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中束展是指什么

王明,字新程;中国武术六段, 北京市武协形意拳研究会副秘书长,宋氏形意拳尚字辈传人,程派八卦掌长强字辈传人;师承:&宋虎臣-----李旭洲-----许繁曾-----张增记-----王明&宋铁麟-----吴立孝-----田进忠-----张增记-----王明常年招收武术学员;教学内容:宋氏形意拳、八卦掌、器械,地址:健德门地铁口中鑫嘉园 &QQ&联系电话:
我所练的形意拳 之 松沉体会
王明 我所练的形意拳
内家拳习练从松沉入手。何谓松,何为沉呢?站桩也好,打拳架也罢,都要在松沉上下功夫。松为过程,沉为结果。松是松开,节节松开,规矩中用力,自然沉实。
形意拳怎样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这种感觉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形意拳的动作都是拧钻而出,拧来拧去的发力,就像旋转的钻头;这样的运动方式决定肢体的屈伸的动作小,所以形意拳讲究的不着力,就是要淡忘肢体的局部屈伸,而要多体会身体由内内外的节节贯穿,节节拧转而出。这样的模式下得到的结果是,身上根节的肌肉有分离的感觉(就像小时候拧柳哨),弹性十足,而小臂到拳,类似于钻头,拧到极致必然是梢节紧实,达到梢节如锤的沉实感,也就是
任何拳术都要在手眼身法步下功夫,形意拳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和淬炼已经精简到极致。以至于很多练习者在追求极致整体爆发力的同时,而丢掉了拳术的另一面,辗转合身,进退有序的轻灵,步法和身法的有效结合才能够让你的整体力在对抗中产生效果,犹如给老虎插上翅膀,让你能够辗转合身,进退自如。
身法的辗转反侧,合身进退,要多从桩架去体会。要体会每一下都能够把自己旋起来,周身如同一个球体,一碰就走,滚进滚出。分手则要如同酒店的转门,有回就有进。回旋,滚进既是单独的个体,也是对立统一存在的。步伐辗转进退则要多体会拳架中的寸步,又要体会回身的摆扣走转。回身的八字步是传统武术特有的步伐。李仲轩老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也有过论述,再就是多从
& 形意拳术的习练,都在伸缩束展,开合鼓荡上下功夫。但往往都这样讲,但是在思维上却不能改变。所谓的
拳术中的窗户纸就是指思维的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心法。我们作为习练者要明白大概的轮廓,然后通过汗水加时间不断地在轮廓中去涂鸦,就像雕刻因材质确定大致的形态,才后再去精雕细琢,形成属于自己的东西。只要在大的轮廓下,就没有对和错,关键看习练者在过程中怎样去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
&所谓的伸缩、束展,在动作上讲有梢节伸根节缩,梢节缩根节伸,也可以说是梢节束根节展,梢节展根节束;伸是展过程,展是伸的结果;缩是束的过程,束是缩的结果。但是伸缩束展确是同时存在的,是相互为依托,不能孤立存在的。换句话说就是我练习中求得的是伸缩束展同时存在的这
&形意拳练习必然涉及到抻筋拔骨。但是对于抻筋拔骨众说纷纭,更有甚者大肆渲染故作神秘。我通过十几年的练习,讲下自己对于抻筋拔骨练习的认知。抻筋拔骨跟体操的压腿,下腰不是一个感念,因为它不是单方面的力的作用。形意拳是通过骨节之间的对拔来达到抻筋拔骨,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通过梢节的引领,根节的靠,来达到对拔的效果。以身为例,头领臀坐,手撑背靠,前后手的争力,前脚后脚的争力来实现十字劲。两手争,两跨争,两足争来达到三盘都要争,三盘俱争,,随着练习的深入丹田也要争,要做到撑中有抱,来达到周身圆融。只能这么说,但是这个度怎么去把握呢。打个比方,既要有节节对拔的势头,又不能有节节对拔的形态,一切在力不出圈的大
http://i.youku.com/wangming1982
形意拳形简意深,立身中正为第一位。脊柱为龙,头领臀坐领起这条大龙。何为头领,领是一个过程,领住了自然能够产生顶这个结果。而不是因顶了才能领住,拿顶去练往往会产生脖子紧张。以至于现在好多人拿结果去练拳,而不是把过程做好,自然能产生想要的结果。头领臀坐相对而言,如同做牵引,头上领,臀部自身重力下沉,就会产生牵引的效果,头领臀坐这个状态很重要,多一分则会过,少一分则达不到领起的这个效果。还是像做牵引,过了会拉伤,少了会牵不到。其中火候很是重要。头领臀坐立身中正,是塑形铸体的第一步,也是形意拳修炼过程中核心的功法,日久功深。自能养好脊柱这条大龙。
& 日,大兴月季洲际大会
& 北京市大兴区形意拳研究会参演人员合影
从左至右侧分别为师兄付庆华,博主,师哥毛晓峰,师弟朱增双
宣南文化博物馆
& 麟角刀演练
& 工作人忙碌的身影
& 中间端坐抱孩子者为师伯陈重喜先生
& 新入门弟子合影
& 弟子依次递交拜师贴
& 嘉宾合影留念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04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论文)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
下载积分:3000
内容提示:(论文)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6:25: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文)浅析中国武术的发展
关注微信公众号《国术凶猛之六合无双》中的传统武学之二&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分为六艺,讲究鸡腿、龙身、鹰捉、雷声、熊膀加虎豹头。鸡腿为首,可见其重要性。而步法一寸二践,顾名思义,寸步是方寸之移;践步号称马奔虎践,自然是纵跃之移。许多人都不理解,不知道寸步有什么用?
其实寸步主要是起一个调节作用。
每个人的践步都有一个最合适的距离,过近的话,气势难出;而过远的话,自己气力已尽,步却还不到位,突然被人半渡而击。所以,心意步法,就讲究一寸二践。这个一寸,就是在践步之前,对双方距离做一个微调,使双方距离刚好是自己践步一步之距,这样一步到位,最能发挥自己的攻击优势。
所以践步肯定是进,而寸步有时进,有时却退。
传统武术先为不可胜,以期敌之可胜。
打不打人是第二,第一先要将自己护严了。
心意拳里少腿法,一个鸡步提踩就能做到拳打三分腿打七,就在于这个腿里全乎了外五行之意,里面有提踩,有横顺,有前后,所以也就有了硬打硬进无遮拦的霸气。但其实分析下来,不是没遮拦,而是遮拦得巧妙,真正作到了顾就是打,打就是顾的顾打合一之境。一举一动,都在击敌的过程中,提意内五行,闭住外五行。
鹰捉把是心意门根本把法之一,后腿蹬处根劲就起,一劲从足底直冲头顶,取头顶上攻之意。而双手从上往下塌落,却是取恨天无把的塌劲膀栽之意,两股劲在身体里合谐统一。双劲齐出,打得对方是个腰中断劲之意。
六艺鸡腿(提顶踩刮 步法)
鸡腿就是提顶踩刮,外五行主腿,以腿破腿。
提中带了顶,膝盖要护住肋,足要横,足面护住阴裆,足跟要护住自己的支撑腿膝盖。而且横起之后,落步一踩,腿上就带了拧裹后的放纵劲儿,这劲一放,立刻就有了内胯和外胯。后腿一进就是刮地风,而刮地风接着提踩意,于是,就行成一个循环。
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鸡腿同时也就是心意的步法。
心意是夺地位的拳法,敌腿在那,我腿在那!不要管其他,拳是刀枪腿是马,斗拳先斗马力。不占他的位,怎么能算是夺地位。
六艺鸡腿(坐法)
心意六合拳入门之法,踩鸡腿和溜鸡腿。拳谱上讲,打人如走路,这句话大部分就来源于鸡腿。除了提踩刮的动作外,还要求走鸡步时,裹肩溜臀,身往后坐。这八个字,就是鸡腿的关健。裹肩自然开背,能通背气;溜臀自然开胯,能耗尽腿力出胯劲;而身往后座,一方面是开胯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蹬劲的根本。心意**消息全凭后腿蹬的蹬劲,就从这一坐上出来。
这一坐也是身法。
试想对敌之时,对方逼压推时,一坐之法,就能化对方大部分劲力。而且,坐法是马在前,身在后,上法对敌时,有出其不意之妙。更重要的是,坐法能劲通腰胯,是马奔虎践之步的根本。练不出劲通腰胯,就不可能有一纵而入的迅猛。
因为纵践之力,全在于腰紧胯合,腿力一扒!
心意拳是贴身拳法,讲顾打合一。不过,这一个顾字许多人都不理解。许多人感觉心意拳截毒短狠,总想着干脆利落这个词来,都认为顾法就是格挡防守。结果都错了!心意拳最早源头是心意把,产生于河南。后来拳落山西,成就心意拳,最后才名扬全国。
顾字其实是方言,在山西、陕西、河南一些地方,有顾住一词。常听人说,你看那谁把人家谁顾住了。这个顾住,就是缠住不放的意思。就好像托人办事,硬缠着人家,直到把人缠烦了,最后把事办了,这就是顾住的本意。
用到拳里面,其实也就是把人缠住的意思
短打拳法,肯定要贴身,贴了身,就不让对方走脱,才能说是顾住。而且,到了拳中,这个顾还是固的意思,就是把对方锁起来,固定起来不能动。不能动自然就打不了自己。所以心拳拳每一把都有束展之分,这是发力用劲之法。但又有顾打之别,这就是封缠打人之法。谢寸官跟白爷爷学拳,那是卢式正宗,练得不是不对,但不明白顾法,所以同混混动手,空有一身功夫,反倒吃了大亏。
心意拳顾打合一,顾住了,其实也就是打住了。因为,顾是根本,打是捎带。
熊形单把是心意六合拳入门把,无论是洛阳、周口,还是沪上,都是由单把入手学拳。但大多人都是练习塌扑之劲,却不知道熊形单把其实打法上也是极巧。否则,当年卢嵩高先生在上海滩,怎么可能一记单把放翻无数英雄好汉。
单把分提把和塌把,看着打人在塌把,但输赢却决定在提把上。
因为提把中有顾法,还是那句话,顾住了就打住了。
提把里有外五行,提好了,基本把自己也就防严实了,一个提把中,贴肩靠胯都有了。当年卢师弟子解兴邦前辈,听人质疑卢师单把,当场发飙,与人对拳,对方一出手,解前辈往前一进,一个提把,人就被翻了出去,躺在地上抽成一团,连塌把根本都没用。
★转肩
转着肩膀头儿。
心意拳肩很重要,有肩才有了手和肘。
肩膀一抖,能发出不亚于出拳的速度,能将空气抖出响来。肩头练到这个程度,基本就很难被人击伤了。再快的拳,由于距离的关系,到身上总需要时间。而肩头练到这个程度,拳近一合身,十有**就裹住自己,将拳让过去了。遇到近身想用摔法的,肩一抖,劲先发,往往能打对方一个半渡而击。
心意拳里讲,遇敌好似火烧身。
这当然是讲拳意,但最能体现这个拳意的,就是将肩头能抖出风声来。
心中意一起,就能将身力送上肩头,可不像火烧身一样么?
★裹膀
鸡步虽然用起来千变万化,但需要注意的要领却不多。裹膀之法练法简单,就是面视前方,然后中线不动,身体在起伏中,用双肩头换着去触自己的下颌。这其实也是龙身之法。龙身三折,三折之中有一扭曲,没有这个扭曲,也不叫龙身。现在人们多是三折能做,却偏偏少了这一扭曲。
这一扭曲,龙形就有了搜骨之意。
节节扭,节节顺,节节贯通。
心意六合拳对敌之时,攻守的关健,就在一个肩头。顾法,顾对方的肩头;而守法,自己的肩头是最后一道关口。传统武术中,手是门,肘为户,肩为迎客,胸为主人。
打开对方的手肘防守,就叫开门入户,一般打法到这里就基本攻势已成。
但心意六合拳却多了个迎客,就好像家里的管家。客人来的,迎上来,问有什么事。亲客临门,通报主人。恶客临门,自然就阻于门外。对方手到胸前,一裹膀,就用膀将对方的手闭于心口之外,而且趁势顺肘,肘尖就顺在对方肋上。这一裹膀,就是肩这个迎客的作用。
为什么肩要合颌,一般肩合到颌上,也就闭往了胸口,这是一个上半身的防守习惯。
远可以用鸡腿来阻击对方,控制距离,护住自己。近则用肩来裹封对方对胸颌的攻击,并练习用肩靠来攻击对手。
肩打一阴返一阳的正反靠和肩部沉起的栽顶膀。
放劲是长劲,好像将人抛出一样。而绝劲却是杀力,如弓断弦般地一颤。
其近世司武者,多惑于异端之说。而以善走为奇,亦知此拳有退法乎?以能闪为妙。亦知此拳有动之而不见形,一动即至,而实不及封闭乎?且即云:能去,能闪,能封,能闭也,必目见而能然也。”
“故曰:白昼间遇敌犹可取胜,若黑夜之间,倘遇盗贼,猝遇仇敌,吾本未见其形,将何以封而逃。岂不反误自身乎!”
“惟我心意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练上法与进法为一贯,虽黑夜之间,风吹草动,有触即应。其机自灵,其动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于此技者能尔。”
风吹草动,有触即应,其机自灵,其动自捷。拳起交意贵在心,遇敌好似火烧身!好一个火烧身之意。心意拳看似狠拙,其实最在意的是一个灵字。
遇敌好似火烧身。
遇敌好似火烧身这句话,有前辈解释说是火烧自己,那种一颤收手。根本不用过大脑的反应感觉,极言自身反应之灵敏;也有前辈解释,这所火不是烧自己,而是烧到对方身上,但具体问如何烧法,又解释不出更深的东西。
在自身,就是同人交手时,就好像自己的手被火烧了一样,一触火,立刻一颤收手,手都收回来了,半天才感觉到烧痛,也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直接是脊椎间神经产生的二级反应,在大脑还没感觉到痛觉,下达收手的命令时,就已经做出了反应。
这种反应,自然快过了大脑的命令。
这个在临敌时,就是那一句,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的感觉。
而将火烧到对方身上,就是对方一动时,我先动之手,要一下子将劲力打入对方的神经中,让对方在接受劲力的一瞬间,就好像被一团火包裹的人,除了本能地嘶叫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反应。
这个时候,那握身边就是有一缸水,被烧者也想不起来,跳到水缸中。
遇敌好似火烧身,烧自己也烧别人。
烧自己要的是小火微灼的那份灵敏反应,烧别人则是烈火焚身那种让人根本无法思想,无法反应,只会本能地挣扎的惨烈。
拳诀其实是一种比喻,给练拳者一种理解方式的类比。
翻弓断弦之快劲
传统武术的快,不是指动作快,而是指劲快。
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一拳打来,打到别人身上,拳头出多少力,就要受多少力。但为什么一般人总是将别人打出,而自己没事,就是因为一是拳头打得都是人的要害,对方抗不住。二就是主动要比被动快些,因为他是起意,他的劲放出来时,你才应意,你的劲起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时,就撞到了一起,自然抵不住他。
但劲快就不同了,练传统拳特别是内家拳的,就追求一个翻弓断弦的颤乎劲儿。
追求在一瞬间,就完成发劲的整个过程,这样的话,就能做到后发先至,在你的发劲中,截取一断儿,一下子如水银泻地,无也不入地发出全部劲力。
而一旦发劲到了这个地步,就能知拍寻拍斗拍。
你一出手,他也出手,但双手一撞,你就被飞出去了。因为他力量非常快,在一瞬间已经完成了全部发力,所对付的不过是你长劲中截出的一段劲儿。如果打个比方来说,你出劲是一个匀加速度,是利用最后接触一瞬间的惯性打人。但他发劲,却是一个加速的加速度,是是一个触即发的瞬间过程。
再打个比方来说,你是五千人马过河,只有全部过去了,才能发出全力一击。
而他是三千人马迎敌,等你过一半时,他就全力冲击,半渡击之。
所以,这种劲快的人,都善于迎打,你冲他也冲,但一触你即溃。
这是因为这种快劲儿,他们的发劲距离非常短,但在这一瞬间,却能发出整个身体的合力整劲儿,特别是胯部的虎横之劲和腰部的节节贯通之劲。勒马停缰、翻弓断弦,就是这种劲的形象写照。有人称为颤劲,有人说是忽灵,有人称为抖绝。
而就在这极快的劲中,却还有吞吐之势,才能称一个灵字。
传统武术的快,不在于手法,而在于劲力。他的快,是劲快,不是简单的手脚速度快。
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靠打人,一步觅跤,到了对方腿后,然后一靠过去,往往对方就倒了。
但如果你是打一个反应灵敏,劲快的人。
许多时候,当你一脚觅到了对方腿后时,身体还没到位,靠劲未起时,对方却已经先进了一靠。这时候,往往倒地的是你自己。因为你觅在对方腿后。管住对方的时候,对方的腿何尝不是也正在你的腿后,管住了你。
所以老辈人常说,不慌不忙,劲快为王!劲快了,对方就是进了身体,也是送上门来给你打的。劲慢了。你就是进了对方的身体,也是送上门给人家打的。
四把捶拳架规范
心意六合门一套四把捶,那是天下拳范之精华集锦,也是打法拳架之典范浓缩,它的一盘一动,都是发拳之根。一根发万芽,可抽化出千枝百条。所以心意**,四把为根本之法以,四把练得精熟,就成就了拳架变化。
练传统武术,一旦拳架上身,那就算入了门。
四把中每一动,都是从一拳架合理地转到另一拳架的规范,有了这个规范,在放拳走对时,一举一动就把自己护严实了。这样的话,依靠拳架之“间架结构”变化,就能封门打人。拳架规范了,就是内五行没练上身,打人无力,但外五行却已经练闭了,出门动手,赢人不赢人,先不吃大亏。
裹筋拧骨一头进,最毒不过心意把!
鸡步摇闪把 练整
号称心意拳母势的鸡步摇闪把。但凡练过沪上心意的人都知道,鸡步摇闪把除了所包含的打法外,就是练一个整字。
但这个整字却被很多人理解错了。大部分人理解为整劲,练来练去,终于越练越偏。
鸡步摇闪把练一个整字,这个整字是齐整之意,就是身步手三合一之整,而非发劲之整。换个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练协调,练上中下三节的上下一致性。
手去脚不移,打人必无力;脚去手不到,近身定不妙!鸡步摇闪把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鸡步摇闪把动作虽然看着简单,但却是一式多练,互相交错。要练门清并不容易。摇闪把可以分为一步一圈法,两步一圈法,三步一圈法。
当然手上的一圈,手法为封、抹、棚、塌;步上的一走就是鸡步的提、踩、刮;身法上则是龙身三折加一扭曲,就是随着身体动作,要将裹膀之法,就是肩合下颌加进去,练成习惯。
摇闪把 四把母架
摇闪把是心意六合拳的母势,而四把则是总纲,拳架之母。
摇闪成,四把出;四把成,十形出,这就是心意六合拳的练法顺序。拳术之道,身法为一身之总,但步却为一身之领,身就步,而非步就身。也就是身法是随步法而变,步去处是敌之所在,身法自然要随步法做出调整。
所以在练拳上,先将步练顺,特别是摇闪把,就将身步练合为一,协调起来。这个时候,就要再强化身法拳架,与步合一。这个身法拳架,就在四把当中。
四把其实也就是传统心意六合拳中的四拳八势总法而成的小套子,是格斗中拳架之浓缩精华,格斗之拳架,无有出四把之八势者。心意六合在练成手身步一体,上下相随之后,就是要用四把盘格斗架。
头移重心动
每个固定的物体都有一个重心,只要摧动重心,就能移动他。
但像人这种可以动作,可以调整重心的事物,重心在那里?有经验的拳师会告诉你,人的重心在头上。不管扎马扎得多扎实的人,你推他的身子可以推不动,推他的手臂可以推不动,但你一推他的头,他必然会动。
自己也可以站在那里做试验,只要头左右偏移一点儿,你的身体立刻要响应,做出调节。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人体的平衡系统就在头上,在耳蜗中。当我们一只手捉另一只耳朵,在地上转圈时,我们就会胘晕,就会站立不稳,那怕没人推你。
箭窜步同一般窜步的不同
一般的窜步,尽力一窜之后。虽然跳得远了,但身体会因为太过用力,就有一个从空中落地后的,重新站立找稳的过程。越是高手,这个时间越短。但总归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而箭窜步就不同,他第一步是寸步,是对俩人之间距离的一个微调。这个微调,就是将二人间的距离,调整到自己践步时正好能不费大劲跨到的地方。第二步为过步。就是后脚过前脚但不落地,第三步是践步,就是前脚借后脚一过之力,窜过去的意思。
用三步来近身,因为不需要尽自己最大的劲来跨步,所以就将自己落地时的那种找稳时间。缩到了最小。而且,说到一个远字,再怎么的,三步也比一步跨得远。
寒鸡步 箭窜 连珠崩
过步拢腿开劲寒鸡步法。
这种步法是形意门中崩拳连珠箭的步法,是从心意拳两腿并一腿的箭窜步中演化过来,不过少了心意拳练时的那种跳跃,而多了一份沉稳。具体的步法就是前腿先寸踩调整一下距离,紧接着后腿过前腿一步跨到对方近前,后腿跟进脚不落地成寒鸡觅食步,然后后腿开步,拳随步发,一拳崩心窜腹。这个拳要练得快,但却要一下一下交待清楚,否则容易乱步。一旦乱了步子,那就是送上门去给人打了。
不过,这个拳打出时,还有一个诀窍。
在形意五行拳中,钻属水生木出崩,所以这崩拳连珠箭对于知拍明意的老打家来说,一步一崩,直出无回,拳拳都打对方一个旧力刚过,新力未生的节点。但对于一般的拳师来说,初用时,往往是同钻拳合用,具体到手上的动作,就是随着过步,右手先扒一手,然后左拳上钻,再随着寒鸡觅食开步时,右拳崩出。
这样的好处是,能将自己身前防严实了,就是打不中对方,也不至于被对方所乘。
崩拳三劲 直挑塌
崩拳打法说是简单,但其实是极难的。
崩拳接手要知拍明意,否则接不到节点上,很容易为人所乘。而且,崩拳的劲难练,并不仅仅是一线直击。
初练时当然就是一线直击,这时势是练一个拳出如箭,顺畅自然的势!这样一直要练到出拳见风,一声出响,就算初成。再往下练,就要练一拳三劲。这一拳三劲,分为直挑塌。拳一出触人前先是直劲儿,说是直劲,却在一接触人身时,有一个往上的挑劲,挑劲过后,就是一往斜下的塌劲儿。
一拳三劲练出来,崩拳就算入门了,这个时候,一般的汉子,肯定吃不住这一拳。因为这一拳出来,先直摧伤人,并引出对方抗劲,打对方反应,要对方的心慌意乱。然后就是挑劲儿,拔对方的根,再是斜塌劲,将对方放出去。到了这个时候,崩拳就有了无坚不摧的威力,往往一拳能将人放飞。但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崩拳里,就有了翻浪劲儿。
这个翻浪劲儿,就是取意海之潮浪,无穷无尽之意。
具体到崩拳中,就是能将一拳三劲无穷无尽地连环发出,无断结停滞之处。崩拳到了这个时候,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只手臂发出,而是全身都有一股蛇蟒之劲,节节贯通节节发,而且是束也发展也发无时不发。这个时候,崩拳才会有一点当年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威风。
鸡腿落踩 胯打
胯风是心意六合拳的特色,有些支派也叫臀风,是胯打的式子。
这个动作是鸡腿提踩那一提中衍生出来的。鸡腿一提,脚尖外撇,带着横脚挂膝之势。而落踩时,却不是横扁踩下,而是脚往里拧,整个腿胯就形成一股子离心力,带着这股子劲,自己的腿胯就与对方的腿胯相交,力就能作用过去。
就好像形意拳中与人撞臂时,小臂一拧,看着是撞了一下,其实是打了对方一下。这个胯风同那个拧臂是一个道理,只不过那在手上,这在腿上。
有许多人会说,这样出腿别扭。其实那是你没练,练到了习惯了,就自然而然了。
练拳就是练一个从别扭到习惯的过程,各种看着矛盾的动作,在你身上合谐统一了,你才能打得顺心顺手。
圈手不接手
通背诀对圈手的解释是,圈手不接手,手奔太阳走!看手不见手,圈身一边丢!第一手就是取对方太阳穴,就是取不中,对方要偏头躲闪,自然就没了眼法。当对方看都看不清时,自己就进步穿手打错跤。这个时候,着眼于对方的身体,对对方的手臂要视而不见。
正是传统武术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
接肘不接手
许多人感觉接人手很难,基本不相信能在高速打斗中,抓住别人的手臂。其实抓别人手臂是有窍道的,就是绝不能将目光停在别人手腕或前臂上,而应该在肘和大臂。这里面有个道理,就是人手的移动范围最大,所以移动起来速度也最快。反应不能达到神速的人,根本不可能抓住别人的手腕。
但肘和大臂就不同,手移动一米的距离,肘和大臂可能只移动二十厘米的样子,移动速度只有手速度的五分之一。所以接人手臂要接肘之后,正所谓“肘后一尺下功夫”,肘后一尺之地,就是人的大臂到肩膀的距离。
接手不接刀(空手入白刃)
现代人基本是不大相信空手入白刃的,因为总感觉对方手里有刀,空手肯定对付不了。而且,刀越长越不好对付。
其实空手接刀也是有窍道的。
窍道就是接手不接刀!就好像我们空对手付空手时,接肘不接手一样。
为什么我们接肘不接手,就是因为同样的时间内。肘的运动距离,只有手的一半。那么速度也就慢了一半儿,所以肘好接。用刀时,其实就是把手臂延长了。空手时,伤人的力点在梢节手上,拿刀时,刀的力点在刀前半部的刃上。同手和肘的关系一样。持刀的那只手的运动速度,也就只有刀刃的运动速度的一半,所以空手接刀,就要目无白刃手接手。
目无白刃是形容胆气,没有胆气,出手犹豫,那肯定得挨刀子。
手如果不接手,接刀有刃,接肘太远,很难进去。
沪上心意六合门迎门铁臂,打得是上下皆夺的封逼势。
迎门铁臂是拳出带防,腿出带封,基本是一个硬夺势,一般除非功力高上许多,或者不惜两败俱伤,否则一般人只有退让。
心意拳走肩动胯的秘法。
心意拳脊为大龙,胯为猛虎,但胯打人受位置限制太多,所以就要将胯劲儿传到肩上。心意拳肩打非常多,身体讲究一个四杆撑一柱。脊为一柱沟通天地,即天灵和会阴;而双肩和双胯则垂两杆,斜交两杆,都要盘肩过脊通胯。
这在一拧一裹中,就有了通联感,所以心意拳势拙劲灵。
会打的心意名家,都会说一个变字。能变势才能打人,这个变是灵变。一肩看着栽靠过来,你一扛,他却在一触之际,出了拧裹劲,打出了一阴一阳的返肩打。而这种灵便,却不在肩的本身,而在胯上。因为肩打是身靠逼打,胯动重心移,肩随胯变才是顺的。
胯没动,重心还是原来的重心,你动肩,只会让自己更不稳。
不稳就心慌,心慌手就会忙,脚就会乱,打人肯定就不灵光了。
沪上心意和周口心意一枝开两花,走得就是个腿如犁岱直中取,肩拧胯裹横中打。所以我们往往看心意名家打人,是直往前一窜,身子一裹,对方就出去了。当然,拧裹带顾法时,也会出把法,那就更要命了。
心意横劲顶力 形意纵横一体
心意拳练拳发劲,讲得是七拳并身齐头进,一气贯通到顶根;拧身裹胯出横力,贴顾迎打追一把。是一种横劲顶力泾渭分明的拳法,因为将身劲用到了极致,所以这拳看起来非常横霸。
形意拳则不同,他将劲分为龙虎,虽然龙纵虎横,但却将大脊上节节贯通之劲,同胯拧肩横之力,融润一体,有纵横有一体之相。继承了心意拳以横劲为顾化,以纵劲为扑发的根本,却在步法上有调整,使尾闾惊竖之力,更加汹涌勃发。而且,劲力上有翻裆过背的一路劲,合上后腿一蹬之力,就有了炮(抛)劲,也就是古代发石车的那种劲。
只不过这个发石车,是以大脊为抛杆,以臀尾为拉索,以手臂为抛索,以手肘为石弹罢了。不像老心意拳起尾劲,却是打一个三角支架的弓箭步出来。从步法变换上来说,是更灵活了些,这是因为李洛能先生花拳功夫已经上身,步灵身巧手法截的原因。
而老心意拳则讲的是步稳身灵一劲摧,硬冲直撞贴敌去,劲力百变身不回。所有的变化都在身上,在拳架上。他的步是打人步,和腿法差不多,提踩刮趟的。&
沪上心意打一个横裹劲;而戴家发劲,却是一个立圆劲;到了形意拳,却是一个九九归一的截撞推塌翻浪劲。
说起戴家拳的猴桩,自有一股子神奇。
蛇行之蜿蜒曲折、鱼游之往来翕忽、虎豹之跳纵跌扑、鹰鹞之翱翔闪掠,力量基本都来自于脊柱开合贯通。就好像抓鱼身时,一个壮汉也不能抓住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这固然与鱼身粘滑有关,但鱼摆动脊柱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猫扑鼠,虎发威,我们都会看到,它们都会将腰往扣坐弓,然后展放扑纵,则快捷有力。
而猴桩正是模拟猴子的形状,锻炼人的脊柱。
我们观察猴子就可以看到,一只猴子蹲着时,身形短小,但起身一纵,身形几乎会长大一倍还多,就是因为猴子蹲下时,整个脊椎成一个曲弓之势。
所以戴家猴桩仅就其外形而言,包肩裹胯,提肛溜臀,尾闾收俭,下颌送出,头脸成微爷之势,丹田上翻,胯骨前送,身成三折龙身之势,将一条大脊柱弯弓蓄劲。至于丹田内动翻转,气充牛斗壮山河之内转,却好像给一条大脊一头加上了发动机。
戴家拳里最重要的功夫,就是猴桩,而猴桩主要是蹲丹田的。
就是将丹田找准了,然后蹲出来。
中国传统武术和丹道的东西,都是一找二练。
许多人都是直接练,这样是不对的。别看老师告诉你,丹田在脐下一寸五的这个地方,但脐下一寸五只是个高低位置,那么从脐下一寸五的地方,从前通到后,丹田在深几寸处?傻眼了吧。
再说个更简单的,一般人按照针炙书,都能找到劳宫穴的位置。
但这只是脑子知道,而手不知道。其实也就是你意识知道劳宫穴的位置,但身体对劳宫穴却没有任何感知。这样说是气出劳功的话,你其实根本不知道如何的气出劳宫。
而要感知劳宫穴也很简单,你只经两手掌心相对一二分钟,掌心拇指缘处,发热发胀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所以修丹练道,练武功,先要找丹田,这个找不脑子知道那个位置,而是身体切实感觉到丹田的存在。感知到了丹田的存在,你才能练丹田。
戴家猴的丹田却不一样,是实实在在的丹田为用的练法。
那个翻滚的球,他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点,是原来鼓荡和意守中根本无法感知到的,所以就要先在翻转中找到它。
有了这个点,找到了这个点,你丹田才能翻转。
其实也就是在不停的翻转中,你在自己身体内部,假定出一个虚拟的轴来。
以后所有的肌肉、骨骼、胯关节和背部运动,都以这个轴为中心,做立圆运动。直到有一天,这个轴由虚渐渐变实,你直直正正地感觉到,好像自己体内真正有了这个轴。
当然,在戴氏的丹田功中,并不需要这个轴,而是要给丹田里这个球体找一个中心。
整个球体要随时能绕着这个中心点,做万向运动。
双腿并立,双臂自然下垂,舌往卷,一搭雀桥,呼吸之间,意念日月之辉光由顶门照入,脑中一片玉明,浑身四肢百骸之气,都往丹田中敛收。
等平心静气之后,双肩就向前合,这在戴家心意拳里,叫包肩。双肩尽力前合,双手背就在腹前靠在一起,然后双手臂往,双肘紧贴自己的肋部,往两边屈起,双手手背相贴,慢慢地从丹田往经过心口,直到咽喉之后,再从下颌顺嘴往前,双手掌翻转朝前,掌心朝如托盘盛物一般,然后就往下降,随着手臂下降,身体就仰头、裹臀送胯,膝盖就自然弯曲,丹田小腹翻,骨盆小腹如同一个锅子,将丹田盛在腹中。
这样,随身体下蹲,双手掌心就翻向前面,手背贴在自己膝盖方。此时,头虽然仰起,看眼睛却向前看。这时整个身体,有头颈、腰胯、膝盖三处弯曲,呈现出龙身三折之势。
一身三折,收臀弓腰实腹地包天,此为天地翻。
而颌尖、膝尖和脚尖相对于一线,此为三尖相照。
在蹲体束身天地翻的时候,要先从尾闾卷起,先是尾巴骨,再是第一节脊椎,然后第二节,这样一直向,随着身体束蹲,一节节拉扯,直到颈项之处自然被拉弯,让人的头面自然朝天。此时在感觉,丹田处要像一个发条的绕轴,腿胯和大脊,分别就像是绕轴的两根发条,紧紧地缠在绕轴,随着一呼一吸,要有愈来愈紧的念头。
这时,身体要尽量往后仰坐,直到脚五指本能地趴住地为止。
这是猴桩中的束势。
就这样静静地呼吸一阵,直到人感觉有些累时,就开始展势!
先是臀尾惊挺,一条大脊就随着惊尾闾的运作,从前弓转向反弯,此时丹田之气息,要一分为二,冲下塌。冲的要翻裆过背,气贴背走,顺着大脊节节向。下塌的要翻腰过腹,丹田里,顺着腹直肌的位置,沿腹球滚动,往下冲压,然后顺两腿直冲地下。
随着这个动作,身体直起,头悬颈竖,双肘贴肋回拉,将手掌由掌心向前,翻转为掌心朝里,拍向丹田。与此同时,四梢齐惊,发欲冲冠、舌欲摧齿、齿俗断金,指甲足甲欲透骨而出。同时,气冲穴窍,涤荡身心,气冲牛斗,不由地发出一声“噫!”来。
猴桩用祁县的土话来说,叫蹲猴猴。因为从外形来说,猴桩仰面、包肩、裹臀、顶胯,小腹翻,仅从外表看,就像是一只仰面望月的猴子。
这个是外形,猴桩中,主要还是气机运行。而气机的运行,则主要来自于内外天地翻。内外天地翻主要表现在头、腹、足的外形,头仰颌朝天,腹仰丹田朝天,足仰脚尖朝天。这是外在的形状,内在的,则是丹田的气机。
以丹田、命门和会阴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翻丹田时,这三点要保持身体直立时的位置,不能缩腹。
在经过无数次翻转之后,渐渐地会在身体里找到一个似乎存在而其实不存在的轴,当出现这个轴的感觉时,就会让腹部的翻转变得协调、自然。
这样就算完成了第一步的功夫。
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练闸气,具体的作法,就是在猴桩的束势中,将一口气吸入丹田中,随着吸气,将腿胯和脊柱这两根伸入丹田中心的发条拧得更紧。然后呼气时,这两根拧紧的发条,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更进一步紧起来。
在紧的过程中,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都要有将部分丹田存纳的气机,分散于四肢梢节、以及背部脊柱的意识。
而在一次呼吸之后,还不放松丹田,而且要在第二次呼吸中,进一步将气纳入丹田,使丹田更加鼓涨起来,但在呼气时,丹田照样不能放松,重复第一次呼吸的动作。
闸气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地闸,最开始可能闸两三口气小腹就撑不住了,闸不住时,就要展身。展身时,就要由内外天地翻的束势,回复到正常的状态。
起身时,丹田中闸好的气,要像以前没有闸气时一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冲,另一部分下塌。身形束展,气走开合,就是猴桩。
而这中间要注意的是,开始练猴桩闸气时,不能强练,因为戴家拳就是讲一个灵字。灵劲身天地翻!如果强练,则身僵气孥,不仅不能长灵劲,反而会因孥气伤身。
当闸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丹田气足,小腹会膨起,对气机的感应和控制能力加强,这时候就可以将翻丹田当做日常生活中,行走坐卧的一部分,练丹田存气用气的习惯和持久性。这个就好像练力量时,一种练法是将力量暴发练大,而一种练法是要将力量练持久一样。只不过这个是练的丹田气机,而不是力量。
在祁县戴家拳,有三年猴猴两年步的说法,意思正式练拳之前,先在蹲三年猴桩。等猴桩练出来,丹田气足,身法到位,就要开始将猴桩丹田束展的身法动作,合到步法。
戴家拳谱有话,行如槐虫,起如桃担。
起如桃担,其实就是猴桩里练出的束展劲最形象的描述。如果我们练猴桩展势时,找不到感觉,就想像一下身挑个担子起来的感觉,找到这个感觉就对了。而戴家拳的步子,是槐虫步。重心在后时,是前腿出,后腿蹬,重心前移。而重心一到前面,就要前腿出扒劲,将后腿拖去。这个走步的样子,有点像夏天时槐树,农村人俗称吊死鬼的小青虫。
而槐虫步也是鸡腿法,前腿出则提踩趟顶,后腿拖则尖膝刮扒。
在动势中,要有两腿并一腿的紧急。
戴家拳这种以丹田气机为神意,以腰身为一臂,用身劲打人的打法,在这方面似乎更强一些。
猴桩这个姿势,是最容易开胯的动作,臀尾一收,丹田一翻,胯骨一顶,自然就是一个圆档开胯的动作。
而且,这个动作,最容易让劲脊背,也最容易节节贯通脊椎。
内家拳,一旦劲能出胯背,那就出了龙虎二劲,也就是竖横二劲了。
另外,不说那些玄之又玄的内力,仅就从物理力量来说,猴桩的动作也充满了科学性。在这个身法中,胯骨盆腔就好像一个双向凸轮,一边的传导杠是脊柱,另一边的传导杆是双腿。长期的蹲猴训练,一是能加强腹直肌和臀背腰肌的力量,另一方面,让丹田小腹鼓涨圆起,一是也能扩大凸轮的直径,使腹直肌和臀背腰肌起作用的力臂加长,这样一来,力量就是不算气机鼓荡时带来的力量,也会使人的劲力成倍增加。
戴家猴桩身法的优势。
&&不仅增强人的暴发力,而且在力学技巧上,更适合力气小的人对付力气大的人。这个身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将身劲传导到手上。
俗话说,胳膊扭不过大腿!但人身上力量最大的地方,并不是大腿,而是腰。所以也可以说,胳膊扭不过大腿,大腿扭不过腰。
而戴家这一支心意拳,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腰如枢,将人的整个身体转化成为一个大胳膊,在行拳走势,一举一动中,一直在锻炼这个大胳膊,要练得用这个大胳膊打人。
戴家拳的猴桩,是将丹田先往上用力翻,翻到翻不动为止,卷得越紧实,丹田越有劲儿,这样往外一展,劲就从裆胯过背传肩。这样身体就真成了大胳膊了,人整个身体就有了屈臂(身体)之力。
戴家拳的猴桩,在练拳时是桩法,而在接手时,却是一个重要的身法。
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手起身落;一个是小鬼穿靴;一个是拔根。
戴家心意接手,讲究出洞入洞紧随身,也就是出手和回手,双腿贴肋摩胸,从心口出,从心口入。这种出手方式,不迎不接,只护已身。而且,配合着出洞入洞的手法,手起身落和手落身起是最大的特点。
手起身落,就是对方出拳进攻时,手从心出,往上护身,但整个身体却屈落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时,比单纯的起手防护,将身体防护严实的时间更快。因为单纯的起手,只是手从腹部向上,将整个身体屏蔽式防守一遍。而手起身落,不光手在起,身体也同时下落,是一个甲车(手)乙车(身)相对开的运动,自然速度快一倍。
小鬼穿靴则是化打合一的腿法。
从来腿法都是防守和攻击分开的,但戴家心意却在鸡腿提踩的一提中,加入了括点的劲意。在以腿防腿的同时,就击打了对方的攻击腿。并且能有效益地裹缠对方的进攻腿。配合着手起身落丹田翻,整个身体在一瞬间就被弥合起来。
而且,戴家猴桩的身法有一个仰头的动作,这个动作配合着颌下的手,就形成一个圆弧形的抛物面,这种情况下,对方就是击中你的面部,所能作用到你头部的伤害力量,也能消解大半。
最后再说拔根。如果接手不走小鬼穿靴的腿法时,那么猴桩的进身身法,就好像是一个三脚形的木楔子。对方的拳进来时,我的手从心口往上撑防,小腹丹田上翻,下面的腿往前贴地犁进。身体随着翻丹,有一个向后坐向下蹲的动作。
这样的情况下,对方的手接触到我的手臂时,就会被一股往上(手臂向上)往后(身体后坐)的合力掀起。同时,我的前腿、后腿同地面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夹角,贴地前趟。当我的腿接触到对方的腿时,也会自然地产生一个向前向上的推力。
这样的一股劲儿,随着我的身体同对方的身体贴在一起时,就自然产生一个向上的拔根劲儿。这种情况下,对方冲得越狠,向上拔根的劲也就越大。
就好像一个平行前进的砖,碰到一个三角形的楔子,相撞的力量越大,楔子的角度越小,就越容易被拔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正向一句俗话说的,打铁还须自身硬!不管理论上你多占便宜,都需要有一定的功夫做为支撑。否则,一个鸡蛋壳做的楔子,理论上再动听,也将一块砖拔不了根。
现代许多练拳的,特别是练内家拳,都视练外家拳的一些法门如猛虎蛇蝎,好像一练就坏了自己的修行似的。其实想想看,内家拳本就是外家拳发展而来的,顶多是一门发力走劲的法门,目前所作的种种锻炼之法,都能感觉到,就是放松肌体以使柔顺,然后反复锻炼,以使劲力发放能整体如一,更进一步,能使劲力发放富于变化。
溜腿这种训练方法,是任何一门外家拳的基础练法。拳谚讲:练拳不溜腿,一世冒失鬼!可见这个基础功夫,对于外家拳训练的重要性。而且,溜腿一般是溜六路腿法,正踢腿、十字腿、外摆腿、里合腿、侧背腿和后撩腿,这也就基本是外家拳的长腿法。
常溜腿使人腰腿活泼,因为踢腿少不了腰力。正踢腿占中而起,先提膝后踢起,练好了练防带取人下颌、胸腹;十字腿贴身起腿,专走斜角,取人面腮或腋下要害;外摆腿也称摆莲腿,专顺人劲,破低处的勾挂扫腿;里合腿也叫挖腿,顺斩势过肩打人,也叫蟒虫过肩腿;侧背腿配合身法,迎面贴金手法的同时,起腿偷人后脑;后撩腿走偏角、打斜门,专走拐腿挂心窝面,一个身法能走出高中低三路腿法。
只不过,现代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真正将六路长腿当基本功练了。
下功夫练出来的东西。
一拳出去的准头,就非常不容易。门框上吊一个核桃大的棉花球儿,无论什么时候出来进去,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个棉球打二十拳。直甩勾按提,样样手法都要用上。
第一拳最好打。因为棉球是静止的,但当一拳之后,棉球无规律地荡动起来时,就不好打了。先打一个棉球,等打熟了有准头后,棉球加成了两个,最后是三个,四个,一直到五个。而相应地,每次也由二十拳。打到了一百多拳。
久而久之,一双手练到看那打那,眼心拳一体时,就算差不多了。
这是练拳的基础。也是空手入白刃的基础。
十大真形求拳意
三家拳术,就是一个谱。
在拳谱中讲,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鸡有踩扑之能,鹰有捉拿之技,熊有出洞之意,燕有取水之巧,鹞有入林之身,猴有纵身之灵,马有疾蹄之功,蛇有拨草之精。
这十句话,全是意会之语,人人看了,似乎都有些明白,却又不十分明白。
搜骨之法,全在于大脊,是练一个大脊的节节贯通之力。因为三十三节脊椎骨,节节贯通时,感觉上就好像在数骨头一样。
但引伸开来说人体二百零六块骨头全都能动起来时,才会有风吹大树,一枝动,百枝摇的效果。而且,练拳时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全身骨头关节能开合自如时,化力走劲,劲由内化才成为一种可能。
从龙形的练法来看,更像是数大脊之法。
首先从龙调膀来看,身体有一个扭转的动作,这个扭转就是节节脊椎错开;而在戴家心意和形意拳中,龙形却有一个起落,这个起落中,节节脊椎有传递贯通之感。
这个与两家心意波浪劲有关。
沪上心意多走弓箭步,直进直退,波浪劲在两肩扭转之间,一肩被阻,另肩即靠。所以传递劲力,主要是脊柱扭转。因此,沪上心意龙形主要是龙调膀,肩靠之法。
而戴家心意和形意拳,特别是戴家心意,波浪劲是立圆上下劲,所以他的龙形练脊柱,是练起落,练节节贯通劲。
所以说,功法永远是为打法服务。
而说到虎的扑食之勇,却是一股扑力撞劲儿,这个是要合着步法和身劲的,但主要来自于胯部力量;鸡的踩扑之能,却是指鸡腿的提踩犁牮趟阻,却是腿劲胯力之合;鹰捉之技为手的钩翻拦挎扭膀之势,这个是肩劲膀力合前臂手指之采挒劲。
这三者是技击接手的根本。
在心意拳谱上说,步步不离鸡腿,势势不离虎扑,把把不离鹰捉。
因为鸡腿一出,脚膝胯合一劲,在打法上可以起到腿破腿,步逼步,身贴身;而虎扑一出,整个身体化为一拳,胯腰膀三处合一处,胯劲腰力膀劲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入纵扑,拳架才能不散;鹰捉却是膀到手的变化,要将从膀到肘到手的三处变化合在一起。
鸡腿、虎扑和鹰捉练到位,整个身体三节九要才能化合在一起,才能做到上中下进步相随,脚膝胯头肩肘手,七拳归一。真能做到这个时,才能做到心意拳上的七星并进的打法。
而熊有出洞之意,竖项之威,却是一个技击原则,就是抱膀夹臂,贴肋护咽的闭门之法。
这个意识其实就是拳家交手时所说的,双手不离怀,看你怎么来?是一个接手时的闭门防护动作。臂夹双肋,肘起护心,手起护咽。这个也就是日常说的熊抱膀法。
为什么取意熊出洞,就是传说熊在离开自己的洞口时,都会抬臂护住自己胸前那一撮白毛要害,怕被人攻击。而竖项之威,却是头顶项竖,下颌内收时,人的下颌不容易被攻击。
所以在形意拳中常说,鹰熊竞势,其实就是指熊形和鹰形,一守一攻的变化之意。
其他的,燕有取水之巧,是指上下起伏的身法;鹞有入林之身,是指人左右拉肩晃背,侧身换膀,钻人过身的身法;猴有纵身之灵,则是身体缩展之身法;马有疾蹄之功,则是追步出手连环之打法;蛇有拨草之精,一说是手臂如蛇,能缠绕盘旋,拨臂而进。还有一说,却是身脊如蛇,能盘身逼敌,展身进击。
总之十形各有说法,但具体的练用之法,却有着更难以一言而语之的扑朔迷离。
脊柱一动之节节贯通是龙形入门的基础。
达到脊柱的节节贯通之后,然后往全身扩散到每一处骨头关节之处。
这个有一个内外合一的过程。
从龙形的外练上来讲,脊柱的节节贯通是形,而内意上通小周天为气机;而当外形上达到全身之骨蠕动时,内意上就到了通大周天为气机的境界。、
所以十大真形之中,龙形为道,就是因为龙形为万法之基础。
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勇,鸡有踩扑之能,鹰有捉拿之技,熊有出洞之意,燕有取水之巧,鹞有入林之身,猴有纵身之灵,马有疾蹄之功,蛇有拨草之精。
而在这十句话的后面,是对这十句话的注解。
猴形的注解很简单:如猴攀枝,气机腾然,起落进退之间,有时时提气欲纵之意;马形的注解是:前腿扒踏,后腿蹬窜,双腿开纵相合,急并如一腿,有如虎纵豹扑马奔之势,为换腿过劲疾步之法;蛇形注解:龙有爪,蛇无足,蛇拨草之进,全赖身体横转之力耳。此即为身横之劲处处不丢的法门耳。
心意六合拳十大形,何谓之十大真形,此一真字,就是真意在其间的隐语耳。
何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只有超脱十大形之外表,才能求得其化身之意,拳意化身,完成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和雷声六艺上身的训练,自然就达到了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效果。而这些真意,就是上面这十句话。
练龙形搜骨,使身体束整一体而又不僵,为功劲之根本;练虎扑、鸡腿、鹰捉、熊膀,让人的战斗意识和拳架上身;而燕形、鹞形,却是整个身法的侧转起伏;鸡腿是腿法,而马形却是步发上的疾进踢弹之意,试想同人动手,步步都快疾迅速,身带冲撞之劲,足带弹踢之功,那个能挡。这就是步法上的东西了;猴形却是身步同心意相合的东西,一个人时时有提纵之意,自然身灵手活,反应敏捷。其实猴形,就是一个敏字而已;蛇形则是横劲,十大形中已经有了一个龙形,和蛇的身法差不多,那为什么要引进蛇形呢?就是因为蛇是无足而行,靠的就是身体肌肉的扭横劲儿。所以对心意拳中蛇形的解释,最确切的一句话,反而是形意拳中,拳拳见横的一句话。
这个横不是拳横,而是身横。拳出身一横,就无形中有了以横破直的效果了。
十大形的拳招劲意都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内涵,就是要将这总纲十条上的东西,练化在身体中。
一个人,有了燕、鹞的起纵转合的身法;有了鸡腿、熊膀的拳架;有了虎扑、鹰捉的猛暴刚烈和进身果决;有了猴子机敏的反应,有了马一样快而有力的步法,有了龙一样节节贯穿的神力,又有了蛇一样大蟒缠身的横劲儿,谁能不怕?
所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并不是说人本能反应的意思,而是要将这十形真意,集练于一身的意思。此时之无意,才是十形之真意。
这个,也就是沪上心意,赢人的地方!
十大真形求真意
起落大龙节节数,臂如熊膀时时抱,腿如老鸡步步提,进步如虎阴脚把,落步如鹰抓小鸡;胯下双马步步摧,腹坐灵猴时时纵,进如大蟒处处横,接手燕形上下掠,侧身如鹞惊林梢。
这十意就是人手眼身法步,身体内外**的分练,到最后集总于一身。
但真正的心意打法,却在一路四把当中。而这四把捶势,却几乎囊括了天下武术中最精粹的拳架以及变化。
起手横拳箭窜之后低打高,而横拳中本身含有虎步把的劲儿;望眉反斩转身势打丹凤朝阳手;丹凤朝阳之后,塌领把接斩落把,双手一接就是左右*纵*横,然后斩落把和挑领把上下阴阳;鹰捉把由高打低带肩靠、头槌。
这些拳架变化,又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到了十大真形当中。
猴形的猴竖蹲是身法,叼绳扒索是手法,猴形小顾是进法,而偷桃是小顾的追法;龙形中,龙吊膀是身法,大小龙形是手法,龙形大劈是进法,追法可以接追风赶月的手法;虎形虎踞山是身法,虎窜把是步法,虎摆尾是手法,虎抱头是进法,双手裹顾截的虎扑把,即可以做进法,也可以做追法,如此等等。总离不开截顾开追四字。
一般截是用身法,让对方先有不易进攻、或闪空之感;顾是用手法,也叫“让过锋兵”,就好像两军对阵,先将对方先锋放过去,专打中军;开就是进法,将对方手臂防守打开来,进对方的身;追是进法打过之后的打法,让敌不能逃。
四把捶是干技老梅,是天下打法之总领。但四把并不是全部,干枝老梅须有花,花开结果才正奇。这就需要见识,见识其他拳法的打法,都总领到这四把当中。
这样四把才就丰富生动起来。
其实真正的原传四把捶,就是只有四把。但后来许多前辈再传出来,就有所不同,加了东西了。这个原因就在于此,老前辈将自己的一生精炼的打法,总领到四把当中,就成为自己的拳法。在过去,有前辈开玩笑说,其实四把应该是五把,第五把拳就是“自己把”。
虽然是说笑之语,但却蕴含拳中真理,任何一门拳法,不管你师从于谁,先生多么厉害,你最终要练出来,就须得学于先生,脱开先生,练出自己的“自己把!”正因为如此,杨露禅就学于陈家沟,最后练出的拳是杨式太极;武禹襄就学于杨、陈以及赵堡,最后练出的是武式太极。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练出来了,所以就成了“自己把”。
戴家猴桩的层次 重动、轻动和灵动
猴桩虽然站的外形都差不多,但却分为重动、轻动和灵动三个层次。到了重动,已经可以抵挡一些力气比自己大人的冲击,但这个层次里,却还只处于间架打人的层次……”
接下来,桩法上要走轻动的练法,就好像太极拳那样,放松自己,轻力动而重气行,松开关节肌肉,这个时候,丹田之圆,已经不仅仅限于立圆,而向万向球的作用发展。所求的也不仅仅是脊柱的节节贯通之意,而是求一个整个身体骨骨贯通之意……”拳家所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在轻动的境界里,在蠕动当中,找到肌体的节节贯通之意,找到风吹大吹一技动,而技摇的劲意……
一枝动,而枝摇,就是全身肌体的万众一心!人搬东西时,搬不动,牙子一咬,一叫劲,搬起来了。咬牙的劲和搬东西有啥关系,没有,但牙一呀,就能用上劲!人身子是个精巧东西,什么地方对什么地方有作用,分析不明白,但却感觉得来!所以,这个轻动,就是找感觉,找到那种全身能用劲的地方,都把劲往一起鼓的联系!其实太极拳的慢练,就练的是一个全身的蠕动,运劲如抽丝,这丝怎么抽,从一块块毫无关联的肌肉上往一起抽,一块肌肉抽一丝劲出来,用上去,合到全身就是了不起的大劲!当然,这是个耐心的活儿……
轻动之后,就是灵动!灵机一动,拳如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打人就是这一忽灵的火烧身的劲儿,这个东西,是超出人的反应的东西!外家拳比速度,是拳头肢体的速度,内家拳比速度,则是劲力劲道的速度!一触即发全身劲,对方一拳一脚,怎能抵挡!但这却只是高深的理论,真正到实战中,一些打法招法,也能起到很神奇的效果!打架不是摸劲儿,千变万化中求一胜,自然也不能拘泥……
心意以枪化拳
心意六合拳是从枪中化出来的,所以基本的手法,就是枪中的拦拿扎法!
迈步如猫行
胯放得很开,小腹微微向上翻丹,走路时,双腿的速度极匀称,有种轻步如猫迈的感觉。
日常的行走坐卧中,将十形融入身体。
步步如坐马,身内纵一猴,进步身扭胯摆如蛇行。
脚下常含虎纵步,三折龙身时时弹,劲力内敛丹常翻,劲意随时炸心间。
丹田微翻,自然开胯。体内常含着猴纵之意,动作自然就有一种敏捷感。身体行进时,胯的晃摆,既能加大步幅,又能荡出一股摧劲儿。而坐马步,双腿有并一腿之意,所以步履就自然急起来,又起虎扑猫行,含劲欲发的意思,所以腿上就有一种快匀之感,让人感觉步子上如行云流水。
起手横拳用法
四把捶中,起手横拳总是在猴竖蹲之后,许多人都在想,这个拳如果对方打来,怎么防怎么打。有许多人认为,起手横拳,就是先发制人的打法,甚至有人解释为偷袭的打法。但其实都不然。
猴有缩纵之势,一缩就几乎坐到地上,一纵能攀技上梢。而这一势艺名为猴坚蹲,就是要像个猴子那样,纵扑而蹲。起手横拳其实就是一颗子弹,这一蹲到位了,就好像将子弹上膛了,一抠扳击一起身,子弹就出膛打人了。
所以起手横拳的最关健的,就在地这个猴竖蹲上。一蹲到位了,打人跟玩儿一样。一踏没到位,那肯定也就打不了人。
小动不如蠕动
求艺入道,身体力行!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风吹大树一枝动,百枝摇的状态,在身体里感知潜行。慢练,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搜骨之蠕动。
一切消息机关,全在丹田。丹田是人体之枢纽,是力量之源泉。
力发于根,腿的作用,更多的是向丹田提供反作用力的支架,丹田是力之根本。
戴家猴桩练到后面,要求一呼一吸将气沉到腿底脚下,就是在沉丹田之劲。
内家拳与外家拳最根本的不同处,就是外家拳是肢体身躯的肌肉劲儿,是身体曲张之力。而内家拳则是劲由内走。是包括身体内部肌肉参与的一种力量。所以它的传导,就要靠这种节节贯通的蠕动之通来支撑。
脚趾做出用力的念头,劲就顺着腿膝、胯骨、到脊柱,到右肩头,到肘、到手,直到指尖。就这样一路蠕动着贯穿过来。从任何一梢,要传到另一梢。养成习惯。
这才是心意、形意之龙形!十二形和十大真形中的龙形,是龙形之基础,练习从尾闾到头顶的大脊的节节贯穿和节节扭通之劲。
传统武术实战的时候,人往一起一走,基本就是看谁架子抱得严,劲蓄得饱。架子抱严了,别人就打不了你,而蓄劲有力,往一起一靠,对方拳架一散,你就将人打出去了。
就是对方拳架不散,也会被撞飞,毕竟心意六合,体为一拳,而且是大拳头。
并且,拳架子不但要抱严,还要在变化中手能放对地方。有些人死架严,活架不严。站在那里不动时,别人打不破。但自己一动手走步,就破绽百出。
那就是外五行没闭住,阴阳变化不到位。
闭五行的变化,关键就在于活架子的走法,变化就是阴阳吞吐和开合的变化。大家注意看,心意六合的四把捶,虽然拳架子简单,但起起拳来,每一处变化,都最少能护住半个身体。而且,顾打合一,护自己的同时,就把对方打了。
就好像鸡步剪子股,封膝闭裆的同时,提踩就护了胯腿。就在这一步一步的进退中,将人对腿的攻击路子,都挡严实了。
而且,这些拳架子,凸棱藏锋的,处处不打处处打!所以才有“其机自灵,其动自捷,也不知其所以然也。惟精于此技者能尔。”七拳都藏在拳架子中,撞上那里打人,打人的自己都不知道。
&&& 戴家心意。
鹰捉四平,那四平?手与颌平,肘与心平,膝与胯平,脚与膝平。戴家鹰捉是双手接势,贴臂翻手,双手同时用力,但往下时一般顺入后肘,然后有栽膀,这个打法,肘打得是个离心蹭劲儿,一般是切边打对方的臂及心窝。膀打栽劲儿,就是身体往前斜塌劲。
然后一般接下来,右手会往上翻,托截对方咽喉,而左手就顺着膀劲儿,下去捉鸡了。
这是一般的用法,当然还有一些变势,但那是个人发挥了。
鹰捉四平,这四平有啥好处呢?手与颌平,肘与心平!注意,鹰捉是双手,戴家拳又讲究,出洞入洞紧随身,这两平基本就把颌下到心窝护严了。
接手时,是束丹田的,就是小腹束成弓形的。这样,本身腹部就被肘尖也护住了。
而膝与胯平,足与膝平,是指抬起来的小鬼穿靴腿。膝与胯平,自然就护住了自己的裆,而足与膝平,也护住了后腿的膝盖,这样一个铜墙铁壁式的姿势,刚好是在进步触敌时发出,就基本把自己护严实了。
而接下来的变势,就是小鬼穿靴腿先点后踩,直贴对方的腿进。进去后,直接裹胯,一方面是合自己的裆,另一方面,内胯裹,外胯荡。如果你的腿插入的地方是对方腿外面,内胯一裹,对方就立足不稳,自然不可能发劲打你。
&如果你的腿插入的是对方的双腿中间,那么内裹外荡,一胯就能打到对方裆间,虽然胯骨大拳头,伤不了下阴。但这一胯也保证叫对方疼难受几分。
这就是拳架,弥严了自己,打得穿别人!所以老辈人有人不将鹰捉手叫手,而叫鹰捉架。
&&& 沪上心意。
他先打一个挑领势,然后将举起的右手裹削下来,到了自己的左肋处,同时左手却反掌穿挑上去,掌心向自己,肘臂就上下一线,护了自己的脸。同时身体往后拉坐,前面的右腿就翘足曲腿轻点地,这是鹰捉的接手起势。
然后突然间,他右手往上挑起,左手紧接着从右手下穿出去,往上挑起,同时右脚踏实中,左脚起刮地风,突然间浑身一紧,左足踩下,双手塌落把,直扯落到自己小腹前。肩裹身拧,将头就顶了出去。然后木匠使刨,双手推把。
当然,谢寸官这是加了个丹凤朝阳,四把中的东西。
鹰捉把可以单用,但还有一个用法,就是丹凤朝阳的变架。
单用很简单,见上面手来,往上搓挑,塌落打人。见下手来,将对方手塌落后,直接裹身,肩打头顶一起进。而往上搓挑时,还有一个类似太极扇通背的打法在里头。
至于加丹凤朝阳,这是一个打法也同时是一个接手势,是合手接法。就是双手从处裹合进来,两手同时封手。不过,这也是一个打法,右手裹合时,左手可以打对方太阳穴,所以才叫丹凤朝阳。
总之接手进手,就是开合二字。
★灵劲上身天地翻 翻浪劲
手臂是传导器,丹田才是动力机。戴家猴桩翻丹田之后,打人就好像墙上钉钉子,钉子不动捶子动。
什么是钉子,就是手臂和腿。而什么是捶子,就是丹田这个发动机。
丹田一翻,丹田就像榔头一样,敲在自己的腿上、手臂上。
灵劲上身!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儿。
灵劲上身之后,丹田是束展之间,就好像人在打颤一样,所以忽灵之意就显了出来。灵劲上身之后,一只手放在对方身上,对方也就出不了手了。因为你再快的肢体动作。那有我一翻丹一展丹快。而且,丹田一翻一展,是一个上下的永动机,这股劲儿,如浪之翻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展一下,束一下,再展再束,永远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这种如水之翻浪,才是翻浪劲的真实内涵。而不是劲如水,是劲如水,上下翻,永不停息。海之波涛,虽然没有外力加诸,但却生生不息之意。
化,以丹田为支撑的灵劲变化,是全身整合之力,身体任何局部,都有丹田之劲做为支撑。
丹田的最初运动,就是上下翻转,是立圆的束展之劲。
到了后期,丹田是一个万向轮。可以上下前后左右都转,这样才能发出各种方向的束展劲!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波涛汹涌,如水之翻浪。
水中浪抛卷滚砸。是万向之力。劲如水决泻满圆,这个圆,也是万象之圆。
应手 接手 打手
任何武术接手,都要两只手互相照应。但多数时候,实战接手,都是应第一手,接第二手。打第三手。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第一手对方实手极少,大多是试探或引诱。但因为有虚实的变化。第一手试探,对于一些反应快的人来说,有可能会变虚为实。
所以第一手不实接。但得应。
应手的意思就是大概判断对方的进攻目标。是上中下那一路,然后出手守在自己身上相应的位置,做出守株待兔的姿势。应手且忌伸出手去阻挡对方,因为对方的试探有时极有可能是套招的诱手,就是故意引你接手,然后对方用套招套进来。
第二手要接,因为试探之后,往往就是实际的进攻。真正的进攻势,一般人都会出力放劲。这个时候,往往是势最猛的时候。但势最猛时,也就是变化最滞最慢的时候,所以接第二手很重要。
接第二手的原则是一打胆、二打闪、三打步子、四打点。
首先胆量要足,因为第二手一般对方出势较猛,胆量不足时,被对方吓也吓呆了,还怎么打人?
二打闪,就是避锋芒的意思,因为对方猛。所以你必须能避实击虚,这时就要破势不破招,看对方来势的左右高低,给出对方一个相应的斜入的身形,要能闪开或卸去对方劲招,不能让对方的迅猛之势,击中或击伤自己。
三打步子,就是找势的意思。所谓找势,找的是敌背我顺之势,这个就要步子能踩对地方。踩对了,对方的劲被憋住的同时,我们的劲刚蓄上,正是敌势已劲,我力方生的最佳时机。放在知拍上讲,就是对方旧力刚尽,新力未生之时。
四打点!有句话怎么讲,落力点对即成功!应一接二之后,闪开对方来锋,进步找到敌背我顺之势,这个时候,敌人力已劲,我的力方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敌背我顺的那个点,对手最别扭,最不能受力的那个点。
当然,最基本的点,就是要害。
就是那拳诀上讲的,上下咽喉下打阴,中打两肋并当心。这些都是要害部们,自然也就是我们的落力点,进步一击,基本就可以让对方失去战斗力。
但如果对方这些点不在我手边时,就是将对方能放倒击开的地方,做为攻击点。
接第二手,是打法中最基本的拳架,就是应手之后,接手应该从应手的那里出,到什么地方停住。然后就是如果接空后,怎么变化,能弥合自己的拳架,不至于让自己成为对方的盘中餐。
武术是未虑胜先虑败,不能光想我接住后怎么打,而要先想到,万一我没接住,怎么能弥补过失,不挨打。正是先立于不败之地,以期敌之可败。所以应手接手之后,拳架的闪进,除了闪开对方进攻的作用之外,也正是有弥合接手拳架空档的作用。
所以接手法往往都是循环用的,接空之后,还能再接。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基本不是打法,而是招法。招法是特殊情况下的应用手法,没有打法手法的普遍性。所以,真正的打法,往往都是接手之时,不虑来手,也就是你只出接手势,不用看对方拳脚从何而来,才可以称为打法。
双手往怀里刁扒两次之后,第一手再挂起到鬓角,这个配合着低身法用,接正面进攻,非常好。
猫洗脸接手法。
对手直冲上来,一手直拳。
双手在自己身体前一扒拉,将对方手拳给扒了下来。双手下扒之后,进步将第一只手从腹前往上挂起。
进步挂手。在对手出第二拳一半时,将手挑上去。
戴家心意蛇形,同形意拳的鼋形一样,都是走之字部,双手随身转体,往外挥攉。这股劲儿,就是蛇拨草的劲儿。而脚下的之字步,也叫蛇形步。
在戴家蛇形或是心意的鼋形中,每一部攉手,其实都带了换肩献肘的劲儿。也就是将对方右手推开时,右肘那一击。右肘进,展开外挂,右掌就反削过去,这种机动连环,从拳架上讲,是非常缜密的铁闩封门,攉臂即进。
戴家拳讲贴身打,身体贴得越紧,劲就蓄得越满,也就越能打人。与人交手,讲究的是肩靠臀贴胯挂人,肘出锋棱挂画劲,立圆掀接平圆固,步嶊丹翻人却步。
所以有人说,戴家拳打人,摸乳贴臀口对嘴,听起来有点色情的感觉,但打人却是用起来顺手,羸得轻松。
传统武术中,捂人是一个小手法。
记住哦!动作就是推人头步,发出一个先向后推再往下压的动作。向后一推,人的头往后仰,重心悬空后,再往下压,一般人都会跌倒。不过,这个手法也有几个小窍门儿。
一般力量大,个头高的对于个头力量均不及自己的对手,直接捂。
捂字,顾名思义,就是遮其双目。所以捂翻的手法,基本上就是捂人的那只手,拇指和无名指掐人两边太阳穴,食指中指按人的额头,这样手掌正好遮住人的双眼。一般人眼前一黑时,平衡本来就不好了,你再加一个劲,往往都将人放倒了。
但对于一些人,颈部肌肉发达,别说你一只手,两只都就搬不动他的颈子。这时,手法就有所变化,捂这些人,用单捂的手法,就是只捂对方一只眼睛。拇指空出来,直接插抠对方的一只鼻孔,其余四指放在对方额头上,用力。
但如果我们个头更低时,对方头部高,根本不容易发出推和按的劲,这时你就不能向对方用捂法,只能用托法。托法一般是托下颌,用掌根小天星。
当然,托法和捂法其实都不是单纯的托和捂,都是先有一个打击力。
用轻取快进的寸劲儿先甩或击在对方脸上,等对方一懵之后,再用手法放人。托法也有变化,对于身高体重颈部发达,你托不动的人,可以用虎口撑对方鼻头或用食中二指插对方鼻孔中,掌根托对方下颌。
这些窍道都是弥补个人力量不足的方法。
其实女人打架,对我们以弱胜强应该很有启发,抠眼扯耳揪头发,都是力量小的人的好办法。当然太极拳里有更多的弱对强的采挒之法,那个需要系统地学习。
形意劈拳,与虎扑劲力相近,有时人将劈拳称为单虎扑,也有时人们将虎扑,称为双劈拳。因为这种劲儿,并不是单纯的下劈或推扑,而是都带着一点戴家功夫阴起阳盖的翻浪劲儿。
龙形腾渊起
龙形落地一忽闪,带着身体压缩的反弹劲,所以是闪着起。
许多人练龙形,都是落下去,等一会儿再起,这固然可以增强腿力,但却不是龙形的搜骨劲。龙形搜骨节节贯穿,就是要有一股弹簧一样的劲儿。身体下落时,全身骨节压缩,然后反弹起来,就是借着这股子弹劲,起落才能快,真正有潜龙腾渊如闪电的感觉。
鞭膀如鱼 栽膀如山
鞭膀如鱼,随胯劲起!栽膀如山,随腿劲落!顾名思义,这个鞭膀劲,就要将膀子要打出鱼弹身的劲儿,小臂就是鱼腰,手就是鱼尾,头在膀上。这种弹抖的劲,才能伤人。栽膀如山,就是借身之势,打塌劲。整个身体如大厦倾覆,山倒岭塌。
一步之中有两劲,心意拳才有了味道。
手起身落 小鬼穿靴
这种全身防守,蓄劲纳力的防守方式,使你在接手时,根本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对方动,你出势就来得及。这不光是慢的问题,而是一个距离的用力方式的问题。
是一个全方位的防守方式。他不讲迎手接手,只讲把自己的身体护严。抬腿,膝盖到平胯的时间;起手,手臂到胸前颌下的时间。而且起手还加了落身,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加速度。
这个动作完全。防守也就完成了。
而小鬼穿靴腿,就是为防腿而出的。趟步进身,一般对付不善用腿的人好些。而且,还有一句话,远用小鬼穿靴,近用犁形趟步。
这是因为,小鬼穿靴防腿法,距离远了,对方容易起腿。
而距离近了,一般腿法已经被憋死了,根本发不出腿力。顶多是用膝法攻击,而犁形趟步,进步时身体后坐,步往前伸,正好形成一个三角楔形,正好能避开膝的攻击路线。而且,腿长膝短,往往对方提膝攻击,还没有攻到你,你的腿早已经钉在他的后腿上了。
小鬼穿靴腿。膝盖以下的小腿,直接提起的是一个斜斜的四十五度的角度。这个角度。其实就是小鬼穿靴的奥妙所在。
小鬼穿靴腿的大腿是平的,与身体是九十度的垂直夹角。
为什么取这个角度,是因为有一句话,叫立木支千斤!这个膝盖平出来,就是要将对方的腿阻隔到最远处,所以绝不能被踢得倒返回去。
竖直的东西撑力最大,所以大腿要是直的!
但小腿却取了一个四十五度的夹角。而且脚尖要翘回来。
脚尖翘回,是为了护住踝关节!任何时候,关节处总是有松劲而且突然被猛力挫伤。所以脚尖翘回,脚腕紧住,就能有效地保护踝关节不受伤。
小腿取四十五度夹角,却是这个腿法最科学的地方!因为这个样子,对方的腿无论是蹬踢扫到你小腿上,都不会在小腿垂直,受力最大的情况下击中你!一是有效地保护了膝关节不会受到巨力冲撞,二是可以用一个四十五度的夹角。来滑卸掉一部分力量。
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突然改变对方力量的方面,引起对方重心的变化,使对方一腿出来,就不容易再变化出一招。因为一个人如果重心发生变化的话,第一本能就是要找回重心。
所以就这么小小的一个腿法,无论是从间架结构上,都有这么多的算计!
不信的话。可以试着用腿横扫一个四十五度夹角的木桩,如果木桩够滑的话,你扫得猛时。那股向上的滑劲,很有可能直接将你跌倒在地上。
下潜抱人腿,就怕对方进步提膝。
心意拳逢打必进,逢进腿必趟顶。
所以立势要严。进势要严!先为不可胜,以期敌之可胜!先守好城。再说破敌的事情。城池都守不好,被人攻进来,那还不死翘翘了。
好的拳架,本来就有守株待兔之功能。
就是将脚尖往外横,向前扁踩,这样的好处是,攻击面大一些。
因为当用小鬼穿靴而不退的时候,那几乎是已经贴了对方身体,你的眼睛根本看不到你的腿和对方的腿,因为视角的关系。所以一般都是贴前腿,踩后腿。这时,脚尖外横扁踩时,攻击面大,突然踩中对方。
而撑排的劲,是同趟步的趟劲儿相应的,一旦腿已经完全踩出,却没有踩到对方,那么往外横的脚尖就改往里合,同时腿就借着这股劲儿和胯劲儿,往外磕出去,直接磕对方的腿。这是腿不空出,破坏对方重心的讲究。
束劲进身 展劲打人
戴家拳阴起阳盖,是束也打,展也打。束劲不如展劲猛,一般以束劲进身,展劲打人居多。
拳打三分腿打七
这个腿打七,其实并不是指腿法,而是指步法。过去老话讲,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可见步法之重要。在传统拳法中,步法本来就含着暗腿之法,盘卡顶搓,都作用在对方的腿胫足踝之上,让对方步行处处不顺,如履薄冰心惊。
而且一步进到位,敌背我顺时,基本就赢了。
听涛劲入髓
听着水波涛声,感受大海的力量。
天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
无月夜,天地一片黑暗,只有涛声依旧,似乎在渲泻着海的力量。
随一呼一吸,腹部丹田处也慢慢地荡动起来,和着涛声的节奏。
这种荡动愈来愈显,渐渐地连身体也震动起来。
大动动身,小动入髓!随着身体小动如髓的感觉,气血似乎行到了全身各处。
伴随着吸入的每一口气,气血挤入身体深处。丹田愈卷愈紧,一股劲从脊背卷入丹田,一股劲从腿部卷入丹田,两股劲头儿就在丹田处咬合在一起,像两卷发条一样,越收越紧,越收越紧。
丹田愈紧时,越是放松身体,全身似乎就紧了这一个点。
在后的至极处,猛然间惊尾展丹,腹部前射。而一股强大的劲意,从丹田处就反卷回去,一股直接到脚,硬钉入地。另一股劲就顺着大脊,传到了手上。
而一束气机就从胸腔中喷薄而出,出咽过喉,啸叫而出。
&&& 内劲如水!
心意拳、形意拳说翻浪劲,意思就是这种内动之劲。
所以,内劲如水,放在人身上,就先得修出丹田来,丹田是源动力。没有丹田,内劲无源;而内劲如果放在人身上,在修出丹田之后,还要松体如水。
也就是将身体放松得同水一样,所以形意拳说:龙形搜骨,节节贯穿!而太极拳则讲,运劲如抽丝。后来的大成拳则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
从这几样看的话,我们都能看出,三个意思,都是要将身体用力单位分解。
龙形搜骨,节节贯通,要将人体分解为一节一节的;太极拳则将身体用劲单位,分解为一丝一丝的;到了大成拳,则将身体,分解为一小块一小块的,有蠕动之意。
其实说白了,就是让身体各部位之间,有水一样的流动感。
所谓的僵劲,就是身如铁石,整为一块,没有流动感觉。而所谓的松柔,就是身如流水,松软坚韧,有流动的感觉。
当你将身体练出水意来,有了流动的感觉,内劲自然就有了。
丹田是劲力之源,眉心是意识之源!腹部丹田管一身之发劲,而额头眉心总领一身之意气,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有眉心之意,无丹田之力,心到意到,力却不到。而有丹田之力,力到意与心却不到,一身散乱之力,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横拳走空 占中不让
猴蹲身带纵意,身体是一个缩弹的动作,就好像皮球一样,一落即起,起手横拳。
但宫藤正茂却是打惯了实战,经验极丰富的搏击手,他一拳走空,立刻往后退步,同时一拳击出。
起手横拳要求手借身劲,手身同起。
起手横拳一出走空,双手如轮往前侵扑,同时后面的右腿立刻屈膝走脚,就起了刮地风的劲,往前趟扫而出。
这一手拳,在戴家拳中,就是一把横拳。横拳有句诀,就叫轮行壕沟,占中不让!意思是手臂占了中线,就不能让出去,手臂不能收,一收就让出了中线,对方肯定就进来了。但手臂已经出去,要再发力打人,自然得屈臂蓄力。
那怎么办?所以就手臂占中不动,直接以身法进,进身的同时,手臂就在原地屈起来。这就是身子追着手的意思。
手随身子的话,手臂自然就要收回,这样就给对方腾出了进攻的空间。所以才讲身子随手,手占位不放,身进手屈蓄力,就是戴家拳轮行壕沟的一把横拳。
横拳进身 车行如风
横拳进身,却讲一个车行如风之势,进身时双手有一个曲体沉坠之意,为什么要这样,这是低进高退的原则。
进步要低,是因为进的时候,护身要严。怎样才能护身严,肯定就要缩小受击面积。缩小受击的面积,那自然只能将身体降低了。
戴家四把的这一手横拳前的步子,就叫车行如风,取横拳轮行壕沟之引伸义。
这一把拳降下去,是有一个轨迹的,就是沉坠向对方的腹股沟处。而且双手呈三角状伸在体前,沉坠时就正好封了体前的三角面。
身体下坠,对方上面的拳头自然走空,要防的就是下面的腿。
也就是在这轮行如风的一进步中,上面让开了,下面封住了,对方无论腿手都是打不中自己的。
而车行如风的步子,是一个小箭窜。
步法的走法,同过步箭窜是一样的,只不过步小劲蓄,走得不那么猛。
太极奸 八卦滑 最毒不过心意把
心意六合拳是短打拳法,戴家拳谱讲“若要打得美,嘴对嘴!”
戴家打的是贴墙挂画的劲力,一个上下的捧劲儿。把对方像一副画一样挂在墙上去。
太极奸,八卦滑,最毒不过心意把!
太极走圆,如摸鱼;八卦走横,如推磨;形意走直,如捉虾!心意拳作为形意拳的前身之一,也是发进退短促的抖颤劲儿。
由前辈对这三家拳的形容,我们就可以知道,太极、八卦都有找敌背我顺之势的原理。在一接手间,身体拧裹,给对方一个横劲儿,闪空对方的同时,用靠将对方打得斜向前方。
架式对接 七星皆凸
心意拳的打法是架式对接,用一个科学的拳架同对方的拳架相结合。是七星并进的打法,在拳架对撞的过程中,一身七拳,头肩肘手膝胯脚,七处齐发。
人同人撞在一起,总有凸有凹,心意是七处皆凸,肩靠、肘顶、拳打、头撞、胯合、膝进、足趟七处劲力皆是饱满的。人同人拳架一撞,同时凸出的。就撞在一些,而我凸敌凹,就吃进去,在落走的一瞬间,就将人打了。
注意看过心意拳练法的人都能看到,心意拳起足就趟,那里有腿那里去!而且进腿如楔。低进中带着撬杠般的起劲儿,腿与腿一较劲,必然将对方连根拔起。
这就好像两个物体相撞。一个是三角形,即稳当,与另外物体的触点又低。于是。俩个物体一撞,重心高人必然倾倒。
而心意拳的膝永远是有一个从趟走变虎步的过程,就是低处一进腿,必然有一个膝盖前顶,屈步如弓的动作。这就是膝盖的顶法了,腿腿相交,膝盖一顶,也是一打。
当然,也有直接的金鸡独立式的明显膝打。
心意拳脚趟进,落地时。有一个拧脚送胯的动作,这就是胯打。
这一落步,内胯有一个自然的挂滚的动作,当撞上对方内胯时,这个动作就能给对方一个与身体重心线垂直的力。将对方撞出去或挂住,让对方不能变势。
而内胯挂滚时,外胯自然是一个离心运动,如同鱼打挺一般,如果撞到对方身上,自然也能将对方撞出去。
其他的肩肘手头。都有相应的动作,而且,也都是在每一次拳架身法中同时体现的。
所以心意拳更像是撞拳架,拳架放对地方,基本对方就出去了。
侵步站 火烧身
老人常讲,熊出洞,虎离窝,侵步站这一站,就要将火烧身之意提在心间
在这一个站势中,熊出洞是形,护胸抱腹、竖项藏颌;虎离窝是意有惊惕之心;而侵步站就是火烧身之意提在心间的意思,有风吹草动、见动就扑的味道
拳诀: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对方一动,你如果要看清来势,然后再做出判断,于反击过去,估计你早被人打死了。拳打以势赢人,这个势是拳架,护身严,劲蓄饱的拳架子;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虑而出才能占先机,火烧身之间正是如此。
对方刚一有动意,你拳架抱好就出去了。对方攻势未成,你已经进身,他的进攻招式,就被你活活地憋死了。
所以人才说,拳贵交意火烧身。
拳分内外门,内门是指双臂中间,当膛一条线,可能会被直接攻击的要害部位,主要是眼、鼻、颌、咽、心、腹、阴以及双软肋。
外门则是指双臂的外侧,容易被直接攻击的要害部位主要是后脑、肋、肾。
走内门双方打面对面,拳差一线论生死就是指这里,这里打一个抢先所以一般说抢膛,就是指这些地方的打击。
走外门又叫走侧跤,是以弱胜强,避实就虎和走跤打靠的地方。
戴家拳丹田功束身闸气,是可以一直在束中加劲。
每吸一口气,肚皮就鼓一份,腹直肌发力的力距就长一分
而腹直肌的发力力距每长一分,展劲儿就要大上一线,就根本不用算难以言喻的内劲什么,仅从物理力量上来说,力量就要增一分
丹田功的内功性特点,先不予讨论,仅从物理性上来说,翻卷丹田,就等于在小腹中加了一个无形的杠杆儿
力发于根,形于胯,所以腿胯之间的联结点,就是这个杠杆的支点;力主宰于腰,翻裆过背,基本上就汇合在背上,最后传导到肩头时,腹部由卷向外滚,其他的肌肉群不说,这时主要由腹直肌用力,腹直肌到背的这段距离,就是杠杆的力距
丹田如球就是将腹直股鼓起来后的物理特点,这样腹直肌到背的这个圆球的直径越长,发力就越大。这个只是用这种体态所形成的物理力学特点来解释的,并不涉及精气神力这结内劲的讨论。
打前算计 打时无忌
这天下,从来都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个人对自己自信是对的,但以为自己天下无敌,那就是不是自信,而是自大了。
你根本不知道对手是什么样的人,就敢保证自己一定能打赢对方吗?有人说,练武之人,瞻前顾后,迟早被人打死!这世上估计再没那一句比这更二逼的话了。
好像练武的人都是白痴和弱智一样。
要是这么说,当年中国传统武术早就该全部灭门绝种了。
八国联军入北京时,牛逼如程庭华前辈,还不得杀一刀就走。结果一次没走利索,就被排枪打死在门楼子上了。
练武人动手之前,肯定是要将事情算计清楚。
所谓的不瞻前顾后,指的是比武动手的当时。
因为俩人行场过步,一动上手,心思不纯,肯定是死路一条儿。
但做事之前,该不该动手,怎么动手,这种情形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对了,比武前就能造成一种敌背我顺的态势,比武中焉能不占上风。
当年董海川前辈的得意弟子煤马,厉害不!但还不是被人一掌打塌了胸。武道江湖。永远活的是个智慧,不可能是一批没脑子的二愣子,横行江湖数十年。
猴背山,猴背如山旋靠肩。是用背部打人的招法。
拳术阴阳势,从来无定法!用背打人,本就是险中求胜之处。一势猴背山。就是用后背撞,后肩摇打。打得是个出奇不意,憋死好汉一身劲的巧妙。
心意拳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手把肘脚膝,而是身劲胯靠!他就是要将胯靠身力,练出同手一样的加速度和颤抖劲来。
按照物理学冲量等于速度乘以质量的公式,当身体拥有同手一样的速度时,那出来的劲,将是手劲的上百倍。因为身体这个大拳头的质量在那里放着呢。
但这个冲量也有限制,就是因为身体发力的距离极短,没有手臂的发力力距离长。
力距对这种力量的运用是种限制,所以才有若要打得美,还得嘴对嘴的说法。因为只有贴进身体,人的身劲才能发挥作用。
眼法分四重,一重为疾!就是眼快,反应快。可以做到以手应手,你出手,他就能迎住你的手;你出脚,他也能迎住你的脚;甚至有些变态的,远处射来一箭,他也能一伸手拿住。
这种人一般都号称快手!但往往是天生反应敏捷之人,不是仅仅凭你练就能练出来的。
眼法的第二重为感,与人交手,他不看对方的手,而是紧盯着对方身体的某个部位。从对方这个部位的不同变化中,来感知对方的肢体动作,从而能做到趁敌于时。
一般的部位是头或肩。
看头之法一般为:头俯出拳,头仰出腿。头沉进步;而看肩之法则是:拳打两肩乍,脚踢往外趔。据说也有看胯之法,不过,具体内容不详。
这种以身体间架枢纽为机窍,通过长期观察,对人体的运动模式,形成一种可以预感的本能。往往能在对方动意出的同时,以小身法截大身法,设圈做套。将对方诱住。
而眼法的第三重为截!
与人交手,以目注目,能从对方眼神的变化中。感觉对方的欲动之机。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做到,敌不动,我不动,敌欲动,我先动。
就是从眼神的变化中,一旦发现对方要进攻自己时,立刻就先攻过去。
此时,对方攻意初成,正要发动。整个身体都已经形成发动设想好的攻势的态势,你却突然出动,一下就能打到对方思想的空白处。
打个比方,就好像两军对阵,对方刚根本你的队形。下达了攻击变阵的指令。
指令刚传到将军们那里,正调队执行,你此时突然就发动了进攻,对方先下达的指令就自然做废了,处于军令的空白期,各部军队。只能各自为战了。
这种情形,在武术中属于高境界,就是知拍!知拍任君斗,就是这个意思。
这三重眼法之说,在心意**拳中,全部概括为截手截心截面截身截言之说。
而第四重眼法为威!森森然目光如虎,湛湛然目光如龙,目之所注,摄人心魄。就是目光中带有威压之势,一瞪眼,别人就好像见到老虎一样,心里发怵。
这人心里一发怵,就坏了。
俗话说,进步不胜,必生胆寒之心!人心中一怯,交手肯定要吃亏。
在李仲轩前辈《逝去的武林》中,对于薛颠的功夫,描述是达到了神变,动手时变脸做色,有如疯魔。薛颠是名人,离咱普通人太远。
常听老辈人讲,过去陕西户县泰镇的宋清河先生,当年不管和人聊天,或者一个人独处时,尤其坐着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有一个习惯性动作,就是突然变脸变色,浑身一个紧凑,像是灵蛇惊变,又像是猴子落入滚油一般,手在眼前有一个捏东西的动作,咽喉里发出一个低沉的哼音。
而往往这个时候,老宋师的脸上表情让人毛骨悚然,眼睛光气特别,眼神森杀的很,他一瞪眼,娃娃们都能吓的哭了,一般人看着就怕,还交什么手?
人眼神相视,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灵的较量。
心灵强大的人,在眼神对视中,才能不落下风。
&&武术训练,恰好可以通过对体魄的锻炼,对意志的磨炼,强大人的心灵。
用刀三法 突刺最快
刀法分为扫、劈、拨、削、掠、奈、斩、突八法,但如果不分这么细的话,其实就是刃法、尖法和把法。
所谓刃法,就是用刀刃伤敌的方法,如扫、劈、削、斩、奈之类的。
而所谓尖法,就是刀尖伤敌的方法,就是一个突刺之法而把法,就是翻刀献把,用刀柄顺劲翻转的伤人方法这都是伤人之法,防守的方法,就多了。
最快的刀法,不是刃法劈削,而是尖法突刺。
二人相对,刀长三尺,尖就离对方近三尺,所以突刺肯定是最快的但为什么并没有一门刀法,只练突刺?这就是因为突刺虽然快,但刀的劈削却可以以横破直。
也就是刀尖往前突刺时,由于杠杆原理,最容易受横力影响。
稍微被人一拨弄,就会偏离目标而且,会接刀的人都是用刀锷部来接刀的,这样一来,你的刀尖被对方拨弄开的时候你的刀尖偏离方向,对方的刀尖却接近了你,往往正好被对方打了一个防守反击。
老辈人常说,力起于腿,汇于腰,发于肩,形于手!腿是支撑点,没有腿做支撑,力量就没有来源;汇于腰,就是将腿的反劲儿,丹田的翻劲儿,惊尾闾的颠米过背劲儿,都汇在一起;发于肩,就是发劲在肩部的运动,形于手,就是表现在手上……”
这里面并没有说,力发于手!为什么不说力发于手,就是因为发劲确确实实不在手上,手发劲,是比较慢的……内家拳都讲放松,怎样才是放松?放松的意思,就是劲不在手上……
劲由肩头子发的,不是手发的,要比手发劲快得多……
就好像人拿棍子打人一样,不过,肩头相当于人的手,而手臂相当于棍子……
手舞棍子,手移动一寸,棍头移动三尺,那么在同样的时间里,棍头的移动速度,就是手移动的三十倍,
肩如手,臂如棍,如臂使指!
肩头发劲形于手上,机械的传动。
所谓抖绝劲及翻弓断弦劲。
心意之快 悬饵而候鱼至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惟快不破!练得再硬的功夫,没有打不进去的,但武行人只要秉承一个快字,就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心意拳,或者说是传统武术的快,并不仅仅是指手脚身法的绝对速度,而是包含了占先与算计在内的一种相对的快。
就好像你的拳头快,但我的手就在你脸边,你身刚动,我手就到你脸上,这是距离差异带来的一个快字!就好像以肩为手,以臂为棍棒,肩一动,手即至这种利用杠杆位移的物理特性,带来的一个快字!就好像截心截言截意等拳在意先而带来的一个快字。
而心意拳里,还有一个快字。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胜人不见手。
这就好像,一般人打人,都是手格拳打,一来一往之势明显。
但心意拳却讲究七星并进,打即是顾,顾即是打。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因为他是打顾合一的,手拨手的同时,膀子已经随着拨意进去了。拨开了,也打入了,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样也会比别人快。
所以说硬打硬进无遮拦,手脚齐到方为真!其实不是无遮拦,而是遮拦即打,打即遮拦。所以,心意拳师往往见之如好妇,夺人如猛虎,一动一静之间,气势截然不同。
四梢惊而五行醒,神意奋而火烧身,其功其法,如顽石投深井,一声响中水花溅,霹雳声中气当先,一枝动处百枝摇,浑身上下皆是拳!
这个快字,以架为本,以迎为先,所以不追不赶,敌自上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术基本功教学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