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石器时代陶鹰鼎最主要的石质工具是________: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细石器 D、复

史前史(含中国)复习检测题C卷
命题:连大历史,陈诚
一.单项选择(共20分,每题2分)
1.人工取火技术普及于(&& ):
A.能人阶段&&&&&&&&&&&&
B.直立人阶段&&&&&&&&&&
早期智人阶段&&&&&&&&&&&&&
D.新人阶段
2.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
A.打制粗石器和采猎经济& B.打制细石器和弓箭C.
打制细石器和捕渔捞蚌D.磨制石器和陶器
3.最早的猿类从猴类中演化出来的时间是(&&&
A古生代&&&&&&
B古新世&&&&&
C渐新世&&&&
4.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是(&&&&
A蒙古利亚人种&&&&
B高加索人种&&&
C尼格罗人种&&&
D澳大利亚人种
5.下列属于直立人化石的是(&& ):
A蓝田人化石&&&&&
B许家窑人化石&&&&&
C柳江人化石&&&&&
D和县人化石
6.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且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是(&&&&
A磁山文化&&&&&
B马家窑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屈家岭文化
7.传说中"绝地天通"的人物是(&& ):
A神农氏&&&&&
B黄帝&&&&&
8..标志着中国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结束,"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开始的事件是(&&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禹铸九鼎&&&&
9.能体现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的是(&& ):
A自然崇拜&&&&&&&&
B图腾崇拜&&&&&&
C祖先崇拜&&&&&&
10.对原始社会雕塑作品中常出现的"丰产女神"的象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性行为&&&&
B人类诞生&&&&&
C大地丰收&&&&
二.名词解释(共35分,每题5分)
1.南方古猿/能人/山顶洞人
2.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3.自然崇拜
4.部落联盟
5族内班辈婚/族外群婚
6.三皇五帝/考古学
7.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农村公社
三.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
1.结合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人本身"./简述火的使用和发明的意义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3.试述国家的产生
参考答案:
1.D 2.D 3.C 4.C 5.A 6.D 7.D 8.D 9.C 10.D
二.名词解释
1.南方古猿:最早的人科化石是在南非斯科特方丹洞穴出土的“南方古猿”(科学家名之“小脚”)。不过到今天,“南方古猿”的概念已被宽泛化,用以指代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现的一组变异很大的人科化石,其时间跨度从500万年前至100万年前。这些化石的发现具有很大意义,他推翻了此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人类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两大基本特征同时出现的结论。我们发现这些化石都是“小脚”,说明他们生前能以足直立,只是步履蹒跚;他们会使用天然工具,但并不会制造。此外,南方古猿脑容量一般都较小,面部向前突出,犬齿和前臼齿功能性变小,颅骨和面部一些解剖特征与现代人类相似。从对化石齿骨的分析来看,此时的人科仍为素食动物。
能人是人属的最原始成员,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80万年。能人化石以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出土的奥杜韦化石最为有名,其主要生理特征是头骨比较纤细、光滑,面部结构轻巧,下肢骨与现代人很相似,脑容量比南方古猿大很多。能人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制造工具,人类也由此步入了石器时代。而随着锋利的石制工具用于狩猎,他们也逐渐由素食转向肉食。
山顶洞人:1933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为完整的三个头骨(一男二女)和其他骨骼,至少有8个男女个体,还有动物化石及其他文化遗物,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基本消除了猿的特征,与现代人基本上相同。已会磨制石器,骨针和装饰品的制作水平也很高,并且掌握了人工钻木取火。渔猎和采集是山顶洞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山顶洞人已经开始进入原始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山顶洞人文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最完整的一种文化,为我们研究者一时期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2.仰韶文化是距今约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省,以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遗址最为典型。仰韶文化的主要内容是:1.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粟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和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2.发现了不少村落遗址,表明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3.发明了陶器。制作陶器时,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这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4.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技术。5.弓箭已经普遍使用,多有石簇、骨簇等发现6.社会组织是发达的母系社会,婚姻形态应该为对偶婚。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距今约年。河姆渡文化的主要内容是:1.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并有饲养和渔猎等副业。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灿稻遗存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农业工具有石铲、石斧、石刀、木鈻、骨耜等,说明农业已脱离了“刀耕火种”的阶段,进入鈻耕农业阶段。2.已经筑房定居。最具特色的是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另外,在遗址中发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水井遗迹。3.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均为手制的较原始的黑陶。4.可能有了纺织品。5.骨雕技艺精湛,出土了一批非常精美的雕塑品。6.社会组织为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
3.自然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形式,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前期,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人们对神秘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将之作为具有生命和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在所有的自然崇拜中,以太阳崇拜最为盛行。自然崇拜可以通过共同的信仰将成员彼此联系在一起,增强远古社会组织的向心力。
4.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近亲或近邻部落组成,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在于共同合作出征或自卫等军事行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部落及部落联合组织,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炎帝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六种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它们组成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联盟中居于首领的地位。部落联盟可以是血缘或近亲关系部落之间的联盟,也可以是不同部落之间的联盟。这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5族内班辈婚:人类最早的一种婚姻形态,存在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其特点是实行同代兄弟姊妹互为夫妻,排斥祖辈和子孙、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婚姻而不排斥亲生兄弟姊妹之间的夫妻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组织为“血缘家族”,即同辈人的婚姻集团。这种婚姻形态和社会组织的形成有其必然性:第一,人类诞生之初的性关系可能已经受到一定制约,并不存在无节制的杂交;第二,年龄相仿的男女经常在一起劳动,他们的结合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族外群婚:远古人类的一种婚姻形态,开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母系氏族时代,其特点是排斥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婚配。在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血缘家族规模的扩大,族内男子为争夺女人的冲突时有发生,进而往往影响到正常的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血缘集团内部确立起成员间生产时的性禁忌原则。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时间延长到占用几乎全部生产时间,“生产时的性禁忌”原则便妨碍了“种的繁衍”。于是,人们不得不改变婚姻形态,实行“族外群婚”。族外群婚是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前提。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母系氏族达到繁盛带来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增殖,族外群婚难以维持,渐为对偶婚所取代。
6.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一般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前者约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而后者则在四千多年前。由于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有不同的定义,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就存在多种说法。比较主流的观点有,认为“三皇”为伏羲、遂人、神农或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现代学者认为,三皇五帝很可能不是单个人,而是氏族部落的代称,或代表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7.母系氏族公社:是指起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以族外群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具有特定氏族名号和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这一社会组织形态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原因有四: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能够保持经常的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第二,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为采猎经济,且性别分工明确。男子从事狩猎,但获取猎物数量不稳定,女子从事采集,收获相对稳定。因此,女子在生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三,族外群婚造成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第四,远古人类对女性生育功能的崇拜。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和组织单位。氏族内部实行原始的氏族民主制。在该制度下,全体氏族成员权利平等;由全体成年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议事会为最高权力机关;议事会选举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长各一名,他们受到全体氏族成员的普遍尊敬但并无强制力。在新石器时代前期,母系氏族达到繁盛。与之相伴的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而这却使族外群婚难以维持,渐为对偶婚所取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革命发生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农牧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把妻子及其子女从女方氏族带到了自己的氏族,从而变“从妇居”为“从夫居”;又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男女双方能够有比容易离异的对偶婚更为持久的结合,于是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最终取代了对偶婚。这样,“从夫”前提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正式确立,标志着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指由父系血缘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同一个男性祖先所生的若干代子孙及其配偶的集合体。这种社会组织确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原因是:第一,由于农业革命发生后,男子凭借强壮的体力在农牧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把妻子及其子女从女方氏族带到了自己的氏族,从而变“从妇居”为“从夫居”;第二,又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男女双方能够有比容易离异的对偶婚更为持久的结合,于是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最终取代了对偶婚。这样,“从夫”前提下的一夫一妻制婚姻正式确立,标志着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父系氏族公社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产生后,氏族不再是基本的生产和组织单位,而代之以父系大家族。族内成员共同居住、集体劳动,共享生产资料。但是,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加,慢慢在氏族内部产生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开始了贫富分化,阶级日益形成,文明到来之日为期不远了。
农村公社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组织。它产生的原因有二:第一,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生产劳动趋向个体化。于是,个体家庭从大家族中独立出来;第二,私有制的发展使氏族内部各家庭的贫富分化加剧,造成氏族的血缘关系日渐削弱。于是,一些个体家庭离开本氏族而迁居别处,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杂居,进而形成农村公社。公社组织的地域性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二重性(即内部同时存在私有制和公社所有制)是农村公社的基本特征。总之,农村公社的出现,破坏了氏族的血缘关系,为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奠定了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二重性,赋予公社经济的发展以强大的生命力,也决定了农村公社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必然性。农村公社晚期,随着个体劳动的发展及其产品的私有、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公社内部,导致贫富分化加剧。许多贫困破产社员沦为债务奴隶,加上战争俘虏,形成了被压迫的奴隶阶级,农村公社内部的平等与公有原则相继瓦解,整个组织体系从内容到形式也都逐步消亡。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农村公社的传统形式长期保存下来,但它已不再是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而蜕变为依附于奴隶制或封建农奴制下的公社组织形式。在这种公社里,耕地虽按传统实行定期重新分配,但土地所有权已被奴隶主或封建领主所篡夺,社员以承担各种贡赋或劳役为代价,耕种公社的“份地”。
1.结合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创造人本身".(略)
简述火的使用和发明的意义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已能够使用和控制天然火,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智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已经普及了制火技术。火的使用和发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火被用于加热食物,不仅使食物更美味、更易咀嚼和消化,又由于经高温加热后的食物含有200多种化合物,营养更高,从而可以增强人类体质,促进器官更快的进化;其次,火被用于取暖,这使人顺利度过了从100万年前开始的四次间冰期,进而生存下来并向全球范围扩散;最后,火被用于自我保护,驱逐大型动物和猛兽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2.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第一,自然界总是充满神奇和隐秘,而原始人类的认识能力又极为有限。
第二,远古的社会组织缺乏强大的向心力,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将成员彼此联系在一起。
3.试述国家的产生
作为文明的最重要标志,国家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有一个漫长的准备期,这个准备期最早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创造了石器打制技术、人工取火技术和有声语言,这些分别被看作是当今机器制造技术、能源转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雏形,也是这三大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为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产生过程的转折点在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成为其产生的加速器。
(1)农业革命后,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具有周期性特点,于是人类由游居转为定居;定居生活后,出现聚落;聚落间时有冲突战争;战争中自然产生战俘;起初,战俘往往被杀掉,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劳动价值凸显,于是战俘不再被杀,而被吸收为劳动力,即沦为“奴隶”。
(2)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生存所需的剩余产品。这样,在保证了生存基础之上的为进一步满足生活需要的商品交换出现了。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发展为用某些商品(如猪、玉器等)来作一般等价物。在交换活动中,氏族首领掌握着交换的权力。起初,交换的产品归氏族公有,但随着交换活动的频繁和扩大,氏族首领便利用职权,化公为私,将经他们手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这样,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便产生了。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剧,这在考古发掘中突出表现为墓穴规格差异、随葬品悬殊等。
(3)社会产品有了剩余,就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些增加的人口可以从事基本的农牧生产以外的其他事业,这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发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发生在东大陆原始社会后期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在野蛮时代中级阶段,原始农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第二次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原始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在文明时代的门槛,商人阶级出现。随着新的社会分工,产生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和集团。
综上,奴隶和奴隶主的分野、穷人和富人的分野、不同社会集团的分野在农业革命后正式形成。他们有各自的利益,最终形成“阶级”。阶级之间发生的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的阶级斗争破坏了原来“天下大同”“和为一家”的氏族民主制,一种新的制度应运而生,这就是“军事民主制”。“军事民主制”是氏族制度解体到国家产生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单位既可为氏族,又可为部落,而以部落为多。军事民主制有三大构成要素: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的人民大会;由氏族贵族和长老组成的议事会;军事首长。可见,该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了氏族民主制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存在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只是这种个人权力尚未达到形成国家统治权力的地步。在军事民主制度下,人类之间的战争更加频繁,军事首长和氏族贵族便借机逐渐从平等的氏族成员中脱离出来夺取了全部权力,并建立起强大的统治机构。国家产生了。
文明的曙光最先照耀在东经20度至东经120度,北纬20度至北纬40度之间的扇形区域内,覆盖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约前3500年)、长江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爱琴海沿岸(约前年)。这些早期文明的产生就犹如破晓的晨曦,引领着一个辉煌时代的到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列有关磨制石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B、打制石器尽管比磨制石器落后,但打制石器比磨制石器更耐用C、磨制石器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D、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0) (0) 本站小编
07:28:14 阅读(0)
下载地址:目录
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 概 论 1.1 复习笔记 1.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 2.1 复习笔记 2.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旧石器时代 3.1 复习笔记 3.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4.1 复习笔记 4.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5.1 复习笔记 5.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 夏商周考古 6.1 复习笔记 6.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 战国秦汉考古 7.1 复习笔记 7.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8.1 复习笔记 8.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隋唐五代考古 9.1 复习笔记 9.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宋元明考古 10.1 复习笔记 10.2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张之恒主编,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考古通论》一直被用作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教材,并被大部分院校指定为考古和文物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教材。为了帮助学生系统、高效的掌握该教材内容,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制了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  1.[3D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免费下载]  2.[3D电子书]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  作为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教材笔记,浓缩知识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授课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遴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遴选了部分名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部分真题为考生回忆版)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3.免费更新内容,获取最新信息。本书定期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解析。对于最新补充的考研真题和答案,均可以通过免费升级获取。  圣才考研网()提供全国各高校历史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一对一辅导(面授/网授)、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历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辅导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考古和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教材为张之恒主编的《中国考古通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历史专业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电子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4.质量保证:每本电子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电子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电子书,确保质量。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00:30)  咨询QQ:(8:30-00:30)  详情访问:/(圣才学习网|历史类)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内容预览第1章 概 论1.1 复习笔记一、考古学的基本涵义1.考古学的定义(1)含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和“狭义历史学”一样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2)关于考古学概念的几个误区①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文献资料。②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发掘和考古调查获得的,用非考古学资料所进行的有关研究属于金石学或古器物学。③英国的“工业考古学”和美洲的“殖民地时代考古学”(又称“历史考古学”),只是利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欧美的近代史,不属于真正的考古学。④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史前时代、原史时代(史前时代向历史时代的过渡阶段)和历史时代,不包括近代和现代。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分类①遗迹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它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②遗物a.按其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和礼器等器物。b.按其质料可分为石器、玉器、铜器、铁器、金银器、陶器、瓷器、骨器、角器、牙器、贝器、竹木器、漆器和丝、棉、麻等器类。(2)研究对象的要求①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必须是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加工的。②自然物必须与人类活动有关;农作物、家畜和渔猎、采集的动植物遗存,有的与人类生产活动有关,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都应该归属于考古学研究的对象。③史前时代人类自身的化石或骨骼,既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对象。(3)常见的考古对象①洞穴、聚落、贝丘和城堡。②人工开凿的矿坑、作坊和窖穴。③石灰岩山区的洞穴。④“贝丘”,俗称“贝丘遗址”,其中常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化遗物。⑤艺术品(雕塑品、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铜镜、车马器、日用器皿和各种装饰品、货币、铭刻和文书。⑥古代车、船等交通工具、葬具、手和足的印痕、耕地、沟渠。3.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1)运用考古资料应注意事项①既要注意同一时期各地区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融合,也要注意物质文化的继承、演变和发展。②考古学研究不应该忽视文化的差异性,要注意邻近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文化传播。(2)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作用①考古学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具有重要作用。②考古资料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③考古资料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中的错误。④考古资料对边远地区和文字记载很少的少数民族历史显得尤为重要。二、考古学文化1.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1)涵义“考古学文化”是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2)界定考古学涵义应注意事项①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②有些考古学文化被发现的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③某一类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2.考古学文化的命名(1)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2)以遗址的名称作为文化名称,如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观音洞文化和山顶洞文化等。(3)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文化名称,如庙底沟二期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4)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作为文化名称,如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印纹陶文化。(5)以族名来命名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3.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1)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内容①文化的分布范围,包括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和波及地区。②文化面貌及其特征。③文化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与临近地区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关系。④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形态。(2)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事项①某一个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化,既同该文化所在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有关,又同当时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宗教观念有关。②一种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分布范围会有所不同,文化面貌也不断发生变化。②一种文化的发展、变化,器物的演化,既跟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也跟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各部族宗教观念形态的变化有关。④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内容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不同的文化传统,是形成不同文化的根本原因。⑤每个文化系统自身发展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决定该文化的性质,相邻文化之间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相似的文化因素,不决定文化的性质。⑥过渡地区的文化除受到相邻地区的文化影响外,仍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不应将过渡地区的文化归属于其相邻的文化系统。三、考古时代的划分1.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①分期a.两分法第一,埋藏于下更新统和中更新统地层上的石器遗存称为“下部旧石器时代”。第二,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的石器遗存称为“上部旧石器时代”。b.三分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②人类生存特征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品作为食物,被称为“掠夺性经济”或称“攫取性经济”。(2)中石器时代①分期界定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②人类生存特征人类的经济生活仍为采集和渔猎,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尚未出现。(3)新石器时代①主要标志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的产生作为主要标志。②时间a.西亚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属于前陶新石器时代。b.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进入新石器时代。③各地发展情况a.西亚第一,前陶新石器时代开始栽培小麦、大麦,饲养绵羊、山羊和狗,但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的比重,已形成不稳定的小规模聚落。第二,公元前7000年至前6000年,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磨制石器普遍出现,开始制作圜底深腹陶钵,开始出现稳定的聚落。b.中国华北地区第一,公元前6500年至前5000年的老官台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后李文化时期,已形成大规模的聚落和氏族墓地。第二,公元前6500年至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农业和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以彩陶和红陶为特征的制陶业和磨制石器有了进一步发展。c.长江流域公元前6500年的彭头山文化、公元前5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已普遍栽培水稻,饲养狗、水牛、猪,磨制石器和陶器都比较发达。(4)铜石并用时代①内涵铜石并用时代又称金石并用时代,属于新石器到青铜器时代过渡阶段。②特点人们开始使用红铜(纯铜)工具,已掌握铜的冶炼技术,用冷锻或铸造方法制作红铜器,红铜器由于质地软等缺陷,只能用来制作小型的工具和饰物。③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a.西亚第一,公元前6000多年西亚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红铜器,铜器的品种有铜锥、铜针、铜珠等。第二,公元前6000年后期,西亚地区普遍进入铜石并用时代。b.欧洲接近安那托利亚(土耳其半岛)的巴尔干东部,于公元前4000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c.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半岛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比巴尔干晚了1000年。④没有经历铜石并用时代的区域a.大洋洲的土著居民在殖民者入侵前,一直停留在石器时代,过着采集和渔猎生活,没有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b.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公元前1000年末至公元1000年初,从北方引进制造铁器的技术,直接由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c.日本由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d.中国的黄河流域,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既有红铜器,又有青铜器,中国是否经历过铜石并用时代,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2.青铜器时代(1)青铜的优点①熔点低。②硬度大。③青铜铸件不易出砂眼。(2)青铜的应用由于铜矿较少,开采和冶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因而青铜器只能用来制兵器、礼器和日用品,生产工具仍然是磨制石器。(3)由石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的区域①日本列岛的弥生时代。②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③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4)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发展不平衡状况①伊朗南部、安那托利亚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一带最早制造和使用青铜器,在公元前4000年初产生青铜器。②欧洲在公元前4000年中期、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美洲于11世纪以前,进入青铜时代。③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发源于黄河流域,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青铜时代。3.早期铁器时代(1)内涵①铁器时代是指青铜器时代之后,生产工具和武器以铁器为主的时代。②考古学研究中的铁器时代主要是指铁器使用的初期阶段和一些民族史前文化中的铁器文化阶段,故称早期铁器时代。(2)各地进入早期铁器时代的时间①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等地域在青铜文化高度发达以后进入铁器时代。②希腊和罗马在早期铁器时代进入文明时代。③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和非洲内陆地区的各民族在史前时代的最后阶段才跨入早期铁器时代。④美洲印第安人在欧洲殖民者来到之前还不知使用铁器,故印第安文化无早期铁器时代。(3)铁器的作用①铁器的质地坚硬,矿藏分布广泛,价格低廉,普及于生产的各个领域,在人类历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②铁器的传入使原来比较后进的民族迅速跨入文明时代,并创造了自己的铁器时代文化。(4)铁器在中国的发展①中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冶铸铁器。②战国中叶后,铁器普及到全国各地。③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四、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1.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1)做好考查前准备查阅古文献和考古期刊,摘抄有关资料,在地图上找出要勘察的地点。(2)调查路线确定调查人员到达调查地点后,要向当地居民了解附近有什么古迹和出土过什么古物,当地文化馆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古物都要查看,方可决定调查路线。(3)实地勘查时,仔细观察地面上的现象。(4)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采集标本,以供在室内作进一步分析研究,采集标本的要求有:①一般小件器物(石器、骨器、玉器、铜钱等),要全部收集。②沉重的大型器物如石刻,不便运走的,应作好有关记录,交给当地的行政单位保管。③陶片可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为标本(标本要有标签)。2.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问题(1)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选择遗址或墓葬的标准如下:①除了建设工程急需的地点外,要选择有利于解决考古学亟待了解问题的地点。②遗址中所包含的遗迹和遗物较丰富且有典型性、代表性。③有可能被自然力毁掉的遗址和墓葬。(2)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①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②天然堆积层,考古学上称为“间歇层”。3.遗址的发掘(1)发掘方法①探方发掘探方法适合于发掘整片遗址,是最常用的发掘遗址的方法。②探沟发掘探沟法适合于时间很短的试掘,以了解遗址的地层情况,也用于解剖城墙的结构和修筑情况。(2)考古发掘记录方式①文字包括发掘地点(一般为字母缩写),记录者姓名,记录时间(年、月、日),各层的遗迹和遗物,地名的划分,每层所显露的现象及出土物,各层的时代与断代的证据或说明,遗迹的尺寸和结构。②绘图居住遗址的绘图,包括各探方或探沟的1个侧壁的剖面图和每一个文化层的平面图;文化层中如果遗迹分布密集,还需绘制遗迹分布图(平面图)。③照相遗址发掘前的地貌情况,发掘的各过程,地层的剖面,遗迹的平面分布,遗物出土情况等,都要照相记录下来。4.墓葬的发掘(1)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①研究种族的体质特征,创造某一文化遗存的人们属于哪一种族,可以通过墓葬中的人骨来鉴定。②了解古代的葬制和葬俗。③通过墓葬中的随葬器物以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2)挖掘填土时应注意事项①墓坑侧壁是否已挖到,是否经过盗掘及盗坑情况、范围,区分被扰部分和未扰部分的界限。②是否有晚期墓打破早期墓的情况。③合葬墓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收集填土中所包含的陶片及其他遗物。④近底部时区分随葬器物和弃置填土中的杂物。(3)清理墓室和墓底应注意事项①墓室的结构竖井墓要注意有无二层台,二层台是“熟土”还是生土;洞室墓要注意洞室的形状。②葬具及痕迹苇席、木棺和木椁,一般都已腐朽,但可根据它遗留的痕迹,弄清它们的大小和形状。③人骨架的葬式仰身、俯身、直肢、屈肢,以及头向和面向等。④随葬器物位置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4)发掘土冢应注意事项①墓冢高度大小和形状的变化。②土冢内埋藏各种祭祀仪式和纪念性遗迹和遗物,放置在哪个位置和如何安置。③清理填土时,要注意填土中的埋祭遗存,记清层位及迹象,分析其意义。(5)挖掘记录要求①文字记录一般采用表格进行记录,文字记录内容要详细,但要简明扼要、准确可靠,必要时可绘草图来表现。②绘图记录主要有墓地地形和墓坑分布图,墓葬平面图、剖面图和随葬品,人骨的细部详图。③照相内容a.发掘前原古迹(墓葬或居址)所在地的自然环境。b.开工和发掘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情况。c.工作进行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墓坑填土中发现殉葬物和人骨架,遗迹的打破关系和相关迹象)。d.主要研究对象的主体图像和特点,如墓葬和居址的形制、结构、图像和总体布局的图形,遗迹和遗物清理后的整体景观,包括墓葬的形制、人骨及随葬品的分布、房屋的布局及相互关系。e.特写细部(人骨姿势、装饰品的佩带组合、随葬品的叠压情况、屋内陈设物的保存状况)图像等。5.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1)确定年代的方法①依据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包括出土物中的文字纪年,一些史书或地方志也记载某古物或某一建筑物的年代,是确定文化遗存的依据。②进行地层研究先确定各地层的先后顺序,以已知年代的地层(含可确定绝对年代遗物的地层)来推断其他层次的年代。a.各墓或各层中年代最晚的一件器物,是该墓或该地层最早的年代。b.一墓或一地层的年代,可由其所压的或被压的上下层时代定其上下限。③利用地质结构或古生物学证据利用地质结构或古生物学(包括动物化石和花粉孢子)的证据断定文化层的年代。④型式学的研究根据器物的演化规律,将各类器物按照形式的差异程度的不同而排成“系列”,设法推断“系列”中最早或最晚的一环。⑤自然科学方法利用自然科学方法断代,如放射性碳素、热释光断代、古地磁断代等。(2)报告或简报的编写①发掘报告的内容a.绪论包括遗址或墓葬位置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古今沿革、发掘历史和前人工作、发掘经过、发掘单位和参加发掘的人员、发掘方法等。b.正文包括文化堆积、遗迹或遗物的描述。c.结论包括文化遗存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②考古调查的内容a.遗址所在的位置和地理环境、调查经过、遗址现存面积和保存情况、遗址的地层堆积、采集的标本及其分类、文化性质及年代的推断、保护措施的建议。b.如果是地区性大面积调查,应将遗迹和遗物按时代加以描述,并利用图表归类,还要将遗址标注在地图上。五、考古学的分支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1)史前考古学①研究范围a.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b.研究石器时代(有的地区也包括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②史前考古的时间a.中国的史前考古学,大致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b.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的内陆地区,史前时代延续到早期铁器时代。③缺陷史前时代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供研究,史前时代的人类历史的研究完全依靠考古资料,亦即依靠史前考古学。④判断绝对年代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地层学及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⑤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第四纪地质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古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联系较为密切,必须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研究服务。(2)历史考古学①研究范围a.有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b.主要是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文化遗存。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历史考古学必须与历史学相配合,同时还要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古建筑学等分支。③判断绝对年代的方法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2.田野考古学(1)来源20世纪初叶,欧美的考古学家开始重视田野调查和发掘,注重发掘技术,田野考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田野考古的相对独立性其考古调查和发掘有一套完整的方法,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还要用各种自然科学手段,这就使田野考古有其相对的独立性。3.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1)按研究对象划分①美术考古学a.内涵将各种美术品作为实物资料来复原古代的社会文化。b.所属范畴上起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讫各历史时代,既属于史前考古学的范围,也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围。②宗教考古学a.内涵宗教考古学是以有关宗教的文化遗存作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b.研究对象岩画、壁画、神殿、寺庙、祭坛、祭具、造像、经卷、符篆及其他一些崇拜对象(遗迹和遗物)等。c.典型代表欧洲的基督教考古学、北非及西亚和中亚的伊斯兰教考古学、南亚和东亚的佛教考古学。③古钱学a.内涵古钱学是以古钱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分支。b.任务第一,判别古钱的铸造年代。第二,通过对古钱的形制、质料、重量、铭文、图文和铸造技术的考察,研究古钱的铸造者和发行地区,研究铭文、图文的意义和风格。第三,研究世界各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情况。④古文字学和铭刻学a.研究对象第一,文辞器物的主要内容,如墓志、碑碣、印章、甲骨、简牍、泥版、帛书和纸书等。第二,铭文处于附属地位,如纪念性建筑物、雕刻品、货币、度量衡器、镜鉴、工具和各种容器等。b.研究任务第一,辨认文字,解读文句,抽释文例,考证铭文的内容及判断时代。第二,判明遗迹和遗物的制造者、所有主、所在地、用途和制造目的等。(2)按研究方法和手段划分①航空考古学a.内涵航空考古学是指用飞机等航空工具在空中对地面摄影,通过对所得照片的观察和分析,判断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种类及其分布。b.利用航空考古学判断遗迹的分类第一,通过土质不同而产生的土色明暗判别出来的,如坑穴、壕沟和道路等遗迹。第二,由阳光斜射时产生的阴影显示出来的,如堤坝、坟丘和城墙等遗迹。第三,从农作物、野草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而判明的,如村落、都市、农田、道路、运河等遗址。②水底考古学a.内涵水底考古学是田野考古学在水域的延伸,是田野考古学的一个分支。b.主要任务第一,发现、打捞和研究水底的古代沉没物、沉船以及淹没于江河湖海中的都市、聚落和港口遗址等。第二,为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水文变化、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提供重要资料。六、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1)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必不可少的依据之一。(2)根据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可以确知早期人类所生存的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变化剧烈的时代。(3)由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对于自然环境的依附性很大,因此,早期人类的遗迹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4)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和遗物的时代确定,必须依据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对哺乳动物的分析研究。2.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1)考古动物学的内涵考古动物学,又称“骨骼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是一门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分析研究的学科。(2)考古动物学与第四纪古动物学的关系①第四纪古动物学侧重于动物本身进化发展的研究,化石是否与文化遗存共存,都可作为研究对象。②考古动物学通过研究遗址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渔猎和家畜饲养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生态环境和气候。(3)考古动物学在考古中的作用①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有助于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②分析出土动物的种类,可以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情况。③通过对世界各地区遗址中出土的兽骨的对比研究,可以究明各种家畜饲养业在地域上的发展和传播,从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④对野生动物骨骼与家畜骨骼的数量统计和比重研究,可以推断出渔猎经济与畜牧经济在当时人类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3.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1)考古植物学的内涵考古植物学是对古遗址出土的植物遗物进行研究的学科,是考古学与古植物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2)考古植物学与古植物学的关系①古植物学侧重于植物的发生、发展和系统分类的研究,植物遗存是否与文化遗存共存,都可作为研究对象。②考古植物学是对古代遗址出土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栽培作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状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3)考古植物学在考古中的作用①可以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对石器时代的断代有重要意义。②可以复原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其文化发展。③利用“碳-13测定法”来研究古代农作物遗存,可以了解早期农作物的栽培区域,农作物的变更时代,以及农业的发展水平。④通过对木材的鉴定,可以了解各种木器的材质,进而推定它们的制法和用途。⑤通过对纤维的鉴定,可以了解纺织品的质料和农业及纺织业的发展状况。⑥通过对植物种子的鉴定和数量统计,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品种和居民的生活条件。4.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1)体质人类学的内涵体质人类学是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种,研究其体质形态、身体结构及其生物学的变异和进化,以阐述人类起源、人种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科学。(2)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围①在英、美的传统体系中,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并列为人类学两大部分。②在欧洲大陆,如德国、法国和前苏联等国家,人类学特指对人类生物特性的研究,实际上相当于体质人类学。③中国学术界所称的人类学,是指体质人类学,主要包括人体形态学、人类起源学、人种学三个基本部分。(3)体质人类学在考古中的作用①经过鉴定性别、年龄的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②将随葬品和死者的性别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当时的两性劳动分工。③大规模墓区的人骨的性别和年龄的调查,能够获得两性的年龄分配与平均寿命等资料,这些资料有助于了解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人口组成情况。④判断含有宗教巫术和图腾因素的随葬品归属,可以了解当时当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氏族社会的性质。⑤分析居民的人种类型,可为探索族源提供线索。⑥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骨资料,可以了解古代居民的体质演变及其分布规律。⑦研究人骨人工畸形的种类、出现频率和分布范围,可以探索古代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历史。⑧从骨骼上考察古病理,可追踪某些现代疾病的起源和发展。5.与民族学的关系(1)民族学的内涵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一门科学,将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及消亡的过程。(2)考古学与民族学的关系①相同点考古资料的来源主要依靠考古调查和发掘;民族学资料的获得也主要依靠到民族地区去调查。②不同点民族学是以现代民族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考古学则是以古代人类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3)民族学和考古学互相利用的研究成果①考古学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对民族学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有很大的作用。②民族学资料对考古学研究某一文化阶段的社会制度大有帮助。七、文化年代的确定1.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1)相对年代①内涵“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②判定方法a.利用地层学断定,先要确定各文化层的先后次序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文化遗存来判断各层的绝对年代。b.利用层位关系断代,要依遗存性质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判断。c.以遗物来判断地层(或墓葬)的年代,要按遗物的性质的区别作出具体分析。(2)绝对年代①内涵“绝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形成时的距今年代(具体年代)。②判定方法a.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断代。b.利用碑碣、墓志、简牍以及其他器物的纪年铭文确定绝对年代。2.利用自然科学测定绝对年代(1)放射性碳素断代①内涵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②依据原理通过测出标本中碳-14减少的程度,可以推断出生物死亡的年代。③常用标本木炭、炭化的种子或果实、骨头、毛发和未风化的贝壳等。(2)古地磁断代①内涵古地磁断代是根据一系列年代明确的考古样品,定出古地磁随年代变化的实验曲线,从而定出未知年代的样品的考古年代。②地层沉积磁性断代岩石的剩余磁性反映了岩石生成时期的地磁场方向,湖相沉积层和深海沉积层含有磁性矿物微粒,在沉积过程中取地磁方向显示沉积磁性,从而反映出沉积时的地磁方向。(3)热释光断代热释光断代是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黏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4)树木年轮断代树木年轮断代是利用树木的生长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这是目前最精确的断代方法,可用于校正碳-14年代。(5)铀系法断代铀系法断代是利用铀系、钍系子体放射性在样品中的不平衡性测定年代的技术的总称,是建立第四纪年代学和对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断代的一种有效手段。八、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1)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传统分类①“匼河-丁村系”,又称“大石片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基本特征是利用不规则的小石片制造细小石器,在石器成分中细小石器的比例大、类型多,加工痕迹细小。②“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又称“大石片砍斫器-雕刻器传统”。基本特征是利用大石片制造各种大型砍砸器,富有代表性的石器是三棱大尖状器,在石器成分中小石器的数量和类型都比较少。(2)中国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地貌的影响①长江以南地区气候都比较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尤其是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使人们过着以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反映狩猎经济生活的“典型细石器”在长江以南始终得不到发展。②中国北方沙漠草原地区典型的细石器比较发达,磨制石器和陶器不发达。③华南沿海地区河流入海口,螺、蚌之类的软体动物比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常以这些软体动物为食,故贝丘遗址较多。2.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1)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①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农牧业经济极不发达,采集和渔猎经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②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农业以种植根茎果树类等无性繁殖的作物为主,禾本科农作物(水稻)的栽培要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禾本科的水稻由长江流域传入,农业经济才发展起来。③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磨制石器和陶器的制作都比较原始落后,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磨制石器陶器制造业才得到发展。(2)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速度影响的表现适宜的自然环境能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则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使社会历史处于停滞状态。下载地址: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4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3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3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2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0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7:0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4:2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4:1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2:4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2:3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2:3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1:3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07:21:1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4:26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4:0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4:0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3:5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3:5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2:49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2:4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1:4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1:07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0:43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0:1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0:0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10:00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09:52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07:58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18:07:54 辅仁网 阅读(0) 评论(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新石器时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