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幼儿园大班表演游戏戏的“表演性”和“游戏性”哪个更重要??

幼儿园表演性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姓名:周心灵
学号: [摘
学前期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准备阶段,幼儿的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等正在逐步形成,因此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社会化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爱心、责任感、自控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社会化人格品质的发展。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社会化发展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本文从近年来幼儿园较流行的表演游戏活动入手,对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会化表现进行论述,结合相关的研究文献,尝试从社会化、幼儿社会化、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社会化表现等角度,探讨表演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化品质的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化;幼儿社会化;表演游戏
一、幼儿表演性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表演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言语,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艺作品的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形式。
表演性游戏具备着以下的特点:
(1)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 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
(2)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3)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关于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也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4)表演性游戏需要大量的非语言来表达。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游戏符合幼儿期言语表达需要大量的非语言手段作为辅助这一特点。但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的内容来自语言丰富,优美的文艺作品,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还可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它又不同于故事表演,它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幼儿可以围绕故事的主题来增减故事的对话,发挥创造性,使表演角色的活动得到满足,它只是追求表演的快乐,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为目的,因此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的需要。[1]
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
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 福禄倍尔以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基础,是表现和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的互动形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基本源泉,可以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 二、表演性游戏培养,激发幼儿对表演文艺作品的兴趣,并通过表演加深对文艺
作品的理解。
表演性游戏是对已有文学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进一步理解文艺作品的内容及含义。例如在表演《小红帽》中,通过幼儿自己表演不仅能让幼儿在表演中体会到快乐,且更深有体会到大灰狼的狡猾,小红帽的机智与聪明。这样的表演在不仅培养和激发幼儿对表演文艺作品的兴趣,也让幼儿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文艺作品的理解,更直接地向幼儿展现了文艺作品。 三、 表演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表演性游戏是幼儿通过对作品中角色和情节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发挥想象,来进行角色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表演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自己得到快乐,并且体验其中的乐趣,这是一项自娱自乐的游戏活动。与是真正的表演节目有所区别。而开展表演游戏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主动发现、探索、表达、表演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能力。表演性游戏培养幼儿情感的发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主动表演,并使幼儿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和谐发展。
(1)在表演中培养了幼儿的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
情感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或现象的情绪态度,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当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产生表演的欲望,反之则提不起兴趣,要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需要培养幼儿愿意表演的积极情感。[3]我们可以从剧本,剧情这方面入手,选择一些具有鲜明人物特点、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的剧本,采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有效地激发幼儿愿意表演的情感。例如《小马过河》中的小马儿,松鼠,老马,老牛都是幼儿喜欢和常见的动物,个性特征比较鲜明,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道具、头饰等之类的物品,让幼儿边操作边表演,增加对表演游戏的兴趣,让幼儿愿意表演。
(2)激发情感,让幼儿喜欢表演
表演游戏的技能是多种多样的,其艺术魅力是无穷的,只有在游戏中将显性引导和隐形熏陶并举,使幼儿有一定的艺术表演基础,才能使幼儿喜欢表演。在教室设置一些图书角、故事角、表演角,让幼儿随时活动,自由地说一说、演一演。教师的情感投入和语言感染是幼儿喜欢表演的关键。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用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幼儿。并常常给予幼儿赞扬和鼓励,激发幼儿对表演游戏的兴趣和喜欢。[4]
(3)巩固情感,让幼儿主动表演
在表演游戏中,除了培养情感、激发情感、让幼儿愿意表演、喜欢表演外,还需要巩固情感,让幼儿主动表演。为此,教师可以在幼儿表演游戏过程中,不断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当一个童话或故事表演好多次后,会使幼儿失去了继续表演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添加一点新的情节,让幼儿产生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两方面进行改编:一个是对童话或故事里的人物进行改编。根据幼儿的喜好,可以在原来故事的基础增加或改变一些角色,满足幼儿的需要;另一个是对童话或故事中的道具进行一点改编。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道具的改编,发挥一种新的创作。有时我们看来只是一点点的改动,却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三、表演游戏对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的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即他们对一些具体、感兴趣和喜爱的事物,在自然的或自发的,不需有目地的控制下,比较容易认识。而表演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角色多样,幼儿通过扮演文艺作品中的各种角色、知识和经验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1)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表演游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突出的作用。表演性游戏发展了幼儿的言语及表演的才能,用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表演,激发了幼儿想说话,想表演的愿望。在文艺作品中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能吸引幼儿,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要熟记作品中的语言,掌握正确的语音,富有创造性地表现符合角色性格特征的语调和表情等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作品生动语言优美的,特别能吸引幼儿模仿,幼儿要参加表演游戏,就要记住作品中的语言,在记住作品中语言的同时,注意要幼儿在模仿、运用、交流的过程中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故事表演中生动的多样化情境为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运用经验提供了可能。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不仅要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语言来说话,还得注意倾听别人的话语,理解其他角色的说话意图,考虑怎样回答和应对,从而逐步提高在不同语境中运用适当语言的能力。 (2)表演游戏能促进幼儿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发展
在表演性游戏中,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幼儿必须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去追忆事件的情节,这也就发展了幼儿的有意记忆。在表演中,幼儿对故事情节的记忆与再认是对幼儿记忆力和理解力的锻炼与培养。 (3)表演性游戏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儿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想象发挥得越充分、丰富,表演就越逼真、生动。幼儿的思维越发散越灵活,掌握幼儿这一时期处于对直觉想象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引发优势期。在游戏中,幼儿还凭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态度,在表演中对作品的一些内容、情节和对话进行修改,创造性地刻画出角色的性格,这一切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引导他们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想象,想象发挥的越充分,表演就越逼真、生动。另外,在乐曲中也能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乐曲的强弱,幼儿接收到信号,在可表演、可舞蹈的同时,逐个解决问题的创作学习过程,在连贯表演中,幼儿形态动作按音乐有规律地流动,随情感特征而变化,情节发展加以开展。幼儿具有音乐的表演潜能,对乐曲的反映是自然的,新颖的,尤其童心和乐观态度,他们讲在表演游戏过程中,表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常常超过成人。[5]
(4)表演游戏激发合作意识和培养合作能力
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能够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他们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学习或生活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于家长、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其中的表演游戏更是能体现幼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特点。表演游戏能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
(一)、表演游戏能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要要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意义,产生合作的意愿,激发合作的意识,使幼儿逐步形成自觉的合作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参观、谈话、听故事、看表演等形式手段,让幼儿理解合作的含义,从而自觉地产生合作的意识和兴趣。在合作游戏过程中,让幼儿不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真切地感受到合作是件快乐的事。有的作品,表演游戏需要几名幼儿合作进行,行动协调一致,有的作品表演游戏则需要十几甚至二十几名小朋友进行合作,在这些作品中,是需要一个幼儿集体合作进行的。在表演游戏过程中,所出场幼儿的每一句对白,每一个动作,集体旁白都需要幼儿的行为,行动协调一致,无形中幼儿顺应了集体的需要,形成集体观念。
(二)、表演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分配、道具的制作、表演游戏的进行这几方面,都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每个文学作品中,总会有几个形象分明的角色,在游戏时,教师一般先请几个能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您现在的位置:&&>>&&>>&&>>&&>>&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分类:&& 更新:&& 阅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它符合幼儿期言语手段做为辅助这一特点。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需要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的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例如,在一次实习活动当中,有将近20个成人散坐在教室周围观看幼儿活动。但是,在长达2个小时的(包括制作道具、使用道具)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非常专注投入,根本不在乎有“人”在看他们。“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一次次地要求“再来一遍”。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应当有别于戏剧表演。正是这种“游戏性”规定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类属性”,使表演游戏归属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基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也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二、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 (一)观察法&&&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通过对幼儿学习特点、需要与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生成和发展课程。教师应该:&&& ①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后以此为依据,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当的学习活动。&&& ②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③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二)提供材料&&&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的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诸如纸、笔、盒子、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与相评议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教师是幼儿表演游戏和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比如在“昆虫怎样过冬”活动中,在幼儿每一次表演活动以后教师都会问: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促使游戏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应为幼儿的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让幼儿带着问题在游戏活动以外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当场告诉幼儿答案。 &&& (四)记录&&& 记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幼儿。&&& 记录的材料不仅仅是留作“展示”之用,给来访者(包括领导、家长、同事等)看的,而更应当做师幼互动的媒介和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依据。&&& 此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 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的进行点拨和指导。&&& 三、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 长期以来,表演游戏往往只是被当做帮助幼儿复述和记忆故事的手段,其教学功能被局限于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中。我们的研究表明,表演游戏的教学功能可以超越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而扩展到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的表演游戏往往只是故事教学的手段,同时在教师高控制之下的表演游戏鼓励的是幼儿对教师的模仿和服从,缺乏的是幼儿对创造的热情和渴望。这种被动的学习能够让幼儿获得的只不过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字词句,扼杀的却是幼儿主动探索创造的精神和充满童趣的想象与幻想。&&& 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宗旨的表演游戏通过“创造”性质完全不同的师幼关系而赋予了表演游戏崭新的面貌,使表演游戏能够能够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有力地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因而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发展价值。&&&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在玩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同时发展了语言,以表演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好办法,学龄前的儿童对模仿成人活动、扮演故事角色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表演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在表演故事角色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规律,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同时还浏览了:
幼儿园游戏专题相关子栏目
&&&&&&&&&&&&&&&&&&&&&&&&&&&&&&&&
本站最新幼儿教育
&&&&&&&&&&&&&&&
本站推荐幼儿教育
&&&&&&&&&&&&
网友热评幼儿教育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9.7.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表演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