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幻想一半功,朝朝江汉朝宗 智慧旅游挂冲锋,是什么动物

七言古诗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七言古诗简称,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如的七言古诗代表作《》、《》等。
七言古诗溯源
七言古诗,是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已有句式外,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的《凡将篇》、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燕歌行》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的《小麦谣》、《城上乌》(《续汉书·五行志》)、《》“举秀才”(《·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曾会聚群臣作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林、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的艺术表现力。
七言古诗划分
七言古诗,是对和的统称。古人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七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如《蜀道难》既有“”三言,复有“危乎高哉”四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仍认为是七言歌行,而不认为是。
明清以来的诗论家,对于七言古诗的划分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认为七古、七言歌行二者同体,可以互相替代,如《》云:“七言古诗,概曰歌行。”《》就径直分五言诗与七言诗歌行钞两部分。明清诗话评论中,将七古与七言歌行相互代称,其例更是不胜枚举。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七古与歌行在体性上存在分别,这种分别而且甚大。、二位先生曾著文论述过这个问题,略曰:从形式上看,七古与七言歌行都是七言诗,又都不能算是七言律诗,故归为一体,目为七古,似亦理所当然。然而就各自诗体的源流、体式与风格而论,二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七言古诗七古七律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汉魏乐府有《长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视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则是汉魏以来七言乐府歌诗自然的发展。清代《》尝云:“七言创于汉代,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杂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谓古诗《东飞伯劳》,即《·》载录的《》。故七言歌行出于汉魏、南朝乐府应无疑义。至于七言古诗,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从诗体发生的角度说,二者不同源。
七言古诗特征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包括、)划清界限。清《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据《》的统计,《》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七言古诗文学风格
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李白《》、白居易《》、《》只能是七言歌行。
七言古诗作法
说:“放情曰歌,体如行书曰行,兼之曰歌行。”据此,七言歌行的体性应当是一气盘旋直下,流转奔逸。短制,往往与在体性上相近。如《》:滕王高阁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云,珠帘暮卷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空自流。如果不考虑平仄,简直就是两首近体绝句连在一起。又如杜甫《夜闻觱篥》: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同样,的《》: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一结)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二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三结)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未解围。(四结)远戍辛勤久,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五结)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六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七结)就像是七首绝句串在了一起。
事实上,七言歌行体的基本章法,就是和交替,四句一换韵。(当然也有两句、六句等偶数句一换韵的。)换韵主要是依照意思的转折,如上举《燕歌行》,一结写主将奉命出生,是诗的起,用职韵。二结四句,写出征途中的声势和敌方进犯的态势,是诗的承,换删韵。第三结开始着笔勾勒,极尽描摹刻画之能事,所以又换麌韵了。描摹刻画,又可分四个小的层次:三结四句,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用婺韵;四结四句,写战争失利,未能解围,用微韵;五结,写征夫思妇久别远离之苦,用有韵;六结,写边地征戍的艰苦,仍用有韵。至第七结前两句,是诗的转,后两句,则是诗的合。四句换用作结。在转韵时,一般一二句都要用韵,即首句要入韵。《滕王阁诗》和《燕歌行》,每四句换韵时,首句总是入韵的。而一首诗多次转韵,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这和律句平仄字相间的意义相同,为的是使声调富于变化而又齐整和谐。
如果把一个个的四句比作一粒粒的,那么长篇七言歌行就是用一根丝线——诗的主题思想,把这一粒粒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种章法,被白居易、等人发扬光大,称为,并到了清代那儿总其大成,是名。如白的《长恨歌》、《琵琶行》,元的《连昌宫词》,吴的《圆圆曲》等。这类诗,最可注意者为韦庄的《秦妇吟》。此诗“为长庆体,叙述黄巢焚掠,借陷贼妇人口中述之。语极沉痛详尽,其词复明浅易解。”写出造反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堪称有唐一代冠冕。
七言古诗演进
唐代是中国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在唐代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七言古诗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的兴盛。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及其以后的七古作品。但对文学史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任何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必定是社会,作家的心理以及整个社会心理发展的共同结果。的发展同样不是,盛唐诗人是在综合了七古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才最终创造了七古的辉煌。盛唐七古的最后准备期——,前承汉魏六朝,后启盛唐,虽然在这一时期七古的面貌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但正是在“四杰”等初唐七古诗人的努力下,七古获得了走向高潮的必要准备。初唐时期,七言古诗的体制得以正式确立,从四杰到张、李、沈、宋诸人,七言古诗经历了一个从形式到风格方面的缓慢演变的过程。初唐诸诗人都为七言古诗的成熟与完善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开启了盛唐七古的先声。
七言古诗历史名人
李白在七言古诗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李白的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思想容量,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上,具有句式多变和韵律结构多变两个突出特点,从而把七古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李白的七古中,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浪漫主义艺术特征得到了最主充分的发挥。[1]
七言古诗七言古诗名篇
七言古诗《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共潮生。
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不觉飞,看不见。
无,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水成文。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七言古诗《燕歌行并序》
作者: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哪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催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七言古诗《蜀道难》
作者:李白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壮士死,然后天梯相钩连。
上有回日之,下有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仰胁息,以手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
连峰去天不盈尺,倒挂倚绝壁。
争,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峥嵘而,。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作者:李白
,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明灭或可睹。
连天向,势拔五岳掩。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倚石忽已暝。
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洞天,。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事权贵,使我不得![1]
七言古诗《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不足贵,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斗酒十千恣。
主人何为言少钱,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七言古诗《兵车行》
作者:杜甫
车辚辚,,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里正与,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二百州,生。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天阴雨湿声啾啾。
七言古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作者:杜甫
二年,别驾元持宅见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观公孙氏舞,顿挫,独头、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既辨其由来,知波澜。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善草书书帖,数常于见舞,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草萧瑟。
玳筵急管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 白居易
《并序》白居易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有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泉流冰下难。
弦,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妒。
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颜色故。
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买茶去。
守,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难为听。
今夜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
座中泣下谁最多?青衫湿。
作者:白居易
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养在深闺人未识。
难自弃,一朝选在侧。
,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水滑洗凝脂。
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无闲暇,春从春游夜。
三千人,。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九重城阙(què)生,西南行。
翠华摇摇止,西出百余里。
六军不发,马前死。
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金雀。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
峨嵋山下少人行,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声。
天旋日转回(yù)到此踌躇不能去。
(wé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叶落时。
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弟子白发新,椒房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挑尽未成眠。
,耿耿星河欲。
冷霜华重,翡翠衾(qīn)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又作“”)。
(qióng),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求之偏(同“遍”)。
楼阁玲珑(又作“玲珑楼阁”)五云起,其中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jiōng),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天子使,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bó)迤(yǐ)逦(lǐ)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jiào),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mèi)飘举,犹似。
寂寞泪阑干,。
含情凝睇(dì)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huán)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diàn)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bò)黄金合分钿(diàn)。
但教(语文选修课本上为“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词中有誓知。
七月七日,。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又作“会有时”),。
恰国之龙腾,是方长,美哉!壮哉!余好乐而学,惟思,惟将,是笔之。或喻,或挞,或策之,是吟也。
中华大地氤氲醒,霹雳造化盛苍生。
极美山水斯如画,境寰巧拙不言工。
空谷响映长涧肃,茂丛啾啾听鸟鸣。
雾涌峰岭云堆壑,慕驰向往神无踪。
悬水长瀑流千渡,江湖潜伏白龙飞。
南腔北调东西语,流云儒学全球通。
悠悠荣华清秀隽,郁郁年轮愈灵葱。
湖光山色千年有,瓦黛楼榭承古风。
千桥飞虹通万里,朝想花荷暮晚闻。
华夏崛起明珠璨,盈盈欢庆怡景还。
岁月如今续不老,青春驻颜尔辈心。
年华春露习当时,为国峥嵘岂推迟?
异邦求知索耕耘,赫赫载名优在勤。
番径流火学翰林,少年富斗故乡省。
胸锦高亢人徜徉,菊香书重数文章。
清徐风荷雅趣乐,夏时听雨蛙鸣琴。
自古栋梁皆学士,求是原来叩纸香。
骁骦腾空千万远,英雄握鞘定无边。
隐者乐山峻秀翠,无为有为须向堑。
流溪清浊季节换,江河欢颜雨晴天。
凫飞鱼乐庆盛世,耀跃沓风飒飒骐。
恩泽众生话贤人,悠暇他日赞昆仑。
率滨鼓浪奋击水,壸奥如琢踏歌馨。
闲来云游潭前影,夜月平水与君临。
洋洋潇滋春浅暖,飘飘柳絮人先知。
志向深远立竑邃,漾波导引欲静平。
靡靡之音合和谐,天籁唱徉爽泉澄。
堤蔓多彩郁茵隐,岸芷汀兰众花沁。
峭看雾浪霓裳舞,恰是五彩醉风光。
一半幻想一半功,朝朝智慧挂冲锋。
妙手摩崖看史记,丹墨青韵吹笛欣。
满尘励苦隐樵读,清雅思溯好章文。
儒熏传道千百路,涤荡读写问书乡。
风流人物谁与共,今朝蓬勃少年尚。
拿云看山观野枫,氤烟远近闲轻松。
嵬栏峋砌遥遐景,斗篁喧喧听七贤。
文客点骚集绿墨,相聚庐里画逢仙。
琴棋书画代代有,雅士流风更赋狂。
丝绸古道演驿站,长亭深深咏调前。
东西贯通驰向往,阡陌求索展宏图。
天朝壮志三十载,年少革新满江红。
独胜一杯功与过,笑谈拾夕惹春波。
乐醉诗词邀明月,舞徜持云想婵娟。
朦胧满色道外墙,绵绕绿水柳上坊。
东边篱笆西边松,村野絮芽如催浓。
燕鹊浅闻呢喃笑,苇堤嫰香沙雁飞。
闲湖浩渺浪涟涟,沮洳萦水蒹葭肥。
叹古咏怀说今事,文葩笔美拙朴园。
拂问竹秀滋勤勉,径翠茏道碧影恬。
长虹挂幕惊缥缈,裹巾折扇榭寓习。
抚寐清荫栖残醒,寂寞风度独怀麟。
灯煌贵华初隐约,流星烁闪蓦野阡。
夜观舟火唱摇撸,篓背影濛沙洲浅。
萤蟊清鸣绕簟冷,隅水蛙声渠宿星。
歌头一瞥唐诗写,惊鸿乐章有宋词。
畈畴田肥稷糙米,巷院处处杵面馄。
水木年华仁辉德,盈盈虚空座有时。
村野常非垄陌路,峰头崭后有人家。
润泽苍翠有知问,春熙琅琅山绿纯。
相映慧智风清扬,志雅意趣任高长。
涵澈逐水不知远,翩翩怡然一扁舟。
临步汪波旋平望,顺流夹岸桃源行。
近处喧闹引犬吠,风箫攒出江心洲。
一片开旷云水间,问渔打撸夜回唤。
侧耳听君酒一曲,倾目远望空对月。
自古人生多秋事,如梭苦乐恭自谦。
不复空镜沽美酒,慷志纵横潇人间。
桑田乘风渡沧海,跪拜笑消白发愁。
光辉一轮千古月,笑归丰沛躬祖祠。
隐然回想溯空见,石落璞玉流光潜。
酹月酌酒点未已,轧轧车行锄长堤。
步转南北如若邻,蒲苇蔽翠拂梢伸。
洲圩岸堤喧逗处,园圃露含妙花期。
相风听潮浪浊水,畅壶矜吟论欢愁。
暇日放歌高声赋,隐草溪石独饮醉。
凋钓红鲤眺花坞,倚游澜景一水居。
逐波心音望拢堰,舷舟长直下江南。
庭兰梳雅逢喻乐,青庐答答吹句曲。
风声水跃踏沐浪,合奏涛涌当歌唱。
些许山水断残秀,常居人家流柳平。
西尽红霞云萧萧,虚舟帆影落涛涛。
老聃无为者也道,孔丘之乎化逸儒。
虔诚施布泛传统,学说圣贤锤千炼。
侍笔题笺寄言文,勤酬南山寻隐圣。
儿孙绕膝好天利,稚子育教曼芳敏。
云卷云舒远近淡,山水相间借疏凝。
龙吟巅顶腾日出,故地漾影照荣归。
峦石青云居高处,鸿鹄鸣志在谓天。
明月映照潦湖边,文辞渡景依旧前。
才德辅就访高远,逐决施事话仁贤。
欲行不尽游子乐,劝斟留别与客尝。
青云行志览风骨,井蛙焉能向长天。
金戈铁马壮高凌,演义诉说指三秦。
弯弓摘星射满月,嫦娥拾缀广寒宫。
命运举杯击流斛,沙海捷飞烽尘烟。
见得几时桃花雨,凋落何曾闻滋味。
寄叹英雄识兄弟,携岁同年笑死生。
滴断淫淫阑珊处,窗外横柳有绿衣。
蜿步移嵬隐云中,依傍化识惹春风。
试登凌顶托惊天,云梯滚浪挂流潜。
无为山下无为湖,寂寥清韵借家途。
朦意倚美她在月,思象觅恍看桂树。
访雁载燕湖中居,着墨与君作梦浮。
惟弄不言真切切,幻醒天上空瑶帘。
满腹际会听风雨,耿赴红心作栋升。
箫吹杳杳唱谣曲,鹭鸶夜捕下河撵。
见荷赏野偶夫子,夫子早起看清霜。
霁云虹雾算年景,年景蹉叹复光芒。
功名老去书生有,题韪不才苏词广。
格律不拘句式讲,清逸难足欲弥彰。
人生冷暖倚祸福,诸子平生世故相。
空净山清临风曲,竹瘦桂媚傲枝霜。
融融良辰似醉日,缀缀腊梅恰君郎。
今朝几杯讴歌韵,老村草堂乐人心。
日渊挂幕西辞远,仙湖寺下惜钟声。
心神凝静释儒道,虔诚佛澈悟喻明。
相谐娉婷泽夜思,浣花淡生芙蓉池。
渌塘摇曳芙蕖叶,七窍玲珑满芳庭。
柳溪丹壑水流浣,漫漫平波一面湖。
淡藻茵繁说趣事,众心归一好光荫。
醒身怡乐精气神,健爽鼓呐拨经纶。
他日劳计想诸葛,安邦社稷辈中人。
风流一代传送广,百姓称颂领路行。
一马平川青煦娑,十步百步蔚轻扬。
千山百脉泽泉在,释然隙望迈空玄。
长风使节孤瑟寄,转换南北日归斜。
鸿渐寻宙射北斗,沐皎抒画太空图。
未知求秘种造化,探径物生著有度。
野座观宇离不远,随笔桂月看游物。
学科自然读昼夜,昼夜知晓有神仙。
慧通虑谋情致腑,身心渊悠养明静。
奇思妙想经常有,畅盈齐古无绝唱。
气壮山河谱美诗,达胜韶华好酒问。
人尤篇名成风景,隅山角地蕴秀灵。
凤凰丹羽凝彩润,半落文华不负人。
浮曙载笔挥毫墨,遒长催听度妙述。
莫见一作酬虚子,真意闻心穿蹉跎。
佩星争言疏涧溪,彻词满志正踌躇。
潦边细戏采泽菽,挥就墨毫点炊烟。
驰娉江海心抱月,悟世养性触天齐。
嫣婉摘露肃朝槿,清斋菩虔百盛春。
蕙歧蓊杂随摇曳,淡恬悟静解朝衣。
藤蔓纤攀映阶碧,篆章金石找青田。
矫翔九皋崔鸣野,竹篁檀清忽瑟琴。
鱼潜泽恩隐在渊,网罗幽辞招居贤。
拂度悟彻读古刹,篱庐梵心点吉门。
栖山雀乐满卷开,锦迎才栋为尔来。
释然不见菩提树,有志报国效真言。
贤人愚者作审慎,人生感悟在境界。
根慧无心依有心,海阔凌云终回首。
黑发不勤白发催,亘古天道酬雁飞。
爹娘期期人空瘦,无语光阴长嗟蹉。
浪滚砾尽沙金拢,劲草疾徐吹长风。
青春几度易变老,喜怒哀乐凭读莘。
踯躅徘徊一溜烟,驰马逐狮惟向前。
旧远糗事无遐顾,天真泽兰晨曦嵌。
大志乾坤挪天地,跪报父母泽成恩。
好男必走长城道,年少傲矫冲云霄。
风春霁澄化新物,愉留喜庆嗤凋零。
不堪旧日成往事,噩梦已醒行志铭。
故居老屋泽魁益,抚念闲遣依其秋。
阙韵盘昔悠悠起,汲取拂尘泉泛清。
李白归来一壶酒,借月醉吟诗书香。
远望平湖曦红暇,彤影领略蕴天光。
普陀山上悟禅念,琴棋书斋皆凤凰。
丹葩结秀衍曜日,溪谷红霞满天炫。
方圆水濛三亿尺,烟直氤氲潋湖光。
浩瀚苍茫录史记,史记长河洗文章。
驾山隐云寒士子,垂荫破晓点江山。
人间潮流澎湃汹,荣辱不羁窥旷达。
富贵如云揪荣华,痴儒拂道赢天下。
翰墨留隽缀思文,静时书痕有语画。
蘸藏墨扉镌绝景,气韵神闲话纵横。
理文痴谓题相送,苍狗唤星诗意浓。
饱读富斗无穷力,闯探学科战太阳。
大士高远系苍生,巾儒横戈繁望宸。
国富朝春漫歌阙,恰如创客满天显。
不拘改革三十载,祖国抖擞多精彩。
藤萝蔓牵绕高楼,闲夜未眠笑成就。
逐杯举酒庆岁月,徜徉恢宏喝金秋。
秋畈微凉蛐蝥叫,满院丰盈人喧闹。
颜容易老欲带劲,抱负清新宛亮明。
青春厚积取求索,岁月当歌不恐迟。
韶华终有虚空时,流光空负无心人。
不着浮尘随意风,耕耘载魁映山红。
披坚耜犁破万卷,听垄儒冠在眼前。
修书造语北阁藏,可莘梧桐晨朝阳。
凤鸣谣溪长流水,高低远近送还回。
余阙绕音怀古调,直望九天落清韵。
舍弃世俗操修行,不惊波澜度质能。
擎天赞云过谷峡,吹尽浮生浪淘沙。
劲草必有疾风骤,雾霾过后是铿锵。
茏芥葳蕤绿野小,无闻默默献枯荣。
谋士惟余天下我,状元冠军流岚池。
不胜绝顶逢高日,南山脚下煮茶茗。
成败不论自古有,英雄转瞬也玲珑。
年岁未改山不老,伏枥志在作成功。
少年成琢长柢固,俊朗繁鬓才多情。
咏松遒劲凌峭顶,士第锄禾恤布衣。
学勤起唤夜示读,别有清风书点卷。
才趣拾壶逸而雅,流觞逐赋泛塘池。
匹夫为贤见危解,好男报国惟德尚。
问学先生君行志,修身淡泊宁致远。
自强不息有所悟,誓把专心当决心。
学勤无穷发奋时,昏晓读书在檐边。
诗词淡雅任尔吟,辛氏名作复眼帘。
琴瑟敲打窗外雨,典故经学唐宋风。
朝代更替燎烽火,荼殇传承焚坑书。
诸子百家花齐放,汉武弄权独尊儒。
儒家论学有守旧,后生贯道要创新。
尊用三皇十六字,治国持重亢激昂。
深邃领略看潮流,依存风骚扬千秋。
士子学途无歧路,励志正道弃沧桑。
前程似锦醍醐顶,谢祖谢圣谢先生。
咏古唐诗三百首,山河开颜乐黄昏。
宵夜冬日数花点,瑞年瀌瀌遂人愿。
春来田埂人前忙,挥汗劳作湿花黄。
布谷催种啼耕种,桃李沃土浇绚芳。
锄禾躬犁星带月,簌簌牵牛露沾衣。
过后陵丘泓湖水,峦烟陋居扎茅檐。
牧笛吠音传叠嶂,粟米竹园郁郁香。
牛羊点头看童子,原朴未泯笑模样。
烟煴灼肥满村野,拽耙锹地种垅粮。
家田庥隆拾楹荫,春夏从随秋冬瑞。
乡野尔家住草堂,守拙暖墟依画上。
举魁五经行万里,草堂仍就是我家。
篇章句腴今已遒,四方才俊盛誉名。
好韵徽音至大雅,不言钟鼎修德行。
成材习苦细雕琢,积厚践铸必大器。
青柏遇寒愈轻松,橙石磨砺出秀嵘。
大巧若拙取自信,行笃博学审慎思。
祥天慈日跪恩识,始成厚学满乾坤。
不鸣还要勤苦学,飞时冲天更惊人。
风流本是看奉献,光阴为师增文贤。
万卷书章求规矩,明志识辨得方圆。
千年万载天朝日,扶摇登高九重天。
一带一路向世界,天下大同在我心。
浩浩东方与日杲,祖国多娇逾傲霄。
横贯四海穿荣慕,天马赤兔过银河。
今人有幸庆盛世,中西文化合璧和。
青史照见风流句,人间锦绣万代传!
.[引用日期]
.中国诗歌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蓟的功效与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