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里有没有讨论过可用于恒星际战甲永恒烈焰mod旅行的火箭发

&&&&&&&&&&>&正文
未来恒星际旅行不是梦:太空飞船将成巨大生物群落
&&&&分享到:
  在无数科幻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有大量关于人类穿越宇宙进行星际旅行的故事情节。当然,这些故事仅限于科幻作品中,人类要想真正实现星际旅行,到太阳系或银河系外的星球上殖民定居,还有许多重大技术难题需要破解。去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未来频道将在“改变世界的思想峰会”上着重讨论太空飞船等恒星际旅行相关问题,比如,人类星际旅行最佳目的地将是哪里、如何去、旅途中如何生存、能否达到光速旅行等都是可能将要讨论的话题。
  近年来,涌现出许多私营机构和志愿者,他们都在致力于星际研究,希望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恒星际旅行的梦想,比如陶零基金会、“伊卡洛斯计划”组织以及“突破摄星计划”组织等。今年8月份,在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内,发现了一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这一发现让人们重新燃起了殖民外星世界的希望。
  比邻星:我们最近的邻居恒星
&&& 去哪里?
  我们将要到哪里去旅行?宇宙中的恒星可能比地球上的沙粒还要多,其中数十亿颗可能拥有一到三颗行星位于其宜居带内。所谓的宜居带,就是一颗恒星系统中不太热也不太冷的区域。如果我们决定出发,那目前为止最佳的选择就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即距离地球4.37光年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半人马座阿尔法星是由三颗恒星组成的三体星系。今年,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在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的红矮星比邻星的轨道上发现了一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
  这颗新发现的行星被命名为比邻星B,其质量至少是地球质量的1.3倍,但与地球相比,其轨道更靠近其主恒星比邻星,其围绕比邻星一周约需11个地球日。令天文学家和系外行星搜寻者兴奋的是,这颗行星的温度区间恰好处于液态水存在的范围内。不利的情况是,我们目前还未弄清楚这颗行星上是否有大气。此外,考虑到它与比邻星的距离要小于水星与太阳的距离,比邻星B极有可能经常要面对危险的恒星耀斑和辐射。此外,这颗行星还有潮汐锁定的特点,即它永远都是同一个方向朝向主恒星,这就完全改变了我们对白天黑夜的认知。
  如今的太空飞船和太空站内部太过简陋和工业化。未来的太空飞船将是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落,其中长满了有机生命,而不像现在这样就是一个冰冷的金属盒子。
  怎么去?
  我们怎么才能到达那里?以目前的科学技术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我们到达那里也需要大概18000年,而18000年后我们在地球上繁衍的后代极有可能已经掌握了更快的飞行速度,甚至有可能早于我们到达那里。
  由俄罗斯富豪尤里-米尔纳出资1亿美元成立的“突破摄星计划”组织就在致力于用激光发射一个微型无人探测器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他们的思路是,如果这个太空船足够小,其飞行翼足够轻,那么密集的激光束就有可能最终将飞船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那么到达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大概需要20年时间。同时,科学家们还希望通过缩微技术让这艘微型飞船携带一部相机、推进器、动力源以及通信、导航设备。这样,它在前往半人马座阿尔法星途中报告“所见所闻”。希望“突破摄星计划”能够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因为他们的成功将为未来更困难的载人恒星际旅行打下基础。
  《星际迷航》让一切看起来如此简单。显然,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物理学定律告诉我们,光速或超光速旅行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家们仍然在努力。美国宇航局“演进氙离子推进器”计划就是在研制一种离子引擎,有望仅用常规火箭的一小部分燃料将太空飞船加速到每小时14.5万公里。但是,即使拥有这样的速度,我们一代人可能也无法走出太阳系。或许只有当我们能够让时空扭曲之时,恒星际旅行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是所谓的“曲相推进”理念。
  光速旅行或许遥不可及。
&&&& 如何生存?
  “曲相推进”和“离子推进器”听起来很酷。但是,我们的星际旅行者在飞行途中,甚至还没有飞出太阳系,就可能会出现脱水、窒息等危及生命的严重问题。如果连人都不存在了,那些“曲相推进”和“离子推进器”技术还有意义吗?因此,科学家雷切尔-阿姆斯特朗认为,我们有必要开始思考恒星际旅行过程中的生态系统。
  雷切尔-阿姆斯特朗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她将在11月份的“改变世界的思想峰会”上发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她认为,如今的太空飞船和太空站内部太过简陋和工业化。有必要提高对太空飞船的生态化考量,比如可以在其中种植作物,甚至可以携带所有必要的土壤。根据雷切尔的设想,未来的太空飞船将是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落,其中长满了有机生命,而不像现在这样就是一个冰冷的金属盒子。
  我们是否能够一路睡过去?
  在整个旅行途中,如何保证旅行者能够一直生存下去或比正常生命周期更长一些?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比如冷冻休眠、冬眠等。美国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进行的冷冻人体和头部的实验,目前还仅是冷冻实验,人类关于冷藏后复生的想法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还有科学家提出一种建议,即将冷冻胚胎送往目的地。如果真这样做,那就存在一个问题。当这些冷冻胚胎抵达目的地时,谁来抚养这些刚刚“出生”的“孩子”?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问题的变体。
  将来真的会实现吗?
  雷切尔认为,“未来不是梦。人们现在已经开始实验。”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关键词阅读:星际;旅行;太空飞船;生物群落
党的十九大提出“两步走”战略,描绘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如果一张GIF图只有局部动的话,会给观众一种世界很安静的视觉冲击。法国摄影师Romain La...除了自己的无知,我什么都不懂。
-苏格拉底
以来本文点击数11,146
本站点击数17,390,047
昨日点击数 4,943
今日点击数 5,174
火箭: 宇航时代的开拓者 (上)
- 星际旅行漫谈 o 火箭 -
- 卢昌海 -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系列原本是为了讨论未来的星际旅行技术而写的。
不过今天却要来讨论一种比较 “土” 的技术: 火箭。 之所以讨论火箭, 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因为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 即将发射,
在这个中国宇航员即将叩开星际旅行之门的时刻, 我们这个系列不应缺席,
也不应让火箭这位宇航时代劳苦功高的开拓者在这个系列中缺席。
另一个是因为火箭虽然是一种不那么 “未来” 的技术, 但在我和读者诸君能够看得到的未来,
承载人类星际旅行之梦的技术很有可能仍然是火箭这匹识途的老马。
二. 宇宙速度
火箭理论的先驱、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Konstantin Tsiolkovsky, ) 有一句名言: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他们会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 然后再去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星际旅行是一条漫长而坎坷的征途, 人类迄今在这征途上所走过的部分几乎恰好就是 “征服太阳周围的整个空间”,
而这征途上的第一站也正是 “穿过大气层”。
在人类发射的航天器中, 数量最多的就是那些刚刚 “穿过大气层” 的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 迄今已发射了数以千计。
其中第一颗是 1957 年 10 月 4 日从苏联的拜克努尔航天发射场 (Baikonur Cosmodrome) 发射升空的 “卫星一号”
(Sputnik 1)。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插图
从运动学上讲, 这些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轨迹与我们随手抛掷的一块石头的飞行轨迹是属于同一类型的。
我们抛掷石头时, 抛掷得越快, 石头飞得就越远, 石头飞行轨迹的弯曲程度也就越小。 倘若石头抛掷得如此之快,
以致于飞行轨迹的弯曲程度与地球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同,
石头就永远也不会落到地面了。
这样的石头就变成了一颗环绕地球运转的小卫星, 这一点早在牛顿 (Isaac Newton, )
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中就有过精彩的图示 (见右图)。
一般地讲, 石头也好, 卫星也罢, 它们的飞行轨迹都是椭圆。
对于石头来说, 如果抛掷得不够快, 那它很快就会落到地面,
从而我们就只能看到椭圆轨道的一个极小的部分, 那样的部分近似于一段抛物线
(感兴趣的读者请自行证明这一点)。
那么, 一块石头要抛掷得多快才能不落回地面呢? 或者说一枚火箭要能达到什么样的速度才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尤其是对于圆轨道的情形。 在圆轨道情形下, 假如轨道的半径为 r, 卫星的飞行速度为
则维持卫星飞行所需的向心力为 F=mv2/r (m 为卫星质量), 这一向心力来源于地球对卫星的引力, 其大小为
F=GMm/r2 (M 为地球质量)。 由此可以得到 v=(GM/r)1/2。 假如卫星轨道很低
(即轨道离地球表面很近), 则 r 约等于地球半径 R, 由此可得 v≈7.9 公里/秒。 这个速度被称为 “第一宇宙速度”
(first cosmic velocity), 它是人类迈向星空所要达到的最低速度。
不过,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从上面的计算结果中提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 v=(GM/r)1/2
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加反而在减小, 这说明轨道越高的卫星飞行速度越小。
但是直觉上, 把东西扔得越高难道不应该越困难吗? 再说, 倘若把卫星发射得越高所需的速度反而越小,
那么 v≈7.9 公里/秒 这个 “第一宇宙速度” 岂不就不再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要达到的最低速度了?
这些问题的出现, 表明对于发射卫星来说, 卫星的飞行速度并不是所需考虑的唯一因素。
那么, 还有什么因素需要考虑呢? 答案是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引力势能。
事实上描述发射卫星困难程度的更有价值的物理量不是卫星的飞行速度, 而是发射所需的能量,
也就是把卫星从地面上的静止状态送到轨道上的运动状态所需提供的能量。 因此我们改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在地面上, 卫星的动能为零,
势能为 —GMm/R, 总能量为 —GMm/R;
在轨道上, 卫星的动能为 mv2/2=GMm/2r (这里运用了前面得到的 v=(GM/r)1/2),
势能为 —GMm/r, 总能量为 —GMm/2r。 因此发射卫星所需的能量为 GMm/R—GMm/2r。
这一能量相当于把卫星加速到 v=[GM(2/R—1/r)]1/2 所需的能量。 由于 r&R,
这一速度显然大于 v=(GM/R)1/2≈7.9 公里/秒 (而且也符合轨道越高发射所需能量越多这一 “直觉”)。
这表明 “第一宇宙速度” 的确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的最低速度,
只不过它表示的并不是卫星的飞行速度, 而是火箭提供给卫星的能量所对应的等价速度。
在发射卫星的全过程中, 火箭本身的飞行速度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刻都低于这一速度。
上面的分析是针对圆轨道的, 那么椭圆轨道的情况如何呢? 在椭圆轨道上, 卫星的飞行速度不是恒定的,
分析起来要困难一些, 但结果却同样很简单, 卫星在椭圆轨道上的总能量仍然为 —GMm/2r,
只不过这里 r 表示所谓的 “半长径”, 即椭圆轨道长轴长度的一半。 因此上面关于 “第一宇宙速度”
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所需的最小 (等价) 速度的结论对于椭圆轨道也成立, 是一个普遍的结论。
在人造地球卫星之后, 下一步当然就是要把航天器发射到更远的地方——比方说月球上。
为了实现这一步, 火箭需要达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 不过在回答之前先要对 “更远的地方”
做一个界定。 所谓 “更远的地方”, 指的是离地心的距离远比地球半径 (约为 6.4&103 公里) 大,
但又远比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约为 1.5&108 公里) 小。 之所以要有后面这一限制,
是因为在讨论中我们要忽略太阳的引力场。
由于航天器离地心的距离远比地球半径大, 因此与发射前在地面上的引力势能相比, 它在发射后的引力势能可以被忽略;
另一方面, 由于航天器不再做环绕地球的运动, 其动能也就不再受到限制, 最小可能的动能为零
(请读者想一想, 这一动能是相对于什么参照系的?)。
因此发射后航天器的最小总能量近似为零。 由于发射前航天器的总能量为 —GMm/R,
因此需要由火箭提供给航天器的能量为 GMm/R, 相当于把航天器加速到 v=(2GM/R)1/2≈11.2 公里/秒 的速度。
这个速度被称为 “第二宇宙速度” (second cosmic velocity), 有时也被称为摆脱地球引力束缚所需的速度, 它也是一个等价速度。
更进一步, 倘若我们想把航天器发射得更远些, 比方说发射到太阳系之外——就象本系列
中所提到的 “先驱者号” (Pioneer) 探测器一样,
火箭需要达到的速度又是多少呢? 这个问题比前两个问题要复杂一些, 因为所涉及的因素有地球与太阳两个星球的引力场,
以及地球本身的运动。 从太阳引力场的角度看, 这个问题所问的其实就是在地球轨道所在处、 相对于太阳的 “第二宇宙速度”,
即 v=(2GMS/RSE)1/2
(其中 MS 为太阳质量,
RSE 为地球轨道的半径, 也即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这一速度大约为 42.1 公里/秒。 相对与第一、 第二宇宙速度来说, 这是一个很大的速度。 但幸运的是,
我们的地球本身就是一艘巨大的 “宇宙飞船”, 它环绕太阳飞行的速度约为 29.8 公里/秒。
因此, 如果航天器是沿着地球轨道运动的方向发射的,
那么在远离地球时它相对于地球只要有 v'=42.1—29.8=12.3 公里/秒 的速度就行了。 在地心参照系中,
发射这样的一个航天器所需要的能量为 mv'2/2 + GMm/R
(其中后一项为克服地球引力场所需要的能量, 即前面计算过的把航天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所需要的能量),
相当于把航天器加速到 v≈16.7 公里/秒 的速度。
这一速度被称为 “第三宇宙速度” (third cosmic velocity), 有时也被称为摆脱太阳引力束缚所需的速度,
它同样也是一个等价速度, 而且还是针对在地球上沿地球轨道运动方向发射航天器这一特殊情形的。
以上三个 “宇宙速度” 就是迄今为止火箭技术所跨越的三个阶梯。
在关于 “第三宇宙速度” 的讨论中我们看到, 行星本身的轨道运动速度对于把航天器发射到遥远的行星际及恒星际空间是很有帮助的。
这种帮助不仅在发射时可以大大减少发射所需的能量, 而且对于飞行中的航天器来说, 倘若巧妙地安排航线,
也可以起到 “借力飞行” 的作用, 比如 “旅行者号” 就曾利用木星的引力场及轨道运动速度来进行加速。
三. 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
中我们讨论了为发射不同类型的航天器, 火箭所要达到的速度。 与火箭之前的各种技术相比,
这种速度是很高的。 在早期的科幻小说中, 人们曾设想过用所谓的 “超级大炮” 来发射载人航天器。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 (Jules Verne, ) 的作品。
凡尔纳在 1865 年发表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
中曾经让三位宇航员挤在一枚与 “神舟号” 飞船的轨道舱差不多大的特制炮弹中,
用一门炮管长达 900 英尺 (约 300 米) 的超级大炮发射到月球上去 (最终没能击中月球, 而成为了环绕月球运动的卫星)。
不过, 凡尔纳虽有非凡的想象力, 却似乎缺乏必要的物理学及生理学知识。
他所设想的超级大炮若真的在 300 米的炮管内把 “炮弹” 加速到
11.2 公里/秒 (第二宇宙速度), 则 “炮弹” 的平均加速度必须达到
200,000 米/秒2 以上, 也就是 20,000g (g≈9.8 米/秒2 为地球表面的引力加速度) 以上。
但是脆弱的人类身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只有不到 10g。
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无疑是灾难性的, 因此凡尔纳的炮弹虽然制作精致, 乘坐起来却一点也不会舒适。
不仅不会舒适, 且有性命之虞。 事实上, 英勇的宇航员们在 “炮弹” 出膛时早就变成了肉饼,
炮弹最后有没有击中月球对他们都已不再重要了。
而且若炮弹真的击中月球的话, 其着陆方式属于所谓的 “硬着陆”, 就象陨石撞击地球一样,
着陆时的速度差不多就是月球上的第二宇宙速度 (约为 2.4 公里/秒), 相当于在地球上从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30 倍的山峰上摔到地面,
这无异是要把肉饼进一步摔成肉酱。
因此对于发射航天器 (尤其是载人航天器) 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航天器的加速过程必须发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
(减速过程也一样)。 但是加速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 在加速过程中航天器所飞行的距离也就越大。 以凡尔纳的超级大炮为例,
倘若炮弹的加速度小于 10g, 则加速过程必须持续 100 秒以上, 在这段时间内炮弹飞行的距离在 500 公里 以上。
炮弹的加速度越小, 这段距离就越大。
由于炮弹本身没有动力, 因此这段距离必须都在炮管内。 这就是说, 凡尔纳超级大炮的炮管起码要有 500 公里长!
建造这样规模的大炮显然是很困难的, 别说凡尔纳时代的技术无法办到, 即使在今天也是申请不到经费的。
因此航天器的发射必须另辟奚径。
火箭便是一种与凡尔纳大炮完全不同但却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
火箭是一种利用反冲作用推进的飞行器, 即通过向与飞行相反的方向喷射物质而前进的飞行器。
从物理学上讲这种飞行器所利用的是动量守恒定律。 下面我们就来对火箭的飞行动力学作一个简单分析。
假设火箭在单位时间内喷射的物质质量为 —dm/dt (m 为火箭质量, dm/dt&0),
喷射物相对于火箭的速度大小为 u (方向与火箭飞行方向相反),
则在时间间隔 dt 内, 火箭的速度会因为喷射而得到一个增量 dv。 依据动量守恒定律,
在火箭参照系中可以得到:
mdv = —udm
对上式积分并注意到火箭的初速度为零, 便可得到:
v = u ln(mi/mf)
其中 mi 与 mf 分别为火箭的初始质量及推进过程完成后的质量 (显然 mi&mf)。
这一公式被称为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 (Tsiolkovsky formula), 它是由上文提到过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发现的,
时间是 1897 年, 那时候的天空还是人类的 “禁地”, 连飞机都还没有上天。
齐奥尔科夫斯基因为在航天领域的一系列卓越的开创性工作, 而被许多人尊称为 “航天之父” (father of astronautics)
或 “火箭之父” (father of rocketry)。
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火箭所能达到的速度可以远远地高于喷射物的喷射速度。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较低的喷射速度来达到航天器所需要的高速度,
这在技术上远比直接达到高速度容易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 凡尔纳的超级大炮之所以没能成为一种载人航天器的发射装置,
正是因为它试图直接达到航天器所需要的高速度。
但是火箭虽然能够达到远比喷射物喷射速度更高的速度, 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却也不小,
因为火箭所要达到的速度越高, 它的有效载荷就必须越小。 这一点从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
我们可以把公式改写为: mf = mi exp(—v/u), 由此可见, 火箭的飞行速度 v 越高,
它的有效载荷 (mf 中的一部分) 也就越小。
假如我们想用 u=1 公里/秒 的喷射速度来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即将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则 mf/mi≈0.00037,
也就是说一枚发射质量为一千吨的火箭只能让几百公斤的有效载荷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这样的效率显然是太低下了。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 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多级火箭的设想。
多级火箭的好处是在每一级火箭的燃料用尽后可以把该级火箭的外壳抛弃掉, 从而减轻下一级火箭所负载的质量。
在理论上, 火箭的级数越多, 运载效率就越高, 不过在实际上,
超过三级的火箭其技术复杂性的增加超过了运载效率上的优势, 使用起来得不偿失。 因此, 目前我们使用的火箭大都是三级火箭。
即便使用多级火箭, 航天飞行的消耗依然是惊人的, 通常一枚发射质量为几百吨的火箭只能将几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比如发射 “神舟号” 飞船的长征二号 F 型火箭发射质量约为 480 吨, 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约为 8 吨。
本文的讨论期限已过, 如果您仍想讨论本文,请在每个月前七天的 “读者周” 期间前来讨论。  3.2.2 经久不衰的人工智能大噱头  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和期盼,最早可以追溯到到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作家生活在整个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历史变化的时期,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类科学知识有了很大的发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经过科学理性洗礼的广大民众普遍盲从科学并对科技改变世界抱有各种幻想。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众很快就认识到《弗兰肯斯坦》中“造人技术"的荒谬,但“造人”情怀依旧,在那之后,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面对计算机展现的强大计算能力,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开始大行其道。而且很有趣的是,这个概念隔上个一二十年就热闹一次。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吧,我还在读小学高年级,当时电视新闻里,报纸上都在热烈探讨智能机器人概念。仿佛一夜醒来,智能机器人就要满大街都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报导中痛心疾首的高喊,你看日本美国多么多么重视,投了多少钱来搞第五代电脑,再不搞智能机器人,中国就要亡国了。搞出智能机器人,人类就可以从人剥削人,变成人剥削机器了。  后来自己读大学了,开始系统学习IT方面的知识,才知道当年那些报导是多么的幼稚,何谓智能?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星的数目。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即使从数字比照角度讲,假定每个突触有两个状态,那么,人脑中所包含的不同状态总数超过了整个宇宙中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超过2^1000)。对如此宏伟复杂的结构,人类的认识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没认清自身的思维模式,就能搞出人工智能?  读研时,数学系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用一句话终结了人类按照冯诺依曼结构搞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有限个零级无穷大,不可能模拟一级无穷大。但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在科技界内部),当时竟然没人站出来说明。后来帮一位朋友整理学校内部史料的时候,突然发现,学校在80年代,竟然以人工智能的名义,申请了不少国家级项目。成果呢?几篇无人再看的论文。也许,这就是80年代制造噱头的目的吧。  进入21世纪,金融危机后这几年,人工智能的概念又开始火起来。详细一点的是雷·库兹维尔及其奇点理论,说最早2029年实现技术奇点;名人新闻报导也不少,比如霍金: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比尔?盖茨:人类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马斯克称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最大威胁。美国最近这几年相关书籍也出版了不少。大肆舆论轰炸和洗脑,让普罗大众感觉人工智能时代就要来了。  但仔细观察,这一轮人工智能热潮背后有不少猫腻。(以下部分内容引用自ttp:///question/中阿成的回答,在此加以感谢)。  首先看看,那些出版书籍的是什么人,未来学家”Ray Kurzweil,哲学家兼畅销作家Nick Bostrom,畅销书作家James Barrat,作家Carl Shulman和企业家Jeremy Howard。虽然上面的部分人曾经做过技术,不过后来都跑去卖概念了。美国是个极端爱好bullshit的国家,工业界金融界文化界很多人吹牛逼是不打草稿的,再加上作家一般都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人的话可信度要大打折扣。比尔盖茨等是名人  ,甚至可以说是若干技术领域内的牛人,但隔行如隔山,他们并不是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大牛,前沿大牛,如MIT的Patrick Henry Winston,Stanford的Richard Fikes之类的,绝对不会发表那些惊悚言论。事实上,经过50多年的挫折和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口径已经悄悄变化了,强人工智能是科幻,现在一般提及的都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也就是说,先把弱人工智能实现了再说。  那么,最近为什么很多名人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知乎上有人给出了如下答案,  1. 舆论造势  为推动他们期望的立法和或行业规则铺垫,这样他们可能实际成为规则制定者。  2. 人工智能的风险  弱人工智能使用越来越广泛,即使没达到强人工智能程度,也已带来潜在问题和
风险。  3. 宣传和广告  比如Elon Musk是科技圈接受采访最多的企业家之一,在电影里客串,和好莱坞明星一样活跃,为的是影响力和布道。他希望做成的事情需要商界、名流、政府、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可以说,常常占据舆论头条是他的职责所在。  再补充一点,奇点理论事实上是一场商业策划的核心,完全是为了google的商业利益。奇点理论利用了大众的健忘心理。说最早2029年实现奇点,但问题是,2029年时,还有人会记得这个许诺吗?当年宣称1999年能登陆火星的专家可不少,事后也没有人去追究他们的责任。  因此,下一次再听到有人谈论人工智能,先搜索一下,看看他是干什么的,如果是作家和商人,那最好小心一点,安利无处不在!
  学习  
  安利无所不在  
  出书的节奏哇  
  3.2.3 神乎其神的量子计算机噱头   有一个概念,量子计算机的概念,在全世界流行,外国的教授和中国的叫兽,美国的 商业巨头和加拿大的新型公司,西方的畅销书作家和东方的科幻作家,中国的自甘五和毛左,都为鼓吹这个概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在这些鼓吹手背后,常见于网络的言行有:“有了量子计算机,世界上所有的加密系 统都不堪一击”,“量子空间传输要实现了”,“率先造出量子计算机,中国崛起!”。在密集信息轰炸下,很多对于量子计算机一知半解,甚至丝毫不懂的人都在大侃特侃量子计算机的优点和实现,仿佛量子计算机明天早上一醒来就会出现似的。一个最让我惊愕的例子就是,我们学校一位研 究社会学导师带的硕士研究生向我吹嘘,量子比电子更小,量子计算机比电子计算机能力强多了。在他眼里,量子俨然就是一种基本粒子。   所有技术噱头的共同特点就是:这个东西神通广大,现在虽然没有,如果你给我点投资,不久就会出现。这种技术噱头在二战前肯定没市场,但二战后,各国政府一般都是定期轮替,轮替意味着记忆被刷新,换届就意味着可以开始新的要钱循环。   量子计算机概念上个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我还记得看过一本描述未来的文章,似乎20世纪末,量子计算机就要把传统计算机淘汰掉,结果40多年来,基本上连一台合格的原型机都没有。上世纪末,本人到隔壁物理系选修了量子计算的一门课程,当时就纳闷,理论上如此神奇,但怎么用硬件实现?博士阶段时,另一个研究约瑟夫效应的同学私下里坦言,难度很大很大,近十年过去了,量子计算机基本停留在纸面上,和经典计算机的摩尔定律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经费被砍的风险,很多科技工作者(国内国外都一样)出于私心,过分强调量子计算的优势和前景,甚至许以几年以后你就可以订购量子电脑的画饼,做了很多误导公众,学术界和官员的宣传。比如国内的那个著名潘教授,用光子实现Shor演算法作质因子分解15=5×3。但稍微想一想,三光子或五光子实验已是困难重重,纠缠脆弱无比, 如果数量过多,十光子纠缠此路可通?何况十光子纠缠与几百个光子纠缠完全不是同一类型的难度,潘的最初论文到现在十几年了,似乎没有后续报道说取得重大突破。甚至有人声称已经证明,基于光子纠缠的量子计算机原则上没有可放大性。   欧美杂志或媒体上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宣传,猛一看了不得,但仔细看看, 那些吹喇叭的都是些鼓吹量子计算机近在眼前的要钱激进分子,或者说相关利益链上的人员,背后的最主要目的是借此写申请书时可以向各国政府索要更多的支持。
  到了2013年,量子计算机概念被打了一剂强心针,加拿大的一家公司:D-Wave公司宣称他们造出了几百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全世界都被惊呆,难道春天就要来了?理论上,D-wave的装置用到了量子隧穿效应,勉强可以算是量子计算机。 但好景不长,D-Wave公司将一台D-Wave Two型的512个量子比特的所谓量子计算机以1500万美元卖给Google公司,以建立一个开放实验室,供很多科学家在这台机器上做各种验证,以确定声称的量子计算机是否有量子加速能力。   日,以美国加州大学的Martinis和Lidar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包括Google公司的研究人员,其中Lidar教授正是上述实验室的主任,正式宣布:在503个量子比特的D-Wave Two型的量子计算机上的实验数据表明,没有任何量子加速的证据。 其学术文章在:http://arxiv.org/abs/ 这次科学界对加拿大D-Wave所宣称的量子计算机的证据充分的驳斥,从某种意义上也 宣布了其所谓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没有任何加速优势。 /article/dn24882-googles-quantum-computer-flunks- landmark-speed-test.html?cmpid=RSS|NSNS|2012-GLOBAL|online-news   事实上,政府被欺骗了多次之后,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门道。以美国为例,DARPA现在 对量子计算机没有任何兴趣(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是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简称,是美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和高技术预研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2015财年DARPA预算申请总额为29.1477亿美元,较2014财年增加了1.36114亿美元,大约资助200个左右的项目。) 美国DARPA2015年度预算日前在其网站发布: http://www.darpa.mil/NewsEvents/Budget.aspx 根据该公开预算文件,原来支持量子计算研究的两个项目被终止:第一个是名为“ Quantum Entangl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项目,2014年度预算仅为4.65百万美金,2015年被终止,无预算。 第二个是名为“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的项目,2014年度预算仅为1.14百万美金 ,2015年被终止,无预算。   美国DARPA终止量子计算的研究项目,是评估考虑其发展遇到严重瓶颈和预期非常困难,目前不值得继续做较大规模的聚焦性的投入,而只适合于开展自由发散性、摸索性的基础研究。   不过根据该公开预算文件,原来支持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项目继续得到支持:这是名为“Enabling Quantum Technologies”的项目,2014年度预算为23.35百万美金,2015年度预算为30.97百万美金。该项目公布的研究目标有多条,其中之一为“集成原型宏观量子 通信系统进入量子通信试验平台”。美国DARPA继续量子通信的研究项目,是评估其发展具 有一定的实用性,尚可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以上内容感谢一位好友转过来的帖子)  但请注意,所谓的量子通信,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科幻作家笔下横跨数百光年都可以实时通信的量子技术,完全是一种通信中的加密技术,换句话说,并不是一种提供全新功能的技术,离科幻爱好者期盼的空间传输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潘建伟这事也是无厘头,中科大到底图个啥?他们又不缺钱。  为自己招生打名气么?
  @peterx楼
19:21  潘建伟这事也是无厘头,中科大到底图个啥?他们又不缺钱。  为自己招生打名气么?  -----------------------------  中科大很缺钱  
  @peterx2012
19:21  潘建伟这事也是无厘头,中科大到底图个啥?他们又不缺钱。  为自己招生打名气么?  -----------------------------  @资水东流
23:32:00  中科大很缺钱  -----------------------------  在中科大对门的安大读了这么多年书,还真不知道此事。
  边际效用递减广泛存在,任何领域看来都难以避免,政治制度领域也是一样,近代西方一些幼稚的政治学者如马克思之辈,幻想制度的提升无止境,结果造就空想乌托邦,害人无数。
  3.2.4 牛逼哄哄的纳米材料噱头
  人类对于微观物质的研究是逐步深入的,随着配套仪器的进步,从毫米级,到微米级,再到纳米级别,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实验室到工厂。物理定律并不因为尺寸的变化而有跳跃式突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眼红网络泡沫和生物工程大噱头所带来的好处,心想你们八字没有一撇都能吹,凭什么让我们坚守清贫?你们生物工程能吹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就拿出资料表明:到 2010年,纳米技术将成为仅次于芯片制造的世界第二大产业,拥有 144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 .cn/GB/paper9999.html   于是乎,材料子领域开始鼓吹纳米材料的神奇,认为纳米材料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材料概念在20世纪末甚嚣尘上,炙手可热,无论国内外,一谈高科技,除了IT和生物工程外,必谈纳米材料,比如有了纳米材料,就能造太空电梯,有了纳米材料,可以造出无数微米级的机器人,潜入人内脏里,在体内切除肿瘤。(附带说下,这些宣传材料倒是给写科幻小说的提供了不少素材)。
2001年IT泡沫破灭的时候,纳米材料的宣传达到了顶峰,大有“舍我其谁”的势头。当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不挂个纳米材料,还真不好拿出手。而各级政府也被忽悠得团团转,2001年的报道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一半的省市将纳米材料列入当地“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国家还成立了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纳米科技的研究开发力量,制定有关规划。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 .cn/GB/paper9999.html
  但鼓吹者没有想到的是,很多东西一旦出笼,往往会出乎发起者的控制之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纳米如此神奇,自然有精明厂家应声而动,于是贴着各式纳米标签的纳米家电、纳米纺织品、纳米卫生洁具,纳米化妆品,纳米车膜,纳米基因等,一个个闪亮登场,纷纷把纳米技术作为新的卖点。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普通老百姓上当受骗,纳米概念很快就声名狼藉。  好吧,研究者可以指责商家无耻挂名,但研究者自己又做出了什么成就?在下面的2001年报导链接中,科学家预言,纳米时代的到来不太久。美国的一家公司预计在未来10年内,纳米技术可能发展到能够大量制造复杂的纳米结构物质的水平,超越“量子效应障碍”的技术,从而达到实用化水平。 .cn/news/221.shtml
  现在是2015年,纳米材料虽有应用,远没有当初宣称的那么神奇,大家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什么被纳米大幅改变的吗?对于相关利益团体而言,科研经费已经到手,当年的狂热谁也不提。
  政府是健忘的,大众是好忽悠的,这不,2014年又有了新的报导:即将改变世界的13大纳米材料技术 /a/576.htm
报导风格又是老一套,说未来某某年会造出具有某种神奇性质的材料,潜台词是快给我研究经费。  唉,连噱头都造得没有新颖性!
  @资水东流
15:15:29  3.2.4 牛逼哄哄的纳米材料噱头  人类对于微观物质的研究是逐步深入的,随着配套仪器的进步,从毫米级,到微米级,再到纳米级别,一切都是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实验室到工厂。物理定律并不因为尺寸的变化而有跳跃式突变。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眼红网络泡沫和生物工程大噱头所带来的好处,心想你们八字没有一撇都能吹,凭什么让我们坚守清贫?你们生物工程能吹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们就拿出......  -----------------------------  这些事情是以科学共同体的信誉为代价的,时间一长,“专家”就成了市井小民口中的贬义词了。
  永动能机  英国《每日电讯报》28日报道,这一“电磁推进装置”大约15年前由英国发明家罗杰·肖耶提出,但当时被嘲笑为“不可能的科学”。  按照设想,这一装置利用太阳能在一个密闭空间里制造出多重微波,通过微波的来回移动产生推力。这意味着,除非出现某种故障或磨损,理论上这一装置无需火箭燃料而能够永远保持运转。  
  @u_5-07-30 07:49:35  永动能机  英国《每日电讯报》28日报道,这一“电磁推进装置”大约15年前由英国发明家罗杰·肖耶提出,但当时被嘲笑为“不可能的科学”。  按照设想,这一装置利用太阳能在一个密闭空间里制造出多重微波,通过微波的来回移动产生推力。这意味着,除非出现某种故障或磨损,理论上这一装置无需火箭燃料而能够永远保持运转。  -----------------------------  不就是西工大被骗去搞的那个傻逼玩意么?  那个也不能叫永动能机,而是“无工质推进”
  拜读了,楼主这次比之前一版更加深入了些。我觉得大多数看过楼主的论述后的人都会与我一样觉得楼主说的极有道理。但是有道理归有道理,按照楼主论述的逻辑基础,这些问题必定是无解的——“科学系统中必然有一些坎,运用系统自己的规则和路径永远跨不过去”。所以,六十年前提出的“可控核聚变”必定不可能成功,就象农业文明里的人们能够幻想有朝一日翱翔九天,但是却根本没有可能造出“飞机”,这是系统自指的宿命,无法跨越。  我想起了万户,人类第一次有记录的“登月计划”来自中国明朝的木匠万户,文献记载:“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他的目标是月亮……”。万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我相信万户即便有后继者,他们不断研究、改进“火箭”、“能量转变”、“飞行器材料”技术,也不可能成功飞到月亮上。但是这不是我要说的关键,关键是万户们的超超超前的研究和探索,没有一点点可能会推动农业文明转变成工业文明,可如果文明不升级,基础科学不换代,“登月火箭”也永远实现不了。但是这些道理如果说给万户们听,他们根本不会理解,他们觉得在椅子背后绑火箭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技术方案,只要把椅子造得再结实一点,把火箭的填药量再增大一点,就一定会成功。  “可控核聚变”可能也就是万户的火箭,无论椅子造得再结实、火箭填药量再增大,也不可能成功。  文明的晋级,本来就具有偶然性。如果说现有体制对技术进步有任何阻滞作用的话,我觉得最大的阻滞是近两百年来的机械唯物论观念深入人心,似乎一切技术进步都是可以遵循既有的规律和路径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的。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我们忽视了对直觉、灵感和洞察力依赖,困在自己建立的系统里面无法出去。
  楼主大才  确实有很多的嘘头或者说代表某些集团的利益存在  但我想说的是: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关于科技、技术  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这些  而首先是  整个社会体系,对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忽视  或者说是鄙视  而这种鄙视,并不是因为这些嘘头的存在  而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底限的丧失  在这个首要问题没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更多的剖析里面的嘘头什么的,  个人觉得反而有所伤害。  更希望能看到“怎么办”而不是“有什么问题”
  @汉堡大王
15:56:09  拜读了,楼主这次比之前一版更加深入了些。我觉得大多数看过楼主的论述后的人都会与我一样觉得楼主说的极有道理。但是有道理归有道理,按照楼主论述的逻辑基础,这些问题必定是无解的——“科学系统中必然有一些坎,运用系统自己的规则和路径永远跨不过去”。所以,六十年前提出的“可控核聚变”必定不可能成功,就象农业文明里的人们能够幻想有朝一日翱翔九天,但是却根本没有可能造出“飞机”,这是系统自指的宿命,无法跨......  -----------------------------  别扯了~  明朝那个万户说破了天,算是玩票。  最早尝试飞天有确切记载的我没记错是个阿拉伯的科学家(这里补充一点,对整体人类文明进步的保存,延续,发展,贡献,阿拉伯比中国强太多了),结果是摔的半死不活。  现在科学不是你那种试错方式,你那种玩法是古代没有系统性科学之前。你看几千年人类取的啥进步就明白了。  现代科学你起码要先有经过反复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前置理论,再根据理论再讨论其工程上的可行性。你啥理论也没有,靠盲目的试错?别逗了。  核聚变到能成功,但要可控的,甚至是达到输入能量大于输出的,办不到。至少现有理论下不具备工程可行性。  我们都知道太阳就是核聚变,但那是依靠强大的质量来约束的。人类能做一个太阳出来?而除这个方法,其他方法的路子都不通。
  @gjj955 115楼
08:58  楼主大才  确实有很多的嘘头或者说代表某些集团的利益存在  但我想说的是:  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关于科技、技术  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这些  而首先是  整个社会体系,对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忽视  或者说是鄙视  而这种鄙视,并不是因为这些嘘头的存在  而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和底限的丧失  在这个首要问题没得到解决的情况下  更多的剖析里面的嘘头什么的,  个人觉得反而有所伤害。  更希望能看到“怎么办”而不是“有什么问题”  -----------------------------  这些噱头的存在会让社会最初有过高期望,破灭后的失落让大众产生逆反心理,教授变叫兽就是预演,另外,噱头会从根子上毁掉科研的士气和氛围  
  -----------------------------  @luyu5-07-31 09:26:26  别扯了~  明朝那个万户说破了天,算是玩票。  最早尝试飞天有确切记载的我没记错是个阿拉伯的科学家(这里补充一点,对整体人类文明进步的保存,延续,发展,贡献,阿拉伯比中国强太多了),结果是摔的半死不活。  现在科学不是你那种试错方式,你那种玩法是古代没有系统性科学之前。你看几千年人类取的啥进步就明白了。  现代科学你起码要先有经过反复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前置理论,再根据理论再讨论其......  -----------------------------  某种意义上说,木匠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是一群最早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别小看木匠。  如果你说明代的万户顶多只能算是在玩票,那么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人们看我们现下所做的一切技术努力也都是在玩票。所以,这样说没有意义。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会知道,到了明代,火药推进技术(包括最原始的火箭)已经到了一个农业社会中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最高水平),火药的推进力和可控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当时的技术人员有理由相信遵循当时的现有技术道路不断试验、改进,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火箭飞天。(这不是和我们现在很像么)  人类近两百年以来的工业文明,成于“现代科学的系统性”,也终将亡于“现代科学的系统性”。哥德尔定理不是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么?所有系统,只要它是用已知科学公理建立起来的,那么该系统要么是不完备的,要么是矛盾的。指望遵循原有的技术道路来实现对原有技术道路的颠覆和突破?开玩笑吧。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灵感没有闪现之前,指望靠现在的水磨工夫去攻克“可控核聚变”?要么不完备,要么自相矛盾,无异于痴人说梦。
  -----------------------------  @luyu008278
09:26:26  别扯了~  明朝那个万户说破了天,算是玩票。  最早尝试飞天有确切记载的我没记错是个阿拉伯的科学家(这里补充一点,对整体人类文明进步的保存,延续,发展,贡献,阿拉伯比中国强太多了),结果是摔的半死不活。  现在科学不是你那种试错方式,你那种玩法是古代没有系统性科学之前。你看几千年人类取的啥进步就明白了。  现代科学你起码要先有经过反复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前置理论,再根据理论再讨论其......  -----------------------------  @汉堡大王
11:14:43  某种意义上说,木匠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是一群最早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别小看木匠。  如果你说明代的万户顶多只能算是在玩票,那么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人们看我们现下所做的一切技术努力也都是在玩票。所以,这样说没有意义。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会知道,到了明代,火药推进技术(包括最原始的火箭)已经到了一个农业社会中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最高水平),火药的推进力和可控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当时的技......  -----------------------------  对啊,你这反证我说的话。  先不说明朝黑火药质量问题,我们就谈推进力吧。你再怎么推,用黑火药也是绝不可能推上天的,质推比明显不够看。而没有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发现,你以为人类怎么飞上天的?是先有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的发现,然后才知道飞天需要满足那些工程技术条件,再在这个条件上不断做实验改进以达到相关要求,以满足起飞的标准。  你没理论前置,盲目试错能行?几千年人类文明特别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潘建伟又和阿里合作搞量子计算机研发了,看报道内容不仅目标远大而且还给出了具体时间,按楼主观点必是噱头,科学的事真不好说,让时间来检验吧。  
  @卷烟草原 120楼
11:56  潘建伟又和阿里合作搞量子计算机研发了,看报道内容不仅目标远大而且还给出了具体时间,按楼主观点必是噱头,科学的事真不好说,让时间来检验吧。  [来自UC浏览器]  -----------------------------  如果你申请过科研项目,你会发现,所有的项目都要有时间点。当然,钱到手后是另外一回事,可控核聚变都拖了60年了。  
  -----------------------------  @luyu008278
09:26:26  别扯了~  明朝那个万户说破了天,算是玩票。  最早尝试飞天有确切记载的我没记错是个阿拉伯的科学家(这里补充一点,对整体人类文明进步的保存,延续,发展,贡献,阿拉伯比中国强太多了),结果是摔的半死不活。  现在科学不是你那种试错方式,你那种玩法是古代没有系统性科学之前。你看几千年人类取的啥进步就明白了。  现代科学你起码要先有经过反复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前置理论,再根据理论再讨论其......  -----------------------------  @汉堡大王
11:14:43  某种意义上说,木匠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是一群最早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别小看木匠。  如果你说明代的万户顶多只能算是在玩票,那么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人们看我们现下所做的一切技术努力也都是在玩票。所以,这样说没有意义。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会知道,到了明代,火药推进技术(包括最原始的火箭)已经到了一个农业社会中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最高水平),火药的推进力和可控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当时的技......  -----------------------------  子孙的技术水平一定能令他们鄙视我们?  恐怕未必。  先说科学。  1998年,一部阿基米德手稿被发现。对其解读的结果证实:  “。。。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年)在《方法论》中已经“十分接近现代微积分”,这里有对数学上“无穷”的超前研究,贯穿全篇的则是如何将数学模型进行物理上的应用。研究者们认为,“阿基米德有能力创造出伽利略(公元16世纪)和牛顿(公元17世纪)所创造的那种物理科学”,只不过当时其他的事占据着他的头脑,他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科学外史》,江晓原)  再说技术。技术的倒退同样有先例。土星五号火箭图纸遗失,这个事件我手头没有可靠的资料,暂且不论。这里举一个有可靠资料的例子。  ““安迪基提蜡”机——1902年,希腊,爱琴海,安迪基提蜡岛附近的前海挖掘出了4块严重锈蚀的紫铜碎片,这些碎片显然是复杂的齿轮时钟机构的残留部分。残片现保存在雅典国家博物馆,这也是希腊仪器制造技术成就的一项最直接的证据。”  “碎片的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之间。”  “安迪基提蜡仪器中的齿轮系统显示了娴熟的技术,但它又不是在17世纪设备精良的工场中生产的。该仪器的残片所展示的技术特征竟远胜过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古代仪器,这无疑是技术史上最大的谜之一。”  (引自《技术史 第3卷 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 419页》)  如果以上的研究没有大的问题,那么技术能长时间停滞在当前的水平,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只希望我们的子孙不会来感叹我们的成就。  至于技术革命,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小概率事件。对于小概率事件,我们对其建立的任何“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预测”,都跟瞎猜没什么区别。(纳西姆塔勒布,《黑天鹅》)。  对于技术革命,最好的方法是承认,我们对其认识极其有限。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力争不倒退,直到我们有足够的积累和运气来来获得下一个技术革命。
  @ionheart
12:20:37  子孙的技术水平一定能令他们鄙视我们?  恐怕未必。  先说科学。  1998年,一部阿基米德手稿被发现。对其解读的结果证实:  “。。。阿基米德(公元前200年)在《方法论》中已经“十分接近现代微积分”,这里有对数学上“无穷”的超前研究,贯穿全篇的则是如何将数学模型进行物理上的应用。研究者们认为,“阿基米德有能力创造出伽利略(公元16世纪)和牛顿(公元17世纪)所创造的那种物理科学”,只不过当......  -----------------------------  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想关上?恐怕比打开更难。  希腊的铜片,埃及的金字塔,包括中国的长城......古代技术在局部领域里取得的先进让我们咂舌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  举个例子,譬如中国古代的木工技术,不用一颗钉子,光靠木榫,就能建起一座宏伟大厦,并且屹立千年不倒,让梁思成和林徽因都为之着迷不已。那么,我们能说千年前的科技要领先于当代吗?  再举个例子,更为古老的夏商春秋时期的高超青铜冶炼技术,放到今天都堪称先进,今人都未必能够做到。那么,我们能说夏商春秋时期的科技领先于当代吗?  不能。科学技术就是个大千世界,局部领域里的先进对于整体文明的演进而言,并没有因果关系。就像本文的楼主所说的,如果在桌面上雕花可以算是一项科学技术,那么就有用刀雕花、用斧子雕花、用锥子雕花等等分支,更有雕玫瑰、雕莲花、雕牡丹等等分分支.....那么,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有人发明了“用指甲剪按照巴赫音阶螺旋在桌面上雕出非正态分布的三期茉莉花”技术,当子孙后代在地底下挖出这张桌子的残骸时,难保不会惊诧于前人的神乎其技。但是,这能证明发明这个技术的时代领先于后世吗?  居然之前我还看到有人说十几亿年前的地球文明如何如何、几十亿年前的地球文明如何如何......我靠,地球诞生才多少年?适合生命孕育发展的稳定状态又才多少年?几十亿年前,地球可能还不存在,即使存在还是一团熔岩地狱,生命都还没有,文明从何而来?  既然第一个蛋白质在地球的海水里误打误撞地诞生了,那游戏就已经开始,想停下来没那么容易。想想最近这所谓技术停滞的几十年,东边不亮西边亮,按倒了葫芦起了瓢,并不是每一个技术领域都在停滞。无论我们如何“轻视”IT技术的崛起,事实上它确实崛起了。至于它会不会触类旁通、连锁反应、引发其他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谁都不好说。
  -----------------------------  @luyu008278
09:26:26  别扯了~  明朝那个万户说破了天,算是玩票。  最早尝试飞天有确切记载的我没记错是个阿拉伯的科学家(这里补充一点,对整体人类文明进步的保存,延续,发展,贡献,阿拉伯比中国强太多了),结果是摔的半死不活。  现在科学不是你那种试错方式,你那种玩法是古代没有系统性科学之前。你看几千年人类取的啥进步就明白了。  现代科学你起码要先有经过反复验证在一定范围内有效的前置理论,再根据理论再讨论其......  -----------------------------  @汉堡大王
11:14:43  某种意义上说,木匠这个群体在中国古代是一群最早的科学技术人员,所以别小看木匠。  如果你说明代的万户顶多只能算是在玩票,那么几百年几千年之后的人们看我们现下所做的一切技术努力也都是在玩票。所以,这样说没有意义。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就会知道,到了明代,火药推进技术(包括最原始的火箭)已经到了一个农业社会中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最高水平),火药的推进力和可控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当时的技......  -----------------------------  @luyu5-07-31 11:52:01  对啊,你这反证我说的话。  先不说明朝黑火药质量问题,我们就谈推进力吧。你再怎么推,用黑火药也是绝不可能推上天的,质推比明显不够看。而没有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发现,你以为人类怎么飞上天的?是先有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的发现,然后才知道飞天需要满足那些工程技术条件,再在这个条件上不断做实验改进以达到相关要求,以满足起飞的标准。  你没理论前置,盲目试错能行?几千年人类文明特别是科技文明的进步史已经......  -----------------------------  大哥,谁说万户没前置理论?他有的,只是他依据的前置理论放到今天的你来看太不值一提了,不符合“现代科学定义下的理论前置所说的理论”。  那今天的“可控核聚变”不是一样么?科学家所依据的就是已知的前置科学理论,更先进的东西还没有发明出来,也无从依据。那么,按照现有的技术道路怎么可能走得通呢?
  @汉堡大王
15:56:09  拜读了,楼主这次比之前一版更加深入了些。我觉得大多数看过楼主的论述后的人都会与我一样觉得楼主说的极有道理。但是有道理归有道理,按照楼主论述的逻辑基础,这些问题必定是无解的——“科学系统中必然有一些坎,运用系统自己的规则和路径永远跨不过去”。所以,六十年前提出的“可控核聚变”必定不可能成功,就象农业文明里的人们能够幻想有朝一日翱翔九天,但是却根本没有可能造出“飞机”,这是系统自指的宿命,无法跨......  -----------------------------  只要钱够,可控核聚变目前本身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障碍。只是经济上无意义,所以没人扔钱罢了。  就像万户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钱,用火药其实也能发射探空火箭的。只是那毫无意义。
  -----------------------------  @qqww-31 20:08:28  只要钱够,可控核聚变目前本身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障碍。只是经济上无意义,所以没人扔钱罢了。  就像万户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钱,用火药其实也能发射探空火箭的。只是那毫无意义。  -----------------------------  大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木椅+炮仗火箭,无论砸多少钱也不可能穿越大气层的。载人宇航飞行需要太多太多明代没有的科学技术,这个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  至于“可控核聚变”,不是简单的“经济上没有意义”才不去做,而是”实不能也“。这项目里面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多了去了,目前几种方案都有突破不了的天花板,如果用钱就可以解决,那至少做出一个成例来竖个里程碑也好。譬如阿波罗登月,经济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人类去做了。再譬如前不久的新希望号冥王星探测器,经济上也没有什么意义,也就是科学探索过程里的里程碑而已,人类也做了。
  -----------------------------  @qqww2000
20:08:28  只要钱够,可控核聚变目前本身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障碍。只是经济上无意义,所以没人扔钱罢了。  就像万户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钱,用火药其实也能发射探空火箭的。只是那毫无意义。  -----------------------------  @汉堡大王
20:43:45  大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木椅+炮仗火箭,无论砸多少钱也不可能穿越大气层的。载人宇航飞行需要太多太多明代没有的科学技术,这个不是靠钱就能解决的。  至于“可控核聚变”,不是简单的“经济上没有意义”才不去做,而是”实不能也“。这项目里面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多了去了,目前几种方案都有突破不了的天花板,如果用钱就可以解决,那至少做出一个成例来竖个里程碑也好。譬如阿波罗登月,经济上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  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只有资金上的障碍。全超导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条件是和这东西的大小成比例的。只要造的够大就OK。造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有资金障碍。大概是指数比例吧。一亿刀能造个EAST那样大的,100亿刀能造个大10倍的,比如ITER。最后能用的,很可能又是ITER的10倍。上万亿刀的投资。
  个人觉得楼主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振聋发聩,让迷醉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星辰大海指日可待”美梦里的普罗大众冷静下来。冷静了,才能理智地看清楚现实,才有机会改变现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NASA不断发射深空探测器现阶段虽然没有什么经济上的意义,但是飞出地球系统以外探测未知世界,或许正可以找到解决地球系统之内已知世界问题的解。所以,我个人还是双手赞成NASA继续探索的。科学家这么急着找到外星智慧文明的痕迹干什么?我想其中也一定有想要获得一些借鉴和启发的念头,看看人家是怎么玩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或许倒也是一条捷径。
  -----------------------------  @qqww-31 20:50:42  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只有资金上的障碍。全超导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条件是和这东西的大小成比例的。只要造的够大就OK。造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有资金障碍。大概是指数比例吧。一亿刀能造个EAST那样大的,100亿刀能造个大10倍的,比如ITER。最后能用的,很可能又是ITER的10倍。上万亿刀的投资。  -----------------------------  按照楼主所说,科学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四个阶段。“可控核聚变”远没有到已经可以造其然的阶段,理由不解释,可以阅读楼主的文章。  只要舍得投入“足够多”的钱(这里的“足够多”其实就等于“无穷大”),就一定可以实现某技术?那么,众所周知投入不可能做到“无穷大”,所以也就不能实现某技术。非不能,实不为也。  那个苏联传下来的“超导托卡马克”方案的问题,瓶颈在于遭遇了“大”和“小”的悖论,突破不了。你不能说如果我们能投入“无穷大”的金钱来造一个类似太阳质量的”容器“,那么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了。但是因为那样做没有经济性,所以我们不干。首先,问一句:我们可能有”无穷大“的金钱用于投资吗?其次,再问一句:我们能造出另一个类似太阳的物体吗?如果答案都是”yes“,那我们已经如此发达,还要”可控核聚变“干嘛?
  -----------------------------  @qqww2000
20:50:42  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只有资金上的障碍。全超导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条件是和这东西的大小成比例的。只要造的够大就OK。造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有资金障碍。大概是指数比例吧。一亿刀能造个EAST那样大的,100亿刀能造个大10倍的,比如ITER。最后能用的,很可能又是ITER的10倍。上万亿刀的投资。  -----------------------------  @汉堡大王
21:32:33  按照楼主所说,科学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四个阶段。“可控核聚变”远没有到已经可以造其然的阶段,理由不解释,可以阅读楼主的文章。  只要舍得投入“足够多”的钱(这里的“足够多”其实就等于“无穷大”),就一定可以实现某技术?那么,众所周知投入不可能做到“无穷大”,所以也就不能实现某技术。非不能,实不为也。  那个苏联传下来的“超导托卡马克”方案的问题,瓶颈在......  -----------------------------  NO,我前面说过了,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上已经无障碍,只是没有那么多钱。也不是无穷大,万亿刀的级别吧。这个钱没有人来投。  其实当年造原子弹和登月,要是没有二战和冷战的背景,也是不可想象的。分离U235,有没有技术障碍?没有。三十年代就能分离。但是拿出来几十亿美元,分离出来几十上百公斤的U235,这就有资金障碍。
  当一个形式系统内部发生矛盾,人们往往会加进去一些新的条件来消除矛盾,保持系统的完备和不矛盾。当我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了”时,系统发生了一个矛盾”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呢?”。于是我为了能够消除这个矛盾便加进一个条件“实现这个技术需要投入接近无穷大,因为这不符合经济性,所以没有人去实现它(所以没有成功案例)”。  我在原有系统中加进一个条件,为了使得它能够消除矛盾,但是悖论产生了“我如果已经能够实现投入接近无穷大,那我干嘛还需要可控核聚变”?换句话说,如果人类已经可以创造出接近无穷大的可支配财富,那么还需要可控核聚变干什么?  所以,真正的“技术可实现”,不是靠在系统中增加不可能实现的条件来实现,而是真正的可实现。
  -----------------------------  @qqww2000
20:50:42  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只有资金上的障碍。全超导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条件是和这东西的大小成比例的。只要造的够大就OK。造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有资金障碍。大概是指数比例吧。一亿刀能造个EAST那样大的,100亿刀能造个大10倍的,比如ITER。最后能用的,很可能又是ITER的10倍。上万亿刀的投资。  -----------------------------  @汉堡大王
21:32:33  按照楼主所说,科学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四个阶段。“可控核聚变”远没有到已经可以造其然的阶段,理由不解释,可以阅读楼主的文章。  只要舍得投入“足够多”的钱(这里的“足够多”其实就等于“无穷大”),就一定可以实现某技术?那么,众所周知投入不可能做到“无穷大”,所以也就不能实现某技术。非不能,实不为也。  那个苏联传下来的“超导托卡马克”方案的问题,瓶颈在......  -----------------------------  @qqww-31 21:44:36  NO,我前面说过了,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上已经无障碍,只是没有那么多钱。也不是无穷大,万亿刀的级别吧。这个钱没有人来投。  其实当年造原子弹和登月,要是没有二战和冷战的背景,也是不可想象的。分离U235,有没有技术障碍?没有。三十年代就能分离。但是拿出来几十亿美元,分离出来几十上百公斤的U235,这就有资金障碍。  -----------------------------  你保证投入万亿刀就能实现?评估过?其实,你也知道那万亿刀也不过只是一个虚数,接近于无穷大的一个概念而已。  好吧,就算投入不是接近无穷大,只是万亿刀、万万亿刀、万万万亿刀那个级别,我们想想,如果人类已经达到能够拿出这个级别的可支配财富投入到一个科研项目中的阶段,还需要研究这个科研项目干什么?
  @汉堡大王
21:58:40  当一个形式系统内部发生矛盾,人们往往会加进去一些新的条件来消除矛盾,保持系统的完备和不矛盾。当我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了”时,系统发生了一个矛盾”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呢?”。于是我为了能够消除这个矛盾便加进一个条件“实现这个技术需要投入接近无穷大,因为这不符合经济性,所以没有人去实现它(所以没有成功案例)”。  我在原有系统中加进一个条件,为了使得它能够消除矛盾,但是悖论产......  -----------------------------  NO.你的逻辑有严重的问题。  就好像苹果出了新手机,我还没有买呢——因为今年奖金还没发,暂时没有七千块额外的开支预算。但是并不是新手机没上市,也不是我全副身家都不到七千块。  再举个例子。人类技术能不能造一英里高的大楼?当然可以。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因为还没有人打算花这个钱。能理解吧?
  -----------------------------  @qqww2000
20:50:42  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或者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目前已经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只有资金上的障碍。全超导托卡马克的等离子体条件是和这东西的大小成比例的。只要造的够大就OK。造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并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有资金障碍。大概是指数比例吧。一亿刀能造个EAST那样大的,100亿刀能造个大10倍的,比如ITER。最后能用的,很可能又是ITER的10倍。上万亿刀的投资。  -----------------------------  @汉堡大王
21:32:33  按照楼主所说,科学技术的演进可以分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四个阶段。“可控核聚变”远没有到已经可以造其然的阶段,理由不解释,可以阅读楼主的文章。  只要舍得投入“足够多”的钱(这里的“足够多”其实就等于“无穷大”),就一定可以实现某技术?那么,众所周知投入不可能做到“无穷大”,所以也就不能实现某技术。非不能,实不为也。  那个苏联传下来的“超导托卡马克”方案的问题,瓶颈在......  -----------------------------  @qqww2000
21:44:36  NO,我前面说过了,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上已经无障碍,只是没有那么多钱。也不是无穷大,万亿刀的级别吧。这个钱没有人来投。  其实当年造原子弹和登月,要是没有二战和冷战的背景,也是不可想象的。分离U235,有没有技术障碍?没有。三十年代就能分离。但是拿出来几十亿美元,分离出来几十上百公斤的U235,这就有资金障碍。  -----------------------------  @汉堡大王
22:11:31  你保证投入万亿刀就能实现?评估过?其实,你也知道那万亿刀也不过只是一个虚数,接近于无穷大的一个概念而已。  好吧,就算投入不是接近无穷大,只是万亿刀、万万亿刀、万万万亿刀那个级别,我们想想,如果人类已经达到能够拿出这个级别的可支配财富投入到一个科研项目中的阶段,还需要研究这个科研项目干什么?  -----------------------------  说过了,你的逻辑有严重的问题。  一英里高的楼,拿出几十亿刀肯定能造出来——然后你追问,你能保证他怎么都不会塌?9级地震火山爆发都不塌?没人给你保证。爱造不造的。  就和当年造原子弹的时候,难道罗斯福要问,你一定保证能造出来?威力够大?谁给他保证。爱造不造。但是你想造,那就干,现有理论和技术推断,这东西能造出来。明白?  有些东西,理论上知道怎么造,但是你就是给再多钱,现在的技术手段也造不出。比如太空电梯,那就叫技术障碍;有些东西,理论上就还没有找到任何可能的制造途径,比如曲率引擎,这就叫理论障碍。现在,大个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能实现反应器正能量输出的(估计得Q&3吧),已经既没有理论障碍,也没有技术障碍了,只是资金的问题了。所需要的资金,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天价。二十年投一两万亿美金,并不是人类社会不可承受的。
  Q&30  少敲了个0
  @qqww楼
20:50  -----------------------------  @qqww2000
20:08:28  只要钱够,可控核聚变目前本身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障碍。只是经济上无意义,所以没人扔钱罢了。  就像万户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钱,用火药其实也能发射探空火箭的。只是那毫无意义。  -----------------------------  @汉堡大王
20:43:45  大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木椅+炮仗火箭,无论砸多少钱也不可能穿……  -----------------------------  iter目前看来1000亿美元都打不住,而且极有可能此路不通。  
  @qqww楼
22:33  Q&30  少敲了个0  -----------------------------  这个增益因子有误,理论值,实际没有实现真正的能量输出。  
  @qqww2000
20:50  -----------------------------  @qqww2000
20:08:28  只要钱够,可控核聚变目前本身没有不可跨越的技术障碍。只是经济上无意义,所以没人扔钱罢了。  就像万户的时代,只要有足够的钱,用火药其实也能发射探空火箭的。只是那毫无意义。  -----------------------------  @汉堡大王
20:43:45  大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木椅+炮仗火箭,无论砸多少钱也不可能穿……  -----------------------------  @资水东流
22:46:11  iter目前看来1000亿美元都打不住,而且极有可能此路不通。  -----------------------------  黑火药的比冲在140左右吧。四级或者五级火箭,把几十公斤东西送上轨道没问题的。大概1000:1,得用几十吨黑火药。  iter主要是国际合作搞得慢,纷争多。现在实际预算也不到200亿刀吧。至于此路通不通,至少按现有理论和技术做推定,这条路能走通。当然前面有没有未知的障碍现在还不知道。
  @qqww2000
22:33  Q&30  少敲了个0  -----------------------------  @资水东流
22:48:54  这个增益因子有误,理论值,实际没有实现真正的能量输出。  -----------------------------  Q是反应混合气体的能量增益值。我的意思是说,Q&30,应该就能实现反应器能量增益了,能明白吧?  当然,反应器能量增益也不一定就能实现真正地能量输出,因为反应器制造和燃料制造又是需要能量的,这就涉及一个全体系能量增益的问题。。。估计得Q&50甚至更高才行。这也是现在美国人对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兴趣不大的原因。顶天了能做到Q值100吧,能不能有全体系能量增益还难说,就是有,以整个体系的复杂度看,建造和维护的成本还不得到天上去,这电谁用的起。
  @qqww2000
22:33  Q&30  少敲了个0  -----------------------------  @资水东流
22:48:54  这个增益因子有误,理论值,实际没有实现真正的能量输出。  -----------------------------  @qqww-31 23:07:33  Q是反应混合气体的能量增益值。我的意思是说,Q&30,应该就能实现反应器能量增益了,能明白吧?  当然,反应器能量增益也不一定就能实现真正地能量输出,因为反应器制造和燃料制造又是需要能量的,这就涉及一个全体系能量增益的问题。。。估计得Q&50甚至更高才行。这也是现在美国人对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兴趣不大的原因。顶天了能做到Q值100吧,能不能有全体系能量增益还难说,就是有,以整个体系的复杂度看,建造和维护......  -----------------  “就是有,以整个体系的复杂度看,建造和维护的成本还不得到天上去,这电谁用的起”......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人类如果已经达到可以轻轻松松动用“成本还不得到天上去”(接近无穷大)的可支配财富去实施一个项目的阶段,那还要实施“可控核聚变”干嘛呢?换句话说,达到那个阶段的文明早就已经绕过“可控核聚变”困扰人类的阶段了。
  @qqww-31 22:29:46  说过了,你的逻辑有严重的问题。  一英里高的楼,拿出几十亿刀肯定能造出来——然后你追问,你能保证他怎么都不会塌?9级地震火山爆发都不塌?没人给你保证。爱造不造的。  就和当年造原子弹的时候,难道罗斯福要问,你一定保证能造出来?威力够大?谁给他保证。爱造不造。但是你想造,那就干,现有理论和技术推断,这东西能造出来。明白?  有些东西,理论上知道怎么造,但是你就是给再多钱,现在的技术手段......  -----------------------------  我的逻辑没有问题。  第一,“建成可控核聚变”与“建成一幢一英里高的楼”是一回事吗?他们的理论基础、技术道路、技术难度、所需投入等等,具有可比性吗?你自己都承认建成可控核聚变需要接近无穷大的可支配财富的投入,而建成一幢楼远不需要那么多投入。技术难度方面的差别就更大了。既然两者没有可比性,你即便证明了后者就能推导出前者吗?(再说了,“一英里高的楼”的成功实施例在哪里呢?如果没有,那又是如何证明它不会遇到未知问题而一定能够被成功实现呢?)  第二,我买不起苹果手机并不代表苹果手机不存在,尺度如果是个体,那是对的。但是,现在讨论的不是个体尺度的问题,放到地球尺度上,总有人买得起也买了苹果手机,所以无论我个体买还是没买,苹果手机当然存在,苹果手机的技术当然也实现了,苹果手机有成功的实施例。同理,在地球尺度上,你找得到一个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成功实施例吗?这不是个体买得起买不起、愿意买不愿意买的问题,地球尺度上,截至目前没有一个成功实施例,这就是你无法消除的系统的矛盾。  第三,理论上知道,是“知其所以然”阶段,距离下一个“造其然”阶段还早呢。你的逻辑是把这两个阶段等同了。“知其所以然”是知道一项技术的原理,“造其然”是创造出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例。至于后面还有一个“利其然”阶段,就是使得这项技术产生能够有利于创造者的使用。现今这个阶段,我认为人类连可控核聚变的“知其所以然”都未必完全达到(不是像一些人那么乐观认为已经达到了),距离可以“造其然”还十万八千里呢。这反映在现实中,就是60多年来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的瓶颈。  最后,还是那句话,如果认为可控核聚变已经可以实现,那请拿出成功的实施例,否则就都还是停留在假想、假说、假设的层面上。
  接上,整理一下推导过程:  1、当你判断“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可以实现了;  2、系统出现一个矛盾:没有一个成功的实施例;  3、为了消除这个矛盾,你加进一个条件“因为投入太高所以无法去实施”;  4、那么,投入高到什么程度以至于无法去实施呢?  5、不知道,可能是万亿、万万亿、万万万亿......这个级别吧(其实接近无穷大);  6、系统遭遇了悖论:(1)既然条件是不确定的(投入“不知道”、“接近无穷大”),怎么能够推导出一个确定的结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2)既然人类文明已经达到可以投入不确定的可支配财富在一个科研项目的阶段,那文明早就已经越过需要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那个阶段了。  完毕。
  @qqww2000
22:29:46  说过了,你的逻辑有严重的问题。  一英里高的楼,拿出几十亿刀肯定能造出来——然后你追问,你能保证他怎么都不会塌?9级地震火山爆发都不塌?没人给你保证。爱造不造的。  就和当年造原子弹的时候,难道罗斯福要问,你一定保证能造出来?威力够大?谁给他保证。爱造不造。但是你想造,那就干,现有理论和技术推断,这东西能造出来。明白?  有些东西,理论上知道怎么造,但是你就是给再多钱,现在的技术手段......  -----------------------------  @汉堡大王
09:40:44  我的逻辑没有问题。  第一,“建成可控核聚变”与“建成一幢一英里高的楼”是一回事吗?他们的理论基础、技术道路、技术难度、所需投入等等,具有可比性吗?你自己都承认建成可控核聚变需要接近无穷大的可支配财富的投入,而建成一幢楼远不需要那么多投入。技术难度方面的差别就更大了。既然两者没有可比性,你即便证明了后者就能推导出前者吗?(再说了,“一英里高的楼”的成功实施例在哪里呢?如果没有,那又是如何......  -----------------------------  你显然分不清什么叫做可实现,什么叫做已实现。
  @qqww2000
22:33  Q&30  少敲了个0  -----------------------------  @资水东流
22:48:54  这个增益因子有误,理论值,实际没有实现真正的能量输出。  -----------------------------  @qqww2000
23:07:33  Q是反应混合气体的能量增益值。我的意思是说,Q&30,应该就能实现反应器能量增益了,能明白吧?  当然,反应器能量增益也不一定就能实现真正地能量输出,因为反应器制造和燃料制造又是需要能量的,这就涉及一个全体系能量增益的问题。。。估计得Q&50甚至更高才行。这也是现在美国人对托卡马克可控核聚变兴趣不大的原因。顶天了能做到Q值100吧,能不能有全体系能量增益还难说,就是有,以整个体系的复杂度看,建造和维护......  -----------------  @汉堡大王
09:05:18  “就是有,以整个体系的复杂度看,建造和维护的成本还不得到天上去,这电谁用的起”......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人类如果已经达到可以轻轻松松动用“成本还不得到天上去”(接近无穷大)的可支配财富去实施一个项目的阶段,那还要实施“可控核聚变”干嘛呢?换句话说,达到那个阶段的文明早就已经绕过“可控核聚变”困扰人类的阶段了。  -----------------------------  现在一度电发出来成本大概几美分,用核聚变,可能一度电成本几美元。这个就叫做成本到天上去。明白?
  3.2.5 近年来的新噱头
  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噱头的主推手起了变化。过去研究开发人员是主力,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等噱头主要是学术界在吆喝,随着信息技术的扩展,资本市场开始编制一个接一个的神话,而学术界笑观其成。近年来的新噱头主要包括物联网,石墨烯,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云计算和大数据。
  下面部分内容参考了天涯一位网友的帖子,已经征得其同意。
  先说物联网,这个概念最早由IBM发力提出,在09年时突然火了起来,甚至引起了总理级别的关注,之后两三年持续高潮,股市上是一波接一波的炒作浪潮,最近两年来开始有点降火。   什么叫物联网?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初听起来很了不起,很有点科幻味道,再加上国内外大肆舆论宣传,前几年的时候,仿佛感觉一觉醒来,物联网就要遍地开花。但实际成就很有点让人失望,这么多年了,大众身边又有多少物联网痕迹?就以智能家居这个物联网的子领域为例,被专家吹得可与电的发明相媲美,但冷静下来后,突然想起,大约15年前,微软曾经提出过一个维纳斯计划,针对的就是智能家居,但15年后,维纳斯计划似乎销声匿迹了。很显然,背后的技术难题不是专家口头吹吹就能解决的。
  物联网高潮的时候,未曾考虑过可能遇到的几个致命问题。一方面,网络相关协议复杂度太高,企业无力跟进,另一方面,基础支撑技术缺乏。国外欧洲物联网研究中心制定的技术路线图和思科发布的技术网络演进白皮书都明白无误的在第一位置提出:能量来源问题!
  现存互联网的能量来源很好解决,交流电转直流电,或是短时间内的充电电池。 但物联网不同。物联网的本意是万事万物都要连上网。按照思科的白皮书,2020年要有50亿个上网物品,差不多是现在5倍。这么多物品要上网,能想象每个物品后面都拖着一根交流电线?在所有物联网的美好论述中,各种传感器或物联网种子最好要做到随机撒播的,很多是在森林,水面或沙漠。在这些场合,能想象交流电源吗?    要解决物联网的能量来源,就目前人类的产业基础和理论基础,只有两种可能途径  1 便宜的令人发指的,容量又超大的电池  2 无线能源获取。   先看第一种可能途径,物联网的海量节点数目,要靠电池来解决能源问题,电池首先必须很便宜,要是电池很贵的话,物联网的成本就高得不可想象;电池还必须容量大,因为绝大部分物联网节点,是不能指望人去换电池的,节点工作时间往往动辄以年来计算,这种情况下,池容量大是先决条件。有没有这样的电池?很遗憾,人类目前根本没有这样又好又便宜的电池。在过去几百年中,电池技术进步很缓慢,芯片可以按照摩尔定律来指数式进步,但电池技术的进步只能用龟速来形容,可以这么讲,电池技术的进步在电类技术中是最慢的。没有基础理论和基础材料上的重大突破,物联网所需要的理想电池只能是海市蜃楼。
  再看无线能源获取。这个看起来很美妙,利用电磁场传播原理,给每个物联网节点无线充电,不需要交流电线。实际中已经有RFID这样的例子,本身没有能量来源,从无线电波中获取能量,被动传递少许信息。同时,现在很多手机都宣传支持无线充电,比如诺基亚的920手机。  但事实上,如果深入探究,发现无线充电面临两个令人窒息的技术挑战:距离和波长!    无线电波能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快速衰减,现有的无线充电技术,对于距离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920的充电,竟然需要紧贴着。而RFID,最长也就10来米。并且RFID的原理表明,只能传递极少的信息,与规划中的物联网节点需求相距甚远。当然,可以加大传播功率,但这会带来另一个问题:电磁污染和干扰。
  无线充电的第二个限制是波长。按照理想物联网的规划,物联网节点的分布是零散随机分布的,分布距离随机,分布地点也随机,中间的障碍物也是随机,这给无线充电带来一个挑战:使用短波还是长波?为了给被障碍物屏蔽的节点充电,无线电波必须具备绕射能力,这就要求波长越长越好,但任何学过无线电的人都知道,为了把能量辐射出去,天线的长度和波长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波长越短,越容易发射出去。所以矛盾出来了,短波长,容易发射,但绕射能力差,长波长,绕射能力强,但发射很难。  一项技术有没有前途,政府的宣传和专家的鼓吹都是虚的,而风险投资基金的态度才是硬杠杠。风险投资基金会为自己的钱负责,对于要投资的项目,肯定会认认真真的进行可行性评估,不会去听取那些所谓院士和专家的意见。网友透露,很多物联网项目都是政府在资助或推动,而各类投资基金都在冷眼旁观。   那些被作为物联网典型的项目,比如机场警戒系统,号称投资了几千万,几千万就是报个警!雇佣十几个人,配备红外摄像头,三班倒,完全可以完成相应的工作,花的钱还不到投资的年利息。    这样的项目,资本会有兴趣???  就连政府现在也承认,7成的项目在亏损。
/3658939.shtml     物联网有没有宣称的那样有前途,市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石墨烯是最近几年来冒出的一个新噱头,借助诺贝尔奖的名头,吹得天花乱坠。但好比“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能量”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一样,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石墨烯远没有吹嘘中那样神奇,好几年前,bbc的报导中,科学家就提醒大众不要有过高期望。  /9512255.shtml  但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能把泥巴吹成金子,石墨烯这个概念让很多企业股价轻易翻番,至于事后如何,不关操盘手的事情。概念吹得太虚,连政府都看不下去了,提醒大众要注意噱头:  /2015-04/ART-0-.html  /043729.shtml  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云计算和大数据。  3D打印很早就出现了,有一定用途,特别是在一些不适合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场合,比如飞机上的某些部件和模具制造,3D打印算是比较大的突破。但离开这些场合,其作用被极度夸大,什么下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牛皮都敢吹。人类历史早就证明,规模化生产才是王道。  云计算和大数据就不细说了,IT行业需要新的噱头来吸引眼球。
  @资水东流
16:01:29  云计算和大数据就不细说了,IT行业需要新的噱头来吸引眼球。   -----------------------------  前一段时间,还见到过“雾计算”呢
  @资水东流
16:01:29  3.2.5 近年来的新噱头  进入21世纪以来,技术噱头的主推手起了变化。过去研究开发人员是主力,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等噱头主要是学术界在吆喝,随着信息技术的扩展,资本市场开始编制一个接一个的神话,而学术界笑观其成。近年来的新噱头主要包括物联网,石墨烯,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云计算和大数据。  下面部分内容参考了天涯一位网友的帖子,已经征得其同意。  先说物联网,这个概念最早由IBM发力提出,在09......  -----------------------------  IT业的发展很可能到了一个平台期了。每个产业都一样,兴起,发展,然后进入一个平台期。  物联网其实比较合适的应用场合不是家居,而是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业、物流监控等场合,而且要和模式识别等许多其他技术结合才好。物联网,说白了,就是一种足够小且便宜的联网装置。现在我们联网用电脑,用手机,这都比较贵,当然功能也比较强大。还有很多场合,可能只需要每次传几个几十个字节,一天就工作几次的这样一种联网设备。如果有足够便宜可靠的联网设备,那么很多场合就都好用了。现在实际上,就这个足够便宜可靠的联网设备,并没有真的开发出来。所以物联网,整个其实还是个概念,不是真正实用化的东西。
  @qqww2000
22:29:46  说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际战甲永恒烈焰mo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