,而是要求孩子用一些词语来说明某一件事、某一个物品或是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等。孩子连贯地说话,一方面要依赖其发音、说单词、讲短语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也必须依赖其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或已有的感知经验或是全面的认识。若孩子不了解这些实物的『性』质,家长可以一边做着某件事的动作,一边指导孩子连贯地说着这件事的表达文字;或一边看着图片,一边指导孩子连贯地叙述图片的内容等。  三、训练方法要灵活多样,提高孩子的应变语言能力  在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家长的培养及训练指导方法应灵活多变,各式各样,以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从而使孩子能积极并身心地投入进去参加训练。语言的训练,内容本身就是特别反复且多样的,运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训练,有利于训练目标的实现。而这些各式各样的训练方法包括演示讲解、看图讲话、互相问答、听故事复述、游戏比赛、角『色』扮演等等。  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的误区  大多数的家长在看待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现象:  1.很多家长都认为“说话谁都会”,“等长大了就会说清楚了”,“实在没有什么可学的”,慢慢就会说得就有逻辑『性』了。  2.认为没有必要培养孩子“耍嘴皮子”的功夫,只要他们能把话说出来,让人听得懂就行了。  3.中国的父母很多都桎梏于“少说多做”的褊狭理解,认为“埋头做事”才是成才的必经之路……当然,这种多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和能力能够齐头并进,那么他的成功一定会来的更快。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工作也更忙了,很多父母都没有时间来亲自教导孩子如何说话。两代人交流的任务交给了冰冷的玩具、电视和电脑,为孩子讲故事的权利交给了录音机等。可是现代教育越来越提倡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而沟通恰恰就是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之一,因此父母还是应该多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说话。如父母可以多向孩子提一些问题,然后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再纠正他表达中出现的错误。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的话,那么父母不妨换一种说法,既能让孩子听的明白,又能让他们知道其实话有很多说法。  婴幼儿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就是孩童时期。家长应在这个关键阶段培训孩子的评议表达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因为这就是掌握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避免一些误区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孩子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词汇,比如说是对亲人的称呼、常吃水果的名称、喜欢的玩具等等。  2.丰富孩子的小天地生活是开发语言的学有源泉。父母可多带孩子到户外去探索大自然,游览著名的公园、植物园等。这样可扩展孩子的眼界、发展思维、想像,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父母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应注意双方身高的平衡度,不要让孩子总抬着头与你讲话,这时你不妨坐下来或蹲在他旁边。总而言之,与孩子交谈时应做成平视的姿势。父母要把握好尺度,在与孩子谈话时应做个好“听从”,孩子在说话时不要打断他。这样才能使孩子乐意与父母交谈,同时也能养成孩子专心倾听他人说话的好习惯。  平时父母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不妨试着让孩子参与大人的生活,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让孩子成为情境的中心,促使孩子与别人进行口语交流,以此来让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经历、梦想。  题后感悟:  驾驭语言的能力使你变得高雅。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六、自立能力,责任心的起始点  一个人的责任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而逐步形成的。而这个培育过程十分漫长,从出生起一直到终老。孩子从迈入校门开始,逐渐摆脱父母的庇护,走向自主、自立,社会心理学将其称之为具体『操』作与形式『操』作时期。  在父母的眼里,不管孩子有多么大,永远都是小孩子,需要百倍呵护的。但是,适时地让他们学习自立,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与责任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自立能力偏差,丢三落四,丝毫没有责任感,做什么事都需要家长在旁边叮咛、督促,这些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他们长大以后踏入社会的生活。而对于孩子自己来说,他们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好,相反有些孩子甚至还引以为荣,因为至少这证明了自己在家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好,可一旦他们稍微大一些,麻烦就会接踵而至了。  其实究其原因,孩子之所以没有自立的能力,还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可能很多父母怎么也想不到,对孩子照顾过多也会造成如此不良的后果。而要想让孩子学会自立,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要总是把他们当成是附庸和照顾的对象。具体方法可以参照以下几种:  尝试一,让孩子用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大的代沟莫过于语言方面的差距,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在生活中,即使父母明知孩子想讲什么,也不要先说出来,应该让孩子自己来说,而不是只给他们说“对”、“是”、“好”的机会。  尝试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平时和孩子交流沟通时,家长可以故意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孩子自己用脑袋去想,得出圆满的答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表示自己解决不了,让孩子帮忙。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尝试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尝试四,形成独立的个体。  父母可以常常带孩子一起去参加社交活动,比如说朋友聚会时,并将孩子介绍给客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逐渐产生自立的意识。  尝试五,逐渐改变孩子的依赖心理。  给予孩子工作或角『色』,赋予他责任,让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要鼓励。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因责任感而产生不靠他人自己解决问题的欲望。  尝试六,有计划有准备地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时时刻刻都不能离开父母,只要一分钟见不到爸爸妈妈,就会号啕大哭,怎么哄都哄不住。这就是严重缺乏自立意识的表现。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将他交给亲人或朋友照顾几天,还要努力地配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非常有益的。  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长必须做个有心人,制定计划,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迅猛发展的时期里,孩子们已经开始独立自觉地去思考,但是光靠自己还远远不够,父母必须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孩子一把,让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建立自己的自立能力及责任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对孩子“从小抓起”。  “从小抓起”,是指从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注意责任心的培养,即宜早不宜迟,父母一定不能错过时机。其实,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一些自主的意愿,如吃饭不让大人喂、鞋子要自己穿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责任心的萌芽。此时父母应多加留意并加以指导,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罪或会出什么意外,总之,不要随意剥夺孩子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否则,当孩子长大以后,如果父母某一天突然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任,他们一定会觉得很茫然,因为此时再想改变他们的想法已经是十分困难了。  第二,从家庭日常小事做起。  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还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特征,经常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事先告诉他,到时间后要检查他完成任务的情况,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家庭成员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比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帮着收拾一下碗筷,自己叠被子,整理、修补自己的玩具、图书,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给擦干净等。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对孩子来讲,既具体又容易接受和做到的。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如果不做,大事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事情做的多了,做习惯了,孩子的责任心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第三,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孩子最喜欢模仿他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品行、言谈举止等等,而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所以父母的道德品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很难想像,一个对孩子、对长辈、对爱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怎么才能培养出具有很强责任心的孩子呢?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逍遥自在把孩子交给长辈们抚养,自己几乎不闻不问;有的父母吊儿郎当,整天泡网吧、看电视,对孩子关心不够;有的父母不孝敬自己的父母;有的父母缺少爱心……如果孩子将父母的这些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难保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也会很不以为然。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以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题后感悟:  责任趋向于有能力担当的人。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七、时间管理能力,时光不虚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语:“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两个字——时间。  达尔文说:“我从来不认为半小时是我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时间。”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从这两句至理名言中不难看出,达尔文和富兰克林是那么的重视时间,珍惜时间,同时他们又是时间管理的高手,分分秒秒都不会让自己错过。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而这一现象和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有的孩子早上爱睡懒觉,明知道上学要迟到还是不起床,直到最后甚至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上学去了。而父母并没有对孩子的做法提出批评,相反还会给他们一些钱让他们到学校后买点吃的,这种做法很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坏习惯。父母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更不要认为“树大自然直”,正确的行为不鼓励强化,错误的行为不坚决制止,久而久之,问题就会越来越明显,好习惯没有养成,坏习惯却是一大堆。  要学会珍惜时间  当然,除了父母的因素之外,孩子自身也是有很大原在的。众所周知,孩子的时间观念差和他们的认知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往往不能按问题的主次和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时间,而是凭自己的兴趣,结果常常将时间浪费在了不必要的事情上,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给耽误了。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呢?  第一,利用“名人效应”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  父母在闲暇时间应和孩子多交流,不妨借他人珍惜时间的事例来教育、启发孩子,从而使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如居里夫人为了节约时间,一日三餐都顾不上吃,只能在实验室里啃几片干面包充饥;“发明大王”爱迪生为人类做出了一万多项发明,他为了实验,甚至在新婚之夜忘记了新娘和前来祝福的宾客;鲁迅先生更是惜时如命,他把随意占用浪费他人时间的行为视为“谋财害命”等……通过这些名人事例,让孩子逐步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增强时间意识,从而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二,让孩子品尝耽误时间的苦果。  大多数孩子不懂得珍惜时间,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品尝到浪费时间的苦果,因此父母不妨有意地为孩子制造一些后果,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如父母可以试用这样一种方案:在孩子的床头放个闹钟,并向孩子说明父母早上不再来监督、催促他起床了,闹钟一响就自己起床,如果起床晚了,就没有时间吃早饭,假如拖拉的时间多了,上学就会迟到,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至少会在孩子心中造成一定的压力,假如他们真的无法克服自己的惰『性』,最终上学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惩罚,那么以后相信情况就会有所改观。这种方法,被教育学家们称为“自然后果惩罚”法。当然,这种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殊情况下,如考试或有重要活动时,父母还应该体谅并帮助孩子,除用闹钟外,应及时催促孩子按时起床。  第三,让孩子觉得“快得值”。  之所以提倡人们要珍惜时间,是因为珍惜时间能够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好处,能让人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如果想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的意义,就必须让他们亲身体验到珍惜时间的好处,让他们感觉到做事快是值得的,这样孩子的动作才能够“快”起来。如孩子在做作业磨蹭的问题上,相信很多父母面对这样的孩子都会产生一种“怒其不争”的感觉,可是不知父母是否想过为什么孩子会这么慢呢?当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一点,比同龄人掌握的知识面更广,于是就额外地给孩子布置了许多课外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父母的一大堆作业还在那里等着,等孩子们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后,还会安排画画、弹琴等许多事情。  试想,又有哪个孩子愿意这样呢?但是尽管心里不情愿,心里的想法还是不敢说出来,于是只好想出了磨蹭的招数,其实别看孩子年龄小,可脑袋却聪明着呢?不信你来看孩子自己做的一笔账:我做的越快,任务就会越多,反正也不能出去玩,不如索『性』做的慢一点,起码可以省点力气。久而久之,时间的重要『性』就会在孩子的脑海中淡化了。所以,若父母遇到这种问题时,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老对孩子层层加码,要把孩子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他们,要给孩子自由安排生活的权力,让他们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尝到了甜头,他们自然就会认识到:时间能给他们带来乐趣。  “时间”就是金钱  鲁迅先生说:“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的确,时间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时间甚至比金钱还要珍贵无比,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孩子能否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与他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关系。不珍惜时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缺乏不断前进的动力。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假如父母能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孩子对时间的自控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就等于给了孩子知识、力量、聪明和美好的开端。因为善于利用自己时间的人将会获得高效率的办事结果,也是最能出成绩的人。  也许,时间对于孩子来讲,还是一个特别抽象的一个话题,所以他们很难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但是,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时间观念的首要条件。父母不妨帮孩子制定一张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以此来教育孩子对时间的看法及锻炼孩子自身的管理能力。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怕麻烦,也不要嫌孩子太淘气,什么时间起床,洗漱要多长时间,吃早餐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几点睡觉等,都可以让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只有把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良好的时间习惯,孩子才能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题后感悟:  人的差异产生在时间管理观念。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八、专注能力,在诱惑中成长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说:“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都不能漫不经心!”事实确实如此,能够激发一个人潜在能力的唯一条件就是专注,专注也是一个人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不仅如此,专注也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能力,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及其入学后学业成绩的高低。  虽然孩子的注意力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但是后天的教育培养更为重要。父母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性』格特点,为他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孩子出生起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注意品质与能力。  专注能力很重要,拒绝诱『惑』  老陈的儿子小宝今年10岁,读小学五年级,小宝很聪明,每次有人去他家做客,他总是阿姨长阿姨短的,很招人喜爱。可就是专注力不强,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的热度。暑假开家长会时,老陈很诚恳地向小宝的班主任了解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这个孩子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专心,上课时有一大半时间心不在焉,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这件事情让老陈烦恼不已。  生活像小宝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不过由于孩子年龄还小,不能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却不能听之任之,因为如果你能够早一步注意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那么你的孩子就会比别人早起一步。况且,专注力对孩子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专注。若专注力不集中,学习质量就得不到保证,且对以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有些人认定一个目标后,就不会轻易更改,然后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地奋斗,而有些孩子今天想当一名医生,明天又想成为一名影视红星,后天又想当艺术家,如此“一心多用”,注定只能在目标的外围徘徊,难达到达很高的成就。  其实,每个孩子的体内都孕育着专注的天赋,只不过由于引导上的差异导致了在此方面差距的悬殊。因此,培养孩子的专注能力,家庭方面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孩子训练:  第一,动作注意力训练。  这种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对于某些动作进行练习,如家长可以让他们在某一段时间内只练习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是一些游戏动作等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  第二,听觉注意力训练。  让孩子带着寻找答案的愿望去读,去听,去想。家长朋友不妨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事先告诉孩子,当讲完故事后会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让孩子来回答。如此之来,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故事。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  第三,视觉注意力训练。  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看一些他喜欢的小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如问孩子动物的名字是什么。若是看全家福照片,家长可以让他说说里面都有什么人,哪个是爷爷,哪个是爸爸,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等等。此外,还要使孩子观察的东西不断地变换。  第四,混合型注意力训练。  混合型注意力的训练,不仅训练了孩子的视觉和听觉,还能训练动作。这种训练难度比较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如果家长朋友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那么他的专注力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同步增强。  怎样提高孩子的专注能力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注意力飘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二是心不在焉,常沉浸于白日梦而忘记眼前的事情。只要家长用心纠正,使他们将心事转移到主要事情上去,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和成就。  提高培育孩子的专注力十分重要,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把他的专注能力激发出来,避免后天被一些诱『惑』养成不良的坏习惯。当孩子做某事时,让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不断寻根问底,深入思考;让孩子在兴趣广泛的基础上,选择最着『迷』的对象深入下去,有意识地强化孩子这方面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孩子专注能力的习惯呢?  建议一,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  许多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有的家长白天上班很累,晚上就喜欢看电视,而且声音很大,还有的家长喜欢把邻居、同事约在家里打麻将,这必然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李先生是一位合格的父亲,在对孩子注意力的教育上,他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多累,李先生每天都会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陪孩子学习,孩子做作业时,父亲就阅读书籍。父亲也允许孩子在做作业时,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尽管来问他。久而久之,父亲不在的时候,孩子也会定时学习,并且非常专心。  由此可见,只有父母尽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会集中精力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建议二,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生活有些父母害怕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经常在旁边“盯梢”,其实这是最不正确的做法。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父母在的时候,他就注意力集中,一旦父母离开,他就又脱轨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厌恶的感情。因此,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应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父母应该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8岁的孩子持续60分钟做作业,是既不科学又不正确的。  建议三,给孩子玩的时间。  对孩子而言,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父亲威廉·盖茨就特别重视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他平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陪比尔,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在了比尔的外祖母身上。比尔·盖茨的外祖母每天陪他一起做游戏,尤其是做一些智力游戏,如下跳棋、打桥牌等。玩游戏时,外祖母总是对小比尔说:“小脑袋瓜聪明,好好想想,使劲想!使劲想!”她还常常为比尔下了一步好棋而鼓励表扬一番,这些游戏都极大地激发了比尔·盖茨的专注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做其他事情的。无数事实证明,孩子只有劳逸结合才能出成绩,才能有所成就。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们都误解了专注的含义,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须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建议四,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  教育学家的研究表示,人们在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再做较复杂的作业,还可以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着做。  专注能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打开心灵的门户,门开得越大,人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  题后感悟: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出自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而是出自对人和对客观事物的热爱和专心。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九、心中有爱,就要正确地表达出来  情感能力是一个人用情感讲述自己的能力。  孩子的感情世界是纯洁的,如同白纸般洁白无瑕,如同水晶般通透明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情感的认识会逐步地丰盈起来,在此期间,家长应该做好引导辅助工作,将孩子引向正确的情感轨道上去。如果孩子在情感上处在一个不满足、饥饿,甚至是不安全、恐惧的状态,会给孩子带来各方面的问题。孩子的情感智能问题,绝对不容忽视。  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不会表达爱,使原本想要走近的心却越来越远。在父母亲人面前,因为不会表达爱而遗憾终身;在心爱的人面前,因为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而不断地错过,当爱的人与别人走在一起,才后悔当初没有勇敢一点,错失了机缘;在朋友面前,明明想把握,却因为不会表达爱而一次次地使友谊受伤。  心中有爱,就要表达出来,无论是亲情的、爱情的还是友情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因为怯弱或是不会表达爱,而造成的情感伤痕。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再在错过、受伤,就要从小培养他们表达爱的能力。  爱需要付出和表达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会给他们“至高无上”的爱,让孩子吃最好的,玩最好的,用最好的,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经常听到父母违心地说:“爸爸妈妈不喜欢吃,你喜欢,你吃吧!”这是父母对于孩子表达爱的方式,用行动,用语言,用一切方法。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从宝宝降临的那一刻开始就无怨无悔地为孩子付出,付出所有的精力、情感、关爱,他们用自己的一切在表达着自己的爱。然而,他们却忽视了教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爱,孩子就像一个天生的接受者,一直在接受着父母的付出,观看着父母的表达。  孩子爱打架,说明他不懂得去爱他的同学;孩子不尊重老师,说明他不懂得去爱他的老师;孩子与父母顶嘴,说明他不懂得去爱他的亲人……小时候不懂得去爱别人,在人情淡薄的成年时期更难以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最基本的感情需要是什么?就是爱,亲情、友情、爱情,讲得都是爱。爱是相互的,一个不懂得付出和表达爱的人,是很难得到爱的。  适时地将心里的爱表达出来也是记住爱,使心存感恩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不是天生爱的接受者,他们也应该是爱的付出者。如果不培养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将爱表达出来,他心中的那份爱很可能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消失,也很可能导致他不会爱、没有爱的后果。想必谁都明白,没有爱与不会爱的人生都是不幸的。  其实,孩子心中也有爱,也有情感,他们要怎样释放出来呢?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爱、会表达爱。他们也许会懂得别人的爱和自己的爱,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会付出自己的爱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爱。  表达爱的方式很多  著名的作家毕淑敏曾和她的朋友们做过一个测验:让一个人心中充满一种独特的感觉,然后通过自己的表情和手势表达出来,再让其他人来猜测他的内心活动。出谜和解谜的人听后都欣然答应,自以为可以做到万无一失。结果最后发现,能够真正解码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当你自觉满脸爱意的时候,别人的误解却是千奇百怪,有人认为那是矜持,有人认为你在发呆,还有人认为你患了忧郁症等等。所以,不论什么事情都需要表达,即使你心中充满了爱,但如果你不会表达,别人不可能知道地一清二楚。  其实,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父母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教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要表达爱,必须具备两方面内容,首先,孩子的自我意识必须到位。也就是说,孩子的心里必须有爱,没有爱便无所谓表达。另外,家长的引导也很重要。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即孩子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去爱别人,在爱别人的过程中练就爱的表达能力。如果父母只是单方面的给予,没有使孩子享受到爱别人的愉悦,无形中就中断了孩子爱的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  在培养孩子爱的表达能力时,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先让孩子学会表达爱。  2005年,浙江曾有一位富商出资数万元,帮助了上百名贫困的学生,可是在新年的时候,没有一位学生记起给帮助自己的人送上祝福和问候,哪怕是一张小小的贺卡都没有。  是这些同学太缺乏爱吗?不是的。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对曾经帮助自己的人的无限感激,可是他们却不会将爱表达出来。生活中,像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不懂得父母的养育多么辛苦,不懂得亲人的『操』劳多么珍贵,造成了他们不会理解、不会感恩的心态。有人说,爱就像是一个耗电太快的电器,每天都需要充电,否则能力就会不足。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灌输一些爱的知识,如告诉他们爸爸为了养家工作十分辛苦,妈妈每天洗衣做饭很『操』劳,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应该学会帮他们分担一些事情等等。让他们明白,自己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表达爱。  第二,给孩子做好爱的榜样。  一天,明明要妈妈带他去小区游乐场玩,妈妈让他吃了饭再去。没想到明明指着妈妈喊道:“你这个蠢女人,真啰唆!”在一边的爸爸被明明的怪脸逗得笑出声来,不料,明明又跑过来生气地踢了爸爸一脚。其实,明明之所以有这样失常的行为,是其父母造成的。两人经常当着明明的面吵架,明明的语言和动作全都是照搬过来的。  爸爸妈妈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孩子学会什么样的爱,也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彼此接纳,能够很好沟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爱意,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诚意和友情,更善于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爱。  而在那些家庭不幸福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如何去爱人,总是会把爱深深的埋藏起来,永远不愿被别人发现,有的甚至根本不相信有爱的存在,这些都是家庭的不良环境所带给孩子的阴影。家长要知道,你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爱的教育最好从自身做起。  有一则公益公告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个孩子看到妈妈给『奶』『奶』端洗脚水后,也萌发了给妈妈的端洗脚水的念头。当孩子稚嫩的双手端着洗脚盆向妈妈走过来的时候,妈妈十分感动,更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因为孩子懂得了爱,也从妈妈那里懂得了如何去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第三,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  『奶』『奶』生病躺在床上,可玲玲还是缠着『奶』『奶』要带她出去玩。爸爸试图用零食吸引玲玲,可是没过一会儿,玲玲又跑回来缠着『奶』『奶』做游戏,爸爸只得强行将玲玲抱出去。  其实,此时爸爸应该这样教育孩子:指着病中的『奶』『奶』对孩子说:“『奶』『奶』也很想陪你玩,但你看『奶』『奶』生病了,觉得很难受,如果你能给『奶』『奶』端一杯水,『奶』『奶』的病就好了。”  处于以自我为中心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学会去理解别人的感受,玲玲并不了解病痛中的『奶』『奶』是何感受。如果此时让孩子为病中的亲人做些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当孩子用积极的行为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关爱,并获得接纳和赞美时,爱就开始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第四,欣然享受孩子的付出。  外出购物回家后,5岁的天天提出要和妈妈一起分享刚买的巧克力,妈妈非常高兴,狠狠地在天天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对儿子说:“这是给妈妈的?太好了,妈妈也最爱吃巧克力了,妈妈来一块,天天也来一块,以后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给爸爸妈妈都留点,好吗?”  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回赠,并领略到付出的快乐。父母不是真的和孩子抢东西吃,而是一个创造爱的举动,这个举动就是在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以及让孩子感受到敢于表达爱之后的喜悦。  表达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总有一些适合你来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学会去爱别人,学会表达内心的爱。  题后感悟:  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十、自控能力,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自控能力,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个反应,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一种行为。自控能力的主要表现是,人的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  当前社会中,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缺乏已经成为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起了孩子父母及全社会的关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缺乏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孩子一不高兴随便发脾气,大哭大闹,在课堂上说话,无故招惹别人,说难听话,做事缺乏坚持『性』等,都是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的体现。  孩子自控能力的缺乏严重地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同伴关系和社会适应,也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为人父母者要切记,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孩子自控能力?  孩子的自控能力并非生来就有的,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能使孩子在外界限制的情况下,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呢?  首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了。  小伟今年4岁半,但每天的穿衣(冬天因衣物太多除外)、刷牙、洗脸、洗脚之类的事情早已是自己独立做了。因为在小伟妈妈的观念中,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非常重要。她觉得小伟能自己做到的就绝不能帮他,所做的就是在旁不停地鼓励,教他技巧和方法。虽然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有些生疏,显得笨手笨脚,不过在渐渐习惯之后也能独立完成,小伟妈妈就放手随其所为了。小华在玩玩具时,看到妈妈端出一盘香喷喷的蛋糕,他丢下玩具想马上就吃。这时,妈妈立即制止了他,要求他先把玩具收拾好,把手洗干净,才可以吃蛋糕。  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需要有意地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如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要求孩子不挑食、准时睡觉、准时起床等,不要总是毫无原则地迁就。另外,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义务,譬如,每天吃完饭收拾碗筷,通过此方法让他得自我训练的目的。  其次,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没有自控能力的家长,是不能教出认真、说到做到的孩子的。  再次,清楚地认识孩子自我控制发展的几个阶段,据此帮助孩子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尽量不要对孩子的努力给予可观的物质奖励,最好采用精神上的奖励,让他对自己做好的事情感到满意,很在成就感。  最后,家长可以安排一些需要一定自控能力的游戏,以此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很多孩子在家里,喜欢模仿一些以前看到过的游戏,亭亭就喜欢这样。每当这时,亭亭的父母都会十分配合,而且他们还总是会让亭亭自己扮演游戏中的一个角『色』。比如,在交通安全教育的游戏中,家长可让他扮演交警,要求她像交警一样笔挺站立15分钟,指挥交通。通过这些,亭亭的自控能力增强了许多。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长喜欢玩游戏的孩子是“不务正业”,实则不然。游戏具有双面『性』质,只要控制地好,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而且往能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  另外,培养孩子自己树立目标,并对目标有不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倾向,也是自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学会自我控制,做生活的主人  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的发展对其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的形成、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控能力,才能控制不良有情绪与行为,做生活的主人。  学会自我控制,首先要认识到行为的后果。  其实,与成年人相比,孩子行为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冲动,他们在行动前往往会不假思索,想到就去做了,也不会去考虑什么结果。因此,针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特点,家长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孩子分析这么做是对是错,并且失算其后果,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其可行与不可行『性』,让孩子们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采取适宜的行为方式。  小明在课堂上老是讲话,做小动作,老师发现之后,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他的父母。小明的爸妈就找小明好好地谈了下,告诉他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不仅自己听不到老师的讲课,影响到自己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同学的听讲。以后上课时,每当小明想讲话时,就会想起妈妈的话,从而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专心听讲了。  学会自我控制,需要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控制策略。  想要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是不可缺乏的,它是自我控制行为出现的一个必要前提。有意识地注意学习一些必要自我控制的策略,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想一想、再去做、延迟满足等,将会更好地有助于我们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真正地把握好自己。  我们可以拿抢玩具作为例子,很多孩子都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他们应该相互谦让,但事实上,很多孩子却不能做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不能有效地控制玩具的诱『惑』,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会自我控制,用积极的榜样来约束自己。  同伴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同伴能为孩子带来一个积极的影响,相反则是不好的影响。因此,必须善于区分,正确对待同伴的行为,要学习同伴积极、适宜、良好的行为模式,抵制不良同伴行为的影响。  题后感悟:  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成就孩子美好人生的关键。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十一、欣赏能力,看清事物本质  欣赏是一种视角和胸怀,是一种能力,更是对人生艺术化发出的深沉呼唤。朱光潜曾在《谈美》的末尾提到那写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话——“慢慢走,欣赏啊!”欣赏也许真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吧。帕斯卡也说过:“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人无法单独静静坐在一间房内。”虽然没有人考证过这句话的真伪,但是它至少说明了,静下心来慢慢欣赏的重要『性』,是可以给人带来帮助的。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整体素质问题既是关系到个人家庭的小事,也是影响国家兴衰的大事。因此,父母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整体素质,而欣赏能力自然占有重要的分量。  看清事物的本质的需要  欣赏能力,指的是人对美的事物进行品味、体验的能力。品位就是品尝、玩味,它要求主体即要深入美的境界之中,又要走出美的情境之外,反复品味、欣赏,不断地体味出美的事物内涵。中国有句俗话: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能真正看清事物的门道来,看清事物内部的本质。  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能真正让精神享受事物美的情感反映。欣赏能力是审美感受力、思维想像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欣赏更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认识活动,是看清事物真实需要。著名作家罗兰说:“气质之美与其说是来自内心的修养,不如说它来自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这份欣赏力就使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不同于流俗。”  可见,欣赏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孩子是我们的希望,而此时的他们正是成长与吸收知识的重要阶段,欣赏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不可缺少的能力,是教育阶段必须要重视起来的一门学科。所以,从现在开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地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  怎样提高孩子的欣赏能力?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的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已任。只有着力提高孩子对事物的欣赏水平,引导孩子正确欣赏艺术作品,才能真正是发挥艺术的价值——汲取优秀作品中的力量。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提高他的欣赏能力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寓教于乐,是成人培养孩子艺术欣赏能力的一种最佳方法。  审美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艺术欣赏的活动中才能实现。孩子在审美过程中,家长可以选一些内容与形式完善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满足孩子的审美需要。另外,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生活、游戏、活动中提高欣赏能力,但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此外,选择的作品要符合品位高、欣赏价值高等特点。  第二,帮助孩子结合自己的个『性』来提高欣赏能力。  教孩子学会辨别事物的美丑,不盲目追求,学会分析、鉴别、判断,要敢于批评,结合自己的个『性』去评价、欣赏。  第三,给孩子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家长们应该让艺术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每天都让孩子接触一些艺术作品,从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孩子的欣赏水平。如每天让孩子听一些符合孩子特点的世界名曲,多带他们去观看一些级别较为高雅的舞蹈,或是泥塑像等艺术作品。  第四,教会孩子欣赏事物的表象、内在形态美。  艺术欣赏是把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在艺术欣赏中,孩子可以获得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因此成人应在艺术欣赏中加深孩子对作品的理解,由此引发孩子对艺术欣赏的思想感情。此外在欣赏时,不仅要让孩子学会欣赏事物的表象形态美,也要让他们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在形象美。让孩子学会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和内在形态意蕴反复品味,从中获得增长审美欣赏的能力。  题后感悟:  懂得欣赏美好事物,首先从欣赏自我开始。  第一篇当孩子在家里十二、分析辨别能力,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分析辨别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潜力水平的体现。分析能力不仅存在先天『性』的因素,且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具备了粗浅的逻辑分析能力了,但他们往往只从表面看问题,因此分析地不够深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都喜欢与那些看起来很可亲、很和蔼的人接触。而这也给那些依靠不法手段拐带小孩的骗子留下了空子,他们总是会利用孩子天真的特点,将自己装扮成一个笑容可掬的“好人”,骗孩子上他们的贼船。让孩子了解事物的真相,学会分析与辨别是必须解决的事情,学会分析辨别出“好”与“坏”、“善”“恶”,也是所有做父母的人以及从事教育的人必须尽到的责任。当然,有时让孩子了解世事的真相确实很残酷,但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孩子,应该看清楚周围的一切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存在一种肤浅的、不全面的思想,他们认为要把学习知识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于是,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学习班,教孩子学习这样那样的知识,殊不知,知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它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一个孩子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如果缺乏了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那么这些知识便毫无用处,他最多也只有算是一个储存知识的金库。换言之,如果只是知道储存知识,即使它再怎么丰富也发挥不了大用处。比如说,一位历史教授,牢记了所有史实和历史事件产生的年代,其他的却什么都不明白,并不算是真正地懂历史。因为他根本没有对历史做出判断和反思的能力。  小卡尔的爸爸是一位牧师,在他四五岁时,家里来了一位爸爸的同事。不知是什么原因,小卡尔一见面就喜欢上了这位叔叔,并以一种崇拜的口吻向主教问这问那。当然,主教也很和蔼地与小卡尔交谈。  吃过晚饭,卡尔爸爸为同事安排住宿,并亲自带他来到了客房:“今晚您就住在这里吧。虽然这里不怎么奢华,但很安静。床单都是刚换过的。您看还行吗?”或许这位同事看到的房间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舒适,他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情愿地说道:“是的,这里很不错。不过我还是回城里到市长那儿去住吧。”说着便向门外走去。这时小卡尔叫住了他:“先生,您留在这里吧。我们都很欢迎您。”同事向卡尔笑了笑:“谢谢你,孩子,可我一定要走。”  事后,卡尔问起爸爸为什么同事不愿意住在这里,爸爸说:“可能他觉得我们这里太简陋了吧。”卡尔一头雾水,说:“你不是说牧师是不在乎这些的吗?”爸爸『摸』着卡尔的头,笑了笑:“卡尔,你要知道,不是每一个牧师都能像你父亲这样。我和他虽然是同行,但我们并不同道。”  爸爸的话对于卡尔来说有些深奥,他似乎没有听明白,仍是『迷』『惑』不解地看着爸爸。于是,爸爸便进一步向他解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同,有的善良,有的邪恶。这些不同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要正确地区分他们是很不容易的。就拿父亲的职业来说,虽然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牧师,便真正能够按照上帝的旨意做事的人并不多。”  “爸爸,我明白了。您说的‘同行不同道’就是这个意思,您是真正的牧师,而那位主教不是。”卡尔说道。父亲欣慰地笑了。  卡尔的爸爸没有将卡尔当成一个小孩子,而是像一位朋友似的为他讲解心中的『迷』『惑』,这种做法值得所有的家长来学习。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向年龄那么小的孩子讲这些成年人世界的道理,会损害他们纯洁的心灵,很多时候他们也听不懂。其实不然,让孩子从小就能明白事理和学会保护自己,比起让他成为一名“白痴”似的好人要好得多。生活中有些人不惜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不但没有得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到别人的蒙骗。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帮助他人的人并没有弄清被帮助的人是否值得帮助。换句话说,这样的好心人实际上是最愚蠢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分析辨别的能力。  尽管使孩子保持纯净的心灵很重要,尽管将孩子向“善”的方向引导,告诉孩子什么是真的“善”很重要,但让孩子尽早地了解生活的实质,帮助孩子认识什么是“恶”更加重要。  我们知道,人『性』都有着复杂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与真善美不和谐的。有的人长得很漂亮,表现也很和蔼,但这并不表示他一定是个好人;而有的人天生『性』格粗犷,有时表现得很凶恶,但或许他是个真正的好人。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航人,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辨别“好”与“坏”。那么出于想保护孩子的父母,总是不愿意教孩子去正视社会上的坏事,教他们视而不见,这才是害了孩子。它直接导致孩子在虚假的现象中麻木,只会使孩子变得麻木迟钝、自欺欺人,对孩子来说,这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啊!  提高孩子的分析辨别能力  有一天,小罗德和妈妈在集市上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几个穿着前卫的年轻人。小罗德被他们吸引住了,扯着妈妈的衣服说:“妈妈,你看,那几个人又帅又有风度!”妈妈顺着小罗德的指向看去,其实只是几个成天在集市上厮混的、游手好闲的年轻人罢了,既不是什么绅士,也不是什么有教养的人。但是,如果直接对孩子这样说,他肯定是不能理解的。于是,妈妈问罗德:“你为什么认为他们有风度呢?”小罗德赞叹地回答:“他们穿着整洁而华丽的服装,还戴着礼帽呢!完全就是地地道道的绅士。”  妈妈又说道:“这样吧,咱们现在就跟着他们,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的绅士。”并约定不要表现出在跟踪人的样子,小罗德听了自然很高兴。没有多久,那几个“漂亮的绅士”便『露』出了本来的面目:他们一边走一边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拿些摆在货摊上的东西,有时是一只苹果,有时是盒肥皂。  此时,妈妈郑重地对小罗德说道:“这就是我时常要求你学会清醒地认识别人的原因。你要记住,在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你一定要用脑子去判断所见到的一切事物。”卡尔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罗德的妈妈算是一个十分懂得教育的孩子,她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或是含糊地为孩子解释,或是根本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而是用实际行为让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有较清醒的认识。无数事实证明,越是被家长过分保护的孩子,平时基本上不犯错误的孩子,辨别是非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越弱。如今,现在的许多父母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成为好人,成为坚持真理的人,殊不知,坚持真理也需要有机智、灵活的头脑,明白这个道理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大有益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应把孩子内心美好的东西与现实割裂开来,认为孩子没有辨别能力,没有抵御能力,实际上孩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灵生魂无极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