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牛皮鲜在哪里人工林在哪里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黎约践踏216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据全国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截至1993年,人工林面积达到3 425.6万公顷.最近,由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指出,2000年将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在中国西部13个省区的174个县退耕还林(草)34.3万公顷.所以,我国人工林的面积还会逐年增加.但我国人工林的质量较差,每公顷平均积蓄只有33.31 m3,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如日本人工林每公顷平均积蓄为197 m3,是我国的5.9倍,因此通过科学施肥,提高我国人工林单位面积的产量具有很大潜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增加,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_地理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5,794贴子:
中国森林面积大幅增加,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收藏
图1 世界各国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和5个森林大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每5年一次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价报告是全球最为系统和权威的森林资源评价和分析研究。最新一期《2010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价》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一次评估,其中对世界森林资源的现状及近20年的变化趋势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估,这份报告是当前我们认识地球森林的最佳材料。本文数据除注明外,都来自《2010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价》。
各个国家对森林的界定略有不同,FAO对森林的定义是“面积在0.5公顷以上、树木高于5米、林冠覆盖率超过10%,或树木在原生境能够达到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为农业和城市用途的土地”。这一定义取得了较多的国际认同。《2010年世界森林资源评价》对森林的研究都是基于这一基本定义。
2010年全球森林总面积为40亿公顷,森林覆盖土地总面积的31%,人均0.6公顷。俄罗斯联邦、巴西、加拿大、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森林面积最大的5个国家,世界上有十个国家或地区根本没有森林。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是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核心指标之一。世界5个森林大国中,俄罗斯(第1)的森林覆盖率为49%,巴西(第2)的森林覆盖率为62%,是当之无愧的森林大国。中国(第5)虽然森林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率仅为22%。图2 世界各国年森林面积变化情况
相比1990年水平,2010年世界森林面积降低了3.2%,南美洲和非洲是森林净损失最大的地区,近些年森林砍伐速度虽然出现减缓迹象,但仍高得惊人。过去十年中,每年有大约1300万公顷的森林被转作其他用途或因自然原因消失。中国由于长期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育,在世界森林面积总体降低的大潮中一枝独秀。 图3 世界各国森林蓄积量情况
森林立木蓄积是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森林生长成熟阶段和森林生态活力,也是当前全球变暖热点问题中的森林碳汇的决定性因素。世界森林立木蓄积总量为5270亿立方米,单位蓄积量为131立方米/公顷。南美洲、非洲西部和中部热带森林的每公顷立木蓄积量最高,其次为温带和寒温带森林。
中国是森林大国,也是世界上人工林第一大国(人工林面积达到77万平方公里),但相对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的71%,单位面积森林立木蓄积量仅为世界的5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的26%。这也说明,中国在森林保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4 中国的森林
注:人均森林面积的计算中,世界2010年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中国2010年人口数据来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地理精锐哈佛北大精英创立,3000学霸导师针对学科薄弱点,量身定制辅导课程地理1对1冲刺/1对3互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400-637-0082
中国的只是人工林吧,和森林不一样吧
人工林也属于森林的一种,计算森林面积的时候人工林也是计算在内的。
人工林比森林的植物品种少多了,也没有那种阶梯状的植被。。
还是好现象的
不过听说西南那边桉树比较多
但这桉树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工林大多数是商业林,为市场提供木材使用,我国天然林太少了
主要位于东南、中南大区、西南大区东部、华东大区南部和东北大区东部、北部。大好景象,大破坏之后能够大复造也好嘛。
【中国最后的完整森林】 图1 中国完整森林分布
原始森林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代表着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发育的顶级水平,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复杂性和服务功能是人工林和次生林无法比拟的。然而,迄今为止,人类仍然无法准确度量原始森林的面积,原因是除了实地凭借经验和生态学参数可以将它与其它类型的森林区别开外,大尺度上借助遥感和GIS进行识别几乎不可能,原始森林和长势较好人工林、次生林的光谱特征基本一致。因而,全球或者国家范围测量原始森林的精确范围、面积、几何形状及其特征等无法实现,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保育。
然而,有一个概念和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很接近,它就是完整森林生态系统(Intact Forest Ecosystem),它的定义是未收到人类后动显著影响的,面积较大的,较为完整的森林区域。完整森林未必都是原始森林,但原始森林必然是完整森林,因而完整森林可以很好地反映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是,完整森林可以基于遥感和GIS进行大尺度、大范围的识别。
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在世界上第一次基于遥感综合评价了全球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其完整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是:1)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林地;2) 在近30-50年内,没有受到明显人为活动的干扰,包括砍伐、烧荒等林业活动和修建道路、居民点、水渠、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3)线性尺度不低于10km,即其内接圆的直径不小于10km,这一指标是防止其形状过于狭长。
绿色和平组织主要的基础数据是Landsat(美国陆地资源卫星,分辨率为30m),同时部分地区采用了Aster(日本遥感卫星,分辨率为15m)和IRS(印度遥感卫星,分辨率为2.5m),同时借鉴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俄罗斯),国际社会-生态协会,芬兰自然联盟等组织的数据库进行校验,保证了数据的质量和精度。这一基础数据库的完成,对于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这一基础数据库,我国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分布见图1,共有50块,总面积达105273平方公里,完全位于中国国境内的总面积有85317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和境外连接成片),面积最大的有11459平方公里,位于西藏墨脱县、错那县和隆子县境内。
根据2005年我国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然而,完整森林仅占森林面积的4.9%。
仅存的原始森林对我们的地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森林是世界上2/3陆地植物和动物的家园。没有明显人类活动干扰的痕迹,包括砍伐、烧荒。关注完整森林有三个原因,首先,只有森林面积足够大,才能支持大型动物的自然种群,并且可以抵抗诸如火灾、风暴等自然干扰。其次,较大面积的完整森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退还或者破碎化的森林。最后,较大面积的完整森林易于保育,不需要人为刻意的修复和进行生态建设。
只要在近30-50年内,没有受到明显人为活动的干扰。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活动。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各类层次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很大程度上依赖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种群(例如丛林大象、大猩猩、熊、狼、虎、豹、鹰、鹿等)特别依赖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的破碎化和丧失是动植物物种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支持着区域和全球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例如空气调节、水土保持、营养循环、碳汇等)。
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极高的价值。中国的天然林因为过去的大规模采伐和开发,造成了过度的破坏,大片的原始森林更所剩无几。根据绿色和平的全球森林地图,目前中国的未受侵扰的森林仅占国内森林总面积的2%,它们分布于四川西部大雪山西侧、云南怒江州中缅边境地带、西藏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内蒙古最北端的大兴安岭、以及新疆最北端存在很小的面积。可是,中国这些最珍贵的生态系统受到严格保护的只占0.1%。 图2 中国森林受道路的干扰严重 图3 中国完整森林3D图 图4 中国完整森林3D图图5 中国完整森林3D图
神农架也不行吗?
完整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是:1) 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林地;2) 在近30-50年内,没有受到明显人为活动的干扰,包括砍伐、烧荒等林业活动和修建道路、居民点、水渠、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 3) 线性尺度不低于10km,即其内接圆的直径不小于10km,这一指标是防止其形状过于狭长。估计神农架也难免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很难同时满足这三点,所以不属于完整森林生态系统吧。
地理辅导老师,上海学大教育,16年品牌,教师1对1补习,品质保证!上海30多家教中心,离家近.地理辅导老师,随到随学,免费陪读,专业辅导!
桉树有什么危害吗?
或是云南桉树
中国的农业开发历史太悠久了,除了诸如西南横断山区之类的地形过于艰险或开发较晚的地方,其它地方的天然森林都被砍伐的差不多啦。
+1,还有三北防护林,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森林再造工程。
看到俄罗斯 巴西 印尼 就各种羡慕嫉妒恨啊!特别是俄罗斯 狗曰的 这么大的森林面积,居然还在增加。!!!!
人工林就是渣渣,抗自然灾害能力极差。三北防护林就是案例,戈壁半干旱地区种树就是扯淡,我们这里的野生红柳梭梭全推倒种杨树,今年一场大风全刮死了。
退耕还林,是退耕了还的大部份是经济林,人工生态林很少
的确,黄土高原最先遭到破坏
谁叫之前伐天然林太多了、、、人工林也还行 有总比没有好不是?
森林是地球之肺,有调节气候的作用,应该多植树造林。
唉唉唉。我是等不到大森林了。
是啊,如果栽种得当,人工林对环境的改善作用也很大。
是啊,黄河流域未开发前也是布满了原始森林的,那时气候远比现在温暖,甚至还有黄河象,直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各诸侯国内还分布有大量的森林的。
在戈壁半干旱地区种树,树种的选择需要格外慎重吧?
西伯利亚那么广袤的土地,大都长满了连绵不断的森林,俄罗斯族最开始时就起源于森林,后来逐步发展壮大的。
赞楼主一个
多谢多谢,似乎有好长一段时间没在地理吧看到你了呢,呵呵~
最近来的不少,都是看看而已,不怎么说话,学长很少上QQ么?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一列列车行驶在北京居庸关长城附近盛开的山桃花海中。
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准点前来,早出晚归,堪比上下班。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正确答案:D
  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
  正确答案:&
  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正确答案:C
  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D、六分之五
  正确答案:B
  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
  B、40%
  C、60%
  D、80%
  正确答案:D
  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
  正确答案:√
  区分扬尘和沙尘暴的标准是看能见度是否大于2公里。()
  正确答案:&
  水污染、植被破坏与物种灭
  下列地区中不属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的是()。
  A、澳大利亚西北部
  B、南美洲北部
  C、美国西部
  D、中亚地区
  正确答案:B
  受人类砍伐和火灾的影响,过去一万年中地球森林面积缩小了()。
  九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五分之一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D
  陆地上的水资源占地球总水资源的()。
  A、2.8%
  B、12.7%
  C、24.5%
  D、30%
  物种灭绝是人类诞生以后才开始的。()
  正确答案:&
  20世纪末处于灭绝边缘的哺乳动物超过了400种。()
  正确答案:√
  海平面上升、垃圾危害与人口增长
  地球人口从50亿增长到60亿用了()年时间。
  A、8年
  B、10年
  C、12年
  D、14年
  正确答案:C
  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已上升了()。
  A、10-20厘米
  B、20-30厘米
  C、10-20毫米
  D、20-30毫米
  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平均以每年()的速度上升。
  1-3毫米
  5-8毫米
  1-3厘米
  5-8厘米
  正确答案:A
  我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预计2020年再生能源占到一次性能源的15%左右。()
  正确答案:√
  垃圾已经无孔不入,在太空轨道上已经有超过7000个直径在10厘米以上的废物碎块在高速运动。()
  正确答案:√
  2.1地球表层系统
  生物圈的厚度大约为()。
  A、30米
  B、300米
  C、3000米
  D、30000米
  与外界只有能量而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是()。
  A、孤立系统
  B、封闭系统
  C、开放系统
  D、群体系统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
  A、孤立系统
  B、封闭系统
  C、开放系统
  D、群体系统
  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5公里,海洋上平均仅为5-8公里。()
  地表系统指地球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的范围,包括高空但不包括内部。()
  2.2Gaia(盖亚) 假说与新地球观
  盖亚假说中提出Gaia系统中最重要的是()。
  B、土壤
  C、植物
  D、微生物
  土壤来源于()。
  A、沙漠
  B、大气
  C、岩石
  D、海洋
  盖亚假说主要强调的是()。
  环境对生物的调节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独立
  盖亚假说中的盖亚一次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生物地球化学观点认为地球表层大多数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实质上是由生物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3全球生命系统对物质循环的调控
  据测算,从7亿年以前到现在地球上动植物累计重量约为地球的()倍。
  B、100
  C、1000
  D、10000
  水圈中全部的水每()通过生物体一次。()
  A、2.8年
  B、28年
  C、280年
  D、2800年
  地球上的物质运动主要包括两大能源驱动力,分别为()。
  A、宇宙辐射能及生物内部能量转化
  B、宇宙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
  C、太阳辐射能及生物内部能量转化
  D、太阳辐射能及地球内部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
  地球表层几乎所有的物质都是非生物来源的。()
  地球内部能量主要是以热能和机械能的形式突然释放出来的。()
  2,4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
  人类对地球环境产生大量影响以前,地球二氧化碳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A、板块运动
  B、海洋变化
  C、火山喷发
  D、水汽输送
  现阶段可用于全球变化的观测记录大约有()。
  A、十多年
  B、五十多年
  C、一百多年
  D、三百多年
  关于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全球变化研究超越了各分支学科的界限
  指过程或事件本身的空间尺度远在地球半径以下
  过程或事件的影响应为全球性的
  认识全球变化规律需要了解所有时间尺度上的过程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所谓的全球变化其实包括自然自身引起的变化和人类引起的变化两类。()
  2,5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下列不属于全球变化的社会影响的是()。
  A、人的生理与健康的影响
  B、气候与降水量相互关系的影响
  C、对社会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和发展的影响
  D、研究人类社会适应和减缓全球变化影响的能力
  决定全球变化研究的成败的是()。
  A、正确的研究方法
  B、变化的实物证据
  C、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D、研究的范围大小
  关于自然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这种变化
  B、自地球诞生之日起,地球系统在某些时间尺度上存在这种变化
  C、导致这种变化的营力可能来自于地球系统之外
  D、导致这种变化的营力可能产生于地球系统的自组织过程之中
  全球环境变化的表现形式包括时间上和空间上两个维度。()
  在时间坐标上环境演变的基本表现形式中,平稳序列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
  2.6主要的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上)
  ()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
  A、生物多样性变化
  B、气候变化
  C、人口增长
  D、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根据瑞典科学家阿兰纽斯提出的观点,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增加()摄氏度。
  A、4.26
  B、5.26
  C、6.26
  D、7.26
  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中,气候变化一般不影响的是()。
  A、土地荒漠化
  B、生物多样性变化
  C、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
  D、人口增长
  温室气体主要是吸收地表短波辐射,使大气变暖。()
  201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前十位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中国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2.7主要的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下)
  在吸取大气中的热量方面,甲烷被认为是二氧化碳的()多倍。
  根据世界银行2000年的报告,下列国家中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是()。
  A、澳大利亚
  B、挪威
  C、加拿大
  D、俄罗斯
  下列作物中,排放甲烷量最大的是()。
  A、小麦
  B、玉米
  C、大豆
  D、水稻
  臭氧对地球表面生物免遭紫外线的强烈影响至关重要。()
  氧化亚氮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中硝酸盐的脱氮和氨盐的硝化。()
  2.8主要的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从整体的趋势看,北半球主要地区从1700年到1980年之间面积比例大量升高的是()。
  A、森林
  B、草原
  C、牧场
  D、农地
  从1700年到1980年,下列地区中森林覆盖率明显上升的是()。
  A、北美
  B、拉丁美洲
  C、欧洲
  D、南亚
  近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土著物种的减少
  B、外来种的减少
  C、土壤碳和养分的丧失
  D、植被生产力的变化
  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竞争力远远高于土著物种。()
  生态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必定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瓦解。()
  2.9主要的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上)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上升了()摄氏度。
  B、1.2
  C、1.8
  D、2.4
  从全球来看,整体年平均降水量是()的。
  A、逐渐增多
  B、逐渐减少
  C、保持不变
  D、大幅度波动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时间长度
  变化强度
  影响范围
  造成后果
  近40年中,相较于夏季平均气温,我国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较为明显。()
  一般来说,受全球变暖影响,纬度越高或海拔越高的地区升温更明显。()
  2.10主要的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下)
  全球云量观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A、统计数据较少
  B、直接观测难度较大
  C、没有统一仪器观测
  D、数量变化不稳定
  根据IPCC在1995年的报告,过去一百年中海平面上升了()。
  A、10-20毫米
  B、10-20厘米
  C、20-30毫米
  D、20-30厘米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A、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B、寒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C、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冷
  D、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大面积海水变暖
  根据现有的观测结果,世界范围内的云量是逐渐减少的。()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印度尼西亚降水显著减少,秘鲁的太平洋沿岸降水显著增多。()
  2.11主要的全球变化-人口增长、生物多样性变化、荒漠化
  下列因素中,一般不直接影响潜在植被的是()。
  A、大气成分
  B、气候
  C、土地利用
  D、人口数量
  解决地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是()。
  A、控制荒漠化
  B、保障生物多样性
  C、控制人口增长
  D、减少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
  A、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B、外形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物分布多样性
  D、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移保护、离体保护三种。()
  荒漠化主要是指由于不恰当的人为活动,导致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带的土地退化现象。()
  2.12当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观点(上)
  科学家通过冰芯记录研究气温变化,主要是研究其中的()。
  B、杂质
  C、微生物
  D、气体
  关于冰芯记录的相关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辨率高
  B、时间尺度长
  C、环境信息少
  D、有效手段之一
  根据近百年的观测数据,()是20世纪最热的十年。
  A、10年代
  B、40年代
  C、70年代
  D、90年代
  根据相关研究,地球上40万年来平均温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
  近百年来温度上升的原因尚没有达成共识。()
  2.13当代气候变化的主要观点(下)
  树木年轮学数据主要考察的是树木的()。
  A、年轮数量和密度
  B、年轮数量和颜色
  C、年轮宽度和密度
  D、年轮宽度和颜色
  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
  A、湿度
  B、惰性气体
  C、云量
  D、太阳辐射的反射
  一般来说,对树木年轮生长情况影响最大的是()。
  A、温度
  B、湿度
  C、空气成分
  D、污染物
  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气候还处于自大约550年前开始的新冰期,地球正在变冷。()
  目前全球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城市地区,缺少偏远地区和海洋上空的资料,这也给判断全球气温的变化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14气候变化的诱因――自然因素
  全球变化的人为原因不包括()。
  A、温室气体
  B、厄尔尼诺
  C、气溶胶
  D、土地利用
  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出现的频率为()。
  A、2-7年
  B、5-10年
  C、13-18年
  D、15-20年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物质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太阳辐射的是()。
  水蒸气
  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
  火山灰
  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越长,地球上的平均温度越高。()
  从理论上来说,高纬火山喷发以后不久,欧洲的西风环流会变得更加强盛,冬季的天气一般是温和的。()
  2.15气候变化的诱因――人为因素
  产生温室效应的分子当中,()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是最大的。
  A、二氧化碳
  B、氧化亚氮
  C、甲烷
  D、水汽
  如果大气中只有氧气和氮气,地表温度只有是在()摄氏度时才能平衡来自太阳的入射辐射。
  D、-15
  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人类活动与近五十年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达到()。
  A、40%
  B、70%
  C、90%
  D、99%
  气溶胶可能阻挡太阳辐射,降低地球温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气温显著高于郊区,形成热岛效应。()
  2.16当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后果
  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影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和发展的是()。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根据大部分科学研究成果,全球气候变化的后果不包括()。
  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
  土壤盐渍化
  高纬度生物向低纬度迁徙
  台风强度和频率增加
  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中,主要影响对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的是()。
  A、温室气体的源和汇
  B、云量及其变化
  C、海洋
  D、极地冰雪
  根据主流观点的预测,近百年来气候变化速率是越来越快的,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台风强度的增加可能有助于内陆水汽的增加。()
  2.17气候变化问题的非主流思考
  根据宇宙辐射和云量关联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宇宙辐射整体趋势是不断减少的
  B、近年来地球的云量不断增加
  C、地球的温度在近百年中是下降了的
  D、通过不同方式测算的宇宙辐射量基本上是相同的
  下列数据中,不属于主流理论观点的是()。
  A、大气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升高到450ppm-550ppm后,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将上升2-3摄氏度
  B、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摄氏度以上,将可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影响,突出表现为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C、温度上升带来的社会问题很可能进一步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部分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推动温度继续上升
  D、世界各主要国家必需采取各种行动,减缓全球变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排放水平的一半
  辐射强迫理论中,减少辐射强迫最多的是()。
  A、二氧化碳
  B、云反射效应
  C、土地利用
  D、臭氧
  辐射强迫理论中,辐射强迫和大气温度升高成正比。()
  根据对南极冰芯的研究,很有可能是温度先升高,二氧化碳的浓度才升高。()
  3.1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整体
  B、从个体的分子到个体的族群
  C、从个体的分子到区域环境
  D、从个体的分子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主要研究其能量和物质交换过程。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中,()动态变化是因个体的出生和死亡罗成引起的。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后如何改变的科学。()
  对生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子等。()
  3.2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 (上)
  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中的环境胁迫主要强调()。
  A、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B、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系
  C、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之间的复合作用对植物影响
  D、高温、盐分及大气污染和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目的之一是揭示()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环境条件下对植物的作用。
  A、主要人为因素
  B、全部人为因素
  C、重要生态因子
  D、所有生态因子
  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当今的方法和手段不包括()。
  A、主要是在较大时空尺度上研究全球变化和植物生理生态反应
  B、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C、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植物错综复杂的生理生态反应进行模拟或各种理论分析
  D、着力解决特定区域内特定物种的未来生存趋势
  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的处理指标确定中之所以考虑施氮处理,主要是因为现在大气和土地中氮元素急剧流逝。()
  红外增温实验成本较低,但是模拟的环境与实际环境相差较大。()
  3.3植物生理生态学实验 (下)
  常用的通量测定方法中,()强调根据乱流扩散理论,通过单位面积的任意动量或标量的通量密度是其浓度梯度与扩散系数的函数。
  A、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B、空气动力学法
  C、涡度相关法
  D、感热密度分析法
  移地实验多用于植物对()响应的研究。
  A、温度改变和降水改变
  B、空气成分改变和降水改变
  C、温度改变和气压改变
  D、空气成分改变和气压改变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的基础原理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热力学第三定律
  D、热力学第四定律
  试验时间过短可能导致数据结果不准确,无法体现出长期生态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研究全球变化过程中,感热密度分析法有效地解决了仪器不统一导致产生误差的情况。
  3.4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植物的生理反应(上)
  二氧化碳的光合驯化作用是指植物生长在高浓度CO2环境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光合速率可能()。
  A、进一步升高
  B、趋于稳定
  C、恢复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
  D、衰落到以前CO2环境下的水平以下
  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某些形态上的变化可能与()有关。
  A、同化物增多而丧失老的碳库
  B、同化物减少而丧失老的碳库
  C、同化物增多而形成新的碳库
  D、同化物减少而形成新的碳库
  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
  A、枝干
  B、根部
  C、叶片
  D、土壤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强影响,光强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吸收的二氧化碳越多。()
  根据现阶段研究,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
  3.5大气CO2浓度升高与植物的生理反应 (下)
  功能型划分中,()将植物分为关键种和非关键种。
  A、主观分类
  B、逻辑分类
  C、演绎分类
  D、数据调查分类
  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可能导致植物的呼吸作用()。
  A、上升
  B、下降
  C、先上升再回到原始水平
  D、先下降再回到原始水平
  气孔导度一般不直接影响()。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 光合速率提高,叶中许多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
  如果气孔导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光合速率提高的话,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必然增加。()
  3.6水热和营养环境改变下植物对CO2浓度的响应
  一般来说,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会增加()。
  A、1-5摄氏度
  B、3-8摄氏度
  C、5-10摄氏度
  D、13-18摄氏度
  植株主要通过()散失大量的水分。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吸收作用
  植物体含水量一般为()。
  A、30%-50%
  B、40%-60%
  C、50%-70%
  D、60%-80%
  当氮素不足时,即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的产出也不一定升高。()
  研究表明,在水分供应出现紧张时,植物对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表现的正效应更大。()
  3.7辐射环境变化及植物的生理生态反应
  下列辐射中,波长最长的是()。
  A、紫外线
  B、无线电波
  C、太阳短波辐射
  D、伽马射线
  在植物群落下层的植物,相较于生长在植物群落上层的植物来说,一般不具有()的特点。
  A、叶片向水平方向生长
  B、更大
  C、更绿
  D、更薄
  太阳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集中在()部分。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伽马射线
  随着南北极臭氧层空洞加剧,南北极的紫外线的总量已经远远高于低纬度地区。()
  在植物群落的上部,即使太阳辐射减少50%,白天大部分时间的光强仍然在叶片的光饱和点以上。()
  4.1生物入侵基本概念
  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最大的是()。
  A、生物入侵
  B、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C、全球气候变化
  D、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主要引起生物入侵的是()。
  A、对自然种群的利用
  B、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
  C、工业
  D、农业
  一般来说,外来物种指的是()。
  A、入侵微生物
  B、入侵植物
  C、入侵动物
  D、以上都正确
  根据大多数生态学家所采用的定义,如果某一入侵种的后代在离母体很远的地方自然生长,那么即可认为该入侵种已被驯化。()
  入侵种的定居能力、扩张性、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以及对景观的改变有强有弱,不可一概而论。()
  4.2生物入侵的模式及原因
  下列入侵方式中,主要引起小型或隐形生殖体入侵的是()。
  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下列物种中,属于人类辅助的入侵的是()。
  A、环颈鸽
  B、鹭鸶
  C、七鳃鳗
  D、驯鹿
  ()依赖于人类的运输,生物体至少对新环境有中等程度的适应能力。
  A、人类运输引起的意外入侵
  B、有意引入
  C、从动植物园或养殖场逃逸出去的入侵
  D、人类辅助的入侵
  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一般来说,被入侵的生态环境主要有具有可利用的资源条件、自然控制机制充足、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
  4.3生物入侵的理论假说
  根据天敌逃避假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天敌是植物种群的重要调节者
  B、天敌对本地种比外地种有更大的抑制作用
  C、植物可以利用天敌调节作用的降低提高种群的增长
  D、天敌对于本地动物的影响远大于本地植物的影响
  根据多样性阻抗假说,()的群落更容易被入侵。
  A、发展时间较短
  B、发展时间较长
  C、结构相对简单
  D、结构相对复杂
  生态位机遇假说人为,()综合决定外来入侵的增长概率。
  A、资源、天敌、繁殖能力
  B、资源、天敌、物理环境
  C、资源、结构、繁殖能力
  D、资源、结构、物理环境
  即使外来种在某一地区生存了一段时间,但仍然有可能逐渐消失,不一定会对本地种构成灭绝性的影响。()
  空生态位假说认为,岛屿群落以及生物多样性比较少的群落,对外来种缺乏足够的“生物阻力”而出现入侵。()
  4.4生物入侵效应和规模
  从理论上来说,下列美国地区中受到物种入侵威胁最大的是()。
  A、密西西比河流域
  B、落基山脉
  C、夏威夷岛
  D、五大湖地区
  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
  A、压舱水
  B、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运河的淤积
  D、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生物入侵将产生两种值得关注的全球效应是()。
  A、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B、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地理隔离
  C、降低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D、提高地域性动植物区系的独特性、打破维持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生殖隔离
  生物入侵不仅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日益增加。()
  任何能跨越天然屏障、在浅海之间快速大量运输含有浮游生物水体的机制都有可能促进海洋生物的入侵。()
  4.5生物入侵的后果
  下列物种中,对水稻生产危害较大的是()。
  A、金苹螺
  B、美国海湾扇贝
  C、大米草
  D、亚洲蛤蜊
  生物入侵的现状是()。
  A、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B、大多数的入侵者可以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C、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但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到处泛滥成灾
  D、大多数的入侵者并不能成功地定居,而大多数成功定居的入侵者也并不到处泛滥成灾
  中国转基因作物中职面积约为()。
  A、30万公顷
  B、40万公顷
  C、50万公顷
  D、60万公顷
  生物入侵正在消除用以产生和蓄养地球上大多数动植物种类的生物地理平常,从而提升局部区域生物群系的独特性。()
  大陆的物种数与该大陆的面积呈密切正相关。()
  4.6入侵生物学的研究动态
  最早记录生物入侵的科学家是()。
  A、拉马克
  B、摩尔根
  C、孟德尔
  D、达尔文
  决定一个外来种的总体影响的主要指标不包括()。
  A、来源
  B、分布范围
  C、密度
  D、单位个体的效应
  大约()的入侵种能够成功地定居下来。
  A、5%-15%
  B、5%-25%
  C、10%-15%
  D、10%-25%
  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一般是直接的侵害。()
  交通的便利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预防生物入侵越来越容易。()
  5.1模拟实验
  ()主要发达国家再日本精度签订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条约《京都协定》。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全球变化研究最大的困难在于研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A、短期的生态变化
  B、长期的全球变化
  C、特定类型的全球变化
  D、不同类型的全球变化
  早期全球变化研究手段不包括()。
  A、探讨单一因子
  B、探讨复合效应
  C、研究个体
  D、研究单一群落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如何影响环境,但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科学家发现随着科技进步,运用人工生态系统模拟的结果和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小,野外模拟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5.2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
  美国LETR计划认为,需要长期的记录才能达到预测目的的某一现象的动态应该不是()。
  A、偶发的
  B、稀少的
  C、复杂的
  D、宏观的
  美国从()开始酝酿长期生态系统研究计划。
  A、1974年
  B、1975年
  C、1976年
  D、1977年
  关于定位观测和台站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是获得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重要手段
  B、覆盖了陆地绝大部分面积
  C、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组成
  D、观测陆地生态系统内的环境条件、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动态变化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筹建,目前有40余个生态观测站。()
  定位观测一般是短时间的、连续的。()
  5.3样带研究
  一般来说,样带长度应()。
  A、不小于1000公里
  B、不大于1000公里
  C、不小于100公里
  D、不大于100公里
  样带的研究中,不属于研究样点功能的是()。
  A、反映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B、定期调查
  C、遥感解译
  D、技术支持
  样带研究是()。
  A、短期研究替代长期研究
  B、长期研究替代短期研究
  C、空间替代时间
  D、时间替代空间
  样带研究的宽度应该在50公里左右,以便满足遥感影像幅宽的要求。()
  中国东北森林-草原样带(NECT)主要是受水分的控制。()
  5.4模型模拟
  从模型的时空尺度上分类,不包括()。
  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过渡性模型
  D、协作性模型
  ()又被称为“转换函数模型”。
  A、林窗模型
  B、经验模型
  C、过渡性模型
  D、协作性模型
  传统预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模型假定()。
  A、生物与环境相互独立
  B、生物与环境处于不平衡状态
  C、生物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
  D、生物与环境平衡态不断变化
  过渡性模型引入植物功能型的概念,在传统的林窗模型基础上,以植物功能型取代林窗模型中的具体物种。()
  林窗模型一般建立在非常小的尺度上。()
  5.5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
  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固定并转化(),生产有机物质的过程。
  A、太阳能
  B、水分
  C、养分
  D、二氧化碳
  现阶段土地覆盖转变所释放的量占化石燃料利用造成释放量的()左右。
  A、30%
  B、50%
  C、70%
  D、100%
  含豆科植物多的植被比含豆科植物少的植被对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表现的反应是()。
  A、反应更大
  B、反应更小
  C、不确定
  D、没有区别
  根据现阶段研究成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维持在500种左右时最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初级生产者扣除呼吸消耗而真正积累的生产值。()
  5.6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
  根据1980年到1989年平均统计数字,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改变向大气每年输入()吨碳。
  A、16亿
  B、32亿
  C、55亿
  D、70亿
  受地表植被影响,亚马逊盆地的降水最终通过径流注入海洋的量占降水总量的()。
  A、72.3%
  B、48.5%
  C、33.8%
  D、26%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每年约滞留()吨碳在陆地生态系统中。
  A、1220亿
  B、1200亿
  C、220亿
  D、20亿
  人为造成的全球变化远比自然变化快得多,但究竟现阶段的变化速率是否属于安全速率仍然尚未确定。()
  目前全球变化研究最大局限之一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生理过程和结构的相互作用。()
  6.1水环境的性质
  潮汐主要与月亮和太阳的()有关。
  A、重量
  B、大小
  C、亮度
  D、位置
  关于海洋生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绝大对数海洋生物比陆地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更小
  B、绝大多数水生生物体温的维持依靠代谢所获取能量
  C、绝大多数水生生物是变温生物
  D、绝大对数水生生物缺乏体温调节机制
  关于水环境和陆地环境比热容的区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环境的比热容比陆地环境大
  B、水环境比陆地环境在温度变化上缓冲性更大
  C、水环境放热比陆地环境更快
  D、水环境吸热比陆地环境更慢
  湖泊由于边界的限制,水平和垂直流动及混合都相对较弱,有利于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运。()
  江河一般会分为上、中和下游,但受地带性影响,从整体上看,整个流域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群落构成差别不大。()
  6.2水体富营养化
  2005年-2006年,我国海域中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是()。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中的()减少。
  A、鞭毛藻
  B、蓝藻
  C、硅藻
  D、定鞭金藻
  水体中受人类影响的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包括()。
  A、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
  B、排到大气里的废气
  C、水土流失
  D、有机垃圾、家畜和家禽粪便以及农施化肥
  水体富营养化可能导致一些渔业品种的产量增加。()
  浮游植物的过量增殖还会使水体缺氧,直接杀死水生动物,或使生活在这些水域里的鱼类逃离 。()
  6.3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
  气候变暖使暖水种类()。
  A、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扩大
  B、种群数量减少,栖息范围扩大
  C、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缩小
  D、种群数量减少,栖息范围缩小
  鱼类适应温度变化的方法是()。
  A、改变代谢方式
  B、改变自身颜色
  C、改变自身体温
  D、改变栖息水域
  全球变暖对()鱼群的产量影响较大。
  A、低纬度
  B、中纬度
  C、高纬度
  D、中低纬度
  臭氧空洞的形成并不只是与氟里昂和氧化氮等的使用有关。()
  高纬度地区的渔业产量的限制因子主要以营养盐、赤潮和病害为主。
  6.4温度变化及其影响
  位于英国和北美的河流,其水温变化幅度为气温变化幅度的()倍。
  D、2.3
  全球变暖直接影响淡水生态系统的方式不包括()。
  A、增加平均水温,延长生长季节
  B、增加夏季最高温
  C、冬季变暖以缩短冰冻期
  D、改变水、气和光等条件
  二氧化碳倍增后,湖水水温变化一般不会出现的情况是()。
  A、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B、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升高
  C、上层湖水温度升高,下层湖水温度不变
  D、上层湖水温度不变,下层湖水温度降低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耐受性和温度的要求不一样,水温升高势必使一些喜爱高温的生物数量增加,而适应低温生活的生物数量减少,以致群落优势种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整个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
  水温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水域的生物产量减少。()
  6.5水位和水量变化及其影响
  在干热地区,气候变暖会导致湖泊水平面()。
  A、维持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气温升高1.5到4.5摄氏度,将使全球平均降雨量()。
  A、减少3到15%
  B、减少13到25%
  C、增加3到15%
  D、增加13到25%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降水量的()集中在夏秋季节的3到4个月内。
  A、20%
  B、40%
  C、60%
  D、80%
  青藏高原地区虽然降水增加,但是因为温度升高湖水增发增加,导致湖水面积逐渐减少。()
  我国的年均降雨量从30年代起,开始呈下降趋势,50年代最为明显。()
  6.6营养成分和pH值变化及其影响
  矿物原料的使用,使大量含硫废气排入大气,最后以()的形式在地面沉降。()
  A、大气沉降
  B、植物吸收
  C、能量循环
  D、酸雨或雪
  食植动物不能消费密集生长的藻类,可能导致底层需氧生物被厌氧生物代替。()
  A、正确
  B、错误
  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气温升高使()。
  A、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减少,减少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B、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减少,增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C、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减少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D、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增加,增加了淡水生态系统的营养来源
  根据我国1997年的相关调查,在我国131个主要湖泊中,处于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占总数的()。
  A、12%
  B、39%
  C、51%
  D、67%
  高温导致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加强,干旱期的延长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氮的积累。()
  6.7辐射和气体溶解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关于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二氧化碳一般比较贫乏
  B、二氧化碳和水结合而成碳酸,能调节pH
  C、水中二氧化碳适量增加能延缓光合作用和许多生物的发育过程
  D、二氧化碳不足对动物有麻醉作用甚至有毒
  在淡水生物丰富的中纬度温暖区域,每10年紫外线辐射增加()。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关于紫外线辐射影响与湖泊地理位置和水体中溶解有机质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山、极地等冷水型湖泊中,生物产量不高,生物调节不强
  B、高产湖中,生物调节可以减少紫外辐射的直接作用
  C、溶解有机质是强化紫外线辐射的主要因素
  D、干旱和人为酸化减少了溶解有机质水平,增加了紫外线辐射的穿透深度
  淡水水域生物受紫外线影响远小于海洋生物受到的影响。()
  水体中的含氧量大概是大气含氧量的千分之七,每一千毫升水中仅含有25到30毫升氧气。()
  6.8水生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反馈
  属于淡水生态系统中溶解态有机碳主要来源之一的是()。
  A、岩石的风化
  B、大气二氧化碳的溶解
  C、污水排放
  D、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酸盐湖泊对DIC的平均滞留率是非碳酸盐型湖泊的()倍。
  海洋持有的碳比大气多()倍。
  海水表面水的碳含量比深度超过1千米处海水中的碳含量高14%。()
  滞留在水库中的碳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7.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特点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指()在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
  A、各种不同的能量
  B、能量的各种化合物
  C、各种不同的元素
  D、元素的各种化合物
  显生宙比隐生宙的研究更清晰主要是因为显生宙产生了大量的()。
  A、水分
  B、土壤
  C、化石
  D、氮气
  下列元素中,()与人类的关系不如其他几项密切,受人类活动影响也不如其他几项影响大。
  对植被来说,最基础的化学循环就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
  当前研究全球元素循环分为寒带、中纬度、热带、海洋及山地5个区域来研究。()
  7.2大气圈
  大气分层中,高度最高的是()。
  A、平流层
  B、对流层
  C、暖层
  D、中间层
  低纬度地区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
  A、17-18km
  B、10-12km
  C、8-9km
  D、5-6km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A、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大气控制着气候,因而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D、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大气中的氩气主要来源于火山和生物源。()
  全球各类气溶胶的释放量中,占比最多的是人工源中的初生气溶胶。()
  7.3水圈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的()。
  A、42%
  B、63%
  C、71%
  D、97%
  陆地水中,占总水量比例最大的是()。
  A、湖泊
  B、地下水
  C、冰川
  D、河流
  大气中的水大约需要()天即可循环一次。()
  C、128
  D、245
  全球变化与水关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
  淡水的化学组成中占比最大的是重碳酸盐。()
  7.4岩石圈
  陆地上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33km
  B、139km
  C、273km
  D、492km
  地球内部结构不包括()。
  A、地心
  B、地核
  C、地幔
  D、地壳
  随着植物的生长,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加速了岩石破碎的过程,这种风化属于()。
  A、物理风化
  B、生物物理风化
  C、化学风化
  D、生物化学风化
  风化壳厚度从热带地区向寒带地区逐渐递减。()
  地壳含有更多的硅和铝,而铁和镁的成分相对较少 。()
  7.5生物圈
  生物圈并非构成一个单独的物理圈层,其分布情况是()。
  A、主要集中在岩石圈,部分生活在大气圈和水圈
  B、主要集中在大气圈,部分生活在水圈和岩石圈
  C、主要集中在水圈和大气圈,部分生活在岩石圈
  D、主要集中在水圈和岩石圈,部分生活在大气圈
  生物圈的大小通常用构成有机体的主要成分,即地球上的()来表示。
  A、氮总量
  B、含氧量
  C、有机碳量
  D、水量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构成生命体及其残体的化学元素为()余种。
  大气圈是所有圈层中化学循环最快的圈层。()
  生物圈净初级生产力等于植物总第一性生产力加植物的总呼吸。()
  7.6CO2循环及相关过程 (上)
  下列气体中,来源主要是火山、生物源及人工源的是()。
  A、甲烷
  B、乙烷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经过重新测算,目前在构筑全球碳循环模式时,陆地植被的碳库大多采用()Pg C。
  A、375
  B、550
  C、827
  D、1276
  ()是细胞遗传信息携带者DNA的构成元素,也是进行能量传递的二磷酸腺苷(ATP)的基本构成元素。
  全球陆地植被和海洋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总和约为73.2 Pg C/a。()
  由于森林占陆地植被生物量的60%左右,因此,森林植被生物量的准确估算对估算全球陆地植被碳库尤为关键。()
  7.7CO2循环及相关过程(中)
  现在人们在构建全球碳循环模型时,土壤碳库大都采用()Pg C的估计值。
  A、1077
  B、1249
  C、1500
  D、1821
  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陆地总碳库的()。
  A、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B、五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C、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三
  D、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
  从全球角度看,随着(),土壤呼吸量减少。
  A、植被的NPP的增加
  B、年平均气温的升高
  C、年降水量的增加
  D、低纬度向高纬度变化
  根据方精云相关研究,森林凋落物生成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减少趋势。 ()
  影响土壤呼吸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作用、土壤气象因子、抑制因子、土地利用方式等四类。()
  7.8CO2循环及相关过程(下)
  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石油释放二氧化碳是煤释放二氧化碳的()倍。
  A、.24
  B、.48
  C、.64
  D、.81
  化石燃料不包括()。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甲烷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等每年向大气净释放CO2约()Pg C。
  A、1.8
  B、3.6
  C、5.4
  D、7.2
  在获得相同热能的情况下,燃气释放CO2是煤释放CO2的0.136倍。()
  人类对热带林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大规模地砍伐木材和将森林开垦成耕地两个方面。()
  7.9甲烷和一氧化碳
  自然条件下,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控制。
  A、氯自由基
  B、氯自由基
  C、氢氧自由基
  D、四甲基哌啶氧自由基
  甲烷分子对全球变暖的贡献是二氧化碳分子的()。
  A、二十分之一
  B、二十倍
  C、十分之一
  D、十倍
  人们关注一氧化碳浓度,主要是由于它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缘故。
  A、二氧化碳
  B、氧气
  C、甲烷
  D、臭氧
  甲烷的释放源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一氧化碳释放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等人类活动,因此,其浓度是北半球高于南半球。 ()
  7.10氮循环
  下列氧化亚氮的排放源中,推算值最高的是()。
  A、温带土壤
  B、耕作土壤
  C、热带土壤
  D、工业燃烧
  氧化亚氮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为()。
  B、10%
  C、15%
  D、20%
  氮在生物圈中占生物总量的()左右。
  A、0.3%
  B、27.6%
  C、48.9%
  D、78.1%
  氨气是极具活性的气体,它与臭氧和超氧化氢反应很快生成氮气。()
  由于氮常常制约着植物的净第一性消耗,因此,与生物圈的碳等元素的循环发生耦合作用。()
  7.11磷和硫的循环
  关于磷在自然界中的利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的光合和呼吸作用控制着磷对生物圈的输入和输出
  B、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可利用态磷都是通过含磷矿物的风化产生的
  C、促进风化的因子都可提高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
  D、矿物中的磷含量较高,大多数土壤都不存在缺磷现象
  地球上绝大部分磷存在于()中。
  A、大气和地核
  B、大气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幔和地壳
  磷在大多数有机体中的重量比为()左右。
  A、10%
  从全球变化的角度,人们关心硫循环是因为它是酸雨和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成分。()
  全球磷循环与其他几种主要元素循环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是几乎没有气体成分参与磷循环。()
  7.12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上)
  下列数据中,碳量最高的是()。
  A、森林凋落物量总量
  B、森林的总净增量
  C、草本植被的总固碳量
  D、草本植被的生物量
  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以()为核心。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土壤
  中国土壤系统中的有机碳储量占世界总量的()。
  A、1.1%-2.3%
  B、6.8%-8.7%
  C、9.3%-11.0%
  D、12.4%-15.5%
  在草本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中,除农作物的谷物外,大都以落叶、落枝和桔杆还田的形式返回到生态系统中。()
  我国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总量中,最高的是农作物,其次是亚热带、热带灌丛。()
  7.13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
  森林植被是大气二氧化碳源的观点最早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不考虑人类活动的作用(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生产等),仅考虑与生物圈有关的自然因素,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取决于()。
  A、光合同化量
  B、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
  C、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
  D、光合同化量、植被呼吸量、土壤呼吸量、生态循环量
  我国河流中,输出口位于()的河流的碳输运量总和最大。
  A、南海
  B、东海
  C、黄海
  D、渤海
  在仅考虑中国植被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收支平衡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起着一个大气二氧化碳汇的作用。()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大学生服务平台、校园生活、考证资料料分享、最新资源等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大的皮肤癣在哪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