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功绩是历史功绩吗

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吗?_百度知道
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县、院,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畏兀儿、台,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右司合为一,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泰定()以后,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通婚等、右丞、左丞,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州,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府、员外郎。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是元世祖忽必烈  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左丞、右丞,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以与都省相区别,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一等蒙古人。简称行省,或只称省、云南(大理)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铨定省,二等色目人,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兵甲、屯种,遂更定官制,十省分天下之治,统领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回回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置郎中,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
采纳率:41%
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
行省在金朝就已经有了,成吉思汗忙于征伐,哪里知道这个,直到忽必烈时期,为了统治汉地,才将行省制度拿来使用。
不是,设立行省制度的不是他;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成吉思汗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历史民俗:成吉思汗一生功绩无数为何最后却死于一个女人之手?
历史民俗:成吉思汗一生功绩无数为何最后却死于一个女人之手?
&成吉思汗,就是一种传奇,冷兵器时代闪电战的英雄。他的蒙古骑兵让欧洲的基督教世界、西亚的伊斯兰教世界全部心惊胆寒。他生平争战无数,灭国百余,兵威之胜无人能及。他的子孙建立起的蒙国帝国更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人们称他们为“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轻骑兵之王,为以后元朝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孛儿只斤·铁木真(日—日),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立国后,势力益盛,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开始对外发动大规模征服战争。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顺利南下攻金。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军10万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灭亡。
&西夏是一个古老的国家,1038年才开始正式建国为西夏。那里物产丰富,并且当时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蒙古来说至关重要的。从当时的天下大势看,金国、蒙古、西夏三足鼎立,西夏东邻金国,北界蒙古,夏、金合力,对蒙古来说大为不利。进攻金国的路上必须经过西夏。成吉思汗要同金国决一雌雄,首先要征服唐兀惕(西夏)。
&从1205年开始第一次攻打西夏,十年之间成吉思汗就攻打过三次,但是那时的蒙古还不够强大,不能一次性攻破,所以只能抢一些钱财和粮食后退去。
  直到到1225年,63岁的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西夏。这次的攻击主要想对西夏进行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成吉思汗已经足够强大到吞掉任何规模的国家;另一方面,西夏自恃力量不小,又有金国作后盾,因拼命抵抗。一怒之下,成吉思汗对攻克的城池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
  比如,1226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肃州,遭到西夏军民的奋力反抗。城破后,成吉思汗下令屠城,全城居民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残忍杀害。最后,只有106户幸运免死。
&就这样历经二十余年,可是让人蹊跷的是,日,成吉思汗在攻克了西夏的几座城池后,突然死于六盘山附近的清水县(今属甘肃),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当时的成吉思汗虽然已经63岁,但他身体非常健康,也没有染上重病的迹象或者记录。成吉思汗为何突然去世呢?众说纷纭。其中,成书于清朝康熙元年的《蒙古源流》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记载。
  据书中记载,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成吉思汗的大军捕获了西夏王妃。西夏王妃被送进成吉思汗的大帐。成吉思汗见王妃年轻美丽,龙颜大悦,当晚就要她陪寝。
&这位西夏王妃也是性格倔强之人。她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机,将他的下体给咬掉了,顿时血流如注。王妃自知成吉思汗不会放过她,便跳下黄河自尽。成吉思汗则因失血过多死亡。
  成吉思汗临死前,羞恨交加。一个征服过无数女人的男子汉,竟被俘虏咬掉下体,这是一件特大的丑事。为此,成吉思汗在遗书中强调,要继承者灭了西夏国。西夏就不可避免地被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灭亡。
&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宣告灭亡。然而,迟来的投降并没有挽救中兴府。成吉思汗的继承者拖雷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杀掉了夏末帝李睍,还对中兴府进行了屠城:宫室、陵园付之一炬,全城掘地三尺。
  据称,这次屠城,蒙古军毁灭了西夏的所有书籍。以至于后来的元朝历史和明朝历史都没有写夏朝。只有宋史写了点蛛丝马迹。这是后话。
川蜀艺苑后记:
&在正史记载中成吉思汗为病死。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政敌的抹黑等等,成吉思汗的真实死因已不可考,川蜀艺苑也搜集了一些民间说法,个中传闻暂无足考证,权当娱乐罢了,读者们也不必深究。
西夏王妃咬死说
&《蒙古源流》记载,成吉思汗攻打西夏,西夏乞降,并根据成吉思汗的要求献上一些美女,其中就包括西夏王妃。西夏王妃对成吉思汗深恶痛绝,在成吉思汗猥亵她时,一口将成吉思汗的下体咬掉。成吉思汗血流不止,当日殒命。
被雷劈死说
&蒙古人迷信“上天以雷电警告不孝者”,成吉思汗因惹母亲生气导致母亲去世,有不孝之嫌,所以特别害怕雷电,1227年夏,成吉思汗误入雷区,被雷电击中致死。
被马踩死说
&蒙古人撰编的《蒙古秘史·卷十四》记载,“成吉思既住过冬,欲征唐兀。从新整点军马,至狗儿年秋,去征唐兀,以夫人也遂从行。冬间,于阿儿不合地面围猎,成吉思骑一匹红沙马,为野马所惊,成吉思汗坠马。”坠马之后,被后面的马踩中而死。
&1227年初成吉思汗在西夏作战时膝部中了毒箭,最终致命。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的遗著中认为:成吉思汗死于箭伤。《圣武亲征录》说,成吉思汗受箭伤有三次:1202年阔奕坛之战、1212年攻西京之战、1226年攻西夏时膝部中箭。估计最后一次箭伤对其身体影响较大。《世界侵略者传略》、《史集》、《元史译文》、《纲目译文》等国外、国内书籍都说“汗病八日死”。
&民间另有传说,“中毒说”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在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的成吉思汗的死因:在进攻西夏时围攻太津(吉州,古要塞)时,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毒箭。结果可想而知,毒箭攻心,伤势益重,一病不起。但民间另有传说,成吉思汗是“中毒”而死。成吉思汗对窝阔台越来越不满意,想改立拖雷为储汗,窝阔台为维护自己的汗位,与成吉思汗喝酒时,下药将成吉思汗毒死。
&一个人的功绩归功绩,但最终谁都难逃一死!甚至有很多种死亡的可能性这也都是命运。除了意外,一个人的命运总是和别人的际遇息息相关,利益相同的人会成为朋友、同盟或助手,而与利益相悖的敌人也难免相互交织交集,就很可能面对生命的威胁。而所谓的背叛就是从利益相同的朋友变成了利益相悖的敌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吗?
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吗?
  是元世祖忽必烈  行省制度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元朝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行省建置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始置丞相及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宰执官.其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民族政策  在封建制度里,贵族处于最高统治地位,当蒙古族占领其他国家建立政权后,就出现了包括蒙古族贵族在内的多个民族贵族并立的情况,这产生了全国该由谁统治的问题.元朝为了国家稳定和维护蒙古贵族在全国的统治权,采用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元朝在民族文化上采用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员.  蒙古族在各等人中名列第一等,主要指蒙古族.  色目人继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指西域人,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如钦察、唐兀、畏兀儿、回回等,另外,蒙古高原周边的一些较早归附的部族,也属于色目人,如汪古部等.  汉人为第三等,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四川、云南(大理)人,东北的高丽人也是汉人.  南人为第四等,指最后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淮河以南不含四川地区的人民).
与《设立行省是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吗?》相关的作业问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中国统一的基石,汉武帝驱匈奴,阔疆域,唐太宗李世民创造贞观之治,统一天下万民,大唐盛世空前繁荣,宋太祖结束了当时分裂的局面,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成吉思汗远征欧洲.
1、新疆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 2、新疆的重要性 3、左宗棠边疆军事的胜利
戚继光抗击日本人,收复了东南沿海一带被日本人占领的地方. 年郑成功率领大军收复了台湾,建立了政权,发展了生产,对台湾的经济、文化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嬴政:主要成就:\x09 废封建,立郡县,创立皇帝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却匈奴,修筑长城
明朝名义上废除行省制.但是习惯上任然采用行省制度,只是名称改了,叫道.全国分为十三道.称为两京一十三道,明朝六部中,刑部,户部有十三个司,分管全国十三道.每个司的长官叫郎中,助手叫员外郎.其余四部,分的四个司.明在地方,施行三司分政制度.三司下设府,长官叫知府,府下设县,长官叫知县.清朝,沿用明朝行省制度,只是有所扩大
1883年底,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在台湾正式建立行省,刘铭传为台湾省第一任巡抚.
长远来说的话,第一就是俄罗斯的崛起,当时金帐汗国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克里姆林宫,可以说蒙古人在这个方面是带动了俄国人的发展,而俄罗斯人也认为自己是蒙古精神的传承者第二就是,历史上自从有成吉思汗开始,才有了第一部世界史,成吉思汗的征途贯串了欧洲,中东,东亚三个文明.第三就是促进了世界军事的发展,那时候的欧洲人普遍喜欢用城堡战
A.建立蒙古政权
  忽必烈在位期间,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策略  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忽必烈大力削弱诸王勋贵及汉人世侯的权力,建立了军事、赋税制度.在削夺宗藩领地的行政权、军权及司法权的同时,又从税收、领民关系、食邑官任命等方面,削夺诸王在食邑的实力基础.  二、平定了李憻及乃颜、海都叛乱  李嬗是红禊军叛逆李全的养子.公元122
请问:宋太祖赵匡胤功过有哪些,请大家指出?个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称的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康熙!看完三人功绩吧:金太宗在位的前期,是比较英明的,完成了其兄金太祖的遗愿,发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并且大举进攻南宋,企图一举灭亡南宋,把宋高宗赶入了大海.但是,在接下去的战争中,金国却屡战屡败,因为金国南下之后得到了大量的钱财,当初女真人这种奋发图强之劲几乎消失得精光,金国的战斗力也已经大打折扣.金国竟然立了刘豫当
汉武帝的历史作为: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藩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4、疆域治理上:公元前60年
汉武帝的历史作为: 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藩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 4、疆域治理上:公元
汉武帝的历史作为:1、政治上:继汉景帝削藩平乱之后,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2、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3、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4、疆域治理上:公元前60年
论秦始皇和大一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它结束了数百年来无休止的掠夺、兼并战争,创造了一个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及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昌盛:它实现
秦皇的功绩是统一了中国,并实行郡县制,这在以后证明了这个制度的先进性,对游牧民族的打击,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完工内个人抱怨”;汉武帝也是北击匈奴,一扫以前对匈奴的颓势,开拓西域;唐宗开启了盛唐时代宋祖不太清楚,只知道陈桥兵变,并因为他是靠谋反出身的,他削弱了武将的地位,开始了文官领兵的时代.成吉思汗就是个刽子
各有各之观点吧.本人认为孔夫子对历史并无什么功绩可言.其所创立之儒家学说可讲是对我大汉民族的思想、行为起了严重的束缚作用﹐因而2000多年来被历代统治者采用.倘若儒家思想能安邦立国﹐为何夫子在世时﹐周游列国而无一诸侯采纳呢?反而在数百年后方便统治采用?就是因其所提出之礼制、道德际凖能让统治者绑缚被统治者﹐令被统治者贴贴
武帝提出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 为了联合西域等国攻打匈奴,汉武帝命张骞出始西域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汉武帝刘彻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又来到这里(当时叫嵩阳道观)游览,他一进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赞叹不已,说道:"朕游遍天下,从未见过这么大的柏树呢!"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信口
政治方面:1.积蓄粮食和财钱,国家富足;2.改革官制;3.大量选拔人才;4.削弱王国势力;5.强化完善封建法制,维护社会秩序.军事方面:1.出兵匈奴;2.进军南越设置南海等九郡.经济方面:1.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2.铸铁官营;3.平抑物价.思想方面: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设立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历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