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诸葛亮"封神榜中谁封的神最大"的最大推手

  在三国演义里,本人也不喜欢诸葛亮。但如果说此人既无能又心胸狭隘,却有失偏颇。这里好多帖子,都把诸葛亮说成是蜀国发展的障碍:事必亲躬说成是独揽大权,有点失误就大批特批。既不符合三国演义的形象,也和三国志有不少差距。  我相信这是一个奇迹!王朔当时骂金庸也是这样的心态。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猪哥不会与他们计较,楼主何必生气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别人评论,请你仔细的看完后,再逐一反驳,才有力度。事情总是有很多面的,希望你也能看看另一面,对也好,错也罢。只是一种个人认识问题,何必纠结呢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喜欢诸葛亮,他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回复第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14:03:00)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  ==========  因为没有人甘于平凡,哪怕我们是老百姓。诸葛亮是一个高度,尽我们一生难以攀登。
  蜀国后期的连年征战的确掏空了其人力物力,若修养生息,统一大业或可成功
  攻击诸葛亮的人都是哗众取宠,犹如现世的芙蓉凤姐
  3楼的,不要放屁,谁说四川人就恨诸葛亮,战争是诸葛亮的错么?那曹操、孙权哪个没打,而且还动不动屠城,相比之下,诸葛亮是大大的好人了,尼玛不要有点小聪明就到处诽谤别人。你以为你算什么?你丫要是放到三国,连一个守门的小兵都不如,说了你气,你丫去了恐怕农民都做不了!废物,还好意思说别人!
  难怪有那么多甘当奴才的人!
  懂什么叫“伐”,什么叫“出”吗?谁是反对战争的人你们知道吗?
  @liaokangCA
13:29:00    懂什么叫“伐”,什么叫“出”吗?谁是反对战争的人你们知道吗?  -----------------------------  哎吆,就你知道,个SB!你志向大?你做了什么丰功伟绩了,你不还是百姓一个,没事无聊逛天涯,还到处打打口水战,生活里压抑,到网络里找平衡?可惜你走错地方了,SB,你不要把天下人都当傻子,你才是真SB!!什么是伐,什么是出,咬文嚼字的,你是叫兽还是砖家啊?烧饼!
  据说,曾有孙吴的使臣向孙权汇报——蜀国民有饥色而无怨言。这大概就是孔明的高度吧。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liaokangCA
10:24:00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  哎吆,你不愚,你聪明啊,不知道您现在政治觉悟多高了,不知道您对于今天共产党当政又有什么远见了。恐怕中央随便派个职务,您就可以把您那无上的觉悟弃之不顾,去屁颠屁颠的追随政府了吧
  其实,诸葛亮被贬低原因也很简单。首先,现在有的人想出名想的接近疯了,像某些说得天下无敌但没有真材实料的人多了去了。他们基本上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管这话说出去是被骂还是被夸,只要能出名就乱说。还有就是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不去接触中国历史,在他们眼里历史上的的英雄豪杰还不如某某偶像呢。有的人只是为了装13才去接触,而且是囫囵吞枣地接触一下。    历史上那些经典何时才能重新火起来    
  @liaokangCA
10:24:00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  @心有O琳夕
10:55:00  哎吆,你不愚,你聪明啊,不知道您现在政治觉悟多高了,不知道您对于今天共产党当政又有什么远见了。恐怕中央随便派个职务,您就可以把您那无上的觉悟弃之不顾,去屁颠屁颠的追随政府了吧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范例。  -----------------------------  
  你们要说诸葛亮伟大,就写篇文章,举例说明。喊口号说服不了人,重复愚民和统治者的话语没有意义。骂别人更说明不了问题。
  从诸葛亮死后,赞扬诸葛亮的文字海了去了      还愚民,还统治者。。。      先看看自己的嘴脸。
  如果《三国演义》掩饰不住刘备伪善的假象,诸葛亮则被罗贯中成功地塑造成聪明绝顶,鞠躬尽瘁的千古贤相。然而,即便是依据《三国演义》,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夜观天象,装神弄鬼的无稽之谈,仔细看看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建立了什么功业,则不难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而是个阴谋家和战争贩子。诸葛亮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是在博望坡烧芦苇,小胜一仗。第二把火是在新野市烧民房,这招够损的,先得逼老百姓搬迁呀。不知道诸葛亮是怎么蒙骗、吓唬新野市民的?《三国演义》上只说他差人贴告示:“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第40回)这不是强盗行径吗?明明是诸葛亮下令往民房上放置“硫磺焰硝引火之物”,还说什么“不可自误”!翻遍三国,也没见过别人用这等下作的诡计害民杀敌。倒是诸葛亮本人后来和曹真打仗时,变本加厉,烧光了陈仓城(第99回)。正因为用此恶招,诸葛亮逼迫新野百姓逃往樊城,这才有了败走樊城后,刘备与十万难民颠沛流离那一劫。第三把火是在赤壁烧战船,其实,那是周瑜的功劳,与诸葛亮没什么关系。历代文章诗词称颂的都是周瑜的英明。即便在《三国演义》里,读者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周瑜必战的决心和必胜的决策:蒋干盗书、黄盖苦肉、阚泽献降、庞统连环……无一不是周瑜的最高决定。罗贯中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决定因素,编了借东风那出装神弄鬼的戏来,实在是一大败笔。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我忘了草船借箭,但这恰是罗贯中没有编圆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七回中他提到孙坚曾用此法从黄祖军得来十数万支箭。但到了第四十六回,罗贯中竟然随心所欲地把它说成是诸葛亮的奇谋。就算诸葛亮也能想出这个高招,江东的豪杰们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祖传法宝。除非读者忘了前面的情节,否则难以相信鲁肃和周瑜会那么惊奇。这是赤壁大战那几回精彩篇章里的另一大败笔,如果舍不得这一为诸葛亮涂抹光环的机会,至少要在第七回中删掉孙坚草船借箭那段。罗贯中把诸葛亮写得神人一般,其实,透过那些夸张的文字和神话的光环,我们看到诸葛亮绝不是《三国演义》所吹嘘的那般高瞻远瞩、智慧超人。他不过是一介书生,读过些兵书而已,并没有什么战斗经验。他的战术,无非火水两招,一生战绩平平;火攻不及周瑜烧赤壁,水攻远逊关羽淹七军。无论罗贯中怎么吹捧,也不能无中生有,吹出什么辉煌战果。其实,诸葛亮既犯过战略性的大错误,也犯过用人不当的严重错误,在战术上则求稳畏险,乏善可陈。不要说曹操的官渡之战和周瑜的赤壁大战,在中国军事史上,就算能提到邓艾,也提不到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为他“定三分隆中决策”,就犯了战略性的错误。罗贯中赞叹“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其实,诸葛亮这战略计划并非他首创。数百年前,韩信就提出过夺取三秦作为基地,然后与刘邦分兵出击的战略。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夺取荆益两州,择时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的战略,几乎就是韩信《汉中对》的翻版。当年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分兵出击,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使韩信得以剿灭其余诸侯,包抄项羽。然而,韩信成功了,诸葛亮失败了,因为他只会死读书,根本没有看到汉末的形势与秦末的形势大相径庭。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稳占华夏的三分之二。这与当年楚霸王远在彭城,各路诸侯心怀异志,秦军降而未归,天下即将分崩的情形大不一样。而且诸葛亮的计划还有严重的外交、军事、交通、后勤等问题。荆州和益州虽然相连,但延绵千里,中间隔着大巴山和巫山,交通极其艰难。一旦打仗,两州远隔,形同孤立,不要说支援,连消息都难以传递。刘备的兵力本来就不足,还要两线作战,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这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关羽留守在魏吴之间,两面受敌;他不仅没有联吴抗魏,而且还对孙权傲慢无礼,失败自然在所难免。这一切,主要是诸葛亮的战略错误和实施问题,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评论他:“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善写策论的苏询评道:“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击,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以制中原哉。”(《嘉祐集》卷三《权书•项籍》)毛泽东也批评过《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读文史古籍批语集》106页)《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虽然为刘备开创了基业,也导致了他最终失败,让桃园结义的三兄弟先后丧命。改句套话,真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诸葛亮不善于审时度势,还表现在他死抱着“南结孙权,北拒曹操”这个外交政策不变。这个政策是为了配合他《隆中对》的战略,但他战略的第一步就没有完全实现。赤壁战后,刘备仅得到位于长江以南的四郡,那是荆州的一小部分;而孙权得到了南郡、江夏、彭泽三郡和寻阳县以及荆州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曹操在荆州北部还有少数据点。如果诸葛亮真要联结孙权,就应该拿出诚意来,不该那么小家子气,赖账不还荆州四郡,让关羽腹背受敌。在刘备以荆州为跳板,进川得益州后,他或者按既定方针办,“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反正也没有全部占领荆州,难以实现两路进兵的计划,就应该把所占四郡还给孙权,结盟伐魏。或者彻底改变原战略,让马超守汉中,自己带主力东下长江,与关羽一道,先扫平孙吴,再图曹魏。这第二种选择,依我看,在军事上更为可行。然而,刘备取西川后长达十年之久,都未在荆州有任何作为。从定汉中至关羽失败,其间半载有余,他也没有发一卒出关中北伐。刘备在干什么呢?原来,蜀军刚在汉中打赢了几场真正的硬仗,其功劳主要是黄忠和赵云建立的,诸葛亮就忙不迭地和众将官一起迎合刘备的野心,怂恿他称帝。刘备还算比较清醒,只肯报称汉中王。但紧接着便“引百官回成都,差官起造宫廷,又置馆舍。”(第73回)幸亏关羽有将才,一人在荆州帅军拔襄阳、斩庞德、擒于禁,打了一生最大的几场胜仗,威震华夏。此时蜀国的势力如日中天,如果刘备乘艨艟沿江而下,陆上又有关羽配合,东吴唾手可得(此说从猇亭大战之初可见道理,那时虽然关羽已殁,刘备大军仍势不可挡。若不是在丛林连营扎寨,险些灭吴)。但是他们错过了这个战机,关羽从辉煌的顶峰一下跌入死亡的谷底,随后的连锁反应摧毁了“兴汉”的梦想。从辅佐刘备成大业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实在算不上杰出的军事家。    在知人善任方面,诸葛亮远不如刘备,而且犯过至少四大错误。一)让情深义重的关羽把守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二)让心高气傲的关羽留守荆州,冒犯了孙权;三)让纸上谈兵的马谡防守街亭,使司马懿长驱直入;四)没有重用赵云。前三个错误很多人讨论过,无需赘言。不让赵云独当一面,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一、他不是刘备的拜把兄弟;二、他考虑的是平民和大局利益,在小集团中没有人缘。赵云的勇猛和武艺在长板坡单骑救主和据汉水力挽狂澜时都有充分表现。如果说那些章节有文学夸张,我们至少可以说他自从跟随刘备以来,每次都能胜利完成任务,从未失误。赵云的性格在罗贯中笔下不象关张马黄那么鲜明,平时比较低姿态,但在关键时刻,每每马到功成。如果让赵云留守荆州,他只会比关羽做得更好。连张飞都得到过领兵进川取益州的机会,但诸葛亮从来没有让赵云独自率军征战,最多也就是当个先锋。其实,赵云既有将才,又有帅才。有两件事,足显赵云的胸襟和他与刘备及同僚的关系。当刘备初得西川,
  在战术上,诸葛亮也就是中上水平,就像司马懿评估的那样,“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所以他从来没有赢得过出奇制胜的战役。他因不肯听魏延出子午道袭取长安的建议,一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结果六出岐山,皆无功而返。当然,他也打赢过很多小仗,但对手不过是夏侯惇、曹仁、刘度、孟获、夏侯茂、曹真之流,碰到个能干的将领,比如陈仓城的守将郝昭,诸葛亮想尽办法,“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第97回)更不用说遇见真正的对手,比如司马懿,那他就一筹莫展了。可见《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公允,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诸葛亮如何理民,我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公正严明,兢兢业业;“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第103回)也可以说他过于独断,不信任下属。然而,他所奉行的法制可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法制,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君侯的意志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等等。而是自商殃以来的中华帝国所例行的用严酷的刑法来惩治百姓。诸葛亮最多也就是比其他官员公正、公开、公平一些而已。比如,失街亭后,他不仅严惩了自己的亲信马谡,还上表,让刘禅在形式上惩罚了自己,与曹操蹋麦后自割其发如出一辙。但那时候的法律绝非神圣不可侵犯,他们治下的百姓连最起码的生存保障都没有,君王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人民的命运。前面说到刘备欲夺私人田宅以赐诸官之事,要不是赵云上谏,就实行了,平民哪有什么权利可言?诸葛亮又何曾为百姓说过什么话?而且,即使是诸葛亮,在执法时也会考虑人际关系。比如在第一百零一回,都尉苟安运粮,因好酒而怠慢,违限十天,按军法“误了三日,便该处斩”,但为了照顾李严的面子,仅“杖八十”。关于惩罚,裴松之在《三国志》注疏里有言:“亮刑法竣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罗贯中当然不会引用这种不利于诸葛亮的话,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治蜀也略有反映,说他取益州后,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蜀郡太守法正与他还有一段争论。诸葛亮用乱世需重典,而“刘璋赢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之类的说词让法正“拜服”了。(第65回)罗贯中这样写既是夸赞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权变应时,也是表现诸葛亮善于言辞。而我却听到在那善辩后实施的重典下百姓的呻吟。    诸葛亮最擅长的就是狡辩、耍赖和权谋。仔细看看那为人称道的“舌战群儒”,根本不是讲道理,而是揭短、斗嘴皮,或如黄盖所说,他们是在“斗口”。(第43回)当然,黄盖主要是指责江东群儒非礼,但也希望诸葛亮别跟那些人浪费时间。诸葛亮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说了最后一句:“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当然,诸葛亮的激将法对孙权和周瑜起了作用,但他们二人,尤其是周瑜,本来就要抗曹,真正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还是周瑜。听了周瑜振奋人心的话语及对曹操所犯三忌的分析后,孙权精神抖擞,拔剑砍案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第44回)所以,即使按《三国演义》,赤壁大战的功劳也归瑜不归亮。战后,诸葛亮再三耍赖,用尽心机,占据荆州四郡不还。在第五十四回,诸葛亮用一纸文书再次欺骗了鲁肃后,周瑜指出那是诸葛亮混赖之谋后说道:“子敬乃诚实人也。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滑之徒,恐不似先生心地。”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正确。    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违背他自己制定的外交方略,为麦城和夷陵之败埋下了种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实在不懂,他那些拙劣伎俩怎么会被那么多人认作是他的智慧?诸葛亮的权谋倒是货真价实的。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得了荆州四郡并娶了孙权的妹妹为妻;连骗带打占了益州;建议让刘封和孟达互斗,剪除了坐视不救关羽的这两个将领之一;不声不响地施展谋略,退了曹魏五路大军;大张旗鼓地征伐南蛮,与孟获斗智,平定了蜀汉。这些是诸葛亮的最大成就,主要依靠权谋赢得。    诸葛亮最大的罪恶是他以光复汉室为名,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在他的治下,以及按照他的既定方针继续北伐的姜维领导下,蜀国因连年征战而贫困不堪,老百姓食不果腹。据吴国使者崔诩向孙休的汇报,天府之国的景况却是“经其野,民皆菜色。”对诸葛亮不断乏魏的国策并不是无人反对,他自己所写的《出师表》就表明刘禅有不同意见,所以诸葛亮才需要搬出他老子来压阿斗。并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发扬先帝的品德,不断进取。刘禅年轻时大概就被诸葛亮这样压下去了,但到第六次出征之前,刘禅终于发表了不同意见:“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第101回)诸葛亮又搬出先帝来喋喋不休地弹其老调,光禄大夫谯周站出来,由于大道理谁也讲不过诸葛亮,便用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的天象不详为理由,企图阻止出征。诸葛亮回答道:“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第102回)由此可见,往日他为自己毫无道理的决定——比如让关羽守华容道——所给的理由:“吾夜观天象”,如何如何,都是妄语。蜀国的百姓,我相信,肯定喜欢刘禅偏安的打算,而不愿参军北伐,为光复什么汉室卖命,也不愿意为没完没了的战争赋税、纳粮、运输。诸葛亮贩卖的战争对老百姓有害无益,对蜀国有害无益。他穷兵黩武,耗尽国家的财力,丢失了蜀汉的民心,导致三国中的蜀,最易守难攻的国家最先灭亡。无论《三国演义》怎样吹嘘诸葛亮,丑化刘禅,我们稍加分析,还是不难看出谁是罪魁祸首。  
  在战术上,诸葛亮也就是中上水平,就像司马懿评估的那样,“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所以他从来没有赢得过出奇制胜的战役。他因不肯听魏延出子午道袭取长安的建议,一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结果六出岐山,皆无功而返。当然,他也打赢过很多小仗,但对手不过是夏侯惇、曹仁、刘度、孟获、夏侯茂、曹真之流,碰到个能干的将领,比如陈仓城的守将郝昭,诸葛亮想尽办法,“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破。”(第97回)更不用说遇见真正的对手,比如司马懿,那他就一筹莫展了。可见《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相当公允,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诸葛亮如何理民,我所知不多,只知道他公正严明,兢兢业业;“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第103回)也可以说他过于独断,不信任下属。然而,他所奉行的法制可不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法制,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君侯的意志也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等等。而是自商殃以来的中华帝国所例行的用严酷的刑法来惩治百姓。诸葛亮最多也就是比其他官员公正、公开、公平一些而已。比如,失街亭后,他不仅严惩了自己的亲信马谡,还上表,让刘禅在形式上惩罚了自己,与曹操蹋麦后自割其发如出一辙。但那时候的法律绝非神圣不可侵犯,他们治下的百姓连最起码的生存保障都没有,君王一句话就可以改变人民的命运。前面说到刘备欲夺私人田宅以赐诸官之事,要不是赵云上谏,就实行了,平民哪有什么权利可言?诸葛亮又何曾为百姓说过什么话?而且,即使是诸葛亮,在执法时也会考虑人际关系。比如在第一百零一回,都尉苟安运粮,因好酒而怠慢,违限十天,按军法“误了三日,便该处斩”,但为了照顾李严的面子,仅“杖八十”。关于惩罚,裴松之在《三国志》注疏里有言:“亮刑法竣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罗贯中当然不会引用这种不利于诸葛亮的话,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治蜀也略有反映,说他取益州后,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蜀郡太守法正与他还有一段争论。诸葛亮用乱世需重典,而“刘璋赢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之类的说词让法正“拜服”了。(第65回)罗贯中这样写既是夸赞诸葛亮善于审时度势,权变应时,也是表现诸葛亮善于言辞。而我却听到在那善辩后实施的重典下百姓的呻吟。  诸葛亮最擅长的就是狡辩、耍赖和权谋。仔细看看那为人称道的“舌战群儒”,根本不是讲道理,而是揭短、斗嘴皮,或如黄盖所说,他们是在“斗口”。(第43回)当然,黄盖主要是指责江东群儒非礼,但也希望诸葛亮别跟那些人浪费时间。诸葛亮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说了最后一句:“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当然,诸葛亮的激将法对孙权和周瑜起了作用,但他们二人,尤其是周瑜,本来就要抗曹,真正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还是周瑜。听了周瑜振奋人心的话语及对曹操所犯三忌的分析后,孙权精神抖擞,拔剑砍案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第44回)所以,即使按《三国演义》,赤壁大战的功劳也归瑜不归亮。战后,诸葛亮再三耍赖,用尽心机,占据荆州四郡不还。在第五十四回,诸葛亮用一纸文书再次欺骗了鲁肃后,周瑜指出那是诸葛亮混赖之谋后说道:“子敬乃诚实人也。刘备枭雄之辈,诸葛亮奸滑之徒,恐不似先生心地。”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瑜的判断正确。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违背他自己制定的外交方略,为麦城和夷陵之败埋下了种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实在不懂,他那些拙劣伎俩怎么会被那么多人认作是他的智慧?诸葛亮的权谋倒是货真价实的。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得了荆州四郡并娶了孙权的妹妹为妻;连骗带打占了益州;建议让刘封和孟达互斗,剪除了坐视不救关羽的这两个将领之一;不声不响地施展谋略,退了曹魏五路大军;大张旗鼓地征伐南蛮,与孟获斗智,平定了蜀汉。这些是诸葛亮的最大成就,主要依靠权谋赢得。  诸葛亮最大的罪恶是他以光复汉室为名,穷兵黩武,不断发动战争。在他的治下,以及按照他的既定方针继续北伐的姜维领导下,蜀国因连年征战而贫困不堪,老百姓食不果腹。据吴国使者崔诩向孙休的汇报,天府之国的景况却是“经其野,民皆菜色。”对诸葛亮不断乏魏的国策并不是无人反对,他自己所写的《出师表》就表明刘禅有不同意见,所以诸葛亮才需要搬出他老子来压阿斗。并谆谆劝诫刘禅要尊贤纳谏,发扬先帝的品德,不断进取。刘禅年轻时大概就被诸葛亮这样压下去了,但到第六次出征之前,刘禅终于发表了不同意见:“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能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第101回)诸葛亮又搬出先帝来喋喋不休地弹其老调,光禄大夫谯周站出来,由于大道理谁也讲不过诸葛亮,便用当时人们普遍相信的天象不详为理由,企图阻止出征。诸葛亮回答道:“吾受先帝托孤之重,当竭力讨贼,岂可以虚妄之灾氛而废国家大事耶?”(第102回)由此可见,往日他为自己毫无道理的决定——比如让关羽守华容道——所给的理由:“吾夜观天象”,如何如何,都是妄语。蜀国的百姓,我相信,肯定喜欢刘禅偏安的打算,而不愿参军北伐,为光复什么汉室卖命,也不愿意为没完没了的战争赋税、纳粮、运输。诸葛亮贩卖的战争对老百姓有害无益,对蜀国有害无益。他穷兵黩武,耗尽国家的财力,丢失了蜀汉的民心,导致三国中的蜀,最易守难攻的国家最先灭亡。无论《三国演义》怎样吹嘘诸葛亮,丑化刘禅,我们稍加分析,还是不难看出谁是罪魁祸首。  
  喊口号、骂人都没有用。有本事就讲讲你的道理。诸葛亮伟大在哪里?
  @凌风聆天
17:31:00    回复第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14:03:00)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  ==========  因为没有人甘于平凡,哪怕我们是老百姓。诸葛亮是一个高度,尽我们一生难以攀登。  -----------------------------      照这么说,希特勒也到达过一个高度。可是他给德国带来什么好处了?
  回复第27楼(作者:@liaokangCA 于
13:59:00)    @凌风聆天
17:31:00    回复第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  呵呵,你不就是想找个人唠咾嘛    这个世界崇拜希特勒的大有人在,他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也注定是一个让世界铭记的名字。他的失败给德国带来了几乎灭顶之灾。但他的大一统战争,使得德国文化在整个世界传播。使得留下来的德国没用哪一个国家敢于小视。PS:假设一下他成功了德国会怎样?  诸葛亮,错很多。因为诸葛亮严格意义上讲,和我们一样是俗人,他并没有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政权在乱世中建立死的何止千万。但这些就可以抹杀诸葛亮的功业?他的三把火造下了大孽,但也烧出了一个蜀汉政权!中间多少辛苦岂是史书可记载?他穷兵犊武不错,但何来以光复汗室为名?作为一个后来人,我们可以大声的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那个时候呢?魏吴是确确实实的反贼,是敌人!像是别人在你家里另起新居,你是把他赶走还是把家给他住你自己走人?在当时,魏吴就像是那个强住你家的人。这个比喻不过分吧?他们哪怕造福一方,也是敌国!没有执政者会退步。就像共产党打国民党,不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是为了政权!  没有一个政权是干净的,如果你不是在假清高,那么你说诸葛过错,多是他的功业。像那些打国民党立功的英雄!PS:乱世是不存在的人道的,不过后来获胜会加上。  如果明白不了这些,我说什么都白搭。
  @liaokangCA
10:24:00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  @心有O琳夕
10:55:00  哎吆,你不愚,你聪明啊,不知道您现在政治觉悟多高了,不知道您对于今天共产党当政又有什么远见了。恐怕中央随便派个职务,您就可以把您那无上的觉悟弃之不顾,去屁颠屁颠的追随政府了吧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范例。  -----------------------------  @liaokangCA
10:21:00    -----------------------------  君子,你还不配!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观众看的很明白,大家说是不是
  嘿嘿,这个SB吧希特勒抬出来混淆视听了。大家不要被SB误导了。这两人根本不是一码事,烧饼!
  还有一点,大家不要被那个SB的长篇大论所误导!那个烧饼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讲到诸葛亮为什么是“战争贩子”,根本没有有力的证据去证明他的观点。他只不过论述了诸葛亮在人生里的缺陷,并且逮着一个缺陷就无限放大,以期给大家造成一个幻象,诸葛亮只有缺点。而对于诸葛亮功绩,这个SB只字不提,其险恶居心,路人皆知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想让大家都吃他的烧饼,大家说要不要吃烧饼?当然不要,大家一起围攻这个烧饼!
  烧饼,你不要激怒我,否则我跟你死磕到底!你辩证的分析我不会管你,可是你要是一味这样鬼辩,我可没有凌风兄那么好耐性和你好言好语的解释,惹火我,我60秒骂你250个逼
  @凌风聆天
18:35:00    回复第27楼(作者:@liaokangCA 于
13:59:00)  @凌风聆天
17:31:00  回复第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  呵呵,你不就是想找个人唠咾嘛......  -----------------------------    不必多说了,已经明白你这毫无是非感,唯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了。
  @liaokangCA
10:24:00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  @心有O琳夕
10:55:00  哎吆,你不愚,你聪明啊,不知道您现在政治觉悟多高了,不知道您对于今天共产党当政又有什么远见了。恐怕中央随便派个职务,您就可以把您那无上的觉悟弃之不顾,去屁颠屁颠的追随政府了吧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范例。  -----------------------------  @liaokangCA
10:21:00  -----------------------------  @心有O琳夕
20:26:00  君子,你还不配!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观众看的很明白,大家说是不是  -----------------------------      你这张臭嘴能张罗来多少同党?你以为骂人是战斗?那骂街的老娘们都成武士了。
  回复第3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08:12:00)    @凌风聆天
18:35:00    回复第27楼(作者:@liaokangCA ……  ==========  成败论?好像不论诸葛亮还是蜀国,都是失败者吧。甚至希特勒,也是失败者。  我们立场不同,或者说你根本一个立场,因为你的立场不属于三国。因为魏吴虽与蜀国敌对,但对于诸葛亮,还是赞赏与敬佩。  你的立场无非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灾难,辉煌是属于掌权者。可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老百姓也有梦想,老百姓也爱国。对于敌人,萤火之光也要与皓月争锋,虽死而无憾!  举个例子,西藏独立战和台湾独立战爆发,是不是中国该让他们独立?等到台湾壮大了,必然反扑大陆,届时共产党该退位?这些都不可能,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不是谁的错,是我敌对方的错!(这就是我的是非感)  你的观点只属于和平时期,或者,说白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些都是你说的,没有一句是我的意思。我要说的在我的文章里。我认为掌权者若能给百姓带来幸福,就是好样的。所以刘璋、刘禅比刘备、诸葛亮好多了。别以为是魏国威胁蜀国,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不都是蜀国主动出击吗?给百姓带来的是无穷的劳役和伤亡。    
  当刘禅向邓艾投降时,所交文簿记载蜀国“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第118回);即九个平民养一个士兵,七户养一个官吏,或者说约二十四个平民养一个官吏。这是我知道的中国历史上军民和官民最不成比例的国家。显然,蜀国是一个极端军事化,而且国家机构极端庞大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天府之国的百姓却吃不饱肚子,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人口降到如此之低的数目。三国时代,人口锐减。公元156年,中国人口约5000万,到280年,三国时代结束时,全国人口为1600万。相比而言,蜀国死的人最多,所剩人口远不足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谯周要劝刘禅投降魏国;这位廉洁正直的光禄大夫劝降的主要动机未必是为自己和本地官员争取利益,更重要的,是因为蜀人在刘备和诸葛亮的严厉统治下,在姜维的继续折腾下,在连年的战争中,已经苦不堪言,忍无可忍了。
  @liaokangCA
10:24:00  这种高度的确让后来的政客佩服,让人民任劳任怨。想想还有谁有这本事?也是因为有那种愚民,在这里还在冒头嘛。  -----------------------------  @心有O琳夕
10:55:00  哎吆,你不愚,你聪明啊,不知道您现在政治觉悟多高了,不知道您对于今天共产党当政又有什么远见了。恐怕中央随便派个职务,您就可以把您那无上的觉悟弃之不顾,去屁颠屁颠的追随政府了吧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范例。  -----------------------------  @liaokangCA
10:21:00  -----------------------------  @心有O琳夕
20:26:00  君子,你还不配!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观众看的很明白,大家说是不是  -----------------------------  @liaokangCA
8:15:00  你这张臭嘴能张罗来多少同党?你以为骂人是战斗?那骂街的老娘们都成武士了。  -----------------------------  呵呵,你那理论真够奇怪的啊,合着按照你的想法,只有刘璋、张鲁这种居安不思危的人才是明君,或者干脆学陶谦,让了徐州,这样天下就大同了啊。那我按你的想法来,我们中国在二战时干脆向日本投降了,那不就可以避免抗战3000万的伤亡了么?好,也许你说三国时期的是内战,好,那我举例,是不是共产党向国民党投降就对了?成败的问题凌风说了,诸葛亮是失败者!尼玛不要摆出悲天悯人的姿态,倘若让你当政,你少不得更加穷兵黩武!还有,尼玛你说蜀国极端军事化,你可知道战国时秦国如何,秦国是每四人就一兵!最后如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只不过蜀国没成功罢了,要说起来,你才是以成败论英雄!你不就是想说三国时期内耗严重么,让胡人有机可乘,是啊,但是这不是诸葛亮一人的责任!这是时代的悲哀!反过来看吴魏,它们也不是什么好鸟!相比之下,诸葛亮算是好的当政者了!还有,你是不懂政治的潜规则么?想想毛泽东吧,想想文化大革命吧!哼,自己心理晦暗,就到这里哗众取穷。老娘不需要张罗什么,大家眼睛是雪亮的,是非曲直大家看的很清楚!
  @liaokangCA
11:30:00    当刘禅向邓艾投降时,所交文簿记载蜀国“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第118回);即九个平民养一个士兵,七户养一个官吏,或者说约二十四个平民养一个官吏。这是我知道的中国历史上军民和官民最不成比例的国家。显然,蜀国是一个极端军事化,而且国家机构极端庞大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天府之国的百姓却吃不饱肚子,过着地狱般的日子,人口降到如此之低的数目。三国时代,人口锐减。公......  -----------------------------  呵呵,你那理论真够奇怪的啊,合着按照你的想法,只有刘璋、张鲁这种居安不思危的人才是明君,或者干脆学陶谦,让了徐州,这样天下就大同了啊。那我按你的想法来,我们中国在二战时干脆向日本投降了,那不就可以避免抗战3000万的伤亡了么?好,也许你说三国时期的是内战,好,那我举例,是不是共产党向国民党投降就对了?成败的问题凌风说了,诸葛亮是失败者!尼玛不要摆出悲天悯人的姿态,倘若让你当政,你少不得更加穷兵黩武!还有,尼玛你说蜀国极端军事化,你可知道战国时秦国如何,秦国是每四人就一兵!最后如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只不过蜀国没成功罢了,要说起来,你才是以成败论英雄!你不就是想说三国时期内耗严重么,让胡人有机可乘,是啊,但是这不是诸葛亮一人的责任!这是时代的悲哀!反过来看吴魏,它们也不是什么好鸟!相比之下,诸葛亮算是好的当政者了!还有,你是不懂政治的潜规则么?想想毛泽东吧,想想文化大革命吧!哼,自己心理晦暗,就到这里哗众取穷。老娘不需要张罗什么,大家眼睛是雪亮的,是非曲直大家看的很清楚!
  我不否认每个人的缺点,但是如果你一味的往某人身上泼污水,我也是不敢苟同的。你要骂希特勒、骂秦桧、骂汪精卫,或者你要为希特勒、秦桧、汪精卫翻案,都随你。但是你在公共场所一味的污蔑诸葛亮,对不起,我不同意。诸葛亮是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你说诸葛的缺点,我不反对,但是你一味掩盖诸葛优点,放大缺点,这个就是你的不对了。
  三国都是中国人,你拿日本侵华来比较不恰当。
  @liaokangCA
14:04:00    三国都是中国人,你拿日本侵华来比较不恰当。  -----------------------------  老娘不跟你吵了,吵着吵着觉得没意思了。其实我明白你的想法,你觉得当权者的本质奸诈,这个我不反对,我甚至可以在这里说句大逆不道的话,今天我们的当权者也是有奸诈之人的!但是这个东西是约定俗成的了,我要表示的是,奸诈、伪善不是诸葛亮和刘备的特权,其实你看看曹操,不也是这样,割发代首,尽显其奸诈本质;还有孙权,也是一样。用毛主席的话说,都是剥削阶级,都是吸血鬼!所以你能针对某个人大倒苦水。毕竟按照历史上看,诸葛亮比起其他统治者还是很爱民的,你也许说这是装的,是啊,可是能装一辈子好人,那就是真好人了。仁兄,你看事情要辩证一下,不要激进,如果你愿意辩证的去认识事情,前面的不敬之言我全部收回并且道歉,我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你骂人缺点可以,但是你也要学会肯定优点,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有话好好说就好。曹操平定匈奴,迎蔡文姬回朝;在北方屯田,发展了生产,让百姓休息养生。我想听听,诸葛亮为四川人民做了什么好事。
  当时,蜀汉在魏、蜀、吴三国中国土最小,人口最少,其经济实力也最弱。特别是刘备夺取益州之战中,由于刘备与原益州的统治者刘璋进行了将近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刘备攻占成都后又纵兵抢掠且“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以至日常军费开支都成了问题。为此刘备不得不采纳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以充实府库。刘备采用发行大面额货币的办法是一种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虽然可以聚敛财富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且必然要对益州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随后魏、蜀、吴三国间的争战又一直不断,这些战争,大量地耗费了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对蜀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所面临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局面。以至于诸葛亮在南征时,命令兵士种蔓青于山中,“以济军食”,这是当时蜀汉经济困难,军粮难以供给,不得不靠种植蔓青来接济军粮的真实情况的写照。 为解决蜀汉建国后尤其是刘备讨伐东吴之战失败后面临的经济困难,诸葛亮在恢复经济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始终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古代支撑战争的重要物资资料。所以诸葛亮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特别注重刘备军控制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保障百姓温饱和军粮供应。他为此专门设置了督农官,主管农业生产。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美称,蜀地百姓历来比较富足,仅仅是因为战乱的原因才弄民困财艰。只要社会秩序较为安定,能让老百姓从事正常农业生产,那么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会很快见效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在经过大的战争和社会动乱之后都会采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政策和措施,诸葛亮在蜀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成果显著。“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诸葛亮对水利设施的新建和维护也十分用心,他曾派壮丁一千二百人保护秦时李冰所修的都江堰,并专门设了堰官主管都江堰的维护。同时大量兴建各类灌溉设施,时人称为“诸葛堰”、“小诸葛堰”,并且在各地筑堤以防水患。《成都志》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诸葛亮在一出祁山失败之后,为减轻减轻军费、军饷负担,同时保证农村劳动力不因战争而流失,以不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在军中实行“减兵省将”,建立了士兵到期轮换制度。使农村不因士兵长期在外作战而耽误农时。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诸葛亮还很注意盐业和丝织业的生产,实行了盐业官营,并大力开展蜀锦贸易。诸葛亮对制盐业十分重视,甚至亲自到盐井煮盐,蜀汉政府对制盐业的付出不久就收到了丰厚的回报,成为蜀国经济的一大支柱.而后世四川闻名天下的井盐也就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诸葛亮还特别重视发展独具四川特色的蜀锦贸易。由于蜀国在丝织业上的大量投入,蜀锦的质量和工艺水平是三国中最高的,成了蜀国最重要的外贸商品那是很大的。据《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载:蜀亡时,还库存有锦八十万匹。对蜀锦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刘巾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经过多年的以农为本、手工业、商业一起发展,十多年后,蜀汉社会经济就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这样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经过多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蜀国“兵甲已足”。
  这些都是诸葛所做的贡献,你不能否定的,我知道你想说后来战争又把蜀国拖垮了,没错,我不反对。但是,我想,如果可以,诸葛其实也不希望打仗的,诸葛又不是希特勒这种战争狂人!当时的情况是,魏国是全中国经济中心,魏国巴不得休战20几年好好发展,那样20年后灭蜀吴是手到擒来!你说蜀吴会给魏国喘息的时机么,当然,蜀吴这样做是冒险拼死一博,但是如果不拼死,安居20年,等待它们的只有灭亡!其中还要牵扯到三国鼎立的复杂局势,总之不是你说应该休养生息就休养生息的,这是动乱年代,不是文景之治,我想,如果让诸葛选择,他宁愿做太平宰相!古代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宁做太平狗,也不为乱世人!我也为乱世的苍生惋惜,但是惋惜又能怎么样?三个国家各自独立,谁都想自己统一天下,你不能用2000年后的觉悟来要求当时的人,就算是2000年后,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也是打的不可开交?从某种意义上说,都不是好东西,在一群不是好东西的人里,诸葛还勉强算是个好东西了。如果你要追求天下大同,恐怕,还要再等2000年吧,唉!……
  没有诸葛先生想三分天下无易于做梦
  虽然都是网上抄来的,至少这是在讲道理,不是骂人了,好。    文化的承传主要是靠笔墨,而出版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我们所读到的基本上都是统治者想要我们学习的东西。相比之下,文学,尤其是与历史不那么相关的文学,比哲学和历史所含统治者的意图要少一些。近百年来,我们对文史哲各个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挑战和翻案,可喜可贺,是必要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可惜我们史料有限,必须充分利用逻辑、民主和人文理念,科技手段来钩沉、分析我们的文化遗产。这是漫长细致的工作,不能像文革那样乱来或期待一蹴而就。电子时代,文字发表真正变成大民主、大自由了,大大打击了以往的话语权。虽然有大量垃圾作品出世,但高质量的作品也在大数量中出现,各种思想得以表达,我相信这才是真正的文化革命。    
  @liaokangCA
9:50:00    虽然都是网上抄来的,至少这是在讲道理,不是骂人了,好。  文化的承传主要是靠笔墨,而出版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我们所读到的基本上都是统治者想要我们学习的东西。相比之下,文学,尤其是与历史不那么相关的文学,比哲学和历史所含统治者的意图要少一些。近百年来,我们对文史哲各个方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挑战和翻案,可喜可贺,是必要的,也是远远不够的。可惜我们史料有限,必须充分利用逻辑、民主和人文理念,科技.....  -----------------------------  闹半天,原来你要表达这个思想。人各有志,道不同,不相为谋,你的意思,本人永远不会苟同。今日在这里,我也不说谁对谁错,我本就是可以求同存异的,只是你先前的行为触犯了本人底线!你可以讲你的道,但是不要辱骂别人的道!对手,一方面要打击,另一方面,也要尊敬。无论你怎么想吧,我最后在表达一点意见,你的思想,实在空泛的很,对于正确的翻案我赞成,比如郭沫若同志给秦始皇、曹操翻案……而对于近来无厘头的翻案,我嗤之以鼻,比如给纣王、夏桀翻案,这些人什么心思,其实一看便知…………对于你说我给的材料是网络抄来的,呵呵,抱歉,我想说明一下,我没说那是我写的,那些话的出去都标注着呢,都是引用来的,第一段引用,第二段才是论述,希望您老不要在这个上面纠结……最后,我想说的是,您的话,我永远不会再回复了,无论您骂还是赞扬,又或者是不闻不问。说句不敬的话,如果您只是普通人,那您的思想,有点走火入魔了。如果您处于统治阶级,我们也用不着沟通了,因为,您无非是要传达您的思想而已,而我只是一介普通人,受不起啊。您在天涯三国论坛的诸多回复我看过不少,我想说的是,您传达思想可以,但是,不要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去!虽我愤愤不平的出来和您争论了许久,但是,我最终是管不着的,所以,您要如何,都随便吧。看您的言语,您年龄应该不大,也难怪如此。今日记下小子所言,十年、二十年后,再回味一下,您会觉得很有趣的……再见。
  哦,临走还有一句话想说,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我是反对的。原因不解释,我想告诉您的是,除非您有通天的本事,能够推翻旧的历史,再造新的历史,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我估计,您是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太深,但是又没有体会自由主义的真正含义…………好了,就这样吧,不说了……您好,然后,再见!不对,是,永别!
  感觉刘备带着新野老百姓大搬迁很假,刘备真的有那么牛吗
这么得老百姓的心
要背井离乡
抛地丢房, 他们在路上还要随时遇到曹操军队的围追堵截啊
他们和刘备走了
就明确的说了他们是反曹操的
刘备都逃了
铁定打不过
这不是送死吗
再说他们跟着刘备
路上刘备会提供吃的吗
去了新的地方会有房子吗
有土地吗?
就算这些刘备都可以安排
那么在想一下
刘备是在有追兵的情况下带着老百姓跑
怎么走的快
除非不要老弱病残
除非走累了被军士用辨打
刘备能跑远吗
是不是为了好名声
说不定就是编造的
那时候打仗的多了
谁不知道百姓的重要
没人了还打个屁啊
所以有城池经常被占领
只要老百姓不要有过激反抗
不一定有太大危险 所以没必要和刘备生死不知的逃亡...
严重的神话刘备
  @liaokangCA
14:03:00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喜欢诸葛亮,他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  我只知道。。。诸葛亮死后。。。。蜀中臣民万人要求为其立碑建庙。。。。刘禅不许。。。。人家普通百姓和当地乡绅就自己立碑建庙。。。。而且诸葛一身廉洁清明勤政。。。。。北伐攻魏。。。以守为攻。。。虽然消耗了本国国力。。。但也消耗了魏国国力。。。。。当时刘禅面对的是魏国曹丕,曹睿,司马懿。。。。吴国孙权,陆逊。。。。就刘禅那个智力。。。。哎。。。没有诸葛亮11年的发展经营。。。蜀国。。我不知道能不能存活十年以上
  不好意思,。。。。打错了。。。。诸葛攻魏,是以攻为守。。
  诸葛亮被世人所知不是在三国演义。
  @liaokangCA
14:03:00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喜欢诸葛亮,他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   -----------------------------  @无知不可复制
23:20:00  我只知道。。。诸葛亮死后。。。。蜀中臣民万人要求为其立碑建庙。。。。刘禅不许。。。。人家普通百姓和当地乡绅就自己立碑建庙。。。。而且诸葛一身廉洁清明勤政。。。。。北伐攻魏。。。以守为攻。。。虽然消耗了本国国力。。。但也消耗了魏国国力。。。。。当时刘禅面对的是魏国曹丕,曹睿,司马懿。。。。吴国孙权,陆逊。。。。就刘禅那个智力。。。。哎。。。没有诸葛亮11年的发展经营。。。蜀国。。我不知道能不能存活十......  -----------------------------    话语权呢!
  比较讨厌蜀国的路过
  @传说中的推手
19:10:00    蜀国后期的连年征战的确掏空了其人力物力,若修养生息,统一大业或可成功  ---------------------------  从来没有在川蜀的割据政权能统一中国的,诸葛亮集不无耻,也不无能,他比谁都清楚,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他不攻曹,曹就攻他,二出岐山,曹真就主动攻击了蜀国,姜维刚回,邓艾钟会就两路出击了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我们的孔明先生,他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以后,他知道刘备虚伪,但他仍然是任劳任怨的替大耳贼办事(没有孔明先生,就没蜀国)。这样还说他心胸狭窄,你欺人大甚!
  @liaokangCA    @凌风聆天
17:31:00  回复第3楼(作者:@liaokangCA 于
14:03:00)  你要是刘备,当然喜欢诸葛亮。你要是四川一老百姓,肯定痛恨这个战争贩子。我不懂为什么我们平民百姓会……  ==========  因为没有人甘于平凡,哪怕我们是老百姓。诸葛亮是一个高度,尽我们一生难以攀登。  -----------------------------  照这么说,希特勒也到达过一个高度。可是他给德国带来什么好处了?  希特勒解决了德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你可以读一读德国人民在希特勒上台之前是什么生活,当时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割地赔款,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在德国人自己手里,在犹太人手里,犹太人滥发纸币,马克疯狂贬值,大肆攫取德国的财富,那时候你拿着几百美元就可以换取一个德国人一辈子的积蓄,所以希特勒上台之后杀戮犹太人的政策在国内没有大规模的反对。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为什么德国人那么迫害犹太人,那么恨犹太人,当然是有原因的。希特勒上台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在政治经济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德国人民才那么拥戴希特勒,否则不可能盟军打到总理府了,德国还没投降,当时德国人民是真心爱戴希特勒的。当然这不能抹掉他是一个军事小丑的事实,军事指挥频频失误,还牢牢的掌控住战争指挥权,使得德国前线的元帅将军们,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战争才能。希特勒最大的败笔个人认为主要有二处,一是对苏联宣战,或者说宣战太早了。二是没有全力拿下英国。当然要是希特勒拿回一战中失去的土地就收手的话,那二战也不一定发生,或者规模没有这么大了。  至于诸葛亮对于刘备来说肯定是如鱼得水,刘备当时有关张赵三大绝世猛将,却屡败屡战,为何?没有谋士啊,三国里面三大国家哪个不是因为文武兼备才长盛不衰,蜀国吴国为什么最后都被魏国吞掉了?人才不济很主要原因之一。当然魏国占据中原,土地最为广大肥沃,人口多,打仗也厉害,休养生息之后也会慢慢灭掉蜀国和吴国的,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急于伐魏和连吴抗魏的原因。而且后期缺乏统帅全局的人才。反观魏国军事政治人才源源不断。
  当今社会,曹老大备受推崇就可以看出现代人的价值观  
  诸葛亮两千多年来备受推崇,即使和他有私仇的陈寿也客观地评价他“治国为长,奇谋为短”,只有楼猪这样为了挣点工资不顾羞耻的人才会将他贬得一无是处!
  喜欢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北伐的无力感、战将凋零的无奈记忆犹新,当然这不是真正历史上的诸葛亮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封神了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