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首个西部战区政委朱福去向有人去吗

1911:褪色的红十字
日 00:05来源:
作者:雪珥
一位美女在媒体上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诚信的质疑,这是发生在1911年的一件“小事”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这件“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它的终身:诞生初期的基因变异,令这个以崇高使命相标榜的机构,在日后的岁月中,极难摆脱血液中先天而来的权争、内讧因子。一个有着极大利益、而无严密制约的机构,即便它高高举着十字架,试图建立自己的高尚,也依然难免沦为利益角逐的工具。
一位美女在媒体上掀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诚信的质疑,这是发生在1911年的一件“小事”
之所以是“小事”,是因为这一年发生的“大事”实在是太大了: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轰然倒塌。在改朝换代的大变局中,红十字会的诚信问题,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来说,这件“小事”却直接关系到它的终身:诞生初期的基因变异,令这个以崇高使命相标榜的机构,在日后的岁月中,极难摆脱血液中先天而来的权争、内讧因子。
殷红的十字架,有时无非是名利的另一个战场而已。
危机来自于一位美女的公开发难。
美女的名字叫做张竹君,广东番禺人,这一年35岁。后世史学者将她形容为“身材高挑,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喜欢穿洋装,穿高跟鞋”,尽管这些都没错,也尽管不少著名人物曾为她神魂颠倒,但从今日能找到的老照片上看,张竹君实在难以称得上“美女的的名
当然,“美女”之美,也有一些是容貌及照片难以体现的。
可以肯定的是,张竹君绝对无愧于“才女”的称号。作为上海滩知名的西医大夫,张竹君刚刚创立了一个机构“中国赤十字会”,组织救护团到武汉前线救死扶伤。这位拿手术刀的好手,也娴熟地拿起了笔,在《民立报》上刊登了一封公开信《致沈仲礼书》,语气激烈、措辞尖刻,字里行间才华与霸气一并迸溅而出。
她所攻击的沈仲礼,名为沈敦和,字仲礼,浙江鄞县人,彼时45岁。沈敦和也是上海滩的名人,早在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就组织了相关机构,对战区的中国百姓提供救助,被普遍看做是中国红十字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如今,他也新建了一家慈善机构“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同样宣称要到武汉前线提供人道救援。没想到,刚开张就受到了张竹君劈头盖脸的猛烈攻击。
张竹君的话说得很重:“公窃慈善二字,欺世盗名利久矣。今又欲将牛头马面之红十字会,以混世人耳目。”信中,张竹君要求沈氏将全部账目公诸于世,同时,还指责沈敦和“善变”,始则“以万国红十字会名义”,“未几而万国红十字会变为大清红十字会”,如今“又将大清红十字会变为绅办红十字会”
通篇看下来,张竹君对沈敦和的指责,核心就是利用红十字搜刮资财。
这篇激烈的檄文,见报日期是10月26日,武昌暴动之后的16天。见报这天,张竹君已经离开上海两天了,正率领她的“赤十字会”救护团,开往武汉。在武汉,起事的革命军与清军正在进行激战,双方死伤不少,正是最需要人道救援的时候。
“赤十字”公开抨击“红十字”,这国际红十字历史上怪异的一幕开演了。
面对张竹君的攻击,沈敦和在两天后进行了回应。他在《申报》上发表公开信,题为《沈仲礼驳张竹君女士书》。在信中,沈敦和首先回顾了自己与红十字会的渊源,驳斥张竹君对他“善变”的指控。但在否定自己搜刮钱财的同时,也同时承认了并未及时向捐款者公布捐款的使用情况。
人们后来才知道,在张竹君高效建立并开往武汉的“中国赤十字会”救护团中,有4名并无医护执照的“男女医生”,而且使用了化名,因为他们的真名实在太如雷贯耳了:黄兴、宋教仁、陈果夫、徐宗汉。
国民党的革命史料中,毫不隐晦地承认:黄兴等人能够平安、迅速赶到武汉前线,尤其是黄兴能够顺利接掌武汉的革命军军事指挥大权,必须归功于张竹君利用“赤十字会”旗号的出色掩护。尽管根据 “国际惯例”,红十字会在敌对双方之间,必须严格保持中立(Neutrality),这样才能获得交战双方的安全承诺,在战区获得相对自由的通行权。如果红十字会向交战的任何一方提供情报搜集、人员装备运输等支持,则毁坏了红十字会的中立及信用。张竹君利用“中国赤十字会”,主导和实施了作战一方主要将领的护送,这种“超常规”的做法绝对违背了红十字的原则,实际上等同于参与了敌对的军事行动。当然,主流革命史观中,革命者是可以不择手段的,而敌人则是不可逾越规则的。
对于10月10日的武昌暴动,事后分享了主要胜利果实的革命党,其实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枪炮声响彻武昌时,黄兴正在香港养伤。听到武昌暴动的消息,黄兴十分兴奋,决定赶到武汉去。张竹君提供的“赤十字会”通道成为最佳的选择。
一场大“运作”开始了,时间节点拿捏得恰到好处:
10月17日,黄兴等人离开香港,辗转赶往上海。次日,张竹君就在上海的报纸上刊登《发起中国赤十字会广告》,表示自己“愿率同学数十人先赴鄂、次赴蜀”以尽医生天职;
10月24日,黄兴等人抵达上海。当天,“中国赤十字会”的救护团就从上海出发,开往武汉,同时开始公开征召“第二团”;
在红十字旗帜和白大褂的掩护下,黄兴等人轻松地通过了政府设立的层层封锁,在10月28日顺利地到达了武汉……
对于相差两天而先后成立的“中国赤十字会”和“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我们可以肯定:张竹君的“赤十字会”和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掩护黄兴等革命党骨干开赴前线;而沈敦和的 “红十字会万国其目的极为单纯,救死扶伤而已。
吊诡的是,张竹君在对沈敦和突然发难后,便没有了下文,除了沈敦和那份迟到两天的辩解,这场“赤”、“红”口水战几乎迅速地烟消云散了。而张竹君如果真是为了规范慈善事业,她本来已经点中了沈敦和及其“红十字会”的死穴:善款使用黑箱运作。如果抓住这个问题继续深化,则完全可能令善款管理的规范化更早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这对树立“赤十字会”的形象绝对是个大好机会。但是,张竹君却突然放弃了,如同其突然发难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甚至连她的“赤十字会”也迅速解散,昙花一现。
对于这一切令人费解的现象,合理的解释似乎只能是:张竹君的所有行为,其本质并非一场人道救援行动,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为了人道救援,而是为了护送革命党首脑们抵达前线。红十字的大旗、义正词严的公开诘问,都只是为了将水搅浑,以便暗度陈仓。
果如此,则在这风云年代里已无山头可依的沈敦和及红十字,有幸当了一回革命的台阶和道具。
辛亥年的乱局中,高举着红十字大旗的,不仅是张竹君的“中国赤十字会”,沈敦和的“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还有许多家同类机构。而其中将旗帜举得最高的,就是官方的“大清帝国红十字会”。一国之内,并列着三家颇具知名度的红十字会,这无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景观。
从红十字运动进入中国的第一天,它一直都在艰难地扛着政治的十字架负重前行。
年,日俄两国以中国东北领土为战场,爆发日俄战争,中国政府却被迫宣告中立,战区内成千上万中国民众面临严重的人道危机。为此,日,中国英、法、德、美五国人士数十人在上海英租界成立了“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万国红会)。一周后,他们又正式改名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这就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正式发源。沈敦和就是“万国红会)的主要发起人和管理人。而宣告中立的清政府,自己不便在战区出面,对这个“民间机构”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万国红会)在日俄战争中,为救助中国百姓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战后,“万国红会”本应解散,但应官方要求,为救助海参崴地区的华人华侨,继续服务辖区。日,吕海寰、盛宣怀等上奏请旨试办“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于1908年5月核定照准运营,取代了“万国红会”本日,官方任命盛宣怀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6月正式更名为“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并启用了新的关防(印章)。
“大清帝国红十字会”的建立,标志着官方对红十字会管理的深度渗透。此后,红十字会内部,官方与民间两股力量开始不断摩擦、争斗。
作为红十字会内部“民间”力量的代表,沈敦和其实也算是“体制内”的官员。他出身于宁波的茶商世家,早年赴美、英攻读政治和法律,毕业于剑桥大学。回国后在各地辗转任职。义和团-八国联军动乱后,沈敦和出任山西洋务局督办,同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相识。次年(1902年),沈敦和出任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督办(校长),与李提摩太一道,将山西大学堂建设成为北方改革开放的思想教育基地。1904年成立万国红会后,李提摩太帮助沈敦和获得了列强的支持,及日俄两个交战国的认可。
“大清帝国红十字会”成立后,他作为“总董”,留在上海,负责为红十字会筹款,而会长盛宣怀则常驻北京,负责与政府各部门的周旋——其实,红十字会的会长职务,对于盛宣怀来说,不过是诸多兼职中一个极不起眼的职务。不久,盛宣怀就出任邮传部尚书,主管大清国最为重要的铁路、航运、电报、邮政等支柱产业,根本无暇顾及红十字会的工作,沈敦和是红十字会的实际灵魂人物。
沈敦和相当反感官方对红十字会的控制,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拉锯战,始终贯穿在“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内部,这造成了内部官、商两界,及北京、上海两地之间的巨大分歧和离心。
武昌暴动发生后,“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处境尴尬,在交战区,一方是政府军、一方是反叛者,而红十字会的业务,依法必须接受陆军部指导,是有基本政治立场的,绝非国际红十字会标榜的中立。加上帝国政府被一连串的打击弄得发懵,政治立军事上的反应还没到位,更谈不上人道救助之类的“不急之务”。这其实就是被张竹君指责的“红十字会”反应迟钝的真正原因,也是沈敦和最后下决心另行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的根本动力。实际上,沈敦和是撇开了官方的“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处另起炉灶,新的红十字会更为中立,能够在交战双方获得更为严肃的尊重和礼敬。显然,这是稳重妥当之策。
“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组建后两天(10月26日),盛宣怀因推行铁路国有政策而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并被朝野当做激发保路运动和武昌暴动的罪魁,遭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处分,其红十字会会长的职务也同时被免,一些议员甚至要求政府处决盛宣怀(参阅雪珥著作《辛亥计划外革命》),自此,“大清帝国红十字会”实际已经瘫痪,直到19天之后(11月13日),中央才任命前外务部尚书吕海寰接任红十字会会长,沈敦和继续当总董,而在任命状中,中央已经不动声色地将“大清帝国红十字会”改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这是对沈敦和“独立”行为的让步和追认,也是为自己所留的退路,体现了危机下的与时俱进新思维。
与政府和沈敦和这边的复杂局面相比,张竹君为革命需要组建“中国赤十字会”,就简捷便当许多。
张竹君的社交网络,为她组建“中国赤十字会”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仅仅经过两天的动员,她就获得了足够的资金,在南市上海医院召开了成立典礼。上海滩名人李平书、杨千里、陈继武等纷纷到场,发表演说,而董事会更是群星灿烂,令人侧目。报纸上称赞张竹君是“救死扶伤,志虑宏远,宗趣正大,南丁格耳(尔)之再见”。这种风头,是循规蹈矩的沈敦和所难以企及的。
在武汉前线,“赤十字”、“红十字”两家机构的救护队,都忙得不可开交,而张竹君本人也因“心力交瘁,加以开刀时为毒气侵入,发热臂肿”。值得注意的是,张竹君在前线,依然动用红十字的特权,为革命党提供便利。11月27日,政府军经猛烈攻击后,夺取汉阳,封锁长江,黄兴急需逃离汉阳,撤到武昌去。在这紧急关头,就是张竹君动用了人道救援专用的渡船,将黄兴夫妇等人护送到了武昌,再次为革命而牺牲了红十字的基本原则。
12 月14 日,张竹君率领救护团一部分队员先期回沪,频繁地接受媒体采访,与新闻界的互动十分顺畅、娴熟,各报纷纷连载她有关前线战况和伤病救助的演讲。吊诡的是,她除了大谈前线的情况外,再也没有提起对于沈敦和的“中国红十字会”的任何指责。
“赤”、“红”之争并非辛亥年的孤立现象,战乱之中,红十字大旗如同护身符一般,到处飘扬、随意飘扬:广东红十字会、中华红十字会、粤东红十字会、济群红十字会、大汉红十字会、广东河南赞育红十字会等等,以及与时俱进换上了红十字大旗的各种传统慈善团体,与各地层出不穷的都督们一般,如雨后春笋到处涌现。
这具鲜红的十字架,突然成为新时代的人气产品,当然是因为有“利”可图。已经多少掌握了国际惯例的各派枪杆子,都给予佩戴红十字徽章者一定的便利甚至特权,扛着红十字大旗,不仅能更为安全地在战区通行,避免受到双方士兵的骚扰和侵袭,甚至还能在交通、税收等方面享有直接的好处。兵荒马乱中,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吸引人的呢?
几年后(1918年),在美国红十字会对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的一次秘密调查中,发现红十字的滥用遍及中国:如在成都,一有风吹草动,整条街道都会挂满红十字会旗帜;而在万县,商人们为保护自己的财产,都悬挂红十字会旗,并出售会旗与其他红会标识,赚取大量钱财;甚至有军队以红十字会作掩护进行战斗突袭。
一时之间,加入红十字会成为最为时髦及划算的投资。沈敦和的“红十字会成对上海之外的民众放开申请后,表格及会费蜂拥而来,红十字会一时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关注的对象,也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争斗的舞台,上海法租界内甚至发生了红十字会会员住宅遭到炸弹袭击的事件。对于红十字会的大力发展会员,有读者甚至投书《申报》,呼吁沈敦和 “瞻顾大局,别谋生财之道”
至于利用红十字会的名义搜刮钱财,更是防不胜防。红十字会多次登报澄清,自己“并未派人在本埠外埠挨户募捐,亦无分赴内地及围场、车站逢人敛款情事” ,敬告人们不要上当,同时要求会员“格遵会章,束身自爱,严守中立……幸勿自失信用,损害本会名誉。人会诸君所得佩章、凭照,幸勿顶替借用。
至于交战双方的特工人员,甚至军人,将红十字作为掩护,也成为刺探军情、发动偷袭的好办法。
这些都令这具来自西方的红色十字架,面临着中国特色的艰巨考验。
混乱的局面引起了朝野的共同关注。张竹君率先退出了这场游戏,1912 年4 月27 日,她在上海集会,宣布“中国赤十字会”完成了使命,主动退出。
半年后(10月30日),在民国政府的支持下,全国红会组织统一大会在上海汇中旅馆开幕,整顿中国地面上凌乱树立的红色十字架。副总统黎元洪、外交、内务、海军、陆军四部,奉天都督赵尔巽、江苏都督程德全,及各省分会,均派代表到会。
沈敦和在大会上说,国内红会名目繁多、参差不齐的状况与国际通例不符,“求合乎世界大同,此本会之所以急谋统一也……苟不谋统一,必至各自为政,办法分歧,既无团结之精神,即无巩固之基础,对内对外,能力薄弱”
在公权力的保驾护航下,红十字会在组织形式上很快地统一起来,但是,其内部粗陋的管理、不息的内讧,却成为难以根治的顽疾。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内部,为了领导班子的改选,竟然“大打出手”,甚至出现了暴力威胁的恶性事件,官方与媒体的调查都显示居然有黑道插手其中。
一个有着极大利益、而无严密制约的机构,即便它高高举着十字架,试图建立自己的高尚,也依然难免沦为利益角逐的工具。
[责任编辑:robo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走向共和:从辛亥革命到国共内战----国军传
国民革命军,中国近代第一支真正的军队。也许你不知道国民革命军是什么,但是谁都知道跟共产党打了14年的&国军&,&蒋军&,&国民党军&。而国民革命军的父辈是当年武昌城头的革命军,他们本身诞生于北伐战争,子辈成为国民政府军,后来的国军。
国民革命军军旗
小时候看历史书,国民党军的地位就跟纳粹党卫军一样,那不是一支人民军队,而是一支党军,效忠的是这个党,然后再是这个国家,最后是人民。结果高中军训时,无意听见PLA的军歌:&共产党怎么说,咱怎么做!!!&忽然发现,PLA其实也是党军,只不过一支打赢了,一支打败了而已,同宗同源的两兄弟,发狠死磕的两冤家。但历史并不是由教科书所能改编的,正如南京大屠杀成为日本国内禁忌的话题一样,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谁没有禁忌的话题呢?!&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军(新一军)
1911年新军在武昌城打响了中国走向共和,走向民主的第一枪。
清王朝已是一扇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中华大地上的频繁起义如同给破败房子重重的一脚,但是无数革命前辈都未能看到中国走向共和民主的一天就已经倒在血泊中,也不曾将头转向故乡的那一方。
处决前黄花岗烈士的遗照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武昌城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土地,燎原的星星之火遍布各大城市,打响中国革命第一枪的武器,正是一代名枪:汉阳造。枪在手,跟我走&&
汉阳造步枪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义。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 10月28日 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邹容和革命军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1911年 11月3日 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日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义。7日成立浙江军政府,以汤寿潜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吴禄贞在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等会晤,议组燕晋联军,准备举兵直捣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广西宣布独立,改抚署为军政府,以巡抚沈秉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洪都督电起义各省,请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广东独立,推两广总督张鸣岐为都督;因张逃,复推胡汉民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义。11改督署为福建都督府,推孙道仁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苏、渐都督联电沪督,倡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沪督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沪筹组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凯派蔡廷斡、刘承恩等人武昌诱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汉口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 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孙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七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911年 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 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军在资州起义,杀端方,回师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独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咨询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凯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 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2月4日各省代表会议决议和条款四条,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年 12月5日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次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年 12月7日海军开代表会,公举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年 12月17日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1911年 12月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 12月20日六国驻沪总领事照会南、北和谈代表速定和议。
1911年 12月25日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各省代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和谈&商订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 1月2日 直隶滦州新军起义。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事实上,革命军面对的敌人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近代陆军原型:北洋军。
北洋军的战斗力水平直接影响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对民国的控制力,影响了中国北洋军阀时期的混战,也由此引发了浩浩荡荡的国民革命运动,即北伐战争。革命军直接对抗武装到牙齿,清王朝最后的希望,耗费上亿白银堆建出来的北洋军,无异于送死,27日在袁世凯下的北洋军开始对武汉展开疯狂的进攻,革命军只能靠着一腔热血与疯狂与敌展开血战,很多人没能等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旧清军与北洋军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
北洋军的装备,堪比30年代民国王牌德械师。
下面是1906年时第六镇的装备情况:成军之初,全镇共有曼利夏步枪6863支,小口径毛瑟步枪(1888委员会式-汉阳造的原型)253支,
哈其开斯步枪37支,共7153支,毛瑟马枪140支,曼利夏马枪924支。1906年,北洋兵备处发日式三十年式步枪6849支
三十年式马枪1483支,替换下原来的杂式步、马枪。1908年,近畿军械局又配发日式二十九年步枪6支,马枪4支。总计全镇应共有日式65毫米步、马枪8342支,因二十四混成标东调随带走步马枪1809支,则此时第六镇实有步马枪6533支。原有格鲁森57毫米陆炮12门,格鲁森57毫米山炮32门,克虏伯87毫米围城快炮4门,马克沁机关枪8挺。1906年,北洋兵备处配发法国克鲁苏75毫米陆炮36门,克鲁苏75毫米山炮18门,替换下原来的杂式火炮。总计法式克鲁苏75毫米火炮54门。枪炮以外,按全镇统计(二十四标东调之前),另有标旗6面,营旗24面,军官佩刀372把,军佐佩刀126把,军官六响手枪257支,军官七响手枪215支,军佐六响手枪36支,军佐七响手枪49支,炮目兵七响手枪355支,马兵刀988把,短兵刀1046把,洋步号98支,洋马号59支,洋步鼓26面,铜吹哨342支,四倍光千里镜284具,八倍光千里镜180具,侧视镜219具,孔明灯633具,号灯20对,救伤床69架,子药箱192个,大洋镐 192把,大洋锨576把,大洋斧96把,叠锯144把,小洋锨3024把,小洋斧1200把,小洋镐1824把,修枪炮器具20副,军乐队刺刀50把,枪刺劈剑器具308副,军乐器具一套。这就是第六镇1906年时的全部家当。
国父中山先生,深知北洋军的厉害,于是和号称&东方俾斯麦&的袁世凯展开会谈,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携北洋军各级将领宣布通电共和。中国封建王朝至此全部结束,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一页。
北洋军军乐队 &
然而随着袁世凯成为民国总统,中国革命的路线其实并不顺利,袁世凯修宪,称帝,&中华帝国&的玩笑成为了袁世凯这辈子最大的污点。那个曾经在朝鲜半岛靠镇压东学党起义起家,建立北洋新军创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军队的将军,通电革命,推翻清王朝的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成为了21条的卖国贼。
北洋军强悍的战斗力,在二次革命中表露无遗,打的革命军满地找牙,黄兴,和中山先生以及陈其美等人流亡日本,举国通缉。历史教科书上说这是革命的妥协性,软弱性,试问如果当年直接和北洋军对立,那么中华民国的建立很有可能将不复存在,推迟20年,甚至30年&......中国革命即再次掐死在摇篮中,且万劫不覆。
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在北洋军阀的混战中风雨飘渺,北洋军在混战中逐渐消耗,内耗,干耗&&直到1924年,中山先生依靠南方政府的军阀武装作为基础,建立了国民革命军,以广州黄埔军校为根基,建立国军的最早的八个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到第八军。
北伐军在上海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各个都是国军元老级的人物,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总司令是蒋校长。
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
北伐战争进行到了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了扩编,从8个军扩编到了27个军。
战争中北洋军被彻底消灭,影响中国近代20余年素以强悍,精良著称的北洋军荡然无存。&
北洋军骑兵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当夜撤离北京,退出山海关外,张的专列在到达沈阳附近的皇姑屯(京奉铁路和南满铁路交叉的三洞旱桥),被日本关东军默认的炸药炸毁,张作霖身负重伤,稍后死亡。6月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
1928年12月29日,少帅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至此宣布成功,中国统一。
国民革命军改称中国国民政府军。
张学良将军
随后国民党内部又爆发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等多场内战,同时进行了对红军的围剿,导致当初国民政府编制的84个军计划无疾而终。
十分有趣的事情,青天白日其实是原民国海军军旗
1935年,红军遭到重创,各地军阀回归政府统一指挥,相邻的日本帝国对中国的威胁不断增加,国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整编,将军队缩编为60个师,全部进行德国军事化训练和装备来提高战斗力,然而1937年日本发动7.7事变,中国军队的计划再一次被终止。
到抗战爆发,只有20个师完成了整编,淞沪战场中,德械教导部队全灭,中国军队又一次回到了一无所有的境地。抗战中,国民政府军拥有120个军,354个师,然而由于实力的差距,八年抗战国军阵亡300万人以上,中将及以上军官阵亡超过200名中下级军官更是。抗战中的国民政府组成中国远征军,首次远征海外,且威震寰宇。
年仅10岁的远征军小战士&&
中国远征军
1946年,国民政府军依照中华民国宪法(1946)规定,军队不受党派控制,以总统为最高武装部队司令,改名中国民国国军,1947年起由国防部指挥。
1949年后,国军败退台湾,至今。
国民革命军,它是中国革命史中无法忘却的一支军队,中国人民第一支自己的军队。当然第二只就是战无不胜的解放军。&
我们的战争电影,谍战电视剧中的国军各个都是投降兵,特务军统所占比例极高,且各个都是纳粹德国盖世太保级的人。深不知有多少人见过国军的真面目,了解过这支和PLA打了14年才打赢的军队是个什么样子。美国的战争片给我们感觉很真实,是因为敌人也是人,敌人厉害,你打赢人家,证明你比敌人更NB,如果每个日本兵都是《举起手来》里的潘长江饰演的小丑,冯小宁导演,你是不是在羞辱阵亡的300万国军,以及中国3000余万受难的同胞,我的祖辈呢?!敌人那么耸,我们挨了8年揍。&
中国的近代史中,国共的关系已经从当年的敌对,变成了今天的友善,海峡两岸正在培养共同语言,这也是&民国100周年&大张旗鼓的一个重要原因。&
敬礼,国民革命军!
&祝海峡两岸同胞,海外侨胞,中华儿女,双十节快乐!
&中国走向共和一百周年纪念日,勿忘。&
抗日战场国民革命军将官阵亡名单(师级以上)
姓名/军衔/职务/阵亡时间/阵亡地点/备注
佟麟阁-上将(追授)29军副军长日 & &河北南苑
赵登禹-上将(追授)132师师长日河北南苑
郝梦龄-上将9军军长日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54师师长日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67军军长日江苏松江
高志航-空军少将(追授)空军驱逐机司令日河南周家口
夏国璋-中将172师副师长日浙江湖州吴兴
吴国璋-中将75师副师长日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追授)145师师长日安徽广德自杀
萧山令-中将宪兵副司令日南京
姚中英-少将156师参谋长日南京
司徒非-少将160师参谋长日南京
刘震东-中将第五战区第二路游击司令日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追授)122师师长日山东滕县
邹绍孟-少将124师参谋长日山东滕县
赵渭滨-少将122师参谋长日山东滕县
范庭兰-少将豫北别动队第五总队总队长日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骑兵第六师师长日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173师副师长日山东蒙城
李必藩-中将23师师长日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23师参谋长日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洪-中将114师师长1938年6月山东菏泽冯家场
傅忠贵-少将鲁北游击司令日山东
冯安邦-中将42军军长日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152师副师长日广东清远
李巩良-中将军训部辎重总监日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第一战区副参谋长日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79军参谋处长日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29军军长日江西龙里
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日河北迁安
韩炳宸-少将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日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江苏第一路游击司令日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197师师长日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2军副军长日广西昆仑
钟毅-中将173师师长日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追授)33集团军总司令日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33集团军高参日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豫南游击第五纵队司令1940年5月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新27师师长日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新27师副师长日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新27师参谋长日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3军军长日山西悬山自杀
寸性奇-中将12师师长日山西毛家湾自杀
金崇印-少将17军参谋长日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70师师长日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190师副师长日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新3师副师长日甘肃
李翰卿-中将57师步兵指挥官日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98军军长日山西东峪
朱世勤-中将暂30师师长日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暂30师副师长日山东潘庄
左权-少将18集团军副总参谋长日山西辽县
戴安澜-中将200师师长日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暂45师师长日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96师副师长1942年7月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鲁苏战区高参1942年8月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日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113师参谋长日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山东铁道破坏总队长1943年5月山东
江春炎-少将114师参谋长日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追授)暂5师师长日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150师师长日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预10师师长日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骑8师副师长日安徽颍上
李家钰-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日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104师步兵指挥官日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36集团军副官处长日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8师副师长日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79军军长日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追授)131师师长日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桂林防守司令部参谋长日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追授)31军参谋长日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38师副师长日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第三战区第一突击队司令1945年6月浙江孝丰
再次敬礼!
如果说在朝鲜战场上的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那么在抗日战争正面用胸膛顶住鬼子枪膛的国军将士,你们是最可敬的人! & &&&&
袍泽弟兄&&转自&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尽战区进不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