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弹一星纪录片"中"两弹"是指什么

篇一: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科技史渗透德育 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科技史渗透德育 中学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运用科技史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之处。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处理好现代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这都离不开对科技史教育的重视。为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不少关于科技史教学的内容。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功绩时说得好:“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更大。”为此,历史教学运用科技史渗透德育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作用 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继承性。科学决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时期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牛顿评价自己:“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些,只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原子物理学中,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从汤姆生发现电子而创立了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开始,在此基础上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核式结构型,玻尔进一步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卢瑟福是汤姆生是学生,玻尔是卢瑟福的学生,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他们仅是承袭前人的理论而没有创新,便没有原子物理学的飞速发展。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的作用至关重要,而科学家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的奉献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甘辛劳动与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成功与失误、科学家的成长与发展道路、科学家的品德力量??所有这些给人的启迪与教育甚至超过了科学内容本身。因此,许多著名科学家都十分重视科学发展中人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联系科学的发展来追踪理论的形成具有特殊的魅力。”诺贝尔奖获得者、反粒子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塞格雷则说:“不过,我相信物理学同样有一个丰富的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的。”因此,在运用科技史渗透德育中一定要重视人的作用。 科学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和历史所给予的崇高荣誉和评价,这是理所当然的。牛顿一生完成了光的色散实验,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确立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人们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古往今来的崇高人物”。这是历史对他的赞誉。但牛顿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成就除自身的天赋和勤奋外,主要是集前人之大成和同代人的思想,最终给予精辟的概括。同时,他性格古怪曾同许多人发生过论战,晚年曾误入歧径,致力于上帝第一推动的研究,却一事无成。这样,让学生对牛顿的各个侧面都有所了解,更感到亲近些。 2.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 纵观整个科技史,我们看到优秀科学家总是把献身科学、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崇高目的。诺贝尔曾豪迈地说:“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则说:“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他俩的话是众多优秀科学家为造福人类、献身科学誓言的代表。正是这种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激起了科学家不怕牺牲自身一切的献身精神。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明代伟大的中医药物学家李时珍尊重科学,力排迷信,博览群籍,积累上千万字的札记,重视实践,经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获得广博的真知,他的《本草纲目》把中医传统的本草学推倒了光辉的顶峰,成为“东方医学的巨典”。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法拉弟鄙视名利,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终生进行实验探索,最后老死在书桌旁;居里夫妇为提炼镭元素而甘受放射元素射线的损害,他们的女儿和女婿也因长期从事放射性研究而英年早逝;爱因斯坦十年的追光思考;焦耳的四十年热量实验??造福人类的崇高目的,也激起了科学家对人类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们力求科学发展符合全人类的根本利益,随时预防消极后果的出现,敢于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敢于反对法西斯主义。众所周知,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都是著名的反法西斯战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居里夫人曾亲赴前线抢救伤员。1939年,爱因斯坦在获悉铀核裂变的消息后,为防止希特勒抢先制出原子弹,他与费米、齐拉特等科学家一道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美国研究原子弹。正是在这一建议下,美国政府组织了“曼哈顿工程”。 3.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热爱祖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几乎所有优秀科学家都具有的一种纯洁的、永恒的感情。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得好:“科学固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应该把所有的力量,献给他的祖国。”正是这种爱国之情,使他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进拼搏,立志向上,当做出成就后又会以其成就、发明、发现为国争光。居里夫人发现第84号元素后,即命名为钋(Po,Polonium),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苏联科学家科罗廖夫是著名的喀秋莎大炮的设计者,他在1957年大胆采用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可他当时是一名因肃反扩大化而被错罚的“囚犯”。1961年,当他为苏联设计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时仍被监外“保护”。这种忍辱负重为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仰讴歌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在巴黎被沦陷的危急时刻,毅然加入法国共产党,不惜牺牲生命加入到保卫法兰西的伟大斗争中去。他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德国人有效地使用回旋加速器作核裂变研究,另一方面又秘密领导地下抵抗运动,并利用实验室装配武器与炸药供给抗德特工队。他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法兰西民族的骄傲。 热爱祖国也是我国科学家的光荣传统。解放前,不少科学家怀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激情,为“中华崛起”而跨洋过海留学,学成之后又纷纷回国办厂、兴学。侯德榜、詹天佑、茅以升、李四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周培源、苏步青、钱三强、钱伟长、卢嘉锡、童第周、高士其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当五星红旗在神州大地升起后,他们中许多人抛弃优厚的生活待遇、完善的科研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冲破重重险阻,回到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张文裕、赵忠尧、钱学森、华罗庚、吴仲华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中有的人甘愿“隐姓埋名一辈子”,如曾为原子弹、氢弹的创制作出重大贡献的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周光召、王承书等,曾经几十年在人世间“消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如:华罗庚搞优选法与统筹法,蔡希陶重橡胶生产与科研,蒋筑英专攻应用光学,彭加木献身新疆塔里木盆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年轻科学家又效法师祖,不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所动,甘愿回到贫穷的祖国,立志为中华民族争光,韦珏、陈章良等是这些人的杰出代表。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是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的颁奖词,也是钱老一生的真实写照。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毅然选择回归当时几乎一穷二白的祖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不仅不贪利,也不图名,这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后来他回忆说:“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正是怀着真挚的爱国热情,回国后他不仅仅是“为人民做点事”,而是为新中国做了很多事,在航天领域做出几乎无人能敌的贡献。而提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这真正是一个人民的科学家,爱国家、为人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有了此种胸襟,再加上科学精神,怎么不叫人折服。难怪他在争取回国时,当时的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决不能让他离开。”总之,我国科学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毕生对事业执著追求的高尚精神,是学生的榜样与学习楷模。 4.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人们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中,各种习惯势力、已有的学说与传统的观念,常常会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只有具备敢于冒险、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才有可能冲破习惯势力的阻挠、传统观念的束缚完善或修正原有的学说,开辟新领域,创造新天地。 钱三强在回顾自己的科学生涯时,曾向中国物理学界提出:“在科学中没有禁区,没有绝对权威,也没有千古不易的定论和所谓的‘终极真理’。”哥白尼、伽里略、伽罗瓦、拉瓦锡、达尔文、孟德尔、巴甫洛夫、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等都是敢于突破旧的束缚,从而取得重大突破的著名科学家。汤姆逊在卢瑟福获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能够对科学做出的一切贡献之中,观念的突破是最伟大的。”李政道、杨振宁推翻“宇称守恒定律”,就是这种观念突破的重大发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也许受了中国古代阴阳太极图的启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存在宇称不守恒,以中国女科学家吴健雄为首的实验小组成功地证实了这一发现,李政道、杨振宁因此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当电磁方面的新发现与新实验与经典力学理论发生矛盾时,其他老一辈物理学家企图用修补漏洞的方法来维护经典理论框架时,爱因斯坦则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对物理理论的基础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解决这一危机,从而创立了相对论。他这种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怀疑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再一次宣布科学无权威!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信念和求实态度,正是向学生渗透和灌输的优质乳液,从而启发学生认识没有怀疑、批判、解放精神,没有超常超群的卓识和胆略,就不会有影响科技发展历史进程的原创性、独创性的科研成果。 5.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务实精神 爱因斯坦说:“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关脑。”澳大利亚科学家W.I.B.贝弗里奇在所著《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列举了机遇在新发现中作用的实例近30个,无一不说明了这点。 在科学史上,许多优秀科学家为坚持和捍卫真理或遭受挫折,或付出沉重代价乃至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布鲁诺、伽里略因支持与宣传日心说,而惨遭罗马教廷的杀害与监禁;赫胥黎为坚持与捍卫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英国天主教势力奋战了25年;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宗教界视为异端邪说,直到他死后35年才被承认与传播;法国青年数学家伽罗瓦19岁时为群论所做的奠基性研究受到科学史上少有的冷遇与压制,直至他死后14年才公之于世??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误与错误是经常发生、难以避免的。可贵的是,许多优秀科学家,不仅能在作出发现前严格试验、寻找错误,杜绝错误;作出发现后,有了错误也能及时纠正,甚至对于自己长期坚持的思想在新的事实面前,也勇于放弃。这种勇于修正错误的可贵精神与坚持真理的坚定信念是一致的,也是科学家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 在科学史中,许多成绩卓著的科学家大都具有淡泊名利的无私精神。居里夫人对待财富的态度众所周知:当镭被证明治疗癌症有效后,有人建议居里夫人把提炼的过程申请专利,也有大企业上门要求独家买断提炼镭的技术。如果这样,她会毫不费力地成为百万富翁,但居里夫人都拒绝了。她毫无保留地把此项技术公之于众。她说“镭是一种慈善的工具,它是属于全世界的。”“我们发现了镭,但不是创造了镭,因此它不属于我们个人,它是全人类的财产。”面对成功后铺天盖地的各种荣誉,居里夫人始终泰然处之。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在科学史上这种例子还很多:伦琴发现的X射线、富兰克林发明的一种新式火炉、戴维发明的矿山安全灯、中国化学家黄鸣龙的黄鸣龙还原法??他们都放弃了专利。诺贝尔用自己全部财富设立奖金,以奖励全世界对科学与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则不把奖金据为己有:居里夫人把两次奖金全部用于科学实验和购买公债;伦琴把全部奖金献给维尔茨堡大学,用以促进科学研究;瑞利把奖金的一半赠给卡文迪许实验室??。爱因斯坦拒绝每分钟1000美元的电台演讲,却同意将1905年发表的30页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重抄一遍拍卖,将所得650万美元全部捐献支援法西斯战争。 7.人文教育功能 美国科学史学科的奠基者萨顿说过:“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解放的历史,是人类和错误、无理性做斗争的历史。”“科学史是文明史的主线,是知识综合的枢纽,是科学与中学的中间,是教育的基石。”科学史具有联结科学与人文的桥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世界也可以贻害人类,科技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自己,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人如何运用它。科学技术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开启哪扇门,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指导。科学技术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科技史恰恰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理想工具,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他们真正理解科学是不可缺少的。 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时代和我们这一代相称的智慧的顶点。”科技史渗透人文教育功能还体现为团结、合作、民主的精神。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不同国家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艰苦积累,汇聚和利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开普勒和第谷相辅相成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的典型。第谷是一个精于观测而短于理论分析的科学家,他曾以编制一部适应于历法修订和航海的星表为目标,在2O多年里辛勤地观测和记录了行星的位置和运行情况,积累了大量精确的资料。开普勒因视力不佳,没有第谷那样的观测才能但却有高深的数学知识。他被聘为第谷助手后,开始从确定火星的轨道入手整理第谷的大量资料。他根据所用模型和第谷数据之间8′的误差,不辞辛苦地继续研究第谷的大量数据,最终寻找到了用数学形式表达的行星运行规律。可见,第谷和开普勒在三定律的发现中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曾任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的汤姆孙总是把他所知道的和所能想到的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设计的方案无代价的给予学生。他创导了每两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制度,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 位物理学教授,27 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这种无私团结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8.理解科学精神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做出了许许多多新的发现和创造,而导致这些发现和创造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哥白尼就不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提出日心说;没有这种精神,爱因斯坦就不会在承受众多物理学家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创立相对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精神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科学精神“可以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促进人们牢固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们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那么,从科技史的学习中,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不只单纯地讲授并让学生掌握科学家们的贡献,还应提供的科学家们成功的人生经验、追求真理的历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不管人(来自: 小龙文 档网:高中历史&科技史&教学)类科学获得了怎样的发展,科学知识本身永远是有限的,而能真正突破这种有限性的科学精神却是无限的。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这种科学精神就是我们在进行科技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和实践的。通过科技史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养成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9.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内涵 随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发展,科技越来越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邓小平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时,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齐世荣先生在《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文中指出:“科学通过技术的媒介应用与生产,科技才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现在从科学原理到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的时间愈来愈短了。1885年到1919年,从发明产品投入市场的平均时间是37年;年平均是24年;从年的平均是14年。这说明人们愈来愈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重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使用已上升到第一位,二次大战后,年间,科技进步所占比重在发达平均为49%。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上升到60%―80%,在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5%。”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已成为人们物质生产力的前提和条件,决定着自然界的改造,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科技史篇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科技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科技教育 作者:庄林海 来源:《学周刊?中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要想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它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科技内容,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和提高他们的科技制作能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科技教育 科技意识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精神 科技视野 科技制作能力 “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就难以在世界竞争中立足。”(江泽民语)可见,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基于此,如何进行科技教育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将科技教育贯穿到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是进行科技教育的先导 新编的中学历史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科技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的科技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科技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科技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形成科技意识。 (一)以历史的经验,帮助学生认识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可以这么说,历史中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的科技成就而来的。人类活动从狩猎到农耕,从农耕到手工业,从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都是由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所带来的。古代体现中华民族进取心和创造性的四大发明的研制、应用、外传,使整个世界历史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代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成为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催化剂,富尔顿的汽船、史蒂芬的火车等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另外,西门子发明电动机,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而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则又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由此可以说,发明创造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实践又推动了发明创造。至此,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众多脉络中,其中有一脉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科技史。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这些科技中认识、了解到科技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以历史的教训,增强学生科技立国、科技建国、科技强国的迫切感 中国科技落后所带来的历史教训,最沉痛的要数近代受西方列强侵略的一段了。几千年的国度,不堪西方的“坚船利炮”一击。当时国人在与西方一次次对抗性较量中,在心灵饱受极大篇三: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科学史的教育功能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有过这样一段话:“科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发掘。”科学史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与科学的其它分支不同,它不是以讲授知识的理论和现状为目的,而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从纵的方面从科学怎样产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过程的系统阐述。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将科学探索者的观测、困惑、沉思、试探、创新的智慧之光展现给学生,能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学习获得高效、可持续性地发展。 一、引入科学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科学精神。 著名科学史家萨顿指出,科学史不应只是对发现的描述,“它的目标就是解释科学精神的发展,解释人类对真理的反映的历史、真理被逐步发现的历史以及人们的思想从黑暗和偏见中逐渐获得解放的历史,而应在科学史中发现那些永恒的内容” 。科学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多关注对学生由科学知识、科学意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预见等要素组成的科学素养的提高。由于这些要素,都是在科学认识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因而对这些要素的认识也只有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发展过程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并加深,当然也就与科学史密不可分。 1、科学史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启发科学预见,促进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提高。 对现有科学知识的历史考察,可以把发现的本质放在更真实的背景下,使学生真正懂得它们的本质,并得到超出定律和公式的许多启示。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原始性创新精神,科学史上遗留的问题为原始性创新提供了思想资源,可以说,科学史是原始性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史表明,每次重大科学理论突破总是带来了方法论的重大发展。科学史不是发现的历史,而是使发现成为可能的方法的历史,因为方法是一切过去、现在、将来的发现的源泉,它比起任何一种可能出现的发现,自然更加重要。奥斯特电生磁现象的发现,法拉第场概念的提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说等等,无不显示出非凡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 2、科学史的引入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库恩指出,科学是按照原始科学(范式尚未建立)→常规科学(范式确立并占统治地位)→革命科学(常规科学的范式受到挑战)→新的常规科学(新的范式确立并占统治地位)的路线发展的,科学发展是一个范式转化的、动态的过程。通过科学史在科学教学中的渗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范式的转化不只是科学知识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基本思想、基本观念的变化,让学生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科学学,养成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科学态度,形成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从而在学习和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发展个性。 二、引入科学史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性、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忽视人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人为地将教书与育人剥离。引入科学史,有利于科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体现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科学史教育,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把体现科学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这是对现代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飞跃,也是科学的本质在科学课程中的反映。科学像其它的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是由特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出来。 2、科学史的引入可以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科学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文教育起到了桥梁作用,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影响是深远的。科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可以极大提升自身内在的人文素养。 三、引入科学史的内容,可以发挥其美育、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特别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让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科学的趣味性(设置一些有趣的实验或身边的问题)、实用性(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科学的内在价值(利用科学方法动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进行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学习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使其主动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科学史的引入可以提升科学课的美育功能。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理论的美,更要使他们感受到科学中科学精神美与科学方法美。科学蕴涵的美,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本身,同时还体现在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表现出的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往往要比科学知识本身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教育力量。 2、科学史的引入可以开发 “隐性课程”,提升科学课的德育功能。隐性课程有别于显性课程,它能在具体学习之外使学生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获得经验,将科学史引入科学课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进行“附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渗透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3、科学史的引入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间的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共识,这在科学史中有大量的例证。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虽然历史上的科学已经成为过去,但是,科学的历史中所蕴涵的具有生命的精神传统却将永存,科学史为人类留下的是永恒的赤金。把科学史的内容融入科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渗透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助于完备知识、活跃思维、增强胆识、锤炼品格、锻炼意志,可以说起到了“一石多鸟”的作用。可见,科学史教育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的,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