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的战争英雄英雄是谁

左宗堂是中国的英雄(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那他所带领的士兵,部下,为什么不能成为民族英雄?
1.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族英雄?
民族这个概念由于统治者的需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在古代,民族就是指同一血统、相关信息、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孙中山),历史上的王朝都是以血统来延承的,某个国家的形成都是以建立在某个民族强盛的基础上的。就算是地域庞大的帝国如“元”,都会把国内的臣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就是民族。在古代,保卫国家不受外族侵略,坚持民族本色不辱使命,发挥所长造福民族,这些都被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定义是:“为捍卫本民族的利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表现无比英勇的人物。”
只有那些抵抗现在的中华民族以外的“外族”侵略的才是民族英雄。
像岳飞、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外族”,现在已经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了,所以他们就不算是民族英雄了--!
2.左宗堂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那他所带领的士兵,部下,为什么不能成为民族英雄?
首先,他们没有伟大功绩,没有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其次,他们无法留给世人太多的精神财...
1.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民族英雄?
民族这个概念由于统治者的需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界定。在古代,民族就是指同一血统、相关信息、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孙中山),历史上的王朝都是以血统来延承的,某个国家的形成都是以建立在某个民族强盛的基础上的。就算是地域庞大的帝国如“元”,都会把国内的臣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标准就是民族。在古代,保卫国家不受外族侵略,坚持民族本色不辱使命,发挥所长造福民族,这些都被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定义是:“为捍卫本民族的利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表现无比英勇的人物。”
只有那些抵抗现在的中华民族以外的“外族”侵略的才是民族英雄。
像岳飞、文天祥等人抵抗的“外族”,现在已经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了,所以他们就不算是民族英雄了--!
2.左宗堂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那他所带领的士兵,部下,为什么不能成为民族英雄?
首先,他们没有伟大功绩,没有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其次,他们无法留给世人太多的精神财富,影响力不大;
最后,他们只能成为为国捐躯、烈士。
其他答案(共2个回答)
英雄只是代表。如果其部下有突出事迹一样可以称呼。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而周口市则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祖陵所在地。据专家介绍,早在春秋时期这里便有陵,从唐太宗、宋神...
民族英雄的定义是,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之前的岳飞,只能是汉民族的民族英...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在年轻时候就有志於去办理边疆事务。
袁崇焕於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在北京和友人谈话...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抬棺出关、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视频:《左宗棠》(3集) & &&&&&&&视频:& & & & &&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洋务派领袖。对他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仅从他19世纪70年代亲率大军收复被外国侵略者占领10年的新疆来说,就应当被尊为民族英雄。
一、“多事之秋”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多事之秋”。
1851年~1864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长江中下游流域从此战火不绝。与此同时,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清政府内外交困。不久,新疆的形势也渐趋不稳。
1864年,南疆和北疆几地分别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1865年1月,浩罕军官阿古柏趁机入侵新疆,成立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这是外国侵略者在新疆土地上建立的殖民政权,极端野蛮、残酷地实施民族压迫、经济剥削和特务监视。俄国人普瓦热瓦尔斯基曾经到过阿古柏占领区,认为在“现今的南疆是很难生活的。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财产,都没有保障,人人都为明天担心。”(杜勃罗文《普瓦热瓦尔斯基传》)“维族幼女自八岁以上悉被奸淫,维族家长死,家产悉被安集延酋长取去。有不缴者,则非刑吊拷,一旦夕间,而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新疆图志》)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个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区。1872年6月,阿古柏在喀什、英吉沙、莎车、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悬挂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国旗并发行货币,公然要将新疆从祖国版图分离出去。
1871年7月,沙俄趁新疆政局不稳之时,派兵强占伊犁,伊犁九城先后失陷。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这时清廷面临着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已经丢失,东面日本图谋台湾。
二、“海防”、“塞防”之争
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
1874年底,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提出了“撤塞防保海防”的主张,他借口“海防、西征,力难兼顾”,要求停止西征,对已出关或准备出关的军队“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并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公开主张放弃新疆大片国土。由于李鸿章地位显赫,一时“停兵撤饷”之声充斥于朝廷内外。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十分气愤,立即上奏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而当务之急则是立即出兵收复新疆。“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还说,从历史上看,“周、秦、汉、唐之盛,
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东南,国势浸弱,以底灭亡”。新疆问题如现在得不到解决,终“必折入俄边,而断送我肤疆……”。“关外一撤樊篱……虽欲闭关自守,势有未能”。“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
左宗棠的观点得到了朝野上下越来越多的支持,赞其“议论之精,堪称为当今中国第一人。”他的主张还得到对朝政有重要影响的军机大臣文祥等人的支持。
对于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的建议,慈禧太后心里没底,询之于左宗棠:需时几何?左宗棠答曰:“剿抚兼施,一了百了,得五年时间”。慈禧太后对左宗棠的“一了百了”四字十分欣赏,对左宗棠敢於承担责任的勇气尤为赏识,西征之事遂得以确定。1875年5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从而使左宗棠掌握了筹兵、筹饷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指挥权。对左宗棠这位汉族官员的这种任用,打破了清朝政府以往统辖新疆的最高指挥官都是满族官员的惯例,表明了左宗棠在清政府心目中的地位。
三、“先阿后俄”、“先北后南”、“剿抚兼施”、“缓进急战”
左宗棠认为,用兵新疆有4大困难:兵、饷、粮、运。这四大困难中,筹饷难于筹兵,筹粮难于筹饷,筹转运尤难于筹粮。而“粮、运两事,为西北用兵要着。事之利钝迟速,盖全系于此”。
为筹措军费,左宗棠不得不奏请朝廷批准,多次举借外债;他开辟了多条粮食购买的渠道,并大规模地进行了开荒屯垦;他还亲自抓粮运,派人在上海、汉口、西安和河西走廊沿途设采办转运局等机构,绵延千里,节节呼应,并设兰州机器局自造枪炮供应前线。为了运送粮食和军火,左宗棠曾一次雇用了5000辆大车、29000峰骆驼和5500头驴骡。到1876年夏军事行动开始前,花了整整20个月的时间,才把这些粮食运到了新疆,在安西、哈密等前沿地区集中了2480万斤军粮,使出关清军能够保持三个月以上的口粮,保证了行军和作战的需要。当然,他这次准备的时间是够长的,朝廷几次催促他用兵,他确实承受了比较大的压力。 
左宗棠认为“自古关塞用兵,在精不在多”。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他坚决惩治悍将,裁汰冗兵,筛选出了近七万人的精锐之师,认真操练。他给广大官兵晓明大义,让他们知道西征是正义之战,是驱逐侵略者、保卫家乡的自卫之战,大大提高了官兵的士气。他还通令全军加强纪律,“大军所至,勿淫掠勿残杀。王者之师如时雨,此其时也”。由于阿古柏的军队使用了新式武器,左宗棠又调整、充实各军的火力配备,增加了欧式武器。对留下的兵勇每月基本按时发饷,不管发多少,都直接发到兵勇手里,防止层层克扣。拖欠的饷银则待新饷运到或老兵归假、退伍时,尽量付清,完成了“兵精饷足、士饱马腾”的战前准备工作。
1876年,左宗棠调善于后勤管理的刘典到兰州,负责陕甘和新疆的后勤事宜,委派能征善战的刘锦堂指挥前线作战。他自己则将大本营从兰州转移到了酒泉准备开战。
根据情报,左宗棠决定“先阿后俄”、“先北后南”,“致力于北,而收功于南”。即先收拾阿古柏,再对付沙俄;先收复乌鲁木齐一带,然后以北疆为南进的基础;“先迟后速,缓进急战”,对每一个战役的准备要充分,没有形成攻势之前,只能缓缓推进,切不可盲目冒进。但准备工作一经完成,便要不失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勇猛进攻,迅速解决战斗,避免出现胶着状态。
1876年8月上旬,北疆战役开始,刘锦堂率领军队迅速收复了乌鲁木齐,到11月,仅三个月即全部收复北疆。这时,刘锦堂想乘胜追击,立即攻占南疆,被左宗棠制止。
经过充分的准备,左宗棠将粮食弹药从北疆转运到了南疆之后,1877年4月,正式开始向南疆作战。仅仅11天,清军就收复了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三城。阿古柏撤退到了库尔勒。
此时南疆的门户已经洞开,刘锦棠又想急进,但是左宗棠再次告诫他,粮草接济不上,就不能下手。
就在左宗棠积极准备最后克复南疆的时候,南疆人民纷纷起义,反对阿古柏的反动统治。阿古柏“知人心已去,日夜忧泣”,
5月在库尔勒“饮药自毙”。其子在喀什噶尔继续顽抗。
1877年8月,清军粮草准备完毕,发起了南疆战役,刘锦棠一个月之内追击叛军3000里,一举收复焉耆、阿克苏等南疆东四城。12月,刘锦棠再次出击,顺利收复了英吉沙和莎车等地的南疆西四城。1878年1月2日,清军克复和阗。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取得伟大胜利。当时,这些地区已经被阿古柏占领了10多年。
应当指出,在晚清国势衰微的情况下,左宗棠之所以能势如破竹般一举收复新疆,新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起了重要的作用。南疆各地人民“素苦安集延淫虐与白彦虎骚扰,闻湘军释归降众,宣播威德,所下城邑,秋毫无犯,皆日夜延颈拭目盼望我军”。维吾尔族历史学家毛拉木沙在他的《海米迪历史》中这样记载:左宗棠督率的“军队由吐鲁番出发,进向喀什途中,没有遭到老百姓无端开枪阻击,相反地,各个城镇的群众和绅耆都出来欢迎他们,表示敬意,并且尽力帮助他们”。1876年9月至11月克复玛纳斯之战,除清军外,城西土尔扈特郡王贝子也派蒙古兵来援助。1877年4月达坂城战役之中,“城中投出缠回”向清军报告敌军虚实,促使清军调整战略,迅速获得攻城的胜利。张曜大军攻吐鲁番时,“回王迈哈默特呈请带队”。在收复西四城的过程中,“缠回”头目阿奇木伯克呢牙斯等,能适时树旗反正,瓦解敌军,配合官军打击侵略者,终使清军迅速收复了西四城,取得了平定阿古柏匪帮、收复新疆战争的最后胜利。陕甘等内地人民也主动献出粮食、马匹,为清军运输粮草,“转运一节,固非藉资民力不可”。
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大大鼓舞了参战将士的战斗意志。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清军士气高昂。“万里长驱,每营仅发四个月盐菜,无却步者。”“于冰霜凛冽,弥望戈壁之中,一月驱马聚三千余里……将士踊跃用命。”南疆四城克服后,清军深入到人迹罕到之处,“五昼夜驱八百余里,人未交睫,马未御鞍,接仗时犹复倍加抖擞,愈接愈厉”。而阿古柏军由于到处遭遇人民群众的反抗,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当清军进攻被左宗棠视为“新疆关键”的乌鲁木齐时,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对着北门只轰了一炮,阿古柏部队便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清军与当地各族爱国群众乘胜追击,几乎兵不血刃地光复了乌鲁木齐。后来,边疆人民就在当年打炮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高大的炮台,取名“一炮成功”,以此纪念清军收复乌鲁木齐的胜利。
左宗棠自己总结此战的胜利,除了归结于“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正确战略以外,“至其本原”就是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剿抚兼施”、分化瓦解敌军;优待俘虏、不滥杀无辜;大军所至,秋毫无犯,对无家可归的当地百姓“均给以衣粮,纵令各归原部”,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清军发起的南疆战役,之所以未遇到大的抵抗,一月之内推进3000里,就因为清军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戴,“皆日夜延颈拭目盼望我军所致”。“贼以其暴,我以其仁;贼以其诈,我以其诚。不以多杀为功,而以妄杀为戒。故回部安而贼党摧,中国服而外夷畏尔。”“八城回民如去虎口而投慈母之怀。不但此时易以成功,即后此长治久安亦基于此。”
四、抬棺出关,逼退沙俄
1878 年,清政府派崇厚为全权大臣,赴俄谈判收回伊犁问题。崇厚怯懦无能,在沙俄的威胁下,与沙俄签订《交还伊犁条约》,仅仅收回了伊犁一座孤城,却要中国偿付兵费500 万卢布,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及伊犁南境的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增辟陆路通商路线,在蒙古、新疆免税贸易等。消息传来,朝野哗然,纷纷谴责崇厚卖国。左宗棠听说之后,气得呕血,再次上书,坚决要求收回全部领土。清政府遂将崇厚治罪,改派曾纪泽前往俄国再次谈判,同时授命左宗棠做武力收复伊犁准备。
于是,左宗棠于1880年5月,以68岁高龄 “舁榇出关”,即抬着棺材出嘉峪关,以示与沙俄决一死战的决心和勇气,亲自坐镇哈密指挥三路大军挺进伊犁,对俄军形成军事威慑,为曾纪泽的对俄外交活动壮声撑腰。
在左宗棠积极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有了进展。俄国人因为正在克里米亚地区作战,无力东顾,不得不作了让步。1881年2 月,中俄正式签定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对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的主权。至此,新疆全境基本收复。一个英国外交官评论说:“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曾纪泽在谈判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插曲:由于清廷顶不住俄国人的威胁恫吓,放弃了武力收回伊犁的计划,又怕主战派左宗棠不受节制,贸然在新疆动武,特地于1880年9月下诏将其秘密速调回京。沙俄得知此消息后,误以为左宗棠“舁榇出关”上任仅三个多月,就又秘密回京,其间必有阴谋,多次向曾纪泽打听是否朝廷调左宗棠回京的目的是调集更多的军队来与沙俄开战?曾纪泽老实回答不知道,而沙俄更加怀疑有诈,焦虑不安之后,便一反常态,急如星火般多次催促曾纪泽赶快签约。如果曾纪泽当时知此内幕的话,在谈判桌上再坚持几天,说不定沙俄吐出来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可见沙俄当时对左宗棠怕到了什么程度!
五、光照千秋
从1875年5月临危受命,到1880年9月被诏回北京,左宗棠处理新疆军务总共只有五年。但就在这短短的五年里,他却给后人开发建设新疆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譬如,他从1877年起,先后多次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他认为新疆建省乃“为新疆长治久安之策”,而且就目前形势,建省已到了“不得不办”、刻不容缓之地步,必须尽快改变新疆“治兵之官多,治民之官少”被动局面。后来,他在两江总督任上,仍念念不忘新疆建省间题,于1882年9月再次上奏说“去年伊犁已经收回,而设省问题迄无动静,”“万一强邻窥视,暗煽拼飞,后患方兴,前功尽弃”。在他的推动下,1884年11月,经过长达八年的讨论,清政府终于做出了决策,宣布新疆正式建省。这对巩固西北边防、抵御外国侵略及开发建设新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在整个新疆建省筹议过程中,左宗棠的作用是同时代其他督抚大员所不能替代的。
又如,他在西北辗转征战14载,不仅在军事上卓有建树,而且对西北进行了长期苦心的经营与开发,对交通、农业、水利、教育及生态环境重建与保护都有所作为,尤其是修建了一条东自潼关西至新疆、横贯西北的陕甘新大道,并下令沿途广植树木,总数达一二百万株,对改善西北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留下了“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佳话。后人也因此称其所种之树为“左公柳”。
左宗棠在新疆5年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开办义学,广印书籍,振兴新疆文教;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边境贸易,开新疆“洋务”之先河。不仅其功绩遗泽至今,而且成为后人仿效的楷模。
更重要的是,左宗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反分裂思想,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英雄气概,不断被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抬棺出关、为维护祖国统一不惜决一死战的左宗棠,其功绩光照千秋,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学习!
1983年8月,王震曾对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说:“史学界最近作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对左宗棠做出了正确,客观的评价。这对海内外影响都很大。左宗棠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情况下,力排投降派的非议,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左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则,祖国西北大好河山很难设想。”,“阿古柏是从新疆外部打进来的,其实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公带兵出关,消灭阿古柏、白彦虎,收复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赞扬的。”,“办洋务的人也有所不同,有些是爱国的,有些是卖国的。像曾国藩、李鸿章,就不能和左宗棠相提并论。曾国藩、李鸿章是丧权辱国的,左公在福建办船政局,在甘肃办织呢厂,在新疆的屯田,客观上还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对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左宗棠一生有功有过,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复新疆的将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