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冰川,这把武器弹个车有人拿到车了吗吗

   抄袭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绝非个案,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其他大学,各方要做的除表个态或及时地处置惩罚某些个案,还应致力于整个论文评审机制的改革。   1月3日新语丝曝料,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仇思隽于201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政策执行研究――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为例》涉嫌抄袭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亓俊国2010年的论文《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澎湃新闻记者跟进,于1月17日晚6点23分,刊登文章《我们比对过了,这两篇相隔三年的博士论文几乎千篇一律》,指出仇思隽确实大面积抄袭亓俊国。当天晚间9点52分,复旦大学经由过程sina官方微博声明,透露表现“学校学术规范委员会此前已接到相关举报并启动了查询拜访程序”。      ▲复旦大学在sina微博上的公开声明   1月21日晚8点57分,复旦大学再次经由过程sina官方微博声明,确认仇思隽抄袭事实,颁布发表“撤销仇思隽的博士学位,停止其导师梁鸿的招收研究生资格”,同时还透露表现“将继续深入查询拜访,以作出后续处置惩罚”。   从1月3日新语丝爆料入手下手算起,历经12个工作日,复旦大学就做出了结论。相比于过往发生的抄袭事件,复旦大学在处置惩罚此次仇思隽抄袭事件时,回响反映迅速且回应得体,不仅处置惩罚了学生,还处置惩罚了导师,向公众透露表现出了诚意。   但是,事情还没完。仅仅完成这点还不够。   复旦大学是一所公立教育兼研究机构,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前提下,应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既然复旦大学透露表现要“继续深入查询拜访”,那么我们也有必要告诉复旦大学,还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必须知道以及我们必须看到的。   第一,复旦大学目下当今处置惩罚的是一起具体的博士生抄袭事件,但正如我在1月19日发表的网文《复旦大学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99.9%抄袭的论文也能过!》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这起事件之所以在当时没有被发现,而且是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被曝光,乃是因为整个博士论文的评审机制形同虚设。      ▲有关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申请、审核程序的文件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评审机制总共四道核心环节:预答辩、相似度检测、送审评阅、答辩。只有当四道环节层层失守的情况下,才会使得抄袭的文章获经由过程。就像我上篇文章所言,四道环节如果有效启动,那么抄袭成功的概率是极小的。   但事实是,抄袭成功是如此的容易,所以我们不能不追问整个机制。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处置惩罚一起事件,而不改革整个评审机制,那么有理由相信,今后仿照照旧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类似的大面积抄袭事件。因此,我们希望复旦大学可以或许重新改革整个博士评审机制。   第二,在这起事件的处置惩罚上,复旦大学并没有包庇导师,这是值得称赞的地方,但需处置惩罚的涉事人员不止导师。      ▲仇思隽博士论文详情页   根据论文详情页可知,仇思隽博士论文的指导小组成员共有三人:梁鸿、赵德余、郭有德。三人均任教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梁鸿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赵德余是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复旦大学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复旦发展与政策评论》主编;郭有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既然是联合指导论文,那么三人都应该承担抄袭的责任。   另外,我们还要追问:论文在送审评阅以及答辩的过程当中所涉及的评审教授是不是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如我在前一篇文章中所说,送审评阅以及答辩人选都来自学校院系的专家库,那么这些人员的身份是不是需要在完成相应的程序后立即被公开?参与评阅以及答辩的专家都是有偿服务,他们是不是应承担相关责任?   第三,根据新语丝的爆料,这名博士是国家某部门官员。到目前为止,还不确定该消息是不是属实,但是必须确认,因为公共部门有义务向公众公开信息,这需要有关部门出来确认或澄清。   如果仇思隽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就已任职政府部门,应查询拜访仇思隽是不是因动用公权力才使得自己的论文经由过程整个评审。如果仇思隽是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就职于该部门,那么其所在部门就必须向公众证实,仇思隽的职务取得是不是得利于其所获的博士学位。   第四,中国知网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根蒂根基举措措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其依然有着承担公共责任的义务。其所设计的功能是不是也有利于抄袭?      ▲中国知网的毛遂自荐   现行的中国知网体系,允许任何人以不记名的体式格局使用其“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这套系统来降低自己文章的相似度,以此来逃避抄袭审查。复旦大学或许也是有意无意地在纵容这种行为,否则不会在相关文件中将“相似度检测”作为一个送审前的必要环节。   我以为,这套系统的使用应采取实名制且具备搜索记忆的长时间保存功能,使其具备提供司法证据的功能。   设立建设一个公正、透明的机制并不是易事。抄袭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绝非个案,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其他大学,亦或是中国知网,如果有意推动整个学术界的规范化,各方要做的除表个态或及时地处置惩罚某些个案,还应致力于整个论文评审机制的改革。      陶力行   冰川思想库助理研究员   最近更新   “打车难”重现街头,所有人正在为网约车新政买单   早在离开之前,奥巴马就已经是悲伤的段子手   一个“农民工”的历史写作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朗普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公众号ID:bingchuansxk热门推荐:
  仇博士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教育的,而他的导师梁鸿教授主攻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领域”,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
  因为本人长期混迹于学术圈(juan),所以昨天早上刚醒就被有关“复旦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专业博士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抄袭”一事的新闻报道刷屏,毕竟圈内人总喜欢看圈内人笑话。我也不例外。
  抄袭者是谁?
  这事情由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率先曝光,举报信中明确指出,论文作者仇某“现为某部门正处级领导”。
  我随手百度此人信息,就只有任某部治安管理局处长的同名同姓者的一则报道,即作为处长的仇思隽,曾于日在北京万寿宾馆参加过“全国保健服务国家标准和行业认证宣贯会”。
  不过,从某部官方网站的“公开查询”一栏,搜不到仇处长的任何简历。所以,我还是愿意先假设两者没有关系。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可查仇思隽的相关论文
  作为博士的仇思隽曾先后发表过四篇论文,《陕西省宁强县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及其政策建议》《陕西省眉县地震灾后医疗救助制度调查与分析》《宁波市江北区社区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其中前三篇是有关公共卫生医疗的。
  这倒是和作为处长的仇思隽专业对口。设若如此,那么仇思隽还挺配得上“学者型官员”一词。
  澎湃新闻记者认真比对过仇思隽的毕业论文《政策执行研究――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为例》和网传的被抄袭论文《利益博弈:对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认为“这两篇相隔三年的博士论文几乎一模一样”。(澎湃新闻,)我通过学术知网下载并进行简单比对,前者确实大段抄袭了后者。
  ▲澎湃新闻记者对比后,表示触目惊心
  无论此人是否公安部官员,或者只是纯粹名字相同,这样的抄袭简直一点知识含量都没有,足见这名博士真的是又懒又蠢。
  论文是怎么通过相似度检测的?
  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习的时间通常为三年,复旦大学为四年,超过四年就算延期。根据这名博士的“致谢”部分,可知他花了六年时间,于2013年10月完成整个博士阶段的学习。由此可推测,他于2007年9月入学,延期至少两年。
  花了六年时间才完成学业,并且论文还几乎全文抄袭。这会不会暗示着,该学生因为“日理万机”,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写作论文?
  再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文件,一名博士研究生从写完博士论文开始算起,需要经历预答辩、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学位论文评阅送审、答辩申请及审批、学位论文答辩等流程。
  “学位论文相似度检测”部分,复旦大学规定,“学位申请人(人文社科类)向院系递交送审学位论文的电子版本,由院系负责对学位论文进行相似度检测”。
  知网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发布于2008年12月,早于过仇思隽完成博士阶段学习的时间。这就奇怪了,仇博士难道不知道,这完全是由“查重软件”通过电脑自动运行排查的吗?
  当然,要躲过“查重软件”也有不少办法。
  首先,抄袭判定的方式是用电脑比对目标文章和数据库中的文章查相似度,相似度高就是抄袭。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把相似度降下来,那么抄袭就会变得很容易。
  其次,抄一篇是抄,但是抄一百篇就不是抄,抄一百篇那是引用。二十万字构成的一本书,哪个字是在《新华字典》上找不到的?所以,如果我要抄,肯定要把抄袭的对象从一篇扩大到一百篇,把章节顺序调换一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查重软件”的使用根本没有权限设置。在国外,为了避免通过“查重软件”修改字段作弊,学生是不被允许接触“查重软件”的。国内却不是这样。随便搜一下淘宝,只需要花几块钱就能搞定论文检测。这样还可以避免被他人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得知自己的搜索历史。
  ▲淘宝可搜论文检测服务
  问题是,这名博士根本没费那么大劲,以那么高的相似度,直接地、轻易地通过“查重软件”,为什么?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反正他就这么通过了。
  论文是怎么通过答辩的?
  “学位论文评阅送审”是指,论文在通过数据库检测被确认无抄袭之后,通过匿名的方式送给相关领域专家评审,让第三方专家判定该论文的质量。
  一般来讲,专家是从学生所在院系的专家库中挑选,而专家库通常是由该校老师推荐所建。在博士论文送审以前,院系根据专家库挑选出一个专家样本,学生可以从中剔除部分人,比如剔除那些可能有意给“差评”的专家。最后,院系将论文随机送审未剔除的专家以便评阅。
  这种情况下,专家收到论文的时候通常会知道是哪所学校送来的,以及该校哪些老师是从事哪个领域的。所以,只要一拿到论文,通常就能猜到这篇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谁。但如果不是该领域的专家,那么就没什么好说的。
  ▲梁鸿教授署名的部分论文
  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仇博士的论文选题是关于教育的,而他的导师梁鸿教授主攻方向为“社会保障、卫生、贫困救助等公共政策领域”,从来没有写过一篇有关教育的论文。梁鸿教授很勇敢,居然敢指导一个自己一窍不通的领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或者说,难道仇博士故意选了一个导师也比较陌生的领域作为论文选题,这样比较容易蒙混过关?还是说,参加匿名评审的专家根本就是不负责任,走个形式,就给过关了。
  专家评审通过之后,那就是答辩。答辩时邀请专家的程序几乎和匿名评审一样,只是不匿名而已。那么,匿名评审形同虚设不说,这篇论文又何以通过不匿名的答辩环节?参加答辩的专家,为何也没有发现该论文抄袭?
  复旦大学的论文评审是筛子吗?
  回过头来说,仇思隽不是某部官员也就罢了,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若按新语丝的爆料,仇思隽确实是一位官员,那么这件事情的种种谜题也就昭然若揭。
  按照常识推理,这位博士官员获得博士学位只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当上官员之前,一种是当上官员之后。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是否官员。
  第一种情况是,他在获取博士的时候没有当上官员,好了,那他就是一个普通博士候选人。一个博士候选人这么明显、拙劣的大面积论文抄袭,如何通过层层把关,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申请、审核程序
  根据新语丝爆料人的说法,这篇论文的抄袭程度达到99.9%。查重机制、导师评阅、匿名评审、论文答辩,假设每一个人查出抄袭的概率均为50%,评审专家团和答辩专家团都为五人,那么这篇论文层层失守的概率应该是0.024%(50%的12次方)。换句话说,这篇论文有近99.976%的可能性在当时就被枪毙。
  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是筛子吗?什么垃圾都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窟窿斗大的筛子,成为博士?复旦大学在轻描淡写地进行所谓回应的同时,是不是应该重新审查一下自己的评选机制,看看漏洞到底在哪里?
  第二种情况是,这位博士候选人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是官员了。如前所述,他因为“日理万机”,不仅仅博士延期毕业,而且因为没有时间写论文,所以复旦大学“网开一面”――明知道论文是抄袭的,也让他获得博士学位。
  那么事情就更加严重了。请问复旦大学的博士评审机制真的是筛子吗?只要有“特殊情况”就可以给予博士学位,甚至连抄袭都可以容忍,那么博士评选的严肃性在哪里?或者严重点说,我们还需要这个评选机制吗?直接给官员博士学位就可以了,连抄袭的时间都省了!
  ▲新语丝刊信
  时隔三年之后,因为网友的举报,仇思隽的抄袭案东窗事发。其实,揪出一个仇思隽来不是什么问题,而是复旦大学的筛子博士机制,或者像网友说的那样,“复制大学”的评选机制,到底在以往的多年里,或者未来的多年里,还有多少的博士会通过这样的机制漏出来呢?
  陶力行
  冰川思想库助理研究员
  最近更新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公众号ID:bingchuansxk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冰川思想库由五位国内资深媒体人设立,汇聚国内一流评论员、专...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勒索病毒,让全球看到下一场世界大战的武器有多厉害|冰川观察
我的图书馆
勒索病毒,让全球看到下一场世界大战的武器有多厉害|冰川观察
冰川思享库是冰川思想库新公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网络战争本质上是一种超限战。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网络战早就已经爆发,并且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是,发动攻击或者被攻击的双方,都心知肚明,也就心照不宣。我一直觉得,神盾局的前任局长尼克·弗瑞(Nick Fury),是个大傻X。弗瑞除了耍酷、装死,就没有什么别的本事。而他治下最大的败笔,就是让九头蛇从内部瓦解了神盾局,造反、杀人,然后,打劫了神盾局的武器库。在神盾局的武器库里,有被雪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各种异能人士,于是,世界又陷入一片混乱,科尔森又有了各种打怪升级的新题材,显示“伟光正”的新战场。
现实中的世界和现实中的美国,并没有什么异能人士,也就没有神盾局。不过,在美国却也有一个像神盾局这样神秘的组织,就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简称NSA。美国国家宇航局简称是NASA,总之是高大上的神秘组织。去年,这个美国现实版的“神盾局”也遭遇了一次“武器库”失窃事件,结果到最近,导致很多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因为勒索病毒泛滥而难以毕业,很多人在中石油没法用加油卡,昨天很多中国警界自媒体集体沉默一天,一些英国医院网络瘫痪,病人没法解救,只好等死。▲勒索病毒美剧总是有惊人的预言能力。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看美剧的原因之一。比如,这次现实版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武器库失窃事件,就可以在神盾局中找到故事模型。这次全球肆虐的蠕虫病毒WannaCry,很多人翻译成“想哭”病毒。其实,我觉得,更牛逼的中文译名应该是“蓝瘦香菇”病毒。叫“蓝瘦香菇”病毒,意思更贴切——看到那么多文件被加密打不开,人肯定难受,而且还非得要用比特币赎回,很多人就“想哭”了。只有如此郎朗上口的“蓝瘦香菇”,才配得上当年的“熊猫烧香”。
“蓝瘦香菇”病毒发作,美国国家安全局逃不脱干系。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52年,杜鲁门总统下达了一项命令,一个情报部门从当时的军事部门中独立了出来,成立了美国国家安全局。这简直就是神盾局的翻版。资料显示,现在的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收集和分析外国及本国通讯资料,可以说是美国情报机构的中枢。NSA总部的建筑面积为15公顷,位于华盛顿以北的马里兰州米德堡,在距巴尔的摩市华盛顿公园几百米远的森林中,其规模比中央情报局总部还大,号称“神秘迷宫”。资料再显示,NSA是全世界单独雇佣数学博士、计算机博士和语言学家最多的机构,也是美国最神秘的情报机构,由于过于神秘,甚至完全不为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所了解,所以它的缩写NSA经常被戏称为“No Such Agency(没有这个局)”。这家机构有16万工作人员,此外还有 1600多家外部服务商。在这些合作企业中,曾经有一名不起眼的雇员叫斯诺登。后来,很多人还发现,美国国家安全局旗下还有个“方程式黑客组织”。目前,还不确定这是NSA自己组织的还是外包的。但是,很多人发现,这个组织不一般。这个组织的代码更新神马的都很有规律,严格按照上班族周一到周五的作息时间表。这完全不符合黑客精神。于是,有人就对“方程式黑客组织”下手了。据报道,去年8月,有个名叫“影子经纪人”(ShadowBroker)的黑客组织攻入了“方程式黑客组织”的病毒武器库,偷了一部分网络病毒武器。得手后,“影子经纪人”声称,如果收到100万个比特币(时值约5.68亿美元),他们就会罢手。估计是基于不和犯罪分子谈判的原则,“影子经纪人”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今年4月,“影子经纪人”公布了部分偷来的病毒武器。于是,从上周六开始,“蓝瘦香菇”病毒在全球发作。
“蓝瘦香菇”病毒是在偷来的“永恒之蓝”之上,搭载了一个勒索程序。如果,蓝瘦香菇的制作者搭载的不是勒索病毒,而是情报搜集或者其他更有想象力的病毒,或许,很多电脑中毒也不知道。永恒之蓝并不是NSA唯一的病毒武器。除了永恒之蓝,被曝光的还有9款,分别是永恒王者、永恒浪漫、永恒协作、翡翠纤维、古怪地鼠、爱斯基摩卷、文雅学者、日食之翼和尊重审查。这些病毒都能利用Windows系统的漏洞,对用户进行攻击。另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这次被偷的,总共只有300多M,而这次的“永恒之蓝”,也只不过3M多。现在,哪怕是最低配置的智能手机都有几个G的内存,这300多M不到1G的病毒被盗,相对于美国国家安全局庞大的病毒库,可能真算不上什么。俄罗斯卡巴斯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声称,“这些文件都至少有3年的历史了,最新的时间戳所标的时间点是在2013年10月。”也就是说, “永恒之蓝”或许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过时武器”。
不管这些武器是否过时,这次“蓝瘦香菇”病毒的爆发,让世界看到了,网络战争真实的效果。有的人认为,这算不上网络战争。因为,缺乏战争发动的主体,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发动的攻击。但是,讨论这个并没有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场网络攻击中使用了战场级别的武器。而此前,一个国家基本有很多超级武器,也不会公然对全世界发动网络攻击。网络战争本质上是一种超限战。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网络战早就已经爆发,并且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着。只是,发动攻击或者被攻击的双方,都心知肚明,也就心照不宣。就拿这次的永恒之蓝说,其可以搭载勒索程序,也可以搭载情报监控程序,也可以搭载其他病毒,而不令人发现。中国此前公开出来的网络泄密情报案件,斯诺登公布的棱镜计划等等,背后都是网络战存在的证明。不管怎么说,这次“蓝瘦香菇”事件,用的还是国家之间发动网络战争的武器。这样的武器也显然具有大规模的杀伤能力。而且,其攻击对象,也多是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网。这让公众构建起了关于网络战争的清晰场景。当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扔下两枚核武器之后,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在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后来,各个核大国都相继研究出更厉害的核武器,但是,都一直没有机会使用。所以,最近美军在阿富汗投下“战争之母”炸弹,就有助于大家恢复对核武器巨大破坏力的想象,并建立核威慑的场景。如果,没有这次事件,对大家乃至对很多政府来说,恐怕也都不知道什么叫网络战,也不知道网络战武器有多厉害,网络战争居然离我们每个人都这么近。▲网络战会是未来战争的趋势吗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蓝瘦香菇”病毒事件背后是美国国家安全局指使,而且美国也是受害者。但在美剧的故事中,神盾局武器库被盗,则是弗瑞局长大人周密部署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只能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去理解现实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要阴谋论,也不能轻易相信美剧。总之,弗瑞局长下场也挺凄惨的,科尔森当了局长之后,神盾局的编辑和导演们也就把他给忘了。而你还能坚持看完这篇文章,说明你还是这场小规模网络战争的幸存者,还不必“蓝瘦香菇”。龙树冰川思想库研究员最近更新冰川思享库,就是冰川思想库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TA的最新馆藏【这算抄袭吧?】POI同人《出袋之猫》,作者naliro
―― 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
主题:【这算抄袭吧?】POI同人《出袋之猫》,作者naliro[453]
如果只有最后那个点我还能理解,这算查资料的范畴
不过之前似乎撞得有点多
LZ试着做调色盘?
还有,她注解了多少,注解了什么?
№1&☆☆☆= =于 05:15:47留言☆☆☆ 
这位菊苣当年神夏圈不是已经扒过抄袭了吗?还有假装代理假装海外假装贵妇人等等硬锤事迹
№2&☆☆☆= =于 05:38:09留言☆☆☆ 
明显是抄袭。
楼主有时间做出来调色盘看看吧。
№3&☆☆☆36小明白于 05:42:17留言☆☆☆ 
每次看到这种一下抄很多书的作者我就很好奇他们是怎么保证抄出来的文章的情节的连贯性的……
№4&☆☆☆= =于 06:16:40留言☆☆☆ 
别装着问了
想挂就挂
一般问算不算抄袭的百分之九十九抄袭
№5&☆☆☆= =于 06:19:52留言☆☆☆ 
算,另外楼主你这要说没查询过……挂抄袭就直说吧……这么拐弯抹角
№6&☆☆☆=
=于 06:33:54留言☆☆☆ 
看看能帖上不
№7&☆☆☆36小明白于 06:40:33留言☆☆☆ 
……这都能掐到楼主……“这是抄袭没错吧?”不就是语气委婉了点吗,表达的意思没区别吧,另外楼主哪里说没查询过,我翻遍主楼都没见到这句,只有说没看完全文而已
№8&☆☆☆- -于 06:41:04留言☆☆☆ 
算,按照以前看过的帖子来说建议楼主先整理整理给管理员发邮件吧,说不定作者一觉醒来看到帖子就把抄袭的部分全改掉了呢
№9&☆☆☆= =于 06:44:59留言☆☆☆ 
又看了一遍,有错漏,捂脸。
不过反正抄袭是没跑了。
№10&☆☆☆36小明白于 06:46:39留言☆☆☆ 
友情帮顶= =
№11&☆☆☆= =于 08:53:04留言☆☆☆ 
友情帮顶+1
№12&☆☆☆= =于 09:00:26留言☆☆☆ 
调色盘看了,有的能算中译中,有的感觉纯属找茬
№13&☆☆☆= =于 09:10:56留言☆☆☆ 
友情帮顶+2
之前觉得这文有股叫人看不下去的繁复名著风,文笔好但不是同人惯用的文笔,原来是抄的啊
№14&☆☆☆= =于 09:12:02留言☆☆☆ 
№15&☆☆☆= =于 09:14:57留言☆☆☆ 
№16&☆☆☆= =于 09:16:07留言☆☆☆ 
不认识 帮顶
№17&☆☆☆= =于 09:45:10留言☆☆☆ 
嗯,抄袭的出处还挺多
№18&☆☆☆= =于 10:17:23留言☆☆☆ 
这算英译中译中吗…
№19&☆☆☆= =于 10:21:57留言☆☆☆ 
名字怪怪的,不明真相,帮顶
№20&☆☆☆= =于 10:22:11留言☆☆☆ 
挑着江南那段看了 算抄袭了 有部分句子估计都是ctrl v然后自己改一点点的那种
№21&☆☆☆= =于 10:27:18留言☆☆☆ 
№22&☆☆☆= =于 10:29:26留言☆☆☆ 
这篇文居然有印象!!
№23&☆☆☆= =于 10:34:10留言☆☆☆ 
赶紧上SY截图先
№24&☆☆☆= =于 10:34:51留言☆☆☆ 
№25&☆☆☆= =于 11:19:26留言☆☆☆ 
这样不是比自己写文还累吗??何苦啊……作者文采要多差才必须这样搞……
№26&☆☆☆= =于 11:21:44留言☆☆☆ 
截图先,然后发邮件
№27&☆☆☆= =于 11:22:23留言☆☆☆ 
嗯,抄袭明显
№28&☆☆☆= =于 11:23:18留言☆☆☆ 
中译中啊 帮up
№29&☆☆☆= =于 11:26:17留言☆☆☆ 
看过几眼主楼挂这篇,是否抄袭不知道,就是觉得故事性太差,一点儿没看出是POI同人,各种似曾相识感,看完没有对角色的印象,只有一堆堆场景描写……
№30&☆☆☆我就呵呵了于 11:36:20留言☆☆☆ 
显然中译中
№31&☆☆☆= =于 11:47:40留言☆☆☆ 
篇幅占多少?
№32&☆☆☆= =于 12:02:45留言☆☆☆ 
算,另外楼主你这要说没查询过……挂抄袭就直说吧……这么拐弯抹角
№6 ☆☆☆= =于 06:33:54留言☆☆☆
六哥你看错了吧,我只说“还有很多地方没试过百度”,没说我“没有百度过”啊。意思是我只查了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留待再查。
这本来就是挂抄袭啊。我没遮掩。标题打个问号,只是为了防止一些人认为这不算抄袭。毕竟连四娘那种法院盖章的抄袭,都还有粉洗白。
№33&☆☆☆lz于 12:05:36留言☆☆☆ 
绝对是抄袭
№34&☆☆☆- -于 12:08:00留言☆☆☆ 
这个作者抄袭的事情,和基友说了一下,她告诉我,这个作者以前就被扒过。不过不是因为抄袭,是因为出神夏同人本封面侵权,还以受害者姿态到处诉苦。
具体事迹见这里:
/group/topic//
这个作者被扒出来精分,长微博见这里:
//Ajviok3SR
当然这个和抄袭无关,只是感叹下这个作者的人品。
№35&☆☆☆lz于 12:08:59留言☆☆☆ 
认真看了十几分钟,我觉得是中译中的抄袭
№36&☆☆☆= =于 12:09:31留言☆☆☆ 
看了八作者精分的帖,我想嘲一下作者连找个德国名装X都不会。Henrietta根本不是名字,至于签名时每个字后面都带个“.”这事,只能说她思维清奇。
№37&☆☆☆= =于 12:24:02留言☆☆☆ 
澹┝肆礁鲎郑Henrietta不是【德国】名字。
№38&☆☆☆= =于 12:29:10留言☆☆☆ 
看过两眼这个文,没看下去,没想到是抄袭。
№39&☆☆☆←_←于 12:31:39留言☆☆☆ 
我觉得这不是中译中啊,隔壁cp那个原创才是中译中,这个是ctrl+v以后换了换顺序又删删改改了一点吧,ctr+v的比例挺大的。
№40&☆☆☆= =于 12:38:51留言☆☆☆ 
我是想说,看了三遍,既然德语R要发小舌音,我就看不出来怎么翻译成她那个中文版名字的……
好吧开个玩笑,算抄袭应该
№41&☆☆☆*_*于 12:43:08留言☆☆☆ 
过来帮顶。感谢LZ大的安利,每次扒作者抄袭都能收获一堆书单……
№42&☆☆☆= =于 12:47:26留言☆☆☆ 
LZ真是太厉害了………………
№43&☆☆☆= =于 12:50:27留言☆☆☆ 
这篇文和另外一篇《清教徒的假面》都看过,感觉情节基本是碎片化堆砌,人物性格和原剧差别大,说是同人感觉有点勉强。而且看完后很难总结出故事脉络,这篇文不清楚,我只知道《清教徒》那篇基本是各种不同的电影场景的剪切粘贴。一开始我还纳闷人物怎么这么OOC。原来如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炬之光2冰川武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