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游骑兵做先锋了什么使得战斗力大幅提升

王牌 | 没有这位名将打造的彪悍骑兵,刘邦怎么能灭掉项羽?
我的图书馆
王牌 | 没有这位名将打造的彪悍骑兵,刘邦怎么能灭掉项羽?
作者:始安公式或 &| &编辑:Q先森公元前205年4月,汉王刘邦麾下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在彭城被西楚霸王项羽的三万精兵打得抱头鼠窜。联军丧师二十余万,五诸侯顺势叛汉归楚。刘邦一路败退,与家室走散,几次险些被楚骑追上,好不容易才逃出包围圈。汉军收拢残兵,退守荥阳。楚军欲趁刚刚得胜士气大涨之时,一鼓作气灭掉刘邦。恰在此时,丞相萧何征发的大量关中卒赶来增援。汉军为之一振,刘邦遂以将军灌婴为骑将。灌婴临危受命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这就是后来威震诸侯、为刘邦奠定霸业的郎中骑兵。▲ 萧何故秦军人打造的精锐之师▼刘邦举兵反秦后不久就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他前往薛邑拜见楚将项梁时就带有“从骑百余人”。在鸿门宴事件中,护送刘邦赴宴的也有百余骑兵。后来汉军北定三秦时,猛将樊哙担任郎中骑将,多次击败雍王章邯的车骑部队。彭城之战汉军骑兵损失惨重,步兵被楚军骑兵像赶鸭子一样撵着跑。刘邦好不容易在荥阳稳住阵脚,就立即派樊哙镇守荥阳附近的广武。因此他身边缺少擅长骑战的将领,于是在军中选择善骑者为将,以对抗咄咄逼人的楚军骑兵。众将皆推荐校尉李必、骆甲二人为骑将,但二人却坚决推辞,为何?▲ 樊哙李必和骆甲是关中重泉县人,原本都是秦军骑士,后归顺汉军。他们擅长骑战,但在凭借反秦起家的汉军中还不太被信任。假如不是汉军众将在彭城之战中被楚骑打得留下心理阴影,故秦骑士也许没有太多升迁的机遇。所以,李必、骆甲劝汉王另选军士信得过的善骑者为将,自己甘愿做绿叶辅佐。灌婴虽也是彭城败将中的一员,年少力战,善骑,仍值得重用,于是刘邦选他为新组建的郎中骑兵总指挥。▲ 刘邦但论资历,论武力值,论与刘邦的关系亲疏,前郎中骑将樊哙对灌婴有压倒性优势。可惜,猛将樊哙执掌郎中骑兵时,战绩不如他率领步兵冲锋陷阵时那么突出,并未充分发挥骑兵的特长。此时的灌婴善于单骑作战,但缺乏指挥骑兵兵团的经验。好在有左校尉李必和右校尉骆甲两个骑兵战专家辅佐,汉军骑兵因此脱胎换骨。▲ 西汉后期骑兵(马鞍已出现)早期的汉军骑兵以关东人为主,多是追随刘邦的楚人,训练作战也是楚骑的路数。重建的郎中骑兵则以故秦骑士为骨干,李必、骆甲以秦军战法训练骑兵。这让新郎中骑兵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秦人的祖先为周天子养马,秦国的陇西、北地、上郡有着天下一流的畜牧业。秦马之良,车骑之众,让列强十分忌惮。无论在秦灭六国的战场,还是大将军蒙恬北驱匈奴时,骑士和轻车士都是虎狼之师的武锋。尽管项羽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消灭不少来自原蒙恬军的精锐骑兵,但秦地依然有着浓厚骑兵基础,足以重新打造一支劲旅。▲ 秦骑兵李必、骆甲狠抓训练,天才灌婴与众将士没多久就掌握了虎狼之师的战法精髓。新建的郎中骑兵即将展现不同以往的作战风格与惊人的战斗力。不可一世的项羽还不知道,噩运悄然降临。伐齐灭楚,勇冠三军▼郎中骑兵战法演练成熟后,灌婴率军驰往荥阳东南的京、索之地,与诸侯畏之如虎的楚骑交战,大破之。这场胜利对楚汉相争意义重大,接下来几年,楚军主力将在荥阳战线上与汉军反复拉锯,实力被一点点耗尽。骑将灌婴、左校尉李必、右校尉骆甲在首战告捷后,攻击楚军背后的饷道,从阳武到襄邑的方圆数百里,都是郎中骑兵机动作战的疆场。重建后的郎中骑兵里有许多素质极强的超级战士,屡次在战斗中斩虏敌将,完全碾压各路敌军的骑兵精锐。这支汉军最骁勇善战的王牌军,每战都会迅速找出敌将的位置,看准时机快速穿插到敌阵中,迅猛地将其斩杀或俘虏。接下来,郎中骑兵会趁乱攻击群龙无首的敌军,凭借出色的快速机动能力展开连续追击。他们常能以少胜多,为全军打开胜利之门。最能体现郎中骑兵作战风格的,是兵仙韩信指挥的潍水之战。韩信破齐后,项羽闻讯连忙派大将龙且北上救齐。楚军号称二十万,龙且与齐王田广会师一处。双方在潍水对峙,大战一触即发。论兵力,楚齐联军多于汉军;论素质,汉军也不占优势。韩信攻齐前,刘邦非常不厚道地夺了他的军队,却又让他在赵地征发新兵伐齐。韩信的步兵并非汉军精锐,只是偏师,硬碰硬的话,没有胜算。▲ 汉步兵但是,刘邦同时做了一个很厚道的决定——把灌婴和郎中骑兵交给韩信指挥。步兵削弱,骑兵加强,韩信部汉军的整体实力不降反升。在攻齐之战中,骑将灌婴所属的郎中骑兵连战连捷,斩杀或俘虏数十名齐将。韩信决定智取龙且,郎中骑兵是他最重要的决胜力量。汉军一部人马借助夜色掩护,在上游筑堤堵水。第二天,韩信派兵半渡进攻楚军,然后假装败退。龙且见潍水流量减小,便下令全军追击,企图一口吃掉汉军。谁知正当楚军大部队渡河时,上游的汉军伏兵突然破堤放水。汹涌的洪水被楚军冲得七零八落,龙且亲自率领的先头部队也被河流切断后路,汉军顿时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部优势。总攻的时机已经来临。韩信一声令下,郎中骑兵率先发起闪电一击。▲ 韩信(非写实画作)灌婴骑兵团快速展开阵型,分散为无数百骑小队,百骑小队则以什伍为单位分头追杀被楚军步骑。将士们风驰电掣、如狼似虎,敌方大将龙且还没来得及组织反击,就被斩于阵中。灌婴亲手生擒楚军亚将周兰,他的部下则生擒了楚军右司马一人、连尹一人、楼烦将十人。楚齐联军被洪水淹死无数,又被打掉了指挥部,阵亡的阵亡,被虏的被虏,全军覆没。潍水之战结束后,灌婴率领郎中骑兵横行楚地,最后在垓下之战中逼得项羽拔剑自刎。汉军骑士王翳抢得项王首级,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尸首的一部分,五人都被封侯。▲ 穷途末路的项羽郎中骑兵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五千骑,他们接下来招降了数倍于己的楚军残部,攻取五十二县,在汉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立下头功。轻敌冒进,白登被围▼众所周知,汉朝最大的敌人是一统北方草原的匈奴。从西汉到东汉,匈奴与中原王朝鏖战了两百多年,才彻底走向衰弱。第一支与匈奴交战的汉朝中央军主力,正是郎中骑兵。▲ 公元前87年的西汉疆域汉七年,匈奴大军进攻汉朝异姓诸侯韩王信,韩王信选择勾结胡人背叛汉朝。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车骑将军灌婴率郎中骑兵参战。韩王信叛军被汉军击败,匈奴胡骑火速驰援,与郎中骑兵在武泉以北打了一场遭遇战。秦亡汉兴之际,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进入极盛时期。匈奴有三十万控弦之士,远战用弓矢,近战用刀和短矛,聚散如云,来去如风,极其剽悍。但在这场硬碰硬的遭遇战中,剽悍的胡骑败了。汉军郎中骑兵主要承袭秦军骑兵的战术体系。秦骑兵战斗先以弓弩远射,再以长剑近刺。秦末之时,各军骑兵渐渐开始使用矛戟等长兵器作战,郎中骑兵也不例外。他们弓弩剑戟俱全,对匈奴有装备优势,又有故秦骑士代代相传的击胡经验,正面交战恰是其强项。▲ 西汉重骑冲锋(或为中后期)在以往的战斗中,灌婴“所将卒”屡屡斩杀或俘虏敌将,包括敌军的骑将和“楼烦将”。楼烦原为胡人国家,后被赵国兼并设县,最后被秦朝纳入版图。由于楼烦人以擅长骑射著称,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学习对象之一,所以秦末各军都把善于骑射的骑兵军官称为楼烦将。郎中骑兵在对射中丝毫不落下风,近战又有剑戟格杀之利,故能把敌军的楼烦将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匈奴骑兵首战轻敌,败得不冤。车骑将军灌婴南下攻打晋阳城,匈奴联合韩王信叛军二度与汉军交锋。郎中骑兵与太仆夏侯婴率领的轻车兵协同出击,匈奴反而被斩杀一名白题将,落荒而逃。刘邦让灌婴指挥燕、赵、齐、梁、楚车骑追击胡骑,在硰石第三次击败匈奴。▲ 灌婴(非写实画作)然而,狡猾的冒顿单于已经看穿了汉军的破绽。此战汉军投入了三十二万兵力,大多是步兵。那一年冬天气候异常寒冷,被冻掉指头的汉军士兵多达十之二三,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汉军郎中骑兵虽强悍,但总数远少于匈奴骑兵。更重要的是,汉朝马匹稀缺,骑兵只能保持平均一人一马,匈奴骑兵则有二三匹马轮换。骑战首先比的是马力,一旦马匹过于疲劳,汉军骑兵就丧失了骑兵最宝贵的机动力。郎中骑兵的马少,长途奔袭能力远逊于胡骑,却依然采取穷追猛打的战术。失败的种子正在发芽。冒顿单于果断调整战术,隐藏主力踪迹,故意放出一批老弱兵卒与汉军交战,诱敌深入伏击圈。汉军连打胜仗,愈加轻敌,急于一口气消灭匈奴主力。三战三捷后,刘邦君臣急不可耐地抛开步兵,以车骑轻锐追击匈奴“溃兵”,不辞辛劳地追到了数百里外的平城。就在这时,数十万匈奴精骑忽然排山倒海地杀出,团团包围了刘邦与车骑将军灌婴、太仆夏侯婴等将所部人马。▲ 战车兵汉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郎中骑兵和轻车兵已经人困马乏、饥寒交加,数量又处于绝对劣势,根本无力组织突围。此战史称白登之围,被困的汉军险些团灭,直到整整七天后才借陈平之计侥幸脱身。这是郎中骑兵重建以来最窝囊的一仗。此后,郎中骑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再没跟胡骑交手,主要活跃于汉朝内部的平叛战争。由于初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马匹匮乏,长期战争消耗之下的百战老兵纷纷去世,汉军骑兵从此进入了低谷期。直到匈奴克星卫青、霍去病出现,汉军骑兵才重返巅峰。▲ 霍去病收复河西假如没有灌婴、李必、骆甲共同缔造的新郎中骑兵,汉王刘邦很难在荥阳拉锯战中支撑到胜利,兵仙韩信也将缺少最有力的王牌。郎中骑兵重建于彭城大败之际,受命于楚骑来众之时,扭转危局,振奋三军,东征西讨搴旗斩将,南征北战破军拔城。大汉开国头号王牌军,舍此其谁?- END&-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汉朝骑兵做了什么使得战斗力大幅提升?
比起文明及军事起源较早的南欧地区及中亚西亚地区,远东地区的文明中心——中国的骑兵崛起是相对较晚的。
虽然作为个人技术,马匹骑乘早在公元前6世纪于中国出现,当时也有极其少量的骑兵。但这些骑兵主要是用于驿传及追捕逃奴,没有用于战争。也就是说,春秋时,中原骑兵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数量很少,通常和战车混合编制。到了春秋末期,《战国策·赵一》:赵襄子“使延陵王将车骑先之晋阳”,将车、骑并提,说明骑兵已开始向独立兵种过渡。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实行了重大的军事改革,中原骑兵才从战车时代走出,重骑兵也还没有出现。在此时,西方及中亚重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比如创造辉煌战绩的马其顿伙伴骑兵,以及斯基泰与波斯的重装骑兵。
不过,中原骑兵的发展非常迅速。伪托姜太公所著,但实际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兵法书《六韬》,以及同样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兵法书《孙膑兵法》和《吴子》,都有成建制骑兵与骑兵战术的记载。在一些当时人的描述里,也有战国七雄拥有“骑万匹”(秦、赵、楚)、“骑六千匹”(燕)、“骑五千匹”(魏)骑兵部队的记载。当时战争中也有大量投入骑兵部队的记载。比如赵国名将李牧在攻击匈奴时,投入了1.3万名骑兵。而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名将白起作为机动部队所投入的5000名骑兵,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不过因为史料的缺失,战国骑兵的具体装备和作战方式还有待考证。一般认为,在公元前3世纪末,中原骑兵只有很少一部分装备了盔甲。他们主要使用弓箭进行机动作战而非近身搏杀,至于当时弩是否已经被应用在骑兵上是不为人所知的。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战国末期到秦帝国建立期间,中原已经有了重骑兵,但没有具体的作战记录和考古发现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一般认为,当时制约中原骑兵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良的马种。虽然秦之先祖曾在汧水与渭水之间,替周天子养马。而其后历代“好马及畜,善养息之”,但这个时期的中原骑兵马匹主要是小型的蒙古马(这是马匹原始种群分类,并非指仅在蒙古地区的马)。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王世平先生的研究,秦代马匹的体量,大都还是不适于作为重骑兵进行肉搏作战。从兵马俑中的马俑形象来看,马匹的耳朵特别长,马蹄较小,马鬃短,马尾细,肩高也很不理想。
不过就算如此,秦汉交替之间的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场上,骑兵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比如著名的彭城之战,西楚霸王项羽就用三万骑兵,突袭并击溃了以汉王刘邦为首的数十万联军。此战后,刘邦也以收编的前秦军骑兵为基础,组建了自己的精锐骑兵军团——郎中骑兵。
郎中骑兵组建后,就在京索之战中与楚军骑兵正面交手,并替刘邦一血彭城惨败之耻,大破楚军。此后的楚汉争霸中,郎中骑兵屡立战功。井陉之战,郎中骑兵拔旗易帜,大败赵军;灭齐之战,郎中骑兵破田横,擒齐王广;后又深入楚地,纵横扫荡项羽的大后方。在楚汉最终的大决战垓下之围中,正是郎中骑兵对项羽紧紧追击,并迫其自刎的。
汉帝国建立后,中原骑兵得到了进一步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北方匈奴帝国的威胁逐步增大后,军事冲突规模增大必然导致军事装备的升级,这使得汉朝必须具备同匈奴一样强大的骑兵部队。
当然,早期的汉军骑兵在面对公元前2世纪拥有强大游牧骑兵的匈奴帝国时,显然力有不足。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曾经被匈奴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之后只能通过屈辱的和亲来求得和平,但匈奴军队依然不断的袭击汉朝边郡。
之后由于国力的增强,在汉文帝到汉景帝,特别是到汉武帝时期,大量的骑兵部队被建设起来。
▲阿克哈-塔克马
史料记载和相关考古发现也确认,这个时代的中原骑兵,除了依赖弓箭与弩进行机动作战,一部分也开始身披札甲,装备铁质头盔,使用矛与戟作为肉搏武器,上阵搏杀。在中国传统的说法中,这种骑兵是用于冲阵的“突骑”,言其骁勇,可冲突敌阵。
比如汉帝国初年有猛将灌夫,七国之乱时与父出征,披甲持戟,与亲随十几骑,驰入敌阵,杀伤数十人。汉武帝元狩二年,李广遭遇匈奴围攻的那一仗中,李广的儿子李敢,就率领几十名突骑,直透匈奴阵势,打掉了匈奴人的锐气。
因此,可以说,汉朝是中国重骑兵时代真正的开始。
▲汉初的重骑兵
另外,虽然汉军重骑兵真正表现其卓越作战能力是在汉武帝时代,但其基础则是建立在“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上的。汉帝国早期,由于严重缺乏马匹,“天子不能具钧驷”,大臣只能乘坐牛车,自然也就很难保证骑兵部队的规模。
之后,汉帝国很快将精力投入建设到马政上去,对于良种马匹资源的引进与饲养也被重视。汉景帝在秦边郡牧马苑的基础上,“益造苑马以广用”。他主持扩大边境游牧地区军马牧场的规模,在陇右建立有三十六“牧师苑”——每一个都是规模巨大的养马场。他同时鼓励民间养马,“令民有车骑马者,复卒三人(家里有马,可以免三个人的徭役)”。这些措施都极大的提高了汉帝国军队的军马数量。
汉武帝则继续强化前任的政策,并且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在他的时代,汉帝国的养马数量达到空前的40万匹。同时,他重用对马政做出重大贡献的原匈奴王子金日磾,授予他“马监”之后,又任命为“驸马都尉”的重要职位。
这位皇帝还致力于改善马种品质。随着汉帝国扩张之后,汉武帝特别注意大力从国外引进良马,在这一方面,他的决心与热情都是历史上罕有其匹的。
当时在新疆伊黎河谷的乌孙国,出产良马“乌孙天马”,现代有的学者认为乌孙马就是现代伊犁马的前身。汉朝人认为乌孙马是极其优秀的,尊为“天马”。汉武帝为了得到乌孙天马,不惜将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而她是和番公主中身份最高的(之后的解忧公主虽然也是王女,但其夫参加过七国之乱),即最接近真“公主”的一位。乌孙王则以三千匹乌孙天马回报给汉朝。而在面对更优秀的,当时世界顶级战马资源——汗血马时,汉武帝更是不惜血本,发动大量军队对拥有此马资源的大宛进行远征。最终一千多匹大宛马进入了玉门关,汉帝国得到了以汗血马为代表的优秀中亚马种。这些战马起源于河中地区,与帕提亚重骑兵的尼萨马在大种上并无太大区别,是当时原始马种中作为战马最卓越的马种之一。而与汉帝国相同时代著名的萨尔玛提亚重骑兵,骑乘肩高可达1.50米的图拉马。该马可能就是与著名的阿克哈-塔克马,也就是汉帝国相当推崇的“汗血马”拥有共同的祖先。
就这样,虽然当时的汉帝国作为一个马匹种群相对不佳的地区,但是其通过历史上罕见的非凡努力,获得了一部分世界上最好战马的资源。
于是,汉帝国不但保证了组建强大骑兵的巨大马匹数量,而且也尽当时所能,使得自己战马具备较高的品质。
从汉朝的杨家湾骑兵俑来看,汉代战马马耳变短,马蹄增大,口裂更大、胸脯更宽,肩高也明显增加。
在此基础之上,作为公元前2世纪伟大的中国著名大帝与征服者,汉武帝让中国陆军有了革命性的大幅度进步。他近似乎执着与坚决的努力,使中国军事力量飞速提高,并且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在他即位之前,中国汉帝国军队基本沿袭秦朝的作战系统,即以步兵为战场作战主体,战车为辅,骑兵作为次要力量使用。他即位后,大力扩建并改组中央军,建立了诸如“期门军”(在汉平帝时代后被称为虎贲军)、“羽林军”等多支精锐的中央军部队。中央军部队中的精锐骑兵,即是汉军新式骑兵的开始。不仅如此,许多汉军骑兵中的精英将领乃至之后汉匈战争中的著名统帅,诸如卫青等,就是在其中诞生。
▲汉军突骑兵与轻装骑射手
至今还未有资料知晓西汉中期骑兵中骑射手与重骑兵的比率。不过鉴于汉军的骑兵从匈奴骑兵那里学到了很多,可以肯定的是,在这支庞大的骑兵队伍中,骑射手的数量相当大。加之在战争中,有匈奴的辅助骑兵或胡人的辅助骑兵加入汉军一边作战,使得汉军轻装骑射手与游牧骑射手的作战方式分别并不明显。
微博:@,欢迎关注本博客。
我的更多文章:
( 09:17:46)( 06:50:55)( 09:38:27)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骑兵打不过罗马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