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问的,弓(非怪物猎人3g鹿角弓素材系),哪个副本是比较强的

查看: 3828|回复: 18
佣兵, 积分 5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1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529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自从P2G的霸弓被修改了以后就没用过。
问下毒龙套+鹿角弓,除了要出炸弹人以外还能配什么技能?
还有这武器杀个G怪要多少时间?
前面杀了个冰哥龙,27分钟········虽然一个药没吃,不过猫了一次(接了个电话就手滑了······)
这个时间算正常吗?
征服者, 积分 635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8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6352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根本没用过弓,不过我个人觉得灌属性用27分钟有点慢
君だけの暗殺者
终结者, 积分 115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4 积分
精华2帖子威望2 点积分1150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除了炸弹人基本就是保命技能好了……
没打过冻戈……不过G级怪都不应该超过20分钟……
佣兵, 积分 42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3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427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我G级鹿角最高一般怪20分钟左右吧,运气不还30分钟。。。问下高手,用鹿角如果要最速刷怪还用不用带瓶子了?我带瓶子刷怎么还没有不用瓶子刷来的快,,,是不是打法出问题了
君だけの暗殺者
终结者, 积分 115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4 积分
精华2帖子威望2 点积分1150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vampls 发表于
我G级鹿角最高一般怪20分钟左右吧,运气不还30分钟。。。问下高手,用鹿角如果要最速刷怪还用不用带瓶子了? ...
强击瓶真的无所谓 个人经验50个也就能把时间缩短1分钟左右……
不过麻一下啦 眠一下再用大炮面具来一发什么的对输出帮助其实还是不小的
佣兵, 积分 7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70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这么看来还是配碎龙弓打打比较妥嘛。。。不过要看打什么怪的,不是什么怪用散弹打都好的。。。暂时看下来就雷狗和龙狗用弓打最快了。。。
君だけの暗殺者
终结者, 积分 115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4 积分
精华2帖子威望2 点积分11506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本帖最后由 さむい 于
12:03 编辑
ooyama52 发表于
这么看来还是配碎龙弓打打比较妥嘛。。。不过要看打什么怪的,不是什么怪用散弹打都好的。。。暂时看下来就 ...
雌雄火 冰牙风牙 迅龙一家用弹弓效率都不错
尾锤 尾斧吃爆破也吃得死死的
佣兵, 积分 7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70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火龙一家我还是喜欢穿水龙X捕获刷素材,冰牙风牙的尾巴还是想要挖的。。。迅龙嘛。。。习惯近身了。。。其实这次用弓打纯粹是因为龙狗近身太麻烦了,雷狗还是喜欢穿月迅多挖它个一下啦。。。
佣兵, 积分 52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1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529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原来是20分钟左右啊,哪个我是没带任何属性,就带了5把铁锹+回2就去混了
那么27分钟也算正常了(或者说我的打法没问题,只是那货物应该适合贯通的······)
骑士, 积分 16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85 积分
精华0帖子威望0 点积分1615 点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其实一直想问,LZ是NB的那个bobxu吗...
Powered by
扫描二维码
下载 A9VG 客户端(iOS, Android)怪物猎人3G鹿角弓配装问题我这样配怎么样。_百度知道
怪物猎人3G鹿角弓配装问题我这样配怎么样。
我呢是5件大海觉醒那个套子
5个爆师 还有强走
高耳栓 炸弹人 觉醒 破坏王 还有减体力消耗的那个
还有个恶灵护体
我用珠子打掉了
求高手指点还有什么不足之处。
我有更好的答案
破坏王没什么大用吧
炸弹人也要你要用炸弹才有用
鹿角连射弓
注定直接射击用得比较多 技能就要加强攻击的和减少耐力消耗的就可以了 如果弓不熟的话
耳栓就可以了 不用高耳 大部分怪都适用了
采纳率:4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鹿角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从零开始学古琴-道教与琴(转帖)
从零开始学古琴-道教与琴
问:老师,记得以前你说古琴和道教有关系,我不太理解,今天就说说和道教吧?
答:行。不过,这个是LONGLONG AGO。。。。。。。
问:道教给我的感觉蛮神秘的,不过我对道士的认识是从动画片《崂山道士》开始的,那个道士好逸恶劳,妄想不劳而获,学什么“穿墙术”而获取别人的财物,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南柯一梦。
答:是的,这是一个蛮早的国产动画片了,虽然时间很久了,但是比起当今一些国产动画片来,我感觉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说都是一流的。我倒是认为现代的一些3D的动画片未必是动画制作的领航,中国过去就有水墨动画,一点都不亚于国外的制作水平,古琴题材上就有《山水情》,只是现代大家都跟着所谓国际化潮流走,一些粗制滥造的3D动画片恶心的要死,还不如看以前的《大闹天宫》和《娜吒闹海》。
问:嘿嘿,老师也看动画片啊?
答:老师也是从小P孩儿长大的吗!^_^
问:嘿嘿,这个我倒觉得现代的外国动画片好看些。
答:国外的动画片当然不错的,象《鼹鼠的故事》、《丁丁历险记》、《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等,我觉得都挺有意思。
问:不过老师,我感觉道教很迷信。
答:呵呵,事实上,当国内一些人把道教文化与封建迷信划上等号的时候,欧美许多国家的学者却对道教文化研究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洋洋洒洒的浩瀚古籍《道藏》也由于过去这些对道教存在过分贬低的倾向,文化价值一直无法正常地得到尊重和发掘。
问:什么符咒啊口诀啊啥的到底有没有啊?
答:这个呀,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信仰和研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信仰,信仰本身是无法研究的,而形成信仰的文化是可以研究的,也就是说不要把宗教研究和宗教信仰混同起来,道教信仰和道教文化是不同的。我这里所说的和古琴有关的道教,多数是从发掘文化内涵的角度来说的。
问:老师,那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答:道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说明作为一个学派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这种以“道”为思想核心的文化流派。
问:道家的创始人真的是老子吗?
答:一般大多数人都认为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不过道家学派自己在追寻源头时却多数以黄帝为创始人,所以道家学说又有“黄老之学”的说法,黄帝在老子之前的。
答:道教的基本宗旨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延年益寿、羽化登仙”。“延年益寿”就是延长生命在现实世界的时限;“羽化登仙”就是说通过一定的休养方式来变化气质,使修行者达到“长生久视”、老而不死的目标。“延年益寿”是从人的层面讲,“羽化登仙”则是从“化人”的层面讲。
问:“化人”?人又不是糖果会溶化,人怎么个“化”啊?人又怎么成为神仙呢?
答:两者其实是道教宗旨的两个层面,如果说“延年益寿”是初级目标,那么“羽化登仙”就是高级目标。初级目标是高级目标的基础,高级目标是初级目标的理想结局。如何来理解?比如说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共产主义,这就好比你没见过仙人当然就不信成仙这一说,而没见过共产主义,是不是你就不相信共产主义了呢?达到了共产主义以后人类和平文明了,但是人会不会不死呢?而你看,在那么久远的古代,道教就把人类成仙最为最高追求,多么超前的意识!不是从外在,而是从自身开始外内共修,这就是道教所具有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说道教是所有宗教中最“以人为本”的宗教形式。简单说,这个“化人”和佛教里“渡人”意思有些相似,教化人、感化人、改造人。
问:我听我奶奶说过,神仙最长寿的就是道教里面的神仙。
答:那是神话传说世人不得而知,不过道教里长寿的神仙确实不少。《神仙传》就有彭祖活到八百岁的记载,《庄子》里甚至还记载黄帝的老师广成子活到一千二百岁。
问:真是太长寿了,我只要活到90岁就很满足了。
答: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据记载是逐年增加,不过大部分也不超过90岁,只有很少数地区的长寿人群平均寿命超过90岁的,有的人甚至活到120岁。
问:这说明人类其实是可以达到100岁以上的。
答:是的,《抱朴子内篇》记载说猕猴活到八百岁就会变为猿,猿活到五百岁就变为玃。人类长寿了会变成什么就不知道了,或许是神仙?哈哈哈。道教很早就认识到了“阴阳大化”,其实就象《太平经》所说:“一阴一阳,上下无穷,傍行无竟,两两为合”。
从零开始学古琴-道教与琴
问:老师,刚才说了那么多道教的知识,可这些和学古琴有什么关系啊?
答:关系可大了。白天睁眼傻想你也能想的到,一个是中国古代本土宗教,另一个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这两者如果没一点联系,难道还要让古琴和五线谱、飞机、电脑去发生联系?如果把道教、五线谱跟古琴放在一起,让你选哪两者的关联大?你选啥?
问:当然是道教啊!五线谱是外来的。
答:是的,但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都不理解,宁愿把这些悠久的文化理解为迷信,而把外来的文化往琴上扯,实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特定文化思维。这倒并不是说五线谱不好,而是说这种对待自己国家文化的态度和国人的一种畸形的普识心理。
问:是啊,现在似乎什么都是国外的好,连夏天想买件没有英文字母的汗衫都找不到。
答:以前是没的吃,现在有的吃了,很多人吃相就很难看,让人笑话。
问:。。。。跟琴。。。。
答:让我们从“神仙”入手吧。你是如何理解“神仙”的?
问:就是有特异功能的人,会很多法术,想要什么有什么,永远不会死。。。。。。
答:这是人对于“神仙”的向往。什么是“神”呢?《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就是说“神”最初是在天上的一种超越人类能力、引领万物生发的力量,也就是万物的母体,人所无法完成的事情神一概可以完成。
问:就是上帝的意思吧?
答: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万能的“神”就是指“天主”——天的主人,自然就是“神”了。阿拉伯世界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相当于中国所说的“神”。
问:那已经是“神”了,还要“仙”干吗?
答:问的好,因为“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人”。古代“仙”字写成“屳”,《说文解字》说:“人在山上儿”。这个“儿”是“貌”的古字,也就是说“仙”其实就是人站在山上的样子。“仙”还有一种古字的写法是“僊”,《说文解字》说是“长生仙去”的意思,也就是说,“仙”可以理解为是进入深山可以长生不老而站在云雾缭绕山颠上的人。
问:我觉得没什么不同吧?仙不是也有法术吗?
答: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仙”可以从某种角度看作特殊的神。“仙”主要是指通过修炼而有“不死”或“死而复生”之特异功能的超人。而“神”的由来则不一定是由人变化生成,天地自然万物都可能为“神”。神侧重于“灵性”,仙侧重于“形性”。
问: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所以印度的蛇、牛、鼠、象、猴都可以是神,在日本连路边的随便一块石头都可以是一个神,受人膜拜,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答:是的,你理解了。神仙在秦代之前是分开的两个词,之后就统一在一起变成一个了——叫“神仙”。道家的“神仙”一词偏重于后者——“仙”。
问:老师,说了那么半天,古琴和道教有什么关系呢?
答:你还记得古琴的三种音色各自代表了“天、地、人”声吗?
问:记得,散音是地声、按音是人声、泛音是天声。
答:对的,这个其实就是出自道家的“三才”。道家向来以三为尊,所以就有了“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就是道教里面的三位神仙。
问:恩,这个我在道观里看到过三位神仙的像。
答:道教与古琴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琴曲中,有很大一部分曲目是和道教有关联的,打个比方,我们最熟悉的,也是目前被我们拿来当练习曲弹的《仙翁操》,这个曲子里的仙翁就是宋代的道士陈抟,曲子一直唱得道、得道,就是当时人们渴望的道成仙的一种心态反映。
问:哦,原来是这样啊!我弹过仙翁操,也唱过歌词,倒真没人和我说起这个呢,也不知道还有这回事情啊?!
答:是的,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有不为人知的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就拿这个陈抟来说,就很不简单,他会一种功夫——蛰龙功。
问:蛰龙功?这个是什么功夫啊?
答:说白了就是“睡功”,一种在睡梦中练习的功夫。陈抟因为早年求取功名不成而改学道教,终日仰慕张三丰,有一次在睡梦中见到了张三丰,张三丰于是每天在陈抟的睡梦中来教他道家功夫,也因为陈抟长睡不起,所以被后人称为“睡祖”!
问:这还真是奇妙呢!我还以为我是睡祖呢!嘿嘿,每天都睡不够。
答:我们很多人都弹过《仙翁操》,是把它作为一个古琴的入门练习曲来弹的,而它背后那么丰富的文化背景,我们却充耳不闻。一个练习曲容易弹,一段文化承载却很难被人认知,我们要反思一下,要深刻的反思,真正的艺术背后更需要思想者而不是技师。
问:除了《仙翁操》,还有什么古琴曲和道家有关啊?
答:还有《庄周梦蝶》、《崆峒问道》、《列子御风》、《羽化登仙》、《挟仙游》、《鹤鸣九皋》、《采真游》、《骑气》、《猿鹤双清》、《孤猿啸月》、《苏门长啸》、《秋宵步月》等等好多。
问:真的好多呀!
答:是的,还有一首琴曲叫《圯桥三进履》。
问:这个我知道,就是讲汉代张良因为谦虚而三次下圯桥为黄石公捡靴子,后来黄石公给了他一本天书,据说是兵书,再后来,张良凭借这本书辅佐刘邦打赢了天下。可是,我一直是把这个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来学习的,这怎么又和道教扯上关系了呢?
答:你说的不错,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是确确实实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发展的,是存在不是虚幻,更不是编造和迷信。张良是道教天师张道陵的先祖,因此被道教收入仙籍,如《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道教的鸿篇巨制《道藏》就有一篇《黄石公素书》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句是形容张良所得黄石公奇书的奇功:“上有道德治国之行,中有全身保命之术,次有霸业匡邦之理”。可以理解为“治国、齐家、平天下”,靠的是什么?“道德”、“道术”和“道理”。
问:看来古琴跟道教关系密切啊!道理、道理,原来是这么来的啊,感情还是道家用语啊!
答:是的,不仅如此,道教养生和古琴也有密切关系。所谓“精、气、神”是道教里的说法,“气”的概念在道家看来是非同小可的,人不能离开气,人死了叫“断气”、“没气”,有好运我们叫“运气”,不走运我们叫“晦气”,天上的气我们叫“天气”,甚至连气都被赋予颜色——“气色”,这种种说法至今我们还在使用中。阴阳与呼吸相辅相成,道教对呼吸及导引的修炼与古琴弹奏时合理的安排呼吸方式不谋而合,长期的弹琴好比在做一次气息调和的修真练习,长期弹奏使人体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修养生息,如同胎息一般,仿佛返老还童,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弹琴人基本都很长寿,在现代弹琴活到90多岁的人也大有人在。
问:那么说学琴还能锻炼身体?!
答:是的,对身体的医学价值以后我们会具体来谈一谈,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如果有空,周末可以到杭州北山路葛岭的抱朴子道院和玉皇山顶的福星道观作一番游览,文化其实要靠我们切身去体会。&
从零开始学古琴——音强、音长
问:老师,上节课你说了音色和音高,今天该讲音强和音长了吧?
答:是的,先来讲讲音强。音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音量”——VOLUM,即音的强弱(响亮)程度,它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
问:老师,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强弱变化好像叫做"力度",而且用文字或符号来标明,如f(强)、p(弱)等,这就是指的音强吧?
答:是的,音强其实就是指人耳对所听到的声音大小强弱的主观感受。那么反过来,我们人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用轻重来表现出来,比如哀伤时,声音就小一些,高兴时音量就高昂一些,情绪的变化可以通过音量的变化来表现。
问:恩,有时候距离也能产生声音的强弱。
答:是的,音量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同时也与音色有关,这些都很易于理解,但是音量还与音高有关,声学博士韩宝强在其新著《音的历程》—书中指出:“频率20赫兹、响度为80分贝的声音(纯音)与频率为1000赫兹,响度为10分贝的声音听起来一样响”,也就是说要想使20HZ的声音和1000HZ的声音听起来有一样的响度,需将20HZ声音的声压加大七倍。甚至若某个纯音,只有10HZ,其声压大到可能造成灾害的程度,但我们却听不到,而声音的频率在HZ时,人类听觉感知的声压的变化就比较敏感。
问:什么是声压?
答:人们为了对声音的感受量化成可以监测的指标,就把声压分成“级”——声压级,以便能客观的表示声音的强弱,其单位称为“分贝”(dB)。声音的强弱变化是相对的,其量值为ppp-fff7级。但在音乐实践中这个“量级”的差异是很大的,例如:用小提琴来演奏最强音,我们并不觉得声音有多大,但若用一个大型交响乐队在人的音乐厅里以fff的音量演奏会使你有“震耳欲聋”之感。声音还有“遮蔽”现象,即当两声音同时发出,其中一个很强,就会掩盖住另一声音,也就是说某一声音越强,声压越大,其遮蔽效应就越明显。这个很象我们在有手机屏蔽的房间,手机屏蔽干扰器发出比手机信号强的信号,覆盖掉先前的信号,这样,我们就接收不到任何信号了,原理是一样的。
问:恩,我明白了,不过这个音强的理解好理性化呀,理解着累。
答:呵呵,其实就是音的强弱,通俗的打个比方说,就是你大声说“我爱你!”和你小声说“我爱你!”,这两者的内心情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讲点轻松的——音长。
问:音长不就是音的长度吗?
答:是的,音长是指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快慢。发音体振动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换句话说,我们用“节奏”来衡量音的长短。
问:老师,我有个问题,古琴的减字谱里并没有告诉我们节奏,那弹琴人怎么掌控节奏那?
答: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就接触到了对音乐本质的理解问题了!上面我们花了2节课的时间讲了很多音乐的属性,要注意的是,这都是西方对音乐物理化的理解方式,所以称为“乐理”,所以简谱也好,五线谱也罢,都是用“声音四要素”来记录音乐,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记录音乐那?记录音乐有什么方式那?
问:呃,这个。。我没想过,一直认为用乐谱来记录音乐是天经地义的,要么是简谱,要么是五线谱。
答:是的,简谱和五线谱是清末陆续传进中国的,人类在没有乐谱之前一直就延用口传心授的方式,老师唱一次,学生唱一次,如此这般得以流传。比如说一些山里的山歌,一代又一一代的传唱,但没有乐谱流传下来。所以说乐谱不是音乐唯一的存在方式,音乐的表现绝不仅仅依赖乐谱。
问:哦,原来是这样。
答:是的,所以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记录音乐的方式,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们除了用语言来传递音乐信息以外还用图象来表达,但自从文字出现以后,就诞生了文字乐谱,古琴的文字谱就是这样一种乐谱。
问:文字谱太麻烦了,就象古琴一个简单的音,用文字述说要一大堆话,好麻烦的。
答:是的,目前我国最早的古琴文字谱《幽兰》保存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见网址:http://www.emuseum.jp/cgi/pkihon.cgi?SyoID=3&ID=w097&SubID=s000
日本人是把它作为唐代书法作品来看待的,其实它就是一个古琴的乐谱。全部乐谱展开可以绕普通的教室四十多圈,可见当时想要记录一首古琴曲是多么繁难。
问:确实是那!那现在的减字谱是谁发明的那?
答:普遍的说法是唐代的曹柔发明的。这个“减”可以理解为减法,或者写“简”也不错,简单的意思,“字”是指汉字。在减字谱里我们会发现这种乐谱的独特之处:它既不是用音高、音长记录,也不用音强来记录,虽然有音色的记录部分,但是极少数,也就是说古琴的减字谱是完全与西方乐谱记录方式不同的,那么这种谱有什么特点哪?琴谱其实是一种指法谱,标示是音位,也就是音高所在的位置。这样一来,唐代人弹琴的每一个指法位置都被精确的记录了下来,但是音长、音强和音色则被忽略了。
问:这是为什么哪?
答:是啊,这是为什么哪?是中国古人不能记录音高、音长?还是古人有意不记录?我个人感觉是古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故意不为。可以想象,如果用音高来记录古琴音乐是多么的可笑和不可操作,因为左手的任意一次移动都产生无数细小的音高来,也就是说古琴的音高是随着左手的移动而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再看节奏,西方音乐的节奏是用小节线来划分的,每小节之间的节拍是相同的,古琴音乐节拍比较分散,时快时慢,加之各人的不同理解和处理,节奏可谓变化万千,你如何记录音高?即使记录也是不完全、不完整的,正因为古琴需要记录下各种移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和韵味,所以左手的吟、猱、绰、注及其衍生指法符号就特别多,分的特别细。
问:是的,我就一直觉得古琴音乐很好、很强大。
答:音乐是时间性的艺术,音乐的流淌和时间的流逝同步,在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的状态下,人们更注重从内心来体验感悟音乐。而音乐的节拍能够改变时间的质量,增加或缩短人们对时间的物理感受代之以心理感受。作为历史最悠久的独奏乐器,古琴的乐谱却没有限定每个音符的时间,恰给了每个弹奏者即兴发挥的弹性。古琴谱对于时间的漫不经心,如同国画中的“计白当黑”,体现着虚实相生的观念,没一个具体的音是“实”,而音的长度是“虚”,“减字谱”上的音高是“言”,“减字谱”上没有体现的音的长短是言外之“意”。
问:老师,那么按照你的说法,现在我们弹奏的简谱和减字谱对照,或者是五线谱和减字谱对照的乐谱都是不正确的了?
答:不是不正确,而是不必要。但是我们的头脑中已经进入了西方音乐思维,比如,我们会在学习一种乐器的时候首先想到“1、2、3”在哪个位置?这其实就是一种用音高来记录音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恰恰不是古琴减字谱的记录思维。这非常的尴尬,就好比用西方思维来解一道东方迷题,一方面你要学琴就要用其他的外来乐谱来辅助,另外一方面,传统音乐的古老思维和音律理论艰深难究,有的连研究多年和教授和搞教学的老师都未必搞的清,你想,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因此,我是比较鼓励同学一开始就以减字谱来学习演奏的,尽量避开简谱或者五线谱,同时,作为教学的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加强对传统音律文化的学习,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炒做,切不可误人子弟。说到底就是要用脑子弹琴,不要用蹄子,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少演奏家综观历代的古琴大师,哪一位不是琴学理论的宗师?所以说理论和实践需要携行缺一不可。
问:那我也不用简谱和五线谱了!嘿嘿嘿嘿
答:我们在田径比赛的时候总要发令:“预备-跑”前面的“预备”是预令,后面的“跑”是动令。就象你学琴,跑之前要有一个预备的过程,起跑没准备好是要出局的。像你这样看惯了五线谱和简谱的初学者还是由参照谱入手,通过教学慢慢转化。这就好比是你弄懂了西方文化是怎么一回事之后,你才能真正了解东方文化是怎么一回事,如果不彻底了解一种文化,就无法彻底了解另一种文化,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当你有了一个参照系统,别的东西才能看的更清楚。要么精通西方文化,要么精通中国文化,然后把其中一个作为参考坐标,借以了解对立面,这样来了解对立面,往往可以获得两种文化的精髓。可惜的是,目前的状态下,精通中国文化的人很少,而真正精通西方文化的人更少,所以我们摸索着来吧。
问:我突然又有一个问题,按这样说来,是不是中国人学琴要比外国人学琴要容易很多啊?
答:是的,凡是我们会写汉字的中国人学习古琴,那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老外要想学古琴,还得先过汉字这关。这和今天国人赶潮出去学英文正好相反,什么是自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我们现在也提自主,但是很多是模仿别人的自主,失去自我就不会有自主,更不可能超越前人而有创新的作为。
问:那么说,古琴的减字谱就是一种中国自主创新的乐谱?
答:是的,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说自己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有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但是现代我们起码落后了国外100多年,你看看现代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是中国人自主创造的?火车、电灯、电话、手机、电脑、汽车。。。。。。这些不知道到底是进步还是落后,中国人的大发明不应该只有这四个,应该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加才对。所以四大发明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四大古发明。当然,现在国家也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为时还不算太晚,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不断,中国人易之精神不灭,文明就将重新崛起,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弹琴也好,练书法也好,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一起来弘扬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问:老师,你说的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一定要好好学琴,为中华文化之崛起学琴,为民族之复兴学琴!
答:哈哈哈,好。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器
问:老师,说到练琴,要怎么开始那?
答:好,现在我们就来做弹琴前的第一步工作,先来认识一下作为乐器的琴。你看,这个琴的就好比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姓,所以不同的造型就可以代表每张琴的姓,而琴的名则是根据每个弹奏者的喜好而在琴背上方以中国特有的书法来命名,比如这张琴就是清代的仲尼式古琴“响泉”。在古代琴的式样是一向受到重视的,明初《太音大全集》(1413年前)录琴型式38种,明末《文会堂琴谱》增至44种,清初《五知斋琴谱》达50余种。现代所见琴式多为伏羲、神农、仲尼、连珠、蕉叶、落霞等式,其中以仲尼式最为常见。
问:仲尼不就是孔子吗?
答:是的,传说孔子当年弹奏的就是这种形制的琴,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弹过琴的式样一直保留到今天,它简洁的造型,美观的体制,受到了琴人的欢迎,清代以来是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种式样。
问:原来是这样。。。那么说,我的琴是姓“落霞”,而名是由我来取?
答:是的,你打算给自己的琴取个什么名啊?
问:让我想想。。。。。有了!我打算叫它“十三点”!因为古琴有十三个圆徽。
答:呃。。。这个。。。有点。。。好吧。。。
问:那琴的用料是怎么样的那?
答:古琴的琴体是木制的,通常面板为松透的桐木,底板为坚实的梓木,现代制作工艺证明,松、杉、杨、柳、桑、柏等均可用于制作古琴。由于老木的奇缺性,今天人们多以古宅栋梁木制琴,木质干透,共鸣效果好。在这样的木胚上涂上大漆就经久不朽了。
问:老师,你说的大漆就是家里刷桌子的油漆吗?
答:不是,大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油漆品种,指的是直接从漆树上取下来的漆树生命原液。今天的油漆都是化学合成的,不是天然生成,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问:噢,是这样啊!那庄子当年做过“漆园吏”,是不是就是管理漆树园子的官儿啊?
答:是,说白了庄子当年就是一个漆园的管理员。古代,特别是楚国使用漆器已经相当成熟,从湖北武汉曾候已墓出土的考古器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依然如新的漆器。
问:经过了几千年,怎么还那么新那?会不会是后人作出来放进去的啊?
答:呵呵,不是后人放的。这个问题在当年马王堆考古发掘现场也有人问过,当时一个外国考古专家看到从大墓里拿出一件件崭新而精美绝伦的漆器,还以为是中国人提前放进墓里去的呢!大漆又叫生漆,是一种内在分子结构非常复杂的产物,大漆里的一种特殊的酶,我们称为漆酚,具有耐热、耐低温、防水、防火、抗压、拒酸、拒腐蚀等的特性,所以也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产品的特殊用材。个人是不允许携带大漆上交通工具的,因为它有特殊的“毒”性,会钻入人体的皮肤,被感染者身体的感染部位会奇痒无比,欲死不能。古代有七天自然康复的说法,所以叫“七树”。
问:(估计“无孔不入”这个成语就是从这儿来的。。。窃笑中。。我太有才了!)那古琴上涂这个是为了保护古琴?
答:是的,古琴在上漆之前还要抹以鹿角灰,就是把一种中药“鹿角霜”(中医里是拿来催奶用)磨成不同颗粒的粉末,混合大漆搅拌成泥灰状涂抹在琴面上,干后再髹大漆。除去人为因素,这样上过大漆的古琴就能历经千年而不会朽烂,因此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宋代、唐代,甚至更久远年代的古琴!
问:噢,这个大漆就好像是古尸身上的“金缕玉衣”啊!
答:随着时间的变迁,漆面会断裂成不规整的纹路,产生大、小“断纹”,有蛇腹断,流水断,牛毛断、冰裂断、梅花断、龟背断等。古人认为梅花断和龟背断非历经千年而不得,后人也有凭借断纹来判定古琴年代的。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器(3)
问:汗~~我还以为老师挂在墙上的这张有断纹的琴是坏了那,感情还是张老琴啊!
答:是的,这是一张宋代的古琴,面板两边是牛毛断,底板是小蛇腹断。
问:经过老师一说,再看这张琴果然感觉与众不同啊!
答:(偷笑。。。。。。是你心理作用吧?)今天也有制琴师为了模仿古代断纹的效果而特意制作仿断纹的琴,价格比普通古琴高出很多,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摹古琴的古老和沧桑的美感。
问:那这些断纹会不会对古琴的音色产生什么影响呢?音色会好一些还是会差一些?
答:当然在音色上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这需要作具体分析,因为每一张老琴的断纹程度都不一样,一般来说只要琴面纵向的断纹不影响左手弹奏就可以了,至于琴面两边和琴背的断纹则越多越好,历经沧桑后也是一种美丽。
问:老师,那现在有了琴就可以开始弹了!
答:等等,光有琴这两块木头还不能弹琴,你忘了上琴弦了!
问:噢,对!
答:传说嫘祖养蚕后,琴弦长时期用蚕丝,在这个之前琴弦用什么制作还没有经过考证。现代大多改用改良后的钢丝弦,就是在钢丝上缠绕丝线,然后再缠绕尼龙,这样的琴弦张力加强,音量增大,同时减少了指弦摩擦的噪音,不过香港、台湾和内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琴人喜欢用传统的蚕丝弦。
问:老师,那钢丝琴弦和丝弦有啥区别呢?象我初学古琴用哪种弦合适那?
答:初学用钢丝弦就可以了,价廉物美,一套七根琴弦只要100元左右,也不会摩擦手指太疼,等有一定基础以后就可以尝试一下弹丝弦琴,感受一下与钢弦的不同感受,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定,丝弦弹奏的时候左手移动会产生“嘎吱嘎吱”的摩擦音,手刚开始会有轻微的疼痛感,长时间弹奏指甲磨损度比较高,但随着弹奏时间的增加,丝弦特有的韵味给人精神层面带来的愉悦感会减少疼痛的感觉,不适感也会逐渐减轻,不过丝弦价格目前还是比较贵的,与制作技术越来越弱和制作者越来越少也有关。过去,在咱们杭州的“回回堂”琴弦有“冰弦”的美誉,回回堂就是今天杭州西湖达道回族凤凰寺所在地,我曾经寻访过,可惜他们的后人已经找不到了。目前丝弦价格在200至800多元一套,有今虞牌、吴声牌、太古牌等等,一般江南出产蚕丝的地方会有制作出售,最近还有一种据说用降落伞线制作的琴弦,性质介于钢弦和丝弦之间,300元左右一套。
问:老师,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北方似乎蚕宝宝很少吧?不然南方怎么会称为“丝绸之乡”?
答:是的,这其实和中国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有关系,北方以平原为主,气候干燥寒冷,大型皮毛类动物和地下植物居多,比如:犬、熊、牦牛、雕、人参、乌拉草等,而南方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小型动物和昆虫就比较多,所以江南的蚕桑业是比较发达的。从汉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北方多犬故称“狄”,南方多虫故称“蛮”、“闽”,西方多羊故称“羌”。
问:还真是这样呢!所以东方那些象《射雕英雄传》里使用弓箭的少数民族,就有了大弓——“夷”?
答:是的。
问:这十三个圆的东东就是老师所说的代表十二个月加闰月的琴徽吧?
答:是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一共十三徽。徽处在琴面的弦外边沿,镶嵌的十三个小圆螺钿标识,也有用玉或金的。
问:老师,这张琴上闪闪亮的徽难道就是金子做的???
答:是的,这张就是宋代的金徽琴。古代用金子做琴徽的人非富即贵,一般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使用,他们还把琴轸用玉石制作,形成了“金徽玉轸”的古琴,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往往金徽的琴保存不下来。
问:啊?那是为什么那?
答:你想啊!琴历经战乱,焚毁的不少,再加上琴面有金子,好财之人又不懂琴,所以挖了金徽却糟蹋了琴,因此就保存不下来了。
答:你看这琴正中七徽最大,依次向两端缩小。七徽正好处在整个弦长的1/2,六、八徽均为2/5,五、九徽为1/3,四、十徽为1/4,三、十一徽为1/5,二、十二徽为1/6,一、十三徽为1/8。只有在这些徽的弦位上才可得到清亮的泛音。古人称为“天籁之音”。
问:真是神啊!我就是因为喜欢听这个泛音才萌发了学琴的念头的!
答:哈,看来你与“神”有相通噢!
问:啊?!为什么啊?
答:古琴上有三种音色:散音、按音、泛音。散音就是左手不按琴弦,仅仅右手弹空弦得到的声音,这种声音深沉浑厚,包容而低沉,中国古人认为,散音是代表了“地音”;按音是左右手并用,左手把琴弦压到琴面上,然后左右手相互配合弹奏,这种声音有吟哦之声,仿佛人类在说话一样,所以被定义为“人声”;泛音只有在特定的徽位上才能产生,是上天造的天音,声音清澈透明,亮丽而有金石之声,被定义为有神力的“天音”。你看你因受天音感化而来学琴,不正是通“神”了吗?!
问:哦的神唉!~~~
答:。。。。。。
从零开始学古琴——文化差异与妙道融合
问:老师,昨天遇到一个会弹钢琴的朋友,说是很原始的乐器,我又辩不过他,郁闷死了。难道真的象他说的那样,古琴是很原始的乐器吗?
答:琴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乐器,但不能说原始,在它之前还有骨笛、埙、鼓等等更加古老的乐器。因为经过几千年的沧桑衍变和进化,古琴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也不能被看作是远古的老古董,至少今天还有人演奏古琴就很能说明问题。
问:那钢琴和古琴有什么区别?能给说说吗?究竟中西方音乐哪个最好那?
答:就先从东西方文化差异开始说起吧,我觉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_^,广告词),在两种文化上尤其如此。
答:中国文化大旨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释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问:这个我知道,就是我奶奶经常唠叨的“孔孟之道”。
答:是的。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
问:老师,佛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不是释迦牟尼吗?
答:因为释迦牟尼是印度人,我这里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指中国人而言,所以没提到他。
问:哦,那艺术文化方面就包括古琴?
答:是的,包括琴棋书画。要注意的是艺术文化与实用文化是有所区别的,饮食、服装、民俗、节日等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是属于实用文化,而琴棋书画在日常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艺术形式,则是属于艺术文化范畴了。
问:我懂了,就比方说艺术文化都可以上升到“道”的高度,比如“花道”、“茶道”、“香道”、“剑道”、“琴道”、“书道”等等,而实用文化则多数不能上升为“道”,比如“饭道”、“浴道”、“衣道”、“车道”啥的,就没听说过。
答:哈哈哈哈,这倒是你的个人总结,虽然有点以偏概全,但也不无道理。不管是什么道,各种文化形式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特征紧密相关,构成了东方特有的文化形态。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妙境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自由精神。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和本质,换句话说就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换句话说就是“融入自然”,两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问:哦,难怪啊,看外国电影都是打打杀杀的,不是枪战就是警匪,反正是血流成河,见刀见枪的。
答:呵呵,那你还没说外国恐怖片呢,从心理上吓死你。
问:(。。。。。。呃。。。。。难道老师也看恐怖片。。。。。)
答:话说回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构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在于醒;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在乎悟;佛家强调的是“圆融之境”,在乎觉。所以,和谐、妙道、圆融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问:老师,我对佛道儒都蛮感兴趣的,你给说说吧。
答:好。“和”就是中和,强调和谐关系,讲求消除心与物的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宇宙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都具有和谐之美。诉诸于仁爱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人格修养。
问:凡事都中立,那不成了“老好人”了?
答:中国人所张扬的是一种和谐的精神,使人正直而不傲慢,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追求的是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之美。所以“中央”是最佳的位置,我们现在不是还把最高权利机构称为“中央”吗?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问:难怪!每次拍集体照片,重要的领导都要站在“中央”!好位置都让他们占了。
答:。。。。。。哈哈,也没人不让你坐中间啊,我期待着你坐第一排中间第一个位置。
问:那道家“妙”是咋回事呢?
答:妙是一种化境,是生命的空灵之道。也就是说,是以生命为美、以生命为善的精神升华。妙与精神的“虚实”紧密相关,也就是说,既重视物质又超越物质,既把握现实又超越现实,与事物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相联系,因而能够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结合,进而达到玄妙之道。妙道与悟性有关,对生命世界有所领悟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可以说,中国的禅宗强调境由心悟,只有达到生命的瞬间感悟,才能使人生产生高远的意义,才能对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有限加以超越,对瞬间永恒加以把握。
问:我们那儿庙里有个和尚法号叫“妙高”,这个妙和道家的妙是一回事吧?
答:你看,这个“妙”字是“少女”的意思,少女——真妙啊!可以理解为“青春、清纯、美丽、动人”的意思,总之是个美好的事物,却又充满了诱惑力和神秘感,所以叫“妙”。佛家讲“圆融”,强调的是生命的圆满和慈悲。圆就是禅,就是那个空心的圆圈——〇,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是圆融一体的,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悟性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待人、接物、处世中体现宽博慈爱,才能真正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才能把握自己的本心,直观自己生命的内在光辉,使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问:难怪,和尚的法号里有那么多的“空”,比如“孙悟空”、“净空”、“了空”、“空海”。。。。。。。
答:呵呵,你今天算是跟和尚的法号较上劲了。你刚才所提到的“空海”是日本的一个高僧,他的书法写的非常好,据说还会弹琴。
问:对了,我发现佛道儒三家都喜欢弹琴,这是为什么呢?
答:正是因为此三教在古琴音乐艺术这种形式里可以找到各自的契合点——古琴音韵的和谐、博大、宽容和近乎神化的天籁之音、自然之音。所以有一本古琴谱叫做《三教同声》,三种不同的宗教,却可以在古琴音乐上找到默契,实在是一件“妙道融和”的事情。
问:哦,我大约有点理解了。
答:东西方文化是存在明显差别的。我们看中国人说的这个“文化”这两个字,“文”的上半部分就是“玄”的上半部分,代表的就是“玄”,下半部分就是代表的就是《易经》里面六爻的那个“爻”的一部分,所以文化的文就是来自于宇宙的玄。再看这个“化”,左边是个单人旁,右边是个什么?
问:右边是匕首的“匕”啊!
答:其实右边是“七”,区别在于,匕是不出头的,而七是出头的。因为在中国文化里逢七必变,七是一个转折点。文化大师辜鸿铭曾形容中国文化说:“中国人的智敏来源于同情心”,我的理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就象果仁的“仁”,核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东方文化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西方文化是“己所欲,施于人”。好比说西方人知道牛奶好喝,所以就让你也喝,但是不管你的体质能不能消化牛奶,是从我——这个主体的角度来思维的,但是中国文化则是站在“我和你”的角度来思维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国人人生在世三分之一靠大脑,三分之二靠心灵,这就是文化的差别。
问:原来“文化”这两个字还有那么大含义!那对待两种文化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答:目前,就“中西关系”的讨论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种:一是本土主义,或者叫
“传统主义”,实际就是排斥西方音乐文化,但是却往往跳不出西方话语的框框;二是反传统主义,或者叫“拿来主义”,完全否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现代的价值,认为它不利于现代音乐发展,主张对传统进行“大换血”;三是调和主义,或“改良主义”,强调中西音乐文化的结合;四是世界主义,或“超越主义”,主张超越“中西关系”;五是“新传统主义”,主张正本清源,承续传统;中和贯通,重塑传统;中学西渐,开新传统。
问:那哪种态度是正确的呢?
答: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文化是民族之本,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不能称其为民族,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其标志,只能是自身的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民族文化自然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已经成为当代的一种共识,但是,如果没有中国文化作为载体,没有中国文化的复兴作为前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将偏离正确的文化轨道,最终将在极端的文化异化中断送。
问:是啊,文化的问题讨论起来没个完,我觉得不管哪种主义,只要对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有好的作用就是有益的。
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既能提高学问,又能修养身心,这是中国文化之特长,因为中国哲学具有主客体的内在统一性,中国的学问既能使学术进步,更能使生命升华。
问:中国文化太博大了,几千年的文明啊!!!
答: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表明只有“道”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财富,所谓“朝闻道,夕可死”。把我们的哲思放到历史的逻辑中,具有历史感,对历史负责,文化才能不被历史所淘汰。如果把文化作为衣食父母,只能被历史所淘汰,而中国的当代文化体制,却陷入这一怪圈而不能自拔。
问:真是为我们的悠久文化担忧啊!
答:当我们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是播音员矫揉造作模仿港台腔调的作势,听到的满耳是
JAZZ、R&B、POP和ROCK;当我们进出KFC和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大口咀嚼七虾堡时;当我们穿着“KISS
ME”英文字母的洋T-SHIRT,在星巴克晒太阳喝咖啡时;当我们为了升学加分而送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小提琴时。。。。。。时代已经决定,中国文化已经处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此共勉,接过前辈先贤的接力棒,在文化传承的崎岖山路上攀岩。
从零开始学古琴——音色与音高
问:老师,我已经学了不少指法了,但是总弹不好,今天想问问练好有没有什么捷径啊?
答:要练好琴,就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具体可以分成几块:1、对于音乐的理解;2、对于古琴的了解;3、正确的练习方法;4、大量的练习。
问:您分别给我讲讲吧!
答:好的。其实,对于古琴的基础知识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正确的练习方法和大量的练习需要我们通过在实践中逐步地解决,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对于音乐的理解吧,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你先说说你自己是如何理解音乐的?
问:音乐的理解?嗯。。。。。。我觉得特别喜欢听一些歌曲、乐曲什么的,流行歌曲、古典歌曲、民族音乐都喜欢听,就是美声不大好理解。
答:还有那?
问:我理解音乐应该给人带来欢乐吧,有时候也能带来悲伤。还有就是在音乐的世界里感觉很自由自在,应该没有不喜欢音乐的人吧?
答:嗯,是的,音乐需要自由,自由需要自我,迷失自我就失去了自由。所以经常有人说:“玩音乐”,其实学音乐就应该和玩儿一样,心情是放松的、自由的、快乐的、消遥的。
问:老师,我觉得音乐更偏重于哲学范畴,给人感觉很深的感觉。
答:是的,西方人用物理的方式来认识音乐,认为音乐的本质属性包括了:音色、音高、音强、音长四个部分。音色很好理解,比如说一个盲人听《二泉印月》,会说:“这个二胡拉的真好”,而不会说琵琶或者钢琴,为什么?因为二胡、琵琶、钢琴的音色不一样,各有各的特色,一听就知道是什么乐器了。再比方说你有兄弟姐妹吧?
问:恩,有的,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妹妹。
答:好,那你长的偏象哥哥还是妹妹?
问:和哥哥比较象。
答:好的,那么你妈妈在你们小的时候怎么能认出你们呢?看相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从声音上来区别。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我们称为音色,音色具有与声俱来的属性,所以我们挑选一件乐器的时候会说这件乐器的“音色”好不好云云,就是说要挑选一件具有良好音色的乐器,因为一件乐器的音色一旦确定以后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学习任何一件乐器之前都会面临一个挑选乐器音色的过程,毕竟挑选一件得心应手的乐器对于学习道路是有益的。
问:那么音高是什么意思?就是音的高度?
答:是的,音高表示了音的高度,实际是我们听觉上感受到的一种高低的音乐感觉,平时所说的唱名“1、2、3、4、5、6、7”就是七个可以单独成立而表示音高的音符,而将几个不同高低的音符排列起来就形成了“音阶”,比如上面这个就是一个七声音阶,而我们中国的古音阶则是以
“1、2、3、5、6”为主,在古代对应的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
问:我知道!这就叫做五声音阶!
答:是的,五声音阶是中国几千年来始终长期使用的一种音阶体系,西方欧洲音乐体系使用的是七声音阶体系。
问:我有点不明白了,既然有了七声音阶,那么还要五声音阶干吗用呢?七声不是比五声多吗?应该有更多的表现力吧?
答:好,下面我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说到“音阶”这个概念,其实也是外来语,古人没有“音阶”这个词。西方人注重形象,把不可见的音乐通过图像产生通感让人来理解,“音阶”——音高的阶梯,你看,好比就是不同的音高分别排列在高低不同的阶梯上,各有各的位置,可上可下,阶梯上面的音高,阶梯下面的音低,很形象。
问:老师,那中国人怎么来认识“音阶”这个概念呢?
答:中国人不单从形象上来理解音乐,他们从人文和哲学的高度来理解音乐,把它放在“礼”的后面,合称为“礼乐”,所以中国又有了“礼乐之邦”的说法。他们把音高形容为一个空心的圆圈——“〇”。
问:啊?!这。。这怎么个理解法啊?
答:好,我给你提个问题:按照西方的“音阶”图像,你想象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个阶梯往上走,最高的音在什么位置?
问:。。。。呃。。。。。这个。。。似乎应该是无限延伸。。。。这个最高音的位置是在很远很远的未知地吧,反正很高,在阶梯的顶端。
答:好,那么同样的问题,这个阶梯往下走,最低的音位置也应该象你想的那样是无法确认的,对吧?
问:对啊!
答:而中国的圆圈可以告诉你最高音和最低音。你看,“宫、商、角、徵、羽”分别均匀分布在这个空心圆上,如果把他们之间划上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五角星,如果把这五个音当成是星,那么正好是一个“五角星”。如果把这个空心圆想象成立体的圆,那么这个五角星也是一个立体的图形。
问:老师,这个是不是就是天文学里所说的“五行连珠”啊?
答:不是的,五星连珠是天文学里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代如果出现五星连珠的天文现象,那是很吉利的。1995年10月,在中国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中,由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所出土的一件织锦护膊上就写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详见/view/1197690.htm
答:好,这样你就可以看到了,中国人的思维不仅仅局限在直观上,这个在平面上的二维圆圈同样是可以旋转的,周而复始,无始无终,是一个多维空间的螺旋体,就象是太极图,是一个具有动感的立体图形。如此,你就知道了,最高的音一定在这个圈的五颗“星”位上,因为万变不离其“踪”,即有直观又有纵深,完全符合《易》“不易、简易、变易”的原则,所以说,阶梯直观,圆圈包容,阶梯静态,圆圈动态,阶梯记录音的高低,而圆圈记录音的变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这个空心的“〇”其实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很多艺术的根源都在于这个“〇”,所谓空空无极也。所以中国的艺术之变是在动中求变,不是静中求变,也就更难于掌握,也就有了中国的“以不变应万变”之说。
问: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不过这么深奥的哲学思维,我还要慢慢加以认识。
答:是的,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是一日可就的,我们现代人往往受西方快餐文化的影响,什么都讲求快,但是中国古人说了“欲速则不达”。这里说个笑话,我的表弟去美国伯克利大学读书,回国以后和我说起他留洋海外的一件佚事:他踏入伯克利大学的校门,在一块绿草坪前看到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问:我知道,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答:愕。。。不是的,上面写着“这是一块和美国历史同步成长的绿草坪,请爱护它并绕行”。你看,美国的历史文化也就3百多年吧?我弟弟对教授说了:“教授,下次请你到中国去,一踏上这块土地,任何一块草坪都有三千年的历史,你随便踩。”。。。。呵呵,这当然是一个玩笑,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历史绵延五千多年,只有尊重历史文化才有文明发展的可能,在有着如此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人们浸润其中反倒不感到它的珍贵了,一个不自尊的人也同样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就象当年孔子读《易》这部书以后所发出:“日行易而不自知”
的感慨,每天都在做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事情,自己却不知道。
问:老师,这好像是个历史典故吧?
答:是的,孔子当年对《易》这部书嗤之以鼻,认为是本算命风水书,不足学。但是当他有一天读进去以后废寝忘食,从此三更灯火五更鸡,当读完这部书时已经把连接这本书的牛皮带子都折断了多次(数字“三”是形容多次,而不是仅仅三次),最终他仰天长叹,发出了上文的慨叹,自此时开始,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他的学说,并设杏坛讲学,布道儒家思想。在古琴曲里就分别留传下了《韦编三绝》、《幽兰》、《倚兰》、《杏坛》等等曲子,以后我们会学到。
问:老师,你给讲讲《周易》吧,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就是看不懂。
答:(窃笑。。。我都没咋读懂,你这小猫孩儿能懂吗?)这个我们放到下次课再聊吧,因为这个话题并非一次课能够解决,讲也只能讲点皮毛。不过现在比过去好多了,过去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可是“封资修”,谈论这个要坐牢的!
问:啥是“封资修”啊?我只听说过“丰子恺”,是个以前的漫画家。
答:“封”就是“封建主义”,“资”就是“资本主义”,“修”就是“修正主义”,其实就是指地主势力,资本家势力和当时走修正主义的苏联。那是中国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和丰子恺没关系,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艺大师,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缘缘堂随笔》和《护生画集》就是出自他的手笔,具体可以看此了解:/view/16195.htm
答:对于《易》,是一个专门的专题,可以讲很多内容,现代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出现易学热的现象,这类的书很多,可以买来看,作为初步了解,目前有南怀谨的《易经杂说》、傅佩荣《易经与人生》、曾仕强《易经的奥秘》都是介绍易经的讲座,可以找来看。
问:老师,讲了那么多,对音乐的理解似乎没什么关系啊。
答:^_^,你看,我们已经转了一圈,现在又回到音乐的本质问题上来了。今天这次课主要讲了音乐四属性中的“音高”概念,有助于我们对东西方音乐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在下一次课,我们将讲一讲音乐四要素中的音强和音长。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技
鸣鹤在阴——抹与拂
问: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指法?
答:今天我们来讲讲“抹”和“拂”
问:好的,我在上周练琴的时候预习了一下,抹就是右手食指向内弹。
答:是的,“抹”的时候,手的感觉和弹“勾”是一样的放松感觉,右手食指从甲尖抹入琴弦,不要把食指先搭靠在琴弦上,也不要纯用指甲弹入,最好带上甲肉,是先肉后甲。
问:我感觉“抹”和“勾”是差不多,都是向内弹的指法,“勾”是用中指、“抹”是用食指。
答:弹奏方向和手感是差不多,但是两个指法对手的姿势要求是不同的,还记得中指“勾”被形容为什么?
问:恩。。。勾是叫“孤鹜顾群”。
答:是的,而“抹”在《太古遗音》的兴词里说到:“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清音落落,自合韶雅。惟飞指以取象,觉曲高而和寡。”,所以“抹”被形容为“鸣鹤在阴”式。
问:哦,手指弹的时候是很象一只仙鹤。
答:“抹”这个指法相对其他指法来说比较简单,但弹的时候要注意中指、名指二指都伸平直,使中指高于食指,明指又高于中指,禁指最高而直,千万不能把其他几个手指蜷缩起来,那样就十分难看了。
问:禁止是什么意思?
答:不是“禁止”,是“禁指”,就是小手指的意思,你忘了?在介绍右手八法的时候曾说过的。
问:对对对,前面说指法的时候说过,小手指是叫禁指的,我差点忘了。
答:各个手指指缝不要紧贴,要稍微放开一些,手指高低错落,好似鸣鹤展翅之态。还有“拂”也是这个姿态。
问:老师,书上说“拂”就是连续的“抹”,这个指法怎么理解?
答:拂的时候要注意,不可把连续的拂弹成单个的抹,也不可把单个的抹弹成连续的拂。比如从一弦拂至六弦,这个过程是连续的,如果不是连续的就会变成一个一个单独的“抹”,节奏上是不同的,因此要体会古人创编指法时的心意。
问:是这样吗?
答:你弹的不对,拂一般用来连续快速挑相邻的几根琴弦用,至少两根以上吧,也有连续拂一弦至七弦的。“拂”的时候不需要象单独的“抹”那样的独立弹奏,可以连续一气抹下,取势连贯,一气呵成之意。
问:好像有点明白了。
答:还有就是要注意,在“抹”的时候,其实是运动在臂、腕暗助食指的中、末两节之力。而“拂”的运动全在臂、腕之力,要细心体会。一般“拂”和“滚”这两个指法连用就成了指法“滚拂”,象这样几个单独的指法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单独指法,我们有时也称为“套头指法”,“滚”怎么弹以后我们会讲。
问:我看老师弹《流水》的时候好像用到“拂”?
答:是的,《西麓堂琴统》里有一段描写《流水》的话:“高山流水,盖祖史传伯牙钟期事。初本一曲,唐人始二之,宋又列段。大抵皆发山水之趣。操缦者以意逆之可也。”意思是说,高山流水本来是一首曲子,描写的是伯牙遇到知音钟子期的故事,唐代开始分成《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宋代又开始列段,乐曲描绘了山水之趣,弹奏的人按照这个思路演奏就可以成功。
问:对,我记得我奶奶给我看过一个视频,是另外一个老奶奶又说又唱,说的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答:你看的估计是骆玉笙女史演唱的京韵大鼓《伯牙遇子期》,描写的正是这个故事。
问:老师也爱看京韵大鼓啊!
答:是啊,我这里还有不少呢,给你看个马增芬的《玲珑塔》吧,特别有意思。
问:。。。。。。这个京韵大鼓真有趣,说的真快啊,跟唱歌似的。
答:呵呵,其实这个不是京韵大鼓,而是西河大鼓,两者是有所区别的。
问:呀!这个有意思,老师给讲讲吧。
答:好吧,题外话随便聊聊,我国是个民间曲艺大国,大鼓与鼓书是中国曲艺曲种分类中一个类别的两种称谓,曲种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等数十种之多,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诸省、市的广大城镇与乡村,当然南方也有,比如温州鼓词。它的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个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这是不可缺的),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
问:四胡就是二胡?
答:不是的,二胡是有两根琴弦,而四胡是有四根琴弦,演奏方式都差不多。
问:那有没有五胡、六胡、七胡、八胡呀?
答:。。。。呃。。。。这个恐怕要等你来发明吧,高胡、椰胡、板胡是有的。说到琵琶倒是很有趣的乐器。
问:您给说说?
答:其实琵琶发源于印度。当时印度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的发源地,演奏琵琶十分流行,而今天印度人不再弹琵琶了,人们只能在神庙的石雕上偶尔看到弹琵琶的造像。但当年印度本土的琵琶传到了大唐中土以后,原本用拨片拨琴的印度琵琶演奏传统立马被中国人改造成直接用手弹,而从唐代中国流传到日本的琵琶却原原本本保留了在印度的原始拨片演奏方式,至今的日本人弹琵琶还是用拨片而不用手,这就是一个文化传承流变的有趣过程。
问:这个转变的过程是好是坏呢?
答: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制度下的人文审美差异,所以我们今天来研究同一个曲目的不同时代演奏版本就形成了版本比较学,在研究琴学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版本比较”这个概念,这个我们以后再说。
问:只有三根琴弦的三弦,哈哈,这个似乎也很有意思,老北京的电影里不少是用这个弹的?
答:是的,三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乐器,曲艺里经常用到。还有鼓、檀木板和鸳鸯板,都是常用的曲艺伴奏乐器。
问:鸳鸯板是个啥东西啊?
答:就是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的小板,俗称“鸳鸯板”,一般拿在一只手里打节奏用。比如象山东快书里就经常用到这个。木板除了檀木的也有用竹子制的。
问:这个我知道,郭东临在春节晚会里不是唱:“竹板那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说一说天津卫的狗不理包子!。。。。。。”
答:得,我看你饿了吧?开饭!
从零开始学古琴-琴之为器-琴筝区别
问:老师,您上次说了作为乐器的琴,今天说琴的什么那?
答:这次我们说说与的区别吧,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很多同学刚开始学琴初始阶段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问:是啊,我也很想知道,其实我以前一直认为古筝和古琴没什么区别,反正都是用左右手抚弄的乐器,琴弦很长,声音很好听,特别羡慕会弹古筝的人那!
答:哈哈,是这样的,不知者不怪。古琴和古筝不是一件乐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不同点,我归纳了一下大约可以几个方面来来讲。
问:哪几个方面那?
答:一是从音乐属性的定义上,二是从器形和音色上,三是从功能应用上。
问:哦?那快说说吧,我倒是很想知道那!
答: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考考你,你知道多少传统音乐?国内国外的都算。
问:这似乎很多啊,象江南丝竹,东北二人传,还有二胡、琵琶、笛子、古筝、古琴都应该是传统音乐,国外的。。。美国的乡村音乐因该算吧?还有印度很多音乐。
答:是的,在音乐学上把传统音乐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你刚才所说的江南丝竹、二胡、琵琶、笛子、古筝都是民间音乐下属的民间器乐,而东北二人传是民间音乐下属的民间说唱音乐,美国乡村音乐则是美国的民间音乐。说到这里你可能奇怪了,古琴哪里去了?古琴因为它独特的人文属性而为中国传统音乐所独有,所以是专属中国的第四个部分——文人音乐,正是因为古琴这个独特的属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古琴——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问:我明白了,古筝是属于民间音乐下属的民间器乐,而古琴是属于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下属的文人器乐。
答:对!这是一个本质的不同。现代不少人筛除这个本质属性,把古琴当作一件普通的民间乐器来学习,我个人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好,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方面器形和音色上的区别。古琴和古筝都有各自的特色,外形上看古筝的体积较大,有筝码、用筝架,琴弦较多,有13弦、16弦、21弦、23弦等等。而古琴则体积相对较小,无品位、用琴桌,琴弦曾有5弦,汉代开始以7弦定型直到今天,也曾有过9弦、10弦琴,但总体都不超过10弦。
问:哦,原来从琴弦数量上就可以初步判断古琴和古筝了。
答:是的,而且你看,古筝上有一排象大雁一样斜置的木桥,把琴弦一分为二。而古琴则是通体一弦到底的,所以比较来看,古筝的长度虽然比古琴长,但是古琴的有效弦长却比古筝还要长出一倍多了,因此音色就比古筝低沉浑厚许多。
问:老师,那么是不是就是说弦短一些音就会高一些,而弦长一些音就会低一些?
答:基本可以这样理解,小时候我们用牛皮筋做成小琴玩,会发现拉紧的牛皮筋弹出的声音高,而松弛的牛皮筋弹出的声音低,基本原理差不多,所以我们在调整琴弦的时候也是这样,拉紧琴弦,音就会增高,放松琴弦,音就会降低。还有就是琴弦的粗细也会影响音高,弦粗音就低沉,弦细音就高亢,所以你看,古琴第一弦是比较粗的,第七弦就最细,所以音高是从低到高逐渐递增。在这一点上古琴和古筝是一样的物理声学原理,就是根据声波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来表示音的高低。振动次数慢或振动幅度小,出音就低,反之则出音高。不过古筝和古琴调弦的工具不一样。
问:哦?那有什么不一样那?(音高啥的好像还是不太明白。。。。下次再抽时间问问老师)
答:古筝调弦要用专用的古筝扳手,有时还要依靠调音器;而古琴调弦则更注重调弦人听力习惯的培养,只要用一双手、一副耳朵就可以听音调弦了,一切崇尚自然。就象弹古筝要戴假指甲,为的是把筝声尽量大的发出来;而琴只要用自己真人的指甲弹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发出很大的音量来。现代不少人认为古琴的音量太小,设计出很多扩音设备来,我倒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假想一张琴弹出了电吉他的音量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问:哦,我好像有点明白了,古筝的音色华丽清脆,而古琴的音色就比较低沉浑厚。
答:恩,是这个意思,古琴历来都是文人的音乐,所谓君子温润如玉,所以对演奏者文学艺术修养的要求非常高。你看自古以来就有“知音难觅”、“阳春白雪”、“对牛弹琴”、“一琴一鹤”等等和琴有关的成语,更有“高山流水”、“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等历史典故,足见琴在古代清高的文人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问:老师那古琴和古筝的音色有什么具体区别呢?
答:你听,其实仔细可以分辨出来,如果用声、韵来区分,你会发现,古筝是“声多韵少”,而古琴是“声少韵多”。所以古筝适合演奏旋律起伏较大,表现方式较为激情的乐曲。古琴则讲究温文尔雅,轻微淡远。从音色上来看,古筝缺少古琴的左手滑音,亦或称之为“走手音”,所以古筝的左手只能在琴弦上做上上下下的辅助颤动,而古琴就要大量用到左手的左右来回往来动作产生吟、猱、绰、注的音响效果,因此古琴也可以说是一件以左手演奏为主的乐器。
问:难怪看老师弹琴眼睛只看左手,右手从来不看一眼,注意力都在左手了呀!
答:是的,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难,随着我们弹奏练习的深入,相信你能很快做到的,不急,慢慢来。
问:老师,我感觉我已经可以开始动手练习了!
答:慢着,还有一些问题要知道哦!
问:还有什么啊?(怎么还不让我摸琴。。。。。。)
答:第三点就是功用上的区别。古筝和古琴都有娱乐的作用,而又有所区别。古琴自古作为与“神”通的祭祀工具被历代帝王所重视,基本经历了神化琴、祭祀琴、帝王琴、文人琴、匠人琴、民间琴、学院琴等几个过程,其传承非常有序(琴史方面可以参考许健编写的《琴史初编》和我归纳的《古琴简史一览表》)。古代人认为弹琴仅仅弹给“三个人”听就够了:第一个是自己,所谓修身养性、怡情悦性;第二个是他(她)——知音,不是知音不与弹,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难觅;第三个是大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所以你看中国画里有无数的携琴访友题材,一大片莽莽苍苍的大山,一个老翁手抱一张古琴上山,几笔昏鸦老树,几处山泉滴沥,充分显示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仿佛淡淡的水墨中漂浮出隐隐的箫声琴韵来,琴就是这样一件让人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乐器。
问:那古筝那?
答:古筝当然也可以娱乐自我和他人,因为它的音乐表现张力比较强,所以更适合拿来表演,表演给别人来看、来听,所以很讲观众和听众。你看,在茶楼里基本上都是看到弹古筝的小姑娘吧?很少看到有弹琴的。
问:老师,那我就感觉有些奇怪了。既然代表文人的古琴和文人喜爱的茶道那么相近,那么为什么现代的茶馆都用古筝而不用古琴呢?
答:是的,从精神层面讲,古琴和茶道、书画等很多与文人相关的艺术互通,更为适合,而现代茶馆茶楼往往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适合大众的口味事关生存,所以古筝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因此就用的比较多了。我期待着有一天,人们更愿意走进有悠悠古琴声传出的茶楼馆舍。
问:老师,我感觉古琴是不是太清高了一点?弹多了会不会离群索居,变成很怪异的人啊?
答:古琴在古代确实是一件比较孤高的乐器,在外人看来,琴的外形奇特神秘,音量小且有走手摩擦音,节奏缓慢不吸引人,但是在文人看来,琴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国传统审美的法则,是一件高品味超尘脱俗的雅器,所以古代文人历朝历代都倍加推崇。只要我们学习古琴的时候多一点虔诚,少一点迷信,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多一点放松,少一点紧张,就不会因迷惘和过分执着而失去自我,毕竟古琴最初还只是一件供人弹奏的乐器而已。
说说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一﹑正调的定弦
(一)所谓正调
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正调是琴的基本调式。
正调亦称宫调﹑正宫调﹑黄钟调﹑仲吕调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调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等。另有《》﹑《忆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调弹奏。
(二)正调定弦
一般的定弦,往往只调整相对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时,往往采取两弦对应调整的方式。运用散音﹑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以下就介绍三种简单的定弦方法:
(1)散音定弦
以耳听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为5612356 。
(2)按音定弦
七弦散音应与四弦九徽按音等高。
六弦散音应与四弦十徽按音等高。
五弦散音应与三弦十徽八分按音等高。
四弦散音应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弦散音应与一弦十徽按音等高。
二弦七徽按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一弦七徽按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七弦九徽按音应与五弦散音等高。
六弦十徽按音应与三弦散音等高。
五弦十徽按音应与二弦散音等高。
(3)泛音定弦
七弦七徽泛音应与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十徽泛音应与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六弦七徽泛音应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三弦十一徽泛音应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五弦七徽泛音应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七徽泛音应与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一弦七徽泛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二弦七徽泛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二﹑主要的外调
(一)所谓外调
所谓外调,指除正调以外的其他调式。在琴曲中,各种外调的应用,都较正调为少。但外调的应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见。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调操弹。
琴的外调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太簇调﹑慢商调﹑无射调﹑凄凉调等。
以下就对最主要的几种外调,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二)蕤宾调
调式名称:蕤宾调﹑金羽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欸乃》等。
(三)慢角调
调式名称:慢角调﹑林钟调﹑黄钟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三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等。
(四)清商调
调式名称:清商调﹑夹钟调﹑小碧玉调﹑姑洗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七弦,使三弦十徽泛音与五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十徽泛音与七弦九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捣衣》﹑《秋鸿》等。
(五)太簇调
调式名称:太簇调﹑夷则调﹑慢宫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一﹑三﹑六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一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三弦九徽泛音与六弦七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获麟操》等。
(六)慢商调
调式名称:慢商调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慢二弦,使二弦与一弦等高。
代表琴曲:《》
(七)无射调
调式名称:无射调﹑紧五慢一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慢一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一弦七徽泛音与五弦散音等高。
代表琴曲:《大胡笳》﹑《小胡笳》﹑《》﹑《龙朔操》等。
(八)凄凉调
调式名称:凄凉调﹑楚商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二﹑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音等高,使五弦七徽泛音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代表琴曲:《离骚》﹑《屈原问渡》等。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名家吟猱大全
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
《五知斋琴谱》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
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
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吟”
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审其音,则先一声微停,次二声相连,又次二声略停顿,凡五声。四转,如前法,得音后即下,随上随下,复上至本位而止。审其音,则先二声相连,次二声略停顿,凡四声。或五或四,审其节奏而用之。旧谱所谓四五余转,以圆满为度者也。
猱:定为三转,得音后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两次而止。运指纯用腕劲,如物有伸缩力,随伸随缩。审其音,则三声缓急相等,连而不断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缓。
《琴镜补》
吟:有五吟四吟两种。五吟者,从本位退下二分,复上至本位,又作两退复。若唱弦,则略去首一退字,唱为复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一复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为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后,就本位进二分,复本位,再作两遍,为三进复,皆以复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实传习之误。……欲扬以连下声,则用猱,欲抑以连下声,则用吟。
《梅庵琴谱》
吟:得音后,将指急急摇动约三四转,犹吟哦之余韵,上下不出四五分。虽动摇不离其位,要至匀至实,不可轻摇漫动。然必松活,得灵动之机为妙。
猱:得音后,稍偏下复摇动约一二转。如猱之悲啼,较吟稍大而缓。
《桐荫山馆琴谱》
吟:按弦得音后,左指按弦的地方,在距离三四分内往来摇动,约四五次,距离先大后小,以至结束。
猱:指在按处往来摇动,距离按处约五六分,比吟的摇动距离大,并且稍慢。
章志荪《研易习琴斋琴谱》
吟:所按之位,左右摇动,以二次为度。
猱:随声向下徽注,复上又下摇得音。如弹性然,以三次为度。
彭祉卿《桐心阁指法析微》
吟:按弹得声后,带音上位右二分,转下位左二分,又上位右一分,又下位左一分,复上至本位为止。凡五音四转,两转一收,先大后小,以归本位。运指如旋规,取音须圆活,犹吟哦之有韵致也。
猱:按弹得声后,带音下位左二分,折上位右二分,又下位左一分,又上位右一分,复下至本位为止。凡五音四折,两折一收,先大后小,以归本位。取向与吟相反,运指如折矩,出声贵苍劲,犹猿猱升木,得其摇撼之声也。……吟从绰,须实上而虚下。猱从注,须实下而虚上。
沈草农等《古琴初阶》
吟: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然后仍回到得音的位上。上下动作的范围不得超过二分。指法取势要圆。
猱: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后上,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动作范围稍大,但不得超过三分。指法取势要方,或直上直下。
许光毅《怎样弹古琴》
吟: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归本位定吟。以圆湛饱满,仿佛吟哦,方有音韵。
猱: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以苍老浑厚圆满为妙。
龚一《古琴演奏法》
吟: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摆动。传统“吟”法中,也有得声后,在音位的右侧或左侧作两三次固定节奏的小幅度摆动。
猱: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两侧作较大幅度的摆动。
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
吟:得音后,在指所按之位往来移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后小,约四五转,仍于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圆满为度。
猱:指于按处轻下重上,过本位五六分,重大带急,须避指甲声,然后动荡有情。
丁承运《论吟猱》
吟:左指于按弹得声后,带音在本位上摇摆三四分许,动荡有声,须实上虚下,约四五转,先大后小,仍归本位为止。取音圆活生动。
猱:左指摇摆幅度约五六分许,较大于吟,须虚上实下,约四五转,运指如折矩,取音苍老浑厚。
叶明媚《古琴音乐中虚实手法的运用》
吟: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转动三四次,最后收音于本位。除本位音外,其余渐次转动之音因右手已无弹奏,故此余音已是虚音。…这些余音是应当只取其意而非以实音出之的。
猱:得音后,于本位音之左或右往来移动数转,幅度先大后小,最后仍归本位收音。无论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指法动作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指法动作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之上,指法虚实相间,动荡有请。
二、以下是上述各解说对吟猱的运指方向、幅度和速度说明的归类总结:
吟猱运指方向
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春草堂》、《琴学入门》、《梅庵》、《桐荫山馆》、《研易习琴斋》、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上后下:《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阶》、张世彬、叶明媚。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上虚下:《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龚一。
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琴学入门》《桐荫山馆》、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下后上:《指法析微》《古琴初阶》。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下虚上:《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习琴斋》、张世彬。
本位上:《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叶明媚。
吟猱运指幅度
猱大于吟:《五知斋》(-分)、《琴学入门》(-分)、《琴粹》(-分)、《梅庵》(分-稍大)、《桐荫山馆》(-分)、《古琴初阶》、许光毅(-分)、张世彬(-分)、丁承运(一分)、龚一。
猱吟相同:《琴镜补》(-分)、《指法析微》(-分)。
吟猱运指急缓
吟急猱缓:《琴粹》、《梅庵》、《桐荫山馆》。
三、从各种吟猱解说中,可以看到运指的方向的差异外,最混乱的是衡量运指幅度中的“分”量,从一二至五六不等。究竟“分”这个单位如何定义?在彭祉卿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有段很详细的分析:
分指律分,盖两律相距谓之律度。每一律度,长者中含四律分有余,短者四律分不足,兹取二分,则半度也。合上下两半度为一全度,仍属本律之音,过此则侵入他律界内矣。
旧谱于吟云往来三四分许,或云二三分许,所取何分,并未注明。如以寸分言,则三准之度,实相倍半。中准用三四分者,下准当用七八分,上准只用一二分,不得统云三四分也。若谓徽间之分,则更有广狭不同。六七徽间之二三分,在十与十一徽间,当加倍而为四五分,更就下准再加,必为八九分,以至全徽矣。尤不得以二三分概之也。今据律分为准,自能随律度伸缩,以通用于全弦。
从现代的律学观点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对的,五度律的小半音(音分)即“短律”,半个大全音(音分)是“长律”,平均的二个律分(约音分)即相等于十二平均律的半个律(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将吟或猱的运指幅度规范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很巧,这幅度刚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动的幅度(构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样。(参考:缪天瑞著《律学》)
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两个基本指法下,还可以依运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吟、大猱和细吟、细猱的区分;也可依运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缓吟、缓猱的区别;因此运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缓不应该是区别吟猱的要点。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缓”的错觉,主要是源于感性意识的相对性。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对此也有段很详细的分析:
旧谱于猱作往来五六分许,较大于吟。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长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声界(注:这里的声即音,一个全音包含两个律)。若猱加大,必过本律,而长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声之外,侵及他声。故不可用。或谓吟可缩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细吟再缩小,必在半分以内,用于上准,将无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将基本的吟和猱的运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说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间。大吟、大猱可界限于本位音上下半个音(即彭说的四律分)之间;而细吟、细猱则是小于四分之一音。而不论吟或猱,按指的摆动须先大后小,最后以定吟或定猱收音。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后,指下继续以骨节微微起伏,血脉动荡;是外观不觉的意中律动。
五、要真正区分吟和猱,应该是在余音的效果上:即吟是圆活完满,猱是方折苍劲。从这个基本点上分析,就能确定较合理的吟猱运指方向。
吟要达到圆活完满,运指必须平衡均匀,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摇动。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摇动,就会产生偏颇,何来完满。另方面,运指的虚实也不能过于强调,“虚上实下”就会造成失衡,破坏了圆活。
猱的方折苍劲,应该是由运指力度的虚实造成,或虚上实下,或虚下实上;这样一来,就涉及了运指的方向性。如果运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摇动,而又要强调运指力度的虚实就会产生本位音游移的现象,那是达不到“苍劲”的效果的。因此,猱的运指必须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间,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间。无论在本位音之上或下,运指均须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要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中,从而得到方折苍劲之效。
那么怎样决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进行方向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应在本位下猱。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则在本位上猱。否则就会和旋律的走势相勃。
同样,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问题,这就要以本位音的巩固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吟须先下后上。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则要先上后下。否则就会使本位音模糊。
至于吟猱的摆动次数,《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并将时值定为中板的两拍,这是相当合理的。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界说,在弹奏实践上,不应过于拘泥,须依乐曲的需要而灵活处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时值的长短分出长吟、长猱和少吟、少猱。长吟、长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摆动次数倍之,幅度也加倍。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减半,按指摆动次数和幅度也相应减半。
六、至此,吟和猱可定义为:
吟——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往来动摇五次,(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复归本位。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位左,又上位右,又下位左,复归本位。)然后以定吟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吟需以圆活完满为度。
猱——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或下四分之一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向本位音往来移动三转,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本位,又下位左,复上本位,再下位左,复归本位,指力虚下实上。旋律以高音下退注入本音,先上位右,转下本位,又上位右,复下本位,再上位右,复归本位。指力虚上实下。)然后以定猱收归本音。时值约为中板的两拍。猱需以方折苍劲为度。
以上,仅是对吟和猱在理论上的初步探讨,可能对初学者,尤其是自学者有些帮助。其实,学琴应重实践,更需灵活处理,这可能就是艺术和科学的差别。琴学到高境界,要求心中无谱,音随意出,那又何必拘泥于吟与猱呢?
说说古琴的几种调式和定弦
一﹑正调的定弦
(一)所谓正调
所谓正调,是从古至今最常用﹑最主要的调式。正调是琴的基本调式。
正调亦称宫调﹑正宫调﹑黄钟调﹑仲吕调等。其一至七弦的音高分别为 sol﹑la﹑do﹑re﹑mi﹑sol﹑la
(5612356)。大部分琴曲都是正调琴曲,其最具代表性的有:《》﹑《》﹑《》﹑《》等。另有《》﹑《忆故人》等琴曲也借此调弹奏。
(二)正调定弦
一般的定弦,往往只调整相对音高。所以,古琴定弦时,往往采取两弦对应调整的方式。运用散音﹑按音﹑泛音都可以定弦。以下就介绍三种简单的定弦方法:
(1)散音定弦
以耳听方式直接定弦。自一弦至七弦音高为5612356 。
(2)按音定弦
七弦散音应与四弦九徽按音等高。
六弦散音应与四弦十徽按音等高。
五弦散音应与三弦十徽八分按音等高。
四弦散音应与二弦十徽按音等高。
三弦散音应与一弦十徽按音等高。
二弦七徽按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一弦七徽按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七弦九徽按音应与五弦散音等高。
六弦十徽按音应与三弦散音等高。
五弦十徽按音应与二弦散音等高。
(3)泛音定弦
七弦七徽泛音应与四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十徽泛音应与六弦九徽泛音等高。
六弦七徽泛音应与三弦九徽泛音等高。
三弦十一徽泛音应与五弦十徽泛音等高。
五弦七徽泛音应与二弦九徽泛音等高。
四弦七徽泛音应与一弦九徽泛音等高。
一弦七徽泛音应与六弦散音等高。
二弦七徽泛音应与七弦散音等高。
二﹑主要的外调
(一)所谓外调
所谓外调,指除正调以外的其他调式。在琴曲中,各种外调的应用,都较正调为少。但外调的应用,在琴曲中也非常常见。很多重要琴曲,都是以外调操弹。
琴的外调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蕤宾调﹑慢角调﹑清商调﹑太簇调﹑慢商调﹑无射调﹑凄凉调等。
以下就对最主要的几种外调,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二)蕤宾调
调式名称:蕤宾调﹑金羽调等。
定弦方法:以正调为基础紧五弦,使五弦九徽泛音与三弦十徽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怪物猎人3g鹿角弹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