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个问题.关于攻打欧陆风云4 教皇国之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梵蒂冈有关秘密档案的探讨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宗教民俗] 【欧洲。教皇】罗马教皇——集权势与财富于一身 (新增 教皇丑闻)
我的图书馆
[宗教民俗] 【欧洲。教皇】罗马教皇——集权势与财富于一身 (新增 教皇丑闻)
教皇 辞源 产生 职务 法典 历代教皇年表 服饰风格 教皇与十字军东征 教皇之城---梵蒂冈 教皇国 国名 起源 发展... 敌对教皇 列表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教皇与宗教 区别主教
简介红衣主教 现任教皇1楼 1。女教皇的传说 2。大教皇 3。圣徒 4。欧洲国家守护圣徒一览 教皇 & & 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乃众门徒之首,他于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的由来。所以,“教皇”的全称为“罗马教区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亦称“宗徒彼得的继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现代亦用来指某一思想,组织的精神领袖。
  & 耶稣赐予圣伯多禄两把'释放'和'束缚'钥匙辞源 & & &  教皇亦称“教宗”,译自拉丁文pope, 源于希腊文π?ππας,意指“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最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 “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产生 & &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职务   教宗的头衔包括“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总主教),梵蒂冈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现任教皇本笃十六世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该国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梵蒂冈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宗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日到日,教宗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亚德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 日19:37GMT 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宗,是为本笃十六世。
天主教法典 ①  罗马教会主教享有主单独赐给宗徒之长伯铎的职位,此职位亦应传递于其继承人,因此教宗为世界主教团的首领、基督的代表、普世教会在现世的牧人;因此由于此职务,他在普世教会内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职权,且得经常自由行使之。 ②  1项-罗马教宗由于其本人接受合法选举,同时已被祝圣为主教,而获得教会完满的及最高的权力。故此当选教宗者,如已是主教,其接受的当时即获得此权力,如当选者尚非主教,应立即祝圣为主教。   2项-教宗如辞职,其辞职得自由为之,且应适当表明,始能生效,但不需要任何人接受。 ③  1项-教宗由于其职位,不仅享有对普世教会的权力,而且对所有个别教会及其信众拥有职权的首位,藉此,主教们对托于他们照管的个别教会所有之正职权直接权力,一并得以巩固和保障。   2项-罗马教宗在尽其普世教会最高牧人职务时,常与其它主教们,而且与普世教会共融联合一起;但他有权按照教会的需要,规定执行职务的方式,即由其个人或与主教们集体执行。   3项-对教宗的判决和法令,不得上诉或诉愿。 ④  教宗在尽其职务时,主教们得以各种方法提供合作力量,其中有世界主教会议。除此以外,有枢机元老之辅佐,还有其它人士,和按时机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这些人士和机构,都以教宗的名义和权力,为所有教会的利益,依法律规定,尽受付托的职务。 ⑤  宗座出缺或完全被阻时,在普世教会治理上,任何事不可变更,但应遵守对这种情况所制订的法律。 教廷历代教皇年表   中文译名(英文名号)*在位年代*大事记*备注 教皇国形成前   1 圣伯多禄(圣彼得)(St.Peter)*41-66*加利肋亚人,耶稣立为宗徒之长*本名西满(Simon)教会中心从耶路撒冷移至罗马& 圣伯多禄
圣伯多禄& & 2 圣李诺(St.Linus)*67-79*意大利人,生于TOSCANO   3 圣格肋多(St.Anencletus)*79-90*罗马人  & 4 克雷芒一世(St .Clement Ⅰ )*90-99*罗马宗室,充军到PONTUS
圣克雷芒一世  5 圣厄瓦理斯多(St.Evaristus)*99-107*希腊人,生于安提约基   6 亚历山大一世(St.AlexanderⅠ)*107-116*罗马人   7 西斯科特一世(St.SixtusⅠ)*116-125*罗马人   8 泰莱斯福鲁斯(St.Telesphorus)*125-138*希腊人   9 西吉诺斯(St.Hyginus)*138-142*希腊人,生于雅典   10 庇护一世(St.PiusⅠ)*142-155*APUILEA人,其弟HERMAS著牧人书   11 阿尼塞图斯((St.Anicetus)*155-166*叙利亚人& 圣克雷芒一世 & & & 12 索泰尔(St.Soter)*166-174*意大利CAMPANIA人*人称仁慈教宗   13 埃留提利乌斯(St.Eleutherus)*174-189*希腊人,弃绝MONRANUS   14 维克托一世(St.VictorⅠ)*189-199*非洲人,弃绝THEODOTUS,订复活节   15 泽菲利努斯(St.Zephyrinus)*199-217*罗马人,重申对MONRANUS之罚   16 加里斯都一世(St.CalixtusⅠ)*217-222*罗马人,希波利特与之对立   17 乌尔班一世(St.UrbanⅠ)*222-230*罗马人   18 庞提安(St.Pontian)*230-235*罗马,与希波利特和解,同致命   19 安特鲁斯(St.Anterus)*235-236*希腊人   20 法比昂(St.Fabian)*236-250*罗马人   21 科尔内留斯(St.Cornelius)*251-253*罗马人,反诺维西安严厉主义   22 卢西乌斯一世(St.LuciusⅠ)*253-254*罗马人,被VALERIAN充军   23 司提反一世(St.StephanⅠ)*254-257*罗马人,反西彼廉领洗需宠爱说   24 西克斯图斯二世(St.SixtusⅡ)*257-258*希腊人   25迪奥西尼(St.Dionysius Romanus)*259-268*希腊人   26 菲利克斯一世(St.FelixⅠ)*269-274*罗马人   27 优迪基安(St.Eutychian)*275-283*LUNENSIS   28 加伊乌斯(St.Cajus)*283-296*达尔马提人(今南斯拉夫)   29 马尔塞林努斯(St.Marcellinus)*296-304*罗马人   30 马尔塞鲁斯一世(St.MarcellusⅠ)*307-308*罗马人   31 欧瑟比(St.Eusebius)*310-310*希腊人   32 米尔提亚德斯(St.Miltiades)*311-314*非洲人   33 西尔维斯特一世(St.SilvesterⅠ)*314-335*罗马人君士坦丁瞻礼,尼西亚定礼   34 圣马克(St.Mark)336-336*罗马人撒丁会议,东西分歧   35 尤利乌斯一世(St.JuliusⅠ)*337-352*罗马人,在安提阿会上支持亚达纳削   36 利贝里乌斯(Liberius)*352-366*罗马人*第一个没被封为圣人的教宗   37 达马苏斯一世(St.DamasusⅠ)*366-384*西班牙人,罗马议会除异端译经   38 西利修斯(St.Siricius)*384-399*罗马人,强调罗马首位   39 阿纳斯塔修斯一世(St.AnastasiusⅠ)*399-401*罗马人,引证伯多禄(St.Peter)为主之磐石   40 英诺森一世(St.InnocentⅠ)*401-417*ALBANO人,罗马主教接伯多禄位   41 索西穆斯(St.Zosimus)*417-418*希腊人   42 卜尼法斯一世(St.BonifaceⅠ)*418-422*罗马人   43 切莱斯廷一世(St.CelestineⅠ)*422-432*CAMPANIA人,谴责聂斯多略   44 西克斯图斯三世(St.SixtusⅢ)*432-440*罗马人   45 利奥一世(St.LeoⅠ)*440-461*TOSCAUO人,反一性论,退阿提拉,强调罗马主教首位*大教皇   46 奚拉里(St.Hilary)*461-468*撒丁人   47 辛普利修斯(St.Simplicius)*468-483*TIUOLI人   48 菲利克斯三世(St.FelexⅢ)*483-492*罗马人,弃绝裂教   49 基拉西乌斯一世(St.GelasiusⅠ)*492-496*非洲人,强调教会不属俗权   50 阿纳斯塔斯二世(St.AnastasiusⅡ)*496-498*罗马人,法兰克人进教   51 西马库斯(St.Symmachus)*498-514*撒丁人   52 何尔米斯达斯(St.Hormisdes)*514-523*FRUSINAS*西尔维留斯的父亲   53 圣若望一世(St.JohnⅠ)*523-526*约翰一世TOSCANO人,致命& 圣若望一世
圣若望一世& & 54 菲利克斯四世(St.FelixⅣ)*526-530*圣本笃立修会   55 卜尼法斯二世(St.bonifaceⅡ)*530-532*罗马人*第1位日耳曼籍教宗   56 约翰二世(St.JohnⅡ)*533-535*罗马人犹斯弟年公布法典   57 阿加佩图斯一世(St.AgapetusⅠ)*535-536*罗马人   58 西尔维留斯(St.silverius)*536-537*致命*圣赫尔米斯达的儿子   59 维吉里(Vigilius)*537-555*罗马日恩,反犹斯弟年君城议会   60 贝拉吉一世(PelagiusⅠ)*556-561*罗马人   61 约翰三世(JohnⅢ)*561-574*罗马人   62 本尼狄克一世(BenedictⅠ)*575-579*罗马人   63 贝拉吉二世(PelagiusⅡ)*579-590*罗马人,托来多议会   64 格列高利一世(St.GregoryⅠ)*590-604*罗马人,建隐院派教士,订圣歌,著训言。圣格列高利一世   大教皇。     65 萨比尼安(Sabinian)*604-606*TASCANO人   66 卜尼法斯三世(BonifaceⅢ)*607-607*罗马人   67 卜尼法斯四世(St.BonifaceⅣ)*608-615*ABRUZZI人   68 狄乌迪第(St.deusdedit)*615-618*罗马人   69 卜尼法斯五世(BonifaceⅤ)*619-625*NEOPOLITANUS   70 霍诺留斯一世(HonoriusⅠ)*625-638*洪诺留一世GAPUA人,同意SERGIUS说   71 塞维里努斯(Severinus)*640-640*罗马人   72 约翰四世(JohnⅣ)*640-642*达尔马提人   73 狄奥多尔一世(TheodoreⅠ)*642-649*希腊人,拉特郎会议   74 马丁一世(St.MartinⅠ)*649-653*充军致命,会议弃一志论   75 尤金一世(St.EugeneⅠ)*654-657*罗马人   76 维塔利安(St.Vetalian)*657-572*SIGNIA人   77 阿德奥达图斯(AdeotatusⅡ)*672-676*罗马人   78 多努斯(Donus)*676-678*罗马   79 阿加托(St.Agarho)*678-681*西西里人,君城会议III   80 利奥二世(St.LeoⅡ)*682-683*西西里人,同意会议议案,驳HONORIUS   81 本尼狄克二世(St.BenedictⅡ)*684-685*罗马人   82 约翰五世(JohnⅤ)*685-686*叙利亚人生于安提约基   83 科农(Conon)*686-687*TIEISCO人   84 塞尔吉乌斯一世(St.SergiusⅠ)*687-701*叙利亚人,生于安提约基   85 约翰六世(JohnⅥ)*701-705*希腊人   86 约翰七世(JohnⅦ)*705-707*希腊人   87 西辛尼乌斯(Sisinnius)*708-708*叙利亚人   88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Ⅰ)*708-715*叙利亚人   89 格列高利二世(St.GregoryⅡ)*715-731*罗马人,派波尼法爵去德传教   90 圣格列高利三世(St.GregoryⅢ)*731-741*叙利亚人,擢波尼法爵总主教   91 扎迦利(St.Zachory)*741-752*希腊人   ※91 1\2 司提反二世*752.3.23-752.3.25.*历任教皇中在位最短的一个,只有仅三天,因为中风突然离世.由于在位时期太短,使他未能在死前赶及进行就任仪式,使得一些天主教历史书籍不承认司提反二世为教皇,称下任教宗司提反三世为司提反二世.因此由司提反三世至司提反十世的八位教皇也分别顺序称为司提反二世至司提反九世※ 教皇国的壮大   92 司提反二世(StephanⅡ)*752-757*罗马人,给丕平王加冕得赠地   93 保罗一世(St.paulⅠ)*757-767*罗马人   94 司提反三世(StephanⅢ)*768-772*西西里人   95 阿德里安一世(AdrianⅠ)*772-795*罗马人,尼西亚会议,大加禄建校   96 利奥三世(St.LeoⅢ)*795-816*罗马人   97 司提反四世(StephanⅣ)*816-817*罗马人   98 帕斯加尔一世(St.PaschalⅠ)*817-824*罗马人   99 尤金二世(EugeneⅡ)*824-827*罗马人,被奉为穷人主保   100 瓦伦廷(Valentine)*827-827*罗马人   101 格列高利四世(GregoryⅣ)* 827-844*罗马人   102 塞尔吉乌斯二世(SergiusⅡ)*844-847*罗马人   103 利奥四世(St.LeoⅣ)*847-855*罗马人,振兴教会,反撒拉森人   104 本尼狄克三世(BenedictⅢ)*855-858*罗马人   105 尼古拉一世(St.NicholasⅠ)*858-867*罗马人,维护教权,罚PHOTIUS*大教皇   106 阿德里安二世(AdrianⅡ)*867-872*罗马人,君城第四会议   107 约翰八世(JohnⅧ)*872-882*罗马人。若望八世传说中的女教皇。唯一由教宗祝圣的英王   108 马里努斯一世(MarinusⅠ)*882-884*GALLESE人   109 阿德里安三世(AdrianⅢ)*884-885*罗马人   110 司提反五世(StephanⅤ)*885-891*罗马人   111 福尔摩苏斯(Formosus)*891-896*PONTUS人,引德王反对SPOLET党,审FORMOSUS*死后尸骨被斯德望六世起出审判   112 卜尼法斯六世(BonifaceⅥ)*896-896*罗马人   113 司提反六世(StephanⅥ)*896-897*罗马人   114 罗马努斯(Romanus)*897-897*GALLESE人   115 狄奥多尔二世(TheodoreⅡ)*897-897*罗马人   116 约翰九世(JohnⅨ)*898-900*TIVOLI人   117 本尼狄克四世(BenedictⅣ)*900-903*ALDEA人   118 利奥五世(LeoⅤ)*903-903*罗马人*被关入监狱和谋杀   119 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903-904*罗马人   120 塞尔吉乌斯三世(SergiusⅢ)*904-911*罗以人,受制于THEODO, "娼妇政治"开始   121 阿纳斯塔斯三世(AnastasiusⅢ)*911-913*罗马人   122 兰多(Lando)*913-914*SABINA人*可能是最后一个有独特称号的教宗   123 约翰十世(JohnⅩ)*914-928*I MOLA 人,驱撒拉森人与南意   124 利奥六世(LeoⅥ)*928-928*罗马人   125 斯德望七世(StephanⅦ)*929-931*罗马人,受制于ALBERIC司提反八世   126 约翰十一世(JohnⅪ)*931-935*罗马人   127 利奥七世(LeoⅦ)*936-939*罗马人,受制于ALBERIC   128 司提反八世(StephanⅧ)*939-942*罗马人,受制于ALBERIC   129 马里努斯二世(MarinusⅡ)*942-946*罗马人,受制于ALBERIC   130 阿加佩图斯二世(AgapetusⅡ)*946-955*罗马人,俄王圣OLGGA领洗   131 约翰十二世(JohnⅫ)*955-963若望十二世*给德皇OTTO加冕*被谋杀,"娼妇政治"结束   132 利奥八世(LeoⅧ)*963-965*罗马人,OTTO主持选举*复位   133 本尼狄克五世(BenedictⅤ)*964-964*罗马人   134 约翰十三世(JohnⅩⅢ)*965-972*罗马人若望十三世   135 本尼狄克六世(BenedictⅥ)*973-974*罗马人*被谋杀   136 本尼狄克七世(BenedictⅦ)*974-983*罗马人,在OTTO助下被选,思改革   137 约翰十四世(JohnⅩⅣ)*983-984*PETRUS PAPIENSIS   138 卜尼法斯七世(BonifaceⅦ)*984-985*为CREOCENTIUS家族所立   139 约翰十五世(JohnⅩⅤ)*985-996*罗马人   140 格列高利五世(GregoryⅤ)*996-999*加冕OTTO III,改革教会*第1位德国籍教宗   141 西尔维斯特二世(SilvesterⅡ)*999-1003*罗马人*第1位法国籍教宗   142 约翰十七世(JohnⅩⅦ)**罗马人   143 约翰十八世(JohnⅩⅧ)**罗马人   144 塞尔吉乌斯四世(SergiusⅣ思齐四世)**罗马人*东方分裂,   145 本尼狄克八世(BenedictⅧ)**为亨利二世圣帝加冕   146 若望十九世(JohnⅩⅨ)**会议弃绝阿尔比异端   147 本尼狄克九世(BenedictⅨ) *幼年登基*※其间与西尔维斯特三世(SilvesterⅢ*罗马人)轮流在位,但西尔维斯特三世选举有效性被质疑,顾西尔维斯特三世不被认为是正式教宗,提供其名号仅供参考※   148 格列高利六世(GregoryⅥ)**罗马人,欲从本笃手中解放教会   149 克雷芒二世(ClementⅡ)**德人,SAXONY议会废三教宗之立*第2位德国籍教宗   150 达马苏斯二世(DamasusⅡ)**德国巴伐利亚人*第3位德国籍教宗   151 利奥九世(LeoⅨ)**亚尔萨斯人,进行改革,恢复教权*第4位德国籍教宗   152 维克托二世(VictorⅡ)**德国人,为亨利三世拥立*第5位德国籍教宗   153 司提反九世(StephanⅨ)**洛林人*第2位法国籍教宗和第6位德国籍教宗   154 本尼狄克十世(BenedictⅩ)**洛林人   155 尼古拉二世(NicholasⅡ)**布艮地人,教宗由枢机选举*第3位法国籍教宗   156 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Ⅱ)**米兰人   157 格列高利七世(St.GregoryⅦ)**TOSCANO人,恢复教权,罚德皇亨利   158 维克托三世(VictorⅢ)**BENEVENTO人   159 乌尔班二世(UrbanⅡ)**法国人,维教权,发第一次十字军* 第4位法国籍教宗   160 帕斯加尔二世(PaschalⅡ)**AVENNA人,与亨利四世立约,废教会封建   161 基拉西乌斯二世(GelasiusⅡ)**GAETA人   162 加里斯都二世(GalixtusⅡ)**布艮地人(法)拉特郎大公议会*第5位法国籍教宗,在1123年举行第一届拉特朗大公会议   163 洪诺留二世(HonoriusⅡ)**IMOLA人   164 英诺森二世(InnocentⅡ)**罗马人,拉特朗II会议*在1139年举行第二届拉特朗大公会议   165 切莱斯廷二世(CelestineⅡ)**CITTA DI CASTELO人   166 卢西乌斯二世(LuciusⅡ)**波罗尼亚人   167 尤金三世(EugeneⅢ)**比萨人,兰斯议会修订修女会规   168 阿纳斯塔斯四世(AnastasiusⅣ)**罗马人   169 阿德里安四世(AdrianⅣ)**LANGLEY人*唯一的英国教宗   170 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Ⅲ)**瑟纳人,与德皇争保留列圣品权*在1179年举行第三届拉特朗大公会议   171 卢西乌斯三世(LuciusⅢ)**路卡人,弃绝瓦尔登异端   172 乌尔班三世(UrbanⅢ)**米兰人   173 格列高利八世(GregoryⅧ)**BENEVENTA人   174 克雷芒三世(ClementⅢ)**罗马人   175 切莱斯廷三世(CelestineⅢ)**罗马人,年老登基   176 英诺森三世(InnocentⅢ)**教权极盛诸国臣服,十字军,拉特郎第四次大会,会议订圣体规每年一次*在1215年举行第四届拉特朗大公会议   177 洪诺留三世(HonoriusⅢ)**罗马人反对阿尔比,批准方济各和圣多明我会   178 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Ⅸ)**与德肋特烈合,又绝之   179 切莱斯廷四世(CelestineⅣ)**米兰人   180 英诺森四世(InnocentⅣ)**热诺亚人,里昂会议弃绝肋特烈*在1245年举行第一届里昂大公会议   181 亚历山大四世(AlexanderⅣ)**ANAGNI人   182 乌尔班四世(UrbanⅣ)**TROGES人*第6位法国籍教宗   183 克雷芒四世(ClementⅣ)**法国人*第7位法国籍教宗   184 格列高利十世(GregoryⅩ)**意大利人,订秘密选举教宗法*在1274年举行第二届里昂大公会议   185 英诺森五世(InnocentⅤ)**撒瓦人*第8位法国籍教宗   186 阿德里安五世(AdrianⅤ)**葡萄牙人   187 约翰二十一世(JohnⅩⅩⅠ)**热诺亚人*第一位葡萄牙籍教宗,在实验时由于房屋倒塌而伤重不治   188 尼古拉三世(NicholasⅢ)**罗马人,制订司铎日课   189 马丁四世(MartinⅣ)**法国人,弃绝裂教弥额尔*第9位法国籍教宗   190 洪诺留四世(HonoriusⅣ)**罗马人   191 尼古拉四世(NicholasⅣ)**意大利人   192 切莱斯廷五世(St.CelestineⅤ)**意大利人   193 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Ⅷ)**意大利人,主张教权高于王权,被禁   194 本尼狄克十一世(BenedictⅩⅠ)**意大利人 教皇国的衰落   195 克雷芒五世(ClementⅤ)**法国人,移亚味农,屈从法王*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亚维农,第10位法国籍教宗,在1311年—1312年举行维埃纳大公会议   196 若望二十二世(JohnⅩⅩⅡ)**与法王交恶,谴责CADURCO会议*第11位法国籍教宗   197 本尼狄克十二世(BenedictⅩⅡ)**法国人,苦行士,百年战争起*第12位法国籍教宗   198 克雷芒六世(ClementⅥ)**法国人,黑死疫横扫欧洲*第13位法国籍教宗   199 英诺森六世(InnocentⅥ)**法国人,德皇查理四世废弃教宗选皇帝权   200 乌尔班五世(UrbanⅤ)**法国人*第15位法国籍教宗   201 格里高利十一世(GregoryⅩⅠ)**法国人,返回罗马*第16位法国籍教宗,教廷迁回罗马   202 乌尔班六世(UrbanⅥ)**那不勒斯人,法国派另选西方裂教*"教会大分裂"开始,罗马与亚维农各立教宗   203 卜尼法斯九世(BonifaceⅨ)**那不勒斯人   204 英诺森七世(InnocentⅦ)**意大利人   205 格列高利十二世(GregoryⅩⅡ)**宣布退位*   206亚里山大五世()   207 约翰二十三世()   在1414年—1418年举行的康司坦大公会议中退位,推举双方都接受的教宗马丁五世,"教会大分裂"结束   208 马丁五世(MartinⅤ)**罗马人,COUSTANCE议会结束分裂*在1431年举行弗罗伦斯大公会议   209 尤金四世(EugeneⅣ)**威尼斯人,反对贩卖黑奴   210 尼古拉五世(NicholasⅤ) **意大利人,建图书馆   211加里斯都三世(CalixtusⅢ)**西班牙人,发起十字军*第一位西班牙籍教宗   212 庇护二世(PiusⅡ)**瑟纳人,自人文主义转变   213 保罗二世(PaulⅡ)**威尼斯人,反对近亲主义*尤金四世的侄子   214 西克斯图斯四世(SixtusⅣ)**撒瓦人,建西斯督堂,启用近亲*方济会的成员,建设了以他自己为名的西斯汀教堂,招聘当时的艺术家,将早期文艺复兴带入罗马   215 英诺森八世(InnocentⅧ)**热诺亚人,启用近亲,扑杀女巫   216 亚历山大六世(AlexanderⅥ)**西班牙人,用近亲,划分世界范围*第2位西班牙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的侄子,号称爱神。   217 庇护三世(PiusⅢ)**瑟纳人   218尤利乌斯二世(JuliusⅡ)**SAVONO人,扩建圣保罗大殿,战神教皇   219 利奥十世(LeoⅩ)**佛罗伦萨人,路德叛教,智慧之神。   220阿德里安六世(AdrianⅥ)**荷兰人主张改革*第一位荷兰籍教宗   221 克雷芒七世(ClementⅦ)**佛罗伦萨人,弃绝英王亨利八世   222 保罗三世(PaulⅢ)**罗马人,教会尊重印第安人的权利,批准耶稣会,开特里腾会议   223尤利乌斯三世(JuliusⅢ)**罗马人,英玛丽女王恢复与罗马关系*1552.8圣方济各·沙勿略抵达中国上川岛   224 马塞勒斯二世(MarcellusⅡ)**意大利人 天主教反改革时期   225 保罗四世(PaulⅣ)**那不勒斯人,立裁判,否认伊丽莎白女王(童贞伊丽莎白一世)   226 庇护四世(PiusⅣ)**米兰人,批准特里腾会决议   227 庇护五世 (PiusⅤ)**西班牙人,改革内部,立传信部,胜回军   228 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yⅩⅢ)**意大利人HUGUENOT.改革立法* 1582年推行格里历(公历)   229 西克斯图斯五世(SixtusⅤ)**意大利人继续改革工作   230 乌尔班七世(UrbanⅦ)**罗马人   231 格列高利十四世(GregoryⅩⅣ)**意大利人   232 英诺森九世(InnocentⅨ)**波罗尼亚人   233 克雷芒八世(ClementⅧ)**弗罗棱斯人,利玛窦来中国   234 利奥十一世(LeoⅩⅠ)**弗罗棱斯人   235 保罗五世(PaulⅤ)**罗马人,谴责英宣誓   236 格列高列十五世(GregoryⅩⅤ)**波罗尼亚人   237 乌尔班八世(UrbanⅧ)**弗罗棱斯人,味增爵会立   238 英诺森十世(InnocentⅩ)**罗马人,结束战争和平共处,罚杨塞说   239 亚历山大七世(AlexanderⅦ)**瑟纳人,对中国礼仪宽容派代表   240 克雷芒九世(ClementⅨ)**意大利人   241 克雷芒十世(ClementⅩ)**罗马人,英国迫害教友   242 英诺森十一世(InnocentⅩⅠ)**英国阴谋处死许多教友   243 亚历山大八世(AlexanderⅧ)**威尼斯人   244 英诺森十二世(InnocentⅩⅡ)**那不勒斯人,严禁任用近亲   245 克雷芒十一世(ClementⅩⅠ)**意大利人,禁止中国礼仪   246 英诺森十三世(InnocentⅩⅢ)**罗马人,中国禁教,教宗主宽容   247 本尼狄克十三世(BenedictⅩⅢ)**意大利人,中国教难   248克雷芒十二世(ClementⅩⅡ)**弗落棱斯人,禁绝圬人党   249 本尼狄克十四世(BenedictⅩⅣ)**严禁中国礼仪,引起长期教难   250 克雷芒十三世(ClementⅩⅢ)**威尼斯人,若瑟芬主义   251 克雷芒十四世(ClementⅩⅣ)**解散耶稣会   252 庇护六世(PiusⅥ)**法国革命中被劫往法国,死于彼   253 庇护七世(PiusⅦ)**8.20出生于CESANA被法人劫持,恢复耶稣会,恢复传信部   254 利奥十二世(LeoⅩⅡ)*-*出生于FABRIANO联结奥匈之梅特温   255 庇护八世(PiusⅧ)*-*出生于CIGOLI英国爱尔兰教会获解放   256 格列高利十六世(GregoryⅩⅥ)*-18461.1*出生于BELLUNO英国牛津运动   257 庇护九世(piusⅨ)*-*出生于SENIGALLIA无染原罪瞻礼,反唯理,梵一会议,失土地 教皇国消失以后   258利奥十三世(LeoⅩⅢ)*-*出生于ANAGNI劳工通牒,兴哲学,圣经,法国仇教   259 庇护十世(St.PiusⅩ)*-*出生于RIESE,订法典,重圣体,反现代主义,欧战 起   260 本笃十五世(BenedictⅩⅤ)*-*出生于热诺亚,促进停战,实施新法,推动传教   261 庇护十一世(PiusⅩⅠ)*-*出生于米兰,订拉特郎和约,创进行会反法西斯西班牙内战*与意大利签订拉特兰条约,确立梵蒂冈成为一主权国家   262 庇护十二世(PiusⅩⅡ)*-*出生于罗马,二次大战从事和解,开放枢机,定圣母升天   263 若望二十三世(JohnⅩⅩⅣ)*-*出生于BEIGAINE,主张教会开放改革,议开大会,修法典倡合一运动   264 保禄六世(PaulⅥ)*-*出生于CONCESSIO,召开梵二,订新礼,办外交,出国访问*最后一位以三重冠加冕的教宗   265 若望·保禄一世(John PaulⅠ)*-*BELLUNO在位不足一月*首位教宗在生时自称“一世”;首位双名教宗.中国称之为“约翰·保罗一世”   266 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Ⅱ)*-*波兰人,生于WADOVICE,行新法重订拉特郎和约,历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遍游世界*第一名波兰籍教宗.中国称之为“约翰·保罗二世”*大教皇   267 本笃十六世(BenedictⅩⅥ)*— *现任,为第八位德国籍教宗,本名:约瑟夫·阿来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 罗马教皇服饰风格 & & 教皇是罗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约30个人工缝制的扣子和扣眼,还有通常的罗马教皇专用配件,短小的大红色肩衣叫做 Mozzetta,罩在法袍外面,白色的无边帽,也叫无边便帽;还有红色的鞋子。 罗马的Fillipo Gammarelli 家族从1798年起就为罗马教皇缝制服装,包括约翰保罗二世。Gammarelli 希望下一位教皇最终站在圣彼得长方形基督教堂的阳台上时身穿一件合适的 Gammarelli 家族缝制的法衣。虽然意大利是对世界时装流行趋势最具影响力的地方之一,但梵蒂冈的服装风格变化很谨慎。 Gammarelli 裁缝们一共要准备六套教皇法衣,叁套拖地长的毛料和丝绸法袍。选举教皇时,他们将把这些法衣送到梵蒂冈。新的教皇选举出来之后,他将被领入附近的教堂,通常被称为流泪的房间。新教皇将在那里试穿Gammarelli 制作的法衣,然后走到圣彼得的阳台上让全世界瞻仰。 & &   Gammarelli 天主教会裁缝的展示窗里陈列着三件大中小号码的白色教皇法衣,因为无人知道下一位教皇的身材尺码。   在宗教服饰世界,服装风格和罗马天主教堂的领袖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星期一,当115位红衣主教在罗马梵蒂冈旁边的西斯廷教堂 (Sistine Chapel)召开秘密会议选择下一位教皇的时候,Gammarelli 的裁缝们最关心的是谁将穿着白色的法衣出现。   63岁的 Fillipo Gammarelli 的家族从1798年起就为罗马教皇缝制服装,包括约翰保罗二世。Gammarelli 希望下一位教皇最终站在圣彼得长方形基督教堂的阳台上时身穿一件合适的 Gammarelli 家族缝制的法衣。   历史上肥胖的约翰十三世的服装曾经被修改过。今年Gammarelli 具备竞争优势,他为十几位红衣主教准备了服装,有些人甚至到访这家缝纫商店。   罗马万神殿后面的鹅卵石大街上排满了吸引眼球的商店,如礼拜服饰,这里是一条真正的罗马天主教服饰广告大街。一些商店老板说,这个月有很多牧师、主教和红衣主教在罗马开会,但他们还没有看到太多商机。 不过,秘密会议之后,他们预期红衣主教将大肆采购。但 Gammarelli 的服装将是最大的采购目标。   虽然位于意大利心脏,虽然这里是对世界时装流行趋势最具影响力的地方之一,但梵蒂冈的服装风格变化很谨慎。梵蒂冈人几百年认可的梵蒂冈的谚语是,圣座无须春装。Gammarelli 说:"梵蒂冈的风格从来都一样。"   当年 Pius 六世的刺绣袖口和毛边肩衣已经过时,丝绸和金银丝也被淘汰,尤其是当梵蒂冈二世在1960年代进行教堂改革之后。谦逊风格成为时尚,因此大多年代,白貂皮和复杂的刺绣都没有了市场。但正像政客一样,红衣主教和主教们也喜欢漂亮。Gammarelli说,"有些主教让我们为他们缝制平民服装,面料是花尼和法兰绒,但我们的主要生意是缝制法衣。"   Gammarelli 裁缝们一共准备了六套教皇法衣,三套拖地长的毛料和丝绸法袍。周五或周六,他们将把这些法衣送到梵蒂冈。新的教皇选举出来之后,他将被领入附近的教堂,通常被称为流泪的房间。他将在那里试穿Gammarelli 制作的法衣,然后走到圣彼得的阳台上让全世界瞻仰。   教皇是罗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约30个人工缝制的扣子和扣眼,还有通常的罗马教皇专用配件,短小的大红色肩衣叫做 Mozzetta,罩在法袍外面,白色的无边帽,也叫无边便帽;还有红色的鞋子。 教皇-与十字军东征 & & 公元11世纪,由于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城市兴起,人口增加,封建领地的收入已不能满足封建主日益增长的享乐需求。各级封建主特别是骑士阶层力图向外扩大领地,夺取东方财富。意大利热那亚、威尼斯等地商人则企图排斥贸易对手阿拉伯和拜占庭商人,以扩大自己的商业权益。罗马教廷是东征的鼓动者和策划者,教皇意欲借此扩大天主教势力,聚敛财富,并进而控制东正教。一些不满现实、苦于饥荒的农民,也希望通过远征摆脱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与压迫,寻求新的出路。当时,西亚各国和拜占庭的复杂局势也有利于西方入侵者。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大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国,相互混战不已。拜占庭帝国日益衰弱,无力抵御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帝国皇帝迈克尔七世·杜卡斯(在位)、阿历克塞一世(在位)等先后向西欧诸国君主及教皇求援,给东征以可乘之机。1095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克莱蒙召开宗教大会,以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号召,煽动宗教狂热,与会者群起响应,要求出征。因出征者衣缀十字标记,故名十字军。从年,十字军东征持续近200年之久,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有八次。 在十字军东征的历次战役中,欧洲的骑士们基于宗教狂热,总是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在欧洲优雅的骑士风度,全部被惩罚异教徒的疯狂杀戮所抹煞。在1099年7月十字军第一次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在全城展开了大屠杀。阿克萨清真寺中避难的1万多妇孺全部被十字军士兵们刨腹剜心,伊斯兰寺院、宫殿和民间的金银财物被抢劫一空,许许多多的异教艺术品被毁灭。经过叁天的屠城之后耶路撒冷没留下一个非基督徒的活人,一名骑士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描述道:“我骑马经过街道的时候,异教徒的血没马腿到膝。” 随着征服和掠夺,对黄金的贪念和渴求充斥着十字军士兵的灵魂。其中十字军第四次东征()由教皇英诺森叁世策划,最初确定东征埃及,但威尼斯商人为了自己的商业权益,采取威胁利诱手段促使十字军改变东征方向,进攻信奉同一宗教的商业劲敌拜占庭帝国。日,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烧杀洗劫数日,毁坏历史文物不计其数;同年占领拜占庭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领土,建立“拉丁帝国&#年亡)。从此,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其商业地位为威尼斯等所取代。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十字军骑士是浑身沾满了血和铜臭的邪恶强盗组织。 恶有恶报,十字军骑士团中实力最强大财富最庞大的圣殿骑士团的下场最为悲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之后,巴勒斯坦王国瓦解,圣殿骑士团被迫必须离开圣地;当骑士团的主力部队回到法国,法王菲力普四世认为像圣殿骑士团这样强大的组织如果在法国境内建立,将对他的王位与整个法国有严重的威胁。于是在日星期五这一天,罗马教廷的教皇和法国国王联合执行了一条对圣殿骑士团的秘密处决令。圣殿骑士们因为被说成是异教徒和同性恋者而被判处死刑,失去了他们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权利。基督教大长老雅克·德沐莱被捕,他死前受尽了折磨,最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随后几年之内,好几百名圣殿骑士团被处死,骑士团的组织也随之彻底瓦解。这也是西方人对于星期五、十叁号这个日子所有的不祥预兆的起源。 教皇之城----梵蒂冈 & & & 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 & & & & 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酥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堡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意大利政(蟹)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 & & 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施行政教合一,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权。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地处台伯河右岸梵,整个被罗马城包围,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相当于天安门广场),常驻人口仅890人,主要是意大利人。梵蒂冈有一支200名瑞士人组成的卫队,这支卫队于1505年,由教皇朱利奥二世组建。此外还有大约3000名世俗工人,他们是梵蒂冈的主要劳动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冈城内。 梵蒂冈也称罗马教廷,教廷(Sancta Sedes)是教皇及其顾问们在向下属的全球各地的罗马天主教会发出指令时所使用的正式名称。作为全球罗马天主教会的“中央政(蟹)府”,教皇授权主教委员会负责管理梵蒂冈的日常事务。梵蒂冈的法律体系是基于教会的教规,当天主教教规不适用时,则使用罗马市的法律。 梵蒂冈可以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向其他主权国家派出外交使节,也可以接受由其他国家派出的外交使节。但是由于国家面积太小,别国派往梵蒂冈的外交使节一般都在罗马设大使馆。这样做所造成的一个有趣结果是,意大利驻梵蒂冈的大使馆是设在本国境内的。梵蒂冈同1个国家和地区有正式外交关系,在联合国设常驻观察员,与中国无外交关系。 敌对教皇 & & & 敌对教皇或称对立教宗、伪教宗、反教皇,指由具争议的教宗选举而得到可以成为教宗的名誉之人。由于天主教枢机团自欧洲中世纪开始负责选举教宗,这些对立教宗通常与已被枢机团选出的人对立。一些来自较少的教会而自称教宗之领导也可以称为对立教宗。
& &   罗马天主教的动荡时期中进行了具争议的选举。其中一些如费利克斯五世的选举被大部分教宗选举人士认为无效。另外,一些如对立教宗克勉七世的选举在选后被宣布无效。   最早的对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纪的一批教会分裂人士在罗马城选出来对抗教宗卡利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克斯特一世的承继人庞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萨丁岛的矿场。后来Hippolytus在死前与天主教会和解,并在死后被教会封为圣人。11世纪和12世纪,神圣罗马皇帝和诸教宗争持导致最多对立教宗的出现。一方面,众皇帝经常支持对立教宗来加强自身本钱;另一方面,诸教宗亦会支持身在德国,反抗众皇帝而宣称拥有帝位的人来左右帝国政策。   14世纪和15世纪末,一批互相对抗的教宗被选出。其中一系被罗马天主教会认定是教宗而另一系被认定为对立教宗。由于出现了一众宣称可以成为教宗的名誉之人,教会因而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是导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参见基督教大分裂和对立教宗本笃十三世。   在出现两或三位宣称可以成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谁是教宗或谁是对立教宗并不一定清楚。而事后再从他们之中分出正伪会造成事前已出现谁是真正教宗的错觉。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帮助人选,但谁是教宗要看事情发展去向。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论之对立教宗不计在内,自1449年起已没有对立教宗。其他教会分裂诸如英国圣公会、旧公教会和中国天主教爱国会曾反对罗马教廷的教义。现时罗马天主教会认为成为对立教宗是对教会进行分裂的行为,成为对立教宗的人会自动受绝罚处分(天主教术语为“自科绝罚”)。 对立教皇列表 & & 圣希波律陀 (与教会和解后殉道) 217年—235年   诺范, 251年—258年   费利克斯二世 355年—365年   伍西 (Ursinus), 366年—367年   恩赖, 418年—419年   乐伦, 498年—499年, 501年—506年   迪欧,530年   德奥 (二世) (与贾利 (一世)对立), 687年   贾利 (一世) (与德奥 (二世)对立), 687年   Theofylact, 757年   刚定二世, 767年—768年   斐理   若望八世, 844年   达西 III Bibliothecarius, 855年   思笃, 903年—904年   博义七世, 974年, 984年—985年   John Filagatto (若望十六世), 997年—998年   国瑞六世, 1012年   思维三世, 1045年   本笃十世, 1058年—1059年   Pietro Cadalus (何诺二世), 1061年—1064年   Guibert of Ravenna (克勉三世), 1080年及1084年—1100年   铎理, 1100年—1101年   雅博, 1101年   Maginulf (思维四世), 1105年—1111年   Maurice Burdanus (国瑞八世), 1118年—1121年   Thebaldus Buccapecuc (雷定二世) 1124年   Pietro Pierleoni (克雷二世), 1130年—1138年   Gregorio Conti (维笃四世), 1138年   Ottavio di Montecelio (维笃四世), 1159年—1164年   Guido di Crema (贾利三世), 1164年—1168年   Giovanni of Struma (嘉理三世), 1168年—1178年   Lanzo of Sezza (诺森三世), 1179年—1180年   Pietro Rainalducci (尼阁五世), 在罗马的对立教宗, 1328年—1330年   Robert of Geneva (克勉七世), 亚维农系对立教宗, 日 —日   Pedro de Luna (本笃十三世), 亚维农系对立教宗, 1394年—1423年   Pietro Philarghi 历山五世, 比萨系对立教宗, 1409年—1410年   Baldassare Cosa 若望廿三世, 比萨系对立教宗, 1410年—1415年   Gil Sánchez Muñoz (克勉八世), 亚维农系对立教宗, 1423年—1429年   Bernard Garnier (第一位对立教宗本笃十四世), 亚维农系对立教宗, 1425年—约1429年   Jean Carrier (第二位对立教宗本笃十四世), 亚维农系对立教宗, 1430年—约1437年   萨伏依公爵阿梅迪奥八世(称为费利克斯五世), 日—日
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教皇”与“教宗”的区别 *POPE拉丁文原意为父亲*   到底是“教皇”还是“教宗”?或许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说到底,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没有多少人会真的去思考二者之间的区别。英文词Pope可以追溯到拉丁文,原意是“父亲”,是对神职人员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神父的意思,后来才专用于罗马天主教的最高职位。   天主教香港教区的罗神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许“教宗”更符合Pope的原意。罗神父解释说:“本来拉丁文那个字的意思就是爸爸。Pope就是爸爸,在教会里他就是爸爸,是父亲。他是我们的父亲,教会本来就是一个家吗。”   教皇一词是国内的翻译,其拉丁文原文是papa,即父亲之昵称“爸爸”,并无一丝“皇帝”的意思。大陆之外通常译为 “教宗”,祖宗、宗庙之宗,是取其头衔中“圣彼得继承者”之意。 *历史上有不同翻法*   Pope历史上确实被翻译成教皇,而历史上的教皇曾经在欧洲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影响。清朝康熙皇帝的时候,Pope曾经被翻译成“教化王”。那时,中国显然不愿意承认远在天边还有另外一位“皇帝”能够跟大清的天子平起平坐。后来,POPE被翻译成“教皇”。 *大陆以外华人普遍使用教宗*   但是香港的罗神父说,他不赞成使用“教皇”这个词。他说:“那个太政治化了,而且是一种误会。我们为什么用教宗,不用教皇,以往历史上翻译过教皇,后来马上改过来了,因为教宗有一脉相传的意思。”   而且在罗神父眼里,已故的教宗是非常人性化的一个人。他说:“教宗很人性,我觉得他很可爱,我用可爱。你有没有看过他的照片他扮鬼脸的时候多可爱。” *大陆官方使用教皇*   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世界,“ 教宗”被普遍使用。 在中国大陆, 官方新闻媒体和民众使用“教皇”。新华社的有关人员对本台记者表示,他们今后还要继续沿用“教皇”这个说法。 *大陆天主教徒选择教宗*   不过,即使是和梵蒂冈没有正式关系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和宗教界人士也选择使用“教宗”。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以及其他一些天主教爱国会的官员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了“教宗” 。那么“教宗”是不是一种统一的说法呢?刘柏年说:“教宗是教会对他的尊称。外界有人称他为教皇,好像梵蒂冈有个皇帝一样,西方也叫他Papa,我们也叫圣父。我们和各国教会一样都称为教宗。”   不过,那么对于新华社等官方媒体仍然使用“教皇”,官方教会的刘柏年表示可以接受。他说:“他们有他们的称呼,我们有我们的称呼,没有问题。” *也有教徒使用教皇*   中国还有大批拒绝参加官方教会并继续效忠罗马教廷的地下天主教徒。在这个问题上,一位地下天主教会神父对本台记者说,他们的神职人员一般都使用“教宗”这一称呼。不过,很多普通信徒在私下还是称“教皇”。 教皇永无谬误论   教皇在其职务上永无谬误论(papal infallibility),天主教教义之一。即作为至高无上的导师的教皇,在一定条件下就信仰或道德问题进行的教诲不可能谬误的论点,其根据是:教会承担耶稣基督教诲众人的任务,教会既受基督委托,又得圣灵帮助,必能忠于基督的教诲。年的第一次梵蒂冈会议在一片争论声中限定了几种条件,符合这种条件,教皇“自宗座”所发表的意见才不可能谬误。其先决条件就是,在有关信仰及道德方面,教皇发表意见时,其意图是要求得到全体教会的绝对同意。这一教条阻碍了全世界基督教的团结,同时也是罗马天主教神学者的争论焦点。   宗徒职务:主耶稣说:「你们中最大的,要成为最小的;为首领的,要成为服事人的。」路22:26,宗徒们是主耶稣特选的,宗徒职务在宗徒大事录里常提及,十二位宗徒因为茹达斯的背叛而缺少一个,最后大家向天主祈祷选举了一个取代他的宗徒职务,可见宗徒职务存在的重要性。无论哪个地方哪怕一个小家庭小论坛都需要有一位主持者和管理者,更何况教会这个大家庭,何况是天主赋予人的权利。   教宗居住在梵蒂冈城——意大利罗马城内的一个很小的独立国家,他是罗马的主教。自从圣伯多禄时代起,一直有罗马主教任教宗,教宗去世后,枢机团以天主子民的名义选举继任者。 天主教现任教皇 & & 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日-)出生于巴伐利亚. 是现任天主教教宗,本名若瑟·拉青格(又译约瑟夫·阿来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拉丁文:Iosephus Ratzinger),日被选为教宗,日正式登基。之前为德国籍枢机主教,也是有资格的枢机主教当中两位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枢机(他是由保禄六世册封)。他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能讲十种语言。原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 教皇国 & & & & 教皇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1861年,教皇国的绝大部分领土被并入撒丁王国,即后来的意大利王国。1870年罗马城也被并入意大利,教皇国领土退缩至梵蒂冈。教皇庇护十一世时期,墨索里尼在1929年与教廷枢机主教加斯佩里签订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
教皇国领域国名 & & & 教皇国并没有正式的国名,其常见的拉丁语(教皇国官方语言)名称是“Civitas Ecclesiae”,意即“隶属于教会的诸邦国”;教皇国在意大利语中有多种名称,例如“Lo Stato Ecclesiastico”、“Lo Stato Pontificio”、“Lo Stato della Chiesa”、“Gli Stati della Chiesa”、“Gli Stati Pontificii”。其中“Gli Stati della Chiesa”和“Gli Stati Pontifici”意为“教会的诸邦国”、“教皇的诸邦国”。此处的“邦国”为复数形式,也就是说,教皇国并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是由许多昔日的独立或半独立城邦、小国和贵族领地构成的共同体。 起源 & & 拉特兰宫,罗马教会最早的地产之一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 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于476年被东哥特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君士坦丁大帝头像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廷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廷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廷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廷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廷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廷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早期的发展 基督教早期时代   在基督教的早期,教会处于非法状态,直至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位时期方给予基督教合法地位。也是在此之后,由于罗马皇帝和贵族的捐赠,基督教会的财产得以飞速增长。君士坦丁大帝将拉特兰宫赠给教会,这成为教会最早收到的一笔重大捐赠。除了房产之外,在意大利本土及罗马帝国各行省,捐赠给教会的地产和财富也不断增加。不过,教会是作为私人领主占有这些土地的,并不拥有这些赠土的主权。 西罗马帝国时代   公元5世纪时,西罗马帝国遭到蛮族的不断入侵,导致476年被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灭亡后,其原有领土陷入无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的基督教会组织起来,在罗马主教的治理下,逐渐成为意大利中部地区事实上的世俗统治者。 雏形   公元6世纪后,教皇国的雏形开始出现,但是查士丁尼大帝治下的拜占庭帝国对意大利展开了一系列征服活动,破坏了教皇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虽然此时的罗马主教(教皇)在名义上还要臣服于拜占庭皇帝,但是罗马教会的相对独立使得罗马主教有资本与君士坦丁堡主教和拜占庭皇帝相抗衡,罗马主教格历高里二世甚至开除了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教籍。 拜占庭帝国衰落&   至公元7世纪,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会作为意大利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再度对拜占庭势力所不及的罗马城周围地区展开统治,并利用军事、外交手段(甚至包括贿赂)来抵抗伦巴底人的进攻。在罗马教会的努力下,伦巴底人停止南下,转而集中攻打亚平宁半岛北部以拉文纳城为核心的拜占庭总督辖区。728年,伦巴底国王路易特普兰德将拉丁地区的一些乡村和城镇捐献给罗马主教,这些土地(被称为“Patrimonium Petri”,即“圣彼得的遗产”)成为教皇国的立国基石。
查士丁尼大帝画像矮子丕平献土 综述   751年,拜占庭在意大利的领土最终全部沦丧于伦巴底人之手。罗马地区(此时已经发展为罗马公国)彻底切断了和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教皇司提反二世通过向法兰克人领袖“矮子”丕平大献殷勤,从而解除了伦巴底人的威胁。司提反采取了一系列向丕平示好的行动,包括批准后者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国王希尔德里克三世而自立为王。司提反还封丕平为罗马贵族。作为回报,丕平率军在754年进入意大利。在此后的两年中,他平定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许多地方,然后将其作为对教会的奉献赠送给罗马教皇。在78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宣布教皇为这些地区的最高统治者。 土地面积组成   丕平奉献的土地包括拉文纳的原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的一部分,托斯卡纳,科西嘉,伦巴底,中意大利五城(Pentapolis)地区——里米尼(Rimini)、佩萨罗(Pesaro)、法诺(Fano)、西尼加利亚(Senigallia)和安科纳(Ancona),以及其他一些城市。   丕平的献土扩大了教皇的统治区域,然而也带来一个法理上的问题:既然教皇所统治的领土是由法兰克帝国所赠,那么教皇在世俗政治中是否相应地成为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 “君士坦丁献土”文献   为了提高教皇国的威望,以及打消丕平的继承人日后利用这一献土行为来控制教廷的可能,罗马教廷在750年至850年之间大胆伪造了一份被称为“君士坦丁献土”的文献(拉丁语:Co& 法兰克帝国 nstitutum Donatio Constantini;Constitutum domini Constantini imperatoris),试图宣布教皇国所拥有的土地是在公元4世纪时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给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该文献说,君士坦丁大帝在西尔维斯特二世通过祈祷为其治好麻风病后接受了洗礼,并在受洗后的第四天就决定将帝国都城罗马捐赠给基督教会,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营建新都。该文献还断言,君士坦丁大帝不仅向罗马主教捐赠了意大利中部地区,而且还捐献了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并授予教皇及其后任者对其进行世俗统治的权力。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从另一方面解决了教皇国法律地位的难题。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在9世纪分裂为三部分。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以法兰克国王直系继承人自居的历代法国国王往往宣布自己为教廷的世俗保护者,甚至将教廷和教皇由罗马搬迁至阿维尼翁,但是在欧洲却不再有哪位皇帝或国王可以以法兰克帝国唯一继承者的身份对教皇国提出宗主权要求。
法兰克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时期 综述   罗马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合作在800年达到了顶峰。在此之前,像东方的君士坦丁堡教会一样,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地位(至少在名义上)是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唯一继承人,即东罗马皇帝的。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宗教事务代表,而罗马(东罗马)皇帝是上帝在人间的世& 俗事务代表。基督教会和人民都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皇帝,即罗马皇帝。797年君士坦丁六世被废,以及其母亲伊琳娜皇太后自立为罗马女皇(797年-802年在位),使得罗马教会有理由拒绝承认君士坦丁堡统治者的最高权威。罗马教会宣称,罗马皇帝的名义在希腊人(即拜占庭人)中已经不存在了,因此罗马教皇、所有的主教、法兰克元老元和罗马城的所有长老经过商议,决定把法兰克国王加冕为皇帝,使罗马帝国永远传承下去。
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诞生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曼大帝加冕为“受上帝委托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皇帝奥古斯都陛下”(Karolus Augustus a Deo coronatus magnus Imperator Romanum),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此时尚无“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名,至康拉德二世时始称“罗马帝国”,至腓特烈一世时,为了与“神圣罗马教会”的名称相抗衡,方始称“神圣罗马帝国”)。   罗马教会认为,将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并不是宣告西方基督教世界从此与东罗马帝国分庭抗礼。在他们看来,476年西罗马末帝被废黜,并不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是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归一,东罗马帝国重新成为单一的、没有分裂的罗马帝国。查理曼加冕为奥古斯都和罗马皇帝,意味着罗马帝国的正统皇统从“新罗马”——君士坦丁堡重新返回罗马城。 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   但是,因为东罗马帝国的皇统并未就此中断,所以此后基督教世界出现了两个并立的最高统治者,一个在君士坦丁堡,一个在罗马。他们并不像过去的东西罗马帝国皇帝那样和平并& 查理大帝 立,而是彼此指责对方是僭越者,宣布自己是唯一真正而合法的基督教会和人民的领袖。从这一点来说,利奥三世通过为查理曼大帝加冕,使罗马教会(及其领地)摆脱了臣服于东罗马皇帝的从属地位。从此之后,罗马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领袖。
查理大帝  不过,虽然800年的法兰克帝国御玺上写着“罗马帝国的再生”的字样,但是此后由罗马教会所加冕的历代神圣罗马皇帝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是基督教会的主宰,神圣罗马皇帝也不再像东罗马皇帝那样可以插手干预教会事务(甚至废黜罗马主教)。相反,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务,通过将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务,此外,在罗马教会所拥有的中意大利地区的土地上,教皇也成为不折不扣的世俗君王。 淫 妇政治   从10世纪起,教皇国的声望因一系列事件而下降。首先,从思齐三世至若望十二世在位时期,罗马城贵族中的几个妇女通过成为教皇情妇而掌握了教廷大权,她们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都被立为教皇(比如教皇思齐三世与其情妇玛尔西亚所生的儿子若望十一世和孙子若望十二世)。从903年到963年的这段时期因此被称为“淫 妇政治”(Pornocracy)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罗马城周边地区施行。其次,教皇国延续了伦巴底王国的封建体系,在教皇的领地上有许多伯爵和侯爵的封建采邑,他们都是几近独立状态的领主。 奥托法令   到10世纪中叶,日耳曼王奥托一世征服了北意大利的领土。教皇约翰十二世将其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作为回报,奥托颁布了“Diploma Ottonianum”(奥托法令),承诺维& 护教皇国的独立。虽然如此,在此后的两个世纪中,教皇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摩擦。每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想将其权力施展到意大利时,就要和教廷及教皇国发生冲突。皇帝对教皇的控制在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亨利三世于1046年赴意大利,废黜了反对他的教皇格历高里六世。德国人克莱孟二世被选为新教皇,并为亨利三世加冕。此后他又多次废立教皇。亨利三世一直掌握了对德意志境内各主教的任免权。
亨利三世卡诺莎之辱   日,亚历山大二世去世,格历高里七世被选为教皇。教皇与神圣罗马皇帝之间的冲突,在他与亨利三世的继承人亨利四世之间延续。1076年,格历高里七世革除了亨利四世的教籍,此后发生了有名的卡诺莎之辱。 独立国家   霍亨斯陶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皇帝不再随意插手教廷事务,教皇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进入相安无事的状态。到14世纪初,教皇国像其他意大利邦国一样,已经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文艺复兴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特别是亚历山大三世和尤利乌斯二世这二位教皇统治时期,教皇国的领土再度获得大幅扩充,并成为意大利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但是,教皇对其大多数领地的统治仍是有名无实的,教皇国各个城邦的真正主子仍是当地的王子、贵族。直至16世纪,教皇才得以直接统治教会名义下的所有地区。   从1305年到1378年,教廷迁到了法国西南的阿维尼翁,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政治附& 庇护九世 庸。尽管如此,位于意大利的教皇国仍然是教皇名下的领地,而且阿维尼翁城及其周围地区也成了教皇国的一部分,直至法国大革命时期才重归法国。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皇国并不能被视为一个真正的国家,而是若干个各自以教皇为最高领主的封建城邦或小国的松散组合。有些城邦拥有自己的次一级领主,有些城邦(比如罗马)则没有。大体来讲,教皇同这些小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其他西欧国家中封建国王与自由市之间的关系。由于没有世俗君主与之竞争,教会成为这些城邦的最高权威。
庇护九世  至文艺复兴时期,伦巴底和托斯卡纳地区的众多意大利城市已经脱离其主教和神圣罗马皇帝而独立,成为较强大的城市共和国(比如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米兰和热那亚),这些国家的市民基础是安分的、勤奋的工匠,在他们之上有一个富裕的、从事商业的中产阶级,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使这些共和国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在教皇国,尤其是在罗马城里,缺乏这样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由于长期的荒废,教皇国的核心——罗马所在的坎佩尼亚地区——土地不能得以利用,物产贫瘠;罗马的位置不好,不利于经商;它也没有工业,没有什么可以生产的货物,也没有市民或中产阶级。公民被分为三个等级:军人阶级(包括古代贵族的残余);僧侣阶级;以及下等阶级(主要是贫穷的平民)。第一个阶级分为若干党派,以几个大家族为其领袖。教皇是后两个阶级的领袖,但也往往是这几个大家族中的一员。直到14世纪,教皇国的内部历史仍是这些党派间彼此斗争、以及贵族阶级与僧侣阶级之间此消彼长的权力斗争的历史。教皇虽然是西欧基督教地区的最高宗教领袖,但是在罗马城中,他不过是某一个得势的大家族的领袖而已。   但是,古罗马共和制的残余在教皇国中仍然存在。1337年,教皇本笃十二世从罗马市民手中接受了元老和大将的头衔,以及共和国执政官的称号。1347年,在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中,教皇公证员科拉·迪·里恩佐被任命为罗马城的保民官,他实行了一些改革,抑制贵族们的过分行为。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到18世纪末,归于教皇名下的领土疆域达到了巅峰。这些土地包括拉丁(Latium,即今日的拉齐奥地区)、翁布里亚、马尔凯,向北囊括了拉文纳、费拉拉、波伦亚(博洛尼亚),直抵罗马涅地区。在南方,教皇在那不勒斯王国拥有两块飞地,即贝内文托和蓬特科沃。在法国,教皇拥有阿维尼翁城和罗纳河以东的领土(Comtat Venaissin)。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大革命给罗马教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1791年,教皇在法国的领地被法国吞并。1796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时,教皇国的北方领土也被法国吞并,并成为内阿尔卑斯共和国的一部分。1798年,法军长驱直入教皇国腹地,攻占了罗马城,并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教皇庇护六世被擒,流放到法国。   1800年,反法同盟与法国达成和议,第二次反法同盟解散。此后法国恢复了教皇国,庇护七世返回罗马。但是,1808年,法军再度进攻教皇国,并将其彻底灭亡。罗马城和教皇国的西半部被并入法国,东半部则并入以拿破仑为国王的意大利王国。   在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教皇国被重建。此后的历任教皇在教皇国内推行了一系列保守的反动政策。直至庇护九世时期,由于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教皇国方开始着手进行一些自由化改革。 意大利民族统一战争   拿破仑战争标志着近代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意大利、德意志等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意大利人要求民族统一的呼声日高。但是,在维也纳会议之后,意大利恢复了昔日四分五裂的局面,而且北部的伦巴底、威尼斯等地区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   1848年,欧洲爆发自由主义革命,其首先发起地点为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而波及的国家几乎涵盖全欧洲,仅俄国、西班牙及北欧少数国家未受影响。日,教皇国司法大臣佩雷里诺·罗西(Pellegrino Rossi)被暗杀,次日罗马市民走上街头游行,要求教皇国实行社会改革、指定民主政(蟹)府、以及对奥地利宣战。11月24日晚,教皇庇护九世化装为普通教士逃离罗马,前往两西西里王国避难。教廷主教卡洛·穆扎雷利(Carlo Emanuele Muzzarelli)组成了留守政(蟹)府,随后颁布了一些自由化的新法令,教皇因此拒绝承认该政(蟹)府,并在流亡地组建了新政(蟹)府。   为了将教皇迎回罗马,罗马市长组成了一个代表团,前往教皇避难地加埃塔城堡,但教皇拒绝返回罗马。罗马城中首次出现了没有政(蟹)府的情况,因此市民在日举行了首届自由选举,以组成制宪会议,年满21岁的男性都可以投票。2月8日,制宪会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以三人执政委员会为元首,教皇仅保留宗教领袖的地位。罗马共和国的宪法宣布宗教自由,给予犹太人平等地位,废除死刑,还取消重税、新增工作职位。意大利爱国者及军人朱塞佩·加里波底组织了一支名为“意大利军团”的 志愿军,成为罗马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教皇向天主教国家求救,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遂联合奥地利出兵干涉。6月29日,法军进入罗马城。   法奥军队此后继续追击加里波第军团,迫使加里波第率众前往圣马力诺避难,并将其军队解散。庇护九世在1850年4月重返罗马。法国军队驻扎在罗马城中,以保护教皇。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   此役后,意大利的民族主义者——既包括撒丁王国和萨伏伊王室为核心的君主主义者,也包括众多的共和主义者——将教皇国视为意大利统一的绊脚石。法皇拿破仑三世则将教皇国作为其插手干涉意大利事务的筹码,一方面支持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一方面则继续扶植和保护教皇国政权。   1859年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后,撒丁王国从奥地利手中收复了伦巴底地区,加里波第则在两西西里王国发动革命,推翻了波旁家族的君主。加里波第试图在南意大利建立共和国,但是撒丁王国请求法国出兵,将意大利南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在得到法国的允许后,撒丁军队于1860年挥师南下,先在当地居民的配合下征服了教皇国东部三分之二的领土,随后进入两西西里王国。当年年底,这些被征服的领土都被撒丁王国正式吞并,统一的意大利王国正式诞生。此时教皇国仅剩下了以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为中心的三分之一领土。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宣布罗马为新首都。但是由于法国驻军的存在,意大利无法收复罗马城。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驻扎在罗马的法国军队撤回国内。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不必再顾忌法国的威胁,将教皇国纳入意大利版图的时机已经到来。他先派特使向教皇庇护九世送去密信,并提出了一个保全教廷脸面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军队以“保护教皇”的名义和平进驻罗马城。但是这个提议被教皇拒绝,因此意大利于日对教皇国宣战。意大利军队在9月11日越过边界,缓慢地向罗马城推进。进军速度非常缓慢,以等待外交协调解决的可能。   虽然教皇国仅拥有一支为数甚微的军队,但庇护九世还是下令进行抵抗,以造成这样的法理事实,即教皇国是被意大利以武力入侵、而非和平接管所征服的。9月19日,意军包围了罗马城。日,经过3个小时的炮轰,意军在罗马城的奥利留城墙上轰塌了一个缺口,随后进入了罗马城,在阿庇亚大道上举行了盛大的入城式,教皇国灭亡。   此后,经过公民投票,罗马城和拉齐奥地区并入意大利,意大利王国的首都旋即从佛罗伦萨迁到了罗马。49名意大利士兵和19名教皇国士兵在这场战役中丧生。 “梵蒂冈囚徒”与拉特兰条约   在攻陷罗马城之前,作为和谈的条件之一,意大利王国曾经提议以台伯河为界,将河西“利奥城墙”以内的西半部罗马城保留给教皇,并允诺教廷可以在此城内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这个提议遭到庇护九世的拒绝。   罗马城被意大利吞并后,教廷在罗马城以及意大利各地的地产、宫殿、庄园纷纷被没收,连教皇的正式宫殿——奎里纳尔宫也被没收,成为意大利皇宫。庇护九世退缩至梵蒂冈城堡内,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以示对意大利强行吞并教皇国的抗议。在“梵蒂冈的囚徒”这段时间里,教皇将自己禁锢在梵蒂冈城堡内,其活动范围最远只达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入口,教皇也不再巡幸其主座教堂——位于罗马城另一端的圣约翰拉特兰教堂,以及罗马郊外的行宫。   由于教皇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在许多国家派驻有外交使节,并作为一个国家得到各国的承认。意大利的共和主义者如加里波第等人建议进军梵蒂冈城,完全消灭掉教皇的世俗权力,但是这个提议在意大利国内没有被占优势的保守派民族主义者接受,梵蒂冈城继续保持了独立状态,而意大利也无法完全无视这一事实。庇护九世之后的历代教皇均敌视新的意大利王国,甚至不准信徒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   所谓“梵蒂冈囚徒”时期从1870年一直延续至1929年。此时意大利统一已有69年,教皇国灭亡也有59年,教廷对意大利的长期敌视和抵制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日,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与意大利王国代表在罗马的拉特兰宫签署了解决双方悬案的最终协议,即拉特兰条约。   根据拉特兰条约的规定,教廷最终承认意大利的统一,以及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意大利王国承认教皇在梵蒂冈城堡内至高无上的权威和世俗统治权力,梵蒂冈城堡成为独立的梵蒂冈城国。此外,条约还规定了天主教及教会在意大利的政治地位,意大利王国对意大利统一战争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进行了最终赔偿。从法理上说,延续了11个世纪的教皇国在日这一天正式灭亡,由梵蒂冈城国取而代之。
黑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 & & & 自从大格雷高裏到赛尔维斯特二世的四百年间,教皇制经历了许多次惊人的变迁。 它曾不时隶属於希腊的诸皇帝; 或有时隶属於西方的诸皇帝;并在其他时期更隶属於当地的罗马贵族:虽然如此, 公元八世纪和九世纪中,一些精明强乾的教皇却乘机建立了教皇权力的传统。从公元60 0年起到1000年这一段时期,对於了解中世纪教会,以及它与国家的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 要的意义。& & & 教皇摆脱希腊皇帝获得了独立,这与其归功於他们自己的努力,毋宁归功於伦巴底 人的武力––当然,教皇们对此是不存任何感谢之意的。希腊教会在很大程度上一直隶 属於皇帝,皇帝认为既有资格决定信仰问题,又有任免主教以至大主教的权限。修道僧 也曾努力争取摆脱皇帝而独立,为此他们曾不时地站在教皇的一方。君士坦丁堡的大主 教们,虽然情愿归顺於皇帝,但他们却绝不承认自己在任何程度上隶属於教皇的权力之 下。皇帝为了抵抗意大利境内的蛮族,不时需要教皇的援助,这时他对教皇的态度恒比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对教皇的态度还要友好。& & & 拜占庭被伦巴底人战败以後,教皇们深恐自己亦将被这些强悍的蛮族所徵服是不无 理由的。他们借著与法兰克人结盟而解除了这一畏惧。当时法兰克人在查理曼领导下已 徵服了意大利和德意志。这一同盟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该帝国曾有一个以教皇和 皇帝之间的协调为前提的宪章。加洛林王朝迅速地衰颓了。教皇首先从其衰颓中获得了 利益,公元九世纪末叶,尼古拉一世将教皇的权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国内普遍 的无政(蟹)府状态导致了罗马贵族的实际独立,公元十世纪时,他们控制了罗马教廷并带来 了极其不幸的结局。教廷及一般教会,如何通过一次伟大的改革运动,从而摆脱了对封 建贵族的隶属即将成为後面一章中的主题。& & & 公元七世纪时,罗马仍处於诸皇帝的武力统治之下,那时的教皇们若不顺从即须遭 难。有些教皇,例如;霍诺留斯竟至顺从了异端观点;另外一些教皇,如:马丁一世终 因反抗而遭到皇帝的囚禁。公元685年到752年间的大多数教皇均系叙利亚人或希腊人。 由於伦巴底人越来越多地兼并了意大利,拜占庭的势力遂日趋於衰颓。皇帝伊扫利安人 列奥,於公元726年颁布了圣像破除令,对此不仅整个西方,就连东方的大多数人士也都 认为是异端。教皇们强烈地和卓有成效地反对了这一禁令;公元787年在女皇伊琳(最初 为摄政者)治下,东罗马帝国废弃了圣像破除令异端。然而,与此同时西方发生的一些 事件,却永远终止了拜占庭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 & 大约在公元751年,伦巴底人攻陷了拜占庭意大利的首都拉温那。这事虽使教皇遭到 伦巴底人的极大威胁,但也使他们脱离了对希腊皇帝全面的隶属关系。诸教皇由於一些 原因更多地喜欢希腊人,而不喜欢伦巴底人。首先,诸皇帝的权力是合法的,而蛮族的 国王若非为皇帝所册封,是被看做篡位者的;其次,希腊人是文明开化的;其三,伦巴 底人是民族主义者,而教会则仍保持其罗马的国际主义。其四,伦巴底人曾为阿利乌斯 教派,在他们改宗以後,他们仍旧带著某些令人厌烦的气味。& & & 公元739年伦巴底人在国王留特普兰领导下企图徵服罗马,但遭到求援於法兰克人的 教皇格雷高裏三世的强烈反抗。& & & 克洛维斯的後裔,墨洛温王朝的国王们已经失去法兰克王国中的一切实权;国家大 权操於大宰相手中。当时的大宰相,查理˙马特尔是个非常精明强乾的人,他和英国国 王徵服者威廉一样,也是个庶子。公元732年,他在图尔的决定性战役中打败了摩尔人, 为基督教世界拯救了法兰西。罗马教会为此本来应该感谢他,但他出於财政上的需要竟 而攫取了教会的一些地产,因此降低了教会对他的功绩的评价。但他和格雷高裏三世於 公元741年相继逝世,而他的後继者丕平,则使教会方面感到十分满意。公元754年教皇 司提反三世为了逃避伦巴底人曾越过阿尔卑斯山往访丕平,并缔结了一项证明对双方皆 极为有利的协定。教皇需要军事保护,而丕平则需要只有教皇才能赐予之物:正式承认 他代替墨洛温王朝最後一个君主,取得国王的合法称号。为了答谢,丕平把拉温那和过 去拜占庭总督在意大利的全部辖区赠给了教皇。由於这项馈赠无从期待君士坦丁堡当局 的承认,所以这就意味著同东罗马帝国在政治上的分离。& & & & 假如历代教皇隶属於希腊历代的皇帝,天主教会的发展将要迥然有所不同。在东方 教会中,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从未获得摆脱俗界当局的独立,或有如教皇所获得的那种 高於其他教士们的优越性。起初所有主教均被视为平等,而东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一直 固持著这种见解。尤其在亚历山大裏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诸城中尚有其他东方的大主 教,但在西方教皇却是唯一的大主教(然而自从回教徒入侵以後这一事实已经失去了它 的意义)。在西方––东方并不如此––俗人自从数世纪以来就大部分是文盲,这就给 予西方教会以东方所没有的方便。罗马的声誉凌驾於东方任何城市之上,因为罗马兼有 帝国的传统,又有彼得、保罗殉道,以及彼得曾是第一任教皇等传说。皇帝的威望或适 足与教皇的威望相颉颃,但却没有一个西方的君主能够这样作。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们 往往缺乏实权;此外皇帝的即位尚有待於教皇给予加冕。由於这些原因,教皇从拜占庭 统治下获得解放一事,对於教会之独立於世俗王国,对於决定性地建立教皇政治用以管 理西方教会乃是必不可缺的。& & & & 在这一时期裏有过一些极其重要的文件,例如:“君士坦丁的赠予”和伪教令集, 我们无须涉及伪教令集,但必须叙述一些有关“君士坦丁的赠予”的事项。为了给丕平 的馈赠披上一个古老的合法外衣,教士们伪造了一个文件,把它说成是君士坦丁皇帝颁 布的一项教令,大意说,当他创建新罗马时,他曾将旧罗马以及其所有的西方领土赠给 了教皇。作为教皇世俗权力基础的这项馈赠竟被以後中世纪的人们信以为真。文艺复兴 时公元1439年它才为罗伦佐˙瓦拉斥为赝品。他曾写了一本“论拉丁语言幽雅”的书, 而这种幽雅自然是八世纪作品所缺乏的。在他发表了这本驳斥“君士坦丁的赠予”的书 和他的另一起赞美伊壁鸠鲁的论文之後,奇怪的是,他竟被当代热爱拉丁文风胜於教会 的教皇尼古拉五世任命为教廷秘书。虽说教皇对教会的领地的管辖权是以那项伪托的赠 予为依据,然而尼古拉五世却并未提议放弃教会所辖的领地。& & & 这个有名文件的内容曾为C·戴利勒˙伯恩斯概述如下:& & & 在概述了尼西亚信条,亚当的堕落和基督的诞生之後,君士坦丁说他患了麻疯病, 由於多方就医无效因而前往求助於“朱比特神殿的祭司们。”他们建议他杀死一些婴儿, 并在婴儿的血中沐浴,但由於婴儿母亲们的眼泪,他乃放还了她们。当夜,彼得和保罗 向他显现,对他说塞尔维斯特教皇正隐居於苏拉克特的洞穴裏,他会治好他的。於是他 便来到了苏拉克特,这时“万国教皇”告诉他彼得和保罗不是神,而是使徒;并拿出他 们的画像给他看,他认出这两个人正是上次显现时的人物,并在他所有的州长面前承认 了这事。於是教皇塞尔维斯特指定他穿著马毛衫进行一段时期的赎罪;然後给他施了洗 礼。这时他看到有手从天上触及他。於是他的麻疯病被治好了,并自此放弃了偶像崇拜。 以後,他和他所有的州长们、元老院贵族以及全体罗马人民考虑最好将最高权力让给罗 马的彼得教廷,并使其凌驾於安提阿、亚历山大裏亚、耶路撒冷以及君士坦丁堡之上。 然後他在拉特兰宫内建立了一所教堂。他把皇冠、三重冠和皇袍赐给了教皇。他把三重 冠戴在教皇头上,并替教皇牵著马韁。他“把罗马,以及西方所有的省、县和意大利城 市让给赛尔维斯特和他的後继者;永久作为罗马教会的管辖区”;然後,他迁到东方, “因为在天上皇帝已经设置了主教权位和基督教首脑的地方,世俗的皇帝已不配再去掌 权了”。& & & & 伦巴底人并不顺从丕平和教皇,但他们却在屡次战争中为法兰克人所战败。公元77 4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曼终於进驻了意大利,彻底击败了伦巴底人,自认为他们的国王,然 後占领了罗马,并在此确认了丕平的赠予。当时的教皇哈德理安和列奥三世发觉在各方 面促进查理曼的计划是对他们有利的。查理曼徵服了德意志的大部地方,以强烈的迫害 手段使撒克逊人改信了基督教并於最後独自恢复了西方帝国,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由教 皇加冕即皇帝位。& & & & 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在中世纪理论方面划了一个时代,但在中世纪实践方面却远 非如此。中世纪是一个特别热中於法权虚构的时代,当时的虚构主张前罗马帝国的西部 地区˙在˙法˙律˙上仍隶属於君士坦丁堡的皇帝,而皇帝是被认为˙合˙法权威的唯 一源泉。法权虚构的大师查理曼曾主张:帝国的皇位尚无人继承,因为统治东方的伊琳 (她自称皇帝而不称女皇)是个篡位者,因为女人是不能做皇帝的。查理从教皇那裏为 自己的主张找到了合法根据。因而教皇与皇帝从最初就有过一种奇妙的倚存关系。无论 是谁,若不经罗马教皇加冕就不能做皇帝;另一方面,数世纪以来每一代强力的皇帝都 主张有任免教皇的权限。中世纪法权的理论有赖於皇帝与教皇双方的决定;双方虽都为 这种倚存关系而感到苦恼,但历时数世纪之久一直无法避免。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摩 擦,这种摩擦时而有利於一方,时而有利於另一方。公元十三世纪裏双方的斗争终於达 到无从和解的地步。教皇虽获得了胜利,但不久以後却失去了道德上的权威。教皇和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二者并存了几个世纪,教皇一直延续到现在;皇帝则延续到拿破仑时代 为止。然而,所建立起来的关於双方各自权力的精致的中世纪理论,却在十五世纪时即 失去了效力。这理论所主张的基督教世界的统一,在世俗方面被法兰西、西班牙以及英 吉利等君主国的强权所摧毁;在宗教方面则为宗教改革所摧毁。& & & & 关於查理大帝和其随从的性格,盖哈特˙泽裏格博士曾概括叙述如下:& & & 在查理的宫廷裏展开了波澜壮阔的生活。我们在那裏既能看到豪华与天才,也能看 到不道德的行为。查理一向不注意那些招致在他周围的人们。他本人并非一个模范人物, 因而对於自己所喜欢的人或认为有用的人都能许以最大的自由。他虽被称为“神圣的皇 帝”,但他的生活却显不出什麼神圣。阿鲁昆就曾这样称呼查理,并赞扬皇帝美丽的女 儿罗楚德是一位娴淑的女性,尽管她和梅因的罗得利克伯爵陈仓暗渡,生过一个男孩。 查理离不开他的女儿们,他不允许他们结婚,因此,不能不使他得到这样的後果。另外 一个女儿蓓尔塔和圣裏其耶修道院虔诚的院长安吉尔伯特之间生过了两个男孩。事实上 查理的宫廷是个恣情纵欲的生活中心。& & & 查理曼是个精力充沛的蛮人,在政治方面与教会结成同盟,但他却不关心个人的虔 诚。他既不会读又不能写,但他却掀起了一次文艺复兴。他在生活上是放荡不羁的,同 时又过分溺爱自己的女儿。但他却不遗馀力地勗勉臣民过圣洁的生活。他和他的父亲丕 平一样曾巧使传教士的热诚为自己在德意志扩张势力,并设法使教皇服从他的命令。教 皇们都心满意足地听从他的命令,因为当时的罗马已成为一个蛮族的都市,如果没有外 界的保护教皇自身的安全是毫无保障的,而且历次教皇的选举也早已变成了混乱的派系 斗争。公元779年,地方的敌对者逮捕了教皇,把他投入监狱,并威胁要刺瞎他的眼睛。 查理在世时似将开始一个新秩序,但他死後却除去一套理论以外什麼也没有遗留下来。& & & 教会所得的利益,特别是教廷所获得的利益,比西罗马帝国所得的利益更为稳固。 在教皇大格雷高裏三令五申下的一个修道僧团体劝化英格兰改信了基督教,因此英格兰 比那些有主教、但习惯於地方自治的国家,对罗马更为恭顺。德意志的改宗主要是英格 兰传教士圣鲍尼法斯(公元680&#)的功绩。他是个英格兰人,曾是查理˙马特尔和 丕平的朋友,并且全面效忠於教皇。鲍尼法斯在德意志建立了许多修道院。他的朋友圣 戈勒在瑞士建立了一所名为圣戈勒的修道院。根据某些权威者所述,鲍尼法斯曾按《列 王纪上卷》中的仪式为国王丕平举行过涂油式。& & & 圣鲍尼法斯的原籍是德汶州,受教育於爱克塞特和温彻斯特。他於公元716年去弗利 西亚,但不久即返回。公元717年他去到罗马。并於公元719年被教皇格雷高裏二世派往 德意志去劝化德意志人改教,以及对爱尔兰传教士的影响进行斗争(可以追忆的是:爱 尔兰传教士曾对复活节的日期和削发的形式犯了错误)。他在取得相当成就之後,於公 元722年回到罗马,在罗马被格雷高裏二世任命为主教,并宣誓服从教皇。教皇给了他一 封致查理˙马特尔的信,并任命他在劝化异教徒改教的使命之外,去镇压异教徒。公元 732年他被提升为大主教;公元738年他到罗马作了第三次访问。公元741年教皇札卡理阿 斯任命他为教皇使节并命令他去改革法兰克的教会。他建立了弗勒达修道院,并为这修 道院制订了一套比边奈狄克特教团还要严格的规章。然後他和撒尔兹堡的一名爱尔兰籍 主教,维吉尔发生了一场争论。维吉尔虽曾主张在我们的世界以外尚有其他世界,但也 是一位被正式列入圣籍的人物。公元754年鲍尼法斯和他一同回到弗利吉亚後遭到异教徒 的屠杀。德意志基督教之所以成为教皇派,而不成为爱尔兰派,主要是由於他的功绩。& & & & 英格兰的一些修道院,特别是在约克州的那些修道院,在当代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罗马统治期间的不列颠文明早已荡然无存,由基督教传教士所导入的新文明几乎全部集 中於全面直接仰赖罗马的边奈狄克特派修道院。可敬的毕德是贾罗地方的一个修道僧。 他的学生埃克伯特,约克的首任大主教,建立了一所教育过阿鲁昆的教会附属学校。& & & 阿鲁昆在当代的文化中是一重要人物。公元780年他於前往罗马途中,在帕尔玛谒见 了查理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陆风云4教皇国之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