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有没有武术大师李建文

当今武林十大高手及太极掌门风采
我的图书馆
当今武林十大高手及太极掌门风采
&当今武林十大高手及太极掌门风采典型中国人 编辑&&&&&当今武林十大高手(按照前两次授予中国武术九段排名,不分先后)&&&&& 1-3、武林三泰斗:张文广、蔡龙云、何福生(前面已作介绍,此略)。&&&&& 4、与霍元甲比肩的长江大侠:重庆吕紫剑先生(前面已作介绍,此略)。&&&&& 5、《少林寺》武打教练组组长#此前在首页部分显示#&&&&& 陕西马贤达先生。生于1932 年,回族,教授,著名武术家“马氏通备武术”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1954 年毕业于天津河北师院体育系分配到陕西师范大学体育系执教,后调到西安体育学院主持武术和重竞技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 一生实践于武术事业,博览各门各派武术,精通“马氏通备武术”中的“通备劲”,染化“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太祖八折”、“通备九字螳螂手”以及散手、长、短兵格斗、鞭杆和各类兵刃等。 1954 年以后,除尽心教学工作外,经常担任武术、拳击、击剑、摔跤等竞赛项目的裁判与组织工作。 1972 年以后多次担任全国武术比赛总裁判长、总评议长和仲裁委员会主任等职。 1980 年出任影片《少林寺》武打教练组组长, 1988 年被中国国际武术节组委会授予“武术贡献奖”; 1995 年被中国武协、全国武术管理中心授予“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教授”称号, 1998 年被中国武协、全国武术管理中心评委会评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位——九段。著有《武术基础练习(一)》《通备拳》(日本版),《大刀王五传奇》等,并主编《中国武术大辞典》,历任陕西省武协主席;中武协委员、常委、副主席; 1993 年出任陕西省体委副主任等职。是陕西省政协六届、七届常委。 &&&&& 6、冠军教练&&&&& 山西庞林太先生。山西太原人,查拳继承人之一,武术九段, 中国“十大武术教练”之一,现任山西武术院总主教练。从事教练生涯四十五年,麾下弟子夺得国内外大赛金牌120余枚,业内人称“冠军教练”。&&&&& 1938年,庞林太出生在山西太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爱看武侠书的他十多岁便开始跟随查拳名家何振江习练武术和摔跤,逐渐崭露头角。在1957年的山西省武术摔跤运动会上,他一炮走红,独得武术和摔跤两项冠军。&&&&& 俗话说:“井淘三遍吃好水,人拜三师学高艺”。1957年,查拳名师李超群、张锡太在山东淄博周村开馆授课。慕名已久的庞林太在征求了何振江师父的同意后专程到周村拜师学艺,二十多天时间学了十多套拳术和器械,那一年他19岁。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庞林太又利用各种机会拜访常振芳、马永魁、张英正、王子平等查拳名家,虚心求教,武功尤其是查拳方面的造诣日益深厚。 &&&&& 1958年,年仅20岁的庞林太走上了教练岗位,先是在摔跤队,两年后又转到刚成立的武术队。45年光阴飞逝,庞林太也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后生步入了花甲之年。在他的悉心调教下,一位位冠军选手横空出世:张玲妹、原鸿佑、刘玉福、栗小平、文喜太、马威、原文庆、袁新东等都是竞技武术界响当当的人物。此外,他还多次担任国家队主教练,在亚运会、世锦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三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95年,庞老当选中国“十大武术教练”;被业内人士誉为“冠军教练”“编织桂冠的能人”。&&&&& 45年教练生涯;二十多位冠军运动员;十五枚全运会金牌;120多枚国内外大赛包括亚运会、世锦赛金牌;连续六届全运会上的金牌教练——庞林太创造了我国竞技武术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 &&&&& 7、武林女杰&&&&& 武体刘玉华教授。中国女武术家,国家级荣誉武术裁判,在“中华武林百傑”系列活动中,被评为“十大武术名教授”之一。&&&&& 刘玉华是武汉体育学院副教授。她出生在河南开封古城的一个贫农家庭里,从小体弱多病,当时开封练武的人很多,父母因她身体不好,没钱看医买药,就希望她能受益于武术锻练,借以去病,所以刘玉华从小就开始学习武术。她的老师是有名的大刀何福同,又称“何大刀”,还有大枪孟广泰又称“孟大枪”。&&&&& 自1929年起,她连续参加了河南省的历次武术运动会和河南省考,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还有1933年先后举行的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以及国术国考等,而且每次都得到了好成绩。特别是1936年通过省和全国的选拔,她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奥运会全国性选拔赛上,刘玉华认识了他的丈夫温敬铭。1929年至1979年,她在武术比赛场上度过整整五十年。&&&&& 年近七十的她还当上了武汉体育学院教习武术的副教授,此后,投入了武术教学、训练和研究工作,为发展祖国武术事业而努力工作着。&&&&& 8、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组长&&&&& 上体邱丕相先生。教授, 1943年7月出生于山东青岛。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曾任武术教研室主任、武术系主任。现任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科学评议组成员,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组成员,中国武术九段。&&&&& 邱丕相教授现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裁判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组长、全国武术教练员岗位培训指导组副组长等多种社会职务。&&&&& 邱丕相教授在其 4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共在《体育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数篇论文入选奥委会、亚运会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出版《青萍剑术》等学术专著10余部,并主编《武术》、《武术理论基础》、《中国武术教程》等多部武术理论和技术教材;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定与修改,是国际武术联合会颁布的首批国际级裁判,曾多次担任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的总裁判长;并先后应邀赴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瑞士、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在国际武术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 &&&&& 9、李连杰恩师&&&&& 北京吴彬先生。1937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国家级武术教练,十大武术教练之一。 &&&&& 吴彬现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北京武术院院长、北京市武协常务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国际武联技术委员会主任,亚武联技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 北京武术队创建于1974年,全队共27人,吴彬是创建者之一,同时又是第一位教练员。他为建队、优选第一批运动员,培养了一些身体素质好、基本技术过硬的幼苗。由于严谨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训练手段,这个团队连创佳绩,从1975年至1985年北京武术队蝉联十届全国冠军,他所训练的男队获个人金牌51枚。为此,全队受到市体委的嘉奖,吴彬荣立特等功一次。1966年获全国业余体校优秀教练员称号。此后,又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勋章。吴彬曾调离北京武术队9年,去中国武术研究院工作,任该院技术研究部主任,技术开发部主任、亚洲武术联合会技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重新出山,任北京武术院院长兼武术队总教练。决心重振雄风,经过调整教练班子,挑选苗子,加强管理,规范化训练,使北京武术队面貌开始有了转变,北京武术队自94年以来一直蝉联全国锦标赛冠军。 &&&&& 北京武术队曾于70年代出访当时尚未建交的日本和美国,北京武术队曾在白宫表演了中华武术,并受到了尼克松总统的接见。吴彬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美国人都称他为"MASTER??WU。"队员们也都成为传播中华武术的使者。爱祖国、爱北京、爱队、爱武术在北京武术队已经蔚然成风。 &&&&& 吴彬还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编撰武术书籍,同他的学生程慧琨合作编著出版的《紫霞剑》、《醉拳》、《金刚刀.乾坤拳》、《长穗剑.梅花拳》、《追魂刀.风云棍》等。&&&&& 名师出高徒,桃李满天下,经吴彬培养的优秀武术运动员有:李连杰、李志洲、王建军、梁长兴、吴京、刘清华、商昱…… &&&&& 10、九段名师: 吉林康绍远先生&&&& (暂缺资料)&&& 太极拳掌门&&& 太极金刚陈正雷。1949年5月生于太极拳发祥地——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大专学历,陈氏十九世,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为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陈家沟太极拳推广中心总教练,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太极拳总教练。1992年被编入《中国人物年鉴》,1994年第三届国际太极拳年会评为太极拳大师,1995年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现任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协副主席。&&& 陈正雷自8岁起,跟随著名太极拳大师伯父陈照丕(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国术国考评委、64年被选为全国武协委员),练习家传太极拳术、刀、枪、剑、棍等器械及推手,并孜孜不倦地体验和钻研太极运动的原理及系统理论,直至1972年伯父病故。之后,又随太极拳大师,堂叔父陈照奎继续深造,专习叔祖陈发科传授下来的太极拳术、推手技巧以及拳论。& &&& 陈正雷跟随两位宗师言传身教二十余载,并把继承家传技艺发扬光大太极文化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奋斗目标。所以,能屡屡战胜各种艰难与困苦,矢志不移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使自己的功夫深厚纯正,理论发掘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太极金刚”之美称,享誉国内外。 &&& 70年代以来,多次获省武术运动会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冠军。蝉联两届全国太极拳大赛冠军,获得两届全国武术比赛特邀表演奖和观摩交流“金狮奖”。传拳授徒20余年,弟子众多,遍及祖国各地,其中在全国和国际比赛中获金牌者达35人次。 &&& 1981年后,多次参与国际武术文化交流活动,历访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玻利尼西亚、法国、瑞士、意大利及台湾、香港等区,讲学授艺,直接受教者逾万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被国内外五十多个武术和太极拳组织聘为顾问、名誉主席、名誉会长等职。&&& 在练功授拳之余,陈正雷致力于挖掘整理太极文化瑰宝,默默笔耕,于1984年开始步入理论研究与写作的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全国各大武术杂志,主要著作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陈氏太极拳养生功》、《陈氏太极拳术》以及电视教学系列影片,广泛发行于国内外,是学习研究太极拳的珍贵资料。部分著作被译成日、英、法、西班牙等国文字,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录制由陈正雷讲解示范的《世传陈氏太极拳术》教学片,1996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录制由陈正雷讲授的陈氏太极拳、剑、推手、养生功等系列教学片,并被译成日、英、韩等外文,发行世界各地,2000年又录制了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单剑、推手、拳械欣赏修订版和陈氏太极拳新架一路、养生功教学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黄河音像出版社出版,河南太极体育健身有限公司总经销,致力于传播太极文化。 &&& 附& 录:&&& 据中国武术网讯,截止2003年4月共有10人荣获中国武术九段,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排列):&&& 吴& 彬(北京)&&&&&&&& 庞林太(山西)&&& 康绍远(吉林)&&&&&&&& 吕紫剑(重庆)&&& 何福生(云南)&&&&&&&& 马贤达(陕西)&&& 张文广(北体)&&&&&&&& 蔡龙云(上体)&&& 邱丕相(上体)&&&&&&&& 刘玉华(武体)&&& 2006年7月网讯,中国武术协会批准授予习云泰等9人为中国武术九段,名单如下(以姓氏笔画排列):&&& 习云泰(成体)&&&&&&&& 门惠丰(北体)&&& 王培锟(上体)&&&&&&&& 邓昌立(四川)&&& 江百龙(武体)&&&&&&&& 邵善康(上海) &&& 周永福(山东)&&&&&&&& 夏柏华(武术中心)&&& 郭瑞祥(河北)&&& 第 一 批  荣获武术段位者名单&&& 九段(3人)&&& 何福生 (云南)&&& 张文广 (北体)&&& 蔡龙云 (上体)        & 八段(26人)    & 门惠丰 (北体) 习云太 (成体) 王树田 (成体) 马振邦 (陕西)    & 王常凯 (山东) 区汉泉 (广东) 邓昌立 (四川) 孙剑云 (北京)    & 江百龙 (武体) 庞林太 (山西) 邵善康 (上海) 陈昌棉 (广东)    & 吴& 彬 (北京) 邱王相 (上体) 杜仲勋 (前卫) 张& 山 (总局)    & 张& 桐 (陕西) 张广德 (北体) 周永福 (山东) 洪正福 (福建)    & 郝心莲 (甘肃) 夏柏华 (总局) 康绍远 (吉林) 曾乃梁 (福建)    & 蔡鸿祥 (上海) 穆秀杰 (沈体)            & 七段(83人)    & 乙立清 (山东) 于立光 (黑龙江) 马志斌 (广东) 马明保 (湖南)    & 马春喜 (河南) 王代友 (山东) 王金宝 (解放军) 牛怀禄 (山东)    & 冯志强 (北京) 布华轩 (山西) 叶道清 (成体) 丛日东 (黑龙江)    & 白鸿顺 (西体) 刘万春 (河北) 刘幼贞 (辽宁) 刘守秀 (武体)    & 刘学勃 (北京) 刘把荣 (湖南) 刘鸿雁 (河北) 刘善民 (河南)   & 孙生事 (吉林) 齐德昭 (吉林) 许金民 (福建) 朱瑞琪 (北体)    & 任继华 (云南) 李士廉 (天津) 李文贞 (天津) 李秉慈 (北京)    & 李振林 (江苏) 李德印 (北京) 李德成 (河南) 沈荣渭 (上海)    & 杨宝生 (西体) 杨振铎 (山西) 吴珊珊(福建) 邹德发 (成体)    & 陈正雷 (河南) 陈邦达 (浙江) 陈秀龙 (北体) 陈秉仕 (重庆)    & 陈春茗 (江西) 陈顺安 (浙江) 陈道云 (广东) 陈湘陵 (湖北)    & 张中尧 (广西) 张炎生 (浙江) 张玲妹 (山西) 张继修 (黑龙江)     &张淦昌 (武体) 林荫生 (福建) 胡金焕 (福建) 周明德 (吉林)    & 郭鸣华 (福建) 郭志禹 (上体) 郭洪海 (成体) 郭省聚 (安徽)    & 高正谊 (吉林) 商光文 (武体) 高西安 (陕西) 徐伟军 (北体)    & 徐其成 (辽宁) 徐桂林 (山东) 徐叙贞 (安徽) 徐毓茹 (陕西)    & 袁林林 (湖北) 袁敬泉 (北京) 袁镇澜 (浙江) 钱炳祥 (解放军)    & 钱源泽 (江苏) 耿鸿鹏 (西体) 粱以全 (河南) 梁绍灿 (上体)    & 梁永森 (解放军) 康戈武 (总局) 黄建刚 (广东) 萧& 湘 (湖南)    & 温& 庄 (湖北) 曾于久 (武体) 彭良明 (浙江) 董德强 (广东)    & 阚桂香 (北体) 蔡仲林 (湖北) 翟金生 (河北)&&& 第 二 批&&& 九段(2人)&&& 陕西:马贤达& 武体:刘玉华&&& 八段(11人)&&& 北京:王培生 刘兴汉&&河北:郭瑞祥&&辽宁:严广才 季九如&&山东:王新泉 周永祥 赵瑞章&& 广东:曾庆煌&&&&宁夏:王新武&&&&武体:温力&&& 七段(239人)&&& 北& 京:马玉清 马传旭 牛胜先 王幼复 王志忠 王举兴 刘庆洲 刘高明 刘鸿池& 刘敬儒 孙志君 孙叔容 许繁增 朱宝珍 陈占奎 陈庆友 陈家珍 杜永利 李士信& 李鸿义 李德山 张全亮 张勇涛 张跃忠 杨启顺 周之华 贺普仁 骆大成 赵华舫&& 钟国麟 顾& 明 秦庆丰 徐裕才 崔瑞彬 盖立德 董世明 韩建中 蒋红生 赵惠明&&& 天& 津:刘宝玉 苏振萍 吴锦雄 张鸿俊 张鸿骠 单锡文 郭秀英&&& 河& 北:马虹 于剑锋 王乃虎 王印宝 王玉春 王会来 刘述来 齐保卫 吴连枝 张益民 梁小燕&&& 山& 西:毛明春 刘玉福 刘定义 杜振远 邵光璞 宋光华 张希贵 席耀祖 贾宝寿 贾惠卿 原鸿佑 程登华&&& 内蒙古:纪志华 张明科&&& 辽& 宁:王宝良 刘承义 陈元会 李德昱 李德润 苏立志 张宪政 林子源 林道生 赵忠煜& 姚法玉&&& 吉& 林:于子游 孟昭生 杨小军 柳恩久 赵林燕 韩明男 韩俊臣 谭炳春 藏学范&&& 黑龙江:王&& 燕 李& 宏 李春贵 张亚东 郭旭茂&&& 上& 海:丁金友 于化龙 方长生 白云飞 纪光宇 孙剑群 李尊思 李福妹 郭& 佩 虞定海&&& 江& 苏:于万岭 仇志刚 王庆钰 王 怀 吕永彬 孙荣一 宋金龙 费玉侠 彭贵洲 彭梅林 戴家余&&& 浙& 江:陈仁稿 李青山 吴忠农 余自力 季建成&&& 安& 徽:刘学志 何君岗 吴兆祥 吴丹江 杨仁&& 杨承冰 龚传仁 梅爱春 程远信&&& 福& 建:王景春 阮& 东 陈政禄 邱思德 吴彦全 郑连来 施舍煌 郭孔熙 黄秀玉 黄清江& 魏齐祺 潘兆经&&& 江& 西:张修林&&& 山& 东:马德友 王守义 王启增 刘宝印 朱宪章 初学玲 李成银 肖秋宾 张柄斗 周效文 姜周存 贾龙生 徐学礼 曹茂恩 崔文勤 墨建章 薛举进&&& 河& 南:石&& 磊 刘宝山 吕延芝 乔& 爆 任成功 朱天喜 肖志民 张志勇 朴素朴 杨祖训 郑学明 栗胜夫 释德虔 颜乾志&&& 湖& 北:吕光明 吕鉴正 阮荣华 庄汉生 杨& 永 杨淑华 杨群力&&& 广& 东:陈照斌 陈耀佳 李旺华 钟铁雄 莫少能 曾广锷&&& 重& 庆:古前昌 江云国 刘学谦 刘鸿友 赵幼生&&& 四& 川:刘泰福 任炳义 陈龙骧 吴信良 余家和 林墨根 胡元培 梁国明&&& 陕& 西:白文祥 赵长军&&& 甘& 肃:刘广齐 刘宝禄 侯顺子&&& 宁& 夏:蒋红岩&&& 新& 疆:方汝楫 孙贵芬 侯瑞盛&&& 前& 卫:马&& 雷 王志华 丛亚贤 刘金平 赵大元&&& 中科院:刘尚贞 何蔚琅 曹一民&&& 地质体协:宋万熙&&& 北& 体:王华峰 刘玉萍 何瑞虹&&& 上& 体:曾美英&&& 武& 体:陈青山&&& 西& 体:王&& 静&&& 成& 体:张选惠 温佐惠&&& 沈& 体:关铁云 李振林&&& 体育总局:计月娥 王玉龙 陈国荣 张玉萍 郑企平 黄凌海 程惠琨&&& 备注:北京袁敬泉经98年度全国武术段位制全国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提前晋升八段。&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Processed in 0.078664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Enabled探访哈尔滨“百年武馆”,重温功夫时代
近日,省台新闻频道《新闻在线》节目报道了哈市老道外一家百年武馆——凤鸣武馆。这家老牌武馆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见证了哈尔滨武术发展的历程,也培养出上千名杰出武术家和知名老拳师。
7月6日,本报记者来到了凤鸣武馆,见到了58岁的吴滨柱馆长和其他几位“唐拳”第六代传人。
百年沧桑弹指间
由于面临拆迁,这家传承了近百年的武馆显得有些冷清。踏进凤鸣武馆的老屋,室内面积仅有50平方米。屋内古朴醇厚的气息仿佛带人穿越了漫长的时光。墙上挂着武馆历代传人的照片,底下是几张裱好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等字样。另一侧的墙边摆放着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兵器,看得出来这些兵器已经上了年头,手柄处已经生出了斑驳锈迹。
吴滨柱馆长对本报记者说:“这是名副其实的‘百年武馆’,从1928年开设至今,成千上万的弟子从这里走出去。细算起来,到我这辈是第六代(传人),大师兄80多岁的时候去世了,还在世的几位师兄弟如今也都奔70了,我们十几岁学武到现在,练了一辈子。”
据了解,凤鸣武馆开设之初还是个“无名武馆”,当时唐拳传人祁树兴来到哈尔滨,就地办起武馆开门收徒,他在那时外号“双钩祁”,经常和哈市武术界名师切磋武艺,还定期携众弟子当街一展拳脚,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弟子,其中就包括吴滨柱的父亲吴凤鸣。
1940年,吴凤鸣随“闯关东”大潮辗转来到哈尔滨,本就对武学痴迷的他,一次偶然遇见祁树兴授徒的情景,当即跪拜在祁树兴面前,恳求拜他为师。祁树兴小试了几下他的身手,才让他入门,成为了唐拳的第五代传人,并接管了这家“无名武馆”。
吴凤鸣教徒弟不收钱。吴滨柱告诉本报记者:“我父亲当时在哈市土特产公司就职,每个月只能领20块钱工资。但他教徒弟纯粹是为了把武术发扬光大,不图钱财利益。”
1952年,哈市组建起武术联合会,吴凤鸣被邀请成为了联合会委员。随后的一年,吴凤鸣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并代表整个东北地区参赛,不负众望地拿回了“优秀表演奖”,让全国武术界见识到东北武术的独特魅力。
1976年以后,哈尔滨的传统武术开始复兴。已经年逾花甲的吴凤鸣还在坚持授徒传艺。他的徒弟之一、今年68岁的翟瑞和对本报记者说:“即便恩师已经一把年纪,威望犹在。老一辈练武的人里面,没人不知道‘吴凤鸣’这三个字,可以说在武术方面,全哈尔滨没人是他的对手。”
武馆传到吴滨柱这一代,才正式起名为“凤鸣武馆”。
昔日冰城武林人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翟瑞和依然清晰记得刚刚成为“武林人”的日子。“那时候我只有十几岁,当时那个年代没有高级的娱乐项目,大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点武艺强身健体、保家卫国。”
他来到老道外,找到当时的凤鸣武馆,向吴凤鸣拜师学艺。不似影视作品中拜师桥段的复杂繁琐,吴凤鸣收徒标准只有一条:人品端正。
翟瑞和说:“师父让前来拜师的弟子们在武馆里先练几天,观察他们的品行,但凡发现有不忠、不孝、不义之徒,或是对社会有害的人,他都一概拒之门外。就算是已经入门的师兄弟,一旦听说哪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了,师父都要问清楚,确有其事的话师父都要训诫一番,屡教不改的话就逐出师门。”
另一位吴凤鸣弟子张世范向本报记者回忆起他的学武经历:“我当年来学武就是为了不挨人欺负,想着练成一身功夫,还能和人过两招。”
但是踏入武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天密集的基本功训练让乍接触练武的年轻人苦不堪言。翟瑞和说:“练习基本功,一练往往就是大半天,那时候年轻,总想趁师父不注意和人聊聊天、走走神,让师父瞄到了,上去就是一脚,绝不留情。还有时候用藤棍抽。练耐力,一套3分钟的拳打45分钟。每次打完拳,武馆的地板上都能留下清晰的被汗浸透的鞋印。”
有不少熬不过的弟子悻悻地离开了凤鸣武馆。但是坚持下来的人却从此对武术产生了深深的痴迷。张世范说:“每天从早上5点开始练,到晚上9点闭馆,武术是怎么练出来的,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熬出来的。比如师父吴凤鸣,曾经一掌拍在大树上,收掌一看,一大块树皮都拍飞了!还有的师兄弟,一口气能抡起两个各重150斤的铁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得长年累月地练。”
吴滨柱示意记者看脚下的地板。只见漆皮光亮的地板已经下陷。他告诉本报记者:“这么多年来,大家就是在这练功,成年地练,地(板)都练得凹下去了。”
吴凤鸣当年根据徒弟的体质特点选择传授的兵器。吴滨柱说:“武馆最红火的时候,一天能来500多个学生,屋里站不下,就一茬一茬地练。这一茬练完,下一茬再进来。人多了父亲教不过来,就让师兄教师弟,一个带一个。”
习武的人在切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磕碰,甚至流血的情况。但这些在练武人的眼中,根本不算什么。翟瑞和对本报记者说:“和师兄切磋时,师兄告诉我‘盯好我这只拳头,一会儿打过来你要能接住’。但是那时候我功夫没到,一拳打过来没接住,打中鼻子了,当时血就淌出来了。我还顾不上流血,只一个劲儿称赞师兄出拳太厉害了!”
张世范说:“练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这么多年了,不管前一天多苦多累,到了凌晨4点钟,我都‘一激灵’就醒了,起来准备练一练。”
翟瑞和用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家中的一些练武兵器,谈起这一件件兵器,他如数家珍。“每天早上扛着它们去公园,总得耍上一段儿,赶上下雨天,打着伞也要练,一天不练就难受!”
最后的老牌武馆
在武术最兴盛的年代,哈尔滨曾有14家老牌武馆同时经营。它们各成一派,彼此之间从不一争高下,这几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江湖规矩。
而现如今,14家老牌武馆相继关门,最终只剩下了凤鸣武馆这最后一家。吴滨柱省吃俭用,坚持保留住凤鸣武馆的招牌,用他本人的话说,是想给师门的诸位师兄弟留一个落脚的去处。
吴滨柱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愿意学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传到第七代,人数已经寥寥无几。”据本报记者了解,第七代传人是一名19岁的小伙子,为了将师门武术传承下去,他在高考中报考了哈尔滨体育学院武术系。
而至今留在武馆的几位传人,虽然他们精神矍铄,眼神锐利,行动灵活,但平均年龄都已经在65岁以上。张世范苦笑:“我想教孙子学武术,练武强身健体,是好事,但是孩子家长不让,怕耽误学习。”
每个热血青年的心中都有一个“功夫梦”。年轻人往往被荧幕上华丽炫目的功夫所吸引,但是吴滨柱却不以为然。“电视上的功夫虽然好看,但那是一种纯粹的表演,真正的功夫不好看。要日复一日地苦练。”
一辈子学习武术的几位老人谈及往事时,眼神中依然投射着坚定和执着。“学习武术对我们而言,像是一种信仰。这些年练下来,身体强健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练出了‘胆气’和‘正气’。”
据了解,从凤鸣武馆里走出了诸多见义勇为的“侠士”。1990年,一位弟子下班回家的路上制服了一位持刀行凶的逃犯,被评为哈市“勇敢市民”。2006年,在三名民警均被神志不清的疯人用菜刀砍伤的情况下,一位弟子勇敢上前,用灯箱挡住砍过来的菜刀,随即将其控制住。
如今,凤鸣武馆走出的师兄弟已经遍布天南海北,还有的辗转去了国外。据吴滨柱介绍,在国外的师兄弟们也办起了武术班,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越南、美国、日本……他们都在以另一种方式将武馆的精神传承下去。
吴滨柱告诉本报记者:“武馆未来的命运还不知道,那天摘下牌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眼泪就流出来了,身边几个师兄弟也都落泪了。这里有着太多人的回忆。”
采访结束后,吴滨柱和几位同辈师兄弟在武馆名牌前操起兵器切磋武艺,本报记者拍下了这珍贵的一幕,也定格了一个传承百年的功夫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哈尔滨著名老武术家八极拳名师姜立生先生逝世
哈尔滨市老武术家,孙亮亭老师的大弟子姜立生先生,于日早晨锻练时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于上午九时十一分在海南不幸去逝。享年76岁。&
日上午9点50分,在东华苑怀宇厅举行了姜立生先生追思会,哈尔滨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孙国梁先生,盛松芬女士,老武术家委员会主任殷庆国先生,哈尔滨市太极拳协会会长李呈祥先生,哈尔滨市老武术家韩邦甲先生,南岗区第一武术馆馆长刘积新先生,黑龙江省八极拳研究会会长孙天民先生等参加了追思会。与会者对逝者表示沉痛的悼念。
各位领导、各位师兄弟,各位来宾,各位亲友: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哈尔滨市著名武术家,孙亮亭老师的大弟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姜立生同志。
姜立生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不幸于日上午8时在海南三亚与世长辞,享年76岁。
姜立生同志1940年出生在哈尔滨市,原籍山东省掖县,自幼喜爱武术。1953年拜哈尔滨第一武术馆孙亮亭老师为师,学练各种武艺,学习认真刻苦,一趟小架能蹲站一个时辰,深受孙老师喜爱,很快就成为众师兄弟中的佼佼者。1960年孙亮亭老师被哈尔滨体育学院聘为武术教师,白天武馆无人照料,由于姜立生基本功扎实,武功超群,尚无就业,受孙老师委托日间照顾武馆带师传艺,由姜立生带出的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1965年后,姜立生参加工作,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他爱党爱国,工作中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于197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哈尔滨仪器仪表厂厂长、党委书记。虽然工作繁忙,但姜立生从没间断习武,每天业余时间继续练武,使自己的武功不断提高。
2000年姜立生退休后,把自己的整个时间都投入到弘扬中华武术的事业中,在2001年成立了哈尔滨八极拳俱乐部,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员,他带领弟子们在各种大赛中摘金夺银,为哈尔滨市的八极拳走向全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姜立生同志为人谦逊,一生朴实,团结武术界各门派朋友,乐于提携武林后辈,受到武林界的盛赞。
姜立生同志在单位是个好干部,在武馆是位好师兄、好师傅,在家敬父母赡养老人,爱子女教子有方,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他的逝世为亲朋带来无限之悲痛,也使武术界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
&&&&&姜立生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吳鐘八极拳研究会会长常庆祝先生、常务副会长叶光泰先生发来唁电并敬献了花圈。
&发来唁电的还有上海八极拳研究会会长郝凤岭先生,广州八极拳研究会会长李宝龙先生,哈尔滨市醒龙武术社社长张永明先生,螳螂拳武馆馆长孙良山先生,第十四武术馆李节民先生,肇东市八极拳研究会会长魯海方先生,平房区八极拳研究会秘书长武华彦先生等。
&敬献花圈的还有哈尔滨市武术协会,哈尔滨市老武术家委员会,黑龙江省八极拳研究会,哈尔滨市亮亭八极拳武术馆,,姜立生先生的弟子及师侄姜明远,张慧敏,李国岐,赵冰霜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武术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