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起到什么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成战败国
关键字: 一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德战争胶州湾胶州湾事件协约国日德战争巴黎和会一战百年老照片
发生于青岛的日德战争是一战在亚洲爆发的唯一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一直保持中立,直到美国参战后才加入协约国,以工代战,向欧洲输送14万华工。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乡。
然而,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被视为三等战胜国。在山东主权问题上,列强无一支持中国的正当要求,战前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的领土,以及那里的铁路、矿产、海底电缆等,竟统统归日本所有。
中国人民忍无可忍,最终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迫于压力,北洋政府拒绝签字承认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最终成为战胜国中的战败国。
日,三艘德国军舰驶进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德军官兵就占领了青岛。史称&胶州湾事件&。日,李鸿章、翁同龢、海靖签订了《中德胶澳租借条约》,规定将胶州湾及南北两岸租与德国,租期九十九年。图为德军士兵占领总兵衙门。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着手建立殖民地,兴建了大量的工厂,重建海港。为了维持治安,德国人雇佣了大批中国人巡捕,并对其加以军事训练。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同时,德国人还在沿海地区兴建了大量的炮台及海防设施。图为德军士兵在青岛进行登陆演习。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在青岛构筑了两条防线准备应对协约国的攻击。图为德军军官团在演习中商讨对策。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尽管德军构筑了临时炮台,并挖掘壕沟工事,但由于当时驻青岛的德军总兵力不足5000人,因此德军的防守变得极为困难。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日,日本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英国加入协约国阵营。6日,中国宣布保持中立。与此同时,日本联合英国准备进攻驻守青岛的德军。日,日军在山东龙口登陆。左上图为日本民众欢送进攻青岛的日军部队。右上图为日军从龙口登陆。左下图为日军在进攻时搭设的机枪阵地。右下图为日军在占领胶济铁路后,在青岛外围的李村进行补给。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日,日军从山东青岛崂山湾登陆,从侧面袭击德军。中国将青岛及其外围地区划为交战区,意味着所有参战国可以在交战区内随意开火而不用顾及中国主权。
日军登陆后,英军也派出了2000余人的部队支援日军。9月26日起日英联军开始向青岛外围防线发动进攻,相继占领了德军在孤山、楼山、罗圈涧、浮山的外围阵地。9月至10月间,日德两军在青岛外围展开激战,互有胜负。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1914年11月,日军炮击德军阵地。11月1日,日德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炮战,双方发射的炮弹多达3200多吨。
1914年11月,日军占领德军阵地。由于日军数量高达4.5万人,是德军驻军的9倍,德军在抵抗了2天之后所有的主要阵地就全部被攻占了。
11月6日晨,德军中尉布鲁肖携带着德国总督的密件驾驶飞机逃离青岛。同日,德军最后一艘炮舰&亚格尔&号在胶州湾自沉。当日晚,在猛烈炮火轰炸之后,日英联军利用坑道突袭终于夺取了中央堡垒。中央堡垒失守后,德军最后的防御线全面崩溃。
11月7日清晨,德军自爆了受到日军围攻的俾斯麦山炮台。战至19时30分,其余炮台也均落入日军之手。德国总督迈尔瓦德克见大势已去,命令余部炸毁防御设施,在信号山(现观象山)挂起白旗。至此,青岛战役结束。1914年11月,英军士兵在被炸毁的德军炮台前合影。
1914年11月,投降的德军从要塞中走出,准备整队下山前往日本战俘营。德日青岛战役前后共历时67天,德军伤亡817人、被俘4869人、自沉舰艇10余艘;日军伤亡2399人,被击沉舰艇5艘。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日,日军以胜利者的姿态发表占领青岛宣言,同日,日军在青岛市区内举行阅兵式。
1914年日本在占领青岛后顺势占领了胶济铁路。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5月,日本在对华增兵3万后发出最后通牒。5月25日,北洋政府签字接受了二十一条的部分要求,包括北京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承认日本该国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享有优越地位和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等。
日,美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宣战。在经过权衡以后,日,中国宣布参加协约国并向德、奥宣战。早在宣战前,中国就已经向协约国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计划,以向英法输出劳工的方式换取两国在未来的外交谈判中对中国政治诉求的支持。参战后,中国政府支持英法两国政府在华招工参加一战。图为协约国招募的中国劳工在青岛港登上客轮准备开赴欧洲。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日,法国圣奥梅尔,中国劳工中的医疗人员正在围观女救护车司机发动汽车。整个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派去了约14万名劳工,这些劳工不仅被派往欧洲,也被派往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等地区。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图为1918年,中国劳工将货轮上的牲畜运到岸上。由于筛选劳工的条件非常苛刻,因此中国劳工给法国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强壮,比印度人能吃苦。
日,法国前线附近,中国劳工表演&跑旱船&,加拿大军乐队为其伴奏。1918年中期,大量劳工营被调往前线负责挖战壕的工作。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日,中国劳工正在表演舞龙。中国劳工常和英国管理层因语言不通发生冲突,某次一名英国军官因为说了&Let's go.&,被劳工认为英国人骂他们是狗,随后劳工营就发生了暴动。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法国布洛涅,中国劳工正在将9.2英寸炮弹装车运走。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日,法国克雷西森林营地,中国劳工正表演武术。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春,中国劳工正在法国坦克维修中心清洗坦克。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春,中国劳工正在法国坦克维修中心维修坦克。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春,中国劳工正在法国坦克维修中心给坦克换装发动机。很多中国劳工在法国学习了吊车和其他技术装备的操作,并成为法国地区军用物资中转站的主力。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1918年春,中国劳工正在法国坦克维修中心维修发动机。战争结束后,3000余名经过培训的劳工留在了法国从事技术工作。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整个一战期间,大约有400名中国劳工在前线因德军轰炸和炮击阵亡,还有约700名劳工在海上运输的途中因为客轮被德国潜艇击沉死亡。战争结束后,中国劳工还帮助法国进行了重建工作。图为日,法国加莱,中国劳工正在搬运谷物。图片来源: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日,一战结束后,北洋政府召开大会庆祝一战胜利,在故宫太和殿举行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式,并鸣礼炮108响。虽然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但在协约国各国眼中,中国依然是个未派一兵一卒参战的三等国家,这直接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完全丧失话语权。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1919年,法国召开巴黎和会解决战后问题,中国提出的包括收回各国在华特权,废除21条以及归还山东半岛的提议全部被和会驳回。日,一场抗议巴黎和会和北洋政府的示威游行席卷北平城,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日至日,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召开。日,中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将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全部开为商埠等。但同时,条约也规定了包括胶济铁路、青岛盐场等设施都需中国用巨款赎回,税务和海关的高层人员中必须有日本人等。图为中国海军登上青岛港准备接收青岛。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日,中国接收青岛。左图为中方仪仗队正在升旗,右为中日两国军队交接。在交接后,日本在领事区内仍设有9个警察局,并将战舰停在青岛港内&护侨&。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接收仪式后,当地士绅在胶澳督办公署门前庆祝。就在5年以后,日军先后两次以护侨的名义占领青岛。对于一个忙于内战、国力孱弱的国家来说,国家主权的维护都只处在次要的地位上。图片来源:青岛市档案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大星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向帝国主义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新的矛盾,从而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出现,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但战争也引起了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导火线:日,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战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大战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起因和各主要交战国的战略方针,大战的根源在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早在1882年,德国即拉拢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Triple&Alli-ance),即同盟国。年,逐步形成英法俄“三国协约”(Triple&entente),即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和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加深,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迫切希望从战争中寻求出路。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死的事件,成为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对塞宣战;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同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大战从此全面展开,先后卷入战争的达33国,总人口达15亿。
俄、法两国表示支持塞尔维亚,英国暗中支持俄、法。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几天后,德、俄、法、英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战场上双双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战争发动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鲁士有军国主义的传统,起源于军事征服,17世纪以后,普鲁士对外不断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18世纪腓特烈二世改革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更加发扬广大了。19世纪中期,德意志通过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于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一步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仰。从当时的现实角度来看,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位的不相称,刺激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欲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但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国瓜分完毕。于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就将拓展海外市场、占领殖民地的愿望,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到处侵略扩张,力图冲出欧洲,走向世界,成为战争狂人。欧洲火药库火药库区域位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巴尔干半岛从14、15世纪起,长期处在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尔干内部矛盾。从19世纪70年代起,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巴尔干各国间的领土、种族、宗教等矛盾也随之而起。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巴尔干半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欧洲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大为激烈。巴尔干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俄国打着打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奥匈帝国也在德国的支持下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只要一根火柴,就会导致整个欧洲的大爆发。
战争双方/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双方主要参战国协约国:、、、、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日本、黑山、意大利王国;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双方兵力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即达7.045亿,动员陆军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动员陆军兵力634万人。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是主战场。海上以北海为主战场。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 &&
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第二阶段:年。1916年使决定性的一年,陆上三大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海上的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制海权。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年。美国参战,美国参战的原因:协约国贷款;俄国二月革命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国;俄国相继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俄退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战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东线战场毒气弹爆炸时的情景在东线,俄军统帅部(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为最高统帅)决定以西北方面军进攻东普鲁士,以西南方面军进攻加利西亚,后者为主攻方向。月间,俄军在东普鲁士遭惨败,但在加利西亚打败了奥匈军(F.X.J.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为总参谋长)。德国为援助,对俄国西北、西南两个方面军的结合部(中游)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失利。随后,俄军企图乘胜打进德国腹地,德军抢先发动新的进攻,企图歼灭罗兹地区俄军。双方的企图均未实现。在巴尔干战场,奥匈军对的多次进攻,遭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军队的英勇还击。1914年10月,土耳其参加同盟国一方作战,对协约国构成新的威胁。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双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导致后备兵员和后勤保障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战略主动权仍掌握在同盟国手中,但协约国的战争潜力正在动员起来(年初英、法、俄、比、塞5国陆军师数为231个,德、奥、土为210个)。英法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同时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企图尽快打垮协约国的薄弱一环──俄国,尔后打败英法,因此在西线也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在东线则积极进攻。1~2月,俄国西北方面军同德军进行了东普鲁士战役,俄军惨败。1~3月,俄国西南方面军同德奥联军进行了喀尔巴阡冬季战役,俄军形成了入侵匈牙利平原的态势。德国为稳住奥匈,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战线中部发起了著名的,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5月,原同盟国成员国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宣战,在奥匈东南开辟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意军(统帅为L.卡多尔纳)企图配合俄国和塞尔维亚等国军队打垮奥匈,但意军在伊松佐河地区连续发动的4次攻势(6~12月)均无进展。10月,保加利亚参加同盟国之后,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西线战场1914年,双方的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为H.J.L.von毛奇,或称小毛奇)的主攻部队和钳制部队按计划行动。~25日,德军同法军(总司令为J.-J.-C.霞飞)和英国远征军(总司令为J.D.P.弗伦奇,后由D.黑格继任)在法国东北边境多次交战,即“1914年边境之战”。法军南撤,德军推进到巴黎以东马恩河地区。1914年9月,德军在该地区遭法军大规模反击,史称“1914年马恩河战役”(见),德军退至埃纳河一线。至此,西线大部地段开始形成阵地战。在法国北部地区,交战双方的翼侧暴露。月,德军和英法联军为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直到海岸方止,史称“奔向大海”(“race to the sea”)作战。到11月,整个西线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 日,德军为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入侵中立国卢森堡。8月3日,德军未经宣战,越过德比边境,进攻比利时。德军企图攻占列日炮台,遭比利时守军顽强抵抗。至8月9日,德军在付出伤亡3万人代价后,侵占比利时全境,并在边境交战中将法军派往比利时的掩护部队驱回法境。8月21日,德军兵分五路向法国北部进犯,法军防线被突破,被迫撤退。9月3日,德军逼近巴黎,法国政府撤往波尔多。5日至12日,德军主力(5个集团军)和英法联军(6个集团军),在巴黎近郊玛恩河棗凡尔登一线长约180公里的宽大正面,投入200万军队、6600门大炮进行大规模会战,激烈的战斗持续近一周时间。德军在损失21万人后,未能实现占领巴黎的目的。法军伤亡14万人,亦无力将德军逐出法国,德军在安纳河一线转入固守,双方进入阵地战阶段。接着,双方为争夺法国北部海岸进行了一系列运动战,英法军伤亡惨重。德军虽占领法国东北部大片领土,但未能切断英法交通线。在随后进行的佛兰德交战中,双方均未能达到战役目的,在长达700公里的宽大正面筑垒阵地呈僵持对峙势态。 1915年春,英法利用德军将主力用于攻击东线俄军,在西线取守势的有利形势,发动香巴尼和阿杜瓦攻势。但由于战术陈旧,火力单薄,多次进攻都被德军粉碎,伤亡惨重。德军于4月发起反击,双方在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整个1915年西线战场,英法军死伤约百万人,德军死伤61万人。 1916年,德军再次把主要力量移向西线,与法国展开。2月,德军调集27万兵力猛攻法国北部要塞凡尔登,企图一举消灭法军,法国形势危急。法国政府动员全国力量支援凡尔登前线,激战持续7个多月,德军伤亡30余万人,未能攻陷凡尔登。英、法为牵制德军,于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德军阵地发动反攻。此役较之凡尔登战役更为惨烈。德军依托坚固既设阵地,顽强固守,并不断发起反击,英法联军首次使用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战至11月,双方伤亡约120万人,英法联军推进缓慢,未取得重大进展,西线再度转为胶着状阵地战,但战略主动权开始转向协约国。 1917年4月,西线法军发动春季攻势,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与德军展开会战,战役历时一个月,法军伤亡10万人一无所获,军事失败引起法国士兵骚动。此后,直到1917年冬季,协约国在西线的战斗主要由英军承担。下半年,英军在美国装备支持下,多次发动进攻,损失100多万人仍无法扭转战局。 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德国立即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在美国军队赴欧参战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结束战争。月,德军连续在西线发动5次进攻。第一次进攻持续半个月,目标是攻占亚眠,截断英法军队联系,把英军赶到海边,把法军逼向巴黎。但德军在突破对方两条防线后,被英法援军挡住,战役企图破产。4月份,德军沿马恩河进攻,尽管推进了15~20公里,但损失兵力14万。这时美军已抵达欧洲,增强了协约国力量。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进攻,突破法军防线,占领苏瓦松,推至玛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但仍未能歼灭英法联军主力,德方损失13万人。德军第四次攻势从6月9日至13日持续5天,战役企图是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两个突出地段防线连接起来以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威胁巴黎,但仍未成功。7月15日,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在英法联合反击下失败,德军15个师被歼,力量消耗殆尽,被迫撤至兴登堡防线,从此一蹶不振。 海上战线英国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海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使德国经济陷入困境。为打破封锁,德国海军决心同英国海军决战。英国海军从截获的中得知德海军即将出海,乃先于对方派出舰队前往迎击。德国战列舰双方参战兵力:英舰151艘(战列舰28、战列巡洋舰9、巡洋舰33、水上飞机母舰1、驱逐舰79、布雷舰1);德舰110艘(战列舰22、战列巡洋舰5、巡洋舰11、驱逐舰72)。战争后期是英德争夺海上霸权的一次较量,也是历史上交战双方使用战列舰编队进行的最后一次海战。双方参战官兵在10万人以上。英国损失舰船14艘,阵亡官兵6097人;德国损失舰船11艘,阵亡2545人。就战役胜负得失而言,德国海军略占上风。但就战略意义而言,英国仍保持了对德国的海上优势,德国企图打破英国海上封锁的目的未能实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后,将兵力集中于西线。月,德军发动5次大规模进攻,均未取得重要的进展。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德军已再无力组织进攻。从7月下旬至8月底,协约国联军对德军连续发动进攻,德军退守兴登堡防线,处于被动局面。
日协约国联军对德军发动总攻。德军无力抵抗,兴登堡防线全面崩溃。9月29日,德皇威廉二世召开御前会议,德军统帅兴登堡和总参谋长鲁登道夫承认已无力继续战争。德皇改组内阁,任命巴登亲王马克西米利安为总理,向协约国提出停战谈判要求。与此同时,从9月底至11月初,保加利亚、土耳其和奥匈帝国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先后投降。奥匈帝国境内被压迫民族要求摆脱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日,波兰国会宣布波兰属地脱离奥匈帝国,10月28日,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1月2日匈牙利宣布成立民主共和国。10月28日,维也纳爆发工人总罢工和士兵游行示威,迫使奥皇退位。11月12日成立奥地利共和国。德国已处于完全孤立境地。11月初,德国爆发,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
日清晨,德国政府代表M.贝格尔同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签署停战协定,德国投降。根据协定,德国必须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撤出军队。同时须从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出军队。还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000辆卡车。
重大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
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和1918年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两次会战。 第一次战役: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60公里,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第二次战役 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此役,协约国军队损失6万人,歼敌12万人,向前推进40公里,将防线缩短45公里,达成战役目的,并由此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凡尔登战役炮轰过后的凡尔登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和法军于月在法国凡尔登筑垒地域进行的战役。此役是典型的、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于月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实施的进攻战役。 此役,联军以损失61.5万人(英军42万人、法军19.5万人)的巨大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德军损失65万人,被迫收缩防线,在西线暂时转入战略防御。此役表明,进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优势,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难以达到突破对方纵深防御的战役目的。
战争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签订宣告了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日保加利亚投降。
日土耳其投降。日奥匈投降,11日德国投降。
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战后条约 福煦将军的车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字处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和约。日,战胜国同战败国保加利亚在巴黎近郊讷依签订。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匈牙利在巴黎凡尔赛的特里亚农宫签订。日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在巴黎附近的色佛尔签订。
经中日谈判,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
日签订的,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战争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战争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2、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3、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战争损失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军事影响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英、法虽获胜利,但在战争中被削弱;美国从战争中获取暴利,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战争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在欧洲,德、法矛盾尖锐。在远东,日、美矛盾加剧。这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引发播下火种。
这次大战揭示了战争对经济和后方的巨大依赖性。协约国的胜利,归根结底是由于经济军事实力占压倒优势。飞机、坦克、潜艇和毒气等新式武器开始使用,使火力空前加强。防御和突破的形式有很大改进。这次大战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电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坚固防御工事制胜论等军事理论,即是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以及依靠坚固战略防御工事制胜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影响中国政府更迭和社会动荡的决定性因素,改写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中国不仅从此逐渐全面卷入世界大战,而且经历了和共产党的兴起,红色中国的诞生。
第一阶段,由于日本的强烈反对,政府放弃接受英美俄的参战邀请,在日,宣布中立。但日本乘机占领胶州半岛后,英军在青岛登陆后,袁世凯在日、英共同压力下与日本签署包含卖国的“21条”的“”,引发全国性抗议。
1917年初,在德国潜艇肆虐的压力下,英法等国要求日本派海军参与欧洲战事、并为其在华利益背书。日本改变立场,推动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最终,依靠日本财政支持的坚决主张与德断交,下台。日,开战整整三年后,中华民国政府国务会议国务会议正式决议对德宣战。但是,中国参战只限于取消奥匈和德国在华领事裁判权、没收敌产、废除条约等,不派军队而是提供民役。段祺瑞将宣战换得的日本借款用于对付南方的孙中山政权,即“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
战争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战争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战
图片简介&道格拉斯·黑格将军道格拉斯·黑格将军
黑格在索姆河战役中指挥英国军队作战,在战争的第一天就有多达6万的英军伤亡。这次战役使得协约国共丧失60万多的兵力——却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八英里。黑格于1918年率军队重新获胜,然而他也成为一战历史上最受争议的将军之一。&德皇威廉二世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是一位狂热的军国主义者,威廉二世在萨拉热窝事件之后鼓动奥匈帝国采取侵略政策。威廉只是名义上掌管德国军队,真正握有实权的却是他手下的将军们。一战接近尾声时,他于1918年被迫退位。赫尔穆特·毛奇赫尔穆特·毛奇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俗称小毛奇。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叔叔的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身,性格软弱的他超越许多比他更能干的人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默默无闻的死去。埃里希·冯·法金汉埃里希·冯·法金汉法金汉于1896年至1903年在中国服役,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1913年,他出任普鲁士战争部长(相当于德国国防部长)。他一开始并不主张德国卷入全面战争,但是很快他改变了立场,敦促德皇威廉二世向英国、法国宣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亨利·菲利浦·贝当亨利·菲利浦·贝当法国元帅、维希法国首脑。一生颇为坎坷。民族英雄和叛徒集于一身。1878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领导1916年凡尔登保卫战而出名,成为当时的英雄。在法军索姆河惨败后,他在最黑暗的时候重振了法军的士气。二战法国战败后,出任维希政府总理,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1940年7月~1944年8月任维希政府元首,成为希特勒德国的傀儡。1945年4月被捕,同年8月因叛国罪被最高法院判处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费迪南·福煦费迪南·福煦法国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几个月协约国军总司令,公认是协约国获胜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一战爆发后参加了多场战斗。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被任命为北部集团军司令,并一直任职到罗伯特·内维尔接替约瑟夫·霞飞出任法军总司令,之后被调往法军总部。1918年被任命为协约国最高司令。1918年代表法国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对德停战协定,后又在巴黎和会上发挥重要作用。生平有不少著作,曾提出胜利在于意志的观点,后来认识到军队新装备和机械化程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强调歼灭思想和集中优势兵力原则。著有《战争原理》、《战争指南》等。乔治·克列孟梭乔治·克列孟梭乔治·克列孟梭(日 - 日),法国政治家、新闻记者、第三共和国总理,法国近代史上少数几个最负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与法国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紧密相连。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的胜利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作出重要贡献,被当时欧洲人称为“胜利之父”。英王乔治五世英王乔治五世在为期4年的战争期间,乔治五世全力以赴地支持战争胜利。他视察陆军和海军部队、医院、工厂和船坞。他向国库作捐献,在一名议员的建议下,戒了酒并遵守配给规定。他在法国视察部队时从马背上摔下,骨盆严重摔伤。他还把两个王子送到军中服役。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俄罗斯末代皇帝,在位时间1894年~1917年。他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却一事无成。1905年中国(清)东北的旅顺被日本攻克之后,首都发生流血星期事件,引发了1905年革命。由于斯托雷平改革而暂时度过难关,但是又陷入更复杂的巴尔干问题。俄国军队在一战前线损兵折将的消息彻底摧毁了皇帝“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俄国先后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者推翻了皇帝专制的统治,后者则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显示方式: |
历史分类树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共有28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贵州社会科学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86次
参与编辑人数:46位
最近更新时间: 09:57:21
扫码免费获得此书, 新用户手机专享特权。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