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比第二次更文明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_精选优秀范文十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
范文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而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帝国主义。由于国内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这样就促进他们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各国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同时又为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周期性危机所奴役。特别是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使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起来。这种愈来愈深的总危机是帝国主义的致命伤,也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避的。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次最深刻最尖锐的危机,这次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帝国主义国家的贵族阶级,对内政策方面进一步法西斯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以寻找摆脱危机所造成的情况的出路来挽救帝国主义的垂死命运。2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遗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分别于日和日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九国会议,并分别于日和日签署《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凡尔赛的分赃并不能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的条约而是隐藏着大战的祸苗。虽然帝国之间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来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无疑是为下一次战争布置了力量。3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英法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分析这场全球性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交战双方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合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主导的国际体系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l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而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 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相对均势的格局,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政治的一大景观。3主要反应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英法“七年战争”加剧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兴起;而英法矛盾也给美国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独立不仅为欧洲敲响了警钟,给拉美殖民地以鼓励,而且也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舞台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直接统治,移植了大量封建主义因子,对拉丁美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非洲外围在这一时期被欧洲国家通过奴隶贸易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4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此时的亚洲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制足以挡住西方冒险家的步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时,也正是中国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之即。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当时还以其“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而成为许多西方人所崇敬。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原文地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而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帝国主义。由于国内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这样就促进他们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各国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同时又为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周期性危机所奴役。特别是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使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起来。这种愈来愈深的总危机是帝国主义的致命伤,也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避的。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次最深刻最尖锐的危机,这次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帝国主义国家的贵族阶级,对内政策方面进一步法西斯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以寻找摆脱危机所造成的情况的出路来挽救帝国主义的垂死命运。2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遗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分别于日和日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九国会议,并分别于日和日签署《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凡尔赛的分赃并不能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的条约而是隐藏着大战的祸苗。虽然帝国之间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来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无疑是为下一次战争布置了力量。3绥靖政策."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谰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英法等国家实行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4。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分析这场全球性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交战双方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合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主导的国际体系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l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而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 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相对均势的格局,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政治的一大景观。3主要反应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英法“七年战争”加剧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兴起;而英法矛盾也给美国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独立不仅为欧洲敲响了警钟,给拉美殖民地以鼓励,而且也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舞台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直接统治,移植了大量封建主义因子,对拉丁美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非洲外围在这一时期被欧洲国家通过奴隶贸易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4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此时的亚洲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制足以挡住西方冒险家的步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时,也正是中国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之即。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当时还以其“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而成为许多西方人所崇敬。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范文二:局部战争为何演变成世界大战 ——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教训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局部侵略战争逐步演变升级为各大国普遍参与的全面战争,最终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伤亡总人数90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给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沉重灾难。今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10多年后再燃战火?一场局部战争为什么会走向全面战争?一些历史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和反思。德意日重蹈西方大国崛起的战争之路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一体,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往往通过战争和扩张的方式来获取资源,以此支撑自身的快速发展。这是一条弱肉强食、血与火的发展道路,不仅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同时也使得西方大国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近代西方大国崛起的必然逻辑。进入20世纪,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这一逻辑进一步深化,西方后起大国对现状的不满与西方传统大国对霸权的护持发生了激烈的碰撞,这就使世界性的大战具备了极大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一个明证,在新兴力量与传统力量的碰撞中,德国与英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战争的反思并没有从根本上切断这一逻辑,反而在传统的思维下、战争的惯性下将其推到另一个巅峰,新的世界大战因此在所难免。德国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战后在道威斯计划和外国资本的支持下,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至20年代末,德国年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越英法,位居世界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大国深陷欧战无暇东顾之机,全力向亚太地区扩张,攫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工业生产总值增长4倍,对外贸易增长3倍以上,并由战前的债务国转变为战后的债权国。总体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迅速崛起,国家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跻身于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经济实力的增强直接带动了法西斯国家的军备扩张。1930年,德国军队和半军事部队已达374000人。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相继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财力为扩军备战服务。这种结构性的变化点燃了法西斯国家战争的火焰,特别是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局部战争又带来了巨大的扩张收益,使他们逐步具备了打大战的条件,最终使其走上了同英法苏美等大国全面对抗的战争道路。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陷入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次危机使世界经济深度衰退,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2500多亿美元,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1700亿美元的损失。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急剧下降,大量商品积压,金融机构崩溃,贸易额大幅下降,工商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攀升。危机也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争夺国际市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愈演愈烈。为了摆脱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转移矛盾、转嫁危机,将关注点放在国外市场的争夺上,以倾销方式不断扩大商品的海外销售,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货币战,之后又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集团”的斗争。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英法美等老牌国家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国内市场更为狭小、对国际市场更为渴望的德意日在经济上却无法与他们对抗,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的地位。与此同时,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危机,进一步激化了德日的国内矛盾,客观上为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创造了条件。总的来看,危机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军事矛盾的深化。继意大利之后,德日两国又明确选择了法西斯道路,加紧扩军备战,决心用战争的方式来夺取殖民地和世界市场。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加速了战争的全面爆发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扩张,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国非但没有挺身而出,反而采取了明哲保身、处处退让的绥靖政策,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对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等国出于想利用日本反苏、压制中国革命力量等目的,对日本侵华行径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无视中国核心利益明确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间而是地方局部冲突,不适用于国际公约”。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对中国政府提出的申诉也只是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中日双方停止一切冲突,并且把中国东北划为“非武装区”,由“国际共管”。这实际上是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纵容和偏袒,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不愿制裁日本,只是重申《九国公约》,对侵略者和被略侵者不加区别,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的实际纵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同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对于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洛伽诺公约》,法国按兵不动,英国也不愿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这不仅使得希特勒这一冒险军事行动获得成功,同时也让他摸清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底牌,导致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无忌惮。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对此却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宣称在冲突中保持“中立”。最终,促使德意迅速靠近,签署《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8年3月,在英法的继续纵容下,德国不费一枪一弹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沦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是英法的盟友,对此英法两国虽然表面上提出了抗议照会,但实际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侵略,分别撤销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1938年9月,德国陈兵捷德边境,将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从10月1日开始10天内,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将纵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加速了欧洲战争的爆发。稳定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制止世界性大战的重要保障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英国、法国虽是战胜国但受到较大削弱,美国、日本开始崛起。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得以确立和发展。这一体系的实质是稳定重新瓜分世界后的新秩序,只是暂时维持了大国间的相对平衡,不仅没有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反而造成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产生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因此,这个体系本身就是不稳定、不合理的,不能确保战后和平,只能导致体系内部与外部的矛盾激化升级。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在与战争主义的碰撞中,最终天平倒向战争一端的重要原因。另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还有一个功能是压制俄国十月革命后兴起的革命浪潮。西方大国希望通过这个体系反对苏联、反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而导致进入局部战争阶段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迟迟没有形成,客观上加快了德意日法西斯发动全面战争的步伐。当今世界,国际和地区形势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既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最强劲的时代发展潮流。但是,这个世界仍不安宁,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范文三:甲、同盟制度(兩大軍事集團)列強。甲(1)? 第一階段()形勢及法國是傳統上革命發源地,因此,「三皇同盟」明顯地針對她。1甲(2)? 第二階段()2自兩大敵對軍事集團成立後,遇有集團成員國之間的衝突,其他集團內成員國乘機干預;故一旦糾紛出現,衝突再不是兩國間的糾紛,而是六強的角力,大戰一觸即發。乙、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3丙、民族主義4參考「民族主義」筆記。5丁、軍國主義軍國主義是指列強在擴張及使用軍事力量方面的對抗。第一次大戰前夕,使用軍事力量解決糾紛不僅是軍方的主張,同時一般民眾都渴望戰爭。這是由於以下的原因:(1) 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受人民及他國尊敬。(2) 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能擁有並擴張其殖民地。(3) 只有擁有強大軍備的國家能自保。由於人人相信軍國主義,各國政府爭建軍備,「徵兵制」成為時尚,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大量發明製造,各國政府祕密製定「戰爭策略」,針對敵對國家。6
范文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而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必然会引起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军事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德。日帝国主义。由于国内垄断资本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这样就促进他们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各国不仅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支配,同时又为资本主义自身产生的周期性危机所奴役。特别是第一次大战后,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了,使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起来。这种愈来愈深的总危机是帝国主义的致命伤,也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无法逃避的。1929年,资本主义各国开始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这是一次最深刻最尖锐的危机,这次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面前,帝国主义国家的贵族阶级,对内政策方面进一步法西斯化,在对外政策方面将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以寻找摆脱危机所造成的情况的出路来挽救帝国主义的垂死命运。2凡尔塞-华盛顿体系留下的遗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战胜国分别于日和日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九国会议,并分别于日和日签署《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完成了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从而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凡尔赛的分赃并不能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凡尔赛条约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所以《凡尔赛条约》不是和平的条约而是隐藏着大战的祸苗。虽然帝国之间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来达成暂时的妥协,但《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无疑是为下一次战争布置了力量。3绥靖政策.4。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在亚洲,日本经过精心策划,于1931年用嫁祸于人的手法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紧接着出兵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成为亚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由于侵华战争旷日持久却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日本决定利用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战场而无暇东顾的时机,来夺取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在欧洲,德国从1933年希特勒获得独裁权力后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河军事区,并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至1939年,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6年,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1939年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1937年,德、意、日三个法西斯政权国家结成政治军事同盟,即三国轴心。而此前,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企图通过局部地让步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来维护和巩固本国的既得利益,甚至力图把战火引向苏联。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意大利立刻宣布其“不参战”的态度。9月3日,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一次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战争,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参战国最多、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战争,给人类世界造成了非常巨大的、深远的影响。而分析这场全球性战争爆发的原因. ,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欧洲三十年战争后,交战双方于1648年在威斯特伐利亚签订合约,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约主导的国际体系称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以l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以主权国家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也初具雏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与此同时,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基本原则,也成为“现代国际法发展的起点”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分裂,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从而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 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相对均势的格局,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此时为敌,彼时为友”成为这一时期欧洲政治的一大景观。3主要反应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英法“七年战争”加剧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盘剥,促进了美国独立运动的兴起;而英法矛盾也给美国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时机。美国的独立不仅为欧洲敲响了警钟,给拉美殖民地以鼓励,而且也扩大和巩固了资本主义体系。在欧洲舞台上日趋没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建立起直接统治,移植了大量封建主义因子,对拉丁美洲的发展产生了相当不利的影响。非洲外围在这一时期被欧洲国家通过奴隶贸易卷入资本主义体系。等等。4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奥地利、普鲁士、英国、法国和荷兰(当时为尼德兰联邦,涵盖现在的荷兰与比利时地区)为代表的“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此时的亚洲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运行机制足以挡住西方冒险家的步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之时,也正是中国清王朝走向“康乾盛世”之即。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当时还以其“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而成为许多西方人所崇敬。更为重要的是,该体系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冲突解决和处理机制,而是“创造了一种和平和一种用以保证那种特殊的和平而不是普遍和平的秩序。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欧洲仍然内斗不断,各国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化了欧洲各国对现实国家利益的追求,人权的理念和民主共和的思想猛烈地冲击着专制主义的旧体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同时也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结构。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威胁了各国的生存,于是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最终使拿破仑帝国解体,旧王朝得以复辟。年列强在维也纳召开和会并达成《最后议定书》,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
范文五:一战的起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19世纪七十年代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已经赶超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而二十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德国经济增长迅速,它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英德矛盾遂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二、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三国同盟:1879年,德奥缔结了针对俄国的秘密军事同盟条约。德国利用法意间为争夺突尼斯而存在的矛盾,于1882年由德奥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主角是德国,它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协约:1893年,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约,1907英俄签约,协约国最终形成。一战中,日意美中等国先后加入。1918德国投降后,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间矛盾加深,逐步瓦解。三、巴尔干问题的存在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10月,在没有俄国同意的情况下,奥匈政府单方面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声明此举得到了俄国的同意,这使俄国陷入极端狼狈的境地。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动员,并向俄国求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承认吞并,接触动员。俄国由于准备不足,同意塞尔维亚被吞并。这一危机加深了欧洲政治上的不稳定,为一战爆发埋下了伏笔。巴尔干战争:1912年爆发了第一次,保、塞、希、门结成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反土耳其战争,土很快战败,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摆脱了土耳其统治。但由于利益分配不均,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为一方,向希、塞两国进攻,结果保加利亚战败。战争大大激化了东南欧各国的矛盾,成为了爆发一战的温床。一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日,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宣战。该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一战的性质:从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来看,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即侵略的、掠夺的战争。只有被侵略的塞尔维亚是抵抗侵略、维护主权的正义战争。但一战从一开始就是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间进行,塞尔维亚进行的正义战争,只有局部影响和从属意义,不能改变总的帝国主义性质。施里芬计划: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计划。德国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用少量军队去监视和牵制俄军,首先全力歼灭法国,再调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国,整个战争将在3-4月内结束。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初,德国企图占领巴黎。5日,法军经过部署展开战斗,9-12日,德军撤退,联军反攻。该战役宣告了西线德军闪电战的失败。凡尔登战役:月,德军数度向凡尔登要塞猛攻,但未能攻克。9—12月,法军经过反攻,夺回失地,该场战役是双方人力物力损失惨重。该场战役的失败使德军失去了西线作战的主动权。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战场压力而发动,1916年7月到11月,英法联军夺回180平方千米土地,该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场有坦克参加的战役。日德兰海战:和6.1两天时间,英德海军在日德兰海域发生激战,英军损失大于德国,但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舰队仍被封锁在港内。无限制潜艇战:日,德国海军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不事先警告,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目的是对英国封锁。由于护航制和其他反潜措施及美国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了失败,但给英国和其他协约国的海上运输造成了重大损失。 德国投降:1918年10月底,德国海军统帅部下令舰队出海同英国海军决战遭拒绝,11月3日爆发了基尔港水兵起义,拉开了十一月革命序幕。9日,威廉二世退位,逃往荷兰,社会民主党建立了以艾伯特为首的政权。日,德国在福煦将军的列车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战的影响:①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损失与破坏。战争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大量的经济损失,欧洲生产受严重打击,工业发展倒退8年。②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发生变化。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灭亡。代之而兴的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英法遭到严重削弱,欧洲整体走向没落,美日趁势崛起。③引起了一系列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并影响了一系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如德国的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匈牙利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④带来了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由于一战使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厮杀,放松了对殖民半殖民地的控制,民族工业得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如中国“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⑤国际新格局出现。表面上,帝国主义列强仍在统治世界,凡华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时间。但兴起了两股巨大政治力量,苏联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两股力量使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格局无法维持,凡华体系自身又有矛盾,德意日对此不满,最终导致二战爆发,凡华体系摧毁。⑥科技迅速发展,如化学武器使用,无线电技术的广泛使用。
范文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四、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六、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经济上,一战后德国利用英法矛盾和美国的经济扶植,再次超过英法;日本利用“一战”期间在远东、太平洋地区获得的利益,迅速发展起来。政治上,德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经济大危机中更是建立了极权统治——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则继续发展了民主政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次改变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并且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二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战胜国与战胜国、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重重,受压制国家一直希望能改变这一政治格局。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惩罚性的规定在德国人民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战胜国意大利因英法没有履行大战前的承诺而不满;华盛顿体系使日本在军事、中国问题方面受到压制。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三、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四、法西斯国家蓄谋发动侵略战争,是二战爆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五、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六、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范文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两大军事集团双方各国之间的矛盾学号: 姓名:张新媛内容摘要:爆发在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多种矛盾构成的总爆发,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有着其或多或少在政治,经济,殖民地,军事等方面的矛盾。无论是同盟国与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内部和协约国内部都有着不可忽略的矛盾。关键词:矛盾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有其矛盾的因素。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与英国、法国和俄 国,在他们未形成各自的同盟之前各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矛盾。其中英国和德国的矛盾是最为主要的矛盾,他们在经济、海军、殖民地等方面都有着利益的冲突和巨大的矛盾,也正因为双方都有着一个牵头人,才能使得同盟和协约能够成立,两个军事集团才能成立。一、 法国和德国的矛盾法国和德国的矛盾可以追溯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德国派兵干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上台后又出兵德国,进行了一轮德国干涉法国,法国出兵德国的现象。德国是一个民族概念很强的国家,当拿破仑出兵德国,让德国境内的民族附属法国时,为以后德国报复法国埋下了借口的理由,这样历史上的争夺斗争成为法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在1861年前后,德国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扩张,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开启了新的一轮的法德矛盾——普法战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法德两国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相邻大国,“一山不容二虎”,之后两国摩擦不断。特别是在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之后,德国资本家力图把从法国手上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永远据为己有,资源一直为自己所用,法国又不甘心自己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这样阿尔萨斯和洛林成为法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这也是两国对资源的一种争夺矛盾。法国时继英过之后的第二个殖民大国。一战前,法国已成为一个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面积和5550万臣民的殖民大帝国。北非成为法德两国殖民地争夺的主要场所,并在1905年和1911年先后爆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这样争夺殖民地成为法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 ①二、 俄国和德国的矛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20世纪初期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除了在本国积极发展经济外,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纷纷争夺殖民地。德国国家的统一已经是1871年了,和英法等国相比已经是比较晚的,另一方面,德国一直以来就有着军国主义额传统,所以,德国特别积极争夺殖民地,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 在需要大量殖民地的野心之下,19世纪末,德国向近东渗透,使俄德之间的对抗加剧。俄国在近东巾场上的利益不断遇到强大的德国的竞争,尤其使俄国感到担心的是,德国可能要攫取对俄国具有重大经济和战略意义的黑海海峡。德国在向巴尔干渗透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俄国来说,巴尔干国家是通往黑海海峡的陆上捷径。所以,德国向巴尔干的渗透,严重侵犯了俄国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这样争夺巴尔干成为俄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三、 意大利和法国的矛盾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与意大利和法国隔地中海相望,是通过地中海到达非洲的最短路径,意大利和法国为了争夺这个有利的地理位置,处于较量之中。1881年, 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较量中失利, 一气之下就投靠了德奥同盟。意大利和法国的矛盾,到意大利投向德奥同盟,可以说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一个动点。四、 英国和德国的矛盾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工业产量居世纪第一,号称“世界工厂”。可是到了20世界初,在工业产品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国和德国的后面。英国原先在世界市场上占第一把交椅和独霸世界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是英国的殖民地仍然是世界第一。德国在统一之后在与法国争夺殖民地的同时也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由于英国殖民地是世界第一,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成为了德国最大的绊脚石。可想而之。此时对于渴望快速发展海外殖民地和掠夺资源的德国而言是非常憎恨英国的。在英国方面,德国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快速崛起,对于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而言有其担心性,又一当面就是崛起的德国还要来瓜分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矛盾的种子埋在了两个国家。这样争夺殖民地成为英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
在19 世纪末,英国经济优势逐步丧失,对外政策也发生了改变,逐渐调整了原有的“光辉孤立”和不结盟政策,以寻求新的平衡。同时,由于1901年英德结盟之议破裂,双方的敌对情绪又爆发出来,两国早先由于海外贸易、殖民地和海军的竞争所形成的种种矛盾至此更为发展。英国开始把德国作为最危险的对手,逐渐调整了战略部署。这样英德结盟之议的破裂也成为英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海军是远远不如英国的。虽然英国在海军方面已经占优势,但它继续在增强海军力量。为了能与英国在各方面竞争自19世纪末走上殖民掠夺道路的德国帝国主义,决心加紧发展自己的海军,压倒英国,开始建造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上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正如英国外交部的一名官员所说,“德国在海上的领先地位是同不列颠帝国的生存不相容的”。当德国的这种势头影响到英国之后,英国也开始了新的一轮的海军大量建造。这样海军方面的竞争成为英国和德国的基本矛盾之一。 ②结束语德国和法国的矛盾有着历史的渊源,并且德国最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需要是最为迫切的,他与殖民地大国英国和法国在殖民地方面的矛盾就无法避免了。当时的英国虽然没有把握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但是他作为一个资深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有着他特有的优越性。德国为了经济的赶超就会在经济贸易军事等方面与英国发生摩擦,那么英国和德国在这些方面的矛盾也是无法避免的。在只看各国矛盾而不看一战结局的前提下,意大利可以说在这里扮演着特殊角色,把他称作是一个“动点”。也是在争夺殖民地失败的基础上,倒向了另一方。总之,在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是多样激烈的。 ①②大国的光荣与梦想——法国外交的文化传统 ,马胜利,国际论坛,2004年3月
国际关系史,王绳之,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
范文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项目 英 德 法 美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原有的“均势” 遭到破坏,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大国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而造成的;也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互相争夺,疯狂扩军,展开军备竞赛的结果。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而加剧了。当时,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退居第三,新兴的美国跃居第一,后起的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实力与所占殖民地倒挂的状况。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经瓜分完毕,于是在欧洲形成了新兴的德国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俄争夺霸权,重新分割世界的局面。
范文九:略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8个,双方动员的总兵力达7000万人,军队伤亡近150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从而促成了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次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同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次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各种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战爆发的原因。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的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争夺中起步晚,所得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二、一战前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深刻而复杂。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矛盾即英德矛盾。英德矛盾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就开始上升,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垄断帝国主义的道路,而德国更是作为后起之秀在工业生产中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二,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丧失,而资本的加紧输出,加速英国走向工业衰落。另外,在殖民地的掠夺过程中,德国也不断与英国发生冲突。英、德两国的利益在世界许多地区都发生冲突,争夺殖民地和市场。两国在非洲、东亚和近东的矛盾尤其尖锐,还有就是从1898年开始的两过海军军备竞赛越演越烈。其次是德法之间的矛盾。1870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战败而结束,德国从法国处得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铁矿和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这对于法国人而言是不可磨灭的耻辱和仇恨,俾斯麦时期一直很注重与法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并为避免法俄结盟而与俄交好,并与奥缔结“德奥同盟”,但这一切在威廉二世即位后迅速被打破了。再者是德俄矛盾。威廉二世力主推行世界政策,将对外扩张的手伸向了远东、近东和巴尔干半岛地区。德国积极支持并怂恿奥匈在巴尔干扩张,在这一地区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巴尔干是俄国通往黑海海峡的一条重要通道,德国的介入严重威胁了法国的利益。另外两次摩洛哥危机,德国在土耳其和波斯的推进,德意志银行提出要把巴格达铁路延伸到德黑兰的计划,德国支持波斯反对英俄的行径,无一不促使俄国认为德国是最危险的潜在敌人,最终迫使俄国暂缓与英国的矛盾,并于1907年签订《英俄协议》,结成英法同盟。三、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普法战争后为避免法国与俄国结成同盟,因此1879年德与法在东欧的劲敌奥匈结成“德奥同盟”,约定若一方遭到俄国攻击,应彼此互助;若一方遭到其他国家(法)攻击,另一方应守“善意中立”,并于1881年6月德俄奥三国缔结“三帝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至此以德国为中心的“三国同盟”形成。后因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导致德俄关系破裂,另一方面,1887年英奥意三国两次签订阻止俄破坏巴尔干半岛现状的《地中海协定》,这一条约签订,加速了法俄的靠近,1894年初法俄协约签订,标志着得意奥同盟对立的另一个军事同盟的初步形成。20世纪初,英德矛盾激化,两国矛盾从地域性转向全球性的矛盾,英国开始放弃孤立政策,,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标志着“三国协约”最终成立。
两大军事同盟至此形成,后各国的海军军备竞赛也越发激烈,成为一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极端民族主义自1871年普法战败后,法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开始转为极端,并开始积极扩充军力,部署向德国报复普法战争中的战败之辱。19世纪后期,德国人开始鼓吹“泛日耳曼主义”,而俄国也鼓吹者“泛斯拉夫主义。所以俄国鼓吹泛斯拉夫主义式的极端民族主义,引发了俄国和奥匈两国的民族冲突,其目的是强国建立势力,民族争取独立,酿成了一战的爆发。五、海军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同盟成立,英德在增强海军实力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自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国为加紧夺取殖民地,压倒英国,开始建造大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因此自德国于1898 年和1900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后,英国也开始重建海军,与之抗衡。实际上1900年至1914年,英国海军预算一直以超过德国海军预算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长。英国外交代表在1907年海牙和会上提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建议,但是英国这一外交步骤遭到德国的拒绝。英国和德国在海军建设方面的竞争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德对抗把人类拖入了巨大灾难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六、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成为导火线日巴尔干半岛的波士尼亚,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 (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件事引发7月奥匈帝国想塞尔维亚开展,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范文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国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发展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新的实力重新分割世界。2.社会根源(导火线):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严重的政治危机,为摆脱经济危机打起了贸易壁垒战,严重依赖美国的德国与严重依赖外国市场的日本,都无法通过自身内部经济政策的调整来摆脱危机,只能借助原有的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传统,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行疯狂对外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3.历史原因:一战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因此,德、意、日三国都迫切希望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4.直接原因:从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和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这些事件充分说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蓄意发动战争是二战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5.加速原因:英、法、美“祸水东引”战略以及“绥靖政策”和苏联的“祸水西指”,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英、法、美等国为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既得利益,同时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本能的仇视,尽可能将法西斯“祸水东引”,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满足法西斯国家扩张欲望。这种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为打破英法“祸水东引”战略,在与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后,苏联采用了“祸水西指”的方法,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种中立自保的措施进一步促使了大战的爆发。6.客观原因: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特点: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的反法西战争,也是亚洲最早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和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疑难解析】**意大利为何将侵略的矛头首先指向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是一个贫弱之国,无力与英法德相抗衡,它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只好忍痛作罢。于是把侵略的主要方向专指非洲。而20世纪30年代的非洲唯有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战略地位重要,并且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既可以使意属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两成一片,又能威胁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命脉和在非洲的殖民地。综上原因,意大利法西斯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埃塞俄比亚.③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暂时失利的原因:◎客观上——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意大利有飞机、大炮、坦克等先进武器,而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国际上——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活动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主要原因——埃塞俄比亚统治者的腐朽,社会制度落后。统治者一方面抗战,寄希望于国联调停;另一方面,战争战术上的失误。④特点:是非洲最早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2.西班牙内战(1936年至1939年)(1)原因:①扼直布罗陀海峡,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20世纪30年代存在着进步力量与保守势力斗争激烈。③西班牙左派政党组成的人民阵线通过选举上台执政,进行一系列改革,打击保守势力。④右翼势力佛朗哥等发动叛乱,内战爆发。(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开始由提供装备,到后来直接派大量军队直接参战。干涉西班牙内战的目的是:①除了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政府之外,还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在西班牙建立法西斯政权,以便使西班牙在未来的战争中站在德、意一边;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②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试验场。战争性质的变化:西班牙内战演变为西班牙民族解放战争。(3)英、法等国执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是美国式的绥靖政策。(4)世界进步力量对西班牙人民的支持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国际纵队参加。(5)性质和特点:①双重性质: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②是欧洲最早进行的反法西斯侵略的战争。③有国际法西斯、反法西斯力量参与。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最主要的矛盾是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矛盾。◆疑难解析: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①16世纪:英西矛盾。②17世纪:英荷矛盾。③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④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⑤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⑥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⑦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⑧一战后:英美矛盾。⑨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⑩二战后:美苏矛盾。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3.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1)原因:①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使它们获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增强了实力。②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进一步暴露了它们的软弱,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它们决心加紧勾结,进一步扩大侵略,争夺世界霸权,促使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③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地刺激西方大国,但又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对它们的侵略也是一个巨大威胁。于是,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进一步勾结起来。④德国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使意大利摆脱了孤立,获得紧缺的燃料供应,奠定了基础。(2)过程:①1936年10月,德间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②1936年11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③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3)影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使世界大战的乌云笼罩在全世界的上空。◆疑难解析:亚非欧等国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教训(1)二战爆发前就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尽管进行了抵抗,但由于这些国家不是力量过弱、便是战略失误,又未能及时得到大国援助,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的境地,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未能形成国家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2)只有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共同联合起来,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才能制止战争;对法西斯侵略只能够进行坚决斗争,任何用退让来换取和平的想法和做法,都只能是空想,最终要遭到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