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役石亭之战有何影响

三国著名战役
三国著名战役
范文一:三国著名战役地图三国著名军事战役简介 三国时期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所以军事斗争便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三国时期战役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军事战略战术运用之广,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罕见的,下面二十八幅军事地图只是汉末三国时期无数军事战役的一个缩影,现简述如下:1.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概况图2.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3.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扬之战示意图4.官渡之战示意图5.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6. 官渡决战前曹操击破刘备之战示意图7. 袁绍屯军延津期间作战指导要图8. 袁曹官渡之战战役经过及夜袭乌巢示意图9. 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示意图10.孙策渡江前江东扬州地区郡守割据形势略图11.孙策开拓江东之战经过示意图12.赤壁之战示意图13.赤壁之战曹军与孙刘联军战略部署示意图14.赤壁之战战争结局示意图15.三国鼎立图16.刘备袭取益州作战经过要图17.樊城、江陵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18.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19.夷陵之战吴军的战役部署要图20.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21.诸葛亮安南进军路线示意图22.诸葛亮五次攻魏进军路线示意图23.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24.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25.蜀军边防部署及魏军进攻布势示意图26.魏灭蜀之战示意图27.魏灭蜀之战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28.晋平吴之战晋军战略部署及作战经过示意图本页地图及文字说明转引自:1.《中国军事史》王蜀生等编 2.《三国军事史》余大吉著原文地址:三国著名战役地图三国著名军事战役简介 三国时期是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统一,所以军事斗争便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三国时期战役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军事战略战术运用之广,在中国军事史上是罕见的,下面二十八幅军事地图只是汉末三国时期无数军事战役的一个缩影,现简述如下:1.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概况图2.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形势图3.曹操对袁术、张绣、吕布、张扬之战示意图4.官渡之战示意图5.官渡之战中曹操防御部署要图6. 官渡决战前曹操击破刘备之战示意图7. 袁绍屯军延津期间作战指导要图8. 袁曹官渡之战战役经过及夜袭乌巢示意图9. 曹操肃清袁氏在北方残余势力及北征乌桓示意图10.孙策渡江前江东扬州地区郡守割据形势略图11.孙策开拓江东之战经过示意图12.赤壁之战示意图13.赤壁之战曹军与孙刘联军战略部署示意图14.赤壁之战战争结局示意图15.三国鼎立图16.刘备袭取益州作战经过要图17.樊城、江陵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18.夷陵之战陆逊反攻示意图19.夷陵之战吴军的战役部署要图20.夷陵之战吴蜀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21.诸葛亮安南进军路线示意图22.诸葛亮五次攻魏进军路线示意图23.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24.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25.蜀军边防部署及魏军进攻布势示意图26.魏灭蜀之战示意图27.魏灭蜀之战两军作战经过示意图28.晋平吴之战晋军战略部署及作战经过示意图本页地图及文字说明转引自:1.《中国军事史》王蜀生等编 2.《三国军事史》余大吉著
范文二:三国演义几个著名战役分析1、赤壁之战、势力军队位置:刘琦军队驻扎在江夏,刘备军队驻扎在夏口,周瑜军队驻扎在鄱阳湖,后来主力移到柴桑,孙权在柴桑 ,曹操主力军队驻扎在三江口以及赤壁以北,这里曹操军队的位置特别说明一下:曹操军队南眺南屏山,东视柴桑 之境,西面是夏口,西北是乌林。夏口的刘备军队与刘奇为倚角之势,两刘军队与周鱼军队成首尾响应之势。、双方第一次接触是三江口之战却说曹操知周瑜毁书斩使,大怒,便唤蔡瑁、张允等一班荆州降将为前部,操自为后军,催督战船,到三江口。早见东吴船只,蔽江而来。为首一员大将,坐在船头上大呼曰:“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蔡瑁令弟蔡□前进。两船将近,甘宁拈弓搭箭,望蔡□射来,应弦而倒。宁驱船大进,万弩齐发。曹军不能抵当。右边蒋钦,左边韩当,直冲入曹军队中。曹军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习水战,大江面上,战船一摆,早立脚不住。甘宁等三路战船,纵横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战。曹军中箭着炮者,不计其数,从巳时直杀到未时。周瑜虽得利,只恐寡不敌众,遂下令鸣金,收住船只。此战已经可以看出来曹操的军队水战能力远远不如周瑜军队,甚至是两刘军队。、两个决定胜利的地点————南屏山、三江口七星坛诸葛祭风的地点就在南屏山;赤壁之战的第一把火就在三江口点燃的。、周瑜军队大破曹操军队,而刘备军队已经埋伏好了。曹操原来指望合淝的军队救援,谁知道孙权和陆逊已经率领军队在合淝路口堵住了去路,曹操没有办法。只好逃往彝陵了,在乌林又遭到甘兴霸、吕蒙的追击和埋伏,曹军被分割成几十部分,十几名大将保护着曹操突围。这个时候曹操的逃走路线应该是:合淝方向被陆逊卡住了,只能走襄阳了,由乌林、华容、南郡、彝陵、襄阳而回许昌。而在华容,关公放走了曹操,由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初具雏形了。2、水淹七军以及走麦城、关公攻占了襄阳,曹仁死守樊城,于禁军队驻扎在樊城北十里的一座山,地点叫罾口川,于禁军队驻扎地点的错误选择是于禁军队失利的关键因素。罾口川的旁边就有两条河流,如此一来,也给水淹七军提供了方便。、于禁军队没有决战的心态是导致失败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这个于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庞德搦战十余日,无人出迎,乃与于禁商议曰:“眼见关公箭疮举发,不能动止;不若乘此机会,统七军一拥杀入寨中,可救樊城之围。”于禁恐庞德成功,只把魏王戒旨相推,不肯动兵。庞德累欲动兵,于禁只不允,乃移七军转过山口,离樊城北十里,依山下寨,禁自领兵截断大路,令庞德屯兵于谷后,使德不能进兵成功。、于禁的固执导致了严重的结果。却说魏军屯于罾口川,连日大雨不止,督将成何来见于禁曰:“大军屯于川口,地势甚低;虽有土山,离营稍远。即今秋雨连绵,军士艰辛。近有人报说荆州兵移于高阜处,又于汉水口预备战筏;倘江水泛涨,我军危矣,宜早为计。”于禁叱曰:“匹夫惑吾军心耶!再有多言者斩之!”成何羞惭而退,却来见庞德,说此事。德曰:“汝所见甚当。于将军不肯移兵,吾明日自移军屯于他处。”如果于禁听从督将成何的建议,那也就不会发生悲剧了。PS:难道是因为督将成何的名气不够大?、关公的妙计以及大雨天气致使水淹七军的结果。最终结果,督将成何、庞德牺牲,于禁投降。、此时关公水淹七军之后,继续围攻樊城,徐公明率军队救援樊城。与关公军队对峙。、吕蒙军队驻扎在陆口,此时趁机占领了荆洲,而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也随即投降。至此公安、南郡皆被吕蒙军队接管,关公失去后方的粮食供应,离败不久矣。、关平屯兵在偃城与围攻樊城的关公成响应之势。晃即差副将徐商、吕建假着徐晃旗号,前赴偃城与关平交战。晃却自引精兵五百,循沔水去袭偃城之后。且说关平闻徐晃自引兵至,遂提本部兵迎敌。两阵对圆,关平出马,与徐商交锋,只三合,商大败而走;吕建出战,五六合亦败走。平乘胜追杀二十余里,忽报城中火起。平知中计,急勒兵回救偃城。正遇一彪军摆开,徐晃立马在门旗下,高叫曰:“关平贤侄,好不知死!汝荆州已被东吴夺了,犹然在此狂为!”平大怒,纵马轮刀,直取徐晃;不三四合,三军喊叫,偃城中火光大起。平不敢恋战。徐公明攻占了偃城之后,与樊城的曹仁军队前后夹击,大败关公军队,关公军队退军襄阳,半路听闻公安、南郡已经被吕蒙接管,大惊。在攻打荆洲失利后,被迫撤到麦城。、关公死守麦城,又等不到上庸军队的救援,只好冒险突围,被马忠所擒。3、火烧连营、刘备军队驻扎在彝陵,老将黄忠中埋伏阵亡,好象是不祥之兆。、刘备领陆军、黄权领水军总共8路大军进攻猇亭,吴军败,甘宁被杀。刘备军队占领猇亭。从地图可以看出来,猇亭与彝陵被长江所隔离,刘备的军队虽然占领了猇亭,但是实际上也等于被长江断了退路了。、潘章、糜芳、傅士仁、马忠被杀,从根本上断绝了两家和议的可能性。、陆逊、徐盛、丁奉奉命到猇亭战场与韩当、周泰合作,陆逊为统帅。此时彝陵被孙恒所占领、陆逊不派军队救援被围攻的孙恒,也不出战。刘备把军队移于林木阴密之处,终于上了陆逊的当了,刘备轻敌。、吴人善于火攻,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国鼎立;猇亭一把火却烧尽了蜀国的气数。、得赵云搭救,刘备退到白帝城。孙权不得于降魏。、曹仁趁机进攻濡须口,濡须口守将朱桓死守成功;曹真、夏侯尚进攻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曹军大败。魏、蜀、吴三家均停止交战。、刘备托孤,一代枭雄归西。4、官渡之战、两军未战先损将,田丰、沮授这样优秀的人才袁绍都不稀罕,竟然把这两个人下到监牢里,可见袁绍是极其傲慢。、交战初期,河北军队占了上风。河北大军七十万,东西南北,周围安营,连络九十余里。如此壮观的场面,只有后来的赤壁曹军可以相媲。河北名将张郃、高览与曹军许褚、张辽对对碰,四将打了四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军冲阵未遂,被审配指挥的弓弩手射杀而败走。、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曹操军队死守官渡军寨。如果官渡失守,那么许昌也将失守,那么袁绍可能就会得到汉献帝,那么袁绍将成为诸侯之首,执天下之牛耳。所以官渡之战成了天下大局的关键战役。、精彩的防守战。袁绍于各寨内选精壮军人,用铁锹土担,齐来曹操寨边,垒土成山。曹营内见袁军堆筑土山,欲待出去冲突,被审配弓弩手当住咽喉要路,不能前进。十日之内,筑成土山五十余座,上立高橹,分拨弓弩手于其上射箭。曹军大惧,皆顶着遮牌守御。土山上一声梆子响处,箭下如雨。曹军皆蒙□伏地,袁军呐喊而笑。曹操见军慌乱,集众谋士问计。刘晔进曰:“可作发石车以破之。”操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着土山上云梯。候弓箭手射箭时,营内一齐拽动石车,炮石飞空,往上乱打。人无躲处,弓箭手死者无数。袁军皆号其车为“霹雳车”。由是袁军不敢登高。审配又献一计:令军人用铁锹暗打地道,直透曹营内,号为“掘子军”。曹兵望见袁军于山后掘土坑,报知曹操。操又问计于刘晔。晔曰:“此袁军不能攻明而攻暗,发掘伏道,欲从地下透营而入耳。”操曰:“何以御之?”晔曰:“可绕营掘长堑,则彼伏道无用也。”操连夜差军掘堑。袁军掘伏道到堑边,果不能入,空费军力。双方各有死伤,处于对峙阶段。、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这个时候荀或寄了一封信给曹操,建议曹操死守,曹操在战局这么被动的情况下竟然也采纳了荀或的意见。单是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曹操与袁绍在用人方面的区别,曹操能容人,袁绍不能容人,所以袁绍后来失败了也怪不了别人。PS:袁绍战败后竟然把田丰杀了,真不知道他脑子是否有问题?、袁绍曹操均在官渡,官渡后面就是黄河。过了黄河就是乌巢,即是河北军队的粮草存放地。这个时候袁绍竟然做出了两个错误的调动,第一个,把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派去守乌巢。淳于琼与袁绍其实是老朋友关系了,当年都是八校尉,难道袁绍认识淳于琼这么久了,也不知道淳于琼的个性么?派这么一个喜欢喝酒误事的淳于琼去守乌巢,可见袁绍在用人上的确有很大的问题。第二个才是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审配派回邺城都督粮草。把这么一个善于谋略的人派回去,也直接造成了后来的失败。审配回邺城了,只有郭图在袁绍身旁出主意了,而恰恰就是这个郭图所出的馊主意导致了袁绍军的失利。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惇、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比及接应军到,曹操又从背后杀来,四下围住掩杀。张郃、高览夺路走脱。郭图恐张郃、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郃、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绍曰:“何出此言?”图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看看这个狗头军师郭图,太自私了,为了一己私利,竟然如此陷害张、高二人。如果审配在的话,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了。、曹操佯攻邺城、黎阳,袁绍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这个时候在官渡的河北军被调派得已经剩下不多了,偶估计可能就是接近原来的一半数量,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河北军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袁绍退到黎阳,与蒋义渠会合。从此袁绍元气大伤。
范文三:国防教育课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三大战役七丙班毛泽东在紧紧地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择了在东北战场首先进行战略决战的决战方向。毛泽东将战略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的卫立煌集团,这就将战略决战的初战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10月14日10时15分,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锦州发起了总攻。 10时28分,九纵左翼师尖刀连已从南门侧面登上了突破口。敌人疯狂反扑,企图作垂死挣扎。但敌人无论怎样也休想阻止一往无前的战士们的脚步,突破入城的各路纵队同时迅速向前推进。敌人的部署被我军完全打乱了,通讯联系也中断了。 不久,敌六兵团司令部便被我包围,几支赶到的部队互相配合同时向敌人展开攻击,终于在凌晨4时10分攻克了这一核心据点,全歼守敌。范汉杰被我在山口担任警戒的战士活捉。同时被活捉的还有国民党中将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少将政训主任方济宽等。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东北战局沿着毛泽东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迅速发展。锦州10万守敌在31小时中全部就歼以后,长春守敌一部起义,其余全部投降。此时,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灭的命运,已成定局。辽沈战役从日到11月2日,共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经过辽沈战役,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战争的双方力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已超过了国民党军队。次战淮海、平津194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下达了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在徐州附近地区歼灭国民党刘峙集团的决心。于是淮海战役遂成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10月11日,淮海前线收到毛泽东起草的一份电报,提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即扫清徐州以东之敌,断其海上退路。打法是先“完成中间突破”,而后“以两个纵队担任歼灭一个师”,并部署阻援和打援。在解放军锐利攻势下,黄百韬兵团在碾庄、新镇地区陷入重围,11月22日他的17万人马,弹尽粮绝,全部被歼。尔后解放军参战部队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指示,对敌每个集团采取分割包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一个一个歼灭。至日整个战役结束,歼敌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以下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武汉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还在淮海战役激战之际,为了保证战略决战的全胜,毛泽东已在做歼灭平津之敌的计划了。 日一天内,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8封给林彪、聂荣臻等部的电报,要求各纵队提前入关,于12月20日至25日“取神速动作”“包围天津、塘沽、芦台、唐山诸点之敌,,,,务使敌人不能跑掉。”同时,电示华北的第二兵团,部署在张家口、新保安附近的平绥线上,堵住敌西逃的道路。待一切部署就绪后,毛泽东指挥东北、华北野战军依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方针,对蒋傅两系近60万之众、部署在1000多公里防线上的“长蛇”,开始“剁尾”、“斩头”了。首先围攻张家口,诱使傅作义派兵西援,调出敌三十五军,在新保安歼灭了这支傅作义赖以起家的部队。随后歼灭张家口、天津之敌,最后以90万大军兵临北平城下。傅作义在我重兵威慑和政治争取之下,接受和平改编,宣告北平和平解放。此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人。至此,除太原、大同等个别孤城外,华北地区基本解放。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日至日,历时142天,共歼敌154万余人。连同济南等战役,战争第3年的7个月作战,共歼敌232万人。其规模之大,歼敌之多,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从而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党中央正确战略决策和战役指导的结果,充分显示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
范文四:我国近代的著名的战役、战斗在中国近代历次重大战争中,有一些著名的战役、战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抵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和军阀专制的光辉历史。下面依照时间顺序,择要作些简单介绍:定海之战:指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军队在浙江定海进行的两次战斗。第一次战斗起于日。当时,英军无理要求驻守定海县的清军投降,遭拒绝后出动4艘军舰发起进攻。清军总兵张朝发率水师顽强抵抗,终因船小炮少,力不支敌,致使定海被英军攻陷。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斗。第二次战斗是在1841年9月底,当时英军为了扩大侵华战争,调集31艘舰船,载陆军2100多人,再犯定海。清军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史称定海三总兵)率守军5000余人与敌血战六昼夜,因组织指挥失误等原因,战斗失利,三总兵先后壮烈殉国,定海再陷。镇江保卫战:指鸦片战争中清军在镇江抗击英军入侵的一次战役。1842年7月,英军集中舰船72艘、士兵7000余名进攻镇江。驻守城内外的4000多名清军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了巷战和肉搏战,但由于力量悬殊而最终失利,副都统海龄自杀殉职。此战是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受挫最大的一战。战后英军抵江宁城下,逼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金陵之战:指太平天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役。日,洪秀全率领太平军10万余人,船万余艘,从武汉顺江东下,连克数城,继而于3月20日攻克了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守城的1万多名清军被歼大半。后洪秀全改金陵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大沽之战: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天津的门户大沽口进行的三次抗击英法联军的战斗。1858年4月的第一次大沽之战和1860年8月的第三次大沽之战,清军都失败了,只有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之战清军获胜。当时,英、法、美三国以“护送”公使们进京换约为借口出动联军舰队,突然对大沽炮台发动攻击,清军立即开炮还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联军遭到惨败,狼狈撤走。此战击沉击伤英舰艇数十艘,毙伤英、法军592人,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镇南关大捷:指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军的一次作战,当时,在法军直逼广西国门的危急形势下,年近七旬的爱国老将冯子材奉命赴关迎战。日至24日,冯子材设计引诱法军仓促发动进攻,并乘法军千余人侵入关内,千余人屯在关外之际,亲自率军进行反击,歼敌近千人。此战使中法战争发生了全局性的变化,法国茹费里内阁因此倒台。黄海海战:指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次大海战。日,清北洋海军的12艘军舰护送陆军增援平壤,准备返航时突然遭到日本联合舰队12艘军舰的袭击。双方在黄海北部的大鹿岛附近激战了五个多小时。日海军5艘军舰受重伤,死伤约600人;北洋海军4艘军舰被击沉,多艘军舰艘重伤,死伤近千人。天津之战:指清军和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作战。月,八国联军为了打开通往北京的道路,陆续集结1万多兵力,先后侵占了天津大沽炮台、老龙头火车站,接着又以“租界”为据点向天津城内发起进攻。在津的2万多清军和一部分义和团对入侵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打死打伤联军900多人,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热衷于议和而力求避战,终于使天津陷入敌手。此战使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伤亡最多的一次。武昌起义:指辛亥革命开始时中国同盟会在武昌发动的一次成功起义。1911年,清政府企图将人民多年斗争争得的铁路修筑权重新拍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武装反抗。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的工程营和辎重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各标营随即奋起参战,攻占了总督署,一夜之间占领了武昌城。汉阳、汉口相继光复。革命党人发表宣言,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并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推举第21混成协统领梨元洪为鄂军都督。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13个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终于推翻了清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范文五:黄帝与蚩尤 涿鹿之战周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长平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重卫流亡归国晋军攻曹救宋晋军“退避三舍”城濮决战秦赵长平之战赵王贪利受地秦军进攻
赵王换将长平决战秦楚钜鹿之战项羽北上救赵破釜沉舟
九战九捷章邯投降韩信破赵之战声东击西
活捉魏王豹韩信攻赵
背水为阵井陉大战
阵斩陈余楚汉垓下之战战争的序幕荥阳、成皋争夺战鸿沟划界霸王别姬新汉昆阳之战新军压境
刘秀突围新军围城
汉军御敌昆阳大战
阵斩王寻袁曹官渡之战曹操官渡设防白马、延津之战官渡前线的玫防线曹操烧粮
袁绍惨败吴魏赤壁这战争夺江陵酝酿联合断案决策献计诈降火烧战船秦晋淝水之战太极殿会议前秦发兵攻晋谢安决策洛涧战役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淝水大战李诉破蔡之战宋金郾城之战宋金采石之战朱陈鄱阳湖之战明金宁远之战郑成功复台之战记住这些对外战争吧,这些才值得骄傲:1、西汉: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扫荡漠北,直捣狼居胥,追亡逐北,迫使匈奴西迁,这些残兵却变成“上帝之鞭”给欧洲带来灭顶之灾。2、隋:白江之战,灭百济,把日本水军打得“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抗日战争。3、唐:李靖夜袭阴山,灭亡东突厥4、唐:王玄策屠灭印度之战:大漠狼峰孤烟直,天苍地茫啸西番。 铁骑踏破极乐土,扬鞭异域蔑沙场。开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骠骑郎。5、明:朱元璋八征漠北。6、明:抗日援朝之战,日本吹捧的所谓战国英豪们不过如此,七年战争,中朝完胜。使日本丰臣家实力元气大伤,1598年丰臣秀吉抑郁而终后,丰臣家被德川家康乘势灭亡,进入江户德川幕府时代,日本重新进入封闭锁国状态。五年计划”是我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以次类推。由于每个计划都要提前预备规划,并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所以呢,会有在某个五年计划的尾声是不断回顾,这也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政治手段。中央开会分全国人大会和党代会。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人大的专用名词:“几大几次会议”1.“大”:即共产党召开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如: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三大”、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五大”。2.“次”: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这里的“八大二次会议”是指参加八大的代表再次聚在北京召开的会议。因为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八大也就是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一次会议,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到了1992年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又明确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召集,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则由中央政治局召开,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范文六: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三、马陵之战简介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影响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四、三家分晋简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五、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评价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六、长勺之战简介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作用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七、合纵攻秦之战简介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评价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八、赵破匈奴之战简介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评价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著名八大战役一、邯郸之战简介中国战国后期,赵联合魏、楚军在赵都邯郸(今属河北)大败秦军的一次防御战。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秦上将军白起欲乘胜直捣赵都邯郸,赵孝成王许割六城与秦议和。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决心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不顾白起关于赵已国内实、外交成而不宜出兵的劝阻,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九月,遣五大夫王陵率军从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进攻邯郸。赵国军民怀长平之恨,坚城死守。秦军久攻不克,于次年改派王龁代王陵为将,仍屡攻不下。赵军久困于邯郸,形势日趋危急。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同时,接连遣使赴魏求援,又亲自冲出重围,前往楚国,陈说利害,终使楚王发兵相救。魏遣晋鄙率军10万救赵,因受秦威胁,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即屯兵不进。魏公子无忌(信陵君)使人盗魏王兵符,击杀晋鄙,夺取军权,选兵8万会楚军救赵。秦军久顿坚城,师老兵疲,受赵、魏、楚军内外夹击,大败,秦将郑安平率2万人降赵,邯郸围解。赵、魏乘胜夺回了部分失地。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二、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孟子·离娄》描绘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纵观烽火连天、刀光剑影的270年战国历史,可知这番话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当然,就战争规模之大,杀伤程度之烈而言,在当时的众多战争中,没有比秦、赵长平之战更为惊心动魄的了。管理解读长平之战,玄机重重:赵王临阵换掉德高望重的廉颇,却得到了包括蔺相如在内决策层的一致反对;秦将白起居功至伟,却一再推脱攻灭赵国的重任,放弃再立功勋的机会;长平一役让秦国歼灭赵国主力,然而此后却耗费了长达32年的时间才灭掉赵国,,,,,用管理学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迷思,会看到历史深处的另一番景象。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歼灭战鼻祖、秦国大将白起大破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举坑杀赵国降卒40万人,此为著名的“长平之战”。然而,这一役也留下了诸多迷思,耐人寻味。三、马陵之战简介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影响齐国在桂陵之战,尤其是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从根本上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从此,魏国一步步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权。而齐国则挟战胜之威,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四、三家分晋简介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意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五、桂陵之战简介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评价中国战国时期,齐军深入魏地,迫使攻赵魏军回救,将其歼灭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的一次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前354),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攻卫伐赵,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庞涓果然中计,回师救赵。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皇应战,终致惨败,庞涓被擒。后来的军事家把孙膑在此战中创造的避实击虚、攻其必救这种战法誉为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六、长勺之战简介中国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内修政治、外结与国、待机而动的意见,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春发兵攻鲁,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迎击齐军。两军列阵毕,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止。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发起冲击,均未奏效。齐军疲惫,士气沮丧。鲁军阵势稳固,斗志高昂。曹刿见战场形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将士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即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辙乱旗靡,判明齐军确败,方建议乘胜追击,终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作用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干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干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受到了历史的惩罚。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七、合纵攻秦之战简介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赵、魏、韩、燕、齐等国先后组成各种联军,进攻秦国(今陕西、河南、山西一带)的作战。大致有5次。评价在群雄角逐的复杂环境中,充分运用外交与军事相结合的合纵或连横战略,使战略发展到新的水平。中原各国合纵攻秦失败,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只顾暂时利益而不能建立牢固的联合。秦国改革彻底,国富兵强,以强大军事实力为后盾,再结合连横战略,获得最后胜利。特别是“远交近攻”这一战略,对最后的胜利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没有实力的外交,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战争胜利。八、赵破匈奴之战简介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评价此战,李牧针对匈奴军骑兵机动性、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是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范文七:中国抗战十大著名战役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第八战役: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以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为首的四个集团军与南下日军主力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摧毁日军号称“钢军”的精锐师团,歼灭日军官兵达上万人之多)第九战役:湘西会战(抗日铁军74军在此战役中与其他中国部队合围痛击西犯日军主力,把几万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取得一次战役歼灭日军达2万余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第十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共产党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共产党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另外,还有: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在此战役中英勇殉国)、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会战、鄂豫湘西战役、豫南会战、鄂西会战、随枣会战等著名大会战。补充说明:除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革命军将军即达200余
范文八:中国抗战十大著名战役第一战役:淞沪会战(先后两次,中日双方参战部队累计高达100万人次,战争场面规模宏大,号称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方几乎出动了国民革命军的所有精锐部队,蒋介石亲自指挥全局作战。由于双方均是大兵团作战,武器以重装备为主,故双方均伤亡惨重,故战场被称为人血磨房和绞肉机)第二战役:徐州会战(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在鲁南和苏北地区反复拉锯作战,其中,国军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取得了著名的台儿庄大捷,一战击溃日军两大精锐师团的合围)第三战役:太原会战(包括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娘子关战役和平型关战役等一系列战事,国民党部队损失极为惨重,两名军长阵亡,最后太原失守,但却坚持贯彻了国民政府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意图)第四战役:武汉会战(先后两个阶段,中日双方参战部队高达100万人次,日军纠集十二个师团,配合海军陆战队及飞机五百架分四路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则调集陆海空三军,计有战舰40余艘,飞机100余架,陆军110个师总兵力约120万人。)第五战役:长沙会战(先后进行了三次,中日双方参战兵力达几十万人次,战斗空前惨烈,双方均动用了飞机、大炮和坦克,双方均损失惨重,在会战前夕,意外地发生长沙大火,使“焦土抗战” 不幸成为了严酷的现实)第六战役:上高会战(总指挥薛岳,副总指挥罗卓英,参战主力74军王耀武、张灵甫部队取得万家岭大捷,几乎全歼日军松蒲106师团,是一次完胜日军的大战役,为74军赢得抗日铁军的称谓)第七战役:滇缅会战(1944年初,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缅边境、即缅北进行反攻,全歼日军两个师团,重创日军两个师。同年春月,为打通中印公路,以中国驻印军指挥官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黄伯韬、邱清泉率新一军、新六军反攻缅北,越崇山峻岭,进击新平洋,与日军战于太白家。三月五日,克孟关,后又克孟拱,密支那,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同时,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指挥五个军强渡怒江,发动滇西攻势,策应驻印军作战,叠克日军坚固据点龙陵、腾衡,直捣畹町。至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滇西军与驻印军会师芒友,完全打通中印公路,旋协同盟军收复了缅北。)第八战役:桂南会战(白崇禧指挥以杜聿明率领的第五军为首的四个集团军与南下日军主力激战,取得昆仑关大捷,摧毁日军号称“钢军”的精锐师团,歼灭日军官兵达上万人之多)[第九战役:湘西会战(抗日铁军74军在此战役中与其他中国部队合围痛击西犯日军主力,把几万日军打得丢盔卸甲、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取得一次战役歼灭日军达2万余人之多的雪峰山大捷)第十战役:百团大战(八路军彭德怀部发动的共产党部队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日作战行动,又称“正太线破袭战”,参战部队多达105个团,几乎占了八路军总兵力的80 %,共发动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和袭击,共歼灭、俘虏日伪军3万余人,彭德怀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嘉奖,成为共产党部队中名副其实的抗战第一名将)另外,还有: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在此战役中英勇殉国)、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常德会战、浙赣会战、中条山会战、鄂豫湘西战役、豫南会战、鄂西会战、随枣会战等著名大会战。补充说明:除了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即榆关、热河、长城三大战役外,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八年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其中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国民革命军将军即达200余
范文九:春秋战国的著名战役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鲁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急于建立威信,冒然发兵攻打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面对齐国的军事进攻,鲁庄公迅速动员,决心抵抗,而深具谋略的鲁国平民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在出征前,他询问庄公将依靠什么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分赐给群臣,不敢独自享用。曹刿指出,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鲁庄公又说,自己对神明很虔敬,祭祀神明的祭品从不敢虚报。但曹刿认为,对神守点小信,未必能真感动神明。鲁庄公想了一下又说道,自己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合情合理地予以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样我们可以和齐国打仗了。两军相对长勺,鲁庄公欲进攻,被曹劝止,曹刿在齐军三次擂鼓冲锋之后才擂鼓命令鲁军出击,一举将齐军击溃,庄公欲急于追击,曹刿说不可,在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旌旗之后,才建议庄公追击。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而作气,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曹刿则说: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意图,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早期的一场经典战役,虽然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辨证思想,给人以启迪。2.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的一场战争。城濮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战例,也是诱敌深入战术的典范。这场战争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扼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早年晋文公重耳曾流亡楚国,受到过楚王的盛情款待,楚王问他:将来你要是当上了晋国国君之后会怎么回报我?晋文公回答:如果将来哪天我们两国的军队要是相遇,定当退避三舍。(古时一舍等于30里,三舍就是90里。)公元636年,长期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历尽艰辛,终于回国即成王位。他执政后,对内修明政治,任贤使能,发展经济,崇俭省用,整军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争取与国,从而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与楚国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爆发了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时晋文公遵守了当年对楚王的“退避三舍”的承诺,主动后退90里。其实晋军的“退避三舍”,真正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在政治上它取得了“君退臣犯,曲在彼矣”的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它避开了楚军锋芒,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先占据了地利,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的大好时机,挥兵追至城濮与晋军决战,终至遭到惨败。3.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桂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极具经典的一场战争。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俚变法,魏国率先在诸侯国中强盛起来,并积极向外扩张,对齐国所属的东部构成严重的威。而赵国为了摆脱魏国的控制,与齐国结成了军事同盟。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大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早有图霸之意,遂趁势出兵,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田忌企图率军赴赵进攻魏军主力以解赵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赵,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齐军应乘魏国内防务空虚,直趋大梁,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于归途截击它,以达到既援救赵又打击魏的目的。田忌采纳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以一部兵力南下,围攻位于大梁东南的魏邑襄菱,显示齐军已攻魏救赵,坚定赵国抗魏的决心;主力则进至大梁东面的军事重镇平陵附近。由于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齐军有粮道被断绝的危险,魏军因此产生齐军指挥无能的错觉,齐军由此成功的把魏军继续拖在了赵国。等到邯郸城破,魏军急需休整的时候,田忌、孙膑就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迫使庞涓回师救援,而齐军主力则在魏军回师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伏,重创魏军。4.雁门之战雁门之战,也称李牧破匈奴之战,是讲战国时期镇守雁、代的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外族匈奴的一场战争。雁门之战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打败外族匈奴的战役。战国时候,外族匈奴经常骚扰赵国边境雁、代之地,而其主将李牧深知游牧民族忽来忽去的作战特点,李牧按边防需要调整了官吏,使适于战备;将地方收入用为军费,改善官兵生活;加强训练,日习骑射,提高部队战斗力;加强烽火报警、通讯联络设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派出大批谍报人员,深入边外,以及时掌握匈奴动态。采用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发现匈奴军队,即退入营寨城堡,避免接战。匈奴骑兵既无攻坚之实力,又难掠到牲畜食粮,每次均毫无所获,被迫退去,如此数年边境地区损失极少。但李牧的措施,被匈奴及赵王认为是怯战,赵王遂撤换了李牧。此后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即出城交战。由于赵军分散戍守,对机动性极强的匈奴军,多陷于被动,屡次失利,伤亡很多,百姓亦无法耕作。赵王只好再命李牧出山,李牧在赵王同意其按原先政策之后才走马上任。经过几年的经营,李牧觉得时机成熟之后,精选弓弩手10万人,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入侵。待匈奴部队进入包围圈后,李牧率军杀出,一举聚歼匈奴的10万骑兵,匈奴单于仅率少量亲兵逃脱。此后10多年,匈奴都不敢在进扰赵国边境。5.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决战。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最为激烈、最有影响的一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国早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264年,秦国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愿割献上党郡以求和。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以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命左庶长王乾率军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赵王闻秦军东进,派老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阻挡秦军。一代良将廉颇在经过几次交战皆负之后,知道秦军势大,无法速胜,遂及时改变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战术,与秦军打持久战,以图拖垮秦军。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国采用离间手段,用千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四处散布流言,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遂以赵括代廉颇,赵括改变了廉颇的防御战略,草率率军出击,被秦军包围,46天不得出,最后赵军投降,45万人被杀。6.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场战争。秦朝末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浪潮,由此天下大乱,诸侯复起。公元前207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赵王歇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钜鹿。而此时秦将王离率领的几十万边防军也赶到包围了钜鹿,章邯则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乃遣使向各路诸侯求救。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人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后,宋义被秦军的气势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夺取了军队的指挥权。楚怀王迫不得已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有进无退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而经此一战,秦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范文十:日本战国著名战役有哪些 14:57提问者:匿名|浏览次数:361次日本战国著名战役有哪些我来帮他解答满意回答 15:15应仁之乱---战国时代的开端川中岛合战(五次)---龙(上杉谦信)与虎(武田信玄)的决斗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奇袭今川义元,霸业开始姊川合战---织田灭朝仓浅井,奠定霸业三方原之战---武田信玄击败德川家康,信玄归途病死长筱之战---织田德川联军大败武田家,武田家由此衰落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反叛信长,霸王殒命山崎合战---羽柴秀吉攻灭明智光秀,获得霸业继承人资格贱岳合战---羽柴秀吉攻灭柴田胜家,完全掌控原织田家霸权小牧山长久手合战---羽柴秀吉击败德川家康,奠定霸业小田原笼城战---关东大名北条氏灭,德川家康转封关东文禄、庆长之役---历时七年,明军胜日军,秀吉攻占大陆妄想破灭,挂了关原合战---东军(德川势)击败西军(石田势),日本历史由此逆转,德川家康开始掌控日本大局,战国时代走向终结。大阪冬、夏之战---德川彻底击败丰臣氏残余势力,德川幕府二百余年太平开始。战国时代完全结束东北、九州、四国等地的地方合战知名度不太高,不写了,战国时代较有名的战役大概也就这些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著名战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