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简介 超级难度.张绣怎么玩

  官渡之战的大部分时候,是对持战。从挖地道和石头炮,从山顶箭雨,演绎了古代战场上最波澜壮阔的阵地战。  一: 交战前双方统帅和大战略思维  曹操就不说了,一代英雄,用兵如神,政治手段高明,综合素养在三国里无人出其右。这里重点解释一下袁绍。袁绍由于官渡之败,他的军事才能常常被大家所忽略。自反对董卓从京城逃出以后,他做了渤海太守,一点点做大,而且在讨袁诸侯中被推为盟主,应该说不是偶然的,也不能说就是靠了四世三公的阴德。他是庶出的儿子,如果靠亲戚关系,那袁术比他硬,但明显袁术的名声和口碑都没有袁绍好,说明袁绍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  《三国志》里,在讨董期间,曹操和袁绍有一段关于“事若不辑”的问题。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乍一看,袁绍比较实在,人家有方针有策略,有战略方向,曹操那个比较滑头。袁绍先问,结果曹操坏,先让袁绍说,说完了,他一句漂亮话就混过去了。度量小的人看来,必然是如此的。其实,这段话如果这样理解,曹操就是真是个滑头了。但按照当时的礼仪,袁绍既然问了曹操,他胸中必有打算,曹操让他先说,是谦让,不是滑头。而曹操后面的话,看起来滑头,实际上确有深意。  先说袁绍,他后面的发展,确实是根据自己当时的目标所进行的。他兵不血刃,直取冀州,赶走韩馥,又大破公孙瓒,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具有北方四州,兼有燕代骑兵,南向而争夺天下。袁绍言行如一,确实本领很大。  首先从他的大战略来看,取河北有突出的优势。一是河北没有像两京河南一样被动乱搞得破败不堪,人民死亡,农业破败,赋税无无所出,人相食。北方相对稳定和富庶,可以积蓄很大的力量。再有,北方的骑兵,对步兵有巨大优势,而北方有天然马场,又背靠燕代戎狄,能征集到大量的骑兵。骑兵在古代是巨大的军事资源,所以在群雄逐鹿的战争时代,河北尤其具有优势。一直到后代,宋朝因为丧失燕云十六州,失去马场,一直没有像样的骑兵和辽国和金兵对抗,以至于灭国。袁绍第一步就看中了这个物质的要冲,就好像在现代战争中,先夺取油田和工业基地一样。所以当袁绍灭了公孙瓒以后,其兵之强,天下无人能敌,确实也是事实。这不但是袁绍兼并四州的战术能力,也是袁绍的战略思维决定的。  所以袁绍之战略,不可谓不精明。占据北方的另一个优势就是休养生息。在中原,曹操,吕布,袁术,陶谦,刘备,张绣,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袁绍平静的在发展实力。因为他背后是燕代,没有大威胁。就好像下围棋,袁绍占了金角银边里的金角,背后的公孙瓒一破,袁绍便无后顾之忧。而曹操,破了刘备有袁术,破了袁术有吕布,再后面有刘表,有宛城张绣戳他屁股,还有西凉诸将的骚扰……就是因为曹操选择了一块四战之地——兖州。兖州破败不堪,军粮不济,四面受敌,所以曹操不得不疲于奔命,四面厮杀。而袁绍真正需要收拾的,只有公孙瓒。北方没有什么英雄和难啃的骨头。  东汉末年,曹操打仗打得厉害,打仗的经验也丰富,就是因为他选的地方是四战之地。袁绍很懂得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兵不血刃取冀州,比刘备取西蜀高明。而且他不轻易用兵,所以也造成了曹操对他的战力估计不足。界桥一战,在大战略中必须灭掉的公孙瓒面前,袁绍面对天下第一的强骑兵,以硬破硬,以攻对攻,强力出击得手,显示了巨大的杀力和威风。当袁绍两翼骑兵被公孙瓒突破,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袁绍同样鼓励手下殊死战斗,有决死之勇。这里不详细说界桥一战,总之,袁绍的战斗能力很可怕,而且他一直躲藏在暗处,不像曹操,打黄巾,破诸雄……从这个意义上说,袁绍的大战略,似乎比曹操高明。  曹操不停的用兵,其实是不停的冒险,只要有一次,在汴水战董卓,宛城破张绣,濮阳遇吕布,还有战马超……只要有一次不能死里逃生,运气差一点点,曹公就没命了。官渡以前,袁绍除了界桥之战,有过一点人身威胁,其他都占尽优势,没什么恶战。所以袁绍在河北一举做大,实力超过曹操和各个诸侯,其实是因为他的战略很高明,而不是小说里说的小家子气。  那么,曹操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袁绍的大战略毫无问题,甚至是挺高明的。曹操不能否认,他也没有否认。但是曹操当时起家不在河北,客观条件上,无法有袁绍已经是渤海太守的地利,加上家世、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不够,所以他无法学袁绍。他本身没有被朝廷封为郡守,其义军也是乌合之众,结果汴水一把赌得输光,后到扬州招募的又都是逃兵,基本上和当年刘备被打得落荒而逃一个概念。他的资本在于破黄巾军,而破黄巾军就是在兖州。兖州,徐州,破了黄巾军,他才有号召力,他才有资本积蓄力量。袁绍谋取了燕北金角,孙策取了江东银边,据有长江天险,曹操反而下出了围棋里最宇宙流的派别,中间开花。中间开花,他就不得不四面受敌,不得不疲于奔命,东征西讨,无岁不征。也符合了他的志向里说的“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但这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你在中间,谁有问题,谁有弱点,你可以打谁。你的自由度最高。这才是任天下为之的智力。以道御之。就像围棋开局走中间一样,飘逸是飘逸了,潇洒是潇洒了,但是实地没占,只要实力稍微不行,输得更快。曹操取中间开花,其实是大冒险。这个战略就是要冒险。刘璋暗弱,他不知道?为什么他不去取?因为偏安一方,不是他的理想。曹操志大才高,走出一步大力棋,其背后,是准备好了艰苦的搏杀和性命的赌博。袁绍选了一个最有利的战略,也是眼光独到。不能说谁对谁错。  从袁绍来说,灭了公孙瓒,自然要南下以争夺天下。到时候,曹操,刘表,孙权(孙策已经死了),刘备(刘备那时候已经投降袁绍),都得是他的肉。所以曹操在利用他和公孙瓒兵势难解之时选择出击,是个理想的时机。否侧,等袁绍完成了自己的战略构想以后,就真不好对付了。袁绍的谋士沮授,在官渡前哨战失败以后,曾经给袁绍出过个主意:不和曹操决战,我河北,兵多,人口多,富有,物产丰富,有粮食,有马队,我派骑兵每年来兖州、徐州骚扰你,你救左面我就打你右面,你来了我就走,反正不让你发展。你兵少,不可能四面防守,你如果想用同样战略打我,我兵多,合而围之。你想学我,你骑兵不够多,而且对你来说,骑兵太宝贵,这样冒险,万一被歼灭,就没了本钱。这个方法,就像宋代,金兵对宋朝,不停的骚扰黄河流域一样。骑兵往来骚扰,步兵追赶不上,打完就走。你输不起,我输得起。赋税年年不足,人力年年逃亡,你的国力,物质的对比就逐渐不行了,你靠什么资本来和我打?这是占据了河北的袁绍的优势。  可惜袁绍对自己的兵力和战斗力过度自信,希望一战解决问题,没有耐心用这个万全之策。其实这才是曹操真正担心的的策略,如果真是这样,曹公还真无良策以对,只能选择早日北上,和袁绍决战一博。这样,主动权反而到了袁绍手里了。这就是袁绍当年大战略的优势的延续,确实很高明。但他战略高明,占尽了优势,于是生了骄傲心,战术上没有同样的高明,结果功亏一篑。  官渡,是曹操想决战,其实袁绍不必决战。从力量上来说,袁绍休养生息,在北方只会越来越强大。曹操又要打刘表,又要打马腾,还要对付孙权,难受着呢。不干掉袁绍,曹操打谁都心惊胆颤,就怕袁绍出手,所以以前一直和袁绍结盟,也是这个道理。而袁绍不干掉谁,照样可以安守四州,积蓄实力。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二: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一  在战术上,袁绍的很多判断和指挥都是正确的,甚至有几招十分很毒,比如派刘备鼓动汝南龚都,刘辟偷袭许都……曹公分兵則前线吃紧,不管則老家被端,必敗无疑。曹公之对应,颇为艰难。另,袁绍刚灭公孙强敌,气势正盛,北方已定,无后顾之忧。而曹公西有韩遂马腾,南有刘表,还有江东猛虎孙策欲袭许都。  官渡之战是曹操发动的,从综合来看,发动的时机并不十分理想,难度甚至大于诸葛亮北伐。曹公最大的失误,在于误断了袁绍和公孙的战争。公孙北方强骑,胡骑闻之丧胆,曹公以为两强相争,兵势必久,于是想北渡黄河,袭取袁绍地盘。不料袁紹在界桥一战,以硬拼硬,以牙还牙,以力破之,公孙兵败如山倒。易京险固,而袁绍力拔之,可見袁绍之战场杀力,超过了曹操想象。曹操在讨董时候可能觉得袁军惧董,所以战力不强。其实当时是他傻乎乎的和孙坚两个人带着理想去拼命,袁军非不能战,只是因为没好处不想去硬拼罢了。官渡之战发动初期,曹军因为战略误断,己处于不利。袁军有了公孙铁骑,兵坚甲利,将猛卒精,加上士气正旺,曹公的压力可想而知。且袁曹本有盟约,曹公乘袁绍平定燕代之时毁约,人所不齿,故陈琳作讨曹檄文义正辞严,曹公舆论上也不利。  战前曹操对袁绍和公孙的战争出现了误判,本来想趁着袁绍大军在北方,派人袭击了黄河北岸的河内郡。河内太守原来是王匡,后来被手下杀死,已经投降了袁绍。曹操派猛将乐进渡过黄河,进攻北方,于禁屯于南岸,做战略预备队,摆出了进攻的势态。黄河渡口相继被曹操占领。本来,只要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如曹操所料耗时长久,曹操或则根本不需要一场官渡之战,就能获得胜利。  但是袁绍打神了,速度的取得了胜利和兵力,挥军南下,和曹操正面对战。操营诸人,不停说什么袁绍色厉内荏,志大才疏,见小利而忘命,干大事而惜身……其实,并不是荀彧,郭嘉诸人料敌如神,而是袁绍实在太强,不在舆论和气势上让曹公和全营将士兵有必胜的信念,人是很容易畏惧和崩溃的。既然不能投降袁绍,操绍必有一战,那么袁绍再强,也要挑选他的缺点扩大描述一番,给自己打气,也给部队打气。所以什么郭嘉的十胜十败说,包括曹操自己对袁绍不屑一顾的评价,其实才是真的“色厉内荏”。官渡是曹操平生最艰难的一仗,岂是文人遥遥羽毛扇子,神机妙算一番,就能料敌如神的。战场瞬息万变,胜负之机,就在顷刻。不能因为后来曹操真的赢了,就对前面,荀彧,郭嘉这些所谓有“先见之明”的判断奉若神明。何况,这也是赤裸裸的马屁词。输了,或许这些话在史书里都不会有了。  曹操北上,本来势如破竹,可是这个时候,袁绍大破共公孙瓒,公孙瓒杀其妻子然后自杀,彻底覆灭。袁绍从公孙瓒处得了大凯一千领,并有八百铁骑,旗下马步军十万,回师对付曹操。十万人马,在东汉末年,已经是个天文数字的部队。曹操汴水之战数千,后到扬州也不过招兵上千人……关于袁绍和公孙瓒一战的误判使曹操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和战术。首先,进攻是别想了,再想进取吃掉袁绍的地盘,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乐进于禁也真的争气,袁绍的前哨部队来救援黄河北岸,被乐进于禁连破三十余屯,斩将夺旗,虽然曹操畏惧袁绍大军最后都撤军南岸的官渡,但是先声夺人,体现了曹操手下强将精兵的风采和实力。  曹操手下,于禁,乐进,张辽,夏侯渊,曹仁,这些强将,都不是吃素的。从军事素养来说,要高于袁绍手下的大将。袁绍要南渡,就要开始攻击曹操南北岸的渡口。于是在延津,白马发生了官渡的前哨战。于《三国志》记录如下:  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  为解开白马之围,曹操声东击西,出延津,作出渡河向北进攻势态,逼颜良分兵去救。然后一举偷袭白马,结果关羽临阵斩颜良,袁军大溃。而在延津,曹操兵少,以500之众,以辎重为诱饵,击破文丑数千之众,斩文丑。张辽,徐晃,都在其中立了大功,只是关羽乘机逃跑到了北岸归顺刘备去了。这其实用的是是荀攸的战术,非常犀利。  破杀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虽然对袁绍来说,主力并未受损,伤亡的只是前哨部队。但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一旦被斩,三军为之夺气。袁绍不是不想打个漂亮开头,所以一开头就派出了猛将文丑和颜良。可惜这两个人用来对付乐进,于禁或者可以,而曹公亲自出战,他们就不够看了。刘备和文丑同来,而玄德公的军事本领,也不过尔尔,正面和曹操对战,于是又败了。  曹操还军官渡,在官渡等着袁绍。这个打仗的地方选的极其妙。如果曹操分兵把守黄河的各渡口,不让袁绍渡河,黄河太长,渡口太多,袁绍集中兵力,只要突破一个,其他的都是鸡肋。所以把袁绍阻挡在北岸是不可能的。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强大的水军。那么如果袁绍过了河,他总要选择突击口。对于袁绍来说,消灭曹操,在于消灭曹操的有生力量,掠地还在其次。因为只要曹操一败,各地州郡必然望风而降,不需要打仗了。你如果分兵掠地,反而可能被各个击破,所以袁绍也只有进攻曹操大营。官渡这个地方,袁绍背靠黄河,是背水一战,而曹操背靠许昌,运粮补给方便,其实是有地利的。但是曹操这阵摆下了,你袁绍虽然明知道对你不利,你也得接。除非你不渡过黄河来打我,那我没办法了,打我各州郡,你分兵不利,你自取许昌,我在官渡掐着你脖子。  反之,如果曹操退兵把部队分到各个州郡的城池死守,虽然可以依托工事,但是容易被各个击破。抽调主力,就摆在你面前,逼你决战,此曹公之明断也。而作为袁绍,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采纳沮授的计策,我白马输了就输了,我也不找会场子了,我见好就收,把你赶过了黄河,我也收兵,让你在官渡干耗着,等你什么时候退兵了,我派出轻骑兵来骚扰各地,让你民生不得安宁。这招毒辣而狠,但见效确实不快。有吞并天下之志气者,选择这一步,都有点窝囊。换了曹操,或许也不会选。于是袁绍作出了选择,进军官渡,我接你这招了——打。  有很多学术文章分析官渡之战的军力对比,结论一般是陈寿三国志里说的十万,但这个十万是袁绍用来对付曹操的总兵力,并不是渡河大营的总兵力,实际的总兵力应该在八万左右。因为北岸的据点当然也要防守的,粮道也要防守的。而曹操的兵力,应该在3-4万。陈寿说操兵不满万,是不对的。因为不满一万是不可能抵挡数量多于己数倍的敌人的。冷兵器时代,军队对持,实力对比不能悬殊太大。袁操以大营对持,如果人数极其不对等,没法对持。  其实曹操也不是凑不齐更多的士兵,但曹操的大战略决定了他必须分兵把守。他要防着孙策,刘表,马腾……一帮孙子呢。所以钟繇防守长安有功,不仅使得曹操的西面没有忧患,钟繇还从长安送来2000匹马,实在是雪中送炭……不能不说,这是超级的后勤部长。袁绍看运粮渡河实在不方便,就选择了在大营附近的乌巢屯粮。他的考虑是,一,乌巢屯以重兵守粮,足足有一万人。二,距离袁军大营非常近,救援也方便。如果曹军来袭,可破之,乘机大胜。这里切不可以为,袁绍是善类,留着个粮仓给曹操乘虚而入。他把粮仓建立在此,是为了成为破曹的诱饵,你不来便罢,来了就破你,不来,我粮草安全,也没损失。  所以什么许攸投降,献计曹操,然后袭取乌巢,好像是神机妙算,其实,这样明显的事情,作为军事统帅的曹操和袁绍居然想不到,还算是计策,才是大可笑的事情。这也实在是事后诸葛亮了。其实他可以先袭取濮阳,选择一个坚固的城市作为粮仓,然后在粮仓附近设下圈套,反而可以打一次很好的歼灭战。曹操之所谓迟迟不敢出击乌巢,不是作为用兵如神的曹操他想不到,而是乌巢屯有重兵,距离袁绍大营又近,一旦进攻失利,腹背受敌,袁绍如果乘机攻取曹军大营,则反而是曹军大败了。战争和武术一样,进攻是双刃剑,出拳是可以击倒对手,但是你出拳没有击中对手,就反而是对手的机会了。切不可以为,什么曹操得了许攸献计,想到了袭取乌巢这样的妙计,于是神机妙算,大破袁绍,这真把军国大事当过家家了。  这就是两军官渡对持的开始。由于双方兵力庞大,一时间很难决战分出胜负,各自接营对持。在对持中,袁绍采用了刘备鼓动老黄巾刘辟等人袭取曹操后方许都。这招战术颇为毒辣,曹操没有这个能量袭取袁绍背后的燕代之地,而许都四战之地,人所垂涎,很容易被鼓动。刘备未必是为了袁绍所以反叛,他本来就是有野心之人,只要时机合适,本来就是要起事的。但袁绍也无所谓,等破了曹,TMD什么都是我的。
  三: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二  这里再补充几句刘备的故事。官渡以前,袁术被曹军大破,袁术去投奔袁绍,结果人到半路就死了。曹操派刘备追击,结果刘备到了徐州反而杀了曹操的车胄,公开反叛曹操。曹操派军讨伐刘备,不果,反而被击败。可见刘备毕竟不是豆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曹军终于重兵攻击刘备,结果刘备挡不住,抛弃了妻子,逃跑到袁绍哪里去了。关羽守下邳,也受不住,投降了。张飞占山为王做土匪了。  刘备的反叛其实是有预谋的,他自己做过徐州,在徐州有人脉基础,所以敢在徐州动手。这个时间节点,正是曹操出兵准备进攻袁绍之时。其实这个时候,袁绍已破公孙瓒,但消息传到许都,需要时间。在理解三国的事件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那不是一个信息时代,没有无线电广播,更没有微信。所以北方战事的消息等到曹操知道,公孙瓒已死多时。三国时候的情报,非常困难。所有的情报都是要靠书信和口传的。在这个节点,曹营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赶快打袁绍,一种是讨伐刘备。结果曹操选择了讨伐刘备,他担心刘备在徐州日久,获得人心,不易攻取,成为他和袁绍对持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况且徐州是个大洲,人口不少,起码能征集到1-2万人马甚至更多,一旦刘备羽翼成熟,收拾起来麻烦。所以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力,起主力大军,击破刘备,活捉关羽。  这个时候,田丰劝袁绍出手攻打曹操,因为袁绍已经从公孙瓒处抽调出兵力了,但袁绍没同意,说小儿子生病,没心情。一代枭雄的袁绍,因为儿子生病,没心情打仗?这种袁绍,那还能打败公孙瓒,统一河北,那这个三国时代的英雄也太好当了。其实是袁绍也是不愿意看到刘备做大。刘备此人,反复无常,有奶便是娘,袁绍心里也觉得是个辣手的主。还有就是袁绍自己也想要徐州,但是他出手去打刘备,反而会被曹操所乘,舆论也难看,不如让曹操去动手,他找机会渡河击破曹操,到时候徐州就唾手可得了。如果去救刘备,让刘备做大,万一将来曹袁决战,刘备倒向哪一边,很难说。又或者刘备获取渔翁之利,倒时候来收拾袁曹残兵,也未可知。总之,刘备不可纵,灭了活该,所以他托词小儿之病。  还有一点,徐州,曹操是屠过城的,很不得人心。这次又去打,将来只要曹操的主力部队不在徐州,策反,鼓动,都非常容易。在后来的历史中也可以发现,曹操在徐州的统治一直不太稳固,他的根据地还是河南。所以后来关羽破七军,威胁襄阳,樊城,曹操才慌了手脚,而孙权袭击合肥,曹操只是派张辽打打。徐州,淮扬,本不是曹操的重点。所以曹操袭取徐州,但并不容易在徐州建立威信。徐州的豪门,大族,也不鸟曹操,反而亲近刘备,刘备一败,只有投奔他袁绍,他无形之中得一支残兵使唤,有啥不好?刘备不败,可以牵制曹操兵力,以曹军疲惫之师时候袁军一击,多好。袁绍更想要的结果是后者,于是便眼看着刘备和曹操火并。如果他在这个时候进攻曹操,曹操只能先退兵来对付他,甚至刘备可能和曹操重新结盟来对付他。  其实官渡之战,大多数人就知道曹操以少胜多,再知道的多点的,就知道个乌巢奇袭,其实前前后后,许多惊心动魄,白马延津之战,曹操的指挥水平,超一流,而在小说里,成了关羽武圣人的个人武术表演。陈寿的《三国志》里,说白马之战,关羽刺颜良于万马军中,斩其守还,历来争论很多。古代军队作战,两军作战。一般主将都再后面督战,这是规矩,没有自己冲锋的道理。否则主将带头冲锋,敌人前锋有勇士,一旦主将被杀,后果不堪设想。大将肯定是坐镇中军调度指挥,像吕布,张颌,这种亲自搏战的,是情况危急之下,鼓舞士气的特例。  曹操派张辽关羽出击白马,关羽只是个冲锋队长,张辽才是指挥,关羽急于立功报答曹公,故出力死战,正好碰到颜良,杀了他。绝对不是摆好了阵,关羽一匹马能突破千军阵前,杀了颜良,还能安全的返回?这属于小说家的YY。关羽真那么神,怎么可能在麦城败逃跑,被马忠三十多个骑兵追上,就全家带口被杀了?真那么神,下邳被围困,他也不用投降曹操,冲出去好了。小说里当然都是大将对决,而史书里说关羽刺颜良于万马军中,斩其首还,确实让人有无限遐想。不了解古代战争的,反而想得简单,倒不觉得奇怪了。最有可能的情况是颜良被杀得大败,撤退逃跑的时候,被关羽追上,瞎猫碰上死耗子,又或者,操军前锋已经打破袁军,使得颜良只能带领亲兵搏杀,正好碰上冲锋队长关羽,立功心切,一矛刺杀颜良。所谓出入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样的神话,还是留给美国的无人机吧。冷兵器战场非常残酷,个人的勇力作用还真的不大。  袁绍在外交和战略上,确实眼光独到。但是临场战术指挥,确实逊曹操一筹。很多人以为,袁绍在官渡之前,丧失了进攻曹操的最好机会,我认为是粗浅的。袁绍是曹操的心腹大患,如果袁绍出兵,曹操肯定会放下刘备来对付袁绍,结局和后来的官渡其实是一样的。反而刘备这一步怪棋,很可能来和稀泥,或则借机坐大。  结果,袁绍坐视刘备的失败,果如其料的等来刘备的投靠。袁绍后来还利用刘备的能量去袭扰曹操腹背,可见袁绍计谋之深,手段之高明。当然,战场有意外,那万一刘备没逃出来呢?比如被曹操杀了?其实这个对于袁绍是好事情,刘备在徐州,向有威德,如果杀了刘备,必然得罪徐州大族和民心。陶谦虽然没有三让徐州如小说家言,但是陶谦死了以后刘备众望所归,大家推举为首领,确实不是使用的诈术,此人的威信和个人魅力,确实在徐州是深得人心的。在徐州打败刘备,只有对曹操的统治更加不利。如果杀人一多,就更妙了。当然,实际的结果是,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速度取胜,既没杀多少人,也没废多少力气。其实袁绍如果乘机出手,由于曹军胜利神速,未必能淘到便宜。刘备在曹操面前,军事战术能力都差距甚大,手下人才差距更大,不敌也是必然的。这是袁绍表面上在官渡之前可以和曹操决战的机会,由于袁绍的正确判断,没有贸然出手,所以没有开战。这个事情被小说和史家杜撰成了袁绍优柔寡断,为了儿子生病而误大事,实在是不太符合逻辑的。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各有优势劣势。曹操出牌屯兵官渡,袁绍接牌,渡河扎营,都是谨慎的军事行为。接下来袁绍出牌,鼓动刘备利用个人关系和魅力,使得曹操背后起火。曹操分兵则不敌袁绍,不管则后方危急。
  也要说下双方的舆论准备。战前的宣传战是非常重要的,涉及到人心背向,孙子兵法里说的是兵家大事。双方都深读兵法,高手对决,没有人傻逼,所以有了战前的宣传战。袁绍,他让大才子陈琳写了檄文,但是田丰,沮授还是以万全之计劝他不要举兵,结果田丰被袁绍关了起来,沮授的私人武装被袁绍解散。不可否认田丰和沮授对袁绍忠心耿耿,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是很中肯的,如果真的按照他们的去做,说不定袁绍还真能获得天下。但是,战与不在,只有一个选择,定了战,就不能有不同的声音,袁绍收拾这两个,也是战前舆论准备的一部分。  后来曹操赤壁大兵压境,东吴一片投降声音,逼的孙权轮剑砍桌子,说再有言投降的如此桌子。这话,是警告他平时当做长辈的张昭和张宏的。孙权的作战决心非常大,袁绍也是一样,他前面不想救刘备,结果托词儿子生病,装腔作势,一旦下定决心收拾曹操,他意志非常坚决,就像当初收拾公孙瓒一样。  官渡之战,是动用了他可以动用的主力实力的,尤其是从公孙瓒这里搞来的八百铁骑。这种力量,在平原,几千步兵给随便一冲就完蛋了。这是中原诸侯都没有见过,无法想象的恐怖骑兵。袁绍有大铠甲一千领,曹操只有二十领。至于发石车,弓弩,军鼓,旗帜,所有的作战物资,他比曹操要丰富的多,这在后面的攻坚对持战中,曹操一直落于下风的直接原因。袁绍是个政治高手,不打无准备之战。  从舆论上说,还有个问题,就是河北人民,至少河北贵族,诸将,是不是同心协力南征呢?其实所谓人民,在三国是个笑话,大多数百姓都不知道国家有多大,不识字,指望他们有判断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民心,其实就说河北的贵族,将帅,想不想而已。老实说,不太想。为什么呢,袁绍在河北,治理得法,国富民强,小日子过的不错,为什么要到南边去拼命呢?对于这些手下的贵族来说,必然得有好处才行,而不是主公一道命令,大家都听了。而且袁绍本是世家子弟,军中亲戚关系复杂,还真不好都不给面子。所以袁绍一定需要打仗的理由。曹操的背叛,背信弃义,是最好的理由,这种狼子野心,今天他都渡河打我们了,你不灭他,将来等他强大了就要来打你。用阴谋论的角度说,袁绍可能在攻打公孙瓒稳操胜券以后,故意撤走黄河南岸的实力,引诱曹操为了利益来打他。甚至在一开头的前哨战中,故意派出弱兵,吃几个败仗,让手下的贵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然,等到他派出颜良文丑进攻白马,那是动真格了。可惜即使动真的,在局部战斗,他也不是用兵如神的曹操的对手。袁绍一开始的消极态度,可能是一种悲情舆论,用来获得河北统一决战的舆论和信心。否则,袁绍强大,曹操弱小,曹操又是袁绍的盟友,为什么要去打曹操呢?你袁绍为了夺天下,我们臣子有啥好处?田丰,沮授,难保不代表袁绍手下很多人的意见?所以他不得不杀一儆百。  袁绍在河北积蓄实力那么久,本来是希望通过征讨曹操来一次总爆发的。杀败曹操之后,他一定会立刻平定刘表,征讨江东,和曹操的大思路子是一样的。官渡之战,袁绍八万人马损失在南岸,只有宝贝的八百铁骑兵逃到了北岸。损失如此多的部队,袁曹的实力对比,也只是从进攻变成防御。如果不是袁绍早死,二子相争,被曹操利用,曹操想平定河北,可能他有生之年都做不到,可见袁绍在河北留下的实力多么可怕。袁家致命的失败,是在继承权问题上犯下的错误,还不是官渡。官渡决战,之多是袁绍一时无力再南征而已,曹操想夺取河北,门都没有。结果袁谭袁尚大交兵,打了个你死我活,于是曹操才挥兵北上。即便如此,曹操打河北,仍旧千辛万苦。打下河北,他是真的踌躇满志,写下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样的得意之作。  袁绍,就好像下围棋,开局下的好。结果,中盘和曹操争夺的时候,杀力不够,给吃了一条大龙。其实还是有翻本的机会的。结果,老子死了,儿子来下,还两个人意见不和,最后收官子的时候被打败。  官渡之战的开局,其实袁绍是有利的,这个和他充分利用谋略有关。在舆论方面,他获得了手下的支持出兵,也获得了道义支持,另外,袁绍还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张绣和刘表。刘表是个滑头,答应是答应,其实是出兵不出手,希望你们打个不亦乐乎。张绣本来打算帮助袁绍,张绣反叛宛城,杀了曹操的大儿子和典韦,袁绍争取张绣,是对的,仇家嘛,这是袁绍的政治谋略的体现。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张绣手下有个牛逼的主儿,贾诩,力劝张绣归顺曹操,结果袁绍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加强了曹操的实力。张绣手下,有战士万人,曹操有了这股力量,才能拼凑出2-3万人的士兵到前线。在官渡对持的,大约是袁绍4-5万人,曹操2-3万人,其他都在各个战场。什么曹操兵不过万,袁绍十万,十倍的兵力在阵地战中居然不能取胜,这是搞历史的人,都是书生,没见过战场的缘故。  在两个人都决定决战之后,双方的实力对比(其实不只是兵力对比),曹操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别看在北岸打了几个小胜仗,但袁绍主力未动,这些只能鼓舞士气,却不能影响战争的大局。曹操方面,打袁绍,就是夺取利益,没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曹操也没有什么檄文可写。当然,也不能说曹操不对,他不打袁绍,袁绍迟早也要灭他。所以曹操的舆论,战争动员,反而和袁绍不同。他是要解决的是自己这方面贵族、部队的畏惧心理。人不傻的,谁不怕袁绍的实力?打仗不是吹牛,毕竟是要靠实力的。所以,郭嘉的十胜十败说,正中曹操下怀,其实,怎么说的无所谓,反正就是要说我们必胜就对了。其实曹操自己心理都没底,必胜只是转给别人看的,郭嘉这个马屁,拍得足足的。如果是曹操自己说的,怕人说他刚愎自用,结果主要的谋士郭嘉,荀彧都这么说,就可以服众了。曹操并不是高兴马屁,而是高兴郭嘉懂得自己。这个时候,必须要有人这样说的。这些道理,郭嘉不说,曹操岂有不知?真把曹操当小孩子了,但是必须手下人捧杀,曹操似乎还是经过权衡以后,恩,确实必胜,那么我们打吧,戏,得这么演出。可惜手下武将未必看得出来,这几个计略高手在舞台上挤眉弄眼,这个才是默契。  其实武将的理由很简单,袁氏积累已久,钱,女人,粮食,财宝……抢到了都是我们的。曹操也只能诱之以利,否则,士兵为何死战?你得天下,他得珠宝女人,这个是千古战争的核心。所以也怪袁绍这个大财主太会积累,搞得曹军眼红。曹操的舆论准备,和袁绍不同,但也算完成了。  曹操理亏,带了一群强盗,袁绍贵族,带了大军来平定叛徒,决战就爆发了。
  四:战前的时机和前哨战之三  其实,政治上说,袁绍更早看到了汉室将亡,毕竟他在朝廷的地位比曹操高,所以很早就开始为己谋私了,要不然为什么出了朝廷往河北跑?曹操始终对汉室还有形式上的幻想。袁绍谋废立,曹操拒之,不在对错或者正义邪恶,而在取舍,曹操仍有很强的正统观念,当然也和时代有关。孙权,曹操,都有很恶劣的屠城经验,反而刘备沒有这类污点,他军事能力不及曹孙,道德舆论确实优势,才吸引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河北国畗民强,农业未受破坏,且兼有燕代之众,大辽,金国以之俯视北宋,狼吞虎驱,中原不能与之争。反观河南,关中,董卓之乱,千里白骨,人相食,民不聊生,经济基础薄弱。袁绍在讨董时就看中了最有利的地型,后兵不血刃取冀州,破公孙得幽州,掠并州,或青州,赶得北海孔融无路可走。  徐州,曹,陶,刘,袁术,吕布,人人欲得,争了个你死我活。袁绍青州和徐州接土,袁绍从来没来夺徐州,为什么?刘备新得徐州时,吕布便都能攻破。袁绍,公孙这硬骨头都吃得下,为什么不去碰徐州?徐州有三不宜拿。一,四战之地,拿了是烫手山芋,抵抗打仗都来不及,如何休养陪养实力?二,徐州直接和袁术接壤,袁术向西发展须取曹公大本营,向南是江东野蛮人之地,向北就是徐州,一取徐州,必和袁术发生正面冲突。二袁不和,将来必有—战,但诸雄未灭,兄弟先争,到底难看。第三,徐州虽富,但其所在乃华东平原,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若中原铁骑开到,便易平定。所以关键在你有没有铁骑,而不在你有没有徐州。所以,陶死刘代,吕布赶走刘备,曹公杀败吕布,刘备又到徐州反叛,其间还混杂着袁术多次来攻未果……占有徐州的,从来不太平,袁绍不过冷眼旁观,等若官渡胜了,没有徐州的会占有徐州,败了,有徐州的也得拱手让出来。袁绍很懂得运用外交和政治手段解决,兵者,国之大事,袁绍不喜欢轻易用兵,也是氏家子弟的代表。他是贵族,不是野战派,相对,刘备不过小混混出身,曹是流氓头子,孙家则一窝打手。  其实古代战场,物质条件对战争的影响相对小,而统帅的水平和现场判断,对战局的影响非常巨大。否则,官渡一战,战争的天平,肯定向袁绍倾斜。袁绍选取的发展策略,都是非常运用谋略的,反而孙策和曹操,更多使用蛮力。平定江东野蛮之地,其实非常危险难测,也只有孙策这种野人会去干,袁术是不会去干的。  徐州这一块,虽然在曹操手里,却对袁操的决战,起不到什么作用。刘备在徐州反叛曹操,袁绍名义上派了象征性的部队帮助刘备,是为了留个人情,做个样子。他并不想真的帮刘备,他在黄河北岸的佯攻部队,被曹操的于禁、乐进杀得大败,斩杀二十余将,因为一则不是真心打,一则是狠冲。而一旦袁绍主力到来,曹军马上撤退到南岸。曹操在决策迅速消灭反叛的刘备时候,大家担心袁绍的时候,曹操说袁绍谋迟,不用担心。其实是曹公看得出袁绍不会真心帮刘备。若袁绍欲得徐州,早得多时,何必等到这时。另外,占的地盘大,固然人口多,赋税多,粮食多,人才多。但是,你也得分兵把守,你的精力也分散多。  三国時一个將才,要掌握的东西非常多。周瑜,曹操,孙策这些人的超一流水平,决不是摇摇扇子,出几个妙计就能概括的。今天的军事指挥官,可以借助辅工具太多。东汉未年,一张准确的战场地图都没有,必须现场亲自堪查。通迅也没有,仼何一件事都须快马使者传递,中途还不安全。气象预报没有,只能依据本地人的经验。况且,一旦交战,战场情报常常不明,只能凭经验想象决断,难度之大,非今日可比。加上医疗条件差,士卒方言不通,士卒到下级军官都不识字,语言都沟通有问题。其实作为统帅,面临的实际问题非常多,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  战时的军队管理更难。需要在伤亡,混乱的时候保持军令和秩序。传令官一死,军旗一倒,无数人就陷入混乱。一旦无序,骑兵可能踏死自己步兵,弓箭手也可能杀死自己人。所以战场军令如山,士卒不练,不听指挥,就是乌合之众。黃巾军勇悍,却抵不过正规军。士,将,都重在练、令、勇,反而个人武艺并不是重点。所谓锐卒,在令行禁止,进退如一,所向无前,不计生死,并不在刀枪击剌杀之武术。
  五,战前准备一  古代战争的准备,除了人心,最主要的是三条,练兵,粮草,战前勘察和情报。兵,征集来没用的,要练,要对鼓声,军旗,要看得懂,要会执行。靠突击练几天是没用的。弓箭,盔甲,旗帜,战鼓,帐篷,一切的器具,要打造。每次战争,有损耗也有缴获不一定缴获的比损耗的多。这就需要征用很大的民力。而当时主要的民,就是农民,你不让农民务农,来做这些事情,那么粮食从何而来?征集粮草,说的好听叫征集,其实,就是到老百姓这里搜刮。所以每打一次仗,必须深思熟虑。打官渡,曹操竭尽全力,所以光是准备工作,就花了六个月。他已经把弦拉到了极了,如果败了,他下面离心离德,各州县恐怕也要起来造反了。  刘备的汉中争夺战,诸葛亮在成都已经没实力了,结果手下告诉他,关键时刻,男子当阵,女子当运。最后年轻妇女都征伐去做搬运工了,才有刘备在汉中的胜利。  当然曹操也必须抓紧时间了,因为渡河作战,到了冬天黄河不能渡船,粮草便不能运输了。在曹操的进攻作战的计划中,他需要渡河到黄河北岸,同样需要粮食运输。一旦冬天冰封,部队就要饿肚子了。乐进、于禁,在有限的时间内,打败了袁绍的守军,和装模作样帮助刘备的部队,等到了冬天,估计又撤回南岸了。第二年春天,袁绍才亲自到达黎阳。春天是开战的季节,但是也是很危险的,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个时候开战,征用民夫,其实已经是杀鸡取卵了。  白马的前哨战,曹操算获得了局部的胜利。八月曹操进攻,等袁绍回师,曹操吓回南岸,这个时候已经是冬天,袁绍想过也过不来。这也就不难解释,曹操为什么在正月里平息董承王子服等人的政变以后,立刻去攻击刘备。这个时候,袁绍大军不能渡河,他如果要救刘备,只能分兵去徐州救,还要影响他自己的决战。况且他多数不会去救,而曹操也看准了这一点,所以他抽调了主力部队去干刘备。因为袁绍过不来,大营空虚不怕。怕的是打刘备打得不够快,黄河冰雪已融化,那时候若袁绍来攻,他只有暂时放弃刘备,回来对付袁绍了。所以曹操能大兵压境以闪电战击败刘备,也是季节对了。  另外还有个时间节点,就是八月份曹操发兵去攻打北岸,但九月,曹操已经在官渡挖工事了。之所以在之后的对持里,曹操能以劣势的兵力,器械,抵抗住袁绍的巨大进攻,和他未雨绸缪,极早的开始工事作业有关。这说明,他很早就预设了最后的防御地点——官渡。进攻,可以进取河北,如果事不成,则退守官渡。虽然他对袁绍和公孙瓒的作战时间的长度预判失误,但是他本身就有两套作战方案。曹操如果晚几个月才想起来官渡驻军决战,他已经必败无疑。工事的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曹军的生死存亡。不打阵地战,若是野战,曹军再多2万人,也将失败于袁绍北方来的强悍骑兵之下。实力的绝对差距,是无法用指挥来弥补的。  后勤,就是战争准备。铁骑,不等于战马,也包括马铠。马铠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非常昂贵的,否则,骑兵是很容易被弓弩射倒的,这是重骑兵和轻骑兵的区别。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马镫,骑兵最大的作用是冲击,而不是马上作战。这种所谓在马上大战三百回合,在三国时代不可能想象的,人早掉下马去了。养马,需要马场,关在马棚里的马,和散养放牧吃草的马,水准不一样,所以马场很重要。蒙古,现在的辽宁一带,有很多马场,都是袁绍地盘。但是,又不能忽视中原,因为宋朝的中原和三国时候的黄中原不同,三国时候,黄河流域还不是黄土高坡,森林草地还比较多,所以仍旧可以养马,不像宋朝那时已经完全没办法了。  部队到了前线,马就只能吃草料了。骑马,在三国和汉代都是奢侈品。运输当时主要是牛车,每匹马一天要消耗克粮食,而牛才500克。还有马不能光吃草料,干草和放牧吃的鲜草不同,营养不够。这马和牛都是重体力活儿,古代为了让他们有力,只能喂粮食。况且,草料不是草料干,不能压缩,运输起来非常不方便。  能出兵多少打仗,和能征集到多少物资,能征集到多少民夫有直接关系,不是光兵力的多少。三国骑兵稀少,除了马消耗大,还有就是马难弄。蒙古人横行天下,靠的是马。东北亚,都是大平原,草料丰富,所以蒙古人长驱直入,打的俄罗斯和中亚诸国叫苦不堪。没草料,骑兵没用。征集的民夫,本身也要吃饭,你不能饿他们,饿了没力气干活,你还征集他们干什么?具体的计算公式,现在很难查证,但是,当时曹操手下的后勤部长,应该由一本很完备的账本。什么时候能调集到物质开始进攻,何处需要调集多少,都是要下任务下指标的。若老百姓实在穷的没有了,你硬抢也没用。所以内政高手非常重要,诸葛亮对于刘备集团的关键作用也在这里。打仗,毕竟还是实力的综合对比,不是光靠华丽的战争艺术。  当时,弓箭也是奢侈品,像张艺谋电影里,箭如雨下,那TMD简直是比美国兵还美国兵(打仗不考虑火药),那是绝不现实的。弓箭全是手工制作,箭头是要炼制,还要手工打造出形状,比三角楞,透甲锥等等。打造军器,你便需要许多铁匠,而本来他们都是打造农具的,没有农具,耕作就会受到影响。还有器械,法石车,石炮,石头弹射器,基本都是用木头做的。而且打仗非常容易损坏,敌人来了,烧你,砍你,木头做的,能牢固到什么程度?这便需要很多木匠,不能指望当兵的都会做。这些其实是技术活儿,做法石车,弓箭,弓弩,盔甲,打造兵器,都需要大量工匠。工匠何来?还是民间征集,而如果地方如果穷苦得很了,第一肯定是种地,然后才有工匠,所以这一点上,拥有富裕北方的袁绍占了大便宜,曹操是非常艰苦的。  为什么袁绍那么自信,是因为在敌我判断上,他庙算于心的。兵力,物质,战斗力,粮食,可以调集的社会资源……算下来他胜算很大,他才下下决心决战,否则,他完全可以采用沮授的持久战术,拖垮曹操。
  六,战前准备二  很多人纠结于袁绍和曹操的兵力对比,实际上曹操3万人左右,袁绍8万,这是固定数值,但是在官渡,大家能展开的兵力都是5万以下。因为人吃粮食马吃草,后勤再能供应,有道路的限制,旱路运输是不能和水路相比,不是条条都是大路,很难展开超过五万的兵力。另外,人数不代表战斗力,总人数里也得包括医生,厨师,工匠,苦力……他们也得吃饭,但是不能作战,所以对比兵力要看条件的。国民党抗日,兵力大大超过日军,还吃败仗,不是无能,是装备差距巨大。今天,我们无从知道袁绍的具体的器械配置了,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袁绍的装备,要比曹军精炼的多。弓弩,发石车,甲胄,马铠都要比曹操成数量级的多,是真正的倚强凌弱,而曹操唯一的对抗机会,是拖袁绍进入阵地战,靠事先修筑工事的地利苦撑。如果容袁绍进入野战,曹操必败无疑。  必须明白,曹操是野战高手,但是高手不能代替实力的巨大差距。还有,渡过黄河需要船,袁绍和曹操都没有像样的水军,所以只能征集民船,在黄河上的运力都十分有限。这样问题就来了,谁渡河谁吃亏。曹操渡河打袁绍,都是先头部队,主力没敢过河。但是要打对方,又必须过河,真的决战,你主力不过河怎么行?所以本来曹操的算盘,是乘机袁绍北面面对公孙瓒强敌,无力南守,在黄河北岸先打下一两个郡,依据其坚固的城防,屯粮建立根据地,然后等发展到有条件的时候,再北上和袁绍决战。但历史没有给他时间,他只能退守防御阵地——官渡。  不得不说,在纯粹的军事领域,袁绍又比曹操差了一筹,但在大战略极调配物资,战争准备的能力上,袁绍反而强。  接下来说说什么是工事,当然,修建一座城池是最厉害的。里面可以睡觉,防御,屯粮,比营寨好用多了。但是建设城市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质,曹操是来不及在官渡这样干的。最基本的是营塞是木头栅栏包围的,后面是帐篷。只能隔断敌人轻骑兵和小股部队的骚扰,敌人主力来攻击,必须出去迎敌,否则必败无疑。再厉害点,后面建造箭塔,敌人来攻,可以射箭,但是也只能对付小股部队。敌人用火箭可以破你,再往后,就是用土堆城了。  三国时候的城市,都是土城市,就像今天的平遥城墙,也是土夯。土夯城墙,对于曹操的官渡,人力物力还是不够。但是可以在木头后面尽量堆一定厚度的土墙,人可以在后面射箭,死掉了,替补上去补充,这样,就不怕敌人的火矢了。这样的土木结合的墙,仍旧容易被冲车,发石车,打开缺口。但有工事,比没工事好,依托工事和对方对射,总是伤亡小一些的。  袁绍没有时间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所以一开始曹操还以为有机可乘。结果在袁绍临时搭建的营盘,曹操的主动进攻被打得灰头土脸,不得不转入防御。可见袁绍肯定在军械的弓弩,石头炮上占优巨大优势,虽然不依托工事,曹操也奈何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曹操对进攻乌巢非常谨慎,是可以理解的。乌巢也堆砌了土木的营墙,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并且有一万人驻守。这是非常庞大的兵力,也只有因为袁绍兵力富裕,才能抽调这样强大的实力防守粮仓。另外,从防御作战来看,发石车,箭塔,移动缓慢,曹操偷袭乌巢,受当时的器械技术条件限制,肯定没有办法带重型的攻城工具。作为固守的一方,你有无穷的弹药可以用。而作为进攻一方呢?你的弩兵能带多少箭?发石车能带多少石头?  曹操的坚固工事,让他占了许多便宜,但是,他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困局,他无法击破袁绍大营,又粮草不济。而袁绍,虽然一时无法击破曹操大营,但是持久能力更强。双方的实力对比,正在向曹操非常不利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袁绍决心发动的大战役的决心,并没有什么不妥。而曹操把战场设在官渡,也非常精明,占了许多便宜。客观上让袁绍渡河以后没有坚固的城市可以屯粮。或许曹操的本意,是你只能通过黄河运输后勤,和我对持到一定程度,你粮草不济,只能退兵。而袁绍大胆的把粮仓建设到了对岸,反而让曹操感受到了物资压力。  这种对弈,不能简单的看做是一方愚蠢一方聪明,我看到很多写三国的,包括专业的史料,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说袁绍在乌巢建设粮仓是大失误,我不这么认为。其实曹操最后不用奇兵,已经必败无疑。不能说袁绍这个粮仓建设的就是错的,否则,袁绍兵多,一旦粮草捉襟见肘,可能最后的结果就是无法破曹而退兵。虽然实力未损,但发动战争的意义就没有了。袁绍肯定算到了这一路,所以不肯像我们很多事后诸葛亮的历史学家那样,在北岸建设粮仓。打仗,本身就是冒险,一点风险都不冒,怎么可能?  另外还要解释一下弩和弓,弩的准头和射程都要比弓大很多。,50-100米杀伤力,弩,可以到200-300米。当然,群放的弓,可以用抛物线远离,放得远些,但是那样的射击没有准头,只能靠密集射击,物质消耗有巨大,不能常来。但是,弩,重新装弹麻烦,而且,沉重,携带不便,弩兵必须还有后勤人员携带设备和弹药,所以,更多的时候弩是防守兵器。弓,轻便容易携带,身上一背,箭自己带,所以是进攻防守都是可以的。  情报战,在古代非常难。获得情报的途径有,对方投降过来的士兵和将领,但是,也可能是对方的诈术。自己抵近侦察,指派细作,相对可靠。但是细作很难传递消息,因为没有信息工具。传递消息的人,其实是很容易被抓的。你步行,太慢,骑马,古代兵营几个人能骑马,不是信使,就是细作。况且即使跑掉了,对方也很可能因为有细作逃跑而调整部署,你根据细作的回报来作战,反而可能中了计策。其实许攸投靠曹操,只是提供了情报而已,并没有什么妙计,曹操从许攸的口里,只是知道了乌巢的大楷兵力部署而已。  古时打仗,主帅的判断很重要,反而现代作战,很多事情不用预估,只要看情报就可以了。曹操在官渡修建工事,袁绍是什么时候知道的?知道到什么程度?都是未知数,如果他早知道,或者另有对策,但是那么大的工程,消息要到黄河北岸,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且不说其他的。对方大营,兵力如何配备,主将是谁,这些消息,一般都只能靠抓俘虏,但一般小兵,知道的有限,抓了,你也未必知道详细。也难保对方为了诈你,派了假的小兵故意让你抓,这里的虚虚实实,很难说。否则,黄盖诈降,曹操居然不知道,不是曹操傻,确实情是报匮乏啊,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来预判而已。对方还有多少兵力,多少伤病,多少粮食,多少弓箭,放到今天,一个空中侦察就都知道了,那时候,除非你把行军主簿给抓了,不然都只能去猜。  地形,也只能自己勘察。对方的情况,扑朔迷离,双方主帅,只能通过计算,估算,预判,来做决断,冒险是必然的。比如有经验的将领凭借火把来看对方的人数,结果就出现了诈术,虚点火把。军旗,是指挥作用的,通过观察对方旗号,能盘对对方兵力,但是,也有诈术,他可以故意少造或者多设立旗帜,以为疑兵。此间虚虚实实,很难估计,袭击乌巢,是袁绍和曹操都能想得到的,也各有准备,但双方唧唧歪歪,一直到最后才解开谜底,而且一战定乾坤。
  七、战前准备三  关于战场情报,是大多数人看古代战争忽略的。因为确实容易用我们今天发达的通讯时代来假设古代。虽然明明知道时代不同,但是我们获得信息太方便了,东汉出版社,没有出版过全国地图,也没有测绘,白马港口距离官渡多远?要么问本地人,要么派人骑马跑一遍看看,要么相信某某画的地图,准不准不知道哦。打仗不是儿戏,差了2个时辰,或则有的地方有局部的自然灾害过不去,,或则器械过不去,就是生死。古代战场,为什么要派大量的侦察兵,因为画地图,制定行军路线,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双方统帅,几乎是没有什么信息手段的,测绘地图,既没有科学的测量方法,也都是手绘(有兴趣可以凭借回忆手绘下自己所在区县的地图,就知道难度了)。最后军事指挥官不放心,只能靠自己去实地看,于是孙坚被射杀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一看地形,脑子里,弓弩,石炮的射程,步兵的登山能力,攻坚时间,设立的埋伏点,火力点,都在脑子里了,然后可以做出合理的部署,其实这是相当综合复杂的事情,也是将军的意义。骑马上能挥青龙偃月刀,那是戏子的活儿。  战场设立在官渡,曹操一开始就可以有从容的时间,进行测绘,地图作业,作战沙盘,兵器推演。袁绍在北岸,很难详细了解官渡的情况,这方面,他吃亏了。放到今天,一张G00GLE卫星图就解决问题了。战场的选择,意义重大,曹操深谋远虑,用很多智慧,才抵消了袁绍的巨大实力。制作地图,建立情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战场充分了解,才能知道哪条路好走,哪条路容易设伏,哪条路耗时多少,季节变化如何……  还有一个细节,古代识字率非常低。尤其在汉代,士兵和低级军官,多数不识字,军令之时口令,不可能是文字。但太守,大将,又必须要有文化,否则读不懂战略和情报传递的明细。你派的细作,如果是文化人,一看就不像。如果是当兵的,他有了情报,连个字也不会写,怎么传递?什么信鸽啊,笔墨纸砚,样样是奢侈品,别说再带几对鸽子,实在扯淡的厉害。电影赤壁里,最后黄盖让敢死队冲锋前,问他们,家信都写了没有?笑话死了,他自己都未必识字,别说士兵了。写家信,家里人能识字?  所以情报很难很难,有时候不怕送信的使者偷看,因为这老兄不识字,识字的人群,是非常非常的少数。所以当时的将军,必须是世家子弟,又要能打仗,还在之前的战斗里活下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小的圈子,不会天上突然掉下来个天才的。所以曹操料人,荀彧料人,为什么如数家珍,因为,他们互相都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小圈子里的。所以郭嘉能扯扯淡什么袁绍如何如何,因为熟悉啊,都是熟人。
  写的不错!留个记号!
  挺好!  主要是许攸这小子提供了暗号! 还可以冒充蒋奇!  不然他连其他的巡哨营盘都过不去就被发现了。关键就再这里了。007啊
  越是好帖子,能看完的越少。天涯不愧为水军论坛。
  不错,分析的真好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官渡之战张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