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大家跟贴

“跟帖”和“点赞”成全《三国演义》?(组图)_网易新闻
“跟帖”和“点赞”成全《三国演义》?(组图)
(原标题:“跟帖”和“点赞”成全《三国演义》?(组图))
新版《三国演义》中赵云剧照裴松之资料图片官渡之战资料图片  史上
  文/刘黎平
  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文章的发布者未必是最权威者,如果离开下面的跟帖和点赞,趣味性和知识性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因此打开帖子或微文的时候,往往有一半的动机是看评论和跟帖。
  网络时代如此,其实古代纸质书时代也如此,网民喜欢点赞和评论,古代的学者也有类似行为,而且,对于文化的升华,对于史料的补充和纠正,几乎是在这些看似琐碎的“跟帖”中完成。这种方式在古代叫“注”,为古书做注,其实就是现在的跟帖和点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方式,也许就没有我们中国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史学“神帖”《三国志》太简略
  喜欢跟帖做注解,一向是我国学者的嗜好,从孔子开始就有苗头。孔子说过:“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换成潮一点的话就是:我孔丘膜拜古代的“大咖”,自己不开帖子写文,就喜欢给大神们的帖子点赞,能在后面跟跟帖子,也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因此,他一生的主要工作,除了教育,就是整理上古“大咖”们的“神帖”,例如整理“神帖”《诗经》,偶尔在后面来个“点赞”,说声“思无邪”。
  孔子唯一算是写出来的著作,就是《春秋》,简短得如同一条条微信,水平高的人看得津津有味,水平低的人就会纳闷:“写的都是些啥?怎么没故事呢?”你要故事?行,于是有了“大跟帖”《左氏春秋传》,写得天花乱坠,不厌其烦,故事一串接一串,小说似的,看得关羽夜不释手。你以为关公秉烛夜读《春秋》是因为要备考吗?其实他读的不是《春秋》,而是关于《春秋》的“跟帖”《左传》,他看那些“点赞”和补充看得津津有味,上瘾了,换现在,关将军也是个“刷屏”达人,当然,这是有文化高度的“刷屏”。
  接下来我们进入主题,关于三国。三国史恐怕是我们国人最熟悉的历史,这要感谢《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怎么来的呢?其直接的源头就是名列二十四史的《三国志》。
  不过,如果你打开《三国志》这个“帖子”,可能要失望了,《三国演义》里很多有趣的故事,在这里压根找不到。《三国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略传神,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历史嘛,也是故事,把故事给砍了,谁有兴趣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算是三国史的见证者,他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是同事,亲眼见到蜀国是如何灭亡的,而且他父亲还参加过街亭之战,因为失职,马谡被斩,陈寿老爸被剃头。因此,陈寿记录的三国史应该是可靠的,他本人也被誉为“良史”,也就是史学界的“大咖”。
  《三国志》记录得很简略,这在当时是没问题的,因为还有其他一些史书作为参照,有些史料在《三国志》里看不到,或者语焉不详,不要紧,你可以看“链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三国志》有关的一些“链接”过跟三国史相关联的一些其他著作也在渐渐失传。陈寿死后一百三十多年,是南北朝时期,有个三国史的粉丝,名叫裴松之,特有责任感,他对南朝宋的皇帝说:我们得赶紧把关于《三国志》的那些“点赞”和“跟帖”给搜集起来,免得子孙看到的是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史。宋文帝说:行,我拨款,给人给场地,你尽管去做。
  于是,《三国志》的“跟帖点赞搜集小组”成立,组长自然是裴松之,他们的工作就像蜜蜂一样,搜罗材料,然后一条条粘贴到《三国志》的后面,保存史料,裴组长也是以蜜蜂比喻自己的工作:“蜜蜂以兼采为味”。
  三国史因“跟帖”而生动起来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录,因为记录者的差别,会有很大的差别,换个角度去看,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趣味,因为记录者多了,角度多了,材料也就多了,故事自然就多了。
  《三国志》记载的“官渡之战”,当然也是生动详实,惊心动魄的,其中老曹如何亲自充当敢死队队长,冒着危险前往乌巢烧粮仓,陈寿的“帖子”里记录得毫不含糊。不过,在主文的下面,还粘着一条“跟帖”,这条跟帖透露了一个八卦:当初老曹有个哥们叫许攸,本来是袁绍的员工,因为和老板闹翻了,半夜三更跳槽去投奔曹操,老曹鞋子都没穿就出来迎接。老许要考验老曹的诚心,就问老曹还有多少粮食,老曹不老实,先说能支撑一年,接着说还能支撑半年,最后说只能支撑一个月。还是许同学戳破老底:“粮谷已尽。”这条八卦“跟帖”是谁发的?是东吴人发的,叫“曹瞒传”。裴松之赶紧将它贴到曹操传记的下面。
  公元219年,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争战不利,于是撤军,《三国志》的记载很简单:“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然而,下面浮出一则帖子,神秘兮兮地说:你们知道老曹撤军的意图是怎么促发的吗?那是某天用餐的时候,老曹拿着个鸡肋反复念叨“鸡肋、鸡肋……”主簿杨修智商高,就说赶紧撤军吧,曹丞相说鸡肋,就是说汉中这地方可要可不要,如同鸡肋一般,“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这条“跟帖”是西晋时期的司马彪发上来的,“跟帖”的题目叫“九州春秋”。司马彪是司马懿的侄孙,是西晋皇室朋友圈子里的人,消息应该不会离谱。
  这两件趣事,在陈寿的《三国志》里根本就没有记载,想一想真是冒冷汗,如果没有裴松之那不厌其烦的如蜜蜂采蜜般的整理工作,《三国演义》得缺了多少生动曲折的情节啊!在这里,我们要给裴松之老师“点赞”。
  再说赵子龙,谁不知道子龙大哥的威名啊,一身是胆,威慑敌军。然而,如果只看陈寿的《三国志》,赵云大哥的一生恐怕就黯淡无光了。陈寿笔下的《赵云传》,分明就是一份简历,一份履历表,既没有水分也没有养分,似乎什么业绩也没有,仅仅给了一个评语:“强挚壮猛”。感谢裴松之吧,他找到了子龙帅哥的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哪个比较真实?
相关信息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相关信息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本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是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色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于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略,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毛主席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可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都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也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母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妓女,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经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多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是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的。。。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关于关羽的英雄事迹: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单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说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在分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前说说何谓书名上的演义:
在宋朝和元朝时代,社会上说书的人讲述历代的兴衰和战争故事,他们根据历史故事和流传下来的典籍,加以叙述和延伸,并且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记录下来,在当时称为讲史话本。后来,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相关信息,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在分清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前说说何谓书名上的演义:
在宋朝和元朝时代,社会上说书的人讲述历代的兴衰和战争故事,他们根据历史故事和流传下来的典籍,加以叙述和延伸,并且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记录下来,在当时称为讲史话本。后来,有文人墨客采用了这种形式,将史话本演变成为文本,并且经过加工发挥而成了一种长篇小说题材的类型,称为演义。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存疑)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对于《三国演义》照搬历史的描写,很少,如果照搬历史,那就没有三国演义、只有三国志了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当然大家也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能在叙事中做到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隐蔽缺点。陈寿所处时代,各种政治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陈寿在用曲折方式反映历史真实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史书,必然会对当权者有所回护,为尊者讳是无法超越的潜在规则。 陈寿修史中的曲笔、回护的确存在,他显然是处在曹魏、西晋政权交替过程中的一种避祸方式,对大权在握的统治者隐恶滥美,为统治者服务的倾向是存在的。设身处地,为陈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作了客观剖析,并认为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修史者顾忌更多的实际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毋庸置疑,修史贵真实,不虚美,不隐恶应是史家必须格守的准则,曲笔是不足为训的。应当看到,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叙写仍属翔实可信的。我们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其实历史已经过去成为历史,真真假假难辨。 正是在史志、裴注、说话、戏剧等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小说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鲜明的鲜活作品:《三国演义》
感谢先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二部伟大的作品,我们才得以在史实与演义中倘翔。
《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其中很多是罗贯中虚构的,不过文学性是很强的。如果要看真实的历史,最好还是看陈寿的《三国志》,那个真实度还较高,但是比较枯燥难懂。
1、出身不同。三国中说诸葛亮未出山时就名气很大,才有刘备的三顾茅庐,历史上当时诸葛亮并无名气,只是一有才气的士。跟从刘备时也不是刘备主动请的,是诸葛亮主动投奔的...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士族,青年入仕,担任过曹操的丞相主簿,多谋略,善权变。后来,曹操被封为魏王,司马懿又担任魏王太子...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群英演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