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印陶器主要分布哪里

新石器时代陶器_百度百科
新石器时代陶器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1]
新石器时代陶器陶器分布
日本青森大平山元文化,距今约1年。
远东文化,距今约13000年。
江苏溧水神仙洞文化,距今约1232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文化,距今约11000年。
陕西华县,距今约8230年。
甘肃秦安,距今约8000年。
陕西宝鸡北首岭文化,距今约7000年。
河南渑池,距今约年。
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为代表。
仰韶中期5600年左右,以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为主。
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肃庆阳、平凉、天水为主。
山东宁阳,距今约年。
浙江余姚,距今约年。
甘肃临洮,距今约年。
马家窑初期6000年左右,以甘肃武山的石岭下文化为代表。
马家窑中期5800年左右,以甘肃黄河、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为主。
马家窑晚期5000年左右,以甘肃广河的半山文化和青海民和的马厂文化为主。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年。
浙江嘉兴,距今约年。
河南陕县,距今约年。
浙江杭州,距今约年。
湖北应变山,距今约年。
甘肃广河,距今约年。
山东章丘龙山文化,距今约年。
甘肃山丹四坝文化,距今约年。
甘肃临洮辛店(甸)文化,距今约年。
甘肃临洮,距今约年。
青海,距今约年。(湟水、大通河流域,青海湖一带)
青海都兰诺木洪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柴达木盆地一带)
甘肃民勤,距今约年。(河西走廊一带)
新石器时代陶器发展简史
新石器时代陶器早期
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2]
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期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2]
新石器时代陶器晚期
前段(距今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2]
后段(距今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2]
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技术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境内的陶器发生、制作便是多元的,下面拟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横向地比较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区域特点并兼顾各地陶器具体的纵向发展过程。
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看,中国陶器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类型,各地大体都经历了手制、模制、轮制的由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手制可分捏塑法、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手制只限少量小器物,泥片贴塑法黄河流域罕见,它出现并主要运用于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前期都已出现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这种制陶方法开始盛行。[2]
新石器时代陶器制陶工艺
新石器时代陶器北方
以普通易溶粘土制作陶器时多以红粘土为原料;甘青文化区采用模具敷泥法,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河中游是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出现于庙底沟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盛行于中原龙山文化,模制法系用泥条盘筑(或圈筑)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滚压)成与模具形状相同,大小相近坯体的方法,对后来夏商陶鬲等的制作工艺和青铜器的范筑法具有深远影响;黄河下游是快轮制陶最发达的地区,所谓快轮制陶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现有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是中国轮制法出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山东文化区快轮制陶技术和渗碳工艺发达,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空前绝后。[2]
新石器时代陶器南方
以高镁质易溶粘土和高铝质耐火粘土制作的白陶明显多于北方类型,以瓷石或高硅质粘土制作的硬陶产于南方类型,夹炭陶和夹蚌陶的制作工艺具有南方稻作农业和水乡的特色,泥片贴塑法和蛋壳彩陶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风格,还原烧成技术水平高于北方类型。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两个类型的制法存在差异,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属于模制范畴,而南方的泥片贴塑法属于手制范畴,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南北方的陶器制法逐渐趋向统一,两个类型都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都流行轮制法。总的来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主要采用手制法成型,到晚期才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早期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才流行还原气氛烧成,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制作和烧成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形态、艺术地角度看,由于各地环境、生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各地陶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2]
新石器时代陶器出土文物
新石器时代陶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早期陶器
1975年、197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了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十分广泛。据碳-14测定。这些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年,为中国黄河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
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一些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桃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匀,火候较低,一般在700摄氏度-900摄氏度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多,并有少量绳纹、竹簚纹、指甲纹与划纹等。这时的陶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泥制的小口壶、圜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瓮、盘、豆、盂等。各地出土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
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儿罐,敞口、圜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型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篾纹。并有划纹与波折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
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簚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
陕西西乡李家村、滑县老官台、元君庙、宝鸡北首岭和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也有深腹罐、圜底钵、三足钵和碗等器类,但小口壶却比较少见。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纹饰以划纹与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由于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分别称作“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藤县北辛村遗址出土陶器,时代也比较早。
以上列举的黄河中下游和附近地区的几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虽然还比较粗糙,但工艺水平已相当进步,因而它不应是中国最早的陶器。
黄河流域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遗址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一带都有发现。遗址的分布范围大、数量多,已经科学发掘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多处,其中发掘面积较大的有陕西西安半坡、华县老官台、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山西芮城东庄村,河北磁山下潘汪等。据碳-14测定的年代各地仰韶文化遗址的时间约为公园前4000-前2000多年,属于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
仰韶文化陶器是承袭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陶器发展而来,但器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其特征是:胎质比较纯净、细腻,陶泥经过淘洗,表面磨制光滑,虽以手制为主,但已出现慢轮修正迹象。火候一般较高,陶色以红色者居多,并有一些棕陶、橙黄陶、灰陶和少量白陶。器表以素面与磨光较多,并有一些划纹、弦纹、附加堆纹、拍印的绳纹和蓝纹等装饰。部分细泥质陶器表面实有陶衣,并有用黑、白、红等颜色彩绘的图案花纹的彩陶器。
仰韶文化常见的陶器有:
(1)炊器:有大口或口微敛的深圆腹、平底砂质罐,小口、深圆腹、圜底、三足砂质罐形鼎,大口、浅腹或折腹圜底、三足盆形鼎,小口、扁圆形腹或扁折腹、圜底、三足釜,敞口、深圆腹、平底、镂空甑和带有火门的平底、盆形陶灶。
(2):有泥质大口、圜底或平底钵,大口、鼓腹或斜壁平底碗,大口、浅盘高柄豆,大口或直口、深腹陶盂和直口或敞口陶杯。
(3)盛储器:有大口、深腹或浅腹、略鼓或折腹、平底盆,大口或敛口、深腹、平底罐,小口、深圆腹、平底瓮,小口、深腹或加双耳尖底瓶和大口或小口微敛、深腹、平底或尖底缸等。部分陶钵、陶盆和陶罐的上部饰有彩绘,另有带握手的陶器盖、筒形细腰陶器座、白陶器与硬陶器。
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又可区分为半坡类型、西王村类型、后岗与大司空类型和秦王寨与大河村类型等,各类型的代表性陶器介绍如下:
(1)类型:因首先发现于西安半坡遗址而得名,遗址有早晚期的区别。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圜底陶钵,大口、圜底陶盆,折腹陶盆,细长颈陶壶,小口、深腹尖底瓶、陶罐和陶瓮等。器表装饰有绳纹、线纹,弦纹与锥刺纹(分菱形、三角形、麦粒形)和彩陶。彩陶中多用黑彩绘制的带条纹、三角纹、波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与蛙纹等。也有在陶器的内壁进行彩绘,这在仰韶文化类型的彩陶中少见。另外有的彩陶钵的口部里沿处刻划有符号。
(2)类型: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曲腹、平底碗,敞口、曲腹、平底盆,大口、圜底钵,双唇、小口、尖深腹底瓶,陶器座,小口、圜底罐,罐形鼎,小口、扁折腹釜,盆形、三足陶灶等。器表装饰有线纹、绳纹、划纹、篮纹、弦纹和彩陶。彩陶主要是黑色彩陶和涂有白衣的彩陶,而红色彩陶则很少。彩陶纹饰中有带条纹、圆点纹、勾叶纹、弧线三角纹、曲线纹等,并有少量动物形象的鸟纹与蛙纹。
(3)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山西芮城西王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大口、宽沿盆,小口、带流罐,小口、长颈、双耳、尖底瓶,敞口、斜壁、平底碗,小口、深腹瓮等。器表装饰以绳纹最多,并有少量蓝纹、线纹、划纹、弦纹、方格纹与镂空,彩陶多红彩与白彩,绘出比较简单的条带纹、圆点纹、斜线纹与波折纹。
(4)后岗类型与类型:后岗类型因发现于安阳后岗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敞口、圆腹鼎,敛口、圜底钵,大口、弧腹、平底碗,小口、长颈、鼓腹壶和小口、圆腹翁等。器表从÷装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和指甲纹。彩陶主要是红陶衣彩陶,常见的彩陶纹饰中有条带纹、竖线纹(分三竖道至六竖道)和三角纹等。大司空类型因首先发现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与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圆鼓、平底罐和带锯齿纹盆等。器表装饰有划纹、蓝纹、线纹、绳纹、方格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色,绘制的纹饰有条带纹、弧纹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S形纹、X型纹、沟型纹、网纹、圆圈纹。
(5)类型与大河村类型:秦王寨类型因发现于河南荥阳秦王寨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罐形和盆形折腹鼎,大口、圜底与平底钵,敛口、深腹罐(部分罐的腹部饰一周或两周附加堆文),小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瓮,小口、尖底瓶等。器表装饰有划纹、弦纹与附加堆纹。彩陶多用红彩和黑彩,彩绘纹饰有带条纹、网纹、X形纹、S形纹、竖道纹(三道或四道),并有一些白衣彩陶,这是河南中部地区仰韶文化中较晚的遗存。大河村类型因发现于郑州市大河村而得名,是二十世纪中发掘范围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从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的层次叠压和陶器特征来看,有早晚之分,并是前后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代表性陶器有砂质与泥质深腹、圆腹或折腹平底罐,罐形鼎与盆形鼎,小口、扁腹、三足釜,大口、深腹甑,大口或敛口钵,浅盘、高柄豆,小口、鼓腹瓮,短颈、深腹壶与双联壶,大口、侈沿、深腹盆与折腹盆,大口、深腹、平底缸、大口、深腹、尖底罐,小口、深腹、尖底瓶,筒形器座和陶器盖等。器表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绳纹,并有较多数量的彩陶,彩陶多饰在泥质陶罐、陶钵与陶盆的上部,有黑、红、白等彩绘。彩绘纹样有条带纹、弧形三角纹、叶纹、螺旋纹、半环纹、太阳纹、S形纹、X形纹、钩形纹、网纹、锯齿纹、圆圈纹与波浪纹等多种。从鼎、罐、盆、钵与小口尖底瓶的形制和鼎足的发展变化以及彩陶纹饰的演变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大河村陶器整个的发展演变过程。大河村类型的晚期为秦王寨类型。
关中、晋南、豫西和豫北4个地区的仰韶文化陶器之间虽然有着许多共性,但各自的地方特征也很明显,并有着各自的演变系列。
马家窑文化陶器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他是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一种文化。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其年代据碳-14测定,约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已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甘肃兰州曹家嘴和青海乐都湾等数处。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以砂质河泥质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发达。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鲜艳、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又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陶钵,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盆,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钵;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根据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还可以区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  马家窑类型彩陶: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彩陶纹样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
半山类型彩陶也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和锯齿纹等。
马厂类型彩陶纹样较粗糙,有在红色陶衣上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有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与蛙纹等。
新石器时代陶器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化范围,包括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诸省,基本上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文化的遗址有江西万年仙人洞,广东英德青塘,冠山滑岩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马兰嘴山,杯较山、石尾山、海角山等处。以绳纹粗红陶为主要代表,质地较粗松,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纹饰除了绳纹,还有划纹,篦点纹,见齿纹,指甲纹和篮纹等。
晚期文化较早期为丰富,质料种类增加了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纹饰种类增加了颇具特色的几何印纹,绳纹迅速衰落,但大量素面陶依然为主要品种。工艺上仍为手制,器表留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器形也开始变化多样起来。
新石器时代陶器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四川的陶器文化较为发达,云南、西藏颇有类似,具一定水平,贵州比较零星。
云南的白羊村文化多产夹砂褐陶,陶质疏松,胎壁较厚。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陶工具有陶垫,骨抿、陶支架、石印模等。器形独特,有罐、钵、缸、带流器等,肩、腹部常饰以变化丰富的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印纹(篦齿纹、圆圈纹、斜方格纹)、线纹等。
西藏在建国以后才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文化的遗址,主要是粗、细夹砂陶,陶色有红、黑、灰三种,均为手制,采用泥条盘筑法,手捏法或模制法,制作较粗糙。器形简朴,只有罐、盆、碗、盘等。纹饰种类极少,多为绳纹或几何形划纹。
新石器时代陶器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的陶器文化,统称为“细石器文化”,它的遗址遍布中国的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甘肃等地,由于陶器的发展受当时经济生活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农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陶器数量和品种都较为丰富多样,在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较为稀少寥落。
其早期文化包括兴隆洼文化、新乐文化、小珠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左家山文化,以兴隆洼文化为典型。兴隆洼文化以1982年发现的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命名,此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只有夹砂陶,陶色主要为灰褐,黄褐,陶质疏松,胎质较厚,火候较低。典型器形为筒形罐,也有钵、罐等。多饰以数种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戳印坑点纹等,有交叉纹、网格纹。竖压横排之字形线纹。
中期文化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其陶器种类较多,有夹砂陶和泥质陶,制作较粗糙。泥质陶为红色,多作容器,夹砂陶为深褐色,多作炊煮器。装饰极具特色,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和彩绘,以“之”字形线纹尤为突出。器形多样,有盆、钵、罐、瓮等。
晚期以小河沿文化为代表,还有北沟文化、阿善文化、纹器文化。小河沿文化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陶色种类分褐、红、灰三种,器形有瓮、罐、尊、器座、钵、豆、盘、猪、狗等头饰、纺轮等。制作粗糙,很不规整。器表多施拍印的菱形细绳纹和斜方格纹,器底有编织纹,其彩陶花纹与大汶口文化颇有相似。
.中华陶瓷网.[引用日期]
.华商网. [引用日期]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4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新石器时代陶器几何纹的含义是什么?
  我国的雕塑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上溯到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陶器纹饰的转变时期,陶器上的纹饰逐渐由生动形象的动物图案转化为抽象的几何印纹。陶器的纹饰多数是优美而流畅的直线、曲线、水波纹、云雷纹、漩涡纹、圆圈纹等等。关于这些几何纹的含义、起因和来源,考古界、美术界颇有争论,至今乃是中国艺术史之谜。
  一种说法是,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体现了原始人们由实用向审美观念的转化。几何印纹首先是由制陶工艺决定的。最初,由于手制陶器。尤其是用泥条盘筑法所制的陶器需要经过拍打陶胎,以使陶器致密、耐用,陶拍上捆扎的绳索等就在陶器表面上留下了印纹,这是几何印纹陶的萌芽。早期几何印纹陶的纹样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我国江南地区常见的方格纹、网结纹、席纹等编织纹,就与南方地区盛产竹、苇、藤、麻之类的编织物有关。叶脉纹是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漩涡。在实用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陶器,在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
  于是陶器纹饰逐渐规整化、图案化,装饰的需要便逐渐成为第一位的了。抽象的几何纹实质上反映了原始人的审美观念已经从实用中分离、凝炼出来。(参阅《江南地区印纹陶学术讨论会纪要》,《文物》1979年第1 期)另一种看法是,几何印纹陶纹饰虽然有的来源于生活,但更多的几何印纹同部族图腾的崇拜有关。南方的许多几何形图案就与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如漩涡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在古代社会,陶器纹饰还谈不上是一种装饰艺术,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是氏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新石器时代主要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可能是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半坡类型彩陶直线形纹饰是由鱼纹变化而来的,庙底沟类型彩陶螺旋形纹饰是由鸟纹变化而来的,北方波浪形的曲线纹和垂幛纹是由蛙纹演变而来的。如果彩陶几何纹确实是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那么,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与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饰,则分别代表着属于以鱼和鸟为图腾的不同部落氏族。当时彩陶纹饰的演化规律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所以,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彩陶纹饰,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只是纯形式的“装饰”、“美观”
  的几何印纹,其实在当年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氏族图腾含义的。(参阅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倾向性比较大的看法是,彩陶几何纹来源于生产和生活,这些图案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界、生产、图腾崇拜等等)。我国甘肃出土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器,人面上画有类似山猫或虎豹之类的兽皮花纹,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瓶身上画有鸟纹。现已证明,这是当时部族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习俗的反映。而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主要是为了通过部族的共同装饰来加强部族联系的观念,并且对异部族或猛兽具有某种威慑感。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原始社会中,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原始人的生存主要依靠部族内部的相互团结,所以,当时的人们还没有把“美观”、“装饰”作为第一位的需要,彩陶的制作尚没有上升到审美第一的高度。更何况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的体积较小,器口人头的眼和嘴乃至鼻孔都雕空成孔洞,作为瓶却是不可能作水器用的。但人头的顶部有圆孔,孔径较小,而且器形长,因此也不可能是贮放谷物之类的贮藏器,倒有可能用来装不经常更换的液体,这或许和原始宗教的某种信仰有关。(参阅张朋川《甘肃出土的几件仰韶文化人像陶塑》,《文物》1979年第11期)由此不难看出,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上的花纹及陶瓶本身就具有巫术图腾的含义。彩陶的几何纹虽与图腾崇拜有关,但我们也并不能主要归结为图腾崇拜。我国西藏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动物骨骼,有鼠、兔、大鼠、狐、猪、马鹿、麈、牛、黄羊、青羊等种属。(参阅《西藏昌都卡若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9 期)据此可知这些动物与人们具有密切的关系,人们极有可能食这些动物。同属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中,“一陶罐粟在居室内发见,一陶钵粟是作为殉葬物放在墓葬里,足见当时人生活已经离不开农业,粟尤其是重要的食物。”(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 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以上这些作为人们重要食物的动物、植物,当然不可能都是该部族的图腾崇拜对象,由此不难想到,如此丰富的食物、较为复杂的社会生活与多姿多彩的几何纹之间,倒有可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几何纹本身也许就是一纹多义的,一个纹样同时代表着几种事物,或包含着几种含义。
  从作为几何纹源于生活、受现实生活制约的旁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主要花纹带集中在器高的1/2 处,而在器高的1/5 处以下,一般是平素无纹的。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无论在室内或户外,都是席地起居,作为主要日用生活器皿的各类陶器,当然也是放在地上使用的,所以,陶器纹饰的布置,必须选取在蹲、坐时人们视线最集中的部位,即在器高1/2 处以上。(参阅谷闻《漫谈新石器时代彩陶图案花纹带装饰部位》,《文物》1977年第6 期)(施培新)独步天下五千年 - 百度阅读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文化
<h4 class="ext_bold ext_color_ 彩陶文化(夏族文化,约前5000—前3000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骨干——汉族的祖先正式在黄河流域登场。其文化被普遍发现。它就是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又称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分布于甘、青、陕、豫、晋诸省(黄河流域),遗物有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彩陶制法上的特点是:泥质细腻,平底而手制,主要形式为瓶、罐、钵等,少数三足器。陶器表里光滑,饰纹繁多,窑温较低。磨光和施彩的工作,都是陶坯将干未干时进行;烧成以后,一般都在红色陶底上出现深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有的是先涂白衣,再施彩绘,其中以淡橙红色陶底最为美观。如此精美绝伦,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我们不得不赞叹祖先的智能。
当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发展到顶峰时,东进为黑陶文化(商族文化)所阻,北进为细石器文化所拒,于是在今天的长城沿线和豫鲁晋三省的边界线上,到处留下了两种不同的混合文化遗址。这说明当时中国大陆上有几条文化主流互相斗争和互相渗透,唯有彩陶文化的创造者,在中原立足,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个主人是谁?据研究,他就是夏族(夏族虽不是创始者,但是重要继承人)。从地理位置来看,夏族活动的范围,与彩陶文化的分布区域相当。
再从历史上来看,“商汤灭夏”以后彩陶文化突然衰落,这是彩陶文化被黑陶文化征服所致。夏族创始于黄帝族,由黄帝族一脉发展而来,但在商族强大的武力征服下立刻衰退,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原的制陶工业上。那时陶器向黑陶灰陶转化。再者在安阳小屯附近出土的彩陶很粗糙,纹饰退化,可见彩陶文化的兴衰实在是夏族势力消长的反映。
彩陶文化的主人除了制作彩陶和使用磨制的石器外,还使用骨器,如骨锥、骨针、骨刀、骨簇等。他们饲养大批家畜(猪、马、牛最多),发明了蚕丝(西阴村遗址发现蚕茧化石),过着定居的村落生活,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彩陶文化除中原地区外,还在山东、福建和苏北,甚至广东、香港、辽宁、新疆等边远地区也被发现,表明当时汉族的祖先夏族不但占有中原,其势力不断向边远地区扩张。
<h4 class="ext_bold ext_color_ 黑陶文化(商族文化,约前2800—前2300年)
发生于东海海滨的黑陶文化比彩陶文化稍晚,是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又称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黑陶的特点是:质细胎薄,形式复杂(有较多的三足器),大多轮制,少数手制或范制,饰纹简朴,窑温较高。最典型的黑陶是:陶胎极薄,表里漆黑,而且有光泽,被称为蛋壳陶。精品大多在城子崖出土,但黑陶工艺发达的顶峰,仍以日照两城子产区为代表。这里的黑陶,无论轮制技术还是成品质地,大大超过彩陶。不过总的说来,除城子崖、两城子遗址外,次品多而精品少,大多数成品,泥质含砂,陶壁粗厚,表面呈黑灰色,光泽不强。黑陶种类很多,有扁足舌足的鼎,高足的豆,扁嘴带柄三空足的鬲(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等。除陶器外,在城子崖下层遗址中还发现300多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锤、石镰、石凿、石磨、石矢等。此外还有200多件骨角器,如骨针、骨锥、骨凿、骨矢、骨鱼叉、骨簪。更难得的是有许多蚌制的工具,如蚌锯、蚌镰等。在所有出土物中,最有文化意义的是无字卜骨16件。
黑陶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都在山东半岛,如青岛、滕县、临淄、城子崖、两城子。其后向西、南、北三个方向发展,进行多面扩张。其中向西的一支,与河南的彩陶文化角逐争雄,锲入彩陶文化的中心区域,以渑池县仰韶村作为最后的对峙点。向南的一支,通过豫向皖北发展,过淮河渡长江,东南向沿海发展,在杭州湾一带大大繁荣起来,留下了良渚、金山卫等遗址。最后向北的一支,越过渤海到达辽东半岛,留下了羊头洼遗址。黑陶文化的繁荣期就是彩陶文化的衰落期,这显然是商灭夏在文化上的反映。
黑陶文化的居民除制作黑陶日用器具外,还从事较高难度的农业和畜牧业(饲养猪、狗、牛、鹿),掌握了较好的纺织技术,开始建筑原始的城墙。从发现无字的卜骨看来,黑陶文化实在是殷商小屯文化的先驱。“殷人尚鬼”的习俗,在黑陶文化中就有其渊源。根据碳14法测定,河南地区的黑陶文化年代是前2800—前2300年之间,属于父系氏族社会。
<h4 class="ext_bold ext_color_ 几何印陶文化(吴越文化,前4800—公元初)
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在中国北方创造了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在南方也创造了自己的优秀文化,那就是南方沿海的南太平洋系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它分布于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省。江浙两省发现的遗址较多,代表地点,浙江有余杭、萧山、平湖、嘉兴、桐乡、海盐等,江苏有金山、奄城、湖熟等。其中良渚最为著名,称为良渚文化。这种文化自成一系,被视为吴越本位文化,又叫“吴越文化”。
良渚的印纹陶,分布在地面和农耕土层中,构成无数明显的小区域。陶器上的纹饰,分印纹、刻纹两种,都为美观的几何图形,早期的有回纹、格纹、水浪纹、米字纹等20多种,晚期的有钱纹、蛇皮纹等五六种。陶器的泥质和制法比较低劣,形式也很简单,只有罍、瓮、瓿等数种,少数带有褐黄色的薄釉。广东海丰出土的陶器也很多,但没有良渚的典型。随同印纹陶一起出土的石器,有磨制的石斧(爪形梯形)、石杵、石镞(菱形)及有孔的石环。这些石器过去在闽粤以北很少发现,近来在江西樟树镇、长沙五里牌、杭州老和山等地也有少量出土,可见新石器文化在江南分布的大势。
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500年),属于新石器早期。它的陶器形状以圆底为主,有釜、罐、盆、钵和支脚(釜和支脚是主要炊具)。纹饰有绳纹、印纹、刻纹、还有美丽的几何形装饰花边,以及写实的图案(如游鱼水草图)。河姆渡遗址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即用方木、圆木和木板打出成排的桩,在桩上架龙骨,铺地板,再在其上立柱盖顶。有榫卯结构,地板采用企口板拼接方式,具有较先进的木作技术。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文化中发现大量稻壳、炭化米粒和稻草朽灰等。此外还发现用水牛肩胛骨制作的挖泥锹,表明当时水稻耕作已有一定的规模。家畜饲养也较普遍,主要是猪和水牛。石器制作粗糙,种类不多,有斧、锛、凿之类。骨器、木器数量多,而种类复杂。其中有木桨,说明当时已有水上交通。
<h4 class="ext_bold ext_color_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和文化
旧石器时代,人类虽然已知制造改进劳动工具,进行了狩猎生产,控制了较多的生活资料,但当时的社会生产仍以采集经济为主,真正的生产经济还有待于畜牧业和农业的发明。畜牧业的发明是狩猎经济发展的结果,农业的发明又是家畜饲养引起的结果,故畜牧业先于农业。《太平御览》说:“神农耕而作陶。”这一点不假,陶器创制既反映定居生活相对稳定,又反映贮藏物品的迫切需要,所以陶器与农耕同时出现(河姆渡文化可以作证)。于是在农业、畜牧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原始交换关系。而这种原始的交换,人类必须有了食物储备时才可能发生;同时交换的方式,又必须是通过氏族或部族的代表人,在一定协议下进行实物的互相赠与。
中国的新石器晚期是母亲氏族的繁荣时期同时也是没落时期,由于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和生产力提高、生活资料丰富起来,便出现了父系氏族社会及私有制,并进一步建立起一个男子中心和男系世袭的家族制度。社会组织上,从氏族到胞族(大氏族),从胞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转换。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就是部落联盟间的战争。经过两次战争,黄帝族是唯一的胜利者,确立了在夏族中的优越地位。后来随着夏族势力不断扩张,最后成立了传说中的夏代(约前2100—前1700年)。
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的文化创造日益丰富,在语言文字上作出了杰出的成就。语言在人类蒙昧低级阶段就有了,但我们祖先不仅具有创造语言的智能,还创造了一个美丽丰富的独特类型——汉语。
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工具,有了文字,人类的思想意识才能长久流传。文字的发明,是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世本》说:“沮诵、仓颉作书(字)。”仓颉造字更为著名。然而文字是集体创造,没有特定的人。在文字发明以前,有一种“绳书”(结绳字母),即一定的打结方法,从结的大小、松紧、多少和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文字是由原始绘画艺术发展而来,图画和语言结合,便是最早的象形文字。现存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就是我国最古的象形文字。在文字的发明上,足以看出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
& 独步天下五千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