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专用金箍棒棒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作为“定海神针”的金箍棒 原型是这个(图)
我的图书馆
作为“定海神针”的金箍棒 原型是这个(图)
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孙悟空的一个化身和符号,原著第三回,孙悟空到龙宫取来了金箍棒。所以今天贫道要为大家八一八金箍棒的故事。我们在各种影视里都见过金箍棒。书上说:“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好吧,我们看到这里时,有没有想到过,这段话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这两个金箍上:箍的作用,非常简单,就是防止开裂或分散的。无论是木桶的桶箍、女孩子的发箍,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但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是实心的,又不是一根钢管或竹竿,平白无故装两个箍做什么,这不多余么?当然可以解释为装饰,棍子两头做些装饰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种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就是一根铜棒,两头涂金——刷点金粉就得了,它实在没有必要装个箍。另外加装东西的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头(狼牙棒),但那是为了增加攻击力的,和金箍棒的形状完全不同。明王圻《三才图会》的金吾(吾杖)镶在棍棒两端的“骨朵头”,增加攻击力之用我们暂且八一八金箍棒的前世,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知道,《西游记》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复杂故事,现存较早的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那里面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张无忌一双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师手里有一条“金镮锡杖”。这条锡杖也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类似召唤权杖之类的法宝。比如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一举这锡杖,大喊一声:“天王救难!”大梵天王就会显灵,帮师徒渡过难关。相当于开外挂。《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这生金棍,能从耳朵里取出,就和世德堂本《西游记》的“如意金箍棒”差不多了。但是并没有说有箍。不过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以后贫道提到《西游记》,如果不特别注明的话,一律指世德堂本《西游记》),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但又添出一个功能,就是它本来不是当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有时候也叫“定海神针”(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定海神针, 妙不可言。言人心上, 原要有针线, 又贵如铁石, 而外物不能摇动。”)。《大闹天宫》里的金箍棒这个很有意思。针的特点是一根铁条,尾巴上带一根线。金箍棒缩小了当然像针,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针”,天下什么东西像此物呢?我们要注意,“定江海浅深的定子”,这里面两个“定”字,意思有些差别。第一个“定”字,是测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孙悟空说这条河有八百多里宽,八戒就问:“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通天河那一回,孙悟空也说:“怎定得宽阔之数?”这里的“定”,自然是测量、测定的意思。“定”河流的宽窄,和“定江海浅深”,是一个意思。那么古人用什么来定水位的深浅呢?两种办法。第一:用棍子探,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浅水的时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比如第一回说美猴王出海求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明代的《海道经》“勤戳点竿,寻投长滩一丈八尺,渐渐减至一丈五尺。”这种东西叫“点竿”或“探杆”。《古尊宿语录》卷三八“人将语试,水将杖试”。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笔名就取自船工的口号:“mark twain。”意思是:“测定为两英寻(合12英尺)。”。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动辄几百米甚至千米。没有那么长的棍子了,用什么来测“江海之浅深”呢?很简单。就是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拉上来量绳子的长度就行了。古代的船上正好有一种现成的东西,就是船锚的前身。它的名字叫“碇石”,或“碇子”、“椗子”。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如宋洪迈《夷坚志》测一个叫龙窝的深渊的深度:“以小绳数十丈矴(同“碇”字)坠入穴内。”又如刘弇《独游狼山记》:“今之山……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定、碇、椗,应该是一个东西。为什么有的写作石字旁,有的写作木字旁?这是因为有些“碇子”用石头来做,有些“椗子”用木头来做。石头的叫石碇,木头的叫木碇。这就像象棋里棋子,一边写作“炮”,一边写作“砲”,过去没有发明火药的时候,“砲”其实是投石机,就是石字旁;而后来改用火药发射弹药,就改成火字旁了。据称是宋代陶质象棋,体现了投石、火药并用的时代特征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厘米,中段宽29厘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样,重约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动,绝对是一件沉重兵刃。1975年福建泉州法石乡出土宋元时期碇石如果有人说,《西游记》里说金箍棒两丈长,合6.66米,你这个才两米多。况且是扁的,不是圆的,还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木碇。一个完整的“椗”长得什么样?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说得很清楚,大的长二丈七尺,小的长二丈四尺,宽八寸及七寸,用铁力木制作。上系两条棕索。一个完整的椗,由椗杆、椗担(横杆)、椗爪组成。但是椗担和椗爪是椗杆的附属部分,很容易脱落。也可以随意更换。所以椗杆是一个椗的主体,现在保存下来的考古实物,基本上都是长达二丈的椗杆。椗担和椗爪都荡然无存了。一般用一根铁力木的原木制作,这种木材,密度是比水重的,所以能沉底。我们来看一个考古实物。这根木碇杆,1983年出土于福建晋江县深沪湾。我们拿这根木碇杆和金箍棒做一个比较,就知道二者是多么的相似了。(下面的附图和各项数据,均见郭雍《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发表于《文物》1983年3月)1983年福建晋江县深沪湾出土木碇杆1、全长7.57米——金箍棒“二丈来长”,一丈约3.33米,两丈是6.66米。这根碇杆略长了些。但是,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海船,中有一木碇,其长度正是6.6米!与金箍棒“长两丈”完全相合(按,明清一丈和今天的一丈差别不大)。况且《中山传信录》也说了:大的二丈七,小的二丈四。2、首宽37厘米,尾宽32厘米——金箍棒未缩小时“斗来粗细”,这正是古代一只斗的直径。看图上的比例可以知道。一只斗的大小3、有铁箍的锈迹,宽7厘米。这铁箍是加强整体强度、防止木材断裂而安装的——金箍棒两头“两个金箍”。soga……原来箍是在这里用的……4、椗材褐黑色,船工称之为“黑盐榈”,据判断应是铁力木——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乌铁”当然不用上箍,“铁力木”再怎么铁也是木,又长期泡在水里,当然得上箍箍一下了。话说,金箍棒简直就是这条木碇(或者泉州湾宋代海船所配木碇)的翻版啊!有趣的是,郭雍先生还提供了一条民间传说,更加强了金箍棒和“椗子”的联系:当年“三宝公”(贫道按:即郑和)下西洋船队经过泉州湾时,适遇台风,一时浪涛激涌。“三宝公”立即下令将一根“镇海针”投入海中,风浪顿时平息。(同见《泉州湾打捞到两具古代大船锚》,《文物》1983年3月)这个传说的缘起,是因为当地浅海处有一根古代的巨大锚杆,插在泥里。涨潮的时候不见,落潮的时候可以看见。像一块暗礁,经常损坏渔船,所以那一块海域渔民相传,几百年来以为禁区。出土后经化学成分分析,这根锚杆不晚于明初。多年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说。剥开这个传说的神话外表就会发现,这其实说的就是郑和随机应变,下令抛锚。海船遇到台风,靠谱的做法是找个安全地方抛锚。民间把郑和神化了,抛的锚或者“碇子”也就化身为镇海针了。插在泥里,不就像是金箍棒插在龙宫海底么?当然贫道不是说和金箍棒发生关系的一定是这根锚杆,更不是说金箍棒的原型就是锚杆,而是说金箍棒和锚杆(椗子)恐怕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佩服编出“定海神针”的这位作者(当然未必是世德堂这一回的最终写定者),他给金箍棒攀了个阔娘家!因为是棍子,所以能测深,浅水直接一捅,深水系绳一扔。因为和水有关,所以先归大禹管,后归龙宫管,而龙宫又是号称藏宝的地方。这真是黄药师“弹指神通”的精微功夫。椗和针,虽然大小悬殊,却还真是一类东西:一根棍上挂根绳(公务员考试有一种题型,专门找两种完全不同东西的相同点,比如“火炬、蜡烛”对应“棉布、丝绸”)。而且又兼顾了“生金棍”能大能小的传统。如果排全书重要道具,人气第一非金箍棒莫属,这么一件大杀器的出场,总得有点不凡的事迹不是?像杂剧那样随随便便说一个“生金棍”就太low了。金箍棒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李卓吾(有人认为是伪托的,不管他)评价:“此棒也有些猴气。”因为它能大能小,可以看作是“心”的形象化。还有人认为它代表了男性***的(不劳和谐,贫道自己手动打码),这些解释当然都很有意思,但是贫道这里只重文本和出土实物,所谓“二重证据”。至于为什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过去也有解释,认为和内丹修炼有关,人一天的呼吸次数是“一万三千五百息”,但是没有更多的材料,这里就不多讲了。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西游记》里金箍棒的属性,最开始是“定海神铁”,其次是“如意”。似乎金箍棒代表“心”的寓意是后起的。但从元杂剧生金棍能大能小看,“如意”的功能反倒是先起的,“定海神铁”的说法反倒是后起的。我们研究《西游记》成书过程,不妨注意下,定海神铁这个梗,是谁,又是怎么编进去的。最后补充三点: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王四四先生回忆,甘肃一带的木匠,所用的测长度深度的一种工具正叫做“定子”,形状正是绳子拴着一根小铁棍。这件东西,贫道没有见过实物。但是贫道想,椗未免太过沉重,古代海船上应另有袖珍版的,以供不时之需。这种袖珍版“定子”的形状,似乎以模拟大型“椗子”的外形为最合理。这种便携的“定子”,已经传播到甘肃内陆了。2、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水利工程确实都用标杆来看水位,就如都江堰的古代石人,就有这种作用。贫道所在的北京,自从2012年闹过大水后,现在立交桥下面都立有“定海针”了。现代“定海针”3、编出定海针的这位作者(再次声明:不一定是吴承恩。正式出版物写吴承恩是作者,往往是遵循一个成例。《西游记》作者问题学界争议很大,这个贫道要专门撰文来八),恐怕和海洋、水运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要说古代,就是现代,海船上的各种工具,普通百姓恐怕也多不认识。所以贫道想,只有见过这种东西的人,才编得出这种梗。他应该是一位住在东南沿海(或大江大河边上)的人。李天飞《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想大就大,想小就小,为什么呢?
我觉得金箍棒,应该是变大了密度就小,变小了就密度就应该大,就是说总的重量不会变。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兵器,但有没有谁琢磨过,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东西做的。
西游记中这样描述 – “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就是将近七吨,一辆解放卡车的载重量,却可以装在耳朵眼里,猴子耳朵有多大?撑死一立方厘米吧,要是折合一下,一立方米折合将近七百万吨!什么玩意儿能达到这个质量?这东西的材料端的奇怪。
若是从金属学......
我觉得金箍棒,应该是变大了密度就小,变小了就密度就应该大,就是说总的重量不会变。
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兵器,但有没有谁琢磨过,这玩意儿究竟是什么东西做的。
西游记中这样描述 – “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就是将近七吨,一辆解放卡车的载重量,却可以装在耳朵眼里,猴子耳朵有多大?撑死一立方厘米吧,要是折合一下,一立方米折合将近七百万吨!什么玩意儿能达到这个质量?这东西的材料端的奇怪。
若是从金属学和相关信息角度,元素周期表里面目前所知最重的元素UUO(人造元素118)也达不到这样的质量,从金箍棒稳定的金属特性分析,它的成分最有可能是目前还从未有人合成的第143号重金属元素的一种同位素,这种元素和金,银,铜属于一族,性质十分稳定,所以才能在海中长期沉埋而不受到腐蚀性极强的海水的侵蚀。其实143号元素的质量也达不到一立方米七百万吨,不过好在原子的核心部分除了质子还有中子,如果是具有大量中子的143号金属同位素,其质量或许可以达到金箍棒的标准。
不过元素周期表没列出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的地球上不应该存在阿!
按照科学的分析,元素周期表现在还没列出的重金属不大可能存在于今天的地球上,而明朝人吴承恩居然描写出了这种变态的玩意儿,原因无非有二,第一,吴承恩本名吴大嘴,和海岩一样都是开宾馆同时喜欢写作,不过,吴承恩的驿站宾馆比不了昆仑饭店,只好*写玄幻赚外快,于是写的时候为了吸引读者,YY的成分就大了一点;第二,孙悟空确实有这样一件用非地球装备制造的古怪兵器。
虽然说第一种可能的比例占了99.9999999%,但研究这种古代著作咱们就得考虑那剩下的0.%了,否则吴承恩就是一个古代骗子,大伙儿这么琢磨他的东西犯得着么?
个人认为金箍棒应该是一块陨铁金属 – 就是天外飞来的金属质陨星。
按照西游记说法,这件兵器是“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如此说来,倒真有几分可能,因为大禹治水的遗迹之一就是禹穴,这个大洞会不会就是“金箍棒陨铁”坠落砸出来的呢?而大禹子孙建立的夏朝,大有利用陨铁的习惯,出土最早的西瓜刀 – 那时候有西瓜嘛?这个。。。再说吧,反正那把刀也就能切切西瓜 – 就是陨铁制作。此外金箍棒上箍两条黄金,更显示其来自大禹为首的早期中国可能性较大,因为中国传统对邪门的东西都是用什么东西禁制一下的(不过那时候能练出金子来吗?嗯。。。)
这东西恐怕还不是一般的陨铁,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多多,其成分与地球物质相差并不太大,金箍棒在陨铁中也当属异类。从天文学角度,它可能是一颗白矮星的残骸。
白矮星是什么?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老了以后会爆炸的,别害怕,这得几十亿年以后呢,那时候人进化成什么德性咱谁也想象不出。爆炸以后的恒星就变成红巨星。多大呢?据说太阳要到了这个份儿上,体积会膨胀到超出金星的轨道直逼地球,要是在座哪位兄弟长寿能等到那一天,别忘了替大伙儿摸摸太阳,新鲜是一个,另外那东西至刚至阳,求子应该比摸韦爵爷还灵验。红巨星随后萎缩,就会崩塌成体积极小,密度极大的白矮星。再发展,那,就是黑洞了。
从密度来说,金箍棒可能是某个白矮星的组成部分,由于不可知的原因流散于宇宙,最终穿过大气层落入地球表面,为大禹所得,最后变成了猴子的兵器。
如果这样说,那连金箍棒都能收的乾坤圈是什么玩意儿也就有谱了,除了黑洞还有什么能治得住白矮星阿?
不过,猴子用这个东西当兵器,恐怕还有三个麻烦。
第一, 这么沉的东西老装在一个耳朵里,不免产生某种重力效应,最后造成猴子小脑失衡,动作障碍,至少,也会造成面部不对称,大大影响猴子的形象。
第二, 这金箍棒属于重金属,根据化学发现,重金属多有毒,猴子把这东西装在耳朵里,长期污染之下,会引发慢性中毒。其症状么,也许会造成发疯或者癫痫,至少根据汞中毒的情况看,不育是跑不了的了。您看,现在动物园里的猴儿,都是肉的,不是石头的,没一个是孙悟空的后代,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第三, 金箍棒的原料排在元素周期表的后端,很可能放射性元素。看它被发现的时候的情景, “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 – 这纯粹是龙婆秉承鬼子逃跑叫“转进”的写报告法子,实际上只怕当时东海龙宫正在闹切尔诺贝利!
要是这样,那猴子可就惨了,用这兵器,怕要被美国人控告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金箍棒,只怕就是有史以来第一种核武器了吧?
这可不是老萨信口开河,据说孙悟空脱胎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王哈努曼,根据现代若干科学家考证,认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印度史诗,实际描写的正是一起古代的核子战争,其结果是造成了盛极一时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文化毁于一旦。这个推断在考古中得到了相当的证实。
鉴于当时的技术怎能造出原子弹来?这未免骇人听闻,但如果孙悟空的金箍棒属放射性重金属的推断能够成立,造原子弹的基本材料就有了着落。那么,这个谜可能就能够揭开了 – 携带中国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孙悟空,正是毁灭印度河早期文明,造成几十万人死于非命的凶手!
其他答案(共39个回答)
那时吴成恩,一是喝醉了时写的,没有逻辑。其实,如果你想推算,那么你还要考虑通篇的因素。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金箍棒到底是轻还是重。按照刚开始,在东海的描述,是很重的,海底没有人—神—能够拿得动,否则,东海龙王是不会垮下海口,把它送给孙悟空的。但是,如果,你看了后面的打斗,就知道,随便一个妖怪的刀枪棍棒都能挡一下金箍棒,即使砸到身上,也没有大的效果。可见,金箍棒也就是普通的一个棒。据此推理:金箍棒的重量是随着大小而变化的,只有当它变成定海神针那么大时才有1万3千五百斤。当变小时重量几乎为零了。这样你可能有点迷糊,根据牛顿的重量公式,应该是不变的,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推测,他可能有一种特殊的磁性(可能吸的不是铁,而是特殊的物质,否则,当打斗时,它就和别的兵器吸一块了)。能够吸引特殊的物质。并且里面装有语音识别系统,或者更先进,可以直接用意识控制。当孙猴想让他变,出现脑电波变化,或者有语音的时候,就触发了开关,它就用强力吸引周围的物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变大。
铜的。。。那时候没有合金,金的太招眼,怕人抢。。。
会不会是海绵体?
法宝升级最快方法是去新世界找何仙姑去修炼法宝要找一个异性角色组队一起修炼每5分钟可得一次经验每天也可以找华英雄完成法宝修炼任务消灭5000个相应怪物能得一点法宝...
13500 X 500 / 28.35 = 盎司金箍棒13500斤.
答: 想买本育儿的书籍,平时无聊的时候翻翻看,不然总想看电视!亲们,帮忙推荐一下啊!
答: 鲁迅对老师的印象总体来说是正面的....
答: 为灵魂而艺术
答: [89]他说:“学至于佛则无所学”,以为宋伊川诸儒“皆窃吾佛书”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用粘土做金箍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