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三国志12 ipad找了一天没找到,谁有,给高分

三国志12出来没有啊!
高分求下载地址!_百度知道
三国志12出来没有啊!
高分求下载地址!
我有更好的答案
官方的还没出,网上有些所谓的“三国志12”、“三国志12威力加强版”是假的,听说有病毒,不建议用
采纳率:3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三国志12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三国志9 优化伴侣哪里有下载_百度知道
三国志9 优化伴侣哪里有下载
谁给个地址或邮箱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36%
到三国志9百度贴吧里,有很多编辑器可以下载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三国志9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三国志13》游戏中没有出现的名人盘点_图文攻略_全通关攻略_高分攻略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1页
[pagesplitxx][pagetitle]许劭[/pagetitle]
《三国志13》游戏中有一些名人没有出现,这里给大家带来了&kim6313&整理分享的《三国志13》游戏中没有出现的名人盘点,一起来看下吧。【转自贴吧】
士元所说的名人,是指历史存在,却多通过演义或各路小说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玩了一段时间的三国志13,士元越发觉得要添加一些人物(强迫症),因此整理了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或在演义里,或在小说里听闻的人物进行赏析,排序不分先后。历史党看看就好,请勿喷。
许劭(约150&195),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人物评论家。许劭&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和堂兄许靖(就是后来在刘备手下的那个)在年轻时,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力之强,甚至是受其评论就能成名的地步。袁绍、刘表等人皆接受过他们品评,曾经评价曹操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曾任汝南郡功曹,后为了避中原战乱,到达广陵郡。许劭到达后,徐州刺史陶谦以礼相待,很是周到。但许劭却感到不安,告诉他的门生说:&陶恭祖表面上好名,内心却不是真的。他对我虽然很好,但这种情况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不如走吧。&于是到曲阿投靠扬州刺史刘繇。后来陶谦果然收捕了寄居在他那里的宾客(不得不说此人面相之准)。
刘繇进军讨伐笮融,许劭告诉刘繇:&笮融出军,不顾名义者也。朱文明善推诚以信人,宜使密防之。&笮融果然杀死太守朱皓。刘繇被孙策击败后,许劭随其逃往豫章郡,195年病逝于豫章郡,享年46岁。
此人在310和311作为事件人物出场过,尤其以310较为出彩,因为要想得到名士的的称号必须得和他或者乔玄聊天。可以说评价曹操的那句话,让他更红了。在那个重视名声的年代,当个评论家既能结好人脉,又能自涨名声,真是骚包的职业。放到现代,这就是一专家。为什么脑袋里突然想到了一个人
然而许劭寿命是硬伤,若是313加入此人,可能还没玩几年就翘了,实在是让人不痛快。不过作为事件人物登场我想更多玩家会欢迎,毕竟谁不想被他评一评呢,万一火了呢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三国志13专题
[pagesplitxx][pagetitle]陆康[/pagetitle]
陆康(126&195),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最早先受扬州刺史臧旻推举为茂才,然后出任高成县令。由于高成县地处偏远,当地治安很乱,每户人家都备有弓弩,而每次县令一到,首先就征发民力修建城墙。陆康到任后,将这些人遣散,百姓大悦,又以树立恩信为方法,连盗贼都逐渐被收服了。州郡上表彰他的功绩,于光和元年(178年)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得到称赞。
之后,汉灵帝为了要铸造铜人,大幅加征税收,百姓贫苦。陆康上表劝谏,被宦官误谗为诽谤圣明的大不敬,幸而御史刘岱(不是被曹操轰成渣的那个)仔细研究了表文后,上奏解释,才只以罢官返乡论处。不过之后,朝廷又重新征召了陆康,担任议郎。
此时庐江郡出现盗贼黄穰等人,连结江夏等地的势力,多达十余万,攻陷了四个县。朝廷于是任命陆康为庐江太守。陆康就任后,赏罚分明,击破了黄穰等,其它残余也纷纷归降。汉灵帝表彰了陆康的功绩,封陆康之孙陆尚为郎中。汉献帝继位后,天下大乱,陆康冒险派遣孝廉进贡朝廷,被加封忠义将军,秩达中二千石,已经是九卿级别。
当时,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袁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时年70岁。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古时候瘟疫极其可怕)
此人并未在游戏中露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说这个人啊?就因为陆逊是他的从孙。
小说经常这样写:主人公为了收陆逊,都是在庐江之战中救下陆家一家,然后陆家感恩戴德,陆逊就从了(楼主感到深深的套路)。言归正传,陆康的政绩是斐然的,在东汉末年那种大环境下,能够做到公正爱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者这么大年纪,率军守城顶住小霸王两年,可见百姓是多么爱戴,其能力不言而喻。
此人和许劭一样,寿命到了,捞不到上场的机会。楼主觉得可以做为早期剧本的庐江太守(类似于鲍信),虽然酱油,但是在汉末三国的大地神州,谁不是个人物呢?(韩玄:我四维这么渣还不是威震荆南)
[pagesplitxx][pagetitle]乔玄[/pagetitle]
乔玄(110&184,《后汉书》作183年),字公祖。梁国睢阳县人。东汉时期名臣。
年轻时曾任睢阳县功曹,因不畏梁冀,敢于追究陈国相羊昌的恶行而闻名。后被举为孝廉,历任洛阳左尉、齐相及上谷、汉阳太守、司徒长史、将作大匠。汉桓帝末年,任度辽将军,在任三年,保境安民,击败鲜卑、南匈奴、高句丽侵扰。(就问你怕不怕)汉灵帝初年,迁任河南尹、少府、大鸿胪。建宁三年(170年),迁司空,次年,拜司徒。光和元年(178年),迁太尉。乔玄看到国家日益衰弱,而自已无能为力,于是托病被免职,改任太中大夫。光和七年(184年)6日6日,乔玄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乔玄性格刚强,不阿权贵,待人谦俭,尽管屡历高官,但不因为自己处在高位而有所私请。其人为官清廉,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被时人称为名臣。
此人就是传说中的国民岳父--乔大人。在310和311中作为事件人物登场,然而看他的卒年,最早的剧本他就已经不在也是6的飞起。313中也并未登场,甚是可惜。作为玩家,我觉得这是一种损失,好的人或事还是需要宣扬和传颂的,更何况这么有名的人物。
不过在《三国演义》刘备招亲中,乔玄以乔国老的形象出现(去世好些年了)。在地方志和野史中,也记载了这个形象。但是按《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周瑜分别纳大、小乔是在攻破皖城之后;是199年的事。而乔玄183年就已去世,死时已有七十五岁,从年龄上来看,也不可能是大、小乔之父。。。不过话又说回来,玩游戏嘛,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对于玩家来说,他给了你两个人如花似玉的老婆,就够了,虽然大多数时候,你得抢。
[pagesplitxx][pagetitle]祢衡[/pagetitle]
祢衡(173-198),字正平,三国时平原郡般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颇有才气,但性情狷狭、不能容物。与孔融交好,被孔融推荐去投效曹操。后因羞辱曹操,被曹操遣送去刘表处。后又因对刘表口出恶言,被刘表遣送到黄祖处。黄祖性情暴躁,加之弥衡在宴席上言行失态,遂将祢衡绞杀。
祢衡到了黄祖处之后,黄祖待他很好。祢衡为他撰写文书,轻重疏密全都安排得当。黄祖常赞其曰这正合我的意思,和我心里想说的话一样。黄祖的长子黄射更是与其相善。有次黄射跟祢衡出游时,一起读蔡邕所作的石碑文,黄射爱其文辞,回去后很遗憾当时没能抄录,祢衡说:&我虽然只看了一遍,还是能记住的,唯有石碑破损处的两个字不明。&于是把碑文写了出来。黄射派人去抄下碑文,回来查对,与祢衡写的一模一样,当时的人无不惊叹佩服。黄射曾大宴宾客,有人向他献上鹦鹉,黄射对祢衡举起酒杯说:&希望先生以鹦鹉作一篇赋,让宾客们高兴。&祢衡提笔便写,中间无更动,文采颇为华美。
建安三年(198年),黄祖在蒙冲船上大宴宾客,弥衡举止怪异,出言不逊,黄祖觉得难堪而呵斥他,祢衡瞪着他骂道:&死老头说什么话!&黄祖大怒,令卒役把他拉出去,准备施以笞刑。弥衡又大骂不止,黄祖气得叫人绞杀他。黄祖的主簿一向忌恨祢衡,当即就把他杀了。当时黄射听到消息之后,打着赤脚冲过来相救,可惜来不及。尔后黄祖对杀祢衡一事感到后悔,便将其加以厚葬。祢衡被杀之时,年止26岁。为天下所嘲笑,文章亦大多丢失。
看到脸觉得熟悉不?对,就是这货,310的骂神。玩家学习怒骂的导师之一。看到他,就有一种&我不是针对你,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既视感。其实作为事件人物,他还是很成功的,印象深刻。然而之后几代就销声匿迹了,313加强估计也不会有了。不过此人绝对奇葩,有大才,&文不加点&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他。关键是性格问题,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貌似现在这个社会也不行吧)。其实这种人如果加到游戏里绝对是很有意思的事件人物,类似于彩蛋,可以作为任务的目标或者发起者,玩家完成任务可以增加口才特技或者金钱什么的奖励。
看完这位名人,他的故事教会了我们,待人接物要有谦和有礼,性格差不要紧,管不住自己就是自取灭亡,不作死就不会死。
[pagesplitxx][pagetitle]管辂[/pagetitle]
管辂(209-256),字公明,三国时代的人物,平原郡人。根据文献记载,管辂容貌丑,没有威仪,爱喝酒。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
管辂为人极有才华,虽然他也被举为秀才,并出任官职,但是始终没能当上大一点的官。他从事的祸福吉凶占卜的事业,并不是每个人都相信,尤其是在有儒家传统的政府,一般对这类人士是比较疏远的。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所以管辂难得被政府重用,顶多是一些达官贵人请他看看风水,预测一下吉凶,乃至官场升迁。
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要求的主流男人形象是:有威仪,不苟言笑,中规中矩,慎言慎行,择友而事,凡事中庸,总之,就是一幅道貌岸然的样子。而管辂恰恰相反,&无威仪而嗜酒&,喝酒的时候,还经常讲讲笑话,不管是非,不加选择,&故人多爱之而不敬也&。看起来,管辂是一个快乐而有个性的人,大家都喜欢他,但是不怕他。这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儒家色彩浓厚的主流社会,是比较独特的。
管辂八九岁的时候,就很喜欢抬头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认识的星星就问人,最敬业的是他&夜不肯寐&。这又是一奇。他父母怕耽误他的睡眠,于是就禁止他看星星。但是管辂还是不肯睡,他说:&我虽年小,然眼中喜视天文,家鸡野鸟都知道天时,更何况人呢?&他常常在地上画日月星辰,说出的话非常人所能言。就连学问很深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大异之才&。
管辂常说:&忠孝信义,人之根本,不可不厚。&所以他特别孝顺父母,笃爱兄弟,也爱护士友。当时喜欢品评人物的人最后都很佩服他。
《三国演义》称其为&神卜管辂&,并且被曹操召去占卜于定军山之战,可预测到夏侯渊战死,鲁肃病死,许昌火灾等等之事,无不应验。事实上,定军山之战发生时,管辂只有8岁(发自肺腑的佩服罗老头)。
此人是士元最好奇的人物之一。在310和311均有登场,虽然是事件人物,但是延寿事件(向南斗北斗献酒食)让大多数玩家都为之心动,毕竟又可以多浪几年了么。这个人的魅力就在于能够占卜吉凶,所谓的神算估计形容他更贴切吧。313没有他觉得挺遗憾的,这个人物若是以事件人物出现的话,绝对的是玩家拜访最多的人。如果以一般武将登场的话,因为年纪估计只有在后期剧本能见到,不过暗荣按照《三国演义》来设定的话,这位大神估计还能多活跃几个剧本。至于特技么,人德,鬼谋估计到顶也不为过吧。什么叫传奇,他就是传奇。
顺便给大家分享个小故事,来看看管大神的神奇:
管辂最著名的,就是预言大名士何晏不久即死。当时何晏是曹魏的礼部尚书,属于大将军曹爽一派的精英人物,与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内士族政治集团明争暗斗。当时是十二月二十八日,何晏宴请管辂,当时另一曹爽派精英人物邓飏也在坐。何晏说:&闻君算卦神妙,试为作一卦,知位当至三公不?最近接连梦见青蝇数十只,飞到鼻子上,驱之不肯去,有何意故?&管辂说:&现在君侯位高权重,而怀德者少,害怕你的人多,这并不是多福啊!鼻子是天中之山,越高就越能长守富贵。今青蝇是逐臭的东西,而云集鼻子之上,盛衰祸福,不可不慎。谦惠慈和,非礼不覆,上追文王,下思孔子,然后三公可决,青蝇可驱也!&邓飏听了这话,大不以为然地说:&此老生之常谈!&管辂回答说:&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老生,将要看到你们&不生&了,这是隐语,预言了他们将死。何晏听后说:&过岁更当相见。&过年后再见面,意思是送客。看来何晏心里不大高兴,但是处在他那样的位置和大名士的风度,不便表现出来罢了。况且预言将死,谁能心神安定?管辂回到家把预言说给舅舅听,他舅吓得不得了。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邪!邓飏行步,筋不束骨,脉不制肉,起立倾倚,若无手足,这是鬼躁之相,将为风所收;何晏神情,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这是鬼幽之相,将为火所烧。&他老舅听了大怒,骂他胡说八道。过年之后,司马懿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何晏、邓飏等人,夷灭三族。这个时候他舅舅才算服了。
[pagesplitxx][pagetitle]张机[/pagetitle]
张仲景(150-219),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其事迹始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但《名医录》此书在宋代之后就已失传。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元朝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甚至有庙供奉香火。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至于到底张仲景是不是太守,我觉得讨不讨论都一样)
张仲景写作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喻嘉言(明末清初医学家)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撰《伤寒杂病论》。该书面世不久即散失,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分论外感寒热与内科杂病,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个人名气很大,很大!游戏里那本贵的一塌糊涂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他写的有没有(然而延长寿命,再贵也买),广告上也时不时就来句仲景牌六味地黄丸,端的是家喻户晓(男人么,到年纪就得补补)。不过游戏里却没有这个人,真是醉了。华神医好歹还露过脸。。。然而很多三国YY小说里,这位大大的出场率就高了去了:什么和华佗二人一内一外,医术互补;主人公习得一手精妙的医术;被主角请去开设国医院,教授医术等等等等。总而言之,在汉末三国时期,张仲景无论是医德,医术都是首屈一指的,个人觉得作为&医圣&,游戏里必须得有啊,至于是不是长沙太守也不那么重要了,剧本里作为在野我想才正是合了他的意吧
[pagesplitxx][pagetitle]董奉[/pagetitle]
董奉(200-280,一说220-280),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又号杏林,侯官县董墘村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术记载较少。其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传说董奉治病,无须馈礼,不取一文钱,只要求病患者栽种杏树。年复一年,杏树不计其数,郁然成林。杏子熟时,董奉便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杏林高手&之语,就来源于此。
对于此人的记载,多是出自于一些地方志,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下面分享几个小故事来看看这位大神的神奇:
有一个年轻人任候官县的长吏,见董奉当时有四十来岁,他不知道董奉有道术。后来这位长吏罢官走了,五十多年后又担任了另外的职务,经过候官县,见当年的同事都老了,而董奉的容貌似和五十年前一样。他就问董奉:&你是不是得了道呢?我当年看见你是这样,现在我已白发苍苍,可你却比当年还年轻,这是怎么回事?&董奉含糊地应了一句:&这是偶然的事罢了。&(我们都是傻子)
交州刺史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三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大白天活见鬼的既视感)
这个人就是三国另一位名医了。看故事有些修真玄幻的味道,但是能作为&建安三名医&之一,医术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这位仁兄出场率确实不高,无论是三国游戏,还是影视剧。然而小说的话,还是有一些的。不可否认的是,古时候医生是比较卑贱的。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在这里医生就归为工,比士大夫一族的地位低很多,是君子所不齿的人。然而时过境迁,仍然有很多人知道他,了解他,足矣。有诗赞其曰:莲花峰下有仙君,红杏栽成烂若云。植树赈民兼活命,万方齐颂冠医群。
[pagesplitxx][pagetitle]郑玄[/pagetitle]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家、预言家。集两汉经学大成,被称&经神&。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 &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被称为&神童&,十八岁任乡啬夫。晋为乡佐。北海国相杜密十分器重他,永寿三年(157年),荐入太学,师从第五元先。延熹三年(160年),与卢植同拜马融为师,学习古文经学,又游学于幽、并、兖、豫诸州。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因党锢事件而被禁,在这14年中,专心著述,遍注群经,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黄巾之乱时,朝廷大赦党人。然而朝廷屡次征辟郑玄,皆拒。直到董卓专权时期,仍旧不仕。其间除避乱于徐州外,大抵是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于天下,多有人自远方而投至门下,如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即为其间著名者。他的学生常常超过千人,为一时之盛。
191年到196年,郑玄从徐州居住又迁到高密,年已70才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恬,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博稽六艺,并时常睹览秘书纬术。据《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黄巾军尊重士人,这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而郑玄是一位真正的名士,在颠沛流离中非礼不动,也是他能够获得黄巾军尊重的原因。据《后汉纪&献纪》,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回到高密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他竟又惨遭人伦大变,在与袁谭的战斗中,他仅有的一个儿子牺牲。经受了老年丧子之痛。。献帝建安五年(200年),郑玄已经74岁了,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一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绍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了,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病重和临危之时,他还在注释《周易》。(沉重)
这就是汉末一位天才级学霸的传奇故事,这位学霸以高深的学识,征服了天下人,唯一可惜的是,被袁绍一家坑惨了(袁绍:我坑人毫不迷茫)。然而游戏里竟然闻所未闻。。。倒是《三国演义》提及了此人,并且在一些三国YY小说里被描写成汉末三国第一文人(我觉得写得不错)。他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古今经学,并自创学派。这种类似的成就历史上也没多少人能够完成。当然对于游戏来说,战斗才是主旋律,对于深层次的文化体现,就不那么侧重了。若是将此人设定在游戏里,还是有一定可玩性的。在几个早期剧本中,他必定是玩家争抢的S级人物,内政系顶级的存在。关键是他的学生遍布天下,潜在的挖掘机啊
[pagesplitxx][pagetitle]蔡邕[/pagetitle]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中国东汉末年名士。东汉著名才女蔡琰之父。蔡邕博学多才,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尤擅书法,发明飞白书。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亦称&蔡中郎&。
蔡邕少年时即博学多闻,师从太傅胡广。喜欢文学、数术、天文,还擅长音乐。因为不喜宦官专权,屡招不仕。公元170年(建宁三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出任河平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升任议郎。熹平四年,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许可。蔡邕亲自用丹砂将经文书写于石碑,再命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熹平石经。公元178年(光和元年),灵帝设置鸿都门学,并下诏召蔡邕等人,让中常侍曹节、王甫问他们关于灾异及消除变故所应当采取的办法,蔡邕于是上奏认为妇人、宦官干预政事,是怪异发生的原因之一,灵帝在看了奏章后很是叹息,结果奏章被曹节在后面偷看了,就向左右的人泄露了全部内容,致使事情泄漏。后蔡邕不容于内宠,乃亡命江海,隐居于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十二年。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
董卓专权时期,强令蔡邕出仕,最初蔡邕不肯,董卓威胁他说,&我力能族人&(满门抄斩),于是蔡邕赶忙坐牛车,前往洛阳报到,后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候,颇受重用,&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燕,辄令邕鼓琴赞事。&董卓被杀,蔡邕伤感其遇,被司徒王允下狱,公卿们都惋惜蔡邕的才学,劝王允赦免蔡邕,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无名,诛之无奈失人望乎?&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后令吾徒并受谤议。&邕遂死狱中。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蔡邕诗歌现流传有400多首。但由于当时战乱连年,没有保存原稿流传下来,大多由其女蔡琰,在曹操的救助下,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而来。
所以这就是另一位国民岳父&蔡大人了。说实话,名气太大,有时候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所谓树大招风。再者,朝堂之上,尔虞我诈,能不BB最好,有些人就等你说话好搞你,管你是真有罪还是莫须有。所以没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有些事情最好是烂在肚子里,不是5级绊或者有交易(你懂的)最好不要聊。。。三国志游戏挺奇怪的,这位大大有名的人物,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出彩的人竟然会没有。如果说是把机会留给她女儿,我呵呵了之。然而在各路三国小说里,岳父的春天算是来到了,主角不仅抱得美人归,还为自己带来了一位大才坐镇后方,正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以全面提升主角政治,文学,道德水平(偏题了。。。)。希望他登场的玩家很多,士元也是。所以士元自10代以来,每代都会自创这位岳父。在三国志13里,完全可以是他女儿的强化版,活跃在早期剧本中,他也必然是一位玩家争相登庸的人物吧。
[pagesplitxx][pagetitle]郑浑[/pagetitle]
(左边他哥乱入,不要在意)
郑浑(生卒年不详),字文公。河南开封人。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名守,东汉名儒郑众曾孙、名士郑泰之弟。早年与侄子郑袤避乱淮南,后转投好友华歆。又被曹操辟为掾属,历任下蔡、邵陵县长,任内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颇得民心。后任丞相掾属,迁左冯翊,将扰乱郡县的梁兴击破斩杀,又击败作乱的山贼。曹操征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因百姓新集,便定移居的法令,让人口多的与人口少的结成邻居,善良诚实的人与孤单的老人住在一起,以便互相帮助,勤恳耕种;并明法令做好治安工作,使百姓安心务农。操军进入汉中后,他又组织百姓到汉中种田,百姓积极生产,无一逃亡。因此曹操对他更为赞赏,召他进京任丞相掾。魏文帝即位,郑浑被任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调任阳平、沛都二郡太守。两郡交界地势低湿,常患小灾,百姓饥乏,郑浑便发动百姓修陂池建土堰,开垦稻田。郡中有人以为不便,郑浑说:&地势低下,宜于灌溉,养鱼种稻将获得长久的利益,这是丰民之本啊!&于是,亲自率领宫民修陂建堰等水利工程,用当年冬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因而连年获得大丰收,耕田逐年增加,税收倍增,民赖其利,感其德刻石歌颂,将他兴建的水利工程命名为&郑陂&。郑坡沿用多年,在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地理巨著《水经注》中就有关于郑坡的记载:&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加驸马都尉后转任山阳和魏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听闻郑浑的事迹之后,下诏将其政绩布告天下。之后任将作大匠,他为官清廉朴素,妻儿都常忍饥挨冻。后来去世。
此人生卒年不确定,据《三国志&郑浑传》和《后汉书&郑泰传》推测,大概在150-160年之间。这又是一位内政系牛人,不得不说暗荣遵从了演义,漏掉了不少名人哎,因为他们一家子都很有名,曾祖父郑众当世大儒,他兄弟郑泰也是汉末名士(就是画像上左边的),他侄子郑袤,就是那个被他带着避乱的小哥,最后也是西晋重臣。士元在这里着重说他,就是因为他对农业的贡献可以说是瞩目的,巨大的,对于民生也有一套治理的方法。不仅如此,上阵对敌也是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这样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哦不,上的了朝堂,下的了战场的人才哪里找啊。强烈建议玩家加入此人,无论是大后方,还是前线,此人都可以游刃有余。连曹老板都夸赞的人,用着不虚。
[pagesplitxx][pagetitle]庞德公[/pagetitle]
11. 庞德公
庞德公,本名不详,生卒年不详,字尚长,号德公,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名士,荆州襄阳人。他在襄阳之南的岘山躬耕,和司马徽、诸葛亮、徐庶等为好友。他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拒绝刘表的出仕邀请,在鹿门山隐居,采药而终。
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士极为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曾与司马徽、庞统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欢聚,荡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得安闲。有一天,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德公祭祀先人的坟墓不在,他竟直入庞德公家的房屋内部,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并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庞德公妻子儿女皆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奔跑着供设饮食。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司马德操小庞德公十岁,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庞德公称为&庞公&。&庞公&之名由此而来。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司马徽便与庞统谈论,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感到非常惊异,叹服地说:&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呀。&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之首。
终于轮到士元的本家出场了。什么是隐士,这就是大隐之士,德行高尚,当为我辈习之。三国志游戏有时候真的很让人搞不懂,水镜先生都出来了,出镜率还不是一般的高(好啊好啊),可以说几乎是荆州名士之首的庞德公竟然没戏份,要知道,正是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起外号高手)实在是无法理解。就算当个事件人物,教授一下能力或者发布一些任务也行啊(算了,不屑为之)。这种巨擘般的人物也许就像他所做的一样,隐于世,算是最好的归宿吧。士元一般都自创,然后让其在野,随他游山玩水。
[pagesplitxx][pagetitle]王越[/pagetitle]
王越,字安睿,东汉末期著名剑师侠客,生于燕都,擅长刺杀与长剑技巧,传说勇力可比吕布(字奉先),单挑无敌,但功利心太重,一心想在朝廷做官,因此成为汉献帝刘协的剑法启蒙导师,后来因为曹操授令,又成为曹丕(字子恒)的导师,教授剑术,一生几乎未曾出宫,遂默默无闻。
十常侍之乱中,为保护出逃的汉献帝驾马车,曾击杀追兵无数,在汉献帝刘协(字伯和)被董卓(字仲颖)带走后,王越便杳无消息。
后董卓被灭,曹操(字孟德)控制了汉献帝,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王越重归朝廷,得曹操赏识,被封为虎贲大将军,教导曹丕剑术,王越畏惧曹操权势,遂应允。时有人称曹丕为:文得仲达(指司马懿)、武得安睿(指王越)。
公元199年,王越于许都病逝。
曹丕的《典论&自叙》记载:曾于闲暇时间学习剑法,拜访过多位名师,了解到各地剑法都有所不同,只有京城帝师最为高深。这位在京城内被称为帝师的人,就是桓、灵二帝在位期间,擅长剑术的虎贲将军王越。河南人史阿曾说,昔日与王越游乐时,深得其法,一有时间就随史阿学磨练剑法以至精熟。
据陈寿《三国志》,无论是在《武帝纪》中,还是《曹丕传》中,或据范晔《后汉书》的《陈王列传》里,均没有介绍这个名字,可以说这货及其冷门。唯独曹丕《典论》中,将王越这个名字一带而过。曹丕的《典论》是一部有关政治、文化的论著,该书在宋代亡佚,今仅存《自叙》、《论文》两篇较为完整。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王越是历史存在的。
这个人虽然在游戏里没有,但是却很红,为什么?炒作啊!!小说里吹的天花乱坠,反正历史上也没记载有多牛逼,而且人称帝师王越,多么高大上的称号。关键是拿吕布和他比了,这下再矬的人,也能上天。这种越来越玄乎的吹捧导致很多玩家希望它能出现在游戏里。不过说实话,人气在这里,而且加入到游戏中的话,对于玩家的侠客情怀,算是一种满足吧。走江湖要的就是单挑无敌,快意恩仇。不过既然这么牛逼,为什么不去刺杀他国首脑呢
[pagesplitxx][pagetitle]杨彪[/pagetitle]
杨彪(142&225),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杨修之父,出身东汉名门&弘农杨氏&。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并被州里举为茂才。后被征拜为议郎,迁侍中、京兆尹,在任内揭发了黄门令王甫让门生勒索各郡的财物七千余万的贪污行为,司隶校尉阳球因此奏诛王甫,国人无不拍手称快。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颖川、南阳太守,经三次升迁后任永乐少府、太仆和卫尉。其后历任三公。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义军起兵,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杨彪与太尉黄琬据理力争,因而被罢免。不久,与黄琬一同被拜为光禄大夫。十多天后,迁任大鸿胪。随从献帝入函谷关,转任少府、太常,因病罢免。后又任京兆尹、光禄勋,再迁任光禄大夫。兴平二年(195年)三月,李傕遣其侄李暹率兵数千包围皇宫,想要劫持献帝前往李傕大营。杨彪对李暹说:&自古帝王没有在人臣家里的,诸位做事,怎么能这样!李暹说:&将军已经决定了。&于是杨彪随献帝出行。不久,献帝派杨彪及诸位公卿前往郭汜营劝和,不料郭汜将杨彪和司空张喜、大司农朱儁、卫尉士孙瑞、太仆韩融等人扣留为人质。郭汜又大会公卿,议论责备李傕。杨彪说道:&群臣共斗,其中一人劫持天子,一人以公卿为人质,这可以吗!&郭汜恼怒,想要动手杀之。杨彪说:&你尚且不侍奉陛下,我怎么能独自求生呢!&经中郎将杨密力劝,郭汜才没有加害他。同年,献帝移驾东迁,杨彪尽节卫主,到了最危难的时候,几乎遇害。献帝回到洛阳后,以杨彪代理尚书令。献帝定都许县,杨彪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被释出,又任太常。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丕受禅,欲以杨彪为太尉,遭推辞,拜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逝世,享年八十四岁。其著作很少见,现仅有《答曹公书》一篇。
这位是汉末三国有名的世家大族代表,所谓的官二代,久居官场,深谙此道。正史和小说也都有他,而且他在汉末朝堂之上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可惜的是,游戏里还是没有。这和蔡邕有些类似,一个让女儿登场,一个让儿子登场。看他的故事,其实登场还是很有实力的。世家大族,学识渊博,政治智商高,有胆气,关键是活得够长,而且够忠心,可以横跨多个剧本,不上场就是浪费。然而小说里,这样的士族代表为主角的革新,充当了很好的垫脚石(基本是背景帝)。也许是因为没有汉献帝势力,所以就无法出场?倒霉孩子。
[pagesplitxx][pagetitle]管宁[/pagetitle]
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人。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正始二年(241年),管宁逝世,享年八十四岁。著有《氏姓论》。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他十六岁时失去了父亲,中表兄弟们怜悯他孤独贫困,都赠予他治丧的费用,管宁全都推辞没有接受,根据自己的财力为父亲送终。管宁成年后身高八尺,胡须眉毛长得很美。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
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之后,管宁随即就居住在山谷中。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表示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于是颇受人们爱戴。曹操任司空后征召管宁,公孙度的儿子辽东太守公孙康截断诏命,不对管宁宣布。中原地区稍稍安定后,逃到辽东的人都回去了,只有管宁安闲自在,就像要在辽东终老一样。当时公孙康对外以朝廷的将军太守为号,但在内确有称王之心,想要谦逊的以礼授予管宁官职,让他辅佐帮助自己,但最后还是不敢对他说,他就是如此受到敬畏。公元223年(黄初四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曹丕就专门用安车前往征召,当时公孙康已死,因其儿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孙恭嗣位,但公孙恭因身体虚弱不能治理,而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才智出众。管宁担心祸乱将起,于是带着家眷部属渡海回到北海郡,公孙恭亲自把他送到南郊,加倍赠给他服饰器物。自从管宁东渡,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前后所给他的资助馈赠,他都接受后收藏起来。西渡之时,全都封好退还给了公孙氏。管宁在辽东,有三十多年,后来公孙渊果然袭夺公孙恭之位,最后蛇鼠两端、反叛曹魏,僭号称王,被司马懿攻灭。辽东人死亡上万,如正如管宁所想。管宁回到中原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辞让没有接受。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明帝曹叡即位,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曹叡没有同意。但还是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当时司空陈群也上疏举荐管宁。管宁自称草莽之人并上疏辞让。从黄初年间到青龙年间,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管宁自从避难辽东及后来回到中原后,常坐在一个木榻上,持续了五十多年没有席地而坐,因为屈膝而坐,膝盖顶起被褥,小床上的被褥与膝盖接触的地方都磨穿了。公元241年(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等人向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以&安车蒲轮,束帛加玺&的礼节去聘请他,适逢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现代人熟悉管宁,就是因为一个成语: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记载,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张席上读书,遇有达官贵人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管宁便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我只能说,好有性格,好傲娇。又是帅哥一枚,知识渊博。可是游戏里就没有了,不对啊,怎么不按剧本走,暗荣不是就喜欢帅哥么!我觉得这样的大儒,不在游戏里有些违和了。在当时名声大于一切的社会,这为仁兄已经是众人仰望的存在了。士元记得第一次见识管宁的牛逼是在《富甲天下4》,招贤所里和汉献帝一样贵的存在。。。后来看多了史书,小说,越发欣赏这个人的魅力。最重要的一点,长寿啊诸位,武将怕什么,出师未捷身先死呗!所以这种高智高政的人才要得!
[pagesplitxx][pagetitle]邴原[/pagetitle]
(图为邴原泣学)
邴原(158&208),字根矩,东汉北海朱虚人。年幼即丧父,家贫但好学不倦,于同侪之中,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年少时与华歆、管宁一起游学,当时人称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邴原十一岁死了父亲,家中贫穷,又早早成了孤儿。他家隔壁有学堂,邴原经过学堂旁就哭泣。老师问他说:&小孩子悲伤什么?&邴原说:&孤儿容易伤心,穷人容易感怀。那些学习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羡慕他们没有成为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心里悲伤,因此流泪。&老师也为邴原的话哀伤,说:&想读书,可以啊!&邴原回答说:&没有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读书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学费。&于是邴原就入了学。一个冬天的时间,背诵了《孝经》和《论语》。
黄巾之乱时,同郡好友刘政一同避难到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度对刘政有成见,欲将其杀之,遣部属抓之,未果,收监其家人,并下达通缉。刘政走投无路,跑到邴原家。邴原收留了他一个多月,恰逢太史慈经过,而将刘政托付于他。待他们走远,邴原前往劝说公孙度将刘政之家人放出来,并使他们顺利返乡。邴原在辽东一年多,有很多人去拜访他,游学之士就达数百家,教授之声不绝,名声重于一时。后来返回中原,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公元208年,曹操的爱子曹冲突然病逝,曹操伤心欲绝。正好邴原的女儿也在这个时候病死,曹操想要求将曹冲与邴原的女儿冥婚合葬。但是邴原严词拒绝,说:&合葬,非礼也!我之所以被您所容纳,而您能够厚待我,是因为我能守训典而不变更。如果听从了您的命令,就成为了平凡庸碌的人了,您又怎么认为呢?&于是,曹操便停止了这一做法,改任命邴原为丞相征事。曹操征伐时,经常令邴原与张范与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对曹丕说:&有什么事情要多向邴原与张范这两个人讨教。&于是,曹丕对这两个人执子孙礼。曹丕有次宴请宾客,提出一个话题,要大家发言&&&君父各有笃疾,为药一丸,当救君邪?父邪?&,众说纷纭,自然有许多人愿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邴原从头到尾一言不发。等到曹丕问到邴原。邴原就勃然变色说:&父亲!&曹丕就没有再追问下去了。后来,代替凉茂担任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曹操征伐东吴时,邴原随行,死在途中。
龙一头一尾讲完了,也该轮到龙腹了。其实三个人的才华不分伯仲,各有千秋。只是因为个人追求,才会各奔东西吧。士元对此人并不熟悉,然而他名声在外,所以罗列于此。其实这个人故事挺多的,比如邴原泣学,邴原戒酒等,都是一些劝人上进的励志小故事。三国志游戏里没有他,可能也是因为在他身上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其实千年历史,沧海一粟,有英雄,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人们,也许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或者说很少,但是在他那个年代,他做好了自己,他自己无愧,比什么都重要。若是在游戏中登场的话,又是一位内政系核心,估计踏破门槛也是可能的。
[pagesplitxx][pagetitle]左慈[/pagetitle]
左慈(约156&约289),字元放,汉族,安徽庐江郡人,东汉末年方士。少明五经,兼通星纬,学道术,明六甲,传说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见汉祚将尽,天下向乱,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矣。&在安徽天柱山中得石室而精思。左慈授予葛玄道家真经数部。
曹植《辩道论》中说他擅长房中术。《后汉书&左慈传》说善道术,记载了许多怪诞奇异之事。例如说他尝与曹操宴,操欲得松江鲈鱼,慈以铜盘盛水钓得,操大喜。后在郊宴中他以幻术悉取操从人酒脯以饷客,被操追杀而隐身循形,复见于羊山头隐入羊群,卒不可得。葛洪《神仙传》也说他能够役使鬼神(理解天干地支),会变化、辟谷。《抱朴子&金丹篇》载,左慈是葛玄之师,&葛玄从慈受之&。
这位大神大家再熟悉不过了,310之后(士元没玩过10以前的)每代均有登场,怒骂导师和仙术导师。关于他的故事太多,就不一一赘述了,而且此人人气极高,想必不用士元说,玩家们都能说出好多。在其他游戏里,比如无双割草系列,左慈也是很强势的。画的跟扑克里的小鬼似的(黑白色,想表示阴阳我就呵呵了),再加上几片纸(道家符篆)在飞扬,端的是一把飞舞的扫帚。小说里也是把他传得神乎其神,还说他是赵云的师父,这有点过了吧(本人不吹不黑)。当然,有些小说主角还是&识破&了乌角先生的&魔术&,总之没证据,怎么编都行。有人说加强版会出,我们也就静待吧。
[pagesplitxx][pagetitle]蒲元[/pagetitle]
蒲元,生卒年不详,蜀汉刀匠,曾为诸葛亮的西曹掾。蒲元擅长锻炼铁器,有很多奇思构想,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据宋《太平御览》记载,他在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为诸葛亮制刀。其刀能将密封并且装满铁珠的竹筒一刀两断,称绝当世,被誉为神刀。他还是木牛流马的发明者之一,依照诸葛亮的构想将木牛进行技术层面的突破,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木牛流马是一个团队共同创造出来的。
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能够在文人所编写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极少留下自己姓名和事迹的工匠之一,盖因其经常随军作战。这人本来记载就不多,属于很冷门的名人,没出现在游戏里实属正常。但是他的名气就在于兵器的铸造上。兵器是战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士兵保命杀敌的重要工具。这就烘托出了重要性。因此他活跃在很多三国YY小说里,和华佗张仲景一样,从事研究,为主角制造出跨世纪的神兵利器,士元还看过一本,连大炮都造出来了。。。若是在三国志13中加入的话,则又一个兵器9,传授兵器的人要诞生了,想必玩家还是对他趋之若鹜吧。
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三国志13专题
第1页/共1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 ipa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