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恒的28星宿分别是什么的下一句是什么

是时候,换个姿势关注TA
关注 功能升级,收割 TA 的最新动态
扫我下载最新九游APP
查看: 6655|回复: 32
最后登录积分8907精华0帖子
Lv12渐入佳境, 经验 89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 经验
本帖最后由
04:42 编辑
& && &&&这次测试服更新新增了更多新玩法。为了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下面我就来详细的说说新玩法中的星宿法阵。
03:26 上传
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星宿位于仓库第四个,分为占星台和星宿两部分。
1.占星台,可以通过占卜获得星宿,最多25次。没有没费次数!
& & 普通占卜:通过消耗1个星宿印来获得星宿。
& & 高级占卜:通过消耗80元宝来获得一个星宿。
& & 10次高级占卜:消耗760元宝获得10个星宿 ,首次必得橙色星宿。手贱党小心了!
& & 星宿印的获得:星宿印可以通过爬千机楼获得。千机楼可以扫荡了哦。
1.爬过100层可获得第一个星宿印,之后每爬过
& &15层可得一个星宿印。
03:57 上传
04:02 上传
还可以每天充值获得。
04:42 上传
2.星宿:存放获得星宿的地方。
& & 按种类分为:盾(前排)和剑(后排)
& & 按颜色分为:蓝色<紫色<橙色
& & 按品质分为:瑕疵<上乘<完美
& & 按名称分为:贪狼,文曲,武曲,禄存,
& && && && && && && && && & 巨门,廉贞,破军七种。
04:09 上传
04:09 上传
04:09 上传
04:10 上传
04:10 上传
04:14 上传
星宿法阵:并没有和星宿在一块,而是位于阵容界面最后一个。
1.分为前排(盾)和后排(剑)。
04:14 上传
04:14 上传
2.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星宿之力。
& &星宿之力是解锁获得的,每解锁一个可获得& & 80星宿之力。
& &瑕疵的星宿占用150星力,上乘的星宿占用120星力,完美的占用80星力。最多装备四个相同的星宿。也就是说想装备满的话必须全部完美。
04:34 上传
3.星宿可以用星宿碎片强化。
& & 星宿碎片来源:通过庄园鱼塘垂钓出售各种鱼类获得;分解星宿获得。
04:34 上传
04:34 上传
好像跟WOW差不多。。
最后登录积分8907精华0帖子
Lv12渐入佳境, 经验 8907,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 经验
最后登录积分61541精华0帖子
Lv23已臻大成, 经验 615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2459 经验
亲,感谢您的分享,祝您游戏愉快~
最后登录积分8893精华0帖子
Lv12渐入佳境, 经验 88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7 经验
嘛时候出啊啊啊啊啊
&亲,这边并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呢,多多留意官网公告哦~&
最后登录积分5064精华0帖子
Lv10渐入佳境, 经验 506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36 经验
最后登录积分42537精华1帖子
Lv21已臻大成, 经验 42537, 距离下一级还需 5463 经验
赞!跟内丹一样附加的战力提升系统,说白了,新增坑钱系统。 散人工会收人,主打秦时明月,为游戏礼包而设立,及时发布交流礼包信息、游戏攻略!工会ID800373
最后登录积分55879精华0帖子
Lv23已臻大成, 经验 558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21 经验
已镶嵌的星宿可以取下来,重新镶嵌吗?取下来会返还星力么?
&亲,这边并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呢,具体信息还请您届时以游戏内所显示的为准哦&
&可以,只是占用星宿之力。&
最后登录积分16469精华0帖子
Lv15炉火纯青, 经验 1646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1 经验
最后登录积分55879精华0帖子
Lv23已臻大成, 经验 558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21 经验
如果镶4个完美橙色廉贞,就是40%血。而且是前排四个盾全部40%血瞬间感觉什么金装都是浮云了,搞什么金装啊,一个金首饰才多1W多血。40%什么概念。
最后登录积分55879精华0帖子
Lv23已臻大成, 经验 558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8121 经验
如果说同类型可以镶4个,12星宿,无疑是4个廉贞,4个破军。还有四个上医仙的用用贪狼,不上医仙的,用用暴击,穿透之类的。。
安卓平台下载
苹果平台下载二十八星宿之一:角宿星是什么意思 - 第一星座网二十八星宿之一:角宿星是什么意思 16:42: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天文的国家,也是发展天文学最快的国家,这其中就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的成果。今天我们要进行介绍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一个,角宿星。  角宿,角木蛟是汉族神话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属于道教二十八星宿之角宿角木蛟。封神前原名柏林,截教门人,通天教主名下的弟子,死于万仙阵。道教二十八星宿神将是指守护道教四灵神君的二十八位神将,角星是守护东方青龙神君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之一。  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的星辰自然崇拜,是古代汉族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角星全名为角木蛟,角可解释为角星的位置在青龙角的位置上。木是为了说明木星运行经过此星区。蛟则表明了角星之精的相貌如蛟龙一般,是与龙形象相似却没有角的神兽模样。角星为二十八星宿之首,最为善战。故受到召请时必会排在前列。  在星宿十二宫中,角宿星属女宫二足,秤宫二足,即是天体星座中的处女星座。  此星座是在春末夏初的日落后,出现在南方天空,是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的星斗,日本古代称其为“真珠星”,中国则称“图星”,开关如丝缎,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因东方七宿包括十六个星座,三百余星宿组成似苍龙,角宿位于苍龙之首,主春生这权,为苍龙之角。你可能也喜欢:相关文章推荐:热文推荐精华文章星座测算子时23点子23-0丑1-2点寅3-4点卯5-6点辰7-8点巳9-10点午11-12未13-14申15-16酉17-18戌19-20亥21-22男白羊座男白羊座男金牛座男双子座男巨蟹座男狮子座男处女座男天秤座男天蝎座男射手座男摩羯座男水瓶座男双鱼座女白羊座女白羊座女金牛座女双子座女巨蟹座女狮子座女处女座女天秤座女天蝎座女射手座女摩羯座女水瓶座女双鱼座男子鼠男子鼠男丑牛男寅虎男卯兔男辰龙男巳蛇男午马男未羊男申猴男酉鸡男戌狗男亥猪女子鼠女子鼠女丑牛女寅虎女卯兔女辰龙女巳蛇女午马女未羊女申猴女酉鸡女戌狗女亥猪男:A型血男: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女:A型血女: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opyright &
www.d1xz.net 第一星座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1返回顶部我的图书馆
1、《易》是什么?
  答:《易》即《》,亦称《八卦》,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产生的具体时间不详,有说7000年前,有说1、7万前,有说5000万年前。只要不是说人是猿猴变成的,除了这是丛林文化的胡说八道,要为弱肉强食找进化理由,从而把人性变成禽兽找依据、找借口外,人性的文明历史,怎么上推都能说得过去。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有口授和书契两种。史前一直是言传身教。
  远古简单的书契指事明了,然后与口授同步而传。“仁者爱人”的人性(这与禽兽根本不同),究竟传了多少万年,谁也说不清楚,且由考古去找证明,这已不是学《易》非要争清弄明的事了。但明确告诉我们:“昔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传》)
  《》就是原始《易》。包牺氏就是太昊伏羲氏,风姓,天水人。相传娶女娲为妻,乃三皇之首。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大概在7000年前建立第一个有史传说的华夏帝国。三皇者,通指羲皇、神农、轩辕黄帝。这些人可能都是以一个为首的帝王名字,指代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这就是远古文明多用身教言传作继承,很容易丢失记忆的缺陷。但是,伏羲时代,人类社会相当文明是肯定的,这需用三条幸福指数鉴别,即人与自然和顺,人与社会和顺,人与身心和顺(敝人甚至猜想,当时的人性文明,不知比今天强多少倍,物欲攀比、工具不如今人除外)。所以《易》是伏羲时代相当文明的证明标记。这种标记的思辨智慧极其显着,对宇宙,即时空生命的理解,令今人永世研究,望尘莫及,甚至被洋人称之为,它是外星人传给中华祖先的文明智慧,不是他们能够用史前的、石器时代的划分分析能够解通的。
  又据《周礼。春宫。大卜篇》记载,《易》有三种传承形式,夏代叫《连山》,商代叫《归藏》,周代叫《周易》。夏易商易在孔子“苇编三绝”时就早已失传。现在只能通过孔子的《易传》对《》的诠释和《黄帝内经》对生命小宇宙的详细描述,人们可以窥测复原部分原理。所谓《连山》是指以
“艮”山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归藏》是指以“坤”地为据,观察日月星辰同其变化关系的。所谓《周易》是指以“乾”天为据,观察日月星与地转时辰对万物影响变化关系的。
  但无论是以哪种自然现象作为认知切入的先后凭据,作为观测的出发点,而全部是讲天道运转的基本原理则不会变,从而成为人心必须遵守的道统秩序。当代民间智库绝学研究大师郑彜元老先生告诉我们:《易》是我远古祖宗记录天文、历法、医学的智慧宝典。当然也具有卜筮预测的认知功能。
  总之,《易》之为书有道德机理和工具机理的双重功用;有情感逻辑和数理逻辑——两种理性的中和思辨方法。是举世独一无二的智慧宝典。
  2、“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
  答:《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现代任何一本教科书,对本段论文前半部分尚能正确解读,却解释不通后半部分孔子所说,圣人“始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本意是什么?总是把“神明之德”解读成“神明的德性”。就字画来说仿佛没错,但神明的德性是什么?等于没说。且弄的玄之又玄,神鬼莫测,搞成迷信。
  而绝学大师郑彜元先生的解释却非常明了,他能把前后文的意思“一以贯之”说通。因此叫“为往圣继绝学”。他告诉我们:神明者,日月星宿之谓也。因为它们能发光,所以祖宗造这个“明”字就是个会意字,日月为明。“神明”就是神奇的日月星宿之光。而“之德”就是摸清日月光辉之变化原理的意思。德同得是一个意思,它是人对日月光明的观察与思考。也就是认知和明白的意思。认知明白什么呢?认知明白日月星宿的神明之光,乃是万物发生和区别的根本原因。这就叫“以通神明之德”。不带任何神秘色彩。倘解读为“神明的德性”,那就只有神鬼才能认知了。所以说这种解读是故弄玄虚的胡扯,目的是自愚愚人,搞成迷信,让孔圣背锅。
  至于“以类万物之情”是什么意思呢?乃指神明,即日月星宿对辰的影响。辰是时辰的意思。时辰乃是坤地变化的原因。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是地球自转的时间刻度,春、夏、秋、冬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刻度,统称为辰。辰的前面加时,是现代汉语的组词习惯。在神明与时辰的交汇中,地球上的万物各自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而把它归类区分。这就是仰观俯视的结论。
  所以,这就叫“以类万物之情”。
  3、为什么用一个“易”字来阐述《八卦》原理?
  答:易有多重意思,怎么说都以变化二字有关。第一,郑彝元先生说:仓颉造这个易字的原始意义就是指能变化的日月,也就是说这个“易”是日月上下移动的会意字,跟日月平行为“明”的会意有所不同。
  第二,易也是远古人们对蜥蜴的形态变化描绘。蜥蜴是壁虎类爬虫动物,其身体肤色能随时辰变化变动颜色,故为“变易”之易。
  总之,两种解读,其自然现象的本质(叫变化)则完全相同。讲的都是变化即“变易”的道理,这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一重基本原理。
  而“变易”同时又是永恒不变的道理。此道理又被称之为“不易”之理。于是,变化的不变即“不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二重基本原理。
  然而,谁都知道变是不变的,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故又称之为“简易”之理。因此,“简易”是《易经》认知世界的第三重基本原理。
  所以,一个“易”字能用它表述自然界的所有道理。《八卦》就是解释万事万物这种“简易、变易、不易”之道的认知工具。
  4、《易》分经传两种是什么意思?
  答:《》指《》64卦的全部卦画和经文。经文又分卦名,卦的象辞和卦的爻辞。据说卦画除外,卦名和卦的象辞爻辞,系由周文王在原只有卦画符号的
64卦基础上所配,指事喻意的辞语相当简约。倘孔子不作《易传》加以诠释,此书便成了谁也不可能读懂的天书。所以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而《易传》乃是孔子对《易经》进行解释的传文。《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分别为《文言》一篇;《彖传》上、下两篇;《象传》上、下两篇;《系辞传》上、下两篇;《说卦传》一篇;《序卦传》一篇;《杂卦传》一篇。这十篇传文就像《易经》的翅膀,所以也称“十翼”。有时经传合称也叫《易大传》。
  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自称中国人,如不明白这些,面对洋人提问,经常会闹笑话。
  5、一个“象”字的含义是什么?
  答:中华文化是以抽象思维为本质的。通部《易经》以卦象作表述,比如说上地下天(注:因八卦符号夹于行文中电脑打不出来,故括号中的卦画请您参考64
卦,卦图查对,后文中的同样情况,也只能用括号注明卦名,不另解释,请各位看官谅解)这个卦象为泰,卦名就叫“地天泰”,是用以说明天地平衡必安泰。因此,其象征意义的卦名就叫地天泰。这说明象思维是中华文化认知世界的特点。
  什么是象思维呢?认知事物的平衡一致,相同整体,承认你我他之间虽各不同,但自然的心性却是高度的一致,这就叫高度的抽象。小一点说更好明白,比如说“植物”一词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所有土地上的根长之物,而它们有个共同特性完全一致,那就是根、茎、叶。这就是植物一词是被高度抽象出来的思维依据。那么,人性和畜性的区别又以善恶情仇的完全不同为抽象,所以说,中华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抽象思维的特点。这种抽象思维,最擅长的是寻找世界大同的道本依据。
  又因为“形而上”的“道”是统摄万物万事万理的最高抽象,它只论事物的“生生”之道,只对事物的共同“生生”进行抽象,不论事物的“毁生”,不对事物的毁灭与死亡进行抽象,因此,中华文化之“道”
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对“道”的“德”(得)可以影响一切。也就是说“道德”可以改变一切,只到承认境由心转,病由心生。这又是象思维认知世界的绝招。这样讲过于抽象,没有深厚的哲学功底,很难悟道明白。还是具体一点来说。
  首先说象字的名词意义,指事物的现象、表象和形象。故《系辞上传》解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又曰“见(同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再说象字的动词意义乃指思维的哲理象征,这才是64卦的认知主体,它以天动地静之象为时空产生的根源,更何况万物。从而以八卦相荡模拟万物在时空过程中的演化。八卦者,八种物象的阴阳气数。故孔子在《系辞上传》中这样定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者物宜,是故谓之象”。又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天下之赜,是无中生有的微妙之意。有从无中来,唯有阴阳的变化之象可捕捉、可证悟。所以也叫“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乾是天,坤是地,乾是阳,坤是阴,乾是男,坤是女……等等,这就叫天地〈定〉位焉,再生儿女,因此才有万物(生)育焉。
  6,“幽赞神明而生蓍”是什么意思?
  答:这段原话语出《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片尖细长带齿壮。据说用它起卦卜筮很有灵性。但孔子这话的本意是说:“古代的圣人,之所以作易,(是因为)从玄虚的空无中神奇的发现日月推移,使有灵性的蓍草从无到有而生。(于是)观察阴阳变化(是造就蓍草和世间各种生命的基本原理,从而对这个从无到有的造就过程)用画卦来做记录。(但这个生生的过程又有)刚柔之分,于是要用不同的爻画做记录,(用以象征性做区分)。这就等于明白了天道自然的演化秩序。因而会”时中“适宜的遵守它(即理于义。义者,宜也)。这样就算穷理尽性,完成了生命的演化流程(明心尽性,情义俱佳,不会被物欲拖累而夭折的意思)”。
  7:“道”是什么意思?
  答:“道”是中华文化的本体,至高无上。但这种至高无上必须与人对它的认知连起来才有意义。这种认知叫心得。心得就是“德”。所以,道需要与德合起来,才叫道德。倘倒过来说,只有遵守道德规律做人,这样才能算“得道”。由此而论,道德与得道是完全相同的意思。所以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都是讲的中华文化的道德之本。
  做事想问题不合道,就是人人都鄙厌的不道德行为。怎么区分呢?就看你是不是按道的“生生”善良本性而为人。
  什么是道的生生善良本性呢?因为道生万物,无处不生,无时不生,无所不生。而不合道的人就只会利己,毁人生生,毁物生生。因此,无道德的人,就不知道
“仁者,爱人”,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也就不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论语》)于是,明白了这些关于道德的根本原理,人们就可以其言行作检验。便知道哪种人有道无道、有德和无德?同时也可大而言之,或者说哪种政权对人的帮助及其对人的教化是有道还是无道?这一切都看能不能按道统秩序而为政?
  正人君子爱道,邪恶小人怕道。一部《易经》就是这么论道,而专讲道德报应的。
  因此,这个“道”始终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灵魂。所以,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是举世公认的道统文化。只到“五四”和“文革”才被彻底破坏。
  这个道统文化是通过孔子对《易经》以道德二字作总结而完成的。所以,通过读《易传》使我们懂得:《》原来是一部道德工具书,因此,其中也装满了工具理性的知识和技巧。因为道德才是智慧的源泉,而智慧又乃是知识和技巧的祖先。
  在没有孔子“苇编三绝”、对中华文化进行系统总结前的“道”字,仅指人走的路,属“形而下”的有形路,不具备这层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本体意义。这一点,在读《易经》中的道字和《易传》中的道字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区分,两种道字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易经》的存在,要远远早于孔子的原因。
  道是人走出来的路,这是道的“形而下”之路。形下之路是看的见的路。也是道的第一本意。这在《易》的经文中共有四处,做第一本意解读。
  分别为复卦卦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意思是往来在路上的人,七天就可返回,外出是吉利的。
  小畜卦初九爻辞:“复自道,有何咎,吉”。意思是外出能从原路返回,没有灾祸,并且吉利。
  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意思是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幽静之人必吉利。
  随卦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意思是有俘虏在道路上行走,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灾祸了。
  可见,以上经文中的四个道字,都是指人走的道路,即“形下之路的意思。
  8、”道“的”形而上“之路是怎么来的?
  答:道的”形而上“之路是由生命的”自性“或”自在“证悟出来的。首先用”道心“对治”人心“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意思是:人心争物逐欲,非常危险:道心恰好相反,微妙生生。只能一贯的精心坚持,执其两端而用中(用中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意思)。又曰:”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大意是说:东方的苗夷之所以愚蠢,是因为他们人性张扬,个个傲慢,自以为是,欺侮贤能,违反道心,缺乏德性(其实,这说的就像是今天的社会人性)。
  以上两段话,指没用白话翻译的文言,它是我华夏祖圣先王的治国言论。但2500年前的人们该怎么理解这里面的道与德呢?首先是由老子作”道篇“解道和”德篇“解德,共5000言,合称《道德经》。在该经中首先把”道“作宇宙本体来理解,但讲的很玄。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意思是说:能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自然的常道本体。叫得出名字的事物,也不是事物的本来常性(名义)。(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无字,叫做天地的开始。一个有字,叫做万物的母亲。
  可见,老子解道是朝宇宙本体认知的,只是他把话说的很玄,一般人不会举一反三,根本就没法直观的理解。你比如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么,”常道“”常名“又是什么呢?接着他自答:是无;是有。这个无字又怎么理解呢?这个有字又怎么理解呢?这就要举一反三了。显然,天地是有形可察的,无既然是天地的开始,那么就等于天地生于无。或者说无中生有才有天地。因此,天地之有就成了万物之母。
  老子是孔子的前辈,孔子非常尊敬老子,并曾经和自己的学生南宫适,此人是鲁国的贵族,受鲁君派遣适周,专向老子请教学礼。在他”苇编三绝“,集大成整理中华文化时,就把老子讲的很玄的”道“与”名“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义,旨在让后裔子孙一听就懂。
  他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意思是说:高于形象的本体认知是道,从形象下面可以认知的东西叫器(这里他把老子论道,跟”道
“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名“改为”器“,这就比选择一个”名“和”道“作相对的概念论事更好理解。因为器是有形物和器皿的总抽象,也是万有的总指代。同时,器也是万有都有名称的总指代。因此,”道“”器“对应,”有“”无“对应就非常好理解了)。
  接着他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
  可见,认道首先就要知道怎么从无到有?道门原来在一个”生“字上。所以说”生生“才是悟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说对天地的最大理解就是一个”生“字。所以说祖宗万年的文化源泉之《易》都是讲”生生“。所以说,只有”阴阳“的不断流转中和,才是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因此,阴阳也便是从无到有的生生之道。
  但是,”道“与”器“所指,其认知理路上,它有明显的”上“”下“之分。上是认知自然的生命之根,下是认知自然的生态之果。上是认知无形的精神来源,下是认知有形的物质成果。上是认知情感中的道德文化,下是认知填欲时的科学知识。
  ”道“与”器“的不同,就有这么三重意识层次的区别。
  因此,在认知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条思想进路。孔子把这两条进路用”上知“”下愚“加以区别。又进一步定义”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知“”愚“绝对是指人的思想;”不移“是指两种思想的进路相反,过程不能移动更换。好比两人同从武昌上火车,一个往郑州,一个往广州,因前面的进路不同,终到目的会完全不同。洋人到今天才发现人有情商和智商。它犹如生命的智慧双翼。情商是文化情感、道德良知;智商是科学技术、知识技巧。所谓鼠目寸光,其实是因为老鼠没有人的情商,不是说老鼠没有趋吉避凶,捕食食物的天然知识和技巧。这就是”上知“和”下愚“不移的原因。只有在修道中掌握的技巧,才是”
上知“”下愚“的”执两用中“,万物平衡的和谐之道。
  以上这些,就是道的形上之路,即文化被称之为道统的系统认知由来。
  9、”义“是什么?
  答:义者,宜也。义的本意是适当适宜的意思。
  适当适宜是言正名顺的意思。言正名顺是做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伦常道德及其自然秩序。义、宜同伦常,同道德,同自然秩序的紧密联系是一不是二。在《论语。子路》篇中,有这么一段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的答问记载:
  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如果卫灵公让您替他管理国家,您打算首先做什么?)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我肯定是纠正各种名份不当〈道义无所适从〉的现象吧!)
  子路不理解为人的大道理,反唇相讥老师:”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哪能这样,您太迂腐了吧!怎么对它纠正?)
  孔子听后非常气愤:”野哉,由也!(真是个野性子的仲由啊!)君子于其所不知,(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道理,)盖阙如也。(大都持保留意见的态度,〈可你却不知天高地厚的戏谑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称不恰当,语义就没法顺理成章);言不顺,则事不成;(语义不能顺理成章,则事情就干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情干不成,则礼乐这样的国家制度就兴旺不了);礼乐不兴,则邢罚不中;(以礼乐为载体的国家制度都兴旺不了,则刑罚肯定不恰当);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形罚不恰当,则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动手是对还是动脚是对)。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所以,君子对名称的保持必能与语义相符),言之必可行也。(名称与语义相符必可通行于社会)。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的言语措词,无不想好再说,绝不敢马虎抢话说〈最后这句话,是专为提示仲由要如何为人而说〉)。
  以上这段圣言教诲,其实讲得全是”名“与”义“的关系。那么,生活中的道理是不是如此呢?这就要会举一反三了。下面我们举例回答:
  前面的第8问,我们已经回答了”名“和”器“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做人,每个人都是有名称指代的。因为人也是”形而下“的有形之物。但这里如果把”形而下
“的有形之人,不加区分的统称为”器“的话,那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所以只能给人取个”名“加以区分。于是,同是”形而下“之”器“这个概念可以涵盖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就各有指代了。所以这个形而下之”器“的”器“字,就成了老子玄学中的抽象概念——”名“的同义词。
  然而,这样的”名“怎么可能会是自然天性的”常名“呢?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非常名“的意思是:不是常名的意思。那么,”常名“又是什么呢?显然只有与生俱来的悟性可以回答。这悟性便是自然的”天命“之”性“,人必须”率性“而行。只有率性而行,这便是老子没法用语言表述的”常名“。由此可见,此种”常名“它由孔子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中庸》)把它进行了严格的定义表述。
  什么是”率性“呢?怎样才叫”率性“呢?
  这就是说,做人很难,人被称呼的名字并”非常名“,它能因人因时和因环境的不同而不断的变换。这种变换必须要”名正言顺“,从而才能”率性“而行。”率性“适当,便有义在其中。例如面对子女,名字叫父母;面对父母,名字叫子女;面对上级,名字叫臣属;面对下属,名字又叫君上;面对对相名字叫夫妻,面对兄姊名字叫弟妹。等等、等等。做人没有”常名“,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不断转换名称和角色。这个角色转换便是”率性“之”义“(适宜)。只有”义“在这里扮演了”常名“的角色。这就是老子说的很玄的”名可名,非常名“的原因。原来,老子的”非常道“和”非常名“就这样被孔子用”天命“和”人性“的自然道义,给予了准确的定义。
  这样,是孔子发现了天然的”常道“,它是以伦常秩序的形式来凸显的。只可用正名从义来回答。从而亦对人性进行了天然的铸造,体现为形而上之道统。伦常就建立在这个天然的道统上。比如父对子慈,子对父孝,君对臣义,臣对君忠,以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只要良知不被物欲裹挟,人性都能自然的找到”常道“”常名“的道义所在。以往的道义文明都是自然形成的,孔子只是”述而不作“对之进行了道统的总结和传承,从来没去人为的杜撰道义,为自利而逼人遵守。他只是提示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告诉人们不能因逐物逐欲而忘了道义。即不能见利忘义而已矣。
  这就是”形而上之道“的道德作用。道统只要人人坚守,道义就永远不会丢失,社会就大同和谐,修、齐、治、平了。
  这就是”义“理的适宜所在。与言正名顺为伴。请各位看官牢记,这样的道理就是绝学。
  10、《说卦传》的”天地定位“指的什么?又怎么个定位法?
  答:知道天地怎么定位,这是学《易》的第一块敲门砖。
  什么是天地定位呢?乾健坤顺,阴阳互根,天生地养,分工明确这就是天地定位。
  至于有”天南地北“的说法,那是后儒对八卦的理解,并不代表天地就是如此定位。
  而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代表阳,坤代表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这就叫”天地定位“。
  阳清阴浊,清生浊养。万物因此生生不息,天地就是这么分的工,就是这么个定位法。所以《系辞上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陈,贵贱定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可见,天地定位后,各行其职的作用就大致有这么多”分工“的内含。
  因此也叫”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11“河图”“洛书”是什么?
  答:《系辞上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是说祖宗相传,在伏羲时代,有龙马出于黄河。这龙马背上有毛旋如星点,自然的排列顺序很有讲究,前后左右中,这毛旋都分别有阴阳两数排列,亦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且奇数为白旋,偶数为黑旋,排列十分整洁。就龙马河图观察,其奇偶相对为后一、六;前二、七;左三、八;右四、九;中五、十。因之被称作河图,亦作龙图一说。故伏羲因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现,据说以此画阴阳二爻演八卦,推出卜筮生蓍法。现在能知一,六合水,居北方;二、七合火居南方;三、八合木居东方;四、九合金居西方;五、十合土居中立。中立者,大地也。见下图:
  对河图数理排列古人编了一个口诀如下:
  一与六共宗而居乎北,
  二与七为朋而居乎南,
  三与八同道而居乎东,
  四与九为友而居乎西,
  五与十相守而居乎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数1、2、3、4、5和被生数6、7、8、9、10逐级递升与对应。居北之水为木生之源,再由木而生火,火生土于中,土又能生金,金一化便是水。循环而往复。
  洛书则是夏禹治水时,发现有神龟出于洛水,其背有裂纹: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右二,前左四,后右六,后左八。于是,研究这些个数字的排列,发现是个圆形的宇宙图。见下图:
  4─9─2
  3─5─7
  8─1─6
  请记口诀: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
  这个天纹数的自然排列秩序井然,纵向、横向、斜向三数相加都为15,且相加之和又正好是45。按照“周三径一”的说法,所以说“洛书者,圆之象也。(《周髀经解》)即洛书本是天的”圆之象“。
  12、什么是生数和被生数?
  答:”生数“是指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被生数也叫”成数“是指六、七、八、九、十这五个数。为什么要这样分它们为生数和被生数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发现数从一到五以后,六便是一与五相加,七便是二与五相加,八便是三与五相加,九便是四与五相加,十便是五与五相加,其他数都不能做到这点,只有五居中而能。例
  1+5=6
  2+5=7
  3+5=8
  4+5=9
  5+5=10
  由此看来,从一到五,五是一个最圆满的自然生数,故自然之气亦有五行对应而圆满。这应该就是”仰观“”俯察“天文原理的基本结论。再看九作为”成数“又算一个最大的个数,而十则乃是物极必反的九的个数回头,称之谓一十。因此,也叫逢九必变,或变而为一十,或变而为一百,或变而为一千……以致无穷。九一变,必然重新回到一,只是一的后面加十、加百、加千乃至无限。是故八卦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这都有天然的数理之据。
  13、阴阳出于《易经》,乃国学基本原理是为什么?
  答:《易经》经文中没有阴阳二字,但原始的八卦就由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从而演变出万事、万物和万理。这两个符号由一长横(——)表示阳,两短横(――)表示阴。每卦都是阴阳原理的推演,所以它不必再用阴阳二字写经文,读经时人们也能心照不宣。
  那么,为什么祖先要选阴阳的变化论世界呢?
  因为,生命过程的心性感知,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而白天黑夜的相互更替就是阴阳概念的直接来源。这一直接来源除了日月更替外,还有日光的向背,热冷的感觉,外向内向的对比,躁动与宁静的比较,亢奋与深沉的甑别……等等,不一而足。乃至于阴气阳气是生生之道的进一步体悟,亦完全是建立于这一直观观念的基础之上。庄子说”《易》以道(阐发)阴阳“,乃是一语中的,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源水本质。
  阴阳对于事物来说,就是同一事物的前后整体,倘用西洋哲学的”对立统一“作表述,乃是胡说八道的大错而特错,其引导人的思想行为就可完全的似是而非。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整体,整体不能用相对立作描述。没有听谁说前胸和后背是相对立的,只知它们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就如阴阳只能用调和和互根作表述一样。如果把前胸后背说成是相对的统一,那就意味着前胸和后背是矛盾着的斗争双方,随时可以分割。如此一旦分割,则生命必定呜呼哀哉!所以说,在西洋哲学语境中的对立统一观念,它对中华文化的”肢解
“,乃是毁灭性的破坏与颠覆。且完全就是胡说八道,必须从咱们的语境中彻底清除,不能再让似是而非的是非观念,永远贻害于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然而,举凡互根的事物整体,确实能相比较而名分的进行表述,而不是相比较而存在,因为存在已成事实。这是有生命的思想,能认知客观存在的一大特色。但你一旦用相对立对之理解,表面上似乎是对的,而事实上就会引导出有生命的——思想的斗争情绪。这于人类的互爱,世界的大同和谐十分有害。
  然而,相比较而名分的事物概念却是举不胜举。例如:天地、日月、明暗、冷暖、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远近、胜负、动静、内外、快慢、进退、往来、得失、出入、方圆、大小、刚柔、宽严、损益、增减、生死、存亡、吉凶、祸福、否泰、优劣、父母、夫妻、官民、君臣、男女、老少……,等等这些能比较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它都说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意喻出对立者必有斗争的一天。准确的描述只能是:能名分的事物都有阴阳互根。
  所以,孔子教导我们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传》)又说:”道不可以须臾离,可离,非道也“。(《中庸》)
  说的就是阴阳互根作为整体的,自然生生的原因。我们只能继其生生之善,这便是遵道而行,以成就我们的天然人性。
  14、”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怎么理解?
  答:”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者为太极,太极是看不见的生生之道,是宇宙时空的极限。有太极然后有阴阳,有阴阳然后有天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序卦传》)
  从孔子这段序卦解释来看,反过来咱们又可举一反三问问自己:我是谁?自己问自己的追问上去,这就是中华文化所强调的反观、反省,反躬、反身。这几个反字后面的连词不同,但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向自我生命的心性发问。心性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的答案是:我是我父母亲的孩子。
  那么父母亲又是谁的孩子?我的心性又对我回答:他(她)们是爷爷奶奶的孩子。
  这样一直往上追,最终得出结论,人和万物都是天生地养的。
  那么天地又是谁生的呢?
  答案: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乃谁所生?
  答案:太极。
  所以叫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阳是八卦的全部爻画。至于太极的父母是谁?那便是”形而上“之道,可以意会,但很不好言传。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孔子也只说到”太极“和”道“止。不过到了后世,有自作聪明,想把自己抬高到孔子之上的后儒,又在太极之上加了一”无极“,无极成了太极的老子,从而来个无极生太极。
  而老子的表述最简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就是易道,亦即阴阳之道。也就是说”一“就是孔子说的”太极“,”二“就是孔子说的”两仪“。圣人与圣人之间只有语境不同,用词各异,但对易理的描述完全一致。
  至于”二“和”两仪“你既可把它理解成阴阳,也可把它说成是乾坤,还可把它说成奇偶或玄黄,均都没有丁点矛盾。那么”四象“是什么?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春夏秋冬,万物赖此四象生灭成立。也可把说成少阳少阴老阳老阴。两种解读本来就是半斤八两,一个意思。可是历史的腐儒胡搅蛮缠,总爱争论不休。
  但求卦指事不同时,就要看是用四季准确,还是用四象表述明白,可以因事而宜。
  至于”四象生八卦“,当作”三生万物“理解。八卦者:乾、坤、震、离、兑、巽、坎、艮。没有万物万事万理不从八卦中来。
  15、八卦为什么要分”三爻“和”六爻“?
  答:爻画是八卦叙事认理的基本工具,前面已经回答,自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白天与黑夜,从而使人产生阴阳观念。这阴阳观念其实都是地球对应日月星辰运转的结果。对这种结果通过远古圣人的仰观俯察,于是对其变化进行摹拟和认知。首先以三画认定最基本的宇宙时空坐标。凡事都有起点、过程和终止。这是三个基本点,就是时间的坐标。凡有形体和形态必具上、中、下。这也是三个基本点,又叫宇宙的空间坐标。如此再从天、地、人来看,天上、地下、人居中,这也是三个基本点。故曰人与时空”天人合一“。
  为了把任一事物置于何时,居于何位的时空坐标表叙出来,三画卦就构成了易卦的基本部件。但这些基本部件都是纯阴纯阳有所感动而生。
  纯阴纯阳是什么?纯阴为坤,纯阳为乾。
  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有感交配生六子。
  这六子便是震(为雷)、离(为火)、兑(为泽)、艮(为山)、坎(为水)、巽(为风)。
  这样,便把世间产生万物的物象即条件全部概括出来。这就是八卦三画,老子解读说的”三生万物“的基本原因。孔子称这为”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
  但这种三画卦叙事有限,称之谓小成八卦,亦称八经卦,八纯卦。倘把这小成八卦重而叠之,卦画就成了六爻,八卦乘八卦的重叠,于是就成了八八六十四卦。然后,这所谓的六十四卦相对于经卦来说,统统称之为别卦,或曰大成卦,或曰复卦(别是有别于经卦的意思)。
  于是,先天的八卦就成为卦体,后生的别卦就成其为卦用。这样,万事、万物、万理的体用关系就不会混乱而清楚明白了。这就是孔子说的”发挥於刚柔而生爻,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致於命“的道理所在。因为六爻卦可把认知涵盖到宇宙空间的方方面面,无一遗漏。
  首先,六爻又称”六虚“。什么是”六虚?“于空间来说叫:上、下、东、南、西、北。于时间来说叫:寒、暑、春、夏、秋、冬。再则,于”天之历数在尔躬
“来说,(《论语。尧曰》)六爻画的纯乾纯坤合二为一,阴阳共十二爻,正好对应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变化,一天十二个时辰的阴阳变化,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故”子“为11月,亦为半夜11时。其余顺时类推。这就叫易历同源,都是祖宗观察天文地理的结论。
  所以,卦分三爻和六爻都是记录和表述天象变化的工具。
  16、“参天两地而倚数”是什么意思?
  答:参是叁,叁天两地是大自然的倚(ji)数与耦数的对应。倚数是周天立度的依据。所谓周天立度,36O度为一圆周,360天为一周年。倘以四季分,90天为一季,四九三百六十天。倘以四维分,正好90度为一维,四九三百六十度。关于圆面积径一围三,方面积径二围四,这是人们必学的数理常识。但这个常识的发现历史非常悠久,则是远古祖先用监视日圭“推策迎日”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据《周髀算经》记载:“周公问于商高曰:‘窃闻大夫善数也,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将尺寸而度,请问数从安出?’商高对曰:‘数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赵注曰:“推方圆之率,通广长之数,当须乘除以计之。九九者,乘除之原也)。
  所谓”圆出于方“,是说一个等边四方形(或者看成立体也行)的四维,每维划弧90度,则4×90=360度,正好为一圆。所以说圆出于方。而方的四维边长,每维则只有60为度。(见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周天的圆,即时间是以倚数,即天数90度为四时历数(春夏秋冬)进行刻度的。至于空间的宽广,则是以耦数(圆中包括的方)即地数
60度的边长为东南西北之四维的,从而正好永恒的对应圆的时间刻度。这好比时间与空间同时展开,时间的长度永远是以90度为单位的延长,空间的宽度则永远只能是以60度为单位的顺从延伸一样。对宇宙时空的数理推算就这么演绎出来。再看90和60相比,地数只有天数的3:2。换一句话说,地数6只有天数9的
2/3,这就叫”参天两地而倚数。“
  有意思的是:阳气以十天干计算为周循,也就是说阳气运行十天为一个小循环(称之谓十天干,”乾“字左边是”十日干“三字组成,右边是一个”气“字,仓颉造这个字时就把先人观天的意象全部涵盖在字中)。大约36个周期循环为一年,即360天。四季平分便是90天。根据天圆地方是中华文化的宇宙观,以圆周计算便是90度。所以易卦的阳策以36来定就是这么仰观俯察得出的结论。再用36×乾卦阳6爻,正好=216策。这就是对太阳阳气在一年内循环变化的基本认知。
  再看坤的阴气变化,所谓阴气地气,实际上是对月亮的周期观察。月亮叁五一变化,也就是十五天一盈缺,这被称之为节气。《黄帝内经》上说”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这里可以看出,以阴之”六气“(即六节气,共90天)正好对应阳气”九周“循回,亦即四分之一时(季)。所以,用四时(季)乘阴之”六气“,又正好等于24节气,”立春、雨水……“就是以八卦这么推算出来的。这就是八卦阴策只有24的认知原理。
  所以叫,”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系辞上传》)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月亮三五一变,与四季错综其数,形成生命节律的固定节气,以显天地变化的伦常,除了与自然完全合拍,谁有能力人为做到?
  再用24节气×坤卦6爻正好=144策。所以孔子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当万物之数是怎么算出来的?不以上述阴阳变化的数理举一反三,郑彝元先生之前,前人没有一个解通,全部都是臆测,早成绝学。事实上64卦总爻数为
384,当以阴阳各半相分,则为384÷2=192。再用阳气周年36循×阳爻192正好=6912策。而阴气一年只有24节气×阴爻192恰好=4608策。把这一年内阴阳交感的总策数相加,不多不少11520。这就是孔子的原话本意,”万有一千五百二十“。而所谓”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是指阴阳二气循环一年后的相交运行日。
  (360日这是一个大致时间,因为太阳年12个月为365天多1/4日,月亮年十二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日,一多一少取其中,所以说是个大致时间。而两者相距的时日只能用闰年闰月来补齐,才能把阴阳拉平,使生命流程能与二十四节气对应,永远不变,不影响作物的耕种时间。称之为”乾坤凿度“。在这之先,孔子已明确的加以了说明。所谓”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讲解的非常清楚。但如何您读后,仍有难以理解的词意,我们下问再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90与60对比,还是36与24对比,抑或是216与144对比,还是对比,都是叁天两地的自然数据。
  况且,卦画的阳爻以九论,从初九爻,九二爻,九三爻,九四爻,九五爻到上九爻,形成易卦专用术语。又如阴爻全部以六论,从初六爻,六二爻,六三爻,六四爻,六五爻到上六爻,也是因此而来。
  因为天数九的无限放大,与地数六的无限放大,其方圆都是”叁天两地“的比例,它与日月星辰的时空演化,其循环轨迹几乎完全一致。这就是易理的神奇。因此,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中曰:”昔者包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注:神明者,日月星辰,德者,得也。即对日月星辰运转规律的明白了解),以类万物之情。作九九之术以通六爻之变。暨于黄帝,神而化之,于是建历纪,协律吕,用稽道源,然后两仪四象精微之气可得而效焉。“
  17、怎么求卦和起卦?
  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点都不神秘,只要把孔子《系辞上传》一段原话用现代汉语意译,并加适当说明就非常清楚了。可是,如果我们不能举一反三,老是胡乱的猜译,找不到对应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数理的根据,就会把它变成绝学,使其高深莫测,让您永远不知所以然。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意译:一三五七九,这是阳数,奇数也叫天数;二四六八十,这是阴数,偶数也叫地数。这样,阳数有五位,阴数也有五位,把它们的各自五位相加,于是各有得数。奇数相加得25,偶数相加得30。再把两得相加等于55。这个55就是天地二数的基础生数。用这个基础生数来推算世间万物的变化,可以叫神出鬼没、无所不通。
  (备注:为什么要说”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孔子以后,没有人将它解通。后文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就让历代儒者百思不得其解了。是错了简牍的原因呢?还是后儒传写笔误?历史上有很多争论。笔者认为孔子前后的解读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都是对的,只是他没有深入细说,后人没能听懂。这里面应有很深的天机原理在其中,有待后人深入研究和发现。这就好比洋人莱布尼茨学我《周易》,从而发现八卦二进制,冯诺伊曼又据此搞出信息时代的电脑科技。其实《易》中的天机无所不包,点滴破译都可受益无穷。笔者认为祖宗立卦时重五,是有自然原因的,因为举手投足都是五。故左五便是阳五,右五便是阴五。因此,才有有关阴阳五行的自然之体会。这首先见之于手足左右各五之功用,理应是”包牺氏“立卦时”近取诸身
“的必有之考虑。阳是生数,阴是长数,阴阳之合便是十。所以,远祖立天干为十,阴阳各五。再看天数地数的总数加起来,正好等于55。如果我们撇开55中的函数,只从象上看这两个5,品在一起一模一样,正好是一双手。如果这样观察自然现象,后文”大衍之数“只说五十,就是把五衍生了十倍,前后文就没有丁点矛盾了。目前知道五的功用只在五行上,怎么将其自然作用无限放大,乃是每一炎黄子孙必须好好继承和研究的课题。这个备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只有孔子要求”学而时(实)习之“的举一反三的自然联想,谨供各位看官受启参考)。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意译:占筮起卦用蓍草五十根作大象推衍,演算时还要取出一根置于一侧放着,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任意拨开,就成了两堆,用以象征阴阳。从分成两堆的蓍草中任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再以四根为单位,分薮两堆蓍草。每堆分薮下来的结果,左堆余一,右堆必余三(反之亦然),左堆余二,右堆必余二,如果左堆是整数四,这四也要当成余数,右堆也一样要当成余四。这是因为用四来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把这个余数放置一边,象征历法中每年该有的余数归纳而闰。五年闰两次,所以还得将两堆抽走了四根或者八根蓍草的蓍草堆合拢后再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薮二次。
  (注:这样再把两堆蓍草合拢薮,如果三次归奇于仂,提走的蓍草余数都是8的话,因为最大为8。那么三八也只提走二十四根。因为共有48根蓍草参与分割与运算,所以最后两堆多下来的蓍草最少也还有24根。再将这24根蓍草用4季除,24÷4=6。这个6便是一阴爻,而且是可变的老阴爻。于是画一(――)卦画,称之为所求卦的初六爻。这样三变只能画一爻,所以后文说”十有八变而成卦“,正好三六一十八。而现在的人是用三个银钱去丢卦,手掷银钱落地,三个正面为老阳,三个反面为老阴,正反反为少阳,反正正为少阴。这是朱熹告诉的方式,替个人算算小命可以,测国是的重大抉择,是绝不能采用的)。
  乾卦蓍数取象二百一十六策,坤卦蓍数取象一百四十四策(参读第16问答题)乾坤两卦共三百六十策,相当于阴历年与阳历年的中间数(365天与354天的平均数)。这样乾坤阴阳各192爻的总策数,分别与阳36周相乘和与阴24节气相乘之积的相加便有11520。这个数就是世间万物的衍生数。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意译:所以,求卦起卦必须通过分二、挂一、揲四、归奇这个四营的步骤,才能筮得《周易》该有的卦形。分三六一十八次的同样的步骤才能求得完整的一卦,这还是不谈变卦和互卦的小成卦。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引伸出来,进而观察各种变爻关系,上下关系,互动关系,才能触类旁通,把各种可能因素算清楚,则行事才能无不有始又有终(不做虎头蛇尾的无功之事)。
  18,怎么理解阴阳、刚柔、仁义?、
  答:《说卦传》的开头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这段文字解《易》的道理既简约,又博大精深。关于”易“”幽赞神明“”生蓍“”参天两地“这些概念的基本原理,我们已经在前面一一做了回答。而还有的”
阴阳“”刚柔“”仁义“三个概念,一为天道,一为地道,一为人道。这是《易》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们尽量从易从简上来作回答。以便各位看官一读就懂。
  至于”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中还有另外三个概念”理“”性“”命“,则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义理。今天已经不用”义理“一词论道了,而是代之以洋话语境,称之为最高哲学(但说最高哲学则似是而非。因为义理,情在理中,魂在理中。而哲学,则没有灵魂。这是中华文化跟西洋文化其概念内涵的根本不同)。这三个概念的最高义理,我们也恐怕只能放在三百问的最后来作总结回答了。
  首先还是先读孔子《说卦传》中对”阴阳“”刚柔“”仁义“之道由来的进一步解释: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通过这段话的解释,我们知道了昔者圣人作《易》的目的,是想回答性命是从哪里来的。以便从而顺成生命的自然流程。于是发现阴阳变化是生生的原因,把它称之谓天道。又发现生命是由大地把它长成物体和形状的,从而有柔有刚。因此,又把这刚柔看成为地道的养生功能。回头再来考察生命的自性是怎么回事?于是,便发现人能感恩,也就是说生命能感恩,从而生出孝敬之心,仁爱之义。所以,情感仁义是人道。
  由于阴阳、刚柔、仁义都是生命出现的原因,所以,从秩序上看,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乃是天道的阴阳在先,地道的刚柔在后,生命的仁义为末。因此,阴阳又是刚柔与仁义发生的总原因,故在普遍论理的情况下,阴阳又常囊括刚柔与仁义,以其”消“”息“而论道。总体说,从空间上看,此六者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
  (这里提示各位看官,我把阴阳、刚柔,仁义等事物的正反两面,用”两两相伴,前后照应,互为因果“作表述,应该说认理是相当准确,符合道理之自然本身的。也是想带头自觉否定”两两相对“这种西方语境。前面已经说过,西洋文化的相对意识,对我子孙的误导已贻害深重。因为,”相对“一词,其概念的内涵设定,就明明白白地带有了”对立“和”对抗“的情绪与意图。想用它表述自然生生之道,本身就是个错误,永无可能。最终,还会引导人与人相互残杀和斗争,反过来破坏自然的生生而毁生。这已是误导了人类数千年的不争事实。请各位用心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是阴阳相伴本身,夫妻恩爱本身,天地人道本身)。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鉴于如此认知原理,于是,就把阴阳看成生生的天道,以六画卦的最上两爻做表示的。又看万物都在地上长出,形态有刚有柔,就把最下两爻看成地道。只有生命是在天地之间长成的,所以用中间两爻表示人道。从而把卦位依序定死。这就跟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一样,卦位定死就是道理不能变是同样的自然原理。于是,通过定位后的卦爻之变和互卦相比,就可综合判断天地人世间的万事万理,从而判断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可见,《易》理中的阴阳、刚柔、仁义是圣人画卦摹拟世界演化的根本依据。它是仰观俯察天文地理的结果,也是卦用六爻的直接原因。所谓”乾乘六龙以御天
“,所谓”周流六虚,变动不居“,其实,皆指所谓”六爻效天下之动也“的不同表述。什么是天下之动?日月星辰,风霜雨露。所谓”效“者,即反复摹拟之,反复检验之。因为,只有”动“才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生生之源。因此,”阴阳“”刚柔“”仁义“此六者,便同”六虚“、”六龙“,”六宗“”六爻“的时空概念一样,它们之间具有相同与相通的对应意义。
  19、关于律与历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答:律与历是中华文化认知自然的两个重要观念,其中有情、理、义的多重含义。所以,对观念性的道理,我们不能用概念一词来作等同的理解。这就是东方文化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认知进路。我们知道规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的工具。今天把”规“和”律“两者连起来做词组,称之为规律,用以表达自然的道理,是迎合西方科学的概念来论概念的,表意没有情义,语意极不完整。
  那么,律的本来又是什么呢?第一,是声率,二,是命源,三,是时序。声率是对自然的天籁之音而定义,命源是对生生的气理而定义,时序是对时间的终始而定义。此三者又均有数理不变的逻辑。这就是一个律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使用功能及其来历。所以,我说它具有情、理、义的三重含义。把祖宗文化的这些个道理重新梳理,这就是我辈该做的文化抢救,即”为往圣继绝学“是也。
  对律吕的发现,传说是黄帝的乐官,一个名叫伶伦的人。他以《易》中最大的阳数九,按其数理损益,发明了律吕飞灰,从而搞出十二律吕。律吕飞灰究竟是怎么回事?史书只记传说,没有详实的细节资料。伶伦受命研究音律,他跑了很多地方,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跑到昆仑山北。发现了一种能做律管的竹子,于是就采伐一些厚薄均匀的竹子,把它中间掏空,做成长短不一的十二根管子,用它来测量一年十二个月的地气,看这地气是如何发声的。从而找出自然音律与生命流程的生化对应。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候气之法“。
  据说,他把十二根同样粗细的竹子一头平锯,另一头斜削。最长的一根九寸,最短的一根四寸六分。然后把斜削带尖的一头同时插入阴山的地下,并将毎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装上苇膜灰,此灰名叫”葭莩“,非常轻。然后把它全用布幔遮盖,外面再筑不通风的房室,自己躲在里面观察。到了11月的冬至日,阴气已极,阳气来息,《易》理叫做一阳生时,地气把这最长管中的”葭莩“吹出,同时发出”嗡嗡“的声音。这就叫”律吕吹灰“。这种第一次和第一个月也是第一根九寸长管”吹灰“的声音,后来制造一种黄钟把它复制出来,就被定名为黄钟。吹灰的时辰就是冬至准时分。依次的第二个月节气亦如此,直到一年的十二个月都有不同音律相对应,周而复始。
  这种伶伦用九的损益法而削成的相对短管,通过地气发出的飞灰及其声音,被一一命名记载。根据这种声率仿音制作的乐器,它们分别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十二种乐器的声率名称就简称律吕。又因,这律管的长短尺寸的奇偶数不同,其所代表的月份奇偶数也不同,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所以十二律吕其实是六律六吕,律阳吕阴。又因阴阳互根,通常说的”六律“,就包括了六律六吕。当然,关于律吕的发现与发明,这些都是传说,想重新做一次试骗,必须要有相应的人力物力,试验经费,中间还有很多细节也并不清楚,有待厘清。
  于是,音律的秩序就这么被发现,它与历数同源。而其律管长短的损益法是将最大的天数九按3:2进行损,名之曰”参天两地“;然后再将损下来的数用同样的
3:2进行益,这也叫”参天两地“。9÷3=6,这叫九的三分损去一分便是六,这是第一损。那么,有损便有益,再将六以三分之,6÷3=2,二是六的三分之一,那么,所谓的益就是在第一次损的基础六上加上它的三分之一6+2=8。其他依此类推。伶伦的律管长短就是用此”参天两地“的自然天理求算出来的,所以律与《易》理同,”《易》与天地准“。
  关于这一原理,《史记。律书第三》是这么记载的:”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去就是损,三分损一分的意思。益就是三分加一分的意思。宫、徵、商、羽、角是六律的五音归类。其”参天两地“损益计算公式如下:
  宫;81
  徵:宫×2/3=81×2/3=54
  商:徵×4/3=54×4/3=72
  羽;商×2/3=72×2/3=48
  角:羽×4/3=48×1/3=64
  再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说律与历同源?司马迁在《史记。律书第三》中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一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又说”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同声相从,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这里面回答了六律的推定,其中已含有这么几层道理:第一,王者立法,物度轨则;吹律听声,推算四季;同类相聚,同声相从。这些统以六律为根本。由此可见,律与历本来就是一体之本。那么对历的推算又是怎么来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历书第四》中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历,首先是对日月星辰变化的考定。这便是说,咱们的祖先是以自己为坐标,观察天体在天球上的变化(今天叫以地球为中心)。这跟究竟是太阳绕地球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其对生命流程的本质理解没关系。所以,现代力学的天体运动原理,并不能否定以人为坐标的生命流程原理。因为两者根本没有冲突。
  对五行流转的阴阳消长认知,对阳长阴短的时空矫正,乃是中国历法的生命流程。可以说这一生命流程会永世不变。一年365天又1/4多,这是太阳运行的周天结果,今天换成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倘以360度为圆周论,它多了5度又余1/4,只能是椭圆。倘以月圆月缺作观察,12个月又只有354天多1/4。这就为难了远古的祖先。于是他们以天干地支分时辰,用以调整阴阳变化的对应关系。从而发现”天行疾,地行迟“,对其进行”乾坤凿度“,然后矫正时差,不误农时。这就是黄帝考定星历的来历。
  再把天干配地支,从甲子到甲子,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共以六十时日为周期。也就是说十天干运行了六个周期,而地支才五个循环,甲与子才能重新相会。这就叫天行疾,地行迟。然后六个甲子日周期,6×6=360天,接近一年度,相差也有五天多。那怎么办呢?只能以地气循环为标准,测准冬至日,即每年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初生的那一刻,一般都在农历十一月。再以六十花甲子推算,从而进行损益,多的天数就用闰年解决,多的月数用闰月解决就很方便了。
  比如:以月亮盈亏计算每月日期,12个月共有354天又1/4日。把这354日用花甲子相除,显然只够五个花甲子余54天多,这54天多就算成是坤凿度的多余日时。那么,乾的周期,即太阳年显然是365天又多1/4日,倘以6个花甲子相除,又余5天多1/4日。这显然又是乾凿度的多余日时。然后把乾的6个花甲子数,拿来填补坤的54日余数不足的1个花甲子,再加乾余的5天,这样便可依次推算出下一年的冬至日是哪一天。假如先一年的冬至日为冬月甲子日的话,那么,下一年的冬至日便是第二年冬月的己巳日。以下依此类推,从黄帝时代确定冬至日起,只要文化不中断,用六十花甲子依序推算,可确定一亿万后的某一年冬至日是花甲子的哪一天,哪一时,分秒不差。所以,《论语。尧曰》篇告诉我们,尧把帝位禅让舜时,一再嘱咐”天之历数在尔躬
“。舜禅位于禹时又同样嘱咐。可见,律与历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这就是中华文化律与历的基本原理。
  20、什么是卦辞和爻辞?
  答: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辞,用来说明该卦的形象要义。卦辞分卦名和卦形西种意义表达。比如乾卦,卦形下写着”乾。元亨、利贞“。其中”乾“就是卦名,”元亨,利贞“就是卦辞。卦辞是对卦名形象意义的总体回答。相当于文章的概论。
  爻辞是写在每一卦的爻画之后的。每一卦都有六爻,每爻都有爻辞象事状物论吉凶,道得失。亦叫象辞和兆辞。每一爻辞的开头都以初、上、九、六为题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阴阳爻画的排列,乃是对天地人道的象征定位,表达宇宙的时空节律。六爻一卦,均从最底下的一爻往上数,就跟万丈高楼从地起一样。这最底下的一爻就称”初“,最上的一爻就称上。
  那么,为什么把”初“”上“又跟”九“”六“相连,从第二爻到第五爻又用其位次与”九“”六“相连呢?原来,九是宇宙间的最大个数,它只能用三分,因此既是奇数中的最大个数,也是阳变的极数原因。众所周知,九一变为一十,所以逢九必变,又回一。因此,九就是阳气的极数,乾天的极数。于是,把阳爻称之为九。比如乾卦六爻皆阳,第一爻就称”被九“,第二爻就称”九二“,接着便是”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所以,对每卦中阳爻的表述依此位次类推,全部以九论。这是读卦必须搞清的常识。
  反之,同样的道理,因”九“与”六“的比率是”参天两地“的不变数理(前面已经详细解答,不予赘述),六便成了地数,代表阴气的极数。所以每卦的阴爻亦类推,分别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
六五“和”上六“。这样表述卦爻的时空关系,天人关系,爻画的象征意义就好明确了。比如既济卦的第一爻是阳爻,曰: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意思是:初九爻象征曳住车轮,不让其尾被水沾湿,这没有过错。
  ”六二,妇丧其茀。勿逐。七日得“。
  意思是:六二爻象征妇人丢失了遮帘,不必去追逐,七日内可失而复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意思是,九三爻象征殷高宗征伐鬼方,苦战三年而胜,切莫任用小人。
  ”六四,(绵)有衣袽。终日戒“。
  意思是,六四爻兆示,华美的衣服变成破烂,当整天警惕灾祸方可无恙。
  ”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意思是,九五爻象征东邻之国杀牛大祭神祗,不如西邻之国诚敬简朴的以心祭神。心诚便可实受其福。
  ”上六,濡其首。厉“。
  意思是,上六爻兆示渡河被水淹顶,非常危险(只有修德守身才能渡过)。
  以上这些举例就是卦辞爻辞的各种象征比方及其兆示提示。这就是卦爻辞的叙事作用。
  21、什么是“五行?”
  答:五行是自然界人人都能感觉到的五种自然形态,即木、火、土、金、水。但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显然,你又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五官能够感性认知的物质形态。事实上,此种“形而下”的物质形态,只是起初的认知基础。到后来,多部分的五行观念,都用来对“形而上”的道体认知,即五行被纳入五行气数的运转。这就完全失去了物质形态的本来。比如,春、夏、长夏、秋、冬,对应木火土金水。又如中医诊病,他把肝、心、脾、肺、肾;怨、恨、怒、恼、烦,这些都用木、火、土、金、水的气数运转来对应,你怎能说这也是同样的物质形态呢?只能说这是“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五行?行作流转的功能之用而理解。五种形态,在这里被临时指代为某种生克制化的道体。其运行是逆是顺,一看便知。所以五行总是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始终维持着各种生态的自然平衡。
  最早对五行的书面解释,人们见之于《尚书。洪范》,是周公旦请教殷商遗贤微子的答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火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这里可以看出,五行的用途不仅引伸到上下曲直的时空变化,而且引伸到生命味觉的酸甜苦辣咸。
  五行的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见下图:
  22、八卦与五行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八卦中,根据八种物象的特性,人们为了象征性的叙事,方便更好明白的加以联想,于是把五行纳入其中。其关系就是:
  乾、兑属金;坤、艮属土;震、巽属木;坎属水;离属火。
  为了便于好记,于是把它编成口诀:
  坤艮属土坎属水,乾兑二卦性属金,震巽属木离属火,八卦五行关系深。
  知道了八卦与五行的关系,也就知道了六十四卦与五行的关系。因为六十四卦是以八卦为本,从而分宫次的。这样的宫次就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然后每宫的八卦又衍生八卦。这样就形成了八八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各自的属宫是什么五行,该卦也就是什么五行。见下表:
  宫次 乾 坎 艮 震 巽
  五行 金 水 土 木 木
  五行在六十四卦的排列,读《易》时理当熟记,因为它在星历纳甲中有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占筮起作直接的预测信息的标示作用。
  23、八卦以“乾坤”两卦为父为母,所生六子的气数原理是什么?
  答:所谓的乾坤相感,其实是对阴阳(爻变)的交配而言。所谓生六子,其实是对乾坤两卦三阴三阳的爻画,它们之间相互消长,即相互“消”“息”的变化而言。我们已知原始八卦只有三爻。这三爻的阴爻、阳爻,各位次没有一个是一样的。所以才能构成八卦。也就是说,阴阳二爻的三个位次变换,无论如何也只能排出八个不同的图案。这八个不同的图案,才分别被命名为八卦。见下图:
  乾卦三爻纯阳,坤卦三爻全阴。所以《说卦》中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孔子说这段话,对《易》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不如把他要完整表达的意思意译如下:
  《乾》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天,(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父亲。《坤》的象征本来就是指大地,(对人来说)所以,象征就是母亲。《震》是大地母亲向《乾》父第一次“索”爱后生出的孩子,所以是长子。
  (为什么要说是长子而不说是长女呢?那是因为,乾的形象是三长横,三是奇数,所以,只要是奇数,指人时就代表了阳刚与男性。同时,坤母的形象是六短横,六是偶数,所以,指人时只要是偶数,就代表了阴柔和女性。而坤母去向乾父索爱,于是乾就拿自己的“阳”来“息”坤的“初六阴爻”,坤的初六爻就变成了初九爻。这个变了初爻的《坤》卦,请大家看看,它还是《坤》卦吗?不就成了《震》卦吗?再请各位看官数一数,这个《震》卦有多少画?不就是五画吗?所以说是长子,而不能说是长女。这就是卦理所涵的数理天机。而且神奇的很。假如说您的老婆初怀孕,你想求卦问男女,倘若得卦为《离》,就等于天机告诉你是个女儿。如你想生男绝不能,除非生出的是死胎。这就是《易》理不变的天机,今天叫自然规律)。
  然而,《巽》的出现跟《震》相反,它乃是乾父向坤母第一次主动索爱,于是坤母把乾卦的初九爻“消”成为初六爻。(备注:乾向坤“索”为“消”,坤向乾“索”为“息”,所谓“消息”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消息就是阴阳消长,此起彼伏,相互转变或者相互转化的意思)。所以说,《巽》是乾父向坤母等一次索爱所产下的长女。
  《坎》是坤母第二次向乾父索爱后产下的孩子,所以说是中男。
  (请看,《坎》卦是《坤》卦的六二爻变成了九二爻,数一数总画数还是四短横加一长横,共计五画。所以说是中男。后文类推,再不另用括号注明)。
  《离》是乾父第二次主动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称之为中女。
  而《艮》则是坤母第三次向乾父索爱的结果,所以《艮》是最小的儿子,称之为少男。
  同样的道理,《兑》是乾父第三次向坤母索爱的产物,所以《兑》是最小的女儿,称之为少女。
  因此,乾坤生六子。以“六子”论阴论阳,十分巧妙。阴阳者,除了对应的物象与人道关系外,事实上是古圣先贤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得到的一套自然气数的运转规律。它与自然完全合拍,而且永世不变。如此巧妙的象征,由我祖先把阴阳变化的原理认知的滥熟,真是人类文明的至高骄傲。
  24、什么是“六节”藏象?
  答:“六节藏象论”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原话是黄帝问岐伯:“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所谓六六之节,是指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节,故为六六之节,气象藏焉。此道理不能见之于教科书,看来已被人为的搞成了绝学(5天×3候=15天一节气×6节气=90天一季节×4季节正好=360天)。这就是“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
  接着黄帝继续问:“地以九九制会”。但这是指日行五天才能成一候,三个五天才能成气候而言的,不然此话说不通。故岐伯婉言回答,这叫“故其生五(指阴阳五行)其气三。三而成天(三阳为乾,乾者,天也),三而成地(三阴为坤,坤者,地也),三而成人(一生二者为乾坤,二生三者为人物,故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时),神藏五(行),合为九藏以应之”。
  事实上,他们君臣所讨论的问题,用今天的话说,是天体演化的自然规律。黄帝的问题还有下文:“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这里的三百六十五节,中医学解读为人的全身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正好对应一年四季的天数,故曰天人合一,与天地同久,是宇宙的复写,亦称小宇宙。因此,黄帝的咨询本身就有高明的道理基础。
  故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您提的问题高大而文明啊!)请遂言之(请让我试谈看法)。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如上段解读译文的说明所述,是用来确定天度和生命流程之气数的)。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段话无须解释,已明白告诉我们,先人对时空测度,历气运算,目的只有一个,全为纪化生之用)。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指日月运行的方位和秩序),周有道理(周者,圆也;道者,轨也。它们运行一周的轨道有理可循)。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此”度
“字前后意义没法联贯,疑为”周“字简牍传抄时的错讹,没法意译)。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因月份不足,节气有盈余,而产生闰月)。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只要确立了冬至日的开端,便能用圭表的日影推正中气的时间,跟随日月的运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终,整个天度变化,便可完整计算清楚)。
  这就是所谓”六节“藏象的基本原理。可见,所谓象者,运气也。所谓藏者,万物生化之节律也。故曰”生生之谓《易》“。(《系辞上传》)
  25、《易传》中的”神“概念该如何理解?
  答:神字的本意是对上天垂象的祭祀祈祷。引伸后的意思多指事物微妙变化的神奇,这里面不带任何迷信色彩。在《系辞上传》中多次说道一个神字,比如:”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所以说,神奇奥妙的道理无所不在,而《周易》的变化也没固定僵化的形式)。又说”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通达变化叫做明白事态事理,阴阳变化不可测定叫做神奇)。又曰”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卦能彰显幽隐中的生生道理,所以,可用易理酬酢世间一切人道该有的需求,从而与神佑相感。孔子说:明白变化道理的人,不几乎就是明白了一切神明的作用所在吗?)
  另外还有一段言论中,亦多处用到神字: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此一段言论中,孔子共用了五个”神“字来阐明《易》理,让我们用现代语言对之意译,看这几个神字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迷信不迷信?但胡乱编绎的杜撰教材除外。
  ”因此上说,《易》是圣人用来沟通天下心志,安定天下事业,决断天下疑难的工具。因此上说,蓍草的神奇是能够通过排卦,而圆润的达到对时间的抽象认知。从而借助卦理表达空间的具体方位的。这些都是六爻变化起的作用,从而对易理的深度贡献。圣人凭此明心见性,不用时把它深藏隐密的衷心,对吉凶的忧患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精神高人一等,知道事物的未来衍生,肚腹中已然深藏,即晓得了以往的来龙去脉。其他一般的人谁能这样做到呢?只有古代聪明睿智,神武而又不嗜杀生的伟人才能如此吧!这是因为他能明白了老天的生生之道,明察它没有彼此贵贱(君民)之分的原因。是以才有蓍草这样神奇的物种兴起,借以前兆于先民的吉凶之用。于是,圣人依此虔诚敬畏之心,体显在斋戒行为之上,用以同日月的神奇一道生生不息吧!“
  在《系辞》上、下传中,还有很多用”神“字的地方,下面多列几处: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神“(对道、器、法的来去利用,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叫神奇);”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易理,唯其精神微妙,所以来去自如,快而不见其速,慢而不行亦至);”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因此上,天生神奇的蓍草和灵龟,圣人从其数理上悟出变化的法则);”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对易理举一反三,就能变通理解,以利其用,精力受其鼓舞更神奇);”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对神明生生的德行理解,便能存信于社会人生)。
  从以上论道所用神字,没有一处是不可理解的迷信,它无非讲了三重义理:一是事物变化的微妙为神奇;二是智慧的高超为神算(如能算卦明理);三是道德的高尚出精神(有德之人存德性)。
  但有一处是指鬼神之神,孔子只是比方而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易》是以天地变化的规律为准则,所以它能将天地间的道理普遍包容在内。因为这是仰观天文变化,俯察山河法则的结果。因此可知晓光明与黑暗的事理,追溯万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可以了解死生的规律。考察精气凝聚能成为形体,魂魄游散是变为虚无的原因。由此便可推想鬼神的变化情状了。
  这些话非常有道理,但全是比方。你可以说它具有道德报应的神鬼义理,但确实没有宗教迷信的神鬼意义。因为孔子只讲该怎么做人,主张”不能事人,焉能事鬼“。
  26、怎么理解“器”的涵义?
  答:“器”是一抽象概念,在中华文化中相当于西方文化的“物质”一词,这一点,学《易》时必须明白。我们已知“物质”一词是现代物欲社会的哲学概念,相对于物质的另一面便是精神。但这一点跟中华文化的义理又完全不同。中华文化讲“器”与“道”的关系,认为这两者都是心性的产物。因此,西洋文化把咱们的心性文化称之为“唯心主义”,在研究老庄哲学时,便说他是“客观唯心主义”,在回答孔孟之道时,便说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今天祖宗文化之所以被丛林文化颠覆的根本原因。也是全民道德沦陷的根本原因。
  在《系辞上传》中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对应由此而来。从而影响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几千年。
  什么是形而上之道呢?不能被感官直接捕捉,经验直接复制,只能凭心性体悟的形态以上的道理便是道,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见前7、8两问答疑)。
  什么是形而下之器呢?显然,只要是在形态下能被感知的事物统称为器。这不就是物质的统称吗?但又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文化比各种洋文化来的高明,也因为器这个抽象概念包含了物质和工具的双重意思。我们可以说器是有形态的物质,但我们不能说有形态的物质就是器。这就如同我们可以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足下,已到万里。所以我说中华文化高明,高就高在每一方块文字的制造,它已饱含了先哲们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文字内涵,是任何语音文字的语义概念,都不可能包含的。
  首先搞清楚了器概念的语义后,我们还必须举一反三的进一步认知:原来器是物质,器更是工具。而工具总是人制造的,它少不了力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器又是工具理性的简称。中华文化简称工具理性为“器道”,亦叫“器道文明”。所以,西洋文化的一切文明,说到底就是“器道文明”。他们全部的认知特长就一枝独大,那就是“工具理性”。今天称之为科学技术。
  然而,中华文化不同,从古至今就有“上知”“下愚”的甑辨。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又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什么是“上知”“下愚”呢?这绝不是今天解释的统治阶级聪明,劳动人民愚蠢。如此解释是“五四”“文革”倒孔杜撰的胡说与歪曲。显然,“知”“愚”只能是指人的思想及其理路,只能是纯对认知而言。“上知”是指“形而上”之道,“下愚”是指“形而下”之道。这两条认知之路一上一下,它属于天地自然本身,你根本就没办法将它移换,所以称之谓“不移”。
  那么,何为“上知”呢?显然,认形而上之道便是上知。这种上知便是认生命由来的生生之道。认生生之道就该与道同体,从而“明明德,止于至善”。(《大学》)所谓“明德”“至善”就是人不能因自己过度逐欲而毁灭了他人之生,他物之生,从而知道克己与感恩而生存。
  何谓“下愚”呢?因工具理性同道德理性——这两种生存观念的思想理路完全不同,故其言行恰好相反。工具理性在认知上,总是只认形而下的逐欲之道,为物欲而竞争,因竞争而斗争,因斗争而战争,因战争而毁灭。这毁灭就是不能改变的——“下愚”的认知理路。所以说丛林竞争,弱肉强食,逐物逐欲的工具理性,其实是毁生的下愚之道。这就是孔圣教诲我们的——亘古不变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天理。
  中华文化对“道”“器”二字的甑辨,是全部文化的骨髓。所谓“君子不器”就是这么来的。因为再好的器也不过是个工具和玩物,它不能修已安人,化成天下。
  为人只有明道修德,才能推己及人,利人利已;才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才会知道“道、器”者也,执其两端而用中。
  27、关于“气”的含义怎么理解?
  答:一个“气”字,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化生概念。按照今天的哲学语言加以理解,你可以把“气”说成是信息、能量、质量的总根因。气字最早的古写是三横或三竖,像个“川”字或“三”字。这个字也读气,本意是呼吸。后来又引伸为看不见形态,而又能衍生万物的原始基因。它跟今天所说的空气的“气”,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你可由其去引伸理解。在《易经》中,它指的是阴阳没分时的浑沌状态。
  这种状态被称之为气。今天,因为汉字的简化,我们把诸种指事不同的“气”,即空气、臭气,骨气的气等,原来的字形是完全不同的,现在用一个气字来表达,于是词义就混合复杂了。这一点必须说清。
  那么,什么又是宇宙未开浑沌基态中的阴阳二气呢?《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然,太极才是阴阳二气能够从无到有的根因。
  再看《彖辞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卦》)
  又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卦》)
  这里面的元都是指的元始基因,本原的意思。且在《易经》中,乾坤二卦本来就是阴阳之象。所谓的“乾元”“坤元”,实际上也是指的阴阳二气。因此对这个气字的理解,我们又可把它解释为贯穿于“形上”“形下”之间的“生生”命门。
  有了这种命门,便找到了万物化生的原因。因此《彖辞传》中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咸的意思是交感。阴柔居上位而阳刚处下位,阴阳二气交相感应,于此亲和喜悦,就像男子礼下求女,因此,“既亨通,且顺利,这是坚守了正道,娶妻吉祥”。天地交相感应,万物赖此化生的原因。(所以)圣人感动人心,带来天下和平。观察这一感应法则,便可发现天地万物的真情。
  在《系辞下传》中又说“天地姻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所有这些道理,无不是讲的一个”气“之质——”气“之本体之所在。所以说,这个气是形上形下的”生生“命门。如此理解,方为正确。
  28、太极图或八卦图是什么?
  答:太极图和八卦图其实是一不是二。太极图,俗称”阴阳鱼“。这个阴阳鱼在中华文化中几乎家喻户晓。阴阳鱼是用来描绘阴阳二气如何流转从而形成八卦的。但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这个道理说起来有点复杂,其实都是后儒研读《易传》的心得成就,目的是让世人都能读懂孔子《易传。系辞上》关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十六个字对宇宙生存图的形象描述。见下图:
  我们知道,世界是由时间和空间组成的,这是现代物理学的知识。换一句话说,这是西洋文化的科学观念。可咱们的文化比洋人不知要高明多少亿亿万倍。也不知是多少万年前就把空间称之为宇,时间称之为宙,合二为一叫”宇宙“。从而形成自己非常有名的道统宇宙观。它在回答世界的终始时,是以”自性“”自在“为结论的。这种”自性“”自在“是以”心性“为凭的。时空大不过自性自在,时空也小不过自性自在。如此认知世界,非常圆润,所以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只有工具理性一枝独大的西洋哲学,才老是走到终结的尽头。而中华文化,却没有这种灾难性的死亡终结。
  什么是灾难性的死亡终结呢?例如现代物理,发现了科学的牛顿力学和科学的爱因斯坦量子信息学。于是,据此建立了现代天体运动物理学,从而推定黑洞大爆炸,光的辐射是空间时间同时产生的原因,热熵的收缩是天体与万物出现的原因,能量是空间曲张的结果等等。其实这些工具理性,确实有其局部意义的真实性、真理性。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自己是什么星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