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骨盆的稳定的骨盆偏沉,一边沉一边就要升,为什么不讲偏升

脚腿胯腰腹,偏沉是重点——谈太极拳的“沉 ”(2)
越是支撑负荷大的部位偏沉,对全身的引动效果越明显,所以要重视下边.重视下边实脚一侧的偏沉。
1、脚偏沉扎根入地。脚,特别是实脚.是地力主宰作用的宾辅,应通过向下松踏.与地过电打通,感受地力,上传地力。例如移重心,实脚在将自己所负担的身体重心向虚脚转移时,先有一个虚前再实—下的折叠,再向下松踏—下。由于胯、骶、腰、脊同时向下松沉的反作用力所致.脚虽下踏,脚下的意气却是向上提吸的.像踩在船上,脚下有虚离感,为由实转虚提供转机。当重心移过两脚中间.原虚脚越来越实的过程中也是向下松踏,但此踏不同于彼踏。此踏由于腿脚意气下沉,脚底越来越充分地接触地面,有脚如踩泥.逐渐下陷入地的感觉.好像脚趾缝及脚的周边都沾满了泥巴似的。
2、腿偏沉发动拳势。身体的移动、转动、升降皆“发于腿”。例如,重心从偏于一腿移至偏于另一腿时.先偏沉原实腿发动,与脚下如踩船相一致,借地面反作用力,脚下意气沿腿上升到胯裆,同时重心滑到两脚中间。紧接着偏沉新实腿带动,与脚下如踩泥相一致.顺着地心引力.使裆胯意气顺腿向下灌到脚。再如.左右转身时,反向一腿内旋沉落发动。若向左转身,则右腿(膝)内旋偏沉:反之,若向右转身.则左腿(膝)内旋偏沉。
3.胯偏沉启动全身。胯是下肢的根节,具有主宰腿脚运动的作用。胯又是腰身的底座、根节.是松腰、转腰、伸腰、缩腰必须的向导。实胯与腰同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同为全身所有大小关节运动所围绕的中心.同为全身意气开合聚散的枢纽,同为全身运动的“命意源头”、动作开关。实胯一松(偏沉).如同打开了电器的开关、水流的闸门,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两胯交替偏沉偏轻.体内的意气之水电就能不停地循环流动。胯的下端,与大腿相接之处叫胯底,也叫胯根。胯底的前侧是腹股沟,后侧是坐骨,分别掌管着前后重心;胯底的内侧是大腿根,外侧是胯轴,分别掌管着左右重心。胯底.特别是实胯底四面八方的任何一个部位偏沉,都会引动重心,开启全身运动。
一是通过胯底偏沉移动重心。当重心从偏于一脚移至偏于另一脚时,应先偏沉实胯.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船相一致.引导腰以上借地心弓f力(凭自身重量)气向下沉,并以其反作用力提吸脚腿意气,使上下意气聚合于胯裆。重心同时滑到两脚中间。然后是偏沉新实胯.与之下的松腿及脚如踩泥相一致.以借助地心引力(凭着自身重量)引导裆胯意气顺腿下行,并以其反作用力支持向上竖腰伸脊.使意气上下两分.有点像撑杆跳高时借杆向下撑的反作用力向上起身。同时重心移动到位。胯底偏沉有一个细腻地变化过程,例如,从右坐步重心前移为左弓步时.按着右坐骨.右大腿根,会阴穴,左大腿根、左腹股沟的顺序依次偏沉;从左侧弓步移为右侧弓步时.按左胯轴、左腹股沟与坐骨、左大腿根、会阴穴、右大腿根、右腹股沟与坐骨、右胯轴的顺序依次偏沉。偏沉依次走,如水贴地流。
二是通过反向--胯内旋偏沉,与反向--腿的内旋偏沉相一致.推动左右转身。如身欲右转,则左胯内旋偏沉;如身要左转.则右胯内旋偏沉。
三是通过胯底偏沉定势发劲。每逢一势做完应依次落虚胯、坐实胯,一则使脚下踏地有力.手上气贯指尖,二则有利于下一势地衔接。以弓步定势为例,落虚胯主要指虚胯腹股沟顶端的大筋向下松落,带动虚胯微向内旋;坐实胯主要指实胯的坐骨带着腹股沟偏沉。
4、腰腹偏沉为主宰。全身的总支点、总轴心是丹田的核心部位,是骶骨之前,膀胱之后夹室内的一个点。全身许多运动因素都围绕这个点进行整合。腰骶与小腹也围绕此点反向互动,主宰着全身运动。
如果把腿比作发动机.胯就是发动机的开关,腰就是摁开关按钮的手。重视并理顺腰胯腿偏沉偏轻.使之阴阳相济,就是拳论要求的”必于腰腿间求之”。
从今天开始
声明:本微信部分内容为“武谈”微信订阅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未知,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我的图书馆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第753期 |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
第753期 | 太极拳秘诀:“骨盆偏沉”带动四肢
九五太极养生
太极拳重视用腰,认为“腰为一身之主宰”(杨澄甫),“太极不动手,圆用腰来走”(杨少侯),“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王宗岳),要求用腰带动四肢。 太极拳重视小腹,因为“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小腹之内有丹田,“丹田为太极参动之源”(王壮弘),太极拳“所有的动作与呼吸,无一不由丹田主宰,丹田里牵动,丹田里供给”(李雅轩);认为“周身之劲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陈鑫)。 然而,腰腹是放在骨盆上的,是以骨盆为依托进行运作的。腰腹带动全身靠的是地心引力。腰腹接受地心引力中间又隔着骨盆,受着骨盆的调节,腰腹丹田的主宰作用必须通过骨盆偏沉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巧妙得于骨盆中,全身运动的内涵深处在于骨盆的偏沉。 骨盆位于腰腹之下,大腿之上,是由左右两胯和后面的尾闾联合组成的圆盆形骨架。其中每胯的后上部叫髂骨,后下部叫坐骨,前部叫耻骨。耻骨中会阴穴两侧的部分叫耻骨下支,小腹下端的部分叫耻骨上支。尾闾上部接腰推的是宽大的骶骨,下面是尖小的尾骨。骶骨夹在两髂骨之间,宽度约占骨盆总宽度的三分之一。所以,骨盆综合了裆跨尾闾的全部运动功能,下向腿脚送力,上控腰腹运行。骨盆一动,全身无处不动。 一、骨盆偏沉与丹田蠕动 骨盆像托着一个大水囊一样托着小腹。小腹内的各种脏器都是柔软的。在小腹放松的状态下练拳,内中柔软的脏器像半囊水似的随着骨盆的运动而蠕动,形成丹田内转。丹田内转是一种行拳的动力,对全身都有带动作用。 丹田产生带动作用的原因有二: 第一,小腹内脏器具有一定的重量和流动性,蠕动起来会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向心力、惯性力和翻滚力; 第二,在立身中正的状态下行拳,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就在腹内蠕动的脏器之中,随脏器的蠕动而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是全身各部位运动姿势和平衡关系决定的;反过来,重心点的位移必然会引起身体各部位姿势和平衡关系的调整,即引起肢体运动。基于上述两点,所以太极拳要求全身各部位的运动都要起于丹田,归于丹田,服从丹田,支持丹田。 全身各部位对丹田蠕动都有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 一是上面横膈膜随呼吸的升降, 二是前面腹肌的收放, 三是命门的推拉和肚脐的吞吐, 四是左右两胯的虚实升降, 五是下面会阴的提落, 六是后面尾闾的运动。 但不论哪一条,都受骨盆偏沉运动的影响。例如,因为骨盆后侧的尾闾偏沉前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上托内卷,才有肚脐内吸和命门后撑,才有腹肌上提内收,才适于吸气,才有横膈肌的下降,因此也才有丹田的向上翻卷。 所以说,丹田是随着骨盆偏沉而蠕动的。骨盆向哪边偏沉,丹田就向那边流动;骨盆哪边上托,丹田那边就向上翻卷:“这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这边流,那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那边流。偏沉,一点点起来了;偏沉,一点点下去了。&(王壮弘) 骨盆偏沉的部位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一路像钢琴弹滑音似的,虽是一扫而过,但扫过的每个键都会向下按响,不会漏掉、跳过。骨盆依次偏沉的变化路线,既可以是前面耻骨上支与后面尾闾之间的,也可以是左右两胯之间的。左右之间的路线既可以是比较模糊的,也可以是比较清晰的。能清晰感觉到的既可以从一胯轴(股骨顶)绕过后面的尾闾到另一胯轴,走个半圆;也可以从一胯(一般是从实胯)的环跳穴经坐骨、裆、另一胯的腹股沟、胯轴到坐骨,走个S线。具体走什么路线,与动作、放松和意念关注都有关联。 意念不能不想,又不能想得太认真,还是勿忘勿助、自然而然好。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同,丹田的蠕动方向也就不同,或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或斜向,不论向什么方向蠕动,过程都是润滑的、圆转的,所以,丹田蠕动又叫丹田内转。 骨盆依次偏沉的路线不论怎么走,第一,每个偏沉点都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都是自然松出来的,而不是相互推拉,不是用力做出来的。第二,骨盆与腿之间的关系是骨盆向腿送力,是腿随骨盆偏沉变化虚实。即使上体要借腿脚的伸蹬之力时,骨盆也要向下塌住劲,上体也只能借腿脚向下伸蹬的反作用力,而不能直接用腿向上顶骨盆。 不是腿向骨盆直接送力。即使骨盆如球旋转,也像杂技中人在球中走一样,人脚就是偏沉点,使球通过偏沉点的不断变化而自己转动,而不是人在球外推动。不能用两腿的交叉力扭转骨盆。尽管松出动作来比较难,但一定可以。尽管用力做出动作来更习惯、更容易,但一定要避免。练拳要像戒毒一样戒力,功夫才有长进。松出来的动作才具有品质。 二、骨盆偏沉与重心移动 身体重心是身体各部位所受地心引力合力的作用点,也是身体各部位重量的综合平衡点。重心移动,主要不在于身法的进退顾盼,不在于腿法的伸屈变化,那都是形式,是被动的。重心移动的本源和本意是体腔内重心点的移动。 重心点的位置,一般与骨盆应当偏沉的位置上下相对、相互作用。 练拳时的重心点通过骨盆的偏沉部位向下沉,沉意顺腿贯到脚下。重心点沉到骨盆的什么部位,骨盆的什么部位就向下偏沉。因为重心点的位置总是偏于实脚侧的,所以,总是实脚侧的骨盆向下偏沉。反过来说,骨盆的偏沉也能引导重心点移动。 第一,骨盆向什么方位偏沉,重心点就向什么方向移动,从而带着身体向同一方向移动。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移动带着身体移动。 第二,骨盆靠近哪条腿的部位偏沉,重心点就向哪条腿移动,那条腿就随之气向下沉,松屈变实。是骨盆偏沉,也是重心点的移动变化着两腿的虚实、伸屈。重心点就是动力点,是地心引力在体内的代表点。全身都应当通过放松,自觉地随着重心点的移动而变化、而动作,也就是随着骨盆的偏沉而变化。 其中,骨盆偏沉的变化是源头,是向腰腿,进而向全身传达重心点变化信息,传递地心引力的源头。骨盆偏沉的位置和分寸正确,全身各部位姿势就容易正确。骨盆偏沉的若是不对,全身上下则对也不对;即使外形像是对,内在劲力也不顺,也不对,拳势也有病,所以才有“其病必于腰腿间求之”(武禹襄)的要求。“腰腿间”就是骨盆,不顺要在骨盆偏沉上找原因。 重心移动是由骨盆偏沉引动的。意念在通过骨盆偏沉引导重心移动的过程中,更关注的常是左右两胯的依次偏沉,关注原实胯、裆、新实胯的连续偏沉。原实胯偏沉是环跳穴松沉引动,坐骨松沉续动。原实胯坐骨不是正对着脚偏沉,而是向着两脚之间地面的某个点向下坐,以打破平衡,引导重心向两脚中间移动。同时裆部放松,裆走下弧线的前半弧。偏沉的部位过裆后,由渐实一胯底的腹股沟向下放松,以引导重心继续移动,使裆走完下弧线的后半弧。 当重心移动基本到位时,新实胯的坐骨微微下坐, 一可平衡前面腹股沟的松沉,带动胯底前后左右全面向下坐实,以便将实腿桩墩似的扎下去; 二可推动另一胯腿伸蹬生力; 三可以反作用力支持腰脊上伸,向手送力,实现劲贯四尖; 四可为下一式再回移重心时坐胯做准备。 前后两个实胯都应下坐,但目的不同,做法不同。 两胯偏沉依次走,虚实变化如水流,一抑一扬生神韵,勿忘勿助任自由。实际上,不论什么动作,不论实胯虚胯,都不能向上挺,都应向下松,叫下胯,只不过是松的部位和松的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来说,实胯偏沉的重点部位是坐骨,因此,实胯的要领为“坐”。虚胯也应向下放松,放松的重点部位是上面的髂骨,即腰两侧卡住裤带的骨头。其中,虚脚向前的(虚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后嵴(上后角),虚脚向后的(弓步)是松落同侧的髂前嵴(上前角),因此,虚胯的要领为“落”。 由此总结出下胯的基本规律是: 一、实胯坐,虚胯落; 二、实胯坐又分虚势的实胯坐和实势的实胯坐; 三、虚胯落又分虚步的虚胯落和弓步的虚胯落。 三、骨盆偏沉与腰腹开合 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是协调一致的。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前半弧时,正是腰与腹相合互抱之时;重心移动中裆走下弧的后半弧时,正是腰与腹上下分开之时。 不过,在意念关注上,重心移动与腰腹开合也有些微区别。重心移动意念更关注骨盆左右之间的偏沉,腰腹开合意念更关注骨盆前后之间的偏沉。通过骨盆前后交替偏沉,腰与腹通过开合相互借力、相互推动,从而把腰为主宰和丹田带动结合起来,共同支配全身运动。 凡需意气合聚、肢体屈缩、劲力积蓄时,骨盆后面的尾闾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向前收敛, 一是带动上面的腰椎向下松沉; 二是推动下面臀向前敛、裆向前翻; 三是撬动前面耻骨上支向上收卷,托起小腹(丹田)向命门贴靠,与腰互抱相合; 四是牵动上面肚脐内吸、命门后撑。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后向下、下向前、前向上、上向后地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向心力使腰与腹互抱相合,合为一太极,从而牵动腿脚气向上行,牵动腰、脊、臂气向下行,实现聚气、蓄劲。 凡需意气开放、肢体伸展、劲力外发时,骨盆前侧的耻骨上支凭自身重量、顺地心引力向下松沉并微向后收, 一是放下前面的小腹,使丹田向下松沉; 二是推动下面裆向后收,会阴穴由朝向前下方转为向正下方,臀部由敛变泛; 三是撬动后面尾闾上托一下,进而推动竖腰、伸脊; 四是推动上面命门前送,肚脐前吐。 这样,腰腹裆胯一段是前向下、下向后、后向上、上向前的旋转。这种旋转的杠杆力和离心力使腹向下,腰向上,腰与腹逆向相开,分阴分阳,从而推动下半身气向下行,上半身气向上行,实现气开、劲发,劲贯四尖。 腰腹开合,“看似腰动实非腰动,是腹动,看似腹动实非腹动,实乃丹田人身至中之位动”(王壮弘),实乃丹田的核心部位动。“人身至中之位”就是丹田的核心部位。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腰与腹互借杠杆之力的支点,就是腰与腹顺逆旋转的圆心。 腰与腹互动时能感觉到丹田核心部位的存在,因为其他地方都动,只有这个部位是不动的。轮动轴不动。腰与腹为一阴一阳,丹田的核心部位就是阴阳之间的“中”,之间的太极本体。骨盆与腰腹作为一个整体,又是全身的“中”,是全身下为阴、上为阳之间的太极本体。每一动都是“中”先动,即太极本体先动,然后才开合阴阳。阴阳开是从“中”开出去,阴阳合是向“中”合回来,从而开合全身,实现“一动无有不动”。 四、骨盆偏沉与上下相随 太极拳主张提顶吊裆,即头顶百会穴与裆中会阴穴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条线穿过丹田的核心部位。骨盆偏沉以会阴穴为支点,并通过提顶吊裆的一条线与丹田的核心部位、与头顶、与上半身相贯通。骨盆是上体的底座,是腿脚的根节。骨盆偏沉,引动全身。 例如一:腰腹相合时,肚脐内吸、小腹提收、耻骨上支上卷,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上收内吸,两腿内侧及前侧皮肉上提,两膝上纵,脚心内吸。与此同时,尾闾沉收、命门鼓坐、腰脊松沉,牵动两肩下沉,肩与胯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相吸相合:牵动两肘弯屈下坠,肘与上纵的两膝相吸相合;牵动两手劳宫穴内吸,手心与脚心内吸似一线相牵。这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一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一种合法。 例如二:腰腹相开时,肚脐前吐,小腹及耻骨上支向下放松,因此腹股沟及大腿根向下舒展,两腿气向下沉,膝向下找脚,脚心下落吻地。与此同时,尾闾托一下腰,腰顶脊,脊上伸,腋下空开,开肩送肘,肩与胯底向下舒展的腹股沟及大腿根上下相开;伸肘送手,肘与向下找脚的两膝上下相开;手心外吐,手心与脚心外吐似一气催开。这种上下相互排斥,对拔拉长,就是上下相随的第二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二种合法。 从上述两例可以看出,小腹及耻骨上支的下沉上提,直接制约着两腿的伸屈,间接影响着上肢的动作;腰脊及尾闾的下沉上伸,直接制约着手臂伸屈,间接影响着下肢的动作。以腰脊为主带动上肢,以小腹为主带动下肢,练拳更容易得机得势。 例如三:若欲提左脚时,不要直接提左胯带动,而应当下沉并内收右胯,用右胯托起左胯。进而顺下右膝,踏实右脚,是右侧向下,为实;提起左膝,带起左脚,左侧向上,为虚。 为了平衡,上肢的虚实则应与下肢的虚实恰好相反。如“右弓步掤臂”一势,是右脚为实,左脚为虚,而上肢却是实脚侧的右腋空开,右肩松开,右肘撑开,右手掤开,与下肢上下相开,表现为虚;同时,虚脚侧的左肩下沉,左肘下坠,左手下按,与左下肢上下相合,表现为实。是虚脚侧的上下肢相向相吸,实脚侧的上下肢逆向相开。 所以,四肢旳虚实应当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形成阴与阳互补相济的关系。这是上下相随的第三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三种合法。 许多人主张外三合是四肢交叉相合,也是出于四肢虚实交叉者相同,出于平衡关系的考虑。但我觉得,同侧上下虚实相反,其实也是一种合法,同样有利于平衡。 例如四:由于实肢代表着力量,具有更好的引动作用;虚肢代表着轻灵,具有更好的相随性,所以行拳有一条“以实带虚”的规律。 其中表现比较明显的, 一是在骨盆偏沉偏轻的作用下,以实脚带虚脚,如欲提虚脚或欲出虚脚时先把实脚侧沉下去,以利相带或相送, 二是在骨盆左右旋转的作用下,以实手带同侧的虚脚,即陈鑫先生说的“上面手如何运,下肢足如何运”,“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如“扣脚摆掌”,虚脚尖内扣外摆,是由同侧手臂平摆带动的; “跟步推掌”,虚脚跟步是由同侧手掌前推带动的; “收脚抱球”,虚脚收到实脚内侧是由同侧手掌收抱带动的; “收脚下捋”,虚脚回收是由同侧手掌下捋带动的; “金鸡独立”,虚腿屈膝提起是由同侧手臂上挑带动的; “肘底捶”一式,所有小动作都是虚脚随同侧的手走,即“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陈正雷)。 这是上下相随的第四种随法,也是外三合的第四种合法。 上下相随,就是上下相合,就是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合的主要内容就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包括同一侧的上下相合及不同一侧的上下交叉相合,统称为外三合。 此外,“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陈长兴)!也属上下相合。 上下相合之外,同样在骨盆偏沉的带动下,还有左右相合,如左右两肩、两肘、两手、两肋、两腰、两胯、两膝、两脚,都要一一合住。左右相合与上下相合劲力同源、动作相关、行止一致。 不论上下相合,还是左右相合,不论相向相吸,还是逆向相开,都是相合,都要协调一致。 相合的意思是: 一要合住形,即相互的空间位置、动作姿势要符合规范; 二要合住劲,即内劲要同源、相通、互借; 三要合住神,即“神气呼应如两人照脸说话”(陈鑫)。 相合的目的是“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其斯之谓欤!”(陈长兴) 当然,骨盆偏沉不是孤立的,需要全身各部位的共同支持。 身体各部位支持骨盆偏沉的方法, 一是要放松,松则敏感,松则轻灵,松则随和: 二是要被动,不要主动,不要自动,要静静地等待着骨盆偏沉的带动。 骨盆不论哪一侧偏沉,同侧的腰腹和腿脚就随之松沉下去,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松沉下去。这是动力。另一侧腰腹和其他三肢即按着虚实规律随之分虚实,出动作。这样,全身各处的拳势动作就随着骨盆的偏沉(一边向下放松)自然而然的松出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九五太极养生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以太极为核心理念,共享养生之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气沉丹田的练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