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战龙三国神臂弓弓偏架弩,会不会是这个造

纪晓岚也是军迷?他与神臂弓不得不说的事!
纪晓岚也是军迷?他与神臂弓不得不说的事!
百度知道日报
大约是十多年前,有一部《铁齿铜牙纪晓岚》红遍了大江南北,令纪昀、纪晓岚、纪大烟袋的名声妇孺皆知。张国立饰演的纪晓岚是一个具有诙谐幽默、正直勇敢特质的中国文人形象。但是你是否知道,纪晓岚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个爱好军事的军迷?在纪晓岚晚年所做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卷十九滦阳续录》里有一则题为《克敌弓》的短文,现抄录如下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亦曰克敌弓,洪容斋试词科,有《克敌弓铭》是也。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元世祖灭宋,得其式,曾用以制胜。 & & & 至明乃不得其传,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短长宽窄之度与其牝牡凸凹之形,无一全图。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余欲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不阴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永乐大典》贮在翰苑,未必后来无解者,何必求之于异国?”余与乔念乃止。“维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见者大也。这段短短334字所传达的信息大意是说,宋代有一种神臂弓,其实是一种巨弩,将它竖立在地面上,踩踏它的机构来装填,可以在三百步外贯穿敌人的铁甲。它又被叫做克敌弓,在宋代洪迈(容斋是洪迈的号)所做的《容斋三笔》里就有提到过一篇《克敌弓铭》。宋朝军队抗拒金兵,往往倚靠它为利器。军队法令规定不许遗失一具,如果打了败仗逃跑来不及携带,那就宁可要将它破坏掉,防止敌人得到它的机轮仿制。蒙元的忽必烈灭亡了宋朝,得到了它的样式设计,用它打仗获得胜利。到了明代却失传了,只有《永乐大典》上刊载了它的图和图解。《阅微草堂笔记》,写作于公元1789年至1798年之间,记录了纪晓岚所见所闻中故事。著名的戴梓蟠肠鸟枪的记录便是源于此书。作为一部笔记小说,纪晓岚的这篇《克敌弓》的记述重点在于,他与邹念乔两人想请西洋人来研究神臂弓,最后被刘统勋劝止的故事。刘统勋的劝阻理由是:西洋人一向心怀叵测,怕他们偷学了回头又骗我们,对我们不利;《永乐大典》就在我们手里,不怕将来没人不会。虽然这个说法是有点道理,毕竟自从西国家接触到中国之后,对中国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到风土人情、文化语言,各方面的信息搜罗研究始终未曾断绝。就拿近代第一次挨打的鸦片战争来说,英国军队就没少从马戛尔尼还有阿美士德率领的使团所做的情报分析中获益。所以按照老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请西洋人没什么错。但可惜的是,由于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收藏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惨遭战火劫难,留存至今不到800卷,《永乐大典》中关于神臂弓的那些信息也随之佚失,至今不见于文字。好在神臂弓作为宋代军队的利器之一,历代典籍文章中也多有记录,多少也能够弥补一点缺憾。北宋的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似弓而施榦镫。以镫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即北宋熙宁年间,有个叫李定的向朝廷进献了一种偏架弩,外形像弓但却有个镫,用脚将镫踏在地上张开弓,射程有三百步,能够洞穿重型铠甲,被叫做“神臂弓”。在上文中提到的《容斋三笔》里的记录与沈括稍有出入:“神臂弓出于弩遗法,古未有也。熙宁元年,民李宏始献之入内,副都知张若水方受旨料简弓弩,取以进。其法以桑木为身,檀为秢,铁为蹬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二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秥。”文中的进献者的名字从李定变成了李宏,并且增加了部件材料尺寸上的信息,但是光凭这点信息仍然是远远不够复原神臂弓。复原或者复刻某件物件,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有原件还有说明书。在纪晓岚那会儿,有说明书而无文字,两个秀才琢磨了再久也成不了事。而在被纪晓岚认为神臂弓业已失传的明代,却有人凭借发现的蒙元时期贮藏的神臂弓而加以仿制。《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一百五十七》中,刘天和所作的《条陈战守便益以图御虏实効疏》里就记载了他做神臂弓的一则故事。不过刘天和所做的神臂弓分为三个等级的拉力,最大一百五十斤,最低九十斤,明代一斤约折合今天590克,也就是说88.5公斤至53.1公斤之间。而《宋史》中的相关记录则为;“曩时神臂弓锤二石三斗,今锤一石四斗。”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的说法,“挽蹶弓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也就是说宋代的神臂弓的拉力在2.3石到1.4石之间(十斗为石),等于212.75宋斤至129.5宋斤之间。1宋斤约合0.63公斤,即133.56公斤至81.585公斤。由此看来,明代的神臂弓拉力远不及宋说起来,纪晓岚之所以想复制神臂弓是因为他觉得这种兵器是种能够“三百步外贯铁甲”的利器。但事实上,且不说这是否是由于对沈括的“射三百步”、“能洞重扎”的断句错误与误读,也不说宋代还有比神臂弓拉力更大威力更强的单兵操作的十石弩十一石弩存在。单说即使纪晓岚真的复原成功了神臂弓,那又会如何?清代统治者对于武器掌控管理是十分严格的。鸟枪属于利器,所以按照质量好坏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绿营都是按照质量好坏,由优到差递降装备的。所以不难想象广大绿营官兵手上若是真有了神臂弓,又会是何等削弱的版本。况且在纪晓岚所处的十八世纪,西方世界已是普及了最大射程超过神臂弓,操作上比弓弩更省力、发射过程比清人兵丁鸟枪更简易的燧发枪。如弓弩这样的武器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在西欧退出了军用武器的行列,成为狩猎与体育工具。在中国自明代以来,火器也是日益排挤弩在军中的地位,洪武年间就规定:“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弩已经失去了市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神臂弓还是作为收藏品与古董更为合适,最多也只能利用它的一些特性成为特种作战的装备。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HG。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度知道日报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百度知道旗下泛生活知识分享平台,诚邀入驻
作者最新文章查看: 52249|回复: 58
关于滑轮弓弩,这个说法对吗?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滑轮组不仅省去了一般的力,在释放的时候,同样提高的初速~~
所以也就提高了射程与威力。
比方,如向后拉10米,0.1秒钟释放
向后拉1米,同样0.1秒释放,前者的初速高的恐怖
当然这只是比方,说实话,最重的箭也重不了哪去,所以初速则更加重要,所以不具备滑轮组,则力效很差
但是一只弩,增加滑轮组只会减小其威力,同等拉程,这是因为弩的曲度也再缩小,只有更长的拉程才能提高初速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初速跟动能有关,所以无论用不用滑轮,初速都不变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加上滑轮,可以在同样的拉距下减小弓片变形位移距离。
另外用偏心轮可以在瞄准靠位的时候减小拉弓的弹力。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北府卒 发表于
加上滑轮,可以在同样的拉距下减小弓片变形位移距离。
另外用偏心轮可以在瞄准靠位的时候减小拉弓的弹力。
什么叫瞄准靠位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大义灭亲顾顺章 发表于
什么叫瞄准靠位
弓拉到发射前固定的位置。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加上滑轮,可以在同样的拉距下减小弓片变形位移距离。
另外用偏心轮可以在瞄准靠位的时候减小拉弓的弹力。
  神臂弓是否可能是一种滑轮弓?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过期密码 发表于
  神臂弓是否可能是一种滑轮弓?
这玩意宋史兵志等等书籍里都有记载,从未提到过有滑轮。另外现代材料和机加工技术搞出来之前,在弓弩上装滑轮副作用肯定比正面提高作用大的多。
不用说别的,传统材料的反曲弓不用时必须下弦存放,装上滑轮组不用上弓器甭想下弦上弦。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复合弓和弩的结果基本一致,滑轮起的作用也差不多。弩只是弩的弓臂硬得多,拉力比复合弓大很多。
另外国内弩违法,还是好好玩复合弓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这玩意宋史兵志等等书籍里都有记载,从未提到过有滑轮。另外现代材料和机加工技术搞出来之前,在弓弩上装 ...
  谢谢指导。你认为神臂弓是如何增大射程的呢?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过期密码 发表于
  谢谢指导。你认为神臂弓是如何增大射程的呢?
谁也不知道那玩意到底长什么样,中国古代太多东西长什么样只能靠语焉不详的文字和猜猜看。连博物馆里的地动仪都是建国后再“发明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schrodingerwang 发表于
复合弓和弩的结果基本一致,滑轮起的作用也差不多。弩只是弩的弓臂硬得多,拉力比复合弓大很多。
另外国 ...
最近看到个反向弩,很牛逼的样子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大义灭亲顾顺章 发表于
最近看到个反向弩,很牛逼的样子
反置的结构优势是让重心更靠近射手,避免传统设计的头重脚轻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谢谢指导。你认为神臂弓是如何增大射程的呢?
神臂弓是弩,因为是发射时偏架跟弓的姿势相近才取的弓名。弓在实际使用中以曲射为主,弩是直射最大射程考量度是完全不同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大义灭亲顾顺章 发表于
最近看到个反向弩,很牛逼的样子
很给力,比同等拉力普通弩初速更高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schrodingerwang 发表于
很给力,比同等拉力普通弩初速更高
为啥初速更高?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大义灭亲顾顺章 发表于
为啥初速更高?
滑轮比较靠前,弦的拉距更大,储能更多。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大义灭亲顾顺章 发表于
为啥初速更高?
原理上就说不通,如果反过来装在同等做功蓄能基础上,能提供更大的动能,各厂商为毛不把反装做成主流?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北府卒 发表于
原理上就说不通,如果反过来装在同等做功蓄能基础上,能提供更大的动能,各厂商为毛不把反装做成主流?
你可以去搜索一下“反向弩优势”或者最好搜索“reverse crossbow advantage”。调查前不要简单否定,反向弩本来就是一个新出的东西,随着材料技术进步才实用化。
另外我没有说同等蓄能,我说的是同等拉力。反向弩能在同等拉力的条件下蓄能更高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神臂弓是弩,因为是发射时偏架跟弓的姿势相近才取的弓名。弓在实际使用中以曲射为主,弩是直射最大射程考 ...
神臂弩在古代估计也是曲射吧?相当于把复合弓横着使。
不过我还是最佩服英国的长弓手,150磅战弓,200多米射程,那真叫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禾樵客 发表于
神臂弩在古代估计也是曲射吧?相当于把复合弓横着使。
不过我还是最佩服英国的长弓手,150磅战弓,2 ...
英国长弓是技术非常落后的弓,跟中国传统弓比起来就跟前装枪和自动步枪一般的技术代差。虽然拉力大得多,实际箭的动能还要低一些。精度也很差完全只能靠集群抛射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英国长弓是技术非常落后的弓,跟中国传统弓比起来就跟前装枪和自动步枪一般的技术代差。虽然拉力大得多, ...
古代打仗,弓箭本来就是靠集群抛射,短时间射出大量箭雨。英长在240米距离的末端动能还有90焦耳,这个威力足以杀死对手。
不知道先进的中国传统弓射程有多少?我只知道八里桥一战清兵50米射箭,结果被打的人仰马翻。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英长猛在人,在管理人的体制,单体英长作为装备本身,势能动能转换效率比不上同时期的筋角复合反曲,但是单体英长作为大规模列装的军用武器,比筋角反曲更适合欧洲气候,更利于快速生产大量装备。
至于鸦片战争,给清军什么同时期最先进的军火也是待宰的猪羊。两边的武器装备并没有极大的水平差别,两边的体制,差了数量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schrodingerwang 发表于
英国长弓是技术非常落后的弓,跟中国传统弓比起来就跟前装枪和自动步枪一般的技术代差。虽然拉力大得多, ...
此言偏激了,哪有那么大差距,主要性能上反曲确实好些,但也不至于如此,发射轻剪反曲初速更高,重箭两者差距不大,反曲主要好处是同等磅数可以做的更短,论精度单体长弓还优于反曲,但能好多少见仁见智了反正弓箭也就那样,而反曲在保养制造上还更麻烦,各有千秋罢了,目前世界弓箭射远记录是土耳其弓射轻箭创造的,中国明小稍和清弓应该也不会比这差但天朝没那尚武群众基础管制严少有人去折腾那记录,实战威力长弓射重箭也不差,都是彼此彼此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神臂弓,就是加大号的重型单兵弩,这个没啥疑问,当然,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神秘性。
这玩意号称是从西夏学习而来,但西夏原来不过是由宋独立而出的地方节度使,其技术和工匠主要还是汉人,加大号的单兵强弩可能是西夏先开了头,然后宋看了不错进而变本加厉。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宋辽金蒙夏诏,这个大分裂时期,原属中原特有的重型铠甲技术,随着大批汉人被奴役,进而全面扩散,辽兵,金兵,夏兵全都装备了重型铁铠。
本来就以重铠重步兵闻名的宋,就更不用说了。
神臂弓这样的加大号重型单兵弩,是顺应时代形势的变化而产出的怪胎,人人都有重铠,弓的威力难以提高,那么重弩大幅提高一下反倒是可行的,强弩破重铠,绝配。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鼓吹英长弓的诸位,弓再强也得一边拉弓一边瞄准,而射手的单臂力量注定是有限的。
而强弩就不同了,大号强弩必须单脚双手来张弓,再加强一点还可以双脚双手一起来张弓,虽然姿态肯定不雅观,但管用,能够拉得开。 这意味着同样体能的射手,拉开强弩的拉力,可以接近甚至达到弓的拉力两倍左右。
欧洲长弓的年代,白人的身材和体格,不如同时代的中国人。宋代招给京城的兵,身高要求已经达到1米8左右,远远超过当时1米6多的欧洲白人。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复合弓的滑轮实际上是一个凸轮在释放时可以起到提高箭速的作用60磅的复合弓箭速能达到每秒三百英尺以上,60磅的反曲估计箭速不会超过二百。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dddd_dh_2008 发表于
鼓吹英长弓的诸位,弓再强也得一边拉弓一边瞄准,而射手的单臂力量注定是有限的。
而强弩就不同了,大号 ...
那些经商的禁军有1.8?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按照现在出土的宋代尺度,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宋代招给京城的兵,身高要求在1米8或以上。
经商与否,与身高没关系的。 其实真搞经商那日子很滋润,少年兵进去了还能再长一截。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dddd_dh_2008 发表于
按照现在出土的宋代尺度,以及相关文献记载,宋代招给京城的兵,身高要求在1米8或以上。
经商与否,与身 ...
80万1.8米?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就招给京城的兵标准高一些。
普通禁军的标准接近1米7或以上就可以。
不过,即使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普通士兵的平均身高就已经有1米7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头像被屏蔽
超大游击队员
dddd_dh_2008 发表于
就招给京城的兵标准高一些。
普通禁军的标准接近1米7或以上就可以。
皇城里穿纸甲的银样蜡枪头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此言偏激了,哪有那么大差距,主要性能上反曲确实好些,但也不至于如此,发射轻剪反曲初速更高,重箭两者 ...
  目前世界弓箭射远记录是土耳其弓射轻箭创造的,
  ……射程多少米?能有具体的数据吗?
  有人说当年明军弄虚作假,射箭时用软弓轻箭,射程表面上是达到了。但是箭的存速低、动能低、风偏大,不具备实战性。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宋辽金蒙夏诏,这个大分裂时期,原属中原特有的重型铠甲技术,随着大批汉人被奴役,进而全面扩散,辽兵,金 ...
  我如此认为:
  弩比弓有一个重大优势:可以长时间稳定的瞄准。拉弓时候同时要瞄准,消耗体能,而且不能持久。弩张开以后,依靠机械固定动能储备,人可以很轻松地举起弩瞄准。同时,弩也可以安装早期的瞄准具。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冷兵器时代战争弩相对弓最大优势是不挑兵员,相对战场上能用的弓手的训练选拔难度,要搞出个战场能用的弩手几乎就是不需要训练。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过期密码 发表于
  目前世界弓箭射远记录是土耳其弓射轻箭创造的,
  ……射程多少米?能有具体的数据吗?
  有人 ...
爪机上网百度无力,但记得视频里是朝天用脚蹬弓,双手拉弓,射出1400米,?大约吧
没错,轻箭远距离存能太低射再远也然并卵,根本没有杀伤力的,纯粹竞技表演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爪机上网百度无力,但记得视频里是朝天用脚蹬弓,双手拉弓,射出1400米,?大约吧
没错,轻箭远距离存能 ...
  弓箭杀伤力不可能创造出瞬时空腔效应,所以和步枪弹比较杀伤力非常有限。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唯有努力锻炼技能,使用强弓、重箭,才能提高杀伤力了。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过期密码 发表于
  弓箭杀伤力不可能创造出瞬时空腔效应,所以和步枪弹比较杀伤力非常有限。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唯有努力 ...
但轻箭高初速在近距离穿深是否大于低速重箭有待商榷,一般而言貌似初速高但轻的弩箭近距离穿透力大于弓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但轻箭高初速在近距离穿深是否大于低速重箭有待商榷,一般而言貌似初速高但轻的弩箭近距离穿透力大于弓
  那么一般而言,是弩箭短、轻,但是初速高、穿甲能力强、杀伤力大,对吗?动能的公式是物体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的二分之一(E=1/2mv^2)。那么同样推动力下,采用轻箭更容易获得高速,对吗?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超大游击队员
过期密码 发表于
  那么一般而言,是弩箭短、轻,但是初速高、穿甲能力强、杀伤力大,对吗?动能的公式是物体质量与速度 ...
理论上讲确实如此,但和弓也有关系,貌似长弓就不适合射轻箭,个人理解越大磅数的弓射轻箭毁弓,效率越低,太深的相关理论也不是很清楚,只是根据各种史料经验拼接,和箭头关系也很大,个人测试过60磅反曲三种箭头对木板侵彻深度,三棱锥箭最厉害,可能是有剪切力所以破坏力更大,圆锥的所谓透甲箭也就一般般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梦溪笔谈卷十九 器用
梦溪笔谈卷十九 器用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卷十九 器用《三礼图》之误【原文】礼书①所载黄彝,乃画人目为饰,谓之“黄目”。予游关中,得古铜黄彝,殊不然。其刻画甚繁,大体似缪篆②,又如阑盾间所画回波曲水之文③。中间有二目,如大弹丸,突起煌煌然,所谓“黄目”也。视其文,仿佛有牙角口吻之象,或说“黄目”乃自是一物。又予昔年在姑熟王敦④城下土中得一铜钲,刻其底曰“诸葛士全茖鸣钲”。“茖”即古“落”字也,此部落之“落”,“士全”部将名耳。钲中间铸一物,有角,羊头,其身亦如篆文,如今时术士所画符。傍有两字,乃大篆“飞廉”字,篆文亦古怪,则钲间所图盖飞廉也。飞廉,神兽之名。淮南转运使韩持正⑤亦有一钲,所图飞廉及篆字与此亦同。以此验之,则“黄目”疑亦是一物。飞廉之类,其形状如字非字,如画非画,恐古人别有深理。大抵先王之器皆不苟为,昔夏后铸鼎以知神奸⑥,殆亦此类。恨未能深究其理,必有所谓。或曰:《礼图》樽彝皆以木为之,未闻用铜者。此亦未可质,如今人得古铜樽者极多,安得言无?如《礼图》瓮以瓦为之,《左传》却有“瑶瓮”;律以竹为之,晋时舜祠下乃发得玉律。此亦无常法。如蒲谷璧⑦,《礼图》悉作草稼之象,今世人发古冢得蒲璧,乃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⑧,谷璧如粟粒耳,则《礼图》亦未可为据。【注释】①礼书:此指宋初聂崇义奉敕编撰的《三礼图集注》,简称《三礼图》。本条下文所称的《礼图》皆指此书。此书大量采集旧时所传的古器物图绘加以整理增补,然无实物参照,臆测很多,尤其所作新图,十之八九不可依据。②缪篆:古人所用的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特殊字体,秦汉以后主要用于印章。沈括此处用以喻指铜器纹饰的繁缛。③阑盾:同“栏楯”,栏杆。回波曲水之文:即一般所称回旋纹或水波纹。此指刻在宫殿前石陛(阶)上的纹饰。文,同“纹”。④姑熟:亦作姑孰,今安徽当涂。王敦(266—324):东晋大臣。⑤韩持正:即韩存中。字持正,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北宋末官至侍郎。⑥“昔夏后”句:相传夏后氏首领大禹曾铸铜鼎,在上面铸刻鬼神百物,以使民众知道神灵和鬼怪,求福避灾。⑦璧:扁平而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⑧刻文蓬蓬如蒲花敷时:指所刻纹饰茂密像蒲席编织的花纹铺开时的样子。【译文】《三礼图》所载录的黄彝这种器物,是画人的眼睛为装饰的,称之为“黄目”。我游历关中时,曾得到一件黄彝古铜器,根本不是这个样子。这件古铜器所刻画的纹饰甚为繁缛,大体上类似屈曲缠绕的缪篆文字,而又如同宫殿前栏杆之间的石陛上所刻画的回旋水波纹。其纹饰中间有两只眼睛,像两个大弹丸,突起于铜器表面,煌煌然发亮,这大概就是所谓“黄目”。看它的纹饰,仿佛还有牙齿、角、口和嘴唇的形象,所以有人说“黄目”可能自是一种动物。我当年又曾在姑熟王敦所建城下的土中得到一件铜钲,其底部刻有“诸葛士全茖鸣钲”的文字。“茖”就是古“落”字,在这里是部落的“落”,“士全”应该就是王敦部将的名字。钲的中间铸有一个动物,有角,头像羊头,身子的线条如同缪篆,就像现今术士所画的符箓。旁边有两个字,是大篆的“飞廉”二字,篆文也很古怪,那么这件钲的中间所铸的图形大约就是飞廉的形象。飞廉是古代相传的一种神兽的名称。淮南转运使韩持正也有一件钲,那上面所铸的飞廉图形和篆字,与我的这一件也相同。据此推论,那么“黄目”也有可能是一种动物。此等飞廉之类,其形状似字非字,似画非画,恐怕古人别有深意。大抵古代先王的礼器都不是随便制作的,从前夏后氏铸鼎以使民知神奸,大概也是这类器物。遗憾的是现在还未能深入研究揭示其中的道理,然而古人这样做一定是有所寓意的。有人说,《三礼图》所画的樽彝都是木制的,没有听说有铜制的。这点也经不起质证,如现在人们获得的古铜樽已经极多,怎么能说古代没有铜制的礼器呢?如《三礼图》中的瓮是陶制的,而《左传》中却有“瑶瓮”(玉制的瓮);律管是竹制的,而晋代在舜祠下便发掘出了玉制的律管。这些也是没有常规的。又如蒲璧和谷璧,《三礼图》都在璧的表面上画几棵草或庄稼的图案作为它们的装饰,而现在世人发掘古墓所得到的蒲璧,却是刻纹茂密像蒲席的编织花纹铺开时的样子,谷璧则不过是璧的表面密排的圆形突起有如米粒而已,可见《三礼图》也未可作为依据。吴钩【原文】唐人诗多有言吴钩者。吴钩,刀名也。刀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译文】唐人诗作多有言及吴钩的。吴钩是刀名。刀是弯的,现在南方一些土著部族还在用,称之为“葛党刀”。革囊纳声【原文】古法以牛革为矢服①,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枕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②也。【注释】①矢服:即矢箙(fú),古代装箭的器具,多用皮革或竹子等材料制成。②纳声:接收声音。【译文】古人用牛皮做箭筒,行军睡觉的时候就用它来做枕头。利用箭筒中空的特点,贴紧地面枕在头下,几里以内的地方如果有人马走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大概是由于中空的东西能够接收声音吧!神臂弓【原文】熙宁中,李定献偏架弩①,似弓而施干镫②。以镫距③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札④,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李定,本党项羌酋,自投归朝廷,官至防团⑤而死,诸子皆以骁勇雄于西边。【注释】次三gōng弩(版 权 所有 e wen ya n . c om 易 文言网)①偏架弩:机械弓的一种。弓架上无箭槽,发射时箭在弓架一边,故名。②干(ɡàn)镫:犹如铁制的马镫,用脚踩踏以张弓。③距:亦作“拒”,抵。④重(chónɡ)札:两层或多层的铠甲。⑤防团:防御使、团练使的合称。前者高于后者。皆为武臣阶官。【译文】熙宁年间,李定向官府进献偏架弩,像一般的弩弓而安装了一种铁镫。用脚踏铁镫抵于地面开弓,箭射出三百步(一百八十丈)远,还能洞穿多层铠甲,当时称之为“神臂弓”,是最厉害的武器。李定本是党项羌族人的酋长,自从投归朝廷,历官至团练使、防御使而去世,他的几个儿子都以骁勇善战称雄于西部边陲。沈卢、鱼肠【原文】古剑有“沈(音“湛”)卢”①、“鱼肠”之名。“沈卢”,谓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剂钢②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剑之钢者,刃多毁缺,“巨阙”是也,故不可纯用剂钢。“鱼肠”,即今蟠钢剑③也,又谓之“松文④”,取诸⑤鱼燔熟,褫⑥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注释】①沈卢:“沈”即古“沉”字,“湛”字古读亦如“沉”。卢,黑色。②剂钢:即今所称合金钢,也就是统称的钢。古人以为这种钢掺入了其他成分(剂),有杂质,不是纯钢,故称“剂钢”。③蟠钢剑:饰蟠龙纹的钢剑。④松文:同“松纹”。因松树的皴皮纹似蟠龙,故蟠龙剑又称松文剑。⑤取诸:取之于。指“鱼肠”之名的取义而言。⑥褫(chì):剥去。【译文】古代的名剑有叫“沈卢”、“鱼肠”的。“沈卢”的意思,是说它的色泽湛湛然又黑又亮。古人以含有杂质的钢为剑刃,以熟铁为剑身,不这样剑就容易折断。用钢铸的剑,剑刃会多有毁缺,古时相传的“巨阙”就是这种剑,所以铸剑不可纯用含有杂质的钢。以“鱼肠”为名的剑,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其名又叫“松文(纹)”;这“鱼肠”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把鱼煮熟,剥去它两边的肉,露出它的肠子看一看,就知道其肠正像现在蟠钢剑的花纹。汉墓石刻壁画【原文】济州金乡县①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②,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③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④,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注释】①金乡县:今属山东。②品:种类。③脚:指幞头的垂带。④角冠:唐代女道士多服一种宽大的白角冠,或下垂及肩,时称“垂肩冠”或“等肩冠”。宋代宫廷妇女曾一度流行用这种冠饰,后被禁止。【译文】济州金乡县发掘出一座古墓,是东汉初大司徒朱鲔的墓,墓室的石壁上都刻有人物、祭器、乐架之类的图像。人物的衣冠服饰多种多样,有一种头巾像今天的幞头,头巾的前面都是方形的,完全和今天的式样相同,只是没有垂带。妇人所戴也有像今人所称的“垂肩冠”的,类似近年所服的角冠,两侧的巾布抱着脸面,下垂到肩部,几乎连小小的差异都没有。是知人情相近而不相远,千余年前的冠服已曾是这个样子。墓室图像中的祭器也有类似今天的食器的。凸面镜【原文】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②,鉴小则凸③。凡鉴洼④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⑤复量⑥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⑦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⑧所以伤知音也。【注释】①鉴:镜子。古人以青铜铸成镜子,将镜面打磨光亮,用来映照人像。②鉴大则平:意思是说如果镜子大就把镜面铸成平的。平:将镜面铸成平的。③鉴小则凸:意思是说如果镜子小就把镜面铸成凸起的。凸:将镜面铸成凸起的。④鉴洼:镜面向内凹。洼:凹陷。⑤仍:重复,屡次,文中是“多次”、“反复”的意思。⑥复量:斟酌,测量,文中指仔细斟酌镜面凹凸高低的情况,以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凹凸高低程度。⑦比:副词,“接连”、“频频”的意思。⑧师旷:春秋时晋国著名乐师,字子野,生下来就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特别强。【译文】古人制作铜镜,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要凸起。凡是镜子镜面凹陷的,照出的人脸就大;镜面凸起的,照出来的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把人的脸部照全,所以让镜面微微凸起,就可把人脸缩小一点全部照出来,那么即使镜子很小也能把人脸全都照出来。(制作时要)反反复复多次测量,试验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凹凸程度,经常做到人脸的大小与镜子照出的形象的大小相配。这是古代工匠的精巧与智慧之处,后代人做不出来。接连有人得到古人所铸的铜镜,结果都刮削打磨把镜面弄平了,这也正是师旷之所以伤感于知音难觅的缘故。顺天得一钱【原文】熙宁中,尝发地得大钱①三十余千文,皆“顺天”、“得一”。当时在庭皆疑古无“得一”年号,莫知何代物。予按《唐书》:史思明②僭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乃其伪年号;“得一”特以名铸钱耳,非年号也。③【注释】①大钱:也称“重钱”,指较重的钱,即面额较高的钱。史载史思明所铸大钱,一枚当“开元通宝”一百枚。②史思明(?—761):唐代安史之乱头目之一。759年自称帝,后被其子所杀。③杂史记载史思明初铸“得一元宝”钱,旋以部下言“得一”不吉利,又改为“顺天元宝”。其钱在乱平后无用,被收集铸为佛像,而流落民间者尚多。【译文】熙宁年间,曾因掘地采集到大钱三十多贯(一贯为一千枚),都是“顺天元宝”和“得一元宝”。当时朝廷诸臣都怀疑古代没有“得一”年号,不知这些钱是哪个朝代的。我检查《唐书》记载:史思明僭越称帝号,铸“顺天”、“得一”钱。“顺天”是史思明伪政权的年号;“得一”只是他所铸钱的称谓,不是年号。透光镜【原文】世有透光鉴①,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②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③在屋壁上,了了④分明。人有原⑤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⑥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余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一样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⑦古人别自有术。【注释】①透光鉴:文中指可以在镜面反射日光时把铜镜背面的文字或图案映射出来的一种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发明创造,一般认为西汉时已有制造。考古界把这种铜镜称为透光镜。②承:接,文中是“对着日光”的意思。③透:透射,文中是“反射”的意思。④了了:清楚。⑤原:推究根源。⑥差:略微的,比较的。⑦意:推测,猜想。【译文】民间流传一件透光的铜镜,镜的背面有铭文,共二十个字,字体极古老,不能识读。用镜面接太阳光,铜镜背面的花纹及二十个字就都透射在屋壁上,十分清楚分明。有人推究这一现象的道理,以为铸铜镜时,薄的地方先冷,而背面有花纹及文字的地方要厚一些,这些地方冷得慢,铜就收缩得多一些;花纹虽在背面,而在镜面上仍然隐约存留着它们的痕迹,所以在日光照射下就显示出来了。依我所观察,这一现象的原理确实如此。然而我家里有三面铜镜,又曾见到他人家里所藏的一面,都是一个样式,纹饰图画和铭文字体几乎没有丝毫的差异,形制都很古老。而只有这一面能够透光,其他镜子即使最薄的,也都不能透光。我猜想古人可能自有一套特别的制作技术。弩机矩度【原文】予顷年在海州①,人家穿地得一弩机②。其望山③甚长,望山之侧为小矩④,如尺之有分寸。原其意,以目注镞端,以望山之度拟之,准其高下,正用算家勾股法⑤也。《太甲》曰:“往省括于度则释⑥。”疑此乃“度”也。汉陈王宠⑦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其法以“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其言隐晦难晓,大意“天覆地载”,前后手势耳;“参连为奇”,谓以度视镞,以镞视的,参连如衡⑧,此正是勾股度高深之术也;“三经三纬”,则设之于堋⑨,以志其高下左右耳。予尝设三经三纬,以镞注之,发矢亦十得七八;设度于机,定加密矣。【注释】①顷年:近年。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②弩机:弩弓的发射装置。又称“弩牙”。③望山:弩机的组成部件。在机键的上面,用以瞄准,犹今之“准星”。④小矩:小型的直角形矩尺。⑤勾股法:即今所称勾股定理,亦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正方形面积等于其两条直角边正方形面积之和的定理。⑥省括于度则释:语见《尚书·太甲上》,意谓看准了箭杆的尾端合于瞄准的度数就发射。⑦陈王宠:即刘宠(?—197)。东汉末陈孝王刘承之子。曾镇压黄巾起义,后为袁术所杀。⑧衡:平,水平。⑨堋(pénɡ):设置箭靶的矮墙。也指靶场。【译文】我近年在海州,见有户人家挖地得到一件弩机。这弩机的瞄准部件相当长,瞄准部件旁边有一小矩尺,如同普通的有分寸刻度的矩尺。推究其意,是在发射时以眼目注视箭头的端点,用瞄准部件的度数测算发射的角度,以调整箭头的高下,用的正是算术家的勾股法。《尚书·太甲》篇说:“往省括于度则释。”我怀疑这件弩机的小矩尺就是《太甲》篇所说的“度”。汉末陈王刘宠善于弩弓发箭,号称十发十中,并且每次射中的都是同一个靶心。史书记载他的办法是“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要在机牙”。这些话隐晦难以明白,揣测其大意:“天覆地载”,大约不过是指发射时用以指示调整前后高下的手势;“参连为奇”,说的是按瞄准部件的度数注视箭头,通过箭头注视靶的,使瞄准部件、箭头、靶的三者连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正是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高下浅深的方法;“三经三纬”,则是设在靶墙上的三条经(纵)线和三条纬(横)线,用来标志箭靶的高低左右。我曾按这办法设置三经三纬,以箭头瞄准,发箭也十中七八;若设刻度于弩机上,那么命中的精密度一定会更高。青堂羌善锻甲【原文】青堂羌①善锻甲,铁色青黑,莹彻可鉴毛发。以麝皮为綇旅之②,柔薄而韧。镇戎军③有一铁甲,椟藏之,相传以为宝器。韩魏公④帅泾原,曾取试之,去之五十步,强弩射之,不能入。尝有一矢贯札⑤,乃是中其钻空⑥,为钻空所刮,铁皆反卷,其坚如此。凡锻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冷锻之,比元⑦厚三分减二乃成。其末留筋头许不锻,隐然如瘊子⑧,欲以验未锻时厚薄,如浚河留土笋⑨也,谓之“瘊子甲”。今人多于甲札之背,隐起伪为瘊子;虽置瘊子,但元非精钢,或以火锻为之,皆无补于用,徒为外饰而已。【注释】①青堂羌:亦作“青唐羌”。原为吐蕃族的一支,后据青唐城(在今青海西宁)建立政权。北宋时所称“青唐羌”,实指喃厮啰政权所属的藏人。②以麝皮为綇旅之:“綇”字不见于字书,疑为“裲”字之误。“裲”即柄裆,即今所称背心。“旅”疑为附着之意。如是,此句意谓以麝皮为背心而缀以甲片。③镇戎军:行政区划名,治今宁夏固原。④韩魏公:即韩琦()。北宋宰相。曾为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⑤札:甲片。⑥钻空:即“钻孔”,为连缀甲片而在其上穿的小孔。⑦元:今用“原”字。下同。⑧瘊(hóu)子:俗语,指皮肤上的赘疣。⑨土笋:竹笋状的立土,即用以标识原地面高度的土柱。【译文】青堂羌人善于锻造铠甲,所造铠甲的铁片颜色青黑,晶莹透亮,可以照出毛发。用麝皮做成的背心缀以甲片,柔软轻薄而坚韧。镇戎军有一副铁甲,用木匣收藏着,官员届届相传当做宝器。韩魏公泾原帅时,曾取出做过试验,在五十步(三十丈)开外,用强弩来射它,不能射穿。也曾有一箭穿透了甲片,竟是因为正好射在了甲片的小钻孔上,结果箭头为钻空所刮,铁都反卷起来了,其甲片竟坚硬到如此程度。凡是锻造铠甲,其方法是开始铁片甚厚,不用炉火加高温锻打,而只进行冷锻,直到铁片的厚度比原来减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锻成了。甲片的末端留着像筷子头那么大小的一小片不锻打,隐约像个瘊子,这是为了检查铁片未锻打时的厚薄,有如疏浚河道时留些笋状的立土,所以这种铠甲被叫做“瘊子甲”。今人锻甲,多在甲片的背面暗留一个伪做的瘊子;虽留瘊子,但所用质料原非精钢,或由火锻做成,都无补于实用,不过徒为外表的装饰罢了。折玉钗与玉臂钗【原文】朝士黄秉少居长安①,游骊山,值道士理故宫石渠,石下得折玉钗,刻为凤首,已皆破缺,然制作精巧,后人不能为也。郑愚《津阳门诗》云:“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绥。”②非虚语也。予又尝过金陵,人有发六朝陵寝,得古物甚多。予曾见一玉臂钗,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令圆,仅于无缝,为九龙绕之,功侔鬼神。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多卤拙,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注释】①黄秉:字里未详,熙宁中曾以驾部员外郎知沼州。②此处所引郑愚的二句诗,原是描写唐玄宗时宫女浴池的景象的,意思是说:破碎的发簪和珠宝首饰委弃地上都不值得拣拾,在皇宫的水沟中随着浅浅的水溜和冠饰的缨带一起被冲走。金沟,指皇帝宫苑中的水沟。缨绥(ruí),冠饰的垂带。【译文】朝廷命官黄秉年轻时居住在长安,有一次游骊山,正碰上一个道士在修治旧时宫殿的石渠,在石头下发现一支折断的玉钗,钗头刻成风首的形状,都已残缺,然而制作的精巧,是后人不能做到的。郑愚的《津阳门诗》说:“破簪碎钿不足拾,金沟浅溜和缨绥。”这话不是虚传的。我又曾路过金陵,见有人发掘六朝君主的陵墓,得到很多古物。我曾看到一支玉臂钗,两头都设置转动机关,可以弯曲、伸直或使之变成圆形的,几乎看不出有缝,而为九条龙所环绕,制作功夫可比鬼斧神工。世人多称往古民风淳朴,手工制作大都粗糙笨拙,其实大不是这么一回事。古器物制造非常精巧,正由于民风淳朴的缘故,民风淳朴则各种手工制作都一丝不苟。后世风俗虽浮华奢侈,而在工艺上的用力不及古人,所以造出来的器物多不精致。出土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原文】今人地中得古印章,多是军中官。古之佩章,罢免迁死皆上印绶,得以印绶葬者极稀。土中所得,多是没于行阵者。【译文】今人所得地下出土的古印章,多是军中武官的印章。古人佩戴印章,罢免、升迁和死去都要上交印章和系印章的绶带,能以印章和绶带随葬的极少。现在见于地下出土的,多是死于行伍战阵的人所留下的。唐玉辂【原文】大驾玉辂①,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泰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动摇不安,竞废不用。元丰中,复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世传有神物护之,若行诸辂之后,则隐然有声。【注释】①大驾:古代皇帝车辆的专称。玉辂(lù):用玉石装饰的大车。秦汉以后亦成为皇帝专车的称呼。【译文】宫中大驾玉辂,是唐高宗时制造的,至今还供皇上使用。从唐朝到现在,共三次用它东至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其他巡视出行,不计其数,而玉辂至今完好结实,乘坐起来安如山岳,放杯水在上面也不会摇动。庆历年间,曾另造一辆玉辂,极尽天下最优秀的工匠手艺制作,乘上去还是摇动不稳定,最后被废弃不用。元丰年间,又造了一辆玉辂,尤其极尽天下工巧之能事,而还没有进献皇上,正陈放在大庭中,恰好车屋倒坏,竟压碎了,只好仍用唐玉辂。唐玉辂的稳定、便利、坚固、耐用,历来都不能搞清楚它所以如此的制造方法。世传有神物保护它,如果让它行在其他车辂之后,就会隐隐约约听到一种奇怪的声响。【评析】《笔谈》本卷以“器用”为类名,用现在的术语来表达,即可称为古器物学。卷中所涉及的古器物,包括铜黄彝、铜钲、蒲璧、谷璧、吴钩、矢服、弩机、神臂弓(偏架弓)、沈卢剑、鱼肠剑、凸面镜、钱币、透光镜、有矩弩机、铁甲、玉钗、古印章、玉辂等,大都是作者亲见的实物。古器物学的研究,宋初编制的《三礼图》是不足为据的,所以沈括在本卷第一条即对《三礼图》提出批评,而这种批评以实物为依据,固无可辩驳。北宋古器物学的发展,大致到嘉祐间刘敞作《先秦古器图记》、欧阳修作《集古录》,才开出新局面;元祐间李公麟作《古器图》、吕大临作《考古图》,使这门学问进一步成熟;下至宋徽宗在位时,则宣和殿收藏古铜器达数万件,古器物学也因之一时大盛,并编出了集成式的《宣和博古图》。沈括所记的古器物还有限,但他往往以科学的眼光作观察,别有一番意味,这是不同于普通的描述性考证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偏架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