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厨师太多任务在哪交 总是遗忘任务 有什么工具吗

A君在私企工作,老板给了她很多工作任务,说是赏识她,其实她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私企里人人对她的态度都可以,可是人人都不愿意去帮帮她的忙,她的工资虽然不算太低,但与她一样工资的人却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很明显是她一个人在忙东忙西,A君很苦闷,想求助各位网友,帮她拿个主意(A君在此谢谢各
A君在私企工作,老板给了她很多工作任务,说是赏识她,其实她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私企里人人对她的态度都可以,可是人人都不愿意去帮帮她的忙,她的工资虽然不算太低,但与她一样工资的人却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很明显是她一个人在忙东忙西,A君很苦闷,想求助各位网友,帮她拿个主意(A君在此谢谢各位网友了!望大家踊跃回答!您的答案一经采纳录用,您不仅能得到系统奖励的10分积分,A君还会想方设法地与您联系成为好友)
工作辛苦是一件好事,可以多锻炼锻炼自己
看到别人拿一样的钱却很清闲不平衡也是很正常的心态.
解决办法:1找老板加薪---需要智慧
2自己调整心态---需要修养
3调动同事分担---需要谋略
4跳槽---需要勇气
个人认为以上所有的解决办法都不是单一的,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视具体情况
混合使用.职场如战场,个人综合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不仅仅会工作,要学会心力
结合.当然事情总是有因果的,在为现在的结果苦恼的时候,不妨抽时间想一想
当初造成这结果的原因.或许也对你解决问题会多些帮助.
其他答案(共16个回答)
都想让你那少的工资做多的工作,所以你要让你的劳动换回应有的回报。我把我的经验告诉你,看对你是否有帮助。
在我长时间做不应该或者超出我劳动范围的工作之后,我找了个时间和老总谈了谈。(我明确的告诉他我想在公司好好干但是我现在的工作量太大而且还相应的承担了一些责任,我不想出力不讨好。让我承担相应的责任应该有动力...
你的状况在我的身上也发生过,我不认为你现在所作的工作就可以让你学到很多的东西。现在的私人相关信息都想让你那少的工资做多的工作,所以你要让你的劳动换回应有的回报。我把我的经验告诉你,看对你是否有帮助。
在我长时间做不应该或者超出我劳动范围的工作之后,我找了个时间和老总谈了谈。(我明确的告诉他我想在公司好好干但是我现在的工作量太大而且还相应的承担了一些责任,我不想出力不讨好。让我承担相应的责任应该有动力......)在谈过之后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我还是做以前的工作,并且我更加卖力。在第三天,老总找我谈话了。最后我的工资长了一些,工作量相对减少了一些。
最后我想告诉你,不要在同事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量大。有什么事情要主动的解决,和老总谈谈对你是没有坏处,只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老总还是喜欢有想法的人,你不要求,公司不会积极主动的给你加薪,特别是私人企业。
祝你好运!~不知道对你有帮助吗?
试问A君:既然是工作,一种是成天什么事情都不干,无所事事一到办公室就聊天,喝茶,看报纸直到下班,每天如此;另一种是每天忙忙碌碌,用一分劳动换来一份收获,并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一种成就感,一种收获的喜悦,并且自己的能力也在一天天地提高。
这两种状况,作为你来说,你更愿意选择过哪一种生活呢?
如果是前者,那么,当前,你所面对的工作,真的不适合你,你可以试图去找一份这样的工作来混日子,荒废你宝贵的青春;
但是,如果你选择的是后者,那么,请不要抱怨现在的工作有多么的辛苦,你每天又比别人多做了多少事情,其实,如果你换一个角度来看,你又比别人收获的多少的快乐,比别人多学了多少东西,你的能力,也相应比别人多得到了一些锻炼,你又比别人离成功多迈进了一步!
如果,你认为,你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对你不公平,在经过协商以后,还不能得到解决的话。我建议你换一家公司。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相信,总有伯乐能识你这匹千里马的!
努力吧,朋友!祝你成功!!
如果老板比较开明,可以直接要求加工资,没什么不好开口的,付出和收获必须成比例,相信老板也会理解。如果你为了获得老板的赏识提升职位,那坚信现在的辛苦必然会换来将来的收获,辛苦也变得不那么郁闷了。如果你在同事中比较有威信,直接要求他们分担一部分的工作也未尝不可,做老好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很傻的一种行为,显示下自己的领导才能说不定老板还会提升你成为管理阶层的一分子。
ps:如果真的太累,只要保证睡眠,年轻能战胜一切辛苦,提神的咖啡什么切忌喝太多,三餐的搭配很重要
如你天天早晨都感觉上班是很难受的事,那就不可勉强自己。能找到不累的工作吗?一个人要有尊严的活好就得自己能养活自己,你说是不是?祝五一快乐!
这位朋友,您好,从您的描述中我能理解您的焦虑和悲伤,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们每个人与任何新的环境、新的事物接触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会出现焦...
如果是一时的,你就当连阴天长一点,但太阳总会出来.如果是长期的就不妙了,千万不要超过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要知道李宝库的话:有钱不如高兴.另外,看来你对现在的工作肯...
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你觉得工作枯燥.那是会让你失去的工作的希望,与其让自己在工作中崩溃,还不如早日找到你事业的第二春,你有实力,你干嘛不放手一博!不要被你...
当然应该让他的老板知道,不知道,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答: 想兼职司机配送,有没有好的快递服务平台可以推荐
答: 家庭因为孩子一落地首先见到的是爸爸妈妈,首先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或妈妈),而且自小孩开始上学直到他踏上社会 其实在家中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
答: 家庭因为孩子一落地首先见到的是爸爸妈妈,首先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或妈妈),而且自小孩开始上学直到他踏上社会 其实在家中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从大脑工作机制谈学习的方法
我的图书馆
从大脑工作机制谈学习的方法
从大脑工作机制谈学习的方法作 者:Howhowfire QQ:Blog:本书写成后,作者连载于网上多个论坛,陆续收到一些网友的评论。现部分摘录如下:网友pingwba:一本梦寐以求的好书。网友jing7041:认认真真地看完,深受启发!LZ真是太厉害了!期待更新!o(∩_∩)o网友书奴:开始看到这个帖子时,以为是一篇分享某位大师新作的文章,……,今天突然发现是楼主原创,……网友ZK天涯明月刀:……我看完前几章后受匪浅。你给我看到的是人类的认知过程,让我原本不懂的一下子开朗了。网友hanting432:……要是以前就看的话,我现在就不是这样啦。谢谢这些网友,也希望他们不会因为我未经同意就转摘评论而愤怒。作者将评论摘录于此,并不是显摆,也不是欣然笑纳这么高的赞誉。只是想:当读者觉得这本书太难,看不下去时,想想那些看完过的朋友的感受吧。你的努力是不会白废的!其实大多数的评论都是说这本书太难了。但我在写的时候,是尽量地使内容简单化,使其能被非专业人士看懂,专业人士可能就会觉得有些内容过于简略。网友zhangyun85 就曾问到:你是要打算出本科普读物吗?尼采说:一本好书就好象一口藏满珍宝的深井,每一个下去的吊桶都将满载而归。但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书籍,都只是堆满垃圾的深坑而已!从这本书中,你收获的是珍宝还是垃圾呢?目 录序言..................................................................................1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13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31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44第四章 记忆和提取.........................................................82第五章 教育与学习的方法............................................115序言最开始写的序自2006年,就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也曾有几次开了个头,想了个提纲,但最后都无疾而终。究其原因,一则因为自己的有些观点与当前流行的观点略有不同。在写的过程中,大脑难免成为观点的战场。我并不擅于表明自己的观点,亦不擅于反驳他人的观点,要在大脑内观点交战中,理清一条思路,辨明谁是谁非,有点超越我能力之所及。即使勉强写出点东西来,却夹杂太多自言自语式的同义语反复。所写下的,好象并非自己想要说的,想要说的,又写不出来。二则若论及学习方法,每一个成功的学习者和教育者,都会有滔滔不绝说不完的经验。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智者与奇人,留下他们睿智的经验。即或偶有自己觉得独特的观点,到网上一搜,就会发现早有人提出相同或类似的言论。已有人说过百遍千遍的方法,自己再说一遍,未必会有什么用吧!加之过去的这几年,生活过得懒散适意,虽无啥目标,却也自由自在,自己慢慢习惯和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想写一本书的念头,也就越来越淡了。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使我能下此决心的原因是:我结婚了,并将拥有自己的孩子。而在此之前的人生旅途中,我一直习惯并喜欢一个人的生活,也没想过要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带到这多苦多难的世界上来。想到象题海战术这类学习方法,尽管人人都知道是错误的,第 1 页 作者:Howhowfire 如今仍能在这个世界上流行和横行;想到自己的孩子,也会每天起早贪黑地学习,只为在千军万马中去挤上独木桥;想到孩子的将来,也会如我一样,讨厌学校,讨厌学习;一想到这些,就让我不寒而栗!我曾问一个朋友:“都在呼吁给孩子减负,为什么你还给孩子上这么多补习班呢?”朋友答道:“大家都这样做,我不这样做,又该如何做呢?”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在面对孩子教育时的困境:知道什么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但却不知道正确的该怎么做。所以我写这本书,送给我未来的孩子。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长的岁月里,能享受学习,能快乐学习;希望当她或他拒绝错误的学习方法时,是因为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也希望有那么一天,天下无人再以学习为苦! 第 2 页 作者:Howhowfire 一个更长的序:关于自己以及为什么写这本书?写完此书之后,在网上常遇到朋友问我:你是心理学专业人士吗?我答:不是。又问:你是教育工作者吗?我又答:不是。事实上,我在大学学的专业,以及我从事过的职业,都是和心理学教育学一点都不沾边的。而且,当我还是一个学生时,也与爱好学习刻苦学习这样的好学生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我是怎么想起写这样一本书呢?我怎么能够写出这本书呢?这一切还得从我最初的人生轨迹说起。我来自于四川中部一个偏远的山村。之所以说偏远,是因为这里刚好位于6个县市的交界之处。若以我住的地方为圆心,1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这6个县市都会有村子被圈进来。几百年来,我的家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也许有过风光,但更多的是悲伤和叹息。比如我的父亲,他遗传了这个家族的聪慧,也不幸地继承这个家族多灾多难的命运。他做学生时,成绩非常好,但高中毕业该考大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不得不回家做了一个农民,后来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再后来,高考恢复。他在预考中,得了全镇第一名。但没过多久,一场意外,让他提前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旅程。那时,我6岁。两三个月后,我开始上小学。8岁时,母亲不能忍受与亲戚和邻居的骂战,远嫁异乡,我和弟弟跟随爷爷和婆婆生活。10岁时,爷爷去世,母亲又重回家乡带我们。但仅过半年,在与亲戚打了一架之后,母亲又不得不离开。于是,我和弟弟与婆婆和祖祖相依为命。直到我15岁时,母亲再次回到家乡,接手我们兄弟俩。这就是我简短的童年史。若我的记忆愿意,可把其中每个片断放大,用更详尽的语言述说我当时的种种无助、怨恨和绝望。但回忆会让人痛,而太遥远的苦难,恐怕也无人有兴趣听。 第 3 页 作者:Howhowfire 也许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可算是一个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了:我经年累月地陷在忧伤的情绪里无法自拨,常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周围的人和事很漠然甚至充满怨恨,而为了逃避现实,清醒时我无时无刻地不在做着白日梦。在学校里,我几乎从不听老师讲课,也不复习和做作业。我经常想不要上学了,到处去流浪,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让自己难下决心,只能每天机械地到学校瞎混。我总试图去忘记过去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事情。为此,在初中时,我常在晚上临睡前,面对墙壁,搜寻脑子中能记起的知识或事情,然后默默地对自己说:忘掉它,忘掉它。通过练习,我确实变得善忘,什么东西都不容易记住,但也发现,已经被记住的过去的事,也许可以慢慢变淡,但却无法完全忘记——学过的知识也是如此。在以后的考试中,我常常遇到些不知道的知识,但又感觉总在什么地方见过或听过,然后试着瞎猜瞎蒙,结果大多数都做对了。所以,在其他同学常抱怨自己记忆太差,担心记住的知识会忘记时,我却知道忘记并不是学习的灾难,有时候忘记了也许还会更好一些。除了讨厌学习这个活动之外,我对知识本身倒并不讨厌。在课堂上,我基本上都是在睡觉,发呆做白日梦,或看课外书。我看过的课外书比较多,其中大多数是小说,也有极少的科普书。下课后,偶尔我也会听其他同学的争论,有时也会和同学玩一些智力类游戏。到了高中,有一段时间逃课回寝室睡觉在班上蔚然成风,我也是逃课者之一。刚开始,我只逃一些不太重要的课,后来,我感觉数学老师不太严厉,就率先逃起了数学课。逃课前,我的数学再差也能考到七八十,逃课后,就只能考到四五十了。因此,我觉得,在课堂上无论怎么瞎混,总会莫名其妙接触到一些知识,总会在无意识中学到一些东西,但若真的跟知识完全绝缘,就会第 4 页 作者:Howhowfire 对正在学习的知识一无所知。就在我数学成绩只有四五十分的那段时间,学校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其中的题目跟平常学的练的完全不一样,大家都考得不太理想,出人意料的是,我考得了年级第一。但总的来说,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好,高一时,我的成绩曾位列班上35位,在一个偏远的中学考得这样的名次,当然已经是差到没谱了。不过,在我内心中,我却自信地认为:只要我能在最后一周认真学习,就能考上大学;只要我能在最后一月认真学习,就能考上全国任何一所大学。我的成绩起伏很大,有的科目这次发神经考到班上第一,下次可能就只能刚刚及格。但到高三,我突然喜欢用书上的公式来练字,每次离考试还有十来天时,我把书上的公式收集起来,每天象练字一样抄写一遍。当我这样做了以后,我的成绩基本上都稳定在班上前十了。我总是想,也许等到只剩最后一月或一周时,自己会突然醒悟开始发奋,或者有什么力量来逼迫自己认真。但在只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已有把握能考上大学了,没必要再认真学习。就这样,最后一个月我依然天天玩耍,到最后居然能够信心百倍地去参加高考,考出的成绩居然还上了重点线。上大学之后,我依然是不爱学习,上课爱坐在最后一排,爱向同学借作业来抄。但我在各种机缘巧合中领悟到的学习方法已逐渐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我终于明白:要把知识融会贯通,确实需要下功夫,但如果只是想应付考试,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大学中的绝大部分科目的成绩,我都在80分以上,遇到某科目超常发挥时,还能考得班级第一,而我付出的只是在临考前,花一两天时间突击一下即可。但那时,我对学的专业知识没什么兴趣,我的人生也没有目第 5 页 作者:Howhowfire 标,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到了大四,在彷徨间,我选择去考研,报考的专业是和本专业不太沾边的应用化学。当我借来考研专业教材时,距离考试只有100天左右了。悲剧的是,仅仅学习了不到20天,我就发现,化学绝对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设想自己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和各种瓶瓶罐罐打交道,是一件让人感到痛苦和恐怖的事。为了不让自己热情万分开始的事情太早半途夭折,我仍然一直坚持学习化学。但最后,我对能不能考上,已不是很在意了。考试时,我以最快的速度把题做完,就飞快地逃离了考场。五门考试中倒有三门,我都是提前了半个小时以上交的卷。可是我还是考上了。在成绩榜上,我排名第二。因为第一的同学英语低于最低分数线50分,所以,我是每科成绩都合格的考生中成绩最好的。当初,我拿到大学录取书时,脑子中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可不可以不要去读,而当我看到考研的成绩时,虽然有些痛苦,但却果断地选择了放弃去复试。那时候,我想,或许到了社会上,我会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能力,去修复自己过去的创伤,去寻找将来的人生道路吧。但是,对于象我这样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交际的人来说,在复杂的社会上,并不好混。小时候的长期习得性无助的经历,让我养成极严重的拖延性格,虽然我经常隔三差五地痛下决心,但依然每天在无所事事地瞎混,成天活在白日梦里,梦想在明天,或将来的某一天,有什么事情发生,让自己不得不改变自己。我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白日梦患者。我常常孤独地一个人坐着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其时,在我大脑里,正在翻来覆去地做着各种白日梦。我多么盼望自己能停止那些无休止的梦幻,去第 6 页 作者:Howhowfire 面对真实的现实,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可是,在某一天的某一瞬,我的大脑真的就停止做白日梦了,就象一个喧闹的剧场,突然间变得空空如也。但我并没有因此就能够面对现实。事实上,当我的大脑空空以后,好象变得不会思维了,只要一想什么东西,感觉头就要裂开似的。所以,在那一瞬,我觉得万念俱灰,摇摇晃晃地走到床边,倒头就睡。那一段时间可能才是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我一思考事情,就可能头痛,只得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睡觉,有时晚上六点上床,睡到第二天下午三点才起来。每次入睡前,我都祈愿醒来时,不会发现自已住在精神病院里,或者祈愿醒来时,发现自己已六十岁,已经退休,那就什么都不重要了。后来,我感觉慢慢好转,于是开始看一些书,并且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来慢跑。最初,我选择长时间地慢跑,只是因为无所事事和发泄苦闷。我从小就体弱多病,即使是在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也总会感觉某些部位不舒服。我也曾坚持过多年的刻苦锻炼,但改善甚微,因此,我早就放弃了能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幻想。但慢跑改变了我。仅仅在慢跑了一个月之后,我就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全身上下,无一处不舒坦,而且精力充沛,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叔本华曾说:患有胃病的人,更容易有自杀的念头。当我颓废时,我常恨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但或许我轻视了人的身体条件对精神状态的影响。我以前身体不好,经常轻易地就陷入悲观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当我终于能体会到身体健康是如何一种感受时,才开始觉得人生其实很美好。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之后,又让我对一些长久想做而又未做的第 7 页 作者:Howhowfire 事情有了冲动。比如说,到处去流浪。于是,我背着包,一个人独自旅游。在欣赏壮丽美景的同时,也结识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跟我一样到处转悠的人。一直觉得自己很古怪,心理有些扭曲和分裂,但当我在旅游途中结识的人多了,见识了更古怪的人之后,觉得自己也还算正常。自身的改变加之旅途的见闻,让我对人性有了兴趣。旅游回来之后,我开始寻找一些哲学和心理学的书来看。我惊奇地发现,一些我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才获得的人生感悟,其实早就被前人写在书里了。因此,我深深地觉得,自己的知识面,还是太狭窄了。为了逼迫自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也为自己找点事情做,我决定去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报考的学校据说是南方最好的大学,不巧的是,心理学在这几年刚好变成了最热门的专业,仅有十多个招生名额,却涌来了300多个人报名。但对于我来说,学习的难点并不在心理学专业本身的知识,而在于去重新学习已经丢开十多年的高数和英语。或许是年龄已大,加之远离学校环境太久,重学这些知识竟比我以前第一次学习时,要难上好多倍。而现在,我又必须要达到比以前更高的水平才有可能考上。因此,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英语和数学上,专业知识花的时间反而相对较少。临考时,感觉自己各门知识都还比较脆弱。我想:如果我第一年考不上的话,那么下一年就再试一次,也好把心理学的知识学得更深入一些。但在考试中我再次延续了自己过去的神奇,考得了第8名。我接到了复试通知书,高高兴兴去学校参加复试。以前我读大学时,研究生复试就是走过场,基本上是招多少第 8 页 作者:Howhowfire 人,就通知多少人复试,来复试的都可以读研。但这样美好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研究生复试,都有一定的淘汰率。而对于心理学这样的热门专业,复试才是最终的决胜场所,笔试中的高分者,在复试中被淘汰的人不少。遗憾的是,本人形象猥琐、口齿笨拙,再加之年事已高,很难在短暂的接触中让人喜欢。我的复试成绩,居然差两分才及格,我不得不失望地离去。我本设想至少花两年时间来学习心理学,第二年还考这所大学的话,笔试已让我觉得没挑战性,但若再次失败于复试就太悲剧了。于是,我第二年报考选择了一所北方的,据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果然是名气大竞争就大,同样也只有十多个招生名额,却有600多个人报名。虽然竞争激烈,但对于我来说,初试还真没什么悬念。这次我的成绩排在第5,再次获得了复试的资格。结果是复试时再次被拒。就这样,我考了三次研,三次都得高分,第一次自己放弃复试,后两次失败于复试。到如今,一大把年纪,青春荒废,事业无成,人生至此,真叫人情何以堪啊!这样的结果,虽然让我有点失望,但对我的打击倒不大。我对文凭没什么兴趣,若我想获得更高文凭的话,我可以选择一些工科专业,读研就是很容易的事。但我觉得任何知识,只要能在书上用文字明明白白写出来,我都不需要有老师来讲解,我想学,轻松就能学会,没必要去学校浪费几年。我考心理学的研,也是因为心理学的很多知识,涉及到与人打交道,若有老师带,或许会领悟得更多。但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我已学得够多了,多到我可以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多到我可以从容去理解他人和这个世界,我当第 9 页 作者:Howhowfire 初学习的目的,已经达到。虽然在学习时,我常设想以后读研了,去设计的各种实验和研究来解释自己心中仍存的一些疑问,但我其实是一个相当懒散的人,对于刨根寻底的探索,偶有一时的热情,未必真会去努力。若还有一件让我觉很有意义的事情的话,那就是把我的战无不胜的学习方法,结合我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可是,我拖拖拉拉的性格,仍是自己无法战胜的软肋。我尝试了几次,每次都是写了几段就写不下去了。罢了,还是不要去为难自己了,轻松自由地享受生活又有何不可,何必累着自己,想着去改变别人,或去挣什么虚名呢?当然说不定有一天,或许又有什么强大的力量,逼着自己不得不把这些写出来呢!如此过了五六年。后来,当我决定想要自己的孩子时,我试图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教育理念口述给老婆。经过我长期耐心的说服工作,她接受了我的大多数观点,但在有些问题上总存在争执。后来,我终于下了狠心,说:我一定要把我的方法写出来。其实我也想一边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边慢慢教育她,呵护她。但人世无常啊。我的父亲,在我6岁就离开了我,万一将来我有什么不幸,我的孩子岂不是又要重复我的悲剧吗?于是终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让我逼着自己写出了这本书!本书中,涉及了较多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因此常有人问我:你这本书是为谁所写的?你设想的读者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人呢?我的回答是:当我写这本书,我并没考虑为某特定一类读者而写,我只为我自己而写,为我女儿而写。不过,尽管书中有很多专业知识,但涉猎极浅,并且以通俗科普式的语言写出来,普通读者不需要费多大力气就能读懂。最近,我阅读一些其他比较畅销的教育类书籍。我发现,好的书籍中提到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常常是共通的。比如说,在《好第 10 页 作者:Howhowfire 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也把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并提出不看“有用”的书的观点,指出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是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在《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中,论及学习方法,首先提到的也是如何提高读、写、算的能力。在算的能力的训练中,雷夫老师用数字方块游戏提高学生心算能力,并指出可把历史年代、化学知识等加入到这类游戏中来。这和我在数学和化学学习中提到的类似游戏,几乎是不谋而合啊。而雷夫老师的教室经济体系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的开小卖部也基本是类似的。把我的书和这些书进行比较,仅就学习方法而言,我在书中的论述要更深入,更成体系一些。比如说,在阅读能力训练的后期,我认为还是需要引导或诱惑孩子涉猎更广更难的读物,并指出如何将阅读能力扩展到在具体各科目的预习、背诵和做题中去。我也发现,在某些非常流行的学习类书籍中,其中虽也有个别好方法,但更多的是误人子弟的错误方法和教育观念。这些方法和观念,在网上,在教育界,也有大量批评的声音,但并不能阻止这些方法和观念的十分流行,并长期盘踞在主流教育界里毁人不倦。在本书中,当我列出一些正确的方法的观念时,常常顺便指出其他方法和观念的错误,相信有心的读者会由此得到更多的启发。至于本书中的学习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在这一点上,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向读者保证:如果你掌握了书中的学习方法,那么你在学习中就会事半功倍,而且通过任何考试都不会是太难的事情。本书的潜在读者,我希望是父母和家长。我希望他们通过阅读此书,能明白在学习中,什么方法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样,他们就能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同时知道如何保护孩子不被错误的方法所伤害。 第 11 页 作者:Howhowfire 当然,我也希望读者是正在学习的学生。我们成长于这样一个充满了各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的环境中,完全不受这些方法和观念的影响和伤害是很难的。我希望书中的观点,能让学生学会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幸存下来,学会保护自己并重新找到学习的兴趣。有一点小遗憾的是,由于本人写能力有限,同时,也为了节约篇幅,很多精妙的方法我都叙述得非常简略,具体的实例也列举得比较少。如果看了此书,你在学习方法上仍有疑问,或者对作者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或想了解作者更多的学习和教育观下面的网址给我留言或讨论:百度贴吧 新浪博客新第 12 页 作者:Howhowfire 第一章 神经元加工网络1.神经元相互联接,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网状系统。感受野中有某种特定模式的刺激时,视神经元才会放电。克拉克在《惊人的假设》书中提出的假设是: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灵魂,人的思维和学习,经历的悲伤和惊喜,如此种种,实际上都只是大脑内一群神经细胞的某种放电模式而已。但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相信灵魂的观念,所以很少有人会认同这个假设。大脑是我们身上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器官。在人的大脑中,有大约140亿神经细胞(又常被称为神经元)。正是这些神经元,控制和协调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还记得在中学生物课的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吗?圆圆的,象个鸡蛋一般。这些细胞只是一些普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细胞。在人体内,不同器官的细胞常常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和形态,以满足不同生理功能的需要。至于神经元的结构和形态,则可以说是所有细胞中最复杂、最怪异的,而且即使在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神经元也各不相同,差异极大。神经元的特别之处,在于其细胞外膜上,有很多突起。这些突起有短有长,短的只是细胞膜上鼓起的一个小包,长的可达1米以上(如坐骨神经)。神经元通过这些突起,和其他神经元相连,第 13 页 作者:Howhowfire 进行信息接收和传送。神经元较短的突起常用于接收信息,称之为轴突;较长的突起常用于发送信息,称之为树突。因此,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常常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连。在这些突起接触的地方,有极小的间隙,称为突触。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又被称为突触传递。一个神经元一般有上万个树突,最少的也有数千个。每一个神经元都向周围伸出数以万计的细细的、长长的触手,和其他数以万记的神经元相连,因此,神经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你可以试着想像一下大脑内的情境:上百亿神经元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伸出上万个触手——这该是怎样复杂而又壮观场面!神经元有两种状态:静息状态和激发状态。平时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当接收到信息时,神经元开始放电,从静息状态转为激发状态。当神经元放电时,它会在树突的末端释放一点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与之相连的神经元上,使下一个神经元也跟着放电,或是抑制其放电。因为这些物质可以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所以被称为神经递质。由于有成千上万个神经元与同一个神经元相连,在同一时间里,可能有数百个神经元向这个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有的使其放电,有的抑制其放电。这个神经元是否放电,将取决于数百个神经元的组合作用,而非单个神经元的功劳。以视觉系统为例,在视网膜上既有视感觉细胞,也有神经节细胞(一种神经元)。当物体落在我的视网膜上,视感觉细胞被激发,与之相连的神经节细胞立即把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向大脑传送。人们可能会以为,在大脑里存在着一定区域的神经元,和视第 14 页 作者:Howhowfire 网膜上的每个感觉细胞有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即便是在视网膜上,也只有很少的神经元才是只与一个感觉细胞相连,绝大多数都是和相临很多感觉细胞相连的。在视神经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只对视网膜上某个特定区域的光刺激起反应。此特定区域被称为这个神经元的感受野(这个词和“视野”类似,一个神经元的感受野就是视网膜上一大簇细胞)。但有些神经元,并不一定在其感受野有光刺激就会放电,而是当这种光刺激符合某种模式时,才会放电。比如说,在视网膜上,有一种神经元,只有在其感受野边缘呈现光刺激而中心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闭中心细胞);另一种神经元则恰恰相反,只有在感受野中心呈现刺激而边缘没有刺激时,才会放电(开中心细胞)。如果在感受野中呈现的是均匀的光照,这些神经元并不会放电!要大脑视皮层区的神经元放电,就可能会需要更复杂的刺激模式。科学家常常选用动物而非人类来做实验,在实验时,科学家不仅会固定动物的视网膜,还会固定光刺激的位置。有一次,科学家发现一个神经元,无论在视网膜哪个区域呈现刺激,都没有反应。由于意外,科学家在呈现刺激时,刺激发生了移动,神经元居然放电了。这个神经元放电条件不仅要求刺激有空间特性(感受野),还要求刺激有时间特性(移动)。2.神经元放电信息可视为一串二进制码,其工作模式和计算机既有类似,也有不同。当我看东西时,视网膜上的细胞,有的放电,有的不放电,如果把放电用“1”表示,不放电用“0”表示,那么就可以把看到的东西在视网膜上的激发模式转换为一串二进制代码(如果你试着假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串二进制码有点长,而且在视网膜上第 15 页 作者:Howhowfire 排列怪异)。与此同时,让我们假想在视神经通路上存在某个切面,在此切面上的神经元,或放电或不放电,放电用“1”表示,不放电用“0”表示,那么看到的东西在此切面上的放电模式也可转换为一串二进制代码。很明显,这两串代码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前者被加工后的结果。而对其加工的,就是介于视网膜和切面之间的神经元,加工机制就是各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联接方式。为什么外界信息要被加工,而没有被原封不动地向上级神经元传送呢?如果一个神经元的功能只是接收另一个神经元的信息,并原封不动向其他神经元传送,那么这个神经元除了浪费资源外,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前面一个神经元完全可以把树突伸长一点(如坐骨神经,长度超过1米),从而省略掉这个神经元。所以在神经通路上,新的神经元切面上的神经元,必然是和上一个切面或上几个切面的多个神经元相连。新的神经元切面上的信息,必然和上一个切面的信息有所不同,是信息被加工后的结果。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并不是信息被传输到大脑后才开始的,正如前面提到的视网膜上的开中心细胞,从感光细胞向神经元进行信息转换时,加工就已经开始了。信息被加工后,有两个好处:一个是信息量可能会小一些;另外一个是加工后的信息更容易被下一级神经元所用。这一点和计算机CPU的工作机制有点类似。在任何时候,输入CPU的是一串二进制,输出的仍然是一串二进制。但输入输出是不同的,输入的二进制串可能只对CPU有意义,被CPU所用;而输出的则对显卡或声卡有意义,被它们的数字电路所用。在同一时间,CPU可能只输入32位或64位二进制串,如果信息太长,就要分成几段依次输入。在同一时间CPU的输出也是第 16 页 作者:Howhowfire 位数有限的。但在人的视网膜上,有数百万的感光细胞同时输入,如果选取视神经通路的任何一个切面作为输出点,在这个输出点上也是成千上万的神经元在放电, 这是CPU无法相比的。但是,CPU的工作频率可达每秒1G (109)次以上,而神经元放电一般只有每秒1K(103)次左右。二者的工作机制各有所长,都有对方无法比拟的优点。对CPU来说,有时候输入两串不同的二进制,而输出却是相同的。比如说,输入1+2(翻译成机器语言就是一串二进制代码),或是输入5-2,输出的答案都是3。那么在神经系统中,不同的输入也有可能会得到相同的输出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站在门边,或是坐在沙发上,去看一张摆在屋子里的桌子,在我视网膜上的投影,二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在我大脑深处的某个点(这是我们要考查的输出点),它有相同的放电模式,因此我知道这两个不同的光源刺激代表的是同一张桌子。让我能得出这个结论的是从视网膜起到这个输出点止的神经元的联接方式。在这个联接网络中,最初截然不同的两串二进制放电信息,不断地流动、转换,最后变成相同的信息。这样的说法不免过于简单。如果是一个生理心理学家,他会把这个过程说得更详细些,分成一些复杂的子过程,并且反复提醒你其中仍然有很多机制我们尚不甚了解。比如说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初级视神经元对物体的属性分解的加工过程,以及更高级的神经元在注意的参与下将各种属性组合起来,然后对物体进行识别的过程。但无论过程如何复杂,都是神经元的活动,都可以假想为一串又一串的二进制代码。而且在神经通路上,每一串代码瞬间就已经转换为下一级神经元上的一串新的代码,原来的神经元又被涌进来的新信息所占据。对于不同的但兼容的CPU(比如intel的和AMD的),它们可以执行相同的程序,得到相同的结果,但其内部逻辑电路设计却第 17 页 作者:Howhowfire 是不同的。不同人的神经联接,也是不同的,但对于相同的输入,也可能会有相同或近似的加工过程,就好比兼容的CPU一样,但其兼容程度就要差得更多。我们就算知道了一块CPU全部的功能,将所有可能的输入和相对应输出进行列表,也很难弄清楚其内部的精确逻辑电路,还不如另外设计一块兼容的CPU。类似地,就算我们能够知道一个人的所有行动和反应,但是要搞清楚此人大脑内神经联接的细节,或者要搞清楚此人看到一张桌子时神经通路上具体的代码,都几乎是不可能的。现代认知心理学通过把大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取得了很多成就。尽管本书中,也在大脑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类比,但本书论述的基础,更多的是来自于大脑工作机制与计算机相比有显著的不同。3.大脑中不存在某人专用的神经元,而是使用了很多神经元对一个人进行编码,这些神经元也被其他人的编码所用。假设神经通路上有一个可以考查的输出点,是很有用的,它让我们能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阐述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使其更容易被理解。这个输出点,并非单个的神经元,而是一大簇神经元,或者可以说,神经通路上的某个切面。比如,我现在看到一个人,同事张三。如果他离我很近,3米,那么我的视网膜上有300万个感光细胞被他激发;如果他离我远一点,15米,这没关系,他没远到我辨认不出的程度,此时我的视网膜上只有100万个感光细胞被他激发。这些信息会先后通过所谓的大细胞通路、小细胞通路、人脸识别系统等等,我先跳过这些复杂的过程,直接来到假设存在的输出点上。如前所述,这可能是一个切面、一大簇神经元的集合体,凡是对人脸进行识第 18 页 作者:Howhowfire 别后,其信息都会汇集到这里,然后从这里再输出去。假设这个输出点是由100万个神经元组成的,这个数值看起来好象很大,但在大脑里,实际情况可能要大得多。当我看到张三时,这100万个里有50万个放电了。我们可以把这个输出点理解为一个长度为1百万的二进制代码,其中有50万个1,50万个0,当然1和0的排列方式很复杂,并不是50万个相同的1排在一起的。由于张三离我时远时近,在我视网膜上的投影差别很大,但在这个输出点上,这串二进制代码差不多是相同的。当我看到另外一个同事李四时,我的大脑会使用相同的100万个神经元作为输出点。同样,这100万神经元里可能有大约50万个放电,剩下的处于静息状态。这也是一串长达1百万的二进制代码,当然和我看到张三的那串代码是不同的。如果在计算机上存储“张三”,我们会使用某种二进制格式(例如GB2312)对其编码,然后在磁盘上占用几个字位的长度对其存储。大多数人可能会以为,在大脑里存在着两三个专用的神经元,以某种格式对“张三”进行编码存储。但这是不对的。每天,人的大脑里,都会相当数量的神经元死去,如果凑巧死去的神经元是“张三”专用,岂不是第二天,我再见到张三时,就已经不认识了?事实上,大脑中参与编码“张三”的神经元是非常多的。如前面的假设,在我的大脑中,对张三容貌的编码一共有100万个神经元。4.大脑的存储容量很大,对存储内容的搜索能力也很强,但大脑无法对存储内容进行索引和列举。在计算机中,尽管存储“张三”只需要几个字位,但不管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有多大,它能存储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在大脑里,对“张三”和“李四”的编码使用的是相同的100万个神经第 19 页 作者:Howhowfire 元,只是其放电神经元组合模式不同而已。如果这100万个神经元,任选不同的50万神经元放电,就可以表示不同的人的话,那么这个组合出来的数字,实在是太大了,比宇宙中目前已知的所有基本料子的数目还要大得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的存储能力是无限的。大脑对存储内容的搜索能力也是计算机无法比拟的。假设我公司有500人,每个人的照片都存储在计算机上。如果我交给计算机一张照片叫它识别,计算机会把照片和存储的图片一一比较,得到结果。如果这个人凑巧存储在硬盘上第一个位置,计算机搜寻的时间就会很短;如果这个人存储在最后一个位置,搜寻的时间就会很长。另外,如果某个同事提交的照片和存储的照片不是同一张,衣服和表情发生了变化,那么此时,即便计算机可以进行模糊比较,但其是否能100%搜寻出正确的结果,还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这个搜索任务对计算机来说,是很难的。但对大脑来说,只是小菜一碟。无论我看到的是哪位同事,从视网膜到最终识别的输出点,所经过的神经元网络的层数是基本相同的,耗费的时间相差不大;如果一位同事穿了一件希奇古怪的新衣服,大脑一样可以轻松快速地认出他来。另一方面,如果我想知道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上存储了多少同事的资料,只需一个简单的命令即可。但是,如果我想知道自己大脑中究竟存储了多少人,并详细列出他们的名字,这对于大脑来说,就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了。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追求将书中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也就是试图能对所有的知识进行列举。这从一定程度上,与大脑的工作方式背道而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技巧,对知识构建一个索引,使其具有某种结构,从而更易被列举出来。但不管怎样,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很有限的第 20 页 作者:Howhowfire 部分进行熟记列举。今天为了应付考试而背得滚瓜烂熟的东西,两三年后谁还能够背诵出来呢?5.大脑中没有空的、尚末使用的存储空间;新记忆将和旧记忆共用神经元。每天我们都会有一些新的经历,从而在大脑里形成新的记忆。在计算机里,要想存储新的内容,就需要有空的磁盘空间。我们常常会误以为,大脑中会有一些从没用过的空间,用以存储新的信息。但事实上,一个神经元,如果没有其他神经元与它相连,不时刺激使它放电的话,它就会慢慢死去,就好比一块长期不用的肌肉,会慢慢萎缩一样。所以在大脑里,无法存在专为新记忆准备着的没有使用过的神经元,所有的神经元都参与了各种已有记忆的编码。比如,我结识了一位新同事王芳,从一开始起,大脑对她编码使用的还是前面提及的那100万个神经元,而不是使用另外其他的神经元。当然由于对她还不熟悉,这100万神经元里也许只有30万个在放电,其余处于静息状态。另外,由于老同事张三和李四有许多相似的属性:比如都是我的同事,都是男人,我和他们的熟悉程度都差不多,等等,所以被 “张三”和“李四”激发的50万个神经元中,有很多是相同的。而新同事“王芳”激发的30万个神经元中,只有很少的和“张三”的是相同的。被激发的相同神经元的多少,使得我在归类时更容易把“张三”和“李四”归为一类;我也更可能在看见张三时,联想起“李四”而不是“王芳”来。在本书中,将会多次提到我和同事张三、李四、王芳之间,如何认识、如何相遇、如何回忆等等场境,并以这些场境为例子,第 21 页 作者:Howhowfire 分析在大脑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作者虚构了大量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场境去解释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东西——大脑。希望读者能跟随作者一起在这个虚拟的心理剧场中历险,不以其过于唠叨而厌烦。6.在和旧记忆的竞争中,新记忆得以形成;旧记忆自身也在时刻发生改变;旧记忆完全消失是很难的。我对王芳由不认识到认识,在我大脑里,必然发生了某种改变。在孩童期,神经元会有新的树突生成,也有老的树突死去,从而有新的联接产生或旧的联接消失。但对于成人,不会再有大规模树突的生成和死去。所以,当我认识新人时,不是产生新的神经元联接,而是在原来的联接网络中产生了新的传递通路。新的刺激产生了新的传递通路,但新的传递通路不一定就会保留下来。如果此刺激连续反复出现,新的传递通路上就可能发生一些永久性的改变,比如神经元接触部位增大、由激发作用变为抑制作用、神经元放电频率发生变化等等。这些改变导致新记忆的产生和保持。我新认识了王芳,如果从此以后,她在我生活中多次出现,成为朋友或同事,她就会在我的神经系统中留下越来越多的永久性信息;如果她就此从我生活中消失,那么我会很快忘记这个人。然而这种新的传递通路的产生,必然对原有的一些传递通路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旧的记忆。比如,我初识王芳时,100万个神经元中有30万个放电,其中5万个和看到张三是相同的。此时再看到张三,尽管仍然有50万个神经元被激发,但和上次看到张三时所激发的50万个可能已有5000个是不同的了。随着我和王芳越来越熟悉,我看到王芳时,慢慢地,也会有50万个被激发,但其中可能只有2万个和看到张三是相同的。 第 22 页 作者:Howhowfire 如果我改变了生活的地方,在新环境认识了很多新同事后,原来的同事如张三等不再出现,由于使用相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人进行编码,关于新同事的信息就会大肆抢占记忆资源。若干年后,有人问:“你还记得以前同事张三的样子吗?”这时,我才恍然发现,在脑海里,同事张三等的音容笑貌早已经模糊,基本上想不起来了。在计算机上,如果用新的内容覆盖旧的内容,旧的内容就将永远消失。但在大脑里,不管我新认识了多少朋友,让我渐渐忘记了老朋友张三,但当年被张三所激发的有50万个神经元,关于张三的记忆不是那么容易就消失殆尽的,特别是如果张三有一些很独特的特征,就更难忘记。所以,尽管记忆已经相当模糊,但当我重逢张三,还是会很容易重新拾起一些熟悉的片段。我假想了与张三分离之后,大脑里会发生什么。但我现在还不想与张三分离,张三还是我的同事,而且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们一直是同事。有时候我会想,十多年前的张三,是什么样子的呢?记忆中仍有依稀印象,但已经很模糊,想不太清楚了。幸好还有照片,我翻出十年前张三的照片,大吃一惊:十年来,张三的变化还真大啊!但这十年里,我几乎天天与张三见面,每一天看到他,我都觉得和昨天的他没有什么变化。但事实上,他每一天都在变,他在我大脑记忆里形象也每一天都在悄悄地变。前面我假设:100万个神经元里任意不同的50万个激发就可以代表不同的人,因此大脑的存储容量是无限的。然而就算是同一个人张三,站在我面前,我紧紧地盯着他,由于前一秒神经元的放电,就已改变了神经递质的水平和体内微化学环境的平衡,下一秒我看到他,大脑内激发的50万个神经元就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发生细微变化的50万个神经元组合模式,代表的是同一个人。 第 23 页 作者:Howhowfire 正如哲人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的记忆,也象河流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改变。我不会两次看到完全相同的张三,从而在视网膜上产生完全相同的激发;而大脑里曾经因为张三产生过某种特别的50万个神经元放电的组合,这种组合以后也不会再次出现了。我们设想了生活中常经历的一些场境,并讨论这些场境下,在大脑里发生的一些变化。为了让这种讨论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理解,作者也许会引入一些前后矛盾的观点。比如,前面说过:不同的输入会有相同的输出,不管张三离我5米或是15米,在视网膜上差异有多大,在我们考查的输出点上,被激发的50万个神经元是相同的;而在这里,作者又说: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放电模式在大脑里出现。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思路能更清晰一些,能更容易理解书中表达的观点。而且,我们也不能说两种矛盾的观点中,一定有一种是错的。当我说关于同一个人的不同输入有相同输出时,我站在静止的立场上;当我说:大脑里不会为同一个人产生完全相同的输出时,我站在变化的立场上。另外,如果以单个神经元作为输出点,确实有不同的输入会产生相同的输出。例如一个神经元,在其感受野边缘有刺激而中间无刺激时,此神经元放电(闭中心细胞),尽管边缘呈现刺激的强度和范围发生变化,但只要符合这个神经元的放电模式,此神经元的输出都是“1”(即放电)。若我们选取两三个神经元作为输出点,由于其输出的可能组合是有限的,所以也很容易就会得到不同的输入产生相同输出的情况。但当我们考查的输出点神经元数太多时,其可能的输出组合数几乎是无穷大,由于信息传递通路随时都在改变,要产生完全相同的输出变得几乎不可能。第 24 页 作者:Howhowfire 7.旧记忆并不愿意轻易让出资源给新记忆。在新记忆形成过程中,神经元网络对细微差别的识别能力越来越强。从视网膜上张三的影象,到我们考查的输入点之间,是数量庞大的神经元形成的极其复杂的联接网络。这个网络的联接方式,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同时也是一个记忆存储系统。我可以从这个输出点的50万个被激发的神经元,向联接网络上游进行反向追踪,从而恢复出来张三的容貌。由于整个联接网络极其复杂,其输入输出并非一一对应,所以我并不能进行完全的反向追踪,从而恢复张三相貌的所有细节,而只能对网络的最末几个层次进行分析,找到张三长相上的一些独特属性,从而得出其容貌的模糊映象。你可以闭上眼,试图回忆天天跟你见面的最好朋友,在你脑海里,会得到他的清晰印象吗?不会!如果新来的同事王芳刚好和另外一同事赵红长得差不多,乍一看特别容易把王芳误认为赵红。下班后同事张三问我:“你还记得今天新同事的样子么?”这时候我试图去回想,但脑子里想到的都是赵红的样子,一点都想不起王芳的模样。在这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只要王芳不在我面前,我试图回想她的模样时,就只想得出来赵红的模样。幸好我每天都要和两人见面,慢慢地,在我脑子里,两人的差别越来越大,最初明显的差别也许是两个人的笑容、说话的语气和眼神,后来,两人不苟言笑的面孔,在我眼里也会觉得天差地远。即便两人不在我面前,我回忆她们的模样,也不会在记忆里搞混了。由于刚开始时,王芳的容貌和赵红的容貌共用了太多神经元,已有的对赵红的记忆,对新的王芳的记忆的形成影响很大。老记第 25 页 作者:Howhowfire 忆并不那么愿意把资源拱手相让给新记忆的。新记忆刚开始也不得不和老记忆共享很多神经联接,这些联接后来慢慢发生分化,不同的识别对象才有各自独特的联接模式。这个例子也说明,神经元的联接网络,并不一定对所有存在差别的刺激模式在一开始就可以区分,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慢慢对有差别的对象从混淆到识别,再后来,识别变得越来越精细,细微的差别也会越来越显著。生活中就存在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如果我们以前很少接触到西方人,突然来到一个西方人生活的环境中,我们会觉得周围很多西方人的脸庞长得差不太多,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对西方人脸庞的识别越来越精细,会觉得他们彼此之间,其实相差很大的。不是球迷的人,会觉得电视上跑来跑去的小人差别不大,动作也差不多,但当他慢慢变成球迷后,看一眼就能说出每个球员的名字。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从一方面来讲,新知识将和旧知识抢夺记忆资源,从而可能造成旧知识的遗忘;从另一方面讲,新知识可以提高神经元加工系统的能力,从而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究竟会出现哪一种情况,取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旧知识是否能够时常遇到。另外,无论新知识和已有知识非常相似或截然不同,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都可能产生阻碍作用,这种阻碍作用表现在神经元网络的改变会比较慢,而且多有反复,从而需要一定的甚至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新的知识。第 26 页 作者:Howhowfire 8.并非所有的神经元联接都容易被改变;在个体的成长期,接触丰富的刺激有助于形成复杂的联接,从而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神经元联接网络并不一定容易改变,特别是对于成年后的个体,改变会越来越难,甚至有些已不可能改变。例如,科学家发现,将小猫一直养在墙上只有黑白相间竖条的盒子里。猫长大后,对黑白相间的竖条刺激可以很好的识别,但却无法识别黑白相间的横条刺激。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在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专门识别左右部分存在的差异;另有一种神经元,专门识别上下部分存在的差异,而在竖条墙的屋子里长大的猫,只有前一种神经元而没有后一种。所以,在个体的成长期,如果呈现简单单一的刺激,其神经元联接方式必然简单单一。待其长大后,遇到陌生或复杂的刺激,就可能会存在识别困难。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日本语发音中,没有区分英语的l和r音,所以成年后的日本人学习英语,往往分辨不出这两个音。但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日本新生儿是能够分辨这两个音的,只是在几个月后,由于生活中没有接触到这两个音,幼儿就慢慢失去对这两个音的辨别能力。同样,在中国南方某些地区方言中,不区分l和n音,或不区分z,c,s和zh,ch,sh音。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生长在这些地区,再加上环境比较闭塞的话,成年后,接触到普通话时,要辨识这些音就会很困难。在对语音的识别中,大脑会对发音进行归类界定,对于介于两个音之间的发音,大脑会根据它和哪个更近似,而将其归于此发音。一旦归类形成后,再接触到新的发音时,大脑会自动把它归于已有的某种发音中,从而失去对这种发音的精细识别能力。对于那些成长于丰富语言环境的人来说,并未付出额外努力,就第 27 页 作者:Howhowfire 轻松掌握了很多语音的辨别和发音。但对存在语音辨别困难的成年人来说,这种辨别困难却几乎无法逾越,很多人永远都不能将这些发音掌握到随心所欲的程度。我们总在不断地形成新的记忆,说明有些神经元的联接终生都是可以修改的。为什么有些神经元联接却在我们成年以后不能修改了呢?在大脑中,不同种类信息的加工,是由不同区域的神经元专门负责的。例如,眼睛输入的信息由专门的图形加工区负责;耳朵输入的信息由专门的声音加工区负责;如果眼睛看到的是人脸,图形加工区对其属性分解后,会输入到专门的人脸识别区继续加工;如果听到的是语音,声音加工后,会输入到专门的语言加工区继续加工。这些有专门功能的神经元区,其联接方式只适合特定信息的加工,所以其加工也就更快速,更自动化。但是特定的信息只有有限的加工方式,使得加工过程具有极大的重复性,慢慢地,这些区域的神经元联接,越来越有利于常用加工功能的完成,同时越来越难被新的加工方式所改变,有些初级的专门功能区甚至不能改变。如果这些功能区发生脑损伤,由于大脑内其他部位不能代替实现这种功能,从而在病人身上可以发现某项功能的明显缺失。大脑内还存在不对应特定功能的区域,这些神经元区一生都可以被新信息改变。但这样一来,其加工过程就不容易自动化,当有更新的信息进入争夺资源时,原有的记忆信息就会因干扰而遗忘。如果这些区域发生脑损伤,病人除了会表现出来智力低下外,并不会有某项功能的明显缺失。科学家在美国选取了两类精通中英文的华人来做实验:一类是小时候就来到美国生活的;另一类是成年后才移居美国的。在第 28 页 作者:Howhowfire 他们使用英语时,测试其大脑内的电信号,结果发现:成年后移居美国的华人,使用英语时其大脑活动跟从小生活在美国的华人大部分是一样的,但在进行语法逻辑判断时,使用了额外的大脑皮层区。我们知道,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在某些方面差异很大。这个实验说明,如果我们成年后开始学习英语,由于专门的语言功能区很难再被改变,对于一些差异大的语言处理过程,大脑不得不使用其他的通用区作为补充。前面说过,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以语音识别为例,一门语言也就只有一两百个发音,同一种发音由不同人说出来,会因为音调音量高低的不同,在耳朵内形成不同的放电模式,但神经系统识别后被归类为相同。这是典型的不同输入最后得到相同输出的例子。假设在人的大脑中使用了十万个神经元来对语音进行识别,这十万个神经元的可能放电模式组合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分配给两百个发音来使用,每一个发音可用的组合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分配给一千个发音来使用,每一个发音可用的组合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母语存在的环境,这一两百个发音就会把所有的加工资源占光。当能够识别的语音占用的神经系统资源越多时,对这种语音的加工速度就越快,准确度也越高,同时,也造成加工资源的冗用。我们再遇到新的疑似语音时,神经网络就难以辨别其差异,会自动将新语音归类于已有的相似语音中。在神经联接网络中,加工资源的冗用是必须的:对于我们的发音器官发不出来的声音,语音系统没有必要为其预留识别资源;冗用也是必然的:对于不存在于生活中的发音,语音系统没有办法为其预留识别资源。 第 29 页 作者:Howhowfire 冗用也发生在其他信息的编码中。比如,当我看到张三时,我问他:“咦,你今天的头发怎么和昨天不一样了?”张三答到:“昨天出门时间太匆忙了,没有梳头,头发有点乱。今天出门时专门整理了一下。”对于张三发型的细微区别,我其实是没有必要对其记忆的,因为他的发型每天都会有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毫无意义,而且也不影响对张三的任何认知。但对于熟悉的人,我总记得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对于我第一次见面的不太熟悉的人,尽管我知道去记住对方的某些信息是很重要的,但还是可能记不住。另外,大脑中有很多信息需要有精确的编码,比如,汉字的写法、英语单词的拼写、熟背的诗歌等。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编码的精确性,并且长时间不会遗忘,就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资源交给这些信息,使其过度编码。但是有些过度编码所占用的资源是可以在竞争中被其他新信息或更常用信息抢过去,一些生僻的汉字,英语单词或诗歌,虽然最初也曾被熟记,被精确编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在记忆中变得不太确切。由于一些初级加工资源一旦冗用,就不易被改变,从而造成其他模式信息的加工困难,所以在个体的早期成长教育中,让其尽可能接触多样化的信息,培养广泛的爱好,将有利于提高其神经元网络的兼容性,以后更容易接受和掌握一些新奇的高难的知识。如果一开始就在单一的技能上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在这项技能最大化的同时,会造成大脑资源的冗用,压制其他方面潜能的发展。第 30 页 作者:Howhowfire 第二章 意义的产生9.任何信息皆可转换为一数串,一数串要有意义,必须依赖于另一有意义的数串。当我们把一部《红楼梦》存储在磁盘上时,写在磁盘上的其实是一串很长的二进制代码。从数学意义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而已,即:《红楼梦》= 一个大数我们常常认为:写在纸上的《红楼梦》书,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从书上还原出亭台楼阁、人物场景等等;而一串数字,又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但对计算机来说,所存储的一切信息,都是数字,无论是中文还是英语,图片还是声音,都可以用某种规则转换为一串数字。有了规则后,数字即可指代任何东西,从而有了意义。在这个规则下,《红楼梦》被转换为唯一的一串数字,这一数串又可还原为《红楼梦》。如果我们失去了规则,这一数串就变成无意义的了。但什么是规则呢?在计算机上,规则即是一段程序,来执行编码和文字之间转换的程序。然而所有的程序也是存储在硬盘上的一串数字。而一段可在微机CPU上运行的程序,如果交给工作站CPU,则无法执行,变成一串无意义的数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种CPU的内部逻辑电路设计不一样。但逻辑电路的设计知识,又可以某种方式转换成一串数字。如果我们继续追溯,会追溯出更多的计算机知识,然后是更第 31 页 作者:Howhowfire 多的物理知识,以及数学或语言的知识,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知识,才保证了计算机上存储的这一长串数字,可以转换为《红楼梦》,可以有意义。而所有这些知识,都可以转换成一串又一串的数字。概而言之:一数串A要有某种意义,必须依赖于另一有意义的数串B,但数串B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另一有意义的数串C。我们所有的知识,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具有内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如果我们认为知识B是正确的,是因为它可以从另一个正确的知识A推导出来,同时,我们也可以从B的正确性推出C也是正确的;但如果C证明是错误的,则可依次得到B和A也是错误的,与此相关的所有知识也因此是错误的。数学上有个哥德尔定理,认为:不存在一个完备的体系,里面所有正确的命题都可以在体系内被证明。当我们认为我们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是有某种意义的,但可能我们无法完全证明这一点。在埃及,人们发现了古代人留下的大量象形符号,但并不知道这些符号有什么实际的意义。100多年前,一位法国士兵在一件文物上发现有古罗马语(拉丁文)刻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名字,旁边还有一串古埃及的象形符号,他推测这些符号是埃及艳后的名字在古埃及语中的发音。他的推测被证明是正确的。人们由此逐渐推断出古埃及所有象形符号的发音和意义,一门研究古埃及语言的学科出现了。若设想一个外星人到地球上来,拣了一块牌子,上面刻着“apple”,他回去之后,将无法得出这几个图案有任何意义,但若是他拣了一套英文百科全书回去,他就可以慢慢推测出上面所有字符的意义。今天,古埃及语言能够被研究,不仅仅是因为第第 32 页 作者:Howhowfire 一个士兵发现了突破口,还因为有足够多的古埃及语被保存,使得我们可以让这些知识相互验证,慢慢形成一个有意义的语言体系。10.大脑中,某种放电模式有意义,不仅因为它和大脑中其他放电模式具有一致性,还因为它和外部世界的信息具有一致性。当我看见王芳时,在我大脑里某个部位有100万个神经元,其中有50万个放电了。这可以表示为一个长为100万的二进制代码,也就是一个数值。我认为:这个数值是有意义的,是王芳在我大脑记忆里的编码。我是如何知道这串数字是有意义的呢?并不仅仅是因为我看见王芳时,这串数字被激发,所以这串数字有意义。如果张三问我:“昨天下午,来了一个新同事,你知道是谁吗?”此时,在我大脑里,这一串数字又被激发了。从这串被激发的数字,我可以回想起王芳的姓名、依稀的容貌、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于是,我回答张三:“是的,那个新同事叫王芳,是作财务的,她还是李四的表妹呢。”请注意:王芳的姓名和容貌,财务,李四的表妹,等等,都是大脑中的某群神经元的一种放电模式,一串二进制代码。在我大脑里,从这串数值,可以找到所有关于王芳的信息,也可以从王芳的其他信息,再找到这串数值。于是我认为这串数值是王芳在我大脑里的编码,是有意义的。一串信息在我大脑里有意义,是因为它和大脑里的其他信息是有关系的,而且不互相矛盾,彼此具有一致性。这种意义是由产生这串放电模式的其他放电所决定,也是被这串放电模式引起的其它放电所证明。当我说A和B是一致的,是指二者在指定系统中具有某种可第 33 页 作者:Howhowfire 解释的互不矛盾的联系。但在某个系统中A和B一致,若扩大到更大的系统中,也可能变得不一致;在某个系统中A和B不一致,但若扩大到更大的系统中,也可能变得一致。在大脑内部,信息和信息的一致性,使信息具有了意义,但信息不一定在现实世界中也具有意义。比如,李四向我介绍新来的同事:“她叫王芳,是做财务的,还是我的表妹。”我伸手想和王芳握手打个招呼,但我握到她的手时,怎么是一种毛绒绒的感觉?这时候我醒来了,发现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而已,我手抓到的只是身上的毯子。所谓王芳,以及她的种种信息,只是在我大脑里存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的。所以,大脑中的放电模式,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意义,还需要和现实不矛盾,即具有外部一致性。大脑时时刻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从外部世界输入信息,或获取反馈信息,如果内部已有信息和这些输入信息或反馈信息是一致的,那么,我们就认为:大脑内部的信息,不仅具有内部一致性,还具有外部一致性,因此有现实的意义。但这种一致性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正常人的视网膜上有红绿蓝三种感光细胞,而有色盲的人常常缺失了一种或两种。如果对于一个有色盲的人,看到红色和绿色是一样的,你坚持要告诉他,红花和绿叶的颜色是完全不相同的,但这对他的大脑来说,只是个没有意义的结论而已。如果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他的眼里有四种色觉感光细胞,他可能会指着我们的电脑屏幕疯狂大笑,因为屏幕上树叶的颜色和实际树叶的颜色完全是两回事。对于一个妄想狂来说,他可能听到、看到并不存在的事实,这些信息在其大脑内部是一致的,可以互相联系和提取。对于外部世界,对于其他人,这些信息则毫无意义。 第 34 页 作者:Howhowfire 在电影《美丽心灵》中,博弈论的奠基者,数学家纳什,常常看到一个同学和一个小孩与他说话,但对于其他人或对外部世界来说,这些都是他大脑内臆想的结果。直到有一天,纳什发现:“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没有衰老过”。正是这种不一致性,让纳什知道所谓的同学和小孩都是他幻想出来的。从那以后,如果有陌生人对他说话,纳什会回过头问学生:“我看到一个人站在我的面前,你看到得吗?”学生说:“能。”纳什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在他的感觉和现实之间建立起一致性。11.大脑信息和外部世界的一致性是有限的。那么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我们大脑内部的信息是否一定和外部世界具有一致性呢?答案是否定的。真实的外部世界,其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生活于其间,经历各种世事,最后只把一些对我们有影响的、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于大脑。由于我们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大脑内部已有的结构也不一样,最后存储的信息只是对真实世界有限的、甚至是歪曲的反映。我们大脑的信息和外部世界,只在有限的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翻开书页,把一根手指头放在距离文字不到两厘米的页面边缘,眼睛紧紧盯住指尖,集中注意保持眼珠不动,然后,试图去分辨离指尖最近的字是什么。你能分辨出来是什么字吗?反正我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看到一个个模糊的字的轮廓,无论如何努力,详细的笔画和结构也看不清。当我用眼睛观察周围环境,我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景象,然而事实上,在任一瞬间,我看到的区域,除了落在视网膜中心很小的一部分外,大部分都是模糊不清的。我觉得视第 35 页 作者:Howhowfire 野所及的范围都是清晰的,这只是大脑的错觉而已。视觉系统的另一个让人困惑的事实是盲点的存在。在视网膜上存在一个没在感觉细胞的小区域,视神经细胞束就是从这里离开视网膜伸向大脑的。由于盲点的存在,我们的视野中应该有一个小空白区才对,但我们感觉不到自己视野所及的整个区域中有任何缺失。人们假想大脑内部存在某种机制,可以将模糊成象恢复成清晰图象,也可以将盲点区用周围的图象填充起来。当我看书时,视网膜中心很小区域是清晰的,其余是模糊的。我通过移动眼球,清晰聚焦区域在书页上依次扫过,这样,我得以阅读书的全部内容。在这种扫描过程中,视网膜周边区域,尽管是模糊的,但其作用很大,它可以引导眼球的移动,提高扫描的精确性,同时使大脑对将要加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准备,使加工过程更快,更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如果给我一个任务,试图找出当前屋子里所有蓝色物品,我会环顾四周,对整个屋子作遍历式的扫描。但这种扫描和对书页的扫描是不同的:没有逐字逐行来规定扫描轨迹,我主要依靠视网膜周边模糊区域的粗加工来引导中心清晰区域的扫描。这种扫描难免有遗漏,由于物品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扫描有遗漏时,我也是察觉不出来的。所以,如果我认为屋子里有6件蓝色物品,但实际情况也可能是7件或更多。看书或是在屋子里找东西这类任务,由于环境相对稳定,我有时间来遍历,来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对整个环境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加工。但在环境变化很快的情况下,比如参加一个聚会,或是几个朋友出去郊游,或是目睹一场车祸,即便我身临其境,也并不可能把其中发生的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也许有些重要的细节落在我的眼角,在我还没来得及详细查看时,就已经消失了。事第 36 页 作者:Howhowfire 后,我通过大脑中的记忆向别人描述的,可能并不是事情的真相,有时甚至和真相相反。而且,在此场境下的其他人,看到的,听到的,形成的记忆,也是不同的。让他们各自回忆并叙述,将得到不同的版本。心理学家也通过严谨的实验证实:在案件发生现场的目击者证人的证词,并不总是100%正确的。日本著名电影《罗生门》,就展示了这样的困境:当命案发生之后,每个当事人有各自不同的叙述。这些人所说的,未必是在撒谎,只是站在各自视角和自身利益立场上,在大脑中形成了不同的记忆。事件的真相(如果我们相信每一个事件都有真相的话)就隐藏在各人加工后的信息中了。12.精细编码和生成联系,在记忆的形成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梦的现象可以说明:有编码但没联系是无法形成记忆的。大脑接受外界的信息后,神经元加工网络对其进行精细的编码,但只有编码还不够,编码还需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编码生成联系,使得编码具有意义,这样才能形成记忆。联系使得编码之间相互保持一致,互相证明对方的意义性。精细编码和生成联系,是形成记忆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不能对信息进行精细编码,就不能形成有效记忆。例如,听者如果对l和r的发音不分,或l和n不分,就可能形成误听,接下来的意义加工也就可能发生错误。别人向我说一句英语,如果我英语听力不好,尽管他说的每一个单词,写出来的话我都认识,但我对他说话中的有些发音和连读不能准确辨别,也就无法理解他的意思,形不成相关的记忆。如果编码和编码之间没有联系,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例如,疯子的胡言乱语,前后字词间没有任何关联,听者当然记不住他说什么。其实,大脑中任何一种可能的神经元放电组合,都第 37 页 作者:Howhowfire 是一种编码,但是大多数可能的放电组合永远都不会出现,即便这些组合真的意外出现,如果和其他任何编码都没有联系,也不是有效的记忆。在睡眠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人的睡眠中,每晚上会出现4-5次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时,除了眼球不停地摆动外,其脑电波也跟清醒状态下相似。当一个人进入快速眼动睡眠后,把他唤醒,他会报告说正在做梦,而在其他睡眠期间把他唤醒,正在做梦的概率就很小。研究中还发现,有些人报告说整夜都在做梦,而这些人恰巧都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醒来的。因此研究者认为,整夜都在做梦是一种错觉,仅仅是在他们醒来时正在做梦而已。其实每个人都会在快速度眼动期间做梦,但很多人并未在做梦期间醒来,记不得梦的内容,所以认为自己没有做梦。在人们能报告的梦中,常常会出现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如果某人醒来,报告晚上没做梦,但其实是做过4-5个梦,只是没有在恰当的时候醒来,想不起来这些梦了。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亲朋好友,极有可能在这些想不起的梦中出现过,因此在梦中,存在过这些人以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编码。但当他白天再看到这些人时,他不会因为大脑中又出现这些人的编码而想起那些丢失的梦。如果假想有一种录像仪器,可以把人的梦录下来(当然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仪器的),对于那些报告没有做梦的人,把录下来的梦回放给他看,他会不会在大脑中发现自己曾做过这样的梦呢?不会。所以,尽管大脑中曾存在过梦的信息的编码,而且这些信息编码之间还有联系,从而把整个梦的内容串联起来,但在大脑中,联系是一个整体,从一个联系可依次找到任何一个联系的。如果醒来时,刚好正在做梦,梦的内容就和大脑内的其他内容有了一个联系的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就可找到整个梦的内容。相反,如果醒来时没有做梦,已做完的梦就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孤岛,和第 38 页 作者:Howhowfire 任何清醒下形成的记忆都没有联接。因些,尽管在梦中,这些编码和联系曾经在大脑中存在过,但都不会形成记忆。有时候,虽然报告未做梦,但过后又因某人某物想起晚上曾做过的梦的内容,这是因为在做梦过程中,有时出现半梦半醒的状态,但又未完全醒过来,从而形成了极弱的联系。我们从梦的一些现象出发,推论出在大脑中可能存在着某些无法提取的信息编码,但是,除非真的有梦的记录仪器,否则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证明这些编码真的存在。因此,这个推论,是无法被证伪的,也难以被完全证实,作者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谨慎的推测,从而展开一些哲学意义上的思索和探讨而已。有关梦的理论:神经元的放电不仅是信息加工的基础,也是神经元健康存在的基础,长时间没有信息刺激使其放电的神经元,将会慢慢死去(用进废退)。在睡眠期间,神经元仍有一些弥散的无意义的放电,但大多数神经元都处于静息状态。睡眠时,每隔一段时间,大脑就会自动产生一组放电脉冲,引起一些神经元开始放电。这些放电在神经元网络中扩散、流动,从而形成了梦。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梦的内容是随机的。确实,有些人报告的梦的内容,没有什么规律,但在另外很多人的梦的报告中,都出现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做同类的梦的情况,所以,梦的内容并不一定随机。还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梦承担一定的认知功能。白天看到人或物,形成记忆后,并不太稳固,通过梦,可能修复和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联接,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记忆。确实,在有时候,白天有某种剧烈的思维活动,在梦中,这些思维活动仍会继续。但第 39 页 作者:Howhowfire 是,梦的内容也可能是过去很久的人或事,或者是和白天有关系的其他人或事。比如,白天,我看见王芳,她和我已经认识的一个朋友赵红长得很象,赵红和王芳共用了很多神经元。结果到了晚上,在我的梦中出现了赵红。此时,这个梦恐怕不会加深我对王芳的记忆编码,反而会修正因为王芳而改变了的赵红的某些编码。在记忆的竞争中,老记忆总会以各种方式出现(甚至在梦中),和新记忆争夺加工资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记忆的力量就越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很多无法实现的欲望被压抑进入了潜意识。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从而解决面临的心理问题。在弗氏的理论里,梦更多地受过去发生事件的影响。在东方国度或某些宗教中,却更多地认为梦是面向未来的:梦是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征兆,或是神向人们传达某种信息的途径。即便梦到的是过去的事情,也可以某种神秘的规则转换为对未来的解释。究竟梦是什么呢?你有更好的观点吗?13.联系既是一种加工过程,也是一种编码。编码在大脑中不能独立存在,必然会激活一些其他有联系的编码。当我看到王芳时,通过人脸识别输出的编码,“找到”她的名字“王芳”,从而将人脸编码和人名联系起来——当我说“找到”,其实就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了指向性的加工后,得到的输出结果。此时,介于输入编码和输出编码之间的某种特定的神经元联接网络,不仅完成了对编码的加工,同时还代表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逻辑关系,即联系。可以看出:联系既是从一个信息到另一第 40 页 作者:Howhowfire 个信息的指向,同时也是一种加工,是从一个编码到另一个编码之间的神经元网络的加工方式。在认识王芳之前,我的大脑中已经存在“王”和“芳”的编码,但二者之间没有联系,“王芳”这种编码组合形成的人名是没有意义的。我认识王芳后,文字“王”和“芳”才被联系了起来,在人名的加工系统中,成了一个有意义的编码。当我看到一个英文单词,首先,在神经元的字母识别系统,形成对每个字母的编码,这些字母编码又被输入单词识别系统进行加工,加工后被联系在一起,在接下来的意文加工中被组合为一个编码。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复杂的知识编码的生成,常常是建立在较为简单的知识编码的基础之上,在这些简单知识之间形成某种逻辑关系后,从而引入更为复杂的知识概念。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例如:在大脑中已有的体积和质量这两个物理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密度概念的编码。密度编码的意义依赖于与体积和质量编码的联系,但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也可以抛掉这些联系,直接和其他更多的物理概念产生联系,进行运算,从而使密度成为有独立意义的编码。当我们学习一些数学符号或函数时(比如∫或sin),也是如此。编码最初的建立以一大堆基础概念的相互联系为基础,但编码被引入之后,在新的运算规则和应用中,又成为独立的编码,甚至是形成更复杂的新知识的编码基础。所以,在一个信息加工层面上形成的联系,在另一个信息加工层面上,就变成了一种编码,或是编码的一部分。联系本身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编码的存在。一些复杂知识的编码常常是建立在简单知识之间的联系之上的。我们知道,视网膜上的开中心神经元,是和一大簇感光细胞第 41 页 作者:Howhowfire 相连的,只有当中心的感光细胞有光照而边缘没有时,神经元才放电,因此,此神经元放电代表这些感光细胞的编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也即是联系。计算机上存储的人脸图像的任何一个点,都是由三个数字组成的颜色而已,只有把所有点联系起来,才是一张人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是对编码进行加工的过程,都可看成形成联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输出新的编码。另外,整个大脑的所有神经元,在某一瞬间,或放电或不放电,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超过140亿位的编码,下一瞬间的状态,又可以被看作另一个极长的编码,整个思维过程,就可以因此被想象成前后联系的,持续不断的编码流了。在计算机的硬盘上,存储有“王芳”的名字,这只是几个字节长的二进制数串,通过这个数串,既可以找到硬盘上存储的王芳的照片,也可以从硬盘的其他数据库中调出王芳的各种信息。但如果我想做的工作只是对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总人数进行一个统计,那么程序就只会调出王芳的名字,至于王芳的其他信息,都默默地藏在硬盘的某个角落,不会被惊扰。但是在大脑中,情况就有了不同。当我看到王芳,大脑中想起她的名字,但是我想:她真的是王芳吗?不会是一个和王芳长得有点像的其他人吗?于是,大脑中的其他跟王芳有关的某些信息也被调了出来,从而证实:当前的人就是王芳。又或者,当我无意中听到有人说王芳时,我想:王芳应该就是我昨天下午见过的那个人,是李四的表妹,但是,我没记错吧?于是,在我的大脑中调出更多王芳的信息,包括她的相貌,昨天认识时的场境,试图确认我记忆的正确性。在上面列出的两个例子中,因为记忆提取的信息需要确认,于是调出其他相关的信息。但事实上,无论大脑对某个信息的正确性有多么肯定,当这个信息出现在大脑中时,与这个信息有直第 42 页 作者:Howhowfire 接关系的其他信息,就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大脑中。这样一来,这个信息的编码在大脑中才会有意义。对记忆中编码的提取,无法象提取硬盘上的存储内容一样,可以单独提取某编码而不扰动其他相关联的编码。张三问我:“你什么时候见过王芳?”我答道:“我刚才在路上看见了王芳。”在我回答出这句话时,我的大脑中,被激活的不仅有“王芳”、“路上”等等信息的编码,还有把这些编码整合为一个句子的联系;不仅有“王芳”名字的语音编码,也有王芳相貌的编码,以及支撑这些编码的更为底层的语音属性和图象属性的编码。即便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在大脑中的激活模式也是非常复杂的,是多个脑区联合作战的结果。任何编码之所以出现在大脑中,一定是由其他有关系的编码或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而编码的出现,也一定会自动地引起一些其他与之相关的编码出现。编码和与之相关联编码相继出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一定的重叠。这种机制,使得编码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思维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已。在思维这个整体中,每一个编码都需要时刻和其余编码保持一致,以确保其正确性和意义性,同时,也为下一步可能的加工作好准备。但是,这种机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期望的自动加工,从而干扰思维的进行,甚至使思维方向发生不期望的漂移。第 43 页 作者:Howhowfire 第三章 注意和抑制14.注意和意识都是大脑中的放电模式流。意识的目的性和信息的特性,决定了哪些信息被注意。在我眼睛看到的范围里,能被清晰地加工的只是中心小范围内的信息,其余区域都是模糊不清的。如果我把“注意”放在视觉上,那么我正在“注意”的信息,就是中心可清晰加工的部分。对于边缘模糊的区域,视觉神经系统只对其“监控”,一旦有异常信息发生时,神经系统才会把“注意转移”过去。那么,什么是“注意”、“监控”和“注意转移”呢?人们认为:“注意”就是一种选择或过滤的机制,它选择一些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过滤掉其余未被选择的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要执行某种功能,无论选择、过滤或其他,这种功能必定是一段程序,而这段程序,就是内存或硬盘上的一串二进制代码。“注意”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也应该是神经系统产生的某种放电模式,或者说,在神经通路切面上的一串二进制代码。但是在大脑内,任何一串放电模式,都是一瞬间的存在,下一个瞬间,就变成了神经通路上另一个切面上的二进制串。所以,大脑内存在的放电模式,是不断流动着的,或者可以看成是神经通路上的二进制流或信息流。电脑对输入信息加工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服务程序常驻于内存之中,供各种程序调用。同样地,当我们的大脑接受新的输入时,在大脑内部,已经存在了很多放电模式流了。这些信息流,第 44 页 作者:Howhowfire 以及各感觉器官进来的信息流,当它们相遇时,它们可以互相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流,在大脑内继续流动。它们也可能互相排斥,互相竞争,竞争胜利者,继续流动,失败者,逐渐在大脑内越来越弱,慢慢消失。胜利者并不一定是某单个信息流,而是相互关联的可以组合在一起的一群信息流。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说到“意识”。至于什么是意识,古往今来的人们给出了各种定义,但都没有公认的标准答案。在这里,我把“意识”定义为在大脑内比较稳定的、连续的、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信息流群。大脑内,除了这个占主导的信息流群,还有各种放电模式此起彼伏,自生自灭,意识正是和这些放电模式的竞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而幸存下来的。至于“注意”,则是意识这个信息流群中的一个支流,它守候在外界信息进入的神经通路上,对外界信息流群进行选择和过滤,从而使部分有用的外界信息流加入到意识这个主信息流群上来。感觉通路进来的信息流,如果是我们想加工的信息,注意产生的信息流就可以和它们很好的组合,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判断、分析、辨别、存储等操作;如果不是我们想加工的,由于无法和大脑已存在的信息流组合,最后会终止于神经通路上某个位置,消于无形。当我们期待某种信息时,我们的注意系统就会不时检查这些信息进来的神经通路。在大脑内,有些神经元并不和其他神经元连接,其功能不是传递信息的,而是向某个区域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所以大脑试图“注意”某种信息时,除了可以产生一些放电模式在这些信息要来的通路上“迎接”这些信息之外,也可以提前在这些通路上释放化学物质,为信息准备神经递质,使信息更容易被传递下去。神经元的放电模式除了可以传递信息之外,还可影响神经递质水平,改变神经元周围液体的微观化学物质的平衡,从而对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调节,甚至对某些加工起到开关第 45 页 作者:Howhowfire 的作用。但是,“注意”本身也是一串放电,这些放电可能会在神经通路上形成轻微的挠动,从而产生错误的信息输入。比如:在另一间房间休息的母亲常常听到隔壁婴儿的哭声,但走过去却发现婴儿正在熟睡;等待电话的人,常感觉自己的手机在震动或响铃,从包里拿出手机,却发觉并无来电。我们如果把大脑比喻为一座宫殿,外界输入信息就好比这个宫殿的来访者,“注意”的角色就有点象是站在宫殿门口的接待者,只有那些被接待的来访者,才能进入宫殿里游玩。有时候,我们会主动期待某些信息(例如试图在屋中寻找某物时),“注意”这个接待者就会站在门口,遍历搜寻所有进入的信息,捡取合格的,进入大脑进行加工。有时候,我们对信息并没有期待和目的,注意就会把离他最近的,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检取进来加工。当我们做白日梦的时候,这个接待者就会把门关起来,对于门外潮水般涌来的来访者不闻不问,直到门外有巨大的骚动,这个接待者才会放下门内的事务,出门来看过究竟。那么,何为“巨大的骚动”呢?我们知道,在视神经通路上的某个神经元,有自已的感受野,只有在其感受野里有某种独特的刺激模式时,才会激发。神经通路上,某神经元的激发是前面很多级神经元信息组合作用的结果。在通路上越是靠后的神经元,其激发所需的刺激模式也就越复杂。这些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厨师太多任务在哪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