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玩游戏颜色不对看天空有红蓝绿其他颜色的东西。如二战下图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综合类人文社科小站。本站官方QQ群&人文小筑,欢迎大家来加入与小管们的交流讨论。如申请加群请注明为小站关注者,并在顺利加入后将群名片改为人人ID以便大家交流。
【转载】黄亚生:中国模式不存在 印度或超越中国
  一、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即使在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之际,中国仍然成功实现了GDP增长率&保八&的既定目标。中国国内旋即有一批官员和学者开始响应由《TIMES》杂志前编辑乔舒亚&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曾提出的&北京共识&[1],即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热衷强调所谓&中国模式&的优越性和独特性。
  在此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国模式&的基本概念。泛指的&中国模式&包括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 &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这几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2]。根据目前中国的主流观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所谓的&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但就全球视角下对部分国家的经济政策选择、发展路径选择以及政治制度选择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与当前中国具有相似发展历程和发展程度的印度、巴西等国家进行考察,均可发现所谓的&中国模式&无论从成功经验或发展欠缺的角度,或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都并不独特。
  就成功的经验来讲,中国的发展类似于东亚各国。学界早已对东亚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因达成共识,亦即归功于其早期成功的土地改革、民营部门的茁壮成长(虽然在政府的干预下)以及政府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大规模投入。中国的情况和东亚各国很相似,成功的原因也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么三个方面:第一,是社会投资。比如推广基础教育、消灭血吸虫、消灭赤脚医生、建设农田水利等。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70年代对公共教育和卫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这些投入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是市场化的成效,本质上与其他国家没有太大区别。第三,从政治上来看,中国推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地方政府自己约束自己的权利,避免对市场经济过度干涉。
  就发展的欠缺方面来讲,其不足之处也能在拉美国家中找到影子。或许以&中国模式&的一个典型区域实践案例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备受国内很多学者赞许的 &上海模式&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实际上,&上海模式&也是一种&国进民退&政策的延伸,即政府对经济强有力的干预,外商投资获得过度发展,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人为压缩。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奉行着&牺牲内资,扶持外资&的政策。更严重的是,被政府奉为圭臬的&GDP中心论&为加强国家主导、发展城市、牺牲农村、支持大企业、牺牲小企业的行为提供了顽强的理论基础,最终导致居民个人收入增幅极其有限,中国的GDP和人民的福祉相距甚远。而在曾经的拉丁美洲,巨大的贫富差距也困扰着众多国家,最终陷入经济增长的泥淖。以巴西为例,巴西的国有企业和垄断资本的大量存在严重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巴西的&强迫工业症&造就大量赤贫的失地农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数量普遍过低,居民个人收入增速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拉美国家曾经的发展困境也正是目前中国发展的困境。
  可见,所谓的&中国模式&是并不存在的。无论是中国取得成功的经验还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这些都不是中国所特有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和原则与西方体制没有实质区别,而中国所拥有的只是&中国特色的道路&,即立足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实现这些普世原则。
  二、20世纪60~80年代的巴西经济发展历程与启示
  巴西在20世纪60~80年代的经济发展历程可谓曲折。 年的巴西正是军政府执政时期。其时,巴西军政府利用其强大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指导思想,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行政手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一直保持着飞速增长,尤其在年这7年间,巴西 GDP年均增长11.4%,这就是所谓巴西的&奇迹年代&。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奇迹&的取得是基于这样一些措施:政府施行全面的高税收政策;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行以投资促增长的政策,尤其重视对工业园区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等经济项目的投入;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大量征收土地,实现强迫的&工业化&;巴西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对外资的偏好政策等等。与GDP高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巴西政府在公共教育、卫生医疗等配套设施投入等方面却严重不足;国民财富收入的分配机制僵化,导致社会的财富收入差距日益拉大。以和2005年的巴西经济数据统计分析,当年巴西的基尼系数分别是0.634,0.602,0.568,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巴西的&强迫工业化&造就了大量赤贫的失地农民,这些失地农民后来成了城市里贫民区的居民;巴西政府不去投资教育和卫生却大规模地干涉经济的做法,一方面造就了大批的低素质人口,另一方面也压低了巴西企业的生产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巴西近30多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几乎没有增长,加上政府产业政策偏向于资金密集的大企业,导致就业率低,结果使得没有工作的低素质人口成为犯罪人口,巴西杀人罪案和人口的比例高达美国的5倍。
  国家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使巴西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给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留下了后患。历史表明,这些问题的确给巴西经济进一步发展制造了严重障碍。整个20世纪80年代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零,&奇迹年代&的随后即为&丢失的十年&;对比巴西在20世纪50年代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的两倍多,到2010年却不到中国台湾和韩国的1/4;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巴西进入高度通胀时期,金融危机屡次爆发,经济发展速度也缓慢难行,结果导致政治上也不稳定,从而更不利于经济发展。
  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与目前中国选择的发展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一样的选择政府主导、一样的推行外资优先、一样的GDP崇拜,一样的经济高速增长,当然也一样的收入分配不均,一样的土地配置问题。以国有企业的发展为例,国内很多学者认为&国进民退&政策及偏重外资而轻视民营资本的观念,都是所谓的&中国特色&。通过对巴西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国有企业发展思路和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肯定&国进民退&这种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不是中国特色的发明创造,更不能认为只有这种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和体制结合起来才会产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奇迹,因为这一切都在60、70年代的巴西发生过。再以收入分配为例,有些中国官员和学者坚持认为收入分配的恶化是阶段性的,是经济增长的派生物。这种观点恰是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根据拉美国家发展经验总结出来的。但观察其他东亚地区的案例,却找不到一个经济发展必然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的例子。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有几年基尼系数上升,却恰是由于那几年韩国政府加强经济干涉所致,而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很快调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基尼系数因此很快稳定并下降至合理水平。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若长期恶化,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此外,彼时巴西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非常严重,而直到今天也未能得到解决。所以,中国可参照2003年以来的巴西改革经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国有企业的垄断红利全部拿给老百姓,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国有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普通国民的收入。只有国家的普通国民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才能使这个国家的生产活动实现良好的循环。 &三架马车&的经济增长模式,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消费,政府的消费数量较小且失其公,而国际市场的消费受到的干扰因素极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重新审视和定位普通国民的消费能力,这在一个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和巴西的经济发展历史,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中国模式&的手段、方法不独特,所取得的经济成绩也不独特,甚至它所带来的问题都不独特。因此,具备相似发展经历和发展阶段的中国更应该分析、总结并吸取巴西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更合理、更有效、更平衡的发展方式,既鼓励效率同时要兼顾公平,立足当前更应规划未来,而不应该付出大量的时间、资源和社会成本再重复巴西的曲折发展之路。
  三、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据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显示,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9.73%,印度仅为5.37%;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印度的几倍,而且出口远远高于印度;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和比重相对印度而言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减少。基于这样的事实,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在20世纪 90年代将印度甩在了身后,落后的原因就是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落后于中国。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经济腾飞根本不是因为大量、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而是&软件设施&,即自由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金融自由化,以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资所导致。今天的印度除了基础教育方面落后于中国,在其他方面远比中国超前,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印度经济有可能超越现在的中国。就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言,在中国经济最初的起飞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数量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对早期中国经济发展投资领域更为准确的概况应该是:先有了经济增长,然后才有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而不是先有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才带动了经济增长。这一结论可从近年来印度的发展轨迹得到实证。目前,印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已经从原来的4%-5%慢慢提高到了8%以上。这些成绩是在并没有依靠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一旦印度经济步入了高速增长的轨道,有理由相信外商直接投资会大量流入这个国家。因为经济增长本身将会产生新的资源,并带来投资机会。而一个国家有了新的资源,就可以将其配置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对比中国和印度,有些细节值得注意。第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中印两国之间的增长差距在缩小。平均而言,年,中国的增长速度比印度快近两倍,但在年,中国的增长速度只比印度快50%;第二个重要的细节是,虽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都比印度快,但前者的增长幅度要远远大于后者。 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约为印度的2.5倍,但其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却只为印度的1.8倍。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中国远比印度富裕的感官差别。单纯就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之所以比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增长快,很大程度是出于政治因素。尽管经济增长会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但中国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其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增长速度,部分是由于中国政府具有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巨大的政治能力。其政策的未来作用,目前也是褒贬不一,而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借鉴这种做法,也看不出哪个国家支持这种做法。
  促使印度经济增长的&软件设施&中大部分重要因素都集中在无形的制度领域,例如金融改革和私有化,而主要缺陷都集中在有形的硬件设施领域。这种遗漏重要变量的观察分析方法很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从而判断错误。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中一国金融体系的发达程度以及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直接影响该国的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发展潜力。而通过世界商业环境调查(World Business Environ-ment Survey,WBES)数据库中我们获得的一系列系统证据得出结论,那就是印度的金融体系远比中国金融体系发达且有效率,尤其是在对农村地区以及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等方面。另外,印度的股票市场对本土私营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支持作用,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本土的私营企业很少有机会在本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比如联想、华为等。
  中国虽然在宏观经济和整体经济方面领先于印度,但在微观经济方面却落后于印度。在年度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在企业竞争力指数方面排在第57位,落后于第31位的印度。企业竞争力指数的一些分解指标,如企业营运和企业战略,都显示出中国的排名落后于印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解析:其一,相对于印度,中国在宏观经济上的排名和在微观经济上的排名并不一致。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是建立在强大的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在宏观经济排名上得分很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在宏观经济排名中占了很大的权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非常迅速,但其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投资拉动的,因此中国在宏观经济排名上得分高,却在微观经济排名上得分低。要么印度的增长速度会升上去,要么中国的增长速度会降下来。这种宏观和微观不一致的现象是不会长期持续的。其二,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只出现在最近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在早期的成长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中国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的排名都领先于印度。 1998年,在企业竞争力指数方面,中国排在第42位,而印度排在第44位。 1998年以来,印度一直都在稳步、持续地改善其微观经济基础,这些改善虽然没有立即产生宏观效果,但随着改革的继续,印度经济必将获得改革回报。
  和印度相比,我认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普及教育水平,而不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在GDP崇拜的指引下,不去投资教育和公共卫生而去建楼修路,将教育和卫生成本转嫁给中国百姓,这是一个错误的决策。印度目前正大力加强它的基础教育投资,但在短期赶上中国不太现实,这或许才是印度与中国相比的真正劣势。
  综上所述,所谓的因为大量、快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带来中国经济腾飞的&中国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促使中国经济在短期内快速崛起并且持续较长时间增长的原因是&软件设施&,即自由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金融自由化,以及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资。今天的印度除了基础教育方面落后于中国,在制度建设、金融体系、企业发展以及软件开发等&软件设施&的构成方面远比中国超前,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印度经济能够超越现在的中国。
  四、结 论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仅仅关注中国短期的GDP增长,为了所谓的&国家利益&牺牲整个社会的福利绝不是长久之计。通过分析拉美国家尤其是巴西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腾飞以及80年代经济停滞的原因,可以肯定目前所谓的&中国模式&不存在且极其危险;而通过观察印度经济近些年的稳健发展及其成功原因,又可借鉴其成功之处,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软环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印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成功的。基于对中国经济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印度已经在&软件设施&等方面所做出的规划和努力,有理由相信印度良好的微观基础在宏观经济指引下健康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有可能超越中国。
  参考文献
  [1] Joshua Cooper Ramo:The Beijing Consensus[J].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2]王辉耀.中国模式的特点、挑战及展望[J].金融时报中文网,http:///story/,
【转载】童之伟:刑诉法草案勉强通过不如暂不交付表决
&&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总结
  从网上看,我国公众对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见分歧甚大,远远谈不上达成基本共识,尤其在法学人士当中。
  在今天中国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刑事司法领域已经积弊重重,诸如此类的问题差不多已成公众街谈巷议、茶余饭后的重要聊资:公权力机构或公职人员制造假案、任意追诉无罪公民而又最终能给其定罪判刑的情况;严刑逼供形成冤案错案的情况;公检法三方放弃相互制造成冤案错案的情况;公检法三方按某种权威组织或官员的主观意愿通力合作,将某个无罪的公民定罪判刑的情况;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我以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法律上的根本原因,在于刑诉法的创制和适用没能严格贯彻宪法中足以约束公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相关原则和精神。
  迄今为止的刑事司法实践证明,现有刑诉法不能为公民的人身自由提供较可靠的保障,必须从加强对公权力、其中尤其是侦查权的制约方面入手,做较大幅度修改。但是,从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已经披露的情况看,现有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贯彻宪法相关规定和精神的情况很不理想,这点集中表现为侦查权不仅未受到大幅压缩,反而又有所扩张。
  刑事诉讼法是宪法的下位法,修改刑诉法必须遵守宪法,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实际的情况似乎不是这样。例如,这次提交大会审议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刑诉法任务条款中写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少学者大声叫好,认为是&亮点&,但我以为,从本来的意义上说,这不仅不算&亮点&,而且,从宪法角度看,主事者对这个&亮点&的宣扬和大众为这个&亮点&发出的欢呼,恰恰间接反映了刑诉法修正案草案背离宪法的程度太远。现行宪法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既然宪法是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当然必须贯彻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写进去也好,不写进出也好,都应该是这样。
  所以,欢呼&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了草案,从宪法角度看,如同有人高喊:&好消息!好消息!刑诉法修正案草案终于承认宪法有效力了!&这很可悲,不值得高兴。如果一定要高兴,那流下的也是心酸的泪。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刑诉法中写进&尊重和保障人权&,总算完成了从对这个宪法原则熟视无睹,到表示要服从这个原则的态度上的转变。从这个角度看,肯定一下也未为不可。只是,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后边的条文是否做了相应变动,如果仅仅把这几个字写进去,不调整后边的具体规定,那不过是虚晃了一枪,给民众吃了几片安慰剂。
  从现在的报道看,情况恰恰是,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写进&尊重和保障人权&字样的同时,其后的具体条款并没有做相应的具体调整,因此,这个宪法原则只不过在刑诉法中获得了抽象的肯定,并没有具体落实。例如,按宪法,复核死刑案件原本应该由最高院公开审理,但现在草案不仅不规定公开审理,还将&应当讯问被告人&改为&可以讯问被告人&。看来修正案主事者较多考虑的是法院办事经济方便,对剥夺人的生命权表现得很不慎重。这违反宪法规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和案件审理公开原则。又如,关于技术侦查,按草案的规定,公安局可以自主决定和实施对公民的技术侦查,这种不受其他国家机关制约的权力将对公民多项基本权利构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几乎同时违反人权保障、法治的基本宪法原则和办案主体相互制约等宪法规定的内容。
  现行刑诉法施行已经16年了,暴露出太多的问题,近年来刑事司法的诸多乱象已经再好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有关机构拒不承认这些基本事实,似乎不想将刑诉法往有利于人权保障的方面修改。这些事实已经在本研究系列之一《》中有较充分的展示。
  面对这种局面,全国人大这次修刑诉法,原本应该比较全面地贯彻宪法关于尊重与保障人权、实行法治、刑事案办理主体相互制约、法院独立审判、案件审理公开和保障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等规定方面,对刑诉法做系统修改,大步推进刑诉法与宪法的协调整合,形成较现代化的刑事司法制度。
  按实施宪法的要求,这次刑诉法修改原本应该在这样一些特别重要的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1.将劳教、收容教养等做法纳入刑事诉讼法的调整范围。这类由行政部门长期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制度,几乎违反宪法关于实行法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规范国家机关行为的所有原则,它沿袭的是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专断做法。刑诉法应该把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完全纳入司法程序的保护范围。
  2.将&双规&体制也应该纳入司法程序,担任党职的公民也是公民,他们与其他公民一样,有权获得刑事诉讼法的平等保护。
  3.按宪法,我国刑诉法应确立和贯彻无罪推定原则,并确立和贯彻未经法院公开审判,不得得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紧急情况例外)的原则。
  4.将侦查主体自行采取的非临时性强制措施纳入相互制约范围。相互制约,指的是来自另外的国家机关的审查批准。在现有强制措施中,只有主体为侦查部门的逮捕来自另外的国家机关的制约,其它都可由侦查主体自行决定,这不符合前述宪法诸原则的要求。拘传、短时间的拘留(如不超过3天),侦查主体自行决定或许是应该的,但时间长达数周的拘留和长期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完全由侦查主体自行决定,说不过去。
  5.将侦查主体的重要侦查活动纳入相互制约范围。搜查(指非紧急情况),扣押邮件,冻结存款、汇款,秘密录音、录像、窃听,通缉,这在所有法治国家都是需要获得其他国家机关审查批准的侦查措施,在我国完全放任侦查主体自行决定和执行,太过分了,严重违背前述宪法诸原则。
  6.法院审判案件,不论是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理的,还是按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特别程序、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程序审理的,&除特别情况外&,应一律公开进行。现草案&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的规定与宪法&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直接抵触,应予纠正;同时,相应具体条款要全部重新设计。
  7.应拟定条款明确禁止审判组织和法官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接受外部干预,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协调法院、检察院和侦查部门三方协调统一地给被追诉者定罪、量刑。
  8.应确立原则、拟定条款,禁止在案件进入法院审理阶段后搞补充侦查,禁止侦查组织在法院审理阶段控制被告的人身。
  9.被告有权通过申请,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取得有利于证明自己无罪或罪轻的证据。
  10.法院审理案件,按审判公开原则贯彻旁听自由、新闻报道自由的原则。在中国特定背景下,审判公开对于审判公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1.&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实际上是宪法授予公民的、在受到刑事追诉时享有的防卫权,公民在遭到来自公权力组织的拘留、逮捕或其它形式的人身强制时,这种防卫权转化为由自己委托的律师的辩护权。因此,刑辩律师的调查权、抗辩权应当足以平衡侦查部门和检察机关的对应职权。为达此立法目标,现行刑诉法草案应做多方面的对应性修改。
  刑诉法修改宪法视角研究之总结:
  1.只有立足于宪法,刑诉法修改的好坏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标准。只有正确解读宪法、忠实于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可能制定出对我国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给予有力保障的、先进性不亚于其它国家的刑事诉讼法。但反观现有的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它离宪法的要求还很远,有的原则性条款甚至直接与宪法的相关规定相抵触。
  2.现有刑诉法草案较之1996年通过的刑诉法,虽增加数十个条款,但具体看来,公权力并没有受到比过去更多的限制,甚至在某些关键条款环节,侦查部门的权力还有进一步扩展。同时,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并没有获得更多保障。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上述11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中,较此前均无显著进步,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刑诉法不可能经常修改,现在这部较之现有刑诉法并无根本性进步的修正案草案如果今年通过,势必意味着被其固定的状况又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期。如果今年把这部草案放一放,社会各界对它的各方面内容再进行十来个月的从容讨论,修改效果可能会更好。坦率地说,我一直感到,我国现行刑诉法是当今世界偏离本国宪法相关原则最远、对基本人权保障水平最低、对公权力最缺乏约束力的刑诉法之一。我原本期待刑诉法的这次修改能多少改变这种状况,现在看来我的期待太高了一些。
  4.刑诉法修正案草案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勉强通过不如暂不交付表决,放一放,待进一步研究修改后明年再报全国人大审议。说今年交付表决&勉强&,对于全国人大来说也许不恭敬。因为,&勉强&可能更多地反映法学人士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看法。毕竟,我国的公民大都不关心什么刑诉法,只要他/她家的人还没&进去&。而全国人大是一个权威性高,代表性低的组织,其常委会推出的草案历史上无不高票通过。但高票是一回事,从法学的角度看符不符合宪法原则,符不符合包括投票赞成的人大代表在内的国人的根本利益,则是另一回事。
【转载】中国古代的大臣们从何时开始跪拜帝王的?
  通常在我们所看的古装连续剧中,每当遇有臣下朝见君王时多用下跪叩头来表现,海外一位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专家根据其研究,认为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把&下跪叩头&当成亘古不变的臣下面君之礼有失偏颇,许多人却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从上古到清末,中国历朝历代臣子见君王哪有不行&下跪叩头&大礼的?读者朋友,您是否也作如是观?倘如此,那您就又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
  封建社会乃是人类社会五大基本形态之一(奴隶社会也是如此),有了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当然就有君王(国君或皇帝),有了君王当然就有了臣下,有了君臣当然就有了相应的见面礼仪。公元1792年,早已经崛起于西方的英吉利王国派专使出使大清帝国,这本来是一件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大好事,可当时的清朝乾隆皇帝却坚决不准英国专使晋见,原因极其简单,因为英使马甘尼不肯对皇帝(当然是大清国的皇帝)行下跪叩头的大礼。
  这个在现代人看来根本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却被乾隆皇帝看得重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乾隆看来,上下几千年,纵横全天下,哪有臣下见君王不叩头不下跪的理呢?
  事实情况果真如此吗?
  &再拜&与&促膝谈心&
  皇帝虽然是&金口玉牙&,但他的说法或看法却并不总是有理。
  且不说当时的&泰西诸国&&&英吉利、法兰西等国属臣见君主根本无&下跪叩头&之说,就是&下跪叩头&大礼发源地的中国,也不是从古到今都下跪叩头的。
  中国古代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东周时代开始的(孔子的《春秋》上限是公元前722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从公元前403年写起的),从东周到秦汉上千年的时间,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关&下跪叩头&的记载。
  春秋时代臣下见君王,其礼仪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走进&诸子百家&之中,听一听看一看这些当时的文化名人们是怎样记叙君臣相见之礼的。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历史:魏文侯去见当时的贤能之士段干木,站得疲倦了却不敢休息。回来以后见翟黄,箕踞于堂上跟他谈话。翟黄很不高兴。文侯说:&我礼遇段干木,是因为让他做官他不肯做,给他俸禄他不接受,现在你想当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禄就得到上卿的俸禄。你既接受了我给你的官职俸禄,又要求我以礼相待,恐怕很难办到吧。&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值得注意的是翟黄对他侍奉的君主箕踞于堂上与他说话表示的不满,这与汉代以后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看过拙著《中国帝王私生活百态》的人想必还会记得南北朝时代刘宋王朝前废帝刘子业为了寻开心,竟命他手下的大臣刘昱趴在地上用喂猪的槽子学猪吃食的故事。
  晏婴是春秋时代有名的贤臣,也是被时人和后人一致推许的最懂礼仪的人,我们不妨看看他是怎样见他的国君的。
  故事之一:
  齐景公饮酒饮得很高兴,对臣下说:&今天我愿意和各位大夫痛快地畅饮,请不必讲究礼节。&
  晏子听后马上进言,认为&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存在礼节&。
  景公沉醉于饮酒之中,不听晏子的劝诫。
  过了会儿,景公出去,晏子没有起立,景公再进来时,晏子却抢先喝酒。景公生气发怒,脸色大变,怪晏婴不讲礼节。
  晏婴离开了座位,鞠了一躬回答说:&我怎么敢跟您言行不一呢?我是想用自己的举动让您看看无礼对人的伤害!&景公说:&要是这样,就是我的不对了。请您入席,我听从你的劝谏。&(《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生活的时代,君臣之间还是比较平等的&&不讲礼节可以随意饮酒,讲究礼节臣子也有座位可坐。
  那个时代臣下见君王还是要拜的,但绝非下跪叩头,而且行拜礼时多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主要是祝贺)。
  再看一个故事:
  齐景公掏雀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
  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发生的事说了。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国君具有圣王的品德了!&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给国君行礼,那是因为景公有了仁义之举,要向国君表示祝贺。
  在另外一个故事中,晏子用行拜礼(注意:绝非&下跪叩头&)来匡正君王的过失,我们不妨再看一看。
  齐景公一连喝了几天酒,感到非常快乐,便摘下帽子,脱掉衣服,亲自击缶奏乐。他问身旁的人说:&仁德的人也喜欢这样吗?&梁丘据回答说:&仁人的眼睛耳朵,也像一般人一样,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样呢?&景公说:&快驾车,把晏子接来同乐。&
  晏子穿着朝服来到,接过景公所赐的酒后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景公说:&我非常喜欢这种娱乐,想和您共同分享,请免去礼节!&
  &您的话错了,&晏子回答说,&群臣都希望去掉礼节来事奉君王,我恐怕您不愿意。现在齐国五尺高的儿童,力气却都超过我,也胜过您,如此却不敢做乱的原因,就是敬畏礼节。上边如果没有礼节,就没有办法役使下边;下边如果没有礼节,就不能够事奉上边。那麋鹿因为不懂礼节,所以父子同配一头母鹿。我听说,君王如果不懂礼,就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大夫如果不讲礼,官府的差吏就不会有礼貌;父子之间不讲礼,那家庭肯定不吉利;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不能长久和睦。《诗经》中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所以礼节不能免掉。&
  景公说:&我愚笨不好,身边的人迷惑我,因此到了这种地步,请让我杀了他们。&晏子答道:&您如果不讲礼,那么喜欢礼的人就会离开您,不讲礼的人就会来到您身边;如果您喜欢礼,那么讲礼的人就会到来,不讲礼的就会离去,杀了身边的人是没有什么用的!&景公说:&好,请让我更换衣帽,再听教诲。&
  晏子走开,站在门外,景公让人洒扫池地,撤换席子,衣帽整齐地召见晏子。晏子重新进门,辞让三次后,登上台阶,三次献酒行礼,然后喝酒。行两次礼,告别盛宴而出&&(《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
  春秋时代君臣之间相见比较随便,那么战国时代又如何呢?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
  那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不但不要群臣给他们叩头,相反,他们倒常常给臣子叩头,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有《史记》为证。
  《史记&刺客传》载:&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太子乃国之储君,&跪&是下跪,&顿首&就是叩头。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自以为建不世之奇功,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号由王改为皇帝,自称为&朕&,制命为&诏&,车同轨,书同文而已,并没有定下&下跪叩头&的臣见君之大礼。
  《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群臣并没有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三拜九叩。
  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尚未发现臣下见君主要下跪叩头。那么,&下跪叩头&的大礼究竟始于何时呢?谁又是它的始作俑者?
  叔孙通一个该钉在耻辱柱上的名字
  读过一点古书的人想必不会忘了这样两句话: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两句咏史诗,虽然咏的是秦始皇之&焚书坑儒&,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推翻秦朝的刘项&&刘邦和项羽两个人原是都不读书的。
  项羽我们暂且不必管他,刘邦可是个拿着儒生的帽子当尿壶的主儿,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他依靠的几个谋士也不是什么正宗的儒生&&韩信是个市井无赖,萧何是个刀笔小吏,张良是黄石公的门徒,陈平有&盗嫂&之嫌,就像是&一不留神&就把个天下给弄到手了。
  &幸福和满足只在过程之中&这句后世从西方进口的&舶来品&,刘邦当时可能并不知道,但他称帝后却很*到失望:他手下的那班大臣如樊哙、夏侯婴等人差不多都是他当初混迹于黑社会的狐朋狗友,这些贩夫屠狗者流虽然当了大将军,有的甚至被封为王侯,却仍是暴发户一个,根本不懂得什么叫礼仪,什么叫规矩。他们在刘邦的皇宫里,就像过去在刘邦的家里一样,胡吃海喝,喝醉了就扯开嗓子吼上一段,有的甚至还拔出刀剑砍皇宫里的柱子助兴。
  这种局面,让刘邦感到厌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当时的情景时写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就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帮刘邦解除了烦恼。
  这个人名叫叔孙通。
  叔孙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本是秦朝的&候补&博士(&以文学征,待诏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消息传到咸阳,当时的皇帝秦二世就此事询问诸博士儒生,那些&呆头书生&们都认为陈胜、吴广是造反,应立即发兵*,只有叔孙通摸准了秦二世的&驼鸟&脾气,答曰:&陈、吴等人不过是&鼠窃狗盗&罢了,不足挂齿。&二世听了很是受用,一面命御史把那些&呆头书生&全部定罪,一面&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并把他由&候补&转正为博士。
  后来,叔孙通又先后投靠项羽之叔项梁、义帝楚怀王等。公元前205年,叔孙通又投靠时任汉王的刘邦。第一次与刘邦见面时,叔孙通穿了一件儒服,见刘邦不喜欢,他马上换了一身楚式短打扮。当时,由于叔孙通在&知识界&小有名气,所以有一百多名儒生跟着他,令这些儒生感到气愤的是,当刘邦询问哪些人可以重用时,叔孙通推荐的净是那些&江洋大盗&(大猾)。有人就此事质问,叔孙通答道:&汉王现在正冒着矢石争天下,你们这些书生哪个能斩将夺旗?推荐你们,那会让你们白送命的!&但他保证不久的将来,一定让这帮&书生&也能捞个一官半职的干干。
  现在,机会来了。
  于是,叔孙通就去见刘邦,他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他说他愿意帮刘邦定出一套规矩来。
  刘邦半信半疑地说:&好吧,不过可不能太复杂了!&
  叔孙通又解释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他说他要博采众家&&夏、商、周及秦之长,订出一套礼仪来。
  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刘邦也不能不叫他试试。
  叔孙通马上派人征集了一批鲁国的儒生&&这其中又出了个小插曲,有两个鲁国的&呆头书生&不肯来为叔孙通捧场,而且还说了很难听的话,他俩说叔孙通&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汸我!&&&强采的瓜儿不甜,叔孙通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只好带着愿意给他帮忙的人西入长安,与他原来的上百名追随者们会合在一起,引绳为绵,立表为蕞,在长安城外&操练&了一月有余。
  然后,叔孙通去见刘邦,请他下令手下的文武百官也都&随班就读&&&接受儒家礼仪的训练。
  这些出身于下属社会的大臣们可不是好教的,也不知叔孙通用了什么法子,竟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教得人模人样的。
  公元前200年,西汉王朝的长乐宫落成,叔孙通向刘邦建议,正式启用他修订后的&朝仪&,刘邦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
  整个朝仪如下:
  文武官员由礼仪官引导,顺序进入殿内,分为左、右两班,跪于两厢。皇宫近卫军站在文、武百官之后,然后是今天影视作品中经常能够见到的&镜头&&&一大串的官员一连声地高喊&皇帝驾到&,声音由远而近,刘邦也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坐着辇车缓缓而出。一见皇上驾到,文武百官立即各按官职的大小,背出一套听起来叫人肉麻的贺词,然后,酒宴开始。与以往&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情况迥然有别,那些文官们就不用说了,那些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大将军们也一个个都趴在地上,再仰颈抬眉往上看(读者不妨与晏子、商鞅见国君时的情景比较一下),整个宴会进行过程中无人敢高声喧哗,乐得刘邦连声说:&我到了现在才知道当皇帝的威风!&
  上面这段绝非笔者杜撰,有司马迁的《史记》为证。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汉(王)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庐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即刘邦&&引者)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金。&
  台湾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就此写道:&从此,皇帝不但跟人民,便是跟最尊贵的大臣,也都被这种儒家最得意的杰作&朝仪&,隔开了一段距离。战国时代那种君臣间面面对坐,膝盖碰着膝盖长谈的时代,不再在中国出现,帝王政体遂走进一条永不能回头的死巷。西方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君主的不同,在此分野。&
  说&西方专制君主和东方专制君主的不同,在此分野&,未免有些绝对。汉代以后,一直到宋朝,有两种大臣见君主时是可以不下跪、不叩头的。这两种大臣是:年高德劭、或位加九锡者,如曹操、司马懿、高欢等人;再有一种是皇上的老师,即那些&侍读学士&。前一种人可谓&不世出&之人物,哪个王朝若是摊上,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后一种大臣虽然免除了下跪之劳,但一般也都是站着给皇上讲课的。据一位学者考证,&侍读&的&侍&用的就是其&站立&之意(此说当然不很准确,不过,却有新意)。
  但是,就像柏杨先生所说的&酱缸文化&,&酱&味越来越浓一样,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步入其中晚期,它仅存的那点&人性&也荡然无存了。
  从明朝开始,侍读学士都改为&跪读&学士了,他们给皇上讲课时都只能跪着,而连站着的资格也没有了。
  据史料记载,清代有名的大学者纪晓岚曾因在陪太子读书时未采用下跪的姿态而遭到了皇帝的训斥。纪晓岚尚且如此,别的人见皇帝的处境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至少是当代人,承继文化传统时一般都是取近不取远的,而且往往是错误地把近处文化的沿袭,当成亘古不变的信条,所以,才有了以今证古的错误。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古人尤其是汉代以前所说的&拜&不等于&下跪叩头&。为便于读者辨别,我们不妨再说上几句。
  宋朝人王楙在《野客丛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顿首拜,头叩地也,空手拜;头至手也;振动,以两手相击也;奇拜,一拜也;褒拜,再拜也;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耶?&这段话说得深入浅出,有兴趣的人不妨思之。
  原文刊载于《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作者:张志君,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转载】纸上的战争--新闻传媒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
&&&又到维尼每月更新时,这次从新闻报业的角度看晚清最后十年的传媒大战。虽然维尼讨厌罗嗦,但进入正文之前,好歹先把各报刊的类别出身简介一下,照例文盲可以跳过这段。
      当时汉口的繁华程度,仅次于上海和天津,排在大清第三,报业发展也是如此,就以汉口为例。报业背景大体有六种。外媒方面,有纯商办,民办的欧系各报刊,以及有特殊使命的日系报刊。本土部分,有官报及实际由官府控股的所谓民间报刊,此外,立宪改革派,乱党都有自己的喉舌,当然也有真正的民间报纸,这类报纸风格是准欧化的,标榜客观中立等等。以下逐一展开,看他们各自如何精彩表演。        先说西洋人办报,板块专业大体划分为商务,教会,英文,汉文等等。内容方面,看看现如今的外文传媒,其实和百年前没什么本质区别,你说他有主观的欧化视角,甚至略显浮夸,时不时一惊一咋,这些都有,但要说他憋了劲搞文化侵略,阴谋论什么的,这就过了。洋人大老远的来,目的无外乎两个,要么是物质性的商务赚钱,要不就是精神性的教会布道。物质性的不用说,即便是精神性的,传不传在教士,信不信在个人。所谓文化侵略,以夷变夏的阴谋,本身不过是个伪命题,无非是自大清开始,历届朝廷借妖魔化洋人,转移国内焦点的经典戏法而已。      汉口的欧系报刊,以《楚报》为首基本都是这个调调,他在租界里发行,大清伸手够不着,但是他要想出界扩展,朝廷也百般设限。双方的关系,洋人间有讥刺,朝廷注意严防,但因为洋报是真民办,商办,压根不承担什么清廷颠覆者的宏大政治使命,所以和清廷之间没有根本性冲突。        要说真正和朝廷有战略性冲突的外媒,是东洋系报刊。日本是有长远大陆政策的国家。日系的报刊像《汉口日报》等等,表面上是东亚同文馆这类民间文化交流机构主办,实际上是日本政府的海外分舵,这才是文化尖兵,登陆的桥头堡。      当时日本的政策,主打概念是东亚同文同种,合力反抗西方殖民,也就是黄种人与白种人对决,战术定位则是扶植各种朝野反对派以及民间力量对抗朝廷里的当权派。点解,因为晚清最后十年,各阶段的当权派不管是保守还是改革,在东北问题上都是靠操作反日议题,来给自身加分。第一阶段,00~05,清流领袖瞿弘機,延续李鸿章联俄制日政策,第二阶段05~08的袁世凯,是联美制日,08~11的载沣是联德制日。所以日本在这十年,方针导向就是支持各反对派与当权派斗法。      日本这套战略绩效如何?效果很好。当时人心思变,所以日本这套支持变革派的做法,是讨巧的,民间各类求变思潮对日感情有高期待,互动良好,要说什么全民性的反日浪潮,那是要到一战后期,日本填补列强空位,一来吃相难看,二来民国政治态势发生变化,消费日本变成各诸侯势力拿来对抗中央霸主的政治旗号,这是后话,和维尼本文无关。        大清官报系与日报系的较量,不可避免,因为这是朝廷核心利益的问题。连斗三场。最重的是05年前后,日俄战争是当时的世界舆论传媒焦点所在,不光是大清,还包括亚洲各王朝,波斯,奥斯曼,阿富汗,泰王国,统统都一样,国内都有变与不变两派角力的问题,关注这场战争,就像现在关注利比亚,各国当权的保守派心里是支持当时的沙俄,而期待改革的一方则都希望日本获胜。好比现在御用FQ都力挺卡卡,自由主义者则心仪联军.道理是共通的,那方赢了,他们的粉在各自国内也就可以顺势拉抬气场,获得政治主动.        战争期间汉口旁观的欧系报纸,像英国是日本的盟友,表面情义相挺是有的,但要说真正看好日本,那就不好说了,欧洲人本质上是不相信黄种小矮子能打败北极熊,无论国力,军备等任何一项数据对比,日俄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以像《楚报》之类英系报刊,讨论关注的话题大多是在没有伦敦帮助的前提下,日本能否体面的结束战争,言下之意,就是日本是否能少输当赢了.        大清的官报系,自不用多说,今天吹捧沙俄国大兵多,明天又赞哥萨克勇猛彪悍,不亚于本朝的八旗铁骑,后天又讲日军在旅大久攻不下,尸山血海,总而言之,看大清的官媒,俄军是胜利在望,但实际战况,远非如此,而且越是官方保守派这么吹,越是激起在野求变派的反弹.        与官报对阵的日系《汉口日报》,靠的是主编宗方小太郎,主笔冈幸七郎,这肥前藩出身的两杆秃笔.小太郎的汉文好一些,但也不过写几首格律出韵,蹩脚汉诗的水平,幸七郎更烂,别人学外语,都是从听说读写入手,他却是半路出家,从给汉文断句开始入门,水平也可想而知.按理这二位半桶水主持日报系,要说去和官报局那些八股老学究比拽文,展开纸上骂战,一点赢面都没有.可最后还是他们胜了,因为他们的读者群里人材济济,康梁系统,炮哥系统,只要是求变的势力,此时此刻,都盼着日军战胜,然后起涟漪反应,宪政变法,造反上位都大有可为。这些读者那个不是汉文高手,踊跃投稿,像秋女士作的《服部夫人嘱作日本海军凯歌》等等,汉口的日刊有这些源源不断高质量来稿,什么样的笔战都不在话下。        战争的结局,很清楚,可大清官媒到了最后关头,还在硬撑,旅顺俄军已然开城投降,这边《湖北官报》还抱有幻想,又开始吹嘘远道而来的俄军第二舰队。当然波罗的海舰队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环游了大半个地球,不远万里而来,是不怕输,是插秧机,是运输队,可到了对马,一下子变成幽灵舰队消失不见。可怜大清官方媒体人,不明就里还一个劲在官报上呼喊,俄国舰队到哪里去了。        经过04~05报战,《汉口日报》等于上了一个台阶,为此后的笔战累积了经验,到后两次,袁世凯06~07主政期间,抛出间岛问题,日本人知道这是一个预设前提,无论怎么论辩都会输的大坑,于是围魏救赵,抛出米国排华问题,一下子获得主动,引领07年反美热潮,再到载沣时代,德国王子拟议访华,为大清站台。这里马上借满洲鼠疫爆发炒作议题,既挡住德国太子脚步又顺势摆了俄国一道,一石双鸟。      05年日本的胜利,事实上改变的是整个亚洲政治格局,宪政强国成了时代强音,各王朝里的保守派都全面退却。宪政高潮来到了。大清的新政全面提速,言禁,报禁,党禁陆续打开缺口,本土的宪政派办报的春天也就到了。汉口立宪派,像什么商会,铁路协会有《趣报》,海归康梁派办了《夏报》,这些改革派的龙头报刊出现,目标很明确,而一向保守求稳的《湖北官报》此时传统话语权处于劣势,怎么办?也有办法,暗中控股一些民间报纸,像《公论新报》等,也说新政,但强调求稳务实,实际就是靠这些外围子报来给缺乏公信力的母报减压。此外还有第三方报纸,像《汉口中西报》,洋牌注册,商人主办,地位超脱,标榜中立。      汉口报界,半官方的《公论新报》,宪政派的《夏报》,中间超脱的《汉口中西报》,形成了三足鼎立。这阶段有个全国性的热点话题,三报都投入了论战。事情出在京师的资政院,当时有所谓蓝白二党之争。事件起因不复杂,宪政局修新刑律,交议员投票表决。议案很劲爆,处女合奸除罪化。这个话题维尼很有兴趣,破例讲的深入一些。      按大清旧律,柏芝和冠希要是被霆锋捉奸在床,霆锋有权当场手刃柏芝,冠希由官府论绞刑,霆锋无罪,拿回丈夫的尊严。这条律例还有衍生,如果柏芝是在婚前和冠希私通,按大清律条,就该由胡须勇出面,大义灭亲。整个法律的核心精神就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未婚非处,已婚淫妇人人得而诛之。可新大清律,居然背离传统价值,已婚通奸,霆锋还可以按旧律办事,可衍生条律被废除了,也就是说,未婚女子过去被要求婚前保守处女身,否则要按通奸论,可现在婚前的xxoo,居然不算犯法,胡须勇如果要清理家门,等于犯罪。      此律一出,资政院炸锅了,一方是大学士劳乃宣,另一方是宪政局杨度那帮人,两派从口角攻击,到肢体冲突,事关大义名分,宪政兴废,都不是好惹的。最后投票,男人的良心,劳大学士一派投的是蓝票,也就是誓杀非处派,杨度这些败类投的是白票,即未婚非处无罪派。此案最后没过,但资政院由此分裂成两大阵营,蓝票派成立帝国宪政维进会,或称辛亥俱乐部,白票则成立帝国统一党。中国最早的两党制雏形由此出现,要不是后来爆发革命,按正常历史走下去,美国有百年驴象红蓝之争,俺们也会有守宫砂蓝白两党百年攻守的佳话。      当然法案表决,保守与变革之争只是一个表象,真正原因在于派系,蓝票党背后站的财政部长载泽,白票党背后则是军咨府大臣载涛,他们争得是未来内阁总理大臣的位置。这才是核心关键。党争影响播散全国,所有官绅都面临站队选择。      在湖北方面,瑞澂既是载泽的小舅子,又和劳学士的公子劳子乔的发小,《湖北官报》,《公论新报》当然是蓝党立场,与之对应,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商会会长张国榕,他们控制的报纸《夏报》,《趣报》则是白党。蓝报骂白报,斯文败类,不知五千年道统之所在,白报骂蓝报,头脑冬烘,只知宗族私刑,不知国家公法。中间的《汉口中西报》则感叹,宪政初起,竟为一金莲问题,而使吾国士大夫势如敌国,杯具啊。而洋人的报刊也不知道两派争得是个什么概念,只是看吵得热闹,就主观上认为,民主政治的春天已经到了东方,英系的《楚报》很开心,不想往日见于欧陆报刊之风情,今日竟现于汉口,洋人很欣慰云云。在各报吵得热闹,看得高兴之余。气坏了阴暗处的某些非法小报,在他们眼里,除革命外无大事,现在这种舆论气候,明显对革命斗争的大方向不利。这可不行,他们准备出场。      乱党靠小报搞文宣其实很早就有,但那是地下状态,躲在租界教会里盗印书刊,非法偷运贩卖什么的,这些受众面很有限,而对于立宪提速之后,地上日渐风行的传媒大战。乱党内部对要不要借宪政之机,升上地面,走合法营销道路,有很大争议。      反对见光的主要是基本教义派,他们认为既然不认同清朝的法统,那为什么要走合法途径,去官府正式注册备案,出版时,还要受伪朝报律约束等等,那岂不是失节?还是地下工作,传单海报,飞行集会,街头暴动这些好。这些是标准黄花岗死硬分子。例如广州暴动间隙,路上遭遇短衣的平民,乱党是怜悯的,给俩钱,让平民暂避,但是要是看到穿长衫的,乱党是鄙夷的,会硬拉长衫客去搬运弹药。为什么?因为按基本教义派的逻辑,精英阶层的自己是救世主,平民是无知可怜需要被拯救的对象,所以让平民边上躲起,而穿长衫的则同属于知识阶层,士大夫不去革命,就是无耻,所以拉这些长衫客的差。好比造反,若是路遇农友工友,会让可怜的文盲躲起来,而要是碰到驴友,身为精英白领不和乱党一起干革命,反而享受人生,那是要被基本教义派一刀捅死的。      自然基本教义派在务实派眼里,也属于单细胞物种,他们革命不像是为了求成功,而更像是求成仁。乱党内部务实派虽说不过基本教义派,但分头自己去搞还是可以的,乱党系的正规上市报刊在汉口总算是出现了。共进会以《湖北日报》为龙头,文学社则以《大江报》为龙头,两派的报章,目标是一样的,风格却是不同。前者走武汉热干面路线,比较辣,当然不是那种地下时代,开口就要驱除鞑虏之类,那种是玩不起的,五百两白银报刊出版注册保证金交给衙门,总归不能真的办成日报,只图一日痛快,隔天就封门关张,革命经费也不是拿来打水漂的。说他辣,主要是行文技巧,察边球的文法比较热辣,例如今天来个漫画《怪兽图》,明天引什么东京专电,乱党又在那里作乱云云。而文学社的风格正好和他相反,色调相对阴冷,玩乾坤挪移的技法,例如广州的消息,全栏引用官报的通稿,也不加评论,但是会在边上开个西窗烛栏目,放一篇陈胜吴广的历史段子,编辑最后引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类俗语结尾,相当的不地道。      两报的编辑记者群,维尼以前好像也介绍了。画插画的向炳坤,写小说的何海鸣,作时论的黄侃,跑营销的查光佛,搞编辑的居正等等,要说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点,除了反清之外,维尼发现就是都对广大妇女有一颗爱心了了。科学研究表明,知识分子肚里墨水的多寡,和他荷尔蒙储存量是有等比对应关系的。      他们的个人故事,日后一只耳的向炳坤,鸳鸯蝴蝶教主的小何,可以大白天和女学生在中央公园草丛里,天当被地当床搞行为艺术被警察发觉,由此舍去北大教职的黄十公子等等,都是一样,这些花边,维尼也不说了。文学方面如何参与报战,小熊也省了,文盲GOOGLE就行了。维尼下文要讲这些文人是如何把报纸办成武斗报的,光纸上报战不过瘾,革命前就屡屡动手,革命后,更是借势压人。革命的逻辑就是如此,一个国家,一场革命,一种声音,如何搞三位一体,这些都放在下期再说。小熊要歇会了。
【转载】茶叶、龙圆、兵变-历史经济学视角下的辛亥革命(1)
&&&&&当一名伦敦主妇开始享受悠闲的下午茶时,汉口的新军却踢翻了汤锅&。
  本月开始,维尼开始历史经济学专题扫盲,开8历史真相背后的经济学潜规则,第一篇,茶叶革命。      有文盲会问,出口伦敦的茶叶和武昌的兵变会有毛个联系?维尼从头开始推导,先简单梳理一下晚清的财政史(这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没兴趣的可以跳过。反正维尼向来对文盲读者群就没报过多大的希望)      晚清财政抓住几个重点就可以厘清。福寿膏战争之前,朝廷最大宗的收入是田赋,皇粮国税养活衙门官人,这是最标准的封建经济模式。之后五十年,世局大变,朝廷又多了两大宗收入,一是外战带来多口通商,关税大增,一是内战带来地方自辟财源,厘金大涨。虽然关税要和洋人协商,厘金要和地方分肥。但毕竟是新增财源,朝廷国库多了两大进项,自然底气足,可以夸口同光中兴。      说句题外话,财富这回事,不是藏之于民,就是掌控于官。历史上所谓中兴,盛世之类名词,无非都是一些伪概念而已。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到二战之前,综合实力肯定是中国的N倍,可要论国民日常平均生活水平,拿日本农民来说,不要说和沿海一带的江浙农民比,就连战乱不断的四川农民都比他们吃得饱。而民国的小资文人,更是没事就去游学,因为东洋消费低,下女便宜嘛。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当时的日本是个高度集权国家,典型的国富民穷,而民国就如当今的希腊,虽说政府更迭,党争不断,国家财政吃紧,可因为权力分散,多级制衡,自由度就高,财富多半藏于民间,国民的生活水准自然差不到哪去,于是有了北洋的白银时代,南京的黄金十年。      言归正传,继续说晚清财政,甲午,庚子两次战后天价赔款。朝廷没钱赔,只好借外债赔款,可外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于是关税和厘金被拿来做了信用抵押。事情到了这儿,朝廷如果不多事,帐目总体还是平的(田赋支应官人行政开销,关税,厘金支应外债本息偿还),可朝廷又要搞新政,这就是财政的拐点,新政有两个火车头,一是练军,一是学堂。      旧军的团防营勇,主业干的是城管,协警的活,副业则是靠漕运,里卡之类自主创收,养活自己。好比现在,每当看见黑猫警长们,出现在高速路卡,为淫民服务的时候,大家就知道,春节快要到了。而旧式的科举教育,教材大纲都是固定的,最多也就是自己或是宗族出钱,私塾,义塾里雇几个老家伙来讲解一下应试答题技巧。这两件事,前者朝廷只是象征性的出点兵饷,后者压根不用国家财政负担。      可到了新政时代,这两样都变成了烧钱大户。要练一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一张口就是宣统八年之前,要有48个陆战师,海军要恢复荣光,向英,德军购要开大单,教育更是要建立从初小,高小,到中学,大学,师范,技校等一系列大手笔,全包式的新学堂。这两笔巨额财政开支从哪来?有两个新式发动机。      一是福寿膏捐,一是铜元余利。福寿膏税收,大家都明白。铜元余利稍微解释一下,晚清货币,开始只有铜钱和银两,后来外洋流入了银元(这些都下文细说)。因为当时市场银价下跌,出现银贱铜贵。官府看到这点,有了办法,制作铜元。关键在这,材质上看,都是用铜,一个铜钱重1钱2分,一个铜元重2钱7分,可币值上,一个铜元却等于十个铜钱。说白了,铸币余下六成的铜,成为官府余利,这笔钱可以去套购白银等等,里头花样多多,各级官府的小金库自然膨胀。      起初,两个发动机牵引两台机车,还能全速前进,可到后头,困难了,先是福寿膏捐,朝廷和地方官府为了分配份额问题,上下互有心结,彼此屡屡杯葛,而且洋人提出禁烟案,给朝廷施加了巨大压力。洋人为何这么环保?因为大清的山寨能力太强,土药已经压制了洋药,还能反过来抢滩英伦市场,逼得洋人只能产业升级,开发研究白面去了,所以在禁烟问题上洋人是很高调的。有了地方抗税与外人禁烟压力,朝廷在土膏统捐问题上,收入自然大减。      后有铜元烂铸,带来的通胀。这也很好理解,开始银贱铜贵,法定100铜元换1银元,实际市场价格是75铜元换1银元,这叫升水。官府投放出去的铜元,市场信用高,再加上铸造过程中抽水的6倍铜元余利,于公于私都是情势一片大好。可市场行情变幻,欲望更是难以抑制。官府看见铜元推行顺畅,价值看涨,于是把手头劫余的那六成铜,干脆也铸成铜元投放市场,牟取暴利。可同一时期,国际银价却开始回升,这下悲催了,超额投放的铜元加上银价回升,变成双鬼拍门的格局,通胀如期而至,要120个铜元换1个银元,这叫贴水,之后铜元比价一路跌,最后贴水变成跳水,不仅余利泡沫破灭,而且背上更大的财政包袱。      福寿膏捐发动机熄火,铜元余利发动机着火。那练军和学堂两台机车怎么办?又不能停下来,只能再想辙开辟新财源,学堂这一块,推出印花税,盐斤加价,田赋加征,厘金加课,杂税统捐,房屋契税等等,光听这些名称,就知道草民有福了。于是有了宣统二三年间,乡民反钉户牌,捣毁学堂的群体性事件(老百姓最直接,晓得人口普查,钉户牌这类把戏,都是为了确定收税目标做的前期摸底热身,新增的赋税又大都是流向学堂)。而为了练军,提出的建议更多,有说要用宫中内帑,隆裕太后说这是欺负寡妇,有说要开捐例,要借洋债,清流说这是丧权辱国,侮辱斯文,有说要借用巡警衙门结余的财政预算,善耆说绿衣吃饭凭什么要我们黑皮出钱,有说要邮传部把火车票提高两成,盛宣怀说俺们交通部又没有高铁,最后不知那位高人想出的办法,茶叶出口,商战强国。      简单点说。要靠茶叶为外贸龙头,出口套汇,既商战扬我国威,又换回了大笔资金,用以练军云云。有时候和这些FQ压根就没法交流。他们所谓的战略思维逻辑都是呈单细胞直线发展,好像洋人都是SB,坐在那等着你来赚他钱似的。茶叶出口了吗?出了。外汇有了吗?有了。中国茶商赚了吗?赚了。洋人喝茶喝傻了吗?没傻?那有人问,难道各方都满意了,就没人亏吗?这项贸易里的确所有交易方都满意了,可和茶叶外贸半点关系都没有的中国人都亏了。          这笔账的奥妙在哪里呢?首先洋人身上毛多,比孙猴都精,绝对不做亏本生意,买卖的时候都是压价到比当地成本还低才成交,在外贸环节,大清茶商一毛钱都赚不到。那茶商都是亏本倾销?为什么亏本都作?雷锋投胎,还是有出口退税?是不是姓雷不好说,退税,那时的海关是洋人话事,这些小动作还搞不了。      关键在于银价汇率。大清是银本位,宣统时代英国是金本位,1英镑含7.3几克黄金,当时国际金银比价是1比38左右,大清1库平银含银34点几克,7.3几乘38再除以34点几,大概1英镑等于8两多银子。这是理论上的合理汇率。但大清是个汇率操纵国,上手段。        英商支付的是英镑,而外汇洋钱是要先在户部银行或是各有官方背景的票号,钱庄结算的,在那兑成能在国内通用的银元或是银票交给茶商。朝廷只要把汇率调高几个价位,也就是人为让白银贬值,油水就来了。例如,一箱茶叶的成本是1000两,英商只肯出100镑(相当于800两),钱货两讫,拿茶走人。这100镑进了大清银行,银行把100镑外币落袋,然后按1比11的自定汇率,折合成1100两的银票,支付给茶商。现在来看,英商拿到了低于成本200两的好茶叶,清廷拿到100镑外汇,茶商扣去成本,每箱能赚100两。表面上皆大欢喜。可实际上,茶商多赚得不是洋人的钱,而是户部银行根据虚拟汇率多印的银票而已。在茶商的角度,银票就是银票,赚了就拿出去花,这多印的银票投入市场流通,票子多了,货币贬值,等于全体国民要来分摊这多出的100两银票造成的通胀。        以上这套戏法,即所谓贱卖中国。洋人获得源源不断,物美价廉的MADE in china,出口商虽说赚不到洋人钱,可由朝廷的银票贬值,操纵汇率政策,一样可以获得利润,于是扩张式上马,疯狂出口,至于朝廷,巨额英镑外汇到手,在海外当然牛气十足,凯子外交,散财童子什么角色都扮演的游刃有余,就算在伦敦股市,橡胶金融风潮中亏得一塌糊涂,眉头也都可以不眨一下。      当事三方全赢,自然也有苦主,内外都有,内部由于出口套汇政策带来白银的持续贬值,银票超限发行,市场上的通胀如期而至,外部则有印度茶商的反弹。阿三是英属地,印度茶商算半个英国人,大吉岭红茶原先在成本,关税等方面,比清茶更有优势,可他再低的成本也不可能亏本买卖,而大清是赔本赚外汇,可以把大清子民抛进通胀的苦海。阿三只是商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朝廷这种七伤拳的战法对抗。怎么办?投诉。他们向伦敦有关当局申述,要求保护海外领的英籍商户。英国政府里也不都是大清淫民的老朋友,就有一股势力要求大清不能再操控汇率,白银被低估了,逼大清银元升值,要让汇率回到1镑比8两的合理价位上去云云        这时的大清朝廷,左右为难,外贸是要保的,汇率是要守的,不然大笔英镑外汇收入怎么来,还有那么多阿哥,格格在海外的花销要从这支出,但是国内市场的通胀压力,洋人狗拿耗子的压力都很大。开始可以从小处用技术弥缝,例如,可以加息控制货币流通,各口岸都在微调,宁波6.2厘,上海7.1厘,幅度不大,重庆,京师动作大,一下子拉到12厘,汉口9.3厘,宜昌11厘,长沙11厘等等。但慢慢的,光是加息这类小手段,也吃不住劲,通胀这匹野马眼看要变奔马了。      朝廷于是决定祭出大杀器,货币改革计划浮出水面。表面上是要推出新版的龙圆,号称要取代之前市场上不规范发行的各种金属货币,实际上是要主打不可汇兑的纸币制度。点解?纸币这回事,本质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支撑他市场价值的,其实是发行方,也就是政府的信用额度。政府的信用担保是什么呢,是国库里压仓的货币发行保证准备金,即贵金属以及国际承认的有价证券等等。例如美元,70年代之前,美国人拿着35美元就可以去美国银行兑换1盎司黄金,所以美元又叫做美金。这就是纸币与硬通货的可汇兑制度,这是国家商业信用,如此国家发的纸币,淫民才情愿接受,使用的放心,币值稳定。还有一种是纸币不兑换制,这是演化到一定阶段,已经有了成熟稳定,透明公正的自由金融市场,淫民拿了纸币,可以投入金市,股市,汇市在完全自由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硬通货交易,这也行。最怕是碰上那种,强迫你用金银细软兑换他的纸币,又不可逆向兑换,再建几个虚拟网模式下的所谓股市之类,设套逗你玩的超级庄家。碰上这样的庄家,淫民也只能自求多福。大清朝廷很有超前意识,提前百年就想玩这套把戏。        龙票欲出,首先还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可这时通胀已经初露锋芒,新军也是拿军饷养家糊口的,先军政治的主体思想,朝廷也是懂得,于是有一系列先军政策的出台。      以下先来晒一晒当时一个普通新军士兵的月薪,与日常用度(维尼举例不取军官,而取军曹以及普通士兵,因为正式军官都属于已经上岸了的人群,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正目(班长)5.1两,副目(副班长)4.8两,正兵(上等兵)4.5两,副兵(列兵)4.2两      再看常态下,相对稳定的市场货币兑换以及物价(宣统3年正月,汉口)      1两白银约等于1.2块(银元),1银元约等于116枚(铜元),1铜元约等于10文(铜钱)      食,1升米~60文,1斤猪肉~74文,1斤红糖~35文,1只鸡~48文,1只鸡子~4文,1两猪油~120文,1两茶50文,1两福寿膏~1400文,1两旱烟~200文,1两水烟~16文,1只鸭~100文,2根蒜苗~1文,5根葱~1文,1斤米酒~40文,1斤菜油~70文,      衣,1匹白布~700文,洋布1匹~1200文,      住,汉口河街买屋300两,正街店面房500两,汉口河街买屋300两,夹街买屋100两,后湖土地一方40两,武昌,汉阳房价比汉口便宜三分之一,      行,租界洋车一次30文,江上小划子摆渡来回10文        一个军曹(士兵)自己日常在营中的三餐食宿,是朝廷全包。有人统计过,一个普通军人年纯收入为45~55两白银,而当时各阶层收入(养活五口之家为基准),最低生存额度15~33两(佃农以及城镇雇工),自耕农到富农为40~60两。因此新军军人一个人可以赚出一家五口的1年花销,相当于小康阶层了。        以上是通胀初露锋芒时的情况,朝廷也知道,如果通胀奔马出现,湖水就不会这么平静。朝廷有未雨绸缪的准备。先军政治的核心就是要优先保障军人的利益不因通胀缩水。于是在军饷的发放上,朝廷有了精心的安排。当时理论上是有四大货币单位(银两,银元,铜元,铜钱)。新军军饷的账面结算,用的是标准的银两单位。但在实际生活中,银两不是常用单位,银元,铜元,铜钱才是市场单位。朝廷知道有通胀,故而在发军饷时,已经预先把贴水也算入内,实际就是财政补贴。而且规定军饷的发放要按7银3铜的比率发放.      例如一个正兵,一月军饷是4.5两,按常规理论牌价,1两银比1.2银元,1银元比116铜元,1铜元比10文铜钱,那么他的月工资折合5.4银元,或是510.4铜元,或是5140文铜钱。      可按朝廷先军优惠政策,就不是这么算了,而是按通胀状况下的黑市牌价来发放。此时,1两银比1.6银元,1银元比170铜元,1铜元比16铜钱,再加上硬性规定军饷必须按照银币七成,铜币三成来发放,那么他可以领取的数目是5块多银元,以及370余枚铜元。      按理朝廷已经够体恤了,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又有新问题,一是市场的通胀幅度每天都有新变化,以米价和猪肉价格为例,汉口的米价从5月开始,冲破了1升80文的大关。60文是米市的稳胆,在这个价位上浮动,哪怕涨个十几文,虽属通胀,但还在市场可以消化应对的范畴之内,可如果走高到80文,这就是触到了红线,过了这个价位,市场自动调补的临界点就被突破了,之后的涨幅,过九破百,那是分分钟的事。好比美女泡小熊,抱住维尼才是60文,之后前戏虽然她可以上下其手,可维尼的心智还在,还能守住底线,可如果她就势把维尼推倒,也就是过了80文,有了第一次,再往后,维尼就是她案板上的肉,一夜十三郎,精尽人也亡,悲剧就诞生了。        再来看猪肉价格,年初74文一斤,可到十月初已经向每斤300文挺进,这是市场通胀方面,还有军饷的问题,按理朝廷连发多少,按什么比例发放都规定了,不会有什么争议,可大清的事情就那么回事,不管什么政策,具体的经手人,才是关键。本来应该发放的是银元和铜元,可各级军官们却发放银元票和铜元票,理论上银元票和铜元票是银元,铜元的纸币单位,有相同的价值。可实际上官钱局印的纸币那里会和叮当响的金属货币是一回事,里头的抽水也不是小数目。      菜市场通胀,薪水被吃红,一月赚的那4~5两银子,折耗下来,不要说养活家人小康,还可能会跌回低保线下,军心不稳,如果是私底下个人内心想法,牢骚抱怨一下,还不算大事。关键是还有一个寄生性的传销组织文学社在。      前文已经说过文学社是个什么样的结构组织模式,人家是搞教会传销出身,每个月按连队排班收取会费来维持,现在碰上这样的局面,文学社的资金链也断了,后期干脆决定不收会费了,因为按当时的通胀幅度,原先每个军人月薪十分之一的会费(也就是4钱2分银子),以文学社273个核心骨干,以及将近千名基层会员的规模,每月最多也就收到600块银元票左右,这连他的一份机关报,一月出版花销都难以支撑(因为当时光印刷费用,汉口大成印刷公司的纸张费用,1担纸张都升到银元10块以上)。维尼上文分析过,如果是普通的传销组织,资金链断裂的后果不过是上线卷余款跑路,下线的三姑六婆,街坊师奶,哭过骂过也就算数。可文学社不同,他的上线是野心家,下线是丘八,传销的产品叫做革命,资金链断裂之时,就是转做正式实体店的开始。      再看他们选择的开张日期,八月十五。这里头也有经济学的潜在逻辑。文盲都说这是模仿朱哥当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旧例,其实里头有更深的考量。首先1911是个退伍兵的大年,06~07年入伍的士兵,到宣统三年,服役期满,要陆续退伍,按清军的惯例,挺人性化的,这个月接到通知,可以下个月再走,因为这样退伍兵可以多领一个月的军饷。而且如果碰到三节(春节,端午,中秋),部队里照例还有恩饷发放。选在中秋节,有三大好处,中秋聚餐,老兵退伍,奖金发放三碰头,有利于聚众搞事。当然消息走露,当局提前过中秋,打乱了乱党的原定计划,可就在中秋第二天,有老兵去官钱局兑换银元票时,碰上了汇兑的麻烦,发生了退伍兵打砸官钱局的事故,这些维尼就都不说了,下月继续更新,顺便跪求电影《青春期》的120分钟完整版,维尼之下到一个五十分钟版本的,郁闷啊!
古希腊罗马攻城武器
来自此书。
看病就得付钱,在我们这里好像天经地义。但是你们知道不知道: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看病要付钱只有二十几个国家,其他的国家他看病就是不要钱。——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教授戴勀戎说
【转载】纽约客:叙利亚的真相
  在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的高压统治下,叙利亚人忍无可忍,打破沉默要求政治改革。阿萨德承诺会逐渐做出让步,并表示最终会对宪法进行修正,但与此同时,阿萨德的安全部队却在全国范围内虐杀了成百上千手无寸铁的抗议者。在叙利亚国内以及土耳其和黎巴嫩的基地中,反抗者们宣布成立自由叙利亚反抗军,并开始对政府军发动攻击。随着和平抗议转变成武装抗争,人们开始意识到内战即将爆发。在宗教派别四分五裂的叙利亚,国家的未来让人忧心。
  从哈菲兹&阿萨德到巴沙尔&阿萨德
  大马士革是地球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那里,历史的印记顽固得异乎寻常。近些年来,邻国的首都如贝鲁特(黎巴嫩首都)和安曼(约旦首都)都已放弃自己本来的风格,转而效法迪拜模式,但在大马士革,低矮的石砌和混凝土建筑仍是这座城市的主流风格。这里没有沃尔玛,没有星巴克,也没有什么装有玻璃幕墙的高楼。只有一座四季酒店显露出全球一体化的痕迹,不过由白色石灰石砌成的酒店外立面却与周边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酒店附近一块靠河的地块被隔了出去,用来建五彩缤纷的儿童探索中心,但现在已经停工。地块外面的标志写道:&莫等待,让我们创造未来。&
  尽管存在着这样谈论未来的言论,可大马士革给人的感觉却是冷战似乎从未结束。几十年来,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一直是叙利亚的主要资助国,大马士革的警察还戴着前苏联款式的尖顶帽和肩章。叙利亚全国学生联盟大楼的外立面是颇具斗争意味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其会标是一支双手紧握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大马士革的男人都蓄着胡子,他们在任何公共场合都烟不离手。一天晚上,我突然发现饭店的立体声音响中播放着胡里奥&伊格莱西亚斯(JulioIglesias)的歌。自1982年的镇压行动后,时间好像凝固了一般。当年,叙利亚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统哈菲兹&阿萨德(Hafezal-Assad)出兵哈马城镇压了穆斯林兄弟会领导的反叛活动。在长达三周的围攻中,政府军使用坦克大炮将叛军盘踞的古城轰成了一片瓦砾。在镇压行动中,约2000人被杀,但从平叛暴乱的角度来说,这次行动极为成功。哈马城由此变成了政府冷酷无情的代号,同时也是对潜在反对者的当头棒喝。叙利亚的穆斯林后代亦不曾再次昂起头颅。
  哈马城军事镇压时期,叙利亚全国各地到处都是哈菲兹的画像。现如今,年届46岁的现任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al-Assad,哈菲兹之子)的画像不断出现在公共建筑、办公室、商店、广告牌和巴士窗户等处。年轻时的巴沙尔看上去似乎不可能走父亲的老路。他性格安静,勤奋好学,并且无心从政。他是在国内念的医学院,之后便前往伦敦担任眼科实习医生。他的兄长巴西尔本来是总统继承人,可他却在1994年死于车祸。于是巴沙尔被召回国内,作为拉菲兹的继任者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巴沙尔被送往位于霍姆斯的军事学院,并在那里获得了上校军衔。他一直保持低调。直到2000年,拉菲兹去世,巴沙尔在数日之内便成为了武装部队的统帅和执政党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党魁。那年他34岁,比宪法规定的总统任职年纪小六岁,国会还为此调低了担任总统的法定年龄。于是,巴沙尔以唯一候选人的身份当选总统,任期七年。2007年,他赢得了98%的选票,获得了连任。
  执政期间,巴沙尔将自己塑造成谦逊的顾家男人和民主公开的支持者。他严辞激烈的抨击腐败。2000年,他任叙利亚电脑学会的前任主席,允许限制性地开放因特网。
  但是,他并未使现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巴沙尔羁押不同政见者、新闻记者和人权工作者,他的秘密警察队伍对嫌疑对象严刑拷问,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2005年春天,他向记者宣称&各政党会迎来自由时代&,但他本人及其亲眷仍把持着国家。其弟马希尔掌管着叙利亚共和国卫队,并担任陆军精锐部队第四旅旅长。许多叙利亚人控诉说他们曾看到马希尔去年春天向抗议人群开火。巴沙尔的好几个侄子都是马赫鲁夫家族的成员,他们掌管着叙利亚的情报部门。亿万富翁拉米&马赫鲁夫(RamiMakhlouf)在阿萨德家族的庇护下,从电信、建筑、银行、石油、天然气等各个行业攫取了丰厚的利润。在叙利亚,拉米&马赫鲁夫和马希尔日益受人唾弃。
  &有一种说法说巴沙尔是好人,所有的坏事都是他那邪恶的兄弟或侄子干的。&一位西方国家驻大马士革的外交官最近说道,&我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巴沙尔就是罪魁祸首。他是家族中的老大,掌管一切。他或许没有穆巴拉克那么高的地位,但他很聪明,知道如何说谎,如何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受众。&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之所以自1963年以来一直把持政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努力维系国内监控。在喜来登酒店,总有一些穿着人造革外套、表情严肃的男人。他们成双结对,或是沉默地坐在停车场的汽车里,或是靠在大堂的长沙发上,眼睛毫无顾忌地盯着陌生人打量。这些人来自名为&玛哈帕拉达&(Mukhabarat)的叙利亚情报系统,他们中有来自陆军、空军、国家安全部门以及政党安全方面的人。叙利亚是世界上最阴险的警察国家之一,套用了原东德的监控模式,这儿到处都是告密者。
  去年三月,一群学生在德拉市(Deraa)涂鸦反政府内容时被当场抓住,之后他们被羁押至警局并遭到虐待。随着消息的传开,还沉浸在阿拉伯之春激情中的叙利亚人终于忍无可忍,打破沉默要求政治改革。
  阿萨德承诺会逐渐做出让步,并表示最终会对宪法进行修正。然而与此同时,阿萨德的安全部队却在全国范围内拘禁、虐待、甚至杀害了成百上千手无寸铁的抗议者。在一些时候,受害者残缺不全的尸体会被送回他们的家中以示警告。许多难民如潮水般涌过边境逃亡至黎巴嫩和土耳其。
  整个夏天,陆续有军官和士兵从军中叛逃。同时叙利亚的下层武装反抗力量开始联合起来。在叙利亚国内以及土耳其和黎巴嫩的基地中,反抗者们宣布成立自由叙利亚反抗军(FreeSyrianArmy),并开始对政府军发动攻击。随着和平抗议转变成武装抗争,人们开始意识到内战即将爆发。在宗教派别四分五裂的叙利亚,国家的未来让人忧心。
  复杂的教派斗争
  阿萨德领导的是一支受阿拉维派支配的世袭政权,阿拉维派是什叶派教派的分支。历史上,阿拉维派在叙利亚处于下等阶层。作为少数派,该派别最近才执掌政权。50年前他们的法律权利有限,还被他们身边的人怀疑为异教徒。叙利亚第二大少数派基督教派和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两派人口共占叙利亚全部2100万人口的四分之一。逊尼派穆斯林占据了叙利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剩余的则是由巴基斯坦难民、德鲁士和贝都因部落成员、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切尔克斯人、土库曼人以及一些残存的犹太人形成的复杂群体。在大马士革,一位国际事务方面的教授告诉我说:&我们国家有47个不同的种族和教派,就像一杯水一样。你无法将它们分割开来,如果你不小心摔了这杯水,那它就没了。&
  在阿拉伯世界,各国根据教派确定立场;在伊拉克和伊朗,由什叶派领导的政府支持阿萨德,而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土耳其境内的逊尼派则坚持要求阿萨德下台。
  这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场代理权之争。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伊拉克少数派(逊尼派)几年前与美军发生冲突时曾受到过叙利亚方面的协助,现在他们反过来为叙利亚的逊尼派叛军筹款,并给他们送去武器。而阿拉伯联盟由于害怕出现大规模冲突,在去年11月就将叙利亚驱逐出联盟,之后又呼吁阿萨德下台。
  但阿萨德不但没有接受要求,反而加强了进攻。2月3日深夜,叙军向仍处于动乱的霍姆斯叛军基地发射了大量火箭弹、坦克炮弹和迫击炮炮弹,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场袭击被视为叙利亚冲突爆发以来最血腥的时刻。不知是否巧合,这一天正是阿萨德攻打哈马城30周年纪念日。第二天,中国和俄罗斯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叙利亚政府动用暴力的决议。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Clinton)称两国的否决是&对事实的歪曲&,美英两国还各自召回了驻叙利亚大使以示抗议。俄罗斯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SergeiLavrov)反驳说西方的反应&过于亢奋&,称阿萨德已经向他保证&让各方停止使用武力&。这听上去就像是外交诡辩。俄罗斯仍然维持着它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口的地中海海军基地,并持续向阿萨德政府输送武器。阿萨德的一位朋友向我保证说俄罗斯和伊朗将继续支持阿萨德:&在接下去的几个月内安全将受到极大威胁,但我深信他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政府军在霍姆斯的血腥攻击还在继续,到今年2月中旬,已至少有四百人遇害。叙利亚动荡已经开始近一年了,前途仍旧未卜。除了三分之一被反对派武装占领的霍姆斯外,战争还在好几个城市以及乡间的集镇和村庄继续,在位于土耳其边境与黎巴嫩边境的城镇,战事尤为激烈。超过六千人身亡;数万人遭到拘禁,其中甚至还有孩子;另外有数万人逃离了自己的家园。叙利亚正滑向邪恶的内战深渊,但阿萨德没有表示他有放下权力的可能。外交官称:&对巴沙尔来说,这是存亡攸关的问题。答案是要活下去。强大的安全部队依然团结,他不愿意下台,因为他认为下台的那天就是他的末日。&
  在大马士革西北二十英里的山岭中有一个小镇扎巴达尼(Zabadani)&&这是传说该隐杀死亚伯的地方。这块靠近黎巴嫩边境的飞地有四千人口,在最近几十年,它成了避暑胜地,富有的大马士革人在这里修建别墅,来自海湾国家的阿拉伯人也前来消暑。这个小镇坐落在古老的走私线路上,报道称这条线路现在成了从黎巴嫩向正在蔓延的叛乱力量输送弹药的动脉。
  自从去年春天以来,叙利亚军队已经多次攻击扎巴达尼,杀死了十余名示威者,当地居民逃离家园,向大山寻求庇护。当地的自由叙利亚军成员进行了还击,负责此地军事行动的政府军第四师与反对派军官之间达成了停火协议。当地的复兴社会党政府把自己的权力限制在扎巴达尼边缘,因而自由叙利亚军称扎巴达尼&已经解放&。在人们的印象中,这是叙利亚政府第一次和平地放弃对一块国土的控制。看来还没人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一事件。
  阿盟观察团之所见
  阿拉伯联盟获准派出一个中型观察团进入叙利亚,1月21日,我参加了一个访问扎巴达尼的代表团。这个小镇俯瞰一道散布着樱桃和苹果树的河谷,其中有别墅和农田正在兴起。在山谷对面,高耸贫瘠的山脊覆盖着皑皑白雪。我们停在由沙袋构筑的工事和武装的士兵包围的镇公所旁,军方仓促接待了这支由十余名来自阿尔及利亚、苏丹和摩洛哥的外交官组成的观察团。有几家店铺开着,但店主和路人都静静地看着,假装忠于现政权。
  当地的复兴社会党总部由一队叙利亚士兵占据着,这是阿萨德政权在这个小镇上最后的代表。军队指挥官在一面巨大的阿萨德肖像下面以外交辞令式的言语解释了当前的局面。他说:&目前,镇子两边由不同方面占据着,因而我们为了国家利益作出了这样的安排。&显然停火是由当地一位有影响力的复兴社会党党员和双方联系后谈判实现的。阿萨德的朋友对我说政府让自由叙利亚军占据一些领土,让他们都现出原形,然后再一网打尽。
  数百码以外的一条边上有平顶的房子和居民区的街道就是&解放&了的叙利亚。我们走了进去,兴奋的青少年挤满了整条街,在那里大喊大叫。他们说政府军在一周前来到这里,并动用坦克、火箭炮和重机枪对着镇子轰了三天。他们愤怒地指着饱经炮弹洗礼的房屋,把炮弹壳和弹片摆在观察员的脚下。一位农夫指着河谷里凋零的果园说:&你们看看,他们对这些苹果树做了什么!&另一个人吼道:&他们的坦克就在镇子外面,你们一走就会来了。&
  镇上大部分人都是逊尼派,人们聚集在广场上大喊:&真主将战胜不公。&他们还喊着:&人民要求把局势国际化。&一个胡子拉碴满脸倦容的人解释说,这里的居民希望国际干预:像在利比亚发生过的一样,建立帮助推翻了穆阿迈尔&卡扎菲的联合国禁飞区。他们需要某种形式的保护,反对派称他们在全国共有四万名士兵,而政府军算上预备役和民兵有五十万人。大胡子动情地向一位观察员说:&我们怎么能眼睁睁地站在这里,任凭他们闯入我们的家园?&一位紧握双手的女称她的儿子被远处的枪手打死了。他们告诉我们,这条街上就有军方的坦克,离这里只有半英里。
  在比邻的马达亚镇(Madaya)上,一群反对派成员在房子里向我们打招呼,他们就驻扎在那栋房子里。其中一名脸色苍白,愁容满面的青年身穿一件毛绒外套,他自称阿布&阿德万(AbuAdwan)。阿布&阿德万说,在去年六月他叛逃前,他曾是叙利亚最大城市阿勒颇驻军的中尉。反对派是一个分散且不严密的组织。尽管它看起来好像和叙利亚全国委员会有关联,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群占领华尔街的武装人员,它是由那些叛离政府军而后在家乡结识了同党的士兵组成的。阿布&阿德万告诉我说,在扎巴达尼大概有100名逃兵,但他们几乎没有武器。他还说此次休战不会长久,政府军肯定会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玩游戏怎么调颜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