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怎样评价楚汉争霸中项伯为什么护着沛公这个人物

您好,欢迎访问博宝艺术网!
客服热线:010-
楚汉争霸 刘邦兴于巴蜀
共计次阅读
  在秦代的紧张与硝烟过后,汉代的巴蜀迎来了平和与稳定。刘邦被项羽分封至蜀,然而,这次分封却改变了中国历史;汉政府通好“西南夷”,两座重要的工厂车官城、锦官城先后入户成都;汉代人出行,皆要用车,大大小小的车辆成为了汉代人的国家习惯;一本奇书《山海经》在汉代成为了汉代人的精神殿堂,汉代人据此雕刻出诸多画像砖,表达了对另一个世界的想象。
  一个分封的阴谋
  公元前206年,随着秦王朝的土崩瓦解,各路诸侯开始瓜分地盘,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为了扼制刘邦势力的发展,与谋士私下密谋一番后,把偏远的巴蜀地区分封给了“汉王”刘邦。在当时看来,这无疑是有意给刘邦小鞋穿。其实项羽的真实用意在于限制刘邦势力的发展,给他来个英雄无用武之地。谁知这样一个如意算盘算来算去,到头来吃亏的不是刘邦,而是项羽自己。项羽万万没有想到,被自己视为鸡肋的巴蜀之地却成就了刘邦的一代伟业,并导致了自己功亏一篑,自刎于乌江的结局。
  当时人们对巴蜀的认识有着很深的偏见,认为那是一个未开化的“西僻之国”,对于争霸天下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是对野心勃勃的刘邦来说,仅仅得到巴蜀,远离争夺天下的主战场,无疑是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刘邦对项羽的分封非常不满,但对方号称“霸王”,兵多将广,力量对比悬殊。刘邦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让张良带着金银珠宝去贿赂项羽的叔父,请项伯在项羽面前帮忙说话。在项伯的说情之下,项羽这才答应把汉中地区(汉中在先秦时也为巴蜀之地)也分给刘邦。
  令人费解的是,身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三番五次地帮助刘邦。当初,项羽在谋士范增的力主下,准备刺杀刘邦,项伯却向刘邦通风报信,而后项伯又在“鸿门宴”上,以身保护刘邦,致使刘邦得以安全脱逃。项伯为何这样做?史书解释说,是因为他与刘邦的谋士张良私交甚好,但单凭这点,理由似乎并不充分。或许我们可以从以后项羽兵败自杀,项伯毫发未伤,以及后来刘邦建立汉朝,项伯封侯赐姓的事实上看出一些端倪。
  刘邦加封汉中后,心中仍有不甘,此时却向他建议接受项羽的分封:“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关中地区),天下可图也。”刘邦这才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汉王的封号,率军退出关中,前往南郑(汉王的国都)就国。为了麻痹迷惑项羽,以表示自己没有再入关中的打算。在撤离途中,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下令烧毁了由汉中通往关中的所有栈道。
  令人奇怪的是,明明知道项羽把巴蜀之地分给刘邦是个阴谋,萧何为何还要刘邦接受项羽的分封呢?原来,在刘邦第一次率军攻入秦都咸阳的时候,众将们都在忙于抢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在秦相府、御史府等处收集秦朝政府的图籍文书。经过仔细研究,萧何已经对“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了如指掌,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巴蜀地区的重要性,项羽的“阴谋”也许正中他的下怀。
  一支骁勇的巴蜀军队
  踌躇满志的项羽自以为天下已定,分封诸王之后,便带着楚中的子弟兵衣锦还乡告慰祖先去了。此时,刘邦却在汉中和巴蜀地区苦心经营,招兵买马,筹办粮饷,等待时机。
  此时,汉中已经成了一座大兵营。刘邦自从封王巴蜀后,便开始在巴蜀地区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一时之间,巴蜀民众踊跃从军。从巴蜀地区招募来的士卒们翻山越岭,一批又一批赶到汉中。他们的加入大大增强了刘家军的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他们成为一支不可缺少和小觑的战斗主力。
  汉中和巴蜀地区的民众,给予了刘邦最大的人力和物力上的支持,使刘邦的势力迅速扩充起来。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当刘邦再次踏上关中土地的时候,其军事实力已是今非昔比了。
  公元前206年8月,经过一番密谋策划之后,刘邦率大军静悄悄地从汉中出发,突袭楚军,展开了与项羽的争霸战。出发之前,刘邦站在高处望着前面一队队整装待发的士兵。这些战士中不仅有与他一同起事的沛县子弟,现在又增添了大量的巴蜀儿郎。他们灵巧、精悍,目光中露出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神色,就连久经沙场的刘邦也不禁为之喝彩。
  在楚汉争霸的战场上,有一支颇神秘的巴蜀部队,这支部队是阆中人范目组建的。范目当时受刘邦的委托,为汉军招募士卒。范目本是秦时的官吏,在当地颇有威信谋略。受托之后,他便在当地和周围地区招募了七姓賨人的子弟组成一支部队,归附刘邦。
  賨民是一支生活在江河边的民族,他们以猎为生,骁勇善战,力大无穷。他们使用的武器是强有力的弓箭和木制的盾牌,因此也被称之为板楯蛮。后来在战场上,这支部队冲锋陷阵,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刘邦拿下关下了汗马功劳。为了表彰范目及七姓賨人立下的战功,刘邦在收复关中后,随即接受范目的请求,废除了七姓賨人的租赋。并封范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后来又徙封阆中慈乡侯。因范目请辞,再封渡沔侯。因被三度封侯,被世人誉为“三秦亡,范三侯”。
  刘邦前往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栈道是一个主要的通道,为了迷惑敌军,刘邦在兵发关中前,曾派出大批人马大修栈道,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而他的军队却在一带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楚军的封锁,挥师三秦,就此展开了与项羽的争霸大战。有这样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讲的就是刘邦的惑敌战术。虽然正史中不见详细的记载,但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
  一车又一车巴蜀军粮
  刘邦率领大军出发了,而他的心腹萧何却留在了汉中。在这个关系到刘邦及整个汉军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刘邦留下足智多谋的萧何的目的,就是让他坐镇汉中,并以丞相的身份“填抚谕告”、负责士卒和武器的补充,更重要的使命是收取巴、蜀地区的田租粮食,支援前方的作战。萧何也不辱使命,“居守汉中,足食足兵。”
  在前方,刘邦连连打败不可一世的军,半年多的时间就占领了关中地区以及陇西、北地、上郡一带。此后不久,关中却发生了大饥荒,米价暴涨,一斛米涨到了万钱,饥民们饥不择食,还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为了稳定后方,刘邦下诏令民“就食蜀、汉”,把大量灾民送往他的根据地巴蜀和汉中,以解燃眉之急。次年二月,刘邦又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免除巴蜀及汉中居民两年的租税。刘邦此时颁布这道命令的动机,既是为了鼓励军中的主力之一——巴蜀籍的将士,在即将到来的决战中为他拼命杀敌,也是为了后方巴蜀人民给予他更多物质上的强有力支持。公元前205年3月,刘邦号召各路诸侯共同讨伐项羽,楚汉战争正式开始。
  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双方都伤亡惨重,要打赢这场战争,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战斗人员。刘邦军队的兵源主要依赖汉中和巴蜀,因此,巴蜀地区的精壮劳力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军的阵营中,虽然无法得知究竟有多少巴蜀籍的将士投入了这场楚汉战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人数是相当不少的。
  在古代战争中,兵不可一日无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占领关中地区以后,萧何又坐镇关中,仍然承担了为前方提供兵源和粮草的重任。
  巴蜀地区有足够的粮食,然而,当时是怎样把巴蜀的粮食和后勤物资运到前方的?据《汉书》记载,萧何是通过转漕关中把蜀汉的粮食输送到前方的,走的是旱路转水路。这与《华阳国志·蜀志》的记录却不尽相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萧何“发蜀、汉米万船,南给助军粮,”乃是通过水路转旱路而去的,孰对孰错,成了一个未解之谜。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认为“萧何供给之人力,可由栈道入,以舟运补给。若粮食,则三秦所给者殊有限。其仰给于巴、蜀、汉中者,则必先舟运入楚,再由楚自南阳车挽入洛。”不论是旱路还是水路,汉军的粮食主要依赖于巴蜀地区则是无可否认的。而这场战争长达数年之久,可见巴蜀之地所承担的负荷和压力是多么的巨大。
  一片汉王朝的根据地
  在这场战争中,刘邦率领包括众多巴蜀将士在内的军队在前方艰苦作战,而后方的巴蜀人民则源源不断地向他们输送粮食和各种军需。在史书记载中,几乎汉军打到哪里,巴蜀的粮食和物资就输送到了哪里。经过五年的征战,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登上了大汉王朝皇帝的宝座。
  刘邦心中十分明白巴蜀对于刘氏王朝的重要性,因此从他登基之日起,就把巴蜀作为皇家的自有之地,直接由中央政府掌控,不允许藩王插足。
  公元前196年夏的一天,当头戴皇冠身披龙袍的刘邦坐在龙椅之上,向下俯视着肃立着的大臣们时,这位当年沛县的一个亭长,心中除了享受着那份君临天下的快感之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于是他颁下了一道诏令:“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不久,刘邦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这位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终于还是没有忘记那些曾经给予他大力支持,使他登上皇位的巴蜀将士和人民。
  正是由于巴蜀地区在刘邦夺取天下时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大汉朝廷历代君主的眼里,巴蜀之地关系着刘家天下的兴衰,就如《汉书》中刘向所说,汉之于巴蜀就如之于歧山,是大汉皇室的根基所在。所以当巴蜀境内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就会牵动朝廷的神经。更何况自汉武帝之后,各种封建迷信思想泛滥,灾异说大行其道。在他们的眼里,自然界的变化、灾害是与人事联系在一起的。山体滑坡阻塞江水、地震这些自然灾害现象发生在别处也罢,但出现在大汉王朝的“帝业所兴”之地——巴蜀,那无疑就是一种天人感应的预示,一种不祥的征兆,引起他们的惶恐不安也就在所难免了。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由荣宝斋天津分店主办,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协办的“福猿丹青·徐培晨作品展”于日10:...
李尚镛,男,1944年生,祖籍青海,笔名:愚庶;八五届中国书画函大毕业,现任青海省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
艺术简历 孙培增,号抱璞,山东诸城人,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东方文化研...
齐白石先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杰出的大师,是一位从传统走向革新,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作品饱含生活气息,完全是属于...
黄风东,字风之,风子,号观风楼主,1975年出生于江苏丰县;是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书道协会常...
推荐艺术家
马章乘,斋号,静心堂。国家艺术品鉴定评估师。中国书协、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刘西厚,山东夏津县人,主攻花鸟画。先后就读于山东省花鸟画创作课题研究班。北京现代工笔画院。...
孙培增,号抱璞,山东诸城人,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教授、国家民族画院创研部主任、刘大为工作室助教。被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多家权威机构、媒体、画廊等评为二零一一年至二零一二年最具学术价值和收藏潜力人物画《二十家》和《人物画百家》荣誉称号。...
刘景光, 1960年10月出生於北京,现任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画师 ,1978年拜著名书法家戴晓峰先生,学习书法,绘画1
王雪笔名诗淇,祖籍山东,出生于辽宁.现居于北京. 北京藏宝斋画廊副总经理,北京古庙画院副院长,北京市丰台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杨雪、青年花鸟画家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邯郸教育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画家王雪涛入室弟子马志丰、著名油画家郑锋、版
边华玲,职业画家,擅长工笔画家,兼小写意他笔下的作品,雅致而不失灵动现为山东工笔画学会会员,当代工笔画院研究员作品曾多次
只说艺术品如何评价项羽 【范文十篇】
如何评价项羽
范文一: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
回到和县,当天晚上我特意去县人民医院访问一位被当地人誉为
看来他对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其他有关项羽的史籍是非常熟悉的。下面我记下一些他所谈的我认为有兴趣的东西:
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大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把秦降王子婴处死,一次就坑杀了二十万秦军的降卒,因而失掉了人心。他放弃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关中,而建都彭城(今江苏八州),竟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刚愎自用,不知人善用,不能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连最忠诚的谋士范增也离开了他,终于使自己陷于孤立,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谈到对项羽的评价,使我不禁想起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1)所写的一首小诗《夏日绝句》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她生活的时代,看到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些达官贵人纷纷东渡南逃,不敢抵抗入侵的金兵,乃心怀悲愤地写下这首小诗。
:::::::::::::::::::::::::::::::::::::::
既然生活并不完美,就让我们在梦想中留些希望好了……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
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
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我对项羽的评价
有人情味,但却不愿付出。缺少战略家的眼光。有勇少谋。不能用人。
网友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范文二:对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范文三: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
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
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范文四: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一句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里的“霸王”,是指“西楚霸王”项羽。项羽的事迹也随着毛泽东的这首七律的广泛传播,而广为新中国的人民所熟悉。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战国名将项燕之孙。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少时,跟季父项梁读书,不成;学击剑,又不成。项梁责备他,项羽对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要学能够敌对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教他读兵法,项羽大喜,但略知大意,又不肯深入体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避难吴中的项羽与项梁同去观看。项羽见到秦始皇仪仗威武,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项梁因此奇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项梁聚集吴中子弟八千人举兵反秦,不久兵力达到六七万人。此后爆发巨鹿之战,项羽率楚军破釜沉舟,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楚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汉王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五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毁约,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不渡乌江,最后自刎而死。  
毛泽东对项羽很熟悉,从现在文字材料看,他在16岁(1909年)就通读了《史记》。而《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具文学色彩的精彩篇章之一,司马迁通过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情节描写及“太史公曰”,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表现了作者对项羽勇猛粗豪性格的歌颂及不幸结局的同情和至死不悟的惋惜。司马迁广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史识,才情横溢的文学表现能力,在《项羽本纪》中都有集中的体现。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就酷爱读《史记》,《项羽本纪》是他反复品
味的篇章,从而使他对对项羽的事迹和性格的留下深刻印象,一生中也多次品评项羽的成败得失。  
青年毛泽东崇尚项羽的“喑呜叱咤”  
青年毛泽东于1917年4月在《新青年》第三卷2号上,发表了以“二十八画生”署名的著名的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这是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份体育文化珍宝,也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最早的文章。在该文中,毛泽东多次引用西楚霸王项羽为例。如“夫力拔山气盖世,猛烈而已”,在阐述“运动宜蛮拙”这一观点时,又说:“骑突枪鸣,十荡十决,喑呜颓山岳,叱咤变风云,力拔项王之山……”  
在这里,毛泽东其实暗用了项羽在垓下之围的最后悲壮和英勇。  
垓下之围是司马迁《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项羽被汉军逼至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汉军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四周的汉军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
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  
这就项羽的“骑突枪鸣,十荡十决”,英雄末路,尚有此神勇,实在让人神往。所以韩信评价他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毛泽东评说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是一位少年即学兵法而又不能竟学、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自杀的悲剧人物。项羽的兵败自杀的原因,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不断探究。毛泽东对此也做过深思和独到的品评。  
日,毛泽东在读《史记·项羽本纪》时批示道:“《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几天还我不迟。”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毛泽东评点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范文五: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记
㈠四面楚歌,自刎乌江,成了你最悲壮的绝唱。那滔滔
的乌江,仍旧听得到你“天将亡我”的倔强。可若没了你,
中华五千年历史谁缠绵悱恻敢呼得半壁江山摄魄震肠。
㈡项羽既是胜利的勇士,又是失败的英雄;英勇刚
烈的山峦上开放着情意绵绵的花朵;豁达宽厚的海洋中
荡漾着几道狭隘滞涩的涟漪。
㈢他残暴,但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来的实用;他强
悍,但没有刘邦手下多员虎将合起来、的力量强大;他
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
㈣泪别虞姬,演绎这缠绵排侧的儿女情长。当锋利
的剑划过她雪白的脖子,项羽的你的眼里只有她散落的
微笑,依旧倾国倾城;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
放成锋刃的湛蓝。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㈥他自信甚至迷信自己的武力和追求,他的精神世
界总是处于自然舒展的状态而很少受伦常的约束。
㈦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缺乏谋略
和视野,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苛察,自负
是他的又一大致命伤。
㈧项羽份内事,项羽挟威势强行包办,弄得怨声载道。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均浅尝辄止。在项羽眼里,“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㈨项羽,何尝不是秦朝的一朵盛开在暴虐枝头的温柔的花 。
范文六:篇一:我看项羽
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论点)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分论点) 。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项羽情感大于理智)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应是不能知人善用,不听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费人才。(对比手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篇二:失败英雄——项羽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一生的经历,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的史诗。
项羽,楚国人。他在青年时代,学书,学剑都不成,就改学兵法,但也只“略知其意”,不愿深入钻研。他少还大致,嫉恶如仇,看到秦始皇时,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怒吼。
项羽作战英勇过人,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了解赵国之围,毅然杀死宋义,取得统帅的地位。巨鹿之战,他破釜沉舟,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以一当十与秦军作殊死搏斗,终于把敌军打垮,使起义军由劣势变成优势。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号令天下,大失民心。此后,项羽也逐渐由强盛走下坡路,最后招致垓下之围的悲惨结局。
在垓下,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重重包围,兵少粮尽,只剩二十八骑,而汉骑追他的有数千之多,项羽孤军奋战,飞斩敌军,使“汉军披靡。”当赤泉追上他时,项羽“稹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后来,项羽终于寡不敌众,四面楚歌,面对这美人和名马,留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曾慷慨悲歌,却依然坚决抵抗,“溃围斩将观刈旗,”即使到了乌江,走投无路时,乌江亭长要渡他到江东区,项羽不愿让江东父老看到他兵败将亡,狼狈不堪的情景,所以拒绝渡江,宁愿自刎来结束其英雄的一生。篇三:我看项羽
一把长剑,高高举起,睥睨天下,从他握在手里的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放下,即使是面对山下逐渐紧逼的十万铁骑,因为他是西楚霸王,江东项羽。
不知道怎的,心中有一种感动,仿佛千年后的暮然回首,将项羽的身影投在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曾记否?当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战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兵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如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项羽破釜沉舟之豪气令人慨叹,然而最终却以悲剧作结,全由其性格注定。
他高傲,但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甚至一个动作,就能杀刘邦于宴上,但他没有,这不是他不知道放虎归山的危害,而是他想与刘邦光明正大决一雌雄罢了,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他孤独,但他的满腔热血里依然眷恋着他的故乡,进入关中后,手下的人都告诉他:关中土地肥沃,天府之国,可王也!然而他没有,他依旧深爱着他的江东,他的子民,于是他举兵归楚。然而一个在阴暗角落里盯着他的人看到了希望,这人是刘邦。
他天真,但天真里却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与刘邦相比,项羽简直就是一个孩子,天真而乐观的孩子。在他生命结束的前夕,他到了一个地方,迷路了,问一个当地人怎么走?那人告诉他:向左。于是,项羽向左去了,竟然陷落在一片沼泽里。再取道回来,败局已定。如此,刘邦的军队才得以追上来。容易受骗的项羽,保持着一颗天真的童心。兵败乌江之时,他斩了汉军一将一尉及数百人。死神已经悬在头顶,他却在末路之际谓其身旁二十八骑曰:“何如?”每每读到此,总是感叹,他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天真的孩子。
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潮流”的,项羽则“不合时宜”。随着项羽的死,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在此后历史长河中,光明磊落者被嘲笑,阴险毒辣者被称颂,“兵者,诡道也”?
乌江流水,留下了项羽的遗憾,也让我有了复杂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动多于惋惜,抑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觉得他不该如此消亡,不该龙袍加身。我还是敬佩他,他无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美名,他把自己的前景放归天下,留下的每一滴鲜血都在滋润着他的梦想。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刘邦,但我只是漫漫历史长河的一位小小过客,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澎湃,我都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
项羽手中利剑划破长空,给英雄的一生画上了句号。他的血流入乌江,江的那边,是他起兵的地方,是他曾经守护过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乌江倒抽一口气,霎那间改道,为之呜咽,为之汹涌澎湃,浊浪翻腾。只是未曾唤醒沉睡中的西楚霸王……篇四:写给我心中的项羽
当日,你见秦王出游,大胆说出“必可取而代之”。也许当时你被别人视为疯子,看作痴人。殊不知这是一种豪情,一种理想,一种男儿当存的抱负。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你涌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你是历史的典范。你英勇,你无畏,你威武,你战无不胜。你就是传奇。表面的光鲜,孰知背后的心酸。在无数个日落西山,你在霞光的映衬下舞到天昏地暗。累了,倦了,还要继续,始终坚持。或许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该放下。为了成功,你执着的付出。  眼看着就要进军咸阳,岂料半路又杀出个刘沛公。你勃然大怒,扬言要击破沛公军。人们喜忧参半。沛公自然畏惧,亚父则倍感欣慰。但他们都不了解你所愤怒的不过是被信任的人出卖。那日,鸿门设宴。亚父怒斥“竖子不足与谋”。也许没人知道,你是故意放走沛公。人们说你这是没有政治远见。那是他们不知道“真情自在人间”。谁说的天下者就一定得落得个“背信弃义的美名”呢。沛公是一个威胁,但当日的兄弟情谊难不成是假的吗?为何别人无情,自己就一定得无义。做人不能有自己的原则吗?自古统治者就是不是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适合做君王了吗?不是吧!
自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人们说你是暴君的时候,他们却没想到你的温柔。当日“霸王别姬”,千古流传。你的柔情分明千古流芳,人们却还是昧着良心说你的残暴。其实他们不配说你。身处乱世,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想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操控命运吧。那为何又要责怪你呢?为你的柔情不平。  最终,你还是顺了“天下人”的意。你败了,为了你的“江东父老”为了天下人,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嘲笑你输不起。千万人责怪你不东山再起。他们不懂,不懂啊。其实,你无比勇敢。为什么打仗?为天下安宁。那战争又带给了人们什么?动荡不安。难道要说“我为了天下百姓而祸害苍生”?这不是很可笑吗?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能做到这样的胸怀天下。所以你不懦弱,相反你无比伟岸。  时光匆匆流逝。项羽,尽管你已化为了一片尘埃,但你的男儿气概,你的英雄本色会一直延续。人们对你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传奇。项羽,我敬重的真英雄!篇五:项羽,我想对你说
“沉睡了千年的身躯,从腐枝枯叶里苏醒”,我追随着萧声与马蹄,找寻你远古的身影――
自年少时,你就与众不同!熟习兵法,力能扛鼎。后来,你与范增连下秦城,以摧枯拉朽之势破强秦。“西楚霸王”,所向披靡,英雄风采,举世传诵。于是,你,项羽,便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
但,在鸿门宴上,你却败了。宽容与大度,被视作“妇人之仁”,难耐英雄气短!虽然没有烽火猎猎,又不伤一兵一卒,但是在权谋之争中,你已经“败”得彻头彻尾。范增怒呼:竖子不足与谋!你,那时难过吗?
后来,楚汉争霸,狼烟四起,征战杀伐,连年不休。矛盾重重,处处是阴谋与陷阱!你疑范增,兵败如山倒;你别虞姬,四面楚歌……然而,你又是那么的英雄气概!你拒绝逃命的快船,你拒绝同情与宽容,你拒绝拥有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等世俗中的权谋与机变的“智慧”!你不屑卑鄙龌龊,你更不
范文七:评价项羽的作文(一)  说到项羽,有生而发的一种敬畏和同情之感。不知为什么,刘邦和项羽之间,我更倾慕于项羽,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为缱绻动人,大师,结局究竟是悲凉的,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是无限的惆怅和悲凉。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帝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气候,举拳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越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手东西,往来翕手,未知疲倦,他很讲信用,只因允诺项伯善待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夫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吴江自刎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而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面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摄的,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  他也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英雄,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也爱美人,项羽是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爱景山,他有南征北战,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以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有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如此欢心。这处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  两军交战,拼死一搏,所当所迫,所击者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誓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的,官员也秉持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前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系,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事例比比皆是。为什么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慨,让我伤感。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的所评价着。  评价项羽的作文(二)  当日,你见秦王出游,大胆说出“必可取而代之”。也许当时你被别人视为疯子,看作痴人。殊不知这是一种豪情,一种理想,一种男儿当存的抱负。果然,你年轻有为,迎着狂风暴雨,逆着历史的潮流,你涌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你是历史的典范。你英勇,你无畏,你威武,你战无不胜。你就是传奇。表面的光鲜,孰知背后的心酸。在无数个日落西山,你在霞光的映衬下舞到天昏地暗。累了,倦了,还要继续,始终坚持。或许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该放下。为了成功,你执着的付出。  眼看着就要进军咸阳,岂料半路又杀出个刘沛公。你勃然大怒,扬言要击破沛公军。人们喜忧参半。沛公自然畏惧,亚父则倍感欣慰。但他们都不了解你所愤怒的不过是被信任的人出卖。那日,鸿门设宴。亚父怒斥“竖子不足与谋”。也许没人知道,你是故意放走沛公。人们说你这是没有政治远见。那是他们不知道“真情自在人间”。谁说的天下者就一定得落得个“背信弃义的美名”呢。沛公是一个威胁,但当日的兄弟情谊难不成是假的吗?为何别人无情,自己就一定得无义。做人不能有自己的原则吗?自古统治者就是不是人间烟火的代名词,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就不适合做君王了吗?不是吧!  自古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在人们说你是暴君的时候,他们却没想到你的温柔。当日“霸王别姬”,千古流传。你的柔情分明千古流芳,人们却还是昧着良心说你的残暴。其实他们不配说你。身处乱世,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想必没有谁愿意被别人操控命运吧。那为何又要责怪你呢?为你的柔情不平。  最终,你还是顺了“天下人”的意。你败了,为了你的“江东父老”为了天下人,你彻彻底底的败了。无数人嘲笑你输不起。千万人责怪你不东山再起。他们不懂,不懂啊。其实,你无比勇敢。为什么打仗?为天下安宁。那战争又带给了人们什么?动荡不安。难道要说“我为了天下百姓而祸害苍生”?这不是很可笑吗?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能做到这样的胸怀天下。所以你不懦弱,相反你无比伟岸。  时光匆匆流逝。项羽,尽管你已化为了一片尘埃,但你的男儿气概,你的英雄本色会一直延续。人们对你的误解终将随风而去,剩下的将是不朽的传奇。项羽,我敬重的真英雄!  评价项羽的作文(三)  当他将沉重的利刃举到颈边,当他消失在滚滚东去的浪花声中,当鲜血染红了半边的云彩,英雄哀喊,乌骓悲鸣。他要完成的千秋伟业,他要把“项羽”二字刻在帝王册上,然而,四面楚歌涌过脑海,曾经拔剑举鼎的豪迈瞬间化为无奈。  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项羽应成为真正的霸王。  提起楚汉之争,大家都会欣赏刘邦,欣赏他的用人之道。我却欣赏项羽,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不仅如此,他的心直口快,有情有义也应为人们所称赞。  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这是优柔寡断吗?不。是因为他答应过项伯要好好对待刘邦,以至范增再三提醒,项羽都默然不应。如此守信,难道不应为他喝彩。当樊哙闯入帐中,项羽不仅不治樊哙的罪,反而好好对待他。如此真性情,难道不应为他鼓掌。  而刘邦,在一次逃避项羽追击时,()竟狠心抛下了他的妻儿老小。项羽呢,他决不会做出这种事。在他失败后,在军帐中问他的爱妃虞姬,该怎样安置她。虞姬泪流满面,拿起项羽的刀自尽了。项羽不及阻止,只好看着曾杀敌无数的宝刀竟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乌江畔,他不忍杀了追随多年的坐骑,一人下马与敌人斗争,身受重伤。最后,他的坐骑见主人已死,也跳入江中。如果项羽无情无义,他的爱妃、坐骑会无怨无悔的追随他吗?  只是,项羽啊,项羽,你为何不肯过那江东呢?如今,陪伴你的只有呜咽的滔滔江水,而你的业绩呢?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被你一刀抹杀,你的死,又换回了什么呢?只有江东子弟背负的辛酸与泪水罢了。  但我忘记的是你四面楚歌的窘迫,铭记下来的是你的霸气,你的大度与你的痴情。  项羽,一个英雄,一个无愧于“鬼雄”之称的英雄。 *
我心目中的项羽作文 *
写项羽的作文 *
我眼中的项羽
范文八: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
《乌江亭》(王安石)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
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范文九: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后)头衔的人。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弱则怜的妇人之仁。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文十: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题乌江亭》(杜牧)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了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该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
《乌江亭》(王安石)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
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只好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现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请您收下。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壁,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项伯为什么护着沛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