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小规模战斗,的现代汉语层次分析军棋层次,求推荐

关注高考帮公众号
(www_gaokao_com)了解更多高考资讯
每晚名师在线答疑
面包校园APP
大学生必备APP
您现在的位置: &
&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教案(二)
来源:本站原创
  现代文阅读教案
  第一讲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启示
  【一、高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内容】
  《高考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
  3.鉴赏评价: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二、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适应高考特定需要,以考查精读(信息阅读)能力立意的试题。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自八十年代中期试题改革以来思路最清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是在语文学科领域跨世纪的突破,对教学和科研有积极引导意义。
  *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具有着以下特点:
  1.试题稳定性,2.内容陌生性,3.文本规范性,4.设题整体性,5.答案唯一性,
  6.思路确切性。
  【三、高考社会科学文章阅读试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28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25.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哪些音乐?(不超过20个字)
  26.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
  27.根据文章,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
  2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不喜欢贝多芬的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1996年卷24&28题,题目之间关系示意图
  筛选信息理解语句
  对比归纳主要内容
  概括整体理解文章
  【四、高考自然科学文章阅读试题示例】
  下面就解题思路进行例析。所举例子,取材于近年高考科技文试题。由于篇幅所限,大部分试题未引录全文、全题。需要时,可自行参照。
  一、把握文本要点
  1.中心内容
  [例1]1995年科技文第一段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删去次要内容,中心内容是:捕捉到了可能是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例2]1997年科技文第一段
  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区分背景内容与新鲜信息,中心内容是人除了颅脑,还有肠脑。]
  2.层次关系
  (1)段际关系
  [例3]2000年(春)科技文思路结构:
  ①以细菌、植物为例
  ②与有性繁殖相比较
  ③创造&多利&的过程
  ④&多利&诞生的意义
  (2)句际关系
  [例4]1999年科技文第二段思路结构图
  ①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②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③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④但是随着温度的
  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
  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
  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之相反,⑤因此
  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
  活动的关键所在。
  全文思路结构如下:
  (1段)一种假说:高度发达的机能
  (2段)传统认为:奥秘就在于心脏
  (3段)研究发现:HP有重要作用
  (4段)设问展望:人类实现的前景
  3.题目类型
  (1)确认为主&&对词句的确认
  [例5]1995年21题
  &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
  (2)整合为主&&对词句关系的把握
  [例6]1995年22题
  两位学者学,37个讯号&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他们的依据是
  ①讯号的波长是宇宙空间极为普通的②大多数电波汛号沿着银河系分布③每次探寻的时间约为200&400天④在庞大的观察资料中这些讯号十分强大⑤捕捉到的讯号是离地球最近的
  A.①③B.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例7]1999年19题
  文中认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根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B.HP是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
  C.HP不能在非冬眠动物体内找到,而它的出现周期又跟冬眠动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发现HP之前,人们一直没有发现动物体内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
  二、明确比照语句
  1.辨明检索区间
  (1)题干中有明示
  [例8]1996年20题
  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题干中&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即明示检索区间。]
  (2)关键词句指引
  [例9]1998年23题
  根据文章,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据题干中&转基因作物&指引辨明检索区间。]
  2.确定对应语句
  (1)关键词句指引
  [例10]1997年20题
  根据文章,肠脑之所以称为&脑&,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它是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而独立活动的神经系统。B.它的物质构成中含有神经细胞及对其起显著作用的物质。C.它具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加横线的语句带有明显的专业特性,是指引确定对应语句的关键。]
  (2)组合对应语句
  [例11]2000年(春)20题B项
  B.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卵经过分裂而长成胚胎,无性繁殖是通过细胞核的分裂而长成胚胎。[加横线的语句,源自文本第二段的两个层次,对对应内容需进行组合操作。]
  (3)扩展对应语句
  [例12]1995年20题
  文中的&三次和两次&是指[要准确理解&三次和两次&,需扩展理解相关范围:&他们以彼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分别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
  [例13]1996年21题
  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要准确理解佩蒂要说明的是什么,需扩展理解佩蒂完整的话:&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
  三、精心比较判断
  1.提取要点,化繁为简
  [例14]1997年21题
  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够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理解中姑且删掉各选项都有相同限制成分,选项正误也便豁然开朗。]
  [例15]1999题17题
  本文第一自然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里发生了进化。*C.冬眠的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抓住选项中关键性语句,A、B对照:A略去了限制词&更宽范围里&,保留了中心词&调节性&,可以;B恰恰相反,不可以。C、D对照:C对体温强弱之比给予肯定,可以;D对体温有无之比给予否定,也可以。]
  2.分解文句,明确关联
  [例16]1998年24题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B.美国的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种是无法对付害虫的。C.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会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D.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文中画线处是: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理解其意思需要分解:第一句是果,第二句是因。第二句的后一分句&一种&&&是对上一分句中&杀虫药&的解释。明确了这些关联,意思也便豁朗了。]
  [例17]2000年(春)19题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体中的各种细胞在功能上实际是没有分别的B.动物体中的某些细胞具有受精卵细胞的发育功能*C.动物体中特定的某些细胞与受精卵的功能相同D.动物体细胞在执行特殊功能时与受精卵细胞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文中画线句子是&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理解其意需要分解,得出这一复杂单句的主干:细胞具有能力。原句中对主语&细胞&和宾语&能力&都作了若干限定,据此可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3.开启背景,调动积累
  [例18]1997年19题C项
  C.它肯有同颅脑一样的能够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背景知识告诉我们:&颅脑&是不具备&控制肠胃运转的独立功能&的。]
  [例19]1999年17题C项
  C.冬眠的动物比起人类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人类的体温是可以调节的,因此在这一方面是可以与冬眠动物作强弱之比的。]
  [例20]2000年(春)17题C项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背景知识告诉我们:&试管婴儿&就是&用人工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但它不是&克隆&婴儿,是否&科隆&的关键不在于&人工&、&天然&,而在于&无性&、&有性&。]
  4.积极思维,调动联想
  [例21]1997年23题A项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原文说:&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这就等于&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5.细察选项,明其手法
  (1)错误选项,似是而非
  Ⅰ.偷换概念
  [例22]1996年23题C项、D项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原文说:&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选项偷换为&该工艺容易掌握&。]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原文说:&它将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纸浆&,选项偷换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
  [例23]1997年22题A项
  A.应激激素作用于肠脑引起肠神经系统化学物质的改变。[原文说:&应激激素会冲击胃脏以生痉挛,惊恐又引起交感神经影响肠脑的血清素分泌量&,选项偷换为&化学物质的改变&。]
  Ⅱ.悖设因果
  [例24]1999年18题B项
  B.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原文说:&当钙离子流进心细胞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选项将条件与结果倒置。]
  [例25]1999题20题B项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原文说:&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HP。&选项所说的因果不成立。]
  [例26]2000年(春)18题B项、D项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产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原文说:&&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步发展的结果,B、D所说的因果与之相悖。]
  Ⅲ.颠倒主次
  [例27]1998年25题C项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的最大危害。[原文说:&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选项所说的&最大危害&颠倒了主次。]
  Ⅳ.扩大外延
  [例28]1998年25题A项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说:&转基因作物目前在社会上已经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里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选项所说&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扩大了外延。]
  [例29]2000年(春)20题A项
  A.在正常情况下,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结果。[原文说:&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选项所说&动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的&扩大了外延。]
  Ⅴ.改换性质
  [例30]1998年25题D项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D&增产并不是&&目的&,改换了原句性质。]
  [例31]1998年26题C项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杂交之后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原文说:&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他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后,那些&表姐妹&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担心&、&可能&、&一旦&,都表明选项所说的&已经&,改换了原句的性质。]
  Ⅵ.利用定势
  [例32]2000年(春)17题C项
  C.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用人工的方法将生物胚胎融合而产生的后代&,是可能被误认为是&科隆&的思维定势,选项就据此设计。]
  [例33]2000年(春)18题B项、D项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护理&方法而产下的小绵羊,因而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克隆
  D.&多利&是科学家利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因此被称为克隆羊[&用母羊&护理&方法而产下的小绵羊&,就不算&克隆&,&用试管受孕技术创造出来的小绵羊&,就算&克隆&,这都不是&克隆&与否的关键点。选项利用的是思维定势。]
  (2)正确选项,似非而是
  Ⅰ.合理推论
  [例34]1997年23题A项、C项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原文说:&美国科学家声称,每人生来有两个脑,即颅脑与肠脑&,那么&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就在合理的推论之中。]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原文说:&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而&肠脑&又是美国科学家提出的新见解,由此推出&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当然是正确的。]
  [例35]1998年25题B项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原文说:&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既然&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是&试验目的&之一,可见选项所说&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合理推论。]
  Ⅱ.正确概括
  [例36]1997年20题D项
  D.它起源于管形动物的脑神经系统并从中分化出来。[合理概括了原文&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生存竞争需要更复杂的颅脑,从而发展了中枢神经系统。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化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
  [例37]1997年22题D项
  D.重要的肠神经系统因不能进入头颅而成为独立系统。[合理概括了原文&重要的肠神经系统不能进入头颅与胃肠相联,而为了适应高级动物进食和消人的需要,自然法则就保存了有独立功能的肠神经系统。&]
  [例38]1997年23题D项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合理概括了原文&最初的脑神经系统起始于管形动物,&&就人而言,早期胚胎发育中产生的神经脊,一部分进入了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
  [例39]2000年(春)17题A项、B项
  A.动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而扩大繁衍后代[合理概括了原文&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ione,译音为&克隆&。&&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一群个体就叫无性繁殖系。&]
  B.来自同一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个体[合理概括了原文&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ione,译音为&克隆&。现在,&克隆&的含义已不仅指无性繁殖,也包括&无性繁殖系&凡是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Ⅲ.恰当转换
  [例40]1998年26题A项
  A.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是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选项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原文对应语句相关部分的合理转换:&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
  [例41]1999年20题A项、C项、D项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选项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原语言对应语句相关部分的合理转换:&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的了。这样,人类就能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选项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原文对应语句相关部分的合理转换:&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选项中画横线的语句是原文对应语句相关部分的合理转换:&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6.辨别选项,归类比较
  [例42]1995年23题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探索宇宙深处的未知讯号B.地球外的智慧生命在哪里C.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D.是外星人发出的电波吗[A、B、D都是不确切语气;只有C是确切语气,与文本探索性内容不切合。]
  [例43]1996年23题
  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纸浆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扩,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两分类,两次排除:佩蒂在先,邓肯森在后,排除C、D;两人看法相同,排除B、C。]
  [例44]1998年23题
  根据文章,对&转基因作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因环境影响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B.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C.一种利用移植其他生命体基因而形成的新的杂交作物。D.移植了其他生命体基因从而产生额外特性的作物。*[与&转基因作物&有关的有两个要点。一、由来:&移植&,二、特点:&产生额外特性&。A有二无一,B一、二全无,C有一无二,D一二全有。]
  7.利用图表,分清概念
  [例45]1996年20题
  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厂&,第二段中提到&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厂&,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型厂&就是&小规模工厂&,它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B.&示范厂&属于&小规模工厂&,&小型厂&属于&正式规模的工厂&。*C.&示范厂&属于&小型厂&,也属于&小规模工厂&。D.&小型厂&不是&正式规模的工厂&,&示范厂&也不是&小规模厂&[可得出如下图表:]
  概念功用示范厂小规模工厂正式规模的工厂小型厂
  示范&&
  生产&&
  【五、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示例】
  示例一:1991年试题(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读后完成27&34题。
  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奥地利]斯&茨威格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a)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b)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c)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d)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菜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e)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f)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g)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h)(27)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28)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29)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34)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的莎士比亚的石棺,(30)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憾每一个人内心的深藏着的感情。
  [注]: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27.第一自然段共有八句,每句都已给了标号。下面是对该段思路的分析和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A.全段先叙述参观过程(顺叙),再交代墓地的经过(转入插叙),共分两层:
  B.全段先总述,再介绍坟墓,锻后从树的来历入手,引出托尔斯泰的愿望,共分三层:
  C.全段先说明坟墓将永远对后代产生巨大影响(将来),再介绍坟墓的现状(现在),又追
  求选择墓地的经过(过去),共分三层:
  D.全段以说明托尔斯泰埋骨树下的愿望为最终目标,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共分五层: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8.&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汉一样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样战斗。
  B.(他)终于与流浪汉、士兵那样的社会底层民众融为一体。*
  C.(他)就像倒毙的流浪汉、无名的阵亡士兵一样在世上消失。
  D.(他的声名)像流浪汉、士兵等劳苦大众那样被社会吞噬。
  〖考查内容〗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9.&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考果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0.作者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坟墓来进行比较,这样写起到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可以显示出三人与托尔斯泰思想品格的差异,从而表明托尔斯泰才真正伟大。*
  B.从坟墓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可以反衬出托尔斯泰墓的逼人的朴素。
  C.三个人都闻名世界,只有伟人与伟人相比较,才能使人体会到这幽暗的小土丘的&宏伟&。
  D.前文虽提到托尔斯泰墓与其他伟人墓不同,但较笼统,以这三人的墓为例,读者才能得到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1.作者说托尔斯泰墓&剧烈震憾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
  参观者这种崇敬之情的句子,把它们分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
  〖考查内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2.如果要简述托尔斯泰墓的环境和形状,下面的语句中哪四项是必不可少的?
  A.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B.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
  C.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
  D.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E.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
  F.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G.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H.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声
  I.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
  〖考查内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33.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
  〖考查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4.作者为什么说&特殊的日子&?
  〖考查内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附〗[表1]《世间最美的坟墓》(1991)思路结构图
  托尔斯泰墓
  总述:宏伟、感人承接:最美、深刻感人
  介绍:环境、形状描摹:朴素、打动人心
  交代:往事、愿望对比:感人至深、震撼
  示例二:1998试题(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报秋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一切都还来不及干呢,已经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了得!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到蓝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甘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棵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们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开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者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豸虫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兄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到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
  〖考查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6个&便&字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各不超过26个字)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3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些&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要及时把握自己赢得的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示例三:2000年试题(文学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城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焉红。在猎猎西
  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篥(音b&l&,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族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戌楼高耸,斥堠(注:斥堠(h&u):t望敌情的土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地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2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考查内容〗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22.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3.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考查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从&黄云间的归鸿&联想到&昭君出塞的老路&和&苏武牧羊的北海&,借飞鸿作为悠悠岁月的见证,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
  B.作者借&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代指阵亡的将士,更加重了回顾历史时的凄婉的色彩。*
  C.&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万寿无疆&,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是对闭关锁国政策辛辣讽刺。
  D.&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归来了&,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作者对历代封建王朝和亲政策每每遭受失败的痛惜和反思。
  E.文中描写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登上烽火台后喜不自禁的细节,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喜悦。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附〗[表4]《长城》(2000)思路结构图
  一卷凄婉的历史
  深秋归鸿凝思怀古长城昔民族封闭的象征
  文化愚钝的标志
  今&&开放自信的胸怀&&忧思发问不语希望
  【现代文阅读能力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W=ab(X+Y),即:
  阅读能力背景知识&阅读处理速度&(确认能力+整合能力)
  *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的确认能力与整合能力的综合,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确认、整合的主要对象:总体理解文本思路要点,把握段际关系;确切理解语段内部结构,把握句间关系;精确辨析句内词语含义,把握词语关系。
只给高中生用的高考APP,家长请止步!
(挑大学?选专业,一步到位!)
高校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2017年2018年
百科词条:
高考帮会员全新升级,1000+课时0元学3天,还有更多神秘好礼等你去发现。 扫我→
打开微信扫一扫马上就能拿好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层次分析例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