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如龙网络不给力 武侠 刀剑哪个后期比较给力

三国传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
=> 《》 => 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宽度设置:
三国传的写作思想
  有了一种想法,想写写“三国”。三国的故事真的很丰富,也许是因为那一串串令人神往的名字。第一次了解三国是看央视大剧《三国演义》,但那时还很年少,对历史正剧并不感兴趣,所以只简单地看了几剧集。当玩起网络游戏“三国群英传2”,便立刻对三国神往起来,接着又玩
“真三国无双3”,这下子,对于三国就达到了痴迷的状态。赶紧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正版《三国演义》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于是知道了诸葛亮、刘备、曹操……的故事,也被他们传奇的人生深深地吸引着。第一次知道“起点”也是因为三国,因为自己在乡下的变电所上班,而家却在县城,所以为了排解无聊,总是喜欢在睡前看一会小说。但买书的费用是很贵的,所以我的好朋友告诉了我还可以通过网络看小说。就这样我看了自己的第一个网络小说《异说三国》。接着又看了许多关于幻想三国类的小说,其中不乏有些精彩的篇章,但却不喜欢千篇一律因“死亡、奇遇、”而回到三国,我觉得这样很随便,也不切合实际,纯粹是白天作梦,应该有许多人看过“寻秦记”,当然我也只看过古天乐主演的电视剧,但我觉得那样的安排比较合理,虽然也是因为高科技而回到古代,但他描写“秦俑”作为现在与历史的连接点,让人觉得主角回到古代是合情合理的,这就是这个故事之所以不觉得乏味的重要原因。还有他也是我所知道的“重反历史”故事中,最精彩的。还有许多人以玩笑的写法写三国,也简直很荒唐,当然多数人都喜欢幽默的故事情节,但一味的“厚黑”三国,让人不敢恭维。“三国”是我们的先祖的血泪史,是无数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买妻弃子的悲天悯人,是无数英雄豪杰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真正了解三国的人,是不会笑的,只会“看三国流眼泪”。吾并非有意识乱加评点别人的作品,我也没有那种资格,而自己的《三国传》更没有值得炫耀之处,所以吾只是姑且说之,绝无他意。写三国类小说的人多如牛毛,但多者会被《三国志》,《三国演义》等这些巨著所误,过于看重历史的时间和过于依赖演义的故事模式,更有甚者所写的文章,前后形式脱节,自己想的部分一种风格,千军万马的杀敌场景等等模仿的痕迹过于浓重,这些人我很佩服他们对于三国故事的痴迷程度,但过于的依赖就等同于毫无新意,顾我在写《三国传》时,取百家之长为己用,力求使得吾之作品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的写作意念是:抛弃历史的轨迹,以吾的历史带领故事的发展。毕竟我们的写作初衷是回到三国改变三国,而不是跟着原有的模式去一味的增添内容。风格问题,随欲为之,且不拘一格,无妄无求。
  其实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吾欲集万千为己用,乱弹琵琶与江岸,遥望远山如画,静听溪水常流。分一杯邀山水,共看一江春月夜。遥问他乡路能否有知音?
  很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支持,更多的是需要有识之士给予新颖的思想,以求让《三国传》的间架结构更加丰满,语句更加诱人。形体丰腴,让人留连。
  喜欢金庸、古龙、卧龙生、梁羽生,更多的是在读书的课堂上私下里看他们的小说,其中古龙是吾的最爱。但这些人都成为了武侠小说的前人,现在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武侠书,吾不得而知,因为吾之年龄与现在的年轻人还是有些距离的,所以希望我的《三国传》能够不被人们所唾骂。
  为什么要把小说的名字定为《三国传》,我还是着重地考虑一番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吾力求使得小说的名字显得大气一些,所以取了《三国传》这个书名。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今有《三国传》。这是我的理想,也许只是一种梦想。请勿怪之……
三国传的写作风格
  关于《三国传》的写作风格
  很久没有这样的写东西了,大概有一年的时间。自从换到新的岗位工作后,我放下了手中的钢笔,拿起了扳手、钳子、螺丝刀开始了电工外线工作。游走于各个村落,徘徊于电杆之间,验电笔成了我最锋利的武器。想想以前在办公室当秘书时的情景,我仍庆幸自己可以被安排到一线去锻炼。
  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在书报上看见我的名字,我均以工作忙为由。不久前我又调到了新的部门,每天开始和计算机打交道,这让我又开始不安分起来。于是,有了写《三国传》的想法。
  有人说我不会写小说,我承认。而且会虚心的学习。有人说,我写的小说很像是在写散文,我也承认,因为我本身就是写散文的。
  三国幻想类书籍,很多人会写成和三国演义一样的风格,故事模式会着重于战争的描写。我不想那样,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写一个真实的人,经历不平凡的过程,最终达成自己的梦想。而这些过程,并不是间间单单地力战、谋战,而是血肉的凝聚,,泪水与汗水的交融。我想每一个三国里的人物,不可能就是天天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吧!
  我所要问的是,即使你看了《三国演义》这样经典的小说,喜欢上了刘备、关羽、赵云、诸葛亮这样风云一时的人物,你知道他的妻儿,都对他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吗?而这些这就是《三国传》的血。
  肉体是真实的,灵魂是虚幻的,我所说《三国传》的肉,就是他的间架结构。我不想把它写成简单的评述,而要把他写的更加具体。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就像我们看电视剧有人喜欢韩国剧,却有人说它的故事太拖沓、太墨迹。其实我也不喜欢韩国的故事片,一演就是一百多级,故事简直是太丰满了。可我想把《三国传》写成这种风格,从而让故事显现的更加完美。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许多矛盾才产生了幻想三国的主题。你有能力回到古国,会说古话,会写古字,会熟悉当时、当地的环境。你问一下自己,对于现在的蒙古族、苗族、藏族,除了汉族外的其他55个民族又有多少了解,比如,做为一个上海人,你又怎么对除了上海之外的其他地方,风土人情多么了解。还好我们有电脑、电视等等高科技,可以查询到一些大概的信息,那么深一点的东西呢,村落之间都会有不同的习性,又何况一乡镇、一县市、一省区之间的区别呢?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玩魔兽,写书也要模仿那里的情节,什么武师、魔法师。可这些都是假的啊。连外国人崇拜的神都可以安排到中国来,那我们写三国时有时候悬乎一下,也是未尝不可!
  多数人却一味的在意历史,模仿历史。请问:谁人真正回到过历史呢?
  称呼上级名讳不可以,称呼下级表字示友好,语言非此时之语言,物件非此时之物件,那么你又真的是此时的你吗?
  易中天说的好,一般事物都有三种形态和认识,历史的原来模样,文人想象出的模样,大众熟识、流传的传说。
  我想说的是,哥们、姐们们,放下所谓的历史吧!找到真实的自己。请问,谁人在学习历史书本时是那样的刻苦,谁人在读书时不断地查找历史文献,又有谁怀疑过自己的三国热情。
  即使你写的再好,我想也无法超越《三国演义》的水平,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三国演义的许多许多也是虚构的,那么可以说他也是假的,这就是小说,我们都非常喜欢的小说。还有我们看那些玄幻小说,故事写的太不可思议了,但不会有人说他违反历史,故事不合理。有,也是作者的写作水平问题。既然都是写小说,我们何不来个真正意义上的“本故事纯熟虚构,如有雷同,实数巧合”呢!
  许多原创作者都喜欢批评别人的作品,总是以为自己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正牌货。总有人
奇思妙想地夸大自己的作品,把读者搞的晕头转向,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我的岁数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所以许多的新鲜名词,新潮的东西不会在我的小说中出现。因为我生活的地区比较偏僻,接受新事物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不会十分的华丽。我的性格比较孤独、冷漠,所以,也直接影响到主人公的性格。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因为父亲去世的早,和母亲、弟弟生活。所以我比较看重亲情、友情。“情”就是《三国传》的主线。因为要忙于生计,没有机会谈恋爱,所以我对异性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却没有经验,固写出的爱情是看见的,而不是自己的。你要问我多大了,那可是个秘密。
  胡东的人生是固定的人生,因为他是被历史所认定的‘唯一‘能够合理回到三国的人选,那么既然这是历史的使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去改变历史,创造新的历史.他不可能跟随任何人,如果真的要依附什么人的话,那也只能是汉献帝.毕竟我们的英雄是心存天下的正面人物.
  我的书中不会出现"色情"场景,除了正常的人性需要简单描述外,只会有纯粹的爱情.
  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曹操\袁绍\孙策......都有了自己的领土,而我们的主人公却只是一个空白的挂名将军.许多的人才现在都已经有了报效的对象,对于胡东的征途是很坎坷的.那么胡东征战天下的勇士们都会有谁呢?我业已透漏一二,武有赵云(这是作者最喜欢的三国将领)\张辽(已经归顺曹操),文有......(这个问题暂时保密).
  有人说这些人才都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主公,又怎么可能跟随胡东呢.我要说的是:他们肯定会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跟随我们的主人公去征战天下的.
  最后说说我的基本故事模式,他是从吕布白门楼丧命后开始的一系列故事,而最终完成作者的梦想.<三国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胡东逐鹿中原的情况,以十五年的时间为底线.这需要最少五十万字才能够完成,而第二部分,是三分天下后的战争故事,这里的主要内容暂时保密.
  请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湖歌,支持胡东.作者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感谢.
三国传之关羽简介
  三国传之关羽简介
  关圣帝君
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三国时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后吴将吕蒙袭破荆州,被杀。谥「壮缪侯」。因其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间诏改其谥为忠义。亦称为「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美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184),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着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刘备颠沛流离,他也从无怨言。建安元年(196)刘备投奔曹操后,一次与曹操外出打猎,在众人散开后,关羽曾要求刘备准他杀掉曹操,刘备没同意。建安四年(199),刘备反曹,逃至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对关羽甚为亲近,拜为偏将军。又让张辽去了解关羽的真正想法,关羽明确地说:「我确实很清楚曹公对我很好,但我曾受过刘将军的厚恩,曾发誓要同生死,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终还是要去找刘将军,不过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来报效曹公。」曹操知道后,深感关羽很讲义气,也没有追究。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形势危急。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前往解救。到了阵前,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即策马速冲上前,斩颜良首级。大破颜良。曹操知道后,为留下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于为汉寿亭侯。建安五年(200)底,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赏赐,留书,挂印告辞而去。曹操的部将们都主张追击关羽,但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追了。」
  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东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
  建安二十年春,孙权向刘备要荆州不成,便派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并围攻零郡。同年五月,刘备率军五万到荆州,欲夺回二郡,令关羽率兵三万到益阳。这时,东吴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又用计骗降了一直坚守零陵的郝普,占领零陵郡。东吴大将鲁肃也率军屯益阳。鲁肃在益阳时,邀关羽相会,关羽按约将军队停与百步之外,只带二三各随从单刀赴会,并全身而退。
  此后东吴一直想攻占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认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司马懿等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曹操采用此策。孙权派吕蒙等做好了准备,并在十月出军,而且将要进攻的战略告诉曹操。但曹操的谋臣董昭却认为,应当把东吴的打算泄漏出去,这样可以让关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让关羽和东吴相斗,曹魏作收鱼人之利。曹操命人写成文字,用箭射到关羽营中。但关羽看到了之后,犹豫不决,又耽误了时间。
  关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
  关羽失荆州的原因很多,当时丢下东吴这个主要的对手不顾,去进攻曹军,犯了方向性,战略性的错误。同时诸葛亮的「东和孙吴」的战略有关。
  而关羽的一生,最重情义,誓言。自年轻时投奔刘备,便终生不变初衷,至死不渝。他是我国「义」的典型。
  关羽也是唯一被佛,道,儒三家崇拜的神,佛教把他当成是护法。道家儒家把他当成是「忠义」的象征,尊称为「关圣帝君」。至今,全国各地的「关帝庙」仍香火鼎盛。
  《三国传》里关羽仍会是刘备的手下,他的最终结局就是被胡东所斩杀,既然关羽是这样的忠义之士,作者为什么竟敢冒天下之大不惟呢?主要原因就是许诸死在了关羽的手里,替父报仇应该能够浇灭众人的怒火了吧!三国传是一本以“情”动人的书籍,所以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充满了七情六欲的。其实关羽被杀的结局到最后才会出现,那还是三分天下后的事情,所以,关羽仍会叱咤风云一时,顾大家不要以为如此的英雄会很快的灭亡。
  作者也十分衷爱关羽,主要是佩服他的‘义’,但却不喜欢他的‘狂妄自大’,关羽武力超群,是一位能够千里夺杀的战神级人物,但本书里却两次成为胡东的手下败将,第一次,因胡东佩服其的胆色与忠义而放其一马,第二次,因怒其杀害许诸而将其斩杀。
  关羽在《三国传》的生命里,是一位十分重量级的人物,其中安排了许多精彩的篇章,顾请喜欢关羽的朋友也一样的喜欢胡东,喜欢《三国传》。
《三国传》转贴
  湖歌《三国传》转贴
  无论在世界上什么角落,凡是懂得说中国话的人,十自八九,都知道古龙的大名。古龙的武侠小说销量之多,流传之广,也只有金庸先生能和他相比。
  我记得我曾经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古龙的小说,最后竟达到痴迷的程度.古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排成了影视作品.
  古龙的书,我应该全部看过.所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一本好的书就像一杯美酒,让人流连.古龙的小说,最引人入胜的是情节,尤其是写男女之间的情感,最使人荡气回肠“有情若无情”。古龙写情,已达到最高境界。
  古龙的小说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对于武术的描写,古龙自己也承认过自己对于武术是不怎么会写的,但即便如此,我们记住更多的恐怕还是他的招数。他的“无招胜有招”理念仿佛已深入人心。——小李飞刀的“例不虚发”,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而是血,楚留香的弹指神通、陆小凤的灵犀一指......太多的让我们痴迷于武术的最高境界。打开电视机,差不多的时间段,我们都能够看到由古龙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像“楚留香、陆小凤、小李飞刀、流星蝴蝶剑、绝代双娇、武林外史、大旗英雄传......”已经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
  武侠的世界是侠客的故事,而侠客代表的含义却不仅仅是侠义这么简单。近日看了湖歌的<三国传>我依稀地找到了熟悉的影子,此书最看重的也是对于人"情"的描写.书写得应该是不错,情节描写的很细致精彩,人物刻画的也很到位,感情细腻,故事生动,剧情丰富而连绵不绝。我自认为这是一部剖析心灵的佳作,值得喜欢武侠小说、玄幻小说的人仔细阅读.当然此书的许多地方仍略显稚嫩,但我依稀地在此书里看到了古龙大侠的气魄,甚至有过之。能够把历史的正史写到如此地步的人,我敢肯定他是天下第一人。太多人写的“三国”落了俗套,简直就像《三国演义》的翻版,但此书绝对是一个崭新的突破。我从书里,找到了自己,寻到了自己的梦。他的书,就是一个“凡人”的血泪史。
  我之所以发出此书评,送给每一个“三国迷”而非“古龙迷”,实有些唐突之处。但借于此书气势磅礴的侠气精神,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个武侠爱好者,都能品读这么好的书。
  “三国”是历史,武侠小说也多依托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也能称武侠吗?这些——我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湖歌《三国传》的的确确应该是一本经典之作,虽然他现在是毫无名声可言。
  吾并非有意评点别人的作品,也不会受人之惠,更谈不上卖弄风骚,吾只是一个过客,一个喜欢“武侠”的路人。
  衷心地感谢每一个作者给我们讲述这么多美丽的故事,让我们如同品尝一道道精美的菜肴。鉴于作者码子的辛苦,我强烈的呼吁大家能够在愉悦的同时,送上您宝贵的一票,那样也算得不辜负作者的辛劳。
  把此贴转发于你处,实是感觉到武林高手们的共同心声。我想把此书介绍给每一位为了“武侠”事业奔波劳顿的作家们。品读精彩之作,未尝不是一种提高自己、学习长处的绝好机会。但,这也是自己的一相情愿,不奢求他人苟同。
  我也在学习,我也在努力。我既是小说迷,又是文学爱好者,也预备蓄积力量实现一下自己的作家梦想,笔名已经想好,内容也构思的差不多了,少的只是些许的经验。还希望到时候麻烦“大作”们给些意见,朋友们多多投票支持。
  新的一年有新的希望,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梦想。感谢“起点小说网”给每一位小说爱好者一个展示自己,交流心声的平台。感谢湖歌《三国传》,感谢大家!真诚的祝福每一个怀着梦想的人,都会美梦成真。
三国传之曹操生平
  现在上传一下曹操的事迹,以便为好朋友作为参考。本书主人公的一生将是和曹操在明争暗斗里度过的,所以曹操极其家人都是书中的主要角色。
  曹桦终究会成为胡东的爱人,而作为曹操的儿子中最凶猛的杀神——曹彰。在本文里也是一位个性张扬的人物。他也是本文写作的一个暗线。当然,书中也把他的智谋提升了些许。以便适应他的重要位置。
  曹操的生命也会安排的波澜壮阔,险象叠生,而且是苍凉的一生。枭雄的人生总是丰富多采的。喜欢曹操的朋友不妨也看看湖歌笔下的曹操是否能够有一丝神采。
  曹操生平简介:
  孟德(字)
阿瞒(小名)
  生卒年: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一名吉利。
  曹操少时就聪明机警,有权术,喜读书,尤喜读兵书。但任侠放荡,游猎无度,不为世人所称道。惟桥玄、何颐、许邵等人看重他的才能,许邵称他
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任内厉行法治,为了整治城四门的秩序,在城门左右各悬挂10多根五色木棒,违令者不论贵贱,均以木棒惩治。汉灵帝刘宏宠信宦官蹇硕,蹇硕叔父有恃无恐,犯禁夜行,也被曹操棒杀。曹操于是名动洛阳,得迁顿丘(今河南浚县西)县令。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初为骑都尉,参加镇压颍川波才所部黄巾军,旋以军功迁济南相。时宦官祸乱朝政,贵戚横行恣虐,曹操一再上书,但不合上意。后以避宦官、外戚之祸乱,拒就东郡太守职,托病闲居乡里。
  公元189年,曹操出任典军校尉,与大将军何进、中军校尉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其事败露,何进被宦官张让、段硅杀害,并州牧董卓乘机率兵进驻京师洛阳,总揽朝政。董卓为人残暴,杀人无度,贪得无厌,纵兵抢劫,又图谋篡逆,朝野上下无不切齿痛恨。这年12月,曹操首倡讨伐董卓,与袁绍等起兵进击洛阳。次年兵败后率本部脱离袁绍,自后转战于濮阳、武阳、顿丘、睦固等地。公元192年,取兖州,败青州黄巾军,得降卒
30万,从中选拔精锐,编为‘青州兵‘,开始形成一股较为有力的割据势力。
  曹操为稳固兖州,继而统一北方,制定‘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两大方针。公元196年,汉献帝刘协从长安逃至洛阳,曹操击败豫州黄巾军,得汝南、颍川两郡,亲自率兵迎汉献帝到颍川郡之许昌,自此以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使强大的袁绍及其他割据势力都处于被动地位。同年,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到许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所据兖、豫两州各郡都屯田积谷。曹操又竭力招揽人才,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命令,强调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无论门第高低,均可重用。
  公元197年,曹操先用朝廷命令使钟繇到关中,稳定韩遂、马腾等十多支大小割据势力,然后亲率大军进击徐州、寿春,击败自称皇帝的袁术,迫使袁术渡淮南逃。次年,擒杀骁勇善战的吕布,取得了徐州。公元200年,曹操以劣势兵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抗拒地广兵强的袁绍,乘袁绍恃强轻敌,内部不和之机,两次轻骑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屯,后又全线出击,歼灭了袁绍的主力。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此后,曹操连年用兵,终于公元205年全歼袁绍,得其冀、青、幽、并四州。至公元208年,黄河流域基本被曹操统一。
  这年秋季,曹操率10多万大军南征,先取荆州,迫荆州牧刘表(8月病死)子刘琮归附。旋与孙权、刘备联军隔长江对峙。后因北军远道奔袭,不服水土,不习水战,疾疫流行,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从根本上打破了曹操统一中国的意图。战后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为巩固,刘备也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方,后又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曹操因刘备、孙权的压力,曾于公元210年发布文告《让县自明本志令》,以极恳切之语,称其没有‘不逊之志‘(灭汉称帝之心)。但又于公元213年和公元216年使部属推尊他为魏公和魏王,在邺(今河北临漳)建立都城,设置百官,使重要汉宫转做魏官。
  他于公元196年制定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方针,使他始终握有政治上的主动权、比较稳定的战争基地和持久的战力,为北方各大小割据者所望尘莫及。按照这个方针,他重视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废除两汉租赋制度(东汉后期,三十税一竟减百分税一,等于免地主的田租),改为每亩纳田租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无额外租赋。严禁豪强兼并,并禁止豪强逼迫下户贫弱代出租赋。特别是口赋钱、算赋钱的废除,减少了商贾压榨农民的机会,有益于农桑的发展。又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畜力的农民,由各级典农官统筹耕种官田,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农和流民的饥饿状况,又开辟了一定的军用粮源。曹操为保障农业生产,在行军作战时亦严禁损坏农田,并身体力行,曾因所乘之马踏人麦田而割发置地。其次,是注意招揽和使用人才,三次发布‘惟才是举‘的命令,变通东汉的举孝廉制,录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微贱人做官,甚至择婿也以才学为重,将女嫁给一目失明但才华出众的寒士丁仪。
  曹操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文学才华。通晓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他的诗继承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也写得质朴简约,清朗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一批文人,被称为建安学派。
  曹操还是一位具有无神论倾向的思想家。在《孙子注》一书中,他肯定‘天‘是自然现象,是没有意志的,提出了‘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的无神论观点。他公开表明‘不信天命之事‘,强调事在人为。他说:‘天地间,人为贵。‘曹操否定鬼神迷信。
  当他任海里南相时,看到当地宣扬迷信,敬神驱鬼盛行,劳民伤财,他捣毁祠庙600多座,并下令不准去祠庙祭祀。曹操对世俗迷信活动,也严加禁止。当时太原等地为奉祀春秋时代的‘贤人‘介子推,在冬至后105天不生火,吃冷食。他认为这有害人的健康,便下令废除。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重,密令亲信设置72座假坟,以防葬后真坟被盗;又令后宫姬妾勤习女工,以卖鞋自给。同月死于洛阳。2月葬于邺地高陵(今河北临漳县一带)。谥曰武王。
  曹操死后由王后卞氏所生的曹丕继位。公元220年10月,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的妻、子:
  曹*妾成群,知其姓氏者就有十五人,据《武文世王公传》载,其中十三人生子二十五人,曹操的妻妾,出身千奇百怪,丁夫人出自平民良家,卞夫人则出自倡家,还有一位尹夫人更绝,原来是东汉末代何太后的侄媳妇——自从丈夫死在董卓之乱以后,尹氏便带着幼子何宴生活,虽然已为人母,尹氏的美貌仍令曹操着迷。
  曹操是个多子的人,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是这几位:文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丰愍王曹昂、邓哀王曹冲。曹彰为猛将,颇得曹操喜爱。曹昂最可怜,随曹操南征张绣的时候,由于某种原因(注一),张绣降而复叛,危急时刻,曹昂让马于曹操而自己不幸被张绣所杀(注二)。此外还有,卞萧怀王曹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彭城王曹据、燕王曹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曹林、中山恭王曹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曹铉、陈留恭王曹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曹矩,王昭仪生赵王曹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曹上、楚王曹彪、刚殇公子曹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曹乘、美戴公子曹整、灵殇公子曹微,赵姬生乐陵王曹茂。其中长子曹丕曹操认为笃厚恭谨,立为后继,成为后来的魏文帝;次子曹彰,三国演义中提到他黄须,勇而无谋;三子曹植为曹操最喜欢的儿子,虽才华横溢但个性怯懦,嗜酒放纵;四子曹熊体弱多病。曹操另有三女,长女曹节,次女曹宪,三女曹华,均嫁与汉献帝为妻(本书曹桦嫁于胡东)。
  卞皇后--丕、彰、植、熊
  刘夫人--昂、铄
  环夫人--冲、据、宇
  杜夫人--林、衮
  秦夫人--玹、峻
  尹夫人--矩
  王昭仪--干
  孙姬---上、彪、勤
  李姬---乘、整、京
  周姬---均
  刘姬---棘
  宋姬---徽
  赵姬---茂。
  三国传关于曹操之子女的评价及相关安排
  1、曹昂是最可惜的一个。史书上也记载他是至孝,而且是因为把自己的马给曹操后,死的。所以,很多朋友特别是写三国的大大都愿意留下他的性命,这也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潜在体现吧!《三国传》开始于吕布死后,所以曹昂已死。这实在令人惋惜。
  2、曹丕:一,以兄逼弟,不仅逼迫曹植(虽然七步成诗流传万载),还暗害曹彰。忠孝悌义,此为不悌;二,荒淫无耻,子占父妾。史记,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就把铜雀台上侍奉曹操的女子全部自取来用,气的老娘卞夫人到曹丕死的时候,都不去见他最后一面。此为不孝。曹丕的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张绣杀曹昂后又再次投降曹操,连曹操都既往不咎了,曹丕却不答应,几次找到张绣破口大骂:你杀了我的兄弟,还有面目见我吗?终于把张绣逼得自杀。要知道此时曹丕还只是普通武将。还有曾经救过曹操性命的名将曹洪,三国志记载:“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少时假求不称,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狱当死。”连曹洪这样的名将功臣,只是因为当年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下此杀手,真是令人发指。
顾《三国传》的安排是这样,弃其非凡的政治能力,将起打为凡人。最终被曹彰斩杀,未有称帝。
  3、曹彰此人,史说他勇而无谋,是大将,却不是君王之选。而且在曹操死后,带兵回邺,意在逼宫,的确是个没有脑子的人。不过,他是也是个大孝子,据说,他跟随曹操身边作战的时候,都护在曹操身侧,是个不错的好孩子。在本书中,其将成为曹操的一位得力干将,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因胡东偶授其‘飞龙戟’法,所以本书里,许多名将会被其斩杀。最终结局是以投靠胡东收场。
  4、曹植,曹子建,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作为君王,却完全不符合条件。原因很简单,此人很不拘小节,做事不循规蹈矩,史书上说他是“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作为一个君主,没有自控能力是很危险的。看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了,“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估计这位是当时开车开的高兴,什么规矩都不管了。此后曹操就开始渐渐不喜欢曹植了,但是曹植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比如这次: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当时的形势对曹魏而言相当危急:关羽围攻樊城盗贼响应天下振动,声势相当之大,曹操令曹植领兵救援,可以,这是掌握军权的大好机会,而且干得好了肯定能在争夺继承权上得到极大的加分,但是曹植受命之后干啥去了?他不但没有小心翼翼的为大军出兵做准备,反而喝得烂醉如泥,唉,真是典型的败家浪子形象,曹操任命曹植后不放心,又叫曹植想告诫一下出兵注意事项,结果发现这位可怜的公子哥正神志不清的在醉乡里与周公搞第n+1次亲密接触。
  曹植放荡不羁不遵法令,而且在被任命为将领授以重兵身负国家安危这样关键的时候,竟然敢喝得烂醉,要知道此时他上面还有曹操压着,要是他当了继承人在曹操死后他还不要翻天呀?看看曹植的放浪表现,我们不难理解曹操为何最终选择了曹丕为继承人,虽然曹丕无论才华人品都远不如曹植,但如果曹植继承了王位,或许会是另一个南唐后主。《三国传》里,其将没有太多出场的机会,因为作者本身就不是很喜欢他的为人,或许也因为其武力、智谋都不出众的缘故吧!
  5、曹衮,历史与演义里都不很出名的人物。也许三国迷们对曹衮不是很熟悉,可他的母亲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母亲杜夫人就是曹操从关羽手上抢过来的(也不算,只是她可是关羽先看上的女人,曹操没有给罢了),她的原配夫君就是秦宜禄。曹衮就是杜夫人的第二个儿子。
  曹衮的特点是爱读书,性俭朴,处事谨慎。曹衮少爱学习不说,长大了,也是个手不释卷之人。他的兄弟邀请他游玩,他也拿着书不放。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华彩文章(应该和曹植差不多,看来。曹操的遗传作用也很厉害)。曹操手下的人对曹操夸奖他,说他学识渊博,他很谦虚地回答,比起有学识之人,他差的远了。
  如果因为这个就把他看成是书呆子,你就看走眼了。在曹操生前,面对曹丕兄弟的夺嫡大战,曹衮是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乃至有人对他提起这些事情,他都躲避三舍,甚至于闭门不出,读他的圣贤之书。曹丕登基后,曹衮上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赞文,深得曹丕欢心,因此在严加看管诸王的时候,对他却是十分恩厚。后来,黄龙三年,有传说邺城的漳水中出现了黄龙,这位才子马上写了洋洋长文,恭喜曹丕这个皇帝,并表达对皇帝的敬服之心。这下子,把曹丕高兴的大加封赏,还专门下诏褒扬他的贤德。如此作为,可不是一个书呆子所为。
  由于他很会做人,对上表现的崇敬,对下仁厚,给人的感觉也是根本没有名利之心,所以,口碑极好,连曹丕的儿子曹睿也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实话,我觉得三国中,能和他相比的人只有刘禅刘阿斗了,明哲保身的理论,被此二人实践的非常成功。
  本书里,曹衮将以很重要的人物出现,故事的中段,其将会送曹桦至胡东营地,从而一直追随胡东。胡东将重点培养此人,而最终将成为“五行将领”之一。
  6、曹冲,曹冲已经是中国公认的古代神童之一,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虽然,这些年来,出了很多文章,说曹冲称象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却都是猜想而已,毕竟只靠推论和猜想,没有确实的证据,实难推翻这千古存在的事实。曹冲深得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他的神童行为,智力高的少年不只他一个,三国时期多的是,周不疑,夏侯渊之子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利害之辈。人们之所以喜爱曹冲,还在于曹冲善良的心地。三国志上也列举了他这方面的故事,像救马夫之类的,我就不再多说了。
  曹冲以他仁爱的心肠,聪明的才智,不凡的见识,深得曹操的欢心和众人的喜爱,曹操多次在公众场合表露对曹冲得喜爱和打算把大位传给曹冲的心意。但也许真的是天妒英才,曹冲在建安十三年得病死了,死的时候年仅十三岁。曹冲的死,对曹操来说,简直是悲痛万分。在曹冲死后,曹丕曾真心去劝曹操保重身体,不要太过伤心,可曹操对他的这番好意的回答,是冷冷地说到:冲儿的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悲愤之情毫不掩饰。这点,连曹丕登基后都说:假如不是仓舒早死,这个位置也不是我的了。由此可见曹冲的本事和曹操的心意。对于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我当然是也是很喜欢的喽!所以本书中可不舍得他这么早死去,他将成为胡东手下的重要谋士XXXX的得意门生,最后,也成为新一朝代的丞相,流传千古。
  7、曹操的结局
  曹操,历史上伟大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本书中其仍为“三国”之一的君王。却未能实现梦想统一全国。最后,含恨而终。也许,这样的安排会令很多人不满意,可作者却十分厌恶其的凶残、**、叛逆,随有才华,却是枭雄。可惜、可叹、可悲…
第一章武将简介
  武将简介
兵器:游龙戟
——148、炎龙追魂夺魄棍——320、飞龙射日弓——130、龙渊剑——102马:赤龙即赤兔、闪迅即白龙马绰号:龙将、天下第一勇士、战神
  曹桦字:胡曹氏兵器:凤翔双剑——44马:红云身高:174
  吕雯字:胡吕氏兵器:凤舞双锤——68马:踏浪逐月身高:173
  诸葛云字:云翔子
身高:188兵器:霸天鬼斧——99马:黑碳
  曹操字:孟德
兵器:青虹马:爪黄飞电
  曹彰字:
兵器:饮血方戟——82
  身高:185
马:绝影无影
绰号:天煞神
  许诸字:仲康
兵器:血刃刀——68\血刃刀——98
身高:192绰号:虎痴
  张辽字:文远
兵器:真武戟——60
马:灰影身高:184绰号:霸王
  徐晃字:公明兵器:无痕战斧——84
马:飞雪身高:185绰号:鬼斧将
  夏侯敦字:元让身高:188
武器:天玄刀——47斤马:绰号:
  夏侯渊
身高:186武器:地玄刀——47马:绰号:
武器:卷风刀——68身高:191马:黄骠马
  曹洪字:
身高:176兵器:亮银枪——40马:
武器:飞蛇枪——36身高:179
  乐进字:文谦
武器:泣泪(长矛)——52
  身高:200
  于禁字:文则
身高:180武器:鸣威(斧)——72
  刘备字:玄德身高:172兵器:双股剑
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
逆光绰号:武聖
身高:187武器:丈八蛇矛——66绰号:黑阎罗
三国传之猛将如云
  三国传之猛将如云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提到曹操的五子良将,倒是曹操手下有八虎骑:许诸,张颌,典韦,张辽,夏候渊,夏候敦,曹洪,曹仁。
  在《三国志》中,也就是史实中,确有刘备的五虎上将和曹操的五子良将。刘备麾下的五虎大将按照史实顺序是关张马黄赵,《三国志
蜀书》里面有关张马黄赵列传,由于关张马黄都被封为前后左右将军,唯独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可见在历史上赵云的地位并不高,甚至还不及魏延。这就相当于刘备拿赵云当成自己的亲卫队,保护自家老小。
  关于历史上的曹操的五子良将,陈寿《三国志》评道:“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张郃巧变为称,乐进以骁勇显名,张辽果敢沉稳,徐晃却以严谨著称。附:戏作蜀之“五虎上将”与魏之“五子良将”比较:魏之良将,五子为先,此五子即:张辽(文远),张郃(俊艾),徐晃(公明),乐进(文谦),于禁(文则)。
  再做个比较,魏五子似乎更适合领兵打仗,而五虎则适合阵前单挑。张辽800骑兵破东吴10万雄师,关羽却大意失荆州是很好的证据。张郃带兵更比张飞强应该没人否定,赵云多半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就只马超曾经让曹操割须弃袍,黄忠只有在被激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力,比不成乐进,于禁威风(虽然于曾降关羽,但是其识大体始终受人称赞的)。蜀国的魏延颇有将才,可惜没能进五虎却最终由于诸葛的排挤落个叛将的名声,实在冤枉.关羽太傲,张飞过于霸道,马超降刘后失去武将风采,黄忠太老,赵云过于稳重。只能说蜀多武夫,曹魏多将才,所以蜀只经历60年被灭,最终统一天下的是曹魏,只可惜曹氏后几代太懦,江山落入司马手中。魏五子的贡献总是多于五虎上将的。即使这样,我个人认为五虎还是更有潜力的,只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抑或是他们运气不好,以至于没能充分展现其才能,若是依靠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五虎可以把曹魏翻个底朝天。带兵打仗五虎不如五子,单挑五虎却可以称霸天下的。
  东吴好像没有类似的称号,凭三江之险,个个都会防守,水军更是他们的特长。
  本书也有类似的战将之称谓.胡东手下将有四大守护神将.取名“四大金刚神将”分别是,青龙神将赵云,赵子龙.白虎神将张辽,张文远.玄武神将XX.朱雀神将XX.还将有五行营将.即金、木、水、火、土五大将领.除此之外还有神龙将军即胡东亲卫队首。
  此些人都是三国里顶级的将领,绝对是正牌三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剧情需要许多人物暂时保密,还请大家提供意见及继续支持。
三国传之张辽事迹
简明历史传记
辽(公元169-222年)
字文远,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著名的军事将领,官至前军、晋阳侯.三国魏名将。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主力,使敌军十万退却,更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威天下,为操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简明演义传记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三国时曹魏名将。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先为吕布部将,曾多番令曹军陷于苦战,其武勇连关羽亦甚称道。后吕布丧于白门楼,曹操经刘备、关羽劝说,待辽以上礼,张辽遂降为曹家将。从曹操以后,辽随军征讨,多有战功,曹操亦益待之如亲信;又从劝关羽降于曹操。赤壁战中,张辽亲载曹操脱难,并射伤东吴名将黄盖。赤壁战后,曹操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果引军入寇,张辽智激李典后三人一同出战,自率二千余骑打败敌军十万,威震逍遥津,名扬天下。后来张辽于黄初五年随曹丕征江东,为吴将丁奉以箭射其腰,回营后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
简明本书传记
  张辽忠心为主,更是一心为国。
  得知胡东为吕布之徒,听见胡东的爱国思想,便决定追随。
  张辽随胡东征战四方,终于克服了千难万阻,最终辅佐胡东成就了一番霸业。
  张辽为白虎营统帅,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三国志
张乐于张徐传》
  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三国志
  魏文帝叹息顾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三国志
  孙权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三国志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是聂壹(西汉武帝时商人,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失败告终)之后人,为了避乖辟怨,遂改张姓。张辽少年时便已举郡吏。汉季之期,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辽带兵往赴京都。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馀人。辽募兵尚未还,而京中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所领兵尽归董卓所有。董卓死时,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相当于骑兵队长,地位略低于将军)。
  后来,吕布为李傕所击败,张辽跟从吕布往东奔至兖州,为曹操所败后至徐州。
  东汉献帝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领鲁相,时年二十八岁。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遣张辽与高顺等攻破刘备,但其后曹操破吕布于下邳,张辽部领吕布军馀众归降,被拜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作者评价
  张辽少年通武,本系汉武帝时朔州人聂壹的后代,因避仇而改姓,幼时为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他武力过人,召以从事,让他带兵至京都,又从何进。何进派他到河北招募军队,何进败,张辽以兵随董卓。董卓被吕布杀死后,张辽又投吕布帐下为将,吕布占领徐州,很倚重张辽。后吕布在下邳被曹操灭后,张辽随归曹操。由于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中郎将,赐爵关内候。
  张辽不仅勇猛过人,有胆有识,而且精于用兵,善于谋略,建安20年(公元前215年),张辽驻守合肥,孙权乘曹操进兵汉中之机率领十万大军来取安徽,双方在合肥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张辽率手下强兵将士800人冲锋陷阵,连杀敌兵无数,直冲到孙权帅旗之下。孙权大惊失色,部将闻风丧胆,不战而逃。后来发现张辽部下仅几百人,才又返回,把张辽包围起来,面对重兵围困,张辽毫无惧色,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杀进杀出包围圈数次,竟无人能够阻挡。孙权围城十几天未果,只好撤军,张辽又乘胜追击,连打胜仗。这一次激战,张辽打出了魏军的军威,也显示了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曹操闻讯,非常赞赏张辽的胆略和才识,遂拜他为征东将军。
  张辽是三国时名将,他为曹操统一北方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直到晚年,他还带病征战。黄初3年(公元222年),张辽病逝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曹丕得知这一消息,痛哭流涕,为失去一员大将难办过至极。谥张辽为“刚候”,让张辽的儿子张虎继承了张辽的爵位。
  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曹操——胡东(个人理解为寻找明主之路)
  官位——
  前将军,内朝官,亚于车骑、骠骑大将军,晋阳侯,谥曰刚
  张辽——三国传
  张辽,字文远,白虎营首席大将,
其智勇无双、果敢沉稳,是胡东手下的四大神将之一。白虎营,以骑兵为主,共计一万兵士。
三国传之吕布生平简介
  三国传之吕布生平简介
  性别:男
  武器:方天画戟
  简介:吕布,字奉先,天下无敌的勇将。以勇武著称,熟习弓马,膂力过人,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
。但是为人反复无常,嗜血好杀,不忠于任何人,只相信强者的力量。
  人物造型与特点:吕布手持方天画戟,古代兵器,在戟杆一端装有金属枪尖,一侧有月牙形利刃通过两枚小枝与枪尖相连,可刺可砍。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绵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背后扎八背护旗,威风凛凛。
  这种铠甲在京剧舞台上叫靠,又称为甲衣,源于清朝将官的绵甲戎服,后来演变为传统戏曲中武将的服装,通常为圆领紧袖。靠分硬靠和软靠,硬靠可插三角形的靠旗,软靠则不插旗。靠跟蟒袍一样不断的演变,改良靠虽不及传统靠威武,但较轻便,特别适用于高难度的武打动作。
  人物背景简介
吕布,五原郡九原人。东汉末年董卓部将。字奉先,五原(今内蒙古包头)人。素以勇武著称,熟习弓马,膂力过人使一枝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
,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武将。
吕布勇武非常,然无谋而多猜忌。初为丁原部下,后杀丁原而投董卓,认卓为父。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小事失意,拔手戟掷布。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亦难安。时司徒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美女貂蝉。王允以布为奋威将军,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
李郭兵变,吕布投袁绍,合攻张燕。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投张扬,奔走四方。曾与曹操战于濮阳,兵败投刘备,乘刘备攻袁术,袭取下邳,谴刘备屯小沛,布自称徐州刺史。又曾辕门射戟解刘备之难。建安三年,再败于曹操,被缢死于白门楼。
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后人有诗叹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五原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戴爱民告诉我们:“确定五原县是吕布的故乡,主要依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据他讲,《三国志》卷7《魏志•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后汉书》《资治通鉴》中对吕布是五原人也均有记载。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万生、北大历史系副教授罗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荣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舒振邦等专家学者经过考证对这一点都确认无疑。”戴部长说。
  据史书记载,吕布(161-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东汉末豪强、将领,官做中郎将,被封都亭侯。他有猛虎般的勇力,武功超强,弓马娴熟,膂力过人,号飞将军。吕布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骁勇善战,无有匹敌,素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美谈。
  有关吕布传奇性的出生和神话般的成长,在五原县有很多流传。相传东汉章帝年间北匈奴进犯南匈奴及汉朝领地时,吕布祖父吕浩(时任宪部越骑校尉)奉命留守边塞。吕浩携妻儿率部驻扎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黄河旧道现乌加河)南岸五原县塔尔湖五分桥东,大兴土木,建城筑堡(今城圪卜就是由此而得名),开荒农耕,并逐步发展畜牧业,纺织业,冶炼治陶业等,固守边关。
  吕布祖父去世后,其父吕良继任,娶妻黄氏,系五原郡补红湾(今五原县城西补红村)人,是一大户富豪财主之女。黄氏聪明贤惠,知书达礼,善染织(后成为染织作坊主事)。黄氏生有四女,苦于无子。一日,随夫到白马寺庙(今五原县锦旗东五里处,由于黄河淘堤已毁于河底)拜佛求子。归来当晚,黄氏得一梦,梦见有一猛虎扑身而来,黄氏见状急唤丈夫赶打,老虎却温顺地卧于身旁。不日黄氏身感有孕,怀孕12个月未见生产,百感焦虑。
  公元161年7月23日,黄氏移至染织作坊,突然屋外人声大嘈。众人纷纷出外观之,但见西北上空彩虹映现,光彩夺目,此景奇异。随之五原山地崩裂,地动山摇。黄氏欲生,身感不适,腹中疼痛难忍,盆骨闷胀,羊水外溢,寸步难行,随卧于布匹之上,不久产生一男婴。
  男婴出世更为奇事,但见脐带自断,双目有神,两拳紧握,站立面前,黄氏惊奇,急擦去污物抱于怀中。后说与丈夫,吕良心中大快:“吾儿神也。”因出生布上,故起名吕布。
  吕布从小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一点就通,过目不忘,他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喜舞枪弄棒,身高体重超出常人,同龄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视而远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温顺体贴,判若两人。
  吕布却总喜欢和大人们在一起,问这问那模仿学习。从五岁起常随牧马人野外放马,并喜爱马,只要一见马精神十足,兴奋的不得了。他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时他能持棍刺击野鸡野兔。七岁时,单独骑马追击野狐山鹿,从无空手而归,经常将重于他几倍的小马驹抱起玩耍,有时举过头顶。
  九岁那年,随父母到补红湾拜见外公,外公杀羊招待,大人们在羊群中逮羊不得手,他却上去生擒两只,观者为此惊叹,外公见状大喜,当即送与好马一匹。从此吕布与马为伴,精心料理,爱马如痴,从不离胯。
  十一岁时,匈汉两族边民在白马寺庙举行大型庆典,吕布随父前去参加,在赛马比赛中,他的骑技超人,马快如箭,雄姿展现,一举取得了骑手荣誉。好斗的吕布,在观看摔跤比赛时,他看到摔跤手累战累胜全无对手,心中不服,独自冲入赛场,大声喊道:“我来试试!”
  摔跤胜者见是一童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瞬间二人扭在一起。经过几个回合较量,吕布竟将身高和体重比他超出几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顿时轰动了整个赛场,人们呼之为大力士神童。从此,五原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引以为自豪。
  汉灵帝熹平5年(公元176年),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四处武力扩张,对东汉进行掠夺战争。东汉边将大举南迁,时年,吕布随父南撤到山西境内,归附为并州刺使丁原部下。吕布从此离开了五原县。
  原五原县县委书记、现巴彦淖尔市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建平介绍说,建“骁将吕布”塑像是五原县“历史文化再现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实施的“历史文化再现工程”将以遗迹、雕像、碑文等方式再现五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三国传》主要写作路程即吕布死后的故事,胡东依托吕布获得重生,顾继承了吕布的全部武力及气势。介绍吕布是因为他的‘无敌’,也因为他是主人公的“根”。书中更是把胡东虚构成了吕布的徒弟,从而成就了他与吕雯(吕布女)的一段凄美爱情。本书里胡东将以一位智勇双全的超级战将身份登场,他将继承“战神”之威武,扬名于宇宙间。喜欢‘吕布’的朋友不妨来看看此书吧!
  记得多提宝贵意见啊!
三国传之宝马神兵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而与英雄息息相关的宝马,也由此而生。“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战场,瞬息万变,一匹好马,决定了骑者的生死。无论哪位英雄,都难以抗拒宝马的魅力。三国之中,就有那么几匹马,令人无限神思。
  有人评“三国十大名言”,第一句便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短短几个字,便将当时一等一的英雄和一等一的宝马刻化得入目三分。胡东坐骑既是此马,后感其名字不够威风该为‘赤龙’。
  按照史书的记载,赤兔应该算是西凉地区的类蒙古马种,“日行千里,渡水登山,如履平地,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项,高八尺;嘶喊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乃是马中的精品之精品。
  赤兔初为吕布的坐骑,并不显得十分神奇,它的真正丰功伟绩是从遇上了真正的主人关羽开始的。诛颜良、杀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其中就有它的一份功劳。正是凭着它那风一般的速度,关羽才能以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般便捷,一代武圣就这样炼成。
  最可贵的是,它的气节,关羽死后,竟绝食而死,这比那些投敌判国的被称为“人”的动物不知要强了多少。
  有一种马,颡上有白毛,“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时人以为“大凶之物”。刘表因而赠与一代枭雄刘备。
  襄阳之会后,蔡瑁引兵追杀刘备,刘备慌不择路,撞出西门,却遇檀溪,阔数丈,水又急,无路可退,无路可进,只得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话未说完,的卢便从水中跃起,一跃数丈,跃过西岸,化解了这场危机。
  但这之后,的卢便少有露面,似乎就只这惊鸿一瞥,就足矣照耀一生,或是不是因为立下如此大功后,就被供养起来,怡养天年了,这就不得而知在了。
  使得的卢的名声更加显赫的是,宋朝辛弃疾的一首词,他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的下半阙中写道:“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绝影无影
  这是一匹大宛良马,《后汉书》上曾记载:“曹公,所乘马名绝影”,无影是形容它跑起来的速度,连影子都看不到。
  大宛马属冷热血杂交马种,耐力强,筋皮厚,最出名的是“汗血马”。汉武帝曾派使者以黄金二十万两、金马一个,不远万里以求此一马而不得,怒极之下,派贰师将军李广利驱兵十万,两次西征大宛,经过血腥的大屠杀后,终将天马收归己有。
  曹操宛城征张绣,不战而下,但在此期间不顾道义,强行霸占绣叔张济之妻,引得张绣降而复反,仓忙之中,曹军大败,多“赖典韦当住寨门,(操)乃得从寨后上马逃奔”,那匹马便是绝影无影。
  绝影身中三箭,熬着痛,背着曹操,冲出重围,如电般奔驰,却在过河时,被绣兵一箭射中马眼,不幸身亡。最后曹操换乘长子曹昂之马,最终逃脱。
  若单论忍耐力,赤兔似有不如绝影;若单论长途跋涉能力,绝影不如赤兔。从双方事迹来看,赤兔可以拿百米的短跑冠军,冲刺方面有优势,而绝影可拿三百米冠军,耐力起决定作用。
  爪黄飞电
  如果前面所说的三匹马来自民间野外,那爪黄飞电则是出自深宫大院,它那非凡贵族气质与飞扬神采,是其它马所不能比拟的。
  一种是奔波劳碌的战马,一种是养尊处优的贵族之马。
  它多了几分华丽,少了几分彪悍;它多了几分雍容,少了几分野性;它多了几分奢华,少了几分纯朴;它多了几分内敛,少了几分张狂;它多了几分成熟,少了几分冲劲。
  它的第一次亮相,是在许田围猎。“与天子马并行,只争一马头。”每次凯旋归来,每逢重大庆典,每有欢庆喜事,曹操所乘的也正是这匹马,若在平常,在普通的日子里,是看不到这匹马的存在的。这也是它的身份与众不同之处。
  另外,按杂书或野史的说法,还有以下几种鲜为人知的“名马”。
  长坂坡上,令赵云七进七出,而落于不败,落入陷坑生,而又能飞跃而起的那匹马,名叫夜照玉狮子;
  曹洪曾有一匹马名为白鹤。当时人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那匹刘备送给庞统而使庞统送出命的马,名为白龙驹;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骑得那匹马是灰影;
  当时,孙权被逼无奈跃马跳过断桥,骑的是玉龙;
  孙权还有另一匹名马,“驰骤烈风举帆之疾”,故名惊帆;
  智可比诸葛亮,曹操称“吾之子房”的郭嘉的马的名字叫白雪;
  与此马名字相对应的,东吴那“打不死”的周泰骑的马叫黑云;
  以黑著称的张飞,马的名字很有气势,王追;
  “生命力持久”、活跃在三国后期舞台的张的坐骑也是很有特点,奔雷;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马的名字为乌孙;
  名气稍差,一刀砍死魏延的马岱,却骑了一匹好马,名为汗血,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魏延呢,也不差,足以唬人,乌骓,楚霸王复生矣;
  火烧八百里连云,一战成名的陆逊,坐骑很符合他的儒将气质,名为白鸽;
  大诗人陈思王曹值,有一匹大宛良马,名为紫骍;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名列五虎将之一的马超,马取了个读着挺别扭的名字,里飞沙;
  老当益壮、弥尔益坚的黄忠,马的名字气势非凡,一听就不是凡品,燎原火
  (未完待续)
三国传之官职表
  三国官职表
  为了大家多了解一下三国,特转载一下三国的官职表。
  三国是继东汉而出现的时代称号,由于魏、蜀、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三国始与220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0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惇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左护军秦有护军都尉。汉有护军中尉,属大司马。东汉有中护军,为将军幕府之员,非朝廷列职。曹操为汉丞相时置护军,后改称中护军,第四品,掌禁军。后随州都督置护军,第五品。诸要镇及将军出征皆置诸护军,第六品,其中有左护军。吴蜀亦置。
  左将军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长秦置县令、县长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魏时为第八品,秩三百石。
  长乐少府汉制,太后宫官皆冠宫名。景帝前置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公元前144年改为长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后所居宫复长乐旧名,更名长乐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后亦称长乐宫,因置此职。
  长水校尉汉制,为武帝所置,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长水胡骑,秩二千石。长水为地名。胡骑近长水,故名。三国因置。
  振威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大将军品级与镇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南大将军品级与镇南将军同,资深者加大将军名号,不常置。
  镇军将军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镇军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征虏将军魏沿汉制,第三品。吴蜀亦置。
  征西大将军东汉之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南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中领军曹操为汉相时置领军,后改为中领军,第三品,掌禁军,主五校尉、中垒、武卫三营。蜀亦置,并有领军、前领军、行领军。吴称领军将军。
  中军师魏置,为丞相属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汉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职掌言议,顾问应对,无固定职事。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汉沿之,属郎中令,其长称中郎将。汉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以五官中郎将统领中郎。曹魏置中郎,隶光禄勋,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将秦置中郎将统领供事禁中的郎中。汉武帝时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秩皆比二千石,隶属光禄勋,侍从天子、随行护驾。东汉时其职主要为协助光禄勋考课察举三署诸郎,后还谴其领兵,增加各名号中郎将甚多。
  中监军蜀置,为加官。
  中书丞三国吴置,为中书监、中书令的属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汉沿置,为太子属官,职如侍中,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从事史汉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书案卷,居中治事,与别驾从事史分别为州府内外总管。
  主记东汉州郡设专管记事、簿书的主记室,主记室员是主记室史,简称为主记,是州郡中仅次于主簿的亲近属吏。魏沿置。
  著作郎三国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编撰国史,属中书省。
  昭德将军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魏置,为第五品。
  昭信校尉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长。汉武帝时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监察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三国传之朱雀神将郝昭
  姓名:郝昭
  表字:伯道
  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剧情比较给力的av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