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印度片将怎么打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关于爱因斯坦“第四次世界大战”那个名言“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怎么打.但是我却知道第四次将如何打:用棍棒和石头.” 就是这句话,想请教一下这句话的详细信息(什么时间、什么背景说出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等等详细些)3Q了.
shfkieyrn01212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1945年7月,美国成功试爆世界上第一颗yzd,人类由此进入核武器时代.参与研制的主力科学家奥本海姆以印度诗句表达了他的复杂心情:“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 二战结束后,曾有人问爱因斯坦,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使用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科普读物闪耀理性之光灾难文学拷问文明困境
09:42:32 来源:   
关键词: 文学本质 文学作品 人性的污点 鸿蒙初辟 灾难
内容摘要: 《日本沉没》并非一本简单虚构灾难、渲染恐怖的小说,而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民生感、不乏励志精神的作品。日前,日本推理界最具争议最有话题的作家、梅菲斯特奖获得者清凉院流水的作品《日本灭绝计划》(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正式引进中国。
  策 划
  “核危机”掀起“核安全”出版热潮
  ■核心提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自20世纪以来,《哈姆雷特》中的这句经典独白,似乎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一切有关人类繁衍与文明进程的话题上。理所当然的,也包括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与核泄漏危机。
  此次危机诱发“抢购碘盐风波”,第一次让中国公众切身感受到“核危机”阴影导致的心理重压。尽管国内外多名核安全专家都表示,日本的核泄漏暂时不会波及国内,但此次事件还是暴露出中国公众对核问题认知上的空白。日前,聚焦“核危机”和探讨“核安全”的图书相继出版,在危机叩门之时,它们为广大读者普及“核”常识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与此同时,与灾难相关的各国文学作品,如日本作家小松左京代表作《日本沉没》、以核战为背景的2007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路》,成为中国读者争相阅读的热门书籍。这批灾难文学作品以艺术化的形式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普遍性的精神恐慌和心灵创伤。尽管在这些虚构的作品中无法为人们提供化解、应对灾难的实际途径,却以独有的诗性关怀迫使人思考生命中难以预测的磨难,以及不可或缺的尊严。
  非虚构篇
  1945年8月,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受核弹攻击,全世界首次看到了核武器的破坏力。此后,核威慑一直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游荡,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 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掉了。”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随着全球核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趋势不断升温,人们对核武器空前破坏力的深深忧惧,也与日俱增。学者们更是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早在此次日本核泄漏事件之前,核能原理、核安全、核危机等,已成为国内外出版界的关键词。
  “核”来不怕  科普读物撩开“核”的神秘面纱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核”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工业、农业、医学……随处可见到“核”的身影。那么,原子核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它又有什么奥秘?核裂变的原理是什么?对人体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卢盛甲的《核世界的奥秘与人类》(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为人们撩开“核”的神秘面纱。
  自化学家居里夫人成为死于核辐射的第一人起,核技术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把永恒的双刃剑,既是新能源的福音,也是恐慌的肇端。日本福岛核危机发生之后,互联网和媒体上掀起的核辐射大讨论和“辟谣”热潮,使人们意识到普及公众对核辐射的认识及防治知识,避免不必要误解与恐慌,是多么的迫切。
  由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著名放射医学专家吴锦海、顾乃谷主编的《“核”来不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要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核能、什么是核泄漏事故、核泄漏事故的特点、核辐射通过哪些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核泄漏事故时为什么要进行环境监测、事故中会释放哪些放射性污染物、核事故时的公众防护措施,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 历史上的核泄漏事故等公众关心的知识。
  朱继洲和单建强合编的《核电厂安全》(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版)以压水堆型核电厂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论述美国三里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30多年来,压水堆核电厂设计和研究、制造和运行、监管和评价中关于核安全的主要课题。
  刚刚出版的《核辐射安全防护知识问答》(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全书采用问答形式,围绕历史上的核事故回顾、认识核能与核电站、了解核辐射和核泄漏、核辐射如何防护等四大目前受到高度关注的焦点,引领大众在回溯日本核泄漏灾难的同时,深入了解此次事件对我国的影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安全性能,我国的核电站最新情况,核辐射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危害程度、对人体的影响、如何识别和防护等,希冀拨开笼罩在大众头上的核辐射危害疑云,扫清因不明真相而产生的不必要恐慌,引导民众树立对此次事故正确和积极的行为态度。
  另一方面,有关国外主要核突发事件及其医学应急响应与救治的书籍,包括顾乃谷和吴锦海主编的《核(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由刘素刚和艾辉胜合编的《核与辐射医学防治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版)、王秉杰主编的“核与辐射科普知识”系列丛书(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邹飞等主编《核化生恐怖医学应对处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版)、丁洪林编著的《核辐射探测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夏治强主编的《反核化生爆恐怖――― 威胁?防范?处置》(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揭秘核武器  核王国谁主浮沉
  与核能、核电紧密相连的,是核武器与核战。由罗青等编著的《黑色档案:世界核危机揭秘》(长虹出版公司2001年版)不惜笔墨,尽可能地将过去几十年核武器的发展历程公诸于世,并将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与迫于无奈的层层抉择和盘托出,客观纪实、严谨朴实、通俗翔实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同时,曲折的战争风云、多变的世界环境及书中闪现的睿智思索,都会让人掩卷深思。
  “现代战争的秘密”丛书之三、周成林和钟伟合著的《核战的秘密》(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则详细地论述了现代核战的秘密,内容包括核危险有多少;核战离我们并不遥远;群雄逐鹿,核王国谁主沉浮等,令人历历在目。
  黄甫生等编著的《核危机秘闻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面、系统地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7次冲突中的核危机,其中包括:朝鲜核危机、奠边府核危机、金门马祖危机、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核危机、中苏冲突中的核危机等等。
  核武器的扩散问题、核军备控制问题,一直是战后国际关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议题之一。今年3月10日,中国首部“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全球核态势评估报告()》(时事出版社2011年版)在北京正式发布。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军控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对过去一年全球核领域发生的事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这是中国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次公开发布有关全球核态势的评估报告。
  在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机制建立与维护问题上,国际社会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这些政策、措施被统称为“核不扩散机制”。赵恒的《核不扩散机制历史与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值得一读的还有《普遍履约:全新的核安全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原为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的研究报告。其核心思想是:综合各种手段,针对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从而达到“普遍履约”的全新核安全战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在未来核政策上的态度。
  文学篇
  当科普类读物以理性视角审视核危机的同时,文学作品也在以人文视角时刻关注着地球家园的安危,且绝不仅限于灾难发生之后,如同捷克哲学家科西克所言―――“平日断裂处,历史呈现”。灾难文学从历史上可追溯到神话和史诗的年代,到了20世纪优秀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阿尔贝?加缪的《鼠疫》(上海译文出版社)、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核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等事件将核问题引入了文学的视野,产生了大江健三郎的随笔《广岛札记》与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等作品。然而文学的内核是人,文学最终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境遇,核问题只是探讨和表现这一思考的平台和载体之一。无论是鸿蒙初辟时的大洪水,中古时代的瘟疫,亦或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现代社会,乃至笼罩全球的核危机阴云,在这些文学杰作之中,灾难从不曾将人类真正摧毁,而是留下耐人反复咀嚼的精神馈赠。
  频繁虚构“灭绝” 凸显忧患意识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保已然成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灾难文学本质上是文学家对人类生存环境倍感焦虑的产物。在处于地壳运动活跃带、地震海难多发地的日本列岛,灾难文学尤为丰产。其中典型代表,当属小松左京于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小说虚构了一场由于地壳变动所致的毁灭性的灾难,包括地震、海啸、陆地沉入海中等,被誉为此次日本世纪大地震的惊世预言。
  《日本沉没》并非一本简单虚构灾难、渲染恐怖的小说,而是一部具有强烈的民生感、不乏励志精神的作品。书中,在没有土地避难,没有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全日本动员起来背水一战的场景,感人至深。同类题材的作品还有高岛哲夫的《M8》、《海啸》,石黑耀的《死都日本》、《震灾列岛》等,无不以浓烈的忧患意识,为日本政府和民众敲响未来灾难的警钟。
  日前,日本推理界最具争议最有话题的作家、梅菲斯特奖获得者清凉院流水的作品《日本灭绝计划》(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正式引进中国。人口消失,城市被大水淹没,恐慌在人群间蔓延……书中所描绘的末日场景令人胆寒,然而与传统的灾难类型图书不同,一切灾难的源头不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而是一批环保人士为推行极端理念而人为制造的阴谋。《日本灭绝计划》中所表现的先锋危机意识,在日本社会各界引起巨大争论。尽管如此,作品中的核心观点不可否认―――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刻不容缓,否则整个人类必将面临更加严酷的考验。
  如果说以天灾为背景的灾难文学,包含着对人类意外丧失家园的隐忧,那么以“人祸”之巅峰――― 核战为题材的作品,将绝境之中善恶的交锋、人性的污点、文明的坍塌表现得更为分明。在2007年荣获普利策小说奖的《路》中,作者科马克?麦卡锡便描绘了核子战争爆发后,地球沦为一片废墟时的景象。在孤绝荒凉的世界末日,幸存下来的人为了挣扎求生,慢慢丧失人性,像动物一样自相残杀。小说描述了一对父子在去往南方的求生之路上的经历。他们约定“任何时候都不变成坏人”,却一路上不断地目睹着人性和道德的崩毁。整部作品笔法简练之极,通篇洋溢着一种残酷的诗意。
  伤痛与治愈 爱还是可能的
  伤痛与治愈也是灾难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去年,随着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上映,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余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人们提供了一份真实中的灾后心灵写照。主角王小灯和同胞弟弟在地震中一起被压在水泥板下,由于只能救起一个人,妈妈选择了她的同胞弟弟。幸存下来的王小灯对地震中的经历一直无法释怀,直到故事结尾她回到唐山再次见到母亲“余震”才得以终结。
  村上春树200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收录的6篇小说皆以1995年阪神大地震为背景,以冷静克制的笔调,描写了灾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探讨灾难带给人心的持久创伤以及治愈的可能性。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死亡很容易让活着的人对生活产生一种“失重感”。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亲历地震,但他们却因地震潜移默化中施加给全社会的影响,而被迫重新审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意义。主人公在经历了空虚、幻灭、求索、憎恨、困惑、抗争之后,终于抵达了一个温暖的出口:唯有对生的珍惜,方能修补死带来的虚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在《失明症漫记》描述了一场由抽象的“失明症”激发的无形灾难。政府惶恐地将失明者关进疯人院,希望通过隔离而令他们“消失”。被关押的失明者在惶恐中度日如年,终于在一伙盲人强盗入院后,彻底放弃了生而为人的原则底线。狱霸们垄断了食物,要女人用身体交换。最终,道德良心抵御不了活下去的欲望,男人们在低低的抽泣中毫不犹豫地咬向面包。女主人公――― 一个弱小的医生的妻子,为了给同伴换取食物和生命,坦然步向罪恶的洪流……
  萨拉马戈曾表示:“真正可怕的不是绝望,而是对绝望的无动于衷。”他相信的是:“再坏,总还有一丝可能……无论如何,爱还是可能的。”人如何在严酷的环境和命运的高压之下,守护内心的火焰,以人性之光驱散灾难的阴霾,以爱的暖流浸润灵魂的荒芜,这才是灾难文学中最扣人心弦之所在。
  专题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特邀作者 潘启雯 王笑迪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图文】爱因斯坦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全世界科学家一致公认:他的天才思想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炫目的技术革新,100年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2000年的总和。计算机、人造卫星、通讯技术、激光、电视和原子能,无一不与他所揭示的理论有关。”
――李政道
大小:1.3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世界正走向第三次世界大战?
来源于 BWCHINESE
作者:国际问题分析员
他们需要战争,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战争。世界似乎正在逐步走上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道路。
当前全球社会已经处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中,只不过这次大战不是既往的钢铁炸药人肉鲜血的常规热战,而是第一次的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大战!世界似乎正在逐步走上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道路。
北约对俄罗斯的围堵越来越紧,在欧洲这个舞台上,把一个美国历届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从&冷战&开始以来就在追求的根本政治目标发展到了极致。在此基础上还不得不提到美国政府宣称的经济战。
世界大战一直是目前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第三次世界大战,为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下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全球各地忽冷忽热的紧张局势,人们暴露出对半个多世纪总体和平后爆发世界大战的忧患意识。
经济战在大国博弈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经济战可以破坏敌方经济基础,削弱战争潜力,对敌方战斗力发挥釜底抽薪的作用。经济战还可以突破敌方心理防线,瓦解敌方斗志,发挥瘫痪其军心民心的作用。
西班牙《起义报》报道,2009年以来,在美国的&战争分析实验室&里举行过多次特殊的兵棋推演。实验室里不仅将领云集,还有数十位华尔街银行家。
他们分别扮演美国、俄国、中国、亚太周边国家以及恐怖组织,模拟中国大规模减持或者抛售美国国债背景下各自的反应。
这一系列兵棋推演由军方组织,起因是美国军方越来越担心中国掌握的巨额美国国债可能成为中国打击美国的&杀手锏&武器,有可能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古代军事家孙子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句话实际上阐明了一个道理: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力量对比关系是战争进程与结局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历代军事家都苦思冥想寻觅良策,甚至不择手段,致力于削弱敌方而壮大己方的经济力量。经济战不仅成为战争的前奏,而且贯穿战争的全程,成为武力战的坚强后盾和重要支撑。
北约从25年前加快了攻势,恰好是1989年柏林墙倒塌的时候。那时美国总统老布什和德国总理科尔都向时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表示,北约一定会遵守二战结束时与莫斯科和《华沙条约》缔约国之间达成的有关北约边界的协定。但是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这一承诺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认为,乌克兰危机首先是北约东扩导致的直接后果,其次也是欧盟计划从经济上吸纳乌克兰,从而从&后门&深入俄罗斯这一政策导致的结果。因此米尔斯海默认为,乌克兰危机完全是西方的过错。
就好像以上的这些做法似乎还不足以加剧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并在欧洲挑起一场战争,美国国会又通过了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措施。
在新一轮经济制裁措施基础上,白宫的政策让石油价格下跌至原来的一半,其明显目的就是削弱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三国的实力,并给石油输出国组织以致命打击。
俄罗斯的新型核武器会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吗?俄罗斯的回答当然是Yes。普京曾放话,会研制出新型核威慑来对抗美国和北约。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到了。
如今,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比我们和北约的都要好。北约成员国只有260个掉漆的战术核武器,分布在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土耳其。美国有200颗核弹,法国有60颗原子弹。
但俄罗斯没有参加今年的核安全峰会,并且正在抵制美国主持的2016核安全峰会。在上周的G20会议上,当各国领导人就乌克兰问题喋喋不休时,普京只是默默站起来,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些行为,不像是困兽之斗。
2014年3月,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之后,西方国家立即对俄采取制裁措施。特别是把俄罗斯银行列入制裁名单,标志制裁进入了经济领域。
正如之前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所言,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华盛顿采取了荒唐的&政权更迭&策略以期终结普京政府。
经济战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具有武力战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经济战可以破坏敌方经济基础,削弱战争潜力,对敌方战斗力发挥釜底抽薪的作用。经济战还可以突破敌方心理防线,瓦解敌方斗志,发挥瘫痪其军心民心的作用。
科索沃战争中,虽然南斯拉夫充分显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曾经演绎过人盾护桥的悲壮活剧,但北约最终还是破坏了南联盟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达到了动摇南联盟人民的战争意志,不少南联盟人沦为难民,心理防线被瓦解,最终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打响了吗?广告商和帝国的好友们并不这么认为,但教皇方济各却多次强调了这一点。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曾经的看法:&战争不仅仅是战场和战斗行为本身,而且还有始终对战争掌握的明确的支配权。&
可能有人会因此真的怀疑美国现在是否已经掌握了对战争的&明确的支配权&?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了战争,或者已经处在战争的前夕?
霍布斯所说的这个&支配权&不是小事,它依靠的是不断地销售和摧毁武器,并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金融军工产业&以创造巨大的利润。为此就需要发动战争,战争规模越大,利润也就越丰厚。
在这个巨大的骗局中就是无法避免的战争&&用来滋养&金融军工产业&的引擎。一个和平的世界对美国军事凯恩斯主义来说无异于巨大的灾难。
他们需要战争,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战争。如果没有,他们会负责创造,为此他们培养了无数具备执行这一行动的高度专业的人力资源。
于是二战结束后美国不间断地发动战争: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伊拉克、阿富汗,现在可能是对俄罗斯,明天还有可能对中国。
历史证明,全球所有的地缘政治变化都伴随着战争。正如爱因斯坦曾经所言,现在唯一的区别是&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只能拿着木棍和石头打&。
编辑:m.ywan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三次世界大战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