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兵力部署目前在西藏前线布置了多少兵力和装备

中国军力大展示
和 平 之 师
【北京 国庆50周年阅兵】
【威武的方队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 公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华涎。中国军队以隆重的阅兵式,告别历史,昂首迈向新世纪。
【行进的方队,宛如英雄乐章的优美旋律。】 受阅部队高擎“八一”军旗,似铁流滚滚,挟风裹电般走来。他们以严整的军容。无畏的气势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令世界瞩目:这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和平之师。
【推出片名和平之师】
【陆军方队,排面如刀切剪裁。】
【海军方队,摆臂如流光闪电。】
【空军方队,脚步如松涛阵阵。】 阅兵是一个国家最隆重的庆典。是展示国威军威最具代表意义的仪式。人类自从有了国家,无论他们居住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无论他们的皮肤是白色的、黑色的,还是黄色的、棕色的,也无论他们的哲学、信仰如何;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观念:由士兵组成的直线、方块,由军靴踏击地面的脚步声,最能激起民族的热情和自豪感,最能展现一个国度的文明水准和军队的素质。
【战车辚辚】 中国世纪末的大阅兵,是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示,是军队建设迈上新的征程的重要标志,是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扬国威震军威的历史壮举。
中国军队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人民解放军正在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为促进世界和平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作为军人,他们希望把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但他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历史真理:和平从来不是上帝的恩赐。没有遏制战争的坚强国防,和平只是美妙的幻想。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中国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字幕: 日。】 当邓小平以历史的冷静目光,检阅着这支军队时,胸中正翻卷着国际大势和国家大局。据说,就在阅兵的前几天,他听取了军队进行体制编制重大调整改革的方案汇报。他酝酿着实现军队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性转变,走上“精兵、合成、高效”的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国庆35周年的阅兵,似乎包含着某种向历史告别的意味。阅兵后不久,邓小平庄严宣告,中国军队裁减员额100万。
【1993年初,江主席在军委扩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渐人国庆50周年阅兵方队。】 1993年初,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届军委领导,根据世界战略格局走向多极化和世界军事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新形势,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并提出用这个方针统揽全军各项建设,贯彻科技强军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中国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保持了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阅兵方队叠化大亚湾核电站、深圳建筑工地。】 中国军队坚决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参与和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胜利油田、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深圳特区等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共和国军人都奋力拼搏,挥洒过辛勤的汗水。
【深训。街头人流穿行。】 漫步深圳街头,喧闹的人流中几乎找不见一个身穿军装的绿色身影。可深圳市的负责同志会动情地告诉你:在深圳特区的创建阶段,是共和国的军人在这里埋设了第一条电缆,铺平了第一条大道,浇铸了第一栋高楼。
深圳人民不会忘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人民解放军出动兵员数十万人次,出动机械车辆数万台次。他们的卓越贡献将永载在特区建设的历史中。
【汽车穿行鼓山隧道】 (字幕:鼓山隧道,宽9米,高7米,全长3138米,是我国第一条现代化公路双线隧道。) 鼓山隧道,福马公路的咽喉,如今穿越隧道,只需3分钟。当年,驻闽某团的1000多名官兵却用钢钎、风钻,在这里艰苦穿凿了900多个日日夜夜。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现场。】 日,长江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三峡工程以其规模之大、水电装机容量之大、综合效益之显著堪称世界级巨型工程。
大江截流的胜利实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史上的一个壮举。
【某部官兵奋战在三峡工地。】 有谁知道,在三峡建设的各路大军中,就有人民解放军官兵的身影。他们在这项世纪工程中,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北海舰队炸礁队在西陵峡口钻孔爆破。】 长江西陵峡口通道全长1654米,底宽198米,全部疏浚工作需要炸礁30万立方米,工作量相当于以往长江15年整治中的炸礁总和。这里水流湍急,回淤严重,施工进展缓慢。
海军炸礁队的25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在急流险滩中昼夜苦干,钻孔爆破。终于在规定的工期内,炸礁16万立方米,清淤160万立方米。
【开通导流明渠工地。】
日, 长江截流进入倒计时。 为了确保大江截流后航运不中断,专家们决定开挖一条导流明渠。关键时刻,海军炸礁队担负起清除“人造长江江底暗礁”的任务。
以往海底炸礁,一个金刚钻可用400小时,可在长江三峡,400小时竟用了80根金刚钻。尽管碰上这样难啃的骨头,炸礁队累计炸礁进尺36000多米,相当于钻透了4座珠穆朗玛峰!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炸礁队把4万多立方米江底暗礁夷为平地。三峡水利工程指挥部质量监督专家说,海军炸礁队整治的河底,不但深度超过标准,而且像推土机推过一样平整,真不愧是三峡建设工地的一面旗帜。
导流明渠顺利地托起了万吨巨轮。
【兰州军区某部支援金昌工程建设,奋战在地下600米处。】
【驻沪部队官兵支援浦东特区开发。】 近20年来,中国军队共投入4亿多个劳动日,出动机械车辆2500万台次,参加和支援重点工程项目1万多项。其中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工程440多项,水利工程340多项,通信光缆工程3万多公里。
目前,由军队援建的各类“希望小学”860所,已帮助15万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叠出排山倒海之势前进的受阅方队。】 这就是人民的军队,共和国的军人。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军队将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利益。
【渐显延安窑洞。毛泽东作《为人民服务》演讲。】 1944年9月,一个普通的战士牺牲在烧木炭的土窑里。他的名字叫张思德。毛泽东为悼念张思德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他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1963年2月,毛泽东主席再次发出号召,向一名普通战士学习。这位战士就是雷锋。从那时起,雷锋成为中华民族在精神道德上的一面旗帜,导致了3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国雷锋现象”。在雷锋平凡的事迹中,闪耀着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火蔓延山野。】
【电传快讯: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
【军队奋力扑火】
【洪水冲决堤堰。】
【电传快讯:1991年6月,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军人奋力抗洪】
【风雪冻死牛羊。】
【电传快讯:1998年1月,西藏那曲地区发生特大雪灾。】
【军队奋力救灾】
【农村房倒屋塌。】
【电传快讯: 1998年2月,张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军队奋力救灾】 唐山地区的强烈地震,大兴安岭的无情山火,西藏那曲的特大风雪,江淮流域的泛滥洪水,迫使中国军队同自然界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特殊的战争。
面对生死的考验,面对人民利益受到的危害,人民军队奋勇当先,义无返顾地冲在最前边,他们,赴汤蹈火,他们,力挽狂澜!
【江水滔滔,长江告急。】
【洪水滚滚,嫩江告急。】
【洪峰汹涌,松花江告急。】
【三军官兵紧急奔赴抗洪前线。】 1998年夏,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策和部署,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投入兵力30余万人,飞机2000多架次,出动车辆12500余台,舟艇1170余艘,这是自抗美援朝以来中国军队进行的规模最大、集结兵力最多的一次特殊的军事行动。
江泽民主席运筹帷幄,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了这场伟大的抗洪斗争。 三江两岸,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以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挽长堤于既倒、拯群众于危难、救国家和人民财产于惊涛骇浪的壮丽凯歌。他们创造的惊天伟绩,作为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壮举永载史册!
【冲锋舟穿行在波峰浪谷间】
【李长志在洪水中救出年轻女教师】 他叫李长志,一位普通的舟桥班班长。洪水袭来时,他驾驶着冲锋舟,穿行在波峰浪谷之间。先后安全转移抢救群众1400人。而他的家乡就在灾区,他却三过家门而不入。
就是这位战士,入伍9年,先后8次参加抗洪抢险,抢救遇险群众6000余人。群众称他是洪水中的“生命之舟”。 江泽民主席在看望慰问湖南抗洪军民时,拉着他的手说:(同期声:“你总计救了6000多人,你的事迹都记在我的脑子里了。”“功臣不怕疲劳,而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家都要向你学习。”)
【李向群牺牲在抗洪抢险大堤。】
【南平群众为英雄战士送葬】 这位年仅20岁的战士李向群,入伍才20个月,党龄刚8天,却4次晕倒在抗洪抢险大堤上,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南平人民为李向群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老人、孩子、妇女追随着送葬的灵车走了一程又一程,哀乐声、哭泣声连成一片。 李向群的父亲李德清,穿上儿子的军装,跟随儿子的战友继续抗洪。他此时此刻想的是,儿子走了,洪水没退,我要完成儿子没有完成的任务!
江泽民主席高度称赞李向群等抗洪烈士:“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凯歌,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洪水滔滔,叠现高建成、吴良珠、杨得胜等烈士的头像。】 洪水滔滔,高建成、吴良珠、杨得胜等31位烈士,在抗洪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青春的热血,铸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抗洪精神。
【受阅部队行进在天安门广场,步伐铿锵,大地共鸣,天空回荡。】 这就是人民的军队,共和国的军人。 他们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他们不仅在抗击自然灾害的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作着特殊贡献,而且为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云南、广西扫雷部队迅速集结。】
【扫雷队奔赴雷场。搜索、排雷。硝烟升腾。】 1998年10月,中越边境响起了巨大的爆破声。云南、广西的第二次边境扫雷攻坚战正式打响,和平的硝烟升腾在中越边境崇山峻岭的上空。
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越边境一度成为地雷密布的死亡陷井。地雷成了中越边境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巨大障碍。 1994年12月,中越边境第一次大面积扫雷,河口、船头等国家级口岸恢复通关。
1997年10月,云南、广西再度组建扫雷部队,展开大面积扫雷。 雷场就是战场。扫雷,意味着要用血肉之躯去铺平祖国的和平通道。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军人们毫不犹豫地集结在军旗下。
【排雷英雄吴迎春在雷场作业。】 排雷英雄吴迎春新婚才3天,接到扫雷命令后,立即踏上重返雷场的千里征途。在第一次大扫雷中,他排雷2000多枚,被军委授予“排雷英雄,’称号。服役满4年,吴迎春光荣退伍,被分配到银行工作。正待上班,又彼召回部队,担任扫雷第一队副指导员,他二话不说,再次披挂上阵。
【排长王世海在雷场作业。】 扫雷三队排长王世海,随部队开赴雷场不久,接到“父病危”的电报。他匆匆赶回家乡,父亲已经说不出一句话了。王世海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办理了父亲的后事。在父亲坟前,他培上一锹又一锹新土,毅然告别白发苍苍的母亲,又匆匆踏上扫雷的征途。
【排雷官兵手拉手地通过已排雷的雷区,向群众移交一块和平的土地。】
【边贸热闹非凡。】 扫雷官兵的辛勤汗水终于换来了胜利的果实。经过艰苦奋战,仅云南段,扫雷官兵便排除各种地雷28万枚。爆炸物5.5万枚,恢复和新增生产用地、经济林地30000多亩,开通过境公路25公里,开出边贸市场2个。
【受阅部队行进在天安门广场】 这就是人民的军队,共和国的军人。 他们要把战争留给历史,把和平带入新的世纪。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民解放军正在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蓝盔部队”登机出发】
【“UN”车队行驶在通往金边的公路上。】 1992年4月,中国军队应联合国要求,组建了一支400人的工程兵大队,赴柬埔寨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许多年来,中国政府和人民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为致力于全世界和平事业,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支身穿迷彩服、头戴蓝色贝雷帽的队伍,被称为“中国蓝盔部队”。当他们乘坐印有“UN”标志的车辆,从柬埔寨磅逊港海关隆隆开出时,即以中国军人特有的风采,赢得了柬埔寨人民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维和人员的一致赞扬。
【蓝盔部队修复公路、桥梁。】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军队克服重重困难,筑路10万2千米,修路57万1千米,修复机场3个,新架和修复桥梁40座,并完成了大量的涵管铺设和营区建设工作。
在这里,中国塑造的是和平的形象。 在这里,中国贡献的是和平的力量。
【联合国驻柬维和部队司令桑德森将军为中国蓝盔部队授勋章。】 当中国蓝盔部队圆满完成任务,即将返国时,联合国驻柬埔寨维和部队司令桑德森将军,特别选在“八一”中国军队的节日,在金边波成东机场,向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中国工程兵大队398名官兵和2名烈士,授予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勋章。
中国蓝盔部队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姿和风貌,顺利凯旋。
【阅兵场 受阅官兵步履刚健 阵容威武 神采飞扬】 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这是一群特殊的军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走过了多少风霜雨雪,走过了多少急流险滩。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用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共同的牺牲和奉献,用共同的威武和英姿,书写着共和国的辉煌历史!
他们将用青春、热血、生命铸塑成一座座丰碑;用忠诚、刚毅、信念谱写一篇篇壮丽诗章;用智慧、果敢、力量向世界证明:这是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
胜利之师、和平之师。
撰 稿 肖 平 编 导 刘树人
中国新闻社 新浪网 版权所有,未经特别书面授权,禁止转载.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思想者】关于中印战争,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深度的文章
我的图书馆
【思想者】关于中印战争,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深度的文章
62年发生的中印战争,是中国军队军力的一个顶峰,中国仅以边防部队3万余人就重创了印军主力,占领全部争议土地,逼得印度全国动员并乞求美国干预,在全世界丢尽了脸面,而中国威名大振,还落下一个好名声,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形象。一、特别是当时战略环境十分险恶,居然也敢打。当时国内自然灾害刚结束,台湾在东南沿海叫嚣要反攻大陆。国际上,中苏开始交恶,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都站在印度一边,英国自不别说是在印度一边;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领导人,第三世界国家都站在印度那边。中国是经济、政治上都成问题。军事上,本来原不准备打印,只是印度太气人。所以,毛泽东说,印度搞我们那么多年了,我们也该搞他一下。我理解只不过是要教训一下而已。那时,毛泽东等人从来就未在乎过什么“中国威胁论”。二、时机选择得当。隆冬将至,抢在大雪封山,后勤和军队便于交通之时。最重要的是在美苏两国热衷于古巴导弹危机之间。古巴导弹危机一结束,我便见好就收,充分适应现代局部战争有限性的特点。三、打得好。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却主动撤军。毛泽东、刘伯承等人用兵如神。四、收得好。迅速回撤,还将缴获兵器维修一新送回,战俘及时送回,令达维尔等人既汗颜又口服心服。收兵之时,美国的航母已开至孟加湾企图干预;苏联准备给印度新印武器;英国的新装备已经运抵印度。后人常叹曰:“不该打后又撤回麦线以北!”其实是不了解当时的险恶环境。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分东线和西线两条战线,东线又有两个战场,亚东战场一线和达旺战场一线,东线是成都军区打的,西线是新疆军区打的。先说东线达旺战场,麦克马洪线就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印战争的主战场,印军考尔中将的部队就是沿达旺--邦迪拉--德让宗一线展开的,我军的反击最早就是在这一战场打响的,战争一开始,我军就打垮了达维尔准将的一个旅,俘虏达维尔准将,打过麦克马洪线,中国军队宣布就地停战,等待印度回应。在这期间中国军队紧急修了一条简易公路,保证战争物资的供应。中国军队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拿下达旺,但拿下达旺后,印军的增援部队分三部分正沿德让宗--达旺公路展开,准备攻击达旺,战机显现,中国军队立即兵分两路,一路沿公路迎击印军,另一路沿贝利小道堵印军的后路,结果把印军一个半旅加一个师部夹在了达旺与邦迪拉之间,这就是中印战争最精彩的部分:其中就有一个战士击溃印军一个炮连,缴获四门大炮。八个战士俘虏180印度兵。半个紧急凑起来的连,30来名战斗人员,硬是在邦迪拉外阻击了装备齐全的3000印军,印军打了几次冲锋死了几百人还是无可奈何,印军丢弃了所有重武器,沿小路狂奔,后面那半个连还穷追不舍,途中遇到那个连的副连长带的一个重机枪班在桥头阻击,打光所有子弹后,眼睁睁地看着800多印军蜂拥而过。这个连的任务本来就是切断这条小路,副连长带的掩护部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任务,连长带的主力却光顾抓俘虏了,但念在阻击印军主力有功(别的穿插部队没有及时赶到),降职使用,连长和副连长就地掉了个。我军沿公里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让宗,其中一个连的先头部队,比逃跑的印军还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枪不发,穿城而过,一掉头又把印军堵在了德让宗,就在这个连吃饭休息挖工事时,后面来了一个车队,战士们枪都来不及拿,这个庞大的车队就进了德让宗。等打下德让宗才知道,车里全是英美两国紧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进武器,连封条都没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我军的手里,其中就有美国当时最先进的M16步枪。德让宗战斗中,牺牲了一个副教导员(副营级),这是我军在整个中印边界反击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别的军官。战后,中国军队撤军过了达旺(就是第一阶段停战的地方),然后又宣布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就到了俘虏达维尔准将的地方。东线亚东战场。亚东当时距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约110公里,是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地方,历史上一直归西藏管辖。1890年时锡金还是西藏的属地,由哒癞喇嘛委托锡金部落王管理,后锡金部落王被英国人囚禁在印度,至死不愿发表脱离西藏的宣言。由于满清政府的无能,在李鸿章的授意下,清政府西藏事务大臣与英驻印度总督签订加尔哥达条约,锡金脱离西藏(也就是脱离中国),后英属印度找借口发动战争趁机占了亚东。期间英国为了避开晚清政府挑起西藏事端,突然不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国地位,美国政府警告英国,中国对西藏的宗主国地位,英国政府已在加尔哥达条约及其他有关条约中予以认可,把英国弄个个大脸红。现在中国政府还在引用这一事例堵美国的嘴。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印度在这一地段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我军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突然进攻,进展神速,当时考尔中将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我军缴获,害得考尔中将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个穿插的连队迷路,劳尔中将就被中国人优待了。这架米--8直升机就是中国缴获的唯一一架印军的直升机。再说西线,西线地区广阔,也有个类似于麦克马洪线的XXX线,也是英国人搞得鬼,印度在现在的边界谈判中还在坚持这一条早已不存在的线,事关重大呀,近30万平方公里。西线中国军队反击时,印军在狮泉河(现西藏阿里地区的首府),驻有一个连的兵力,整个地区是一个营的兵力,滚雷英雄罗光喜(四川人,不知大家还记得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斑公湖地区驻有一个半连的兵力。当时新疆军区的部队,一直打过了喜马拉雅山脉,离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吓得印度在新德里大街上公园里挖起了工事,大量市民逃离市区,各国驻外机构纷纷撤离。中印边界反击战时,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一段话,“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大家看清了吧,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在中印边界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30万平方公里,你能想象它有多大吗?现在你明白了中国政府多次提出以现有控制线为基础进行边界谈判,印度为什么死活不答应的道理了吧。但这场战争对很多中国人来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并因此产生数十年的争议。遗憾和争议的焦点是中国是否应放弃东段九万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土地。很多人对此愤愤不平,对放弃丰饶的东段却保留了贫瘠的西段而气愤不已,愚蠢说,送礼说,甚至于卖国说纷纷出笼,认为毛下令退兵错了。中国到底该不该退兵?该,十分该!理由是:(1)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战力已达极限。一些人(包括一些前线指战员)虽然乐观的回忆说战斗后来很轻松,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已感到疲乏了,毕竟在所有作战物资均靠人员运送、翻越4、5千米高的大山,一路作战南下一个月了。而敌人虽然被击败了,可这些只是其军队中很少的一部分,在平坦的印度大平原,装备有坦克、重炮、飞机,人数在中国参战部队十倍以上的印军(不计印度动员部分),轻易就可将轻装的中国军队全歼。虽然中国有百万大军,可能集结到争议土地上的能有多少!依当时的条件,集结保障3、5万人作战已是中国的极限了,而且还不能长期化。(2)后勤保障是中国退兵的决定因素。其实看过与那场战争有关的书的人,多少可以看到后勤保障的艰辛:往前线送弹药补给全靠人力和畜力;为保障前线,连四岁的小孩都要背四筒八斤重的罐头支前!这种靠牦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短时间的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数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的,运一车油到拉萨要烧掉半车,而当时中国还是“贫油”国,也没有足够的汽车来运输……相比之下,依托印度大平原的印度却能方便使用汽车、火车搞运输。(3)西藏的冬季是可怕的: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抛开艰险不说(唱唱“高高的二郎山”吧),随时都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一书中,第五章就描述了我军后续部队遭遇雪崩的情景,有十五名优秀的开路战士因此尸骨无存……难啊,苦啊!这些绝不是坐在桌前打电脑的砖家和愤青所能想象到的。时至今日,通向西藏和通向军事分界线的道路仍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差,墨脱仍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中国准备了打三个月的物资,仅打了一个月就退兵了,因为大雪马上就要封闭西藏通向印度的崎岖山路,因为内地通向西藏的公路也将被雪封闭,因为前线补给能力已极度透支……在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的现实下,中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就是退兵。综上所述,中国军队退兵是必须的,不如此,这次中印冲突,则将以中国人地两失而告终,喜马拉雅山将成为中国人的一道“哭墙”,愤青们今日议论的就将是“中国为什么不撤兵”了,那些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自豪和对印度“阿三”蔑视将不复存在!我们应好好想想,打了几十年仗的毛泽东还不如连战场都未上过的人?毛泽东的威信是如何树立起来的?打仗!批评毛在搞经济上有缺陷或还有依据,但在军事战略上,不论世界还是中国迄今都是无人能及的。62年中印边境一战后,打出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震惊印度朝野的中国战神:张国华凡事总有一个过程。中印边界冲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几十年前,在祖国西部边疆,曾一度狼烟四起、风声鹤唳。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挑起一场大规模侵犯中国领土的战争。中国政府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战,全胜收兵。自此以后,西部边疆保持了数十年的相对稳定。当年在中国最高指挥部,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了这场反击战。当战斗硝烟渐渐散去,西线恢复平静,毛泽东回首战事,不仅感慨道:“这一次我就参加了。总理、少奇同志、小平同志、军委的同志,我们都参加了,我们是在北京,没有上前线就是了。”早在建国之初,即便在中印关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方也有过一些不友好的举动。1951年,印方乘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际,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接着又占领了边境中段部分中国领土。得知消息后,毛泽东出于对中印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考虑,对印方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态度。1954年10月尼赫鲁总理应邀访华,受到中国政府的隆重接待。毛泽东对尼赫鲁谈中印友好的同时,也谈到两国间的分歧,当面表示:“朋友之间有时也有分歧,有时也吵架,甚至吵到面红耳赤,但是这种吵架同我们和杜勒斯的吵架,是有性质上的不同的。……中印签订了关于西藏问题的协定,这有利于消除引起怀疑、妨碍合作的因素。我们共同宣布了五项原则,这也是很好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两三个月,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这段话,于1959年5月间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转达给了印度方面,等于向印度交了“底”,目的就是一个,希望印方自重,和平共处。但是印度当局对好言相劝置若罔闻,短暂的沉寂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朗久发生了双方军队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了空喀山冲突。一向视领土为血肉的毛泽东不能再沉默了。尽管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他还是愿意向他们客观地通报情况,以便得到他们的理解。10月2日,中苏领导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正式会谈。中方出席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苏方除赫鲁晓夫外,参加会谈的有苏斯洛夫、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和安德罗波夫。会谈的中心议题就是中印边界冲突问题。赫鲁晓夫好似公正地说:“你们中国应该和印度搞好关系,印度是一个中立国,尼赫鲁是比较开明的,应该团结他。发生中印边境军事冲突是不对的。由于领土争执而发动战争是不值得的。”后来被赫鲁晓夫诬称为“中共放出来的一只虎”的陈毅首先站起来反驳:“你怎么能这样说呢?分明是印度挑起这场冲突。印度军队越过其边界,也越过麦克马洪线,在中国边境内建立哨所,向中国边防军开枪。”周恩来也不客气地补充说:“印度开枪射击6个小时以后,我们才还击,怎么能说是中国挑起的呢!”陈毅接着气愤地指责赫鲁晓夫:“你们9月9日发表的那个《塔斯社声明》,是偏袒印度、指责中国的。”赫鲁晓夫抵赖:“我们根本不知道情况,印度说你们打死了他们的人。”陈毅:“我们9月6日给你们打了招呼,你们应该知道这个情况。9月8日你们跟我们说拟发表《塔斯社声明》,我们劝你们慢一点,并且告诉你们,我们中方也要发表一个文件,请你们看了我们的文件以后再表态。退一万步说,就算像你说的你们不了解情况,那么你们也应当慎重些,等弄清情况再表态。但是,你们根本不听我们招呼,急急忙忙抢先发表了你们的《塔斯社声明》,这是为什么?”双方你来我往,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赫鲁晓夫满脸涨得通红,指手画脚起来:“我虽不知道你们的情况,但是印度有一个士兵被打死,一个士兵受伤,这就证明你们不对。”陈毅眼睛瞪得溜圆,怒不可遏:“你我都是打过仗的人,谁死伤多并不能说明谁就对,这个道理你不懂吗?”周恩来表态说:“我们不去占人家一寸土地,也不能让人家占我们一寸土地,我们绝不能干那些丧权辱国的事情。”周恩来再三强调,“中方对印度一直采取团结的政策,但对它不讲理的地方,对它违反国际公约的事情,则要反对,要斗争。斗争的目的是为着要团结它,不能一味迁就它。”陈毅紧接着说,《塔斯社声明》就是迁就主义。赫鲁晓夫越加激动,指着陈毅叫起来:“我怎么是迁就主义?你们才是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这又引起陈毅、彭真尖锐的驳斥……在整个争论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闭口不言,他厌恶赫鲁晓夫的做派,知道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只是到会议快结束时,他才很克制地说:“这个问题还是要把事实搞清楚。别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对有关中国的事情,我们希望苏联同志能够听听中国的意见,把情况搞清楚,预先向中国打招呼,同中国商量,再对外公开表态,这样比较好。对尼赫鲁,我们还是要同他友好,还是要团结他。我们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为天下先。但是谁要欺负我们,那是不行的。谁都不行。”毛泽东讲话一板一眼,表情严肃,但语气委婉。如此,赫鲁晓夫只好吐了口气说:“既然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可以再谈的了。”会谈终于不欢而散。两天后,赫鲁晓夫一行离京回国。赫鲁晓夫从北京回到海参崴后,10月6日发表演讲,不指名地影射攻击中国:“像公鸡好斗那样热衷于战争,这是不理智的。”回到莫斯科以后,他10月31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演讲,再一次不指名地攻击中国是“冒险主义”、“不战不和的托洛茨基主义”。这表明,赫鲁晓夫对中印争端的态度并没有改变。毛泽东几经权衡,终于定下“打”的决心。1959年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的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参加杭州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胡乔木等人。会议主要讨论如何避免中印边界冲突和流血事件。会议首先由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一个时期以来中印边界不断发生的流血事件。并说明,中印边界的我方指战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然后提出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例如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等等。毛泽东听着汇报,面色肃然地抽着烟。当雷英夫讲到一些部队避免冲突的困难和一线指挥员的要求时,毛泽东摁灭了烟蒂,插话说:“我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因此,他提出实行隔离政策,双方各自后撤20公里,如印方还不干,我单方后撤。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在这次杭州会议上,中央确定了避免边界冲突的隔离政策。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致函印度总理尼赫鲁,建议两国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武装接触,同时建议两国总理尽快举行会谈。但是,印度总理尼赫鲁竟拒不接受,反而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加剧了在中印边境进行的武装挑衅。在尼赫鲁拒绝中方建议之后,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和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毛泽东决定:中国部队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1960年1月,中方又下令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在我方实际控制线20公里内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不打靶,不演习,不爆破;对前来挑衅的入侵印军,先提出警告,劝其撤退,劝阻无效时,才依照国际惯例解除其武装,经说服后,发还武器,让其离去。中国军队的这一系列措施,在国际舆论界反响强烈,普遍认为中国军队所具有的忍耐和克制,是着实让人惊叹的。自从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已快两年了。两年来,印度军队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地向中国境内进攻。1960年4月,周恩来飞赴新德里,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高级会谈,尼赫鲁态度无丝毫转变,再次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那是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大小的中国领土啊,中国政府岂能拱手相让?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建议,并实行隔离政策,均被一一拒绝了。进入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起来。6月,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速度,东段已越过麦克马洪线,进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区。截至1962年8月底,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日,由毛主席召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在中南海颐年堂召开。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它将对中印边界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等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同时有关将领罗瑞卿、杨成武、张国华、王尚荣、雷英夫参加,外交部的章汉夫和乔冠华也到会。主持会议的毛泽东要乔冠华和雷英夫报告中印边境冲突的情况和各方面的反映。他俩汇报完,周总理接着发言,他着重分析了有关中印边境问题的形势,说明从各方面看我们不进行自卫反击不行了,因此建议立即进行自卫反击作战。会议在作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之后,一致同意周恩来的意见。毛泽东说:“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俗话说不打不成交,也许我们反击一下,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边界问题,才有希望实现。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毛泽东说完,会议便接着讨论中印两军的实力对比和能否打得赢的问题。张国华在参加完中央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后,留在内地养病。生活刚刚平静一点,就被中印边境冲突打乱了。中央领导和军委总部不时传唤他。毛泽东问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张国华肯定而自信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时,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但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大家在对形势作了一番分析研究之后,一致认为战胜印军是有把握的。但毛泽东一再提醒大家,我们没有同印度作战的经验,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精心布置,打好这一仗。至于反击作战的方案,同意总参和张国华司令员共同拟制的计划。根据总参提出的建议,反击时间为10月20日(即这次会议两天以后),前线总指挥为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离开颐年堂前,陈老总和贺老总都向张国华详细了解边防备战情况。张国华话不多:“我们已按主席说的边防部队在精不在多,作了调整。 要打就是泰山压顶之势。”陈老总和贺老总交换了想法,用他所特有的四川口音,响亮地说:“要挑兵选将,干部不仅要军事上行,而且要有政治头脑,又要勇敢。”贺老总的烟斗吱吱地冒着烟,他用烟嘴的一头点着张国华说:“如有临阵脱逃的,就要像内战时期那样,抓回来,执行战场纪律!”张国华在笔记上快速地作着记号,插空提出他的建议: “我想不仅要准备反击入侵印军,还要准备打击逃往尼泊尔境内叛匪的回窜。”张国华又就兵力、干部、物资和思想准备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快,一支代号为四一九部队的作战指挥机构组成了。中央的决心定下之后, 张国华准备飞临前线,具体指挥中印边境东段达旺方面的自卫反击战。出发前,中南海召见他。中央常委会议正在进行。毛泽东站在巨幅地图前,一手夹着烟,另一只手作了个搂的手势,说:“我们插进去,不打。”他变换了一下姿势,像是自言自语:“21平方公里,2000多人,作个愿望是可以的,但事实上办不到。”烟头连续亮了几下,他沉思良久,忽然喷出一口浓烟,指着印军据点大手劈了一下,同时提高声音说道:“扫了它!”说完,他自己也露出笑意。其实,毛泽东为打与不打也犹豫了好几个夜晚。顾虑是尼赫鲁当时声望很高,军力相比又是弱者,很容易引起不明真相的国家的同情。总参谋部发布作战预令后,毛泽东仍在考虑打不打的问题。在分析了尼赫鲁最大的王牌是中国不敢打他后,反而坚定了打的决心。同时中国将打算告之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仍持各打五十大板的态度,并没有公开地表示反对,还向中国驻苏大使说,苏联也得到了类似情报,如果中国遭到进攻,反击是自然的事。而美国已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对苏战争上,不能以很大力量援助印度。中国外交官们也正向第三世界游说自己的观点。此时的反击对中国是有利的。总书记邓小平补充:“要争取时间。”他又侧过脸问张国华:“粮食够不够?”张国华回答说:“光军区生产的粮食还有两亿多斤。”邓小平很满意:“好,这是有战略眼光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问道:“你有没有把握?”张国华爽快地答应:“有。”“根据呢?”“我们面对的敌人,是印度的王牌军。但比不上蒋介石的主力。他长期没有打仗,我们却刚刚平叛,他们未到过高山,我们却常住高山……”常委会一直开到深夜,领袖们从大略方针谈到枝末细节。张国华一边强记,一边又要提供情况,散会时,头已疼得要裂开似的。高血压病又犯了。他不吭气,很快登上飞机。10月18日,张国华到达拉萨的当天,军区常委扩大会议紧急召开。先由军区参谋长王亢传达中央指示:“首长认为这次作战像平型关战斗一样,意义重大。打得要狠, 打死了还要再踩他两脚。中央确定,前面靠西藏军区指挥,有关战术上的部署调整等事宜,均由张国华司令员决定。过去总部规定在50米以外不打枪不再执行。”张国华站起来,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他学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泽东用手缓慢一劈的动作。他讲得很快,提了一连串问题后又低声说了几句,看来,这才是他自己要说的主要的几句话:“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我的决心是:准备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虑伤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个补一个,始终保持四个大团满员。”将领谈论战斗预想时,总会感到格外地欢愉,即使在下命令:“为了加强指挥,我们都可以下去,必要时,副司令员可以到团里去加强。”他再次环视会场,话语里充满了鼓动性: “现在是非常时期,一切都要围绕打仗,一切服从前线,把自己担负的责任落实下去,负责到底。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毛泽东相信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张国华于19日进入前方指挥所麻麻。战前,指挥所的气氛是紧张的。他有时专心研究地图,有时离开地图踱着步子深思。“慎重初战”是个很不好驾驭的车头。初战必胜又是最起码的要求。与印军毕竟是初次交手,它是“太极派”,还是“少林派”呢?估计不会有国民党的主力强, 但也不能估计过低,要猫当老虎打,像对付国民党的中等部队。当时上级有一种意见,为了慎重,只打敌其一点,吃掉敌人一个营。这是个很保险的方案。张国华考虑再三,吃掉一口营,不痛不痒,要吃就吃它一个旅!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另一位领导时,另一位领导浑身震了一下:“这太冒险了!万一……”还有一位领导不无担心:“现在仗要打大了,是不是战役发起时间向后推迟两天, 以便部队做好充分准备?”张国华没有表态:“看看部队准备情况吧。”阴法唐政委代表新组建的四一九部队师团两级领导再次进言:“张司令员,战役发起时间不能推迟!”“理由呢?”张国华不露声色。“我一万多人进入战场,在森林里隐蔽了一天一夜,不动烟火,再推迟两天很容易暴露作战意图。那时再进攻还有什么突然性!”张国华一拍桌子:“不再推迟,要让敌人还没穿裤子就当俘虏。”两种意见反映到中南海。有的领导也认为张国华是冒险。毛泽东不喜欢墨守成规,把另一种意见的文稿推到桌子另一边,颇有愠色:“他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方案定了,干部会上,他激越的声音把出击前的喧闹压下去了: “现在当面敌人不是1300,而是2500,准备打它3000,如再增援就按它5000打。 3至5天解决问题,不要怕伤亡,准备伤亡2000,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 务必全歼。打起来不受'麦线'约束,但要报告中央。打不好是前边的人负责,补给不好是管后勤的人的责任。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打不好,消极说法是未完成任务;积极说,是不够共产党员条件。”会后他毛泽东布置,要多准备些猪肉,要把各团电影组组织起来,把军区文工团调来前方,以励士气。10月20日7时30分,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 解放军的炮火铺天盖地地向入侵克节朗的印军阵地倾泻,到9时30分,印军的第一个据点被攻下。到晚上8时多,克节朗战役即告结束。张国华耸耸肩,笑了: “这样容易取得的突然性,我当兵33年,还是头一次!”23日,中央致电称赞:“作战部队在高原严寒的困难条件下,斗志昂扬,艰苦卓绝,勇猛作战,干脆地歼灭了敌人。”军区前指刚刚收到这一鼓励电,还没来得及转发,又收到中央收回该电的通知。张国华心口一紧:出什么事了?等他收到第二份电报时,心中的疑团还是没有解开。后一封电报只比前一封电报多了两句话。一句是“捷报频传”,另一句是颇带感情色彩的“中央、军委极为高兴”。为什么又收走前封电报呢?张国华估计,看这口气,很像是毛主席亲自加的两句话,毛泽东的高兴溢于言表,他希望电报能更大地鼓励前线士气……是的,一定是的!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张国华指挥的两次战役和一些零星战斗都取得了胜利。歼敌三个旅,生擒包括王牌旅长达尔维和另一名准将旅长辛格,共毙、俘敌7000余人,占整个中印边境反击战战果的80%。中方作战部队也付出了代价,伤亡1460人。重要的是,在和平时期取得了作战的经验。战后,许多战斗骨干被输送到其他部队。1963年,张国华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为中央警卫团抽调了12名参加过战斗的连排长。1963年2月,张国华回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秘书通知他,主席要亲自听他汇报。张国华有些发怵:“叫别人汇报吧。”“不行,主席点名要听你讲,说你一直在前线,最有发言权。”张国华心里忐忑不安。他知道主席听部下汇报时,最喜欢插话提问,即兴发挥。他生怕哪个细节疏漏,对答不妥……也只好加紧准备汇报提纲。准备完了,他还觉没把握,就把提纲送军委秘书长罗瑞卿审阅。罗秘书长在上面批了几个字:“此件看了,很好,请照此向中央工作会议汇报。”2月19日下午,汇报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当他走向怀仁堂讲台时, 那安然自若的神情忽然间又变得紧张起来。好像所有的目光都向他射来,对着他笑。他朝左边一看,又朝右边一看,自己的座位竟被安排在两位主--毛泽东和刘少奇中间。 他也记不得是怎样走到自己座位上去的。只记得人在太紧张时反而抛弃了一切杂念。他开导自己: 麦克风又不是机关枪,怕什么!反正是我亲身经历的事,就照直说。他谈到有些部队参战太仓促时,毛泽东果然插话说:“那个五十五师,从青海的西宁出发,用卡车送,就是在路上动员的,差不多一到就打。一三○师在四川是个生产部队,放下锄头就上车,一到就打,就在汽车路上做动员工作,很仓促。”毛泽东一指张国华说:“就是你这个将军也是临时派去的嘛。”毛泽东鼓励张国华继续说。当他说到“这场斗争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时,毛泽东又愉快地插话:“要注意军事,只搞文,不搞武,那个危险。各大区、省委的同志都要准备打仗,要练兵,每年要有8个月。”毛泽东侧过脸,笑眯眯地望着张国华半开玩笑地说:“你也是书记嘛!一打仗,你那个病也就好了。”毛泽东磕磕烟灰,又补了一句:“当然有病还是要治的。”张国华接着说:“中央军委和总部在作战中的每一重大转换时节, 都给我们做了及时、具体又详尽的指示……”毛泽东插话:“我这次是参战了的。还有少奇、总理、小平……”张国华汇报说,这一次打近仗多,毛泽东说:“要注意近战、夜战。对帝国主义,我不相信近战、夜我搞不你不赢。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人怕近战、夜战,怕手榴弹,怕拼刺刀,怕几十公尺或者一百公尺这样的射击。”张国华:“在交通运输上,我们是依靠土法,依靠自己,依靠群众。没有空军支援,靠地面; 没有公路,靠人、畜;没有体积小、重量轻、有营养的干粮,靠糌粑……”毛泽东:“在这一点上,他是现代化,我们是原始化。 但革命的原始化战胜了反革命的现代化。”最后,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评价中印边境之战:“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这一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边境10年的稳定。”历史完全证明了毛的预见。事实上,从1962年至今,中印边境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取得与这一仗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这一仗,是难以维持这么长的和平稳定的。不久,罗瑞卿将参战部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情况向毛泽东详报。毛泽东若有所思:“过去岳飞说过,'文官不要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矣。''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房。'前两句有片面性。那时金兀术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我要说,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美国提醒印度,中印战争是 美国苏联的耻辱美国美联社新闻纪录局曾经拍摄了一些,很少被人知道的关于 美国派驻印度战地记者拍摄的一些中印局部战争的资料影片。虽然,当时美苏处于冷战期间 。但是,作为同为印度后台的2大 军事强国的美苏,此次,也是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以及资料秘密共享 。因此上,那次战争,可以说等于处于中国1:3的绝对劣式局面 。表面上我们打赢的是印度 。但是,事实实质是打赢印度就等于中国一同击败美苏当时的两大 军事世界强国 。但是,时至今日,在 美国国家新闻中心,被解禁的中印战争资料,仍然再也找不到这份影片资料 。而后来的俄国俄罗斯档案中心,仅有文字记载 。因此, 美国人约翰?劳尔称:'其实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中美出现秘密接触,在尼克松表示对华友好态度的同时, 美国军方秘密销毁了一些'有碍总统东方战略的不适合的资料' 。美国远东情报 军事中心原派驻官员霍华德?本杰明是这样评述那场战争的:'那是一场印度最为愚蠢的战争 。印度政府当时紧急接受了来自前苏联的13个陆军师,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 。作为当时的华盛顿军方,十分尴尬的'中美韩战'结果,急需要 军事领域里面,取得一次对华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 美国在中亚战略位置上的'主导' 。因此,即在苏联援助第3天,由英美以及北约成员国组成'亚洲 军事发展态势委员会' 。决定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 。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 军事物资 。在由美苏联合支持,并且由苏联 军事顾问专家团家,进行亲自整训的印度武装部队 。使得当的印度首脑尼赫鲁,产生了'超级亚洲'的可怕思想,因此,他在当年撕毁了与中国签署的'和平边境互不侵犯条约' 。以3个'王牌'主力旅为先到,越过'麦克马红线'在中印交接***,青海地区,对中国实施武装打击 。而 中国军队在初期,仅有少量边防军的观察哨所,驻扎在这里 。总兵力约2-3个连人数不足500人 。而印度先期的抵达第1旅则是拥有6000人满员苏制编制主力旅 。中国于是开始逐步失去很多哨所 。但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哨所,都是中国人自己主动放弃的 。***当时多次警告印度政府 。但是,这种善意的口头警告,印度当时的'欧美+苏联武器过热症'的极度蔓延 。根本就是毫无用处 。因此,中央果断命令 中国军队对印度进行'教训型'打击 。随即, 中国军队开始了快速的战争部署 。速度可以说'惊人' 。短短12天 中国军队就在山下集结了1个军团即中国原18军后来的中国第21集团军 。中国采用'中国式'最古老的兵法战术,引印度军队3个旅进入 中国军队预设的伏击阵地 。快速的歼击了其中1个旅的大部 。其余印度部队开始向后撤退 。而 中国军队1支快速分队,翻越了根本不可能翻越的大雪山,在气候及其寒冷的冰河河谷内,拦击了印度军队的退路 。在此时,印度军队依然陷入 中国军队合围之中 。约3万 中国军队面对如此局面,印度指挥官竟然,临阵慌乱 。错误判断部队突围状态,没有在中国快速分队刚刚截击自己的身后部,给予马上的打击 。而是错误的认为,可以依靠全新的苏美装备的极大优势火力,进行反突击反包围 。印度当时一名军官,(少校军衔)对其国内家人电报称:我们只要依靠先进的武器,完全可以打败全部的3万 中国军队 。但是,当时作为派驻印度 美国 军事专家理查德?安德鲁斯准将对次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 。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中手法 。但是,印度通往前方的 军事补给线,完全被 中国军队切断 。士兵们开始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出现大面积涣散 。随即, 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 。短短8个小时 。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 。而此时印度国内本土防御北方部队,能抵抗中国潮水大军的部队,不足 1万 。此时, 中国军队继续持续逼近 。其先遣部队,以达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 。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 。 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 。但是,此时中国决策者们也是再一次作出了最果断的声音, 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 。中国与后期正式宣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 。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印度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被印度军队在溃散中遗留下的武器装备 。1962年的中国 虽然仍可谓内外交困,但是中央政府已经下了在中印边境打一场有限战争的决心,这次对手是号称南亚之虎的印度。在建国后到1962年之前,解放军在中印边境上是十分收敛小心的,甚至遵中央命令后撤20公里显示诚意,那是因为中央没有做好打的准备,并且对中印边境还抱有谈判解决的希望。然而进入1962年之后,印度借中国内外交困之际提出大片领土要求让中央政府放弃了光靠和谈解决边境问题的想法。而此时,驻守西藏的18军也基本平定了 西藏叛匪--四水六岗卫教军,已经有了做战的实力。有些人认为,中国政府原本没有做好准备而是在印度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后才准备战争的。一个词 幼稚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打仗又不是黑社会砍人 拉了人马抄了家伙上。事先不积极备战 就算到了1962年 中国政府也没能力打这个仗。印度步步进逼把据点设入中国境内 甚至设到我边防哨所背后 由于我军有严格的没有命令不准开枪的纪律 。印度人得意忘形了,他们轻敌了这是兵家大忌,现在看来当时中国是故意的,既麻痹了敌军又让敌军帮我们进行了一次战前动员。敌人的挑衅和不屑的眼神比政工干部和烈酒更能激发战士的斗志。印度政府向部队下达赶走中国军队的命令,他们被人玩儿了都不知道。国际上也与其说紧张不如说兴奋与西方和苏联同时交恶的中国是谁都愿意看它倒霉的。所以苏联美国 英国都非但没有进行和平斡旋,反而紧急向印度输送战争物资 以及武器列装印度部队 好让他们如虎添翼的把红色中国往死里整。干呗,反正死的不是他们的士兵。任何对所谓西方民主抱有幻想的人 都应该看清洋人的本质所谓民主人权就TM是幌子 一有机会打趴你才是真的。开打前特种部队秘密开赴前线,进行战略侦察,把印军的兵力部署,武器配备,战略意图摸了个通透。60年,我军第一支正规特种部队已经诞生了,这支特种部队没有代号,直属总参,俗称“总参教导队”。都是一群“娃娃兵”,兵员大部分来自四川、贵州、云南,山西,湖南,东北的山区,很多还是武术世家的子弟。对他们来说爬山越岭是家常便饭,也能较快地适应高原气候,和住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印度特种兵比较起来更能吃苦更适合在高原地区的作战。他们先要面对极其严酷的体能、技能训练、语言学习、革命英雄主义和庄严的使命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后开始学习装备和器械以及驾驶技术,潜入敌岛、潜艇爬管、潜水等海战技能,以及伞降、机降训练。然后是高原、雪地、荒岛、原始森林和沙漠、城市、村落等地形条件下“走、打、吃,住、藏”以及追踪和反追踪的训练。淘汰率很高,淘汰的兵大多转入其他专业学习,或者送入军校和部队,并且成为骨干。“总参教导队”训练之严格、残酷由此可见一斑。这是他们自组建以来第一次投入实战。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印军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相当一部分是由达赖组织美国训练武装起来的特工队)就达120余架次。然而这次他们倒霉了,真正的有威胁的特种部队是隐藏在黑暗中的!这才是最可怕的!特种部队的本性是隐秘作战、突击作战,出其不意、亮剑必要见血。一支藏人特工队越界侦察被我军特种部队捕获(全部活捉),这是达赖喇嘛的心肝宝贝,由于受国美国特种部队的训练,又在西藏胡作非为了几回(实际上是骄兵之计故意先不动他),达赖本想向他的美国主子和印度“盟友”显示一下实力,顺便洗刷一下四水六岗卫教军被歼灭的耻辱结果吃了大亏。只好央求印军想办法解救,印度派出特种部队进入中国境内,随即与总部失去联系。兵民乃之本,广大的人民群众,边防军,早就部下大网等着呢。印度特种部队刚入境就暴露了行踪,解放军特种部队根据边民,边防军提供的情报将其截杀在一处山谷之中。美国人犯倔,派海军陆战队武力侦搜大队的一支小队来支援(电影《勇闯夺命岛 》中美国叛军的原形部队,专事海外作战,战斗力比起海豹突击队有过之无不及),结果刚到就被端掉了营地,小分队伤亡惨重,情报侦察方面印度军队落了下风。中印边界反击战打响后,根据考尔中将摆的阵势,刘帅把它形象的称之为“铜头铁尾豆腐腰”并定下了先斩腰、再截尾、搂头的作战方针。在中国军队将印度军腰斩之后,形成各个击破之势,印军给养送不上来,几天不吃饭这些胡子兵都变成了稻草兵,不要说端枪打仗,跑都跑不动,战争的后期印军如惊弓之鸟,被俘虏之后首先是要粮吃饭。印度军队在亚东这一地段并没有挑起事端,但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中国军队突然间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进展神速。一支特种兵小队提前潜伏在那里,见到印军考尔中将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忍不住发起了进攻。考尔中将刚下飞机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中国特种兵小队缴获,害得考尔中将冒雨而逃,险些被中国人优待了。这架米--8直升机就是中国缴获的唯一一架印军的直升机,中国战后对外宣布归还所缴获的印军的一切装备,但这架直升机没还。东线战场,这是大家最熟悉的部分,国人最熟悉的麦克马洪线就在这里,这里也是中印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军队的反击最早就是在这一战场打响的,根据特种部队的先期侦察,地区驻有印军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个步兵营,共6个多营6000余人,部署在克节朗、棒山口、达旺一线,企图巩固已侵占之地,并继续侵占我克节朗河以北地区,实现其“以塔格拉(即拉则山)山脊为界”的梦想。我军运用快速穿插,分割包围,多路突击的战术把印军防线冲的七零八落“克节朗雪火突击”打响(当时的总指挥是林彪,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当年打廖耀湘用的就是这招,这一战成了印军的恶梦)。特种部队还端掉了第七旅指挥部,俘虏印军第七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之后中国军队沿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让宗,一个特种兵小队比逃跑的印军还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枪不发,穿城而过,一掉头又和印军在德让宗相遇了。原来就在这个小队吃饭休息时,后面来了一个车队,这个小分队不动声色,秘密潜入德让宗,找到了车队的驻地。与大部队联系后,这个特种兵小队对着这个车队下手了,等大部队打下德让宗一看高兴的不得了。车里全是英美两国紧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进武器,连封条都没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其中就有美国当时最先进的M16步枪。特种部队趁热打铁前出西线,一直从中印边界打到印度热带雨林,印度王牌被称为世界上自有军队以来“最优秀”、“最顽强”、“最有战斗力”、“最让敌人恐惧”的全部由尼伯尔士兵组成的部队。结果在我军特种部队56式步枪迸发着慑人心魄寒光的刺刀下,这些手持弯刀“有史以来最牛B的军队”土崩瓦解!得到被全歼的悲惨命运。特种兵们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恒河边上,战士们的军装已经全部被荆棘扯烂,穿着好象是“棉裤衩”似的半截子裤子进行战斗,特种兵已经可以看到新德里的灯光了。新德里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全国上亿印度难民向安全地区涌去,印度议会在讨论迁都,官员、难民、外交官向南争相逃跑……中央军委下达书面命令,他们才班师回国。这是一场让法国人、以色列人等西方国家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俘虏印军准将以下7000多人,而我无一人被俘;几乎吃掉了印军的主力。而今天法国人似乎淡忘了这段历史了。战前,印度并没有把中国军人放在眼里。由于中国准备充分,帅谋,将勇,兵精,取得空前,消灭了印度的王牌部队,给予印度军队甚至民众的心理以沉重打击。因为在印度从军意味着有地位、有职业的保障,在存在着大量的失业贫困人口的印度,当军人是一项好的选择,是有面子的事,而在王牌部队更意味着荣誉和前途,想想中国六七十年代参军有多么不易,就可以理解这些王牌部队的覆灭对印度民众心理有多么大打击。而这一切是中国领导人曾经想避免事情。有这样一件事,62年战争以后,中印之间几十年没有交往,八十年代初,有一个台湾人来到了印度某个邦,被当地人误传为大陆人,结果不少人来看稀奇,以为中国人都十分厉害,个个都会功夫,可见这场战争的影响。此战特种部队功不可没。扫一扫,赞赏思想者封号严重,扫码加友,以备时需,已加忽略
馆藏&4264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目前兵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