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猜一猜,最真实苏德战争纪录片中苏军打飞机的方法有哪

如果你是处在1941年七八月间,让你来预测苏德战争的结局,也许你多半会把胜利的选票投给德国,因为在这段纳粹德国的黄金时节里,纳粹大军在辽阔的俄罗斯大地上所向披靡,摧枯拉朽,一个个漂亮的合围歼灭战演绎了以装甲部队为主导的闪电战的神奇。但是,战争接下来的进程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苏联人在莫斯科门口发起的绝地反击开始,第三帝国胜利的美梦便越来越飘渺,并最终走向覆灭。即使是在苏德战争结束65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不乏有人为德国的失败而扼腕叹息。苏德战争为何是这样戏剧般的进程和结局,这之下隐藏了哪些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这也许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永恒命题。笔者试图以有限的篇幅,结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肤浅理解,为读者献上一些解释。  
战争之前的苏联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具有十分复杂的内涵。从意识形态上讲,共产主义对西方世界的威胁一向被视为洪水猛兽,在二战爆发之前,以丘吉尔为代表的西方政治家对苏联竭尽仇视;从实力上讲,谁也摸不透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究竟实力几何,尽管有几分轻视,但是凭借幅员的辽阔,资源的丰富以及庞大的人口基数,在权衡政治天平的时候,谁也无法忽视苏联的存在。  
总的来说,在西方世界看来,苏联只是一个大国,但还不算是一个强国。事实上也是如此,首先从军事上说,由于苏联在技术力量和军事观念上的落后,更由于残酷的大清洗对军队建设的毁灭性影响,当时苏联军队还处于20年代的水平。它的空军连中程轰炸都无法实施,航空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等关键技术也没有掌握。1936年,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英雄林德博格到苏联考察后的向华府报告说:“俄国的空军不值一提,不仅是飞机质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术设施”。苏联的陆军庞大而迟缓,与当时机械化的主流趋势相去甚远,而且还缺乏为之配套的铁路和补给站等基础施舍。最可怕的是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仅有几家如列宁格勒钢铁厂能够生产用于制造坦克的装甲钢,他的海军那个时候更是简直不止一提(注,引用网文“苏德战争德军失败根本原因--及双方统帅之过失)。从指挥上看,由于大清洗使得大量经验丰富的一流指挥官被毫不留情地处决,不论是苏军的高层指挥能力还是基层的战术指挥能力都相当落后,军队中官僚主义盛行,遇事不敢擅自自主,层层汇报请示的僵化作风使得部队的指挥无所谓灵活性。  
从政治上看,斯大林所采用的冷酷的杀戮手腕虽然巩固了他在苏联的独裁地位,但是这种依靠高压形成的统治秩序却十分不稳定,党内仇视斯大林的大有人在,如果他们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凭借的外力,他们是有足够的动力与斯大林抗衡的。斯大林依靠集体农庄制度剥夺农民的剩余粮食,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本积累,这也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在被誉为苏联粮仓的乌克兰,农民对斯大林及苏联经济制度的仇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所以,不论从军事还是从政治上讲,当时的苏联与如日中天的纳粹德国相比,都占不到丝毫的优势。正因为如此,斯大林在战前不惜对德国卑躬屈膝,小心翼翼,甚至冒着被西方世界抛弃的风险与德国签订了互补侵犯条约。斯大林的良苦用心正是为了抓紧时间让自己做好实力的积累,做好战争的准备,他知道,如果仓促应战,结局肯定是凶多吉少。    
被误读的轻敌  
可以说,希特勒当时对苏联的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曾经对他的将领们说:“俄国就像是一座即将倾覆的大厦,如果有谁在门上踹上一脚,它就会分崩离析”。基于以上的分析,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没有根据,所以希特勒才敢于冒险在英国尚未被征服的情况下悍然入侵苏联。  
现在看来,很多人都会认为希特勒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没有对苏联的实力做出真实的判断。但是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即使是苏联人,包括斯大林自己都认为自己不是希特勒的对手,苏联在1939年冬季对芬兰代价惨重的入侵更是使斯大林缺乏对抗德国的底气,不然很难理解斯大林对纳粹德国的不合常理的容忍。事后诸葛亮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来指责入侵苏联的愚蠢决策,但是置身于如此宏大的战争和复杂的形势之中,当事人的困惑和局限是我们今天所无法体会的。希特勒征服了大半个欧洲,手握数百万精锐大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于他来说,实在找不到不进攻苏联的理由。入侵苏联在当时的情况下看,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战争之初,德国所取得的巨大的军事成就验证了希特勒的这种判断。苏军作战能力的低下,指挥的落后,成建制大兵团的被歼,预示着苏联似乎已经穷途末路了,这一切使德国高层飘飘然起来。1941年8月,德军总参谋长哈德尔在日记中说:“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说,对苏战争已经取得了不容争辩的胜利。”     
出乎希特勒意料之外的  
哈德尔所谓的不容争辩的胜利很快就在莫斯科城下不容争辩希特勒的决策是基于当时苏联的现状作出的,但是他却忽略了苏联的潜力。可以说,希特勒的最终失败不是由于自己对战前局势的误判,而是对苏联战争潜力的低估。当然,要求他对苏联的潜力都有精准的判断,无疑是太强人所难了,苏联在后来所释放出来的潜力,甚至让苏联人自身都感到震惊,我敢说,要是斯大林知道原来苏联可以如此强大,他在一开始肯定会奉行截然不同的对德政策。  
斯大林很早就预感到与德国战争的不可避免,从1939年开始,苏联就开始将西部的重工业设施往乌拉尔山以东搬迁,远离了德国轰炸机的航程,至战争开始时,东迁的大型企业达数千家,工人上千万。可以说,这是斯大林做出的最正确的决策,正是这些东迁的重工业,加上从30年代初就开始建设的乌拉尔工业区,为后来的苏德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希特勒虽然占领了苏联最为富庶的西部地区,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斯大林早已金蝉脱壳,在遥远的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奠定了日后胜利的物质基础,在希特勒的账本里,漏算了这样一大笔暗账。  
第二点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俄国人的抵抗意志。在原定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希特勒要求德军在六到十周内歼灭苏军主力,并拿下莫斯科,所以在该计划中丝毫没有考虑到冬季作战的问题。要知道,从德军入侵前的集结地到莫斯科,直线距离是约一千五百公里,要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说德国人在制定该计划的时候,将苏军的作战能力低估到了何种水平,可能他们唯一的参照就是1939年苏联对芬兰的笨拙入侵。但是德国人同时也不该忘了1939年苏军在哈拉欣河和诺门砍两次战役中对日本的完胜,苏军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意志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低下。从6月22日开始到7月中旬,德军的伤亡就达10万人以上,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苏联人笨拙但不失勇敢的抵抗大大迟滞了德军的深入,六周过后,德军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大半的路程要走。不久之后,斯大林针对战场上的逃跑行为,下达了严酷的训令,对于逃兵或者胆怯者,不仅个人要被枪决,而且其家人也将受到严厉的惩治,包括流放和苦役等手段,并蒙受永久的耻辱,斯大林说:“我要让他们知道,战死沙场绝对是最好的选择。”这一训令的颁布更是加大了苏军的作战意志,并一直延续到了战争的结束。希特勒远远没有意识到,一群在他眼里的乌合之众,在斯大林这样残酷的手段之下,竟然焕发出了他在西线所从未遭遇过的抵抗,付出了他所从未付出过的惨重代价。  
第三点出乎希特勒意料的是苏联人在战争中的学习能力。1940年,希特勒对西欧的横扫无疑深深刺激了斯大林,他此刻才对装甲部队的威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清洗中被清洗掉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在20年代就提出了大纵深的装甲部队作战理念,但却被当成异端邪说,成为了他被清洗的理由之一。从1940年开始,斯大林才下令效仿德国组建成建制的装甲部队,并开始装备性能优越的T-34坦克。到战争爆发前,苏军全部29个机械化军大部分装备和人员都还没有齐备,只有14个机械化军的达标率达到50%,更不用说战术素养的具备和指挥系统的磨合了。所以,这些机械化部队更本没有抵挡住纳粹大军的进攻,大部分都在几次围歼战中损失殆尽。  
但是,从1942年开始,红军就开始在战争中学习德军装甲部队的战术,后方的战争工业加速运转,很快就重新组建起了实力强大,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装甲军团。德国人在与苏军的抗衡中越来越感到吃力,1942年,德军损失的坦克和强击火炮就达6000多辆(当然苏联的学费交得更多)。到了1943年,苏军装甲部队的整体绝对实力就已经超越了德军,当然,在战车的性能以及单兵素质上德国仍然占据优势。从1943年底开始,苏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后多次通过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穿插包围了德军的多个重兵集团(斯大林格勒包围圈的形成原理不同,故未提及)。  
不仅仅是装甲部队,苏军在步兵战术,火力配置,甚至在战略谋划上都从德军哪里学到了不少,可以说,苏军从最开始的一败涂地到绝处逢生,再到后来的横扫千军,都与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密不可分。  希特勒的失误  
即便苏联有如此雄厚的战争潜力,但是这仍然不是希特勒失败的唯一理由。希特勒偏执的性格使得他在对苏战争中犯了几个不可挽回的错误,如果没有这些错误,战争的进程和解决也许将大为不同。  
首先,入侵苏联兵力薄弱。日,德国用于巴巴罗萨的军队大约在550万左右,但是其中德军只有约300万,其余都是仆从国的部队。看似特别强大的兵力一旦分散到了俄罗斯广阔的国土上后就显得单薄起来,更何况,希特勒又将这些兵力用于北线、中线和南线三个战略方向上,分别要占领列宁格勒,莫斯科和高加索。战略目标的过于贪婪终于使德军在1941年8月的时候显示出了力量的不济,不得不在8月中旬暂停中路攻势,抽调兵力南下参加基辅围歼战,丧失了对莫斯科进行一剑封喉的最佳时机。但是,就在东线决战如此重大的关节上,还有另外300多万德军驻扎在意义不大的西线,如果提前就将这些部队调到东线待命,建立起对苏战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那么德国完全有能力同时解决中线和南线的战事,1941年夏季拿下莫斯科将不是难事。可惜,还是因为希特勒的过于自大丧失了这种可能性。  
第二,希特勒没有能够有效利用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如前所述,不论是在苏联共产党党内,还是苏联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如果希特勒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矛盾,分化瓦解苏联,那么斯大林所能动员的力量将大打折扣。希特勒入侵苏联后,无差别地采取了血腥的统治,将斯大林的潜在敌人也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当纳粹大军占领乌克兰后,当地的农民由于饱受集体农庄制度的残酷剥削,将德军当成解放者一样欢迎,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虽然走了一只虎,但是却又来了一只狼,纳粹占领机构对他们的压榨比起苏联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迫使他们不得不通过加入游击队等形式进行反抗。如果希特勒能善待这些人民,就极有可能获得他们的支持,不但可以使自己有一个稳固的战略后方,更可以使用其巨大的人力资源。  
即便纳粹对苏联采取了残酷的统治手段,但是投靠德国的人依然很多,比较著名的是弗拉索夫,他投降后公开说:“难道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斯大林么?”斯大林的反对派由此可见一斑。德军的各单位中都吸收了一定数量的所谓俄国辅助人员,帮助德军解决后勤等一系列非作战任务。如果希特勒能够恩威并济,那么他可以笼络的力量和资源必将更为可观,进而改变双方的战略实力对比,但这由于他偏激的性格又化为了泡影。  
此外,希特勒还下令处决被俘获的苏军政治委员。这一愚蠢的命令将苏军指挥官逼上了一条不得不顽抗到底的死路,与斯大林要求处决逃兵和胆怯者的训令相得益彰,估计斯大林在知道这个命令之后,多半是开心不已。    
除了统帅的谋略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双方战争资源的对比,下一篇我将从这一个角度切入,目前正在搜集素材,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还是那一场雪呀。。
  看看拿破仑的前车之鉴,俄国人是不好对付的
  我记得苏联的工业实力似乎是比德国强。德国强吞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可惜那也不是本土。    苏联的主要缺点:官僚、落后,在战争中后期都被抵消了。战争是实用主义,而且官僚也不愿意上战场。而落后更好解决,但是苏联跟英美是盟国。盟军给苏联最关键时刻提供了救命物质。    再简单点说吧,德国基地始终是被骚扰着的,还是单矿;人家苏联是多矿,而且老家舒舒服服的,沉住气了跟他慢慢玩。一边看戏的最强大的国家还跟苏联是一头的。    这仗根本没法打,德国战败就对了。
  德国强吞德国强吞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    
捷克斯洛伐克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工农业有多庞大?吞并了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顶多是军工生产产能增加。    
  还有另外300多万德军驻扎在意义不大的西线,如果提前就将这些部队调到东线待命,建立起对苏战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那么德国完全有能力同时解决中线和南线的战事,1941年夏季拿下莫斯科将不是难事。可惜,还是因为希特勒的过于自大丧失了这种可能性。       ==================================================    
这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关键。
  楼主的帖子我完整的看完了,完全赞同!
  吼吼,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佩服苏联红军打退,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军。话说当年,很牛的号称“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拿破仑的军队,在莫斯科城外,照样吃瘪,希特勒不长记性    我学的第一首钢琴曲是:小路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纷纷雪花掩盖了他的足印,没有脚步也没有歌声。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    他在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实在叫我心中挂牵。  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立刻飞到爱人的身边。  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立刻飞到爱人的身边。    在这大雪纷纷飞舞的早晨,战斗还在残酷的进行。  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  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呀,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  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呀,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
  打仗还是要看后勤的,苏联人本土作战,补给方便,还有老美在后面源源不断的输送资源。另外苏联那种粗犷型的工业,在战争环境中,更容易维持战争消耗。我记得苏联T34的制作工艺比德国的虎式什么的简单多了,虽然单比性能上可能还是不足,但容易制造,便于量产。德国人造一辆坦克,苏联人造个两三辆,这个战就没法打了。  
  俺的大学老师最喜欢唱前苏联歌曲了,每次还眼泪花花的,搞得我很窘,不过内心,说实话,还是很感动的
  吼吼,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佩服苏联红军打退,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军。话说当年,很牛的号称“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拿破仑的军队,在莫斯科城外,照样吃瘪,希特勒不长记性  ————————————————————————————————————————————————————————————————————————————  苏联人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多么善于打仗,而是在斯大林的铁腕之下,所有可能拿起枪的生命都被驱赶到了战场之上,依靠无数生命的堆积,苏联人保持了持续攻击的势头,面对一个不管受到怎样的重创依然能够保持攻击势头的对手,德国人最终被生生拖死在了战场之上。说句不客气的话,苏军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都依然没有学会怎么打仗,在柏林城下,面对最后时刻几乎是乌合之众的德军,依然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样的胜利,虽胜犹败。
  在柏林城下,面对最后时刻几乎是乌合之众的德军,依然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样的胜利,虽胜犹败。  -------------------------------------------------------------------------------------  柏林好歹也是德国首都,苏军遭到德国人的顽强抵抗也是预料中事。  相比之下,南京保卫战更应该让中国人反思。  德军投降时,德国仍然保持着相当实力的武装。
  首先,入侵苏联兵力薄弱。日,德国用于巴巴罗萨的军队大约在550万左右,但是其中德军只有约300万,其余都是仆从国的部队。  --------------------------------------------  仆从国的部队,第一年没那么多。
  苏联人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多么善于打仗,而是在斯大林的铁腕之下,所有可能拿起枪的生命都被驱赶到了战场之上,依靠无数生命的堆积,苏联人保持了持续攻击的势头,面对一个不管受到怎样的重创依然能够保持攻击势头的对手,德国人最终被生生拖死在了战场之上。说句不客气的话,苏军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都依然没有学会怎么打仗,在柏林城下,面对最后时刻几乎是乌合之众的德军,依然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样的胜利,虽胜犹败。  ---------------------------------------------------------------------------------  德国人最后的反抗不但不是乌合之众,恰恰相反,面对着死亡和被俘完全等值,或更具价值时,德国人的反击是异常猛烈的,这场战役德国俘虏很少,因为德国人做出了正确选择,那就是死亡
  苏联人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多么善于打仗,而是在斯大林的铁腕之下,所有可能拿起枪的生命都被驱赶到了战场之上,依靠无数生命的堆积,苏联人保持了持续攻击的势头,面对一个不管受到怎样的重创依然能够保持攻击势头的对手,德国人最终被生生拖死在了战场之上。说句不客气的话,苏军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都依然没有学会怎么打仗,在柏林城下,面对最后时刻几乎是乌合之众的德军,依然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样的胜利,虽胜犹败。  =======================    绝对支持,就是我一直想说的.
  1941俄国的冬天提前了一个月就来到了
  这个没什么说得,结果最重要!
  苏联人赢得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多么善于打仗,而是在斯大林的铁腕之下,所有可能拿起枪的生命都被驱赶到了战场之上,依靠无数生命的堆积,苏联人保持了持续攻击的势头,面对一个不管受到怎样的重创依然能够保持攻击势头的对手,德国人最终被生生拖死在了战场之上。说句不客气的话,苏军即使到了战争的最后,都依然没有学会怎么打仗,在柏林城下,面对最后时刻几乎是乌合之众的德军,依然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惨重代价。这样的胜利,虽胜犹败  =--------------------------------------------------------------  斯大林应该跟大家伙商量下,谁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拉到。  
  纯军事的因素很专业且各有观点,不提。但政治上未能分化瓦解苏联确是硬伤。不过话说回来,元首就是靠那一套意识形态起家的,能怎样呢?!
    日军是靠人海战术,被天皇驱使,东条英机用铁腕手段残酷督战,被迫付出了30万人的死亡代价,这才侥幸强攻下南京的,相当于失败了。国民党在上海败退下来的残兵败将,可以说是乌合之众,但南京军民殊死抵抗,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可以说从军事上看,当时的日军很不会打仗。        
  斯大林应该跟大家伙商量下,谁想去就去,不想去就拉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完全是两个概念。战争中虽然死伤是绝对不可以避免的,但是对自己的士兵却应该有起码的生命尊重。在苏联,个体生命的意义已经被抹杀到了一文不值的地步,苏军的士兵被大量投入毫无意义的绞肉机式的战斗中,例如,在第聂伯河决战期间,苏军为了攻占德军的一坐碉堡,出动一个营发起无谓的冲锋,结果这个营死伤达700人,而这座碉堡里只有德军的两名机枪手,其中的一名机枪手因为受不了堆积如山的苏军尸体,几乎已经到了神经崩溃的边缘。苏军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督战下,付出了2600万以上的伤亡代价,斯大林的这种手段太过阴毒,是对士兵生命的极度漠视。
  还有一点就是希特勒的很多命令底下的将领是没有贯彻执行的,相当于出了内奸。
  说到底苏德战争除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还有很重要一方面是由于苏联的资源。  二战德国率先行用了闪电战这种全新的做战方式。闪电战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统瘫痪敌指挥系统后,再以地面部队的强大坦克集群快速推进,以达到大规模歼敌的思想。  可这闪电战打起来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那可全要石油啊,以前看过一本关于德国二战书上写到,一战期间德国供一个集团军规模部队使用一个月的石油到了二战还不够德国一个装备军闪电战使用一个星期,可见耗油量之大。德国本身又不产石油。除了部分是自己本国从煤中提取合成燃料外,其余完全依赖进口。其1940年全年德国进口石油大约200万吨,其中100万吨是从罗马尼亚进口,65万吨从苏联进口。可以说其战争资源完全是靠军事扩张来获取。  当德军忙着攻占波兰后,苏联迅速占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苏联红军直逼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希特勒这狂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在德军横扫欧洲时,整个第三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能够正常的运转靠的就是罗马利亚油田提供的石油。德军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希特勒能不抓狂吗。  巴巴罗萨计划德军将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红军,再作战前德国已经在其苏德的边境上集结了190个师、共约500余万人,3800多辆坦克,5万门大炮和5100多架飞机分三路向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苏联腹地进攻。可希特勒和德国总参谋部想法也太简单了,在怎么说苏联生产力当时也是当时世界第二大强国。虽然斯大林于39年大清洗清除掉当时红军党内80%的中高级军事将领,德军还是严重低估了苏联人的抵抗意识。  还有那鬼天气,谁能想到当德国军队快打莫斯科城下时,西伯利亚寒流来袭气温降到快零下40°了,德国人根本就没做好防寒的准备。看看10月前德军的进展成果吧,势如破竹,攻克莫斯科只是差不多时间问题了。翩翩兵临城下的时机,大雪来袭,路面变沼泽,所有车都卡在泥地里。严寒接踵而至,德军几乎所有武器都失灵了,部队也没有御寒冬装。天气对挫伤德军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就搞不懂以当时德国的工业能力,居然没有准备好低温环境下的装备和物资,坦克飞机防冻油没准备就算了,竟然连部队过冬的冬装都没装备,实在是难以想象不知道希特勒还有德国的总参谋部到底在想些什么东西。  在就是后勤,这也是另一个德国战败的关键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而且德国人后勤问题从来就没好过,隆美尔在北非打到最后几乎是在得不到正常补给的情况下作战。德国的后勤部门被苏联东线做战的曼斯坦因元帅诅咒为“世界上最落后的运输队”。德国人的做战方式就决定了德国的后勤部门的压力,闪电战对后勤保障的压力实在是太大。而苏联又不像那些前面被德国征服的西欧国家,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当对苏作作战后期苏联红军KV-1重型坦克,T-34快速坦克大规模服役时,德国III式坦克,对苏联人的坦克也失去了技术上的优势。此时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就出现在苏德战场上,可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III式,V式坦克坦克的耗油量更大。而且体型十分庞大,其自重都超过60吨,在苏联当时的那种道路上行动很是不方便。很多虎王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扔在路旁,而非敌人的击毁。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以及良好的后勤补给。德国人只看到了闪电战给他们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忽视了这种高强度的作战带来的高强的后勤保障压力。结果可想而知了!  最搞不明白的一点就是德国人为什么那么死脑筋,如果说苏联那种粗犷型的工业的代表,那么德国可以说把严谨型精密型工业发挥到极致了。一辆T-34坦克生产工序不过三千,油漆都不刷就直接开上战场。而德国人硬是能把他们的V式坦克整成上万道的工序出来。虎王重型坦克那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月产量就没突破过一千的。同款的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竟然不同的型号发动机都用的不一样。V式坦克不同型号很多零备件也不通用,搞不懂德国生产部门是怎么想的,这不是要德国后勤部门的命啊!
  东线的问题首先是后勤的问题。后勤搞不定,上再多的部队也是送死。德军在莫斯克的失败首要原因是后勤跟不上,莫非多上几个师就能扭转后勤的失败?
  作者:__菩提树下__
回复日期: 22:49:20       德国强吞德国强吞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         捷克斯洛伐克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工农业有多庞大?吞并了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顶多是军工生产产能增加。    =================================  捷克好像是当时欧洲第二大工业国,很多人都想不到吧
  后勤缺失是很重要的方面。 在后勤线750公里的斯摩棱斯克,德军就比较艰难了。 到了1500公里的莫斯科,德军只能打几天,然后休息20几天。因为弹药没那么快运上来。 朱可夫守的时候,德军推进缓慢,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德军还不能使用苏联的铁轨, 后来泥泞天气里面,更是补给困难。  
还有一个就是政治原因。 苏联就是蒙古,大家这个要弄清楚。苏联是蒙古文明的继承者,社会文化 军事动员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了打仗,一切人都不会顾惜的。特别社会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性,那么一个阶级的人都差不多,损失一批人也就无所谓了。斯大林虽然专横,但毕竟属于第一代领导集体,上下都有很高的威望,容易保持民众的团结一致。 上层组织体系也算先进的,故打仗能极快的学习。和老毛一般。  
政治问题可能没那么快解决,不过可以通过释放政委和士兵,来削弱俄国人的抵抗意志。  
后勤问题,需要组建大量的铁路部队,准备大量铁轨。  
打的时机上,最好等斯大林死了再打。希特勒比斯大林年轻多了,铁木真和努尔哈赤在中原强人在的时候也不敢动手的。 或者考虑到对俄的艰巨性,冬天就开打,推到斯摩棱斯克附近。然后冬春季节在后方修路。 半年后通过这个新基地,再出击莫斯科。
  资本主义必败,社会主义必胜。
  当时的苏军,不是死于敌人的子弹,就是死于自已人的子弹。
  还有人认为,德国容许和苏联瓜分波兰也是一大败着,这让苏联凭空增加了数百公里的缓冲区,德国后来打莫斯科时停在距莫斯科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没有波兰的缓冲区,德国也许在41年冬季就拿下莫斯科了。    当然德国即使拿下莫斯科,对整体战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
  捷克算什么第二大工业国。只是工业化水平高而已。另外,毛学的就是斯,当然差不多。
  还有人认为,德国容许和苏联瓜分波兰也是一大败着,这让苏联凭空增加了数百公里的缓冲区,德国后来打莫斯科时停在距莫斯科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没有波兰的缓冲区,德国也许在41年冬季就拿下莫斯科了。  ==============    不是败招是什么呢? 如果连这都想不通的话, 我看就什么都别说了.
  英美对苏联的援助不能不说
  作者:eastknight2010
回复日期: 20:29:33       还有人认为,德国容许和苏联瓜分波兰也是一大败着,这让苏联凭空增加了数百公里的缓冲区,德国后来打莫斯科时停在距莫斯科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没有波兰的缓冲区,德国也许在41年冬季就拿下莫斯科了。        当然德国即使拿下莫斯科,对整体战局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也很难说。  --  
否则西方面军就不会覆没了。西方面军还在,就没后来的三大合围
  苏联太大了。。。 德国消化不掉,而且小胡子不屑用民族分化,瓦解苏联内部。失败是必定的。古今中外只有大蒙古才真正的灭过俄罗斯。。。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了。。
  德中央集群开始大约90万冲击西方面军70多万。 如果西方面军组织的好,而不是在那个突出部里面,而且过早的错判形势把后备队前压,就不会那么轻易的被包围。而且是双重包围圈,一层对外,一层对内。。。不到十天就垮了。  
西方面军的过早崩溃,导致了斯摩棱斯克防御来不及,后面调来的马上陷入了包围。 然后造成了乌克兰和基辅的陷落,再造成了莫斯科外围的崩溃。 所以发觉斯大林这个时候有见地,直接枪毙了巴甫洛夫。后来就很少枪毙集团军以上主官了。  
如果没有大清洗,那么西方面军首领一定是独立思考能掌握局势的人。那个时候若把一个集团军在外围游荡,后面布置四个集团军。前进不利就推到明斯克附近的筑垒区,然后等待后面援军来补充,就容易挡住德军了。 别说德军提前一个月来打,提前三年都冲不到斯摩棱斯克。
  第二,希特勒没有能够有效利用苏联国内的各种矛盾。    ————————————————————————————————  我觉得这才是希特勒失败的关键。  单靠纯军事手段,甭管希特勒还是拿破仑,就是罗斯福来了也灭不了苏联——这个国家的幅员、资源和人口都太惊人了,还有布尔什维克的高压动员体制。    唯一的办法就是分化瓦解。要是当年的希特勒能够放下种族主义的屠刀,在乌克兰搞个土地改革,把上千万乌克兰人变成反对苏联的力量,那苏联就必亡。  不过,真要能在乌克兰搞土改,希特勒也就不再是希特勒了.......
  作者:death_trap
回复日期: 22:27:27    苏联太大了。。。 德国消化不掉,而且小胡子不屑用民族分化,瓦解苏联内部。失败是必定的。古今中外只有大蒙古才真正的灭过俄罗斯。。。  ==========================  此俄罗斯非彼俄罗斯
  作者:eastknight2010
回复日期: 20:29:33    还有人认为,德国容许和苏联瓜分波兰也是一大败着,这让苏联凭空增加了数百公里的缓冲区,德国后来打莫斯科时停在距莫斯科四十公里的地方,如果没有波兰的缓冲区,德国也许在41年冬季就拿下莫斯科了。  ==========================  要是不容许,那39年就要交上火了
  要是不容许,那39年就要交上火了  ==============================  话虽这麽说,不过希特勒在没有肃清西线之前,还是没有胆子先和苏联开战的,毕竟打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是不可能在几个月之内速胜的。    说白了,依德国的军力和资源,东西两线同时开战是绝对不行的,一战和二战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惊爆天涯版主粗暴践踏版友人权,肆意暗中删除争议史论主贴大搞独裁一言堂         日晚,新书《唐朝那层窗户纸》的热心粉丝(下称“唐粉”)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板块发表了一篇题为《当年明月误导千百万读者膜拜了一个愚昧的历史信仰》,站在唐朝历史角度来分析和抨击明朝及当年明月粉丝(下称“明矾”)盲目搞王朝崇拜的合法史学论帖,本帖一发即引发强烈关注,截止当晚24时即点击破三千,回复上百。         然而有争议的地方必有争斗,一些自诩为明矾的用户,见此帖是针对明矾群众的,便起初大肆讥讽阴损,煽动楼主及唐粉的愤怒情绪的激化。起初,讥讽阴损和无赖取闹仅仅建立在针对学术含沙射影的文明用语基础上,唐粉们虽然愤怒,但是仍然也严格以文明用语辩论。然而很快地,这些自诩为“明矾”的用户见唐粉群体不为所动而激怒,便开始爆粗口,如“脑残”“SB”等污秽词语如雨后春笋般前赴后继地萌芽而出。更有甚者,一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也打着抨击“楼主看似挺唐实为清狗”的恬不知耻名义大肆以污言秽语攻讦,趁机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的方式大肆在气氛剑拔弩张的情况下达到炒作清朝、引发版友对清朝积极关注的阴恶用心。种种恶毒攻讦之下,楼主与唐粉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不惜一切语言代价地与这两类群体激烈对抗。很快地,该帖子在当晚点击近万,回复亦火爆异常。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卑鄙无耻阴损下流的斑竹见该帖引发了广泛关注,起初有人主动挑衅的时候,并没有对该类版友进行警告,而在该类版友挑衅升级为脏口时,亦未能及时采取必要的处罚措施加以控制,从而导致帖子内部争斗激化。而此时,该无良斑竹见形势以非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内,便大打和谐的旗号,在并未以任何形式通知楼主的情况下,将该主帖和谐掉;而后楼主与唐粉发出质疑询问帖,又被其瞬间粗暴和谐;楼主与唐粉坚持不懈,再次发出三个质疑帖,该版主便再不敢和谐主帖,只是置之不理。随后见抗议强烈,然而自己不敢以真身应对,便偷偷换上虚伪的马甲,疯狂地将管理后台数据暴露,竟然揭露了楼主及版友的真实注册资料与IP地址!并且还恬不知耻地肆意阴损讽刺!         该版主卑鄙无耻滥用职权,其行径不但无视版友人权及个人隐私,还引发唐粉众怒,更粗暴践踏了天涯论坛言论自由的立场规定,大搞言论封杀,大搞山头主义、大搞独裁主义、大搞偏向主义、大搞遮天主义!如此行径,肮脏龌龊不堪,乃是BBS系统创立以来所鲜以为鉴的骇人惊闻!乃是互联网BBS管理团队的莫大耻辱!乃是对当代国家互联网管理相关部门屡次重申“中国保障言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言论自由”这一国家文化传媒政策的疯狂而粗暴践踏!正如互联网盛传东西湖村某村委会主任强行将村民征地时,村民以总理讲话重申的保障农村合理政策的质疑,竟然无耻签发可驳回中央政府和国务院的“村政府文件”(其实就一张纸条)——“讲话不对东西湖——XXX(村长名)”。这个版主的所作所为,其一手遮天对自由言论的疯狂扑杀及不客观不公正地对自身版友群体利益产业链的肆意包庇,当引发互联网各界的广泛认知与积极讨伐!此版主的所作所为,必将刻在BBS历史的耻辱柱上,人神共戮!         这条帖子由于斑猪的不做作,还未出世便胎死腹中。这帮脑残的版主真他妈不要脸。    附上证据:  
  作者:__菩提树下__ 回复日期: 22:49:20           德国强吞德国强吞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             捷克斯洛伐克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工农业有多庞大?吞并了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顶多是军工生产产能增加。      德国秋吞并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这句话可能有点夸张,但二战中德军陆军很大一部分武器装备的确是在捷克生产的,当时捷克军工企业可是很牛B的。像当时捷克研制生产出非常有名PzKpfw35T、PzKpfw38T这些都是当时十分优秀的坦克并在德国陆军中大量服役(隆美尔的北非军团装备师80%的坦克都是这二种型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坦克都是德国的主战坦克,只是后来到了苏德战争中才被苏联坦克压制住。还有黄鼠狼IIIH/M型自行反坦克炮,Bison/GrilleH/K/M型自行榴弹炮以及追猎者坦克歼击车这些陆军装备捷克也大量的生产过。德国陆军MG42通用机枪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捷克生产的,空军BF-109也生产了大概二三千架,不过捷克为德国生产的最多是大口径的榴弹炮。轻武器就更是不计其数了,捷克的榴弹炮和轻武器时至今日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还是享有很高声誉的。
  作者:eastknight2010
回复日期: 10:38:49       要是不容许,那39年就要交上火了    ==============================    话虽这麽说,不过希特勒在没有肃清西线之前,还是没有胆子先和苏联开战的,毕竟打苏联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是不可能在几个月之内速胜的。        说白了,依德国的军力和资源,东西两线同时开战是绝对不行的,一战和二战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    你说得很对,以德国的国力根本就不应该双线做战。在对英国作战还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又和苏联开战,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投入苏德战场。  所以说希特勒是狂人啊!
  以德国的人口、资源根本无法与苏联长期战争下去,何况老苏背后还有老美,如果能把欧洲大陆完全整合三分之二还差不多。德国人低估了苏联人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斯大林的战斗意志也是无比顽强的,本来德国人以为打到莫斯科苏联人就会象法国人一样签停战协议媾和的?没想激起了俄国人的强烈反抗。
  捷克是当年奥匈帝国的精华区,工业底子好没错。    但捷克制武器从来不是德军的主要来源吧。    35t和38t好使,但总产量在那摆着。    捷克的作用在于工业和军队都是和平移交,基本没守损失。从而帮助德国快速军备,对波兰和法兰西战役贡献很大。
  捷克好像是说工业基础好,世博会都在那里举办过呢。  拿破仑当年兵力优势,都没拿下来。想不到希特勒为啥那么轻视苏联。  希特勒号称看过维也纳图书馆一半的书,拥有很强的战略判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若对俄国体制 国内状况不做一番研究,怎么抱那么高的期望呢。  
一战德国打俄国,也就是勉强打得过,趁俄国内乱而逼近莫斯科。   可是俄国革命,推翻了原来的政府而重建组织体系,利用人力物力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而德军并没有比一战提高多少,就是增加了坦克战理论。 然而俄国人识破坦克后,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约束坦克的行动。
  来研究下西方面军的溃败吗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123
  df向德国法国
  那啥,苏联当时战前在军事技术和观念上并不落后,反而比法国日本之类的优先。具体请参考图哈切夫斯基。    小胡子在主观上轻视苏联并不是他犯傻了。而是他不得不这样去相信。    德意志在整个国家层面上比俄罗斯差了一个档次,德国想翻身必须打败俄罗斯。从长远历史角度来看当时是德国唯一的机会了。简单的说就是:“干翻了老毛子,我就是新毛子”。干不翻,德国就老老实实当个二流国家。  小胡子决定赌一把而已。  
  希特勒高估了德国的潜力,特别是民族国家、民族主义、爱国主义这些意识形态、理论都高度发达成熟之后的20世纪,打下一个国家不经过上百年是消化不了的。希特勒两三年前打下东欧、西欧一批国家,控制了一批资源和人口,但两三年的占领是很难真正让那些仆从国卖力的。    古代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这些意识形态还不太发达,蒙古、满清可能纵横扫荡,灭一个国家后短期就能控制利用其资源继续打下去,现代是不可能的。    其实德国整个就高估了自己的潜力。别说二战,连一战都不该打。一战前德国的领土还是不错的,海外殖民地也还可以。凭德国深厚的文化、科技,有一战前的地盘,都建设好了,今天肯定非常辉煌。就是二战前的地盘弄好了,德国现在的空间还是很大。    希特勒等于是把德意志4、5百年的积累一天就挥霍掉了。德意志人在这4、5百年里出了那么多文史哲、科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大家,各个领域都有一批世界级的真正的巨人,不是我们现在追捧的钱学森、季羡林这种只能关起门来在国内说的“大家”,可惜都被希特勒毁了。
  拿破仑轻视摧毁了普鲁士,让他们大力普及小学教育。
自普法战争至二战,德国其实就是世界的中心。可惜他们不懂得维持这个优势。俾斯麦其实就想维持现有成果,其实是对的。英俄美的经济潜力远高于德国,德国还有法国这么一个大死敌,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
所以德国和日本一样,小国心态,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略家,还是老思维,抢了一把就走,以为把对方打痛了对方就会求和。 理论的基础也不过是德国教育水平高,人均素质较高。
  如果没有斯大林的工业化运动,苏联能抵御得住纳粹闪电战的突击吗?  我看抵御不住,幸福的苏联人会遭到失败.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斯大林体制挽救了苏联        
  德国战争初期为什么没有考虑苏联广阔领土纵深对闪电战的遏制作用?  还是希望苏联内部崩溃吗?    战争初期的德军攻势地图    
  楼主写的很精彩,各位的回复也是颇有见地。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小胡子被西线的胜利冲昏头脑,盲目自大和偏执。
  德意志民族是优等人种,斯拉夫人是劣等虫子.这种极端的人口素质论是希特勒推崇的,并且不停的宣传,结果反而强化了自己头脑中的偏执意识.  这样如何能冷静评价对手呢?  如果不是德军的参谋部和各级军官有极高的军事素质,能够制定和执行一些周密可行的作战计划,德军的失败会更早
  %http://hiphotos.baidu.com/%C8%FD%C8%AB%C3%CE/pic/item/fc758cd8335a3e.jpg
  澳大利亚并吞新几内亚岛
  将帅不和也是一个原因吧。在斯大林格勒后,德军依旧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可小胡子跟曼斯坦因出现了分岐,库尔斯克后成了不和,曼斯坦因最后被弃用。虽然在《失去的战争》中曼氏把责任都推到小胡子身上,但曼氏本身也是有责任的。不过德军最优秀的指挥官之一曼斯坦因的离场,使德军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其实德国选择进攻苏联的时机是最好的实际,战术上没有错误。只可惜国力不行,单纯指望战术取胜来赢得这样一场大规模战争是不可能的。
  还是德国的领导希特勒缺乏政治智慧,打仗就只会一味的用强。其实两国交战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不择一切手段,要团结一切力量分化瓦解敌人,不能死抱着民族主义的教条不放,同时打出解放被布尔什维克奴役的各民族的大旗来鼓动苏联的各民族站在自己的一方,这要比坦克和大炮更有力。
  希特勒进攻苏联时已经投入了300多万的兵力(不包括仆从国的军队),这已经是当时德军能投入兵力的极限,不可能更多了。因为这里面有个后勤补给的问题,现代化战争对后勤的要求极高,士兵的食物,装备,燃油,弹药,坦克大炮等零配件,都需要运到前线。加上苏联地域辽阔,铁路公路系统不发达(铁轨的轨距还跟德国不一样),这些都加大了后勤的难度。事实上,德军攻到莫斯科时就碰到了后勤的问题,因为运输条件的限制,当气温骤降时就面临着运冬装还是运弹药的难题。希特勒的选择是优先运弹药,寄希望于德军能迅速攻克莫斯科,在莫斯科城里过冬。可是他的赌博失败了,德军没能攻克莫斯科,又缺乏冬装,结果冻死的人比战伤的人更多。即便德军能从西欧调来援军,也无法保证充足的供给,对战局的影响也有限,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而苏联是本土作战,后勤的难度要比德军小得多,能够支撑大军作战。  LZ有一点分析得是对的,希特勒没有很好地利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人民对斯大林政权的反感,反而对他们进行了压榨和屠杀,结果把他们又推回到斯大林一边去了。这是政治上的失败。  另外,美英等国对苏联的援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盟国援助的物资都是苏联本身无法生产或是产量很小,但又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除了飞机,大炮,坦克以外,盟国还援助了机床,钢板(生产坦克),铝(制造飞机),野战电话,火车车头,航空汽油,压缩饼干,汽车等。朱可夫元帅晚年在记者采访他时承认,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钢板,苏联制造不出那么多的坦克。美国提供的汽车对提高苏军的运输能力和机动能力起来很大的作用。没有美国的汽车,苏军就无法进行大纵深的进攻战役,在坦克部队突破后也无法及时封住包围圈,会有更多的德军逃掉。苏联官方史书中对盟国的援助没有进行正确的评价,认为只占到苏联战时产量的5%,而95%的战争物资都是苏联自己造的。这完全是一种偏见的说法,难道仅仅靠数量能说明问题吗?一吨黄金和一吨废铁价值一样吗?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43年以前在苏联最危难的时候,盟国的援助数量很有限,主要靠苏联自己在苦苦支撑。盟国援助一直到43年以后才大量运到苏联,这时候战场局势已经大有好转。但不管怎么样,盟国援助对苏联能夺取战争胜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看到“它的空军连中程轰炸都无法实施,航空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等关键技术也没有掌握”已经没必要再看下去了。楼主不过是在重复西方几十年如一日的编造和贬低罢了。当然如果只读这些西方资料也就难免形成这种偏见,可惜国内几十年来对这方面的资料大部分都是来自西方二手货,由于语言和专业领域问题,很少有直接参考苏联/俄罗斯方面资料的。  战前苏联不仅制造中程轰炸机而且还制造远程战略轰炸机,不仅拥有中程轰炸机,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中程轰炸机,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中程轰炸机,而且还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中程轰炸机,不仅能进行中程轰炸,而且苏联援华航空队还对日本台南航空基地进行过轰炸突袭。  不需要查阅专门资料,只要稍微了解点航空历史的人也能报出一大堆如雷贯耳的苏联中程轰炸机的名字。  30年代最快的双发轰炸机  SB-2M100 其使用液冷发动机,但百叶窗式的散热器使其发动机整流罩看起来像气冷,是30年代最成功的快速轰炸机,速度一度超过当时世界上所有战斗机    苏联援华抗日装备的SB-2M103(SB-3)    如果说,SB-2在苏联空军(VVS)中定位与能够覆盖战区纵深的前线轰炸机,那么DB3则是能够对战役、战略目标进行打击的远程轰炸机了  DB-3轰炸机    苏联援华DB-3    DB-3的改进型IL-4轰炸机    海军航空兵的IL-4T鱼雷轰炸机  
  稍微一提,SB-2的优越性能一度引发西方国家的兴趣,作为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同盟的一部分,斯柯达公司曾经于战前从苏联引进许可证生产,捷克生产的这批SB-2后来被德国空军留用。  在战争爆发前夜,VVS始换装新一代轰炸机  作为过度机型的YAK-4型快速轰炸机    最终代替SB-2的PE-2轰炸机,值得一提的是PE-2是最早采用电传操控的飞机,它能进行俯冲轰炸    在PE-2基础上安装雷达和红外夜视设备,发展出了夜间战斗机    在1944年,安装2000马力ASH-82发动机的TU-2轰炸机开始逐步代替PE-2,这种轰炸机一直服役到50年代被IL-28取代,新中国空军初期也装备了这种轰炸机,并参加过朝鲜战争。  
  忘了说,以上这些轰炸机(除了PE-2和IL-4部分机身)都是全金属结构,那些说苏联二战没有掌握制造全金属结构飞机工艺的可以闭嘴了(除非他们认为全金属单发战斗机比全金属双发、四法轰炸机更难造),实际上苏联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全金属结构飞机的国家之一,生产木制战斗机只是为了节省铝材用于制造T-34坦克的V-2型柴油机(德国坦克汽油发动机是钢制,苏联是铝合金制),战争末期德国和日本也寻求制造木制战斗机,但性能始终无法满足要求,而同时期苏联却能用木头制造出LA-7\\YAK-3这样性能顶尖的战斗机。  前面说到4发轰炸机,下面就要介绍,许多人人为二战苏联没有四发轰炸机,这恰恰忽略了战前苏联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四发轰炸机机队(即便TB-3已经老旧,但它仍然是四发重型轰炸机)。  TB-3轰炸机    苏联援华TB-3    TB-3发展过2重子母机方案    30年代末苏联空军开始寻求代替TB-3新型重型轰炸机,最终PE-8(TB-7)战胜DB-A进入空军服役,虽然就所用到的技术来说DB-A更高端。  DB-A轰炸机(暂用这张图了)    PE-8(TB-7)轰炸机,由于发动机选型失策(贪大求全),PE-8服役过程中始终受制于发动机可靠性不佳困扰(同样使用米库林发动机的IL-2却大量生产,性能可靠),后期换装ASH-82风冷发动机后,可靠性问题虽解决,但航程却受到较大影响。即便有展现问题,PE-8仍不失为一种战争初期极为先进的轰炸机,它是苏联唯一能挂载单枚重达5吨的FAB5000超重型爆破弹的轰炸机,同时它也是最早采用增压座舱的轰炸机(虽然增压座舱设备的效果不理想),而当时B-17上还没有类似设备。    FAB-5000炸弹和预备轰炸东普鲁士的PE-8轰炸机(已经换装ASH-82发动机)    由于战争中迫切需要IL-2强击机,斯大林不能容忍PE-8跟IL-2抢发动机生产线,苏联在41年底关闭了PE-8生产线。
  几乎所有西方资料都众口一词——苏联无法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苏联几乎所有高辛烷值航空汽油都是西方援助的。说来可笑!西方研究者的证据是苏联使用的航空汽油标号——战前苏联飞机使用的最高标号汽油是B-78。  但这些人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些飞机所用发动机的进气压力和压缩比,都不低于同期西方的航空发动机(格里芬21磅进气压力6倍压缩比,烧辛烷值100的油。米库林23.2磅进气压力7倍压缩比,能烧烧辛烷值78的油?)。如果西方必须烧90号以上汽油才能发动起来的高压比发动机,苏联能用78号汽油就发动起来,那是黑苏联石油工业?还是吹苏联的发动机工业?  我不知道是苏联人逆天,还是某些人逆天。在这些人口里,米库林直接把罗尔斯.罗伊斯都爆了。   看来他们才是最大的苏粉,在他们口里苏联发动机从材料到结构都逆天了,高压比,渣汽油,跑得欢,这样的话英美发动机生产商可以集体抹脖子了。  显然苏联发动机技术水平不会比西方高,而战前苏联也不会预计到获得西方援助,而设计制造自己无法供应其燃料的飞机发动机来装备空军。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问题就处在这些人缺乏常识,在二战时要获得高辛烷值汽油,要么使用成本高昂的硫酸烷基化生产工艺,要么在汽油中添加四乙基铅(TEL)。要满足空军巨大的作战消耗,自然采用后一种方法,也就是生产含铅汽油。苏联空军使用的B-78标号,只是指未添加四乙基铅的情况下,汽油原始成分的辛烷值。  下表中清楚地显示,不同标号苏联航空汽油添加不同组分四乙基铅,所获得了辛烷值(汽油抗爆性能),其中B78汽油添加3组分四乙基铅,辛烷值相当于93号,添加4组分四乙基铅辛烷值相当于95号。    至于高性能烷基化汽油(100%纯辛烷,被称为“优质100”,一般供试飞用)的工业化生产,战前苏联也已经掌握  战前苏联航空汽油生产情况(出自《苏联液体燃料动员计划》)  催化裂解,得到汽油辛烷值78-80汽油,每公斤加2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得到辛烷值100汽油。41年列宁格勒试生产  苏维埃-杜布罗夫的气相氧化裂解设备生产辛烷81汽油,加每公斤加3毫升四乙基铅抗暴剂,获得辛烷值87-88汽油  自热重整获得辛烷值75-78汽油,该生产在巴库和格罗兹尼进行  催化重整获得辛烷值75-80汽油,原料进行硫酸烷基化反应得到高辛烷值烷基化汽油(辛烷值100)  41年建成康斯坦丁诺夫工厂,使用气相氧化设备,到43年产量达到每天500吨  另外,使用三氯化铝催化裂解蒸馏小批量生产的优质100航空汽油,每月150吨。    1941年苏联的液体燃料动员计划:    苏联战机对应的燃油:    二战期间主要交战国航空发动机压缩比概况对比:  英国  Rolls-Royce Merlin 6:1  Rolls-Royce Griffon 6:1  Bristol Perseus 6.75:1  Bristol Hercules 7.0:1  Bristol Centaurus 7.2:1  Napier Sabre 7:1  USA  V:1  Wright R:1  Wright R:1  Wright R:1  PW R:1  PW R:1 使用100/130燃油  German  DB601 6.9:1  DB605 7.5/7.3:1 with 87- 8.5/8.3:1 with 100-octane fuel  DB603 7.5:1 left block, 7.3:1 right block  BMW801c 6.5:1 使用b4/87燃油,BMW801d 7:1使用c3or100燃油  Jumo 211 6.5:1  Jumo 213 6.5:1  Japan  Mitsubishi Kasei 6.6:1  Mitsubishi Kinsei 6.6:1  Nakajima Sakae 7:1  苏联  ASh-82FN 7:1
  二战苏联没有雷达,这也是西方砖家制造的笑话,又被国内的无脑砖家们像念经一样反复念叨。  事实是,“30年代苏联无线电工业掌握了从二极管到光电转换管、行波管、磁控管在内的当时所有电子元器件的制造工艺”(引自НИИП发展历史回顾文)。1938年苏联工程师阿列克谢耶夫和马料罗夫研制出多腔磁控管开启了分米波雷达的门槛(虽然英国人说多腔磁控管是他们1939年研制的),说苏联不能生产雷达不是笑话是什么?二战苏联不仅制造装备了大量雷达,而且苏联还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部雷达的国家。  1932年军事无线电工程师奥什佩科夫提出了第一部雷达的构想,获得国防人民委员部支持后,于1934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雷达Рапид,1934年7月进行第一次测试,成功探测到距离3KM,高度6KM的飞机。    此后共生产了5部这种雷达,供机场导航和研究使用。  苏军第一种大规模装备的雷达是1939年服役的РУС-1,它采用的是帘幕式天线,发射器和接收器分置。在41年莫斯科防空战期间,共部署了80部这种雷达,之后一部分被部署在远东。    РУС-1雷达操作间    1940年苏联很快推出了更先进的РУС-2雷达,它采用八木天线,发射和接搜装置一体,发射功率也大幅提高,这是一种性能先进成熟可靠的对空警戒雷达,有2部在莫斯科防空战期间发挥重要作用(1部РУС-2雷达的效率相当于10部РУС-1)。      1941年苏联研制出了用于高炮火控系统的炮瞄雷达Луна/Б-3      1942年第一部实用化机载雷达Гнейс-2被安装到PE-2夜间战斗机上    
  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欧洲最大的几家钢铁厂都在苏联,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大的5.2米轧机和欧洲最大的液压锻机,苏联战前坦克产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质疑苏联装甲钢产量未免可笑。当然我是不是可以指出英国战前建造KGV级战列舰需要从捷克进口装甲钢来证明英国钢铁工业不如捷克呢?呵呵!可笑的西方观察家以为他们看到的就是苏联真实的实力?希特勒信了这些,结果踢到了钢板上。  1936年苏联已经大量服役I-16这样的可收放起落架的单翼战斗机,和SB-2这样的高速全金属轰炸机,同时期西方的单翼机还在试飞,主力还是固定起落架的双翼机。1936年说说苏联空军不值一提?那不是脑残也得是瞎子了。
  @瓦砾压
12:14:16  稍微一提,SB-2的优越性能一度引发西方国家的兴趣,作为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同盟的一部分,斯柯达公司曾经于战前从苏联引进许可证生产,捷克生产的这批SB-2后来被德国空军留用。  在战争爆发前夜,VVS始换装新一代轰炸机  作为过度机型的YAK-4型快速轰炸机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最终代替SB-2的PE-2轰炸机,值得一提的是PE-2是最早采用电传操控的飞机,它能进......  -----------------------------  @贝尔蒂埃元帅 71楼
12:16:40  不过是从美国买了点技术,从德国人那里偷了点技术,仅此而已,还要吹不成。  -----------------------------  逗比,I-16\\SB-2服役的年代德国和美国有什么同类装备?
  @爱不会失败 11楼
23:13:24  俺的大学老师最喜欢唱前苏联歌曲了,每次还眼泪花花的,搞得我很窘,不过内心,说实话,还是很
的  -----------------------------  可以想象亡国的南宋人唱起蒙古草原歌舞时候眼泪汪汪的情景,不过这也倒不失为黄俄本色
  @贝尔蒂埃元帅 79楼
14:53:23  只见兔子,不见鹰的蠢驴,着实可笑。  -----------------------------  你有自知之明
  @death_trap 40楼
22:27:27  苏联太大了。。。 德国消化不掉,而且小胡子不屑用民族分化,瓦解苏联内部。失败是必定的。古今中外只有大蒙古才真正的灭过俄罗斯。。。拿破仑,希特勒都失败了。。  -----------------------------  你的YY无边际,那时候有俄罗斯?那叫莫斯科公国,还有,被用大蒙古,让人误以为你为曾经强大的元朝而沾沾自喜,自今蒙古人根本不认同华夏民族,实际上元朝是汉人历史上最黑暗一个时期,被划为第四等分人,蒙古保长拥有汉女的初夜权,蒙古人杀一个汉人仅仅要赔一头驴,如果不是耶律楚材跟汉人求情说 他们还有征税的作用的话,汉人也跟五胡乱华那阵一样被杀绝了。SO乱认亲戚是种不好的行为
  @瓦砾压
12:14:16  稍微一提,SB-2的优越性能一度引发西方国家的兴趣,作为苏联、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同盟的一部分,斯柯达公司曾经于战前从苏联引进许可证生产,捷克生产的这批SB-2后来被德国空军留用。  在战争爆发前夜,VVS始换装新一代轰炸机  作为过度机型的YAK-4型快速轰炸机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最终代替SB-2的PE-2轰炸机,值得一提的是PE-2是最早采用电传操控的飞机,它能进......  -----------------------------  @贝尔蒂埃元帅
12:16:40  不过是从美国买了点技术,从德国人那里偷了点技术,仅此而已,还要吹不成。  -----------------------------  @瓦砾压
14:38:19  逗比,I-16\\\\\\\\SB-2服役的年代德国和美国有什么同类装备?  -----------------------------  @贝尔蒂埃元帅 77楼
14:52:50  白痴, 不知道德国飞机厂在苏联直接有工厂的吗?  -----------------------------  逗比,又在发明历史了。在西班牙上口遇到I-16前,德国人压根不知道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性能。苏联航空技术参考过美国、法国的产品,还就没德国什么事。战前道尼尔在苏联考察航空工业后指出苏联飞机生产线的规模和组织水平都领先于德国。
  苏德军事合作30年代初就终止了。
  @爱不会失败
23:13:24  俺的大学老师最喜欢唱前苏联歌曲了,每次还眼泪花花的,搞得我很窘,不过内心,说实话,还是很
的  -----------------------------  @huang318 78楼
14:53:14  可以想象亡国的南宋人唱起蒙古草原歌舞时候眼泪汪汪的情景,不过这也倒不失为黄俄本色  -----------------------------  傻逼
  战前德国参谋部估计苏联拥有4000辆坦克,6000架,而实际上苏联拥有2万辆坦克,2万架飞机。希特勒如果知道这一点,他就绝不会冒险发动战争了。事实上苏联隐藏军事力量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大量过时的坦克和飞机,加上未充分动员的部队在实际战斗中的效用低下,但在和平时作为一种庞大的数量却可以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与其将其隐藏起来,不如亮出来,反而能起到更大作用。这才是历史留下的值得深思的方面。
  @__菩提树下__ 6楼
22:49:20  德国强吞德国强吞捷克,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  捷克斯洛伐克有多大,人口有多少,工农业有多庞大?吞并了实力增了一倍不止?  顶多是军工生产产能增加。  -----------------------------  捷克是中欧工业强国,前奥匈帝国的精华地区,德国吞了奥地利和捷克,钢产量才超过苏联,而且按照苏联五年计划的发展速度,要不了多久,德国这一短暂的优势又会丧失,这才是希特勒拉这整个欧洲资源侵略苏联的经济动因。时间越拖对德国越不利,希特勒选了个好时机(苏联需要消化西部新占领区,铺设新的战备铁路、公路、机场和通讯设施,而国内动员也只进行了一般,陆军从150万扩充到500万,大量新兵稀释了部队战斗力)
  @爱不会失败
23:13:24  俺的大学老师最喜欢唱前苏联歌曲了,每次还眼泪花花的,搞得我很窘,不过内心,说实话,还是很
的  -----------------------------  @huang318
14:53:14  可以想象亡国的南宋人唱起蒙古草原歌舞时候眼泪汪汪的情景,不过这也倒不失为黄俄本色  -----------------------------  @瓦砾压 85楼
15:07:26  傻逼  -----------------------------  说你自个吧,能对一个敌对国文化这么情有独钟,甚至激动到哭出泪花来,不是傻逼是什么
  @瓦砾压
15:05:56  逗比,又在发明
了。在西班牙上口遇到I-16前,德国人压根不知道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性能。苏联航空技术参考过美国、法国的产品,还就没德国什么事。战前道尼尔在苏联考察航空工业后指出苏联飞机生产线的规模和组织水平都领先于德国。  -----------------------------  @贝尔蒂埃元帅 86楼
15:10:41  发明
的是你这蠢驴。规模和组织水平领先德国,所以狗屎的无产阶级空军  被德国佬干挺是吧。  在苏联的德国飞机场只有道尼尔? 人家德国1933年前只有偷偷摸摸地军备,超过  德国有什么稀奇的,技术超过德国才是值得吹的,鹅毛有什么可吹的。  不过是扒老百姓的口粮到国外买技术和偷德国的技术,仅此而已。  -----------------------------  逗比蠢猪,巴巴罗萨头一个周大获全胜的德国空军损失的飞机就超过之前任何一个星期,到8月德国空军在东线损失的飞机已经超过整个不列颠空战。整个战争期间,苏德空军飞机损失比的1.5:1,而在西线英美航与德国的飞机损失比也是1.5:1。德国70%的飞机,80%的空军人员损失在东线。  如果苏联空军被干挺,那么狗屎的英美空军不知道被干挺几回了。  苏联空军损失88300架飞机,德国空军在东线损失56800架飞机,德国的轴心国盟友在东线损失2100架飞机,双方交换比1.5:1  
  @瓦砾压
15:05:56  逗比,又在发明
了。在西班牙上口遇到I-16前,德国人压根不知道苏联新一代战斗机的性能。苏联航空技术参考过美国、法国的产品,还就没德国什么事。战前道尼尔在苏联考察航空工业后指出苏联飞机生产线的规模和组织水平都领先于德国。  -----------------------------  @贝尔蒂埃元帅 86楼
15:10:41  发明
的是你这蠢驴。规模和组织水平领先德国,所以狗屎的无产阶级空军  被德国佬干挺是吧。  在苏联的德国飞机场只有道尼尔? 人家德国1933年前只有偷偷摸摸地军备,超过  德国有什么稀奇的,技术超过德国才是值得吹的,鹅毛有什么可吹的。  不过是扒老百姓的口粮到国外买技术和偷德国的技术,仅此而已。  -----------------------------  你个逗比除了发明历史,满地打滚意外什么都不会,当然这也是大部分西屁的水平。小学没毕业的不学无术货还能怎样呢?难道怪你爹妈不负责任不小心把你这种货漏出来了?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猜一猜下面的漏字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