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征有苗部落请问有苗部落首领的名字吗?有没有后宫争斗电视剧大全场面的苗叔?

大禹的故事
大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是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创立人,是炎黄以后的又一位华夏文明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妇儒皆知,有关他的众多故事流传至今;他的功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中国古代帝尧陶唐时代,洪水滔天,中原大地一片汪洋。滔滔洪水,淹没了农田,淹没了民宅。人民扶老携幼,爬上高山,寻找洞穴;爬上大树,筑巢而居,与鸟雀为伴,与野兽争食;来不及逃命的,便葬身鱼腹。帝尧看到这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的惨状,心中无限悲痛。他要求各头领推荐能治水之人。先安排共工氏治水,历经40余年,洪水泛滥依旧;各部落首领又推荐鲧治水。鲧,号崇伯,不仅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部落首领,又是一位能工巧匠,打井、砌堰、修碉、建宅,样样精通。他管辖的岷山一带,虽是崇山峻岭,土薄地瘠,但却牛羊成群,人民相对富足,深受百姓拥戴。一日,崇伯巡视蜀山,遇见一牧羊女亭亭玉立,娇艳动人,好生喜欢。上前询问,乃有莘氏女名修巳。崇伯的事迹,修巳早有所闻,在她心目中,崇伯是大英雄,是神;有幸得见,使她万分激动,顿时面颊绯红,更显得妩媚可爱。鲧决心要娶之为妻,即向其父母求婚。修巳的父母自然欢喜不迭,即刻为其办理婚事。正当洞房花烛之夜,有特使来传帝尧“速往中原治水”之命。鲧虽不忍丢下修巳,但救民于灾难之中是鲧多年的愿望,于是第二天就赶往帝都接受重任。
  鲧一去数年不归,修巳好生思念。便常常登上石纽山对面的山顶眺望,盼望崇伯早归。山上高大的树木遮天蔽日,挡住了修巳的视线。她自语道:“眼前没有这些树挡住,能看得远一点多好。”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狂风,将山上树木吹得一干二净。后人把这座山叫“望崇山”,说来也奇,至此望崇山上只长杂草而不长树木。
  一天下午,修巳到石纽山下取水,看见那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羊角花似的绚丽云彩,心情格外舒畅。当那云彩飘到石纽山上空时,突然一块白玉般的石块从云中掉下,就在那一刹那,修巳胸中一震,似有什么东西搅动了一下;那白石落在石纽山下湔江边的“甘泉”之中,修巳取那泉水时,在水中得一物状如鸡蛋,爱不释手。正在这时,几名村姑前来取水,修巳怕她们看见,慌忙中将其含在嘴里,不知不觉就咽了下去。后来,修巳便有了身孕。14个月后的一天(农历六月初六),修巳到清泗沟采集野果,走着走着,觉得肚子痛,便倚在崖边休息。但肚子愈痛愈厉害,使她难以忍受而痛苦地呻吟。其声音惊动了女神俄司巴西,俄司巴西见其痛得可怜,便用神刀剖其背,才生下了孩子,这就是禹,名文命,字高密;其父鲧、祖大父颛顼、曾大父昌意、高大父黄帝。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刳儿坪”。刚出生的禹满身血污,修巳抱着他到刳儿坪下的一个状如大盆的水塘里去洗(后人叫它“洗儿池”)。血水染红了石盆里的水,血水溢出,把下游河中的白石也染得殷红如血。说也奇怪,那血石不管什么时候去闻,都有一股血腥味,且只有洗儿池以下一里许的河中有此奇观,后人称之“血石”。据说妇女用血石煎水服用可以催生。后人有诗云:
白石红斑点点新,花开水底锦江春,
后人收作催生药,犹似当年岳降神。
  大禹生下来的时侯,鼻高嘴阔,两耳垂肩,头戴金铃,胸佩碧玉,脚有彩纹。父母都感到怪异,但又想,这与众不同之处或许是将来有所成就的征兆吧。6岁时,教他读书,就能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有一天,禹到后山砍柴,忽然刮起了龙卷风,将他旋到空中,送到数十里之外,从空中掉下来,昏死过去。不知过了多久,他渐渐苏醒,只觉得头晕目眩,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又昏了过去。再次醒来,仿佛躺在母亲那宽大温暖的怀抱里,口含着母亲的乳头,香甜的乳汁汩汩流入口中,顿觉精神振奋,力量倍增。待睁眼看时,给他喂奶的不是母亲,而是一只雌虎。不远处的草地上,雄虎正在与一只斑斓小虎嬉戏,面貌和蔼慈祥,禹也不觉得害怕。正在这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从一个天然石洞中走出,向二虎挥挥手,二虎便摇着尾巴,带着小虎离去了。经交谈,得知老者乃博学多才之士,便拜其为师。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老者令雄虎将其送回家。此后,每天即由这只雄虎接送他延师课读。成年后,禹不仅身材高大魁梧,而且品德高尚,智慧过人。
  却说鲧出山治水,九年仍不成功,自觉有辱帝命,也愧对天下百姓,深感罪孽深重,便自沉羽渊而死。鲧死后,众多部落首领推荐鲧之子禹治理洪水。尧之太尉舜在考察洪水状况时曾与禹不期而遇,在相互交谈中深感禹的学识、才智过人,治理洪水的思路与舜不谋而合。于是也极力举荐禹,尧便决定由禹继承父业,继续担当治理洪水的重任。禹极度感伤,但为了救民于水火,不辜负帝尧及舜寄予的厚望,勇敢地承担了治水重任,并发誓要完成治理洪水大业。禹母担心丧夫后再失子的悲剧发生,竭力劝阻;禹与母亲促膝长谈了三天三夜,终于说服了母亲,毅然奉命出山治水。
  禹前往治水,帝尧派益作他的助手,叫朱虎、熊罴同行。禹选调方道彰、宋无忌为风火二将,冯迟、冯修、江悱、江妃为水将,禺强、唐辰为左右将,大章、竖亥为步将,诸将各有所长,功力非凡。因有众将相助,禹治水时便不怕山灵水怪,深渊敢探其底,幽洞能开其门,能使鬼幻显形,可分辨神仙怪异的性情,足迹可以达到奥渺山川,眼力能辨认伪装巧妙的妖精,故称神禹。
  有一天,禹到黄河边视察,一个人面鱼身之物背负着一块水淋淋的大青石,游到他面前说:“我是河精,崇伯远道而来,无以相助,请收下这块石头,对你或许有用。”禹接过一看,是一块椭圆形的光洁的天然石头,表面有一些自然形成的纹路,弯弯曲曲,颇似美丽的图案。仔细研摩,原来是一幅治水的地图,因其出自大河,故称之“河图”。在后来的治水中,全赖这张图作参考,哪里该开山成峡,哪里该掘地成河,哪里该疏渠导流,哪里属低洼之地需填塞堵防,该图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后,禹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历年治水记录,了解到被称为东南天柱的“宛委”(今衡山)有金简,字是用碧玉镶成,用银线连缀。于是,禹前往东南,登上“宛委”寻找金简,杀白马一匹用以祭祀山神,但仍未能找到;禹不由地仰天长叹,对空谷呼号。当晚留住山顶洞穴,梦见一个身着红色锦缎长衫的男子对禹说:“你要想得到我宛委山神的金简,需要在黄帝岩岳之下斋戒数日,三月庚子那天登临宛委,掘起我脚下的石盖,金简就放在那里。”禹醒来,按梦中所示,于庚子日带上丰盛祭品,到了山顶,一番祭祀之后,禹令众人同时挥锹抡锄。只听得一声巨响,山岩豁然绽开,如一朵巨大的莲花。山岩开花之处有一块巨大的磐石,禹用气吹去石上浮土,磐石竟自动移开,其下有三尺见方的一方石柜,柜的两旁立着赤、碧二圭,灿烂眩目。打开石柜,内有宝书12册,乃黄金铸成,两旁有白银镶边,书中文字由青玉篆成。赤、碧二圭长约1尺2寸,拿来往地下一照,入地数千尺,所到之处,一目了然。回到驻地,禹细致研读宝书,山川脉络,条分缕析。四更时分,禹即与随行人员收拾行李,踏上治水之路。
  禹在治水过程中,每行一地,首先登高远眺,仔细观察地形特点。遇到山林茂密,云雾迷茫,山势走向难以看清,河水奔流难以畅通,或者是藏匿着精怪的深潭茂林,人迹罕至的地方,派遣伯益率领掌管风、火的二位将军放火焚烧,以驱逐厉鬼精怪、毒蛇猛兽。对那些祸害人间、兴妖作祟的神怪、猛兽,指挥身边的将领将其擒拿处死;对那些不危害人间的,训斥后予以放生。见到奇异的鸟兽,记下其名称、声音;得到奇异瑰宝,提供治水事业之用;对掌管山岭、河流的神灵,恭敬虔诚地祭祀。水流淤塞,就派人疏通;湖泽深潭,命人探明深浅。对成片沼泽,除去表层淤泥,并用干土填充;
一些低洼之地,
便将其挖掘为池。依据山形、水势,以“疏导”为主,兼用“湮、障、厥”等法治理洪水。他长期在外奔波,顾不上听听音乐;多次经过家门,顾不上进屋看看;有时连头上的帽子被树枝挂掉了,也顾不上回头,脚上的鞋掉了,也顾不上捡;今浙江省有座“夏履桥”,相传就是大禹掉鞋的地方之一。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饮食;不仅亲临第一线指挥,而且带头参加劳动,爬山涉水,顶风冒雨,由于长期光着双脚干重活,腿上的毛都磨光了。
  却说禹忙于治水,年三十而未娶。一日,禹探水脉行至涂山,有九尾白狐造访,又听见涂山部落悠扬的歌声:
谁见了九条尾巴的白狐狸,他就可以做国王;
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他的家道就会发达兴旺;
谁遵循天地的自然规律,他的事业就会顺利成功。
  禹闻之,顿生成家之意。禹正欲进门问询,一只猎犬汪汪大叫向他冲来。涂山氏的女儿女娇闻声,知有客人,立即出来吆狗。当女娇得知来人是心中崇拜的偶像禹时,不觉脸上泛起了红晕,一边招呼禹进屋去坐,一边跑去告诉母亲。涂山氏听说鲧之子禹造访,并要涂山氏搬迁时,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命其手下速将禹拿下。又令搬来一大堆柴禾,要将禹烧死,以解心头之恨。却说涂山氏为何要烧死禹?原来鲧治水时,广征天下民工,涂山部落的男丁全部被征调去治水,且无一生还,致使涂山部落所剩全是女人、寡妇,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儿国”,濒临灭种。加之涂山部落在这里居住了多年,要搬迁又谈何容易!说时迟,那时快,一堆熊熊的烈火已经点燃,这不仅是柴禾燃烧的烈火,更是涂山部落仇恨的烈火。女娇见状,“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面前,为禹求情:“母亲,你应以天下百姓为念,不要以一时之气,害死治水英雄而成千古罪人啊!再说,留下禹,或可免我涂山部落断种灭族之灾。”此时的涂山氏哪里还能听得进规劝,愤怒地说:“除非天降暴雨将这大火浇灭!”接着大喝一声:“武士们,给我将禹抛上火堆!”女娇见求母亲已无望,转而向天祷告:“天神啊,快降大雨吧,浇灭这仇恨的火焰吧!”说来也怪,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瞬间将那熊熊大火浇灭了。女娇奔上前去,将禹扶起,紧紧地拥在怀中。涂山氏此时如大梦初醒,自语道:“难道这禹真有天神相助?”看看女娇,看看大禹,沉思良久,转而对禹说:“既是天意,也就罢了。不过要我涂山部落搬迁,你得做我涂山部落的女婿。”顿时,涂山部落充满了欢乐,立即为二人的婚礼忙乎开了。禹与涂山氏之女女娇成亲后的第四天就登上了治水之路。禹离去十个月,女娇生下一子取名启,启不见父,昼夜啼哭。女娇日夜思念禹,天天登高望夫归,而禹怕误了治水大业,
三过家门而不入。 待禹功成归家,女娇已变成一尊“望夫石”,至今还屹立在涂山之巅。
  在历时13年的治水过程中,大禹的足迹遍布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从西岳华山到东岳泰山,从北岳恒山到南岳衡山,从黄河源头到渤海、黄海之滨,从岷江上游到长江出海口;东达太阳升起的扶桑之地,西至积石山,南达交址(今越南),北至寒谷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先后疏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汉水、渭水、济水、洛水、黑水(源于今甘肃省西部,注入哈拉海)、弱水(源于今青海省北部,流入居延海)等河流,这些河流,除济水后来改道而成为黄河的一部分外,其余大河至今仍奔流不息,与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滋养着灿烂的中华文化。
  大禹治水经过的地方至今还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北和陕西省韩城市北的两省交界处有一座龙门山,曾经是挡住黄河去路的重大障碍,使黄河之水流经此地时倒回逆流,造成洪水泛滥,以至把上游的孟门山也淹没了。大禹从积石山(在今青海省境内)疏导黄河至此,历尽艰辛,从龙门山正中凿开一条河道,使黄河之水从悬崖峭壁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民间传说,江海里的鱼如果能从下游跳过龙门峡口到达上游,便能成龙而具有兴风雨并在天上自由翱翔的本领,这就是“鲤鱼跳龙门”故事的渊源。在龙门之下数百里的地方,就是如今著名的三门峡。相传大禹治水时,把挡住河道的山劈成几段,使河水分流,绕山而过,像三道门一样,故谓之“三门”。在这里至今还有许多关于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附近的7口石井,据说就是大禹在三门峡一带治水时所凿。
  中条山与崤山东支衔接,使黄河之水无法畅通,禹派出十万民夫在此开凿河道。一天,大禹巡视至此,见只剩下六座山峰,孤掌特立于当中──最北面边的两个,如同柱子一般,隔岸相对而立,四面浑圆,禹见了,感慨万分,脱口赞道:“好一座中流砥柱之山!”禹经过一番深思后,令将此两峰留下,一可节省工程,二可遏制水势,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冲击,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种精神风范的象征。此后,人们把“中流砥柱”喻为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已成为人民经常用的成语之一。
  在长江流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传说禹治好四川西北部岷江以后,又顺江而下来到长江三峡。在导引水路的一群龙中,有一条龙因错行了水路,导致错误施工,错误地另开了一道峡谷,禹发现后非常生气,就将这条龙问斩,以此告诫其它的龙做事要谨慎。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巫山县看到“错开峡”和“斩龙台”的遗迹;而巫山神女瑶姬助禹开三峡的传说,更使人们面对秀丽的神女诸峰而遐思万千,流连忘返。今浙江绍兴嵊州市的剡溪有一条小溪叫了溪,相传就是禹所治理的最后一条河。在了溪源头的山上,有一种拳头大的化石,敲碎后,里面像是粮食,可以入药。民间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抛弃的一些没有吃完而不便带走的粮食形成的,人们把这种化石叫“禹余粮”。
  历时13年,禹治水终于取得成功。山川湖泽疏浚沟通,四方之地旅途无碍,百姓得以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居住、耕种,草木丰茂,人、兽各得其所。
  禹治水成功后,帝尧封禹为“伯”,任命禹作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尧去世后,禹悲痛如丧亲生父母,昼哭夜泣,连哭声都嘶哑了;他为尧守孝三年。尧临死前将帝位禅让给舜,舜推荐禹任司徒,内辅虞位,外行九伯(掌管内政外交大权)。不久,舜要禹摄政,禹再三推让给皋陶,皋陶自知功劳不及禹,不受。又过了一年,禹再三推辞不了的情况下,代舜管理政事。
  禹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包括今山西、河北、山西省和河南、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兖州,包括今山东西北部、河北东南部、河南内黄和延津以东地区。青州,包括今山东北部,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省东部和朝鲜西部地区。徐州,包括今山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省北部地区。扬州,包括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江苏、安徽西南部、湖北东部和广东北部地区。荆州,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省、广西北部、四川和贵州省的东部地区。豫州,包括今河南大部、陕西西南部、湖北北部和山东西部地区。梁州,包括今四川大部、贵州西部、陕西和甘肃南部及云南北部地区。雍州,包括今陕西北部,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青海省大部及新疆、西藏东部。
  禹又根据土质、物产,制定出交纳贡赋的九种等级,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再根据距王都的远近,以周围500里为一服,制定出甸服(500里以内)、侯服(500~1000里以内)、绥服(里以内)、要服(里以内)、荒服(2000里以外)。根据五服,制定出帝王的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制定历法,教民适时耕种,不误农时。当时的农作物,
黄河流域主要为黍、稷、麻、粟、菽等,长江流域主要为黍、稷、麻、粟、稻,还有蚕豆、花生、芝麻、西瓜等瓜果。建立军政机构,设立官职,内设“六卿”等行政官职,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四时、车辆等;外设“九牧”,分别管理九州事务,直接对帝王负责。为了保证政令畅通,制定了刑法,谓之“禹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同时,建筑了监狱,又称“圜土”,即筑成圆形高大的围墙,把“罪犯”关在里面。在国家的政治统治中心及有功之臣住地逐步建立了城堡。为了巩固国家政权,还建立了军队,制造武器,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禹征三苗”是禹治水成功之后的又一重大活动,对夏王朝的形成,对推动华夏民族由“野蛮时代”步入文明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酋长,分为九派,亦称“九黎”,即后来的“苗”,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颛顼、帝喾时代,
“九黎”(三苗)趁共工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时迅速发展起来。颛顼与三苗多次交战,战胜三苗后,采取诛杀其首领,“分流其子孙”的办法来处置失败者;到了尧、舜时代,三苗再次兴起。舜即天子位后“虞有三苗”(担心三苗为祸华夏族),命禹征讨三苗。
  禹指挥多个部落首领,统领大军,对三苗进行大规模进攻,三苗利用地利、人和,顽强抵抗,战争激烈而残酷。双方僵持了30多天,禹仍然未能完成征服苗的任务。这时,益向禹献计说:“施德可以感动天地,没有人不归顺的。骄傲和自以为是必定有所损失,谦逊而小心谨慎定会受益,这是自然和客观事物运行的法则。帝舜以前到历山去耕种时,天天向上天号泣;对于不义的父亲和不慈的继母,他毫无怨言,宁可自己背上不孝的罪名。”他恭敬地侍奉父母,真心诚意连神明都受到感动,何况这些苗人。禹听其计,立即班师。一面大修文德,一面勤习武备。还选了健壮的青年,在“都城”大殿的两阶中间,操练干(一种打仗时用以掩护身体的盾)戚(一种斧形的兵器)之舞。参舞者一手持干,一手执戚,练习种种攻击、防御的功夫。军士们纵为列,横成队,步伐整齐,阵势严密,士气威武。三苗见禹虽退兵,但禹之兵强气盛,再不归顺朝贡,必有灭亡之灾,不久,三苗便主动归顺了。
  后来,禹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时,三苗再度挑起事端。为了进一步扩充地盘,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禹决定再次对苗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禹出兵之前,在“玄宫”(祖庙)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仪式。祈求上天和祖先给予力量,保佑征伐三苗战争的彻底胜利。祭祀之后,又举行了誓师大会。禹手执玄圭说:“三苗为乱,上天要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诛杀无辜。现在,他们那里妖魔四起,天生怪异,黑白颠倒,夜里出了太阳,又下了三天血雨,炎热的夏天竟然也有冰冻。大地开裂,泉水喷涌,种在地里的五谷也发生了变化。祖庙中出现了青龙,狗在市中嚎哭,人民惊恐,怨声载道。我受上天、祖先之命前去讨伐他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英勇奋战,歼灭那些有罪的叛民。”誓师后,禹率数千人的主力部队南下,沿途联合当地一些氏族、部落的力量,直抵三苗聚居的中心地区──江汉流域。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讨,慌忙率众抵抗。但禹所率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强悍无比,三苗之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开战不久,其首领就被协助禹作战的东夷部落的弓箭手射死。首领阵亡,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命。三苗故土难守,大部分逃往西南地区,逐步被当地土著氏族、部落融合。只有南迁的苗民,由于人数众多,又聚族而居,才使本氏族、部落的传统文化得到保留和发展。相传今天聚居在湖南、广西、广东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后裔。
  这场战争历时三个月,禹彻底打败了三苗,占有其领地,划分其山川;捣毁其宗庙,烧毁其房屋器具,诛杀其首领,俘虏其子孙,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仍有少数顽固分子和前首领的忠实信徒不服气,他们暗中串连,相互勾结,据险自重,侍机反抗。禹带领心腹,装扮成百姓,深入民间了解苗民心愿。结果发现,除了部分对禹所实行的政策法令一时尚难接受外,苗民最大的灾害莫过于彭蠡、云梦二泽,一旦洪水泛滥,男女老幼便无家可归,无田可耕,无鱼可捕,只得栖息于山顶,以捕捉野兽为生。为此,禹发动组织民工修筑彭蠡堤防,在其周围筑起四道防障,减少海潮对湖水的冲击,只留一处与大江相通,以便调节江湖水位。并用息壤在彭蠡、云梦部分地断填土造田,既根治了洪水,又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使这里的苗民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苗民从此真心归顺。不久,彭蠡大泽中出现一个庞然大物,长数十里,宽三五里,浮于泽面,如一座岛屿;头颅一昂,如山峰高耸;大嘴一张,可行车船;大嘴一吸,泽面水位明显下降,所吸之水若从头上一孔喷出,彭蠡数里之内便大雨倾盆。它食量极大,不几日,泽中鱼鳖虾蟹,尽填入其饥腹。大泽周围百姓苦不堪言。这时,若有谁能将此怪物赶走或杀死,便是人民的救星。大禹得知此事,立即深入现场视察,研究对策。最后从乌涂氏被吸入腹中又被吐出一事中受到启发,派出14员骁勇神将,深入怪物腹中,摘其心,取其肝,挖其胆,剖裂其腹,才将其除掉。这个怪物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鲸,被杀死后,万民欢腾,数万苗民视禹为再生父母,纷纷表示,愿听禹调遣,受禹驱使。后来,苗民中有位学者作了一篇铭文,赞颂禹修彭蠡的丰功伟绩,派人刻于摩崖之上。现庐山紫霄峰上记录禹功的蝌蚪铭文还隐约可见。为了永远传颂禹功,后人又在不见风雨阳光的石窟中重刻了一份,据说至今尚存百余字。但能辨认的只有“鸿荒漾余乃撵”6个字。
  相传禹在梁州境内征服三苗残部及其他部落叛逆时,一条水深流急的大河挡住了行军道路,没有船只则无法渡河。为了尽快渡河,需砍伐大量大树造独木舟,却苦无大树。禹十分焦急,一日深夜,禹尚未成眠,便披衣步出帐外,欲排遣胸中郁闷。在美丽的月色下,禹忽见前方仿佛有一火球在滚动,又仿佛是一个穿着红衣服的孩子在跳动。禹快行,它亦快行;禹慢行,它亦慢行。禹紧随之,欲看个究竟。直到将禹引至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时,一棵巨大的梓树高可参天,粗可数十围,枝叶繁茂,遮天蔽日,那火球(红孩)早已无影无踪了。禹此时似有所悟,莫非是某神祗在指示我伐木之地?禹记住这片森林的位置与路径,返回营帐,十分香甜地睡到天明,即命工匠前往伐木造船。不料那些砍树的人刚走近那棵大梓树,欲动手时便白眼一翻,双腿一伸,一命呜乎。将士们前赴后继,一连死了近十人,禹心中不忍,急令停止作业,大家围在一起讨论原因。正无计可施,树上跳下一个小孩,年纪不过十二三,穿着红短裤,带着红肚兜,十分伶俐活泼。他愤愤地指责禹道:“我见崇伯奖善惩恶,有功于国,有利于民,欲助你一臂之力,你却以怨报德,仁在哪里,义在何方?”禹见了不禁一惊,这不就是昨夜带路的那小孩吗?听其质问,颇觉惭愧,迟疑片刻问道:“你是何人,莫非正是这梓树之神?”孩童余怒未息,厉声道:“既知我是梓树之神,就该竭诚祭祀,求助于我!”禹被说得面红耳赤,羞愧得无地自容。但禹是个勇于改过之人,立即上前深施一礼道:“多谢尊神指教!……”那小孩道:“不要称我什么尊神,就叫我梓童吧,在这茫茫大千世界里,我永远是个无知的孩子!”说完便倏而不见了。禹忙向那高大挺拔的梓树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虔诚地检讨自己傲慢和过失,发誓要牢记梓神教诲。然后率队下山,更衣沐浴,斋戒五日,重返山林,俱备牲礼,从丰祭祀。瞬间,天阴地晦,狂风骤起,千树抖动,万木摇摆,飘飘落叶顺风而去。禹尚在瞑目祈祷,忽有军卒来报:风卷残叶落于河中,俱成了船只,军中将士,惊诧不已。禹连连作揖叩头,千恩万谢之后,率部下山,登船渡河,向西南进发,迅速剿灭了三苗残部和为逆部落。后来这地方取名梓童(即今四川梓潼县之尼陈山),就是因为梓神化童助禹渡河之故。
  禹征服三苗,统一了长江流域,此后一度时期,华夏大地出现了少有的社会安定的太平盛世。
  禹受命征苗成功后,威望进一步提高。许多地方的氏族、部落纷纷归顺在华夏部落联盟的旗帜之下,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和所拥有的地域再一次空前发展和壮大;大禹已成为一呼百应,拥有崇高威望的首领人物。此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已是垂垂老者。他决定让位于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强大立下卓越功勋的禹。他对禹说:“我居位30多年了,年至耆耄,已无力承担应做的事务。你要努力不怠,统领华夏部落联盟的人民。”大禹说:“我的才、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服从。皋陶勤勉而又贤德,恩惠下施于民,人民很怀念他,让他作你的继承人吧。贤德的是皋陶,悦德的是皋陶,宣教德的也是皋陶,诚心推行德的还是皋陶。帝要奖赏他的功劳啊。”舜对禹说:“当洪水危害我们时,实现政教信诺,完成治水的事业,只有你贤;能勤劳于国,节俭于家,不自满自大,只有你贤;而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统率人民的使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君长。人心危险,做君长的必须踏踏实实,无私为民,谨小慎微。要一心一意,诚实地履行职责,保持清醒的头脑。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可敬的不是君长吗?可畏的不是人民吗?人民离开君长,他们拥护谁?君长排除人民,就没有跟他守国的人。要恭敬行事待人,慎重地对待你的位置,敬行人民乐意的事。如果天下的人民都穷困,上天和祖宗给你的福命也将中止了。”不久,舜帝巡狩江南,崩于苍梧。禹守孝三年,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百姓不去依附商均,而归顺禹。禹即天子位,建国都于安邑(今山西省境内),同年大会诸侯于涂山,对有功之臣一一封赏,对有才德之人,一一加官进爵,对作恶者一一惩处;任命益为相。禹收集九州之金,铸九鼎,象征九州。他以富民为本,时时出访巡察,了解民情,查访贤能之士。把钟、鼓、磬、铎、鞀分别挂于厅前,发出告示:教我以道者击鼓,谕我以义者击钟,告我事者振铎,对我述说困难者击磬,有告状者摇鞀;天下贤士闻风而至。有一天,
他正在洗澡,报有贤人求见,他顾不上洗完澡,将头发挽在手上,光着脚就跑出来接待来访者。
  一次巡狩时,看见一个罪犯,下车问其犯罪原因后哭了起来,左右问他为何哭泣,他说:“尧、舜时代的人,都以尧、舜之心为心;我当君主,天下百姓却各以其心为心,所以我非常痛心。”
  禹生活用度节俭,反对贪图安逸和享乐。有个叫仪狄的大臣,用米作原料酿制了一种比普通醪酒更香醇的美酒,很得意,便给禹献了一壶。禹饮了一口,只觉得香美异常,便忍不住一下子把一壶酒给喝了个精光,顿时就觉得浑身软绵绵的,微醺微醉的躺在床上睡着了。仪狄看到大禹喝光了自己敬献的美酒,心里暗自高兴。心想,自己酿造的酒居然为君长喜爱,想必他醒来一定会询问这美酒的酿制方法,就洋洋自得地回家了。第二天一早,禹果然派人去召仪狄,仪狄高兴得手舞足蹈地去晋见禹。谁知一进门,禹就说:“从今天起,再也不许酿造这种酒。”仪狄一听,吓了一大跳。禹说:“你只知道这酒香醇甘美,哪里知道它的诱惑力。一旦多喝了此酒,必然昏天黑地,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事也无法干了。若沉迷其中,必然荒疏正事。这是多么害人的东西啊!我要是不赶快禁止它,将来一定会有人因喝酒而亡国的。”禹从此忌酒。
  在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中,禹最广泛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从而形成了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他说:“民可以亲近,不可以轻慢卑视。民是邦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他经常对左右大臣们说:在位者应自正其德,正己以治民;要勤俭节约,将财物用于为民兴利除弊;要薄征徭,轻赋税,不夺农时,使民衣食富足;要使人与人之间、邦国与邦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紧密团结。他还指出:“宁可放过犯有大罪之人而不可枉杀无辜,要保护人民人生权益。”
  禹即天子位第八年,登茅山(会稽)大会诸侯,各地部落首领或早早在山前迎候,或紧随其后,文武百官听候左右,规模宏大的车马仪仗队伍连绵数里,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威仪;沿途百姓,匍匐迎送。却有那防风氏自侍治水有功,部落势力强盛,又因多喝了几杯酒而跚跚来迟。禹对其傲慢无礼早有耳闻,不容分说,命左右将其斩首示众。武士们蜂拥而上,但那防风氏高大魁梧,犹如一座铁塔;力大无比,只见他一个扫堂腿过去,武士们统统被摔倒在地,有的丧命,有的腿断骨折。防风氏哈哈大笑,对禹轻蔑地骂道:“文命小儿,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说着,便举腿向禹踢来。正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一道闪电过后,一声炸雷震耳欲聋,再看那防风氏,已是双目失明,头发焦秃,两臂折断。禹令取其头颅,但武士们的个头均在其膝盖以下。禹急中生智,令堆土成堤,直至高过防风氏,才将其头颅砍下。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25公里有刑塘岭,相传就是当年斩杀防风氏的地方。诛杀了防风氏,也就剪灭了最后一股反抗势力。于是九州部落,唯禹是听;神州百姓,唯禹是从;天下归一,四海升平。至此,一个国家的政体已基本形成,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奴隶社会。
  禹登临会稽山顶,眺望浩浩东流的江水,郁郁苍苍的原野;追忆当年与洪水搏斗的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岁月,忽觉老之将至,于是不无感慨地对左右说;“吾闻食其实者,不伤其枝;饮其水者,不浊其流。吾获覆釜之书,得以可忘乎?”“我百年之后,把我葬在会稽山上,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日,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大禹仙逝后,群臣遵其生前所嘱,将其葬于会稽山上,
即今会稽大禹陵之由来。安葬之日,文武百官及数万百姓,身着素服,为之送行;纸钱漫天飞舞,哀乐响彻山谷,禹之近臣、子嗣匍匐墓前,嚎啕乌咽。天空浓云密布,山林老鸦哀鸣。悲切之状,如天之将倾,地之将陷。
  禹去世后,传位给益。益守孝三年后,为避开禹之子启而隐居于箕山之南,诸侯离开益而朝启。启于是即天子位,治国于夏,遵禹贡,种五谷,累岁不绝。至此,禅让制度宣告结束,代之以父子相传的家天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宫争斗电视剧大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