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葡萄牙金币相当于当时葡萄牙多少钱

一葡萄牙金币等于几RMB_百度知道
一葡萄牙金币等于几RMB
在《鲁滨逊漂流记》里看到的。希望大家给个答案,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75埃斯库多合1美元。70年代初美元两次贬值后葡萄牙埃斯库多是葡萄牙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由葡萄牙中央银行--葡萄牙银行发行,日葡萄牙实施有效管理浮动汇率,官方汇率为1美元合27,并代表财政部负责实施外汇管理。其辅币进位制为1埃斯库多等于100 分(Centavos)纸币面额有500、埃斯库多铸币。 在1910年革命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葡萄牙埃斯库多钉住英镑,1939年11月改与美元挂钩.50埃斯库多。日,6月21日再次贬值12%。 日,葡萄牙中央银行废止每日挂牌定出的买卖价,埃斯库多汇率由银行同业外汇市场定出。 日、10000埃斯库多等面额,另有 1。日,埃斯库多贬值15%,并与一揽于货币挂钩。1981 年3月1日,埃斯库多的一揽子加权按该国商品贸易的权数重新进行了调整。1983 年3月23日。在15世纪阿方索五世统治时期,最早的埃斯库多是金币、、10、25,官方汇率调整为28、2,欧洲货币体系重新调整之后,埃斯库多有效汇率贬值2%.5,埃斯库多于日取代了瑞尔,成为葡萄牙的官方流通货币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葡萄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康乃馨革命(葡萄牙语:Revolu&&o&dos&Cravos),又称四?二五革命,指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于日发生的一次军事政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欧洲国家纷纷自愿或被迫放弃其殖民地。葡萄牙的萨拉查极右派政权却拒绝放弃其殖民地,因此它仍然维持着庞大的殖民帝国。葡萄牙尝试抵抗殖民地发起的非殖民地化浪潮,并因此爆发了殖民战争(1961年-1974年)。长久的战争和庞大的军费令萨拉查政权失去了很多葡国人民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的支持。这些中下级军官组成了“武装部队运动”(Movimento&das&For&as&Armadas,简称MFA),于日在里斯本发起政变,期间有很多平民自发参与。政变期间,军人以手持康乃馨花来代替步枪,“康乃馨革命”便由此而来。这次革命推翻了20世纪西欧为期最长的独裁政权(42年),之后引发了两年混乱的“过渡时期”,政府更替频繁,10年内更换15个总理。此后政府宣布实行非殖民化政策,放弃海外殖民地,导致世界各殖民地纷纷脱离葡国统治独立。 &&&&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康乃馨革命者采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没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却获得成功。为纪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2014年是康乃馨革命爆发40周年,葡萄牙于日发行“康乃馨革命40周年”流通纪念币一枚,以示铭记。该币为葡萄牙法定货币,由葡萄牙里斯本造币厂铸造。&&&&&正面图案: &&&&正面为2欧元共同正面:左侧为阿拉伯为数字“2”,右侧为欧洲版图及“EURO”字样。& &&&&背面图案: &&&&边缘为象征欧洲十二国的十二颗星图案,中央铜镍锌合金部分上方为葡萄牙国名及盾徽,中央为葡萄牙语书写的康乃馨革命发生时间“25&DE&ABRIL”(4月25日),下方为葡萄牙语“40&ANOS”(四十周年)字样及发行年号。& &&&&材质:边缘为白铜(75%铜+25%镍)、中央为铜镍锌合金(75%铜+20%锌+5%镍) &&&&质量:普制&&&&直径:25.75毫米&&&&重量:8.5克&&&&厚度:2.2毫米 &&&&发行量:520000枚&&&&面额:2欧元
评论加载中...
loading...
 |  |  |  |  |  |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美元(英语:United States Dollar,ISO 4217代码:USD),又称美圆、美金、美刀[2]、(美国)联邦储备票据,是美国作为存款债务的官方货币[3]。它的出现是由于《1792年铸币法案》的通过。它同时也作为储备货币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广泛使用。目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美元通常可以使用符号“$”来表示,而用来表示美分的标志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美元取的ISO 4217标准代号为USD。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概要[编辑]
一美元等于100美分。开始的时候更细的划分是密尔(mill),一美元分为1000密尔,这个单位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美元的发行权属于美国财政部,主管部门是美国国库,承担具体发行业务的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从1929年起,美元钞票的印制由雕刻与印刷局来进行,而硬币是由美国铸币局所铸造。目前流通的纸币面额有100、50、20、10、5、2、1元等7种,另有1元和50、25、10、5和1分铸币。历史上还曾经发行过500、、10,000以及100,000美元面额的美元钞票。其中面额为100,000美元的纸币并不在公众中流通,它主要用于联邦储备银行与美国财政部之间进行财务交易。
含金量[编辑]
在1776年美国独立后以美元作货币。在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按照当年颁布的美国法律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371.25格令(约24.057克)纯银或24.75格令(约1.6038克)纯黄金,直到1873年。而一美元价值的24.057克白银,即大约相等于一枚西班牙银圆。因美国政府甚少铸造一美元的硬币,因此在南北战争前,西班牙银圆一直是美国主要流通的货币之一,美国各官、私银行亦多以西班牙银圆作储备,美国人大多用钞票兑换西班牙银圆。
第一任美国财政部部长上任后,美国货币采用了“金本位制”。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在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为1.50466克。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规定为13.714格令(合0.888671克)。黄金官价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到1934年美元贬值,美国政府将1922年以前版的各种券类钞票逐渐收回。贬值后的美元不能兑现,仅外国中央银行可按官价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克。以后,由于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导致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危机加深。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为克服国际金融市场混乱的状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再磋商,最终于1971年12月达成“史密森协定”。其主要内容有: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美元含金量贬为0.818513克,对“特别提款权”比价由原来的1:1贬至1.08571美元等于1“特别提款权”。然而,这些措施也未能阻止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和美元危机的恶化。
日,美元再次贬值10%,含金量减为0.73662克,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对特别提款权比价贬至1.20635美元等于1“特别提款权”。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美元汇价走向浮动。
历史上的地位[编辑]
1792年,美元在北美十三州形成了货币区,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国家。
19世纪末,它已变成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余三个最大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甚至它们的总和,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1917年的1美元
1934年的100美元
1934年的10万美元面额(只作为联邦储备银行之间的结算券)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这些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
从1914年到1920年美国的价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后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决定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使价格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接下来是便一段通货紧缩时期,价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内便从200降到140,下降了30%,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通货紧缩。
虽然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拥有保障国际贸易和信贷安全,方便生产成本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风险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然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更是乱成一团。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的状况,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怀特计划”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已经投降,德国在东线转为战略防御,日本已经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大规模战役的能力,它们的国内经济更是接近崩溃;而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也遭受严重破坏;苏联的状况也同英法一样,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未完成就遭到纳粹德国的侵略;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自由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英国和美国的组织下,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馆召开了730人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优势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债务却是不对等的或者干脆是不用负责任的。因为它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让印钞厂毫无节制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贬值,也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此外,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环境比较稳定,在美投资能带来较多利润,因此,许多人都想在美投资。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资金的到来,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般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美国却不必这样做。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当美国出现外贸逆差时,美政府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而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正是战后的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要原因。
再有,还可以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铸币税原是中世纪西欧各国对送交铸币厂用以铸造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所征收的税;后来指政府发行货币取得的利润(等于铸币币面价值与铸币金属币价的差额)。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国际货币职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当一张毫无价值可言的纸币被国家印制出来时,铸币税就等于这张纸币所能购买到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间的差额即为美国的“铸币税”。
根据美国国家***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钞流通量为3500亿元,1/3在美国境内流通,2/3在外国流通。纽约联储局报告称,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亿美元货币中,有大约55%到60%,即3,400亿到3,700亿美元左右是在美国以外地区流通的。根据联邦储备体系最近的估计,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约三分之二为美国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国货币总额已达将近7000亿美元。仅在年3月间,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而美国印制一张1美元钞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只需0.03美元,却能买到价值1美元的商品,美国由此得到每年大约250亿美元的巨额铸币税收益,二战以来累计收益在二万亿美元左右。
世界上欧元与美元之比较
自行使用美元
货币与美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美元挂勾
自行使用欧元
货币与欧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欧元挂勾
但是由于二战时的通货膨胀、二战后的通货膨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期的通货膨胀、以及两次通货膨胀间的另一轮通货膨胀,使美国价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间上涨了2倍,同时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保持黄金的美元比价不变,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这时各国央行开始储备黄金,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以增加它们的储备。1948年,美国拥有全世界70%的货币性黄金储量也就是7亿盎司。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 ,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欧洲由于越南战争产生了一股反美情绪,法国带头把所有的顺差以黄金的形式进行储备。于是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8年的7亿盎司降到1970年的2亿5千万盎司,有一半以上将近三分之二黄金储备流失了,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1971年出现了“美元危机”,从60年代到70年代,爆发这样的美元危机就达11次之多。尽管美国政府为挽救美元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国经济衰退、资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因此“美金”一词本应成为历史,但由于已深入人心,所以至今仍广为使用。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纸币[编辑]
美元纸币是采用棉纤维和麻制成的。棉纤维长使纸张不易断裂,吸墨好、不易掉色。麻纤维结实坚韧,使纸张挺括,经久流通不起毛,对水、油及一些化学物质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美元纸张中没有添加增白剂,呈本白色,在紫光灯下不反光。自1880年起,美钞纸张内夹有红蓝纤维丝,这种纤维丝是在造纸时掺入纸浆的。因此,纤维丝有的夹在纸中,有的浮于表面,用针尖可以把纤维丝挑出来。1928年以前,红兰纤维丝分布在钞票的正中,由上至下狭长的一条。1928年及以后各版,纤维丝漫布全版。1990年起,美元纸张中(人像左侧)加入了一条被称为“迈拉”的聚酯类高分子物质制成的安全线,安全线上有美元符号及面额数字,迎光透视清晰可见。美元正面油墨为黑色稍深,略带灰色,背面为绿色。1934年以后各版,油墨中添加了磁物质,具有磁性。真美钞采用荧光油墨和磁性油墨等专用油墨特制,故美钞正面右侧的绿色徽记和绿色号码,在白纸上用力擦拭后,纸上能留下“绿痕”。1996年以后发行的部分美元会随光线角度不同而显示一会黑一会绿。美元的主要图案是雕刻凹版印刷,库印及连号等为凸印。1990年版以后,下面肖像窗周围加有缩微文字。
版面标记[编辑]
在美元纸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用字母、数字或者是图案做成的标记,他们中有的是用于辨认美元纸钞真伪的,而有的甚至只是用来宣扬宗教信仰。
一般在美元中显著的位置(硬币就在人物头像的下方,纸币上的一般位于反面中线的上方)有一句标语"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此铭刻首次出现于1864年的两美分硬币上。自1955年起,国会使它成为法定的国家标语。现今法律规定,所有美国硬币和纸张钞票上都必须使用此标语。第一次于纸张钞票出现,是在1957年系列发行的1元“银券”,并开始在1963年系列的“联邦储备钞券”出现。
一美元印有美国国徽正反面于钞票反面,右边为老鹰,左边为全知之眼
库印(TREASURY SEAL)。美钞下面印有美国国库印记,联邦准备券的库印印在右边。其他券类的库印,1928年的在左边,1934年版起一律改印在右边。
早期库印为圆形,外围有四十个齿,每个齿粗细大小均匀,圆内一圈有拉丁文字“THESAUR AMER SEPTENT SIGIL”,圆的中心是一个盾牌,盾牌被一个倒V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为一个天平,周围分布有32个圆点,倒V字内有13颗五角星,下半部分为一把钥匙,钥匙孔为一个“T”字形,周围有17个圆点,整个盾牌内有49个圆点。自1969年版起,库印进一步简化,文字改为英文“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1789”(财政部,1789),盾牌外围的花纹取消,上半部是22个圆点,下半部是17个圆点,共39个圆点。1928年和1934年版是大库印,直径为20毫米,1935年版及以后各版一律改为小库印,直径为16毫米,图案和文字不变。库印的颜色有绿、蓝、黄、红、棕五种,按券类而不同。库印的上方是首都的地名“WASHINGTON,D.C.”(文中所讲的是指1美元和2美元面值纸钞,下文所讲的行印现其他的面值都是直接写字母数字组合[4])
各联邦银行及对应城市、代码、字母请参看:
波士顿 A 1
克利夫兰 D 4
里士满 E 5
亚特兰大 F 6
芝加哥 G 7
圣路易斯 H 8
明尼阿波利斯 I 9
堪萨斯城 J 10
达拉斯 K 11
旧金山 L 12
行印(BANK SEAL)。由联邦储备银行印制的美元上除了库印外还有不同联邦银行的行印,其它券种则没有。行印表示发行该券的银行,行印是黑色圆形,直径为16毫米,外围有三十个齿。圆内有两圈文字外圈为联邦储备银行名称,内圈为城市名。行印的中心是银行的代号字母(该字母与连号首位的字母相同)。1934年版和以前各版,是大行印,外围无齿,直径为19毫米。1950年版和以后各版是小行印,直径为16毫米。
四开号(QUADRANT NUMBER)。1963年版及以后各版美元是在一张大纸上印三十二张钞票,但字母只是26个,不够用,于是把一张大纸先划为四开,每开印八张 ,并使用八个检查字母(A-H),表示每张钞票在某一开的位置。四开再按1-4编号,称四开号,用小字印在左上角检查字母的右下角。例如C2表示此票在印制时是在第2开的第三个位置。
版号(PLATE NUMBER)。在美钞正面右下角检查字母的右边,或在检查字母的下边,印有很小的数字,这是正面版号。背面右下面,或在右中的数字,是背面版号。
由一或两个开头字母加上8个数字和一个末尾字母组成。法律规定每一个号码只能出现一次,因此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有时就印制将连号的末尾改成星号(star note)的美元来替补在印刷过程中被损坏的美元。印有星标的美元与其他任何同一券种的美钞之间都没有区别。
券种印于纸币正面的上方,参见下文历史上美钞的不同版本。
历史上美钞的不同版本[编辑]
在《独立宣言》发表以前,美国就已经使用纸钞了。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第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行动的花费,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伪钞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到了1764年,英国当局在对北美殖民地货币多年来的限制后,终于下达一项对殖民地发行货币的禁令。后来,由于对英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资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银被英国作为税收征收,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缺乏。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大陆会议(美国大陆国会)为了筹集资金,于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于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之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于不久便出现了伪钞,因此导致它的价值实用很小,以致在俗话中将不值钱的东西称为“还不如一个大陆币”。该券于1781年被银行券(即为由银行发行的,可在该银行范围内自由兑换金属货币的纸钞)取代。
日,费城的北美银行成为首家国家银行并获得发钞特许权。1789年美国宪法公布后,纽约银行和普罗维登斯银行也获特许发行货币(直到1836年)。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1791年美国国会又特许“美国银行”二十年期作为美国财政部国库代理人。此乃第一个为政府履行中央银行功能的银行,一直运作至1811年国会拒绝续订此银行的特许状为止。了解到必须有中央银行系统迎合国家财务的需要,国会于1816年特许第二家“美国银行”再拥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时,财政部制版印刷局开始印刷所有美国货币。
1861年,为了筹措南北战争的费用,国会立法授权财政部直接发4.5亿元无铸币和黄金担保、不兑现的“即期票据”(Demand Notes)。出于防止伪造的目的它使用难于照相复制的绿色油墨(卤化银感光剂对绿光最不敏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钞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绿色,由此被称为“绿背票”(greenback,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此称呼美元)。严格的来说,这是第一种普及流通的美国货币。它被称为联邦券,也就是政府券(United State Notes)。它的库号和连号均为红色。每一张“即期票据”皆由财政部登记官的代理人及联邦财政总长亲手签名。此一不实际的措施,激发了准许登记官及财政部长将签名制版印刷于货币上的新法规。此项措施于1862年发行的第一系列政府券开始实行。
根据1861年美国立法规定,财政部又发行了国库券(TREASURY NOTE),它只有两种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当时可以购买白银和黄金。
1862年到1864年期间国民银行法准许各州指定的银行发行以美国公债为准备金的纸币,称为国家银行券(NATIONAL CURRENCY)库印和连号均为棕色,亦称国家券或国家流通券。这些纸币式样繁多,大约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7000多种面貌各异的法定货币。所有特许发行纸币的私人银行和州立银行于1863年被要求参加国家银行系统或缴纳10%的钞票发行税。1908年又补充法案,准许国民银行以美国公债以外的债券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到后来国家券形成由联邦储备银行和国民银行的两种主要版本:国民银行发行的版本连号为6位数字,在正面左右两边还印有两个或四个字体粗大的黑色号码另一种连号为8位数字;钞票正面左侧印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名称,左右方印有4个斜对着的黑色地区代表字母,这是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发行较早的国家券有4个负责人签字,两上角为财政部长和国库长签字,两下角是出纳长和**的签字。该券于日起收回不再发行。1928年以后又发行了一种1929年版,这是美国政府财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筹措军费,于1942年12月以国家券的形式发行的6.6亿美元钞票。
为了兑取黄金,美国政府于1870年开始发行了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库印、连号是黄色,亦称金元券。该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字样。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以百分之百黄金作准备的货币。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33年,金币券可自由兑换金币,并作为美国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随着金本位制崩溃,1933年金币券也就停止兑换黄金。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出于防止银元私运出国的目的,美国于1878年开始发行了银币券(SILVER CERTIFICATES)。库印、连号是蓝色,亦称银元券。是根据1878年和1886年通过的法律发行的,它可以兑换等值的银币,后来由于银价的上涨,从日起,银元券不能再兑换银元。另外,还有一种黄色库印蓝色连号的银币券,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在北非使用的军用票。黄印是区别于蓝印,以备落入敌人手里可以作废。大战结束后,许多黄印纸币流通很广,已和其他美元票券同样使用。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在韩国发行了一种军用票,票面上印有“军人战争区偿付凭证”字样,限定在战区使用,不作一般货币流通。这种票于已于日宣布作废。此外,还有夏威夷券,这不是一个独立的券类,而是在已有的券种(联邦储备券和银币券)钞票上加印黑色“HAWAII”字样,背面则以较大字体的空心“HAWAII”横印在钞票中间。库印和连号是棕色。原是供夏威夷群岛使用,后来到处流通。
上文中所述的1861年至1928年发行的各种钞票,票幅较大,尺寸不分券类和面额均为 178 毫米 X 73 毫米,美国财政部命令于1922年开始收回,但仍是美国法定货币,可向美国银行兑换。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一个指定的中心城市(联邦储备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在全国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样在美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首都华盛顿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联邦储备银行于日开始发行了作为法定货币的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 RESERVEBANK NOTES)用以换回国民银行券,日起,这种券收回不再发行。同时发行了一种联邦储备券(FEDERAL RESERVE NOTES)作为日常大量的通用货币。按规定联邦储备券应有充足的担保,其担保物是黄金或政府债券,高级或短期商业证券。它的连号和库印为绿色。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99%均为联邦储备券,其他的还有少量的政府券和银币券。
硬币[编辑]
美国流通硬币共有1分、5分、10分、25分、50分、1元6种面额,美国历史上曾有6位著名总统的头像分别出现在这6种面额的硬币上。 ̈* 1美分图案是美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林肯总统侧面头像,是林肯诞辰100周年(1909年)开始发行的;
5美分图案是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即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离任回归故居130周年(1938年)发行的;
10美分图案是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罗斯福总统逝世一周年(1946年)时发行的;
25美分是美国最常见的辅币,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诞辰200周年时(1932年)发行的;
50美分硬币原为美国自由女神像,目前所常见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的头像,1963年,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为了纪念他,美国于1964年起改用肯尼迪头像作50美分的图案;
1美元硬币有两种图案,一种是1971年发行的采用艾森豪威尔总统头像图案,由于此币外径太大(直径38.1毫米,俗称大1美元),流通使用很不方便,因此,于1981年起重新发行小1美元(直径为26.5毫米,比半美元外径还小些),图案换成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苏珊·安东尼的头像。日在费城造币厂首发了金黄色的美元1元硬币(昵称“金色元”,golden dollar)图像为印第安妇女“萨卡加韦”(Sacagawea)背负襁褓中的幼子“巴蒂斯特”(Jean Baptiste)。为了表彰美国原住民妇女及她们对美国的贡献。
暗记[编辑]
在美元硬币上不那么显著的地方有一些用来表明其身份的暗记。在正面人的下方,会有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它是由哪家铸币厂制造的。其含义如下:
P-费城铸币厂(PHILADELPHIA MINT)
D-丹佛造铸厂(DENVER MINT)
S-旧金山铸币厂(SAN FRANCISCO MINT)
W-西点造铸厂(WEST POINT MINT)
通常所说的P版、D版美元等也就是不同铸币厂的版本,它们可能会在细节上有微小的出入。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历史[编辑]
欧元的符号:左侧为官方标识;右侧为一般手写。
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为重大的结果。欧元不仅仅使欧洲单一市场得以完善,欧元区国家间自由贸易更加方便,而且更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并不是欧盟国家,但是由于他们以前使用法国法郎或者意大利里拉作为货币,现在也使用欧元并授权少量铸造他们自己的欧元硬币。一些非欧盟国家和地区,比如黑山、科索沃和安道尔,也单方面使用欧元作为支付工具。
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负责管理。总部坐落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有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参与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的印刷、铸造与发行,并负责欧元区支付系统的运作。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命名[编辑]
1995年12月,欧洲联盟正式将新货币命名为“欧元”。虽然此前有其它的候选名称。例如:读卡特,佛罗林,法郎等。但新货币必须避免与现有货币的名字不产生联系,并尽量简短,使人们容易记住它的名字。此外,由于欧洲各国的字母体系的不同,每种语言的地位也要平等。欧元显得简洁,且能代表欧洲的含义。欧元符号的设计灵感来自希腊字母Epsilon,代表着欧洲文明的根基。E字母也是拉丁文欧洲的第一个字母。欧元符号中的两个横线象征欧元的稳定性。
特点[编辑]
主条目:欧元硬币和欧元纸币
所有的欧元硬币的正面都是相同的,标有硬币的面值,称为“共同面”,而硬币背面的图案则是由发行国自行设计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常常使用他们君主的头像,其他的国家通常用他们国家的象征。所有不同的硬币都可以在所有地区使用,比如铸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硬币在除了西班牙以外的其他使用欧元的国家也是法定货币。欧元硬币一共有8种:2欧元、1欧元、50欧分、20欧分、10欧分、5欧分、2欧分和1欧分。虽然1欧分和2欧分的硬币一般不在芬兰和荷兰使用,但仍然是法定货币。
每种面额的欧元纸币的设计在各国都是一样的。欧元纸币一共有7种:500欧元、200欧元、100欧元、50欧元、20欧元、10欧元和5欧元。尽管大面额的纸币在某些国家并不发行,但仍然是法定货币。 经过仔细的论证,500欧元面值的纸币也被进入至欧元。因为,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当时的货币最大的面值也在200-500欧元之间。但其它的欧洲国家却对200欧元和500欧元的纸币的必要性有所疑问。对大多数的欧洲居民而言,200欧元、500欧元都不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有研究表明,90%的500欧元纸币被用于非法活动中。
泛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Trans-European Automated 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Express Transfer System,TARGET)是一个在欧元发行以前就已经设立的欧洲范围内大额交易清算系统。对于小额支付的一般规则是:在欧元区之内的转账视为国内转账,欧元区内信用卡支付和ATM取款的费用与国内费用相同,票据支付,例如支票等,也与国内相同。
转换[编辑]
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中央银行,负责了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的制定以及流通情况。注意正前方的标志,即为欧元符的模型,并另外装饰著如欧盟旗帜一样的十二颗星星标志。
欧元是由1992年为创建欧洲经济货币同盟而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条约》所确定的。成员国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例如预算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60%,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接近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
由于各国数字舍进位习惯不同,各国货币间的转换均需通过欧元进行。欧元和原有货币的固定转换比率如下:
13.7603 奥地利先令(ATS)
40.3399 比利时法郎(BEF)
2.20371 荷兰盾(NLG)
5.94573 芬兰马克(FIM)
6.55957 法国法郎(FRF)
1.95583 德国马克(DEM)
0.787564 爱尔兰镑(IEP)
1936.27 意大利里拉(ITL)
40.3399 卢森堡法郎(LUF)
200.482 葡萄牙埃斯库多(PTE)
166.386 西班牙比塞塔(ESP)
这些转换比率是由欧洲议会根据欧洲委员会的建议,按日的市场汇率为基础而确定的,1欧洲货币单位等于1欧元。因为欧洲货币单位的价值取决于非欧元货币(主要是英镑)的当日收盘价,所以该汇率没有更早确定。
希腊在一开始并没有达到使用欧元的标准,所以没有在日加入欧元区。直到2年以后,在日,希腊加入欧元区,其货币的转换比率是:
340.750 希腊德拉克马(GRD)
自日零时起,欧元引入无形货币(旅行支票,电子支付,银行业等)领域;日,新的欧元纸币和欧元硬币启用,成为欧元区国家的法定货币。
原有的纸币和硬币的转换期持续2个月,直至日。各国官方停止使用原有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日期是不同的,最早的是德国,德国马克于日不再是德国法定货币,但是在日之前可以转换成欧元。到日,所有的国家都停止使用原有货币作为法定货币。但是,在此日期之后,各国的中央银行在几年内仍旧接受原有货币,奥地利、爱尔兰、西班牙的中央银行永久性的接受原有货币。最早停止使用的硬币是葡萄牙埃斯库多,它于日不再具有货币价值,而纸币直到2022年则仍然是可转换的。
芬兰决定除了为收藏者而少量铸造外,不铸造1欧分和2欧分的硬币,所以在芬兰兑换欧元时,以1欧分或2欧分结尾的将舍去,以3欧分或4欧分结尾的将进位为5欧分。但是1欧分和2欧分在芬兰依然是法定货币。
斯洛文尼亚于日采用欧元。其转换比率为:
239.640 斯洛文尼亚托拉尔 (SIT)
马耳他、塞浦路斯于日采用欧元。其转换比率为:
0.585274 塞浦路斯镑 (CYP)
0.429300 马耳他里拉 (MTL)
斯洛伐克于日采用欧元。其转换比率为:
30.1260 斯洛伐克克朗 (SKK)
爱沙尼亚于日采用欧元。其转换比率为:
15.6466 爱沙尼亚克朗 (EEK)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经济和货币同盟[编辑]
主条目:欧元区
世界上采行欧元与美元国家之比较:
自行使用欧元
货币与欧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欧元挂勾
自行使用美元
货币与美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美元挂勾
值得注意的是,白俄罗斯卢布是与欧元挂勾,而俄罗斯卢布则是与美元挂勾。
使用欧元的国家[编辑]
目前官方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马耳他、塞浦路斯、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某些欧元区国家的海外领土,例如法属圭亚那、留尼汪、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马提尼克等地区也使用欧元。
摩纳哥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以前使用意大利里拉,而二者已被欧元替代。根据他们和欧盟之间的协议,他们也可以代表欧盟铸造欧元硬币。
安道尔以前使用法国法郎和西班牙比塞塔,黑山、科索沃以前使用德国马克,以上货币被欧元取代后,这些国家改以欧元作为实际货币,但它们和欧盟之间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协议,没有参加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2004年10月,安道尔开始与欧盟协商关于允许安道尔像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一样铸造欧元硬币的协议。
爱沙尼亚于2004年末完成了该国硬币背面的设计[3][4],并于日加入欧元区。
许多以前汇率与欧洲货币的挂钩[来源请求]的货币,比如与葡萄牙埃斯库多挂钩的佛得角埃斯库多,目前已经改为与欧元挂钩。目前欧元在佛得角已被广泛接受。而在2004年11月,佛得角的首相在一个在葡萄牙举行的会议上考虑把欧元作为佛得角的正式货币。
2002年12月,朝鲜用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对外流通和结算的主要货币,在大部分黑市和以前使用美元的商店,美元也被欧元取代。
总的来说,欧元已经是23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货币,28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货币的汇率与欧元挂钩。
欧元区之外的欧盟国家[编辑]
2004年以及2004年之后加入欧盟的国家最终也将使用欧元,接受欧元是他们入盟协议的一部分。其中,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爱沙尼亚已经采用欧元。拉脱维亚、立陶宛已经加入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 Ⅱ),这些新加入欧盟的国家(除已经采用欧元的国家)最终完成经济和货币同盟(EMU)第三阶段的日期是:
2012年或以后
波兰、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将于日加入欧元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尽管保加利亚较迟加入欧盟(日加入),保加利亚国家银行和保加利亚政府同意在2013年加入欧元区,当保加利亚国家银行成为EMU的成员并有权铸造保加利亚的欧元硬币时,开始使用欧元。拉脱维亚、立陶宛因为通货膨胀造成加入欧元区时间有所推迟。
瑞典[编辑]
瑞典没有像英国和丹麦那样正式选择退出EMU Ⅲ,因此理论上必须在某个时间转换为欧元。但是日瑞典举行全民公决,议题为是否同意瑞典加入欧元区,大多数瑞典公民投了反对票,于是瑞典通过故意不符合加入欧元区的条件的方式,实质决定不加入欧元区。
英国[编辑]
英国的欧元怀疑论者认为欧元仅仅是形成一个统一的欧洲超级大国的垫脚石,而且英国放弃自行制定汇率对英国经济是有害的。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对欧洲国家的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消除汇率风险对单一市场是有利的。英国的三个主要政党承诺在决定加入欧元区之前举行全民公投,而民意调查则一直显示大部分人反对加入欧元区。但在北爱尔兰许多商店仍可使用欧元。
丹麦[编辑]
丹麦在2002年举行了关于是否加入欧元区的全民公决,丹麦人选择了不加入欧元区。与瑞典不同的是,丹麦克朗的汇率是盯住欧元的(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单一货币的影响[编辑]
此章节没有列出参考或来源。
本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本主题的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及协助编辑
请协助邀请适合的人士改善这篇条目。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条目讨论页。您可以关注您所擅长领域的专家关注分类。
一般认为[来源请求]采用单一货币可以提高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并有利于欧元国家间的国际贸易。在理论上[原创研究?],这是有利于欧元区的人民的,而且从历史的观点上来说贸易的增长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此外也是符合创建欧盟间统一市场这个长期目的的。另一个主要的好处是取消了银行交易的费用。而在以前,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在将本国货币兑换为外币是这都是一项重大的成本。相反地,银行将要承受相应的利润损失。
单一货币的第二个影响是各国的物价水平的差异将要减少。因为价格的差异将引发套利行为,商品将从价格低的地区流向价格高的地区,使得欧元区内各地区间的价格趋于一致。这也将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并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有利于消费者。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来源请求]在这样一个大而不同的区域内使用单一货币是有害的。区域货币应当得到广泛地使用。他们认为[来源请求],由于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由欧洲央行决定,各国将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其经济。(但是在欧元实施以前,自从1990年代欧洲货币危机之后,各国的利率水平的变化就十分接近同步了。)公共投资和财政政策将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干预经济的唯一手段。
也有观点[来源请求]认为虽然欧元区的面积和人口都和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负责制定利率和货币政策的美国相似。但是与欧盟各国相比,美国各个州的自治权较小而经济的相似性较大。而且欧盟各国的经济并非“同步”的,某些国家位于经济周期的底部而另一些国家则位于顶部,不同的国家也面对着不同通货膨胀压力。由于欧洲国家间语言和文化的不同,欧元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性也比美国低许多。
也有观点认为[来源请求]美国之所以可以采用单一货币是因为美元在国际上是处于统治地位的货币。在欧元出现之前,世界上80%的外汇储备是采用美元的形式。这给了美国经济一个巨大的“补贴”,因为储备美元相当于对美国机构或美国控制的外国机构投资。这种“补贴”有助于缓冲美国特定地区的采用单一货币的影响。
如果欧元可以取代美元或者和美元一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那么一部分对美国的“补贴”就会转移到欧元区,这可以有助于解决因为经济结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来源请求]欧元会给欧洲金融市场的带来巨大的波动性,因为政府和企业如今可以借入欧元而不是本国货币,这就使得市场上资金的来源大为增长
欧元与石油[编辑]
欧元对油价将有重大的影响。欧元区比美国进口更多的石油用于消费,这意味着,欧元将要比美元更多的流入那些并不只用美元标价石油的欧佩克(OPEC)国家。欧佩克也经常讨论用欧元标价石油,这就要求石油进口国将储备欧元而不是现在使用的美元以用于石油进口。尽管委内瑞拉的大部分石油出口美国,但是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Hugo Chávez)已经声明支持这个计划。另一个支持此计划的是已故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而伊拉克拥有的石油储量为世界第二。自2000年起,伊拉克在出口石油时已经开始使用欧元,而在2002年,伊拉克将其美元储备转换为欧元,而在几个月之后,美国决定对伊拉克开战并随后侵入其领土。如果欧佩克执行这项计划,欧元区将获得原来由美国获得的“补助”。用欧元标价石油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欧元区油价的变化将紧贴世界油价。当2004年9月原油价格飙升至50美元一桶时,因为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上升,欧元标价的石油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增长。同样地,当油价和欧元汇率一起下降时,欧元标价的油价也不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油价的变化和汇率的变化方向相反,欧元标价的油价变动将会被放大。用欧元标价将会消除欧洲油价对于欧元兑美元汇率的依赖性。
美国的赤字型经济严重依赖于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统治地位而带来的多种美国债务和赤字的保障作用。如果美元不具有统治地位,美元和美国经济可能会经历许多拉美国家在1980年代经历过的危机。只要美元的地位没有受到威胁,美国的经济就没有崩溃的危险。单独欧洲国家的货币不足以威胁美元的统治地位。有些经济学家[来源请求]认为,欧元足以威胁美元的统治地位,并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美国经济崩溃。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欧元汇率[编辑]
1999年到2011年期间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变动。
1999年到2011年期间欧元兑换日圆的汇率变动。
1999年到2011年期间欧元兑换瑞士法郎的汇率变动。
欧元与美元的汇兑[编辑]
欧元面世之初,欧元兑各种货币(尤其美元)均大幅下跌。欧元于1999年面世时,每一欧元兑1.18美元;于日欧元跌至兑0.8228美元的历史低位。但随后欧元开始经历一段复元期。2001年初,欧元升至近兑0.96美元。但随后又踏入下跌期,虽然该次的跌幅较小,最低跌至于日的兑0.834美元。通货起始恢复制衡美元。由于美国的公司丑闻影响,这两种货币于日接近1:1,到了2002年末,欧元达到了1.04美元,随后持续攀升。
日,欧元第一次超越了它面世那天的高度1.18美元,并于日冲破了1.35美元(0.74欧元 = 1美元)。日,它创下了1.3668美元的最高纪录。某些分析家预测欧元将继续维持对美元的强势。日,欧元达到了1.37美元。日,欧元达到1.49美元。日及7月15日,欧元两次达到历史新高1.60美元。在经历金融危机后,欧元进入强烈震荡时期。
与欧元挂钩的货币[编辑]
主条目:与欧元挂钩的货币
现时与欧元挂钩的货币计有:佛得角共和国货币埃斯库多、波斯尼亚及塞哥维纳可兑换马克、保加利亚列弗、法国海外法郎、中非法郎、西非法郎及科摩罗法郎。
欧元在欧盟世界外,总共是16个国家及地区的官方货币。而且,有22个国家及地区的货币都是直接跟欧元挂钩的,包括14个西非国家,三个法国太平洋地区,两个非洲岛国及三个波尔干半岛的国家。
欧元汇兑的驱动力[编辑]
在期间,其中一股力量是由于欧洲的利率具有比美国更大的吸引力。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近几年维持较欧洲央行更低的利率,除了欧洲几个较大的经济体外,尤其是德国,利率成长的十分缓慢甚至是没有成长。此一现象归因于欧洲央行有责任去协调欧元区整体的通货膨胀比率;一些表现优秀的国家,如爱尔兰就超越了欧洲央行的目标[来源请求]。
不过,虽然利息中的差别成为欧元壮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美国在经常账户上有庞大不稳定的逆差。市场普遍关注美国的 双赤问题。此问题令美元陷于弱势。美国赤字高达427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而包含资金流动在计算内的经常账户,是最常用的贸易指标,其逆差于2004年的第二季达至1661.8亿美元。
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些亚洲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及其兑欧元的汇率。中国人民币在不久之前才跟美元脱钩,而日圆因日本银行的干预而被托住。这些压力令美元偏软,从而令欧元转强。
欧元被引入成为现金货币后,就从谷底中回升。在1999年到2002年期间,欧元怀疑论者认为,欧元疲弱是欧元试验失败的先兆。欧元在这段期间表现疲弱,可能是因为货币还未“正式形成”。由于欧元纸币和硬币的发行当时尚未开始,这项计划仍有机会失败。但是,当欧元以现金方式流通时,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增加,愈来愈多人相信欧元会继续流通,这令欧元币值上升。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这项因素在欧元由弱转强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其他因素变得更加重要。
另一个早期欧元下滑的原因是,是原来持有多国货币是要避免单一货币汇率下跌带来的风险,因此当固定汇率一但被确定,很多投资者和中央银行都会大量沽出所持有的本国货币。当欧元区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固定时,持有例如德国马克和法郎是意义相同的。另外有理由相信,有大量黑钱被兑换成为美元,以避免进行欧元的公开兑换。
结果[编辑]
尽管欧元与其他主要或次要货币升值,美国贸易赤字依然持续成长。经济理论认为美元贬值(即变得较便宜)与欧元升值(即变得较昂贵)将对美国出口有所助益,并减少美国进**动。然而某种程度上,这取决于供应链中,货币成本转嫁的模式。此外,贬值美元使得在美国的外国投资额增长(虽然伴随而来的是降低的回报),所以持续增长的外资在某种程度上将巩固美元的地位。而且,美元的贬值使得外国在美国投资成本更低(虽然获益也减少了)。因而,持续增加的外国投资将会巩固美元的地位。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角色有助于支撑美元及减少预算赤字,但此二功能的正常运作仍须端视持续的外国支持。
欧洲中央银行和各国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购买新发行的的美国政府国债为财政作外汇储备,而这也须要动用美元。如果某段时间外国人不愿意以现时利率购买美国债券(因为美元的贬值也降低了美国国债的价值),那么美元也会巨幅跌落。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美国政府将不得不提高利率,而这将削减经济增长。
有人预测,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强势可能会鼓励各国使用欧元作为替代的储备货币。萨达姆·侯赛因时代的伊拉克就曾在2000年将该国的储备货币由美元改为欧元。 一些掌握大量储备货币的国家(如印度和中国)也已将他们的部分外汇储备由美元兑换为欧元,甚至欧佩克也将他们的贸易货币从美元更改为欧元。这些都将长远地加强美元贬值的趋势。在2004年,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中说银行的欧元存款金率从2001年的12%增长到20%,并将持续升高。美元的贬值,也将使得美国人投资外国股票的获益升高,而这也更进一步地使美元萧条。
欧元的升值将抑制欧元区的出口,但目前仍几乎没有发生这种状况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是欧元区的主要的全球性消费国的货币也相应的对美元升值。随着经常帐目赤字继续上升,加上美国没有计划采取紧缩措施来减少进口、增加出口。这种情况将可能导致美元失去其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由欧元或包括欧元的一篮子货币取而代之。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欧元符号[编辑]
欧元标志是由字母C和两条横线组成的风格化的希腊字母ε,而在欧元符的官方构造形式上,指定应该用黄色打印在蓝色背景上。
欧元的国际三字母代码(ISO 4217标准)为EUR。其符号为特别设计的欧元符(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日圆(日文:円,日语罗马字:Yen[1]),又作日圆,其纸币称为日本银行券,是日本的官方货币,于1871年制定。日圆也经常在美元和欧元之后被当作储备货币。货币符号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4217订定其标准代号为JPY。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字源[编辑]
“円”在晚清傅云龙所著《游历日本图经·卷二十·日本文学 上·日本文表附录日本异字》中指为“圓”的俗字。另,江户时代中期(1766年)日本人太宰纯于《倭楷正讹》例举俗字即有外“囗”内“丨”之形,可见“円”其来有自。
原本日文汉字与中文的“圓”写法、意义相同,和韩国“圜”(원)为同源字,而在江户时代中国的硬币曾在日本被广泛使用。现代的日语书写则采用简化的新字体“円”,与中文普遍使用的“元”不同。
标准日语将“円”念做“en”,但英语标准拼法与发音则是“yen”。虽然有被考查出不少理由,但最大的理由被认为是幕末过渡到明治期间,英美人将其串标为“yen”并流通国际。史上第一本认真的英和和英辞典──赫本所著的‘和英语林集成’(初版1867年)中,不只是“円(en)”,还把“エ(e)”“ヱ(we)”等开头的单语全部标成“ye”的发音[je]。这是因为仿拗了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所著的‘英和和英语汇’(1830年)(据考被认为是因为,麦都思并没有造访日本,而是从来访雅加达(旧名巴达维亚)的日本人口中听取的。而当时的日本人一部分却还留着当时古老的“ye”[je]发音。另外这本语汇也混合了使用“e”和“ye”,索引的假名一览的“エ・え(e)”也同时收录在“e”和“ye”当中)。不过当赫本发现日文中的“e”除了一部分的地方之外,并不是发[je]音而是[e]音后,在完整了赫本式罗马字的第三版(1886年版)中,除了“円”和格助词的“へ(he)”以外,所有的“エ”开头都改回“e”了。[2]似乎在这时“円”就已经定形为“yen”音。而理由是因为在西洋语言中“yen”比较不会和其他词语混淆(例如法语的前置词en等)。而关于发音,在外国还是会因为串字的原因而比较常发“yen”[jen]音。另外,历史的假名写法是“ゑん(wen)”。
根据考据,“日圆”这个“圆”字来自香港的港元,因为当地最先把原作通货用的银圆由形容词变成量词,并在当地生产的银元刻上“香港壹圆”四字。这个变化从香港传到日本,亦成为了当地通货的名称。
历史[编辑]
现在使用的日本货币单位“円”(日圆),是在日(明治4年5月10日)制定的,以取代当时的四进制的二分金。当年明治政府发布《新货币条例》,规定新货币采用金本位,以圆为单位,一日圆与1500毫克纯金等值,并设有辅币单位钱及厘,一百钱可换一日圆,而十厘则可换一钱。[2]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银本位与金银复本位[编辑]
在日本国内,白银的价值相对较高。因而其黄金与白银比价要低于国际市场,这就使得国际投机商有利可图。他们将银两运入日本,换成黄金,再到其他国家卖出。此举扰乱了日本经济,到1874年,日本实际上转向了银本位制。[3]虽然白银的价格相对于黄金仍然在下跌,但出于贸易结算的考虑,日本对外贸易多以银币计算。
金本位[编辑]
1897年,随着日本货币法的发布,日元的金本位制度第二次以法律形式被确立下来。该法律规定一日元与750毫克黄金等价。1931年英国取消金本位之后,日本也在同年12月31日由大藏省宣布停止黄金输出,禁止金币与钞票之间的兑换。
日元与美元的汇率[编辑]
二战后日圆美圆汇率
由于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日元在战后极度贬值。1946年2月,日本制订《金融紧急措施》。规定将超额银行券存入银行,限制存款的提取。该措施取得短期效果,但由于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经济恢复而采取赤字政策,大量发行货币、不加限制得向企业发放贷款人为引发通货膨胀,所以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下降。[4]为了恢复日本经济,美国在日本实行了道奇计划。作为其计划的一部分,日美国政府向占领当局《日本经济稳定计划》,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九项原则。该计划实行限制贷款;稳定物价、工资;减少财政赤字等措施。日,日本开始实行固定汇率制,本来美国方面的计划是将汇率设置在330日元兑1美元,但考虑到日本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最终确定360:1这一数值。[5]1日元的含金量为2.46852毫克。[6]
随着日本的崛起和经济的复苏,对美国出口的逐步扩大,美国方面开始感觉到了压力并希望日元升值。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的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宣布放弃美元对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被破坏,日元开始升值。日本政府为了维持日元汇率,约投入27亿美元,将其升值控制在6%的范围之内。可是日本政府的干预行为却给货币市场日元还会进一步升值的信号。[7]同年12月8日,发达国家财政部长达成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日元升值16.88%,新汇率为308:1并可以在5%的范围内上下浮动。[8]事实上史密森协议不过是一种在小范围内变化的固定汇率制,同时日元升值之后的日本仍然保持着大量的出口额,1972年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还是达到了40多亿美元。[9]受第八次美元危机进一步影响,日日元开始进入第二轮升值,3月时随着各国放弃史密森协议而采用浮动汇率,日元汇率已经达到265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但这一价格实际被高估,此后日元开始贬值,到1974年时下跌到300日兑换比1美元。[7]
进入1975年之后,日本对美贸易又开始出现扩张趋势,1977年6月美国财政部长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表达了对日元停留在低价位的不满。 [10][11]随后市场预计日元将要上涨,于是大量买入日元,导致日元在1978年达到了170兑1美元左右的高价。这之后,由于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采取提升利率、控制货币发行的措施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这一行为虽然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美元升值。同时,在贸易顺差中掌握着大量外汇储备的日本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率,纷纷将多余的美元存入美国的银行,因而日本的美元储备大量外流。[12]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日元在1979年到1985之间相对于美元贬值,1985年5月日元兑美元汇率大约在250比1。[11]
微观90年后日圆美圆汇率
然而由于美国所采取的紧缩型货币政策,美国的对外贸易逆差仍然在增大,1984年时达到了1090亿美元。1985年6月中美元又经历了小幅上涨,[12]在美国政府的主持之下,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于日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达成了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11]该协议史称广场协议,主要内容为5国集团(G5)共同促进美元的贬值。[13]协议签订之后3个月,日元便升值20%,达到20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1987年时更是达到120日元兑1美元。为遏制日元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将贴现率由5%下调至2.5%。然而受J曲线效应的影响,日本对美国的出口不但没有出现预期中的降低,反而有所上升。[14]同时,弱势美元对于美国吸收国外投资不利,因此美国希望阻止美元的进一步贬值。1987年2月美国又号召7国财长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召开会议,会议达成了制止美元进一步贬值的谅解,这一协议被称为卢浮宫协议。[14][15]此后日元发生了一定幅度的贬值,日本中央银行因此又多次调整贴现率至6%的水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和汽车工业等方面。克林顿政府通过种种方式,干预日元升值。[12]另一方面,美国自身的赤字政策也使得美元发生贬值,国际资本也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坚挺的日元。 [14][16]这一轮升值使得日元在1995年中达到了80日元兑换1美元的高价。1998年后,日元因为亚洲金融危机下跌到145兑换1美元。之后,随着俄罗斯金融危机等原因,日元开始升值,2000年后日元又开始恢复贬值。虽然在2001年美国经历911事件后美元开始贬值,但是由于日本银行的干预,之后的日元仍然保持着下跌趋势,到2002年底时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约为130比1,[17] 之后至2008年前,日圆汇率约在1美元兑100至120日圆间波动。
2008年金融海啸后,日圆因为避险资金再度进驻强劲升值,日,日元一度升至75.57兑1美元,成为二次世界大战战后以来的最高记录。在此后约近一年间,日圆仍持续于1美元兑80元以下的高档震荡,强劲已久的日圆危及日本出口,因此在安倍晋三上任后,采行更激进的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日本出口产业,由于宽松政策奏效,半年内日圆对美元即贬值达20%,目前1美元约可兑换近100日圆。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日圆国际地位[编辑]
二战后初期,日圆的兑换处在严格的管制之下,1964年之后随着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之后,日圆才开始有规模的被使用在国际贸易结算中。70年代之后,随着日本对外贸易的繁荣和经济的复苏,对日圆交换自由化的压力开始增大。1980年日本修改了外汇法,日圆进入了初步的自由化交换阶段。美国由于存在着较大的对日贸易逆差,因此希望日圆汇率能够更加自由。1984年,日圆-美元委员会成立,这被视为日圆迈向国际化的开始。[18]
流通货币[编辑]
纸币由日本银行发行,国立印刷局制造,称为日本银行券。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span id='yy_000圆
正面:福泽谕吉
背面:平等院的凤凰像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span id='yy_00圆
正面:樋口一叶(2004年11月前为新渡户稻造)
背面:燕子花(2004年11月前为本栖湖与富士山)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span id='yy_00圆
正面:冲绳首里“守礼之邦”牌坊
背面:《源氏物语》取景和紫式部的肖像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span id='yy_00圆
正面:野口英世(2004年11月前为夏目漱石)
背面:左边为本栖湖与富士山,右边为樱花。(2004年11月前为丹顶鹤)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各类流通硬币 [2]
图像 面值 技术参数 描述 首次铸造
直径 厚度 重量 成份 边缘 图左 图右
&1 20 毫米 1.2 毫米 1克 100% 铝 平滑 树苗,国号及面值 面值及铸造年份 1955
&5 22 毫米 1.5 毫米 3.75克 60–70% 铜
30–40% 锌 平滑 稻穗,齿轮,水及面值 国号及铸造年份 1949
&10 23.5 毫米 1.5 毫米 4.5克 95% 铜
1–2% 锡 有凹槽 平等院内的凤凰堂,国号及面值 常绿树,面值及铸造年份 1951
&50 21 毫米 1.7 毫米 4克 白铜
25% 镍 有凹槽 菊花,国号及面值 面值及铸造年份 1967
&100 22.6 毫米 1.7 毫米 4.8克 白铜
25% 镍 有凹槽 樱花,国号及面值 面值及铸造年份 1967
&500 26.5 毫米 2 毫米 7.2克 白铜
25% 镍 平滑字体("NIPPON ◆ 500 ◆ NIPPON ◆ 500 ◆") 泡桐,国号及面值 面值,竹叶,橘子,铸造年份 1982(限量发行及铸造)
7 g 72% 铜
8% 镍 有斜凹槽 面值,竹叶,橘子,铸造年份(具防伪特征) [3] 2000
来自宽带山官方安卓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