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大国关系与新型大国关系是什么关系?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探析
作者:刘丹
  【内容提要】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建立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其构建符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契合中俄各自的战略利益,亦受到等大国因素的影响。在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外交实践中,两国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下进行了政治、经济、人文、军事等多领域的合作;通过上合组织、金砖国家、20国集团等网状伙伴外交平台开展良性互动;在叙利亚危机、克里米亚问题等热点敏感问题上进行了有效的战略策应。为实现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加强两国间人文交流,发展两国传统友谊;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管控矛盾分歧;提高务实合作,加大“”战略与欧亚战略的对接。形成能够彼此兼容,成熟而稳定的战略框架,是中俄两国新型大国关系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中俄 新型大国关系 外交实践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作者简介】刘丹,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俄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大力推进外交理论实践创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其中,“新型大国关系”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国际关系在大国之间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开拓性阐释,对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充分肯定,称其“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
  一、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概念界定
  分析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有必要对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溯源和定义,在此基础上阐述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特点。
  (一)新型大国关系说法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继同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提出,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同年5月,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倡导构建并发展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后,“新型大国关系”一词在中国的外交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日益成为引导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及外交实践的政策依据。
  (二)新型大国关系概念辨析
  “新型大国关系”一语内有两个关键词:“新型”和“大国”,这两个关键词都含有深意,既密切相联,不可分割,又各具相对独立的含义。其一,要彼此尊重,特别要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基本尊严。作为两个大国,彼此尊重对方作为不仅是一般的主权民族国家,而且是国际社会内少有和特殊的大国拥有的利益和尊严,尤其是紧要利益和基本尊严。其二,要妥善处理分歧,通过协商的方法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分歧、对立或竞争,进而扩展共同利益,在双边、多边甚至全球范围“选择性”合作,以便真正为彼此和世界造福避害。其三,不搞对抗,合作共赢。只有这样,相对于零和博弈式旧有大国关系的新型大国关系的立意方能成立。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既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和创新。简言之,“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新在合作共赢这个核心上。
  (三)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立在“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内。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等指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挥了“谐振器”作用,客观推动了合作伙伴全球影响力安全稳定地增长。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框架内,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具有以下内涵。一是相互尊重,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各自选择的发展道路与价值观念,平等相待、理解支持。其中,地位平等是两国交往的基础,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不干涉内政维护了双方信任的气氛。二是超越同盟,不搞对抗。中俄协作伙伴关系不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排除了军事因素对国家间关系的干扰,致力于以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问题,超越了传统的同盟关系,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在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具体体现。三是求同存异,合作共赢。这是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异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共同利益与共同追求;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双方合作的面面。
  总之,正如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В.Ф.佩切利察教授所说,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对于俄中都是有利的。拥有像中国这样强大的促进和平的国家在很多方面予以保障的和平外交条件,对于发展俄罗斯的经济和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来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莫斯科推行爱好和平的政策对中国来说也很重要。漫长的北部国境线上有这样一位强大而独立,同时又有利可图的贸易伙伴――俄罗斯,在很多方面也是中国成功发展的保障。
  二、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背景
  苏联解体后20多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演进,经过了由远及近、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直至全面深化的进程,经历了“友好国家关系”、“建设性伙伴关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发展阶段,直至成为国际社会“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一)两国关系的建构符合时代的要求
  放眼国际关系发展历程,每一段国际关系的形成,每一个国际体系的建立,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17世纪中期,在战乱频繁的欧洲大陆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诞生。它确立了主权、平等重要原则,开创了以国际会议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使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开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先河。
  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建立了新均势体系――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平与协调。由于其建立在英俄普奥四国均势基础之上,维护封建统治,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最终导致结盟对抗和军备竞赛,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地区的统治秩序,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带来了20年休战的短暂“和平”,随着法西斯的抬头,世界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雅尔塔体系从1945年维持到1991年。随着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是,相应地,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完全不同于以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各国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相互联系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中各种不公正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低迷、地缘动荡、恐怖危机、文明摩擦等各种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人民一同应对。以往零和博弈的国家间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国家间合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一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二)中俄关系发展与各自国家战略利益相契合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在国家发展蓝图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中俄两国都是有梦想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被称为“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需要在和平环境中进行国家建设,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强国梦”,要重返世界大国的行列,提出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无论“中国梦”还是俄罗斯的“强国梦”都需要大战略的配合。
  在2013年《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中提出发展与中国和的友好关系是俄外交政策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俄外交努力集中争取实现的基本目标有: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并巩固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稳固而有威望的地位;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外部条件;与邻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与其他国家、政府间组织、国际组织和机制发展互惠平等的伙伴关系;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等内容。这些与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方针非常契合。两国各有自己的发展战略,俄罗斯的“欧亚战略”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稳定的周边。中俄是两个邻近的大国,在近邻关系中是一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只有邻里关系搞好,才能顾及其他。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中俄均视加强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本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在关系两国切身利益的关键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三)外部影响因素
  中俄两国走近的根本原因是其内在需要,但是外部因素巩固和加强了这种需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俄罗斯作为苏联遗产的继任者经历了迷茫时代,外交政策上一度倒向西方。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援助口惠而实不至,在经历了北约第一轮东扩和波黑战争后,在外交上,俄罗斯开始向重视俄罗斯利益和民众大国心理的政策转换,俄罗斯由西转向东。此时美国的霸权政策,也给中国带来了压力,中俄两国走到了一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初始建立,并平稳发展。21世纪初期,北约和欧盟的双东扩极度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就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区域独联体地区,也在美国与西方的介入下接连发生颜色革命。特别是2013年以来乌克兰危机之后,美国和西方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俄罗斯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挤压是俄转向中国的重要外部因素,使其对中国的倚重加大。而对于中国来说,与俄罗斯发展关系更直接的是内部需求,美国因素只是在客观上强化了中俄两国的接近。
  三、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践
  中俄作为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未来的历史责任感,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以及国际敏感热点问题的处理上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为建立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国家层面: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下的全方位合作
  1.政治领域:增强互信交流,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运行机制
  日,江泽民主席访俄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用形式固定下来,标志着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日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明确了关于两国以来长期争议的黑瞎子岛、(,)以及阿巴该图洲渚地区的归属问题,使中俄长达4300多千米的边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习近平与普京在联合声明中指出:“中俄关系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为大国间和谐共处树立了典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为促进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发挥着重要的稳定作用。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双方将恪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原则与精神,把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至新阶段,以此作为本国外交的优先方向。”
  双方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沟通运行机制。一是高层定期政治会晤制度。中俄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定期会晤,两国外长常来常往,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二是合作协调和指导制度。建立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统管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能源、运输、核能等一系列重要领域的合作,敦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双边磋商制度。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形式,在各个级别上就涉及两国重大利益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地区性重大问题交流信息,认真探讨,制订对策,协调立场,相互配合。四是民间交往制度。建立跨世纪的综合性民间友好机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加强两国人民之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夯实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基础。
  2.经济领域:深化能源领域合作,提升经济技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首位,油气生产和出口是该国联邦预算收入和出口收入的首要来源,而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商业能源的最大消费国。俄罗斯与中国,分别作为最大的油气资源储备国以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供需互补和地理位置的便利,为中俄进一步加强能源合作提供了可能。石油贸易方面,年,中国自俄罗斯的石油进口量从0.75万吨大幅攀升至2434.8万吨。2012年,俄罗斯成为中国第四大石油进口来源国(2011年),中国则成为俄罗斯第三大石油出口对象国。日作为中国四大国际能源战略通道之一的中俄一线原油管道工程竣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时任俄总统共同出席竣工仪式。2011年1月该管道投入运行,截至日,该管道已安全平稳运行1719天,累计输送俄罗斯原油7247万吨。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俄两国关系进入“最好的时期”,中俄能源合作也进入了“蜜月期”。2013年3月习近平国家主席首访俄罗斯期间,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能源领域的合作横向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等多个行业,纵向贯通上中下游各领域产业。双方签署了俄方通过东、西两线对华增供原油的合作协议,这一协议总金额达2700多亿美元。根据协议,俄方每年增供原油总量将达到2200万吨,包括从东线在现有中俄原油管道年供油1500万吨的基础上逐步增供,自2018年起达到总供油量3000万吨,从西线通过中哈原油管道每年对华供油700万吨。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共同见证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是价值4000亿美元的大单,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的签订,标志着双方在天然气领域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俄在30年内将每年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380亿立方米,中国境内的用户将超过5亿人。普京总统称其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建设工程。11月9日,(,)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在北京APEC峰会期间签署了《中俄“西线”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能源合作是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中俄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共同决定,在落实《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方面密切合作,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电子元器件、卫星导航、对地观测、月球研究和开发及深空探测等优先方向。
  3.人文领域:扩大交流与合作,深化互信基础
  人文交流是中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和巩固双边友好、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中俄两国人文交流互动频繁,两国共同举办的“中俄青年友谊年”、“国家年”、“年”、“语言年”等大型活动取得成功,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媒体、旅游等人文领域合作蓬勃发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不断加深。日,习近平主席与俄白哈三国元首决定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学术往来、媒体合作、青年交往,并商定年举办中俄媒体交流年。普京也特别强调了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认为人文合作是俄中关系,包括双方政治、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基础,只有在人文合作的基础上,两国才能建设双边关系最重要的基石――相互信任,没有这个基础,就无从谈及其他领域的合作。积极拓展并深化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军事领域:提升军事合作层级,推动军事技术合作进入新阶段
  中俄两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军品贸易向联合研制、联合开发的层面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俄前夕,两国签署了俄罗斯向中国出售4艘“拉达”级潜艇和最新苏-35战斗机的框架协议,合同总金额超过40亿美元。从2012年起,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就成为双方年度例行军事合作,到2015年已经是第四次。2014年5月双方领导人参加了演习的开幕式并且检阅了海军仪仗队,这在军演史上十分罕见。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后表示,“军事技术方面和防务部门之间的接触是保证地区及世界稳定与安全的重要因
  素”。日,中俄启动地中海联合军演,并拟于稍后举行太平洋联合军演。中俄军演及深度军事合作,提高了双事水平,反映了双方高度的军事互信。
  (二)地区层面:网状伙伴外交平台上的良性互动
  在地区合作层面,中俄支持开展网状伙伴外交的各种努力,旨在于国际事务中建立伙伴合作的灵活机制,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等机制已成为类似灵活机制的范例。中俄两国在网状伙伴外交平台上的通力合作,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上合组织作为中俄开展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双方保持密切沟通,携手推动上合组织向前发展,在安全合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果。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为成员国经贸往来提供。中俄两国认为当前阶段金砖国家成员国的关键任务是发展多方面的合作,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中俄主张,金砖国家应建立在全球经济金融和国际政治等广泛领域开展合作和协调的机制,包括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建设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加快建立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共同推动提高和发展中国家发言权和代表性,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对外政策,包括调解地区冲突、不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非法毒品贸易、维护国际、维护外空安全、保障人权及其他共同关切的领域深化协调合作。
  面对种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G20机制向合理化方向发展是中国和俄罗斯,乃至全球多数国家的共同追求。在2013年9月召开的G20圣彼得堡峰会上,俄罗斯作为主席国把增长和就业作为主题,并设置了增长、就业、发展、反腐、促进多边贸易等八个优先议题,俄罗斯对国际经济秩序合理化的诉求与中国基本一致,两国在G20框架内进行了良好的合作,推动了相关议题和共识的达成。
  (三)国际层面:热点敏感问题上的战略策应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国际社会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一直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战略威胁。随着北约东扩以及格鲁吉亚危机、乌克兰危机的陆续爆发,俄罗斯受到美欧的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中国的经济形势虽然一枝独秀,但国家统一仍未解决,还面临着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特别是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在东海、南海受到较大的战略压力。中俄之间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法框架内相互支持,在热点敏感问题上相互给予战略策应,不仅是新型大国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具体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近年来,中俄在叙利亚问题、克里米亚问题、索契冬奥会、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等一系列外交事件上都进行了密切合作。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等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中国反对,印度、、、黎巴嫩弃权,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赞成,决议草案未能获得通过。这是中俄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策应,说明双方有相近的立场,双方支持叙利亚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主张停止暴力,以政治外交手段作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唯一途径,根据日签署的日内瓦公报,尽快重启叙利亚国内各派直接对话,坚决反对任何外部武力干涉叙利亚的企图。从更深层面上,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坚持自身立场,既是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超越联合国授权军事打击利导致中东乱局越陷越深现象在叙利亚重演的警醒,更是担心什叶派力量受到严重打压导致中东地区力量失衡,给造成重大压力,避免使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更趋复杂化的负责任的举措。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表示不会前往索契,俄罗斯面临索契冬奥会被孤立的困境。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属于中国外交的“破常规”之举,对俄罗斯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视,中国对俄罗斯及对普京本人的支持,也反映了中俄友好关系的特殊性。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提交的乌克兰克里米亚公投问题决议草案强行表决,俄罗斯行使否决权,中国投了弃权票。中国的“弃权”本身就是一种明确态度,反映了中国政府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贯立场,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对克里米亚问题“事出有因”看法的重申。俄总统普京表示,感谢所有对俄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行动表示理解的人,中国政府对克里米亚和乌克兰问题经过了深思熟虑。在西方打压俄罗斯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克里米亚问题的理解,对处在孤立中的俄罗斯是巨大支持。“俄罗斯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某个问题投票持相反立场的情况从未有过,即一个国家支持旨在反对另一个国家的决议,如果有,中国和俄罗斯也会弃权。在客观上说,‘弃权’也是对伙伴另一种方式间接的支持。”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中俄双方协调立场,对乌克兰持续的内部政治危机表示严重关切,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避免乌克兰冲突升级,通过和平和政治途径寻找解决现有问题的办法;呼吁乌克兰所有地区和社会政治组织参与广泛的民族对话,共同制定国家宪法制度进一步发展构想,以全面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中俄两国分别是二战时亚洲和欧洲的主战场,也是二战主要战胜国和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二战胜利付出惨重牺牲,做出巨大贡献。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因乌克兰危机,俄罗斯政治外交空间受到挤压。俄罗斯邀请多国领导人出席,以借机向国际社会展示俄罗斯的对外政策,扩大其国际空间,但美、德、法、英等西领导人拒绝出席。阅兵当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主宾参加了红场阅兵,对俄罗斯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应邀出席了9月3日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外交上的互动获得精神上的好感,这种外交上的相互支持和策应,是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体现,也是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日臻成熟的标志,有利于中俄两国共同捍卫历史真相,维护共同胜利。
  四、深化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与前景
  作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中俄两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把两国关系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双方在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维护了国际公平正义和世界和平稳定。当前中俄关系发展是基础最牢、互信最高、地区和国际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但是,中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也并非一路坦途,其间也蕴含着一些问题、风险和挑战,亟须两国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
  一是中俄经贸关系中存在双边贸易结构不平衡、双方信任度不够、投资环境欠佳、贸易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双方经济合作难以提升到新高度。二是俄右派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力量唱衰中俄关系,加之受到所谓“中国威胁论”的影响,中俄关系的长期有效性受到质疑,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在中俄关系发展过程中,中国获利多,俄罗斯获益少。三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主张搞冷战对抗和集团政治,而苏联时期的争霸思想在今天的俄罗斯仍有遗留,帝国梦想始终存在。俄一方面借中国与美国抗衡,一方面又害怕中国过于强大。中俄着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对两国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清醒认识,这也正是今天中俄双方继续努力并持续深化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
  (一)发展传统友谊,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在中俄(苏)关系史上,两国既有过结盟,也有过对抗;既有传统的美好友谊,也有一些令人痛惜的争斗。1989年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一直稳定发展至今。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认为,在中国人民的命运中俄罗斯及其人民起到了重要作用,彼此联结,睦邻友好,发展友谊,密切合作,对两国人民来说有关乎命运的重要意义。在中俄四百年关系史中,“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近代中俄关系史也向我们表明,发展平等互利的双边关系既是两国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公正政治经济秩序以及地区稳定的需要。中俄彼此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息息相关,建立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应该成为中俄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音,增强政治互信
  在双边关系中,“中国威胁论”在俄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俄方学者对中国崛起感到担忧,对中国强大后的战略意图仍有疑虑,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俄罗斯的威胁,会有领土要求。“中国威胁论”的传播具有双重影响,一是抑制了中俄接近,二是制约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开发。认为中国对俄罗斯不信任是国民情绪的主流,“中国对于俄罗斯传统的不信任并没有消失,并将继续对双边关系产生抑制作用”。而现实情况却是,中俄两国已经解决了领土问题,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发展双边长久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双方应该在政治上进一步增强互信,消除两国关系中的不和谐音。
  (三)推进务实合作,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与“欧亚战略”的对接
  中俄面临的战略任务是把两国前所未有的高水平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成果。双方在正式文件中明确商定要重点加强以下合作,以共同提升两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合作量和质的平衡发展,实现双边贸易额2015年前达到1000亿美元、2020年前达到2000亿美元,促进贸易结构多元化;积极开展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新能源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构建牢固的中俄能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两国、地区以及世界的能源安全;继续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密切协作,开展农业领域合作,加强环保领域合作,深化高科技领域合作。
  当前,实现中国“一带一路”规划与俄罗斯“欧亚战略”的对接对于提升中俄务实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着眼弘扬古丝绸之路互学互鉴、和睦共处的精神,拓展我国同欧亚大陆方向国家各领域互利合作,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俄罗斯认为建立欧亚经济联盟是其外交政策的优先任务,欧亚经济联盟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独联体地区的互利经济联系,还可以成为决定独联体国家未来并向其他国家开放的一种联合模式。建立于广泛的一体化原则基础上的新联盟可以成为欧洲与亚太地区之间有效的联系环节。由此可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俄罗斯的“欧亚战略”有着重要的契合点,是两国在新形势下对外合作的着力点。日,中俄两国商定启动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对接,开拓欧亚大陆新的增长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两国元首签署发表的《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大陆上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双方商定将以上海合作组织为平台开展工作,并在声明中明确了合作的细节。
  在7月9―10日的乌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着眼于欧亚大陆的长远发展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就如何对接好连接中俄蒙经济走廊的三大战略――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俄方跨欧亚大通道建设、蒙方“草原之路”倡议,提出进一步全方位合作。他还在讲话中倡议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加快步伐,切实行动,携手推动上合组织实现新的跨越。中俄也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合作与互信。
  中俄两国对世界发展最重要的问题持共同或相似的看法,赞成国际关系的多元化,主张建立公正、合理和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俄两国已经创建了不同社会和经济制度国家间关系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中俄两国建立起真正互相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建立起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成为21世纪大国关系的典范。
(责任编辑:HN010)
10/23 08:0010/20 15:0810/20 08:0810/20 07:1110/10 07:4009/15 14:47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