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文言文游龙虎山记记

&标签:&&&&
&标签:&&&&款识:_光绪十七年岁次辛卯秋七月中浣五日,录象山游龙虎山记于邻苏园。季音仁弟大人鉴正。宜都杨守敬。 钤印:杨守敬印(白) 星吾五十以后作(朱) 识文:_望东壁时雨新霁,西风增凉闲云未归??填于亢着雍涒滩。金溪陆九渊撰。 作者简介:_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随黎庶昌出使日本,任随员四载。工书法,四体皆能,善丹青,画博古小品,格老笔苍。亦长于历史地理及鉴别考据之学。在日期间致力于搜集国内流佚日本之古版书籍,并向日本人传授篆隶北碑之学,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藏书画甚富,藏书楼名“观海堂”。 大字结缘 翰墨传艺 —赵之谦四屏魏体书《石颿铭》简介 ◎ 胡西林 四屏魏体书《石颿铭》是赵之谦的大字书法,各纵97厘米,横52厘米,作于1869年,时年赵之谦41岁。作为晚清首屈一指的艺术大师,赵之谦于篆刻、书法、绘画无所不能,且互为融合,涉足领域,均取得极高成就。他的书法初学颜真卿,三十三岁那年避地温州,因读包世臣的《安吴论书》而深受启发,之后,专攻北碑,并因此形成由北碑化出的雄强潇洒的自家面貌。 毫无疑问,赵之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有着艺术家的异质禀赋和英雄般的骄傲情怀,然而他的功名仅止于咸丰九年(1859)浙江乡试举人,这对心气极高且总想在仕途一搏的他来说难以慰心。所以,从同治二年(1863)他三十五岁开始,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他四十四岁的十年间,赵之谦四赴京城赶考会试,但是每一次他都名落孙山。而在咸丰九年他举浙江乡试时——须知浙江乃文物之邦,明代以来尤其是入清之后,历年产生的进士江浙所占几近一半,这在北京国子监进士题名碑上有清楚记载。所以,那个时候,赶到杭州的贡院考乡试并不比到北京的礼部考会试容易,而那一次他却高中第三,精彩的答卷更是令考官汪承元大为赞叹。照说,浙江乡试第三名举礼部会试,就是按最低的概率中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是贫穷的家境、动乱的社会以及艺术家不拘小节的性格联合起来将他的理想砸得粉碎,并因此改变了他的命运。那是他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试卷如何尚且不论,他的那份答卷竟然是因为“次场经艺贪用纬书子史,致主师有不识之字三十余”而遭淘汰,这就无可奈何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唐王朝的铨选制度取代了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之后,吏部以身、言、书、判四事择人,大凡先试后铨,即先观书、判,再察身、言,然后注拟。”(《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序)如何观书?楷法遒美是关键的一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铁定的规矩。要么你不走功名之路,要走功名之路,你就是牺牲一切也得去适应。毫无疑问,做科考答卷唯一的字体只能是用馆阁体去书写,这在那个年代是妇孺皆知的常识——这就难死赵之谦了,一方面他深恶痛绝馆阁体,另一方面他又梦寐以求功名得志,正是这样的矛盾心态使他在考场上将“江南才子”的“弱点”暴露无遗,以致“贪用纬书子史,致使主师有三十余字不识”,赵之谦是没有可能在会试中胜出了。但是谢天谢地,令他在科场倒霉的魏碑书法却因此得到大大发扬,他的艺术,包括篆刻、书法、绘画从此摆脱了束缚,雄强大气的赵之谦因此得以炫耀晚清艺术史。 魏体书四屏《石颿铭》正是作于他第三次(1868年)赴京赶考归来不久,其时赵之谦游浙江乐清,并经乐清往温州访友。温州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旧守之地,谢氏清怀高洁,守温州时写下诸多歌咏温州的山水诗,这些诗令赵之谦欢喜,也耳熟能详。他乍到温州,在张氏如园小住,如园主人张小孟出示的《池上楼图》便是一件温州历史题材作品,当年谢灵运曾登池上楼并咏《登池上楼》诗,赵之谦观后熟稔地步谢诗原韵赋诗一首题于其上,他对温州的人文历史的熟悉以及对谢灵运的了解让如园主人惊叹不已。赵之谦喜欢温州,不仅温州的山水让他陶醉,更因为温州的人缘令他在贫困的生活状态下得以温暖。所以避乱时他会选择温州,科场失意后他也会来到温州。何况出温州过瑞安就是福建省,那儿有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杭州人、时任福建盐大使的魏稼孙??所以他每次往温州游,少则数月,多则经年,并且在温州留下了大量篆刻和书画作品。 魏体书四屏《石颿铭》即为其中的一件重要作品。赵之谦善作大字,但通常所作大字多为对联或者横匾。此大字作四屏在赵之谦传世作品中不多见,显然,上款为“子颖大公祖”与此四屏有特殊因缘。“公祖”的称谓缘自明代,在清代则是地方官“抚按司道府”的俗称。梁章巨在《称谓录》卷二二《通制·祖公》条中说,“明时,称地方官曰祖公,即今公祖之称所由昉矣。”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六《曾祖父母》条说:“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按抚道府官曰公祖。”显然,“公祖”适称范围甚广。温州自明初开始一直置府治,子颖既为“大公祖”,其官职应该与此相去不远。又,赵之谦曾作有一诗,诗名曰《方子颖观察赆行甚厚,赋诗志谢,并留别郭外峰司马暨敬之、平叔二公子,仍用谢公池上楼诗韵》,经检索数据,此诗作于赵之谦的这一次温州之行,显然,子颖就是方子颖。至于“观察”为何官职,梁章巨《称谓录》卷二一《各道·观察》有解:“??我朝(指清朝)始定于藩臬之下设守巡各道,而观察之称遂专属于各道矣。”由此可知观察即道员,其职掌范围与今天的行 署、地区大致相仿。方子颖当时确切职务因为手头没有确凿资料,不能定说,但是他是府道一级的地方行政官吏则无疑。赵之谦在温州的时候,方子颖的两位公子敬之与平叔问学于赵之谦,为了表示感激,在赵之谦离开温州那天,方子颖置厚礼为其送行,《石颿铭》就是那一天作为回礼赵之谦写赠方子颖的。受人以厚礼,当然要以厚礼回赠,所以《石颿铭》字字雄浑,通屏书法写得豪迈,结翰墨缘耳!
价格:¥2,000
价格:¥3,000
作者:丁佛言
价格:¥4,000
价格:¥2,000
作者:张謇
||||||(C)2009 版权所有·搜艺搜&&京公网安备号此内容是搜艺搜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搜艺搜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陆九渊做客龙虎山求教“天师世家”张禹锡
陆九渊做客龙虎山求教“天师世家”张禹锡
星胖小关爱文学
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它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原名叫云锦山,自从东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这里修炼“九天神丹”,开炉取丹的那一天,龙吟虎啸,罡凤四起,“云锦山”就改名为“龙虎山”了。在宋代,龙虎山进入鼎盛时期。宋太祖赵巨胤曾与道士陈抟下棋赌华山,宋徵宗赵佶自号“教主道君皇帝”,宋高宗赵构赐金拨银,扩建龙虎山上清宫。龙虎山,道教圣地,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道教文化中属于“第三十二洞天福地”。陆九渊南宋时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他的表姐夫张禹锡是天师世家 中的人物,就住在龙虎山下。七八岁的陆九渊就是龙虎山中的常客。张禹锡是南宋有名的武将,官封武校尉,承信郎。他的祖父张嗣宗,是龙虎山第二十九代天师,著有《心说》,他的父亲张宪武,是个武状元,当过淮东马步将军副主管,为北宋名将之一。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与入侵的金兵激战,战死于江西余干,追赠“武功大夫”。张禹锡看到宋朝政策腐败,在父亲死后,毅然退居家乡,常住龙虎山。因为是陆九渊的表姐夫,九渊常往龙虎山并求教于张禹锡 。一天,九渊来到张禹锡处,向表姐夫请教武功。张禹锡 告诉他要学好武功,先必须读一本奇书,这本书就是《心说》。九渊读此书时,看到书中有这样的话:“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并生,为神明之主宰。”还有这样的话:“真如此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舍之则莫知之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而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以前来来之自有也。”九渊读着这些字句,恍恍惚惚,似然有悟。第二天,张禹锡领着九渊游鬼谷祠。九渊原来从书本中得知,鬼谷在陕西与河南交界之地,怎么贵溪有个鬼谷洞呢?便向张禹锡问个究竟。表姐夫提醒他说,鬼谷子是楚国人,楚国国都离这里比陕西的扶风近,这里曾经是楚国管辖的地方,鬼谷子怎么不可能先住这里,然后游学北国呢?一席话,说得九渊茅塞顿开。表姐夫的话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不要以静止的眼光看问题。随后,九渊又留住数日,接受张禹锡传授的《心说》、《因是子静坐法》及鬼谷吐纳之术等。九渊因此与龙虎山结下不解之缘,晚年正讲学于此。张禹锡也谈不上是九渊的老师,但他推荐给九渊的《心说》,所教给九渊的静坐法等,却是对九渊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陈凌翔,系江西金溪象山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西金溪文化研究会理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星胖小关爱文学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为了把你骗到手,我却付出了真心。
作者最新文章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龙虎山印象&& 龙虎山美文&& 正文
中国道教文化的屋脊
世界山水交融的典范 ---龙虎山&
更新时间:
8:58:11 &&点击数: 
【】【】【】
一、《江西日报》
龙虎山:无法复制的人间传奇
江西日报记者 江仲俞
&&& 山虽然是丹霞地貌,但在悬崖峭壁间藏着跨越了时空的谜,山已无法复制。
&&& 水虽然也是九曲回肠,但在龙虎山中流经了千年,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何况是川流不息的泸溪河!水更是无法复制。
&&& 人虽然羽化登仙,但故事已经变成传奇,传奇无法复制。
&&& 但山和水,故事和传奇,都在人间,在人间的龙虎山。
&&& 龙虎山进入了2007年的春天。
&&& 这个春天的龙虎山有许多好消息。
&&& 把龙虎山称为“炼丹之处红崖显”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这个春天再一次关注龙虎山,有意让龙虎山作为江南山水的“形象代言人”。我似乎看到了站在世界地理舞台上的龙虎山,正一袭红衫,顾盼自雄。
&&& 而3月25日,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的结果,又把龙虎山向世界地理舞台推进了一步。这一天,龙虎山和国内另一家地质公园一道,成为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两个候选单位,角逐世界地质公园的一席之位。
&&& 厚积薄发的龙虎山,勾起我连绵的相思,有如一部抒情诗,让我畅想,让我沉醉。
第一回:昼夜常思鹰潭好,春秋不老龙虎山
&&& 就像一名网友在论坛里回一个“龙虎山”帖“不当仙女已经很久了”(“仙女岩”为龙虎山一大绝景)一样,我离开鹰潭也有些时日了!
&&& 但是,人虽然离开了鹰潭,但心还是被那一弯清流牵着,鹰潭的山水经常走进我梦境之中。于是我“篡改”了龙虎山道教宫观正一观的联句“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昼夜常思鹰潭好,春秋不老龙虎山!”
&&& 因为,“亿载造化,千古人文”,冠在龙虎山的头上,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不管春秋代序,但有着文化灵魂的龙虎山,有着灵山活水的龙虎山,永远不会老!
&&& 鹰潭虽然是江西一个人口较少、面积最小的设区市,但鹰潭的龙虎山却拥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在江西几大名山中,却不居其后。龙虎山是鹰潭的灵魂,是鹰潭、江西和华东地区的“后花园”。
&&& 鹰潭虽然设立省辖市,只有20多年,但这里的角山文化,却留下了完整而发达的陶器制作工厂遗址;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一天,道教正一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踏进了龙虎山,从此奠定了龙虎山作为道教祖庭的地位;而龙虎山东部的象山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象山书院”遗址,又让喜欢读书的人踏访、追忆。
&&& 我曾经很多次沉迷在鹰潭的文化氛围中。这里人口不多,但就像一家人一样和谐相处;不是很富,但也没看到贫困;离鹰潭市区十几公里,就是气势磅礴的排衙峰,就是回肠荡气的泸溪河。更令人神往的是,道教祖庭的天师府就坐落在千年古镇上清镇的民居之间,府院和民宅一墙之隔,仙风道骨和百姓俚语夹杂流传,有缘千载,相安百代。
&&& 人的成长和变化离不开一方水土。当我呼吸着龙虎山吹来的风,喝着泸溪河里的水时,我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很平和。当我离开鹰潭这片土地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我在鹰潭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激情,也许我离开鹰潭时揉进了龙虎山的红,渗入了泸溪河的碧,但我想,许多游客都会和我一样,在离开鹰潭的那一刻,化不开的是一种满足,是一种回忆。
&&& 不敢说这是融入了道教灵魂的龙虎山的赐予,不敢说是龙虎山的灵气的浸染。如果真要寻找答案的话,只能说,是龙虎山的包容和深邃,给了我们整理内心世界的灵感。
&&& 龙虎山没有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没有奔腾入海的急流险滩,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虎山不争山高,却“争”到了张道陵则名;张道陵在正一观后面的山中炼丹,“丹成而龙虎现”,龙虎山之名自此行世;但这只是龙虎山传奇的一个细节。后世的诠释,也停留在龙虎山山水蕴藏着龙虎之气上,并非此山似虎,那崖像龙。现代人在给龙虎山各景点命名时,也避开了“龙”、“虎”之名;第30代天师张继先自幼聪颖过人,9岁嗣教,12岁应诏。宋徽宗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张继先说:“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龙虎山的圆融和舒缓,正是道家如水的境界。有一件不为外界所知的细节可以感知龙虎山的“平衡作用”:现在赣东北环旅游圈已经形成,旅游团游了其它景区后,旅行社总要想办法,安排时间把旅游团拉到龙虎山仙水岩吃一顿饭,以弥补途中在其它景点留下的遗憾。旅行社把龙虎山作为一个歇脚用餐的地方,以达到游客的满足和平衡,说是龙虎山道教精髓的发扬,一点也不是牵强附会。
第二回:阴阳共处万物苏,和谐之地山水荣
&&& 如果龙虎山是江南山水的形象代言人,那么,金枪峰和仙女岩是龙虎山的形象代言人。
&&& 金枪峰和仙女岩是两大象征着男女性征的绝妙景点。有人说,这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崇尚,对父母的敬爱。
&&& 无论是导游“男人看了笑哈哈,女人看了羞答答”的暧昧讲解,还是游客对这两处景观抱有多种见解和理解,金枪峰和仙女岩无疑是龙虎山的招牌经典。离开了仙女岩和金枪峰,龙虎山将逊“色”不少。
&&& 这是人对生命的崇拜。
&&& 行色匆匆的游客并不会对这两处景点作深度的研究。比如仅从颜色来区分,金枪峰遍体金黄,而仙女岩则灰暗潮湿。
&&& 可以这样理解,金枪峰立于田野之中,旁无遮拦,率性外露,旭日东升则享受阳光,甘霖普降则尽情沐浴;而仙女岩常年背阴,似深闺少女,把下体露在隐蔽之岩,恰到好处。
&&& 还可以这样理解,阴阳共处万物复苏,和谐之地山水共荣。龙虎山的美妙尽在不言之中。
&&& 也可以这样理解。金枪峰接受的日照最多,所以此处的岩体最红。《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认为中国的丹霞地貌有七处最美,其中龙虎山的特质是“炼丹之处红崖显”,虽然都是丹霞地貌,但再加一个“红”字,道出了龙虎山“丹”上还“红”的不同之处。
&&& 正是因为这一点。在3月25日的北京,在鹰潭人翘首以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内评审会上,龙虎山以其在全球极具代表性、典型的奇特珍稀丹霞地貌及丰富的地质遗迹挤身榜眼。
&&& 在这个评审会上,专家的意见最具权威性。评审委员会专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顾问、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赵逊介绍说,龙虎山是我国丹霞地貌最为发育完全的地区之一,其丹霞地貌典型多样,火山岩地貌及典型地层剖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委会专家李凤麟说,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多样,景观奇特秀美,宛如一幅壮丽的山水画,为世界所罕见,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 丹霞地貌并不少见,但龙虎山是我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龙虎山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河湖相泥砂质岩石,为形成龙虎山火山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到晚白垩纪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河湖相的砾岩、砂岩,为形成龙虎山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
&&& 让我们用科学的数据来说话:
&&& 中国丹霞地貌150多处,而被权威机构和游客认同的七大最美丹霞山,龙虎山是其一。
&&& 龙虎山各山体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高只有240米左右,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但舒缓柔和之美,似全中庸之道。
&&& 丹霞地貌类型有23种之多,种类之多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分布集中,面积约40平方公里。
&&& 如果说各具形状的龙虎山诸峰是形神具备的话,那么分布在泸溪河两岸悬崖峭壁上的202处“悬棺”,以及丰富的崖墓文化,则是龙虎山丹霞地貌的魂。
&&& 某种意义上说,龙虎山的旅游业是以悬棺“开路”的。1978年,邀请专家对崖墓文化进行了第一次考古。显然,这是粗线条的,只是出土了一批文物;过了11年,我国和美国组成的崖墓研究课题组研制了了仿古吊装法。后来,龙虎山把这一方法改装成一个传统的表演项目,让龙虎山一家常年在野外采集草药的李氏几兄弟联手表演。这些年过去了,这台在悬崖峭壁上的杂技表演还是会让游客着迷。
&&& 但是,对古人崖葬技术和动机,这还是一种初始的解读。鹰潭两次悬赏,征求破解龙虎山的墓葬之谜。2005年,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韩国文化财研究所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多位专家,又一次对龙虎山悬棺进行科学考察。考古学专家就几个问题“叩问”悬棺里的“古人”:有些洞穴棺木无法用仿古吊装法入洞,其棺木是如果入洞的?古越族中,什么样的人能够享受崖葬的待遇?为什么要采用这种绝壁洞穴法墓葬?考古专家按水、陆、进洞三条线路同时进行,实地考察了仙水岩、仙人峰和米仓峰等崖墓后,再一次得出结论:悬棺仍然是千古之谜,要科学揭开这个谜,目前还为时尚早。
&&& 也许,这个谜还要解上两千年。因为对自然界来说,象征着生命的金枪峰和仙女岩和象征着死亡的崖墓,都是一个个谜。
第三回:天师府上神仙客,龙虎山中不思归
&&& 没有龙虎山,道教的传承也许少了龙虎山一脉;没有道教,龙虎山更会失去厚重和辉煌。
&&& 一家新加坡的媒体这样报道:“如果你是一名虔诚的道教徒,号称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龙虎山,更是值得前去朝拜一番!”龙虎山在华人社会中,龙虎山,已经建立了道教第一圣地的地位。
&&& 一位名叫施耐庵的作家写了一本《水浒传》,开篇第一回写道:宋仁宗“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到了龙虎山,“但见: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大小官员出来迎接,龙虎山上清宫住持道众听说洪太尉来了,鸣钟击鼓,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一派仙乐。当时的上清宫呢?在施耐庵笔下,青松屈曲,翠柏阴森。阶砌下流水潺皆汉蠛蒙交啡啤:咨ざィ瓿ぢ堂
&&& 一位老年游客在他的博客上写道:天师府头门上有一副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意思是这位“神仙”是有道德、有地位的人。天师府的二门上也有一副对联:“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看到这副对联,我想起大观元年(1107年)第30代天师张继先对皇帝说过话。当年传说宫中有妖,皇帝命天师祛灾。张继先说:“臣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政和二年,皇帝又遣使复召,张继先以疾托辞,但还是派弟子前往皇宫致谢,“再三以修德弥灾为告”。看来以道高德重行世,是道教的至高境界。再看门内大院,有树龄800年以上的樟树十余株,元至正十一年铸造的铜钟。玉皇殿是1993年建造的,占地600多平方米,供奉十五尊神像。私第是历代天师的住宅,上书白底兰字对联:“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前厅为客厅,中厅奉狐仙,后厅为生活之所。顺后厅而出是灵芝园,种有奇花异草,金桔银桂,是天师的后花园。私第门以西的四合院,约1200平方米,是万神集聚之所。正殿为三清殿、东侧为灵官殿、西侧为玄坛殿,院中十字甬道,珍花异木,松柏长春,千龄罗汉,叶翠葱郁。府第西后端还有水池二千平方米,是天师品茶纳凉观花赏月之所。哈哈!自誉为神仙的道士,原来也食人间烟火,又有七情六欲,而向人说教却是道貌岸然要清净而为,真是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而历代皇帝出由愚民统治的需要,对张天师非常尊重,有几十位天师被皇帝赐过封号。天师府不愧是龙虎山中宰相家。
&&& 一位游客在论坛里这样描述天师府内的“现代天师”:道教创始以来,历代天师居住在独显尊贵的天师府内。天师府坐落在龙虎山景区的上清古镇,至今已沿袭了63代。这天师府背靠青山,门临绿水,风水和气势果然不同凡响。府内古树参天,小道纵横幽幽,泸溪河的鸥鹭常借古树栖息,庭院西北侧一滩碧绿湖水,装点出了天师府超凡脱俗,清净无为的境界。在天师府里我见到了第63代张天师,此人中等身材,微微胖胖,一副庄重的神态。他很客气的双手合一,向我问好。见着张天师,我顿时肃然起敬,一时竟有些手足无措。不经意间,我看见天师的未扣严实的道袍里,露出了西装领带的一角。哦,现代天师,我在心里解释。
&&& 一家国内媒体这样讲述第63代天师的传奇经历:上世纪30年代,曾一度流传这样的话:“绝不绝,灭不灭,六十三代有一歇。”第62代天师叫张元旭生,长子张恩溥22岁时成为第63代天师。张恩溥对道教的贡献很大,但后来张恩溥天师却携长子张允贤去了香港,次年落户台湾。1987年,第62代天师嫡孙张金涛主持嗣汉天师府后,栉风沐雨,殚精竭虑,天师府修葺一新,前来天师府谒祖的代表团已逾500个,2005年10月,来自美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港、澳、台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道教界人士和信徒,云集天师府,参加建府900周年的盛典。天师府重现了“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的辉煌。
第四回:一抹山水多风情,厚德载物谱新篇
&&& “五一”黄金周之前,龙虎山迎来的第一桩大喜事就是在通往世界地质公园的路上,通过了“国考”。
&&&& 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龙虎山走在全省各大名山前列,但在跻身世界地质公园时,龙虎山落后了。但在3月25日的第四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上,鹰潭市政府向世界做出的承诺是:“我们将把一个集生态、地质、科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世界地质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
&&& 龙虎山一抹山水,寄托了鹰潭人的厚爱。
&&& 龙虎山的开发、建设和营销,似乎更要顺乎理,合乎道,道教崇尚天地长久、上善若水和道法自然。用浅俗的眼光和急躁的手法对待龙虎山,都不是对龙虎山文化的尊重。
&&& 鹰潭人尊重天师府。龙虎山中多宫观,而天师府更是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的有机交融。观其形,自然造化,鬼斧神工;体其神,人文聚结,意蕴无穷。既有自然景观的宏伟秀丽,又有风水宝地的绝好气韵。这些年,鹰潭老百姓和天师府的感情与日俱增,上清镇农民和天师府道众和谐相处。
&&& 鹰潭尊重景区农民。和我省任何一座名山不同,龙虎山中世代居住着农民百姓。他们既是景区的保护者、建设者,又是景区的受益者。鹰潭在开发龙虎山中,注重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涉及景区农民利益的问题上,充分考虑农民对景区的贡献。
&&& 鹰潭尊重文化的力量。以挖掘和传承文化为己任。坚持了十几年的龙虎山“福地升棺”节目便是对崖墓文化的一种直观诠注,除“福地升棺”外,龙虎山还有许多文化沉淀在民间和丹山碧水中。鹰潭市委、市政府通过历次不遗余力地举办道教文化节,在办节中不断总结经验,把道教文化旅游节当成鹰潭文化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并使其凸显出品牌效应。
&&& 鹰潭尊重创新的价值。在迎接即将到来世界地质公园国际顾问专家组之际,龙虎山又在向更高的目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冲刺。这并非好高骛远,而是通过一次次“攀顶”,不断创新景区建设模式,把景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 新景致,新传奇,就在龙虎山。
二、《江南都市报》【行走龙虎山系列之一】
龙虎山赤石与碧水:惊艳世界的山水相依
江南都市报记者 黄铭、徐彬 实习生 王龙志
&&& 当代摄影大师尚?杜杰德有过一句话令人感动的语言:“摄影是片刻的化身,它选择了光线来为它发出声音。”透过桌上一张张极具震撼力的照片,我们不仅听到了龙虎山的赤石群、泸溪水在光线的游动中发出的声音,而且能触摸道(到)山峰、河流的骨骼和肌肤。作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龙虎山以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秀之美傲然屹立在中国的华东地区、江西东北部。几个世纪来,文人墨客和地质专家们招摇而来,终于发现了龙虎山的赤石与碧水,因为惊艳世界的生死相依而震响心弦。
【“选美”仍在中国】
&&& 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选美中国”时,龙虎山在这次“选美”大发现中因为世界无法复制的大秀之美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当2007年3月的春雨淅沥而至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又一次把龙虎山当成中国江南的“形象代言人”。
&&& 2007年3月的雨将田野洗得鲜绿。通红圆润的“金枪峰”即使有刺破天空的冲动,也显得那么含蓄。远远望去,突兀却又沉稳的紫红色龙虎山好像是把地球表面最秀美的赤石群都搬来一样,集中垒在了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16)公里处的平原上。
&&& 其实,《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频聚焦龙虎山并非偶然,因为数年前,这里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首批国家地质公园。由于龙虎山为丹霞地貌,所以在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景观奇特秀丽的赤石群,这些赤石群造就(的)出龙虎山丹霞地貌类型多样齐全,特景绝景目不暇接,有的堪称“世界级景观”,在美学观赏、地质地貌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 “仙女岩”便是“天下第一绝景”。这是一块庞大的酷似女性下体的山岩。“仙女岩”坐西南朝东北,岩高数十丈。尤其是岩中部曾长满一堆绿油油的嫩草,披丝挂水,更给人生出许多联想。于是“仙女岩”又有了“大地之母”或者是“生命之门”之称,再与“金枪峰”遥相呼应,不得不感叹它们是天造地设的“天缘”。
&&& “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共有26种,而龙虎山竟占23种。”龙虎山管委会副书记王斌很自信,他说龙虎山在世界丹霞地貌中一支独秀,这里全球仅有的特景绝景能引起世界瞩目绝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 王斌的话并非一厢情愿,无中生有。就在3月14日至16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顾问专家、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赵逊,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评委专家李凤麟,国际地科联环境管理地球科学委员会官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庆成再次叩响龙虎山“山门”,他们认为从形态和内涵的角度来看,龙虎山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研究价值简直无可挑剔,龙虎山被视为“丹霞地貌景观的典范”似乎更为适宜。
【赤石碧水的生死相依】
&&& 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在第一回中这样描写龙虎山:“千峰竟秀,万壑争流。瀑布斜飞,藤罗倒挂”,“远看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魂”,足可见施耐庵(觉得)龙虎山美得惊世骇俗,更为龙虎山凭添神秘的人文色彩。然而,当专家们深入龙虎山,却发现天地在龙虎山的赤石群上刻下了数十亿年的雕琢痕迹。
&&& 作为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龙虎山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这个盆地在三迭纪晚期开始形成,在晚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时,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河湖相泥砂质岩石,为形成龙虎山火山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到晚白垩纪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河湖相的砾岩、砂岩,为形成龙虎山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接着,继续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在后期的地壳运动中,使龙虎山变成陆地或者山脉,在流水等外力地质作用沿岩层裂隙冲刷,侵蚀切割,加上重力崩落等,逐渐形成了龙虎山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于是,赤石群和碧水之间已经上演了亿年以上生与死的恋情,并且续写了华丽的生命乐章。
&&& “龙虎山丹霞地貌,龙虎山山美水美,奇峰秀出,移步成景,它的地质地貌独具特色,有着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在龙虎山,风景区的工作人员一直这么认为。因为龙虎山的异常独特来自于龙虎山的秀美多姿,与众不同。在中国,丹霞地貌分布区有150余处,多数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大,而龙虎山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大(高)只有240米左右,表现出一种极致的柔和俊秀之美。二是类型多样,分布集中。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类型有23种之多,在全国(全世界)也名列前茅,而且大多数类型的景观,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分面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观由密到疏,由密集型峰丛到形型峰林、低矮丘陵,景点之密集,类型之多样,特景绝景之众多,在国外(国内外)也(可不要)数少见。三是碧水丹崖,山水交融。明净的泸溪河,似一条蜿蜒的玉带,由南东至北西将两岸的“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盛不得”、“蘑菇采不得”、“荷叶(莲花)摘不得”、“云锦披不得”、“仙女配不得”等惟妙惟肖的自然景观奇妙地串联起来。景在水中,水中景里,相互映衬,相互交融的特写,让龙虎山的赤石和碧水因从“洪荒时期”到如今的生死相依而惊艳世界,震响心弦。
【“世界级景观”将震撼世界】
&&& 从龙虎山山麓沿泸溪河乘竹筏西行,在七(十)里之内有99座山峰,24岩、人文景观100多处。这里的清溪绕山蜿蜒、奇峰横卧碧波,移步即景,迫使人们频频端起相机,生怕错过。
&&& 《龙虎山志》对与龙虎山赤石群相依相偎的泸溪河有生动的描述:清澈见底的泸溪河源于福建光泽原始森林,汇集36股山溪后,再经龙虎山入信江。然而,就是这286公里的奔腾涓流,竟有七分之一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穿山过峡,跳跃流动,在荡气回肠中让山水草木顿时充满了灵气和眷恋之情。
&&& 再游龙虎山,我们发现单一的角度对龙虎山产生了误读。龙虎山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指着其貌不扬的“出水玉莲”说,如果登上仙人城俯视,“出水玉莲”更似天生祥瑞,栩栩如生。难怪明代诗人黄应元会说,要看此美景,连太华山都不必去了。
&&& 在龙虎山行走,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似乎人走到哪里,水就跟到哪里,甚至一湾泸溪水载着两岸的赤壁绝景走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25日晚,王斌很兴奋地给我们打来电话,说龙虎山的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和地质地貌研究价值,得到了国土资源部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组的认可,并且入围中国区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 龙虎山再次给江西人带来久违的激情。尽管中国的地质遗迹数量众多,但是否能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就需要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土资源部的专家学者认真甄别和评价。
&&& 早在2003年,龙虎山就着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成立申报领导小组(和三个工作小组),全面铺开申报的基础性工作。鹰潭市市长董生要求将龙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列为鹰潭市的头等工程。于是,龙虎山关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更像龙虎山给人的山水印象,沉着而且稳步的展开。直到日,国土资源部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组成员再上龙虎山,为一处处“世界级景观”震撼时,龙虎山亿万年上演的山水生死恋情注定感动世界。
《江南都市报》【行走龙虎山系列之二】
龙虎山:遗产大时代的九洲香火
江南都市报记者 徐彬
&&& 英国皇家博士李约瑟被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而震撼,因此,“道教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南亚的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即发端于道教”这句追根溯源的话语,也永远留在了他那本“20世纪最佳西方汉学巨著”里。在世界遗产大发现时代,来自回归传统文化的遥远呼唤,让中国道教发源地的龙虎山洗去尘埃,理所当然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大百科全书。半个世纪以来,源于对赤石和碧水的生死相依的感动,以及灵魂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那种敬畏,龙虎山在遗产大时代终于燃起了令世界尊崇的九洲香火。
【厚重的大百科全书】
&&& 龙虎山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绝有的自然属性和非凡的美学观赏价值,已经引起世界地质专家的认可。日,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仅有的两个候选者之一,中国政府决定将记载着地球史诗的龙虎山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此注定在今年6月,龙虎山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有一个美丽相约。
&&& “龙虎山不但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而且融合了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区域。”4月1日,难抑自豪的龙虎山管委会副书记王斌认为,能构成龙虎山独特自然区域的人文景观,就是牢牢根植在丹山碧水中近两千年的中国道教文化。
&&& 龙虎山上清古镇东首,雄伟静谧的上清宫穿透了茂密的板栗林。
&&& 赫赫有名的上清宫始建于东汉。相传1900多年前,道教始祖张道陵乘舟从鄱阳湖飘摇到信江,不竟让他惊叹眼前的碧水丹山,正是苦寻多年的修炼之所。此后的第三个春秋,张道陵焚薪炼丹而成时忽见丹炉四周,龙虎咆哮相绕,龙虎山因此得名。龙虎山也因此成为名满天下的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因此而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影响着中国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在世界文明史中不可撼动。
&&& 上世纪中叶,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很早就指出:“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对中国科技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英国皇家博士李约瑟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吸引,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研究中国古代科技。面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李约瑟震撼之余也陷入了中国为何在近代陷入了落寞的困惑。尽管如此,李约翰还是在他的巨著中由衷感叹,“道教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南亚的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即发端于道教”。然而,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就在这世界遗产大发现的时代,在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呼唤中,中国道教发源地的龙虎山如冯友兰、李约翰所说的那样,终究洗去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尘埃,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古代科技追根溯源的大百科全书。
【无可动摇的新诠释】
&&& 清代龙虎山大上清宫全貌图上,层层叠叠的上清宫建筑群卧在龙虎山中,宫门前泸溪水上小舟飘荡,祭祀上香着络绎不绝,谓为壮观。张道陵嫡传裔孙、第63代张天师张金涛说,龙虎山上清宫已然穿越时空1700多年,历代皇室均进行修建和扩建。仅仅在明朝,修建次数竟达7次之多。殿宇宏伟成为中国道观之首,素有“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的声望。
&&& 保存在上清宫内的《上清正一宫碑》记载:“时宫中学道者常数千百人”,足见其辉宏气度。从文字上看,上清宫建筑以三清殿、玉皇殿为中心,有2宫12殿24院,分八门四方,辉煌时,上清宫和皇宫相比,其造型完全相同,仅仅在高度上低皇宫一尺。可见,龙虎山天师道在中国道教中无可动摇的地位。
&&& 2007年4月,距离上清宫1公里远的天师府里,龙虎山管委会工作人员说,修筑门楼的很多铭文青砖本身就是“古董”。
&&& 历史中的天师府原称“真仙观”,建在龙虎山脚下,宋崇宁四年,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佑六年,迁建至今上清古镇以西。明太祖洪武元年,赐白金360两,在今址上清镇中心重建。后又经十多次修建,现存木构建筑均为明清遗物。1983年国务院颁布其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
&&& 从张道陵在龙虎山创立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道教主要经典,一直到63代天师在龙虎山传授天师道,龙虎山在21世纪的文化重新认识中,引起全球的关注。对龙虎山天师道研究颇深的日本现代著名东方文化学家酒井忠夫曾经说,“道教与中国广大的群众有密切的关系,其密切程度,并不在儒家的关系之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国教,要想了解中国人民和社会,不可不研究道教”。然而,作为中国道教第一山的龙虎山,不仅传承了5000年前老子的道家思想,而且将道教的经典延至时今。
&&& 在泸溪水边,那些耸立的“孝子哭坟”、“仙女岩”、“望儿峰”等罕世绝景,彰显着龙虎山和谐宽厚的精神,更使龙虎山祥云缭绕,万物相亲。于是,龙虎山在神秘语境中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永恒的保留着这种值得全人类尊崇的精神。
【百神赐福的灵域】
&&& 史料记载,龙虎山道教最兴盛时期,建有10座道宫、81处道观、36座道院,在中国道教仙山里,密度和规模绝无仅有。《水浒传》对上清m的仙都风貌作过极为精彩的描写,从而使这座石老道宫显得更加神奇,更加令人神往。
&&& 在龙虎山,人们喝着善恶古井里的水,企盼在梦床上求得成真美梦,面对神树口中默念着。因为道家被青春的姿态和颜色所打动,并认为驻颜可以有术,不老也可以有方,所以天师府作为历代天师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如今具有浓烈的红尘色彩、周详的人间关怀,以及深切的民间生活追求寄托。
&&& 中国道教对我国大地名山间10处相传为上天遣群仙治理之所、36处相传为上仙治理之所和72处相传乃上帝命真人所治之地,分别称为10大洞天、36小洞天和72福地。而龙虎山鬼谷洞被列为36小洞天的15洞天,名贵玄司真洞天;龙虎山在72福地中被列为32福地。所以,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洞天福地之所。作为“百神受职之所”,龙虎山天师府内东方万神集聚的“万法宗坛”便是张天师的私宅祀神场所。在这里,张天师仍然供奉着三清、四御、三官、五老以及东祀的司法神王灵官、西祀的财神赵玄坛、俱碧瓦和朱楹之神。1985年,龙虎山已经供奉了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十二天君、张道陵、关公、送子娘娘等48尊神像。面对东方诸神,来自四海的红尘男女深感龙虎山是百神赐福的灵域。
&&& 如今的天师府豫樟蔽日,殿宇巍峨,香烟缭绕,恍若仙境。其将宫观与王府建筑和为一体的道教领袖私第园林,在中国是仅有的。早在宋代,碧水丹山的龙虎山便形成了“南有天师世家,北有孔府世家”的格局。
&&& 就在2005年央视报道全球联合祭孔时,我们再度回味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根o全在道教”,就会发现大半个世纪以来,源于对赤石和碧水的生死相依的感动,以及灵魂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那种敬畏,龙虎山在遗产大时代终于燃起了令世界尊崇的九洲香火。
&&& 2007年,注定了龙虎山为自己预约了一个祥和而且美好的未来。
《江南都市报》【行走龙虎山系列之三】
龙虎山悬棺:2600年前的“仙人遗蜕”
江南都市报记者黄铭
&&& 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果时期,古越人在碧水丹山的龙虎山给我们今人留下了至今未能破解的千古之谜――悬棺。尽管龙虎山管委会依旧悬赏40万元求解悬棺的答案,但全世界的高手都未能将这笔摆在眼前的现金囊入怀中。即便由中国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及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等单位组成的最大规模的古悬棺科考队也同样对龙虎山上的200多座悬棺墓葬百思不得其解。
最早的悬棺在龙虎山
&&& 龙虎山不仅有着令世界地质学家震撼的丹霞地貌,有着辉煌而灿烂的道教文化,其历经千年依旧悬于壁立千仞之上的古越族悬棺墓葬同样备受世界考古学家的瞩目。对龙虎山的悬棺墓葬,宋人晁补之在他的《鸡肋集》中记载“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不可上,其高处有如包铮组ふ撸窍扇酥右病薄U馕凰稳嗽谖茨芰私庑啄乖峋烤故侨绾卧崛氡诹⑶ж鸬纳窖轮系拿胀藕螅荒苡谩跋扇酥印崩唇馐退拇嬖凇
&&& 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科松希在参加了龙虎山悬棺墓葬的科考后,用他世界级科考地位的声音宣布,龙虎山悬棺群在东南丘陵地区乃至在世界,都属于时代最早、最为集中的罕见的悬棺墓葬群。
&&& 我国悬棺墓葬分布集中在东南丘陵地区、长江上游地区和西江地区。龙虎山悬棺墓葬群在形成以后,悬棺墓葬这种葬礼方式才逐步从东南丘陵地区向西部发展,印证了悬棺墓葬文化的传播,同时,揭示出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特点,反映了多元文化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极强的包容性。据相关史书记载,悬棺墓葬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浙江、湖北、四川和台湾等11个省市,几乎覆盖了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南方自商周青铜器时代至明清直至近代,都有悬棺墓葬的习俗。龙虎山悬棺墓葬文化在向西部延伸的同时,又从东南丘陵地区向海内外发展,影响波及东亚南部地区。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缅甸、印尼,甚至大洋洲等地都有悬棺崖墓葬群,但在时间上都晚于江西鹰潭龙虎山。
&&& 作为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的龙虎山,同样是我国悬棺墓葬最密集的地区。目前,龙虎山发现202座悬棺墓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科考队成员高崇文认为,龙虎山悬棺墓葬之所以这么集中,与龙虎山碧水丹山的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龙虎山的山水灵气,产生了当时的古越族人这种独特的墓葬方式。
留下的是千年未解之谜
&&& 2600年前的古越族人是如何将棺木吊入离泸溪河水面近百米的山洞?当时的古越族什么人才能享受悬棺墓葬的待遇?采取这种绝壁洞穴内的墓葬法其表现这怎样的目的与意义?一个个疑问犹如雾中的鲜花,让人难以看清的同时,团团迷雾亦给龙虎山披上了一层令人深深向往的神秘面纱。
&&&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龙虎山悬棺墓葬就受到国内考古界的高度关注,江西省博物馆考古专家刘诗中在他的考古专著里记录了当时对悬棺墓葬的考古发现。197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龙虎山悬棺墓葬进行了首次初步的考古发掘,当考古专家登上宽敞的山洞时,眼前的景观让他们震撼,随之清理的18座洞穴内,发掘的棺木37具中,出土了包括绢、陶器、青瓷、麻布在内的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珍贵文物,更让考古学家对2600多年前的悬棺墓葬充满了兴奋与激动。
&&& 被业内誉为“中国通”的韩国国立文化研究所申熙权博士对中国战国以来的古城、古都颇有研究。在看到龙虎山的悬棺墓葬后,这位“中国通”异常兴奋,他说,龙虎山悬棺墓葬数量之多,历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
&&& 2005年,为了更深一步了解龙虎山悬棺墓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韩国国立文化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20余名专家学者,对崖墓悬棺墓葬地的选择、棺木的吊运、墓主人的身份及族属、墓葬形制、葬品文化特征及历史价值等作出了全面的发掘和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龙虎山崖墓科考组专家召集人刘庆柱教授在对悬棺墓葬进行认真考察后称,尽管这次科考有了不少新的发现,为诠释龙虎山悬棺墓葬文化作出了新的努力,但悬棺墓葬仍然是个千古之谜,要科学地揭开悬棺墓葬之谜,尚需经过长期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论证。
“升官”表演诠释悬棺文化
&&& 龙虎山悬棺墓葬数以百计,都镶嵌在悬崖峭壁上,下临深潭,高悬半空,最高者离水面三百余米。远远望去,星星点点,大小不一,大者如船,小的如盒,数量之多,位置之险,年代之久,文物之富,均为中外考古学家所称道。整个悬棺墓葬群如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它和历代天师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更为龙虎山增添了浓重的神秘色彩。
&&& 1989年6月,古代机械专家、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副教授陆敬严在他组织的一个课题中,用原始的机械吊装悬棺,初步揭开了悬棺墓葬的冰山一角。现在,当地的旅游部门还原、展示了当年吊装悬棺的惊险过程,作为游龙虎山的游览节目之一,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
&&& 为游客重现当年吊装悬棺全过程的是当地一户老药农家,目前,李家3兄弟已经将这门绝技传授给了只有19岁的后人李志明。去年,李家4人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2名攀岩高手的挑战,徒手从山顶向下攀岩。龙虎山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比赛开始后,李家4人用跑步的速度从陡峭的山崖往下冲,整个过程仅用了17秒,比攀岩高手最快的成绩少了20秒。为游客表演“升官”的李家4人告诉记者,从最初的一场表演到现在,他们已经连续14年风雨不断,每天2场次的进行表演,有时节假日还要加场表演,初步估算,他们演出的场次已经达到1万多场次。
&&& 龙虎山观看悬棺吊装表演可谓惊心动魄,在李家4人紧张而刺激的表演中仅用20分钟,就将重重的棺木从泸溪河上升至半空的洞穴中。试想一下,2600多年前的先人,居然能把几百斤重的棺木,用如此原始的工具吊装上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尽管现在用原始的方式展现了悬棺的过程,但真正的悬棺之谜,至今并未全部揭开。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想与探索。
三、《信息日报》龙虎山系列报道之一
龙虎山:碧水丹山天下无双
信息日报记者 毛江凡、洪怀峰
&&& 开篇语“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千越上溪滩”这是宋代文学家晁朴之在游完龙虎山后写下的名句。煌煌千年,历经岁月沧桑,今天的龙虎山却更显巍峨峥嵘――碧水丹山造就的瑰丽奇观早已誉满天下,道教祖庭的厚重传承依然熠熠生辉,而千古未解的崖墓之谜仍在引人遐想……
&&& 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道教圣地“龙虎山”系列报道,让我们带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共同感受亿载沧桑造化的碧水丹山奇观;用心领略中国道教露天博物馆的千秋人文;躬身探秘神秘莫测的古越摩崖悬棺之谜――让我们在行走与聆听之间,感受龙虎山的博大与深邃――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历经1亿2千万年的孕育,天地造化出浩瀚宇宙中瑰丽的奇观――龙虎山地质遗迹丹霞地貌。这里的山体经过自然界的风化剥蚀及造山运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窟、奇山怪石。而这还不够,也许冥冥中上苍注定要让龙虎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除了世间罕见的丹霞地质奇观,还为龙虎山造化了一条碧水似染、晶莹透底、沁人心脾的泸溪河。
&&& 泸溪河经武夷山原始森林发源,一路逶迤进入龙虎山,似玉带串起两岸珠玑,点缀着龙虎山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满眼望去,丹崖碧溪,群峰倒影,宛若十里画廊。难怪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游龙虎山后,欣然赋诗云:“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 历经千年洗礼,跨过岁月涤荡,如今的龙虎山,先后摘取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项国字号招牌。令人欣喜的是,3月25日从北京传来喜讯,龙虎山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中脱颖而出,角逐最后的桂冠指日可待――
龙虎山十景演绎不老传说
&&& 置身龙虎山,尤其是来到仙水岩景区,但见怪石奇岩,满山纷陈,随处是景,目不暇接,每处怪石奇岩静静伫立,越过千年风雨,守望沧桑岁月,演绎着一个个百听不厌的不老传说。
&&& 仙水岩包括仙岩和水岩两个部分,仙岩由二十四座大小、形态各异的山岩及其岩洞所组成,造型奇特。有的雄伟壮丽,有的玲珑纤巧,绵亘2公里,倒映河中,山水共妍;水岩在旱仙岩北面,紧靠泸溪河两岸,以临水而得名,山崖陡峭,壁立如屏,藤蔓垂挂,恍若仙境。更为令人神往的是,仙水岩的十大美景还有着传承千年的不老传说――
&&& 一景:男女相依的情侣峰。《龙虎山志》载“雌雄石,在仙水岩下,两石如人,抵背而立。据传雌峰叫志贞,长得聪明貌美,当地一个大财主要娶她当“二房”,志贞不从,乃遭毁家伤夫之难。为了救她夫妇出苦海,张天师祭起定身法,将他们化为石,立于河边。这已经成为有情人表达爱情的见证。
&&& 二景:含风不动水中莲。相传白莲仙女违犯天条法规与龙虎山农民柳青结婚,玉帝派天兵下凡捉拿。她宁为玉碎也不回天庭,结果附地自焚,落入泸溪河化成了含风不动的水中莲。
&&& 三景:形象逼真的仙桃石。传说仙桃来自皇母娘娘的蟠桃会。当时孙悟空因没有接到请柬而十分恼怒,大闹天宫,随后携带仙桃迳直朝花果山飞去,飞经龙虎山时,打了个喷嚏,仙桃跌了下来,化成了仙桃石。
&&& 四景:天师炼丹的丹勺岩。西汉末年,龙虎山有个冬不衣,夏不浴、浑身长绿毛的“绿毛仙”,隐居在碧鲁洞用这把勺子炼丹。东汉年间,玉帝为了支持张道陵到龙虎山炼丹传道,将“绿毛仙”召回天庭,丹勺就留下来给张道陵,这样张道陵的九龙神丹就更灵验了。
&&& 五景:红紫斑澜的云锦山。传说这是一块披肩布,为七仙女亲手织成,后玉帝急召七仙女回宫,便留下了这件珍贵的纪念品。游遍名山大川的张道陵从翻阳湖上溯至泸溪,见云锦山如此壮美,便在此结庐炼丹,丹成而龙虎现,云锦山才改为龙虎山。
&&& 六景:漩涡翻滚的道堂岩,又称“道堂坐不得”。道堂即道观,据传此石为一只三脚龟所变,张天师要在石顶上建玄武观,三脚龟不肯,将头一伸,道堂倒塌。天师大怒,拔出宝剑镇住龟头,不准缩回,就成了如今险恶幽深的崖洞。
&&& 七景:孤峰独秀的钟鼓石。传说石鼓原是神鼓,它先投奔张天师,后到龙虎山下择居。石鼓敲一下,国泰民安,敲两下,风调雨顺,敲三下,五谷丰登……成为龙虎山吉祥如意的象征。
&&& 八景:天师试剑的试剑石。据传张天师初到龙虎山炼丹,土地爷不肯:“这是我管辖的地方,岂容他人落脚?如何你真的道法通天,且用你的宝剑将此山劈开如何?”天师听罢,拔出宝剑念念有词,一剑下去,入石十分,巨石截然两断,故曰试剑石。
&&& 九景:横溪枕流的玉梳石。传说它是昆仑山上生长了千年的黄杨木精变的御梳,为皇后娘娘所专用。黄杨木精想下凡,故在皇后梳头时变出一条大蛇,吓得皇后逃命,御梳跌了下来,化为玉梳。
&&& 十景:华厦唯一的仙女岩。它已经与广东丹霞山阳元石结为秦晋之好,于日举行了“结亲庆典”,成了旷世奇缘,风流佳话。我国著名散文家石英曾作《仙女岩记》立于岩前,称此石为“华厦之唯一,域外更无双”。形容参观者之盛况为“寻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陆并进”。故称为“天下第一绝景”。
亿载沧桑造化旷世奇观
&&& 3月的江南,油菜飘香,春风拂过,起伏荡漾。这样的季节,当你把脚步停留在龙虎山,不仅可在这里领略丹山碧水的曼妙风情,触摸历经风雨侵蚀千年兀立的巨磐峭石,还可感受亿载沧桑造化的瑰丽神奇……
&&& 龙虎山孕育于宇宙洪荒,它的旷世奇观,是大自然的眷顾与给予,只要你走进龙虎山,你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座座形态各异的丹山拔地而起,满眼望去,铜红的岩石灿若西天的彩霞,这就是龙虎山的一绝――旷世珍品丹霞地貌。
&&& 地质学家黄进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丹霞地貌的形态精辟地概括为“顶平、身陡、麓缓”六字。他将丹霞地貌定义为:“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垂直节理由水流侵蚀及风化剥落崩塌,形成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丹霞地貌。”
&&&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是人类的瑰宝,是研究地球演化进程的一部教科书。因为我国丹霞地貌区的景观类型有26种,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就有24种,其齐全程度,在全国同类型风景区中独领风骚,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自然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更具旅游观赏和美学鉴赏价值。
&&& “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全人类的瑰宝,不应该只属于龙虎山,它应该属于全世界。”如今,深谋远虑的龙虎山人,对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充满期待。
碧水泛舟迷醉九曲回肠
&&& 山因水而愈伟岸,水因山而愈灵动,山尽显其阳刚之气,水尽现阴柔之美。走进龙虎山,那碧绿似染的泸溪河与色如渥丹的龙虎山,交相辉映,一山一水,一阴一阳,把道家睿智的阴阳哲学演绎到极至,你禁不住会为大自然的造化慨然谓叹。
&&& 尤其是那泸溪河,河水碧绿似染,水波不兴。时千流击崖,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似一条逶迤铺展的玉带,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泸溪河由此也获得了“秀比漓江,美如九曲”(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的赞誉,而来龙虎山,最令人惬意的莫过于在泸溪河上泛舟畅游。
&&& 在泸溪河漂流,是人生一畅快事。这里水似漓江绿,清彻见底,筏工用竹篙轻轻一点,竹排就缓缓离开了河岸,在平静如镜的湖面上滑行。坐在竹排上,两岸草木芬芳,水中野鸭鸬鹚戏水,烦躁的心很快跳出人世的尘嚣,融化在泸溪的水中了。
&&& 景区泸溪水流长43公里,一路水推山开,九曲回肠,一江泸溪春水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连成一体,竹排泛舟,蓝天、白云、碧水、丹山尽收眼底,你可悠然欣赏“山在水中,水在山中”的人间美景,领略“两岸奇山观不尽,一江秀水入画屏”唯美曼妙。
&&& 在泸溪河上,除了欣赏美景,你还可以见识一个神奇之村,中国唯一一处无蚊村许家村。关于许家村没有蚊子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天师张道陵去龙虎山修道练丹,其母思子心切,便去探望,船到许家村天色已晚,便上岸住下,夜间蚊子颇多,其母被叮咬的无法入睡,张道陵得知施法把蚊子驱逐殆尽,许家村从此成了无蚊村落了。传说终归是传说,科学的解释是因许家村四周长了许多樟树和桉树,它们发出的气味和在一起有驱蚊的功效,而且在这个村后有一个巨型的蝙蝠洞,栖息了数以万计的蝙蝠,有天敌在此生活,蚊子也就无从生存于此了。
&&& 在泸溪河,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那就是当地的船姑船娘。这些俊俏的船娘们在泸溪河面上穿梭来往,给游人开起一个个“水上超市”,竹筏上装满了龙虎山独有的板栗粽子、烤红薯、烤板栗等,尤其是那包扎精致,青翠可爱的板栗粽子,令人回味无穷。船娘方便了游客,也收获了幸福生活。“龙虎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一位船娘一脸幸福地说。
&&& 一路泛舟而下,船行江面,风在耳际轻轻地拂撩,人犹在画中慢慢地漂流。泸溪如练,山形叠荡,群峰倒映。这情这景让人不禁感叹,只恨“无从学到王维手,画取千山万壑归”。徜徉于此,洗礼心灵的疲惫,你可以尽情的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而龙虎山的灵山秀水,绮丽美景,也就在行走与聆听之间,缓缓地刻入你的印记,浸润你的心灵。
《信息日报》龙虎山系列报道之二
龙虎山: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
信息日报记者& 毛江凡、洪怀峰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是对“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最好的诠释。的确,龙虎山虽无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但自古享有仙灵都会之誉,是百神受职之所,更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被世人誉为中国道教的露天博物馆,其赋存精神之崇高,历史文化之悠久,科学价值之丰富,使其无论在历代帝王将相面前,还是在芸芸布衣百姓心中,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龙虎山凭借其在宗教、人文方面深厚的传承和非同寻常的文化内涵,其声名早已享誉神州大地、四海内外。
&&&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经典的概括。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大道无形,阴阳哲思,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人文,是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所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上来说,龙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的喜玛拉雅山”,更是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
世界道都的博大精深
&&& 山丹水碧天蓝风清,这是龙虎山作为有形的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妙曼景致,道源教宗天师祖庭却是龙虎山作为无形的山耸立在人们心中的人文丰碑。是的,道教文化的厚重传承让龙虎山变得光彩夺目。今天,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龙虎山,已经积淀成一部博大深邃的东方奇书,成为中国道教的“喜玛拉雅山”和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龙虎山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与精神。
&&& 据史书记载:张天师(道陵)于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105年)携弟子王长上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故云锦山被易名龙虎山。此后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张道陵也成为第一代天师。从此道教登上中国历史舞台,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历经19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天师道一脉息息相承。
&&& 由于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他首倡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开山之作,以《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源头。如果说张天师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道教组织,那么《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就是开创道教理论的始祖。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道教是一个完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而《道德经》总括天地人伦,揭示宇宙规律,为中华文化之要籍。这部千古传流的不朽经典,短短5000字,越过千年时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的道德品质无不渗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 可以说,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原创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脉息之一,一定程度上讲,道教和道教文化密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全部秘密。正如文豪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由于历代天师在龙虎山传教,使得龙虎山仙气氤氲,文气浓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虎山的根底也在道教。
&&& 龙虎山正是凭着其源远流长道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成为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当《道德经》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走向世界的时候,它很快便受到了世人的青睐。从政界要人到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从经济管理专家到普通的“汉学”爱好者,都力从《道德经》这部东方古老著作中获得“精神滋养”。人们不会忘记,前美国总统里根在一篇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遂使这一句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哲学箴言,而以众多发明著称的贝尔试验室负责人陈煜耀博士,就在其办公室里堂而皇之地挂着写有《道德经》警句“无为而治”的条幅,作为管理原则。
&&& 如今,龙虎山也因道教而饮誉天下,天师道也由此而发扬光大,绵延近两千年而不衰,龙虎山的许多美丽传说,因此也大都与道教有关,造就了龙虎山内容丰富的道教文化,它集天人合一哲学、道家清净无为以及师法自然于一体,成为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积淀成浩瀚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可以说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 值得一提的是,龙虎山目前是中国唯一有权发放谱牒的地方,每年海内外的道家传承者都要来此朝圣膜拜,尤其伴随着每年龙虎山世界文化道教节的举行,龙虎山声誉日隆,已经成为世界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不断向世人嬗递着龙虎山的博大精深。
仙灵都会的厚重传承
&&& 中国名著《水浒传》开卷头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的就是水浒108将在出生的故事,而这108将出生地就是在龙虎山的上清宫。上清宫自古就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的美称,被列为道教中的第十五洞天、三十二福地。历经千年风雨洗礼,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 溯源而上,我们发现上清宫曾经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也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所。由于历代皇帝拨出大量金银修建,极盛时曾建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筑。
&&& 据当地导游介绍,上清宫的前身是东汉和帝时(89-105年)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炉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后是汉献帝时(215-220年)第四代天师张盛承启组教从汉中迁回龙虎山时建的“传坛”。唐代时道教被视为国教,武宗会昌中(841-846年)召见二十代天师张谌,并赐帑银在龙虎山“传坛”址建“真仙观”,宋祥符中敕改为“上清观”。
&&& 上清宫自古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历代文人墨客对上清宫的进谒趋之若骛,并留下许多珍贵的艺文诗篇。明武颖殿大学士袁炜的《游上清宫》,读后就使人按奈不住进门入宫常有的激情了:“徐步仙宫里,松筠佛槛齐。潜龙眠古洞,瑞鹤立高枝。药灶香风起,丹台紫雾迷。道人无俗虑,樽酒对抨棋。”
&&& 一篇篇传承千古的文坛佳作,让上清宫积淀起厚重人文。走进上清宫,发现这里门前是碧水悠悠的泸溪河,面前是一片苍翠欲滴的云林,历经千年风雨剥蚀的台石轻轻地在脚下叩响。天宇是那般的宁静,辽辽远远,茫茫苍苍,平生一种“我欲乘云飞去,此生愿从仙游”的飘逸和逍遥。难怪南宋文学家洪迈游完上清宫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振策冲暮云,携琴宿仙镜。松风生夜凉,萝月散秋影。洞远落猿声,溪清明鹤顶。中宵梦仙翁,乘车停翠岭。狮子身五色,鸾凤互相引。上有朱幡幢,金碧不可省。风吹云遨遍,顾玩偶忽如喑。遗以丹篆文,再拜豁心领。明当谢浮荣,飘然从结轸。”
&&& 沿青石铺成曲折有致的大路走进院落,只见庭院错落有致,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宛如一座巨大的迷宫。其珍馆琳宫无不漫溢着古朴悠远的道家气息,这里塑有天神地祗、南星北斗、三十六天将,二十八宿星、六十甲子等神像数百尊,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灵世界最高领导机构――“百神授职之所”,而且这里我们总能看到内容寓意深刻,书法功力深厚的牌匾、对联、题字,虽年代久远而饱经风雨,大多仍清晰可见,如“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细细品之,余味悠长,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了上清宫众多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
&&& 几经风雨,上清宫的辉煌一度湮没在尘封的记忆里,躬逢盛世,如今上清宫得到重新修葺,再次焕发勃勃生气。现在的大上清宫,按照北宋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突出“俊逸、柔美、醇和”的特点,在原址上修复而建。以中轴线上午朝门至三清阁一组为主体,主要分布着主入口福地门、门前的三脊四柱牌坊、门后的下马亭等,每一处尽显自然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古色古香的建筑因文化而更具风韵,文化依浑然天成的建筑,更显神秘迷幻,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引得八方游人倾慕而来,啧啧称奇。
道教祖庭比肩儒圣孔府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里的“得一”是一种专心致志的境界。从养生的角度看,应使灵魂与肉体相守为一,而侯王依此法治国,便能使天下统一和谐,归于大正。所以,道教以其博大深邃,倍受历代帝王推崇。
&&& 细数千年历史,煌煌荣耀犹在。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宋真宗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为“真静先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张道陵所创的道教代代相袭,源远流长,故天师府得名为“嗣汉天师府”;明代朱元璋则更对道教恩宠有加,封张天师为“大真人”,拨款修建大真人府,并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前后算起来,有几十位张天师被皇帝赐封过号。所以,在古代素有“北孔(孔夫子)南张(张天师)”之称,亦被称为“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而龙虎山天师府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地位规格都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天下第一府之誉的孔府相媲美。
&&& 据当地导游介绍,1983年国务院颁布其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善信的赞助下,天师府得以逐年修复,至今保留完好。现在的天师府占地4.2万余平方米,比修复前增加1万余平方米,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
&&& 走进天师府,发现这里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四处弥漫股股肃然的皇家帝王府邸气息,天使府依山傍水,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堪幽,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府的头门上一对明代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撰书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这里移步即景,连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深深地刻入了道家千秋人文的屐痕。
&&& 进入天师府二门,内为大院,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之感。合抱豫樟扶苏接叶,花木丛中鸟语啁啾。经甬道,有一井,名灵泉井,相传为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詹所凿。当时凿挖到七七十四九丈,惊动了龙王,问:“为何要挖得那么深?”天师说:“我要借四海之源,用来演法炼丹。”故又称丹井。此水供天师家人饮用,又作炼丹用水,泉甘味美,久旱不枯。
&&& 顺二门进入就是玉皇殿(1992年重建)。此殿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米的玉皇大帝,他是支配日、月、风、雨、雷霆和掌管间人吉凶祸福的最高神,素有“诸天之王,万天之尊”的称号。在其旁,列有金童玉女、二十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 再其后,就是天师殿了,其实就是天师的私第,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客厅里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簇下极剑危坐的是道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壁“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堂。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而更令人称奇的是天师府内的一座元代铜钟。据导游介绍,此钟重9999斤。元代铜钟,于1351年在杭州铸造的,迄今已六百四十余年。钟铭上有详细记载,凡用赤金九千斤(传说在铸造时又加进了黄金),钟长一丈,钟围一丈八尺,钟唇厚三寸九分,加上龙头旋纽共重9999斤。钟上铸有“玉皇宝诰”以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图巩固,大道与行”等篆体文,还有临川进士朱夏的隶书钟铭,为玄学方从义所手书。大钟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道教文化和艺术及高超的铸造工艺而驰名中外。
&&& 可以说,行走在龙虎山的山水之间,除了满目美不胜收的风景,所到之处,无处不印满中国博大文化精髓的痕迹,无处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氤氲浓郁的文气,让龙虎山如此光彩夺目。对于这座承载了太多太多人文与宗教内涵的龙虎山,我们或许无法寻找与古人对话的机遇,但只要我们的心灵清静下来,洗耳聆听从龙虎山山峦上掠过的罡风,从泸溪河淌过的淙淙清泉,我们就能听见龙虎山在低语。道可道,非常道,名无名,非常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没错,这就是龙虎山的灵魂。
《信息日报》龙虎山系列报道之三
龙虎山:绝壁悬棺 世界之谜
信息日报记者& 毛江凡、洪怀峰 文&& 夏程琳 图
&&& 五一长假将至,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你,如果想远离都市的喧嚣,洗却心灵的疲惫,不妨去中国道家的祖庭,享有“中国第一仙山”之誉的龙虎山走走。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道教文化的博大深邃,还可以欣赏到浩瀚宇宙中,亿载沧桑造化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旷世奇观;尤其是龙虎山下有条“不是漓江,胜似漓江”的泸溪河。那碧水似染的泸溪河,犹如一条玉带,逶迤曲折于龙虎山99峰、24岩、108处景点之间。坐上竹筏,在泸溪河上漂流,但见筏绕峰转,葛藤苔藓,野鸭戏水,一篙一幅妙境,一篙一个传说,恍若仙境。
&&& 令人叹为观止的就是竹筏漂行至仙水岩景区,这里的绝壁之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这些悬棺距今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所为。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如今,龙虎山遍下英雄帖,悬赏40万元,欲揭悬棺之谜――
古越崖墓悬疑千古
&&& “今夕何夕兮, 骞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越人歌》,唱尽古越风情与神韵。几经沧桑,时光回旋。2600多年前正值春秋五霸争雄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最终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
&&& 历史已经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这里曾经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如今亿载沧桑给这片土地,造化出旷世奇珍碧水丹山。于是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煌煌荣耀,更加璀璨夺目。
&&& 尤其是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淡黄色的棺木和垫棺底的泥砖,历历在目。
&&& 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棺木放入洞内?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这种绝壁洞穴墓葬,目的意义又何在?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个谜,龙虎山崖墓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是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
&&&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
重金悬赏求解悬棺之谜
&&& 岁月轻晃,千百年来,封数在龙虎山洞穴内的悬棺,伫伫静立,守望着沧海变桑田。而生活于此的龙虎山人,祖祖辈辈面临那些高悬在离溪面20到100余米绝壁上的棺木,无法洞悉其中奥秘,只能借以各种神奇传说来诠释着千古之谜。直到1978年,江西省考古部门开始对这些悬挂了千年的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才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其中出土的纺织机器件和部分纺织品,改写了中国纺织史,将斜织机和印花织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近700年。
&&& 虽然有了实物资料,但是龙虎山崖墓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号,地方志和史籍均找不到记载,使破解困难重重。为了解开这个千古之谜,,龙虎山遍下英雄帖,郑重宣布,有人能解开以下三个谜的:1、棺木如何进洞?2、为何采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获得30万人民币。
&&& 悬赏解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猜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作者中有历史学家、教授、有机械师、技术员,以及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员,其中也不乏有普通公务员、工人、农民等。
&&& 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他们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等。二、关于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说”、“尊神事祖说”、“敬先至孝说”、“回归洞穴说”、“保存祖尸说”、“防盗防害说”、“修炼坐化说”等等。三、关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认为上至诸王将相、文臣武将,下至部落首领、家庭成员或修道隐士者都有。
&&& 虽然说法很多,但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份比较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龙虎山人没有死心,2004年7龙虎山再次悬赏40万元,求解千古悬棺之谜。直到如今,虽然许多中外学者为了解开“中国悬棺葬之谜”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还是没有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 “由于悬棺葬俗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葬法之一,它跨越的时空又很长,因而它需要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科技史学等诸多学科的通力协作,或许才能解开龙虎山千古悬棺之谜,目前破解还为时尚早。”参与龙虎山崖墓考古的一位专家遗憾地表示。
洞天福地造化世界一绝
&&& 虽然目前无法破译龙虎山悬棺,但是通过考古发现,龙虎山崖墓群,位置之险要、文物之丰富,成为华夏之最,世界一绝,堪称天然考古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教授认为,我国的悬棺葬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包括龙虎山在内的武夷山山脉地区的古悬棺是我国乃至世界古悬棺的发源地。可以论证,东南亚乃至大洋洲的崖墓,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洞天福地的龙虎山崖墓文化的直接影响。
&&& 来自国内外专家通过考古发现,龙虎山古悬棺有三大特点:第一:十分集中,并利用天然洞穴是龙虎山地区悬棺葬的第一大特点;第二:悬棺的棺木几乎都是由一根木头制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来,象独木舟一样,这样便于放置尸体、随葬品;第三:具有封门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里面以后,会进行封户,就是用封门板把洞口封死,这样里面的棺木就可以避免风吹日晒等自然环境对它的破坏,也可以防止一些人为的破坏。
&&& 刘庆柱教授认为,龙虎山崖墓之所以这么集中,主要是得益于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或软岩层风化剥落和崩坍形成的顺层凹槽、凹穴、洞穴等奇险多姿的丹霞地貌,较多且集中的洞穴为悬棺葬提供了天然条件。
&&& 专家们认为,古越族人行悬棺葬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来源于古代仙家思想,他们信奉把死者送入天堂,带有神学宗教色彩。而道教是到东汉时期才发展成中国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从而创造法术和神道而成仙,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对挖掘龙虎山崖墓文化很有意义。
悬棺表演再现古越文明
&&& 尽管龙虎山悬棺至今未解,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秘绝壁悬棺的脚步,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二百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
&&& 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每每表演前,总有悠缓沉郁的旋律在泸溪河飘散开来,人们似乎在那一刻,体味了古越人生死的心慧,随着声声炸响的鞭炮,乐声“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举目望去,但见半空中正有悬棺表演。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难度动作。一会儿似狼奔豹突,一个倒栽葱滑下三、四米;一会儿如春燕展翅,矫健的身形横挂在绳索上;一会儿如猿猴攀缘,手展彩绸当空舞。
&&& 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 仿古吊装法的表演虽然精彩,但不少学者认为“千古悬棺之谜并未完全解开,仅仅从棺木升置问题上说,仿古吊装法只能是棺木进洞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要有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先攀援到后山顶,而有些后山,至今人也无法攀上去,再说,龙虎山那么多崖墓,除非有职业安葬者或当人人有攀岩绝技不可。也许我们今天面对挺拔峭立的山崖想像甚为复杂,而古人却用非常简便的方法。
&&& 此外,还有其他种种谜团尚未解开,悬棺葬涉及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而又深刻,它包括葬俗的起源,葬地的选择,棺木的吊运,墓主人的身份,族群的社会组织结构,墓室结构,随葬品的组合,葬俗的流向以及各葬区的年代等等。
&&& “说如今已解开悬棺之谜还为时过早。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悬棺还处在一个不甚了解,只能作些表面的描述工作。”一位参与龙虎山考古的专家如此说。的确,悬棺之谜就算揭开,可古越人当初是怎样思考着曾经困扰过无数圣哲的生死大问的呢?古越人留下的“天然考古博物馆”又将给后世文化历史研究留带来怎样影响?或许这是千古悬疑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谜。尤其是千年之后的张道陵天师,在此炼丹、修练以求长生,这冥冥之中是天意的安排还是某种巧合呢?
&&& 一个个谜团显得那样神秘玄幻,古往今来多少圣贤为之皓首穷经,也不能解开个中奥秘,还是到泸溪河上,听听那一首首旋律悠缓沉郁的古越曲吧,那烟雾杳逝隐遁着古越人哀婉悲凄的离绪,泸溪河的幻波碧泓间,弥散着古越人千载难渡的哀思,唢呐声声里凝聚着古越人深远神圣的魂灵,涟漪河水中泛荡着古越人生生不息的心慧……
版权所有:江西省龙虎山旅游文化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大道1号 邮编:335004
联系电话:400- 传真:
赣ICP备01号
世界自然遗产
国家风景名胜
国家5A景区
世界地质公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龙虎山记文言文答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