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温·隆美尔尔 是怎么配装的

&p&图可点开看大图&br&&/p&&p&&br&&/p&&p&辽西走廊&/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d231e630ef2a2cebf6e8a4a_b.jp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67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d231e630ef2a2cebf6e8a4a_r.jpg&&&/figure&&p&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海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过了山海关就是华北平原了,可以直达北京或一路南下。&/p&&p&这里插一句,其实对于防御清军来说,只有山海关是有用的,宁远和锦州就是个摆设,具体原因看下一张图就知道了。&/p&&p&参考战例:松锦大战,宁远大捷, 宁锦大捷,辽沈战役&/p&&p&&br&&/p&&p&古北口和喜峰口&/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6ac5ea6278cb4faf10c1_b.jpg& data-rawwidth=&934& data-rawheight=&65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6ac5ea6278cb4faf10c1_r.jpg&&&/figure&&p&燕山山脉中的两个重要关口,和山海关一起成为了辽东进入北京的三条主要道路上的屏障,相比起山海关来,由于都是山地中的道路,所以行军不如前者方便。&/p&&p&看到这里你也明白前面说宁远和锦州是摆设的原因了,因为自清军吞并漠南蒙古诸部之后,版图向西大大延伸,本来处在蒙古控制之下的地区现在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进攻明朝的道路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不必死磕关宁锦防线了。所以自己巳之变清军尝到甜头之后,先后总计六次通过这两条道路入塞抢劫,给华北平原带来空前浩劫,加速了明朝的灭亡。&/p&&p&参考战例:清兵入塞,己巳之变,庚戌之变&/p&&p&&br&&/p&&p&居庸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f16822cabf86c8e29b2bf6e4894fae2_b.jpg& data-rawwidth=&1307& data-rawheight=&719&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07&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f16822cabf86c8e29b2bf6e4894fae2_r.jpg&&&/figure&&p&北京的北大门,处在太行山脉的山谷中,军都径上的一道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防御着西北方来的敌人。当年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离居庸关不到100公里的地方。&/p&&p&参考战例:土木堡之变&/p&&p&&br&&/p&&p&倒马关和紫荆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5c330fa30dfdc4ecf108de5f7e2fa72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51&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5c330fa30dfdc4ecf108de5f7e2fa725_r.jpg&&&/figure&&p&太行山脉中很重要的两个关口,也是位于草原游牧民族入侵的主要路线上,穿过这两个关口,翻过太行山脉,就可以往北京进军了。&/p&&p&参考战例:成吉思汗分兵内外夹击紫荆关的金军,土木堡之变&/p&&p&&br&&/p&&p&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统称为“内三关”。&/p&&p&&br&&/p&&p&宣府与张家口&/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3fab2c5f0f15ba_b.jpg& data-rawwidth=&890& data-rawheight=&56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3fab2c5f0f15ba_r.jpg&&&/figure&&p&宣府和张家口一起组成了北京的北大门,主要防御从草原上来的敌人。&/p&&p&参考战例:野狐岭之战&/p&&p&&br&&/p&&p&大同&/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a7bbd2fa24ed8b4fbfed_b.jpg& data-rawwidth=&836& data-rawheight=&61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a7bbd2fa24ed8b4fbfed_r.jpg&&&/figure&&p&位于大同盆地,既是通往草原的桥头堡,也和宣府一起保卫北京免受游牧民族的侵略。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它处在一个交通要道上,通过大同向南可以继续攻打雁门关,沿桑干河河谷往西可以进攻宣府。&/p&&p&参考战例:白登山之围&/p&&p&&br&&/p&&p&宣大地区处于和游牧民族作战的第一线,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明史》,列传第九十九,马永、梁震、王效、周尚文、马芳。这几个人都是嘉靖时期宣大地区抗蒙古的名将,他们的传记都是描述和蒙古军队作战的,对手主要是吉囊和俺答等鞑靼部首领。&/p&&p&&br&&/p&&p&雁门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1d4f4c9aac9bbba6f62e08a8414ab06_b.jpg& data-rawwidth=&1006& data-rawheight=&667&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1d4f4c9aac9bbba6f62e08a8414ab06_r.jpg&&&/figure&&p&位于恒山之中,控制着连接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的要道。通过雁门关后往南就是太原,往东可以抵达平型关。&/p&&p&参考站例:雍熙北伐(杨业在雁门关外战死),应州大捷&/p&&p&&br&&/p&&p&偏关和宁武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d0d14c63bcadb187162dc_b.jpg& data-rawwidth=&1556& data-rawheight=&786&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5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dd0d14c63bcadb187162dc_r.jpg&&&/figure&&p&宁武关位于吕梁山中,在季节性的恢河旁,是图中三座关口中战事最频繁的一座关口 。偏关位于黄河边(老牛湾,很著名的景点),只有当冬季黄河结冰,北方的游牧民族才可越过黄河攻打偏关。图中连接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的线就是长城的大致走向。&/p&&p&参考战例:宁武关之战(周遇吉VS李自成)&/p&&p&&br&&/p&&p&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关统称为“外三关”。&/p&&p&&br&&/p&&p&平型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bcbb8cf95fe00248cace1f1_b.jpg& data-rawwidth=&1034& data-rawheight=&653&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4&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bcbb8cf95fe00248cace1f1_r.jpg&&&/figure&&p&位于恒山和五台山之间,地势险要,控制着太原和华北之间的交通要道,过了平型关,就可以经灵丘和飞狐峪进而攻打紫荆关。&/p&&p&参考战例:平型关大捷&/p&&p&&br&&/p&&p&太原&/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aa76a7ba05c6cce4ec39ff_b.jpg& data-rawwidth=&1012& data-rawheight=&69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a76a7ba05c6cce4ec39ff_r.jpg&&&/figure&&p&位于太原盆地,往东可以抵达娘子关。&/p&&p&参考战例:金军南下攻宋&/p&&p&&br&&/p&&p&临汾&/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3520536becc1bf27ee2f549cedfca3c_b.jpg& data-rawwidth=&1380& data-rawheight=&66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f3520536becc1bf27ee2f549cedfca3c_r.jpg&&&/figure&&p&关中及太原通道上的城池,往哪边打都行。&/p&&p&&br&&/p&&p&娘子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c5b0cfb257eec79103a8d_b.jpg& data-rawwidth=&957& data-rawheight=&550&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c5b0cfb257eec79103a8d_r.jpg&&&/figure&&p&连接太原和真定,位于翻越太行山脉的主要路径上。&/p&&p&参考战例:杨延昭镇守的三关之一&/p&&p&&br&&/p&&p&潼关和函谷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9c367ef1cf3e2030ffde_b.jpg& data-rawwidth=&1124& data-rawheight=&556&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9c367ef1cf3e2030ffde_r.jpg&&&/figure&&p&位于中条山、华山、崤山之间的谷地上,靠近黄河边,地势险要,是关中平原和长安的东大门,防御者从中原来的敌人。秦军就是在函谷关拒六国兵马的。&/p&&p&参考战例:秦函谷关拒六国&/p&&p&&br&&/p&&p&汉中及散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e7e360e1beda5c7cb11897_b.jpg& data-rawwidth=&1114& data-rawheight=&555&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14&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e7e360e1beda5c7cb11897_r.jpg&&&/figure&&p&汉中通往关中平原的主要道路就要经过散关和宝鸡,所以散关是控制秦岭交通要道的重要关口。还有一条非主流路线就是子午谷了,不如前者便利,风险巨大,当年高迎祥就企图通过子午谷进攻关中,结果在黑水峪被孙传庭痛击。&/p&&p&参考战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吴阶、吴璘打败完颜宗弼,曹真击败诸葛亮&/p&&p&&br&&/p&&p&襄阳&/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fd908bb8f47cc_b.jpg& data-rawwidth=&1273& data-rawheight=&664&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3&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fd908bb8f47cc_r.jpg&&&/figure&&p&秦岭--淮河分界线不但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而且一起组成了抵御北方政权侵略的天然屏障。黄河在冬天会结冰,军队可以借此越过黄河南下进攻,但是淮河冬天不会,可以阻止不善水军的北方军队。所以在宋金战争中,金军虽然初期势如破竹,当推进到秦岭--淮河线时也停下了脚步。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和淮河并不是连接在一起的,中间有个缺口,而襄阳就坐落在这个缺口上,由此成为了南宋最为重要的战略中心。其实金军和伪齐政权在初期是占领过襄阳的,多亏了岳飞通过一系列战役(岳飞收复襄阳等六郡之站)最终收复了襄阳。随着吴阶、吴璘在川陕战场站稳了脚跟,南宋的秦岭--襄阳--淮河防线构筑完毕。这条防线坚持了130多年,直到咸淳九年被元军攻下。襄阳城破,南宋的国防被撕开了一个口子,10多年后就亡了。&/p&&p&不单单是战略上,襄阳本身也是个很重要的交通要道&/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2de8a51cd863ac598a3a43_b.jpg& data-rawwidth=&1267& data-rawheight=&583&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2de8a51cd863ac598a3a43_r.jpg&&&/figure&&p&往南可以抵达武汉、荆州,往北可以去中原,往西可以进入关中和汉中,如此便捷的交通优势是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一个原因。&/p&&p&&br&&/p&&p&河西走廊及河西四郡&/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411f61c16325cbc872e_b.jpg& data-rawwidth=&1630& data-rawheight=&716&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411f61c16325cbc872e_r.jpg&&&/figure&&p&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部是祁连山脉,祁连山脉的冰川融雪在山脚下形成了一片带状的绿洲,连接新疆和中原。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使整个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此来保卫这条交通要道。甘肃省的名字也是来源与其中的两个郡,即张掖的甘州,酒泉的肃州。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段的关口。图中画出的红线就是G30连霍高速。&/p&&p&&br&&/p&&p&&br&&/p&&p&&br&&/p&&p&安庆&/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cba27b183d277d41c5c5e29be3148fa_b.jpg& data-rawwidth=&1375& data-rawheight=&673&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7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8cba27b183d277d41c5c5e29be3148fa_r.jpg&&&/figure&&p&这是个占据水运要道的极佳案例。安庆之所以能成为南京的门户,就是因为处在南京的上游,由此控制了通过水运运往南京的物资。想要攻打南京就必须先打下安庆,如果绕过安庆的话,那么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运,效率肯定比不上顺流而下的水运,而且南京城向来皮糙肉厚,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话就会成为消耗战,南京的物资可以轻轻松松从安庆经长江获取,时间一长陆运的肯定坚持不住。而一旦攻占了安庆,那么就可以夺取本属于对方的水运优势,一下子实现了逆转,打下南京也就指日可待了。&/p&&p&参考战例:陈玉成安庆保卫战,曾国荃攻占天京(南京)&/p&&p&&br&&/p&&p&虎牢关&/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1caca697fb79cfcd9ab2725_b.jpg& data-rawwidth=&1732& data-rawheight=&764&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32&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1caca697fb79cfcd9ab2725_r.jpg&&&/figure&&p&北抵黄河,南靠嵩山,是洛阳的东大门。最有名的战役就是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和王世充的虎牢关之战。图中李世民的进攻路线我不太确定,欢迎指正。&/p&&p&&br&&/p&&p&相关回答:&/p&&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data-image=&https://pic4.zhimg.com/v2-fdaa6f00bf1e9e38ff163f36c46b4a6b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1290& data-image-height=&913& class=&internal&&雍熙北伐的失败原因是什么,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a&&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有哪些关于太行八陉的文献和作品(与古代战争有关,带配图和分析更好)?&/a&&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明代的“九边”是怎样一种存在?&/a&&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在冷兵器时代,幽云十六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a&
图可点开看大图 辽西走廊由锦州,宁远(今辽宁兴城),山海关组成,依次分布于辽西走廊上。西边是辽西的崇山峻岭,东边就是渤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海关作为最后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过了山海关就是华北平原了,可以直达北京或一路南…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br&&br&题主是否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整天学的中非传统友谊,其中一个总提及的项目就是“赞坦铁路”。&br&&br&赞坦铁路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援外项目,1970年到1976年正是国家最混乱最动荡的年代,但是我们国家政府依旧派出了五万人次,一百多万吨物资,十个亿人民币的无息贷款,建成了这条连接南部非洲东西的铁路动脉。&br&&br&其中68人贡献出来自己的宝贵生命。&br&&br&建成后,交给了当地政府,由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政府组成联合铁路局共同管理。中方不仅继续提供无息贷款维持运作,还先后派出3000人次的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维护作业。&br&&br&这么描述完,是不是在你看来中国政府简直“傻透了”,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别说是今天为了消化产能,当年的产能自己都不够用的时候还去支援两个我们都不知道国旗是什么样子的非洲国家搞基础设施建设。&br&&br&但是这条铁路换来的是什么:&br&&br&1、中国获得了相对稳定而廉价的铜矿来源。&br&&br&中国缺铜,缺到什么地步?子弹壳都用钢铁材质,全球独此一家,就因为缺铜。2008年奥运会,中国基建导致铜材需求量暴增,日本很多井盖和雕像被偷走贩卖,很多日本媒体指责就是因为中国的基建导致东亚市场铜材市场价格上涨了一倍多。&br&&br&而赞比亚是世界十大铜矿出口国之一(其他九个不是传统两大阵营国家,例如澳大利亚,美国和苏联,就是受两大阵营国家控制的附庸国,例如刚果),但是由于没有出海口,长期受原有物流布局影响,只能经由津巴布韦(受英国控制,独立后长期内战)和南非(经济外交上与美国靠拢)出海,极其困难。&br&&br&而赞坦铁路开通之后,赞比亚的铜矿产区铁路网(卡皮里姆波希,赞坦铁路起点)就能装载到赞坦铁路上经由铁路直接运抵坦桑尼亚的出海口(达累斯萨拉姆,赞坦铁路终点),然后起运运往世界各地(实际上很多都运到了中国偿还贷款和技术支援)。&br&&br&这使得中国国内铜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得到了极大地缓解,当然,真正全面缓解实在九十年代以后,加入WTO之后我们能够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购买矿产之后的事情。&br&&br&事实上,直到今天,赞比亚的铜矿石产量仍然能顶得中国自产产量的一半。&br&&br&&br&2、中国打开了非洲的政治经济军事视野。&br&&br&之前在非洲的传统友谊,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赞坦铁路项目之前的1960年秋天,才有第一个非洲国家元首到访中国,之后的十年间,虽然以周总理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非洲,但是取得的实际进展非常有限,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还比较谨慎和观望。&br&&br&一是以为当时中国国力疲弱,相对于在非洲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西方阵营和近二十几年来强势介入的苏联阵营,中国真的算不上是一个大国。而且当时的非洲各国大多才从各自的宗主国手中独立出来,国内政治经济混乱,内战冲突不断。同时两大阵营对中国的国际形象“美化”也起了很大作用。&br&&br&但是在赞坦铁路正式开工之后非洲各国便对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支援力度有了了解,在第二年的1971年,便由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中国主要援助国家之一)和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中国主要援助国家之一)发起了著名的“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重返联合国。&br&&br&当然,这里还有其他外交事件的共同影响,但是亚非拉国家的多数票功不可没。而亚非拉国家的多数票中,很多就是冲着中国的以“赞坦铁路”为代表的一批支援项目的面子上才投票的。&br&&br&3、中国的影响持久存在而且不会消失。&br&&br&中国的铁路建设自然要遵循中国自己的铁路标准,这也就意味着,只有中国能够出品和生产相关的铁路车辆设备配件。虽然赞坦铁路采用的是和国内完全不同的轨距(国内标准规,非洲大多1067mm),可是基本技术都差不多,但是很多配件都用的是国内的标准,比如标准件(这是一大块啊!全是国标啊!出了中国你找不到啊!)。&br&&br&所以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中国注重改革开放,忽视了非洲的经济价值,导致赞坦铁路的运力和维护情况直线下滑。这里虽然有其他原因的冲击,中国支援的中断占主要原因。&br&&br&所以要想保持这条铁路的继续运营必须和中方有着良好沟通。这既是中国和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关系一直良好的基础也是动力。&br&&br&比如2008年在考虑这条铁路私有化的时候,两国联合发声:中方利益为最优先考虑。&br&&br&4、中国对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影响,极其深远……&br&&br&这点我就不说了……多深远自行百度“东非解放军”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知道了。 题主是否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整天学的中非传统友谊,其中一个总提及的项目就是“赞坦铁路”。 赞坦铁路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援外项目,1970年到1976年正是国家最混乱最动荡的年代,但是我们国家政府依旧派出…
&p&——————————————————150赞更——————————————————&/p&&p&要弄明白为什么清军没能研制出刺刀,可能有两方面因素:&/p&&p&&b&其一,清军在对于火器的痴迷之下,已经丧失了肉搏的勇气。&/b&&/p&&p&&b&清军对火器的痴迷,让他们从拉弓放箭的重步军团,变成了死也不愿意肉搏的火器方队。&/b&八旗在康熙年就已经显出颓势,而在晚清,这种颓势加强了:&/p&&p&都统乌兰泰在挑选驻防八旗加强到广西剿灭太平军前线时,就曾经奏称:“驻防八旗已多不习刀矛,弓箭十无五中,唯今所恃,唯以鸟铳。”&/p&&p&然而效果不佳。乌兰泰教习完毕之后,攻打永安一役,八旗兵杂以威宁兵数百守炮位,被7名太平军士兵持长矛短刀就追得丢弃大小炮位十余,投身激流,宁愿淹死也不肉搏。&/p&&p&清军尤其是步队非常重视火器,在雍正五年(1727)(就是火器营操典中雍正阅操并发出指示的那年),雍正决定:“官兵所用军需内鸟枪一项,冲锐折坚,最为便利,内陆省份,地势平坦,利用弓矢,沿边沿海各省份,山深林密,利用鸟枪。将内陆省份,每兵千人,设鸟枪三百杆,沿边沿海省份,设鸟枪四百杆。”在这个时候,清军认为鸟枪是快速射击的精良武器,便于在复杂地形适用,因此在边境地区添设较多。&/p&&p&而至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火器比例进一步增大。某些部队(例如吴淞营)居然已经达到了近乎是全火器的配装标准。然而清军的火器方队仍然挡不住白刃冲锋,例如负责带队绞杀太平军的清军大将向荣奏称:&/p&&p&“短刀钝矛,难当贼匪藤牌扎针……贼匪未近,即滥施枪炮,当子尽枪热,不能再放,贼匪即以藤牌滚刀扑我,前排站立不定,惟有后退。”&/p&&p&这段话中,短刀钝矛一句,说明了清军士兵多带腰刀,且有长枪手负责掩护火枪兵。但是也可见清军士兵纪律不佳,训练不熟,不像近代火器方队有很强的纪律,总是一阵乱放枪了事。此外,向荣说前排后排,可见他的步兵方队是按照方阵队列来组织的,也讲究回环轰打,总体来说仍然是火药方阵的作战样式。&/p&&p&但这并不代表清军的武器就有什么效果。&/p&&p&&b&其二,清军鸟枪本身的缺陷。&/b&&/p&&p&清军使用的鸟枪是个什么样子?&/p&&p&清军鸟枪,是基本上根据乾隆31年《皇朝礼器图式·火器》一编中,按定则修造的。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标准化”生产。图式当中,清军共有58种火枪,但装备步队最多的,还是被称作“兵丁鸟枪”的样式。兵丁鸟枪是一种滑膛枪,用铁制成,使用火绳发火,有简易的瞄准装置,带溯杖(即推弹杆),用圆形铅弹,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重六斤。射速约1发/分,熟练的精锐射手可能可以每分钟打两发。清朝校阅营伍,通常将靶标定为80步(128米),可以推断出鸟枪射程通常在150米左右,但准头极差。&/p&&p&清军鸟枪的来源,并非来自国内自造,而仍有西洋血统。1548年,明朝军队在与倭寇作战的双屿之战中,缴获了倭寇仿造葡萄牙的铁炮(即日本人对火枪的称呼),当时称作鸟铳并加以仿制。之后清军在与明军作战中,又学会了明军的火绳枪制造技艺。&/p&&p&例如在《武备集要》中说到的,鸟铳之用,起南夷番国(此处可能指澳门),我兵斩获番船,得之舟中,遂仿之以造。&/p&&p&可见不论明清,基础的轻火器的确基本上属于16世纪左右的欧洲水平。但是,清军鸟枪最致命的缺点在于,枪长过长,枪长达2.01米(也有说法为六尺一寸,总而言之远远长于大多数近代步枪),鸟枪不是长矛,挥舞、操纵均多有不便,且过长的枪也不利于携行,这么长的枪已经没办法再增加枪刺了。&/p&&p&&b&并且更要命的是,由于火枪自身质量的拙劣,清军反而习惯以加长套筒的方式来提高射击精度,这就更加抵消了增加枪刺的可能性。&/b&&/p&&p&例如,1841年鸦片战争前方吃紧,东北受命造鸟枪,盛京将军耆英认为京制鸟枪(2.01米型)枪筒“长不过三尺余,操演足壮声威,克敌难期致远”,他干脆将枪筒改成了四尺二寸。其他地方也大略如此,&b&一味加长枪筒,还能搞什么枪刺?&/b&&/p&&p&此外,过长的鸟枪也给作战带来了不便,曾有清军将领抱怨道:&/p&&p&“原设鸟枪均按健锐营样式,操用自然便捷,施放均属得当。此外由军需局拨给绿营式样鸟枪五百九十一杆,较健锐营样式,枪身长出尺许,配操不能便捷……”(倭什纳折,咸丰元年四月十七,军机处录副)&/p&&p&加长不便作战,改短又不能射远。诚可谓前后两难。&/p&&p&当然,最后还有一些别的原因,例如清军难以标准化生产刺刀、加工水平较差、兵丁鸟枪不能配备套环等等。此不赘述。&/p&&p&此外,回答一个关于腰刀的问题。有人在评论中提及,为何装备了腰刀的清军士兵无法与手持刺刀的英军步兵相抗?很简单。&/p&&p&清军使用的腰刀,普遍是&b&平刃大刀或者柳叶剑形制一类的短兵器&/b&。这种短兵器的优势在于便于室内碍手碍脚的地方作战,或者偷袭、刺杀等等。并且刺击速度快,动作小。但是攻击范围是注定的硬伤。&/p&&p& 若是训练过的两人对战,在开阔地,持腰刀者除非技术极高超(例如过武举的清军将领等),否则很难造成威胁,至于排成方队的西方步兵团,那单个单个手持腰刀的士兵更是毫无机会了。唯一可能造成杀伤的,也许只有在室内单独肉搏,才有那么一点胜算。实际上,历史中清军很多时候是弃腰刀而逃的,因为这样可以逃得更快一点。
&/p&&p&谢谢~后续有什么再更。&/p&&p&———————————————————正文——————————————————&/p&&p&先摆结论:清军步队有形式上的”火枪阵“,虽其战力与近代线列不可比,但并不能否认清军的战术仍然是列阵而击。实际上,清军对枪炮的依赖远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p&&p&首先,步队是清军中对步兵部队的标准称呼,例如二鸦时期担任京师戍卫的威远步队,而骑兵则叫马队,例如蒙古马队,黑龙江马队等等。&/p&&p&清军的火枪阵是如何运作的呢?以下是清军的《火器营操典》,虽然展示的是演习场面,但作为当时戍守京师的最精锐火器部队,火器营的操练方式仍可对清军“火枪阵”略窥一二。&/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ea11c06dbe_b.jpg& data-rawwidth=&431&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8ea11c06dbe_r.jpg&&&/figure&&p&这段话中,清军先是派出了”执纛点旗护军“(即手持华丽旗幡的信号旗手)二百五十六人”鸣螺“,以作为射击之前的信号。告诉步兵阵:准备射击。&/p&&p&并且信号部队所持的旗幡极尽复杂,有纛,有红旗,有小旗,每种旗子用来指挥不同的部队,发出不同的信号,可见阵容仍然是非常严谨的。&/p&&p&鸣号完毕,清军派出了”汉军藤牌营“舞藤牌。作为火枪阵的掩护部队,藤牌营装备的藤牌多多少少能起到一点点防护作用。&/p&&p&然后就是满洲火器营派出了真正的持枪步兵,有的步兵还装备着旗幡“执纛护军”,还有“负旗蓝翎长”,也就是扛着旗子头戴蓝色羽毛的士兵。他们是小组的领导人,负责指挥手下的一小队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dc8bba3b711f2a5185fdf0e3efd7ca3b_b.jpg& data-rawwidth=&422&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2&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dc8bba3b711f2a5185fdf0e3efd7ca3b_r.jpg&&&/figure&&p&这一段中,就是火枪阵正式开火了(清朝文献中喜欢说“施放”)。&/p&&p&这里能够看出,清军集结了大批人马,包括“官六百十人,兵五千五百六十人”的大军在螺号和旗幡的命令下结成了阵列,之后操典中采用了&b&“进步连环施放”&/b&一词来形容战术。虽然很简略,但是仍然能大概想象得出清军的火枪方阵为了保证火力持续性(清军的步枪发射速率极低),仍然是进退步有序,从而才能“连环”的。&/p&&p&这虽然是操演的情况,但可见在现实作战中,清军是会使用多兵种混合的。旗手负责信号,藤牌兵负责掩护,火枪手再负责集中射击。总体而言也有点像模像样的阵势的味道。&/p&&p&&b&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其实清军也有火枪骑兵。&/b&而这种骑兵是满洲骑兵,并非蒙古骑兵,来自草原的蒙古马队仍然装备的是传统的弓弩刀矛,而满洲骑兵则部分是配有火器的。也可见清军对火器之痴迷。&/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51ea39f28b92ce54f2b5bd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5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51ea39f28b92ce54f2b5bd_r.jpg&&&/figure&&p&开先一句就是“总管鸟枪骑兵内大臣”(上面那段补全),可见清军当时有一个兵种叫做鸟枪骑兵,内大臣是清代的皇家禁卫军统领,所以可以看出鸟枪骑兵这种高机动性的射击部队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想必是一等一的精锐吧。&/p&&p&果然,鸟枪骑兵战力非常不错,“有马上射一枪放一箭者”,也就是枪箭同发,左右开弓。有“趋近时放枪不绝者”,也就是抵近射击,疯狂输出,还有“连环旋转放枪者”,也就是变幻射击动作开火,还有趴着开枪的,也就是卧姿射击。&/p&&p&这是在雍正五年的事情。&/p&&p&而下面则是皇帝批示:“火器营兵丁甚属紧要,必于马上勤加操练,始为有益。”&/p&&p&也就是说,皇帝认为火器营是精锐部队,这种马上枪骑兵战术要大大加强。所以其实清军对火器相当痴迷,操演中也基本上是火器相关,并非完全受“弓马齐射乃满洲根本”这种观点之影响。&/p&&p&那么到晚清时期呢?晚清清军(未进行新军改革前)仍然是火器为主,并且火力得到了“加强”。&/p&&p&例如驻守吴淞炮台的吴淞营。&/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436a571aa769562edb1be_b.jpg& data-rawwidth=&687& data-rawheight=&3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7&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436a571aa769562edb1be_r.jpg&&&/figure&&p&资料来源:茅海建《天朝的崩溃》。&/p&&p&所以1000人中居然装备了900只鸟枪,然而连1根长矛都没有,的确令人感叹。须知,腰刀这种短兵器在近战中对付刺刀是毫无优势的,基本上相当于束手待毙。&/p&&p&那么,清军有这么多枪,但为什么清军的”排队枪毙“,显得效率低下,总是被西方血虐呢。除开武器质量本身的差距外,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清军始终没有研制出刺刀。&/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c0d330b41b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c0d330b41b_r.jpg&&&/figure&&br&&p&这是《乾隆阅阵图》中对清军步兵列阵的描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寨栅后方,第一排是负责近战的长枪手(通常携有腰刀),而后方则是火枪兵。&/p&&p&这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b&清军步队若要发挥相当于西方火枪阵的战力(仅仅就枪支数量而言),就需要两倍的人数,即保证一名火枪手需要一名长枪手掩护。&/b&而对于西方而言,只需要一名士兵就足够了。他可以手持火枪射击,在近战时则安上刺刀肉搏,或者捅击骑兵。&/p&&p&而清军的火绳枪步兵最大的麻烦在于,他们需要临近人员的掩护,一旦陷入近战,笨重的火枪全无作用,并且,清军的火绳枪的防护措施简直令人震惊:据一位侵华军官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p&&blockquote&他们(指清军步兵)身上都密密麻麻地绑着全无防护的火药袋子,装填时就直接倒出来,因此当哪怕一点火焰溅到那些袋子,他们身上立刻像爆竹一样噼里啪啦地炸响开来……&/blockquote&&p&故此,没有刺刀的清军,虽然看起来人多枪多,但战力并不很强,也就难怪被打得落花流水了。&/p&&p&后续再更~这里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喜欢历史的法师Frantz。&/p&
——————————————————150赞更——————————————————要弄明白为什么清军没能研制出刺刀,可能有两方面因素:其一,清军在对于火器的痴迷之下,已经丧失了肉搏的勇气。清军对火器的痴迷,让他们从拉弓放箭的重步军团,变成了…
五十年代印度有句口号叫做巴伊、巴伊!意思是中印是兄弟。中印都是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国,又都有在美苏之间拉成第三股势力的野心,当时中国的国力强于印度,印度想拉拢中国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身的威望,而印度的尼赫鲁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当时的国际声望远高于周恩来,万隆会议上是尼赫鲁作为兄长将周恩来介绍给亚非各国领导人,所以双方都有互相利用的企图,一拍即合建立了准同盟关系。&br&其实双方本来谁也没有打算动武的,印度认为西藏和过去一样只是中国一个若即若离的藩属国,而以周公一贯的作风也压根没把领土送人当成一件多了不得的事情。所以当五十年代中国的新地图出版,印度发现它认为属于自个的一大块领土被中国划入国境时便大为不满,而周公一边调侃地说:麦克马洪是谁?一边同意跟印度进行谈判。本来一出将长白山天池送给朝鲜的闹剧又要上演了,可在关键时刻却出了意外。&br&对周公一贯仔卖爷田心不疼的军方强硬势力非常不满,他们在周公不知道的情况下,突击修建了新藏公路,途中正好经过中印争议地段的北段阿克塞钦。自觉被骗了的尼赫鲁大为光火,要求周公对非法侵入印度领土做出解释。&br&但周公开出的条件却非常诱人。周公提出将中印争议地域北段阿克塞钦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中国,而将藏南(阿鲁纳恰尔邦)的2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印度。这个方案实际让印度占了大便宜,因为阿克塞钦,也就是今天的阿里地区,号称是西藏的西藏,是西藏最为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而藏南号称是西藏江南,是西藏海拔最低,物产最为丰富的地区。等于是中国用20万平方公里富庶之地换了9万平方公里不毛之地。&br&这个方案让尼赫鲁大为动心,周公也认为印度人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个提议。但他忘了,印度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即使是尼赫鲁也没有权力一言决定国策。而印度议会那些被民族主义冲昏了头脑的议员们很干脆的否决了这个提议。&br&理由很简单:&br&1.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印度虽大但却没有一寸土地多余。既然尼赫鲁总理已经多次声明阿克赛钦和阿鲁纳恰尔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印度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那么印度就没有理由做出任何让步,两者都要。&br&2.国防部长梅农曾多次信誓旦旦的保证,印度军队作为二战中曾在北非打败过隆美尔,曾在缅甸痛殴过日本鬼子的,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号军事强国,一个印度士兵可以对付二十个中国人(朝鲜战争后梅农认为中国军队战斗力大幅提高,而今一个印度士兵只能对付六个中国人了)。所以印度没有任何理由惧怕中国。&br&这两个理由是如此的冠冕堂皇、如此的大义凛然,尼赫鲁心中虽然知道都不是真的,一时之间竟也找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br&于是尼赫鲁拒绝了周恩来的建议,但也拒绝武力收回失地,而代之以前进政策。即印度军队不断向前,但不和中国军队发生正面冲突,遇到中国军队的哨所,就绕道前进,将哨所修到中国哨所的后方。尼赫鲁之所以采用这么一个奇怪的策略,是因为他清楚印度的军队实力不及中国,所以要避免武力冲突,但他认为中国作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国,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友好关系国,如果公然对邻国动武的话将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给中国的声誉带来巨大的损害,所以只要印度不先打第一枪的话,中国人也就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印度蚕食中国领土。&br&所以他给部队下达了非常模糊的命令,只让他们一直前进,直到无法前进为止,却完全没有考虑中国军队一旦发起反击,先打第一枪该怎么办。&br&尼赫鲁的态度让毛恼羞成怒,他觉得印度人真是贪得无厌,不可理喻。甚至连周也无法再替印度人辩护:阿克赛钦虽然在经济上无足轻重,但新藏公路却是连接新疆和西藏的唯一生命线,如果它被切断,就等于新疆和西藏被分割成了两个孤岛,这是中国军队绝对不能容忍的。&br&于是最后的结果变成了,印度军队一路前进,中国军队一路撤退,一直撤退到印度人的后勤补给供应不上,处于易攻难守被中国军队四面包围的境地。这时中国人在四周的山坡上出现了!
五十年代印度有句口号叫做巴伊、巴伊!意思是中印是兄弟。中印都是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国,又都有在美苏之间拉成第三股势力的野心,当时中国的国力强于印度,印度想拉拢中国拉大旗作虎皮抬高自身的威望,而印度的尼赫鲁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当时的国际声望远…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题主所说的“排队枪毙”指的是近代的线式战术,那我可以确定的说,中国并没有自主的发展出那样的战术,只有与之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阵型。这些战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但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战法。它们都没有体现,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近代线式战术的核心理念。&br&这也是清代后期军队的一个特点----既有新式作战方式的成分,又摆不脱旧军制的形态。受制于清后期整个军事体系的落后和士兵训练水平的普遍低下,这类战术在清军中也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br&&br&关于它们的区别在下文会专门论述。&br&但是大规模采用这类战术作战的先例应该是有的。&br&&br&所谓不破不立,我觉得汗青老师的答案谬误甚多,结论也有些问题。对于汗青老师的某些观点,我在这里予以反驳和纠正。但是我的学问和水平不及汗青老师,他的答案也并非通篇谬误。我的观点和论据若是有不对的地方,恳请各位大牛予以斧正,在此先行致谢。世无英雄,庸人自扰。我就先谈谈我的拙见。鉴于答主参考的资料多为二手/三手资料,不保证绝对正确,有谬误敬请指明。&a href=&//www.zhihu.com/people/11e1a6f1a3d1ba2fa310a9& data-hash=&11e1a6f1a3d1ba2fa310a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11e1a6f1a3d1ba2fa310a9&&@汗青&/a&&br&&br&汗青老师的观点是,中国没有出现过题主所说的“排队枪毙”,是因为东方的筋角反曲弓性能特别优越,导致早期火枪甚至燧发滑膛枪与之相比没有优势,从而阻碍了火器在中国的发展。所以没有衍生出相关的战术。 对于这一观点,我持完全反对意见。&br&&br&&br&汗青老师显然是忽略了火器的破甲能力远强于弓弩的现实......这里就浅谈一下他本人举出的两个英法百年战争时英军靠长弓击败法军的战例。这两个战例被他用以证明长弓(或者说广义的“弓”)的强大杀伤力。&br&与汗青老师所认为的不同,阿金库尔战役的法国骑士主要死于沼泽地里英军长弓手和下马骑士的白刃战.而不是长弓射击。据史料所记载 “The arrow storm forced every man to keep his head down for fear that a shaft might penetrate the eye slits in his helmet” (密集的箭雨迫使法国骑士们低头前进以免被射穿眼睛观察窗 )按理说要是长弓能射穿骑士的板甲的话,谁会刻意去低头以避免眼睛被刺呢?法军的300名骑士在冒着英军箭雨冲至阵前竟无一人倒下,直到他们的指挥官在绊马桩前牺牲了才纷纷撤退,到这时他们仅仅只损失了三个人。与克雷西战役法军的十五次被击溃的冲锋相比,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没有冲锋被打退的记录。&br&事实上随着冶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板甲的出现,长弓已经不那么好用了。在克雷西战役十年后的普瓦捷战役中,法军的防护水平便已经有了质的飞跃。&br&&br&至于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当然,那个时候法国的骑士们装备的还是老式的锁子甲。而锁子甲的特点恰恰是对刀剑防御力良好而对弓矢防御力极差,射入的箭头可以直接把铁环顶开,我想这完全不足以说明长弓的威力。而且在这次战役中,法国人失败更大程度的原因是骑士们的坐骑身受重伤纷纷溃逃所导致。此战法军逆光进攻,英军居高临下射击,发射的箭支数以十万记,阵前还有大量反骑兵障碍和优秀的下马骑士。最终被射杀致死的法国骑士只有1524人,更多的则是战斗力低下且基本没有防护的征召兵和没有带盾牌的热那亚弩手,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死于自相践踏。&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29& data-rawwidth=&640& src=&https://pic4.zhimg.com/50/bbdcaaf4aa91b3e572d263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bdcaaf4aa91b3e572d263c_r.jpg&&&/figure&克雷西战役时的热那亚弩手。(这张图里是有盾牌的)&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66& data-rawwidth=&479& src=&https://pic4.zhimg.com/50/8de39fe913e952a1e3d1db51fa9820e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8de39fe913e952a1e3d1db51fa9820ea_r.jpg&&&/figure&&br&&br&装备锁子甲的骑士。&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657& data-rawwidth=&473& src=&https://pic1.zhimg.com/50/9feda0a49ae0decd36df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9feda0a49ae0decd36df7_r.jpg&&&/figure&阿金库尔战役中的英格兰下马骑士。&br&可以看到,时隔七十年,骑士的护甲有了较大的进步。&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350& src=&https://pic4.zhimg.com/50/0f379ba6df386bc8aaed587d89ee13e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克雷西战役时的英军长弓手&br&&br&当然,汗青老师认为长弓是直拉弓,杀伤力不如东方的筋角反曲弓。这一点有待商榷。因为英格兰长弓手是世界上唯一的因为训练导致脊柱变形的弓箭部队,他们在巅峰时期能达到150磅的拉力。在所有的中国传统弓之中,也许只有楼上各位所提到的清弓能与之相比。&br&&br&在一组实验视频中,54磅拉力的筋角复合反曲弓在15米距离上不能穿透2mm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板甲,但是无论是0.69英寸的燧发步枪还是0.43英寸的卡宾枪,甚至是明朝的火门枪都可以不费力的穿透它。(而且那个复刻板甲用的钢材更差一些)&br&&br&&br&1513年的弗洛登之战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大名鼎鼎的英格兰长弓对于以欧陆标准武装起来的,全身板甲的苏格兰长矛手几乎没有造成什么重大杀伤,使得后者可以冒着密集的箭羽冲锋。遗憾的是苏格兰军素来以优秀的轻装部队闻名,装备的板甲的士兵不多。 被包围的苏格兰军在两翼溃退的情况下最终被英军冲垮。&br&&br&&br&纵观世界兵器史,使用筋角复合反曲弓的也不只满清一家,这类弓在欧洲也并不少见而且起源相当早,俄国军队中的某些少数民族部队(如莱比锡战役时的卡尔梅克人)甚至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还在使用它。但是他们在与不披甲的线列步兵的交战中显然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并且在随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后彻底绝迹。顺便提一句,早期的俄罗斯军队也有着相当悠久的使用弓箭的传统,但是经历了17和18世纪的数次军事改革(尤其是彼得大帝改革)后,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俄军已经成为了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欧洲一流军队。&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423& src=&https://pic1.zhimg.com/50/a9c4c422b4fecb06c9149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9c4c422b4fecb06c91490_r.jpg&&&/figure&&br&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罗斯掷弹兵。可以看到这是一支教科书式的近代欧式军队。&br&提到了俄罗斯帝国就不得不提他们的老对手奥斯曼帝国了。作为一个由来自东方的突厥人建立的国家,奥斯曼帝国的弓箭和骑射传统也是根深蒂固的。 &figure&&img data-rawheight=&588& data-rawwidth=&467& src=&https://pic1.zhimg.com/50/bd79ce1bd96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bd79ce1bd968_r.jpg&&&/figure&&br&举世闻名的耶尼塞里,图中有拿火枪的,也有拿筋角反曲弓的。&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200& src=&https://pic1.zhimg.com/50/f7f6c10dcc62b8f0900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0&&&/figure&&br&&br&咦?兄弟们,你们的&b&威力无比的筋角反曲弓哪去了?(笑)&/b&&br&&br&&br&&br&&br&&b&当然,1826年,长期抵制改革,腐化堕落且频繁插手宫廷政变的耶尼塞里因为发动叛乱,被苏丹马赫穆德二世屠杀殆尽。在他们作为一支军事力量消失在历史舞台后,代替他们的土耳其新军是这样的。&/b&&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4& data-rawwidth=&445& src=&https://pic4.zhimg.com/50/dc4de0cbd74b73f1aa73b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c4de0cbd74b73f1aa73b4_r.jpg&&&/figure&&br&&br&再往后,在发现了欧式军阵体系的巨大优越性后,土耳其开始了全方位的军事改革。&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45& data-rawwidth=&580& src=&https://pic3.zhimg.com/50/6a89f9a768cedbc96c388fe58a19728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6a89f9a768cedbc96c388fe58a197282_r.jpg&&&/figure&&br&这张图时间比较晚,此时的土耳其新军已经全部列装了后膛定装步枪。&br&他们抛弃了反曲弓? 不,&b&是时代抛弃了反曲弓!&/b&&br&汗青老师说,东方的弩远强于西方,这一点我大部分赞同。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出现了这样一类变态的大杀器---钢片弩。弓身由钢打制而成,使其可以承受传统单兵弩完全无法想象的巨大拉力。&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98& data-rawwidth=&328& src=&https://pic3.zhimg.com/50/4e29e21ecb4bc66cb6dae6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figure&&br&&br&单凭其夸张的外形便不难推测它的拉力多么可怕。这东西很难用臂张法直接拉开。拉力稍小的可以用蹶张,拉力大的就只能用腰引或者绞盘了。&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221& src=&https://pic4.zhimg.com/50/afb38b4a348d01bbf6bea1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1&&&/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156& src=&https://pic3.zhimg.com/50/ac6c863768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6&&&/figure&&br&这类弩射出的箭,近距离上即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板甲也挡不住。&br&但是,可想而知。由于拉力过大,上弦费时费力,这类弩一分钟能射出两到三发已经是极限了;这个射速比18世纪的燧发枪都要慢(事实上使用定装弹药的燧发枪射速更快),而且较弓箭对士兵体力要求更高。 &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19& data-rawwidth=&554& src=&https://pic4.zhimg.com/50/daac71188fdffadb92da93f37e5dc1e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aac71188fdffadb92da93f37e5dc1e5_r.jpg&&&/figure&“弩者,怒也,一定之力,毋有增加。如常用弩,力有一百五十六十斤者,用箭不过重二钱,在五十步之间发则准而有力,苟贪射远,难命中,且力弱不能洞坚。&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baidu.com/s%3Fwd%3D%25E5%258F%25A4%25E4%25BA%2591%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古云&/a&:&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是也。弓者,穷也,弓与人力各得穷尽也。如弓力四十斤,人皆可用,能发五钱重箭,何也?箭长二尺三寸,搭上弓弦,弦去弓背五寸,除去五寸仍余一尺八寸,扯满至彀,弓来合深,力尽,又加射者撒放之巧力,故箭发百步,仍能杀敌。其弩上弦只余五寸至机,箭发只有五寸之力,弩已不能如弓之合深,人又不能施其巧力,故弩力虽大,用箭反轻,不能致远。弓力虽小,用箭反重,百步犹有余力。是弩之怒力不能及弓之巧力也。”—明 《武备志》 。所谓这个巧力是指‘开阖之际用巧力,求头于脊骨腰跨,索巧于两手大指般般’,也就是将拉弓力量在保持射型稳定基础上精确投放在持弓手和扣弦指上。&br&事实上武备志的论述也指出了一个大家所惯有的常识误区。箭头的动能略小于弓弦的动能,但是弓弦的动能等于弓弦的弹性曲线对做功行程的积分。并不是力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的。&br&所以,与汗青老师所认为的弩的最大射程几倍于弓相反,弩箭较弓箭更短更轻,箭羽更窄小,使得其存速能力较弓箭为差。弩的张弦行程比弓更短,使得其做功效率较低,而且拉力越大实际上做功效率越低。无论是传统弩还是变态的钢片弩,近距离可能会有爆表的伤害值,远距离上则由于速度衰减更快杀伤力会成倍降低。钢片弩在近距离上可以将全身甲胄的骑士射落马下(就像《十字军骑士》里的兹贝什科所做的那样),但在远距离对射时却比长弓更吃亏。这使得靠存储机械能发射的弓弩走入了死胡同。&br&至于汗青老师提到的民间“禁弩不禁弓”。&b&并不是因为弩的射程和杀伤力比弓更大,而是因为弩作为一种延时射击武器,在单人作战,暗杀和隐蔽行动中远比弓易用。&/b&而且驽的练习成本比弓低,操作它不需要娴熟的技术和多年训练。&br&&br&&br&相比燧发枪,弓弩对天气的要求更高。潮湿的气候会使箭羽因吸收水分而变重,进而导致箭身不平衡。弓弦也会因为浸水而报废。 在宋辽战争中的君子馆战役时,宋军骑兵因天寒拉不开弓弩而被辽军拔刀冲锋击溃,也印证了弓弩的使用并不是全天候的。而相比之下,在拿破仑战争时期,不乏暴雨导致火器无法射击时,线列步兵直接发动刺刀突击取胜的战例。&br&&br&&br&另外,从历史原因上看,近代正是欧洲国家从封建领主制度迈向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一个时代。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和日益激烈的欧陆霸权角逐,战争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弓弩复杂的制作工序 和对个人素质的高要求与国家对军队规模的需求是相悖的,一个体弱者依靠火枪可以轻松击杀经过数十年严格训练的弓箭手。古斯塔夫改革后的近代军事制度之所以只需要半年便可以将目不识丁的农民训练为纪律严明的步兵,正是因为火枪的容易使用的特性,使他们得以用大量时间训练战术动作。也使得国家可以大批量训练高质量的军队。&br&&br&&br&尽管火枪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武器,&b&但是在古斯塔夫改革和刺刀出现之后,线式战术的战斗力已经超越了任何曾经出现过的冷兵器战法。&/b&&b&到了18世纪时,在战场上向敌军射击的那群人,已经不再是当初需要依靠长矛手的掩护,躲在障碍物后射击的火枪手。而是训练有素,装备了套环刺刀,在进行远程火力打击后可以直接列队向敌军发起冲锋的线列步兵&/b&。按照当时的话说,他们赖以击败敌军的不是手中的火枪,而是严整的纪律。并且得到火炮的支援和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他们的一支弓箭部队不会占任何优势。&figure&&im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390& src=&https://pic4.zhimg.com/50/e465cb4a347f99fd6a39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0&&&/figure&西班牙大方阵中的火枪手,他们得到后面长矛手的掩护,必要时撤退至安全地带。&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89& data-rawwidth=&618& src=&https://pic2.zhimg.com/50/489bc36ce216518cfefeb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489bc36ce216518cfefeb_r.jpg&&&/figure&拿破仑战争时的线列步兵&br&这时的线列步兵已经成为了军队的中坚力量,既承担远程投射火力输出的任务,也可以用来独力固守阵线和发动进攻!&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42&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50/14412bbceb1f15c9efc09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14412bbceb1f15c9efc09e_r.jpg&&&/figure&套环式刺刀&br&&br&&br&因此我不同意汗青老师所说 “复合反曲弓性能太好以至于火枪与之相比优势不明显”的答案。 &br&&i&&b&诚然,在账面数据上,火枪比起复合弓确实优势不明显。然而事实上,火枪在成本,训练难度和破甲力上占优势,对士兵体力和状态要求低,复合弓在射程上相比火枪并没有什么大的优势,只是在射速上相比火枪优势巨大。这倒是当时的火枪望尘莫及的。&/b&&/i&&br&&i&&b& 但是装备火枪的军队相比一支复合弓部队的巨大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可以同时承担远程投射兵种和近战兵种的任务,并且丝毫不比那些专职兵种做的差。这样的部队在战术调度方面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b&&/i&&br&&b&&i&线列步兵排成肩并肩的密集队形,在远距离的对射中,他们依靠密集的火枪射击获得强大的火力输出,而在近距离的战斗中依靠比肩长矛方阵的阵线密度进行肉搏。长矛方阵早在希波战争时期就已经体现出了其强大的战斗力和战术优越性,更不必提举世闻名的马其顿方阵体系。而上了刺刀的燧发枪就是一支1.6米的短矛!&br&&/i&&/b&&figure&&img data-rawheight=&443&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50/accd09eb0de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ccd09eb0dea_r.jpg&&&/figure&&br&&br&&b&&i&这张图体现了线列步兵阵型的灵活性。由突击纵队变换为横队,再结成反骑兵方阵。&/i&&/b&&br&&br&&br&&b&&i&需要补充的是,中箭的人如果没有被射中要害,并不会马上毙命,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弓箭的杀伤力也会大幅下滑。(弓箭的射击初速度至多100m/s )最终导致射程超过100米的箭支很难造成致命伤害。在电影《勇敢的心》中,年迈的苏格兰战士胸部中箭,在用威士忌和高温消毒伤口后很快就痊愈了,并没有造成严重伤害。当然历史上有记载的更极端的例子。&/i&&/b&&br&&b&&i&“己末,石超军奄至,乘舆败绩于荡阴。帝伤颊,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晋惠帝在荡阴之战中身中三箭,却没有受到致命伤害,还有气力上前护卫即将被杀害的稽绍,可见弓箭的杀伤力并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大。&br&&/i&而18世纪的火枪的子弹初速可以达到亚音速,极限射程也接近三百米甚至四百米。&i&且在100米的距离上也有近70%的命中率(理想状况,图中其他曲线为各种非理想状况)。&/i&在烟雾弥漫的战场上,双方为了追求更好的命中率倾向于近距离排队枪毙,如果以此推断火枪射程只有几十米,那未免太过于愚蠢了。&/b&&br&&b&&i&接近30g的软铅丸射入人体,很容易造成感染和冲击伤害,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死亡率相当高。因此,在战场上,弓箭即便射程有很大优势,相对火枪杀伤力优势也并不明显。在使用定装弹药后,熟练的燧发枪兵一分钟射击5-6次也并不是难事。例如拿破仑的近卫军和七年战争时的普鲁士军队。&br&&/i&&/b&&figure&&img data-rawheight=&480& data-rawwidth=&580& src=&https://pic1.zhimg.com/50/89c4f7d08df9afc6a80a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89c4f7d08df9afc6a80a6_r.jpg&&&/figure&这是普鲁士军队测试的 射击曲线,当然图中的距离单位是 yard(码)。100yards 约合91.4米&br&&br&需要指出的是,清军自始至终都不曾达到过欧洲的近代陆军的训练水准,也没有发展出最合适的战术,所以火枪在清军手中没有发挥像在欧洲军队中那么大的作用。&b&当清人发现了欧式战术的巨大优越性并开始努力效仿时,新式火器的出现和军工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又让线式战术走向了没落。&/b&&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87&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4.zhimg.com/50/b847fe058f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b847fe058f5_r.jpg&&&/figure&当然,有些人认为这种战术是排队枪毙。&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426&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3.zhimg.com/50/d195bc32ff2aac4ab5d19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195bc32ff2aac4ab5d194_r.jpg&&&/figure&&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38& data-rawwidth=&600& src=&https://pic2.zhimg.com/50/2a936bacff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a936bacffa_r.jpg&&&/figure&&br&&br&话说的没错,这确实是排队枪毙,或者专业一点说,这叫排枪战术。清军确实大规模使用这类战术,而且应该相当早,不会晚于18世纪。但是很遗憾&b&,这类战术和欧洲近代的任何一种战术体系都毫不搭边。再进一步问,这些人拿着火枪对射,和他们几百年前的同行拿着弓箭对射,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么? &/b&&br&&br&&br&&b&清军这种所谓的“排队枪毙”的问题在于,一是清军部队的素质不足以单纯靠射击击溃敌方。二是鸟铳、抬枪这样的火枪不足以胜任线列战争的需要。像晚清那种低素质军队,如果拉出去排队枪毙。最多也就对射几轮装填效率就会严重下降(很多人会逃跑或者趴在地上躲子弹,就像《爱国者》里的北美大陆军一样)这时候就必须让肉搏部队顶上去。而火绳枪的火力密度也不足以完全靠射击在有效射程内打退敌军肉搏冲锋,充其量只能削弱对方和打乱阵型(但是燧发枪却可以做到)。因此清军火枪兵只能像西班牙方阵那样,打几轮就退下去。即便是欧洲军队也是先有燧发枪后有线列阵的。&/b&&br&&br&&br&&br&&br&&br&&b&------------------------------------------------------------------------------------------------我是华丽的分割线&/b&&br&&br&&br&&br&&br&&br&&br&&b&见到质疑和迷惑的人很多,我在这里另外引出一个子话题-----关于近代军队核心理念的介绍,以此来对本文所阐述的观点进行辅助说明。这个不会影响最终得出的结论,已经知道的或者没有兴趣看的可以跳过去。毕竟我不是专业人士,大方向没有错,小细节上难免错漏百出,献丑了。&/b&&br&&br&&br&&br&&br&&b&所谓近代军队,这个提法也许是出自马恩全集。答主才疏学浅无从考证。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他们继承了古典军国主义时期的军队的传统,强调纪律和集体配合,而非个人的战技和武勇。他们装备了火枪,不是因为那个时期的火枪在性能指标上优于弓箭,而是加装了刺刀的火枪可以让他们兼顾远射和肉搏,从而让他们的组织纪律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战场上,他们以连为单位列成严整的横队,此时一个营甚至一个连就是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这个单位可以独立胜任进攻,固守,远程射击和白刃格斗,反骑兵等所有步兵战术任务,他们的上级指挥官只需要按照既定的作战条例对他们进行部署,结合战场情况来调整兵力分布,这一个个战术单位就能胜任所有的作战任务。这类全能兵种对战场有着全能的适应性,不必再像西班牙方阵或者朱棣的神机营那样让火枪手和肉搏步兵交替前出,轮番变幻位置。因此其阵型灵活程度和机动性也远远超过前者。&/b&&br&&b&当然有人也许会说,散兵阵线不是更灵活么?是的,这没错。 但是,当时的火枪不够先进,射速和射程都不够,一支部队还不能只依靠火器打得对手完全不能近身肉搏(用弓箭也不可能)。更不要说风驰电掣的骑兵了,这样的情况下用散兵队列作为军队支柱无异于自杀。&/b&&br&&br&&br&&b&当时的线列步兵前进时需要鼓点来控制步伐,每走一百步需要半分钟时间来整队。实际上只需要稍微的思考就能明白,队形稍稍错位并不会对射击时的火力密度和士气有着丝毫影响。整队的目的在于,让线列步兵保持严密的队形能确保整个部队铁板一块。他们肉搏可不是打群架,而是和马其顿方阵一样一排人戳戳戳。曾经在七年战争时的罗斯巴赫战役中,法军和神圣罗马帝国军正是因为队形不严整导致变阵时脱节,被普鲁士骑兵一次冲垮。被打散的线列步兵是没有战斗力的,因为他们平时所接受的格斗训练就是站成队列往前刺。&/b&&br&&br&&br&&b&在那个时代,把目不识丁的农民三个月训练成可用的线列步兵,秘诀就在于只需要通过体罚和高强度训练培养其对纪律的服从,然后教他们最简单也是最致命的攻击方式。那样在近战接敌时,每一个士兵就不用去思考如何杀死敌人,而只是按照平时的训练那样,像一个机器一样一股脑往前戳,或者去填补死去的队友的位置。至于他个人的安全则建立在整个阵型纪律严整的基础之上。只要他们能依靠纪律和意志维持战阵在敌人攻击下不被突破,他们的敌人就拿他们毫无办法。而一旦其阵线被突破,这些士兵就和没有受过军事训练的农民一样完全不堪一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单打独斗。他们所接受的训练完全是在教他们如何在外界因素重压下维持队形和保持纪律。&/b&&br&&b&因此那个时候军队打仗拼的是意志,谁能忍受巨大的伤亡保持队形的严整,谁就是最终的胜利者。队形先被打散的一方会被队形整齐的一方单方面屠杀殆尽。&/b&&br&&b&。&/b&&br&&br&----------------------------------------------------------------------------------------------------------&br&&br&&br&除去清初乱局外,清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与其对等规模和实力的敌人存在,现有的旧军制结合起中原王朝的强大的人力资源,完全可以应付各种对外战争和边境冲突。 而欧洲诸国如法国.普鲁士等国,为了维持其国家安全和霸权不得不倾尽国力供养一支足够胜任大规模战争的常备军,并以之为立国之本。这就要求其必须不断的在实战中获取经验和进行提升。正是这样的环境促进了西欧的军事体系的不断变革和发展。&br&&br&因此我的观点是:&b&在西方,火枪取代弓箭满足了新的战争形态的需要,英格兰体系被抛弃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已经完全失效,而是因为它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战争规模对兵员的需求。同时与新时代的军制和军事体系格格不入,而且与全部由火器武装起来的部队相比并没有什么优势。(当然也有社会原因,比如圈地运动导致自耕农纷纷破产,进城务工导致没有办法继续在周末训练箭术)&/b&&br&&br&&br&&b&而在实用的线膛枪发明之前,排队枪毙(或者说线式战术)是最适合火枪步兵的战术没有之一!而且这个战术经历了无数的实战检验和一个半世纪的优化改进,相比同时期或者更早一些的其他的战术体系拥有巨大的优势。&br&&br&而在东方,由于没有这样紧迫的需求,旧有的军事制度结合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足够应付一切战争和冲突,改革自然不会发生。虽然清军也有大规模装备火枪,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火枪和弓箭并用。但是本质上清朝人不过是试图将火器这一好用的新武器融入旧有的军事体系,使其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就像二战前的法军愚蠢的将坦克部队编成一个个战车营,配至每个步兵师下属一样。&/b&&br&&b&旧式的军队,旧式的战术体系,使用新式的武器,注定了清军仅仅只能享受到“火器之利”,而不能使武器的使用效能最大化。即使是像坦克这样的先进武器,若是分散使用只能作为支援步兵进攻的移动火力点和防御时的移动炮台,若是集中起来作为突击力量,就能创造纳粹德国1939年的战争奇迹。这是一个道理。(貌似扯远了)&/b&&br&&b&&br&而毋庸置疑的是,欧式线列步兵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全能兵种统治战场,是因为他们依靠带套环刺刀的火枪,出众的训练和纪律,同时胜任了进攻,固守,白刃战和远程射击的能力。而清军中的火枪手多数时候只是在发挥辅助火力输出的作用!他们只是将手中的弓箭换成了更好用更顺手的火枪,亦或者干脆两个一起带上战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战术作用和传统的弓箭手部队其实是没有区别的!&/b&&br&&br&&br&&b&当然,在经历了被列强武力扣开国门的耻辱后,清人也意识到了近代军制的巨大优越性。最早具备近代军队雏形的便是&/b&&a href=&//www.zhihu.com/people/08f61c5e4217815aec0e& data-hash=&08f61c5e4217815aec0e&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08f61c5e4217815aec0e&&@霍真布鲁兹老爷&/a&所说的霆军。&br&&br&霆军由名将鲍超率领,由于是后来划入湘军,军制与湘军其他部队略有区别,但是根据胡林翼的要求,霆军在武器配备上和其余各军基本没有差异。 一队刀矛,一队鸟铳,一队抬枪。&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36& data-rawwidth=&640& src=&https://pic2.zhimg.com/50/fe4f67d1da294b173dc47b00963afa1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fe4f67d1da294b173dc47b00963afa18_r.jpg&&&/figure&&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36& data-rawwidth=&640& src=&https://pic4.zhimg.com/50/998cd70a59cefc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998cd70a59cefcd_r.jpg&&&/figure&这是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个硕士的论文。&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62& data-rawwidth=&399& src=&https://pic4.zhimg.com/50/40fba4b0ed3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9&&&/figure&湘军&br&&br&当然湘军这么做也是有前提的。湘军士兵主要来自贫苦农民和市井无赖。这些人不是被抓壮丁进的军队,他们主动从军就是为了求富贵。曾大人依靠高薪和允许抢劫两大手段让他们专心卖命,结合传统的儒家卫道思想的强力灌输,又依靠登记造册来保证士兵不能逃亡。最终使得湘军的纪律性和组织程度足够胜任这样的战术体系。等到攻克天京后不久,湘军内部上到高级将领,下到普通士兵都迅速腐化,不复往日之雄风。七年之后,左宗棠带湘军西征平回乱,在太子寺之战中被马占鳌击败,湘军十营大溃,回兵仅阵斩清军将佐竟达一百四十人。军队结构的限制使得其组织水平受到制约,近代战术也就失去了其根源保障。&br&&br&&br&&br&&br&然后就是李中堂的淮军了。淮军后来居上。得益于中堂大人的远见卓识,他们可能是近代中国第一支欧式军队。至少在战术体系上是这样 。当然,师夷之长以制夷已经被证明行不通了。在清法战争时,淮军名将张树声就曾指出西方在政治和国防军事体系上相比清帝国有着巨大的优越性,绝不是靠购入外国武器和学习外国技术就可以追平甚至超越的。赵光义就曾对赵匡胤指出,“ 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险”。 军队是社会的缩影,社会腐化则军队无战力。&br&但是无论如何,淮军的存在也充分证明了清人的变革尝试和努力。&br&这张图已经是1870年了....&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61& data-rawwidth=&400& src=&https://pic3.zhimg.com/50/45f725c8cf31c5bd8bc5b5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figure&再回头看看遥远的欧洲&br&1849年,法军上尉米涅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次口径前装线膛步枪。自此,困扰了火枪大半个世纪的线膛枪弹药装填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这使得火枪的射程、精确度和弹道性能第一次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br&如果说直到19世纪四十年代,仍有人固执的认为某种弓弩要优于主宰战场的滑膛枪的话,米涅步枪的出现则让任何依靠储存机械能发射的武器在它的面前都像孩子的玩具一般拙劣无力。此后,“musket”这个词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简明有力的称呼 “rifle”。(特指有膛线的步枪)&br&欧洲人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个新武器的巨大潜力,这也成为了线列战术走向没落的开始。&br&&br&&br&1854年夏,在巴拉克拉瓦战役中,科林·坎贝尔少将带领其苏格兰高地第93团,面对两千五百俄军重骑兵的冲锋,排成两列横队,依靠米涅步枪和“血与火的勇气”一举击溃俄军。这是线列步兵首次依靠横队和步枪火力打垮骑兵冲锋,苏格兰高地步兵也因此名扬天下。&figure&&img data-rawheight=&176& data-rawwidth=&350& src=&https://pic3.zhimg.com/50/d272ba71d73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figure&“红色警戒线”&br&&br&同年秋天,因克尔曼战役中,排成散兵阵线的英法联军依靠米涅步枪卓越的火力打垮了悍勇的俄军的数次白刃冲锋,连恩格斯也为之啧啧赞叹。&br&&br&在八年之后的太平军东征中,李鸿章的淮军尽管成军不久,人数不多。但是依靠大量装备的恩菲尔德1853式米涅步枪,竟能屡屡打退太平军的强大攻势。&br&&br&太平天国战争后期的淮军&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47& data-rawwidth=&345& src=&https://pic2.zhimg.com/50/4ed9d42bebc8d6e17a4323556bde74a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5&&&/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229& data-rawwidth=&580& src=&https://pic3.zhimg.com/50/aadf06cdfae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aadf06cdfae4_r.jpg&&&/figure&雷明顿1863式米涅步枪。&br&&br&1866年,第一支真正成熟的后装线膛步枪-法国的夏塞波步枪正式列装。其卓越性能足以使欧洲所有其他型号的步枪黯然失色。它比普鲁士的德莱塞后膛枪射程更远,在射速上更是超越了卓越的米涅步枪。堪称定装后膛枪之鼻祖。&br&&br&1871年,德国枪械专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铜壳弹步枪,彻底解决了后装枪的气密问题。&br&&br&1886年,法国的尼古拉斯·勒贝尔上校发明了勒贝尔1886,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无烟火药的步枪。并且依靠管状弹匣实现了连续供弹。&br&&br&当然,在这几十年中,不仅仅是火枪在性能上取得了飞跃,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和生产力大发展,火炮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里不展开讲(其实是答主不懂啦)&br&自此,线式战术也一并没落,阵形对于步兵来说已不再重要。无论是引领世界潮流的欧洲列强,还是亦步亦趋的清帝国,在这个时代再来操练呆板的线式战术便只是显得愚蠢和落后。&br&南北战争和普法战争也许是最后的近代战争。也是线式战术的最后的舞台。&br&而盖茨堡战役的皮克特冲锋,则无疑是一曲悲壮的英雄挽歌,它也将近代军队的纪律性和顽强坚毅体现的淋漓尽致。&br&&br&此战,南军九个步兵旅,共12500名士兵暴露在开放的原野中,推进四分之三英里(约1300米),期间任由北军炮火狂轰滥炸,却仍然保持了严整队形,并完成了复杂的队列变换。在500码内还受到了线膛步枪的火力打击。在付出过半伤亡后才最终败退下去。&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300& data-rawwidth=&233& src=&https://pic3.zhimg.com/50/12dd376abf14bab55c3517f1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3&&&/figure&&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0& data-rawwidth=&592& src=&https://pic3.zhimg.com/50/25d5741a83bfddb2667ae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25d5741a83bfddb2667aed_r.jpg&&&/figure&&br&&br&图为皮克特冲锋。&br&&br&&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766& data-rawwidth=&910& src=&https://pic1.zhimg.com/50/fed6864ced8a649a91d9ae2fa4bf618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1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fed6864ced8a649a91d9ae2fa4bf6183_r.jpg&&&/figure&&br&南北战争 &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283& src=&https://pic3.zhimg.com/50/429c3d63b1f5b73ddcc4d61e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3&&&/figure&普法战争&br&在这两场战争中,因为步枪射速、射程精确度和装填方式的进步,散兵战术完全取代线式战术成为了可能,并且无论是欧陆传统军事强国,还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新兴国家美利坚,都开始了对战术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的尝试。&br&&br&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固执的认为“士兵哪怕小跑着前进也是有失荣誉的行为”的英法军队,在经历了血的教训后也迅速转变了战术,自此线式战术彻底绝迹。&br&&br&让我们将目光再转回中国。&br&在1884年的清法战争中,装备了1874格拉斯式步枪的法军已经基本抛弃了传统的线式战术,同样以后装线膛枪为主要装备的清军和黑旗军也以散兵战术为主流。在后膛定装步枪可怕的火力下,军阵堂皇的线列步兵无疑是一个个行动缓慢的活靶子。&br&&br&到了袁世凯的时代,清庭编练的新军已经是完全仿效欧陆新军制所编练而成的新式军队了。&br&&br&所以,题主说的没错,中国人错过了这个时代。在我看来;高大强壮,穿着华丽军服的勇士们,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在军乐和鼓点的伴奏下,拿着带刺刀的火枪缓慢而坚定的向敌军进攻,是一种带着血色的古典主义浪漫。它体现了人在面对死亡时所爆发的勇气和尊严,和希腊式的英雄史诗感。自此之后,战争便不再浪漫,只剩下冰冷血腥的杀戮,和一长串的阵亡将士名单而已。&br&&br&&br&&br&&br&&br&&a href=&//www.zhihu.com/people/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 data-hash=&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世纪末菜刀少女&/a&&a href=&//www.zhihu.com/people/8affaf3271ecbd6877633& data-hash=&8affaf3271ecbd687763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hovercard=&p$b$8affaf3271ecbd6877633&&@吉利吉利&/a&为了偷懒盗了几张图,在此郑重致歉。&br&最后 ,关于技术问题。清朝人造不出堪用的火器,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达不到,而完全是生产环节上的问题了.因为早在工业革命之前,火枪在欧洲便可以大批量生产了。&br&ps:答主非历史专业,所参阅的也只有来自贴吧的二手/三手资料和平时所看的国内出版的图册书籍。(望喷答主的时候不要太激动)&br&&br&而且答主不懂弓箭,平时唯一的接触就是在聚乐部射箭(用的还是40磅的现代弓),仅对近代军制略知一二。难免有瑕疵疏漏之处,抛砖引玉而已。也希望能从真正的大神那里学到东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题主所说的“排队枪毙”指的是近代的线式战术,那我可以确定的说,中国并没有自主的发展出那样的战术,只有与之型似神非的排枪战术和各种阵型。这些战术或多或少的都有一定西方近代战术的特点,但是还称不上是真正的近代战法。它们…
&p&强悍么,单指武将个人武勇么,徐达,李文忠,常遇春,朱能,俞大猷,李成梁,李如松,邓子龙…都很强,但要够上真正名将的标准么,个人以为当从战绩,战略战术,练兵治军来考量。从这几方面看,有明一朝,名将当首推戚继光。&/p&&p&1,战绩&/p&&p&戚家军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可谓百战百胜,斩首十余万。打仗不是件容易的事,打胜战更难,戚继光说过: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仗,这并不是真正的胜仗。来看看戚继光率领戚家军锁创造的惊人战绩:&/p&&p&抗倭:&/p&&p&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自己牺牲陈文清等3人.&/p&&p&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包括几百胁从〕,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自己牺牲陈四等3人.&/p&&p&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p&&p&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牺牲陈文彪等13人.&/p&&p&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自己无一人牺牲,解救老百姓954名.&/p&&p&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此战阵亡最多,达到69人.&/p&&p&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自己牺牲20人.&/p&&p&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牺牲金渔等16人.&/p&&p&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自己牺牲童子明等24人.&/p&&p&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救出百姓3000人,自己无一人阵亡.&/p&&p&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自己牺牲31人.&/p&&p&其余较小规模的战斗,总共加起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有80多次,没有一次败仗.每次几乎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而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p&&p&抗击北虏:&/p&&p&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率蒙古铁骑三万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八千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大破朵颜三万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p&&p&万历三年,长秃率兀良哈铁骑五万入寇,戚继光又率火枪骑兵队出塞包抄,一口气打垮五万蒙古骑兵,活捉长秃。三月初,长昂和董狐狸率所部及亲族240余人,叩关祈降。直至戚继光离开蓟门,十余年间,朵颜等部再不敢犯边。不战而屈人之兵,戚继光威慑力以至于斯!&/p&&p&(明史:蒙古土蛮部“控弦十余万,常为蓟门忧。而朵颜董狐狸及其兄子长昂交通土蛮,时叛时服。万历元年春,二寇谋入犯。驰喜峰口,索赏不得,则肆杀掠,猎傍塞,以诱官军。继光掩击,几获狐狸。其夏,复犯桃林,不得志去。长昂亦犯界岭。官军斩获多,边吏讽之降,狐狸乃款关请贡。廷议给以岁赏。明年春,长昂复窥诸口不得入,则与狐狸共逼长秃令入寇。继光逐得之以归。长秃者,狐狸之弟,长昂叔父也。于是二寇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死罪,狐狸服素衣叩头乞赦长秃。……终继光在镇,二寇不敢犯蓟门。”)&/p&&p&鞑靼小王子部(土蛮部)见蓟门防线坚固,无隙可入,竟而转掠辽东!万历七年(1579年)七月,戚继光上疏朝廷,主动提出率大军援辽。是年十月,小王子部伯彦、苏把亥、黑石炭、银灯等率五万多骑,经范儿营、锦州营进攻辽东。辽东守将李成梁请援,明廷命戚继光率兵援助。戚继光急率众前往,与鞑靼兵战于狗儿河、石河墩等处,重创鞑靼兵。伯彦等见明军力量强盛,遂寻机悄悄撤退。戚继光率军追击数百里,直抵燕山。&/p&&p&总体上看,戚继光所处的明中后期基本还算是承平时期,万历三大征等大规模战事亦未能参与,虽然对倭作战交换比很惊人,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战绩较少,从这一点上看,比不上明初开国诸将。&/p&&p&2,战略战术&/p&&p&创立分队战术:“鸳鸯阵”,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df79bd63cd9bd7c06f557_b.jpg& data-rawwidth=&289& data-rawheight=&4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9&&&/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17f05f38f13cc_b.jpg& data-rawwidth=&510&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17f05f38f13cc_r.jpg&&&/figure&&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c9b2a8b002a4ccc1a5d7cbf_b.jpg& data-rawwidth=&433& data-rawheight=&3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3&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c9b2a8b002a4ccc1a5d7cbf_r.jpg&&&/figure&现特警攻坚队形就是现代的鸳鸯针。&/p&&p&健全兵种,协同作战:北调蓟州后,为对付大规模的蒙古骑兵,戚继光将「鸳鸯阵」加以发展,创立了由车、骑、步相互配合的联合兵种。把火器兵器集中成营以发挥威力,与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应该是军事史上划时代的创举。车兵抵御敌军的冲击,步兵以车为掩护出击敌军,骑兵则包抄突袭。各兵种协同作战。&/p&&p&(明史:“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而前,间以长枪、筤筅。寇奔,则骑军逐北。……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p&&p&以众击寡,速战速决: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时,经常采用以众击寡、速战速决的战术,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迅速消灭敌人;史称戚继光「临事则飙发电举」,他常以惊人的行军速度,像疾风骤雨一般,及时赶到数十百里之外,用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防御重点,迅速将敌人瓦解、全歼。然后赶到援敌必经之地埋伏,待援敌经过,出其不意将其歼灭。&/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clanlong.com/thread--1.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lanlong.com/thread-147&/span&&span class=&invisible&&869-1-1.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p&3,练兵治军&/p&&p&戚家军(南兵,浙兵)以纪律严明著称,戚继光调离去任后,留下了一支勇猛敢战的精锐浙兵,在万历三大征中,都是在相持不下,或者明军连败的颓势中,只要浙兵一到,战场形式立刻改观,浙兵也往往是第一个直捣敌人巢穴的部队。平倭战役中,原浙江兵为主的老戚家军和被戚继光整训过蓟辽军,为明军的主力,攻克牡丹峰,收复平壤,都是浙兵部队第一个攻上日军阵地,攻打平壤时,年过花甲的戚家军老将吴惟忠左肋中弹,血透衣甲依然站在最前沿指挥,倭寇时代就对戚家军胆寒的日军,在平壤大战中更是被吓破了胆,收复汉城时,浙兵先头部队千余人马,刚到汉城城下,数万日军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朝鲜的史书上处处可见对浙兵的赞誉。&/p&&p&天启元年浑河血战,川兵、浙兵千里赴援,万余人慷慨赴死,无一投降逃跑,使八旗兵付出了伤亡上万人的代价。无论是明朝的实录还是清朝修的明史中,无一不对浑河血战中川浙军团的勇敢大加赞誉,称此一战为“凛凛有生气”“时咸壮之”、“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p&&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6%25B5%%25B2%25B3%25E4%25B9%258B%25E6%_%E5%25B9%25B4%2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http://zh.wikipedia.org/wiki/浑河之战_(1621年)&/a&&/p&&p&&b&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将臣宝鉴》、《莅戎要略》、《武备新书》,对后世影响之重大,远非明朝历代名将所能及,此后文人掌兵可以成为现实。&/b&&/p&&p&秦汉以降,武将著书能有几人?个人认为,有此几部兵书,戚继光成为明朝武将第一人当之无愧,再有诗文集《止止堂集》等,在明朝重文轻武,戚继光以武将通文事,文武全才,简直是武将中的异类!&/p&&p&清朝末期毫无军事经验的曾国藩完全照搬戚继光的著作,竟然就训练出来一支能横行一时湘军,慈禧太后曾很吃惊地说,几个汉人文官凭着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隆美尔语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