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密宗是大乘还是小乘乘

趣入解脱之门-皈依(初学佛必读)
《大乘五力往生》
大乘五力往生法開示之一
——《上師供講記》五力往生
第一講
《上師供》——五力往生頌
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平穩善巧罪墮師遮舉,
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往生清淨剎土求加持。
《修心七義》裏邊說的‘五力’——五力門,又分兩段:一段是平時一輩子要修的五力;一個是說臨終的時候亦需五力——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就是臨終的時候修,著重於一些如何往生的問題。這是一種修法,是共同道的大乘道以五力往生的一個教授。另外一種是不共的——密乘道裏的修二次第道、或者上師本尊瑜伽裏邊的往生法,是以五力爲基礎的往生法;這是不共道。這兩個教授,《上師瑜伽》裏邊都有,所以說《上師供》是寶貝。
《上師供》屬於無上部;在藏地,那些初學的都不能念的,要經過無上部灌頂的才能念。我們在四川昭覺寺的時候,跟很多藏人有接觸;有很多人歡喜藏地去住一段時間、去參學——這些現在很多。他們告訴我,藏人知道我們念《喇嘛卻巴》,翹大拇指,‘哦!你們了不得,念這個經了’。我們漢地的人呢,卻自暴自棄,好像念《上師供》不夠胃口,拼命要求《大威德》。這個已經是跟《大威德》同樣的、配合的修法,是海公上師的慈悲,纔降低要求給我們的。這個不好好修,當它一個很膚淺的東西來看——實際上《五字真言》也不膚淺了,但是我們不識寶!漢人就是貪心不足,拿了寶貝,還再要寶。再要寶,拿不到的寶拿了,糟糕!出事!把這個好好修起來,受用極大;《上師供》修好的話,不但是現世,第二輩子的事情都能給你安排好了,不要著急了。
有的人不懂密法,以爲年紀大了,密法不能修了,再修以後往生到哪裏去也不知道了;趕快念阿彌陀佛去。這樣的人有沒有?我們這裏很多。這個地方,就是針對這些人的思想。我們早就說過了,修一切法門的目的——在講《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就講了,一個是增上生,一個是決定勝。決定勝呢,現世或者後世能證到殊勝的佛果、或者是阿羅漢果,解脫、菩提,總是這個;而阿羅漢果也不究竟,最究竟的決定勝是成佛。增上生呢,在沒有成佛之前,要找一個暇滿的身體、殊勝的身體、能夠修行的增上生;增上生裏邊,就包括淨土,也包括藏地再來的佛爺——發願在娑婆世界度生的。海公上師講,很多的轉世佛爺又來、再來……,這一輩子沒有全部三身圓滿,第二世又來,第三世又來。慢慢地,無行般——就是已經修得很高了,不要努力,這輩子就成就了;就像六祖大師一樣,前一輩子修得極好了,這輩子一句話就開悟了,一觸即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馬上就開悟了,這是無行般。有行般,以前的善根還差一點,還要用功,再證到即生成佛的雙運位。這些已經談到往生的事情,就是第二輩轉世的事情。
這裏專門談這個問題。‘諸道未竟’,假使我們前面修的道,尤其是密宗道生圓次第,假使沒有修好,還沒有修成功,死亡到了,該怎麼辦呢?就是修五力,修往生。‘死時俾能作’,能作什麼?能作‘平穩善巧’。
一、海公上師《上師供講記》
‘俾能作’三字,應連下‘平穩’二字讀,死時平穩者,謂心清淨安穩,無業障之昏沈痛苦也。若有業障,死時無知覺,雖有人爲修往生,亦不能接受也。
海公上師在《講記》裏邊講了很多,在《講記》的八十七頁。‘諸道未竟死時俾能作’,‘俾能作’三個字,要連下去念,連‘平穩’一起念。假使說‘諸道未竟’,沒修好,或者甚至說還沒開始修,那麼死來了,怎麼辦?藏地有這個辦法,死相現前,可以修一個法把他解除,比如修長壽法解除。如果說業很重,解除不了的,就修往生法。
‘俾能作’什麼呢?能作‘平穩’。‘死時平穩者,謂心清淨安穩,無業障之昏沈痛苦也’,就是說,在修行沒有成就之前,要死了,怎么辦?要求心能夠平穩下來。什麼叫平穩?心清淨、安穩,沒有業障的昏沈、或者有劇烈的痛苦。有些人死的時候糊裏糊塗,心智不清,什麼法都修不起來,就跟著業跑了——跟著業障所現的相跑了。如果是極大的痛苦,也是修不起法。這個就靠平時了;平時如果修得好的,這個時候就會平穩。在《續記》裏邊,他怎麼說呢?他說,所謂‘平穩善巧’,‘不非時死,亦不極痛苦死’。去馬路上被汽車碰一下就死掉的,糊裏糊塗,痛死了,那你什麼法都修不起來了;這個希望避免。也不要極痛苦;有的病極苦,痛得什麼都想不起來,也提不起心修了。這都是障礙,要除掉。希望加持心能夠平穩。
我們曾在溫州妙果寺住。他們這個廟,當時文革是幾位老太太保下來的,她們當時就住在裏邊;後來開放之後,就能維持下來。所以她們是有功之人。妙果寺裏邊當她們功臣看待,很重視的。有一個老太,是不是她們中間一位就不知道了,她平時念佛。有一個時候她害病了,那時候我還在妙果寺住。人家以爲她要往生了,結果她念佛都不要念,她說她不想死。好像這個法門,對她不起作用了。可能她平時發的願是不想要死掉的,不念了。後來好了,總算病好了。病好了,又開始念了。這個是極危險的事情,到關鍵時刻,把那個法放下來了,那糟糕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業障起來了。
死的時候沒有知覺不行,極痛苦也不行,非時死也不行,要‘平穩’。海公上師就說了,死的時候,假使你糊裏糊塗,已經半昏迷狀態了,‘雖有人爲修往生’,淨土宗助念一樣的,即使你給他助念,耳朵裏給他塞錄音機,他也聽不進去了,他不知道你說啥東西。‘亦不能接受也’,接受不了了。所以臨終,一定不要有這些昏沈、痛苦,要平穩。
‘善巧’者,心靈不迷,能自主宰,於五力能運用也。
‘善巧者,心靈不迷’,同樣的,不要迷掉,‘能自主宰’,自己能夠作主,能夠用五力。往生要靠自己五力來;淨土宗要靠臨終十念,你不念了,就像那個老太一樣的,放下了,那就糟糕了。這裏邊就是說,要‘平穩善巧’,不要有一些業障蓋住,否則心智就糊塗了,用不起來了。五力能用。
有罪求師‘遮’,謂遮止業障也。一切送往生,皆用大威德之法,以其遮止業障之力強也。‘舉’者,地獄相現,將墮落時,求師拔濟也。平時於此求遮舉之法,應有練習。無常之理,尤要修起,則死時能平穩善巧,此等法方能應用也。
假使有罪的——‘遮舉’,這個就厲害了。‘罪墮’,假使有罪的、要墮落惡道去的;‘師遮舉’,求上師能夠把業障‘遮’掉,從惡道裏‘舉’起來。
‘一切送往生,皆用大威德之法,以其遮止業障之力強也’,大威德往生法,遮止業障的力最強。有些人把這個法丟掉,另外去念會集本;這個有點兒對佛法太不瞭解了吧。這也不是我們這個法特有的。一切印度、藏地的法,管你顯的、密的,修法都有兩種:增上生跟決定勝。你能夠修持成功最好;假使不行,可以換一個暇滿身再修。馬鳴菩薩的《起信論》後邊就有:假使臨終的時候修往生西方,就可以重新再來修。這個是一樣的。所以每一個法門都有往生法。
這裏就是說,大威德法送往生,力量特別強。我們不是每年的七月十五燒一次往生嗎?只要你自己不是堅定不去的話,護法菩薩決定送你往生到西方去。遮止業障的力量是特別強的,放心好了。
‘舉者,地獄相現,將墮落時’,地獄相現了,已經要下去了;‘求師拔濟’,把他救出來。‘平時於此求遮舉之法,應有練習’,平時經常要求‘遮’、求‘舉’,臨死纔有功能,可以想得起來;平時不練習的,不念的,臨死的時候想也想不起來。怎麼遮呢?平時念慣了這個咒,把念頭一提起來,這就遮了。後頭還有很多例子都會說這個問題。
‘無常之理,尤要修起’,就是說要修無常;不要以爲自己躺了,無事一樣的,要經常想到無常。經常修起這個念頭,死的時候當然平穩善巧了。因爲平時經常在練,臨死就不會匆匆忙忙地抱佛腳了。平時不練,臨時抱佛腳,運氣好的,有善知識幫助,也許會幫助你往生了。假使碰不上的話,那麼不就是失去機會了?‘此等法方能應用也’,平時要善巧,平時要練習。所以說無常的念頭,平時都要用。
‘五力’者,特指修往生之五力也。
‘五力’,是什麼‘五力’?特指往生之五力。以前有些居士東看西看的,這個五力、那個五力,弄了很多,對來對去、糾纏不清。我們說《講記》有五力,《續記》有五力,《慧行刻意》也有五力,《修心七義》也有五力,帕繃喀大師《掌中解脫》也有五力,大同小異——意思是相同的就可以了。不要糾纏於這一個名字、那一些內涵,對不上號等等,這些就不要去管。實際東西不用,就在牛角尖裏鑽來鑽去,失去了好的機會。
就像有一個‘問橋’的公案。一次有人打齋,一個僧人趕齋經過一座橋。過去沒有這座橋,过河要靠船,很耽擱時間;橋一造,大家很快都過去了。那個僧人跑到橋邊就問了:‘這個橋什麼人造的,什麼時候造的,哪一位居士發心的……’問了半天,人家說:‘你不要問了,趕快去趕齋!你是趕齋去的,再問下去,時間過了,你趕不上了。’他还問……,問了一半時,人家趕齋的都回來了,過了午了,都吃好了。
這是一個比喻,也是個公案。你牛角尖裏糾纏,把大事都耽誤掉了。你去趕齋,就趕齋好了;這個橋,你利用它過去就對了。至於說哪個造的呢,好多錢呢,哪個工程師設計的呢……不要問了!這樣問起來,哪裏會有個底?世間上的事情,你什麼都要去問,你一輩子連一個事情也問不完。這個人幾歲了,他怎麼念書的,怎麼培養的……把大事耽擱掉了:趕齋去的,齋趕不到,餓着肚子回去。這是一個很諷刺的公案,希望討論的時候不要鑽牛角尖。
若人將死,應先修魔怨之消除,所有病人之物,應全部供養三寶。喇嘛將圓寂之前數月,已將全部財物供養各寺院,求僧團誦戒之迴向,以消滅戒障;喇嘛本無戒障,爲後人示範耳。如是發願再生早入清淨僧團,決能滿願。
這裏邊五力。將死的時候,‘應先修魔怨之消除’,前面說過的,魔怨要消除;就是供養它,使它不要作對。所有病人的東西,全部供養三寶。‘喇嘛’就是康薩喇嘛。海公上師把這個事情說了一下。康薩喇嘛圓寂之前的幾個月,把所有的財產全部供養各大寺院;因爲康薩喇嘛說了這個話的,不再轉世了,藏地不來了。供養佛、僧的目的,求僧團誦戒的時候迴向,使‘消滅戒障’,這是示現給大家看。我們的戒障——受了戒之後,你說你沒犯?可能犯了很多,你自己不知道;所以說要求大眾僧給他一起消災,消除戒障。‘喇嘛本無戒障’,海公上師親近康薩喇嘛很久了,他是一個大成就者,有什麼戒障呢?‘爲後人示範耳’,給後人示現的,叫後人要這麼做。
‘如是發願,再生早入清淨僧團’,你這樣供了僧之後,就發願下一輩子可以早一點進入清淨的僧團,早一點出家;‘決能滿願’,你這個願決定能夠滿。這是已經把這些福德安排好了,那你下輩子要早些出家,到清淨僧團,決定滿願的。
其次如造像刻經,迴向功德亦大。最要者,一切所有,悉應捨完。若有纖毫保留,則四百四十病之病根尚在,不能立脫也。要有決死之心,方能往生。
其次,如造佛像、刻經的功德也極大。最重要的,‘一切所有,悉應捨完’,就是說一切的自己的財富,全部要捨完,不要留一點點。‘若有纖毫保留,則四百四十之病根尚在,不能立脫也’,我們不是講過,那個老修行,什麼都不要的,穿的衣服也破破爛爛的,但是二塊錢還要保留。爲什麼?死时火化要錢,他希望不要把他扔到山裏去,所以包了兩塊錢。這么一點保留呢,四百四十病的我執的痼疾還在,不能解脫。‘要有決死之心,方能往生’,不要貪著財產。
修定力之法,應觀心間獨德、或吽字、或光明,即是自己之識;一切全身毛竅,悉皆閉塞,別無出路,惟頂上有一孔如瓶口,如歸依觀中所修,即是往生出路;再想極樂之莊嚴,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召喚之聲,自心努力,極欲趨往;心識向瓶口彈射迸出,用力而修,二十四小時內即成就。
‘修定力之法,應觀心間獨德’,修定,這個力量怎修呢?就是觀‘獨德’、或者一個‘吽’字、或者光明……,這就是往生的破瓦法——傳過法的都知道,就是心間明點。這個明點可以是光明,或者一個‘吽’字,或者本尊,《嘎登納甲》就是宗大師的相,就是自己的識、自己的命。再觀想全身毛孔、毛竅全部閉塞,別無出路。(一般密宗說一個人的識出去有九個地方,最不好是腳板心,那是下地獄的,這在《俱舍》裏有,其他的書也有。)其他地方全部閉掉,沒有出路,只有頂上開一個門,就是頂門,跟瓶口一樣,如《三皈依觀》所修的,往生的時候就是這個門出去,我們學過破瓦法的都知道。再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在喊,叫自己去了;自己努力,就是心裏有極踴躍的心,願意到西方去。‘心識向瓶口彈射迸出’,就像一顆子彈一樣的,從頂門一氣沖上去,‘用力而修’,好好地修,‘二十四小時內即成就’。
‘嘿’一下子用氣力把他彈上去。平時‘嘿’,‘嘎’就下來;到臨終的時候,‘嘿’一下子,不‘嘎’,就射出。但是不能太早;我們說過的,如果過早的修這個法,就是殺生,殺修行人,這個是犯戒的。這樣子修,就是修破瓦法,二十四小時就可以成功。‘嘿、嘎’,‘嘿、嘎’,修的時候,有人感到頭上有點癢、或者感到頭顶有點軟的感覺,就可以了;不一定要其他的,把孔雀毛插進去,怎麼怎麼的,不一定是這個;有一定的徴相出來就是通了。通了以後,假使‘嘿’一下子,那時候就出去了。這是一種。
或觀上師心中光鉤,鉤攝自己心識而上亦可。
或者是觀想上師心中的光鉤。這一種法海公上師講得很多,其他藏地的一些大德也講,是一樣的。上師在頂上,上師心裏放一個光鉤(不要想鐵鉤子,很痛的),光所成的鉤,那是軟軟的,沒有物質的,就是一個光明,鉤攝自己的識心向上亦可。上師在自己頂上,從上師心裏放個光鉤下來,把自己的心、或明點、或者觀成的本尊,鉤上去,鉤到上師心裏邊,也可以。
其修成之相,但頭頂骨軟,或發熱即是,不一定開孔也。
‘修成之相’,‘頭頂骨軟,或發熱即是’,不一定要開口,不一定要打洞、插孔雀毛,不需要。海公上師也說,頭頂骨有點發軟、或者發燙、或者發癢,這個都可以了;也有一些修到後來流淌血、膿水等東西,這些都是開頂的現象;那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插。
第二,應熟修度眾生之菩提心、與離我執之心。
第二,‘應熟修度眾生之菩提心’,這是重點。淨土宗也說,三輩往生都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土法門是大乘法門,你沒有菩提心,連造作的、相似的菩提心都沒有,你哪裏相應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從他的極大的菩提心出現的,你要跟四十八願相應,要四十八願度眾生,那你一定要與菩提心相應。你沒有真正發起來,也要跟他順、就是要知道。熟修度眾生的菩提心,天天要念,念的時候不要有口無心;這個心,要把他一層層的薰習,薰到後來這個力量就會強。
‘與離我執之心’:一個是要度眾生的菩提心;一個不要有我執。我執是菩提心的對立面,在《修心七義》裏邊,就是不要有我愛執。這兩個是重點,修菩提心,不要有我執。
第三,應作黑業之洗除,即布施供養等。
‘第三,應作黑業之洗除,即布施、供養等’,再做布施、供養,就是六度的事情。
若法身光明曾現一二次者,死時不必再修此法,以法身光明,與諸佛相應,可隨願力溶合,往生所求之淨土。或者金科現前,即入本尊金科。
‘若法身光明曾現一二次者’,那是修生圓次第,修到超死有、得法身的時候,現過一二次光明的,死時不要再修了,自然會顯現。‘以法身光明與諸佛相應,可隨願力溶合’,就是說,已經現了法身光明的,前面那些方法不用也可以了——自然你跟佛相應了之後,可以隨願跟法身光明溶合一體;你要生西方就西方、往文殊淨土就文殊淨土、要生大威德金科就大威德金科,随自己發願。或者,‘金科現前,即入本尊金科’,有修得好的,臨終的時候,金科在面前一現,馬上就進去了。
往生法者,乃爲無修行,或修行而恐力不足者,特設此補救方法也。四種加行,亦應具足。
‘往生法者,乃爲無修行、或修行而恐力不足者,特設此補救方法也’,就是‘五力正真配合口教授’,這是對那些修行沒有力量,沒有修行的、或者修行而恐力不足的——雖然修了,但力量根本不夠的,就是‘諸道未竟’;或者是沒有修,或者是修了一點點,纔用這個方法。已經現了法身光明的,到那個時候自然法身光明現,而与諸佛相應、溶合,隨願往生淨土。
所以不要以爲密法修了一輩子,卻沒有一個淨土可去的,這些概念應當要打破。我們這一次所以要把這個講得廣一點也是這個道理。修行沒有的、或者修行力不足的,臨死補救的方法——五力往生。
過去的海公上師,現在的佛爺一樣的,灌過大威德頂的人走了之後,不必爲他修往生法了。爲什麼?他已經有大威德的頂灌了,只要三昧耶戒不破的話,自然會到金科去的、到淨土去的,並不需要再給他修往生法了。往生法就是我們七月十五修的那個,是爲了那些沒有修行的、或者修行沒有上路的、力量不夠的,這些人要生淨土,就送西方了。而且,這个往生法可以拔濟那些造無間罪的,可以先把他救出來;然後轉個彎,再送他到西方去。所以說,這個大威德的往生法,力量夠強了,那些人還不放心,還要去……
死時往生,若有護法導引,易於成就,尤以康竹馬善於引攝中陰,隨其所好之境,而爲顯現,引至應生之處。
‘死時往生,若有護法導引’,假使護法菩薩給你帶路的話,這更容易成就。‘尤以康竹馬善於引攝中陰’,康竹馬是我們大威德裏邊一個護法,他是最善於攝引,引攝這個中陰。‘隨其所好之境,而爲顯現,引至應生之處’,你希望生哪裏,他就給你帶路,給你送上去。所以說修大威德密法的人,他的保證很多;有的人就死不放心,一定要追求會集本,就是很難理解。
這裏講了四個‘五力’,但是有人數來數去,數不到五個。因爲前面一生的五力講過了,臨終五力和它不同的地方,打開給你講了,其他同樣的就沒有說了。在《續記》裏邊呢,五個力都說了。
二、海公上師《上師供續記》
‘諸道未竟’一頌是破瓦法,各各本尊各有破瓦法。‘平穩善巧’言不非時死,亦不極痛苦死。
‘五力’即往生之力,亦說四力或三力;如淨土宗之信、願、行即是三力。五力者,一、白淨種子力,平時注意三業,止惡修善,已作之惡應懺悔。二、攝取力,求本尊三寶宗喀巴大師攝引加持,加持要求。多有遠來朝山之人,雖到文殊道場,不知求願,或僅見燈見花以爲幸運而已。應有進一步之要求。三、六度力,即大乘威力。障緣、倒引、前生怨對,人所難免,須有六度殊勝力,方能降伏。四、願力,即菩提心。五、射力,亦名彈射力,即是定力。藏語名爲‘破瓦’,是飛勝義,往生必藉此力。修定若不修力,雖坐三年五年不動,亦於智慧無益。
大家看《續記》,他說‘諸道未竟’這個頌就是破瓦法;‘各各本尊各有破瓦法’。當然了,我們說‘五力往生’,修破瓦法的人呢,就是破瓦法,可以跟破瓦法一起修;但是在《修心七義》裏邊,即使沒有破瓦法,這個五力,也可以往生。‘平穩善巧言不非時死,亦不極痛苦死’,什麼叫‘不非時死’、‘不極痛苦死’?意思跟前面一樣的。‘非時死’,突然之間死掉了,措手不及,修法沒辦法修;‘痛苦死’,心太痛苦了,也修不起來。這些呢,可以避免、遮掉,死的時候能夠‘平穩善巧’。
‘五力’呢,就是往生五力。這个不要執著了,可以三個力、也可以四個力。三力:信、願、行,就是三個力。我們這裏五個力,哪五個力呢?
第一,‘白淨種子力,平時注意三業,止惡修善,已作之惡應懺悔’,這個白淨種子力、修白法的力量,跟佛教羅睺羅一樣的:平時觀三業,好的要做,不好的不要做,止惡修善;假使已經做了壞事情的,馬上懺悔,洗乾淨。這是修白法的力量。
第二,‘攝取力’,就是求上師、本尊、三寶、宗喀巴大師攝持加持,就是《上師瑜伽》。‘加持要求’,要求加持;要求什麼加持?要求往生——往生就是說將來有一個殊勝的身體再來修行。這是上師在五臺山清涼橋講的。他有一些感想,很多遠來朝五臺山的人,‘雖到文殊道場,不知求願,或僅見燈見花,以爲幸運而已。應有進一步之要求’,他說,很多來朝山的,到了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到了、就是文殊菩薩的家到了。他不曉得向文殊菩薩求好的願、修行的願,只朝朝山,到了就滿足了;或者看到智慧燈,看到一些花,這是文殊菩薩的示現,給他起信心,他以爲這個就夠了。你要有進一步的要求,對宗大師、上師、本尊、三寶的攝引加持,要有要求——加持要要求;要求什麼?最起碼得個增上生、殊勝的身體,能夠趕快的修行成功。
第三,‘六度力’,就是大乘的威力。修大乘的法門,‘障緣倒引、前生怨對,人所難免’,每個人過去有業障、有障礙、倒引鬼、前世的怨家。倒引鬼專門把人引入歧途的;到了中陰身的時候,很多倒引鬼要把你引到惡道去的,這個要注意。海公上師講很多這类公案。我們隨便說一個,一個人害病死了,他還不知道,以爲自己睡著了。他就跑到街上,是四川成都,街上很鬧忙了,很多賣東西的地攤都在叫賣。到一個攤攤邊,有一個人拿了一個皮馬褂,很便宜。他貪便宜,買了;買了一穿,好了,畜生道去了。這個皮馬褂就是畜生的皮,一披就扒不下,就往畜生道去了。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是大乘还是小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